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现共同富裕主题论文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实现共同富裕主题论文
28卷第 3 期 2013 年 6 月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 a 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 01. 28 No. 3 J un. 2013 实 现共同富 裕的探索历程与路径选择 杨小冬 , 贺善侃 (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 201620) 摘要 :
共 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 的根本 目标 。而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 的基本 国情 决定 了共 同富裕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具体表现在区域、 城乡、 产业、 行业和企业内部职工等经济地位的悬殊变化趋势。
在 正确认识共 同富裕发展 趋势基础上 , 为 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 和共 同富裕 , 应建立 以劳动报 酬为主要 分配标准的合理 收入 分配体 系; 建立阳光 透明的收入 分配体 制 ; 以缩 小收入差距为 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推进教育体制改 革, 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搞好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
共同富裕 ; 发展现状 ; 贫富悬殊; 收入分f ig ; 职业教育; 民主政 治 中图分类号:
C91; F 124.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580(2013)03— 0001— 07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 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如今 小康社会的雏形已经在部分省市和地区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已驶入“深水区”, 关于人的现代化问题 也被提上议程。而制约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就 是发展的不均衡 , 反映在经济层面就是贫富差距问题,
这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果改革开放 的成果不被人们分享 ,其所产生的贫富差距达到不可 接受程度, 政府的道义基础和合法性会遭到怀疑m。因
此 ,我国领导集体和人民在不断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 路径。
一、 国家领导集体和人 民实现 共 同富裕 的 探索和具体策略 共同富裕作为人类的理想追求,是社会主义的本 质和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 目标。从共同富裕的主体 来看 , 应是地区、 城乡、 不同群体的共同发展。
然而现实 的贫富差距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障 碍 , 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所呈现的共同富裕现状与趋势,
是 由我 国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这一基本 国情和 国家 领导集体的实践策略所决定的。
为实现共 同富裕的愿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 代领导集体进行了初次探索和尝试,实行生产资料公 有制和计划经济, 以工业化为发展主线, 并将工商业收 归国有 , 实行按劳分配。
这对于旧民主主义时期的人民 生活贫困和贫富悬殊等客观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 义; 但是 , 忽视经济发展规律 , 以及把国家重心由经济 发展转向政治斗争 , 追求绝对公平 , 而忽视经济效率 ,
使人民处于“共同贫穷”的困境。
直到 1978 年,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在充分认识基本国情之后 , 提出 改革开放的重大国策 ,指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 主体和共同富裕是 改革坚持 的两条基本原则回 。
具体而 言: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在按劳分配为主的基础上 , 实现管理、
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行非均衡 发展战略, 鼓励东部和沿海地区先富起来; 也要防止平 均主义 与两极 分化。改革 开放 三十多年来 所取得 的成 收稿 日期 :
2013— 04- 07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人文社科专项基金资助项 目(10J DJNJ D046) 作者简介 :
杨 小冬( 1989一), 男, 四川资阳人 ,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
贺善-9~(1947一 ) , 男, 上海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研 究方向 :
领导哲 学与社会发展 。
网络出版时间 :
2013— 05— 28 网络 出版地址 :
http:
/ / www . cnki. net/ kcms/ detail/ 51. 1676. C . 20130528. 1104. 002. html
效 , 证实了邓小平全新的发展路径是正确的; 但是也出
现一系列问题, 例如收入分配不均, 地区和城乡差距扩 大, 社会服务发展的落后和不合理的资源分配结构等。
基于改革开放所导致的社会不公等现象 , 自2002 年起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科学 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 开始注重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正义 。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 坚持“五个统筹”; 推进政治体制改 革; 完善收入分配体制 ; 注重“ 三农问题” , 以工业反哺 农业; 最重要的是,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这些以 兼顾公平的发展策略,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 富裕的 目标具有重要 意义 。尽管其所取得 的成效是有 限的, 但是对于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详尽地和 更深层地从国情 、党的工作和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指 出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困境。务实的美好生活是党的 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 外记者会面会上指出:
“更好的教育、 更稳定的工作、 更 满意的收人 、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 服务 、 更舒适 的居住条件 、 更优美 的环境 ”就是 美好生 活和共同富裕的蓝 图 。
要求解放思想 , 坚持改革 开放 ,
坚定不移走共 同富裕道路 ,这不仅需要更加有效 的制 度保障, 而且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 出, 为共同富裕 的发展赋予 了新的 内涵和实现途径[4 1 。
二 、 正确认识共 同富裕 的现状与趋 势 纵观改革开放至今所反映的贫富差距的现状与趋 势, 不难发现 ,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美好愿 景的道路充满着不确定性 和坎坷 。
目前 , 区域 问 、 城 乡
间、 产业间、 行业间和阶层间的差距扩大 , 以及教科文 卫体等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 日益突出,成为 人们所关心的热点话题 。
(一 )区域 差距格局 已经形成 表 1 1978- - 2012 年东中西部城市与 区 东部人均可支配tlL ,k 中部人均可支配收入 西部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 份\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19 7 8 4 60
1 5O 4 14 l 27
34 3 I 22
2002 9355 3546 646l 2364 6730 l 847 2O 12 2 4 6 30 9 44 0 22 2 40
6 8o0
183 8 1 56 20
资料来源:
1978 年和 2002 年根据 2003 年中国统计年 鉴相关数据整理 , 2012 年数据基于各省 2012 年统计年鉴数 据整理计算。
在图表 l 中, 1978、 2002 年和 2012 年东 中部与西部 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别为 1. 34."0. 90:
1, 1. 39:
0. 96:
1
2 与 1. 34:
1. 03:
1; 此一时期 , 农村 人均可支配 收入差距分 别 为 1. 23:
1. 04:
1, 1. 5:
1. 28:
1 与 1. 68:
1. 21:
1。
2002 年 以 后 , 东西部的城镇人均收入差距得到缓解 , 保持在改革 开放初期 ,而中部与西部的城市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 扩大。东部与中部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短 ,分别为 1. 49:
1, 1. 45:
1, 1. 3:
1, 由此 可见 , 西 部大开发 和中部 崛起 战略取得一定成效, 效率和公平在区域间得到兼顾。
然 而, 东中西部农村人均收入差距却不断拉大。
这只是相 对的 比较 ,还不足 以深刻了解区域之间人们生活质量 的差距。以实际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来看 , 1978 年东 西部农 村之 间人 均差距 为 28 元 , 2002 为 1699 元 , 而 到 2012, 这一差距 扩大到 3820 元 。1979 至 2002 年城 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扩大率为 18. 66%,而从 2002 至 2012 年 ,差距年均扩大率为 8. 44%。
1978 年 、 2002 年和 2012 年的东西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差距 为 117、 2646 和 6240 元 , 直 到 2002 年 , 收入差距 年 均 增长率为 13. 87%, 2002 到 2012 人均收入差距年均增 长率为 8. 96%。
由此可见, 改革开放至今, 地区之间的差 异客观存在 , 伴随着对效率和公平的政策调整和倾 向,
区域差距的拉大呈现先大后小的趋势,但是差距依然 在扩大, 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格局已然形成。
(二 )城 乡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后 ,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 , 城镇 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促成了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 导 致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从图表 1可知, 城镇 与农村的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以西部为例 , 1978 年 城市人均收入是农村的 2. 81倍 ,到 2002 年扩大到 3. 63倍 , 而在 2012 年这一比例有所缓解 , 城市为农村 的 3. 27 倍 。但是去年西部城乡 的人均收入差距为 12770 元 , 创 历史新 高。从全 国城乡居 民人均 收入与消 费水平和基尼系数来看 , 我 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容乐观 (图表 2)。
