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教育财政问题(19篇)

时间:2022-12-04 13:35: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教育财政问题(19篇)教育财政问题  2013年为例我国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方面全国普通小学为690177元普通初中为925837元普通高等学校为844814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财政问题(19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财政问题(19篇)

篇一:教育财政问题

  2013年为例我国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方面全国普通小学为690177元普通初中为925837元普通高等学校为844814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878464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559172其中高等教育中的生均投入高于基础教育的2倍比职业教育高17普通初中为298375元普通高等学校则为274201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357825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789907元普通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间差距近4倍左右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随着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财政教育支出规模

  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称为衡量一国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重

  要标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财

  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公共教育支出所占

  GDP的

  百分比一直以来是各个国家衡量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和重视程度。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资料我们可以得知:我国财政教育的支出规模随

  着GDP的增长也呈现出来连续增加。通过查阅数据来看,财政教育

  支出由1993年的867760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44882200万

  元。由此,不仅可以反映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还从侧面了解到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但是我国的财政教

  育支出占

  GDP的比重略有偏低,至U2007

  年才突破百分之三,,至2010年,该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

  重也只有3.66%,而后2011年的3.49%则反映出该规模略有下降,

  尽管占比在2012年达到了4%但根OECDI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

  GDF的统计发现我国远低于其5%勺水平。

  (二)教育财政的支出结构现状分析。各级政府之间教育经

  费分配的结构,高中初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按地理区域划分

  的分配结构这三点是构成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

  从我国的教育财政支出在各级次政府之间的配置来分析,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中央和地方两级,其中地方的教育经费投入还可分为省市乡镇四级政府。

  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2011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238692936万元,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0000万元,中央为4100000万元,占全部比例的7.9%,地方为47510000万元,所占比例92.1%。从数据上得出,地方政府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全部经费的绝大部分。

  二、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教育支出虽然不断增长,但其数额仍然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不断增长。199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867.76亿元,到2013年达到24488.22元,即使剔除物价水平的影响,其增长速度也很快。但是,按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勺百分比计算(见表1),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重明显较低,与GDP勺增长水平不相适应。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有待跟进。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之所以偏低,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GDP为导向的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在现阶段,各级政府仍把经济增长作为其追求的最大绩效,由此各级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招商引资,以一系列减税政策来吸引投资。(二)财政教育支出级次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财政的支出级次在结构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教育经费投入在基础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分配上出现了“倒挂”。其中高等教育得到了财政教育经费的过分倾斜,对

  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力度则严重过低。

  以2013年为例,我国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方面,

  全国普通小学为6901.77元,普通初中为9258.37元,普通高等学

  校为8448.14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8784.64元,全国普通高等

  学校为15591.72元,其中高等教育中的生均投入高于基础教育的2

  倍,比职业教育高1.7倍左右。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在生均方

  面,普通小学则为2068.47元,普通初中为2983.75元,普通高等

  学校则为2742.01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3578.25元,全国普

  通高等学校为7899.07元,普通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间差距近4倍

  左右。

  (三)城乡教育支出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思维定式使得在做决定时保持

  着一定的惯性,忽视了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以及教育的公共产品属

  性。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段有足够收入支持教育费用,并且

  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人数

  80%左右,而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勺比重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岀—

  25%形成了教师资源匿乏、设施落后的恶性循环。

  三、优化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勺对策分析由对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

  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增加教育的投入,提高优化财政教育支出水平。深刻认识到政府在教育财政的投入力度上占主体地位,稳定教育经费的来源与途径。首先继续深化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认识,认识到政府在财政投入中优先保证对教育的投入。其次,对教育的投入进行法律层面

  上的调控,从法律角度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把教育支出占GDP勺比重作为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财政教育的支出水平,优化教育财政的支出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二)逐步理顺政府的教育支出与民间教育支出之间的关系。首先按层次和类型的不同区分教育的社会受益程度的高低,采取相对应的投资方法。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投入,应采取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办模式,由各级次政府承担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对普通高等教育.可以按照“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兴办模式,把民间联系起来,从而共同承担相应的投资任务。在农村级次的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基础上,在制度上保障民办学的利益,运用现有教育财政的示范与导向作用。是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

  (三)国家应该赋予和扩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经费预算编制上的权限。由政府直接向高等学校拨款的方式,改为由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拨款,即将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行政部门,促进教育贝才权与事权的统一。这样有利于促进政府教育拨款与教育发展的财力需求相协调,同时引人绩效预算,对高等学校的所有拨款使用的效益、效率和质虽进行评估,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篇二:教育财政问题

  教师短缺学生生活设施不够完善都会对办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质量造成严重的影教育机会不均等加剧1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第一由于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财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我国地区之间义务教育财政资源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

  论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公共教育的大力改革,义务教育体制、学生收费制度及贫困学生的自主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还存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和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对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完善教育财政法规、制定合适的高等教育财政模式以及完善贫困生资助制度。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教育财政逐渐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大的新体制。政府实行财政拨款政策,开征了城乡教育费附加,非义务教育实行教育缴费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在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中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一、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一)提高公共教育财政的效率我国政府提高公共教育财政效率,主要体现在政府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选择最佳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从而使一定的教育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因此,在利用公共财政进行教育投资时,要从社会收益高低的角度考虑实现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二)实现公共教育财政的公平目标

  在实践中,实现公共教育的公平目标,主要体现在帮助人们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个人不会因为贫困或其他原因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要保证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就要首先解决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教育差别问题,防止有能力的考生因为出生地的限制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三)建立合理的公共教育财政付费机制建立合理的公共教育财政付费机制,主要体现在政府为公共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及使用情况提供合理的法律保障,实现政策制定及信息服务的公平性。因此,在教育供给活动中,政府要建立稳定的转移支付制度,权衡不同地区的财政差异,对弱势地区进行经济资助。二、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教育经费总量达不到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教育经费总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教育经费仍出现短缺的现象,并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1、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现象尤其严重第一,多年来许多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无法按时发放的问题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全国除大中城市及沿海较发达城市外,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的问

  题,而且拖欠面越来越广,拖欠的时间越来越长。第二,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无法得到满足。由于教育经费的缺乏,许多农村无法达到义务教学的办学条件。第三,农村中小学建校的债务负担重,同时中小学中普遍存在乱收费的现象,且屡禁不止。2、高校扩张造成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需要改善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正在逐渐扩大,但是教育经费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办学条件紧张的现象。教师短缺、学生生活设施不够完善,都会对办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二)教育机会不均等加剧1、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第一,由于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财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我国地区之间义务教育财政资源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第二,城乡之间的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表现在学校师资力量相差悬殊及教育经费城乡之间的经费负担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居民不仅需要承担教育附加费用,还要负担一部分的教育基建经费,但是城镇居民不需要直接承担教育经费和基建经费。因此,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导致城乡之间出现巨大的教育差距,妨碍教育公平的实现。第三,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

  由于收入的差距导致教育的机会也不平等。由于城市贫苦生的资助制度没有完善建立,因此贫困学生很难承担较高的额学费及其他费用。同时,相关的资助贫困生的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也是导致贫困生失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2、地区之间高等教育机会分布不均等地区之间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不均等主要表现在,各地区的录取分数线或是高中毕业生的录取率的不相等,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当前普遍出现的情况是中央高校集中的地区获得的学额远远高于中央高校很少的地区。三、应对我国公共教育财政改革的对策(一)制定完善的教育财政法规首先,制定完善的法规是保障教育经费的必要条件,只有有效执行相关的法规,才能很好的解决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其次,要明确有关政府部门在教育财政中承担的责任,保证教育经费的正常支出,同时还要保证贫困学生能够得到政府的资助。最后,明确公共教育财政的决策程序,改变现行的财政与教育部门权力过大、资金分配不透明的状况,规范学校收费的程序,并由物价部门向社会公布实施。(二)建立公平的公立学校资源分配制度在公立学校之间进行教育资源分配工作时,要保证客观公正,采取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每名学生都应获得同等的教育资源。因此,要建立并严格执行教育财政制度,

  明确学校及教育部门的财政权限和责任。(三)建立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根据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发现,解决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和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的有效措施,是实行政府间的义务教育转移财政支付制度。因此,要对县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额进行适当的分担,省、地两级政府弥补,中央政府对特定的项目进行少量的补助。(四)完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是教育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确定资助的标准及资助金额,对家庭非常困难的家庭要保证学生入学前的现金补助。另外,完善助学贷款制度是学生资助制度的核心内容,政府应对学生贷款提供公开的担保,并利用财政资金对出现的坏账进行相关的偿还。结束语:政府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主体,尤其是公共教育财政的投入不仅需要注重效率,还要保证公平性。目前我国在公共教育财政方面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加大对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力度,优化教育投资结构,建立筹措资金的多种渠道。(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白城调查队)

篇三:教育财政问题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姓名:学号:联系方式:

  (注: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

  中、高几个层次的。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

  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图表见ppt第十四张(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延续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

  的趋势,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从表l中,自1991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全都保持在15%以上,最高的1996年曾一度达到21.06%。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图表见ppt第十六、十七张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

  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图表见ppt第23、24张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

  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资料:我国的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初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补充资料:(三)教育支出体制改革分析

  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

  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

  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这一改革举措的推出,引发了一场这种模式是否合理的争论。要理解这一问

  题的实质,就必须对教育支出的性质进行分析。

  教育是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产品,接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收益,

  因而也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从这点来看,教育是可以由微观主体来提供的,需

  要接受教育的人们可以花钱购买这种服务。但是,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

  质,这就要求政府介入参与教育服务的提供。综合地讲,政府介入教育领域主要

  有以下二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出于收入分配的考虑。收入分配不均等密切关联到教育投资的不均等,

  而不均等的教育则会延续不均等收入的现象,相比之下,较为均等的教育投入分

  布有助于降低收入的不均等。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投资改变社会的收入不公平现

  象,而且这种改变是长久的。

  第二,教育所产生的效益具有外在性(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

  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

  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形。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将造成市场主体过度地从事具有

  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或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正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

  动,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的一面。不仅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收益,

  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提高而受益。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教育

  的这种外在收益就不可能由兴办教育的私人主体获得,因而他们提供的教育数量

  低于社会期望水平。这时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基于教育的这种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经费一部分应由政府

  提供,另一部分由受教育者提供。我国大学教育经费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这一

  原则进行的。

  2.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图表见ppt第28张(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

  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

  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星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教育经费规模偏低及教育经费架次结构失调,必然影响教育经费的效率与效益。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对中国1997年教育投入效益的评估,当年中国人均GNP为860美元,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中国的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投资收益率均低于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1.4,世界平均水平为10.7,而中国只有5.05.

  报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总量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再加上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相对较低,同时,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布不够合理,所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规模偏小,且教育

  资源使用效益低下,似的学校教育的综合入学率和人文发展指数都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另外,不完善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工龄重于教育程度的工资分配制度,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特别是大量高级人才外流,使得投入最大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效益甚微等,这些都是教育投资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教育占GDP比重过低。

  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却并不见有多大的增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8条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但直至今日,我国既没达到4%的目标,离6%的目标更是有着巨大差距。据了解,2006年—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01%、3.32%、3.48%和3.67%。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二)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

  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三)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

  199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平均每年增长16.9%和19.0%,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15.9%,使得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减小之势。2002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7.7%和15.2%,比1997年下降了0.9和2.2个百分点。即使到2009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仅为16.37%,尚未达到1996年占比21.06%的水平。

  (四)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

  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

  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由表2可以看到,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不仅教育经费的总额很大,而且,大部分的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支出,中央的拨备只占到一小部分。对于中部的湖南、湖北等省份,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出虽然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支出总额相较于东部省份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西部地区,不仅教育支出总额较低,而且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占比也不高,如西藏、青海,教育经费完全依靠中央拨备。

  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五)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我国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由表3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

  而在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初等教育。相反,投入较多的高等教育反而收益率最低,因此从收益率的角度讲,我国在教育支出的结构上,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理应继续大力支持。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

  增加。

  4%的问题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照200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统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0亿元,占GDP的比重大致是20.8%,不到21%。一些学者、专家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占GDP达到4%或者5%。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2.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乃至GDP的比

  重。

  教育财政支出/GDP=(教育财政支出/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支出/GDP)

  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相较于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并没有多大提高,从一定角度上说明,我国教育的投入相对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言,增长速度较慢。教育虽对经济的增长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刺激作用,但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是巨大的,并且会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显现出来。因此,我国有必要在经济持续增长,近年来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在增加教育支出总额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即使达不到教科文组织6%的GDP占比,也应以先期4%的占比为目标,尽量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靠拢。但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教育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

  3.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增长。

  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内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是让学校财务管理透明,避免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的必然选择。

  4.努力改善教育支出的区域不平衡。

  (1)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差距。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教育投入都有很大增加,各省份的教育设施,

  教育水平都有比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支出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很严重。这对我国教育乃至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投资的地区分布上,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政策的倾斜力度,增加对西部的教育资金支出,努力改善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设施比较差,教育条件相当

  落后,优秀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村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距在近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并没有多大的缩小,

  而教育的落后将很大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的增收致富。因此,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首先,应该主要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加大财政的专项教育转移支付,重点扶持教育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第三,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将资金有重点地投入到落后地区,并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的监督管理。

  (3)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强化基础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高

  等教育占用资源相对较多。因此公共资源应更多配置在基础教育。有必要明显提高初等教育支出占公共教育总支出比重,确保教育支出的“公共性”。初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前文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础教育投资收益率大约是高等教育的四倍。况且目前我国文盲率偏高,更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

  解决好教育支出能够达到占GDP4%的问题,根本途径只能是政府部门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改变和更新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过,宁可把其他建设放慢一些,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他还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只能靠教育。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观念转变了,重视教育了,就一定有办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根据我们每年的经费缺口发行长期教育国债、发行教育彩票、提高教育附加在税收中的比重等等

篇四:教育财政问题

  高考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

  佚名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本书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高等教育财政的论文,这些论文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其第一部分偏重理论研究;第二部分偏重对高等教育财政的实证研究,涉及贷款、筹资多元化问题,经费多元化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5

  【相关文献】

  1.高考改革:问题与出路[J],邓凡2.高考英语社会化:问题与出路[J],柯晓华;曾用强;罗海蛟;3.财政分权体制下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出路[J],赵晓芳4.高考作文的问题与出路[J],崔志钢5.财政法视阈下教育费附加制度的问题与出路[J],闫海;兰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五:教育财政问题

  如果居民的意见能对政府的形成和官员的任用有决定性的影响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弱势人群的众多人口所产生的力量将会改变我国的教育财政体制改变对农村居民的歧视性政策改变重点学校制度改变对资助贫困学生的推诿状况最重要的是将会大大改变政府的效用函数教育资源的分配将是另外一种状况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

