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三品教育4篇

时间:2022-09-15 17:55: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三品教育4篇三品教育 以“三品一标”为抓手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三品一标”为抓手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湖北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品教育4篇,供大家参考。

三品教育4篇

篇一:三品教育

ldquo;三品一标”为抓手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三品一标”为抓手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农业厅

  湖北是农业大省,也是“三品一标”农业品牌大省。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国务院和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部署要求, 以农业“三品一标”为抓手,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典型示范、后辐射推广”的原则,在全省组织实施了以“三品一标”生产为基础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较好发挥了“三品一标”在农业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建设中示范引领作用,呈现出“三品一标”品牌开发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效一、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建设了一批“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一)建设了一批“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了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我们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标准为基础, 于 2009 年启动了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经过 3 年的建设,省、市、县三级共建立了 100 个以“三品一标”生产为主导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其中省级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12 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品种涵盖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三大行业的主要农产品。

 示范区规模 502.5 万亩、 251.6 万头 (只)

 ,辐射带动 887 万亩、1021.8 万头(只)。在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

 带动下,我省申报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4 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16 个,全国首批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2 个。

  (二)发展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二)发展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三品一标”认证主体,更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重要载体。我省按照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从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优质专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突出“一县一品”,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农业“三品一标”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做到了统一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技术培训以及市场信息服务,实现基地与市场有效对接,推动“三品一标”产业经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省100 个农业“三品一标”生产示范区,重点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 603 家,覆盖乡镇 495 个,带动农户 255.9 万户,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民人均增收 780.3 元。

  (三)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三)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内容。为保证示范区产品质量,示范区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为核心,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大力推广应用了绿色农业健康种养殖生产技术。全省 100 个示范区,3 年建设期举办了 1.8 万期培训班,发放了 314 万册技术手册及相关资料,培训了 95.9 万人。在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中,推广应用

 无性系良种建园、黄板、性诱剂等物理防虫技术;在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推广应用“稻鸭共育”等生态种养技术。在畜牧养殖小区推广建设污水处理沼气工程,配套建设沼液综合利用设施,推广“猪-沼-渔”、“猪-沼-茶(菜、果)”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促进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有效统一,增强了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四)促进了“三品一标”品牌持续健康发展。(四)促进了“三品一标”品牌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始终突出落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强化 “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 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有针对性的将市场需求与农户生产结合起来,带动基地强化农业生产组织,指导基地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准进行生产。

 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三品一标”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大力推行标准化、无害化、科技化、设施化生产,建设了一批以“三品一标”生产加工为基础的大龙头、大品牌、大园区。如我省鄂西山区的鹤峰县,虽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实施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三年来,充分发挥翠泉茶业有限公司、 雄狮茶业公司及白鹿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按照“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了全县茶叶标准化生产, 示范区内的 7 家茶叶加工企业的 8 个产品全部通过了绿色食品或有机产品认证, 并成功打造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鹤峰茶”品牌。如云梦县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天梦公

 司,组织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达 3 万亩,建立了千吨蔬菜冷库和天梦绿色食品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培育出“天梦”牌、“清新”牌等绿色食品蔬菜品牌,产品成功进入家乐福、沃乐玛、中百仓储等大型超市。

  2011 年,全省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 641 个,其中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认证产品数达 487 个,占全年新认证总量的 76%。

  (五)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五)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品一标”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三年来,各地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积极创新,结合生产实际,积极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研究探索。目前畜牧业示范区已基本建立了完整的健康养殖记录体系,具备可追溯性。种植业与渔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已建立了质量安全控制生产加工记录。云梦、英山、黄陂等地已初步建立了绿色食品蔬菜、无公害生猪、绿色食品茶叶等农产品质量管理追溯体系, 对示范区的 1820 个产品进行了产品抽检,合格率 100%,示范区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为农业标准化深入推进提供了实践经验。

  2009 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工作目标,以农业“三品一标”为抓手,以“三品一标”生产技术标准为依托,以“三品一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采

 取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标准意识,突出品牌开发,加大资金投入,狠抓源头控制等关键措施,大力推进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

