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爬山教案【10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1-22 15:20: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爬山教案1  【教材】  1、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主要讲了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来启发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山教案【10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爬山教案【10篇】【通用文档】

爬山教案1

  【教材】

  1、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主要讲了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来启发学生在*时的学习生活中要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2、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背诵第2至4自然段。理清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教学重点:

  ⑴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⑵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的。

  4、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水彩笔。

  【学生情况】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本课的教学难点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应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实物演示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突破。

  【教法、学法】

  1、说教法:

  ⑴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

  2、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导入:

  第一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丝瓜)

  第二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葡萄。)

  然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1、首先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交流各自不懂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现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2、质疑问难:

  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归纳: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本环节主要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先自主读文解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然后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语言文字进行欣赏揣摩,激发他们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

  2、集体交流:

  ⑴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刚长出,长大后各有什么特点)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出示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片绿油油的爬山虎,鼓励学生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看了课件的感受。接着老师问,我们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情怎样?那么该怎样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慢一些、美一些,边读头脑中边浮现出屏幕上美丽的画面。学生练读、评议,读出美感。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填空练习,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另外,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拿起彩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⑴找一找的方式读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圈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

  (触、巴、拉、贴)

  ⑵演一演:

  我先制作好动画课件进行演示,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引导学生欣赏爬山虎往上爬的课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⑶议一议:

  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一只新脚。

  (通过看课件演示,换词比较,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合作学习把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生生互动,又有师生交流。通过朗读、画画、表演等形式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发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

  四、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自然段

  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吧。(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可爱,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这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佳作。

  (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熟读成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请你在诵、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诵指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台。

  【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段落的自主感悟和个性解读,了解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易近人的人品。

  2、通过比较诵读,感受课文通过爬山虎的描写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链接作者的文学之路,品味重点句子和课题的深刻内涵,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补充阅读,初步学习读懂借景抒情的段落。

  【教学理念】

  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对话活动中,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脚手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层解读文本,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获得语言的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营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诵读,初读课文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脚》中描写过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本册课文第6课),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2、揭题,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些什么。

  3、交流初读感受,梳理课文中的人与事。

  二、多层解读,深悟课文

  叶老帮“我”修改作文以及那天下午的谈话,使我对叶老的做事与为人有了一些了解。

  1、自主读悟,表层解读:

  默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具体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 )。

  (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几处具体描写读懂“认真、*和、质朴”等。)

  2、资料帮助,个性解读:

  一个初中生,习作得到了大作家的修改,并受邀到作家家做客,请你也像作者一样从这修改中、交谈中去感受一番,你从中有什么感受与收获。

  出示文后补充的“资料袋”材料──被修改的作文稿子,补充阅读原文中对谈话内容的记叙。

  (附: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3、难点感悟,诗意解读:

  ⑴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他的批改却如“春风拂面”;我受邀做客,他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看着这两个词语,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哪些景象?

  (交流点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看着这样的修改,仅仅是脸上的感觉吗?冬天的冰融化后,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变成淙淙的春水。那么,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让你想到了什么?)

  ⑵ 指导有感情朗读,引读课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

  4、比较阅读,写法解读:

  课文在第二件事的记叙中两次描写了院中那一墙爬山虎,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⑴ 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去掉这些描写是否通顺?有何不同?

  ⑵ 联系作者两次看到爬山虎时的心情,想想两次对爬山虎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⑶ 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绿里跳跃着、闪烁着他的那份高兴,那份激动,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一种难以表达的憧憬。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去诵读。

  (师生合作,有感情配乐诵读。)

  三、悟读课题,升华情感

  1、补充阅读,感受“非凡”:

  叶老的批改,如春风拂面,叶老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心里充满无限的憧憬与期待。那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让我们看看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你对这“意义非凡”是否有更多的理解。(附: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纸的生命》、《父亲手记》、《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2、深情回忆,诵读课题:

  ⑴ 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是仅仅在眼前吗?

  ⑵ 1988年,著名作家叶圣陶逝世。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发生于30年前少年时代的故事。同学们,在肖复兴心里,忘不了的是什么?

  (联系全文抒*感。)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

  ⑶ 师恩难忘这是所有学生的心声。多年过去了,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叶老曾经写过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带着感情读课题)。

  四、读物推荐,课外拓展

  同学们,有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著名诗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题描写发生在中学时代的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这里呈现的只是文章的结尾,如果有兴趣,就请同学们课外去阅读这一篇《在那颗星子下》。

  ……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爬山教案3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没触着墙的


爬山教案10篇(扩展3)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集锦10篇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集锦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爬山教案 篇1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组课文教学的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通观三年级语文教学整体训练进程,是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段的教学,最后达到段的训练过关,也就是说能读懂句子,从意思上联成句群,知道哪几个句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所谓给自然段分层次),能给自然段概括大意或写出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再从读懂一段话的基础上写好一段话,为四年级的阅读和作文打好基础。

  第七册共有七组课文、七个读写训练项目,而第七组(最后一组)才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爬山虎的脚》是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写好一个片断的一篇范文,教好这篇课文不但对“读懂一段话,写好片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四年级七、八两册语文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思想——强化单元教学重点,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本文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二、教学设想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提问:

  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2. 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

  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第三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挂图,引图理解)

  板书:形态

  颜色

  ……像……

  3. 为什么用“六、七”根

  4.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四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板书:触着墙变成爬住

  直弯曲

  把……拉一把

  使……紧贴

  2.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 这段话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4.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大意,或作小标题。

  第五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会怎样

  板书:没触着墙萎

  2. “萎”是什么意思

  “连痕迹也没有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 触着墙的又怎样

  板书:变相当牢固

  4. 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更具体地说明“相当牢固”,把两句话对比朗读看有什么不同(展开讨论)。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休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谁能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5. 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层意思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第一层:写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的就萎了。

  第二层: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6. 爬山虎的脚和墙有什么关系

  概括大意: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爬得牢固,没触着墙就萎。

  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长大变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

  4. 这段话主要内容是说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

  5. 还可以怎么说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略)

  2. 练习、观察、说话、写作。(略)

  通过读、观察、说、写,最后达到单元训练项目(读、写)整体过关。

爬山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同学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同学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同学实际,俺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和近有爬山虎,课前俺组织同学实地观察。观察前俺安排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同学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同学学习课文后一起评议同学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中等同学的习作)。这样处置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协助同学掌握重、难点,激发同学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同学容易掌握。为了协助同学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俺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同学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同学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同学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同学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布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俺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干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俺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考虑: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考虑: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俺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俺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俺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同学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爬山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以 CAI 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2、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 CAI ,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 CAI 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 CAI 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一个十分明确的特征就是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 CAI ),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电教的本质区别在于 CAI 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这也就是 CAI 课件创意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学”的意义真的可以在 CAI 具备的物质条件下落实在自我形成的动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虑到如何将常规教学方案转变成 CAI 课件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 CAI 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教学要点详细集中起来,以便于整理和观察。

  其实,上述表列式的教学内容表达本身基本没有意义,但作为常规教学方案《爬山虎的脚》的设计,可以转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作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多媒体需要表达的直观化素材,我们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体素材,并说明这些素材的表现形式和策略,那么一个渐趋于完善的 CAI 创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点】

  1、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在上一组,我们学习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比较长,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把课文很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再现再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⑴ 讨论:

  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⑵ 交流:

  你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

  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布置作业

  看看这一课的生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开火车读课文第一部分,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二、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1、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文中,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改肖复兴的作文的,我们看了已经很受启发。

  2、小结修改作文的几点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听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指名读用“受益匪浅”造的句子,读后适当评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开火车朗读第二部分,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⑵ “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总是那么绿着。”

  三、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比较的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3年有30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爬山教案 篇6

  第二课时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爬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也可制作演示的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第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自由汇报) 1、应注意正确书写的字有:隙、漾、茎、逐、瞧。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将预习中画出的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讨论。着重讨论空隙、漾、均匀、重叠、蛟龙、蜗牛、休想等词语。

  4、预习中还遇到哪些问题?(有些问题同学之间当时能解决就解决,有些可放在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读课文,想想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特点等。)

  2、理清文章脉络。(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和样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特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学校里的爬山虎,第二句讲家里的爬山虎。)

  3、这段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爬山虎的特点?(爬)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或黑板)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 巴 拉 贴

  3、在四人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理解变与弯与贴的因果关系。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爬山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

  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

  (3-5句)

  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

  3、交流

  位置:A、看实物

  B、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

  C、多媒体显示

  样子:A、看课件

  B、是什么样子的?(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C、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投影显示)

  颜色:嫩红色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指读)

  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

  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着它的脚往上爬的呢?

  (板书:爬墙)

  1、默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读第1、2句,其余同学圈出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几个动作的词。

  (板书:触、巴、拉、贴)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动画。

  师讲解(为什么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

  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更紧了。)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读1、2句话。

  4、自己练说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的过程。

  指名说

  齐说

  5、如果仔细看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蛟龙的爪子)为什么?(看实物,颜色、有力、脚在墙上的样子)

  6、课件演示

  7、填空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过渡:第四自然段通过一些恰当的动词和丰富的联想,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那么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1、指读,思考: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变化。)

  (板书:变化

  萎了

  牢固)

  2、分读

  想想这两种情况下爬山虎的脚有哪两种不同的变化?

