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三郎观后感13篇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刘德华热血合唱团观后心得 刘德华电影《热血合唱团》观后感11那天正午睡时接到华仔天地的电话有幸得一张票还问刘德华会不会出现现 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海十三郎观后感1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刘德华热血合唱团观后心得
刘德华电影《热血合唱团》观后感11那天正午睡时接到华仔天地的电话有幸得一张票还问刘德华会不会出现现
场即使得到否定的答案也还是很高兴能提前看电影后来又抽中xxx的票凑够了两张。《热血合唱团》大概是两三年前的电影中间可能是因为受伤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没能上映此前刘德华参加鲁豫的一个节目里隐约谈到受伤让他看到一些人的面目大概是这个意思有人猜测说的是博纳这一次《热血合唱团》突然宣布定档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此前粉丝们都特别期待这部电影但是来的这么突然又让人摸不着头脑也有人说选择这个档期主要是因为看到刘德华在圣诞节将要上映《拆弹专家》,在过年时上映《人潮汹涌》,想借机蹭一下热度而定档后博纳也基本没有任何的宣传路演啊首映礼啊等等都没有引起一些粉丝的不满。言归正传上映前我也很期待这部电影,一是刘德华的电影都很期待,二是导演的上一部作品成绩不错,口碑也好。看完之后,感觉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水平。看电影的过程中,自己以及周围的一些人都哭了,当然,哭本身并不能说明电影的好坏。刻意煽情的电影不见得是好电影。当然,《热血合唱团》没有刻意去煽情。最喜欢的,一段是中间唱《谁能明白我》,特别感人,这首歌选的也极为贴切,一段是尹扬名在工地干活回来给女儿买了cosplay的东西,最喜欢的就是最后一段,从刘德华去机场后,合唱团开始登场,算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先是唱youraisemeup已经足够好谁知突然来了一段rap我这种平时基本从来不听rap但是电影里突然来了这么一出结合孩子前后的成长让人再难控制自己。电影的缺点是中间推进的不够好大概讲了四五个孩子的故事大概有三个都是刘德华通过交谈或者说说教的方式帮他们走出困难的,有一个两个还行,三
1/5
个就太多了。像小男孩偷东西,被另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劝好,还有一个喜欢cos的小女孩,是他父亲最后通过加班给她买了礼物,这两个处理的都是比较好的,短短的一笔带过,但是说服力就强一点。这样的电影适合在电影院去看音乐电影自己用手机或者电脑看的话,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特别时候父母带着孩子一起看,很有教育意义。领导要出差,把我电脑拿走。让我得以空闲半天,正好写这几句不怎么通的感受,也是xxx的要求。
刘德华电影《热血合唱团》观后感12很久之后再看华哥的新片,华哥真的是青春永驻啊。片子配乐很美,一群问题少年在华哥的调教下逆袭成长的故事。谢君豪也是童年古装剧男神……我……这时代的眼泪。香港的街道和山……棺材和豪宅……贫与富……爱与恨……亲近与疏离……梦想与现实,可以看到好多元素和主题……电影总体来说不错,虽然剧情延续了之前青春励志故事套路,演员们口型看着有点变扭,但是不老男神刘德华严老师表演是真的棒,其它年轻演员演技也很不错,有感动,有热血,“废材学生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最后祝票房大卖!时期待这部电影的理由有一箩筐,观影之后期待有没有被满足呢?1。华仔好久不见!华仔真的一如既往地稳定和气场强大,这么一个需要极强信念感的人物被他演绎得生动鲜明,最后的表演催人泪下。2。师生情题材影片太珍贵了!音乐是动人的,情谊是深厚的。同侪情谊,师生情谊,总能让我想起我自己的学生时代。3。励志电影百看不厌!不被看好的草台班子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大舞台,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已经闪耀过。4。李丽珍太美了太有韵味了!即使妆容刻意做了沧桑处理,也能看出这个人物的娇俏可爱,和在困境下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卢冠廷,一生所爱!这个角色一出场就把角色立住了,“有教无类”,隐隐情怀
2/5
让人感动。6。谢君豪,南海十三郎是你吗?这次的角色有点冷冽气质,但最后还是有一点反转,温情满满。7。港片粤语很让人感动!有粤语歌哦!8。“音乐包容一切”,相信这是一部视听极大享受的佳片。极大视听享受!9。“我跟着音乐去寻找真心”,催泪片预定。最后表演是全片高潮,非常感人!10。影片中的所谓的坏孩子都有自己故事,希望能给予我们很多社会思考和力量!每个角色都那么真实可感,所以观看的时候会有很多感慨,有人文关怀的电影值得二刷!
刘德华电影《热血合唱团》观后感13有幸和大V以及华仔粉丝一起超前观影。影片讲述了热血合唱团严老师和团员学生们的相互救赎的故事。先来说一说影片好的地方。角色塑造的不错,用一些片段化的叙事勾勒出几个重点要表现的学生的背景、环境和他们在参加合唱团过程中发生的改变。同样的,华仔饰演的严老师也不是单薄的好老师角色,他在指导合唱团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正面自己的问题,最后勇敢去解决问题。另外比较聪明的地方是,虽然是合唱团为主题,但是并没有特别强调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是以合唱团的形式组织了这些角色的定位而已,这样一方面避免带偏重点,一方面避免专业问题。再来谈一谈缺陷。在这样老套的人设下,全片的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基本都是确定的,也就需要靠几个演员演出不同的感觉来。还有就是全片的节奏掌握的比较松散,观众容易走神,观影过程中就看到不少人中途拿起了手机。影片作为一个励志故事还算及格,导演之前也拍过类似方向的电影,总体中规中矩。但这个影片难免让我想起10年前的美剧欢乐合唱团GLEE,同样都是音乐让孩子们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的故事,主题方向比较雷同。最后希望被音乐选择的你们,都能够Findyourvoice。刘德华电影《热血合唱团》观后感14
3/5
影片在明快轻松的节奏中推进,故事起伏曲折、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穿插着主人公们各自的故事,将友情、亲情、师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短短一部电影却从不同侧面将合唱团成员的故事一一展现,诠释着或酸或甜,或得意或失落的复杂与矛盾。天王的演技真的令人折服,尤其是最后的指挥的片段更是令人动容。镜头语言将热血与梦想立体化,期待各位去电影院观看!