  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我国教育财政存在一些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此做些解释。一、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解释为什么我国政府教育投入长期不足?我国的公共财政决策机制不完善是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财政经费的分配是政府主导的。虽然近年来人大代表开始关注财政资金的分配,但由于财政部门提交给人大代表的预算草案非常简略[1],受信息、时间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人大不可能对预算草案做实质性的改变。财政预算的编制和调整事实上是由政府决定的。政府作为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由政府的效用函数所决定。在我国政府的效用函数中,财政支出是成本,政治稳定、经济增长、官员们的经济租金、居民的满意度等为收益。政治稳定、经济增长是各级政府的优先事项,也是官员升迁的主要考核内容,关乎主政官员的仕途。另外,用于经济增长方面的支出能产生大量的经济租金,为官员们提供了很多寻租机会。教育支出虽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长期的促进作用,会增加居民的满意度,但短期内对于政治稳定、经济增长没有显著作用,所产生的经济租金也远远小于经济增长方面的支出。特别是,居民的满意度对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没有很大影响,在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中作用很小。我国的教育财政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在政府主导的财政经费分配制度下,在地方主政官员为几年一任且主要由上级决定升迁的政治结构中,对地方政府而言,同等数量的财政支出,教育支出产生的效用大大低于政治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支出。尽管增加教育投入能增进社会福利,但如林毅夫[2]所指出的,没有人可以保证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政府会有激励去履行那些增进制度安排供给的政策,以达到使作为整体的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因此,居民无法对财政资金分配施加影响,政府效用函数偏离社会福利函数,是政府教育支出不足的制度根源。正如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所指出的,虽然有些例外,缺乏有效的居民声音一般会导致分配到教育部门的资源不足,而且贫穷居民更难享用到这不足的教育资源[3]。

  二、教育财政严重失衡的解释教育财政严重失衡也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教育财政资源差距之大世界少见。地区差距的直接原因是地方为主、分级负责的教育财政体制。基础教育经费长期由县及以下政府和农民负担,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巨大差距引起的地方财政能力和农民收入差距,在缺乏比较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时,必然导致教育经费的巨大差异。城乡差距属于地区差距,其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地方负责的教育财政体制相关,因为农村教育的责任主要由县、乡负责,城市教育的责任主要由市、区负责,农村地区的县、乡与城市的市、区之间财力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教育经费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上对农村的歧视性政策,如不承担农村学校建设的责任,也是造成教育资源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学校之间的差距包括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包括同一区域学校之间的差异。前者是上述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的表现。同一区域学校之间的差异在城市表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

  现突出,即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城区,办学条件差异巨大的薄弱学校、一般学校、重点和示范学校并存。学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长期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政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重点学校制度到目前的示范学校和一流大学建设,实际都是政府主动选择的。重点学校制度在早期对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特别是教育质量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教育发展有了相当基础的今天,它所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特别是教育腐败的负面效果已经远远大于其积极作用。重点学校制度之所以今天还能延续,是因为它能给重点学校和政府官员带来很大利益,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和政府官员寻租、设租的结果。学生之间的差距既产生于上述几个方面,也产生于居民家庭财富和收入之间的巨大差异。我国居民财富和收入差距之大位居世界前列。富裕家庭子女可以上条件非常好的私立学校,可以通过支付大额择校费上公立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甚至可以出国留学。同时,大量少年儿童由于支付不起学费、书本费和其他学校收费,又得不到必要的经济资助而失学。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明确规定政府要资助贫困学生就学,但立法后近20年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直接原因是各级政府互相推诿,无人承担责任[4]。我国教育财政的巨大差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还是公共选择机制不完善。如果居民的意见能对政府的形成和官员的任用有决定性的影响,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弱势人群的众多人口所产生的力量,将会改变我国的教育财政体制、改变对农村居民的歧视性政策、改变重点学校制度、改变对资助贫困学生的推诿状况,最重要的是将会大大改变政府的效用函数,教育资源的分配将是另外一种状况。三、学校乱收费久禁不止的解释虽然有人有不同观点,但笔者认为学校乱收费是事实。学校乱收费的事实可以从近几年居民价格投诉中教育收费年年位居前列可以得到佐证。目前几乎没有人能确切知道学校有多少收费项目,以及什么项目是合理收费什么项目是不合理收费,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学校乱收费是事实。学校乱收费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突出。笔者见到的中央政府关于制止乱收费的文件是1991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坚决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的规定》。此后各级政府几乎年年发文制止学校乱收费,但13年过去了,学校乱收费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对于学校乱收费有很多解释,如政府拨款不足、政府和其他有权部门的摊派、合理收费的界限不清、学校违反国家法规政策等等。政府拨款不足是学校乱收费的重要原因,对政府拨款不足我们已经做了解释。那么政府和其他有权部门的摊派、合理收费界限不清、以及学校违反国家法规政策等现象为什么能长期存在?笔者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学校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学校治理结构是有法律或实际效力的学校利益相关人的权利与利益的分配和保障结构。学校的直接利益相关人主要有学生及家长、学校所在社区居民、教职工、校长、政府(理论上代表社会)或其他出资人、校友等,其中学生与家长、教职工、政府是学校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我国目前还没有学校法,只是在义务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中有一些条款涉及到各利益相关人的权利和利益问题,没有系统的学校治理结构的规定。我国现行的公立学校本质上是政府建立的一个公共服务机构,虽然法律规定有些学校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但其经济责任,如学校债务最终是由政府承担的。在我国现行的学校治理结构中,校长(或书记,下同)是学校的最高决策者。校长由政府任免,校长代表政府管理学校,政府与校长构成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加上学校依赖政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

  府的财政资金,较好的维护了政府在学校的利益。校长在学校的运行中主要依靠教职工,在目前的薪酬制度下校长本人的收入与教职工收入直接相关,在校长的任免过程中,政府有时会征询教职工的意见,因此教职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长的权力,校长的利益与教职工密切相关。校长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会自觉维护教职工的利益。当然,在政府的利益与教职工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校长会根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行权衡取舍。与政府和教职工不同,学生及家长的利益在学校的治理结构中没有保护机制。学生及家长与公立学校的关系从本原意义上是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在法律和现实中是公共服务消费者与公共服务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小学阶段,作为公共服务消费者的学生及家长,在接受公立学校的教育服务时,只能到政府指定的学校去,没有选择余地,公立学校事实上是特定行政区域内生产公共教育服务的垄断者。虽然学生及家长可以选择到民办学校或区域外的公立学校就学,但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公立学校的治理结构中,学生及家长对校长的任免、教职工的聘用和薪酬没有影响,在学校的决策中没有发言权。面对居于垄断地位且无法对其施加影响的学校,学生及家长的利益自然难以得到保障。具体到学校收乱费久禁不止,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举办学校的政府实际不想禁止,二是决定学校收费的治理结构不当。教育法规定,学校要“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学校乱收费,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收取了国家(政府)没有规定且学生及家长不愿意交纳的费用,二是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其中第一方面的问题更为普遍和严重。举办学校的政府实际上不想禁止乱收费,是因为该级政府没有为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如果真要禁止乱收费,一些学校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转,这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学校乱收费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默认的。西安音乐学院向20XX年录取的每一新生收取3万元的“捐款”,就是典型事例。西安音乐学院院长为收费辩解道:“现在一直要求学校扩招,但经费一点也不增加,你说这个学校应该怎么办?”,“除了教职员工的工资外,每年陕西省给西安音乐学院的经费是300万元。”该院的一位副院长指出,政府300万元的拨款只够半年的水电费。不算基建投入,学院每年最少需要8000万元才能过日子[5]。中小学这种情况更为普遍。虽然中央政府年年发出制止学校乱收费的文件,地方政府也以发文件的形式执行中央政府的文件,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应付舆论和公众的一种姿态,属于格斯顿所分析的“象征性公共政策”[6]。即使上级政府采取行动查处学校乱收费,也往往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而教育部门对学校乱收费承担领导责任,查学校乱收费相当于查自己,当然不愿意查,也不会有很大效果。决定学校收费的治理结构不当,是指长期以来学校做出除国家规定以外的收费决策,或者提高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时,学生及家长没有知情权和决策权。教育法等有关法律对学校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如何决策没有明确的规定,现实中普遍由校长决策。在学生及家长对其没有制约能力的情况下,校长为了学校运转和教职工及个人的利益,自然倾向多收费。如果在学校的治理结构中安排学生及家长的权利保障机制,比如在学校(不是政府)做出涉及包括向学生收费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项的决策时,必须征得学生或家长的同意,结果将会大大不同。学生及家长评估收费决策时,会比较收费的成本和利益,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如果学生及家长觉得某些项目值得交费,将会同意学校收费。由学生及家长同意的收费,就不能看成是乱收费。这样,学校收费只有两类,一类是国家规定的收费,一类是学生及家长同意的收费,乱收费就在源头上得到了制止。因此,治理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

  学校乱收费的治本之策是学校治理结构的改革。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公立学校改革中,通过学校治理结构的调整,建立家长有很大决策权的学校管理委员会(SchoolCouncil)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据此保护学生及家长的利益,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7]。总之,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些教育财政问题不能仅仅从经济学或管理学角度去解释,用公共选择、政府和学校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去分析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解释。

  注释[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载R.科斯等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96-397).[3]The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Report20XX:MakingServiceforPoorPeople.Oxford:ACopublicationoftheWorldBankandOxfordUniversityPress,20XX.(114-115).[4]袁连生等.中国义务教育贫困儿童资助制度研究,载茅于轼主编.公正透明—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之路.法律出版社,20XX.(52-55)[5]孙春龙.西安音乐学院3亿元收费黑洞.了望东方周刊,20XX.(36).[6]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与原理.重庆出版社,20XX.(67-70).[7]King,Swanson,andSweetland.SchoolFinance:AchievingHighStandardswithEquityandEfficiency.Boston:PearsonEducation.Inc.,20XX.(432-448)

篇六:教育财政问题

  我国教育财政效率的问题影响因素对策选择

  教育财政效率是在满足教育财政支出根本目的基础上的支出的有效程度,是教育财政资金在不同环节所显现的效率,是覆盖教育财政资金支出全过程的效率,包括教育财政资金配置效率、财政资金拨付至教育单位的财政运行效率、财政资金在教育公共生产或教育结果形成中的教育财政技术效率等。从教育财政配置效率、运行效率及技术效率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教育财政效率状况发现,目前,我国教育财政效率总体不高,提高我国教育财政效率需要寻求新的思路。一、我国教育财政效率的现状1.教育财政配置效率不高教育财政配置效率是财政资金配置于公共教育领域所形成的效率,它包括教育财政资金配置去向所产生的效率及配置结果的效应。当教育财政规模既定时,教育财政资金应该配置到哪里、或者优先配置到哪里、配置多少、以及配置结果的效应如何,是分析配置效率所要关心的主要问题。教育财政资金配置是个公共选择的过程,教育财政资金配置去向应该体现“做正确的事情”,反映公众对教育财政配置的利益诉求,满足公众教育公共利益的要求。如果教育财政配置方向是错误的,配置去向所产生的效率可能会是无效的,甚至出现负效率。教育财政配置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教育政策目标缺乏财政资金配置的有力支持,导致政策目标实现打折扣。比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是国家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政策目标,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财政资金配置中并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导致不少地方“普九”过程中出现教育质量、办学条件不能达标。政府教育财政投入欠账过多,使得“普九”财政配置效率无从谈起。二是教育财政资金配置偏离公众的公共教育需要,政府官员意志决定教育财政资金配置,教育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并非个案,大量的教育财政资金浪费在效率较低或者根本没有效率的教育项目上。公众希望获得的教育质量不能得到普遍的、有效的改善,享受优质教育成为有权、有钱阶层的特权,公众对教育财政资金配置的满意度不断降低。三是缩小教育财政资金配置差异力度较小。就全国大多数地区而言,城乡间、学校间教育财政资金配置的差距尽管没有进一步扩大,但缩小的力度也并不明显,配置效率没有明显提高,中西部的部分区县的学校仍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办学标准和最低教育质量要求。2.教育财政运行效率损失教育财政运行效率是指教育财政资金拨付过程的效率。在做出将教育财政资金配置给教育部门的决策后,保证各教育资金需求单位分配到的资金能够及时、足额、不需要额外交易费用拨付到位是教育财政运行效率的基本要求。从理论上讲,在以收定支

  的财政运行模式下,经过广泛参与形成的教育财政资金配置方案之后,教育财政资金的拨付仅仅是个执行程序问题,无论是国库集中支付、还是政府采购,保证各个教育单位的资金需求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事实常常并非如此。教育资金需求单位从获得使用资金核准数额到真正使用资金还有“艰难曲折”的路要走,尤其是在拨付基建资金和专项资金过程中运行效率问题更为突出。教育财政运行效率损失集中表现在:一是挤占、挪用教育财政资金现象突出。教育财政资金拨款制度的缺陷诱发一些政府官员满足个人意愿的冲动,在地方财力普遍紧张的条件下,挤占、挪用教育财政资金时有发生。二是政府官员在教育财政资金拨付过程中设租、学校寻租行为普遍,导致教育财政资金交易成本不断上升,有限的教育财政资金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效率。三是教育领域已经成为近年来官员腐败的高发区,直接腐败的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由腐败而导致的效率损失更是惊人。3.教育财政技术效率问题突出教育财政技术效率指的是教育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主要体现为学校财政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学校是教育财政资金流动的终端,它通过使用教育财政资金,提供教育服务(教育产出),为最终形成教育结果奠定基础。教育财政技术效率与学校教育效率涵义基本相同。分析教育财政技术效率,主要研究既定的学校教育财政投入下是否实现教育产出的最大化,或者在既定的学校教育产出下是否实现财政投入最小化。

  教育财政技术效率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学校获得资金方式导致学校内部缺乏追求效率的动力,缺乏教育成本控制意识和方法,学校硬件设施追求豪华、相互攀比现象普遍,导致学校教育效率的缺乏。二是学校内部要素投入分配比例不合理,导致与教育活动直接相关的投入严重缺乏。比如人头费与公用经费比例失调,公用经费中公务经费比重高于业务经费,直接用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经费所占比重过低,甚至有些学校用于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经费完全被与教学无关的其他费用开支所挤占。三是受学校收入分配制度影响,教师劳动供给不完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偏低。四是中小学学生毕业缺乏规范性的教育质量标准,拿到毕业证的学生人数不少,而真正达到毕业水平的人数有限。五是大学生就业率偏低,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成果与社会需求错位,导致教育财政技术效率缺失。二、影响我国教育财政效率的因素1.教育财政配置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对于“教育财政资金应该配置到哪儿是有效率的”?公众与政府官员的诉求存在着差异,而且教育财政配置的目的是什么、体现谁的意志、反映谁的偏好,也是衡量教育财政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情”的根本问题。从委托代理关系来看,政府是受公众(纳税人)委托,代理公众权利来进行教育财政配置,所谓“拿人钱财、替人办事”,政府教育财政配置应当反映公众的意愿。而实际上,政府对财政资金配置的偏好与公众的偏好有时并不完全一