  3、怎样相当牢固?(齐读)

  4、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可以说明什么?(说明墙对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回答爬山虎顺着墙往上爬的原因。)

  5、齐读

  五、总结全文。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学生交流,后齐读。

  2、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段。

  3、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叶圣陶爷爷无论写叶子,还是写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六、课后练习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这种植物的某一特点,选取几个方面内容写一个片段,把这个特点写清楚。

  板书:

  位置

  样子

  形状

  颜色

  爬山虎的脚

  爬墙

  触、巴、拉、贴

  变化

  萎了

  牢固

爬山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如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3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四、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学生准备水彩笔及白纸一张。

  3、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八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出示实物,你在哪儿见过?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组成的?(由根、茎、叶组成,可爬山虎还有脚,觉得奇怪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初读检查

  1、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找一找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检查交流:

  1、开火车读,齐读词语。(课件)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随机理解“叶柄”、“重叠”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5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生长的位置和叶子。)

  3、小结:作者按顺序先写( )再写( )最后写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2、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其实爬山虎还可以长在岩石上。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哪些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4、再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小组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新鲜指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

  舒服指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当你心情烦躁时,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当你悲伤的时候,看着它心情会舒畅。当你疲惫的时候看到它会觉得神清气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值得我们借鉴。

  区别“荡起”与“漾起”的含义。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对爬山虎叶子的赞美之情。

  6、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在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茎上添画叶子和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的语言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4、再次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描写得那么细腻,这都是因为作者在仔细的观察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指导写作方法。我们不了解爬山虎的脚,但是看见过蜗牛的触角,即使没看见过蜗牛的触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龙的爪子,所以说采用比喻的写法能让我们对描写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脚有哪些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爬山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教案10篇(扩展4)

——《爬山》教学设计10篇

《爬山》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⑴读后评议;

  ⑵出示填空,讨论填空: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

  改作*客

  ⑶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

  三、学习第一段(1~4节)

  1、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一段。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出示多媒体课件,打出第一节字幕)这一节讲了两层意思,(打出分层号)请同学们速读第1节,用简洁扼要的两句话来概括层意。

  (“我”的作文获奖了,老师告诉“我”是叶老帮“我”改的。)

  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

  3、今天老师带来了修改稿的部分(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议一议。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各抒己见。)

  4、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

  (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

  (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指导朗读“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或直线、曲线。”

  5、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为什么?

  “我真的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6、“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好处呢?指名答出示重点句: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⑴“气候”在字典里有这样几个解释:

  ①气象情况;

  ②比喻动向或情势;

  ③比喻结果或成就。在这里句话里面,应该选哪一个解释?

  ⑵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比第一个方面更进了一步,所以用了“不仅……也……”这样的表达方法。)

  板书:

  下大力气一丝不苟

  ⑶做文章,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要十分投入,化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⑷指导朗读。

  7、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评),指名读。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8、“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

  (出示课件。)

  ⑴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⑵指导朗读。

  (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集体读)

  9、学生置疑。

  四、总结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着重研究的。

  五、学习本课生字

  1、出示生字正音。

  2、归类。

  3、指导书写。

  六、作业

  1、抄写词儿。

  2、朗读课文。

  【板书】

  修改作文───改一丝不苟

  评指点鼓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人品作品堪称楷模

  邀请作客───亲切(认真、期待)

《爬山》教学设计2

  《爬山》这篇课文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怎样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课文中父亲说的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是需要细细品味和解读的,也是教与学的重点所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认识“逞、崎、岖、煌”4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9个生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有“煮熟、燃起、灯火辉煌、智慧”等。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引导学生体会父亲说的三次话的深刻含义。读中感悟课文中“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自以为是”“一五一十”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抓住文中关键词的引导学生探索、品味,并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来体会父亲的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在爬山过程所说的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话里得到深刻的启示。

  [教学准备]:写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谈话导入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爬过山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看看这对父子是怎样爬山的。

  (二)教师板书《爬山》

  二、明确重点,点名学法

  (一)请同学们注意本单元的导读,想一想第六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短短的文章,却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只要认真体会,我们一定能够得到许多启示。)

  (二)学习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谈谈:你认为哪些句子含义深刻?

  四、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一)圈划出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重点认识逞、崎、岖、煌4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9个生字,强调:逞是后鼻音,不能读成前鼻音,重点指导“煮、燃、煌”的书写。)

  (二)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重点是: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一五一十、自以为是)

  第二课时

  一、课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学生参与活动时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就是积累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上课前通过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和一段优美舒缓的音乐来激发学生对亲身经历之事的回顾,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课后习作指导做好铺垫。)

  二、联旧引新,揭示课题

  (一)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引导并指名学生书写课题。

  (二)扫读课文,温习旧知,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读课文,思考后进行交流。)

  (三)师生共同评议学生书写的课题,择优定题。

  (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师相机板书。

  (五)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设计意图:汉字书写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基本素养,上课伊始让学生主动参与书写课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师生共同评议中加强书写指导,提高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对旧知的复习,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三、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学生汇报交流画出的句子,教师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P>

  (三)出示学习提示,学生按照提示合作、自学。

  (四)品读感悟父亲的话。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

  1、课件出示第一句话,生谈自己的理解,师进行归纳总结。

  2、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重点的词句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

  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

  1、课件出示父亲说的第二句话,引导学生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角色朗读文章5至7自然段,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理解第三句话的含义:

  1、课件出示第三句话,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其深刻的蕴义。

  2、出示优美的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景。

  3、总结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4、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读中品悟“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这句说理性极强的精辟语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交流、结合生活经验三种不同的方法理解父亲三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及时归纳梳理理解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

  四、由内延外,学习提升

  (一)学生把本课中使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抄写到自己的采集本上。

  (二)学生结合在《爬山》中学到的表达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学到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法,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进行修改,做到读写结合,由阅读向习作的自然延伸。)

《爬山》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学生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文篇幅较长,

  11个自然段,约两千字,在学习上有难度。考虑到在此之前,学生已有“速读”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学时,本着“用足用好教材”的理念,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速读理解课文,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抓点带面、以简驭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易近人的人品,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待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2.通过比较诵读,感受课文通过爬山虎的描写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链接作者的文学之路,品味重点句子和课题的深刻内涵,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方法】

  以问促读 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 品味哲理

  【教学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回忆,引入情景

  师:1988年,叶圣陶先生逝世了,92年45岁的肖复兴为了纪念叶老先生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回忆于发生在30年前的自己少年时代的故事,师恩难忘,是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多少年过去了,肖复兴没有忘记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更没有忘记他家院子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主动的通过文本去亲身感悟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感情,此刻教师的深情导入就显得恰如其分)

  二、精心提问,走进文本

  师:今天,就让我们饱含深情与作者一起回到30年前,一起去感受那难忘的时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书边思考:(生读书,音乐起)

  1、读书思考:

  ①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从这几件事中你可以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文中有几处描写爬山虎?划出相关词句仔细品读,并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③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的内在含义。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是学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不可以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理解。因此,精心设计问题,以问促读就格外重要。整篇文章三个问题的提出,是让学生通过自己静心读书后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然后突出理解重点,分层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归整体,提高认识,升华感情。可谓用心良苦)

  2、多层品读

  ①引导学生从叶老帮“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中,通过去品析和感受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师小结:叶老先生的修改如此认真,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就象春风一般吹进了作者的心里,让作者从此对写作充满了信心。板书:一丝不苟

  师过渡:如果说叶老的修改让我受益匪浅的话,那么当作者真正与叶老先生亲密接触以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觉得叶老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②引导学生从邀“我”做客这件事中去感受叶圣陶先生*易近人的高贵品质。

  师小结:是啊,一个蜚声国内外文坛的伟大文学家,能如此亲切的与一个5岁的中学生促膝长谈,象朋友更象是亲人,此时,作者又有怎么样的心灵感动啊。学生齐读:“心被融化了”,是被叶老先生语重心长的教会和*易近人的人品所融化了。板书:*易近人

  (设计意图:学生在品词析句、反复朗读、联想想象中获得作者最真实的感受。学生自由读文后,以大问题入手,从课文中相对应的部分进行搀扶、点拨,通过品一品、读一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格与人品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3、感悟人品

  师总结:通过这两部分的学习谈论和交流,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易近人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了,他完美的人格不仅深深的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更是深在了作者的心里。

  (设计意图: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邀 “我”做客的事,从中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一条以“爬山虎”为线,两次对爬山虎的描写语句含义深刻,实际上是暗示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着我前进。第一条线为明线,学生容易理解,只有理解了叶老的人品才能为理解第二条线打下基础和铺垫。为此我着重围绕这第一条线索设计问题,简明扼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更要明白怎么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感受,变知学为乐学。)

  三、难点解读,感悟语文

  1、通过阅读和理解两次描写爬山虎的词句,去体会和理解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Δ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Δ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2、理解感悟句子

  (1)师:从作者对爬山虎的这两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学生!