一开始略显平淡,越往后越引人入胜,热血沸腾。剧中亦有平淡和感动,也有觉得好玩的梗。用张弛有度来形容也不为过。只是,个别地方觉得稍微有点突兀,比如割腕部分。可能跟成长经历有关吧,没有生在那样的问题家庭,不太能切身体会到那种感受。另外,影片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后半部分没有预料到的关于老师的某个本来不为人知的真相,牵出了一个事实。它告诉我们,老师能教育学生,学生也能影响老师。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将影片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影片的治愈作用在后半部分也较为明显。尤其是最后的高潮部分,简直不要太感动,用了两张纸巾都不太够。印象同样比较深刻的,剧中的背景音乐也很棒,每当音乐响起,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总之,借用附近小哥看完电影后跟同伴说的一句话:“我觉得还挺好的。”不是太商业化的电影,希望票房也能大卖吧。
刘德华电影《热血合唱团》观后感15华仔是粉了十多年的偶像,代表了一个时代精神,香港电影因为你们这一代的坚持越来越有后劲,一个温馨的故事,一群有瑕疵的学生,有教无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幸好有你的坚持,希望香港电影更加多彩!电影很好看,超出预期!电影中有几个小细节暖到了:一个是信希的试卷分数,67+3,不仅带给孩子们希望和美好,更体现着浓浓的师生情;还有一个是韵儿爸爸偷偷塞给女儿的卡通图案,让人看到一个外表粗糙男人的细腻内心;小龙的口
4/5
琴不仅是老师送给他的礼物,更是他对父亲的深切思念。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段故事,愿他们将来会拥有各自的美好人生。
影片中的音乐很好听,最经典的两首歌《狮子山下》和《Youraisemeup》带给我很多感触。电影中的一个小道具:口琴,令人印象深刻。在琳琅满目的各式乐器中,口琴很小、很不起眼,甚至很廉价,但是对于热爱音乐的孩子而言,它带来的快乐是无价的。男孩小龙背后的故事伴随着口琴,小龙口琴技艺的提升象征着他的成长。特别是影片最后,在经典华丽的合唱中出现一小段口琴独奏,真是点睛之笔。可惜今晚看的是普通话配音版,打算正式上映以后二刷!
5/5
篇二: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刘德华热血合唱团观后心得
【编辑按】影片中,蒙眼寻找声部的小伙伴,两人三脚的集体训练,都在感受温暖治愈。特别喜欢影片镜头的处理方式,男神在走廊,在光斑背景的镜头,在雨中的镜头,太赞了!影片最后,…eup已经足够好谁知突然来了一段rap我这种平时基本从来不听rap但是电影里突然来了这么一出结合孩子前后的成长让人再难控制自己。电影的缺点是中间推进的不够好大概讲了四五个孩子的故事大概有三个都是刘德华通过交谈或者说说教的方式帮他们走出困难的,有一个两个还行,三个就太多了。像小男孩偷东西,被另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劝好,还有一个喜欢cos的小女孩,是他父亲最后通过加班给她买了礼物,这两个处理的都是比较好的,短短的一笔带过,但是说服力就强一点。这样的电影适合在电影院去看音乐电影自己用手机或者电脑看的话,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特别时候父母带着孩子一起看,很有教育意义。领导要出差,把我电脑拿走。让我得以空闲半天,正好写这几句不怎么通的感受,也是xxx的要求。
;;;;;刘德华电影《热血合唱团》观后感12很久之后再看华哥的新片,华哥真的是青春永驻啊。片子配乐很美,一群问题少年在华哥的调教下逆袭成长的故事。谢君豪也是童年古装剧男神……我……这时代的眼泪。香港的街道和
山……棺材和豪宅……贫与富……爱与恨……亲近与疏离……梦想与现实,可以看到好多元素和主题……
电影总体来说不错,虽然剧情延续了之前青春励志故事套路,演员们口型看着有点变扭,但是不老男神刘德华严老师表演是真的棒,其它年轻演员演技也很不错,有感动,有热血,“废材学生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最后祝票房大卖!
时期待这部电影的理由有一箩筐,观影之后期待有没有被满足呢?1。华仔好久不见!华仔真的一如既往地稳定和气场强大,这么一个需要极强信念感的人物被他演绎得生动鲜明,最后的表演催人泪下。2。师生情题材影片太珍贵了!音乐是动人的,情谊是深厚的。同侪情谊,师生情谊,总能让我想起我自己的学生时代。3。励志电影百看不厌!不被看好的草台班子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大舞台,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已经闪耀过。4。李丽珍太美了太有韵味了!即使妆容刻意做了沧桑处理,也能看出这个人物的娇俏可爱,和在困境下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卢冠廷,一生所爱!这个角色一出场就把角色立住了,“有教无类”,隐隐情怀让人感动。6。谢君豪,南海十三郎是你吗?这次的角色有点冷冽气质,但最后还是有一点反转,温情满满。7。港片粤语很让人感动!有粤语歌哦!8。“音乐包容一切”,相信这是一部视听极大享受的佳片。极大视听享受!9。“我跟着音乐去寻找真心”,催泪片预定。最后表演是全片高潮,非常感人!10。影片中的所谓的坏孩子都有自己故事,希望能给予我们很多社会思考和力量!每个角色
都那么真实可感,所以观看的时候会有很多感慨,有人文关怀的电影值得二刷!
;;;;;刘德华电影《热血合唱团》观后感13有幸和大V以及华仔粉丝一起超前观影。影片讲述了热血合唱团严老师和团员学生们的相互救赎的故事。先来说一说影片好的地方。角色塑造的不错,用一些片段化的叙事勾勒出几个重点要表现的学生的背景、环境和他们在参加合唱团过程中发生的改变。同样的,华仔饰演的严老师也不是单薄的好老师角色,他在指导合唱团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正面自己的问题,最后勇敢去解决问题。另外比较聪明的地方是,虽然是合唱团为主题,但是并没有特别强调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是以合唱团的形式组织了这些角色的定位而已,这样一方面避免带偏重点,一方面避免专业问题。再来谈一谈缺陷。在这样老套的人设下,全片的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基本都是确定的,也就需要靠几个演员演出不同的感觉来。还有就是全片的节奏掌握的比较松散,观众容易走神,观影过程中就看到不少人中途拿起了手机。影片作为一个励志故事还算及格,导演之前也拍过类似方向的电影,总体中规中矩。但这个影片难免让我想起10年前的美剧欢乐合唱团GLEE,同样都是音乐让孩子们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的故事,主题方向比较雷同。最后希望被音乐选择的你们,都能够Findyourvoice。;;;;;刘德华电影《热血合唱团》观后感14
影片在明快轻松的节奏中推进,故事起伏曲折、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穿插着主人公们各自的故事,将友情、亲情、师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短短一部电影却从不同侧面将合唱团成员的故事一一展现,诠释着或酸或甜,或得意或失落的复杂与矛盾。天王的演技真的令人折服,尤其是最后的指挥的片段更是令人动容。镜头语言将热血与梦想立体化,期待各位去电影院观看!
一开始略显平淡,越往后越引人入胜,热血沸腾。剧中亦有平淡和感动,也有觉得好玩的梗。用张弛有度来形容也不为过。只是,个别地方觉得稍微有点突兀,比如割腕部分。可能跟成长经历有关吧,没有生在那样的问题家庭,不太能切身体会到那种感受。另外,影片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后半部分没有预料到的关于老师的某个本来不为人知的真相,牵出了一个事实。它告诉我们,老师能教育学生,学生也能影响老师。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将影片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影片的治愈作用在后半部分也较为明显。尤其是最后的高潮部分,简直不要太感动,用了两张纸巾都不太够。印象同样比较深刻的,剧中的背景音乐也很棒,每当音乐响起,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总之,借用附近小哥看完电影后跟同伴说的一句话:“我觉得还挺好的。”不是太商业化的电影,希望票房也能大卖吧。
;;;;;刘德华电影《热血合唱团》观后感15华仔是粉了十多年的偶像,代表了一个时代精神,香港电影因为你们这一代的坚持越来越有后劲,一个温馨的故事,一群有
瑕疵的学生,有教无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幸好有你的坚持,希望香港电影更加多彩!
