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十三岁际遇教案五篇(2023年)

时间:2022-12-28 19:30: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内容。  3、体会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识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三岁际遇教案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十三岁际遇教案五篇(2023年)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内容。

  3、体会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

  2、诗意盎然的语言蓄满深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2、 教学器材:投影仪;北大图片;有关北大的文章。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通读课文

  借助工具,流畅朗读;

  2.直观形象

  观看、阅读图片、出示相关资料;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发表见解;交流、组织交流、评价;

  4.北大对我的影响究竟是什么?

  再读课文,重点研读第二部分文字,组内交流讨论;布置任务,引导思路;

  5.体会本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找出自己喜欢的文句、段落,谈自己的感受;组织交流,参与活动;

  6.拓展

  片段写作、组织写作、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北大军训故事(略),为什么北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严肃、庄重的力量?究竟北大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真阅读一名北大学生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二、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借助工具,扫除文字障碍。

  三、组织学生观看阅读相关图片。

  四、学生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提示思考:作者对北大有着什么样复杂深厚的感情?

  五、文章思路与内容:按文章给出的时间顺序理清作者在不同的年龄段发生的与北大有关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完成。

  参考:

  7岁时,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时,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多时,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即将16岁时,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

  六、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七、作为一篇为校庆而作的文章,作者回忆自己的金色年华,最让人感动的是作者笔下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蓄满了作者对北大深刻的感情而显得异常丰富,你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字有些什么样的体会呢?小组讨论总结。

  八、拓展作业: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自己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概括说出北大与作者间的几次际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3、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并积累文中精词妙句。

  4、能从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学习难点:

  1、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字词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导入:北大,*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同学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良好习惯从今做起

  检查课前学习:

  1、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字词认读:

  白驹过隙()蓦然()积攒()

  絮语()安恬()樯橹()

  惆怅()徜徉()

  摒弃()迸溅()穹隆()

  弹指()撷取()呜咽()犀利()

  骤然()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向往北大进入北大回报北大

  再读文本局部探究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13岁:到北大读书。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2、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3、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明确:1、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

  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

  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2、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没有自信,觉得渺小

  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

  ——自信

  北大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3、

  北大的书最初的感觉后来的感情对学校评价个人成长

  个人誓言“苍白无力”,心中感到“近乎

  绝望”开始“进行探寻”,逐渐变得“沉静、愉悦、安详”“真理之光”为学生打开神奇之窗,展示新世界四个“开始”,三个“渴望”

  北大的人学生师长对学校评价个人成长

  肖像“专注而入迷”

  “高声争论”“绅士风度”

  “谈笑风生”“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品质“敏感”“纯洁”“犀利”“机智”“生机勃勃”“和蔼可亲”“*易近人”“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三、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明确:1、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2、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

  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文采斐然,请你仿照示例,也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进行赏析点评。

  示例:

  原文:“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赏析: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

  同学在个性品评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练习拓展:

  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其中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

  合作探究深度开掘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4、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明确:1、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2、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现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我”,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3、“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4、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身处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学、民主、进取、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产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深度启发激励向上

  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你渴望什么呢?

  课堂小结: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课后学习:

  1、积累词语。

  2、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自己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3

  导语:《十三岁的际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2.积累语汇。

  〔难点、重点分析〕

  作者入学之初有句“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个誓言和上文中一再强调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它们之间是怎样的联系?

  分析:有联系。誓言中强调“要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而“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正是因为“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

  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

  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

  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结合上下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1)际遇:

  (2)尘缘:

  (3)穹隆:

  (4)呜咽:

  (5)迷离:

  (6)涉足:

  (7)徜徉:

  (8)絮语:

  (9)犀利:

  (10)古朴:

  (11)凝重:

  (12)安恬:

  (13)撷取:

  (14)惆怅:

  (15)沉淀:

  (16)似曾相识:

  (17)白驹过隙:

  (18)茫然若失:

  2.本文三个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

  3.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三)精读导引。

  第1题,可以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

  第2题,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理解。

  第3题,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四)疑难讨论。

  第1题:

  (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过去一度见过的事物又在眼前出现。

  (17)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而过。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8)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2.文章第一段,写过去向往北大,以及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第二段写的是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第三段写自己的理想,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全文充满了对北大的向往、感激、热爱之情。行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来到北大前、初到北大时的感受;又写两年来北大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最后写要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誓言。按感情发展的脉络自然写来,联系紧密,同时在内容上也随之层层加深。

  3.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2、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3、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对北大的深情,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教学难点]

  创设情境,品味诗化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重难点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重在抒写一种心境和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大的深情。在学习本文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蕴含的深情。

  《十三岁的际遇》诗化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对多数初一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把握的。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品味语言,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思路,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教学设想]

  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将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情。第二课时主要是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把精彩的语句逐一找出来加以体味,作深入的思考,并在全班交流,老师可做适当的点拨和小结。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语句,在读中把握感情。文章中提及的北大对作者的影响,则可以让学生先划出相应的语句,在讨论后归纳出要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课题《十三岁的际遇》导入课文,让学生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北大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自读课文时,思考:

  1、“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

  “我”是七岁那年从抽屉里翻出的一张泛黄的照片中第一次知道北大的。

  2、“我”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呢?

  因为我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3、刚入校的田晓菲和两年后的她有什么变化吗?

  刚入校时,“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爱好,此刻,入校两年后的秋天,“成熟的季节”,感到“不胜凉意”,见新生而似乎“茫然若失”,实质上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4、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对“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北大的图书馆对我的影响最大(6—9段)。北大的人,即北大的同学和">和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10—11段)。

  5、“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北大的人从而形成的对北大的评价是:

  “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概括:北大拥有纯洁的真理之光,清新自由的气氛,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

  与这样的北大在整整两年的时光里朝夕相处,使“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我”“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6、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前一节诗与后一节诗同中有异。前一节诗强调了“没有什么使我停留”,意为成为我生命中一部分的北大也不能使我停留。后一节诗更着眼于“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也就是说我没有什么优势和客观条件,我还是“一只不系之舟”。

  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作者运用不系之舟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依偎北大,热爱北大,又必然要离开北大,去发现新大陆,去海洋深处撷取最灿烂的珍珠这样的复杂而深邃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五、合作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 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田晓菲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入学之初的誓言“骤然苍白无力”,“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她回忆起1983年青岛夏令营发生的往事,一个小女孩在田晓菲与领队老师面前因知识浅薄而抽泣。

  3、 北大的什么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

  北大的图书馆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使她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4、课文中说:“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难道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 (划出描写学生和老师的语句)

  “读”是品位欣赏的意思。她读出了北大人的精神魅力:北大的学生专注、敏感、犀利、纯洁、生机勃勃,北大的老师虽风格各异,但都诚恳、严谨治学。

  六、课堂小结:对照板书,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7岁? 初知北大? 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 向往

  10岁 初见北大 固执地扭过头 自信

  13岁 进入北大 没想到这么快 自信

  16岁 感悟北大 不胜凉意??? 茫然若失

  北大图书馆 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

  “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

  七、 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2、完成课后练习一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本文优美淡雅、充满诗意的语言。

  2、 进一步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及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读课文,理清了文章思路,体会了作者与北大之间的深厚感情,那么文章表达了作者与北大之间怎样的感情呢?

  二、出示目标

  1、体会本文优美淡雅、充满诗意的语言。

  2、进一步感受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学习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明确:(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⑴“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⑵“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这些语句流露出作者稚气十足的自信,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⑶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

  ⑷“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回报北大的心愿。

  ⑸“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作者以水上航行为喻,形象地描述和赞美北大。风景,这里比喻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河,比喻北大前进的轨迹;船客,比喻北大的学生;舵手和船工,比喻北大的老师。

  通过让学生对以上句子的赏析,师生可以做出这样的归纳:文章综合起来就是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回报北大的一片情意。

  2、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明确: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四、小结延伸

  本文作者是个天才少女,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明确:我们虽然难以跟她相比,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对创造的渴望。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五、课后作业

  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3、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5

  [教学目标]

  1. 明确北大给作者带来的影响和感悟。

  2. 品味文章语言。能了解真挚的抒情和精妙的议论的作用。

  3. 鼓励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

  [教学难点]

  1.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2. 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1. 初读文章,了解写作思路,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2. 精读文章,品味语言了解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积累美词佳句。

  [预习作业]

  1. 朗读课文。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明确的字词,查正字典。

  2. 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3. 能提出一到两处自己认为读不懂或有问题的地方。

  [第一课时]

  l 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是快乐的。于漪老师的童年在阵阵书香中度过;沈复先生的童年沉浸于自然之趣中。今天,让我们走进“同龄人”田晓菲的金色年华,感受一下她的快乐源于何处?

  l 预习检查

  1. “际遇”:机遇,时运。

  2. 田晓菲在十三岁时遇到了怎样的机遇?

  l 通读课文

  1. 为什么说能够进入北大是一种“机遇”、“时运”呢?朗读课文,在文本中圈点勾画,找出理由。

  2. 明确

  ① 北大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的窗子。

  “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让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

  ② 北大的同学有着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犀利机智,精神状态生机勃勃。

  “我”感受到了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③ 北大的老师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是真正的“师”。

  “我”了解到北大这条大河上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才能摆渡有志的穿船客。

  3. 齐读文章的第12小节。总结

  北大委于我的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所以,北大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机遇,时运。“我”因此而成长,成熟了。