2008 年前后 , 农业税的取消 , 对农业发展和农 民生活的扶持和补足, 取得了成效 , 农民人均收入得到 了提高。
直到 2012年, 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为 13. 56%;
而城镇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为 11. 7%。这说明, 工业反 哺农业 , 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实惠。
基尼 系数如果保 持在 0. 2 到 0. 3 之间 , 收入 分配 比
较平均 ; 在 0-3 到 0. 4 之间 , 收入差距 较为合 理 , 但 差距 开始 凸出 ; 当在 O. 4 到 0. 5 之间 , 说 明收入 分配差距 较 大。
国际上通常把 0. 4 作为贫富的“警戒线”。
在上图显 示的基尼系数来看, 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在扩大,
而且 自 1998年就跨入了贫富的“警戒线” , 在 2006 到 2008年接近于 0. 5, 存在着严重的城乡收入不公。2008 年前后, 农业税的取消, 对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扶持
表 2 1978—2012 年基尼系数和城 乡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 城镇人均 可支配收 入 (元 ) 农村人均 可支配收 入 (元 ) 城镇人均 消费水平 (元 ) 农村人均 消费水平 (元 ) 年份 基尼系数 19 7 8 34 3 . 4 0
13 3 . 6 0 3 1 1. 2(1 1 l 6 . 10 0 . 24
198o 477. 6O 19l _ 3O 412. o0 162. 2 1 0. 29 1982 535_30 270 . 1O 47 1. oo 220-23 O-30 1984 652. 1O 355 -30 559. 40 273. 80 0. 24 1986 900. 90 423. 80 799. oo 356. 95 0. 28 1988 1180. 2O 54_ 4. 90 l 】
04. 0O 476. 66 O-33 1990 15 l O. 20 686 -30 1278. 89 584. 63 0_33 1992 2026. 6O 784. 0O 167 1. 73 659. O1 0. 31 19 9 4 34 9 6 _20 12 2 1. o0 2 85 1. 34
l Ol 6 I8 1 O -3 9 19 9 6 4 83 8 . 9 0 l 9 26 . 10 39 l 9 . 4 7 15 72 . 0 8 0 _37
1998 5425. 1O 2 162. 00 433 1. 6 1 1590. 33 o. 40 2Ooo 6 28 0 . 0 O 2 2 5 3. 4 0 4 99 8 . O0
16 7o. 1O o. 40
2002 7702. 8O 2475. 6O 6029. 88 1834. 3O o. 45 2oo4 94 2 1 . 6 0 2 9 36 . 4 0 7 18 2 . 10
2 1 84 . 7 O o. 47
2oo6 l 1759 . 50 3587. 00 8696. 55 2829. 00 o. 49 20 0 8 1
57 8 0 . 8 0 4 7 60 . 6 0 1 12 4 2 . 9 0 3 6 60 . 6 8 o. 49
2Ol o 19l O9. 40 59 1O. o0 13471. 45 4381. 82 o. 48 2o 12 24 5 6 5 . OO 7 9 17 . oo 15 8 9 6 -3 2 5 2 14 . 3 7 o. 47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最 新公布的数据整理。
和补足 , 取得了成效 , 农民人均收入得到了提高。直到 2012 年 , 人 均收入 年均增 长率为 13. 56%; 而城 镇人 均 收入 年均增长率为 11. 7%。这说 明 , 工业 反哺农业 , 城 乡一体化发展为农村 、 农民带来了实惠。
表 3 1978m 2012 年城乡人均收入比与年增长率消费水平 比 城乡人均 收入比 城乡人均 消费比 城乡人均收 入差距年增 长率0 oo%) 城乡人均消 费差距年增 长率(1oo~ ) 19 7 8 2 . 5 7 2 . 6 8 19 80
2 . 5 O 2 . 54
0 . 9 5 1. 28 19 8 2 1. 98
2 . 14 o. 84 0 . 89
19 8 4 1. 84
2 . 04
O. 9 6 1. 13
19 8 6 2 . 13 2 . 24
1 . 10 1. 15 19 8 8 2 . 17 2 -3 2 1 . 0 3 o. 94
19 9 0 2 . 20
2 . 19 o. 94 0 . 9 1 19 9 2 2 . 58
2 . 5 4 1 . 16 l -23
19 9 4 2 . 86
2 -8 0 1 . 1 1 0 . 95
19 9 6 2 . 5 1 2 . 4 9 0 . 89 O. 80
19 9 8 2 . 5 l 2. 7 2 1. O9 1 -2 3 2o00 2. 79 2. 99 1. 1O 1. O1 20 0 2 3 . 1 1 3. 2 9 1 . 10 1. oo 2OO4 3 . 2 1 3. 2 9 1. oo o. 9 1 20o6 3. 28 3. O7 o. 94 o. 94 2008 3-31 3. O7 1. o0 1. 07 2Ol o 3. 23 3. 07 1. o0 1. o0 2 o12 3. 1O 3 . 0 5 o. 99
o. 9 9 注 :
根据表 2 数据整理计算。
图表 3 反映了城乡人均收入之比和人均消费水平 之 比呈扩大趋势 ,城 乡人 均收入 比与消费水平 比成正 比。1984 年城乡人均收入和消费比例分别为 1. 84 和 2. 04, 均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2008年城乡人 均收入 差距 为 3. 3l 倍 ,以实 际城乡 人均 收入差 距来 看 , 2012 年实际差距 为 16648 元 , 而在 1978 年为 209. 8 元 , 年均增 长率达 到 13. 73%。近年来 , 城 乡人均收入与 消费差距的年增长率在 20%左右徘徊。
因此 , 城乡收入 差距遏制的趋势依然不明朗, 这是“户籍制度 、 土地制 度 、 福利制度以及不完全竞争地位等制度”[5 1 错综复杂 的不 公平 因素所致 。
(三 )三大产 业职 工收入差距较大 在 区域差 异和城 乡差距 中 , 可 以发现 , 从 2000 年 起 ,农村居 民与城 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均在 3 倍 以 上。
这不仅反映了地区和城乡的整体发展差距 , 也反映 出三大产业的差距。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 , 是农村农民的 主要经济来源。
由于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较慢 , 而且受 地理环境的限制 ,大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依靠 原始粗放的不发达的人力牛耕方式,这是从事农业生 产的农民收入较低的主要原因,而且农业生产易受到 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 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
三大产业职工收入差距的形势十分严峻(见图表 4) 表 4 1978- - 2012 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与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从业人数 从业人数 从业人数 生产总值 生产总值 生产总值 (万) (万) (万) 年份 (亿) (亿) (亿) 19 78 28 3 18
6...
篇二:实现共同富裕主题论文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篇 1 1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论文 0 1500 字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富裕”,但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部分差距,按劳分配依旧存在缺陷,只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才是真正没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工人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摆脱经济上的一切不平等,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
1 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篇 2 2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论文 0 1500 字 摘要: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员工就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共同富裕民营企业行为事例法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国千百年来就尊重人才,企业管理更是如此。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民营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往往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支撑民营企业大厦的支柱,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民营企业的未来。2021年 8 月 17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由此,共同富裕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当前要更注重公平、更注重分配,重心是解决“三大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问题。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初次分配核心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劳动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劳动报酬占比等,这些对民营企业选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这是民营企业对共同富裕的最大贡献。民营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努力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的身心更加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员工的成才和发展就能体现出共同富裕的原则。有的民营企业要想突破经营管理瓶颈,解决在实际经营中所遭遇的瓶颈以及诸多管理和市场难题,就必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引进留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引进留住优秀的人才。
一、明确具体人才需求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很多民营企业家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这要从企业面临的问题中找到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若是人才或技术方面的问题,要仔细深挖下去,提出人才需求或人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若仅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来看,可能只看到片面没有发现实质问题,如公司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下降了,是市场管理出现问题了吗?这看上去好像只要有一个好的营销总监就可以。但其实不然,有可能是内部管理体系出现混乱引起的。因此,民营企业要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在企业的战略发展过程中,对公司现有人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需要配备培养的人员进行统计与预测。