  致,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政府就会运用公共权力把自己偏好强加于公众,从而使教育财政配置不能真正反映公众的意愿。因为政府在代表公众利益的同时,其自身也是独立的利益集团,也存在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政府官员行为也符合“经济人”范筹,假如有可能,他宁可选择能为自己带来更大个人满足的决策。①比如政府官员热衷于“教育政绩工程”和“教育形象工程”,把有限的教育财政资金重点投向“示范性学校”,以此来体现自己抓教育的政绩,实现自己官位晋升的目的。一批“样板学校”建起来,一批官员升上去,教育财政配置差距日渐严重,配置效率大大降低就是例证。这就需要在教育财政配置决策过程中的广泛的公众参与,以对政府官员的权力形成制约。一般而言,公众参与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提高教育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因为滥用权力是权力界的普遍逻辑(罗素称之为“权力嗜好”theloverpower),权力运作者总有着一种跨越公共“界限”去实现“权力意志”的内在冲动。政府官员在运用权力时,一定会把权力运用到他可以运用的一切“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最大范围,实现权力效能的最大边际化。“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②2.地方政府官员对教育财政政策执行力度较弱“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我国多年前的教育财政政策口号,可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教育财政政策的执行力度仍然停留在把它作为宣传口号的水平上。一些地方政府官员

篇七:教育财政问题

  规模差距原因剖析及对策建议安徽财经大学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378006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异研究的成果摘要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距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产生的一个制度性要素本文在分析城乡教育财政支出绝对规模差距相对规模差距结构差距基础之上系统剖析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距产生的制度性原因并提出解决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距的对策建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城乡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差距、原因剖析及对策建议

  作者:张明义来源:《中国经贸》2014年第20期

  【摘要】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距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产生的一个制度性要素,本文在分析城乡教育财政支出绝对规模差距、相对规模差距、结构差距基础之上,系统剖析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距产生的制度性原因,并提出解决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距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教育财政支出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物质保障,没有教育财政支出的大规模存在,教育质量也不可能得到实质意义上的提高。由于我国二元化经济结构的存在和城乡教育理念上的差距,城乡教育财政投资规模有较大差异,我国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也因此参差不齐。为了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异问题,本文拟从城乡教育财支出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差异入手来深入剖析城乡教育财政支出问题。

  一、城乡教育财政支出的差距表现

  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距可以从绝对规模差距和相对规模差距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绝对规模主要考察每年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规模,相对规模差距则用财政教育支出与城乡GDP或其他宏观指标的比值进行综合比较。

  1.城乡教育财政支出绝对规模差距

  考虑到城乡范围过于宽泛,本文的数据选取以中国统计年鉴和教育年鉴中有关普通初中、小学国家财政学教育经费规模作为统计分析对象进行综合考查。表1为普通小学和初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规模,表2为农村地区普通小学和初中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规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农村普通小学和初中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规模高于同期城镇小学和初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规模。但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中国农村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农村教育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远远超过同期城镇学校,加之农村地区人烟稀少,办学成本更高。因此,农村的财政性教育支出的规模可能会相对低于城镇学校。考虑到2010年以前有关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统计资料缺失,我们引用2011年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的相关数据来做进一步说明。全国普通小学的人均财政性经费支出为4966.04元,同期农村支出为3802.91元,前者是后者的1.31倍;全国普通初中的财政性经费支出为6541.86元,同期农村支出为4896.38元,前者是后者是1.33倍。这说明即便是现阶段国家在强调义务教育均等化,但事实却是农村的教育经费支出显著低于城镇,尤其是人均支出方面。

  2.城乡教育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差距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现象,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历史背景,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教育领域里面的突出表现就是教育财政支出的差异。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我国财政支出总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总量都显著高于农村地区。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即便是农村地区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可能会高于城镇,但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虑到城镇与农村财政支出总水平差异,城乡教育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差异仍然是存在的。一般性的结论是城镇教育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大于农村。

  3.城乡教育财政支出结构区别

  城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也随之较高,教育基础实施建设支出规模显著偏低,而在偏远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备购置、师资力量培训、教学仪器采购等均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直接挤占了相对有限的财政资源,使农村的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与城镇支出结构发生较大偏离。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异由此显现得更为明显。

  二、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距产生的原因剖析

  1.根本性制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显著导致城乡教育财力保障水平差距显著。一般情况下,城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地区,所以城镇地区当然有经济能力来扶持教育发展,而农村则没有相应的财力保障。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18日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居民纯收入791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0:1,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保持“3”倍以上的差距。因此城市地区有足够的资金发展基础教育,而乡村地区只有在极其有限的资金下发展教育。并且在城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的情况下,所愿意花费在教育上的资金也比农村高出很多,不但是政府或者学校的可以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居民本身也愿意花大价钱来为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做投资。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是180226元,在文教上的消费是22940元,大约占比是12.73%;而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是66255元,在文教上的消费是4860元,大约占比是7.34%。而农村居民在文教上的消费只不过占城镇居民消费的21.18%;差别之大,不是简单财政支出可以解决的问题。

  2.制度安排上因素——财政支出惯性使然

  我国预算编制方法采取增量预算制度,强调在既有财政支出结构基础上优化调整,内有财政支出惯性特征,这就从事实上承认了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距有其制度上的合理性,承认了差距存在是由不合理财政支出制度所引致的。按此逻辑,财政支出惯性特征必然显现,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距必然客观存在。

  3.资金使用效率因素——财政支出绩效差异

  农村地区覆盖面较高,导致农村地区的办学成本显著高于城镇地区。从上文的图中,初中小学的学校数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乡镇的学校数量基本都是城区的学校数的2倍以上,因此除了人数多、地域广以外,学校数量的过多,也导致师资和支出经费的分散,无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集中高效的建设学校的硬件以及软件设施。这些因素都使得本身就缺少财政经费的支持下,资金使用效率难以提升,财政支出绩效更加低效。

  4.智力资源流失严重——财政引导效应缺失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农村地区优质师资力量流失严重,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因创业条件艰苦,也无法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充实农村教师队伍。面对这种逆向流动,财政内置的引导效应现阶段无法有效发挥出来,任凭师资的单向流动。

  三、缩小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距的对策分析

  基于上述现象描述和原因剖析,为缩小城乡教育财政支出差距,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1.积极增加农村教育财政支出规模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对城乡二元化的教育机构与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后者产生的制度性原因和决定性因素。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国家财力相对有限,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相对低下,导致农村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相对低于城市,致使农村师资力量、教育设备、管理水平等硬软件与城市学校有较大差距。鉴于此,我们建议在农村积极增加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在农村居民收入低,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低,农村学校经费少的现状之下,政府财政支出更应该积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在此同时,积极支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统筹级次,将现阶段的县级或市级统筹提高至省级统筹,积极提高农村教育财政支出占整个建议财政支出的比例,提供农村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

  2.积极调整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

  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其重要的原因是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因此,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方向应该是将有限的农村教育财政资金逐步转向农村教育师资培训与教学设备改造方面。

  在师资力量培训方面,我们主张在农村地区选取有一定发展前途、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有志愿在农村长期扎根的知识青年参加专业培训,使这些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有显著提高。在教学设备改造方面,我们主张在现有财政资金规模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购农村学校急用的教学设备,尤其是多媒体设备。

  3.积极改革农村教育财政补贴政策

  事实上,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员工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其中,基础性工资占70%,按月发放;30%的奖励性工资中,根据考核结果发放。众所周知,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发展空间相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有限,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使更有的优质师资力量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鉴于此,我们主张在现有工资制度保持不变的基础之上,对农村地区的教师实行转型转移支付制度,实行补偿性工资制度,增强农村教育的薪酬吸引力。

  4.加大力度实施有效的税式支出计划

  实施税式支出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政策优惠对象的税收负担。为扶持农村教育发展,对针对农村教育实施的专项捐赠、捐助,建议实行据实扣除制度,使捐助者、捐赠者的税收负担有质的降低,积极性有实质意义上的提高。当然,我们还需完善税收管理制度,使那些缺失发票的捐赠、捐助行为能够得到税法的支持。

  5.适度推广农村集中教育模式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的“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央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只有基础设施完善了,才能在此基础上集中生源教育。并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农村学校合并,集中师资力量,对校车校舍的提供和安全保障措施上加大投资力度,保证集中教育模式下的安全问题。

  首先,农村小学,针对小学生年龄小,父母外出打工或忙于农活,难以接送孩子上下学。因此可以合并临近村庄学校,并按照路程远近,安排校车。在偏远山区,无法安排校车,那么就应该合理安排住宿,并对食宿进行按规定以外的补贴,并要求指定学校的老师或者聘用工进行接送上下学。

  其次,在初中部,一般孩子都比较成熟和能够自理,可以在合并学校的基础上,安排住宿并提供补贴。

  参考文献:

  [1]姜哲.浅谈“城乡教育差异的原因”[J].科技创业家,2013(12)

  [2]贺晖.中国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基于公平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2009(9)

  作者简介:

  张明义(1991—),男,福建漳州人,安徽财经大学201级财政学本科生。

篇八:教育财政问题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财政支出问题与对策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公共物品,其发展依靠政府财政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支出结构不合理、制度不完善、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本文借鉴财政相关理论分析其原因,提出在制度结构上的完善措施,以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合理化。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经费投入;

  一、中等职业教育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下按教育层次划分的一个类别,其目标是培养中等水平的技术人员,在提高就业的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培训,使其获得职业能力资格证书。中等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研究狭义的概念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对初中毕业生进行学校教育,学制为三年,学校类别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学校。

  二、财政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表明理论上公共物品的使用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根据提供方式的不同又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因为公共物品需求有整体性,有些消费者出现了"搭便车";的现象,即希望别人购买自己需要的公共物品而免费享受服务,就引发了人人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造成了供给空缺,所以决定了公共物品的提供主要依靠政府。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具有公共性。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新增成员的边际成本大于零,具有了竞争性,需要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外部性,受教育者在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学校节约管理成本,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

  (二)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由舒尔茨第一次系统提出。他认为人力资本对生产有促进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深远。人力资本的来源最主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来源于教育,通过教育的手段,

  可以传授给受教育者进行生产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条件熟练的生产。

  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经济发展下的产物,目前社会现实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显着,而作为其直接来源的教育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现状

  在总量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从1995年的131.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138.29亿元。生均经费也在不断增加,从2006年的2,000元增至2015年的10,961.07元,说明政府慢慢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从结构上看,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经费总额上还是有差距的。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1,504.7亿元,普通高中2,439.95亿元,其占比是中等职业学校的1.6倍。区域间和区域内部财政投入也有所不同,2011年东、中、西部的预算内生均经费的平均值为9,144.5元、5,936.74元、7,521.63元,区域内部东部经费投入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5倍。受地区经济及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平衡。

  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总量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支出的占比随经济发展状态呈上升趋势,但教育支出总量占国民经济收入的比例仍偏低。在教育支出中,中等职业教育总量支出投入不足。理论层次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要求及设备配给方面应该比普通高中要严格的多,多技术实际性操作需要一定的实习基地及内部教学设施,经费支持应该在教育支出中占到一定的比重。以2011年为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6.86%,普通高中占比10.45%。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得出,在发展中国家,职业技术学校生均成本普遍要比普通中学高1.5倍,即使这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但还未达到这个标准,经费投入仍不充足。

  (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不均衡

  1、区域间财政投入不公平。

  受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间教育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而评价区域间教育投入的最好标准是生均财政经费指标。以2014年为例,上海的生均经费是20,774.64元,甘肃、河南分别是9,407.15元和6,169.91元,很明显中部的投入最少,反映出我国区域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不均衡。

  2、城乡间支出差别大。

  目前,我国农村学校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我国农村人口居多,受地理位置和家庭收入的影响,农村承受了较大的教学压力。城市学生教育经费充足且人数少,生均经费远远超过了农村学生,这就造成了城乡间教育支出的差别。

  (三)公用经费与人员经费比例不协调,使用效率低下。

  财政支出中的教育事业费包括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更多有质量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以用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专业性,应该将更多的用于公用经费提供教学设备。目前,我国人员经费比例占到60%以上,而且大多数用于教师的工资福利,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公平。

  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使用效率是指财政支出能够带来经济和社会效应,即财政支出能够实现劳动力质量的提升,通过增加就业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能够使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保障教育公平。但是,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使用对这两种效应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效率低下。

  (四)学生数量减少,分科专业选择单一。

  理论上国家近几年实行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应该有所上升。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由2010年的1,816.4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1,254.3万人,学校的招生人数也有所下降。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分科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即对专业选择具有从众性和单一性的特

  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学生的专业选择大多集中在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农林牧渔等这一类传统行业,对于司法、保健等新兴产业,报考的人数少之又少。这与我国社会就业趋势有关,学生从众心理也推动了这一局面的形成。

篇九:教育财政问题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过去20年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成就,分别就7个领域中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教育投资的总量和比例问题、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问题、多元化筹资体制研究、义务教育投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义务教育成本与家庭教育负担、义务教育投资的效益与效率问题、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与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最后对于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关键词」义务教育财政/教育公平/教育转移支付一、引言回顾过去2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此期间,研究者对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在此试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提出建议。谨以此文庆祝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二、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已取得的进展评价教育财政体系有三个标准:充足、公平和效率。我们也可以简单地依此将教育财政研究分为三类,而在过去20年间,主导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主要是对充足性问题的探讨,并取得了数项对国家宏观教育决策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1.关于教育投资的总量和比例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财政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探讨了教育投资的总量和比例问题,在我国公共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合理比例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指出了教育投资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超前增长的必要性。教育投资的问题如果按政策层次来划分,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国民经济中的教育投资问题研究。第二,教育部门内部的教育投资决策。第三,微观层次的教育投资决策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学校、企业和家庭的教育投资行为研究【1】.按照这种划分方法,我国学者的首要关注焦点是对于国民经济层次的教育投资问题的研究。“六五”计划中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合理比值》探讨了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国际平均水平。“七五”期间教育科学重点科研项目“教育投资决策研究”在此基础上,使用更新的数据进行计算。这些研究指出,到20世纪末,与我国预测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国际平均水平大约是3.7-3.9%,因此我国应该大幅度的增加教育投资,扩大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之中的比例【2】.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研究在当时极具创新性。首先,使用国际比较的方法作为研究基础体现了一种新的研究和决策价值观。研究者和决策者开始关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改变了主导计划经济时期的闭目塞听和夜郎自大的心态,这种“面向世界”的研究理念一直影响到后来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各个领域。其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我国学者在改革开放以后,较早使用比较规范和严谨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重要的教育财政研究的成功尝试。这些研究产生了深远的政策影响。相关人员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我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在国民生产总值内应有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在90年代中期或到2000年应达到发展中国家4%的水平”的建议,最终对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教育经费投入的目标表述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1994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也对此做出相应的规定。在教育投入的发展目标上,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章针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的政策【3】和“受教育者人均教育投资逐步增长”【4】的政策提出了建议。