  4. 结语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在北大的怀抱中,“我”自由地成长。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与北大融合在了一起,可见“我”对北大的热爱和赞美。

  l 研读课文

  1. 文章的1-5小节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着重研读文章第4小节。北大为什么是“熟悉而陌生”的。

  2. 文章13-17小节。通过关键句的比较分析,明确作者在文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l 作业

  ① 抄写重点字词。

  ② 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作者文才斐然。通过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展现了自己对北大的深厚感情。运用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

  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语言最精美的片段,品读,赏析。

  老师总结。

  作业:模仿自己所喜欢的文中的语言方式进行仿写。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5篇扩展阅读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5篇(扩展1)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5篇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初中学习

  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

  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知识准备:

  预习本课字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达标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三、揭示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

  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4、“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二)师生合作解疑;教师相机板书

  五、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3:10岁初见北大固执地扭过头自信

  13岁进入北大没想到这么快自信

  16岁感悟北大不胜凉意茫然若失北大图书馆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详写: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七、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3、摘抄田晓菲的《露》

  八、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二、学习写作技巧(巧用表达方式)

  三、品味精美语句:学生交流,合作归纳:①排比句(略)好处:

  ②比喻句(略)好处:

  ③拟人句(略)好处:

  2、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五、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2.积累语汇。

  [难点、重点分析]

  作者入学之初有句“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个誓言和上文中一再强调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它们之间是怎样的联系?

  分析:有联系。誓言中强调“要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而“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正是因为“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

  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

  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

  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结合上下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1)际遇:

  (2)尘缘:

  (3)穹隆:

  (4)呜咽:

  (5)迷离:

  (6)涉足:

  (7)徜徉:

  (8)絮语:

  (9)犀利:

  (10)古朴:

  (11)凝重:

  (12)安恬:

  (13)撷取:

  (14)惆怅:

  (15)沉淀:

  (16)似曾相识:

  (17)白驹过隙:

  (18)茫然若失:

  2.本文三个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

  3.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三)精读导引。

  第1题,可以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

  第2题,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理解。

  第3题,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四)疑难讨论。

  第1题:

  (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过去一度见过的事物又在眼前出现。

  (17)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而过。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8)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2.文章第一段,写过去向往北大,以及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第二段写的是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第三段写自己的理想,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全文充满了对北大的向往、感激、热爱之情。行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来到北大前、初到北大时的感受;又写两年来北大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最后写要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誓言。按感情发展的脉络自然写来,联系紧密,同时在内容上也随之层层加深。

  3.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十三岁的际遇》(5分);田晓菲(5分)。

  2.1987年10月(5分);燕园(5分)。

  3.“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七岁时,是从一张旧照片上看到的。(10分)

  4.“现在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10分)

  5.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进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个“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10分)(意思对即可)

  6.①刻苦学习的精神;②清新自由的气氛;③带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老师;④*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10分)

  7.时候向往北大,以及进北大两年来的感受。(10分)

  8.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10分)

  9.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理想。(10分)

  10.表达了“我”对北大由向往到感激、热爱的情意。(10分)

  [小资料]

  晓菲并非“幸运儿”机会对人都均等

  成才是每个青少年都渴望的。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她——田晓菲,并非“神童”,没有特异功能,也不曾“头悬梁、锥刺股”般地一味苦读,可是却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八岁时即发表诗作并获奖;十岁时出版了诗集《绿叶上的小诗》;十二岁获*少年科学奖特别奖。十三岁又出版了一本诗集《快乐的小星》,并成为*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同年又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她的成功靠什么?有人认为,田晓菲是个“幸运儿”,是她得天独厚,所以红运亨通。但她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呢,她在回答一次记者的提问时说:“我不是什么‘幸运儿’,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我是个‘幸运儿’,也这样称呼我。但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等的’。这句话在美国很流行,我认为它有道理。当然,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给过我帮助、影响。哥哥、父母、还有老师……社会上帮助

  过我的人是很多的。如果说是‘幸运’,那么我承认在这方面确实很幸运,因为我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怀、鼓励。如果缺少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都不会像现在这样的。我的成长与他们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帮助”,这些“机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具备的。有的人甚至比田晓菲“机会”“条件”还要好一些,然而,为什么田晓菲却在这“*等”的“机会”面前获得了比别人更为突出的成绩呢?在晓菲的成长道路中,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呢?

  读书、成才

  美国物理学家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田晓菲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读书多。是书上的知识,武装了她的头脑,是书上的知识,开发了她的智力。她所读过的一本本的书,就像一艘艘船只,带领着她驶向了广阔的生活海洋。她读得多,“驶”得快,成熟得早,她懂得比同龄人多得多的东西。晓菲自学能力较强,九岁时已学完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其中的二百多篇古文译成了白话。据她爸爸谈,在她上初三年级时连跳了两次级,家长让她休了一年学,目的是让她多学些东西,打下扎实的基础。又鉴于她古文方面已有了一些基础,家长便让她用了一年时间,自学英语,一直坚持收听收看英语“跟我学”,一年当中学完了高中英语课程。在自学的同时还坚持课程外的阅读和翻译。在这一年中,她翻译了一本《木偶奇遇记》,共十几万字。接着又翻译英国名作家吉人林的动物童话故事《原来如此的故事》。这对她理解原文、丰富词汇和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上大学以后,她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使她感到,上了大学就像又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以前她接触的主要是*古典文学,对外国文学了解得很杂,现在呢,则可以有条件比较系统地读些原版书了,再学些东西,觉得视野开阔多了。

  高尔基说:“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田晓菲每读一本书,都在她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由于她读的书比同龄人多,在她面前展现的世界就更辽阔;她从书中汲取的营养多,她就成长得快。她能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东西;她能学到一般人所学不到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书籍——正是培养田晓菲成才的大学。

  读书、思索、创新

  最近,*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在整理出版《田晓菲日记选》,这些日记选,既可以给渴望成才的少年以借鉴,也会使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爱不释卷。它内容*实而丰富——有读书札记,有山水游记,有作诗的体会和学习的经验谈;有创作成功的欢欣,也有创作受挫的思绪,既有深沉的思考,也有孩童的稚气……这一切使得这本日记选色彩斑斓,情趣盎然。

  田晓菲的日记,既是读书的笔记,又是创作的园地;既是积累知识的宝库,也是解剖自己的明镜。从她的日记里,可以窥见晓菲成长的足迹,也可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晓菲读书,不是死读书,丽是消化、吸收、创新。她有写日记的习惯,刚刚十五岁的年纪,已有了五年写日记的历史,而且五年来从未中断过。她自己说,“这对于锻炼自己的思想,提高写作水*是大有益处的”。她的日记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在读书时做一些摘要、札记、笔记等,自己有什么想法就随时记下来。

  著名作家孟伟哉在为《田晓菲日记选》所写的《序》中说:“我读了晓菲同志的一部分诗稿,读了她的一篇寓言,读了她的一部分日记。我认为,她的诗歌和寓言,要比她的日记更有思想和文采,而她的日记则体现着*实和丰富。这是很自然的。当她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她需要激情和想象,并且不能不把这种力量集中于一个经过选择和提炼的题目(主题)上,当她写日记时,她需要实实在在记下一些事情。然而若没有写日记的笨功夫,她的艺术的灵气也许就要大为减少,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是的,这“实实在在”的日记,正是她“艺术的灵气”的基础,正因为她有了五年多不间断的勤奋笔耕,有了这七八十万字日记的功底,才换来了她即兴赋诗的灵感。在《读写知识》报召集的一次读者座谈会上,田晓菲当场赋诗一首就是明证。

  读者朋友们给她一幅漫画,希望她以《落叶》为题写诗,限时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后,她当场写完并朗诵。

  绿色的小船

  从春季开航

  一路歌唱着

  来不及看清世界

  划过了

  充满幻想的

  泊在秋天的港

  帆

  一片金黄

  再不轻信一切

  再不闹闹嚷嚷

  静静地

  静静地眺望远方

  只有这时

  才臻于成熟

  包括爱

  包括梦想

  于是欢乐满怀

  飘落母亲的胸膛

  历史上曹植七岁成诗成为佳话,但曹植的“七岁诗”只有四句。十四岁的田晓菲,即席赋诗却是十九行,似给人“神童”之感了。然而,不对,这正是她那七八十万字日记的升华和结晶。她在谈到怎样构思这首诗的过程时说:“我看到那幅画上画着葡萄和两片落叶。上面有题词:当硕果满枝时它欣然离去……如果说有灵感的话,那就是‘欣然离去’这四字带来的。叶子看来很安详,徐缓地飘在地上,想到了秋天的叶子一片金黄,春天时又一片碧绿,联想到叶子好像人的一生,从年轻到年老,最后就像一片落叶。我们年轻时无忧无虑,快快活活充满了幻想,不去过多地注意世界,对周围的一切思索,不多,但到了秋天,成熟了,包括爱,包括梦想,这才不轻信一切,闹闹嚷嚷,而是静静地眺望远方,思索着人生、哲理,飘落到母亲的胸膛”。她构思这首诗的“灵感”,正是联想和思索。联想,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联想就成为空想;思索,是以丰富的知识、感情为前提的,没有知识,缺乏感情,也就不会想得高远、深邃。也正是在这丰富联想和深沉的思索中,才有了如此的创作!

