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7篇)(全文)

时间:2023-06-10 08:40:02 来源:文池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教案(7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7篇)(全文)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就需要根据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来编写教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教学设计教案模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10个生字,认识8个字。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吸引游客的地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与态度:了解和探索大海与人的关系,感受大海的神奇,激发学生热

爱大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主线自学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知道四大海的特点,及给游人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结合语言文字和插图,体会作者的感受及死海的神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插图、有关死海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看人躺在波浪上看书,喝咖啡的画面。

人怎么能躺在波浪上看书,喝咖啡呢?这是什么地方?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不懂的词。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字,正音

“阻”是平舌音。

“幻”注意字形,不要掉了左边一点,右边不要加横。

“仰”字不要多加一撇。

2、指名分自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回答(作者游览的死海的所见所感)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浏览死海,留下深刻印象,死海哪些地方吸引游客?

二、学习课文

死海吸引游客之处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景色美丽、奇异

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五颜六色,像彩虹,变幻多彩的光晕。

2、名字奇特

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理解“死海”名字由来

3、浮力大

引导学生读第6-9自然段,领会作者好奇兴奋的心情,感受死海的神奇

补充有关死海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三、再读课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四、作业设计

1、写生字。

2、小练笔:向大家介绍你游览过的最感兴趣一处景点。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重点难点:

抓住青蛙与小鸟的主次对话,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导语:

青蛙和小鸟争吵了起来,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我们该怎样向青蛙和小鸟讲道理呢?这节课,继续读懂课文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出示文中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谈谈读懂的内容。

生甲:井底的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话。

生乙:小鸟告诉青蛙天无边无际,青蛙说天不过井口大。

生丙: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看。

2、谈谈不懂的内容

(1)、“井沿”、“大话”、“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A、井沿:井的边沿。B、大话:不真实的夸大事实的话。C、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大。

(2)、讨论:到底谁错了?

生:因为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了解天是无边无际的;
青蛙整天坐在井里,认为天只有井口大。

3、朗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读中体验:

A、用纸卷成筒看天空,了解青蛙的感受。

B、把头探出窗外看天空,了解小鸟的感受。

三、师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

四、拓展练习。

续编青蛙跳处井口的故事。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理解生物学家和解剖学者是怎样感受到种子力量的伟大。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生物学家和解剖学者是怎样感受到种子力量的伟大。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并背诵跟小草有关的名诗名句,哪位同学愿意背给大家听听?

能谈谈你对这个诗句的理解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散文,看看我们还能读懂怎样美丽的生命。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刚才同学们背的诗句中展示了不同的野草形象,在不同的人眼中、在不同的背景下,野草形象是不同的。

在作者眼中的野草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迅速浏览课文。

2、谁来谈谈作者的观点,野草是怎样的?

三、品析“种子的力大”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课文用哪些例子来证明“种子的力”力大无比?

分开头盖骨掀翻重压

2、请从两个事例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事例读一读,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一下,把你的感受简单标记在书上。

把你的感受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3、交流阅读感受:

(1)谁细细品读了“分开头盖骨”这部分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2)很多同学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种子力大无比,课件出示“一发芽……如此如此”,请大家大声读,你从

这段话中还能读懂什么?

画出“完整分开”,什么是“完整分开”?

(3)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感情朗读,让我们就把这种震撼大声地表达出来。

4、我们用了惯用的“读-品-议-读”的方式读懂“分开头盖骨”部分课文。

哪位同学品读了“掀翻重压”这个事例?谈谈你的阅读感悟,把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1)学生汇报

抓“挺、钻、透、掀翻”这四个描写野草动作的词语感受了石块下的小草的生命力。

这四个词都有“长”的意思,如果我换掉,你看看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能不能够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画出,品悟“曲曲折折、顽强不屈”。想象一下,石块下的小草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顽强不屈地面对这些困难的?看看图能不能受到什么启发?

(3)这顽强不屈得生命力真让人肃然起敬,你想不想会野草说点什么?带着我们的敬意和赞叹通过读表达出来。让我们齐读第七自然段。

四、联系背景,深度感悟

1、我们看着石块下生长的小草,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期抗战的力,什么是能屈能伸的力,什么是不达目的不止的力,感受了种子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在震惊之余,如果我们走进作者当时所处的那战火纷飞的年月,你一定能读懂这段话的真正含义。

出示写作背景:

2、读了那段文字,你是不是对“长期抗战的力、不达目的不止的力、能屈能伸的力”深度理解?