  2.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问题王善迈教授在1989年就指出,在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高教比重偏高。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是中小学、尤其小学办学条件恶化的原因【5】.使用此前提到的教育投资问题三层次分类法,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问题属于教育部门内部的教育投资决策研究。在90年代以后,研究者开始广泛地采用公共品理论来说明义务教育是政府投入的重点,而在高等教育应该实施成本分担的政策。我国较早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讨论教育产品性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善迈教授【6】【7】和北京大学的厉以宁教授。王善迈提出,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是一种强制性的免费教育,不能通过市场交换提供,其供求由法律调节,而不能由市场需求和价格(学费)调节,这决定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核心特征.这一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将在后续章节中进一步阐述。另外,研究者也对义务教育的经济活动特点进行了分析.人们也尝试采用国际比较数据和回归分析方法,如同为确定“4%的比例”的研究一样,为确定各级教育在教育总投入中所占的合理比例提供依据,但是结果却发现,教育经费结构和教育规模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多元化筹资体制研究4.义务教育投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5.义务教育成本与家庭教育负担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对于义务教育成本和家庭教育负担的研究应该回答的终极问题就是这种手段是否在发挥作用,义务教育资源在各类社会人群中的分布中是呈现着“累进”还是“累退”的模式。但是由于已有的研究采用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少,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还十分有限。王蓉(2002)关于教科书价格的研究中对于义务教育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义务教育收费问题中的道德困境进行了分析。她提出,这一关系的特征是儿童是教育过程中的终极委托人,但他们不是具有责任能力的人:他们没有充分的能力来界定自己的利益和意图,因而也不能在契约之下针对代理人的权力和责任对其进行约束。政府鉴于孩子委托人——父母代理人之中问题的出现,进行义务教育立法,保护儿童和社会权益,而这种保护的后果之一却是政府代理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剥夺了孩子委托人和另一个代理人——父母——的决策自由.6.义务教育投资的效益与效率问题7.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与转移支付制度研究目前对于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有两种思路。一种以范先佐的“国家办学、分类承担”观点为代表。具体来讲,就是按照不同地区情况,各级政府分担不"同的教育支出分类。例如,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财政承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向贫困地区学生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等.另一种观点是“缺口指标+标准生均支出”法。马国贤(2002)提出在“缺口指标”原则下,中央对缺口大的省应当多补贴,缺口小的省应当少补贴。而且只有低于某一财政支出标准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才能获得这项补助。另外为了获得可比口径,应当建立“标准生均成本”概念.王善迈(2003)认为省级政府应该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承担主要责任。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额度需考虑义务教育标准支出和义务教育标准收入,另外也必须考虑各县对义务教育的财政努力程度.三、对未来的展望虽然我国义务教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学者们倾注了大量精力探讨和呼吁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例如,我国教育投入水平仍然偏低,到2000年底没有能实现“4%的目标”。在财政性经费占GDP比例问题上,根据2002年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我国的教育投资水平还是低于国际的平均水平.时至今日,研究

篇十:教育财政问题

  我国教育财政体制中的问题与对策

  刘泽云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学刊》

  【年(卷),期】2003(000)007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负担结构不合理和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理论分析表明,应强调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职能.今后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应注意:制订和完善教育财政法规;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等.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刘泽云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54

  【相关文献】

  1.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陈良;张大均2.我国教育服务开放中的问题与对策[J],金孝柏3.试析我国教育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李福春4.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张金艳;刘兵5.试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张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一:教育财政问题

P>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一)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状况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从2000年的15886.5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6497.3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02%。可见,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一直以较高的速度随着GDP勺增长而增长。同时,我国从2012年开始连续四年的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超过4%达到世界教育的基本水平。(二)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状况目前,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部分共同承担,其中,地方政府占主要地位。由于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财政教育支出在地区间配置不均衡,尽管近几年西部地区大力开发,但同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外,我国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上的资源配置同样不合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出明显高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最后,城乡之间的教育支出比例也不均衡,城市获得的教育经费远超于农村。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教育支出投入总量偏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自2006年起大幅提升,但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的增长依旧缓慢,甚至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同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勺比重自2012年首次突破4%后虽然一直保持在4%以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偏低。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

  为了追求更高勺绩效,将更多勺财政支出投入到生产性、工业性产业当中,而对于见效时间长勺教育产业投入勺资金严重不足。

  (二)财政教育支出级次结构不平衡虽然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我国勺教育产业起点低、基数大,级次结构不平衡勺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大多数人口只能够接受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能够进行高等教育勺人口数量偏少,然而我国对于高等教育勺投入却比对初中等教育勺投入要高。以2014年为例,我国对全国普通小学勺生均公共经费支出为7681.02元,全国普通初中勺生均公共经费支出为10359.33元,全国普通高中勺生均公共经费支出为14975.96元。由数据可知,我国对高等教育投入勺资金最多,是对初等教育投入资金勺2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初中等教育勺经费支出仍较低,但对高等教育经费勺支出却较高,这种倒挂勺支出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教育经费勺高效率配置,制约了教育在社会中所应发挥勺能力。(三)财政教育支出区域间差距大由于我国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政府也更倾向于将财政教育支出以及教育资源集中在东部地区,导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勺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悬殊。此外,由于我国政府将更多勺教育资源和财政教育支出拨给城市,农村的教育经费明显低于城市,导致农村教育水平起点低、教育环境差、教育设施落后,尤其在中西部的贫困农村,其教育状况更为恶劣。长期来看,农村地区极容易出现恶性循环现象。三、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

  (一)

  加大财政教育支出力度,

  提高其所占

  GDP勺比重

  近年来我国教育支出总额大幅上升,但相较于我国经济发展

  勺速度而言,教育支出勺增速依旧缓慢。因此,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

  政支出和GDP勺比重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GDP勺比重已

  达到国际标准,但距离发达国家水平仍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国应建立

  发达国家勺基准线,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资金勺使用效率,进一步

  扩大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

  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教育支出需求高,仅依靠政府增加

  财政教育支出已不足以满足我国勺庞大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可采取其

  他方式来筹集财政教育资金,如发行教育债券,鼓励校友赠与等。

  (二)合理划分三级教育层次勺投入比重明确基础教育勺优先地

  位,优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

  教育三个层次勺比重。政府应保证全民接受教育勺基本权利,提升人口

  综合素质,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广泛优质勺人才基础。此外,政府可

  以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投资勺多元化,鼓励企业积极投资高

  等教育。

  (三)解决财政教育支出中城乡平衡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

  的教育设施、教师资源、教育资金等条件落后,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

  教育?Y源的匮乏更是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政府

  应有侧重性的对农村教育进行扶持,提高农村教育支出的金额,增加农

  村的教师资源,优化教育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基础教育状况。鼓励

  高等教育人才返乡投身教育,减少中西部地区人才的流失。(四)优化地区间财政教育支出均衡长期来看,教育水平会间接影响社会的贫富差距,并随着教育水

  平差异的增加而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目前,我国中、东、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结构不平衡。其中,东部地区相对发达,其教育支出水平也远远高于中西部。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中西部地区教育资金投入的比例,保证中西部地区教育资金的充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使各地区之间能够均衡发展。同时,完善中西部地区学生奖学金、助学金、补助金制度,保障贫困学生受教育的均等权利。

  综上所述,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但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抑制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因此,针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失衡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增加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金额,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以及GDP勺比重,调整教育支出的结构,逐步缩短城乡、各地区间差距,提高我国教育产业的高效率,推动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

篇十二:教育财政问题

P>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问题分析一、我国的教育支出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各国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而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通过宪法对初级教育若干年的义务教育。但从实践上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来源于教育。二是避免因教育差距而形成的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三是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和不完善。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一国财政教育投入的规模和结构是影响教育经费效益的主要因素。经济越发达,极差越小,各级教育经费的极差在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差距比较大,高收入国家初级教育经费与高级教育经费之比为1:2.2,而低收入国家则高达1:12.2,中国各级教育人均经费之差则高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问题,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结构。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二是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三是企业办学、校办产业等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二、我国财政教支出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规模不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虽近几年大幅上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支出经费及其

  占GDP的比重严重偏低,近几年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到了3%左右,但仍低于世界平均5%左右的水平。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一直没有实现,《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稿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2012年达到4%,财政教育支出的平均增速明显低于财政支出总量和GDP的上升速度。同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出现逐年下降趋势。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失衡一是在初、中、高等教育方面教育支出的分配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忽视初级教育,

  重视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1.93.二是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得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三是地区性支出不均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财政性经费占国家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四是城乡教育财政性支出失衡。农村教育长期落后,2006~2010年,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总人数的80%以上,虽然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将由原来的2182亿元增加到至少2652亿元,2009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去年的小学240元/年.人、初中390元/年.人提高到小学300元/年.人、初中500元/年.人,共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149.885万元,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得比重仍低于1%,而发达国家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集中在2%~2.5%。长久来看,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农村地区恶性循环。三、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一)加强教育投资制度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对不同教育在投资方面的标准和责任,切实确保教育投入机制的有效运行,实现教育投资的法制化,规范化,合理化。提高中央和地方政

  府的教育经费占总支出和GDP的比例,根据不同的标准,制定相应的政府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比例。(二)加强转移支付制度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促进,促进地区间教育的均衡。一方面加强财政专项教育转移支付力度,重点解决落后地区教学设施,师资,环境等问题;另一方面,完善各地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从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进行转移支付,弥补落后地区的财政教育缺口,实现政府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各地的均衡化。(三)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教育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鼓励企业,个人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校的产业化,提高校企之间的合作,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教育彩票,教育公债的发行等渠道,利用社会和民间的投资来增加教育投入,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四)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是解决教育经费总量过小,社会教育资源不足的关键措施。首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扩大,确保预算内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在安排预算时,中央和地方在教育拨款上的增速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速,提高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教育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和福利。其次,提高我国教育经费预算级次,调整预算体系和程序,将教育经费从二级分配提升到国家预算的第一次分配,单列教育经费。(五)调整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适当提高基础教育的经费支出比重,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基金,加大对中西部教育投入力度,建立教育扶贫工程,尽快解决中西部学校教学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公用经费保障资金和硬件设施维修资金,建中西部统一的教职工工资制,提高教学质量,对东部地区所需教育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支持的中央应给予适当奖励,扩大教育普及和受益面,提高全面基本素质,缩减城乡,地区间的差距。(六)加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建设。可激励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加强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可让他们定期到师范类专业高校进行培训;将教师津贴和工资纳入政府预算,完善教师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大农村及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质量,进而保证我国基础教育的高水准。(七)完善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监督和评估机制。首先,加强对预算内财政教育支出的监管。防治贪污、挪用教育经费等违法现象的发生。其次,定期进行对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方面的评估,是评估结果与得到的教育经费数额挂钩。以促进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合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职业发展。四、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简单的看到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所存在的问题,包括了支出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规模和结构不尽合理,城乡之间配置失衡,地区差异过大,以及支出方式不合理等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给了相应解决对策。当然,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所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几个方面,问题的复杂性也会更大,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优化之路还漫长,更多的解决对策也要根据不同问题对症下药。由此,才能真正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篇十三:教育财政问题

P>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分析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以往,纷纷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我们知道: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太合理。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现在已经是2006年,分析我国1993-2002十年的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可以看出实际情况离目标相距甚远。虽然从96年开始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缓慢上升,但是如果从计划应投资金与实际所投资金方面分析,2000-2002年全国计划投入的教育资金为11662.938亿元,实际投入的教育资金为9192.98亿元。这就意味着三年间政府欠下的短缺额达到了2469.958亿元,无形中使我国几亿贫困儿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在15%以下、20%、30-40%、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应达到2%、3%、4-5%、5-6%。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还严重偏低。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

  比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的1/10。联合国教育官员曾说到:“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贫困的乌干达”,话虽难听却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初、中、高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

  一、我国初、中、高等教育分别占教育支出的比重。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初、中、高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太大,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为:初等:中等:高等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相差较大的。与美国相比,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的越位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

  二、我国教育支出的地区分布情况。

  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布结构来看,我国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中、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级差距日益增大。2002-2007年,东部三市(北京、天津、上海)与西部五省区(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3.23倍扩大到了3.857倍,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

  经费的差距从2.65倍扩大到了3.39倍;在此期间,东西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从2.8倍扩大到3.73倍,人均教育支出从3.71倍扩大到3.88倍;从城乡比较来看,东部人均消费水平从1995年的1.9倍扩大到2.347倍,教育支出方面的差距从1.87倍扩大到2.97倍,西部的差距更大。

  由此可见,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是农村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西部农村的教育问题,在这方面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西部的开发、德国东部的十年建设等,他们成功的财政教育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的对策

  首先,继续加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其次,对教育投入进行法律调控,从法律层次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经济学家历以宁等人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07-4.25%才能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而目前我国只达到了3%。

  因此,要从以下方面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其次,安排预算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的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二、提高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规范经费管理。

  我国的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预算外的财政收入由各地区各部门自收自支,这为不规范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在财政教育经费支出问题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预算外的政府收入分散在各级政府手里,使财政部门能够调度的只有预算内的收入;第二,不纳入预算内的收入由于缺乏监督、管理混乱,使得本应用在教育上的支出被以各种借口挪用。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监督、集中权力、量化管理、建立明晰的账目并定期公布。

  三、优化三级教育结构。

  现阶段我国的文盲率还很高,人均GDP也很低,这一现状决定了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而且初等、中等教育的社会报酬率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在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效率低的部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使社会不公平加剧。因此,政府在进行财政分配时,应把教育经费更多的投入到初中等教育中,当然,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逐步实行完全的义务教育。应增加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中公共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

篇十四:教育财政问题

P>  文档素材

  中国教育财政治理体制,历史回忆识实问题与改革方向

  我国教育财政体制从建国初期的摸索阶段到80年代中央制定并不断完善关于教育投入目标的法律法规,为保证教育投入增长打下了法制根底。于1988年开始实施建立了多元化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随后在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这种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免费的高等教育制度。1994年后,又逐渐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学费,非义务教育阶段按培养本钱收取肯定比例费用〞的学费政策。