  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前面谈到,田晓菲并非“幸运儿”,如果说“幸运”的话,大家与她是同样幸运的。她之所以能鹤立鸡群,的确是因为她善于把握自己,把握明天。她在1985年10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

  明天,就是我的十四周岁生日了。真没想到,十四年会过得这么快。记得四年前,我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当我来到北京,乘公共汽车从北大校门经过时,我执拗地把头扭过去,就是不肯看一眼我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因为“如果我现在看了,以后我来这儿上学就没有那种新鲜感了”。如今想起来我觉得有趣得很:甚至还在我那样小的时候,我已经抱定了来北大读书的决心,而且对这一点毫不怀疑,仿佛那是一件极自然的事情。——儿时的自信心是多么宝贵啊!

  四年过去了,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成为了一名北大学生,而公共汽车上那幕情景却历历在目,仿佛刚刚发生在昨天。如今,我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四年,四年以后的我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没有人能够回答我这个问题。但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仍然需要坚韧不拔地奋斗。只有这样,我才能够牢牢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看:十岁的晓菲,已经在努力把握自己,把握明天了。如果说,才子是天然生就的,又何需去“把握”呢?

  还是让我们从具体的实例说起,来看看晓菲是在怎样地“把握自己,把握明天”的吧?

  1985年9月23日,是晓菲到北大后上课的第一天。所以严格说来,大学生活是从这一天才开始的。为了迎接这大学第一天的学习,从前一天晚上起,她就开始兴奋地做着各种准备。可是,这大学的第一天的早晨,就那么不如人意,并不像她所期望的那样明媚清朗,而是阴沉沉的,整整一上午都在下雨,外面又冷又湿。这似乎预示着摆在她面前的那条通往成功的路是曲折不*的。她明白这点,就像明白这天气一样。但是她有充分的勇气面对挑战,因为志向本身就意味着艰苦,因为海燕生来就是为了暴风雨,而不是为舒适安逸。她默默地告诫自己:以往的成绩(包括踏进北大校门)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要自己去争取。她坚信只要顽强地奋斗,她会牢牢地把握住那属于她的明天!

  所以,就在这一天,早晨起床后,她约上同学一同出去跑步,做体操。她决心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因为她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则应当是坚持。

  第一节上口语课,由美国教师教授,这位老师年轻活泼。她自我介绍说,她的父母都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费尼克斯,而她却在洛杉矶工作了9年。当她打算来*时,她的妈妈惊异地冲着这个唯一的女儿大叫:“什么?你要去*?!那可是非常远哪!”但她终于来了。女教师的精神感染了晓菲和同学们。十几个人的笑声在教室里无拘无束地回响起来。

  第三、四节课,是听英语泛读课。任教的老师也很年轻。由于是泛读,老师讲得很快,把没有精神准备的田晓菲搞得手忙脚乱,高度集中的神经不敢有一刻放松,钢笔在白纸上飞快地划下一行行潦草不堪的字母。等到下了课,一看表,已经十二点了。晓菲与同学们一起背着沉重的书包,一手拎着饭盒,冒雨跑向食堂。当晓菲狼吞虎咽地大口大口往嘴里扒拉饭菜的时候,饥肠辘辘的晓菲,倒觉得食堂的伙食从来没有这么香过。

  下午第二节是上听力课。任课老师说话有较浓重的南方口音。但由于听力练习是些小故事,反复听几遍后根据其内容填空,回答问题。晓菲因为有自学英语的基础觉得尚不费力。

  晚上,在宿舍整理笔记到很晚。这一天过得是紧张的,但晓菲感到非常愉快。

  如果说田晓菲有什么超人的才能的话,她这才能不正是她以如此超人的毅力“把握自己”的结果吗?

  她兴趣广泛

  英籍澳大利亚动物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说:“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钝。”

  科学家是这样,诗人、作家也未尝不是如此。

  田晓菲的兴趣就比较广泛,她首先是喜欢文学。*古典诗文自不必说,前边已经提到,她在自学《古代汉语》时,就翻译了二百来篇。除此之外,诸如现代的一些比较好的小说、诗歌她也喜欢。她还喜欢像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及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居里夫人传》等。除了喜欢文学外,她还喜欢音乐,比如轻音乐、交响乐、圆舞曲,尤其喜欢古典音乐。她自己还喜欢唱歌。此外,还喜欢美术,特别是*的山水画,有时她自己还动手画画。田晓菲也喜爱体育运动,比如打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上北大后,不管多忙,她每天坚持两小时锻炼,跑步、打球。系里组建女子排球队,她也积极争取参加。她喜欢旅游吗?喜欢,她说:“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将来能到世界各地去看看,看看我们的地球!”

  人们不禁会问,小小年纪,这么多爱好,占去大量时间,不影响她的学业、成才吗?恰恰相反,她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文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是不可分的。我对音乐、绘画的爱好,对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很有益处,当然自己的写作水*也会随之而提高。”出人意料的是,田晓菲不仅喜欢文科各科,而且对数理化也挺感兴趣。数学、物理、化学她都喜欢,特别是对几何证明题很有兴趣。

  广泛的兴趣爱好,没有牵扯住田晓菲的精力,而且这些兴趣爱好,与她所致力的文学,往往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说到这里,你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晓菲主要是喜欢文学,但为什么上大学却选择了英语系呢?”晓菲说:“我今后发展的大方向还是在文学方面,学习外国语,可以帮助我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再说,我现在刚十七岁(1986年),正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北大有第一流的老师,有很浓的学术空气,这是难得的好条件。”看来,晓菲的志向还着实不小呢!她现在正系统地读一些英美十九、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像海明威、劳伦斯、安德斯等人的作品,也读诗。而且读了作品以后,马上写论文。

  这样广泛涉猎,会不会杂呢?是不是不如早一些“专”一点更好呢?晓菲可一直不是这样看的。她在向老师请教关于好诗的标准时,特别赞赏老师的一句话。老师说,好诗的标准,是很难说清楚的。我们只能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隐隐地体会。尽管好诗的标准我们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浅薄的人能写出好诗,只有深沉的诗人才能写出不朽的篇章。所以你现在没有必要考虑诗的标准,而要不断地加强自己,要加强自己。

  是的,晓菲现在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在为首“加强自己”留下的纪录。有着如此广泛兴趣,而又有如此“把握住自己”志向的田晓菲,是一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的。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明确:(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⑴“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⑵“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⑶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⑷“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

  通过让学生对以上句子的细读、感受、理解,师生可以做出这样的归纳:文章综合起来就是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片情意。

  2、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明确: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3、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明确: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光远的际遇》为题目,写出向往光远,热爱光远,感谢光远和要为光远做贡献的一片情意,课下交流。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4。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导入新课。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二正字音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an):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徜徉(changyang):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絮絮叨叨地说。犀利(xi):(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凝重(ning):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an)安详恬静。撷取(xie):摘下,取下。

  惆怅(ChouChang):伤感,失意。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呜咽(ye):低声哭泣。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沉淀(dia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白驹过隙(Xi):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三、默读全文,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幺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幺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按时间顺序来写,七岁时的梦想十岁时的信心十三岁时的际遇十六岁时的回顾

  3、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第一段“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

  5、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幺样的感受呢?

  ——惶恐于自己的无知,再次扣住惊喜、喜悦、感动之情。

  6、朗读10、11段,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幺?“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幺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幺?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幺?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幺?

  ——北大人的或内敛或尽显的风采。

  7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

  ——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作者对北大充满了欣赏与无言感激之情。

  8“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风景变换”各指什幺?为什幺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比喻各指求知的学子,执教的教师,世事的变迁。北大建校于90年前。

  9朗读最后一个部分,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幺感情?“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为什幺“我是不系之舟”,“系”怎幺读?是什幺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愿意为北大奉献,与北大血肉相连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10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1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幺?为什幺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五、写作特点

  1形式自由,随情所至;2人称变换,利于抒情,形式灵活;3语言优美,用词丰富;

  六、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七、作业

  1制作词语卡片:讲授词语卡片制作要领:注音,解释,例句,写话,将“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做成词语卡片。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3.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倘佯似曾相识茫然若失通幽曲径

  4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八板书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按时间顺序来写,感情线索: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

  七岁时的梦想十岁时的信心十三岁时的际遇十六岁时的回顾

  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2.积累语汇。

  [难点、重点分析]

  作者入学之初有句“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个誓言和上文中一再强调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它们之间是怎样的联系?