二、运用行为事例法选人 选人方面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一项专业、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只有选对了人,才能用好人,育好人,最终达到留住人的目的。行为的最佳预测因素是行为,而询问行为信息的最佳方法是寻找行为事例 STARs,运用“STARs”行为事例,去识别应聘者的能力。S,Situation 或 T,Task,代表应聘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或任务;A,Action,代表应聘者采取的行动;R,Result,代表行动造成的结果。搜集应聘者过去行为的事例越多、证据越多,越能做出有效的聘用决策。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家来说,没有什么比选拔人才更重要的了。因为选错人的代价非常高,民营企业家的信誉和判断能力会遭到质疑,还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在解雇和重新招聘上,如果是 I 销人员,直接与客户打交道,还会影响客户关系和企业品牌形象,另外,解雇员工还会面临法律风险等等。因此,在人才选拔上,面试是关键的决策工具,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用“行为事例法”,也就是说,先确
认在这个岗位上取得最佳业绩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经验,然后围绕这些,去挖掘应聘者过去做过的一个个案例、事例,以此判断应聘者的符合情况。比如,想知道应聘者是不是有客户意识,可以问:“请举一个你向客户过度许诺的例子,结果怎么样。”如果想了解应聘者推动工作的能力,可以问:“请说说你过去完成的一项最有难度的工作,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怎么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应聘者描述的“S-T-A-R-s”进行分析,可以从中辨别出应聘者所发挥的作用。如果是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可以通过应聘者描述的“S-T-A-R-s”以及过往的专业能力和参与做过或自己承担做出的成果来综合判断。当然,有的应聘者描述的行为事例可能不完整,这就需要更深入地追问细节,从中评估想要的结果。
三、运用战略执行三元素用好人 民营企业家要管理好企业必须要打造一种执行文化,必须运用好战略执行的三大基本元素:聚焦、评估、问责,来影响团队的思想和行为,激发他们的战斗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成效的作用。聚焦就是找出最高优先级的任务,民营企业家可以在每个业务周期都和团队一起研讨,选出最多三项作为本阶段最高优先级的任务。聚焦之后就是评估,跟踪任务,评估结果。评估团队的工作是否顺利,与目标差距有多远,以便及时制定改善措施。当然,若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过程评估指标和绩效评估指标来进行评估就更好。绩效评估指标是一种结果指标,用来评估最终是不是成功。过程评估指标则是为了完成绩效评估指标而采取的一些重要举措或者促进因素,用来评估做事的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过程是否正确,有没有偏离目标方向。评估指标确定后,还要定期收集指标完成情况的资料和信息,及时反馈给团队成员,提醒他们关注。提升执行力的最后一个元素是问责,就是分配工作和责任。优先任务和评估指标都制定好了,那要有人来具体落实。对于每一项工作,即使是整个团队一起努力,仍然必须落实一个主要责任人,担起按期完成任务和保证工作质量这个责任。把每一项任务、每一个评估指标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责任人,避免责任不清、共同问责的情况。同时,与每一个责任人讨论你的期望、他的责任、他完成目标后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完不成目标带来的消极后果。然后,再和他讨论跟进工作的方式,并且鼓励他遇到困难时要主动提出。最后告诉他,你会提供工作反馈和指导,保证他成功完成目标。通过问责这种方法,既展示了自己的责任,又明确了团队成员或其他组织成员的职责和重要性,增加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篇三:实现共同富裕主题论文
校代码:80000 中中 共士 学共 中学 位中 央央 党位 论党 校论 文校 博博 士文现阶段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居
伟
指导教师姓名:
王怀超
职
称:
教授 工 作 单 位: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申请学位级别:
博士
专 业 名 称:科学社会主义 年
级:
2009 级
学
号:
800000020091056 论文提交日期:
2012 年 4 月
论文答辩日期:2012 年 6 月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中共中央党校
2012 年 7 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闫志民
评阅人:
2012 年 6 月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申请学位的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责任。
签名: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共中央党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学生签名: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摘摘
要要 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在要求, 是创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 就致力于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为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
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健康发展,亟待解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考察、深入研究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探求现阶段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概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理论。一是界定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二是论述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三是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即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保证。
第二章全面考察了中国共产党 90 多年来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
以新中国的成立和实行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情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通过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等方式,推翻了旧社会,建立了新政权,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的前 30 年,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制度基础,但由于盲目乐观,急于求成,制定和实施了脱离实际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共同贫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措施,调动了人民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减少了绝对贫困, 但解决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为特点的相对贫困问题又成为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新课题。
第三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的现状。通过大量的数字和资料, 全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的成就、 存在的问题,
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向共同富裕迈进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人民的富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增大。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富裕程度不高、贫富差距过大、共同富裕的心理认同不高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原因,还有社会转型方面的原因。
第四章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夯实物质基础的路径。
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必须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前提。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
它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实现层次。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通过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章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路径。生产条件的分配关系决定了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只能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并最终产生两极分化,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只有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保障作用, 就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允许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实现公有制经济资产的保值增值,共享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六章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改革和完善分配体制的路径。社会财富在生产出来以后,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从而实现人们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占有。分配体制作为分配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直接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现状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分配体制存在着三个层次:以市场为主导的初次分配、以政府为主导的再分配和以社会为主导的第三次分配。当前,这三次分配都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对财富的合理分配,妨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要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健康发展,就要采取切实措施改革和完善分配体制,着力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