  二、主要推进措施二、主要推进措施

  (一)强化政策推动,营造良好环境。(一)强化政策推动,营造良好环境。政策支持与行政推动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三品一标”事业发展的关键。2004 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部多次发文强调,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近年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和“三品一标”工作机构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以“三品一标”生产为基础的农业标准化工作,被列入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事项,日益受到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2010 年, 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 《关于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意见》 (鄂政发〔2010〕80 号),明确要求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抓手,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率先实现标准化。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 2011 年“三农”工作的意见》指出, 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标准化生产,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保障消费安全。

 各级农业部门将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和目标责任制考核。2011 年初,湖北省农业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指导意见》(鄂农发〔2011〕2 号),明确要求各地以“三品一标”生产为基础,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厅成立了以厅长任组长、分管财务及各行业分管厅长任副组长的农产品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

 厅党组明确将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综合职能划归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省绿色食品办),其目的就要以“三品一标”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各市州县相继成立了农业标准化推进工作领导和技术专班, 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 纳入到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形成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工作的良好氛围。省农业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农业标准化职能分工,并印发了《省农业厅关于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建立了由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牵头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的协调机制,改变了过去各自为阵的局面,形成了合力。

  (二)整合项目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二)整合项目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三品一标”和农业标准化两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们充分整合绿色食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省财政每年安排 8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三品品牌开发与三品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将农业品牌开发与标准化生产作为项目立项依据及项目考核验收重要指标, 加大了资

 金投入。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利用种子管理、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投入品管理、技术推广、环境检测与保护、产品质量检测等相关项目资源,将农业标准化生产与重大农业项目进行捆绑, 从农业板块重大项目中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有力带动各地财政项目资金向“三品一标”品牌开发和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倾斜。自2009 年全省启动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以来,省市县三级财政累计投入 6970 万元,全省 100 个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重点建设了 12 个省级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三年累计投入资金达 1.7 亿元。武汉、宜昌、恩施、襄阳、孝感、荆州等市州,投入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都在 1000 万元以上。

  (三)围绕“三品一标”,强化技术标准。(三)围绕“三品一标”,强化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就是要从源头抓起,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真正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这也是“三品一标”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三品一标”开发包含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所有要素,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我省实施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要求各示范区必须达到五个 100%:即示范区基地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达到 100%,示范区主导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达到 100%,示范区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贴标率和可追溯达到 100%, 示范区产品质量

 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 100%, 示范区 100%纳入龙头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范围。

  (四)统一规范管理,保障产品质量。(四)统一规范管理,保障产品质量。在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中,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突出“三品一标”生产管理技术推广。按照“四个统一”要求,强化标准化生产管理:一是统一制定并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按照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标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统一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将“三品一标”的技术标准落实到生产的全过程;二是统一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在农业三品标准化示范区内全面推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绿色防控、统一收获、统一加工包装”的农业服务模式,提升农业服务水平和标准化生产质量;三是统一质量安全控制记录样本。省农业厅统一设计印制“湖北省农业三品质量安全控制记录册”,对各示范区生产加工过程投入品的来源与使用、关键技术措施、原料来源与使用、产品包装标识与销售等进行详细规范的记录并存档管理;四是统一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标示、警示牌。省农业厅与当地政府联合在核心示范区设立农业三品标准化示范区标示牌, 将农业三品技术要点及禁限用投入品等内容列入其中,起到很好宣传和警示作用,确保了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我省“三品一标”和农业标准化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离农业部、省政府和部中心的要求、离建设农业强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 虚心学习各省市的先进经验, 扎实工作,继续发挥好农业“三品一标”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建设湖北农业强省作出新的贡献。