  分析:有联系。誓言中强调“要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而“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正是因为“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

  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

  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

  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结合上下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1)际遇:

  (2)尘缘:

  (3)穹隆:

  (4)呜咽:

  (5)迷离:

  (6)涉足:

  (7)徜徉:

  (8)絮语:

  (9)犀利:

  (10)古朴:

  (11)凝重:

  (12)安恬:

  (13)撷取:

  (14)惆怅:

  (15)沉淀:

  (16)似曾相识:

  (17)白驹过隙:

  (18)茫然若失:

  2.本文三个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

  3.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三)精读导引。

  第1题,可以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

  第2题,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理解。

  第3题,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四)疑难讨论。

  第1题:

  (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过去一度见过的事物又在眼前出现。

  (17)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而过。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8)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2.文章第一段,写过去向往北大,以及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第二段写的是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第三段写自己的理想,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全文充满了对北大的向往、感激、热爱之情。行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来到北大前、初到北大时的感受;又写两年来北大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最后写要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誓言。按感情发展的脉络自然写来,联系紧密,同时在内容上也随之层层加深。

  3.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十三岁的际遇》(5分);田晓菲(5分)。

  2.1987年10月(5分);燕园(5分)。

  3.“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七岁时,是从一张旧照片上看到的。(10分)

  4.“现在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10分)

  5.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进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个“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10分)(意思对即可)

  6.①刻苦学习的精神;②清新自由的气氛;③带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老师;④*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10分)

  7.时候向往北大,以及进北大两年来的感受。(10分)

  8.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10分)

  9.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理想。(10分)

  10.表达了“我”对北大由向往到感激、热爱的情意。(10分)

  [小资料]

  晓菲并非“幸运儿”机会对人都均等

  成才是每个青少年都渴望的。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她——田晓菲,并非“神童”,没有特异功能,也不曾“头悬梁、锥刺股”般地一味苦读,可是却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八岁时即发表诗作并获奖;十岁时出版了诗集《绿叶上的小诗》;十二岁获*少年科学奖特别奖。十三岁又出版了一本诗集《快乐的小星》,并成为*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同年又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她的成功靠什么?有人认为,田晓菲是个“幸运儿”,是她得天独厚,所以红运亨通。但她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呢,她在回答一次记者的提问时说:“我不是什么‘幸运儿’,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我是个‘幸运儿’,也这样称呼我。但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等的’。这句话在美国很流行,我认为它有道理。当然,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给过我帮助、影响。哥哥、父母、还有老师……社会上帮助

  过我的人是很多的。如果说是‘幸运’,那么我承认在这方面确实很幸运,因为我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怀、鼓励。如果缺少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都不会像现在这样的。我的成长与他们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帮助”,这些“机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具备的。有的人甚至比田晓菲“机会”“条件”还要好一些,然而,为什么田晓菲却在这“*等”的“机会”面前获得了比别人更为突出的成绩呢?在晓菲的成长道路中,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呢?

  读书、成才

  美国物理学家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田晓菲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读书多。是书上的知识,武装了她的头脑,是书上的知识,开发了她的智力。她所读过的一本本的书,就像一艘艘船只,带领着她驶向了广阔的生活海洋。她读得多,“驶”得快,成熟得早,她懂得比同龄人多得多的东西。晓菲自学能力较强,九岁时已学完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其中的二百多篇古文译成了白话。据她爸爸谈,在她上初三年级时连跳了两次级,家长让她休了一年学,目的是让她多学些东西,打下扎实的基础。又鉴于她古文方面已有了一些基础,家长便让她用了一年时间,自学英语,一直坚持收听收看英语“跟我学”,一年当中学完了高中英语课程。在自学的同时还坚持课程外的阅读和翻译。在这一年中,她翻译了一本《木偶奇遇记》,共十几万字。接着又翻译英国名作家吉人林的动物童话故事《原来如此的故事》。这对她理解原文、丰富词汇和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上大学以后,她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使她感到,上了大学就像又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以前她接触的主要是*古典文学,对外国文学了解得很杂,现在呢,则可以有条件比较系统地读些原版书了,再学些东西,觉得视野开阔多了。

  高尔基说:“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田晓菲每读一本书,都在她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由于她读的书比同龄人多,在她面前展现的世界就更辽阔;她从书中汲取的营养多,她就成长得快。她能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东西;她能学到一般人所学不到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书籍——正是培养田晓菲成才的大学。

  读书、思索、创新

  最近,*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在整理出版《田晓菲日记选》,这些日记选,既可以给渴望成才的少年以借鉴,也会使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爱不释卷。它内容*实而丰富——有读书札记,有山水游记,有作诗的体会和学习的经验谈;有创作成功的欢欣,也有创作受挫的思绪,既有深沉的思考,也有孩童的稚气……这一切使得这本日记选色彩斑斓,情趣盎然。

  田晓菲的日记,既是读书的笔记,又是创作的园地;既是积累知识的宝库,也是解剖自己的明镜。从她的日记里,可以窥见晓菲成长的足迹,也可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晓菲读书,不是死读书,丽是消化、吸收、创新。她有写日记的习惯,刚刚十五岁的年纪,已有了五年写日记的历史,而且五年来从未中断过。她自己说,“这对于锻炼自己的思想,提高写作水*是大有益处的”。她的日记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在读书时做一些摘要、札记、笔记等,自己有什么想法就随时记下来。

  著名作家孟伟哉在为《田晓菲日记选》所写的《序》中说:“我读了晓菲同志的一部分诗稿,读了她的一篇寓言,读了她的一部分日记。我认为,她的诗歌和寓言,要比她的日记更有思想和文采,而她的日记则体现着*实和丰富。这是很自然的。当她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她需要激情和想象,并且不能不把这种力量集中于一个经过选择和提炼的题目(主题)上,当她写日记时,她需要实实在在记下一些事情。然而若没有写日记的笨功夫,她的艺术的灵气也许就要大为减少,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是的,这“实实在在”的日记,正是她“艺术的灵气”的基础,正因为她有了五年多不间断的勤奋笔耕,有了这七八十万字日记的功底,才换来了她即兴赋诗的灵感。在《读写知识》报召集的一次读者座谈会上,田晓菲当场赋诗一首就是明证。

  读者朋友们给她一幅漫画,希望她以《落叶》为题写诗,限时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后,她当场写完并朗诵。

  绿色的小船

  从春季开航

  一路歌唱着

  来不及看清世界

  划过了

  充满幻想的

  泊在秋天的港

  帆

  一片金黄

  再不轻信一切

  再不闹闹嚷嚷

  静静地

  静静地眺望远方

  只有这时

  才臻于成熟

  包括爱

  包括梦想

  于是欢乐满怀

  飘落母亲的胸膛

  历史上曹植七岁成诗成为佳话,但曹植的“七岁诗”只有四句。十四岁的田晓菲,即席赋诗却是十九行,似给人“神童”之感了。然而,不对,这正是她那七八十万字日记的升华和结晶。她在谈到怎样构思这首诗的过程时说:“我看到那幅画上画着葡萄和两片落叶。上面有题词:当硕果满枝时它欣然离去……如果说有灵感的话,那就是‘欣然离去’这四字带来的。叶子看来很安详,徐缓地飘在地上,想到了秋天的叶子一片金黄,春天时又一片碧绿,联想到叶子好像人的一生,从年轻到年老,最后就像一片落叶。我们年轻时无忧无虑,快快活活充满了幻想,不去过多地注意世界,对周围的一切思索,不多,但到了秋天,成熟了,包括爱,包括梦想,这才不轻信一切,闹闹嚷嚷,而是静静地眺望远方,思索着人生、哲理,飘落到母亲的胸膛”。她构思这首诗的“灵感”,正是联想和思索。联想,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联想就成为空想;思索,是以丰富的知识、感情为前提的,没有知识,缺乏感情,也就不会想得高远、深邃。也正是在这丰富联想和深沉的思索中,才有了如此的创作!

  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前面谈到,田晓菲并非“幸运儿”,如果说“幸运”的话,大家与她是同样幸运的。她之所以能鹤立鸡群,的确是因为她善于把握自己,把握明天。她在1985年10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

  明天,就是我的十四周岁生日了。真没想到,十四年会过得这么快。记得四年前,我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当我来到北京,乘公共汽车从北大校门经过时,我执拗地把头扭过去,就是不肯看一眼我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因为“如果我现在看了,以后我来这儿上学就没有那种新鲜感了”。如今想起来我觉得有趣得很:甚至还在我那样小的时候,我已经抱定了来北大读书的决心,而且对这一点毫不怀疑,仿佛那是一件极自然的事情。——儿时的自信心是多么宝贵啊!

  四年过去了,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成为了一名北大学生,而公共汽车上那幕情景却历历在目,仿佛刚刚发生在昨天。如今,我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四年,四年以后的我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没有人能够回答我这个问题。但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仍然需要坚韧不拔地奋斗。只有这样,我才能够牢牢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看:十岁的晓菲,已经在努力把握自己,把握明天了。如果说,才子是天然生就的,又何需去“把握”呢?

  还是让我们从具体的实例说起,来看看晓菲是在怎样地“把握自己,把握明天”的吧?

  1985年9月23日,是晓菲到北大后上课的第一天。所以严格说来,大学生活是从这一天才开始的。为了迎接这大学第一天的学习,从前一天晚上起,她就开始兴奋地做着各种准备。可是,这大学的第一天的早晨,就那么不如人意,并不像她所期望的那样明媚清朗,而是阴沉沉的,整整一上午都在下雨,外面又冷又湿。这似乎预示着摆在她面前的那条通往成功的路是曲折不*的。她明白这点,就像明白这天气一样。但是她有充分的勇气面对挑战,因为志向本身就意味着艰苦,因为海燕生来就是为了暴风雨,而不是为舒适安逸。她默默地告诫自己:以往的成绩(包括踏进北大校门)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要自己去争取。她坚信只要顽强地奋斗,她会牢牢地把握住那属于她的明天!