电影很好看,超出预期!电影中有几个小细节暖到了:一个是信希的试卷分数,67+3,不仅带给孩子们希望和美好,更体现着浓浓的师生情;还有一个是韵儿爸爸偷偷塞给女儿的卡通图案,让人看到一个外表粗糙男人的细腻内心;小龙的口琴不仅是老师送给他的礼物,更是他对父亲的深切思念。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段故事,愿他们将来会拥有各自的美好人生。
篇三: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高中观后感5篇
可以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涉及了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孟买极端的富裕和贫穷,城市贫民窟的恐怖悲惨,宗教信仰的矛盾杀戮,赤裸裸的阶级歧视,但也拥有充满希望的坚持前行。下面给大家分享的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高中观后感5篇,欢迎大家参考。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高中观后感范文(1)不常看有关印度人的电影但昨晚我从十点看到整整十二点,又一次被震撼。贫民杰玛是如何变成百万富翁的,这是首先吸引咱们的问题。有点雷的答案是,他是透过参加印度版开心大辞典节目来获奖的。为什么?待续…贾马尔·马里克(戴夫·帕特尔饰),来自孟买的街头小青年,此刻正遭到印度警方的审问与折磨。原因是贾马尔参加了一档印度版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直播节目,这个节目能够使人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然而就在他应对最后一个问题之前,主持人却揭发他作弊,原因是贾马尔并没有选取主持人在休息时刻时给他的答案,这不合乎情理,贾马尔当然矢口否认。在解释为什么能完美答对每道题的同时,贾马尔的生活也在咱们眼前徐徐展开。他讲起了认识的一位宝莱坞明星,在一宗教冲突中丧生的母亲,以及他与哥哥沙里姆如何认识了拉媞卡(芙蕾达·平托饰),他生命的挚爱。三个无家可归的年轻人被一所孤儿院收容,每一天以乞讨为生。但是孤儿院的负责人却想弄瞎他们的眼睛以增加乞讨收入,于是他们逃走了。在他们爬火车时拉媞卡正因跑的慢而被落在后面,火车上的沙里姆本来已经抓住了她的手,却突然在一瞬间故意松开了手,眼看着拉媞卡再被孤儿院的人抓去。兄弟俩在泰姬陵附近暂时住下来,贾马尔以给游客带给导游服务为生,而沙里姆则与街头混混趁机偷取旅客的财物。但是贾马尔对拉媞卡的思念并没有因时刻的流逝而减少。最终他说服沙里姆一齐回到孟买寻找拉媞卡,但是一系列的变故使得他虽然见到了拉媞卡,却再次失去了她──她被黑帮老大夺去;而兄长沙里姆也成了黑帮的一员。于是贾马尔想到了来参加这个电视节目,正因他明白这是拉媞卡最钟爱的节目,她务必会看到他。此时,贾马尔凭借他那传神的生活经历破掉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隔在贾马尔与20__万卢比之间的,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
警方认为贾马尔的故事“虽然怪诞,但貌似有理”,于是放他回去继续参赛。拉媞卡果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他,沙里姆此时也幡然醒悟,给了拉媞卡车钥匙与电话,催她快去找贾马尔。最后一个问题是“请说出三个火枪手的名字”,贾马尔并不明白,于是他使用了电话求助。电话打给他的兄长沙里姆,接听的却是拉媞卡。贾马尔听到她的声音固然兴奋,但可惜拉媞卡也答不上这个问题。于是贾马尔猜了一个答案……而此时沙里姆为了能让他们愉悦地生活在一齐,也与黑帮老大同归于尽。
那天晚上,贾马尔与拉媞卡最后在火车站相见。他们忘情拥吻,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时候,写一篇国外电影的影评于我个人是件会有些犹豫的事,正因人类的感情虽然共通,但另一个社会的文化毕竟不是咱们所熟知的,我坚信咱们一些电影专业人士对很多西方电影的明白,恐怕还不如西方的很多普通民众,正因那是人家自小浸淫于其中的,比如说《布什传》,咱们的专家再钻研,恐怕也不如一个美国老百姓感受更深。就好像《英雄》(电影版、美剧版)《十面埋伏》的色彩和东方元素能唬住不少老外名家,但片中人物的满口胡说八道却瞒不了咱们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一样。对异文化的误读有多大,看看美国教授写的金庸小说的书评就明白了。
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却很有意思,第一,它由一个英国导演拍摄一个完全印度的电影,而在文化表现上极自然,绝无生硬之感。第二,它由中国影迷看来,又如此感同身受,毫无隔阂。
第一个问题,电影结束之后有段和电影无关的歌舞表演,由片中的男女主角领头,一下子脱离了全片的写实氛围,让人想起印度风靡世界的代表片种歌舞片,让我猜想丹尼·保尔有可能是印度歌舞片的影迷,就像昆汀是武士和功夫片的影迷一样。现代东方文化在西方很吃香,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更是有不少拥趸,比如赫赫有名的涅盘乐队,比如理查德·阿滕伯勒会拍摄《甘地传》,比如大科幻家凡尔纳从小就向往印度,他的《海底两万里》的尼摩船长就设计成印度人。
第二个问题更好解释。今年我看诗人西川的书《流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有句很传神的话,“印度是一个把所有社会问题用放大镜放大的中国,因此要了解中国,去了解印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取。”(大意)因此咱们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很多情节是咱们十分熟悉的,比如诱骗儿童,训练并将其致残成乞讨工具的丐帮集团。方兴未艾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之类的综艺节目(顺说一句,你看许冠文70年代的喜剧,里面已经有对这类节目的讽刺,而咱们但是晚了三十年而已)。
虽然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仍然腐败横行阶级分立的社会现实,还有经济腾飞,宗教冲突等等。
因此看片的过程中,我时常误以为自我在看一部中国电影。透过讲故事来引出一个人的大起大落的生命的叙事方式,如《南海十三郎》;从质朴的乡村文化到经济腾飞的现代社会的巨变,如《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兄弟俩在未建成的高楼上往下看的场面,像极了《风柜来的人》里几个少年被骗去楼上看电影的场面);人的生命带出整个历史的变迁,动荡,则如《悲情城市》。
诚如西川所说,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因此从某个好处上来说,这才是愤青们常挂在嘴边的,“每个中国人都就应来看”的一部电影。感谢丹尼·保尔,他以一个局外人不带偏见和局限地拍摄了一部东方电影,而能令另一个国家的东方观众为之感动,受益。
我以为这是丹尼·保尔最好的作品。它不像《猜火车》般只是迷恋于电影技巧的炫目,影像感的新奇和敏锐,也不是像《28天》系列般,在一个架空的世界里,极尽黑暗残酷的挑战人性与道德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些作品也是很好的作品,但仍然还只是小格局里的好作品,只见到作者的才气,锋利,但还看不到作者的胸襟,情怀。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丹尼·保尔首度具有大气平和气度的电影。这部电影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的叙事,悬念从生,惊心动魄的讲故事的方法,有美国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童话气质,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有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有丹尼·保尔式的在影像和思想方面的锋锐和透彻。从这一点来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是丹尼保尔与编剧赛门·波弗伊的一次完美合作,后者填补了前者一贯在故事性,人物塑造方面的不足。赛门·波弗伊是《光猪六壮士》的编剧,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在他的作品中一脉相承。以《猜火车》成名的丹尼·保尔,在本片中完成了他在电影事业上的一个飞跃,在我看来不亚于拍《群尸玩过界》起家的彼得·杰克逊,忽然拍出了《指环王》。犹如印度宗教中的比拟,这是丹尼·保尔的涅盘之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高中观后感范文(2)可能许多看完电影的人说,这是一部讲述贫民窟少年贾马尔感情的电影,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原因是,感情在这部电影里只是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是贯穿整个故