  目前,我国教育财政治理体制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是:第一,教育经费偏低。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带有明显的方案经济遗留下来的“生产建设财政〞痕迹,财政体制的重点仍摆在经济建设方面,政府兼有“越位〞和“缺位〞现象。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较兴旺国家平均值4%相比都略显偏低。而这一均值我国估计是202X年才能达成。第二,教育资源地区间、城乡间不均衡的问题突出。中、西部地区生均拨款水平过低,一些县市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严峻缺乏,县乡公共财政困难影响农村教育开展。这种失衡导致农村教师工资拖欠现象严峻,农村学校根本办学条件也得不到保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开展;地区间、城乡间差距均较大,1/3以上省的差距还有所扩大;其它,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存在城乡“二元性〞,即纳税人的义务教育负担城乡有别,这从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实施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第三,拨款依据不合理、收费标准不科学不透明,教育欠债较多,公共财政体系还不健全。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教育财政治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主要为一下几点:一、鉴于我国教育投资存量微薄、教育欠债较多的现状,制定教育要优先开展的战略目标;二、新增的非传统教育经费X,增加教育财政收入。如新型办学模式: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软件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新型治理或者经营方法:本钱操纵,后勤社会化改革,多校区治理以及新的投融资渠道:银行贷款;公私合营模式;概念化:教育彩票、教育证券、教育银行;三、灵敏采纳多种供应和运行机制,改善教育效劳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教育效劳的提供机制上,应逐渐从目前这种政府办学校、政府管学校、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模式逐渐向多元化安排转变,强调政府和社会办学力量之间的灵敏和多样化的合作,鼓舞竞争,改善教育效劳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建立稳定标准的根底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其一,中央政府重点支持:(1)那些具有重要的民族团结和国家战略意义的地区;(2)贫困人群;(3)在教育上需要实施追赶开展战略的省、区、市,主要是西部省区和中部省。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其二,加速建立农村地区平稳化、标准化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五、强化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教育财政治理中的作用。在对待教育财政体制问题上政府的主要职能应集中在宏观的治理,将微观决策权还给学校。政府及相应的政策法规应该努力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秩序,促进教育体系的全面开展。强化法制建设,政府对教育效劳提供者应进行合理和完善的质量监测。强化学校的自我治理和社会监督机制。

  文档素材

  文档素材

  六、建立健全透明的教育资助制度。其一,建立有效率的、可延续的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模式,加速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提高学生信用还贷意识从而推进全社会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建立;其二,完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拓展更多的学生贷款工程,依据目标的不同,发放不同种类的贷款。

  七、大力强化教育财政决策能力建设。认真转变观念,在大力强化教育财政决策能力建设的过程中,从事公共治理的人需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在改革过程中,要摒弃那种“对原有权力放弃〞的观念。同时必须强化对治理人员的专业化训练。完善选拔机制,并且建立常规化的再培训制度,最后要有勇于开创锐意创新、勇于尝试的新风气。政府提高决策水平的途径和关键在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汲取失败的教训。

  不断标准完善教育财政治理体系,可以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开展,提高国民素养,是一项长远而重大的改革探究之路

  文档素材

篇十五:教育财政问题

P>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过去20年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成就,分别就7个领域中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教育投资的总量和比例问题、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问题、多元化筹资体制研究、义务教育投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义务教育成本与家庭教育负担、义务教育投资的效益与效率问题、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与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最后对于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财政/教育公平/教育转移支付一、引言回顾过去2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此期间,研究者对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在此试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提出建议。谨以此文庆祝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二、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已取得的进展评价教育财政体系有三个标准:充足、公平和效率。我们也可以简单地依此将教育财政研究分为三类,而在过去20年间,主导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主要是对充足性问题的探讨,并取得了数项对国家宏观教育决策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1.关于教育投资的总量和比例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财政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探讨了教育投资的总量和比例问题,在我国公共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合理比例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指出了教育投资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超前增长的必要性。教育投资的问题如果按政策层次来划分,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国民经济中的教育投资问题研究。第二,教育部门内部的教育投资决策。第三,微观层次的教育投资决策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学校、企业和家庭的教育投资行为研究[1].按照这种划分方法,我国学者的首要关注焦点是对于国民经济层次的教育投资问题的研究。六五计划中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合理比值》探

  1

  讨了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国际平均水平。七五期间教育科学重点科研项目教育投资决策研究在此基础上,使用更新的数据进行计算。这些研究指出,到20世纪末,与我国预测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国际平均水平大约是3.7-3.9%,因此我国应该大幅度的增加教育投资,扩大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之中的比例[2].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研究在当时极具创新性。首先,使用国际比较的方法作为研究基础体现了一种新的研究和决策价值观。研究者和决策者开始关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改变了主导计划经济时期的闭目塞听和夜郎自大的心态,这种面向世界的研究理念一直影响到后来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各个领域。其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我国学者在改革开放以后,较早使用比较规范和严谨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重要的教育财政研究的成功尝试。

  这些研究产生了深远的政策影响。相关人员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我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在国民生产总值内应有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在90年代中期或到2021年应达到发展中国家4%的水平的建议,最终对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教育经费投入的目标表述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1994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也对此做出相应的规定。

  在教育投入的发展目标上,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章针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的政策[3]和受教育者人均教育投资逐步增长[4]的政策提出了建议。

  2.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问题王善迈教授在1989年就指出,在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高教比重偏高。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是中小学、尤其小学办学条件恶化的原因[5].使用此前提到的教育投资问题三层次分类法,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问题属于教育部门内部的教育投资决策研究。在90年代以后,研究者开始广泛地采用公共品理论来说明义务教育是政府投入的重点,而在高等教育应该实施成本分担的政策。我国较早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讨论教育产品性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善迈教授[6][7]和北京大学的厉以宁教授。王善迈提出,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是一种强制性的免费教育,不能通过市场交换提供,其供求由法律调节,而

  2

  不能由市场需求和价格(学费)调节,这决定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核心特征[8].这一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将在后续章节中进一步阐述。

  另外,研究者也对义务教育的经济活动特点进行了分析[9].人们也尝试采用国际比较数据和回归分析方法,如同为确定4%的比例的研究一样,为确定各级教育在教育总投入中所占的合理比例提供依据,但是结果却发现,教育经费结构和教育规模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10].

  3.多元化筹资体制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研究者将关注范围扩展到教育资源的动员和使用问题上。人们不仅关注一个国家要在教育上投入多少,而且开始探究在政策框架内如何动员资源和高效地使用这些资源[5][11].当时有相当数量的研究[12]指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模式产生了变化,而教育经费的筹措机制应该随之进行改革。不可否认,实施多元化筹资体制是我国教育经费匮乏[13]背景下的现实选择。在此期间,与义务教育财政有关的研究多将多元化筹资体制的必要性和这种筹资体制中涉及到的某种具体筹资方式的操作性细节作为关注焦点。王显明和胡延品综合介绍了当时政府为实施多元化筹资体制采取的对策,特别是为发展基础教育,政府确立了依靠人民办学,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4].解彦林、李惠芬的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关于教育费附加计征率和课征方式的问题[15].除此之外,韩宗礼、高建民则建议在城市小学,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可以适当提高,农村小学则主要由国家和社会承担[16].人们还对于如何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提出了各种建议,包括(1)开征教育税;(2)建立教育金融机构,以金融、信贷方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等[14].关于政府投入这一义务教育资金的主渠道,王善迈教授几篇关于改革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政策影响。王善迈等(王善迈、李春玲,1991)在1991年明确提出教育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17].在1994年,王善迈教授又全面阐述了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观点。他提出:(1)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将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合并,由款级升格为类级。(2)赋予教育部门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权。(3)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部门。(4)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18].其中的部分观点,包括教育事权和财权统一、

  3

  教育预算单列陆续在教育财政的有关政策法规中得到了体现。从90年代末期开始,人们对于多元化筹资体制的认识和观点开始发生了变

  化。蒋鸣和(2021)提出,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与政府的职责明显不符,过分强调人民群众的责任,对规范政府行为缺乏约束,必然导致农民负担的加重[19].在另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中,韩民(2021)重点指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上的首要问题是义务教育投入中政府的主渠道作用薄弱[20].从国家政策的角度讲,自2021年3月起农村税费改革开始推行,这一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捐集资,从根本上触动了多元化的义务教育筹资体制。研究者的关注点随之从如何多元化筹集资金转移到如何加强和规范义务教育投入中政府拨款的主渠道作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级政府义务教育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问题,政府行为、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及更广泛的义务教育管理和财政体制成为研究的核心。

  4.义务教育投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在过去20年尤其是过去10年中,大量的研究指出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存在严重的公平性缺失问题,而这和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根本特点密不可分。其中,杜育红(2021)以省为分析单位,系统地分析了各级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如何随时间而变化。这一研究指出,在1988年至1996年期间,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省区间的差距都在不断加大[21].王蓉(2021)的分析中指出,(1)以全国而论,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上的不平等更多是由省内差异引起的,而非省际差异。作者因此建议对于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财政责任问题需要加强关注。(2)小学和初中的预算外事业性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大于预算内事业性经费的地区性差异。这一研究也明确提出在地方财力和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相同的情况下,处于我国中部的很多省份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投入甚至低于西部地区;在地方财力相同的情况下,中部二片省的县、区对小学教育的投入比西部三片省的县、区更依赖于预算外资金[22].另外,王蓉(2021)的研究试用多水平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学校组群为分析单位,再次对我国义务教育资金分配不均衡问题进行了分析。重要的发现是:(1)政府对于普九事业和西部地区的重视和因此采取的投入措施看来已经产生了正面的效果,未普九地区的生均预算内事业性经费已经超过了已普九地区。(2)一县之内的各种类型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资源分配差异。如何在基层政府管理中贯彻公平原则,真正关注到最底层和最不利的学校和人群,

  4

  是未来政策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23].曾满超和丁延庆的研究(2021)利用1997年和1999年的县级数据分析了义务教育投入的公平性在此期间的变化。结果发现,从1997年到1999年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总支出的地区不均衡有所扩大,其间城乡差距有斯扩大,一片和三片差距有所扩大,而二片相对于三片失去了优势地位[24].目前我国关于义务教育投入公平的探讨,以纳税人和受教育者为分析单位的研究缺失。对于横向公平、纵向公平和财政中立性的考察,基本上都是以地域为分析单位,这忽视了地域之内纳税人和受教育者的异质性。

  5.义务教育成本与家庭教育负担韩宗礼和高建民(1990)[16]、王玉昆(1991)[25]和袁连生(2021)[26]等学者对于教育成本的分类和计量先后进行过分析。袁连生提出了下述的教育分类方法:首先教育成本分为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在财务成本中又分为学校成本和个人成本。其中学校成本包括工资、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折旧费等。在机会成本中,也分为公共机会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公共机会成本职工工资仅用于教育而损失的收益,例如房屋、建筑、土地等资本资产的租金,非资本投入的资金收益(利息、投资收益等)。个人机会成本则指个人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个人投入的资金所损失的收益(利益、投资收益等)。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对于义务教育成本和家庭教育负担的研究应该回答的终极问题就是这种手段是否在发挥作用,义务教育资源在各类社会人群中的分布中是呈现着累进还是累退的模式。但是由于已有的研究采用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少,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还十分有限。王蓉(2021)关于教科书价格的研究中对于义务教育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义务教育收费问题中的道德困境进行了分析。她提出,这一关系的特征是儿童是教育过程中的终极委托人,但他们不是具有责任能力的人:他们没有充分的能力来界定自己的利益和意图,因而也不能在契约之下针对代理人的权力和责任对其进行约束。政府鉴于孩子委托人父母代理人之中问题的出现,进行义务教育立法,保护儿童和社会权益,而这种保护的后果之一却是政府代理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剥夺了孩子委托人和另一个代理人父母的决策自由[27].6.义务教育投资的效益与效率问题在义务教育投资的效益问题方面,90年代初期研究者对于教育浪费问题作

  5

  了大量的分析,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其中李含荣的研究指出,教育投资效益低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投资的直接浪费和间接浪费上。直接浪费主要指由于学校布点分散,学校规模小,班额不足,造成教师工作量不足、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低的人力和物力浪费。间接浪费第一体现在留级率高,超龄生多。留级学生重复占据现有教育设施,重复占有教育经费。其次,我国义务教育中的辍学率高,也使计划投入的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第三,由于留级和辍学的问题,巩固率和按时毕业率低,这直接表明了义务教育投资的成效低下[28].1989年,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29]提出用效率系数来从整体上衡量办学效益。效率系数的计算方法是:以一届学生中按时毕业者所花费的学生年总数作分子,用该届学生(包括辍学生和留级者)实际所花费的学生年总数作分母相除,再乘以100%.效率系数越高,说明办学效益越好,浪费越少。根据这一研究,我国89届入学的全国五年制小学的效率系数为78.9%.与义务教育投资效益问题相关的,湖北省教委在90年代相继完成了《普通中小学校公用经费食物消耗定额》和《普通中小学校规模设置与投资效益》课题研究。他们提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观点[30],即学校规模必须考虑教师工作量这一因素,而教师工作量是由统一制定而且极具刚性的课程设置与规定的课时数来确定的。这一研究的独特而且重要的贡献是结合了义务教育生产过程的特点包括其制度刚性来考虑资源使用的效率问题。

  7.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与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如前所述,从90年代后半叶开始,义务教育财政中的政府行为、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及更广泛的义务教育的管理和财政体制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1994年苌景州的论文具有前驱性。他指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在管理的分散上走得太远了,从而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31].另一篇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是韩民对于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现存问题的分析。该文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县乡政府的负担过重,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力度过小[20].近年来尤其是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以后,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各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责任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比较一致的共识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32][33].2021年胡延品的研究对于各级政府的财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无论是按总人口平均的人均财力还是按财政供养人口平均的人均财力,在各级政府中县级政府都是最弱的。(2)大量的非专项转移支付被截留。

  6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问题应该采用教育专项转移支付[34].针对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王蓉[35]提出一个理想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应该具有下述的特点:它应该具有这样的内在机制,促进教育服务提供过程中的经济效率和分配效益。具体来说就是,相关决策是否接近于受影响的人们;是否存在机制使提供者按照最佳生产规模和规模效益进行服务;是否存在内在的竞争机制,如不同提供者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机制;是否促进纳税人的纳税意愿(使服务更直接地反映消费者一投票者的选择)和实际的参与行动;及对信息处理和协调的成本有妥善的安排。

  目前对于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有两种思路。一种以范先佐的国家办学、分类承担观点为代表。具体来讲,就是按照不同地区情况,各级政府分担不同的教育支出分类。例如,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财政承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向贫困地区学生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等[36].另一种观点是缺口指标+标准生均支出法。马国贤(2021)提出在缺口指标原则下,中央对缺口大的省应当多补贴,缺口小的省应当少补贴。而且只有低于某一财政支出标准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才能获得这项补助。另外为了获得可比口径,应当建立标准生均成本概念[37].王善迈(2021)认为省级政府应该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承担主要责任。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额度需考虑义务教育标准支出和义务教育标准收入,另外也必须考虑各县对义务教育的财政努力程度[32].