  所以,就在这一天,早晨起床后,她约上同学一同出去跑步,做体操。她决心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因为她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则应当是坚持。

  第一节上口语课,由美国教师教授,这位老师年轻活泼。她自我介绍说,她的父母都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费尼克斯,而她却在洛杉矶工作了9年。当她打算来*时,她的妈妈惊异地冲着这个唯一的女儿大叫:“什么?你要去*?!那可是非常远哪!”但她终于来了。女教师的精神感染了晓菲和同学们。十几个人的笑声在教室里无拘无束地回响起来。

  第三、四节课,是听英语泛读课。任教的老师也很年轻。由于是泛读,老师讲得很快,把没有精神准备的田晓菲搞得手忙脚乱,高度集中的神经不敢有一刻放松,钢笔在白纸上飞快地划下一行行潦草不堪的字母。等到下了课,一看表,已经十二点了。晓菲与同学们一起背着沉重的书包,一手拎着饭盒,冒雨跑向食堂。当晓菲狼吞虎咽地大口大口往嘴里扒拉饭菜的时候,饥肠辘辘的晓菲,倒觉得食堂的伙食从来没有这么香过。

  下午第二节是上听力课。任课老师说话有较浓重的南方口音。但由于听力练习是些小故事,反复听几遍后根据其内容填空,回答问题。晓菲因为有自学英语的基础觉得尚不费力。

  晚上,在宿舍整理笔记到很晚。这一天过得是紧张的,但晓菲感到非常愉快。

  如果说田晓菲有什么超人的才能的话,她这才能不正是她以如此超人的.毅力“把握自己”的结果吗?

  她兴趣广泛

  英籍澳大利亚动物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说:“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钝。”

  科学家是这样,诗人、作家也未尝不是如此。

  田晓菲的兴趣就比较广泛,她首先是喜欢文学。*古典诗文自不必说,前边已经提到,她在自学《古代汉语》时,就翻译了二百来篇。除此之外,诸如现代的一些比较好的小说、诗歌她也喜欢。她还喜欢像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及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居里夫人传》等。除了喜欢文学外,她还喜欢音乐,比如轻音乐、交响乐、圆舞曲,尤其喜欢古典音乐。她自己还喜欢唱歌。此外,还喜欢美术,特别是*的山水画,有时她自己还动手画画。田晓菲也喜爱体育运动,比如打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上北大后,不管多忙,她每天坚持两小时锻炼,跑步、打球。系里组建女子排球队,她也积极争取参加。她喜欢旅游吗?喜欢,她说:“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将来能到世界各地去看看,看看我们的地球!”

  人们不禁会问,小小年纪,这么多爱好,占去大量时间,不影响她的学业、成才吗?恰恰相反,她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文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是不可分的。我对音乐、绘画的爱好,对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很有益处,当然自己的写作水*也会随之而提高。”出人意料的是,田晓菲不仅喜欢文科各科,而且对数理化也挺感兴趣。数学、物理、化学她都喜欢,特别是对几何证明题很有兴趣。

  广泛的兴趣爱好,没有牵扯住田晓菲的精力,而且这些兴趣爱好,与她所致力的文学,往往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说到这里,你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晓菲主要是喜欢文学,但为什么上大学却选择了英语系呢?”晓菲说:“我今后发展的大方向还是在文学方面,学习外国语,可以帮助我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再说,我现在刚十七岁(1986年),正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北大有第一流的老师,有很浓的学术空气,这是难得的好条件。”看来,晓菲的志向还着实不小呢!她现在正系统地读一些英美十九、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像海明威、劳伦斯、安德斯等人的作品,也读诗。而且读了作品以后,马上写论文。

  这样广泛涉猎,会不会杂呢?是不是不如早一些“专”一点更好呢?晓菲可一直不是这样看的。她在向老师请教关于好诗的标准时,特别赞赏老师的一句话。老师说,好诗的标准,是很难说清楚的。我们只能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隐隐地体会。尽管好诗的标准我们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浅薄的人能写出好诗,只有深沉的诗人才能写出不朽的篇章。所以你现在没有必要考虑诗的标准,而要不断地加强自己,要加强自己。

  是的,晓菲现在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在为首“加强自己”留下的纪录。有着如此广泛兴趣,而又有如此“把握住自己”志向的田晓菲,是一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的。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5篇(扩展2)

——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3篇

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1

  解读教材:

  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 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知识准备:预习本课字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达标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三、揭示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

  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4、“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二)师生合作解疑;教师相机板书

  五、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3、北大的什么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

  六、学习课文第10----12段,思考:

  她喜欢北大的哪些人,她看到了什么?

  七、课堂小结:对照板书,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7岁 初知北大 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 向往

  10岁 初见北大 固执地扭过头 自信

  13岁 进入北大 没想到这么快 自信

  16岁 感悟北大 不胜凉意 茫然若失

  北大图书馆 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

  “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

  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详写: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八、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3、摘抄田晓菲的《露》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1、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二、学习、写作技巧(巧用表达方式)

  三、品味精美语句

  1、学生交流,合作归纳:①排比句(略)好处:

  ②比喻句(略)好处:

  ③拟人句(略)好处:

  2、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 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五、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2

  学习内容

  十三岁的际遇(第1课时)

  学科

  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常识,识记生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3、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

  重难点

  1、识记生字词。2、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3、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学 习 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弹指()迸溅()沉淀()积攒()呜咽()摒弃()怪癖()哺育()安恬()蓦然()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shè( )足 xī( )利 xié( )取 惆chàng( ) 沉diàn( ) 白驹过xì( )

  探究板块

  活动一:

  “眼看87级新生穿着军训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35楼下,不由得感到有些茫然若失……”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茫然若失”的感觉?

  答:

  活动二:

  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有人认为作者这样说有些狂妄,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认为反映了作者入学之初的幼稚无知,你怎么看?

  答:

  活动三:

  “不管*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没有什么使我停留……我是不系之舟。”你对“风景”“河”“船客”“舵手与船工”“不系之舟”是怎样理解的?

  检测板块

  1、 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视同仁 白驹过隙小心翼翼B、津津有味弹指一瞬莫名其妙

  C、不甚感激不折不扣谈笑风声D、耳目一新曲折通幽亭亭玉立

  2、根据注音写字:

  尘yuán( )qióng( )隆zhòu( )然xī( )利、

  xié( )取、Cháng( )yáng( )、chóuchàng( )( )

  3、仿照下面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句子(不超过60个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延伸板块

  【类文品析】

  从山沟沟里跨进大学那年,我才16岁,浑身上下扬着土气。没有学过英语;不知道安娜·卡列尼娜是谁;不懂得烫发能增加女性的妩媚;第一次看到班上男同学搂着女同学跳舞,吓得心跳脸红……上铺的丽娜从省城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口发音吐字皆佳的英语。她见多识广,安娜·卡列尼娜当然不在话下,还知道约翰·克里斯朵夫。她用白手绢将柔软的长发往后一束,用发钳把留海卷弯,她只要一在公开场合出现,男同学就前呼后拥的争献殷勤。

  那时,我对自己遗憾得要命,对丽娜羡慕得要命。

  有一次,丽娜不厌其烦地描述她8岁那年如何勇敢地从城西换一趟车走到城东,我突然想到,我8岁的时候独自翻过几座大山,把我养的一头老黄牛从深山里找回来,从此我不再羡慕丽娜。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女同学好像什么事情都羡慕男生,“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这句话挂在口头:学习成绩差了,知识面窄了,羡慕男同学,软弱时哭了就骂自己是个女人没出息,甚至连男人可以在夏天穿短裤、背心、理短发都羡慕得要死。有一次一个男同学跟我推心置腹地谈了一个晚上。我知道了男人的好成绩也免不了要死记硬背,男人的知识面也不一定宽;知道了男人也哭,知道了男人也羡慕女人可以穿裙子,知道了男人觉得自己活得累,男人也说“下辈子不再男人……”

  于是我不再为自己是个女人而遗憾。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 。

  2.“从山沟沟里跨进大学那年,我才16岁,浑身上下扬着土气。”“土气”指什么?请从下文中找出具体事例。

  3.作者说她对自己遗憾得要命,对丽娜羡慕得要命。她遗憾什么?羡慕什么?

  4.第三段中“不厌其烦”一词写出丽娜怎样的心理?

  5.“从此我不再羡慕丽娜”,为什么?

