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育理论论文锦集,供大家参考。
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立研究
习近平指出,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就要求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要使职业道德评价持续有效地进行,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要素有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为此, 本文从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联结方式上来论述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 由于其内外两要素也有各自的联结问题, 并分别构成各自的运行机制, 即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内部机制
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从高校本身的内部来说, 涉及教师的自我评价, 对师德评价具有管理职能的校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部) 以及学生的评价。由于师德自我评价是一种自评机制, 校院系有关职能部门和学生的评价是他评机制, 所以, 内部评价机制, 是自评和他评的联结方式。
1. 师德自评机制竞争机制。
师德自评机制, 是指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道德进行自我评价活动的联结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自评要有效, 就必须在各教师之间的自评中建立有机的联结方式。在教师之间师德评价什么样的联结方式才是有机的联结方式呢由于高校在选人、职称评聘、职务聘任等方面都充满竞争, 所以, 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自评活动中, 高校应当使用竞争联结方式, 把各个教师对自己的师德评价跟其他教师之间的教学、评优、职称评聘有机地联系起来, 从利益上促使各个教师更关心、更认真、更积极地进行师德自我评价, 把按有关要求对自己师德坚持有效地评价作为获取利益的重要条件之一。
2. 师德他评机制制度保障机制。
师德他评机制, 是指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负有管理职能的校人事、教务等部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部) 的各教学组织和学生对师德进行评价的联结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要有效地坚持, 就必须驱动高校师德管理职能部门、教学组织和学生认真地对师德进行评价, 有效地坚持对师德进行评价。要很好地驱动他们对师德坚持有效地评价, 就必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为此, 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 要从管理绩效上驱动高校师德管理的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部) 对师德评价履行职责, 要从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部) 的教学组织的有关评比中驱动各教学组织积极开展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评价, 要在《学生守则》中规定学生要积极参与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
3. 师德评价内部机制自评他评互促机制。
师德评价内部机制, 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自评与他评的联结方式。从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内部机制来讲, 仅靠自评机制, 没有他评机制作用的发挥, 缺乏职能部门的管理, 缺乏学生的支持和促进, 高校思政课职业道德评价是很难取得效果, 也很难长久持续下去的;相反, 如果仅靠他评机制起作用, 而无视自评机制的存在和重要作用, 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很难启动的, 更难有效地运行下去。可见, 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内部机制, 是自评和他评的有机联结。这种联结的有机性, 主要表现在自评与他评的相互促进上面。这种相互促进, 指的是自评促进职能部门对自评活动的管理更加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 促进学生参评更加自觉和真实;他评促进教师自评更为自觉、更加有效, 要从教师自评的自觉有效中寻求他评的方向和作用力。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外部机制
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以高校为内部的话, 那么其外部, 就是指高校外部的教育行政部门, 从对师德评价负有领导和监管职能的角度看, 高校的各级教育部门对师德评价的领导监管职能突出在师德评价活动的领导、管理、监督等方面。因此, 我指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外部机制, 主要是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的联结方式。
1. 师德评价领导机制引导机制。
师德评价领导机制, 是指高校的各级教育部门、党政组织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活动领导的联结方式。这种联结方式, 主要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事项等的联结方式。由于领导者的领导突出地表现在领导力上面, 被领导者接受领导主要地反映在执行力上面, 在师德评价领导活动中, 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事项是以引导方式联结的。这种联结方式, 领导者靠自己的思想、领导言行、领导方法引导被领导者朝着师德评价的正确高效持续的目标前进, 被领导者按各自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实际, 创造性地执行领导者的引导要求, 与领导者一起推动着师德评价正确高效持续发展。
2. 师德评价管理机制相互激励机制。
师德评价管理机制, 是指高校的各级教育部门、党政组织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进行管理的联结方式。这种联结方式, 主要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运行的领导者、管理者、操作者之间的联结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管理要做到有效持续, 领导者、管理者、操作者之间是要讲究联结方式的。因为领导者所实施的, 不但要使管理者、操作者接受, 而且要使他们能动地去开展师德评价活动, 同时还要从管理者、操作者的角度客观地肯定、支持领导者的这一领导活动。管理者对师德评价的管理, 不但要遵循领导者的领导, 而且要创造性地执行领导者的领导, 同时又要使操作者积极地按其管理进行操作, 还要得到领导者和操作者的认可和支持。操作者对师德评价的操作, 同样不但要执行领导者、管理者的要求, 而且要结合实际创造性操作, 还要获得领导者、管理者的认同和支持。所以, 他们之间的联结方式, 最好是相互激发、鼓励、支持的方式。因为他们各自在师德评价活动中的能动性, 是要靠激发、鼓励和支持的。这是一种调动师德评价的领导者、管理者、操作者的能动性机制, 即激发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机制。
3. 师德评价监督机制依规监督机制。
师德评价监督机制, 是指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 领导管理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各级教育部门的党政组织, 对各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职责、权利、功能、作用的联结方式。那么, 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 这种职责、权利、功能、作用按什么方式联结, 才能使评价高效持续地运行呢笔者认为是依规监督机制。因为只有按照相应的规章所规定的, 监督者才能明确履行职责, 行使自己的权力, 维护自己的利益, 把握、发挥应有的作用, 做到有规可行、有规可查。这种依规监督机制, 是指监督者按规章制度明确履行职责, 按规章制度行使权力与维护利益, 按规章制度产生与保持监督功能, 按规章制度发挥作用, 以相应的规章制度把它们联结起来。
4. 师德评价外部机制葫芦型机制。
师德评价外部机制, 就是师德评价领导、管理、监督之间的排列组合或联结方式。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由领导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这些子机制所组成。那么, 师德评价外部机制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呢它是由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中的引导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在外部机制系统中所处位置决定的。在该机制系统中, 引导机制处于指导位置, 激励机制处于中心位置, 监督机制处于保证位置, 由于指导位置处于最高位置, 激励位置处于中层位置, 监督的保证位置处在基础位置, 所以它就呈现出以监督作底、激励为主干、引导为顶端的葫芦型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卫平.试析影响高校师德建设的四个因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 (7)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深远, 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中的核心内容, 鉴于此, 我们有必要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及评价问题进行多方位分析和多角度研究, 尤其是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加强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现实意义
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评论、衡量和判断的结果[1]。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积极健康的评价不仅可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而且可以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加强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有深远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实践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促进教师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信念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力保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向教师提供与其职业行为相关的客观准则, 更要让教师把这些职业准则内化于心并外践于形, 这必须依靠师德评价的助推作用。通过师德评价, 不仅可以促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还可以让教师体会到社会成员和舆论对高尚职业行为的褒奖, 对不道德职业行为的谴责, 进而激发教师增强自身的职业荣誉感和道德责任感, 自觉地选择正确的职业行为。
2. 有助于提升教师道德素质, 优化教风校风