篇二:三品教育

农业与科技打造“三品一标”品牌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邵京华 王 卉 张祖林(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浙江 杭州 310026)近年来,杭州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抓好产业振兴,并顺应发展趋势、群众需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改革强农,积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为主的绿色品质农产品建设,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杭州三年有效期内认定的无公害基地 854 个,无公害产品 1252 个,绿色食品企业 85 家,产品 173 个,有机农产品 239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9 个,全市“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占主要食用农产品比率达 55%以上,居全省领先地位。历年品牌农产品质量检测未检出不合格指标,品牌信任度大幅提升。1 工作举措1.1 理念引领,坚定不移走质量兴农之路1.1.1 在生产发展上,推行“绿色兴农,绿色发展”,走质量兴农绿色化道路 杭州市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上,立足安全管控,充分发挥产地准出功能;绿色食品生产中,突出安全优质和全产业链优势,引领优质优价;有机农产品生产引导上,彰显生态安全特点,因地制宜,满足公众追求生态、环保的消费需求;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中,突出地域特色和品质特性,带动优势地域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创立。“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证后监管为手段、行政执法为保障”的品牌建设,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信赖,市场公信力和品牌美誉度不断增强。1.1.2 在质量管控上,推行“质量兴农,合格上市”,走质量兴农优质化道路 一是实施规范认证,实行“先培训、后申报”的认证制度,严格现场检查、采样、认证程序,确保申报材料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实施绿色食品颁证面谈制度,指导企业规范使用标志等。二是建立监测制度,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质量安全状况实行监测,每年抽检农业投入品1000 批次左右,农产品 3000 多批次。实行“高效双低”新农药财政补贴,每年投入补助资金 200~300万元,减少农药使用次数、降低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严格证后监管制度,坚持认证与专题综述18PDF

 pdfFactory Pro

 www.fineprint.cn

 2019 年 第 1 期监管同步,年检不合格的企业进行曝光并建议发证机关撤销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从 2008 年开始,杭州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建立基层快速检测室(点),县、乡镇快速检测室对公众免费开放,信息同步上传杭州农业信息网,2018 年至今已检测 12 万余批次。为方便和提高追溯成效,杭州市从 2013 年开始研发推广二维码追溯信息应用,目前,全市已有 1268 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二维码可追溯。1.1.3 在农产品销售上,推行“市场消费倒逼,品质超市引领”,走质量兴农品牌化道路 农业、市场监管和海关三部门联合,合力打造“品质食品”示范超市创建,专区销售的生鲜肉、菜、鱼全都贴有“三品一标”、 “三同”等,实现二维码追溯。此举一方面积极推动了“农超对接”,如杭州临安梅大姐高山蔬菜,余杭恒泽的“跑道鱼”成功进入超市销售,成了抢购的香饽饽,售价提高 20%以上。另一方面,为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进示范超市农产品加贴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即可看到农产品生产产地、采收日期、检测结果、投入品使用、企业等信息。

 “品质食品示范超市”中,汇集“三品一标”、 “三同”等高标准食品 500 多种,其中“三品一标”食品占 87%以上,品质食品受到欢迎,消费者对品质食品超市总体满意度达 98.2%、放心度达 97.5%。在 2017 年 6 家大型超市成功创建的基础上,又增加 27 家超市,逐渐形成市场拉动产业持续发展良好局面。1.1.4 在品牌建设上,推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走质量兴农特色化道路杭州市积极挖掘有地方特色、人文历史、品牌效应的农产品,加大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申报登记工作力度,继 2010 年千岛银珍茶获证后,先后有建德草莓、里叶白莲、桐庐雪水云绿茶、临安天目青顶、余杭塘栖枇杷、淳安鸠坑茶、淳安覆盆子、建德西红花分别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目前还有 3 个产品正在申报中,这些产品产品特色鲜明、种植面积广、品牌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是杭州市优质农产品的代表。1.2 优化政策,用政府之力推动“三品一标”发展持续健康推进“三品一标”产业发展,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缺一不可,杭州市不断调整政策扶持力度和方向,自 2008 年开始对“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实施扶持奖励,2018 年又从四个层面再次调整扶持政策,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持续十年以上生产基地的奖励费从 6 万元提高到 10 万元;二是调整侧重方向,扶持向绿色和有机食品倾斜,认证持续时间要求调整为四年 5 万元,七年 10 万元;三是扩大扶持面,从单纯对种植养殖企业扩大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加大对地标产品扶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奖励从 10 万元提高到 20 万元。1.3 勇于创新,启动有机农业小镇建设试点杭州市于 2016 年初启动有机农业小镇建设的3 年试点,分别在淳安鸠坑乡建设“有机茶叶小镇”和临安清凉峰镇建设“有机蔬菜小镇”。经过二年多的试点建设,在有机理念提升、污染源头管控、过程清洁规范、基地有机认证和有机品牌培育等方面成效显著。一是通过示范基地创建,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机化茶叶和蔬菜的栽培技术规范;推广有机化茶叶栽培方式面积 3000 亩、有机化蔬菜栽培方式面积 1500 亩;二是加大有机产品的认证力度,认证有机茶企业 4 个、有机蔬菜产品 8 个;三是全面应用生态环境修复、土壤地力培肥、科学间作套种、保护发展天敌、营造共生生态等技术,减少人为干预;四是创新现代营销手段,加大有机品牌宣传,对接基地和城区大型配送企业,发展高端客户,探索向主城区企事业单位配送模式,充分发展和利用专卖店、电商、微商等多平台销售模式,实现优质优价。有机小镇建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初步体现,清凉峰镇蔬菜售价比原来提高 15%,人均增收 661元,鸠坑乡茶叶产值实现年递增 15%左右,产值比19PDF