  师:此时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师: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

  师: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绿里跳跃着、闪烁着他的那份高兴、那份激动。

  师:那如果你们的年龄是早晨8、9点钟的太阳的话,那落日的余辉实际是暗指谁?那文章中落日的余辉照耀的爬山虎指什么?

  师:从这处描写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是啊,是叶老的教诲和鼓励,使我写作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师总结:作者两次借景抒情,写出了自己见到叶老的喜悦和激动,写出了沉甸甸的收获和自己美好的憧憬,让我们用心感受,再次诵读这句话,把作者的感受用声音表达出来。(音乐起)

  3、深情朗读,走进作者。

  (设计意图: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邀 “我”做客的事,从中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一条以“爬山虎”为线,两次对爬山虎的描写语句含义深刻,实际上是暗示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着我前进。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设计通过反复朗读,抓关键词语揣摩其含义来突破。课文的这部分着重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本着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水到渠成,让学生真正感悟和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来赞美叶老一丝不苟、*易近人的作品和人品!用一根隐形的丝线---叶老为“我”燃起了绿色的希望而把整篇课文交融在了一起。学生深情的朗读加深理解作者用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的匠心独运和内在含义。)

  四、悟读课题,升华情感

  1、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

  (1)理解意义非凡

  (2) 理解总是绿着

  课件连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给肖复兴带来了无穷的动力,在他日后的成长中,他始终牢记叶老先生的鼓励,不断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看他的主要成就:肖复兴,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

  师:作者通过看叶老修改的作文以及和叶老的亲密谈话,他不仅学会了写作文更懂得了要象叶老那样认真的去做人,也就是作文先做人。板书:作文先做人

  学到这儿,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已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来赞美叶老一丝不苟、*易近人的作品和人品!

  (3)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此时此刻,我想大家的心情和老师一样,铺满了绿色,那就让我们拿起书来,饱含深情读最后一句话,把这份浓浓的绿色读出来吧,传向四面八方,感染在坐的每一个人,让九泉之下的叶老先生也听到我们对他的感激的声音。

  2、深情诵读课题,再次升华感情。

  师:多年过去了,作者始终难忘叶老对他的教诲,一想起叶老,我仿佛又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份绿色已深深的融入了他的生命。齐读课题。

  请带着你的这种感受再次读一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设计意图: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读书见解,通过读书和交流,学习如何真正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字里蕴涵着的感情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自己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真正可以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一次次深情的朗读加深理解作者用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的匠心独运和内在含义。)

  五、作业设计,积累运用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用学过的方法,带着感恩的心,写写我们身边对我们有过帮助的那些老师、亲人、朋友吧。

  (设计意图:这才是做到了读写结合,更好的诠释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邀我做客

  一丝不苟 *易近人

  (绿)作文先做人

  教后反思

  通过反复琢磨,我决定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把修改作文这部分作为略讲内容,只是通过提问让学生简单感悟如何修改作文。而是着重把力量放在了感悟叶老的人品对作者一生的影响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我站在“伴奏者”的角色上,让学生在品词析句、反复朗读、联想想象中获得作者最真实的感受。学生自由读文后,以大问题入手,从课文中相对应的部分进行搀扶、点拨,通过品一品、读一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格对作者一生的影响。课文的后半部分着重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我本着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水到渠成,让学生真正感悟和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来赞美叶老一丝不苟、*易近人的作品和人品!用一根隐形的丝线---叶老为“我”燃起了绿色的希望而把整篇课文交融在了一起。学生深情的朗读加深理解作者用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的匠心独运和内在含义。

  我个人认为,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要敢于创新的使用好教材,就本课而言,更应该着重体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性教育和培养,教育学生要有上进心的同时更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我们周围每一个给过我们帮助的人,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用笔用心把一腔的真情抒发出来。这才是做到了读写结合,更好的诠释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学生课中的个性理解和深情朗读,让我感动于他们的投入,感动于他们的成长。

《爬山》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笔、画纸。

  教法学法:我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创设多种情景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同学们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是画的什么?(小猫的脚、小狗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知道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接着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词,多种形式认读。

  2、感知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学习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选择,以学定教

  你对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兴趣?这样就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再以学定教,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这一问题预设有两种情况,可能多数同学对爬山虎的脚感兴趣。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交流话题)

  2、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墙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叶子有什么特点?

  (2)、文中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纹的动作.

  (5)老师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这一话题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引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过渡:在这一片美丽的叶子下面就藏着爬山虎的脚。请大家到书中去找吧(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 找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读一读。

  (2)大屏幕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形状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3)引导学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图文结合,认识爬山虎的脚;接着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读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标出爬的动作词,体会爬的过程;

  (2)小组合作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这一环节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特点呢?(牢固 )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学习观察方法

  四、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画一画,感情朗读、背诵,编儿歌,猜谜语等)

  3、配乐(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位置、形状、颜色

  脚 触--→巴--→拉--→贴

  变化:牢固 萎了

  教后反思: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的内容。学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重点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感。学习爬山虎的叶子时,创设情景出示一墙的爬山虎,让学生直观感知叶子的美。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了进一步激*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的基础上,再适时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以及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认识爬山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讨论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教学设计5

  学习内容

  爬山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分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准备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学习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二、自主独学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三、合作研学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

  爬山虎是生长——————————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四、汇报展示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爬山》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父亲说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四个字,会写“斯、凝、煮”等九个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持之以恒的精神,教会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体会,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做事要有信心、恒心,尽力做事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简笔画——山,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引导学生说爬山的感受。

  2、引出课题,板题,质疑

  3、过渡: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事情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出示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怎么学会这些生字和新词。

  2、检查自主、合作学习生字的情况。

  出示本课生字、新词,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检查,了解学生识字情况,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描写“我”和父亲爬山的是那些段落?在爬山的过程中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描写?

  2、引导汇报交流。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出示学习要求:

  齐读,思考: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尝试解决课题质疑的问题:谁爬山?为什么爬山?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那么他又是怎样教育“我”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六、布置作业

  登记作业

  出示作业: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朝(zhāo cháo)阳 逞(chěng cěng)强

  辉煌(kuáng huáng)似(sì shì)懂非懂

  2、词语巧搭配。

  ( )的蝉声( )的都市 ( )的双手

  ( )的色彩( )的山路 ( )的山林

  3、抄写生字词。

《爬山》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导语:

  出示图片,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读第二自然段,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生长情况,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谁能说说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哪些自然段,知道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叶子很美丽。)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自由朗读三、四、五自然段,你对那一自然段段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二: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爬山虎就像壁虎一样,在墙上一脚一脚地爬,一脚一脚形容得比较生动。如果用一步一步这个词,好像是说爬山虎是在一步一步地走,而不是爬,就不可以形象地突出爬山虎的脚的爬)这个自然段里把爬山虎的脚比做什么?(蛟龙的爪子)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因为脚很多,样子相似。你是说样子一样。除了样子还有什么相似?还有其他原因吗?蛟龙的爪子很硬,样子很相似,又能抓住墙。看图片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图片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哪一句话突出了爬山虎脚巴在墙上很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要是……休想……”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爬山虎具有什么精神?(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芽生长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爬山》教学设计8

  文本分析:《爬山虎的脚》是观察描写植物的名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文章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上,并紧扣题目,让学生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学习如何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的方法。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均、曲、萎”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4.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芦荟,让学生动笔写芦荟,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可爱。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猜谜导入,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一起来猜一猜。(PPT1出示谜语)

  2见过爬山虎吗?在哪里见过,能简单介绍介绍吗?

  3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写爬山虎的文章,准备上课吧。

  一.掲题板题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PPT2出示课题)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2虎是今天要学写的生字,注意第三笔是橫勾,这橫勾相当于老虎锋利的牙齿,可千万不能丢,丢了老虎就不凶猛了。让学生练写“虎”字。

  3本文作者是叶圣陶,你们听说过他吗?(指名1.2),教师补充。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36页,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PPT3出示自读提示)

  2.检查词语

  检查读音(ppt4):

  嫩绿一顺儿空隙漾起

  叶柄弯曲萎了牢固

  (1指两名学生读词语,评价、正音,2去掉拼音读,3全班齐读)

  3书写指导:这些词语中有一个字特别容易写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PT5出示“隙”)[隙]1左右结构,左窄右宽。2、右部上面是“小字不带勾”,不要写成“小”;中间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师范写,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4(PPT6出示;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相机板书:生长地方、叶子、脚。顺势理清课文脉络,相机板书。

  5谁能结合板书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研读第二段

  1.叶圣陶爷爷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PPT7出示要求)(PPT8出示第二段)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刚长出来的叶子…。

  1.(ppt9出示叶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2.出示第一句,指生读,这一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教师评价:你关注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很好。(相机板书:颜色)你发现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是怎样的?评价:你发现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变化,很不错。

  3.谁来读读这句话?指ppt9,这就是刚长出来的叶子,他是()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的。(齐答)

