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中国体育教育的经济建议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对于中国体育教育的经济建议
1O 期 中州体育 · 少林与太极 zhongzhou tiyu·shaolin yu taij 2014 年 10 月 中国当代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简史 滕金丽 (郑 州大学西亚斯 国际学院 河南郑 州450000 【 摘 要】在新一轮课 改背景 下, 了解 中国 " - 3 代教 学理 论发展 的过程 , 对我 国教 育事业健 康发展 有着促进作 用 。
运用文献资料 法、 逻辑推理 法对中国当代教育 学理论体 系进行一次梳 理。
通过对 中国社会不 同的阶段——改革 开放前 、 改革开放初、 改革开放 中期等时期的体育教 学理论和 国外先进教 学理论的引进、 学习、 探 索及 自我发展等 方 面进行分析 , 以期 能够帮助广大 学者对 中国体育教 学理论加 以了解。
【 关键词】
教学; 体育教学理论; 发展 A
B rief H istory
of D ev elopm en t of C h in ese C on temp orary
S ports T eachin g T h eo ry T E NG J in— li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 Abstract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deve1 .
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teaching theory, has a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nterprise in our c ou ntry. U sin g the method of docu mentary,logic reasoning to the contemporary C hinese educ ation theor y
system on a tree. T hrough to the Chinese society different stages: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t the be- 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iddle period of sports teaching theor y
to the introduc- tion of foreign, study, explore and self development is analyz ed, in order to be able to in the general scholars under—
stan ding of
C hin a ’ S sports teac hing th eor y
to help .
【 K ey words】
teaching; spor t s teaching theor y ; the development of 引 言
中 国 当代 体 育 教学 理 论是 指 :
新 中 国成 立 后 至 今这一时期 的中国体育教学理论 论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初 。发展于改革开放初、 中 期 . 改革开放 中后期形成独立 的理论体系 . 最终形 成 了“树立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 建立 以人为本 的 教育体系 . 注重培养学生 的终身体育观 ”的现代体 我国体育教学理 育教学理念 但是 目前我 国体育教学理论依然存在 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 . 深入了解我国体育教学理论 的发展历史 . 有助于为未来我 国体育教学理论的发 展把握方向。学者对体育教学理论发展史的研究也 仅仅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 的第一本 《 体育教学论》
的面世 . 到现在也就二十多年 的时间 . 研究体育教 学理论发展史对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有着 不可估 收稿 日期 :
20 14— 05- 25 ; 修回 El 期 :
2014- 09- 20 作者简 介:
滕金丽( 1983一 ) , 河 南周 口人 , 郑 州大学西亚斯 国际学院 , 讲师 , 主要从事体育教育原理与方法方向研 究。
E— mail:
tengjinli@yahoo. tom
量的作用。
1 新 中 国 成, -O r 时 期 到 改 革 7 1 :放 前
19 4 9 — —1 9 7 8 1. 1 引进 学 习 阶段 ( 1949— 1958) 这个时期 的中国由于处于新 中国成立初期 . 一 切都是百废待兴 . 但是国民经济决定了我 国社会主 义事业的困难。在全面接受苏联援助的背景下 。
国 民教育作为头等大事 .依然接受了苏联的帮助 . 邀 请苏联专家讲学 . 组织翻译苏联的教科 书 . 派送大 量留学生到苏联学习等。1949年10月底 , 中华全 国 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
中华全 国体育总会 第二届代表大会于1952年 月在北京召开 .会上国 家主席毛泽东同志为大会题词 :
“发展体育运动 . 增 强人 民体质 。”同年 11月 。
国家体委正式成立 。
并设 立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 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我 国体育教学 的发展 , 但受 国际共产主义影 响 , 我 国 的一切都是在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 . 体育教学理论 也不例外 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主流思 想基础 . 苏联体育教学理论也不例外 。
自然科学基 础是 巴甫洛夫学说 . 学科体系基础是凯洛夫教育学 理论 ,该理论着重提出体育教学的社会教育作用 。
“强调课堂组织纪律性” . 强调 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 地位 .强调 了体育课堂知识的传授 以体育技术为 主。因此 , 教育部以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为蓝 本并在总结各地 自编体育资料、教材 的基础上 , 于 1956年7月 , 制定 、 颁布 了新 中国第一部《 小学体育 教学大纲》 (草案) 和《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作为相 对成熟的苏联体育教学理论 . 没能与 中国实际相结 合 .这个时期的中国体育教学理论还 比较青涩 。
根 据 中国当时的国情 . 实施也 比较 困难 。
不过此教学 理论对中国教育有着深远 的影响。
1. 2 独 立 探 索 阶 段 ( 1958— 1966 ) 1958年 。
中国开始认识 到 自己的不足 . 不能再 味地照抄 照搬苏联的经验 .在体 育教学理论方 面 , 中国的学者们 。
也开始 了对体育 教学 的探索之 旅 , 并掀起 了一场被称为“教育革命”的热潮 。在教 一学理论上 。
主要批判教学脱离政治 、 教学脱离生产 劳动, 理论脱离实际(“ 。在这种背景下 , 中国教育改 革者试 图以苏联教育理论为基础 . 改变照抄照搬 的 模式 . 结合 中国实际而探索新 的符合 中国实际的体 育教学理论 。1959年8月 。
教育部 、 国家体委联合发 出了 《 关 于培养 中等学校体育师资工作 的意见》 ,
1961年教育部组织修订 了《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 材纲要》 和教学参考书。由此 , 中小学体育课正式有 了教科书 . 国家体委编写新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第一 部较为完整的武术教材《 体育学院本科讲义》 。人民 体育 出版社编辑 出版 了把教学大纲和教材合编在 起的《 小学体育教材》 和《 中学体育教材》 (教师用 书) 。种种措施 , 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体育教学理论 的发展 。