 pdfFactory Pro

 www.fineprint.cn

 杭州农业与科技 专题综述上年增 12.15%。1.4 加大宣传,努力扩大品牌影响力首先是深入农村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向农民宣传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每年分期分批举办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内检员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与标准化培训、乡镇农产品监管员培训班等。其次是全方位开展“三品一标”宣传科普活动,用宣传挂图、本、笔,每年开展进村入户、进社区、进校园服务、农技知识下乡、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检测室开放日、食品安全宣传广场巡展咨询、展示展销等活动。三是唱得响,在杭州之声《民情热线》开辟“品质绿色农业”专题节目,通过宣传采访 12家“三品一标”企业和走进余杭浙江上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直播,带大家走进农产品生产基地,看看农产品的透明生产过程,搭建一个农产品生产企业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四是促诚信,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在杭州农业信息网等进行宣传公示奖惩。2 存在的问题2.1 “无公害农产品”称呼不科学不严谨2001 年,从“无公害农产品”名称的出现,一直以来颇受业内外人士的诟病:将认证的产品称为“无公害”,那么没认证产品自然就归类“有害产品”,名称不科学,不严谨。2.2 认证产品不适应消费需求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越来越强烈,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需求日益旺盛。但“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品种少,数量不多,产品更换周期长(要 3 年),在品质超市消费者需求的品种和数量跟不上,认证和消费存在脱节。2.3 农业供给效益亟待提高“三品一标”产品没有完全得到消费者认可,同时,市场准入机制仍不完善, “三品一标”产品市场进入还存在相当的难度。企业按照“三品一标”标准进行管理和生产,势必增加生产管理成本,但“优质优价”的品牌效应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2.4 认证后劲不足一方面扶持资金不足影响论证,财政补助直接影响中小农业企业申报认证和复查换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品牌宣传跟不上发展,宣传的面小、手段不多、频率不高、力度不大。广大消费者对“无公害”、 “绿色”的含义一知半解甚至曲解,不知道“三品”与普通农产品的区别,更不懂得如何辨识“三品一标”的标识。“三品一标”宣传力度不足,直接影响了品牌“含金量”的提高,使得消费者不愿意首选“三品一标”产品,生产者也不愿主动进行“三品一标”认证。3 发展建议3.1 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淡化或取消“无公害农产品”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健全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2017 年 2月省农业、林业、渔业三厅局联合发布《浙江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办法》,5 月 1 日起《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始实行,法规要求规模农产品生产者要对所生产经营的食用农产品自行开具质量安全合格标识。浙江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启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以下简称:合格证)的省份。合格证上有产品、生产经营者、产品合格方式、生产日期等信息,并附有二维码,俗称“一证一码”, “合格证”全面铺开运用。在此形势下,建议浙江省淡化或取消“无公害农产品”,统一使用“合格证”。有三大好处:一是名称清晰,产品合格上市,不会产生“有公害” “无公害”纠结;二是涉及所有产品,必须合格上市;三是不用认证,对大众产品免去申请认证繁20PDF