  4.想着叶子颜色的变化,一起读读这句话。“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不几天”你明白了什么?(时间短、叶子变化大,长得很快)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写出了叶子颜色的变化?从哪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连续观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连续观察。)

  5.还有写叶子颜色的句子吗?引出句子二(略处理)

  过渡:除了颜色,你还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引出句子三(详处理)

  预设二:PPT10出示四句及图片

  1.指生读。这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

  2.三种方法,重点理解“一顺儿、铺、均匀”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描写的准确生动,进而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指导朗读:指生读、范读、再指读、齐读。

  4.爬山虎的叶子这么整齐,这么均匀,如果一阵风拂过会怎样呢?指导想象画面,学生带上动作读一读。

  没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在(仔细观察),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还在(仔细观察)(齐答)

  5.小结:叶圣陶爷爷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化,由嫩红到嫩绿,绿得那么新鲜,叶尖还一顺儿朝下,那么密那么均匀。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这爬山虎的叶子吧。(ppt11出示第二段)

  四、拓展训练

  1.课件出示芦荟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芦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3.指生展示。

  五、作业布置

  1.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2.选取一种植物,仿照第二段写一写植物的叶子。

《爬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对人*易真诚的人品以及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对人*易真诚的人品。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还记得《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吗?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爬山虎,我想用一个字来形容它(美)接下来老师将带领你们去感受文中的另一种美——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抓重点事例,找重点词句,领会人品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件事。

  1、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明确:一是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却存在很多毛病;二是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初中生的作品;三是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3、课文哪句写出了作者对叶老先生的印象?

  明确:“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片断展示一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

  4、小结

  读到这里,我们心中对叶老先生也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激。

  5、叶圣陶老先生不仅为我修改了习作,还为我写了评语,请同学们大声读出来。并说说从评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对我的肯定,帮助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二)学习第二部分:

  肖复兴是幸运的,他的作文得到叶老的修改,那年夏天,他还有幸的得到叶老的邀请,走进了他的家,在那里,他再一次被深深地打动了。

  1、轻声读课文6—10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A、课件展示: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B、小组合作学习: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带感情朗读句子

  2、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它们分别是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看到爬山虎的感受,生动而形象。对爬山虎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高兴、兴奋的心情,这种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感的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我”通过与叶老的交谈,不仅感到叶老亲切随和,而且由衷地敬佩叶老渊博的学识多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融合景与人之美,升华情感

  1、师小结: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工作认真的态度;邀请我做客,又让我体会叶老先生*易近人、关爱下一代的品质。作者把对叶老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倾泻在这绿绿的爬山虎之中。于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优美的音乐响起来了,让我们来读读写爬山虎的句子吧!(课件再次出示:)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文章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来赞扬认真负责、*易近人的叶圣陶先生,在作者的笔下,景物的美与人格的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有叶圣陶这样一位文品和人品堪称楷模的作家的鼓励,对肖复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所以他才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他感慨道──课件出示12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2、“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3、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四、课堂小结

  作者心中的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叶圣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感动也会永远存在着,他批改作文一丝不苟,对人*易真诚以及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都值得我们学习。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稻草人》

  板书设计:修改作文 文品 一丝不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邀我做客 人品 *易真诚

《爬山》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学习作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爬山虎的脚》一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四、教学过程

  (一)进入课文,引导质疑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植物为什么会有脚。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2.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很美。

  读: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教师追问: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预设: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教师追问: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2)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预设: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教师引导: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看着为大家读出这种美来?

  (3)教师总结:多么新鲜的叶子啊,多么茂密的叶子啊,多么美丽的叶子啊。作者通过对爬山虎叶子样子和颜色的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你不注意看,能看清楚叶子下面的脚吗?这些都说明作者在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对爬山虎叶子样子和颜色的描写,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感受景物的美。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美好的描写背后,都需要认真观察作为基础。

  2.细读课文,探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1)教师引导:作者还认真看出了什么?自己读读3~5自然段,将作者认真观察到的内容用横线画在书上。

  预设:

  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师引导:这是写爬山虎脚长的位置。

  预设:

  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

  师引导:这是写脚的样子。样子像──蜗牛的触角。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脚比作触角。)

  预设:

  颜色跟刚长出来的嫩叶差不多,也是嫩红的。

  师引导:这是爬山虎脚的颜色。好,把作者注意的这些综合一下,你认识爬山虎的脚了吗?在纸上画出你认识到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师引导: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完整生动地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要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介绍,还可以运用一些表达方法及恰当的语言写出来,就会更加生动。

  (2)教学过渡: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脚来往上爬的,那么作者有没有注意它的脚是怎么爬的呢?请用笔在文中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预设:

  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爬。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师引导:和同桌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师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爬──同学接读课文。

  过渡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这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师引导: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不能换位置,是按顺序写的。)

  师小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师引导:从刚才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知道(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2)作者观察细致;(3)不是一次观察,而是长期观察。

  师小结:观察不但要用心,还得细心和有耐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

  【设计意图】本部分的设计力图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一是让学生关注到作者是抓住动词描写具体的;二是体会出作者是在长期的认真观察后,才能写出这样生动,具体的文章。

  (三)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美吗?老师想请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能把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写得这么有魅力呢?

  预设:观察仔细。抓住了爬山虎的特点进行了细心观察,观察了很长时间。

  师引导:是呀,只要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参加快乐尝试活动,大家愿意吗?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一下图片中的事物,也可以说说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预设: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预设: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

  预设:我喜欢含羞草,它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左右合并,过一会儿又会散开。

  预设:我喜欢月亮姐姐的脸,她的脸是多变的,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有时候只露出小半边脸。

  (四)布置作业

  1.回家后把爬山虎是如何生长的介绍给你的家人或小伙伴。

  2.回家后去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植物,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惊喜发现,然后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下星期的语文习作课进行交流。

  3.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爬山教案10篇(扩展5)

——爬山的作文10篇

爬山的作文1

  周末的一天,妈妈带我去爬山,那里的.山山峦起伏,绵亘蜿蜒,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和妈妈站在山脚下,仰视着那高高的山,不禁发出感叹“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爬,爬到一半儿就爬不动,我正想放弃,妈妈就鼓励我说:“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山顶上有意想不到的景色。”妈妈的一句话让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奋力地往山顶上爬。爬到了山顶,往下一看,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丹城的一花一草,一草一木都看得清清楚楚。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如果没有妈妈的鼓励,我就看不到这美丽的景色了。

  通过这一次的爬山,我知道了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你有毅力,肯下功夫,再怎么难的事情,你也都会成功。

爬山的作文2

  生活宛如一幅丰富多彩的图画,一件件小事就象这画中美丽的景物。我热爱生活,因为它不仅能让我们尝到酸甜苦辣,还能给予我们发现和启示。每当我没有了恒心,想放弃时,我总想起那次难忘的登山。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几个好朋友到峡谷公园,想去领略一下它的美。可是,我看着那好似长龙的峡谷和那数不胜数的台阶,心里便有些泄气,但看着朋友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便决心要和他们一起爬,并且要爬到山顶上。

  大家一起出发了,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一边欣赏路旁的风景,一边轻松地走着,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第一个凉亭,大家都神 情愉悦,看来爬山也不是好难嘛,我们都有了信心,也坚信我们一定会到达山顶。

  大家乐呵呵地走着,可好景不长,我们走到半山腰时,都明显有些吃不消了,有的"累得气喘吁吁,有的直接坐在台阶上休息,有的甚至想原路返回了。我虽然也很累,双脚也直哆嗦,但是我想起刚才对自己说过的话,便坚定地出发了。

  当我们快到山顶时,我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感觉双腿象灌了铅,可是我抱着一种“坚持就是胜利”的心态爬上了山顶了。大家欢呼起来,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心旷神怡,迎面吹来的风,让我们感到如此地清新凉爽。

  是啊,人生的路何尝不是如此的艰辛,困难,如果没有了恒心和毅力,走好这条路谈何容易,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心,能坚持,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爬山的作文3

  昨天,爸爸妈妈带我和哥哥去爬山,我们还约了叔叔、阿姨、姐姐等人一起去。

  爸爸开着小汽车,没一会儿功夫我们就来到了东台山下。

  开始上山了,我们走的是小路,没过多久就到达了竖立着*的地方。东台山的植物可真多啊!有枫树、竹子、蕨类……一路上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们都累得喘不过气来,就在半山腰休息一会儿后,又继续上山了。

  终于爬到了山顶,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在山顶吹着风,那风可舒服了。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就在山顶聊聊天、说说话什么的。晚上的山顶好热闹,有相互打闹的、嬉戏的、玩耍的……

  要下山了,我们各自带上自己的东西开始下山,一路上我们边说边笑、边走边闹。

  下山了,爸爸开着车把我们送回了家。

  今天真是太开心了,下次我还要来爬山。

爬山的作文4

  今天,妈妈要带我去荷湖村爬山。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打开窗一看,天下着细细的小雨。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哎,,怎么去呀?妈妈说:“不要紧,我们带把伞,带点吃的.就可以了。”8点钟,妈妈带着我,冒着小雨出发了。一路上,我跟妈妈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就到了山脚下。我抬头一看,呀!这山好高能爬上去吗?妈妈鼓励我说:“只要有信心,肯定能上去的。”我点点头:“好,马上就上去。”半山腰,风景很美,遍地野花开放。我累得气喘吁吁的,真想找个凳子坐下来好好欣赏一翻,我不想上去了,可是妈妈为我打气说:“加油,不要半途而废,坚持就是胜利,好学生应该坚强些,快加油!”在妈妈的再次鼓励下,我终于爬上了山顶。哇!虽然下着小雨,但是山下风景一览无余:房子高低起伏,绿油油的蔬菜一块一块的,金黄的油菜花像金色的地毯……我们在山上停留了十多分钟,妈妈说:“雨要下大了,我们还是回家吧!”