为形成符合中国实 际, 含有 中国特 色的体 育教学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我国体育教学理论 在学习苏联理论 和独立探索的发展道路上迈 出了 巨大的一步 . 但是这一时期对于体育教学理论的基 本概念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
1. 3 受 挫 停 滞 阶 段 ( 1966— 197 8 ) 一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 .发生 了一次 中国历 史上的危机—— “十年文革”。在“打倒一切”的局势 下 。
我国的各行各业都遭到了巨大损失 , 教育方面 也不例外。1966年 . 在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 中共 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通过并发出的《 中国共产党委员 会通知》 和《 中共 中央关于无产 阶级文化大革命 的 决定》 , 这两个文件的发出 ,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 ”的 开端 “ 四人帮”炮制了“ 毛主席 的无产 阶级教育路 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大多数教师和新 中国
成立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 级的”。林彪 、 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关于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 的“左” 倾错误 论点 , 炮制 了一个教育战线 的“黑线专政论” . 全盘 否定l 7年 的教育工作 。由此 。
中国广大教师颇受毒 害.课堂也演变成了政策解说或者学习革命语 录,
文化知识 的学 习都无法正常进行 . 更不用说体育课 程 了。“文革”时期 。
教育战线 比较混乱 , 学生不好好 读 书, 整天以斗争为主 。
那些“地 、 富 、 反 、 坏 、 右 ”成 了学生主要斗争的 目标 每天不是斗这个地主就是 斗那 个反革命 .学生 在阶级斗争 的旋涡里成 长 1966年5月 . 这场由文化领域发起 的“ 大革命 ”对教 育、 科学 、 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 , 中国教育 由此而止 步不前 。
并且还加剧 了与世界的差距。关于体育教
学理论的研究也被迫 中断 。
新 中国成立后的一些研 究成果也被破坏 , 可见当时“文革” 的威力之 巨 2
改 革 Y F 放 初 至 今
“文化大革命”后 , 打到了“四人帮” , 拨乱反正 ,
中国开启 了新时代。1978年 召开 的十一届三 中全 会 , 全面转移 了工作 重心 . 建设有 中国特色 的社会 主义道路成为中国发展的新思路。在全面推行改革 开放的背景下 , 全国又掀起了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 新 热潮 1979年 。
全 国体育工作会议确定 近期“ 省级 以 上体委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的基础上 .侧重抓提 高” 的战略后 , 中国体育事业进入 了全面复苏和快 速发展时期[ 。1982年 , 教育部下发 了《 关于保证 中 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 。1985年 . 中 共 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 邓小平 作 了《 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 的讲话。在1984年 1O
月 中共中央颁发的《 中共 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 运动的通知》 指导下 , 国家体委经过调研 、 探索和酝 酿 , 于1986年4月15 日下发了《 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 制改革 的决定 ( 草案 )》 , 从此我 国体育事业在管理 体制 、 训练体制 、 竞赛体制、 体育科技体制等方面的 改革全面启动[2 ]:
同时 . 全 国人大第六届四次会议通 过 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制定了普及义 务教育的规划 . 有步骤地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推 向
全 国。人 民体育 出版社 1983年出版的 《 学校体育 学》 , 标志着《 学校体育学 》 作为一 门独立 的学科从 体育理论 中分化 出来。而《 简明体育教学法》 及《 体 育教学论》 的出版 , 标志着体育教学理论 已经开始 从学校体育学 、 体育理论 中脱离 。中国体育教学理 论 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有 了新 的契机 。国家教委 、
体委加强体育研究机构建设 ,提供管理上的保 障.
及时着手编写 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新 的教材 . 客观上为体育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利条 件 ; 学术讨 论热烈 . 各种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和体 育教学现场观摩会增多 :
与国外理论交流的机会增 加 。
使我 国的体育教学工作者接触到了更多更新 的 体育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 . 开 阔了眼界 . 拓宽 了思 维 :我国的体育教学理论呈现了百花争艳 的局 面。
毛振明教授编著 的 《 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 、 《 体育 教学科学化》 , 探讨了我国目前体育教学的有关理论 问题 , 介绍了国内优秀的体育教学实践成果 . 并收集 了一些新的体育教学实例和教研方法 .对研究面向
21世纪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这一时期 .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由封闭转 向开放, 体育教学研究界对 国外教学研究信息, 从 内
容到方法, 从理论到技术, 进行 了广泛的介绍 , 是飞速 发展的时期 . 并且在回顾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基 础上. 对体育教学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深入 的研究和探讨 。如关于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 掌握运 动技能与提高身体素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中的师生关 系与地位 :在原有的苏式体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 , 重 新探讨和界定 了体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范畴 在 中共 中央政策的正确引导下 , 在国家教委 、 体 委的正确带领下 . 在无数教育学家 、 学者的辛勤努力 下, 中国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得以逐步构成且完善。
3 结 论
1949年一1978年作为新 中国成立后的30年 . 体 育教学理论 的发展整体来说还是稳 中有升 . 虽有瑕 疵 . 最终还是未能阻挡 中国体育教学理论前进的脚 步。1949年一l965年 的这十几年为中国体育教学理 论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6年一1978年 . 确立了体 育教学理论发展方向 1990年至今完善了中国体育 教学理论 .是中国体育教学理论 的高速发展时期 .