3、扩说内涵,激情诵读。

这种子不仅仅是植物的种子,这草已不仅仅是草,而是一个一个有生命力的中国人,一位位关心祖国命运的人。同时“石块”“花房里的盆花”也不是在指石块和盆花,是指侵略者和国民党派。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把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意思表达出来。

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写作意图)

把文章当作抗战的号角,为英雄的中华儿女呐喊助威,只要生命在,我们革命必胜!

五、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总结板书。

2、学习了这篇文章,感受了顽强的生命力,你都想到了谁?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述;

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能真实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播放书中的“三幅图”

1.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发现了什么呢?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

2.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你一定有了新发现。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交流。)

(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1.同学们说的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每个人的名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指几名学生说。)

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学生发言。)

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么回事?(学生提问,学生解释。)

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组交流。)

(三)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植物。

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

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

二、总结下课。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非常神奇,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将重点都定在了发现一词上,大家都很积极,好像争着比谁的发现最多最奇,但把“观察中”忽视了,而怎么观察到的,自已观察时所做了什么,这个过程学生却大多数都是只字不提。引导学生将自已是如何观察到的,及观察时自已是否认真等过程说了出来,这就为观察的内容提供了真实性的证词。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
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反思:

《回声》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和回声有关的知识。网上找了很多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了向学生介绍回声的形成这一块上。但是我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识字朗读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作为这课的第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六个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很有规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纹(纟+文)返(辶+反),他们的读音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有三个口字旁的字,识字是很有规律的。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和小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主要体现合作的是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在这节课中我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个环节,总结了一下,觉得原因还是有很多:

1、让学生把方法写出来比较耗时,可以改成口头交流,比较省时,效果也应该会不错。还有个别学生组词时有错误。

2、反馈花了大量的时间,是否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

3、学生对这个方法掌握得还是不够好。

4、任务分配还没有到位。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
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反思: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我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会认“绝、鸣、柳、岭、泊、吴、含、窗、鹭”,会写“绝、鸣、柳、岭、泊、吴、含、窗”。

★理解诗意,感受诗中赞美大自然美景。

教学难点

★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会认、会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春景图动画,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题目,学生书空“绝”,在生字本上书写一遍。

2、出示课件,了解“绝句”含义。《绝句》属于七绝。3、出示课件,了解杜甫。

二、朗读并感悟古诗

1、认读生字:鸣、柳、岭、泊、吴、含、窗、鹭

学生认读,老师指导;说说你记住哪些字,如何记住的;给生字组词。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指导读诗出诗的节奏:

出示课件中划出节奏的古诗,老师打着节拍范读;学生试着打节拍读诗;个别学生打节拍读诗;齐读,读出诗的节奏。

4、理解诗意后熟读:

出示课件第一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齐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第二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释义“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齐读这句诗。

出示课件第三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门泊东吴万里船”,释义“泊”(停泊)。齐读这句诗。

5、感悟诗境,背诵古诗:

(1)老师从第一句诗中找出两种事物“黄鹂,翠柳”,学生在二、三、四句诗中划出“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船”。

(2)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体会颜色美。

(3)出示课件“配乐诗朗诵”,个别学生读诗,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交流脑海中的画面。

(4)小结:你们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这是哪个季节?(春季,因为出现了翠柳)。当作者看到这么美的春景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当我们被这首诗所吸引时我们禁不住要背下来这首诗。

6、拓展环节:

欣赏《绝句·迟日江山丽》,背诵这首诗。

7、总结:

今天学习了杜甫的《绝句》,欣赏了《绝句·迟日江山丽》,感受到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去积累更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吧!