  回到家,我虽然有点累,但我觉得雨中爬山真有意思呀!

爬山的作文5

  2-16像小孩子一样说变就变的天气

  和老妈一起爬山

  今天我和老妈准备去爬鼓山,老妈在准备出门东西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IPAD上面居然有网上都没有的完完整整的《二十生肖》。然后我装好了水,放在客厅里,老妈问我要什么时候走?我就一个鲤鱼打挺,飞快地到门口穿上鞋就到车站去了。、、(这是等车时间,将近半小时多)。

  后来我们到了鼓山下车了,就开始爬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到了吊桥,老妈还像蜗牛一样在下面爬。然后我又一点儿一点儿地爬,从两百米一直爬到600米才休息。我们吃了点东西又休息了一会儿,逐渐恢复了我们的体力,可是到了800米老妈累了,我说:“你累是你的意念想坐,你要克服困难。”然后我以身作则.....

  最后我们就到了山顶,在下山时吃了点东西就回去了。

爬山的作文6

  今天,爸爸带我和哥哥一起去爬山。我很兴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爬山。我们坐在车上,一路上春光明媚。过了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一座山下,终于可以爬山了,我和哥哥很高兴,爸爸说 :“爬山很累,还要注意安全。”然后带着我们去爬山了。山路很滑,我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委屈地看着爸爸,爸爸对我说:“你要学会坚强。”我慢慢地站了起来,继续往上爬。我们终于爬到了山顶 ,真美呀!

  今天我真的很高兴,因为我学会了坚强和勇敢!

爬山的作文7

  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我和妈妈、阿姨、妹妹一起去登山。

  在路上,我们一路欢笑,像活泼的音符蹦蹦跳跳。一路上看见了花、草、树、木;听见了小鸟的欢唱。我说:“登山的话肯定会出一身大汗的。”

  到了那儿,我们翻过一座大山,在第二座山的山腰,我们惊奇地发现开了一条新路。这条路有1米7宽,是用石板砌成的,像一排排琴键。我们爬到山顶时,已经出了一身大汗。

  站在山顶往远处一看,我看见了一望无际的房子在陪我作伴。该下山了,下山的时候坡很陡路难走我摔了一跤。

  登山真好玩!

爬山的作文8

  今天,我们去爬山旅游,地点是天台赤诚山。

  我妈妈用摩托车载着我和弟弟一起去。天公作美,太阳在云朵里睡着香香觉,睡的口水也流下来了,变成几点小雨,滴到我们身上。我们感觉有点凉爽,我们一会儿就来到山脚下,开始爬山了。我们心里好高兴啊!飞快地爬上了石台阶,过了一会儿,石台阶一边的山塘里荷花盛开着,荷叶正戴着小水珠向我们招手,荷花向我们点头微笑。好像在说,欢迎大家来这里旅游。我们就往上爬了。我们爬啊爬,遇到一个大姐姐,我们就说一起来比赛,我飞快地爬,她很吃惊我爬得这么快。

  一会儿我们就爬到了山顶。我们成功了,我们胜利了!山顶的回声和我们一样高兴啊!也在庆祝我们的胜利。站在山顶上看梁妃塔,很壮观。啊,如果不站在塔下,就不可能看到塔的高大和壮观以及山上的美景,我好想在山时候多呆一下,只是时间不多了,只能和宝塔说再见了。我们就慢慢下山去了,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到这里看风景,我们觉得今天很开心。

爬山的作文9

  今天我准备和姐姐一起去爬白云山!

  于是,我和姐姐一大早就赶紧爬起来了!由于天气比较冷,我们全副武装,帽子手套各种装备!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运动,我们选择步行到山下,我们走到山脚下就用了半个小时了,发现已经气喘吁吁了,都怀疑自己还能不能爬到山顶了!为了能够看到山上的风景,我们一致决定爬上去!途中,我们休息了好几次,腿脚都是酸的,有种完全站不起来的感觉!看着途中的行人,都充满活力的往上爬,我和姐姐也不服输,咬紧牙关,继续努力。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一会儿,我们就到山顶了!

  走到山顶,一层蒙蒙隆隆的雾萦绕在眼前,隐约有种仙女下凡的感觉,很美! 继续往前面走,就看到晨练的叔叔阿姨们。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朝气蓬勃,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

  爬山的感觉很好 爬山不仅可以更好的锻炼我们的身体,也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爬山的作文10

  我听奶奶说:“重阳登高,处处顺心。”我便要姑姑带我去爬山,一家子人就都去了东台山。

  到了东台山脚下,我不禁感叹道重阳节登山的人真多啊,人来人往。有的是刚来的,有的是正准备回去的,有的有说有笑,还有的小朋友正在跟妈妈撒娇呢……

  我一抬头,哇,真高啊!上山的路有两条:一条是楼梯,又高又陡;一条是*坦的大路。我和姐姐决定小朋友们走楼梯,因为*路就没有什么刺激,考虑到爷爷奶奶,所以让他们走大路。

  我们小孩子们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笑,不知不觉就爬到了半山腰,汗水浸湿了我的衣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休息了两次后就再没有力气往上爬了。一股香味飘进我的鼻子里,有烧烤卖。我们都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凝视烤肉眼发光。我们便向姑姑撒娇,姑姑禁不住我们的软磨硬泡,只好答应停下来吃烧烤。吃饱喝足之后我们便继续爬山。到达山顶的时候,我们已经头晕眼花,气喘吁吁,休息了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我们跑到亭子上,眺望远方,下面好像缩小了一百倍,什么食物都变得好小了。直到太阳下山,我们才回家。

  爬山真好玩,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开阔视野。


爬山教案10篇(扩展6)

——爬山10篇

爬山1

  一个星期日的早上,我和妈妈坐着往云台山的大巴去云台山景区。车上总共有四十多人,其中包括小朋友和导游。在一路上,导游阿姨给我们讲了注意事项和风景区的风景、还有许多风景区的故事。很快我们来到了云台山的山脚下。云台山可真高啊!一座座山连绵起伏,笔直的山峰直入云霄。我的妈妈看完风景就跟着导游爬山,我像一只小兔一样,很快就到了队伍的前面,在那石台阶上蹦蹦跳跳,一点也不累。

  到了半山腰,我往下一看,啊!爬山的人可真多呀!像一条巨大的龙,龙头是我和妈妈,龙尾是那几位阿姨。我悄悄的对妈妈说:“我要第一个爬上山顶。早晨今天天气有点阴,太阳光也不强烈,早晨的小雨把山上的小草清洗的干干净净,松针上还悬着晶莹透亮的水珠。我终于跑上山顶,我站在一块砖头上往下看,下面的"人像一只只小蚂蚁,汽车像一个个小玩具似的缓慢爬行。这样的感觉真好!我仿佛站在云朵上,像神仙一样。

  听随行的导游阿姨说,山顶上有一处“不老泉,人喝第一口泉水,可以美容,喝第二口泉水可以强身,喝第三口泉水可以活到九十九。我迫不及待地用饮料瓶接了满满一瓶,我和妈妈每人喝了三口,准备再给爸爸、爷爷、奶奶喝。下午,我们下山了。我恋恋不舍的告别了云台山,登上了返回的汽车。

爬山2

  星期天,天空像水晶似的透明、瓦蓝,没有一丝云朵,我和爸爸一起去爬惠山。

  站在山脚下仰望山顶,好高啊!我想:今天,一定要爬到山顶。我急忙迈开双脚,向山上奔去。一开始,山路还是*坦的,但是越往上就越陡峭。突然我一不留神滑倒了,幸亏衣服穿得多,没被擦伤,但屁股却摔得很疼。我抬头望去,离山顶还有那么远,今天怕是到不了山顶了。于是我对爸爸说:“我们回去吧,我的屁股很疼。”

  “刚爬了一点儿,还没到半山腰呢,你怎么就打退堂鼓了。”爸爸鼓励我继续往山上爬。听了这话我便揉揉屁股,一马当先跑在爸爸前面。过了一会儿,我们累得满头大汗了,便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来休息。 只见爸爸挥汗如雨,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把衬衫的领口都浸湿了。我又对爸爸说:“我们都很累,今天还是先回家吧。”