使 中国构建 了合理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 虽然 中国 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起伏伏 . 却是 当代中国武术 史上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当代学者应 以前人的努 力 、 成就 、 贡献为鞭策 , 共 同为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的 发展再添辉煌 以上是笔者对 中国体育教学理论发 展过程的一些浅显 阐述 . 以期能为中国体育教学理 论 的发 展及 新一 轮 的教学 改革 贡献 一份力 量 参 考 文 献
[ 1] 黄超文 , 龚正伟 , 张子 沙. 现代体 育课 程教 学论 [ M]. 长沙:
湖南科 学技术 出版社, 2006:
19.
[2] 国家体育总局. 改革开J)~30年的中国体育[M]. 北 京 :
人 民体 育 出版社 . 2008. 12.
[3] 蒋荣. 论我 国体育教 学理论的发展趋势[J ]. 体育 学刊 , 2000( 3) :
16— 2O.
( 责任编辑:
李远伟 )
篇二:对于中国体育教育的经济建议
教育研究212017年第6期(2017年06月)No.6 2017 近些年,体育越来越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体育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中,体育运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育的现代化教育与我国的教育影响和文化背景有关。文艺复兴以来,身体练习成为教育改革家眼中的重点,体育的地位也因此不断提高。我国体育思想要借鉴美国的体育教育方法:一方面,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在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将体育教育有次序、有计划的进行。这两者相互进行,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情感和社会交流等能力。正是这种先进的体育教学方法,培养出众多国际体育巨星,如游泳健将菲尔普斯,篮球巨星乔丹、科比等。因此,美国的教育家经过几代的努力,探索出美国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一、美国体育教育思想的诞生美国体育教育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古希腊人的体育教育思想。认为儿童早期的体育教育不但是锻炼强健的体魄,而且有利于坚强勇敢、永不言败的良好人格的形成,因此,儿童的早期体育教育是古希腊人的体育教育重点环节。由此,美国借鉴学习了古希腊人的传统体育教育思想,重视早期的体育教育,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形成体育竞技的意识,有助于营造其勤奋努力、勇于拼搏的品格,以及坚韧不拔、自强乐观的运动理念。二、美国体育教育思想的演变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一场新体育运动,其奠定了新体育理论。该理论主张教育应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为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体育教育要重视学生练习体育运动的过程,注重其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而非一味地追求学生运动的结果。另外,体育教育内容的确定要结合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实际情况,切不可冒进,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作为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体育教育也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使教学与适当的娱乐放松进行有益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1.以“体质”为中心的体育教育思想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生发表的《肌肉健康与体质》一文,通过比较美国各大州的学生体能,揭示了美国学生群体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的真相,再次强调了体育教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这篇文章引起了美国全民对民族体质的重视,“体质”教育思想诞生,思想内容则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训练,进而,改善学生的羸弱体质,使学生身心实现健康持续的良好发展 [1] 。2.以“终身”为中心的体育教育思想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普遍价值及其重要意义。该思想认为,在一位身心健康的人的一生中体育教育活动充当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并非是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而应贯穿人的一生。因此,就要求学校应培养学生形成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习惯,将其设为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并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能力为宗旨,促进其精神、体质以及社会抗压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三、中国现代体育教育现状近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体育教育事业迈出了跨越性的一大步。但通过中美两国现阶段学生体质、体能测试结果不难看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出现了大幅下降,情况不容乐观。如单单通过与美国学生群体身体素质的对比结果可归集到种族不同上,那么,与同样身为亚洲人的日本学收稿日期:2017-05-21作者简介:闫站站(1983—),男,陕西咸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训练学(游泳)研究;王燕(1983—),女,山东聊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美国体育教育思想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借鉴与启示闫站站 王 燕(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摘
要:体育由国民体育发展到自然主义体育,再到目前的现代科学体育,美国的体育教育思想给与我国极大的启示,帮助我国实现了体育现代化的转变。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体育不仅可以强健体魄,给予人们为人生奋斗的最基本条件,还可以塑造良好的心灵,创造体育文化。从美国体育教育思想的诞生、演变、中国现代体育现状、中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及美国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等方面,简要地探讨美国体育教育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借鉴和启示。关键词:体育教育思想;借鉴;启示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17)06-0021-02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doi:10.3969/j.issn.1674-9499.2017.06.010万方数据
比较教育研究222017年第6期(2017年06月)