 pdfFactory Pro

 www.fineprint.cn

 2019 年 第 1 期琐程序和费用,自行保证产品合格。3.2 培育提升农业特色品牌培育杭州特色优势农产品,以杭州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将地标保护发展与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结合起来,讲好地标故事,弘扬农耕文化,进一步发挥地标品牌独特的经济、文化、社会价值,提升地标农产品的附加值。3.3 调整品牌发展方向一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打造能走出杭州走向国际的“杭字号”的农业品牌和国际品牌。二是推广绿色食品,坚持“优质”、 “精品”定位,使农产品品牌进入“以品牌引领消费、以消费培育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三是调整品牌宣传推介,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充分利用电商、 “互联网 +”等新兴手段,加强品牌市场营销。充分发挥农业会展、节庆活动在搭建平台、宣传品牌、促进贸易方面的作用。3.4 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借助杭州市气象台优化农业气象观测网,通过实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行动,生态气象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气象科技强农惠农富农行动,新增四个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气象自动观测站,满足乡村振兴发展服务需要的现代气象,形成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根据中央备案通过、省委省政府批复的《杭州市机构改革方案》,市委、市政府决定组建杭州市农业农村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市委市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不再保留市农业局和单设的市委市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机构职能配置上,市委市政府将原市农办、市农业局的职责,以及市发改委的农业投资项目、市财政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国土资源局的农田整治项目、市林水局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赋予了市农业农村局新的职责内涵。将原市农业局的渔船检验和监督管理职能划入市交通运输局。这次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大变革,旨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组建市农业农村局,优化了政府“三农”工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效能,为杭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组建市农业农村局21PDF

 pdfFactory Pro

 www.fineprint.cn

篇三:三品教育

心唤醒灵魂和润泽生命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个人潜能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一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一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可在现实工作中,学生的兴趣逐渐消失了,家长的信心逐渐减弱了,很多教育工作者也渐渐模糊了理想,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艰难求索,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自己的教育信仰中万分纠结。特别是面对社会给名校的“上级要求高、社会关注高、家长期望高”的“三高”压力,很多学校被迫选择了屈服或顺应。于是,学生在校时间偷偷延长了,不需考试的科目悄悄换掉了,枯燥乏味的“刷题”海量增加了。这些行为在牺牲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更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承担着让受教育者更有文化、更有理性、更有教养的任务。而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协调的重要阶段。所以,初中教育更应注重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更要有润泽孩子生命的能力,从而达到影响生命和塑造灵魂的目的。

 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论及艺术家的形成时,曾这样写道:“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我认为教育家也应如此。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有诗人的情怀,更要有匠人的手腕,要不断用匠心去思考教育的本质、领悟教育的本义、探索教育的实践、加强教育的感染……随着对教育规律和教育追求的不断思考,在办学过程中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教育信仰,即“教育的关键是用匠心唤醒灵魂和润泽生命”。因为, 匠心既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优秀品质,更是所有行业的发展灵魂。而教育工作者的匠心主要体现在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具体表现为爱心、耐心、专注、坚持、专业和敬业等。具有教育特质的匠心,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良心拷问和责任担当,更是引导和感召教育工作者迈向理想教育、完成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

 提炼学校精神,为唤醒灵魂寻找润泽源泉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创建于 1998 年,是河南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初级中学,承担着国家级和省级的教育改革与实验任务。建校以来,学校以“让每个孩子阳光灿烂”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办学目标,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第一要求,努力为学生创设了顺应天性、涵养德性、张扬个性的课程体系,打造了行为相互迁移、人格相互影响、意识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

 学校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如何发展、如何评价却是一个不变的话题。基于多年的思考、研究和实践指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博士提出了“打造‘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样态学校”的目标,以期为学校寻

 找一条“整体育人、文化内生、课程再造、系统建构”的发展新路。为此,我校以“新样态学校”的“四有”特征为努力方向,从创建优美校园、构建智慧学校、实施课程再造、打造“优悦”课堂、加强创新管理和实现家校共育等六个方面对学校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着手打造我们心目中符合教育理想、教育理念、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学校。我认为,要实现自己的信仰追求,必须从营造和自己教育信仰相匹配的学校文化开始,因为学校发展需要教育价值共同体所形成的合力去推动。我校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平衡期后,目前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为此,作为第三任校长,我决心开始探索从制度管理到文化引领的过渡转型。经过领导班子的多次讨论和反复商榷,确定了以“品高志远,善思敏行”为学校精神,以“三品三气三养”为目标引领,开始构建符合教师职业修为、顺应学生发展天性的学校文化氛围。