事的结构线索,正是依靠贾马尔对拉提卡的相思之情来结构故事,才把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流水账似故事片段串成了一个艺术整体。感情更是主人公贾马尔永不放下,最终选取参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的动机,它把故事推向了前进。二是作为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甚至不认得几个字的贫穷青年,贾马尔对感情的执着,就代表着他对性命的执着,而感情,在那里是一切完美的代名词,是主人公对自我所有人生理想的寄托。之因此这么说,并非臆想出的结果,咱们能够反观整部电影的人物构成,咱们能够说贾马尔是怎样怎样的性格,他哥哥萨利姆如何如何的人物,可思考到拉提卡时,咱们却没有什么特定的印象,她的人物性格并不鲜明,只能模糊地说,她善良,美丽,深爱着贾马尔,其他的一切比较细微的个性之处,咱们似乎并不能说出来。原因很简单,就是正因编剧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就没有投入浓墨重彩,这就导致了拉提卡这个全片的女主人公虽然出场次数很多,但是并不是影片的重心所在,以至于她的形象比较单薄,只是个完美意象而已,不是十分立体的人物。
但说到贾马尔的哥哥萨利姆,他在整部影片中的出场虽然与拉提卡比起来并没有很大的优势,可他性格的鲜明性和在影片中起到的艺术作用远远超过了拉提卡,甚至他的圆形性格与影片中的一号主人公贾马尔的扁性性格相比也要有分量的多。因此我认为,这部影片的隐含的线索和中心,实际上是两个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亲兄弟,为了生存,有了不一样的人生选取,因此才导致了他们最后不一样的结局。
大哥萨利姆从小机灵聪敏,一心想出人头地,成为百万富翁,弟弟贾马尔心地善良,除了对生活的执着和钟爱,其他一无所求,兄弟两人有着截然相反的追求,但却惊人地得到了相反的结果,(fwsir。)不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弟弟最终透过机缘巧合成了真正的百万富翁,而哥哥却躺在金钱的泡沫里,永远闭上了眼睛。难怪导演在电影的一开头,就用哥哥在浴缸里撒钱这个就应发生在影片最后的镜头,刻意地放到了前面来表现哥哥的人生目标。纷纷扬扬的纸币是哥哥命运的绝好象征。
主人公贾马尔对完美事物的不懈追求被影片渲染得感人至深。他在任何状况下都从不放下对心中圣洁化身的拉提卡的追求,无论是金钱的诱惑,还是性命受到威胁,都没有窒灭他的所求。在看到自我心爱的人被哥哥抛弃时,一向尊重哥哥的他怒不可遏。他参加百万富翁的节目,不是为了成为百万富翁,而是为了寻找拉提卡。他的性格是那样单纯,他的心灵是那样干净,这简直就是作者富有诗意的创造,寄托着作者对完美人性的无限渴望和对世俗对人性美的冲击的深深忧虑。银幕上这样一个简单、率直又可爱的个性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垂青”,他时常说的一句
“It'sourdestiny。”(这是咱们的命中注定),更引来了无数粉丝的尖叫。的确,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拥有这样完美心灵的人都是很值得咱们尊敬的,但在他没有成功以前,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人看作为是“一根筋”。
但相对于贾马尔一根筋式的执着,在电影里,我更钟爱萨利姆这个主角的安排,编剧在对这个人物的设计上务必下了不少功夫,正因他亦正亦邪的个性,正因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说他正,是正因在贾马尔遇到危机时刻,他是拯救贾马尔的英雄;说他邪,是正因贾马尔与拉提卡一向未能如愿的感情,就是正因萨利姆直接或间接地关联造成的,是他在思考自我生存质量的时候,无情地把拉提卡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他是这个故事的始作俑者,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也是最终给这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的关键人物,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萨拉姆能够说是整个故事的发动机。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高中观后感范文(3)今日爸爸告诉我,去看一部有着深刻意义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便在网上找到了这部曾获得众多奖项的影片,认真仔细地看完了这部令人回味无穷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影片利用插叙和倒叙的拍摄手法,描绘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讲述了贾马尔·马里克——一个来自孟买的街头青年,他在一个游戏电视节目中答对了十个问题获得了两千万卢比的故事。但他在回答最终一个问题前被人揭发作弊,被警察抓走。在给警察解释时,他告诉警察:他从小就和哥哥和一个小女孩在一齐生活。过了很多年那个女孩被黑社会老大抓走,而哥哥也成了黑社会的一员。他为了找到那个女孩,便来参加这个电视节目,好让女孩找到他。至于他答对了那些问题,是因为那些题有很多他都亲身经历过。警方相信了贾马尔·马里克,并把他送回去,让他继续参加节目。他成功地答对最终一个问题,赢得了两千万卢比。而他哥哥为了救女孩和黑社会老大同归于尽了。最终贾马尔·马里克和女孩在火车站相遇……看完这部影片,让我感慨良多,闭眼回想,脑海里又出现了电影里的画面。在这部影片中贾马尔·马里克最让我感动。他以执着的精神找到了和他阔别多日的女孩。从中让我明白了做事情要有一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心,做事要善始善终、坚持到底。当然贾马尔·马里克还有一个精神品质就是他奋发于逆境之中。他虽然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在印度十分贫穷的贫民窟里,但他靠自我的坚定的信念去生存,不加入黑社会。还靠自我的生活经验在游戏节目中成为百万富翁,走出了贫民窟。这让我明
白了我们不要在乎自我的生活环境,只要我们制定好目标,努力奋斗、拼搏,就必须会成功的。
看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影片让我获益匪浅,让我明白了处人做事许多的精神品质。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高中观后感范文(4)昨晚看了这部电影,个人感觉很好,不愧是获奖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尤其是细节处的刻画,无一不让人感叹。就像一位影迷说的,经典就是经典!不管过去多长时间,每次看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那些情节和故事好像深深地烙在大脑里一样,挥之不去,耐人寻味。剧中马利克和拉媞卡之间的感情是那么地纯粹!那么地纯洁!尤其是拉媞卡,她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并没有拥有一个清白的身子......而深爱她的马利克并没有因为她不是处女而嫌弃她,也没有因为自我变成富翁之后而小瞧她,相反还一向在苦苦的追寻她,不畏艰险,不顾一切,他的爱是那么的坚持,以至于最终最终实现了自我的目标,在拉媞卡脸上伤疤处深情的一吻,是最最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再想想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下的人,试问,我们有多少人愿意为了心爱的那个他(她)而这样不顾一切的坚持?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在什么都要求效率的时代,有多人又愿意在自我像马利克一样有钱的时候去找寻最初的,此刻又遍体鳞伤的真爱呢?又有多少人愿意去花费一生用爱抚平她的伤口呢?现如今,在我们听到好多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分手的情侣中,又有多少人愿意为自我的真爱去努力奋斗,去包容他(她)的一切......难道真的就让细节打败了自我的感情吗?我想,真正的感情是能包容对方的一切,优点也好,缺点也罢,高兴时与他(她)一齐分享,受伤时,用心的替他(她)疗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亲爱的朋友们,既然选择了自我的爱人,就别轻易说放弃!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高中观后感范文(5)看完这部电影没有喜悦,没有感动,没有痛苦,没有悲伤,仅有类似记录片带来的震撼!拥挤不堪的棚户区,肮脏的污水,生存的打斗,这些都是贫穷的表象。贫穷到底意味着什么贫穷意味着能够没有道德底线。在影片中,没有父母可依靠的孩子,欺骗,贪婪,敲诈,偷盗……可这些在以生存为目的的现实面前不值一提。扒火车,偷鞋子,
装作导游等等,男主角和伙伴们做的那些事,不仅仅没有让人指责他们,反而为他们坚强的生存毅力叫好。贫穷让人成了本能恢复的动物。
贫穷意味着没有尊严。就因为男主角出身贫民窟,答对了问题,就会被怀疑,被审问,拷打。拉提卡就因为穷,被男人当成玩物,身不由己。没人问过她的意见。中国有句古话人微言轻。在那里,甚至没有微人,没有轻言。贫穷让人成了装饰品。
贫穷意味着对生命的不尊重。影片中似乎是宗教冲突杀死了主角的妈妈,其实不然。在贫民窟里,争取更多的利益,空间才是目的。还是因为贫穷。在那里,生命如同草芥,几十个活生生的人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转瞬没了踪迹。小孩子的眼睛被人弄瞎,没人在乎。贫穷让那里的人们穿上了隐身衣。
可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男主角艰难长大了,贫穷并没有让他放弃所追寻的友情,感情。这给影片沉重中带来了一抹亮色,让人充满期望。他真的贫穷吗
恰好今日的报纸上有一则关于女大学生承受不住找工作的压力而自杀的消息:她没有生存的压力,没有尊严丧失的危险,没有生命的威胁,她只是觉得找工作太难了。好的工作,人家不要我;不好的,我还不想去。这让她了无生趣,于是自杀了。她真的不穷吗
物质的贫穷,精神的贫穷,到底那一种更可怕?