No.6 2017 生的体能对比则更能体现出我国青年学生群体体能素质的严重不足,以及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巨大问题。究其原因,离不开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育现状,在“重升学轻体能”的不正之风影响下,学校一味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能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荣誉、经费及对教职工的奖励,忽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造成体育教育的师资和经费严重匮乏,课程形式太过单一敷衍,形式化特征明显,学生参与积极性差是目前体育教育事业的现状。这就要求我国中小学校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反思中集中整改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四、中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黑暗动荡的年代,中华民族备受外敌内患的重重压迫,各行各业都遭受到了重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应时代背景的要求,呈现出忽略个人发展而重集体需要的价值定位。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外国体育教育思想的传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个性发展、创新能力为前提的全面素质教育理念。新的体育教育思潮逐渐取代了陈旧的思想,学校也发挥着激励、启发、培养的功能,为学生体质的改善和个人良好品格的形成而不懈努力。如今,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就在于是否能在重视个人潜在价值、关怀人文发展的基础上,朝着终身体育教育目标再进一步。五、美国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1.丰富体育教学课程体育教学要遵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开设具有综合性、创新性、时代性、多样性的专业课程,实现我国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要求 [2] 。在师资方面需要优化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文化知识、合理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的体育师资队伍。并跟随体育教学思想理念不断地学习进步。另外,还要加强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使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领域相互联系、融合、衔接、协调。最重要的是为建设新时期的体育教学思想,还要围绕学生的技能培训、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进行;在体育专业设置方面要更加细分,各个体育专业之间的联系要逐渐淡化,将体育课程与时代发展相联系,并进行有机的协调整合,将其综合化。2.各大高校间的体育运动要紧紧相连如今,美国体育发展模式已形成为“内生式”,即将体育管理体制和美国的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融合 [3] 。利用球星将一项运动推广至全球,从而,实现该运动的利益化。就像在美国大力宣传篮球运动,使NBA在全球都有极高的知名度,也有着全球最顶尖的篮球明星,如20世纪的乔丹、张伯伦,刚刚退役的科比、邓肯,刚刚崛起的维斯布鲁克、斯蒂芬·库里等等。这些推广也将篮球运动引入到美国各大学校中去,如著名的美国高中篮球联赛(NSAA)等,这给予了我国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的启示。如今,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必须将一项运动推广至全国,就像足球是巴西体育的代言,篮球是美国体育的代言一样。因此,不能简单地进行课上体育教学,还要将体育运动发展到各个高校之间,使学生自身爱上体育运动并在各大高校之间举办比赛,这样不仅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速度,还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确定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应以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为主,体育思想应以“和谐体育”为主要的思想,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体育的全面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教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价值观。六、结语美国是众所周知的体育强国,这与美国的体育保障体系、美国文化和美国的思想意识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美国的现实主义理性,更是终结了美国体育的“自由放任”时期,另外,美国的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的体育教育的启发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构建我国体育教育体系和对近代我国体育的发展理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回顾体育的发展历程,不论体育思想还是在体育制度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体育运动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地扮演着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早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很多人也开始注重自身的体育修养,这对我国的体育发展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1]李艳.中、美两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0(6).[2]李新发,杜建强.论学校体育功能改革——美国体育教育思想之借鉴[J].运动,2014(3).[3]王平.美国体育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Reference and Revelation of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Yan Zhanzhan Wang Yan
(Dian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ncang 677000, China)Abstract: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develops from the national sports to naturalism sports and then to modern science sports. American sports educational thoughts have given great enlightenment on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elping achieve the change of sports modernization in China. Physical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he reason why peopl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 is that sports can give us strong fi tness, provide the most basic conditions of struggle for life, shape good soul, and create sports culture. This paper brief l y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discussion involves the birth and evolution of American sports education though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educational thoughts; revelation[责任编辑:刘艳萍]万方数据