  “你怎么又要回家了,做事不能半途而废,你别看现在我们看见的只是树,到了山顶我们就能看到无锡的美景了。”爸爸耐心地对我说。禁不住美景的诱惑,我和爸爸接着往上爬。这时我发现每隔一段就有刻着字的台阶。原来,这些数字表示离山顶还有多少级台阶。看着数字越来越小,我的脚步也越来越轻快。

  “10、5、2、1”,我激动地喊了起来。终于到山顶了,无锡的美景尽收我们眼底:烟波浩淼的太湖中,三山岛仿佛一只小乌龟在湖面上晒太阳。纵横交错的马路上,飞奔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好像一群正在搬家的.蚂蚁。*日里毫不显眼的小河,如同一条丝带伸向远方。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好像一座座高低错落的山峰……这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

  这次爬山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而且让我体会到“彩虹只在风雨后”。

爬山3

  星期天早上,太阳刚刚露出了笑脸,只听爸爸在叫:“小豆豆,起床去爬山了。”我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穿上衣服跟爸爸爬山去了。

  我们来到了山脚下,只看见一条歪歪曲曲的小路一直蜿蜒徘徊到山顶。走到半山腰我就累坏了,就坐到旁边的石凳上休息了一下。只看见路旁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野花,小草上挂满露珠,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还有树上的小鸟唱着欢乐的歌儿。

  啊!这个世界太美丽了!一边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一边不知不觉已经到山顶了。

  

爬山4

  入夜了,我独自一人翻开了我相册,这本相册记录了我从小到大酸甜苦辣,我目光扫到一张照片上,我陷入了对往事回忆之中……

  这张照片是我在华山上最高峰——北峰上拍摄一张照片,照片中我手提一瓶矿泉水,身背一个登山包,满头满脸全是汗。看到这张照片,我记忆犹新,那时我在登山时全部水、干粮、衣物等一切随身物品都是由我自己带上华山,为些我付出了更多汗水(记得当时穿衣服里拧出了至少50毫升汗水),在同龄人中我没有见到任何一个人是自己带着干粮,自己带着食物,徒步登上华山,这在当时就引起了我强烈不满:为什么别人可以不用自备粮食、饮水、衣服,而我却要?为什么别人甚至不用自己走,而我却要!我有些不情愿了,我才9岁呀,那些同龄,甚至比我还要大几岁哥哥、姐姐们也没有如此呀!我愤愤不*,便一屁股坐在路边台阶上,爸爸似乎猜到了我心思,便对我说:“再长路,一步步总能走完,再短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爸爸相信,你是最棒!”我听了这话,就好像打了雪景是一个既清纯,又浪漫一种自然景象,不同雪。依据雪形态,雪景可分为飘雪、积雪和风雪景观奋剂似,迅速站了起来,也许是休息了一会,也许是听了爸爸话,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我觉得浑身是劲,后来,再困难我也没有再放弃,一直向着山顶上奔去…到达山顶后,向下看见环绕青山和山脚下行走人群,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觉。我终于明白了,无论任何事情,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成功……

  夜深了,一阵晚风吹醒了我,我看着照片,又凝视着华山所在方向,想了很多很多。

爬山5

  每当到新年的第一天的时候,人们都有一个风俗习惯,那就是爬山,它寓意来年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所以,今天我们约哥哥一家一起去爬宝俶山。

  宝俶山位于杭州西湖景区的边上,登上宝俶山就可以看见西湖的全景。

  当我来到宝俶山脚下的时候,来爬山的人可真不少,本来上山的路就很窄,被爬山的人挤得水泄不通。哥哥带领我们绕了一个弯,超近路,于是,我也跟着他们爬了上去,当我爬上去的时候,我根本连头都不敢往下看,对我来说这实在太可怕了。这让我真正体会到手脚并用爬山的味道。

  当我们来到一座笔陡的岩石前,看到了几个人轻装上阵,在笔陡的岩石上,一会儿蹦到那个石头上,一会儿跳到这个石头上,像小松鼠一样身轻如燕。让人十分羡慕这些攀登高手。我们看到这些人在石头上蹦来跳去的,看了都心痒痒想去爬一爬。

  叔叔把我们带到一个相对比较*缓的岩石上。哥哥第一个爬上去,我看着哥哥轻而易举地就爬了上去,也想挑战一下自己。我知道,我的胆子比较小,又有点恐高。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爬上两米的高度。虽然,这个高度对哥哥来说是很轻松的 ,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挑战。在叔叔的鼓励下,我终于勇敢地爬了上来。我每爬一步,就会像吸盘一样粘在岩石上,生怕自己掉下去。随着高度的增加,我对恐高的害怕也越来越大。但我还是勇敢地一步一步往上爬。我只要头往下一看,我的心就像是要蹦出来一样。可我对自己说:“我可以的 ,加油 !”

  我终于知道了,只要付出汗水,胜利一定就会到你身边。

爬山6

  20xx年8月16日,我特别高兴,因为我早上要与王增雨和张兴一起去爬山。

  我们约好了7点30分在狮脑山集合,而且必须要登上山顶。所以我们带了早餐和午饭,还带了一件外衣,免得饿着或凉着。

  我们集合后,吃过早饭,就开始了爬上。嘿,这还真难爬。爬了5公里多,就累得满头大汗了。但我没有停下,坚持爬上去。“吭哧吭哧”爬到半山腰,我累得都快趴下了。接着,我问王增雨:“张兴呢?”“张兴?对呀,张兴呢?”我回头一看,哎呀,他远远的落在了后面。我俩赶紧跑了过去。王增雨问他:“你……你没事吧?”张兴摇摇头:“没事儿,好像是中暑了。”刚说完晕晕乎乎差点跌下去。我大声说:“中暑了还没事?”我赶紧从包里拿出一盒藿香水,取出两支。刚把药灌进嘴里,他“噗”的一声朝我的脸喷了出来。好容易才把药灌了进去,休息了一会儿又爬了起来,这回,我们使出了吃奶的劲儿,艰难地迈出了每一个步伐,才终于爬上了山顶。

  这一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凡事要坚持不懈,这样才会成功。

爬山7

  啊!暑假终于来了,我爸爸带着我准备去登白云山,我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就背上大包出发了。一路上阳光像仙女一样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纱布,小鸟早早地起了床,太阳也开始放射光芒,森林的小动物们都开始活动,鱼儿不时地跳出水面,真像在跳健美操,我的心情也和这万物一样。不知不觉我们到了。

  回头再望望后面,哇!全是大大小小的摊子,到处是人们的叫卖声,感谢声,吵架声……有些人是开心地走了,有些是又叫又骂地走了,还有些是没找到合适的。

  “我妈妈,我们去那里看看吧?”一个清脆的声音叫到,我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个小男孩正拉着我妈妈向一个玩具摊走去。他身穿一件黄色的衬衫,下半身穿着一条黑色的短裤,他还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和小巧玲珑的嘴巴。他的我妈妈是个高个子的妇人,她有一头长长的盘发,穿着一身乌黑的运动装。

  看了一会儿,我们和那个小男孩一起爬山,我们在前,他们在后,但因为我们爬得快,所以只能远远地看着他们,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小亭子,我和爸爸准备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我看了看周围,哇!真漂亮,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木、茂密的树林,树枝长得很茂密,没有一点阳光,“哗!哗!”什么声音!啊,原来是一条瀑布,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

  “孩子,你一定要坚强啊!”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原来是那对母子,小男孩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她我妈妈一直在鼓励他,小男孩终于下定决心站了起来,但第一次有些不稳,刚要走又倒下了,第二次站起来没走几步也不行了。第三次站起来时被一只大手拉住了,原来是我妈妈,她什么也没说。我们继续往上爬,一下子就到了。

  到山顶后,我妈妈说:“孩子,你真棒!你终于明白要会吃苦了!”我也非常开心,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挫折时,不要灰心,失败是成功的入场券,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呢?

爬山8

  早就听说永济神潭大峡谷是一处旅游胜地。趁着暑假,我们一家人一起到神潭大峡谷去爬山。一路上,只见游人络绎不绝,我的心充满着好奇与兴奋,恨不得一下到达目的地。

  在急切的盼望中,我们来到入口处,但见山势巍峨,湖水荡漾,瀑布成双,一派迷人景象。

  我们先去买门票。到了里面,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街道,街道里有很多小摊,有卖小吃的、有卖生活用品的、还有卖玩具的。这里还有孩子们的游乐场地,蹦蹦床和旋转木马等等玩具。

  穿过这条小道,要爬山了,我们买了三四瓶汽水和一些食物。我站在山脚下,看了看一眼望不到顶的山峰,心怦怦直跳。尽管如此,当看到绿荫下的景色显得如此美好时,我依然奋不顾身第冲在前面,以表达我征服大山的决心。一路上群山环绕,连绵起起伏的就像织不完的锦绣那么绵延,只留下一小片蓝宝石一样的天。我们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像奏着美丽的乐章。我的心情格外舒畅,也哼着歌,别提有多开心了。当然,忘不了照了许多张美丽的照片。

  我们又走了好长的一段路,又见一条银练从山上直泻而下,在底下汇成一潭清水,溅起一朵朵水花,正所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爬山的疲劳也一眼消除了。看着气势恢宏的瀑布,不拍照留念岂不可惜?瀑布附近的石头很滑,我小心翼翼地爬上了瀑布边的石头,得意忘形地准备叫爸爸给我拍照,这一得意不要紧,脚下一滑,打了个趔趄,险些滑倒。这可真是得意之处别忘形,否则就会栽跟头啊!