篇四: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东归英雄传电影
篇一:观后感《东归英雄传》观后感最近看了《东归英雄传》,这部悲壮慷慨的英雄壮歌,英雄们抛头颅撒热血,坚决要回归祖国,因为这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有稳定平静的生活。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早已被影片中的这些英雄们所折服,他们万众一心,义无反顾,感天动地的英雄气概令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这部电影讲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民族大迁徙——艰难的东归旅途。在沙皇残酷的统治之下,民族的生死存亡之秋,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发动了武装起义,率领十七万族人,经过八个多月一万多里的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与俄罗斯女皇派出的追兵的生死搏杀,却仍不屈服,九死而不悔,最后剩下不到七万族人,终于胜利到达祖国的边境——伊犁河畔。这次悲壮的民族大迁徙,在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敲章。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为了国家的统一,这也是值得的。这部影片的大部分故事是在马背上发生的,苍茫的天空,辽阔草原下的男儿,温柔美丽的草原女子,但是他们浴血奋战,绝不回头。到最后,他们“衣衫褴褛,形容枯槁,鞋靴全无”,很多孩子身无寸缕。正如歌中唱到的那样:“东归路,风沙连成漩涡,步步难,心被寸寸折磨,挽丝缰,不许烈马回头望,任凭亲人骸骨永埋他乡异国”不得不承认,他们
付出的是血的代价。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远超我的想象。草原千里闪着金光,风沙呼啸过大漠,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影片中那些苍凉而恢宏的画面,还有对故土、对民族那样一种光荣的梦想都可以在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不单单是这些塞外的迷人风情,还有蒙古儿女那种刚毅的性格,亦让人印象深刻,久久无法忘怀。
《东归英雄传》虽然很精彩,但是电影反应的仅是土尔扈特部回归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段,他们回归的历史不是用电影、也不是史书就能书写完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的英雄壮举,蒙古女儿们抛头颅撒热血,很多英雄的尸骨都在异国他乡,没有回到祖国,但是他们的灵魂早已回到了祖国人民的怀抱,他们为了民族大团结所做出的贡献,是世纪性的,他们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震惊了__和西方。他们创造的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光荣传统,可昭日月,将永远光耀史册,对新时期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国家的发展与富强,都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新__成立后,《东归英雄传》的悲壮历史将不再书写,民族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坚持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包括蒙古族在内的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使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各个民族互帮互助,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一起迎来美好幸福的小康生活。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关系达到空前的和谐,民族凝聚力的空前增强。《东归英雄传》是历史中的一
个奇迹,但是却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社会中不会再发生。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会越走越好,全面实
现民族统一指日可待,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指日可待!篇二:经典老电影1蔡文姬2当代人3花姐妹风流债4良家妇女5梦醒时分6哪
吒7男女有别20无声的河21足球大侠官42潜网43青春之歌4422八仙的传说如烟往事45伤逝23刺秦46四十不惑24大太监李连英47血,总是热的25鸿门宴26破釜沉舟48一盘没有下完的棋49月牙儿50找乐51祝福52福尔摩斯与__
女侠53南拳王54神秘的大佛55索命逍遥楼56无名三侠客57五台山奇情
8女人们的选择27西楚霸王9女性世界10铁弓缘28元帅之死29包氏父子11一个女演员的梦30茶馆12遭遇激情13自首的爱31大撒把32第二次握手33故园秋14最后一个冬日色34紧急迫降15多梦时节16候补队员17哦,香雪18普莱维梯彻公司19我是一条鱼35林家铺子36龙58武林志59侠骨江颂37龙须沟风流60新方
世玉38骆驼祥子3961锦上添花62马蹄声碎40____和他的儿子41七品芝麻
夕照街63大侦探64龙年警官65私人保镖66白沙恨67阿Q正传92在被杜鹃山告后面93沧州绝快乐的单身汉112母老虎上轿68愤怒的孤岛69招113小小得月楼114405谋海港70红色娘子军71十字架下的魔影72小花73新儿女英雄传74五虎将75天使与魔鬼76巴陵窃贼77飞天神鼠78还剑奇情79康熙大闹五台山80神捕铁中英82瓜棚女杰83舞狮人传奇84杜十娘85知音86小雪87熊猫历险记88农奴89小刀会90玉碎宫倾9194仇侣95风尘女侠吕四娘96戈壁恩仇录97古越轶事98怪侠99江湖八面风100江湖妹子101江南书剑情102神州第一刀103死亡客栈104天湖女侠105峡江疑影106响马县长107义剑奇侠108醉鬼张三109二子开店110法庭内外111杀案115波斯猫在行动116戴手铐的旅客117
东港谍影118猎字九十九号119冥王星行动120蛇案121徐秋影案件122巾帼英烈123旭日惊雷124智斗美女蛇125__霸王花126女兵圆舞曲127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128梁祝129柳堡的故事130破土131十七岁的极地营救151惊单车涛骇浪152警察132我的父亲母亲结婚记133真假美猴王153雷雨154离134上学路上开雷锋的日子155135少年彭德怀南海十三郎156136吾家有女137
暖春真情三人行157温柔的陷阱158138垂帘听政139小山东到香港159火烧圆明
园140白衣侠女160碧林彪141末代皇血剑帝161草莽英雄162142戏说汉武帝大凉山传奇163143一代妖后144
大小通吃164东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厂喋血145垂直极限146165东瀛游侠166窦娥冤147鼓书夺命九千岁
167艺人148和你在风尘三侠168鼓一起上蚤传奇149红楼梦150169关中刀客170关中刀客续集171海市蜃楼172
红姑173黄昏清兵卫174魂断紫云剑175金旋风176精武门177马永贞178密宗圣手179木棉袈裟180怒海侠盗181七省拳王182奇侠俏妹闹热河183气壮山河184少林豪侠传185少林寺弟子186少林俗家弟子187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188少
侠奇缘189神雕英雄203贼盗将军204编外海雪原190神偷燕子李三丈夫205临时爸219女子别动队220191时迁大
闹大明府192苏乞儿爸206玫瑰玫瑰我爱你太极旗飘扬221新兵马强222东陵大盗193天龙八部194207三笑208太后吉天下第一剑195祥209唐伯虎点223痴情女子224武状元铁桥三秋香210孝子贤水鸟行动225混世魔王程咬金226196小英雄197孙伺候者笑傲江湖198211新爷儿俩开歌厅212尼罗特高课在行动仙鹤神针