关键词:共同富裕
路径选择
物质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
分配体制
Abstract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is essentially required by socialism and taken as the foundation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t society. The idea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bo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committed to leading the Chinese people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since its founding. We have made tremendous progress in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process of uniting and leading th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particular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owever, for various reasons, a number of problems remain to affect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Theref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we should fully investigat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China and explore the path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at the present stage. It will b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a sound development of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outlines the basic theory of common prosperity. Firstly, it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Thirdly, it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such a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the desirability of sou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emise of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nd the basic insurance of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our Party’s governance. Chapter two comprehensively examines the exploratory course in which CPC have led Chinese people to strive for common prosperity for more than ninety years. It analyzes the explorations by CPC in different period marked by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During the period of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CPC set the goal of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its groundwork was laid after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people"s liberation by overthrowing the old society and establishing a new regime. During the first 3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institutional basis was provided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by socialist revolution. But the productive force didn’t get
long-term development except for common poverty because of unrealistic policy for productivity due to blind optimism and excessive desire for succes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party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of realistic policies and measures based on the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thus stimulated the people’s initiative to create social wealth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bsolute poverty was effectively alleviated, but it is an unprecedented task in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elative povert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xpand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our country at the present stage. According to a large mount of date and material, it makes a rounded analysis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in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lso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Since the adop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China has scored achievements that attract world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common prosperity, such as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in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remarkably enhanced national economic strength and the increased vitality in creating social wealth. But 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 at the same time, such as insufficient richness, excessive disparities in wealth, low psychological identity in common prosperity. Lots of causes attributes to these problems, including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d social transforming ones. Chapter four gives an exposition of the path to the material base consolidation in the course of chasing common prosperity at the present stage. Since abundant material wealth is a prerequisite for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satisfying people’s need for material wealth, productivity must be taken as the foundation and raised to certain stage, correspondently, common prosperity must reach certain stage as well with its developing. Considering the situation that the current productivity in our country is not very high, we must focus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continuously release and develop our productive forces. Only by this can we further strengthen the material base for common prosperity. We should maintain vigor and efficiency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adjust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developing pattern in order to kee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ell and fast. Chapter five expounds the path of holding to the public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conditions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ruits of production.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widening and even polariz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while common prosperity will be realiz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ublic ownership. When the productivity develops into certain stage, common prosperity can only be achieved by keeping to the domi...
