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2022年),供大家参考。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2010 级汉本 2 班 黄茜 105012010052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毕生都倡导和推行生活教育。
郭沫若盛赞他:
“二千年前孔仲尼, 二千年后陶行知” 。
我认为他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就是举世闻名的生活教育理论。
这不仅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也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的教育基本理论, 集中反映了 他在教育目 标、 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 反映了 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就其思想渊源而言,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脱胎于杜威的“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的观点, 但却是把杜威的学说改造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 这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扬弃和超越。
陶行知认为, 教育这个社会现象, 起源于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 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凡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也就是教育的中心问题, 而“这个中心问题就是政治经济问题” 。
教育应责无旁贷地负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使命, “生活教育是教人做工求知管政治” 。
生活教育“所负的使命:
一是教民造富; 二是教民均富; 三是教民用富; 四是教民知富;五是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 。
他还屡屡强调说:
“第一要教育与农业携手” ; “第二要教人生利” ; “第三要教农民在农业上安根, 在工商业上出头” ;“第四要叫荒山成林, 叫瘠地成五谷” 。
为此, 他要求教育要“教人发明工具、制作工具、 运用工具” ; “教育有无创造力, 也只需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 。
有了这个新工具, 才能更好地向自然界开战。
陶行知强调说, 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
“我们是现代化的人, 要过现代化的生活, 就要受现代化的教育” 。
他还认为, 现代化的生活是健康的、劳动的、 科学的、 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 的主旨包括:
生活决定教育, 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 教育是供人生需要、 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 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文字、 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 不是生活的本身,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 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生活即教育” 是终身教育, 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认为, 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 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 , 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 教育含于生活之中, 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教育以生活为前提, 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 的死教育、 死学校、 死书本。
需要注意的是, 陶行知所说的“教育” 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 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 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 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
“生活即教育” 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 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 教育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教育。
陶行知说:
“学校即社会, 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 所以容易弄假。
社会即学校则不然, 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 使它任意翱翔, 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
” 他还说:
“到处是生活, 即到处是教育; 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 亦即教育之场所。
因此, 我们又可以说:
‘社会即学校’ ” 。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 而应扩大到大自然、 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 向大自然、 大社会和群众学习, 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从陶行知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推知其“社会即学校” 的基本主张是:
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个地方、 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 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
同时, 学校必须突破围墙之限, 要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 实行开放式办学,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这种主张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办, 使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 学校不再是生活的附庸, 而是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必需。“教学做合一”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 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 反对教师“教死书、 死教书、 教书死” 和学生“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 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
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 , “是生活现象之说明, 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在生活里, 对事说是做, 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 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 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 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
他曾对当时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作过调查研究, 认为有相当多的教师“只会教授, 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他, 记他, 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 字纸篓” 。
也就是说, 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为中心的现象。
陶行知反对以“教” 为中心, 主张“教学做合一” , 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 学、 做的分离状态, 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 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 是教学法上的一大改革。
它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 二是教法、 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 教师既教又学, 学生则是学; 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 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以上三个方面, “做” 是学的中心, 也是“教” 的中心。
由此可见, “教学做合一” , 实际上是行知合一, 行是做, 即实践。
做是第一, 知是第二。
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 脱离社会、 脱离实际的三脱
离的弊端, 把单纯传授知识, 死教书、 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培养创造型、 开拓型人才来, 要求学用一致, 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是一种推行手脑并用, 在劳力使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要求教师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 不只学会、 能应用知识, 且能会学, 终身受益。
这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无庸讳言, 今天的学校教育仍存在一个严重弊端,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做” , 教师往往对学生“满堂灌” , 导致学生往往对教材只是知其然, 而不只其所以然。
为考试过关, 学生只好死记硬背, 所谓“教师讲、 学生听、 堂上记笔记、 课后抄笔记、 一切为考试、 考完全忘记” 。
什么自学能力、 生活力、 创造力、能力、 智力, 都无暇顾及。
这样做, 难怪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 致事与愿违。
所以, 陶行知强调说:
“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
当年陶行知主持的重庆育才学校, 不少课程都应用形象的教学方法讲授, 如社会组的时事课用活报剧的形式表演给大家看; 自然组的化学课也用表演的形式, 如他们创造的化学之舞, 将枯燥的化学变化公式用舞蹈表现出来, 使人产生兴趣, 易学易懂。
像这样把科学教学加以艺术化、 舞蹈化的办法, 尚属破天荒之举。
今天, 我们某些政治思想课, 如也能那样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 就一定可以取得较佳的效果来。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奠定了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为适应中国现代社会生活需要而力图在中国土壤上试验栽种的一种教育学说。
它是革命的教育, 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 是坚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是创造性的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源于生活, 而又服务于生活, 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同时, 它又是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 也必将在随后的教育改革中不断完善发展。
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不仅适应近代我国的国情, 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
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2022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