河谋杀案213银蛇谋199新月传奇200杀案214非法持枪者义侠黄飞鸿___215沸流江的新传说鹰爪螳螂202欲霸天下216高山下的花环217海霞218林错车240亲恩国227赚他一千万228天网行动飞跃羚羊229杨234杨乃武与小白菜仇贵妃后传230独龙纹面女235妈妈没有走远241血色玫瑰242236看上去很美黑色闪电243复231七星碧玉刀232237黄埔军人238活的罪恶244复东方大魔王233大清炮队239搭仇大世界245桐花泪246镖王247南国风云248杂嘴子249仇中仇250雪国情仇251虎兄豹弟252侠女253血泪情仇254珠江恩仇记255战地钟声256义胆忠魂257悲情布鲁克258福建少林拳259四大门派260浪子燕青261太监秘史262疑案忠魂263升官记264朝霞265药266金客商客镖客267龙凤斗智蟠龙坊268神丐269新冷血十三鹰270游侠黑蝴蝶271大漠恩仇272峨眉飞盗273鞘中之剑274死不回头275不该凋谢的玫瑰276陆军见习官
277年轻的朋友278自豪吧,母亲279许茂和他的女儿们280炮打双灯281少年犯282第十
个弹孔283默默的小理河284南海风云285索命飞刀286王府刀客287总统行动288断命纹身289无枪枪手290不能没有你291生死警探亡命匪292喋血嘉陵江293跨国打劫294杀机四伏295梅花公馆296金鹰297我的大学298女中丈夫299太监秘史300雪山不会忘记301引郞入室302醉猴303死亡游戏304古今大战秦俑情305鬼脚七之篇三:总结民族影视少数民族影视文化的总结卓越155信计15姚芳婷15103470107一、少数民族影视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勤劳勇敢的56个民族,长期栖息繁衍于华夏
大地,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沃土上谱写了属于本民族的辉煌和荣耀,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少数民族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之中,其文化也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震荡,有些甚至濒临消亡的危险。加快少数民族影视发展,用视听相结合的手段将少数民族文化予以记载、保留和补救,既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和良性传承,也有利于我国影视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民族关系层面,少数民族影视能起到消除陌生、增进了解、促进交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人口流动虽然史无前例,但民族隔阂依旧存在,民族间的了解也往往停留在服饰打扮和饮食禁忌上,彼此间共同生活的机会并不多,只有专业研究人员才真正了解、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地区普通百姓而言,提起少数民族,他们第一感觉往往是好奇,接着是同情,然后是贫穷落后等主观臆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缺乏对民族地区真实而深入的了解。少数民族影视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轻松愉快的沟通方式,通过影视图像传递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人文历史、民间风俗、生产劳动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民族心理和精神面貌。少数民族影视可以把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粹展示给我们,让我们在震撼中彼此尊重、尊重中共生共荣。
二、少数民族影视的困境1、体制瓶颈我国的影视管理体制较加入O前已有很大改进,但对少数民族影视,却保留了诸多限制,规定了拍摄选题、数量,对其投资也只占整个国家电影
投资的5%,资金的缺乏常使奔波于乡间田野的民族影视工作者捉襟见肘、举步维艰。此外,少数民族影视行业的制作、发行、放映等政策制度的缺失,使得众多金融资本在资金投放前踯躅不前。同时,影视消费缺乏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的表达平台,在面对发行公司疯狂的商业炒作时,没有相关机构监管,也没“意见领袖”发表公正权威的评价,广大影视消费者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直到走出影院才发现又被忽悠。长此以往,会严重削弱受众观赏热情,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影视业发展也极为不利。
2、创作瓶颈建国以来的少数民族影视,有的取材于各族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有的取材于历史典故,有的侧重于人文风情的展示,有的抒写了民族传统生存方式与现代工业文明的遭遇,有的立足家庭在简单叙事的情节铺陈中展现个人内心世界的冲突与挣扎。它们都真实地记录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历程和生存态势,不仅成为外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也是少数民族内部实现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尽管如此,少数民族影视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表达及内在精神的展示方面依旧薄弱,缺少对民族成员心理变动轨迹的描述和刻画,对民族风情的过度阐释也往往会使作品显得有些浅薄和单调。同时,少数民族影视也面临着创作人才匮乏的现实。少数民族影视事业史上,虽有一批优秀的影视工作者,如塞夫麦丽丝、广春兰、谢飞、冯小宁等,但总体而言,这一群体数量依旧偏少,55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变迁轨迹完全由这几个人来承担和演绎,显然是不可能的。3、市场瓶颈少数民族影视缺乏本土导演和本土明星。在影视业中,有名气导演和演
员对观众具有很大的号召力,是不可忽视的隐性品牌。少数民族影视发展过程中,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培养明星
演员,树立品牌意识,无疑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此外,宣传不到位,流通渠道也不畅通。很多少数民族影视尽管很优秀,但在全国影响并不大,很难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只有影视工作者、研究者或记者等专业人士才有机会谋面,呈现出一种精英化色彩。少数民族影视与大众传媒的疏离,尤其是在网络空间的缺席,如《吐鲁番情歌》和《益西卓玛》等,让人感到很惋惜。
三、少数民族影视的突围1、政府的扶持国家应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影视业的发展。首先,对少数民族影视题材拍摄的诸多限制,可酌情予以取消或简化,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在财税、融资及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其次,对少数民族影视从业人员,国家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扶持,对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拍摄、发行和放映,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资金投入。再次,国家最好能拿出专项资金,用来资助优秀的少数民族影视作品走进校园、走进乡村,以培育未来的电影观众。诚如潘先伟所言:“如果让《益西卓玛》、《天上草原》等少数民族电影免费进入电影院,对全国大中学生、普通百姓将是一道多么迷人的民族风景线。如果政府能将观众与导演融合一起,我们的民族电影何愁将来没有发展?我们观众的电影趣味何以仅仅停留在洋垃圾上?”2、创作中纯粹民族视角的再思考郑洞天曾指出,少数民族电影缺少大批力作的重要原因是缺少数民族的