篇四:实现共同富裕主题论文
理论教育 2022.06专题研讨17论共同富裕的道德意蕴及其实践进路曹洪军 周胜艳(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摘 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外在体现为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双重维度,内在蕴含全体人民共同拥有充裕物质财富和共同享受丰富精神生活的伦理价值,本质上归属社会道德理想。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高级目标。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多措并举、多方发力,道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道德的价值引领、规范规制和调节保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道德实践进路是:发挥道德的认知功能,形成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共识;发挥道德的规范功能,强化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行为践履;发挥道德的调节功能,完善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评价保障。[关键词] 共同富裕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道德意蕴[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22)06-0017-08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的美好理想与共同期待,也是党和国家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共同富裕的内涵逐渐丰满明晰,被明确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被确立为到2035年必须完成的具体奋斗目标。[1] 共同富裕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平正义伦理诉求合一的概念,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一个系统艰巨的工程,需要发挥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多种力量的作用,在各个领域协同推进,久久为功。本文力图论证共同富裕富含道德意蕴,本质上归属社会道德理想,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道德的价值引领、规范规制和调节保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发挥道德作用的实践进路,期望对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有所裨益。一、共同富裕富含道德意蕴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产物,具有精神和物质双重属性。道德既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也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还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行为方式为内容的实践精神。
[2]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根源于物质生产现实而追求价值理想,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来改造和提升现实。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外在体现为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双重维度,内在蕴含全体人民共同拥有充裕物质财富和共同享受丰富精神生活的伦理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共[作者简介]
曹洪军,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体系演进逻辑及基本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19BKS17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批准号:JAG200037)。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2.06.014
思想理论教育 2022.06专题研讨18同富裕富含道德意蕴,本质上归属社会道德理想。1. 共同富裕包含物质与精神双重维度,本质上归属社会道德理想在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传入我国之前,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共同富裕的概念表述不尽相同、内涵所指有所偏重,但大都包含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维度,主要体现为人们基于朴素的道德诉求对共享丰富充裕的物质生活和公平正义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崇尚“天下为公”、建立“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望。在封建社会,历代农民运动大都以“均田”、“等贵贱、均贫富”为起义口号,期望建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在近代社会,资产阶级改良派承继古代“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等思想,提出“去九界”以建立“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社会的美好愿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更是具体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由此可以看出,共同富裕不仅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孜孜以求的物质生活目标,更是凝结人们普遍希望与共同期待的社会道德理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目标,内化于国民的血脉之中。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些各种各样的共同富裕理想只能止步于纯粹的道德理想,不可能真正实现。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是全体人民共享丰富物质财富的德性经济发展目标,又是全体人民共享丰富精神财富的美好社会道德理想。马克思指出,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未来社会“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3] 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承继中华民族共同富裕思想的精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理想,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指出,社会主义会一天天富强起来,“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4] 邓小平把共同富裕明确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被进一步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6] 推动共同富裕就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依然从本质上把共同富裕归属为社会道德理想,主要是因为:共同富裕不仅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必然要求,富含公平正义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伦理价值意蕴,而且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逐步实现的美好理想。具体而言,一方面,我们所讲的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为共同性、普遍性、共享性、公正性等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要求,而且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8] 共同富裕的受益主体是“全体人民”,体现为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共同享有丰富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富含人人平等、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蕴。另一方面,我们所讲的共同富裕,强调全体人民既要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又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社会财富总量丰富,并且强调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整个社会贫富差距缩小,各群体的经济收入及物质生活质量均得到普遍意义上的提高。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意味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精神状况普遍良好,精神愉悦程度普遍提高,而且强调全体人民对整个社会环境感到心满意足,处于团结互助、安全有序、公平正义的良善社会氛围之中。显然,无论是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还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绝非易事,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绝不是一个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社会理想,而是一个需要依靠共同富裕理想指引,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久久为功,“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9] 才能逐步最终实现的社会理想。2. 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
思想理论教育 2022.06专题研讨19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人类只有先在物质层面达到共同富裕才能达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物质对精神具有先在性和决定性,物质丰富是精神进步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社会美好蓝图的实现条件时提出了两点,其一是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其二是精神财富极大充裕,特别强调精神财富的丰富必须以物质财富的丰富为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类生存和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0] 人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在满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享受生活的精神需求和创造历史的能力。马克思还指出,只有在生产力增长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进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1] 只有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社会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程度,首先实现物质上的普遍满足,才能实现全体民众精神上的普遍满足。因此,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着力于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这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然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证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全体民众的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是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物质生活富裕本身具有道德意义,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相对于贫穷和落后而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进步。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社会必然陷入巨大的道德困境之中,“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12] 虽然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所带来的道德问题,但也明确指出相较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期的“原始道德高峰”,资本主义道德仍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资本主义社会的“不道德”主要在于,虽然整体社会财富丰富,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其次,相较于社会整体财富的丰富,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道德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3]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属上层建筑的范畴,归根结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不仅具有经济和政治上的意义,更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体现社会主义道德高级目标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只是共同富裕的经济表征和必要条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是共同富裕的最终价值旨归。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既有客观标准即生产力的发展,也有价值尺度即人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主体是人,生产力的内在尺度即为人的尺度,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而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进而言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最高标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价值追求。马克思指出,人类在经过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人的依赖”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依赖”阶段后,最后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14] 这也就是说,人类要历经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才能达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表现为人的外在的物质性占有,是人的本质力量展开的现实基础和实现途径,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思想的物化表达。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文化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价值之源与精神动力,也是人的发展的最终旨归。因此,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并非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而是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基础上登高望远,不断促进全体人民精神愉悦、精神满足,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最终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思想理论教育 2022.06专题研讨20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价值指向和最终目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正是体现这一崇高道德价值取向及最终追求目标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道德目标。恩格斯将未来共产主义的道德称之为“真正人的道德”。当然,完全实现“真正人的道德”需要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今天所讲的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在为之奋斗。道德本身产生于人的需要,道德“出于人”也必将“合乎人”,最终“为了人”。道德的本性在于人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并在此过程中要求人们坚持道德自觉、敬重道德规范、提升道德品质,要求人们拥有丰裕的道德情感,具备坚定的道德意志,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社会中的个体因社会的整体发展而普遍受益,进而感受到精神上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于个体而言在很大意义上就是一种道德体验、道德感受和道德追求。真正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着社会中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舒展,切实感受到人之为人的自由与满足,并且共享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相较于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更加困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15] 这表明人民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提高,对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德诉求更加强烈。二、推动共同富裕需要道德支撑共同富裕要求全体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要富裕,涉及经济德性发展、利益公平分配、精神财富共享等诸多环节和要素,无疑需要发挥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多种刚性力量的作用,但也离不开道德这一柔性力量的作用。无论是推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还是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离不开共同富裕的道德价值引领,需要用相应的...