  我们继续慢慢地往上爬,享受微风吹动我的脸颊,看着脚下蚂蚁般的人们,一切都显得如此和谐,像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当我们终于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大峡谷的全景尽收眼底。这时才真正领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刻含义。

  在山顶玩了一会儿,我们就下山了,一切就又像用了放大镜一样,在我眼中慢慢变大。缓步走出神潭大峡谷,我心中竟有一点不舍,还夹杂着有一丝难过,再见了美丽的神潭大峡谷。

爬山9

  童年是五彩的,也是难忘的。

  记得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爬山,每次爸爸说去哪里爬山,我就特别兴奋,嚷嚷道:“我也要去爬山!”爸爸听了,说道:“好,好,不会少了你的份。整理一下,快快出发。”

  我问爸爸今天去哪里爬山,像南峰山、福应山我都爬了几十次了,现在去哪里爬?爸爸告诉我去神仙居爬山,我一听,高兴得大叫起来:“好,好。早就看到过电视里神仙居的广告,风景如画,一直想要亲眼去瞧瞧,太好了,今天总算有机会了!”我们兴高采烈地上了车,说说笑笑间就到了神仙居。

  我们开始爬山了,刚开始的时候我很有力气,可后来爬到一半时,我的心就开始暴躁起来:“为什么还没到?这座山怎么这么高?我不想爬了。”爸爸妈妈听了,为我加油打气,说要坚持到底。可我实在爬不动了,便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哭起来,边哭边说:“这山怎么这么高啊!我不爬了!我不爬了!”当时很多人看着我。妈妈告诉我,要是爬上去再爬下来的话,回到家给我喝饮料,爬不上去的话现在就回家,不过没有饮料喝,我想了一下,毕竟嘴馋,还是硬着头皮,咬紧牙根爬到了山顶。

  到了山顶,我看着大神仙居的景色,真感觉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真是心旷神怡,原来美丽的风景都是在山顶啊!那么我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回想刚才的表现,我觉得有点无地自容。我想:在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那么,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坚持不懈还是半途而废,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从今往后,如果遇到困难,我想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好像被一种力量控制了一样,从山顶下来,一点也不感觉累了。我战胜了神仙居这座大山,也赢得一瓶饮料,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

爬山10

  今天在从兴趣班回家的路上,我无意间看到了一丛茂密的爬山虎,顿时萌生了观察爬山虎的念头。

  我轻轻撩开一丛爬山虎那青翠欲滴的绿叶,露出了一根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嫩茎,几片嫩红的叶子就出现在我眼前,红得是那样深沉,那样美丽。有些已经长大了的叶子已经染上了一些嫩绿。

  我轻轻拉一下这根嫩茎,竟拉不下来。这时我才注意到它的“脚”。茎的正面长出叶柄,叶柄上长出叶子。茎的反面则伸出一根树枝形状的“触角”。“触角”上则又分出六七个小节,每个节的前端都有一个像吸盘一样的小圆片。小圆片紧紧地巴住墙,像壁虎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爬。它的吸力很大,不用些力气,休想把它的茎拉下来。

  我轻轻放下叶子,看到了那一丛绿油油的爬山虎。一片叶子盖着一片叶子,密密的。虽然是盖了一半,可却不漏一点儿空隙。挂在墙上摇曳着,好像母亲晃着摇篮。还有叶子的绿,不是青绿,也不是嫩绿,而是养眼的翠绿。绿得像是画家的颜料不小心洒到了上面。就算天气再炎热,也能给人一种清新惬意的感觉。

  我喜欢爬山虎,更喜欢爬山虎那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脚踏实地的精神!


爬山教案10篇(扩展7)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3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邀请做客”,感受叶老先生的亲切、质朴。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回忆了叶老先生和肖复兴之间的哪两件事?(结合回答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2、引读重点句:当时的作者并没有见过叶老先生的面,但他的脑海中已浮现出这样的印象: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板书:认真、*和)

  二、学习“邀请做客”:

  过渡:15岁那年暑假的一天,叶老先生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他有幸见到了这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这次会面,叶老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相关句子。

  1、交流汇报: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引导: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你能成为作者的知音,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2)引导:怎样的两个人会在一起融洽地交谈?

  (3)引导:“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内心深受感动)为什么作者的“心”会融化呢?

  (师板书:亲切、质朴)

  2、补充资料,拓展文本

  (1)同学们,叶老对“我”包含着怎样的期待呢?请你看课文插图,联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来猜想一下叶老先生会对作者说哪些期待的话。

  (2)引读叶老期望的话:

  “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我们*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三、感悟“借景抒情”:

  (一)尝试命题,引导质疑:

  1、回顾要点: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文章写了这样两件事——

  (结合板书,学生回答:修改文章/邀请做客)

  2、尝试命题:如果让你来给文章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

  3、引导质疑: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二)学习写景片段: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1)看,这就是爬山虎。看到这满墙一大片绿绿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学过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就是叶老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3)肖复兴又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

  2、品味两句话: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感悟“非凡”(出示句子):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要点归纳:是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

  4、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认真、*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出示最后两句话,生齐读: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3)解读“绿”:指名读题

  这句话又蕴涵着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深化文本:

  1、补充资料:

  教师讲述: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只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他创办的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等一批*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的作家”。

  2、写话:面对这位真诚质朴、*易近人的老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3、阅读积累: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2

  教学分析:

  课文分析叶圣陶是如何修改作文稿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很好教导学生对学业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2、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这篇文章是1992年为 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写的,而那时叶圣陶先生已去世20多年了。让我们带着那份怀念一起读读课题,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下面请同学们跟随作者,在30年后的今天,一起追忆30多年前的故事,一起去感受那份感动。放声读课文,标上序号,并把你的最受感动,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读几次

  2、 反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投入呀,把你最受感动的和大家分享

  3、 概括地说到底是哪两件事让作者念念不忘?(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4、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修改作文”这件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1-5)

  三、研读“忘不了”

  提问:默读1-5自然段,找一找,是什么让作者忘不了??

  (一)抓“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细细地读,你感受到什么?(密密麻麻,到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把你的感受带入文字(当读——指名——齐)

  3、让我们身临其境地看看这篇叶圣陶爷爷修改的作文稿(出示)哪一处,哪一个细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标点、错字、句子的顺序、不通顺、长句改短句)

  引读:怪不得作者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如此认真修改,愣住了——

  怪不得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叶老把原来的作文题“一张画像”改成了“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在我的句子中删掉了“包”这个动词,使句子更——(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了)

  4、可是叶老只是一篇这么改吗?只是二十篇吗?(引入叶圣陶的介绍:叶圣陶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副*。(看了介绍你想说什么?)

  引读:他是一位大作家,大编辑,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作品等着他修改,等着出版。如此忙碌的叶老却为我这么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我怎能不一下子——愣住了!

  5、透过这满纸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你看到的,还仅仅只是修改符号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忙碌的叶老在桌前,埋头批阅,忘记了疲劳,可能点了一夜的灯呢!……引读:怪不得他看到这份修改稿吃惊地愣住了——

  (二)抓“春风拂面”的作文评语,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和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2、如果你就是作者,从没见过面的大作家帮你改作文,你有什么感觉?(温暖,激动,高兴,兴奋)带着这种感觉读。

  叶老先生给我的感觉正如作者写的“如春风拂面”(板书:忘不了)

  3、不仅对文章做了修改,让我们吃惊的是还有这样一则鼓舞人的短评,肖复兴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大作家,老师在备课时候无意中找到了作者当时写下的一段感受。

  (出示: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纷纷抖着翅膀。)(与短评一起出现)

  看似简单的几个字,看似简短的一则评语,作家叶圣陶给肖复兴留下了什么?