剧作家、导演和电影工作者,缺少真正的民族视觉,不少电影仍是“汉族视觉”,并流露出某种先天性的审美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少数民族影视创作中的短板和缺陷,但民族视角如何把握,是不是只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影视创作人员才能挖掘出本民族的文化底色、拯救惨淡的票房?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影视精品如《东归英雄传》、《美丽家园》等,其创作人员从编剧、导演到演员,都活跃着各族人民的身影,是各族人士团结合作的产物。同时,少数民族影视的受众群体既包括本族观众,也包括他族尤其是人口总额占92%的汉族观众,作品中他族演员的存在,不仅会消除陌生感(如《买买提的____》中若没有北京、奥运会等政治符号的存在,完全会让人误以为是中亚影视的汉译片)、拉近民族间的距离,而且更易引起不同民族成员间的情感共鸣,对民族关系的改善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电影就是讲故事,情节永远是电影的灵魂、主线和生命力。民族视角的坚守或许可以更真实地展示族群生存面貌,但影视创作是一门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艺术表达,它需要超越原初族群的文化底色,需要运用夸张等手段塑造主人公形象、升华主题思想。如《花腰新娘》中上房揭瓦、与壮汉摔跤的凤美,她野蛮粗鲁的形象显然与现实中内敛文静的花腰彝女孩不同,但这种未完全忠于民族视角的影视表达手段,却赢得了观众,并未影响其艺术感染力和观众的审美期待。影视拍摄中与民族原初文化的些许不符,往往更有利于戏剧张力的表达和人物性格的凸显。由此可见,民族视角在少数民族影视创作中也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实行差异化战略,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目前国内影视主创人员几乎全部把目光投向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关注不
够,广大乡村更是无人问津。反观影视帝国美利坚,它的主流市场并不是纽约等都市,而是在郊区、城镇;“电影王国”印度也很重视乡村市场,其影院分为A(城市)、B(乡镇)、和C(农村)三类,票价低廉平均约合2.2元人民币。__未来的影视市场,应该是在广大的乡村,因为这里聚集着最多的潜在消费群体。少数民族影视尽量避免与国内外商业大片的正面交锋,着眼于中小城市、乡村及青少年市场,无疑是科学的选择。此外,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少数民族明星演员;积极参加国内外电影节,靠获奖借助强势媒体进行免费宣传,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轰动效应和审美期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播放载体和传播平台,拓展多层次发行渠道等,都是可取之策。
篇五: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观《黄金时代》有感
观《黄金时代》有感3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
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黄金时代》有感,欢迎大家分享。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里面让我最上心的电影因素有两点:配乐和色调。一、配乐一部节奏如此慢的电影,竟然演了好一会儿了还不见配乐,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想整部电影都不用
配乐,幸好后来证明是我猜错了。第一次出现配乐大概是在萧红和萧军相遇那一段,是一段比较浪漫的慢节奏音乐,因为一直在注意
这个东西,所以当时实在让我激动了一把;第二次出现是发洪水、萧红要从旅馆逃生的时候,配乐是很轻快的,预示着萧红的命运开始转折了(在这部电影里),从这点来说的话,这段音乐用的还是很成功的。
根据我的记忆,电影中正儿八经的配乐总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后面两次记不太清楚了。除了正式的配乐之外,电影里还出现过例如“有人在弹钢琴”之类的音乐,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影的单调(不过形成这部电影的独特风格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单调”),但是导演更进一步的意图我是猜不到了。
二、色调这部电影色调基本是偏冷的,这跟电影中多是冬天有关,但是我猜想,导演大概也是在暗示主人公们所面对的严峻的生存环境吧。在我的印象中,电影的色调有一个分界点,大概就是在发洪水的那时候起(大片的黄色,暖色调)电影的色调不再是单纯的白色,而是加入了很多暖色调进,就算是在大雪里,也要有黄色的墙出现,或者是黄色的太阳光,这时候正是二萧热恋的时候,这种色调跟前面的单调的纯白形成了很强烈的反差,我觉得是用的比较成功的。到后面,色调基本上也是一直在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毕竟没有前面明显和令人印象深刻了。除了这两点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的另一个尝试——像采访一样的拍摄,这点是更大胆的一个尝试,因为它很容易把观众从”戏“里面打出来,而不是带进,这当然跟它是一部传记片有关系,但是毕竟这样一来观众是不容易”入戏“的,不过我觉得自己还是看进了,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比较成功的。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拍出了导演自己的风格,而且将萧红的一生基本上讲清楚了,电影中用了很多打乱时间顺序的手法,可能对萧红不了解的观众看起来会有些吃力,但是没什么大问题。最后,其实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另一部——《南海十三郎》,也是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我觉得可能在风格上这部《黄金时代》更加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好看”上说的话,这部可能还比不上那一部。看完盛女的黄金时代,无数次的落泪,伤心,刺痛,感动,祝福,感恩,无数种情感交集于心,无声的哭,激动的哭,感动的哭,幸福的哭……。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却是生活!在我看来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与经济基础,综合素质也要相对优秀,这样即便已经错过可以随意选择的年龄,仍然可以学会轻松和智慧的对待感情。自信、大方、真诚、爽朗、又够朋友,生活中如果有如此这般女子,我想大家一定都会很喜欢。对待感情真诚又不乏理智,拿得起,放得下,分析事情思路清晰头脑冷静,对待心仪对象举止得体,极有分寸。至于外表就更不用说了,漂亮到耀目!生活又很朴实,公立医院吃着大锅饭,住着七十平米的公寓,连钟点工都没请一个,想开私家诊所都要找老爹谈判签合约。我喜欢这种努力踏实自食其力平淡真实的李医生。
看到盛女黄金时代中梁爽与李好的爱情,梁爽对李好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女朋友可以再找,而父母只有一个,我们不能,不是因为不爱你,是因为太爱你,而不能让你为难,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承担责任的做法。庆幸最后父母终于明白了,她是用牺牲爱情而为他们唯一的儿子选择了这份责任,而这样的善待这份爱!这胜于一切,成全幸福!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已的孩子,爱是没有对与错的,只是如果可以那么美好,请给孩子们一份真正可以选择爱的权利与自由吧,因为你们都是希望他们幸福,那么请不要因为除了爱以外的其它因素让他们在责任与爱情中作出选择,没有人能割舍其中任何一种,但是理解可以让问题变得有法可解,有心可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我相信没有比看着他们幸福更能让父母放心开心的!那么请成全真爱,成全幸福!
幸福的结局,美好而让人感动,带着无数祝福看完,伴着左边右边的音乐,也带着无数期待回到我的现实生活中!