篇五:实现共同富裕主题论文
同富裕为主题的心得体会 范文(四 篇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 心得体会 一篇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
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碰到有老人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心得体会二篇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
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 8 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
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
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心得体会三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0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民奔赴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天下大同”的思想,早期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儒家的“大同”理想等,都是其集中体现,它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没有束缚、压迫、贫穷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天下大同”与共同富裕有相通之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
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通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深植于我们的脑海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系统的思维谋划全局,促进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40 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下,2020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00 万亿元,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上有更大作为。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复杂性和阶段性,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自主创新力的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文
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既要立足于把“蛋糕”做大,又要着眼于把“蛋糕”分好,持续做大、做强、做优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设定了共同富裕的过程性目标。在第一个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第二个阶段,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要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升经济循环效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完善再分配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鱼水情深,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却人民情怀、忽略人民关切、背离人民期盼,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人民事业更加积极有为地奔跑,凝聚起在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心得体会 四 篇
五年成就鼓舞人心,开拓奋进书写新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人民至上”这条红线一以贯之,充分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在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中,“人民至上”仍将是最鲜明的底色。
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发展成果。2019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0733 元,比 2015 年增长 39.9%,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中心城市广州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福祉稳步提升。2019 年,全市公共财政民生支出1947.6 亿元,增长 13.7%。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进无止境。揆诸现实,城乡区域发展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影响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改善。民生福祉事关千家万户,
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再到《礼记》描绘的“小康”,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期盼。如果说,“十三五”向共同富裕迈出了一大步,那么“十四五”站在了更高的起点,共同富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此,要做好“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发挥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助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在现代社会,公共服务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努力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进一步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为此,必须完善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合理划分责任、创新实施机制。
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合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一个现代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活力与秩序实现和谐共存、有机统一。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加强和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强化新时代赶考意识,全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广大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就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扎稳打、苦干实干、乘势而上,努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在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有更大作为。
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全市上下要提振士气,迎难而上,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当前,要全力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力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篇六:实现共同富裕主题论文
会主义本质、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 班级:学号:专业 级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摘要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而当今我国不仅在收入方面,而且在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有着向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势。那么该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如何看待共同富裕?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制度改革、科学发展 1 社会主义本质 1.1 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的提出 邓小平曾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这一科学的论断促使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国外做法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1.2 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的目标只能是“共同富裕”,揭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两极分化 2.1 我国两极分化的严重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西部差距、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逐渐地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东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十倍,为世界最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已超过十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总额不到2%,而10%的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却占40%以上。如此令人感到反差的数据,是不是说我们的“共同富裕”理论只是一场空谈呢?是不是说我国现在的发展方向正与“共同富裕”原则背道而驰呢?是不是说“共同富裕”思想并不科学,不能很好地指导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呢? 2.2 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 2.2.1 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自北向南,从东到西,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这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的“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联系,整个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却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较多。2.2.2 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 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 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2.2.3 政策原因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2.2.4 体制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3 共同富裕与发展差距的关系 3.1 共同富裕与发展差距的关系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这种“富裕”是一种普遍富裕,是允许一部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帮带后富的形式,逐步实现
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的思想允许发展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应该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因此必须把贫富差距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达到协调区域发展,稳定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 避免两极分化的方法和途径 4.1 立足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
1986 年 9 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2】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安定;才能增加老百姓手里的可支配收入 ,增加享受型物质资料消费所占的比例;才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而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4.2 在分配上敢于承认差别,在发展上鼓励先富。
邓小平明确地说: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所以要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进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另外,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各个方面,要培育人们回报社会的思想,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4.3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既切中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害,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思想武器。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体现,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耐着性子一步一步坚持走下去。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去解决它。纵观历史,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们的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得美好!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1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64页。
篇七:实现共同富裕主题论文
富有 主题材料汇编〔8 篇〕目
录
高质量建立共同富有示范区的必要性 ....................................... 1 接续推动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有 ......................................... 3 唱响更加主动有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的时代强音 ......................... 6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有不断迈进 ........................................ 12 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有 .............................................. 14 稳固拓展脱贫成果,扎实推动共同富有 .................................... 18 端稳就业“饭碗〞,走向共同富有路 ...................................... 20 坚持共享进展致力共同富有 .............................................. 22