  6.第三段中加点的“好像”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7.细读全文,说说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

  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B、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设计思想

  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5篇(扩展3)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明确:(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⑴“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⑵“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⑶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⑷“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

  通过让学生对以上句子的细读、感受、理解,师生可以做出这样的归纳:文章综合起来就是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片情意。

  2、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明确: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3、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明确: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光远的际遇》为题目,写出向往光远,热爱光远,感谢光远和要为光远做贡献的一片情意,课下交流。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5篇(扩展4)

——十三岁的天空作文10篇

十三岁的天空作文1

  伴着甜甜棒棒糖一圈一圈的条纹,我不知不觉转进了十三岁的天空,转进了这个弥漫着芬芳气息的天地。现在的我,不再对棒棒糖情有独钟,而是慢慢地去追求真理的奥秘;不会再对布娃娃爱不释手,而是有了一份对情感、真谛的渴求……

  十三岁,我多了一份自信;十三岁,我多了一份活力;十三岁,我多了一份青春,十三岁,我收获了一把成熟……

  就像流星划过天际,我们燃烧青春,绚烂,耀眼,演绎着年轻真好!待它渐渐褪去了余温,蓦然发现,虽然失去了光彩的外表,却更具有价值,更富魅力。

  推着单车走在细雨朦胧的小街上,有一颗雨珠不偏不倚地落在车把上,轻盈的向四周溅开一朵水花,小巧,却美丽。

  成长也是这样美丽,伴随着青春的足迹……

  十三岁,不会再到图书馆去看一些童话,而是捧着那优美的抒情散文爱不释手;十三岁,不会把写字当成一种苦恼,偶尔也会在温暖的灯台下写一首小诗,然后看着她微笑;十三岁,不会把所有的秘密都分享出来,而是偷偷写进加锁的日记本里,慢慢的体会那无人知解的甜蜜;十三岁,不会整天无所事事,而是开始收敛自己,让自己从一个不规则物体慢慢磨圆……

  十三岁,总会有些小小的叛逆。在心中会多给对自己不好的老师划上几个B;不喜欢数学老师手中那一张张印满X、Y的试卷;羡慕那些低年级学生无忧无虑的身影;讨厌爸爸妈妈整天的.唠唠叨叨……

  十三岁,也逐渐明白了生活就像不加糖的咖啡,虽然是那苦苦的味道,但浓郁的香味仍然引起人们的兴趣。

  十三岁,开始想挣脱爸爸的手自己过马路;十三岁,开始想离开妈妈的怀抱去拥抱世界;十三岁,开始想象一些自己世界的童话;十三岁……

  之后才渐渐懂得,十三岁,不仅仅只有芬芳甜蜜,也有悲哀凄凉,从十三岁的天空去看待这个充满活力的纯真年代,却怎么也捉摸不透,十三岁到底是什么呢?

十三岁的天空作文2

  我静静地凝视着天空,白云时而像马,时而像羊,时而像小狗……变化无常。我试着回想我成长的道路,望着夏日的阳光,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不停地想那块梦想的天地一步一步地前进……———题记

  栀子花开了,散发出一阵迷人的清香,沉寂在夏日的沐浴中,享受着夏天那阳光的灿烂。走在路上,阳光一直陪伴着我,我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朝着自己的梦想飞去,飞去我那十三岁的天空。虽然独生子女总会是孤独和寂寞的,但是我却觉得我并没有感到寂寞,我觉得有很多人在关心我——那就是友情。

  天空上,有着云朵与太阳陪伴着我。有了他们的陪伴,我从此不再感到寂寞。朋友们在我的四周,每时每刻都能找到他们。在十三岁的天空里,我到处都充满了友谊,他们围绕着我,拥护着我,使我在我十三岁的天空里充满了温暖,充满了快乐。虽然有着许多的关心与爱护,但我总是以成长为理由去寻找,挑战刺激的游戏。在三国游戏中,我是一个玉树临风的大侠,虽然那里危机四伏,但我还是坚强地突破,慢慢地朝目标靠近。在这不知不觉中,我渐渐发现自己充满了胆量,可以自己去做跟多的事情。十三岁的天空下,有一个这样的我,我一直努力向前,坚持不懈,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地接近。

  踏着脚下的路,顶着头上的天,我勇敢地面对前面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一定要一如既往地向着我的目标前进,它们正在与我招手。十三岁的天空,是一个多彩的天堂。我充满了刺激和变化。我要尽情地享受这美丽的天空.

十三岁的天空作文3

  13岁,我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我已不再天真,什么都变了:爱好变了、性情变了、思想变了……

  13岁,我爱上了安静,我不会疯疯癫癫地和楼下的小孩追来赶去,喜欢傻傻地坐着,看着四周发呆;喜欢静静地看书,感受他人的悲欢离合;喜欢美美的睡上一觉,一觉醒来,什么不痛快的都会抛之脑后。

  13岁,我喜欢怀想天空,喜欢一个人在夜里仰望星空,望着那遥不可及的地方;喜欢看流星,在星空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处女座。

  13岁,我的朋友不少,打开电脑,我不会总玩那些装扮类的小游戏,我有了自己的qq,喜欢和好朋友袒露心扉畅谈,把埋了几天的郁闷和藏了几天的喜悦都释放出来,然后倾听好友的安慰,一同分享快乐。

  13岁,我的天空很独立,晚上睡觉前,我会把一天发生的事写在日记本上,在日记本里,我可以自由发泄,不用受约束,不用像写一样条分缕析,只要是想写的,都会写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想看我的日记,我把日记锁在抽屉里,把我的天空之门锁上,因为这只属于我——13岁女孩的天空。

  13岁的女孩的心情还真复杂,呵呵,管他呢,少年滋味,自己品味。

十三岁的天空作文4

  十三岁是一个花样年华的阶段。

  十三岁的我们,天真、可爱、单纯,于是会积极、乐观。虽然十三岁的我们,总会有做不完的练习题和思考不尽的问题,但是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偷懒——一起躺在草地上,沐浴着阳光,畅想着自己的未来。这时的天空总是那么蓝、蓝得纯净,蓝得可爱。

  在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白云里,总是充满着我们无数的憧憬和愿望。

  十三岁的我们,年少气盛,总是带着对未来的抱负,向着天空展翅飞翔。好像自在的鱼儿在水中欢快的游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当我们在草地上进入梦乡时,总是觉得草地是最舒适的床。天作被,地做床,真是希望这梦永远不会醒,就让我们沉醉在这惬意的享受中吧!

  十三岁的年华,快乐而又美丽,让人迷恋不已。身处花样年华的我们,最该享受青春,努力学习,在那漫无边际的题海之外,还有许多我们未曾享受过的青春年华。所以,这时的我们既有着与成年人相似的成熟思想,也有着孩童般的俏皮可爱。

  啊,十三岁的天空,花季一般的年华!

十三岁的天空作文5

  十三岁的天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理想的起点,是追求金色的梦,还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十三岁的我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单纯,别人说什么也就信什么。而今的我变的成熟了,也有了自己的立场。以往我是一个大众化人物现在变的我行我素。

  “爱美知心人人皆有”可身材不理想的我总会在家里抱怨,时而还会用尺量量腰围有没有扩大。而在班级上看见比我漂亮的同学,心中总有一团无名的蓝色火焰在往外窜,仿佛随时会迸发出来。那时我会觉得太阳太毒辣,走廊太嘈杂,打扫卫生的老奶奶太丑陋。总之心烦意乱仿佛一触即发。我深知那是嫉妒心理在作怪。

  一个人在学习上的成绩如何,关系到一个人在班级上的地位和权威。为了获得好的成绩,为了所谓的面子,放弃了友谊,放弃了与好友嬉戏的机会。让一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变的更加孤独无助,掉队掉的更狠。

  然而十三岁天空下的我也有了心机。看见既漂亮又很有才华的女生和帅男生打打闹闹,我也多么希望自己也有这样的“优越条件”。因为我的格言是:越被男生欺负的女生就越漂亮。

  聪明的,告诉我,十三岁的天空到底意味着什么?

十三岁的天空作文6

  今天,我将借这方,为我们的十三岁唱一曲赞。

  昨天,我们是那样天真幼稚,总以为靠着自己的天赋,即使只种下一粒石子,也能收获一座巍峨的大山。登上十三岁的舞台,才知道要实现理想,还需要许许多多现实的土壤。在成功的上,也不只是花团锦簇,还有那恼人的风雨,带刺的荆棘......

  十三岁,明白一个道理:人有得有失,有成有败;十三岁,谨记那个道理:只有得失两忘的人,才会风雨兼程,追求;只有宠辱不惊的人,才能得失两忘,勇往直前;十三岁,我们坦然地面对成功与失败,眼泪和笑容;十三岁,我们不具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磅礴气势,却具备“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无上雄心。只要奋斗,就能成功。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何况当今滚滚,我们何愁“英雄无用武之地”?

  十三岁,我们头顶青天,脚踏大地;十三岁,我们仰望明月,追赶太阳;十三岁,我们不畏,不惧,敢于踏出荆棘泥泞;十三岁,我们倾热血为江,以信心筑船,如菡萏生命之源的雨,地直入淤泥。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尚未到来。与其浪费时间,不如珍惜时间。十三岁的我们知道,努力是打败失败这个敌人最好的武器,;当我们失败的时候,只要勇于面对失败,就能成功。

  十三岁,我们每天都要提醒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快乐的生活。自己的情绪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的命运;十三岁,千万别忽视小事的重要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生的成功多在于事事认真,人生的失败多在于对无足轻重的小事不予重视。

  十三岁,我们不能牛皮越吹越大,本事越来越小;脾气越来越大,度量越来越小;玩劲越来越大,干劲越来越少;架子越来越大人格越来越小。

  十三岁的我们要记住,要想在天空中翱翔,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别人的力量只是一个可以借助的,绝不能成为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