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过程中, 评价后的反馈尤为重要, 它有助于教师辨别各种行为的道德价值大小, 找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差距, 并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 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最终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此外, 教师队伍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也能展现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 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从而在全校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因此, 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问题, 有效运用其导向和激励功能。
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当前,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也出现一些问题。
1. 评价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失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从目的上可以分为两种价值倾向:一是奖惩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二是发展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2]。奖惩性评价是自上而下地针对过去的终结性评价, 评价者与被评价教师之间缺少互动与共鸣, 难以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其中, 不利于教师未来发展。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制度, 能综合考量被评价教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尤其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教师和评价者通过沟通协商共同制定被评价教师未来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因此越来越受各高校和教师的欢迎。但是, 目前仍有部分民办高校继续单一地使用奖惩性评价方式, 依旧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制度, 继而容易诱发出某些人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让自己获得肯定性评价的弊端。
2. 评价指标滞后, 内容缺乏系统性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与时俱进更新发展的。而有些民办高校的职业道德评价指标更新速度慢, 缺乏时代性, 依旧按照滞后的标准和内容衡量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评价和反映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另外, 一些民办高校在指标内容的设置上缺乏系统性, 在德、能、勤、绩4个方面的考察中, 重点偏向教学和科研工作, 过分看重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量等量化指标, 评价内容整齐划一, 指标内容的覆盖面缺乏合理性, 未能充分考虑和尊重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以及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3. 评价方式简单, 平均主义现象严重
一些民办高校的师德评价工作往往是一年或一学年开展一次, 通常以一次性打分的方式进行, 包括上级领导评价打分、同行评价打分、学生评价打分和教师自我评价打分四部分构成, 评价方式简单, 缺乏多种评价形式的融合运用, 尤其缺乏对被评价教师的深入接触和全面考察。此种评价方式, 往往容易流于形式, 华而不实, 影响评价结果的信服度。因此,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职业道德评价平均主义现象突出, 教师在本职工作中只要不出现太大的教学问题, 个人言谈举止不太有损职业形象的话, 一次性打分的师德评价基本能认定为合格, 似乎干好干坏一个样, 这样的评价结果难以体现出教师间的个体差异, 也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关于我国民办高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促使评价结果更趋于合理。
1. 建立发展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坚持奖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统一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3]在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 不能单一使用某一种评价手段, 要坚持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 适当采用奖励性评价是有必要的, 教师可能会由于畏惧道德失范行为的后果, 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职业言行, 但其作用有限、弊端明显, 有必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当教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就会产生较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希望自己不断发展与完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发展, 尊重教师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坚持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素质为价值取向, 要求评价者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考量被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 关注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用激励的方式促进被评价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 我们必须明确,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不仅仅是一种手段, 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发展。因此, 要坚持奖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统一, 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营造有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这样也有利于稳定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 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2. 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必须明确
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2011年12月30日,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6个方面。这些规范是公众普遍认同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 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如果仅依据这六大标准, 评价难度过大, 也很难做出准确评价。因此, 在六大根本标准之外, 还必须结合各地、各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六大根本标准衍生出来的具体标准与之相配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六大根本标准可作为一级指标, 同时, 各高校再制定出具有时代性、全面性、专业性的具体详细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必须准确量化, 不能或者很难量化的指标必须清楚明确地描述其特征, 让人一看即懂。只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详细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 使评价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 评价结果才能更具有威慑力和信服力。
3. 实现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 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机制
为保证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做到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 评价主体绝对不能是单一主体, 应该是多元主体参与其中,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本人、学校领导、同行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本人的自我评价是最重要的一环, 自评即教师本人进行自我道德反思、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过程, 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动积极性, 也是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转为自律的重要步骤。学校领导、同行教师、学生是最了解被评价教师职业活动的人, 三者都参与评价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系统、客观和公正。社会人士参与评价主要是通过学校设立校长接待日、举报电话、举报信箱, 或者不定期地采取教师职业道德问卷调查等形式, 让社会大众或学生家长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 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全方位考评。他评可以给被评价教师一种无形的外部压力, 可以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意识, 自觉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 并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于心, 最终成为个人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内容, 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合理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个人职业道德修养, 提升教育水平。民办高校必须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发挥师德评价的积极作用, 促使民办高校的教育事业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夏雨.关于高校师德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9 (4) .
[2]杜旭光.谈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几种现象及对策[J].职业时空, 2007 (11) .
[3]刘卫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对策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 (14) .
【有关教育理论论文锦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