高质量建立共同富有示范区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公布了《关于支持 xx 高质量进展建立共同富有示范区的看法》。《看法》紧扣推动共同富有和促进人的全面进展,致力于构建有利于共同富有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呈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进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有的坚决决心,标记着新进展阶段推动共同富有迈出了坚实步伐。
推动建立共同富有示范区是时代的必定选择。促进全民共富、全面富有、共建共富和逐步共富,进而实现共同富有,具有鲜亮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也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的。伴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需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摆在更加重要
的位置,贯穿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共同富有示范区建立,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探究和尝试,是丰富共同富有思想内涵的重大理论,是探究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冲突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共同富有先行先试供给范例范本,为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收入安排两极分化问题供给中国方案、奉献中国才智,进一步向全世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推动建立共同富有示范区表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特色风格。改革是中国道路的精华,示范引领是改革的重要方法。根植于本土理论的示范区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机敏运用到指导工作方法上的一项宏大制造,并逐步上升为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原那么和制度,成为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方法、机制。从产业转型晋级示范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到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再到共同富有示范区,其要义就是强调示范引领,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才智和敢闯敢干的士气建立“示范区〞,打造“试验田〞,这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力量现代化的生动理论。
推动建立共同富有示范区任重道远。支持 xx 高质量进展建立共同富有示范区,明确了四个战略定位,即高质量进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进展引领区、收入安排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秀丽家园展现区。xx 要聚焦四个战略定
位,重点围绕“两高三平衡〞答好共同富有示范区这张答卷。“两高〞是途径,一是着力进步进展效能,夯实共同富有物质根底,做大社会财宝蛋糕;二是着力进步安排效率,通过深化收入安排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实在感受到获得感、美妙感、平安感。“三平衡〞强调结果导向,一是深化推动区域协调进展,区域间根本公共效劳在均等化根底上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二是深化推动城乡交融进展,统筹兼顾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不断缩小城乡进展差距;三是深化推动收入安排公正平衡,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真正实现“橄榄型〞社会构造。总之,改革试点和探究示范重任已赐予 xx,xx 需要准时总结好阅历好做法,适时提炼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好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
接续推动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有
实现共同富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的。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接续推动共同富有,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定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表达,也为全球反贫困理论和理论奉献了中国
方案。我国的减贫方案不只是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根本生活需求,还通过产业扶贫、训练培训、一户一策等增加社会弱势群体实现自我进展的力量,真正把全面小康社会看成一个进展问题,而不是简洁的安排问题,以进展对待安排,是反贫困理论的最新进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有、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根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的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全体人民共同富有迈出坚实步伐;到 2035 年,人的全面进展、全体人民共同富有获得更为明显的本质性进展。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 xx高质量进展建立共同富有示范区的看法》发布,明确提出支持xx 高质量进展建立共同富有示范区。从顶层谋划到国家战略落地,标记着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有的议程和理论正式开展。在中国这样的超大规模人口国家推动共同富有,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先例。中国推动共同富有的行动途径主要基于中国丰富的经济社会理论及独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共同富有不是“均等富有〞,也不是“过大差距〞。进展是实现共同富有的前提,共享是共同富有的核心要求,进展和共享的可持续是实现共同富有的保证。相应地,我们需要通过高质量进展让人民生活丰裕、精神富足,通过制度建立让人民拥有获得财宝和优质公共效劳的公正权利,不仅让社会最弱势
群体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而且让全体人民有时机、有力量均等地参与高质量经济社会进展,共享经济社会进展的成果。
当前,如何使各种进展要素和进展制度与共同富有的目的相匹配,鼓励全部进展主体朝着共同富有目的迈进?这是一个亟待答复的重大问题。
推动共同富有,在制度设计上要遵循不同主体鼓励相容的原那么。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习近平同志曾在多个场合屡次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有。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特殊有效的。中国在短期内快速崛起,为今日推动共同富有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根底。推动共同富有的进程,必定要求社会资源和时机重新配置,这要求共同富有的制度设计要兼容各个政策调整主体的利益,以此才能形成推动共同富有的强大社会共识。
共同富有的制度设计要实现目的和手段的匹配。在以经济建立为中心的目的下,我们形成了以考核辖区为主导,促进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进展形式,同时也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区域进展不平衡、公共效劳碎片化等问题,这些业已成为制约人民群众共同富有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与此不同,共同富有更加强调区域之间的合作,这要求在制度设计特殊是考核与鼓励体制上要抑制传统形式的惯性,转变以辖区间相对位次竞
争为鼓励的考核形式,从区域一体化、全国一盘棋的视角下设计政策工具。
对于 xx 而言,在建立共同富有示范区的进程中,需要在经济高质量进展、收入安排制度改革、公共效劳优质共享、城乡区域协调进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展、生态文明建立、社会治理等领域先行示范。中央支持 xx 高质量进展建立共同富有示范区,是 xx 的荣耀,也是 xx 的重大责任。相应地,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推动改革的“元制度〞,以制度供给鼓励深化改革。
xx 在探究建立共同富有示范区的过程中,还需有意识地立足 xx、着眼全国,将推动东西部共同富有列入 xx 共同富有示范区建立议程。这要求 xx 既可以有限度地推动东西部“先富带后富〞,又不断验证推动共同富有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普遍性、可复制和推广性,从而在 xx 建立共同富有示范区的进程中,同步为推动全国人民共同富有作出奉献。
唱响更加主动有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的时代强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的的建议》将“全体人民共同富有获得更为明显的本质性进展〞作为到
2035 年根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的的重要内容,并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进步社会建立程度〞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有〞。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的的建议>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地就“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问题作了深化阐释,指出“当前,我国进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旧突出,城乡区域进展和收入安排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需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的更加主动有为地进展努力〞。共同富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有的重要阐述为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的,发出了更加主动有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的时代强音。
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有。〞坚持共同富有,是化解各类社会冲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优势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着中国人民向着共同富有的目的不断迈进,主动应对进展过程中的种种挑战,抑制了重重困难,为全体人民共同富有作出了主动奉献。正是由于我们党带着全国各族人民根据经济社会进展的
规律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进展,从符合进展规律的角度认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的问题,才得出“必需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认识,使得更加主动有为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成为国家进展新征程中的必定选择。
从农业合作化运动到实行“先富带后富〞有序进展方案,再到全体人民共享经济进展成果的提出,再到打响脱贫攻坚战,党从来也没有停下主动有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有的步伐。正是因为坚持走共同富有之路,人民公平参与、公平进展的权利保障才不断增进,共同富有进展环境才不断变好,全体人民都自由而全面进展的社会抱负才不断走向现实。然而,错综冗杂的国际形势、困难繁重的国内改革进展稳定任务却为进一步施行共同富有这一中心课题增加了困难性。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化进展、国际力气比照的深化调整以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因素增加了国家进展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我国进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旧突出,城乡区域进展和收入安排仍旧具有较大差距,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旧困难,在农业、生态、民生、社会治理和科技创新方面都存在不适应进展需求的问题。这些都使得“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主动有为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具有了客观必定性。
在贯彻新进展理念中主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 事物的冲突转变情形规定着事物的进展转变进程。我国社会主要冲突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奇特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进展之间的冲突,进展中的冲突和问题集中表达在进展质量上,这标记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新进展阶段已经降临。新进展阶段是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的重要阶段。新进展阶段的时代属性打算了新的进展过程中必需把进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打算了进展过程中需要着力提升进展质量和效益。追求高质量进展需要新理念引领新理论。贯彻新进展理念,实现高质量进展,也就成为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更加主动有为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的必定选择。
让进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是时代进展的呼声。只有走高质量进展之路,坚决不移地贯彻新进展理念,深化供给侧构造性改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在转变进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正、更可持续、更为平安的进展,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展之路才能更加畅通。创新驱动进展,将创新作为进展的动力,进展才能获得领先优势;协调推动安康进展,注重协调相关区域、领域的进展,进展才能获得整体推动;绿色保障永续进展,促进消费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进展才能具有可持续性;开放激活进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开放中进
展,进展才能具有活力;共享鼓励进展,进展表达社会主义本质,进展才能稳步前行。在贯彻新进展理念的高质量进展之路中有效化解进展过程中的各类冲突、问题,是更加主动有为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的详细彰显,也是有效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有获得更为明显的本质性进展的前提。
在扎实工作中主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 我们追求的进展是造福人民的进展,我们追求的富有是全体人民共同富有。只有不断把握新时代新进展阶段的新理论需求,遵循经济社会进展规律,坚持系统进展、全面进展,才能最终让进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有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根底的重大政治问题。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根据经济社会进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美妙感、平安...