 首先,“三品”是学校层面的目标要求,即以打造“品牌学校、品质教师、品位学生”的“三品”教育为学校整体工作目标。其次,“三气”是教师层面的素养要求,即大气、正气、和气,因为唯大气者成大事,存正气者修正果,蓄和气者生赢局。最后,“三养”是学生层面的素养要求,即教养、修养、素养。教养是由外而内的教育养成,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习惯养成;修养是由内而外的自我修炼,是学生应具备的文化底蕴和反思自省;素养是内外合一的综合提升,是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在“三品三气三养”的目标引领下,我校的价值理念、教风学风、人际交往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

 特别是面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公布,我校一致认为树立面向未来的育人目标已势在必行。为此,学校制订了“关于打造‘新样态学校’的实施方案”,引导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成长;不仅关注孩子今天走得快不快,更关注孩子明天走得远不远。学校相信并激发师生的无限潜能,努力让每位师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校园成为师生精神生命成长的乐园。

 在持续构建校园文化的行动中,学校以理想引领,用精神感染,倾情怀滋润,持匠心筑就,促使学校文化求善求美、学校管理求真求实。在“品高志远,善思敏行”的精神指引下,学校又用“仁爱”文化去营造学校氛围、渗透师德建设和浸润学生管理。一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有“仁爱”之心,能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的不断进步而欣慰自豪,为学生的停滞不前而想方设法。二是不断通过课堂教学或德育活动,用善良、智慧、真诚去美化学生的心灵,用刚毅、正直、担当去锤炼学生的品质。三是通过各种社团或爱心活动渗透学生德育,再用品德教育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通过不断地营造校园文化和提炼学校精神,我校全体教职工不仅用匠心初步实现了“让每个孩子阳光灿烂”的办学理念,更为唤醒学生的生命成长找到了不竭的源泉。

 改革班级管理,为唤醒灵魂提供制度保证

 为了达到立德树人的总要求,我校树立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努力营造育人氛围、构建育人体系。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所述:要引导任课教师坚持言传身教,提高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的能力;引导班主任重视班级文化育人,提高家校合作育人的能力;引导心理健康教师坚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力;引导德育干部提高多重途径设计和实施德育工作的能力;引导后勤管理人员提高服务育人的能力。为此,我校协同推进了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育评价、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改革,促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有机衔接、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力,形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为唤醒灵魂提供了有效保证。

 为实现“全员育人”,我校在 2011 年取消了班主任制度,开始启动班级组改革,实行一种让更多的人参与班级管理的育人模式,学校称之为班级组制度。这种创新是把所有任课教师都纳入班级管理,使“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从而构建全员参与的班级育人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由两个班级的全体任课教师组成班级组(一般语数外教师都在其所教的两个班,其他任课教师自由选择参加班级组),班级组集体对班级管理负责。班级组内部民主选举组长,按照学校要求自主进行班级组分工、自我组织考核等工作。学校采取组内对教师个人考核和组间对班级组集体考核相结合的制度。这种班级组制度杜绝了班级管理事无巨细地落在班主任一个人身上的弊端,将团队力量与个人特长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现了班级管理的减负高效,并最终惠及班级组内的所有学生。如今,班级组制度的改革在我校已经推行了六个年头。2017 年年初,我校又进一步改进了班级组制度,即把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也增补成为班级组成员。此举不仅使班级组的人员构成更加完善、更具代表性,而且使“整体育人”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六年来,我校虽然没有班主任,但人人又都是班主任。我校用匠心唤醒了教师的育人自觉,不仅使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促进师生形成了价值和精神的共同体。