篇三:对于中国体育教育的经济建议
纶( 18 4 0 一19 0 3)先生, 清末桐城派后期的代表人物, 师从曾国藩, 与张裕钊、 黎庶昌、 薛福成并称为“曾门四弟子” 。作为清末桐城派的一代宗师, 他“自群经子史, 周秦故籍, 以下逮近世方、 姚文集, 无不博求慎取, 究其原而竟其委” n 唧。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 学界一直将吴汝纶作为桐城派的一位古文大家来看待, 很少有人研究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
其实, 吴先生还是我国近代—位功不可没的教育家, 曾奉命赴日本考察学制, 写成《东游丛录》 一书, 它在相当大程度上, 奠定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并且具体提出了改革措施和实施步骤口。
在体育教育思想方面, 他更是具有很高的进步性和前瞻性, 结合自己的考察和中国的实际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见解, 对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 赴日考察前对体育锻炼的重视18 7 0 年, 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吴汝纶成为了李鸿章的幕僚, 当时中外大政基本上取决于曾国藩、 李鸿章二人, 而两人的奏疏也多出自吴汝纶之手。
他曾耳濡目染湘军和淮军先后聘请外国教习, 以西方的“体操” 训练兵勇的场景。
深知健康的体质对于兵勇战斗力的重要意义。
18 7 1年, 吴汝纶出任直隶深州知州, 后来由于父母相继离世, 回家守孝长达六年之久。
187 6年, 吴汝纶再次来到天津. 出任冀州知州之职, 并短暂代理天津知府。
在担任深州与冀州知州任内, 他积极推进地方的兴学活动, “其治以教育为先” 呻锶。
他裁撤义学, 改变地方的办学机制,加强书院的育才职能; 聘请王树楠、 贺涛、 范当世等名师设教讲学, 开启学术风气。
经过几年的努力, 深州和冀州的社会风气逐步开化,学术文化气息也E t渐浓厚。18 8 8 年10 月 , 吴汝纶前去天津拜谒李鸿章, 李鸿章告之保定莲池书院无人主讲, 吴汝纶当即辞去冀州知州之职, 出任莲池书院主讲。
从18 8 8 年直至19 0 1年离任, 吴汝纶主持莲池书院长达13年之久, 他一方面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事业, 培养英才, 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反思与寻找民族的出路特别是教育的出路。
主讲莲池书院期间, 他指出“国家孱弱, 非尽当国者之过。
乃吾辈学校中不能造壅真才,所学不能应对时用, 以此致贫致弱” p p 7 , 认为培养人才应当经世致用, 救国图强。
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 他主张用“西学” 来改造中国的教育事业, 时时向学生强调“西学” 的重要意义。
在体育教育方面, 据曾在莲池书院就读的唐汝梅回忆, “吴老曾带我们早晨在保定名人档m In g r e n d a n g 。
a n口蒋丽芳城外跑步” , “每日早晨先生都要绕保定城外急走或慢跑半个城, 今E t是出东门进西门, 明日则出南门进北门, 循环反复, 从不间断” 限。不难看出, 吴先生对于学生的身体锻炼, 不仅投身于实践, 而且以身作则, 足见他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二、 赴日考察期间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关注19 0 1年, 吴汝纶辞去莲池书院主讲之职, 意欲南归, 此时恰逢清政府重开京师大学古文字材料。
在黄侃先生《手批说文》 以及《说文小笺》 中, 也常将甲、 金文与正篆相对照。
所以, 黄侃先生不信地下出土的甲骨文、金文一说是不成立的, 这种说法比较片面。况且甲骨文出土之初, 在利益的驱使下, 一些商人买卖常按字计值, 并且篡乱、 伪刻等现象非常多. 这样, 在文字学研究的选择上,黄侃不得不谨慎地辨别文物文字, 这也影响到黄侃对甲骨文、 金文等文物文字的研究。3. 训诂学研究成就。
黄侃是现代训诂学的开创者, 其所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 训诂学研究成就最大。
他认为:
“学问文章宜由章句训诂起。
” 要想研究好国学, 训诂学是研究的基石。
在训诂理论方面. 他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训诂学。
他认为音韵学、 文字学是研究训诂学的工具. 是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这方面, 他更加广泛地贯彻了紧密结合形、 音、 义研究文字学的原则。
并且, 在研究方法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的主张, 如他认为训诂学是系统条理之学, 是通过语言来解释语言, 强调“论其法式, 明其义例” , 彻底摆脱了传统训诂学附庸于经学的历史。
在训诂学理论建设上, 黄侃彻底摆脱了传统训诂学附庸于经学历史, 对训诂学赋予了纯粹的学科意义。
黄侃引入西方的分类思想和方法论, 第一次将训诂文献与训诂学科分离开来。
对于训诂学, 他着重阐述了学科的性质、 范围和方法。
他提出, 训诂学是以语言解释语言的学科, 从字面上看, “训诂” 一词中, “训者, 顺也, 诂者, 故也, III]弓I申、本来之谓” 。
“训诂”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从实际运作来说, 训诂就是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 或者可以说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 并且还能够以今时之语释今时之语。
这些都说明了训诂既可以施之于古书同时也可以施之于今文; 既可以施之于纸上, 同时也可以施之于口头语言。
黄侃认为, 训诂学是系统条理之学, 只有系统条理, 才能够称为“学” 。
训诂学的核心是“义例” 和“法式” , 也就是理论和方法。
所以他强调“论其法式, 明其义例” 。
黄侃将训诂作了分类。
训诂从字义的发展来看分为两种, 一种是“本有之训诂” , 还有一种是“后起之训诂” 。
“本有之训诂” 指字的本义, “后起之训诂” , 指字的引申义, 由“文章” 而定二者的区别。
训诂从字义的抽象来看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之训诂” , 一种是“隶属之训诂” 。
“独立之训诂” , 是高度概括的字义训诂, 从文本中抽象而来。
《说文》 的训诂就是这种类型; “隶属之训诂” , 指体现在对具体文本中字义的训诂, 《尔雅》 的训诂及传注属于这种类型。综上所述, 黄侃的一生, 对于建立和发展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清代时期, 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无论是在音韵学方面, 还是在文字学方面以及训诂学方面, 都有很大的进步, 可谓超越前贤, 成就显著。
黄侃对于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有着很深的研究, 音韵、 文字、 训诂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继承和发扬了乾嘉时代的朴学精神, 并且在清代传统语言学基础上努力探索, 在新文化运动以及“西化” 浪潮不断冲击传统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下, 坚守“国学” 阵地, 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并且大胆提倡建设中国本体文化, 最终在语言文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参考文献【1】