篇八:实现共同富裕主题论文
类 号: A8 密 级:
么 ¥ U D C :
单位代 码:
1 01 4 2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新 时 代 我 国 实 现 共 同 富 裕 研 究 ^ 号. 2 01 7 1 0 5 2 5 作 者 : 学 科 名 称:马 克 思、 主 义 中 S彳 七 研 K 2 0 2 0 年 5月3 1日
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China inthe New Era作 者:
单位:指 指 导 教 教 师:
单位:协助指导教师:
单位:单位:论文答辩日期:
2020 年 5 月 31 日沈 学位授予单位:沈 阳 阳 工 工 业 业 大 大 学丁春福 教授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研究王静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工业大学
I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对共同富裕进行了论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和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又确立了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亲自指导精准扶贫以确保到 2020 年兑现向人民作出的脱贫承诺。这表明,他对共同富裕问题高度重视。因此,当前我们研究新时代我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研究从思想方面到对策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共同富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从物质、精神和世界三方面分析了共同富裕的内涵。然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国后历届领导人以及新时代习近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分析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接着,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贫富差距现象严重三方面分析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并从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三方面分析了当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利因素,同时,从实现共同富裕是世界发展难题、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复杂和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三方面分析了当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利因素。最后,探索出了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我们不仅要把握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还要充分落实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对策。具体而言,我们要充分应用系统工程思维、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从而把握好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还要具体通过以创新开放理念为指导促进落后地区高质量发展、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国民收入再分配,同时做好社会保障托底工作,并且借鉴精准扶贫经验,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协调发展作用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精准脱贫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AbstractSinc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ed a new era, Xi Jinping has repeatedlydiscussed common prosperity. Pointing out that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historicalmission of our party and a solemn commitment to the people in the new era. And in the report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e established the phased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and personally guided the precision povertyalleviation to ensure that the commitment to poverty alleviation made to the people will befulfilled by 2020. This shows that h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ssue of commonprosperity. Therefore, at present,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how our countryachieves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ofcommon prosperity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ideological aspect to the countermeasureaspect, mainly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contents: First, the concept of common prosperity isdefined, 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is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spiritual andworld connotation. The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thought of classicMarxist writers, successive leade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XiJinping in the new era,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thought is analyzed.Next, we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in terms of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socialis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mission of theCommunists, and the serious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at have occurred in China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from the huge achieveme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deepening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laws and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e have analyzed the favorable factors for achieving commonprosperity in our country today.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its disadvantages from threeaspects: common prosperity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world"s development, the causes of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re complex, and vested interests are unwilling toreform. Finally, we explore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ourcountry in the new era. We must not only grasp the overall thinking of achieving commonprosperity in our country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fully implement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I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Specifically, we must fully apply systemengineering thinking, effectively utilize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fullyimplement the five major development concepts, so as to grasp the overall idea of achievingcommon prosperity in our country in the new era.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romote high-qualitydevelopment in backward areas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innovative and open concepts,promot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the guidanc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concepts, and redistribute national income with the guidance of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s,and at the same time do social security support work. An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lay a role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Key Words: A new era, Common prosperity,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V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 1 章 绪论.................................................................................................................................... 1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1 研究的背景.......................................................................................................... 11.1.2 研究的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 国内研究现状...................................................................................................... 21.2.2 国外研究现状...................................................................................................... 7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81.3.1 研究内容.............................................................................................................. 81.3.2 研究方法.............................................................................................................. 81.4 论文创新点....................................................................................................................... 8第 2 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02.1 概念界定......................................................................................................................... 102.2 理论基础..........................................................................................................................11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112.2.2 建国后历届领导人的共同富裕思想................................................................. 122.2.3 新时代习近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14第 3 章 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 173.1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73.2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183.3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贫富差距现象严重..................................................................... 18第 4 章 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 204.1 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利因素......................................................................... 204.1.1 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20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V4.1.2 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214.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 214.2 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利因素......................................................................... 224.2.1 实现共同富裕是世界发展难题......................................................................... 224.2.2 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复杂................................................................................. 234.2.3 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 24第 5 章 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 265.1 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 265.1.1 突出以系统工程思维全面审视和解决我国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问题......... 265.1.2 突出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来解决我国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问题............. 275.1.3 突出通过五大发展理念来解决我国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问题..................... 295.2 新时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对策......................................................................... 295.2.1 以创新开放理念为指导促进落后地区高质量发展......................................... 295.2.2 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主题论文9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