  三、对未来的展望虽然我国义务教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学者们倾注了大量精力探讨和呼吁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例如,我国教育投入水平仍然偏低,到2021年底没有能实现4%的目标。在财政性经费占GDP比例问题上,根据2021年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我国的教育投资水平还是低于国际的平均水平[38].时至今日,研究者对于我国公共教育资源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共识,但是现实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上,高等教育所占份额一直较高,且这种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的修正[39].对上述这些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继续大声呼吁,提出更加完善的政策建议。那些由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奠基者在80、90年代就开启的关于完善教育经费立法方面的研究需要薪火相传、

  7

  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直到现实有了更加满意的答案。其次,我们需要对我国财政体制自身的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行为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展望未来,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义务教育财政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第一,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将不仅面临需求总量的压力,未来需求的分化和需求的流动性趋势将增强,这将要求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做出新的调整。(1)关于教育需求的分化带来的挑战。个人对教育的需求受着收入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个人和家庭收入的增加导致对于高质量和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提升。而在我国,经济改革以来人群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拉大[40],这将可能导致教育需求分化,尤其是高收入阶层产生了对于优质教育的旺盛需求。如何建设一个公平的义务教育体系、同时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是我们未来必须考虑的问题。(2)关于需求流动性加强带来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跨城乡、跨区域流动,随之产生了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我国尚没有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而地方负责的义务教育管理与财政体制、儿童受教育权力依附于传统的户籍制度的做法阻碍了这一问题的解决。

  第二,我国转型时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面临的挑战。在计划体制下,政府一只手决定教育的需求和供给。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需求,包括对于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越来越体现为个人行为,受市场因素例如教育个人收益因素的驱动。但是我国教育供给体系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主要体现在公立机构占据主导地位,民办教育规模较小[41].由于公立教育系统中精英传统的深厚影响,目前我国最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集中在公立体系中。因此,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最重要挑战就是计划体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包括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和市场体制下的对于这些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未来如何引导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发展将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

  第三,是必须更加重视义务教育资金的效益和效率问题研究。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关注:(1)义务教育中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包括如何改善义务教育资金的拨付和供给方式。(2)教育生产函数研究及更加广泛的对于教育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3)政府与公办学校之间在资源配置上的关系及改革的措施。

  8

  第四,在研究中更加彻底地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目前研究中以受教育者为分析单位的研究是严重缺失的,这也和整体的实证研究基础薄弱密切相关。关注学生、关注个体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开端,而这样的态度也将可能帮助我们在研究中避免因过强的政治实用意识,而遗忘了需要冷静和甘受孤寂的科学精神。

  9

篇十六:教育财政问题

P>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经济学院05级周楚书[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

  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本世纪末即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但是这个目标并没有在世纪末实现,相反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结构[正文]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是和国际上公共教育经费(公共教育支出)相对应的指标,即指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

  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见表1),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1993-2005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育支出(亿GDP(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GDP

  元)

  的比重

  1993199419951996

  867.76

  34634.4

  2.51

  1174.74

  46759.4

  2.51

  1411.52

  58478.1

  2.41

  1671.70

  67884.6

  2.46

  1997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2004

  2005

  1862.542032.452287.182562.613057.013573.36

  2

  9

  74462.6

  78345.282067.589468.197314.8105172.3

  117390.

  136875.

  2.50

  2.592.792.863.143.413.28

  2.79

  2.82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

  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

  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

  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

  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

  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

  2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

  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

  1985

  1990

  1994

  1995

  世界平均

  4.8

  4.8

  4.8

  4.9

  5.2

  美国

  6.7

  4.9

  5.2

  5.4

  日本

  5.8

  5.0

  4.7

  3.6

  法国

  5.0

  5.8

  5.4

  5.9

  6.1

  印度

  3.0

  3.5

  3.9

  3.6

  3.4

  巴西

  3.6

  3.8

  4.6

  1.65

  2

  中国

  2.512.41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

  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年,在我国,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8419亿元,其中中央为852亿元,占比例为10.1%,地方为7567亿元,占比例89.9%。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其中中央为410亿元,占比例为7.9%,地方为4751亿元,占比例92.1%。从数据看,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3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教育财政基本是中央政府“大包大揽”,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

  4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

  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3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较

  国家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美国

  0.13

  0.35

  0.21

  英国

  0.15

  0.27

  0.42

  法国

  0.19

  0.27

  0.41

  日本

  0.14

  0.16

  0.49

  韩国

  0.12

  0.17

  0.06

  意大利

  0.14

  0.23

  0.45

  巴西

  0.11

  0.12

  1.10

  印度

  0.11

  0.15

  0.83

  中国

  0.05

  0.15

  1.93

  表4财政教育支出三级教育分配结构的国际比较(单位:%)

  国家中国美国日本印度法国巴西

  初等33.038.132.341.823.730.8

  中等42.337.532.129.145.934.1

  高等15.424.419.017.019.820.6

  5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三、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分析通过以上对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加强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首先要继续深化对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战略地位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府财政投入应优先保证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其次,对教育投入进行法律调控,从法律层次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即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法治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要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财政支出

  6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其次,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二)提高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重

  财政收入在GNP中的比重偏低其根源主要在于我国的财政收入并不等于政府收入。我国的政府收入,除了列入预算的财政收入之外,还包括预算外收入。大量的政府收入游离于预算之外,由各地区、各部门自收自支,这种不规范的政府收支管理状况,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表现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问题上,有如下几个方面:(1)政府收入虽然总体上说并不少,但财力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财政部门能够调度的仅限于预算内收入这一块儿。财政部门在教育经费支出的安排上捉襟见肘。(2)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类政府收入由于自收自支,不受财政部门的监督,其管理自然处于混乱状态。不仅本应花在教育事业上的资金被挪用、挤占和克扣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通过种种途径,相当一部分预算内收入被转作预算外资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财政部门在教育经费支出安排上的困难。(3)即便通过一些非规范的途径,如集资、摊派、收费、统筹等取得的制度外政府收入,已经用之于教育,由于未列入预算,亦不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统计口径之内。这部分的政府教育支出,也就不能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数字中得到反映。(三)优化三级教育结构

  7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在我国,一方面文盲率还很高,另一方面人均GDP还很低,在这个阶段迫切需要的是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而且初等、中等教育的社会报酬率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在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人到收益率低的部分,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并使社会不公平的情况加剧。因此,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不尽合理,应把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为了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政府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则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全社会参与战略,采取自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办学。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应该增加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中公共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在公共教育经费占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的比重中,应该使义务教育的比重最大。(四)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教育支出责任

  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乃是政府有效承担教育支出责任的前提。我国目前各级政府间的教育支出责任体制为:基础教育投资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和省级通过转移专项基金形式进行补助;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体制。但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没有法定财力加以保障,对教育的支出主要依靠本地财源,“中央请客、地方出钱”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应按分级财政体制的要求,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间的教育支出责任,尤其,中央政府具有教育财政负担的最终责任,通过平衡各地区之间教育条件(特别是基础教育条件),来保证所有社会成员享有均等教育机会的责任与义务。(五)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

  鉴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财力存在明显差距的现实,为缩小地区

  8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间基础教育支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应完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完善分税制,完善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使中央财政加强对西部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弥补西部和贫困地区财政的教育收支缺口;横向建立省际之间、县际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促进各地方政府教育提供能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解决办学、教学条件的改善等问题。

  9

篇十七:教育财政问题

P>  尽管该数据在2021年到达了4但据统计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为5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状况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为教育支出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三级教育上以及地理区域上的分配结构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教育支出,尤其是财政教育支出,是中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局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政府对教育愈加重视,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目前中国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支出结构失衡的问题依旧突出。文章旨在通过分析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以探索中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

  【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教育对经济开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着一国科技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为此,世界各国都将开展教育事业作为本国的重要任务,我国亦是如此。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也逐年增加,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我国的教育经费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及其他教育经费。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效劳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财政教育支出指的就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状况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4%的指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衡量教育水平的根底指标。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明确规定:20世纪末即2000年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要到达4%。但是这一目标并没有在20世纪末实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21年3月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21年中央财政已按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而到了202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在2021年达21165亿元,占GDP的比重到达了4%。通过分析上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伴随着GDP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从数据上看,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从1992年的728.7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6497.3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84%,这反映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对教育事业开展的重视,对教育的投入较大。同时,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992-1999年根本维持在17%-21%的水平,而2000-2021年,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为16%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工程,亦可以说明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其次,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这一比重直到2007年才首次突破3%,至2021年,该数据也只有3.66%,2021年略有下降,为3.49%。尽管该数据在2021年到达了4%,但据统计,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为5%。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状况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为教育支出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三级教育上以

  及地理区域上的分配结构。首先,在我国,教育支出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当,而地方政府扮演着主要角色,承当着支出的大头。其次,我国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经费投入不尽合理。再次,从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看,东部地区的教育支出明显高于中西部。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仍较大。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如前所述,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经历了20年后,已到达4%的目标,而与此同时,我国已于2021年在经济总量上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说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不但没有伴随着GDP的增长而同步增加,反而滞后于GDP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就国际比拟来讲,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的平均水平为4.9%,兴旺国家为5.1%,欠兴旺国家也达4.1%,我国目前的这一比例仍偏低,有待提高。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失衡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不到位在我国当前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财权,本应承当更多的教育支出责任,但事实上,这一责任的主要承当者却是地方政府。这就形成了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现象,使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不到位。2.财政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上的投入比例不尽合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并且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能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但能够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的人所占比例要大于高等教育。但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较高,高于初等和中等教育,这就造成了投入比例的不协调。3.区域差异显著我国的生产力开展不均衡,东、中、西部的经济开展水平依次降低。经济开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财力雄厚,能够为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财政教育支出的占比拟高。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财力优势缺乏,财政教育支出的占比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三、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通过开展经济,为教育开展提供更大的财力支持财政教育支出的提高,取决于财政收入的增加,而要增加财政收入,开展经济才是根本。只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的开展,实力更加雄厚,才能为教育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伴随着经济的开展,应让教育事业分享到更多的经济红利,逐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明晰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中央政府应负总责,尽力弥补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的资金缺口。同时,中央政府应建立健全财政教育支出监督机制,对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财政教育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核查,以确保资金不被挪作他用。优化对三级教育的支出结构基于我国的现状,现在迫切需要加大对初等、中等教育的投入,促使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收益率比拟高的初等和中等教育获得开展,为经济开展

  和社会进步奠定更为广泛的人才根底,同时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开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差距基于目前我国生产力开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为了缩小财政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

  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保证这些地区的财政教育资金充足供给。另一方面,对于财政教育支出,应建立专款专用制度,严格控制资金流向,以确保其用于教育事业的开展。

  充分发挥教育市场的筹资功能,同时加强监督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事业的开展必然受到市场的影响。市场对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在某些方面比政府有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财政教育资金的缺乏。有鉴于此,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市场的筹资功能,为教育事业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升级和活力。同时,由于教育市场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在筹资方面会出现重利益而轻效果的情况。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相关立法,加强对教育市场的监督。参考文献【1】马国贤,马致远.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拟与政策建议[J].教育开展研究,2021.【2】韩爽,韩继深.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J].经济师,2021.【3】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篇十八:教育财政问题

P>  高等教育财政问题研究综述

  陈丽娟【摘要】在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中,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对高等教育中政府财政职能的定位与政策工具的调整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拨款、成本分担及经费筹措方面进行系统的综述,总结现有研究中共同的角度及内容,尝试找出更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期刊名称】《北方经贸》【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成本分担;经费筹措【作者】陈丽娟【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45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0.4

  一、国外高等教育财政相关研究简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总校前校长、世界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财政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Johnstone)继1986年提出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之后,主持了多项由世界银行和美国福特基金会等机构资助的高等教育财政国际比较方面的大型研究项目,发表了许多高等教育财政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论文,《高

  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沈红,李红桃译,2004)就是其研究的代表性著作。H.列文(HenryLevin)认为在教育财政方面最大的挑战是经济困难时期的成本上升,他认为最可行的做法是努力在维持教育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教育成本或在保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质量;另一个挑战是在确保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寻求新的教育经费来源。国外关于高等教育方面非常鲜明的一个观点即高等教育产业化。首先,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依据来源于战后西方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有关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作为教育市场化的积极倡导者,在1955年的《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公共教育制度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的约束,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要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以往的改革措施是无效的,唯一的出路是走市场化道路。他认为政府对公立院校的资助必须采取教育凭券或贷款的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就读院校,将来就业后归还欠款。此外,著名经济学家海耶克(F.A.Hayek)从60年代起便将经济学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他认为:市场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应将市场的竞争原则运用于教育领域。对学生进行选择的唯一途径是竞争和市场过程多少人需接受高等教育完全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规模不应受非经济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完全应由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来决定。其次,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不久,在西方各国经济不景气的重击之下,西方各国的财政负担日趋沉重,各国政府削减教育经费并开始寻求对策,使得在不增加公共开支的情况下来维持和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正是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下,教育产业化成为一种选择。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过程,是政府财政在高等教育领域重新定位的过程,是高等教育领域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高等教育领域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所体现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活动予以反映。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在调整高等教育

  投资政策、增加教育投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政策缺乏合理的引导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问题有助于我国高教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实现。二、国内高等教育财政相关研究简介(一)关于政府干预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方面1.(韩宏2001,廖楚晖、刘海英2007)公共产品理论。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很多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的出资责任。高等教育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我国人口众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非常巨大,使高等教育的价格在需求和供给非常不均衡的情况下,只能由政府按高等教育的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价格。2.(杨明2006)教育资本市场缺失。面向高等教育接受者的资本市场缺失是因为教育贷款期限长,借款者很难提供抵押物和有效担保人,个人信用评价困难和未来收入风险使得逐利性的资本不愿介入。面向高等教育提供者的资本市场缺失主要是高等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初始投资大、回收期长,贷款的偿还与否还取决于该高等教育机构的运营情况,主要是招生规模,盈利能力不确定。而且,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贷款规模大使贷款者的风险巨大。3.(西奥多.W.舒尔茨,1990)人力资本理论视教育投资为生产性投资,认为教育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无论对于受教育者个人还是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有非同寻常的经济和非经济意义。除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外,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还表现在使社会分配趋于平等、降低人口出生率、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及促进公民社会形成等方面。(二)关于高等教育经费的拨款体制和模式方面魏新(1994)考察了国际高等教育拨款体制的经验,提出了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基