  4、他回想起20年前的事,由衷的感叹说——(引读)

  小结:作者的自信、勇气、希望来源于叶老先生认真、*和和温暖(课件出示)

  四、真情写话

  1、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被一份感动所包围,把我们的感动化作文字。用“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句式写出作者的记忆。

  2、交流

  忘不了的还有很多,下节课学习。

  五.课外拓展:

  要求大家对自己的一篇作文也做细致的修改,下次带回交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4、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B、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读后评议

  (2)出示填空,讨论填空

  三、精问,理文

  1.作者怎么会看到那片爬山虎的?(这个问题涵盖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内容,“获奖——修改——学习——激动”构成了“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原因。五、六自然段为过渡段)2、学习第一段(1-4节)(1)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2)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

  评),指名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四、深思,做人:

  1、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问题应一分为二,先引导学生对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了解其特点。课文四次写到“爬山虎”,教学时分三个层次进行。(1)弄清顺序。部分→整体,具体—抽象。(2)理解词句。画出时间词:“下午”、“黄昏”。找出关键词:“小精灵”、“沉郁”、“永远”。(3)感情朗读。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好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已初步感知叶老院中爬山虎的“虎虎”生气。

  (1)对比思考。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2)递进思考。“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示“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3)换位思考。叶老对院中的爬山虎了如指掌,当“我”提及散文《爬山虎》时,叶老“眯起眼睛望望”,写出了叶老对爬山虎的感情,对年轻人的深切期望,这当然是十五岁的“我”无法理解的。

  (4)总结思考。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5)文题对照。“绿绿的爬山虎”就是“我”在叶老的教导下,“我”不仅懂得了怎样作文,怎样充实自己,而且懂得了要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做人。(课文两条线索因叶老为“我”燃起绿色希望而交融在一起。学生对文题似不相符的误解消除了,本文教学目标也得以全面实现。)附:板书设计


爬山教案10篇(扩展8)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集合九篇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集合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爬山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

  欣赏课件。问:你知道在这一大片叶子里面藏着什么?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一)研读第3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脚的句子。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直观理解叶柄。

  4、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边默读这三句话,边画出爬山虎的脚(一生板画,其余的在座位上画)。

  5、评议图画。

  6、出示影片,让学生配音。

  7、小结。

  (二)研讨第4自然段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学生汇报:爬山虎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质疑:“这样”究竟是怎样?

  3、出示句子,用“5”画出动词。

  4、谁来当爬山虎演一演?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表演。评议。

  5、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爬山虎吗?

  6、抓住动作词读好这两句。个别读。齐读。

  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看课件,讨论,小组汇报。

  8、这段中,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9、齐读。

  (三)研读第5自然段

  1、看课件,读课文,用“如果……就……”说说你的发现。

  2、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总结课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以《我发现______的秘密》写片断。

  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细丝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 (萎了)

爬山教案 篇3

  【原文】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教学反思】

  在执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撰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之前,我打算让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种观察和作文的方法。在这篇课文中,叶圣陶先生不仅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还把爬山虎的脚描绘得细致入微。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我决定把这个细节,作为我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教学片段,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呢?

  在备课阶段,我有这样几个设想:一是画图法,即让学生根据叶先生生动的描绘和自己的理解,亲自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用画笔画出来;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借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演示”出来;三是朗读法,即本人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但是,考虑到我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无论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认识模糊不清。因而,这一处教学,不仅是我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我必须想个更直观的法子,来帮助所有的学生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脑中苦苦地寻觅着那个“更直观”的法子。突然,不远处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晨光下,爬山虎的叶子苍翠欲滴。我不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轻轻地拨开了爬山虎一片嫩绿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便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眼前了,它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趣!我豁然开朗:为什么不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呢?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几枝爬山虎,兴冲冲地把它带进了教室。

  课堂上,为了指导学生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这一部分内容,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小截爬山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然后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这个说:“老师,我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又短又细。”那个说:“老师,我发现爬山虎的脚是嫩红色的,上面还有小圆片呢。”……我再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学生们由衷地赞叹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当我让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方法,再来说说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细如草根,又如小娃娃张开的小脚丫。”一个男生站起来补充说:“爬山虎的脚又细又娇嫩,可它就是凭着脚尖上的小圆片紧紧巴住墙,一脚一脚往上爬,爬上墙头,爬上屋顶,铺满整堵墙,铺满屋顶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学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还透过文字,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联想到*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思路往往局限于手中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时候感觉突破教学难点很吃力。这堂课的成功,让我认定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用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理解的,而这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 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A 小小叶儿多又多 B 爬山虎呀真厉害 C 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爬山教案 篇5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爬山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2、学习作者巧妙地利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来具体描写周围的事物。

  3、让学生们在体会作者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受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细心观察的兴趣,进而提高写作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在读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时你有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多媒体展示原文)

  原文: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画出相关的语句,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3)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4)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板书:

  刚长出的叶子——嫩红

  长大的叶子——嫩绿

  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叶尖朝下——铺的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静态)

  一阵风拂过——漾起波纹(动态)

  三、学习写法,练习仿写

  引导学生分析写法——动静结合。然后就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进行仿写。那如果让你来观察“牵牛花”,你是不是也可以做到这样呢?(课件出示一些牵牛花的图片,让他们尝试着再次将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内容融合到一起)

  四、作品展示,给予表扬

  1、指名读一读自己所仿写的关于植物的片段

  牵牛花有着一根根青绿色的茎,犹如一条条穿着绿装的手臂,绿得像碧玉、像翡翠。那茎伸展到旁边的树上,把树缠了一圈又一圈,好看极了。茎上又伸展出一片片叶子,叶子绿极了,让人看着舒服,绿叶如春,一副生机盎然的样子;叶子的柄和树干都是红色,这给牵牛花的绿点缀得更加耀眼夺目……一阵风吹过来,牵牛花随风摇摆,像风铃在丁当作响。蝴蝶舞过来,告诉我昨夜的好梦;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的故事。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牵牛花,我是在欣赏着牵牛花呢! (周畅)

  每天清晨,当悠扬的歌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姥姥家的小院里那千朵万朵喇叭花也竞相开放了,你看,红的、紫的、粉色的……真是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啊,一阵风拂过,一个个小喇叭就吹响了,随着“滴滴滴哒……滴滴滴哒”的声,它们昂着头,张着嘴,象在为我们加油呢,又象是鼓舞我们在新的学期大步向前。(赵家)

  2、指名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老师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收获很大,学会了如何观察周围事物,还写出了自己的作品,学会了利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自己观察的事物,虽然,仿写的痕迹比较重,但说明学生真的掌握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我特别喜欢。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再练习写一些小片段。好吗?

爬山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要先学做人。 学习重点: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学习难点:懂得学作文要先学做人。 课时安排:两课时

  阅读链接:

  (1) 了解叶圣陶的生*。

  (2) 了解肖复兴,以及他的创作情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等8个词语。 2.准确、流利地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习难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过程:

  一、我会学:(读、标、圈、注、组、查)

  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给每个字组两个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推荐”,“删掉”“燥热。“融洽”“眼帘”“规范”“窗棂”“沉郁”“摇曳”“堪称楷模”“春风拂面”等词意,在书上做好批注。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我们一起来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认真观察我都能分清。

  篇( ) 帘( ) 词( ) 燥( ) 恰( ) 糊( ) 偏( ) 穿( ) 饲( ) 躁( ) 洽( ) 湖( ) (2)通过预习我能与同学们交流生字,以及词语的理解。

  “推荐”,“删掉”“燥热。“融洽”“眼帘”“规范”“窗棂”“沉郁”“摇曳”“堪称楷模”“春风拂面”的意思。(可采用动作,近义词、反义词、我来说你来猜等方式。) (3)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全文的脉络,知道文章讲了哪两件事。 课文写了( )件事,分别是——和——。

  (4)我要读读《资料袋》,谈谈体会。,并在文中找出举例说明。

  ①“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② “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 -----------------------------------------。 ③“把长句改成短句”。 -----------------------------------------。

  ④“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 -----------------------------------------。 ⑤“增添一些词语,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⑥“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他( ),并请他到家里( ),使自己受益匪浅的( ),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作文( )。对人( ),堪称楷模的作品和人品。

  二、课外拓展:

  1、读《千纸鹤》中《球王贝利》、《晨读》、《一幕感人的短剧》。 2、读其他名人成长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抓住“推荐”、“愣住”、“春风拂面”等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易近人的人品,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待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学习重点: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难点:在读中感受叶老的人品和作品,懂得学作文先学做人。 学习过程: 一、交流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那些名人的故事呢?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二、读中质疑,读中解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师生分段来读课文的第一部分,体会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对我的影响。 (1)选择正确的解释

  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的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A 清洁。

  B 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语言标准、典范。

  (2)我虽未见过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A 轻轻擦过。 B 违背,不顺。

  2、找出叶老请“我”到他家做客时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感受。 3、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两个句子含义深刻,你从哪些词,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眼前的爬山虎,显得虎虎有生气,眼前的叶老显得那么------------,那么------------。 眼前的爬山虎,绿得如此沉郁,叶老显得如此--------------、--------------。 4、课文最后点题,首尾呼应,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

  本次作文同学们采用修改符号,以小组为单位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爬山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三、教学准备:

  ⒈投影片A、B

  ⒉投影片(课文插图)

  四、教学过程: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⒊解释词语:(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

  步骤: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

  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演示)

  颠倒:(举例)

  典雅:优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

  *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⒉学生自学。

  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爬山教案 篇9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

  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 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叶 嫩红—嫩绿 新鲜 准确

  生动

  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具体 波纹 好看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按顺序 细丝

  嫩红

  爬巴、弯、拉、紧贴、爬仔细观察, 连续观察

【爬山教案【10篇】【通用文档】】相关文章:

1.中班防溺水安全主题教案(2篇)

2.庖丁解牛教案两课时(4篇)

3.最新沁园春·长沙教案一等奖(汇总14篇)

4.中学语文教学设计郑桂华(10篇)(完整)

5.最新捉鱼教案反思(实用12篇)(范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