司马朝军, 王文晖. 黄侃年谱【M 】
.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2】
程千帆, 唐文. 量守庐学记:
黄侃的生平和学术『M 1. 北京:
三联书店, 1985.f3J周大璞. 黄侃论文- l:
J蠡韵训诂的关系Ⅱ 】
. 武汉大学学报, 1986.【4 l程千帆, 唐文. 量守庐学记:
黄侃的生平和学术nⅥ1. 北京:
三联书店. 1985.I★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兰●世界20 13・8 月 上旬23万方数据
堂, 张百熙被任命为管学大臣, 他举荐吴g S - 生:先生担任总教习一职, 吴先生推辞不就, 但由于张百熙先生多次登门拜访, 吴先生盛情难却, 希望先去日本考察学制, 再做打算。
19 02年5月 , 吴汝纶一行东渡日本考察学务, 为期三个月 的考察, “上自其国君相及教育名家,下至妇孺学子, 皆备礼接款, 请求题咏, 更番踵至’ 乍岬。
在日期间, 他的足迹遍布日本的东京、 神户、 大阪、 京都等地, 在日本外交部和文部官员的陪同下, 先后参观了包括小学、 中学、 大学、 师范学校、 工学校、 农学校、 高等商业院校、 女子美术学校、 女子职业学校、 陆军幼年学校、 炮兵学校、 士官学校以及同文书院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4 4 所圈。
吴先生每到一处学校都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 凡是与教学、教育活动相关的事务都纳入到其考察视野中去。
此外, 吴汝纶先生还参加了许多日本文部为其所举办的教育讲座和专题介绍, 这些讲座涉及学校管理、 教育行政、 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 学校卫生等方方面面, 加深了吴汝纶对“西学” 的认识, 坚定了其用“西学” 来改造中国教育的决心。考察之时, 他除了撰写大量的考察日记之外, 还与国内的教育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考察即将结束之时, 他汇集考察所得, 撰写整理了《东游丛录》 , 书中重点介绍了日本的学制和所设课程, 在各级学校中, 几乎都把体操课作为- - f q 必修课加以介绍哪。
考察期间, 他也仔细观摩了各类学校的体育课,并将自己在E t本文部的听讲全部录入《东游丛录》 中, 主要是向国人介绍日本体操的沿革、 目的、 实施办法和实际功用。
他认为:
“体操, 视学时所费身力, 用体操补益之。
如用脑力之后令其运动手足, 用口舌之后令其养息口舌, 用目力之后令其养目。
” 嘲在给桐城乡绅的书信中, 他介绍了西方的课程为十九门, 体操课则被列为第十一门。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向国人介绍了日本的学校卫生制度, 在《东游丛录》 后附录了日本学校卫生制度的创办者、 文部省总务局学校卫生课长三岛博士的《卫生图说》 , 希冀学校教育强身健体之效。
他在《卫生图说》 中系统阐述了体育教育的三个目的:
保健、 富国、 强兵,将体育教育与学校卫生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主张卫生与三育并重。三、 筹办桐城中学堂。
实践近代体育教育由于受到“吴敬恒事件” 和清政府内部围绕大学堂所展开的权力之争的影响, 吴汝纶等人被迫提前结束考察行程, 于19 0 2年9 月与日本友人早川东明取道马关, 经上海回安庆, 约集桐城名流, 筹建桐城中学堂, 这是吴汝纶实施近代教育的一次重要实践。
不幸的是在学堂即将开学之时, 由于他过度操劳, 一病不起, 于19 0 3年春节期间病逝, 留下一部《东游丛录》 供当路者“采择” m 。
桐城学堂的创办过程, 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吴汝纶教育思想。
他曾为严复先生的代表作—“天演论》作序, 对严复所提倡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推崇备至, 并将其拓展到体育教育中, 使他的体育教育思想带有鲜明的进化论的观点。
他在自己所创办的桐城中学的《学堂招考说帖》 中说:
“今所开学堂, 乃为诸君求充实学问, 前数十年, 即耳食西学, 尚可勉强支拄。
此后诸国内犯日深, 非有实在本领, 不足与外国人才相抵。
一不能抵, 则优胜劣败, 不J睢无处可谋衣食, 兼恐种类遂为就者所兼并, 此其痛迫切身, 实非小故。
” 聊桐城中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十分广泛, 纵贯中西, 体操课程被列为正式课程, 还专门聘请了日本体操教习, 如吴的友人早川新次曾被桐学堂聘为体操教习, 这在当时的中国体育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
此后桐城学堂更名为桐城公立中学堂, 成为安徽省第一所引进西方的体操课而开设体操课的学校, 体操课重视军事训练, 并经常进行野夕t- 演习。
19 07年还举办了校运动会, 开近代学校例行举办运动会的先河, 将日常体育活动发展到体育竞赛, 体现出桐城中学堂体育教育的日渐成熟, 而这些明显都受到吴先生的巨大影响。四、 对近代中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影响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许多有志之士希望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纷纷前往日本考察, 这其中教育考察占了很大的比例。
国内对日教育考察的人员十分复杂, 他们当中有驻日公使或游历使, 新式学堂的筹备者, 赴日留学生等等。
但这些人多数对体育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武备的目的上, 认为日本体育仍然是在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中“文武相资” 的思想阳。而吴先生经过自己的深入考察后纠正了这一片面观点, 西方的“体操” 并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认为发展体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强武备, 更重要的在于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从而加深了国人对西方体育的理解, 促进了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的演进。1902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它由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 他的参考依据主要有罗振玉的《日本教育大旨》 、 《教育私议》 、 《学制私议》 及吴汝纶的《东游丛录》 。
张百熙在制定这一学制时曾派人与吴汝纶商议参与起草, 由于吴汝纶赴日考察未能真正参与其中, 但他在日本考察期间与张百熙通过书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自己的考察成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所以吴汝纶先生不可能不对《钦定学堂章程》 产生影响。
钱曼倩等人也认为:
“吴汝纶赴日考察, 对壬寅学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 iO la S 如在章程中的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体操一门; 要求学校在建置时设置体操场规则等等都不难看出模仿日本体操教育的痕迹, 而这些正是吴汝纶等人所考察的重要成果。
尽管《钦定学堂章程》未能实施, 但它为《奏定学堂章程》 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许多借鉴。另外, 在桐城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下, 全国纷纷仿效, 进行体育教育实践。
19 03年, 湖广总督张之洞将自强学堂改为方言学堂, 聘请了十一位日本体操教习, 其中三人为军人出身, 有一人专门教卫生11” 。综上所述, 吴汝纶先生的体育教育思想具有很高的进步陛和前瞻性。
在当时国人出国考察教育的浪潮中, 他更注意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理论, 不再仅限于学习西方教育的表面, 而是深入学习其教育精髓。