三、家庭作业

1、给家长背一背《绝句》、《绝句·迟日江山丽》。

2、喜欢画画的同学,给《绝句》画一幅画。

教学板书

《绝句》

杜甫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万里船美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会本课10个生字,重点指导“瀑”字的书写;
朗读课文,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生字,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喜欢这篇课文,愿意朗读课文,通过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对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高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在读文中掌握要学习的生字,能够朗读课文,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对这首诗歌内容的理解。如:珍珠的屏;
如烟、如雾、如尘;
一道白银;
诗中人物位置的变换。

教具准备:

录音机、音乐、图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旅游吗?贴图(丁丁、冬冬)老师和丁丁冬冬也很喜欢旅游,他们今天邀请我们和叶圣陶爷爷一起去看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项自然景观“瀑布”,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就让我们和丁丁冬冬一起去看看“瀑布”。(学生发言老师板书“瀑布”)

[导入的语言亲切又简单,巧妙的告诉了学生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

二、指导书写:

老师板书时让学生跟着书写“瀑”字,并认真看老师写。

1.指着“瀑”字问:想一想,这个字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学生观察并指名发言。)

2.看黑板上的“瀑”字书写,心里提醒自己这个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3.打开书73页,在生字表“瀑”字下面写一个。写字要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要想把字写好还要做到1、2、3,想知道是什么吗?(1)要认真看书上的字;
(2)想它是怎样组成的;
(3)一次性写好。你有信心写好吗?

4.学生写字。如果你觉得自己写的还不错,就奖励自己一个小笑脸。

[写字的指导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安排写字环节时,没有墨守成规把写字教学放在教学的最后,而是在出示课题时巧妙地解决了本课生字的难点“瀑”。同时,生字教学的环节扎实,在教学过程中给出学生写好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随文识字

1.过渡:你们写得真认真,丁丁冬冬都快等着急了。轻轻把书合起来,让我们闭上眼睛,随着美妙的音乐,一起去美丽的大自然看一看。放音乐,老师范读课文。

[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流畅美妙的音乐,老师动情地范读,把学生带到了文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2.喜欢这首小诗吗?快打开书自己读读。

出示学习小建议:(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学习,同学互相帮助,学会生字。

3.对生字的学习进行反馈。

(1)老师用字卡反馈:认识就大声读,不认识举手。

(2)组词带读。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字能力,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生字。并在小组的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理解内容,感情朗读

1.生字词学会了,相信你们课文读得更棒了,同桌两个人互相读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准了,句子是否读通了,如果他都做到了,你就夸一夸他。

2.同学们真会学习。听,小丁丁说话呢,他让你们认真听。(板书:听)老师以丁丁的口吻读第一小节,读后问:你们都听到了什么?(指名发言)能把你听到的读出来,让在座的老师也能听到吗?

(1)自由练读(2)指名读

3.瀑布的声音这么吸引人,想不想看看呢?(取下丁丁的图,叮嘱学生:跟紧了,别掉队。)拿着丁丁的图在黑板上绕着山路转过来,把丁丁贴好,然后贴瀑布图,边贴边问:看,我们看到了什么?

(1)快跟同桌交流一下你此时的感受。

(2)读读第二小节,谈谈你的理解。

(3)能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吗?能把你的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

(4)师生配合读。

过渡:远看瀑布是如此的壮观,让我们加快步伐,来到瀑布脚下。(把丁丁贴的离瀑布更近)

4.边贴边和同学配合读:师: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生: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师:时时吹来一阵风

生: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谁愿意读一读这小节?学生读后问:你为什么这么读?

(2)谁还想读出自己的感受?

(3)齐读这一小节。

5.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首小诗,怎么理解怎么读。

6.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好朋友听。

7.配乐朗诵:学生读,师生配合读。

[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这儿,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瀑布的伟大与壮观。当学生渴望交流的时候又恰到好处的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在交流的基础上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8.你们能想起我们学过的一首写瀑布的古诗吗?全班齐背《望庐山瀑布》。

[注意了课外的延伸,体现了语文的特点。]

五、作业:

你都知道哪些瀑布?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可以介绍:世界三大瀑布是:尼亚加拉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
伊瓜苏瀑布。世界上最高的瀑布是:安赫尔瀑布。有关瀑布你还想知道什么,可以查资料。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7篇)(全文)】相关文章:

1.中班防溺水安全主题教案(2篇)

2.庖丁解牛教案两课时(4篇)

3.最新沁园春·长沙教案一等奖(汇总14篇)

4.中学语文教学设计郑桂华(10篇)(完整)

5.最新捉鱼教案反思(实用12篇)(范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