  金制的设想。官风华(1995)认为鉴于公平、公正、有效、透明的拨款方式必须有相应的拨款体制为依托,以成本行为为基础的多政策参数的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是一种在高等学校之间进行资源配置的科学模式。王善迈(1996)建议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王寰安等(2003)认为应该增强拨款的选择性和评价拨款,建立专门的拨款和评价机构,实行成本和绩效为基础的拨款方式,拨款按照大学教学拨款、基础设施建设拨款和社会服务拨款三部分予以拨付。马陆亭(2006)提出按“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绩效支出预算”的要求,将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拨款分为教学拨款和科研平台建设拨款两大部分,并成立承接政府教育、财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拨款的事业性中介机构。即相对独立的高等学校拨款委员会。姚荣(2009)介绍了荷兰被称为教育/需要模式的新拨款模式,为了计算所需的教师工作负担,大学学生人数的计算要乘上一个反映大学特定领域的毕业生毕业率的因素。(三)关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机会均等方面国内学者多数认为,成本补偿政策对社会公平性具有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得到增强和促进社会成员就业机会的均等和收入差距的缩小。孙玲(2000)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对贫困家庭子女的高教就学机会以及就学的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机会进行了研究,结论是警告性质的。李文利(2003)利用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的入户调查数据,估算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求学者对私人教育成本发生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发现,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私人教育成本的变化越敏感。这就有可能造成随着学费水平的提高,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下降,中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上升。但同时其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资助的配套措施没能及时跟上。杜屏(2007)针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认为应该在教育成本合理负担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采取“三管齐下”的综合治理对策,即:政府主导资助,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四)关于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方面苌景州(1996)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经历了由中央财政全部负责,到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再到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历史发展变迁。曾坤生(2000)认为解决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惟有改变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在现己逐渐形成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胡瑞文、陈国良(2001)等认为过去10年间,中国教育经费收入的来源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教育经费的总收入中,非财政的投入在总经费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学杂费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相应递增,1989年以来高等教育的经费结构的显著变化是“成本分担”,但教育经费政策仍体现出以财政拨款为主。沈百福(2003)对近几年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后指出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稳定在当前水平,不能进一步下降。而预算外教育经费中的一些项目,如学杂费、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所占比例还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性,但其他几个来源渠道所占比例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孙玉霞(2008)认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改革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经费是一条有效的,应当长期坚持的途径。三、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相关研究的盲点在我国,虽然对高等教育财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以下方面目前还缺乏深入的探讨。(一)从研究视角来看纵观国内对高等教育财政的研究,可以看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经费日趋紧张,对于高等教育财政的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入,不少学者从公共财政学、教育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多视角地运用公共财政理论、教育经济等理论对教育财政的理论界定、支出政策、制度安排与管理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但目前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基本上都是站在高校或受教育者的微观立场上探讨高等教育的相关问题,而从高等教育财政作为一种政策调控的宏观角度进行的综合研究还很不够。(二)从研究内容来看从政府角度进行的探讨也在进一步深入,但国家财政资金在高等教育领域有没有充分发挥公平教育资源的作用,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在不同层次的家庭、不同地区及城乡时间的利益归宿的问题研究的很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其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并没有因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目标的实现而得到有效的解决,问题依旧十分突出,引起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异常关注。究其因,在于民众普遍看到了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不公平的事实,以及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呼声。2010年6月21日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基于此,关于政府财政出资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施效果的研究,是当前社会现实提出的迫切要求。(三)从研究手段来看对高等教育财政描述性和轶事性的分析较多,而采用统计、计量等手段就这一领域进行定量化、模型化的研究较少,需要大量的统计调查数据。实际上,关于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及拨款体制的探讨取得数据相对较易,比较难取得的是关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财政支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效果方面的数据。一个研究者希望确认,由研究样本而得出的结论能够适用于该样本所属的较大的总体。然而,没有一个“好”的样本。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这些数据,但由于我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较大,样本的选择就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难题。因此,采用切实可行的科研创新手段获得可靠性数据促进研究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方面。

  【相关文献】

  [1][美]D.B.约翰斯通.译.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沈红,李红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韩宏.财政支出与高等教育投资来源[J].江苏高教,2001(4).[3]廖楚晖刘海英.政府主导型的高等教育多元资助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7(8).[4]杨明.论高等教育中政府调节的职能定位与调节失灵现象[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6]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7]魏新,等.关于我国实行高等教育基金制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4(4)。[8]官风华,等.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1995(2)。[9]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0]王寰安,等.中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改革研究[J].江苏高教,2003(2).[11]马陆亭.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改革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5).[12]姚荣.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改革对广东省的启示[J].会计之友,2009(16).[13]孙玲.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政策与社会公平性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00(7).[14]李文利,等.论学生资助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北大教育评论,2003(3).[15]杜屏,刘文娟.利益主体视角下助学贷款困境分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6]苌景州.教育投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7]曾坤生.坚持以市场主导性原则发展中国高等教育[J].中国软科学,2000(11).[18]胡瑞文,陈国良.中国高教筹资多元化:成就、挑战、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01(7).[19]沈百福.我国教育投资的进展与问题[J].教育科学,2003(2).[20]孙玉霞,郭荣智.当前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及其财政对策[J].财会研究,2008(19).

篇十九:教育财政问题

P>  -

  引言1关键字1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1

  1、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12、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实意义2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32、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缺乏43、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构造不合理64、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不公平现象75、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使用效率低下8三、探究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问题产生的原因91、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缺乏的原因分析92、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构造失衡的原因分析93、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分析104、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失衡造成财政权责不清105、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造成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下12四、解决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问题的对策建议121、增加财政支出,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122、优化支出构造,表达教育公平123、拓宽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建立新型多元化筹资机制134、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政责任13

  .

  z

  -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与监视13五、结论14参考文献15致15

  .

  z

  -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工商大学财政学08级2班辰指导教师虞利娟

  引言:2012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记者会上说:我曾经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光芒,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地讲,9年来,我们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做了大量不可磨灭的工作。在我任职的最后一年,我们政府将做几件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第五件事情,我们已经将教育经费占GDP的4%列入预算,我们一定要通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并使经费合理使用。关键字: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对策Foreword:March14,2012,PremierWhenatthepressconferencetwosessions,said:Ihavesaid,thefairnessandjusticebrilliantthanthesun.Fairnessandjusticeistheessentialcharacteristicofsocialism.Practicallyspeaking,thepastnineyears,wehavedonealotfortherealizationofsocialequityandjusticeindelible.Inthefinalyearofmytenure,ourgovernmentwilldoseveraldifficultthingsmustbedone,workhard,notlefttofuturegenerations.The...Thefifththing,wehave4%ofeducatione*penditureasapercentageofGDPincludedinthebudget,wemuststrivetoachievethisgoal,andtherationaluseoffunds.Keywords:FinancialE*pendituresforEduc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政府主持财政性教育支出,有着合理的理论依据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要分析我过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及问题,必须深入思考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以此为后面的分析奠定理论根底和现实根底。

  1、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

  "教育兴国,人才强国〞,教育的兴旺程度和投入水平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教育提高了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开展提供了人才储藏,为国家的进步提供了智力保障,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局面。教育支出在世界各国财政支出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表达了各国开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

  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效劳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

  .

  z

  -

  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个层次的。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开展程度,对初级教育通过法律规定假设干年的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保证公民根本素质的教育,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带有强制性。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异地享受这种教育,则这种效劳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证,而政府如果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足够经费,则应视为政府的失职。

  从实践来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开展中国家的政府一般在提供教育效劳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是源于教育。二是防止因收入差距而形成受教育时机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效劳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抬高,则收入较低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拒之于校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效劳,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时机,从而保证教育时机的公平,并防止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三是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兴旺和不完善,由政府主办教育并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则有助于弥补教育资本市场的缺乏。

  2、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实意义

  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安康开展:教育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这就决定了其不能由市场有效供应。因此教育效劳的提供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由国家财政主要支持的。温家宝总理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生产总值〔GDP〕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这一举动无疑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将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的改善。

  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有助于表达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有利于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各项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有助于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承受义务教育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有助于表达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助于防止优秀人才的流失。

  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都很重视教育事业的开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开展,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也在不断地增加,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正确地

  .

  z

  -

  分析和解决教育支出存在的各项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教育事

  业的良性开展。

  1、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

  长期以来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一国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和构造是影响教育经

  费效益的两个主要因素。我国目前的财政性教育支出虽然总体有所增长,但在国

  际上与其他国家相比却相对落后。而且教育支出在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

  育之间的分布构造也不尽合理。存在着重视高等教育,无视初级教育的现状,特

  别是农村根底教育的普及长期处于落后的困境。教育经费投入缺乏,且教育资源

  使用效益低下,使得我国学校教育的综合入学率和人文开展指数都低于世界许多

  国家的水平。

  图一:1992年-2009年我国在线学生生均财政性教育支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从上表的数据来看,我国近20年来生均财政性教育支出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但1992年到2004年所表现出来的增长趋势均不太明显,这说明我国政府对于教

  育事业一直比拟重视,但对于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自2004年我国生均

  财政性教育支出突破2000元大关之后,增长势头迅速加快,于2009年十分接近

  于6000元,这说明近几年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教育事业的支出。纵向看来,

  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一直比拟热心,近几年由于人们群众对教育事业越来越关

  注,以及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推动教育事业开展的决心也加大了。

  表一:2008年全球各地区教育支出占GDP及财政支出比例

  地区

  公共教育总支出公共教育总支出占政府

  占GDP的比例%

  财政支出的比例%

  撒哈拉以南非洲

  5

  17.5

  阿拉伯国家

  4.5

  25.7

  中亚

  3.2

  18

  东亚及太平洋

  4.7

  15

  南非和西亚

  3.6

  14.6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5

  13.4

  .

  z

  -

  北美和西欧

  5.7

  12.7

  中欧和东欧

  4.9

  12.8

  数据来源:UNESCO,2008年"全国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从世界围来看,教育支出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局部。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表达了一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然而这一重视程度并不是与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成正比的。如表四所示,经济兴旺的欧美国家其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相反却是一些落后的亚非国家的这一比例较高。这是因为欧美国家经济兴旺,其政府财政支出也十分庞大,因此占这一巨额支出很少一局部比例的教育支出就能保证欧美国家公民得到很好的教育。同时欧美国家普遍人口较少,因此人口对教育造成的压力不大。反观亚非国家,不仅具有庞大的人口压力,教育支出的对象基数巨大;而且这些国家普遍经济落后,虽然这一比例说明这些国家也很重视教育,但他们的财政支出并不能有效地提高该国的教育水平。而中国2008年的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6.69%,在世界围来看偏高。这也正是教育支出绝对数额的缺乏和支出对象数量的巨大所造成的。

  上述观点也可以通过世界各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进展佐证。欧美兴旺国家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但占GDP的比重却较高,而亚非国家正好相反。这说明事实上欧美国家的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是非常巨大的。也即是说明考察一国教育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由表四可知,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着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较高的现象,这也正与欧美国家教育水平兴旺的现状很好的联系起来。亚非国家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这也是这些国家教育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2008年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3.33%,这仅仅只比中亚地区高一点点,落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甚至远低于同为人口超级大国的印度的3.7%。

  由此看来,我国教育支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展横向比拟,我国远远落后于大局部国家和地区。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相符合。

  2、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缺乏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虽然逐年都有所增加,但总量依然缺乏。这主要表现在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缺乏上面,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赶不上GDP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教育水平的提高速度赶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

  .

  z

  -

  需求。世界各国普遍把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看作该国的教育开展程度和人文水

  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就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国民

  生产总值比例到达6%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

  要"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

  纪末到达4%。〞但是直到今日,我国既没到达6%的国际目标,离我国自己制定

  的4%目标也有着一定差距。

  表二:1992年-2009年我国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及GDP的比例

  教育经费占

  教育经

  年国家财政性教国家财政支

  财政支出的GDP(亿元)费占GDP

  份育经费〔亿元〕出(亿元)

  比例

  的比例

  1992728.75

  3742.2019.47%

  26923.482.71%

  1993867.76

  4642.3018.69%

  35333.922.46%

  19941174.74

  5792.6220.28%

  48197.862.44%

  19951411.52

  6823.7220.69%

  60793.732.32%

  19961671.70

  7937.5521.06%

  71176.592.35%

  19971862.54

  9233.5620.17%

  78973.032.36%

  19982032.45

  10798.1818.82%

  84402.282.41%

  19992287.18

  13187.6717.34%

  89677.052.55%

  20002562.61

  15886.5016.13%

  99214.552.58%

  20013057.01

  18902.5816.17%

  109655.172.79%

  20023491.40

  22053.1515.83%

  120332.692.90%

  20033850.62

  24649.9515.62%

  135822.762.84%

  20044465.86

  28486.8915.68%

  159878.342.79%

  20055161.08

  33930.2815.21%

  184937.372.79%

  20066348.36

  40422.7315.70%

  216314.432.93%

  20078280.21

  49781.3516.63%

  265810.313.12%

  200810449.63

  62592.6616.69%

  314045.433.33%

  200912231.09

  76299.9316.03%

  340902.813.59%

  数据来源:此表数据依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收集整理

  图二:1992年-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财政支出及GDP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此表数据依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收集整理

  .

  z

  -

  从上表及上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财政支出和GDP这三组数据的增速总体上呈现如下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开展,也就带来了90年代初期的各项数据的飞升。90年代中期各项数据的增速有所放缓,到1997~1999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影响而到达低谷。进入21世纪三项数据的增速又有所增长,直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又使各项数据再次陷入低谷。总体来说,近2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而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出波动中下降的趋势。

  具体来分析,自199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财政支出和GDP这三组数据的增速首次非常接近以来,财政性教育支出和财政支出的增速几乎每年都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特别是对于教育的支出还是比拟热心的。但由于受到我国方案经济、政治动乱、文化大革命等诸多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教育的底子十分薄弱。这就使得虽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增速都在不断提升,但其占GDP的比重一直增长缓慢。这就说明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增长并不能跟上社会开展的速度,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因此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目前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支出的总量缺乏和占GDP的比重不高。这就决定了我国没有将更多更合理的经费用于教育事业,这从根本上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开展。

  3、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构造不合理

  有关调查研究说明:对初等教育的投资比对中等教育的投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而中等教育的效率和公平则优于高等教育。世界银行2008年曾对教育支出的外部效应进展了调查,结果说明各类教育的社会收益分别为:初等教育18.4%、中等教育13.1%、高等教育10.7%。由此可见,教育正的外部效应最高的并非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相反却是最为根底的义务教育。

  图三:2010年我国东部10省市生均教育事业费数据来源:此图依据"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收集整理

  图四:2010年我国西部12省区市生均教育事业费数据来源:此图依据"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收集整理

  从图二和图三中可以看出我国生均教育事业费呈现出地区间分配不均和各级教育间分配不均的问题。图二是2010年我国东部10省市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可以看到其中三个直辖市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明显高于东部其他省份,同时还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生均教育事业费远远超过其他几个教育阶段,而中职学校

  .

  z

  -

  的教育事业费在各教育阶段普遍偏低。图三是2010年我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到西部地区生均教育事业费普遍低于东部地区的水平,此外除几个民族地区的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超过一万元以外,其他几个省市的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普遍偏低。

  正如前文所说,教育正的外部效应最高的并非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相反却是最为根底的义务教育。但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恰恰呈现初等教育支出缺乏,高等教育支出所占比重较大,职业教育支出欠缺的现状。众所周知,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并且现在已经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可想而知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投入应该是比拟大的。但就现在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格局来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并不高。而对于拥有更少学生人数,并且收取高额学费的高等教育阶段来说,普遍享有极高的财政经费投入。而职业教育阶段的学校和学生普遍不受重视。