  十三岁!让我们就此起飞,成为振翅蓝天的苍鹰,去冲破!!!Idobelive,Ican。

十三岁的天空作文7

  13岁的第七个月,关于篮球与虚荣心。

  这个月,和朋友们迷恋上篮球。甚至可以说是狂爱。

  早上打,傍晚练,晚上赛。跟班里的男生下战帖,虽然屡战屡败,但是屡败屡战。

  因为依赖那个过程,投球的手感,成与败,情谊。毫不忌纬,甚至还有那么一点虚荣心。她听了,淡淡一笑:“谁会没有?”对啊,大汗淋漓后是一颗疲惫的心。但喜欢看见球跳进篮筐的一瞬间。付出莫大的努力只是为了看到这一瞬间,美丽的东西大都是昙花一现。于是就不断地创造出这些瞬间,来满足自己。其实13岁的第七个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启示,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依然是普通的30天。还是写着幼稚的东西,拿着不拔尖的成绩,找寻着温暖的回忆。还是为成绩而担忧,为开心而笑,为忙碌的朋友而打多一份饭。13岁的第七个月,继续用日记本来记录着大事小事麻烦事开心事,唯恐有一天会把所经历过的东西全部忘却。13岁的第七个月呢。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因为生活就是*凡的,快乐的,有烦恼的。而我们就是这样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慢慢地成长,直至最后。

十三岁的天空作文8

  “你当爸爸,我当妈妈,咱们俩一起玩。"“好啊!”……看着眼前的两个小孩,小女孩披着长发,抱着布娃娃,还拿着个小奶瓶;小男孩穿着可以唱戏的长衣服,提着个公文包,傻呵呵的笑。哎,那童声清脆而又稚嫩,那是我回不去的童年。

  现在我十三岁了。十三岁,特殊的年龄,特殊的季节。十三岁的天空澄净湛蓝,你追我赶,云追风动。“你给我站住!”“我就不,就不......”“小心我说出你的秘密哦。”“不!”“唔……”,十三岁的年纪呀,总有那么些小心思,有时候就成为了魔咒。从小,我就混在男生堆里,男生的发型,男生的脾气,男生的嗓门,男生的心态,男生的疯癫,曾经认为和男生一起玩,没有压力。但是,十三岁了,十三岁的我不经意间已与男生走远,以至于我在学校遇见个认识的男生,或曾经玩得好的还装作不认识。为什么,为什么,男生女生形同陌路,这是我们想要的吗?十三岁的天空啊,本来更加澄净湛蓝。也许因为青春期的不期而至,因为所谓的“流言蜚语”而暗淡了应有的明媚与光芒。

  十三岁的天空大多天高云淡,灿烂如春。步入了初一,正是朋友云集闺蜜结伴的好时节!这里有世界上最美丽无邪的感情,没有私心,没有虚伪。小c是一个有趣的人,并不会因为别人眼光而改变自己,世界总是很奇妙,老天总是习惯和你开个玩笑。上学期,我和她还是形同陌路,现在却是结伴而行。我们一起常开怀大笑,一起在课后的草地上,赏读“骆驼之祥”。

  十三岁的天空善变。阳光和温暖过后,也会有梅雨催人断肠。还记得那次寝室大扫除,我承担了四分之三,还负责倒垃圾。等我倒完垃圾,小c小t早已不在寝室,打水洗澡去了。我一个人在风中,在雨中凌乱。虽然我摔了垃圾桶,是我不对,所以我道歉,但是他们提前走了,无声无息。我询问理由不理我,我道歉不理我,我追赶不理我,但当我问不觉得他们过分了,或错了的时候,她们说没有!好像一切都是我错了,那天我不争气的偷偷哭了一场,十三岁的天空,也会有雨,有云聚在一起陪我哭……那天,那天的雨下得好缠绵。

  当时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我渐渐释怀了。十三岁的天空,有风有雨,有效也有泪。我时常暗地里思忖,为什么我脸上常年长痘痘,兴许就是是阴霾过后,留下的伤痕,泪和痛的印记。我的又爱又恨的青春痘啊,它在默默的提醒我:

  十三岁的天空,我曾来过。

  十三岁的天空,我在白云之上!

  十三岁的天空,偷换了我心中的大海!

十三岁的天空作文9

  我似乎该和某种东西告别了,站在青春十几岁的舞台上我总是会有这样隐隐的冲动。

  回想起快开学的那时候,每到晚上总是睡不着。我在憧憬,憧憬着未来的新校园、新老师、新朋友,更憧憬着既紧张又快乐的初中生活。每每想到这些,我总是嘴角挂着笑意进入梦乡。

  于是,我轻盈的脚步随着我的梦想,来到我期待已久的学校——宏力学校。

  每天早晨,我们迎着东方第一束阳光,迈着整齐的步伐奔跑在校园的育英大道上,呼气着新鲜的空气,看着天空中偶尔飞过去的小鸟,耳畔掠过缕缕清风,我的内心徜徉在这个美丽的校园中。我像海绵宝宝那样心里喊着:我准备好了,我准备好了。是啊!我必须准备好,我要接受新的挑战,妈妈告诉我,人生就像战场,没有做好准备,就打不了胜仗。在这晨风送爽的育英大道上,我扬起了前进的风帆。

  在十月的秋日里,我迎来了学校的秋季运动会,我报了200米和800米两个项目。只记得当时自己刚跑过200米,800米就要做准备。我的心在胸膛里狂跳,汗珠顺着我的后背流下来,我不知道自己还行不行,就蹲在地上稍稍休息。朋友拿瓶水递过来说:“没事,加油跑,你是超人晓。”真的,这句话简单,却给了我心理上最大的安慰。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友谊”。

  当我还沉浸在升入初中的快乐的时候,第一次摸底考试将我打得一败涂地。我独自走在夜晚的甬路上,明亮的路灯慢慢拉长了我凄楚的身影,白天沸腾的校园恢复了夜晚的宁静,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静静的呵护着她的孩子,初秋的凉风慢慢吹来,思绪也逐渐清楚。我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我把老师殷切的话语轻轻收在心里,收拾好行囊,期待下一次考出理想的成绩。我知道,明天一定写着属于我的辉煌。

  “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我现在就像一颗小春笋,渴望着快快长大。有时,我也怀念小学,但它已经是我的过去。何必在去记挂呢。我要大步向前,不留遗憾,向未来挑战。用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大喊:“十三岁的天空,充满挑战,而我,要打败它。”展现出一个最真实的自我!

十三岁的天空作文10

  静儿和瑶儿从小学一年级就是很要好的朋友了,现在她们已经成为初中生,并且还是同班同学,但这或许是她们的缘分吧。

  自从进入初一静儿又和雅文成为了好朋友,她们每天放学都会在秋千那里的凉亭聊小秘密,而瑶儿和曼儿也成为了好朋友,当静儿和雅文一起聊天时瑶儿和曼儿都会跑去一边玩。就这样她们每天循环着度过——直到有一天雅文跟静儿说,她总是碰到帅一点的GG心里就会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我想那应该是爱吧~ 雅文讲述着她和他之间发生的事情,因为那时他坐在雅文的后边,他们经常在一起开玩笑,雅文都讲给静儿听,静儿也经常讲以前她和瑶儿发生的故事。直到有一天静儿问那个GG是不是喜欢雅文,而就在那一刻使静儿没想到的是雅文也在问那个GG喜不喜欢静儿。这是后来雅文告诉静儿的。

  GG说他都不喜欢,而芳儿却在学校问GG到底是喜欢雅文还是静儿,他说给他三天时间。终于在网上GG告诉静儿,他喜欢雅文,因为那时GG叫静儿姐姐[当然是静儿逼的啊,静儿喜欢做姐姐]。静儿其实不喜欢GG,但不知道为什么芳儿和雅文会问GG喜不喜欢静儿?其实静儿好开心,因为雅文和GG真的是有缘分,他们彼此心里都有对方。

  而GG也向雅文表白了,但雅文还是没有接受,虽然没有接受,但是他们之间越来越亲密。雅文说如果GG等她毕业了的话她一定会接受,但是现在我们刚刚上初一。意料之外的是GG居然答应了。听说那个GG以前很花心,但每次提到他以前的女孩他都有借口GG为了雅文买了很多的东西,雅文也很开心,只是他们之间也有过不开心的事情。

  雅文不想接受GG的东西,告诉静儿和瑶儿,她们决定让雅文去跟GG说清楚,不然他们双方都不开心。雅文把自己心里想的全都告诉了GG,GG听了很伤心,他把送雅文的东西[QQ秀卡和QQ号卡]扔到了鱼池里。等到上了课,GG说让静儿去捡QQ卡,让静儿要了。静儿听了很生气,为什么扔之前不给静儿,等到扔了才想起静儿,那时正是冬天,鱼池都冻了——静儿很难过,静儿想才不去捡呢,把她看成什么了,就算没扔之前给她她也不要,那个GG以为自己是谁呢~切!