对于近代中国的体育教育, 他更是结合自己的考察和中国的实际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见解, 并通过各种形式第一时间传达回国, 不仅影响了当时国内身居要职的朝廷大员, 而且对民众体育思想的解放也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体育教育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演进, 影响了近代学制体育条款的相关规定, 为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参考文献【1】
赵堡巽靖史稿( 下册)IM I. 卷四百八十六, 北京:中华书局, 1忉.[ 2]吴昭谁昊汝纶考察日本的前前后后附】
. 团结报,20 0 0 年11月 第3版.[ 3】
吴汝纶. g. 金- ff京I删. 吴挚甫尺牍M . 卷二, 下.( 4j吕利平. 吴汝纶的葛学观及体育教育思想o】
. 安庆师范学院学招。
20( )4( 3).圈赵刚. 昊汝纶使日与近代学制改革叩. 教育评论, 1987( 3).【6】
吴汝纶冻游丛录州. 教育考察记【G 】
. 1999.吲陈兴德逦代教育衮吴汝纶教育总想及实践活动研究【D 1. 西南师范大学, ...
篇四:对于中国体育教育的经济建议
35 卷 第 8期 2014 年 8 月赤 峰 学 院 学 报 (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 Soc. Sci) V o1. 35 N o. 8 A u g. 20 14
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周景辉 ( 南通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摘 要 :
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 有助于推动中国体育教 育思想的研究向前发 展 , 从而弥补 当前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 育思想研究中不足。
因此 , 有必要对 目前 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 研究中存在的 问题进行逐一梳理 , 希望这些曾经被 忽略的问题得到大家的重视 。
关键词 :体育思想; 现状; 三维体育观 中图分类号:
G807.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673— 2596(2014)08— 0253— 02 研究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存在的问
题不仅有助于促进当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而且还能 够为体育史的研究提供详实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 据。
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涉及到很多问
题 , 如中国体育教育思想的界定问题 、 中国近现代 体育教育思想的关注的焦点 、 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 研究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 题及如何改进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有助于丰富 中国体育教育思想。
本文将根据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资 料 , 参考其他相关研究者的论述, 结合近现代体育 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 对目 前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 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 希望这些曾 经被忽略的问题得到大家的重视 , 为促进近现代体 育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正能量。
一、 中 国近现 代体 育 教育 思想 研 究现 状 ( 一)研究资料的选择及说 明
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 我们 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
首先 , 结合各大学体育 专业及其相关专业 的硕士 、 博士论文进行分析 。因 为无论是硕士论文还是博士论文 ,因为其篇幅较 长, 所以, 对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及其相关问题的 论述都更为充分 、 透彻 。
但是 , 由于在校体育专业及 相关专业研究生体育实践相对缺乏 , 可能导致其论 述分析实践依据不足 , 这是我们在引用时需要注意 的。其次, 结合各种期刊上最近刊发相关研究论文 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
各种学 术期刊发表的、 与近现代中国体育教育思想相关的 学术论文, 由于其针对性较强, 它可以作为硕士生、
博士生研究的重要补充 , 以便更好地分析 中国近现 代体育教育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再次, 我们还要根 据相关的专著研究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研 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育思想研究专著由 于其专业性强、 写作准备充分、 理论层次高, 对于我 们研究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而言是必不可少 的 。
研究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现状及其存 在的问题, 我们需要结合 自己的积累对以上三类研 究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 只有这样 , 得出的研究结 论才能贴近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的实际,
才能对 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实践起 到 指导性的作用 , 才能实现本次研究 的目的。
( 二 )研 究 资料 的选择 及其 论述摘 要 简析 我们从已掌握的资料中各选择一篇对中国近 现代 体育教育思想研究影响较大的学术论文进行 分析 。
所谓对 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影响较 大的标准 ,是依据从知网对该论文下载次数来判 断 , 因为下载次数能够反映研究者对该论文的关注 程度 , 而且这种关注程度又在另一方面显示着这篇 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
《 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演进的研究》 是辽 宁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温公达 的一 篇专业性研究论文。
这篇论文在同类论文中被下载 次数最多, 非常引人关注。这篇论文对中国近现代 体育教育思想演进及其相关 问题进行 了论述。
首先 , 作者在《 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演进 的研究》 一文中对 “体育思想” 的内涵进行 了界定 。
作者认为:
“体育教育思想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时 代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 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学 校体育的认识或看法。其内容极其丰富, 核心是围 绕学校体育 的性质 、 方 向、 目标 以及如何实施学校 体育的认识。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 既集 中体现 在带有方向性 、 政策性 的指导思想上 , 又存在 于个 体或群体的观念中, 还反映在系统研究学校体育问