 2017 年初,我校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把培养“有文化底蕴、有责任担当、有情感温度、有人性光辉”(“四有”)的品位学生作为我校的育人目标,这也成为我校一切变革、探索和实践的终极价值指向与顶层设计灵魂。学校要求广大教职工以看待“孤本”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竭尽所能地按照育人目标培养每一位学生。受全体教师的精神感染,学生也对教师充满了尊重和认同。良好的教育教学互动促进了师生的心灵交融,使校园里洋溢着温暖的气息。“爱”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循环流动,让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据郑州市教育局 2016 年的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报告显示(由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我校的师生关系指数、学生满意度指数和家长满意度指数均位居全市前列,被项目组织方评为“郑州市最幸福的初中学校”之一。

 构建课程体系,为润泽生命确定核心素养 学校课程既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基本载体,又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课程构建的品质不仅决定着学校的当下,更影响着学校的未来及学生的发展。我认为,没有与教育理想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所有的教育信仰根本无法转化为教学实践和教育追求。

 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我校的课程建设首先回到了学校办学的原点,即培养什么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因为现代学校发展的逻辑告诉我们:基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一定是“前置而内生”的。所谓“前置”,就是课程的设定既要符合国家意志的刚性要求,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走向,这是课程设定的基本前提。所谓“内生”,就是课程的呈现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必须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自洽于学校的文化与传统,这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所在。这两者的契合,便构成了课程建构的逻辑前提。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仅仅依靠一两门特色课程,而是需要给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供其选择,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为此,在全体教师的潜心探索和不断实践下,我校通过开发特色课例、开设课程超市,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发布之前,我校已经建设了涉及人文、科技、实践、体育、音乐、美术等 6 个领域的“1+1”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本课程体系。这里的第一个“1”是指一项全年级同学都需掌握的技能,学校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标准并融入学生学业毕业标准中;这个共同基础的“1”,主要通过限制性选修实现。第二个“1”是要求学生每人应具有一项适合自己的独特技能,由学生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来选择参与。在完善第二个“1”的课程实施时,我校以社团建设为抓手,每周五下午开设“课程超市”,七八年级的学生以自主选课、走班上课的形式选修学习。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发布之后,我校并没有停留在已有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的老路上,而是再次开启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之路。2016 年 6 月,我校申请立项了“初中生核心素养教育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目前,依据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及我校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实践经验,重构和完善了我校新一轮“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

 学校以“聚集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为课程理念,以“基础课程校本化改造、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发、研究课程专业化发展”为课程策略,以整体设计、评价引领、预留接口和适度可调为构建原则,以“有文化底蕴、有责任担当、有情感温度、有人性光辉”为培养目标,整体构建了具有多元领域、多元层级的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见图 1),有效促进了我校“四有”育人目标的实现。

 我认为,课程既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最好表达,又是教育工作者用匠心唤醒灵魂和润泽生命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应始终关注这块阵地,不仅用匠心“唤醒灵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使其长久保持对学习乃至生活的激情;还要用匠心“润泽生命”,努力让学生在小有成绩后还不满足,并在成年后依然保持追求卓越的习惯。

 打造“优悦”课堂,为润泽生命提供成长沃土 为了更大限度地实现省级实验学校“低负担高质量”的实验目标,担任校长以来,我就如何构建生动有趣的课堂主阵地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以往“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标准、提炼升华,带领全体教师开始打造以“优化学习、悦纳学生”为特征的“优悦”课堂,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习者在生动愉悦的学习空间中成长。为配合“优悦”课堂的打造,我校又提出了“三 yan 教研” “四个提高”和“五性指标”等教学要求,为“优悦”课堂的构建指引了方向、明确了策略、强化了目标。

 第一,以“三 yan 教研”为发力点。打造“优悦”课堂的前提是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并解决自己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为此,我校以“三 yan 教研”为发力点,一是“沿”,即沿学而教,关注学生、关注资源;二是“研”,即互助研讨,研磨问题、研磨策略;三是“延”,即延伸拓展,延展课外,延展生活。“三 yan 教研”的制订和实施,重在引导教师课前要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制订适切的学习目标。课上要及时收集数据,了解学生的思维层次和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课后要通过试题评价完成情况统计,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第二,以“四个提高”为着眼点。我...

【三品教育4篇】相关文章:

1.年党史教育年方案(3篇)

2.廉洁教育会议通讯稿(2篇)

3.主题教育第二阶段内容(2篇)

4.中心组研讨主题(6篇)

5.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