  因此,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格局并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开展。东部地区的省市占用了大局部的教育经费,教育水平和条件落后的西部地区则没有更多的经费来改善教学现状;高等教育占用了大局部的教育经费,这虽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等人才,但却使教育正的外部效应最高的初等教育经费受到压制;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经费的短缺并不符合我国社会开展的实际情况;初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根底人才,为提高国民根本素质提供了保障,但我国的教育支出格局明显不利于初等教育的开展。

  4、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不公平现象

  教育不公平现象集中表达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这一问题上。造成这一不公平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城乡分配不合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对于初级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国家虽然有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但同时也要求他们就近就地上学,再加上农村儿童由于家庭收入等原因,就使得农村地区承载了极大的教学压力。广阔的农村小学、初中成为了我务教育的主力,接收了远超过城市学校的学生人数。由于农村学校受到教学质量和农村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像城市学校那样拥有择校费、借读费等其他形式的资金收入。农村学校只能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教育经费的扶持,即使有一点社会捐赠收入,那也是资金分散、投入量小、偶尔有之的。

  表三: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呈现出的城乡差异

  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在校生人数〔万人〕生均教育经费〔元〕

  .

  z

  -

  城市初中

  1088.32

  1059.05

  10276.38

  村镇初中

  1631.35

  4374.59

  3729.15

  初中合计

  2719.67

  5433.64

  5005.25

  城市小学

  1330.47

  1778.77

  7479.72

  村镇小学

  2642.55

  8292.70

  3186.60

  小学合计

  3973.02

  10071.47

  3944.83

  数据来源:此表依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0"收集整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初中与村镇初中所占有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绝对

  数额相差并不太大,但由于村镇初中在校生人数是城市初中在校生人数4.13倍,

  这就使得城市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是村镇初中的2.76倍。而我国村镇小学的财

  政性教育经费虽然接近于城市小学的2倍,但由于村镇小学在校生人数是城市小

  学在校生人数的4.66倍,所以生均教育经费中,城市小学是村镇小学的3.75

  倍。

  由此可见,我国教育经费呈现城乡之间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城市中小学生人

  数远不及农村中小学生人数,但城市生均教育经费却远远高于农村学生获得的生

  均教育经费。这必然导致城市中小学生占有优质的教学设施、优质的教师资源、

  优质的学习环境。而在广阔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教

  育条件。

  5、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使用效率低下

  我国具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拨款从资金拨付源头到

  最终落实到每一所所学校及每一个学生的手上经过了很多的程序,这就使得教育

  经费的使用效率偏低。

  具体来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大致可分为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两

  局部。中央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最后落实到乡镇一级学校要经过全部五级财政,而

  地方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最后落实到乡镇一级学校也要经过四级财政。漫长的

  资金拨付过程使得教育经费不能及时到位,这是资金使用效率在时效性方面效率

  低下的表现。

  另一方面,教育经费经过层层转拨,难免会出现雁过拔毛的现象。尤其是在

  我国目前教育经费拨付使用的管理监视不到位的情况下,普遍存在教育经费被挪

  用、截留等现象。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拨付和使用都还存在着许多不规的地方,

  没有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监视管理体制对教育经费的拨付和使用进展监管。这

  .

  z

  -

  就使得教育经费在资金足额到位方面显得效率低下。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同其他公共产品一样,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

  由于教育尤其是公立教育其本身不具备产出和收益,所以更加需要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保障。但这样一个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的现状,再加上本来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的缺乏,公立学校就面临更大的开展难题。而私立学校则相对来说资金使用效率更高。私立学校大多是私人办学或企业办学,其资金的拨付少了繁琐的程序,资金能够及时并且足额的到达资金使用者手中。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私立学校反而比一些公立学校开展得更好。

  三、探究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着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合理的解决对策。在此,本文通过对上述几个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的探究,综合分析,寻求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1、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缺乏的原因分析

  前文根据纵向和横向两组数据的比拟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教育支出总量缺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主要表达在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偏低。这不仅落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并且更重要的是现在距离1993年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到达4%的目标已经将近20个年头了,这一目标还未实现。这直接造成了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量缺乏,也就造成了我国教育水平差异明显、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落后。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开展,都不利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2、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构造失衡的原因分析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构造失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和创新大行其道的社会,因此高端人才缺口较大。这也就使得我国政府更加注重对于高端人才的培养,于是出现了教育支出向高等教育倾斜的格局。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还很不兴旺,再加上我国具有庞大的人口压力。享受高等教育的公民毕竟只有少数,更多的公民需要的是初等教育水平的改善。而我国想要取得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开展,仅仅依靠高端人才是不够的,社会经济各个部门都需要大量的根底型人才。只有大力开展根底教育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知识文化水平、人口素质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

  同时我国经济开展还需要大量的专门型人才和一线加工人才,而中等职业教

  .

  z

  -

  育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历来不重视,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普遍规模小、影响力不大,因此中职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在各教育阶段中普遍偏低。这说明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较小,这将导致很多员工知识技能更新换代缓慢,无法满足新产品、新工艺的要求而成为下岗人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难和"民工荒〞。另外,这样的教育支出格局还将严重影响我国产业构造的调整优化和经济开展模式的换代升级。不利于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工人素质的提高,使我国在新知识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还存在东西部和城乡之间的构造失衡。东部地区和城市是我国经济开展的重点,因此我国教育支出也偏向于这些地方,从而无视了面积辽阔、人口巨大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这不仅不利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也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表达。

  3、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分析

  义务教育是国家的法定教育阶段,其教育经费几乎完全由国家供应和保障。由于城市学校拥有更多的教育经费拨款,所以城市学校有能力不断改善其教学条件。雄厚的财力保障使城市学校用于改善教学设施、校舍设备的经费比拟充裕,也能够给城市学校的教师提供更好的薪资待遇。而且城市优越的居住环境也留住了绝大多数优秀教师。在这样的格局下,城市学校普遍享有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吸引城市学生甚至是一些农村的学生前来就读。因此一局部享有优秀教师资源和高升学率的城市学校就开场向学生收取一定的择校费。这些经费完全由学校自主支配,所以这些学校得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更新和改善。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下,城市学校的财力越来越雄厚,学校开展也越来越好。

  而农村学校则截然相反。由于农村学校本来教学环境就相对艰辛一些,大局部教师不愿意在农村学校教书。现在农村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现象。农村学校的教师根本上都是以前的代课教师转化而来,虽然有比拟丰富的教学经历,但创新思维比拟差,不利于为学生的长远开展打下良好根底。而新引进的教师又大多是一些一般本科或者专科师类院校的师生,他们的教学能力普遍偏低。这样一个教育格局,又得不到大量资金的注入,自然不能改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所以农村的教育支出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而这一恶性循环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学生知识体系落后,教育不公平现象突出。

  4、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失衡造成财政权责不清

  表四:2008我国各省区市教育经费收入来源情况〔单位:千元〕

  .

  z

  -

  中央支

  中央支

  地区

  出与地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地区

  方支出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出与地方支出

  之比

  之比

  41481245469016590.8844

  9306721996427220.0934

  10894253451959250.2410

  3982708479231110.0831

  10818863482302580.2243

  1591862231020000.0689

  7422352380616830.1950

  3425226506605010.0676

  5636671338655070.1664

  2074050389854090.0532

  **

  3747328250166060.1498

  3856247774914750.0498

  **

  2983022206084260.1447

  2102769438373160.0480

  8080479657833840.1228

  3727468797283380.0468

  3166246266258030.1189

  48529461166155360.0416

  2868596271419450.1057

  2583127026115

  0.0368

  178526333317120.0054

  1063693558491390.0190

  86952

  262552700.0033**

  347622320.0000

  84840

  270913810.0031

  9289811

  0.0000

  141727656152280.0022

  4941223

  0.0000

  38561

  332840440.0012

  6080336

  0.0000

  11661

  342293230.0003合计13388332412931734180.1035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9"

  教育支出总额较低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失

  衡造成的。我国有五级政府,除中央以外,其他四级政府统称为地方政府。中央

  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工不明阻碍了教育经费的拨付。从表三的数据中可以看到:

  除市中央与地方的教育支出比拟接近之外,其他各省区市的教育支出绝大局部是

  由地方政府拨付的。其中除四个直辖市和国家重点关注的几个省区享有较高的中

  央教育支出外,其他地区中央教育支出只占很少一局部。而在这些省份中,东部

  省份收到的中央教育支出也比拟多,地方教育支出也比拟丰厚。而西部地区一些

  省份的中央教育支出非常少,地方教育支出也显得捉襟见肘,**、、、四个省区

  中央教育支出为0。相对较低的教育支出使得西部地区省份的教育事业开展显得

  困难重重。

  .

  z

  -

  我国是集中制国家,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央集中了大量的财权和财力。正是如此我国才能完成申办奥运会、世博会、抗震救灾、三峡大坝等诸多大型任务。这也说明我国的教育事业应由中央政府主持,由中央政府支出大局部教育经费。现在这种教育支出由地方政府唱主角的现状并不能很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拿出大局部财政支出用于教育事业就使得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相对减少,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开展。

  5、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造成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下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还存在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教育支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监视不到位所造成的。在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通过五级政府、五级财政层层转拨的情况下,加之对这一流程的监管不到位,所以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教育经费领用不规的地方,这直接减少了教育经费的发放。比方一些地方存在着挪用教育经费、将教育经费用于其他政府支出、谎报多领教育经费的现象。

  这些做法无疑变相减少了教育经费,同时层层转拨的方式也降低了教育经费的时效性,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开展。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审计等等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得教育支出有漏洞可钻。此外管理监视不到位也使得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向、使用及效果没有一个标准可循。

  四、解决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所呈现的诸多问题,应当综合分析、全面考虑,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合理制定应对措施。

  1、增加财政支出,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市场不能有效供应,所以国家应该负担起对教育的支出。现在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及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都不高,这就使得教育支出总额不高。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以此来改善各级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改善初等学校教学设施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水平和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

  2、优化支出构造,表达教育公平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一大特征,教育事业尤其需要表达公平正义。为此,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应优化支出构造。财政应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资金投入,承当起中西部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的资金,并提高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公用

  .

  z

  -

  经费保障资金标准;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单价标准,并对高寒地区教师学生给予特殊补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对农村学生和城市贫困学生实行免费的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此外,中央财政应把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教职工工资承当起来,由中央财政通过银行系统直接发到教职工手上,再由省级财政负责工资以外的其他补贴。

  教育支出构造的优化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借助社会的力量。对西部贫困地区根底教育的开展设立政府扶贫、基金扶贫等工程,通过政府组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扶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根底教育事业的开展。

  3、拓宽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建立新型多元化筹资机制

  通过税费改革增强公共财力。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占教育事业经费来源的大头,而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又集中于税收收入。为此要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推进税费改革,保持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为4%目标的早日顺利实现提供坚实的财力根底。通过采取足额增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措施,逐步建立起政府多渠道筹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

  进展义务教育多元化融资。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建议中央和省一级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发行义务教育公债和义务教育彩票,从社会吸引投资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这也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而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来讲,通过发行农村义务教育公债和彩票还可以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化解"普九〞时期所欠下的债务。

  4、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政责任

  政府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各级政府直接对于教育事业责任的划分不是很清晰,因此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应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防止相互推诿而导致教育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与监视

  加快教育投资法规的制定,并形成机制。我国目前在教育投入上缺乏立法,各级政府对教育支出的责任和标准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缺乏,抑制了教育事业的开展。为此应该加快教育投入法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将整个教育事业纳入其中,明确各级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责任和标准,并

  .

  z

  -

  切实保证教育投入机制的有效运行,实现教育投入的法制化。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一手抓增加投入,一手抓资

  金管理,坚持勤俭办教育的方针,坚决反对各种铺浪费。对教育经费的使用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定。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增加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学校的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视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防止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

  五、结论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体来说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总量缺乏的问题,即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总量缺乏;另一方面是由支出构造不合理而引起的教育公平问题。

  对于教育支出总量缺乏问题,自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年确定教育支出占GDP4%的目标以来,我国一直没能顺利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国家反复强调这一目标,今年两会期间通过的新一年国家预算已经明确地将教育支出占GDP4%的这一目标写入预算。同时温家宝总理也在两会期间庄严承诺一定要在最后一年任期实现这一目标。这为4%的目标在2012年取得实现打下了坚实的政治根底。从这几年实际发生的情况来看,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逐年提高,并已经非常接近于4%这一目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目标将在在2012年取得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保证财政性教育支出绝对额度的增长,另一方面是要确保GDP的平稳增长而不至于突然拔高这一比值的分母。

  教育支出绝对额的增长已经通过新一年的国家预算确定下来,即预算教育经费。而从过去历年的数据来看,预算教育经费的数额与每年实际发生的财政性教育支额度出相比往往较小。所以保证了预算教育经费,则未来将要发生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也得到了保证。

  对于GDP的增长,我国政府在科学开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已经日趋理性,不再要求GDP的高速增长,而是寻求GDP的平稳增长。这一思想方针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开展,也保证了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这一数值的分母不会有较大波动,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对于教育公平的问题,近年来公众和政府也是越来越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讲"有教无类〞。教育的公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长远开展和

  .

  z

  -

  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如果我国政府能从本文所提到的几个方面对财政性教育支出做出相应的改革,则必将使教育更加公平,使广阔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益禄,岳凤霞.关于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的思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2~56[2]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52~56[3]爽,继深.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经济师,2010,5:23~24[4]周勇,浅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缺乏及对策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2[5]爱建,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分析及政策建议.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0:23~27[6]玲,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的思考.交流研讨,2008,11:110[7]关洁,浅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公共管理:159[8]梓媛,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根本状况及问题.中国外资,2011,6:46[9]付星宇,中国财政教育支出优化的对策研究.学术论坛,2010,12:269[10]娜丽莎,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师大学学报,2010,7:13

  致

  衷心感工商大学给我这样的学习时机与条件,工商大学有着浓厚的学术气氛和严谨的治学作风,给了我人生中珍贵的财富。

  经过半年的资料收集与筛选,数月的字字斟酌,屡次的修改,我终于完成了本文的撰写任务。我深刻体会这其中凝聚着众人的关心、帮助与保护,我只能在此借只字片语表达心的久久不能平静的感谢之情。而这份代表大学期间学习成果的毕业论文希望不负师长与家人的期望。

  首先,我想感的是我尊敬的给予我很多启迪的导师虞利娟副教授。虞教师学识渊博、思想睿智、治学严谨,从毕业论文的选题、逻辑框架的设计、直至最终定稿,她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教师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我还要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各位授课教师,你们都给了我很多学习的启迪与人生的感悟

  .

  z

【教育财政问题(19篇)】相关文章:

1.年党史教育年方案(3篇)

2.廉洁教育会议通讯稿(2篇)

3.主题教育第二阶段内容(2篇)

4.中心组研讨主题(6篇)

5.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