题的理论形态方向上。
”正如作者的阐释一样 , 弄清 体育思想的含义对后续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 , 在这篇论文 中, 作者主要对军 国民体育 教育思想 、 自然主义体育教育思想 、 民族主义体育 教育思想 、全盘苏化的体育教育思想 、 “劳卫制”的 体育教育思想 、 体质教育思想 、 多元化 的体育教育 思想进行了阐释,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近现代 体育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 即中国近现代体育 教育思想的产生、 发展有其 自身的规律, 是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客体的角度讲, 中国社会 环境的变化 , 人们物质文化需求 的不断提高 , 必然 引起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变化。从主体上讲 , 体 育教育的不断进 步以及新 时期体育教学改革的不 断深入 , 必然导致体育教育思想 的转变 、 观念的更 新。
概括起来讲, 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呈现如下特点:
国际性与民族性、 进步性与重复性、 统一性与灵活 性 、 社会选择性与历史局限性 、 动态性与阶段性 、 中 外体育教育思想融合性。
最后 , 论文列举 了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发展所 取得 的成就。
《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 究》 是井冈山体育学院的胡万亮发表在 2013 年《 华 章》 上的一篇期刊论文。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从 以下 几个方面对近现代 中国体育教育思想及体育教育 发展 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鸦片战争以前 , 我国体育 教育思想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之前 , 经过洋务运动、 维新运动、 《 任寅· 癸卯学制》
阶段、 《 任子·癸卯学制》 阶段, 我国体育教育思想受 到西方体育思想的严重 冲击 ,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先 进思想, 走上了自我探索之路, 逐渐形成近代体育 思想。关于现代部分, 文章从“健康第一”的单一生 物体育观开始,探讨了身心二维体育观和生物、 心 理 、 社会三维体育观 , 以及这些观念对现 当代体育 的影 响。
这是对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相关 问题论述较 为深刻、 影响较大的文章之一, 特别是把体育教育 思想与体育实践相结合 的研究方式 , 对我们研究中 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
《 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论纲》
这部专著是程文广先生的学术成果, 由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于 2007 年出版。
本书采用文献资料法 、
实证分析法、 调查法对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 育教育发展进行了研究 。全书共分三部分 , 第一部 分是“关于体育思想的研究” , 在对近现代体育发展 阶段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对我国体育思想形成因素 及其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二部分是“关 于我国体育教育实践的研究” ,对各个体育阶段的 体育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第三部分是“关 .—2 54 — —
于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研究” , 即对“ 自主发展” 体 育思想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和谐发展的特点及 其相关问题进行 阐释和说明。
这部专著以详实 的事实和科学的理论分析揭 示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过程。
虽然其 出版时间较 早 , 但我们仍可以从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方面看出 它的影响力。
二、 中国近现代体 育教育思想研 究中的问题分析 ( 一) 对 中 国传 统体 育教 育思 想研 究的缺 失 众所周知, 每一种教育的发展都是基于原有基 础上的发展 , 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也是 如此。
虽然在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外 来教育思想的影响 , 但是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 的发展却不可能完全抛弃原有的体育基础。
关于这 点 , 我们可 以从诸多的方面得到佐证 。
首先 , 从理 论角度讲,完全抛弃原有基础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特别是对于体育这样古老的教育形式而言 , 更是如 此。
其次 , 从体育教育实践的发展角度讲 , 中国传统 体育的项 目仍然存在于当今 的体育活动实践 中, 比 如射箭、 各种棋类等。这些都足以说明传统的体育 及体育教育思想会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 的影 响。
因此 , 在研究中不能忽略这种影响。
( 二) 对 中国近现代体 育教育思想 中的重点问
题研 究不够深 入 对 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 的研究 , 应该从两 个方面进行 , 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
特别是后者 ,
即中国近现代体育实践活动 的研究 , 因为体育教育 思想的发展势必引起体育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
而 反之 , 体育实践活动的变化一定会体现在体育教育 思想上。这种逆 向的研究 , 不仅能够推动中国近现 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的发展 , 而且还能为中国近现 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变化提供详实 的论据。显然 , 无 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 我们的研究还远远不 够。
三 、 结论 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现状的分析,不仅可 以为推动 中国体育教育思想研究 向纵深发 展 , 还可以弥补当前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 中的不足, 对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 参 考文 献 :
[ 1] 温公 达 . 中 国近现 代 体 育 教 育 思 想 演进 的研 究 『 D 1.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2] 胡 万 亮. 近 代 以 来 中国体 育思 想 及 体 育教 育发 展研 究卟 华章 , 2013, (19).
[3] 程文广. 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及体育教 育发展 论纲『 M1.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责任编辑张海鹏)
【对于中国体育教育的经济建议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