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活动:《登泰山》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扣紧写景中的气候特征,按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略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美好风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语言活动:《登泰山》教案,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中班语言活动:《登泰山》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扣紧写景中的气候特征,按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领略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美好风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移步换景。
2、难点:写景中穿插着抒情。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泰山的哪些景物?
2、“雨中”泰山的景物有什么特色?
3、作者“雨中登泰山”体验到的“独得之乐”是什么?
词语补释:
绮丽:鲜艳美丽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突出。
意兴盎然:兴致洋溢的样子。盎然:形容气氛、兴趣等洋溢的样子。
洄漩:水流回旋。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秋水:比喻眼睛。
淅淅沥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回环曲折:环绕弯曲。
作者简介:
李健吾(1906——1982)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山西运城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留学法国。主要译著有《福楼拜评论》,早年的剧作有《草莽》、《青春》和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乱世英雄》、《山河怨》等。1957年起担任*科学院(现*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深隽真挚。
泰山简介:
泰山位于山东省内,是我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一,古称东岳。泰山最高峰玉皇顶(又叫天柱峰)海拔1524米,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许多名胜古迹。在我国众多的山峰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它矗立在齐鲁原野之上,在周围海拔只有25米的*原和100——200米的丘陵衬托下,显得特别高峻。泰山雄伟峻拔,巍峨壮观,文物荟萃,和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因此,人们常把泰山当做崇高伟大的象征。
杜甫《望岳》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结构层次:
一、(1节)作者希望登游泰山的心情由来已久。
二、(2——8节)作者冒雨登上泰山及其沿途所见风光。
三、(9节)作者在泰山顶上看到的景象。
四、(10——11节)作者登泰山的“独得之乐”。
第二课时
本文写景的特点:
一、能够抓住“雨中泰山”的特点。
作者是在雨中登泰山的,因此行文自始自终扣住一个“雨”字。着力描写烟雨云雾,处处突出雨中泰山的特点。
如:课文一开始写“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而且“越下越大”,点明作者冒雨登山。
第二段的描写,也处处围绕着一个“雨”字。顺着作者游山的路线,一会儿是“雨又大起来了”,一会儿“来到雨地”,一会儿是雨住了,“人走了一身汗”,一会儿又是“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
作者写景时,着力描绘烟雨云雾的奇丽色彩。如:“灰蒙蒙一片”、“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一会儿是“风过云开”;一会儿是“云薄了,雾又上来了”;一会儿“雾在山峡里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但“更多的时候”,是“乌云四合”。就在这烟雨云雾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种类型的瀑布:一种从半空中倒挂下来,象“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一种是“紧贴桥后”,“水面有两三丈宽,高也不高”的飞瀑,其声音之大,犹如“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
以上这些精细的描写,都体现了“雨中泰山”别具一格的壮观。
二、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
本文按照作者登山路线的顺序来写的:
岱宗坊(远观)→虎山水库(瑰丽景色,描写第一种类型的瀑布,对水流颜色描写细腻,比喻新颖、引用神话传说)→七真祠(着重描写其中的一位泥塑)→一天门(略写,雄伟的江门把山挡住)→孔子登临处(石坊简介)→天阶(石坊简介)→长门洞(交代)→经石峪(介绍得名的原因)→壶天阁(柏洞、阴森)→黄岘岭(沙石颜色)→二天门(溪水的情形、仰望的情景)→云步桥(描写飞瀑)→慢十八盘(用拟人的手法写泰山上的松树:盘着的、斜伸的、挺立的,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同时运用比喻、排比,穿插着抒情)→升仙坊(简介石坊)→紧十八盘(形象的比喻和引述古人记载,写出盘道的曲折艰险)→南天门(写了心情)→天街(静态描写小店,一连串比喻描写奇形怪状的积石,用丰富的联想写各种古迹:登封台、孔子小天下处、洗头盆、白云洞,俯视情景)
作者就是这样在游记中穿插着写景状物,随着立足点的变化而变换观察对象,既把复杂的游踪交代得一丝不乱,又把泰山上的各种景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带着读者一同冒雨登泰山,一同在饱览迷蒙的雨雾中的泰山风光。
一篇成功的游记既使读者观其游踪全貌,又能突出景物精华之处,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处理好“线”(游踪全貌)和“点”(景物精华)的关系。课文登山路程历历在目,清晰分明,同时又有重点地选择了虎山水库的瑰丽、七真祠塑像的逼真、慢十八盘松树的千姿百态、南天门积石的奇形怪状、白云洞云海的变幻莫测作为描绘的重点,使全文成为一篇银线穿珠的佳作。
采用多种手法,行文活泼多姿:
全景:“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局部:“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par 远眺:“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撒在回漩的水面。”
近观:“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口沫喷得老远。”
仰望:“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匍匐在山峡当中。”
俯视:“两条白线,曲曲折折……又冒一缕清烟。”
动态:“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静态:“有的石头象莲花瓣、有的象……怒目相向。”
引用神话传说、古人诗句。
写景中穿插着抒情:
如:未出发前,淅淅沥沥的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冒雨出发后,却又“兴致勃勃”了;走到二天门时“向四下里眺望,又是骄傲,又是担心……”;登上南天门后“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象一个没事人一样”。最后集中抒写雨中登山的独得之乐。
作业:
1、[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四题、第五题。
2、读书笔记《是苦趣也是乐趣读〈雨中登泰山〉》
中班语言活动:《登泰山》教案2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登泰山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中班语言活动:《登泰山》教案3
教学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涵的了解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1、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窜讲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问: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三、窜讲有关重点字词:
戊申晦(晦,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义为:昏暗,夜晚。)
稍见雪中白若樗数十立者(“稍”,逐渐,渐渐。今常义为:稍微,略微。句意为:渐渐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与子颖坐日观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其句意为:我与子颖坐在日观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有一条云带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亭东从脚下都有是弥漫的云雾。(云:云雾,名词。漫:弥漫,布满,动词。判断句用皆表判断。)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东海也。太阳升起来,纯红如朱砂的颜色,太阳下面有红光,跳动地承托着它。有的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绛缟驳色,而皆如偻——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照谢,有的得不到。红白两种颜色相错杂,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样子。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写,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如偻。
讲解第四自然段
抽学生朗读第中自然段
向学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行以日风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讲解有关字词:自唐显庆以来。“以”连词连接“来”。句意为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
不当道者。当: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来不及去看。
翻译:日观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东岳大帝的庙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历代皇帝行宫在碧霞行君祠的东边。这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的石刻,从盲显庆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的字迹全都磨损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看。
(介绍古迹,表现泰山古老的风貌)
讲解第五自然段:
抽学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讲解有关字词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句意为:树生在石头的缝隙中。)至石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至石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少圜:圜通假字通圆,很少有圆的)
翻译: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圆的。杂树少,松树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中,都是*顶。遍地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石观峰的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很厚,和人的膝盖*齐。桐城人姚鼐记。
全文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作业设计:课后第二、三大题
板书设计:
登泰山记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中班语言活动:《登泰山》教案,菁选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