  放学后,静儿把卡的事情告诉了瑶儿和芳儿,瑶儿和芳儿要去捡,因为她们说再帮雅文和GG最后一次。静儿不让她们捡,那么冷的天,水是很冰很凉的,更何况还是女生~她们不同意,静儿哭着哀求到:"你们不要捡了,那么冷,明天还要考试,要是冻坏了怎么办,再说了雅文也不会领情的,你们不要啊~"芳儿和瑶儿说:"你别哭嘛~这也是我们帮他们的最后一次了。以后再有事也不帮他们了。"她们还是把卡捞了上来,一条袖子也湿了,虽然她们把袖子撩了上去,但是还是湿了!静儿说她真的好恨GG啊,也很恨她自己为什么要告诉芳儿和瑶儿~

  第2天静儿把卡给了GG,静儿,芳儿,瑶儿告诉了GG很多怎么样说服雅文。之后雅文和GG也恢复了正常状态。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5篇(扩展5)

——十三岁女孩叛逆期早恋如何引导教育3篇

十三岁女孩叛逆期早恋如何引导教育1

  一、青少年儿童早恋怎么办

  1、自我反思自身,多陪闺女。女生青春期比同龄的男孩子来的早,学生谈恋爱的青春期少女通常缺乏父母之爱,非常是父亲的爱。正是如此,做父母者,理应在闺女青春发育期提升守候提升关爱。人际交往确实不可或缺,这一点儿,许多爸爸妈妈要做自身反映。

  2、和老师建立联系,相互工作。这类工作中是少来个道理,不起作用!只是根据谈学习培训,谈校园内别的层面的主要表现,一样具有迁移集中注意力的功效。这里,要填补的是,文化教育闺女用解决的方式,而决不能四处传扬乃至肆无忌惮辱骂。那样会使闺女造成明显的青春期叛逆,状况会学坏。

  3、 青少年儿童早恋怎么办?教育小孩她们如今如同一棵一些树,必须持续吸取营养成分、承受雨打风吹,长出一株强健的树木,能够担负起家中和感情的义务。

  二、青春发育期女孩早恋的教育理念

  1、 父母最先要做的就是说:给小孩的“青春发育期感情”1个有效客观性的点评。教育小孩它是一切正常的,证实她们早已从小朋友进到为对感情有渴慕的青春发育期环节。而且在生活中重视小孩的人格特质和情感,切勿不能讥讽、嘲讽小孩。

  2、协助小孩认清“青春发育期感情”。父母应当教育小孩,完美的爱情并不是仅仅单纯性的同性相斥,还包含崇高的品性和丰富的精神实质衣食住行。假如您的小孩早已拥有感情,父母理应协助小孩剖析这些感情。假如小孩是被另一方的优势和优点吸引住,就该把这类幸福的感情和对另一方的敬佩、赏析化作勤奋提升自己的驱动力;假如小孩是被另一方的容貌或家世所吸引住,父母就该教育小孩这类情感是浅薄的,化学物质和外在仅仅表层,本质精神实质的崇高和丰富算是最关键的。

  3、父母在这里一环节应当多和小孩闲聊,留意青春期少女的观念趋势。乃至能够分配某些亲子互动,例如:一块儿看场影片、和小孩一起K歌、去看看巡回演唱、一块儿开展体育竞赛,这些。不必有意的“批评”小孩,只是像盆友闲聊相同,教育孩子讲出自身的念头。父母不必有意防止在小孩眼前谈“青春发育期感情”。我觉得,父母越发对外开放诚恳的和小孩谈“青春发育期感情”的`事,小孩越发能摆脱对“恋情”的新鲜感。

  4、教育孩子多跟不一样的异性朋友相处。父母千万别由于小孩跟异性朋友同学们通电话、发信息、去玩就一心责怪小孩。我想到前几日在新浪微博里见到一句话,大约是我们*人的父母在小孩青春发育期时施压小孩、严禁小孩跟异性朋友相处,而等小孩毕业后后又恨不能小孩赶快找1个各层面都好的适合爱人完婚。这确实是很分歧的,当你的小孩不可以在青春发育期环节学好与异性朋友交往、沟通交流的工作能力,那麼对她们将来的人际交往、婚恋交友意识常有极*的危害。因此父母切勿不可以严禁小孩跟异性朋友相处,反倒理应激励她们和异性朋友同学们创建友情。

  5、 父母理应提升对小孩的性启蒙教育。假如您的小孩早已和挚爱的异性朋友有相处紧密的趋向,父母还要释然的跟小孩讲相处全过程中必须留意的事宜,教育小孩管住自身的个人行为,保护性个人行为的产生。父母不必感觉跟小孩将这类事很太丑。如今信息内容那么比较发达,小孩获得这类信息内容的方式十分多,两者之间小孩自身寻找,比不上父母告知她们科学研究的两性知识。

  6、父母理应协助小孩塑造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小孩并不是恳求获得挚爱的异性朋友的答复,只是对另一方多关注一点儿,在另一方必须的那时候解决困难和激励。假如小孩仅仅单恋另一方,父母就应当教育小孩,真正的爱情彼此的,假如另一方并不是对你有感觉,你还要把那份情感放在心上,无失风范、温柔体贴。那样可以协助小孩正确对待“感情”,也可以帮小孩创建身心健康的婚姻观。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5篇(扩展6)

——十三岁的故事读后感3篇

十三岁的故事读后感1

  在学校的推荐下,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叫《十三岁的故事》,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梅子涵作家。这个故事讲的是梅子涵叔叔十三岁那年的故事,关于骑单车,但不是他骑单车,而是他护送妈妈骑单车的故事。

  一开始我就知道了梅子涵叔叔十三岁时的力气很大,因为他每天都要把单车从一楼扛上五楼,又从五楼扛下一楼,妈妈每天都要骑着单车去上班。但是他妈妈还不怎么会骑单车,骑得摇摇晃晃。难道他就忍心看着妈妈摇摇晃晃地骑着单车去上班,然后自已去上学吗?错了!而是他每天跟着妈妈的单车后面跑,一直把妈妈安全地护送到工厂,自己才去上学。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钦佩,因为他才十三岁,就可以做妈妈的保镖,护送妈妈从家出发到工厂,而且有五站公交车站那么远。那时他只顾着保护妈妈,连早餐都没有吃。

  我接着往下读,他的确很爱很爱他的妈妈,因为我从“放学后我也去妈妈工厂,扶妈妈上单车,陪她回家”中可以看出他对妈妈的爱。这样的"一天,直到妈妈骑车不再摇摇晃晃了,不怕了,直到那一天,突然停止了。半年后他成为中学田径队队长,他的项目是短跑,60米,100米,4*100米,因为他的速度最快,不然他也不会每天陪他妈妈单车后面跑。

  书的最后,我看到了他的成就,就是60米冠军!那天下着雨,但没有影响他比赛。

  爱,要真诚的爱,就像梅子涵叔叔那样地,去爱他的妈妈!我们要像他一样,从小学会去关心身边的亲人,爱护身边的朋友!

十三岁的故事读后感2

  《十三岁的故事》是作家梅子涵写的一篇文章,(我们班主任华老师对他仰慕已久,上一回华老师出去开会遇见了他还问他要了签名呢!哈哈。)这是一篇很幽默的回忆文章,如果你没有读过呢,推荐一下。读了会让人忍不住哈哈大笑的!补充一下,梅子涵先生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但是你读了这篇文章会感觉他是一位运动健将,力气好大,对妈妈很好,天天都送她上班,还不考虑吃完早饭就跑会不会得胃病?运动量太大会不会肚子饿?

  文章主要描述了他十三岁时跟着妈妈骑的自行车跑,妈妈每天到了厂里会给他买一个馒头,半年后,他当上了田径队队长,他跑得很快很快,拿了冠军,他用了一句非常长的排比句,用了七个我只顾着。

  他还写了一次写作文时他很认真地写自己如何在运动会上得冠军,但老师讲评的是同班同学俞敏的作文,俞敏的作文里写到:梅子涵像苍鹰一样飞了起来。大家以为是苍蝇一样飞了起来,都哈哈大笑。

  文章结尾也挺幽默:你没有很失望吧?我知道你不会。如果你很失望,那么我也对你很失望。哈哈!

  文章写出了作者十三岁时就扛起责任,为了保护妈妈不考虑自己。因为觉得内容太沉重,加入了幽默的语句。文中隐藏了两个道理,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一、母子之间的感情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的,二、做人要诚实。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

十三岁的故事读后感3

  童年,是快乐的回忆;童年,是开怀的大笑;童年,更是无忧无虑的美好。《十三岁的故事》带我遨游他人美好的童年。这本书即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深刻的故事,有的只是一颗纯朴的心。

  在《十三岁的故事》这本书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戴小桥故事》中的《不结婚》。主要是:上课时,毛老师严肃的告诉大家:“以后,大家一定不要结婚,要不然,会生出一堆想你们一样的孩子,会烦死!”大家嬉笑着,七嘴八舌的聊天,纷纷把脚架在桌子上,毛老师给大家拍了张照,告诉大家,自己以前的小毛病都是从照片里看到的。这事,马大帅突然站起来说:“我还知道老师的一个小毛病!那就是:不结婚!”

  怎么样,是否被马大帅单纯,率真,可爱的性子逗乐了?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但这时,我们要好好的想一想:不仅是那些美好的童年,更是那些虚度的时光,我们是否有去珍惜它?合理安排他?你或许会说:"不就是想要我们学习么?“我想说:”不,童年不该在题海中度过!“我们要做到:快乐的学习。欢乐的成长,也就是: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

  例如:上课时,我们认真听课,做笔记。而下课时,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而不是一直学习。放学回家,不是先和伙伴们玩,更不是打开电脑玩游戏,而是先认认真真的把作业做完,再去放松一下是可以的。

  童年,不仅是一条快乐的小溪,更是一块智惠的结晶。请好好的珍惜时间,珍惜那些快乐得时光。《十三岁的故事》给我这样的感想。

【十三岁际遇教案五篇(2023年)】相关文章:

1.中班防溺水安全主题教案(2篇)

2.庖丁解牛教案两课时(4篇)

3.最新沁园春·长沙教案一等奖(汇总14篇)

4.中学语文教学设计郑桂华(10篇)(完整)

5.最新捉鱼教案反思(实用12篇)(范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