如果说,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那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日子便全都是自己的选择。
电影《黄金时代》曾选取过《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和《她认出了风暴》这两个片名。最后导演许鞍华还是用了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将电影更名为《黄金时代》。从片名的几度更改中,不难看出导演许鞍华在和在影片的'创作中投入的大量心血。导演40年的执着,最终成就了《黄金时代》这样一部兼具文艺感与世界观的记传电影。影片很好的还原了主人公萧红所生活的年代,无论是服装造型还是香烟火柴。这一切都归功于全组工作人员对影片的每一个细节的尽力还原,使我们能透过屏幕去到那个动荡的民国时代。编剧李樯在剧本创作阶段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读遍了民国左派作家们的所有作品、传记、回忆录等文字资料,才有了最后观众所看到的这个剧本。
影片作为传记电影以萧红奔波的一生为主线,中间插叙的几个镜头暗示着人物的未来走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第一遍观影时的错乱感从而降低了观影体验感。采用人物旁白式的叙述手法,使观众从故事中抽离,客观地看待他人对萧红的评价,进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萧红。光线的明暗对比所产生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能够更好的理解萧红的复杂内心。比如在战地结识丁玲的那一段,会给人一种曝光过度的感觉,但这也反映出与丁玲的相识让萧红打开了心扉,从寂寞中短暂地抽离。第一遍观影会让观众对萧红的逃亡生活以及感情经历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影片的很多细节往往会被忽视。初看时不明白萧红在投奔未婚夫的那场戏里,看见未婚夫被哥哥打却仍旧自顾自地大口吃着饭,权当与自己无关。但看完全片再回过头细细回想,她就是萧红那个永远不会被世俗所禁锢选择了一生为自由而活的萧红。虽是主要讲述了女作家萧红的一生,但影片中所出现的其他角色几乎构成了当时的文人圈。展现了民国时代文人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及他们的交际活动,看似普通的生活场景给人极强的代入感让观众沉浸其中。演员的演技对电影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力求完美。演员们甘愿拿着极低的片酬,投入全部的热情。
最后回归影片主题,在今天看来萧红的一生就如电影开头她的黑白自述一般普通、平凡。几段感情经历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使得对萧红的评价褒贬不一。一篇《生死场》让萧红逐步走上当时的文坛,人们逐渐地发现了萧红的写作天分。从她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她在这个战乱年代同时也是于她而言最好的时代,做出向往自由的选择。她选择安安静静地写作,选择做最纯粹的自己,哪怕不被他人理解,哪怕孤独寂寞。导演也正是借此片表达了:“我不能选择怎么生,但我能选择怎么爱生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篇六: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1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2
故事的发展由不同的人物娓娓道来,萧红说道,我是从祖父那里学来,人生除掉冰冷与憎恨以外,还有温暖和爱。萧红,一
个呼兰县独立不羁,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居无定所的流离,众叛亲离的悲凉,几番挣扎的婚姻,却见证了一段黄金时代。在流离中刻骨求爱,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在唏嘘的文字下力透纸背。
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季节,今年的五月,我的生活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萧红如是写道。伴随着第一任丈夫王恩甲的销声匿迹,萧红落魄不堪,也成为了萧红生平中又一个不解之谜。“她一张近于圆形的苍白色的脸幅,镶嵌在头发的中间,声音显得受了惊愕似的微微有些颤抖地问着“,这是萧军第一次见到萧红的描写,此时的萧红憔悴不堪,挺着大肚子,而萧军已然被她美丽的大眼睛折服。萧红问“为什么我一点力量没了”,萧军说:“爱惯就好了”。也许正是萧军这种无所谓的态度,顺其自然的态度也让两人的感情变得无谓,再激情四溢的生活终抵不过平淡的流年,再固若金汤的感情抵不过残酷的现实,与其说是冰冷的现状不如说他们败给了那欠的600块钱。饶是如此,两人在贫穷与饥饿中度过了一段艰苦而甜蜜的时光。对于现代人来说,最美的时光往往不是那些豪华的游艇,绚烂的风景这些外在的物质化的享受,而是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带来的两情相悦。也许只是一粥一饭,在电影里连半毛钱的猪头肉
都是奢侈,而在现实生活中呢,人们欲壑难填,想要的还多,更多,欲望膨胀的无以复加。金钱,利益,权利,在那个视之为身外之物的黄金时代已然不复存在。萧红在她的作品里将贫寒与
饥穷写的触目惊心,其实是在反衬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高度纯洁化的精神世界,连萧军自己都承认,自己不会写卖钱的作品。作家就是作家,用文字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发人深省的句子重塑青年一代的理想。这种崇高和伟大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心无旁骛著__,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能量向社会散发光和热。
“我愿意关着灯坐下来,沉默着,就在沉默中,我想,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自由和舒适,平静而安详,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压迫,这就是黄金时代。这是萧红远赴日本写作时写出来的。之后,伴随着与作家端木蕻良的熟识与萧军感情的破裂,她嫁给了他。之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他们这样一群人,耗尽了青春,却怀揣着信念与理想,坚持着梦想与爱情,这样的大爱与大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深思!
《黄金时代》观后感3
"最近喜欢听歌。很疯狂地听歌。
我喜欢半夜戴上耳机,然后听一些情歌,会让我有所领悟的情歌。
本来不该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打字敲着键盘的。至少我昨晚是这样想的,今晚不能熬夜,我现在剩下的也只有青春了,我要好好保存我的青春,然后渐渐把它送入坟墓,看着他毁灭,看着阳光在它身上流转,看着它,想着有关它的一切。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有所感触。
我不知道票房差的原因。将近三个小时的国产电影确实比较少见,毕竟你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比较细节地告诉世人,导演一心一意的将这些表现出来。是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一部文艺片上吗。我不得不说这这年来我看过很多电影,大片还是国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是唯一一部能让我有观后感的影片。
如果你对文学有感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黄金时代》确实是需要好好看看。觉得电影冗长无聊的观众,也许是没有耐心。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情节是能让大家跳过或者说拉过去的。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在细节中感受的惊天动地,在贫穷中认识,共患难,每一个笑都像阳光。端木瘦弱的样子让人心疼却用一生只唯一一次的争执在萧军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萧红也将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婚姻给他了。时间距离以及感情的不同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萧军才会与一个相识三个月的女子结婚却不愿意给与自己在一起共患难的萧红一个名分。萧红最后生病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多数国情来看,男主角这时候会嫌弃或者抛弃。但让我想不到的是端木与萧红的对手戏,在无声的空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对她果真是爱。她对他果真是爱。最后,骆宾基的登场。萧红弟弟的朋友。在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用极其的细心耐
心陪伴着。对她的感情绝对是熬过真火。最后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在大街上一边吃糖一边哭的情景,极为触动人心。
没有单一的旁白。以人物叙述的形式。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描述萧红独立刚强自由的一生。这三个小时,我感觉是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一页一页翻来翻去有滋有味。
以获奖的形式说明没有为艺术献身,但是票房差,估计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不能换成其他人的梦想,完成其他人的事情。是吧。
其实。我本意不是想说《黄金时代》。我想说说最近的我。最近的我。想想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吧。困了吧。自己在敲什么我都忘记。恩。晚安。自己就在自己心中。
《黄金时代》观后感4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
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5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里面让我最上心的电影因素有两点:配乐和色调。
一、配乐
一部节奏如此慢的电影,竟然演了好一会儿了还不见配乐,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想整部电影都不用配乐,幸好后来证明是我猜错了。
第一次出现配乐大概是在萧红和萧军相遇那一段,是一段比较浪漫的慢节奏音乐,因为一直在注意这个东西,所以当时实在让我激动了一把;第二次出现是发洪水、萧红要从旅馆逃生的时候,配乐是很轻快的,预示着萧红的命运开始转折了(在这部电影里),从这点来说的话,这段音乐用的还是很成功的。
根据我的记忆,电影中正儿八经的配乐总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后面两次记不太清楚了。除了正式的
配乐之外,电影里还出现过例如“有人在弹钢琴”之类的音乐,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影的单调(不过形成这部电影的独特风格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单调”),但是导演更进一步的意图我是猜不到了。
二、色调
这部电影色调基本是偏冷的,这跟电影中多是冬天有关,但是我猜想,导演大概也是在暗示主人公们所面对的严峻的生存环境吧。在我的印象中,电影的色调有一个分界点,大概就是在发洪水的那时候起(大片的黄色,暖色调)电影的色调不再是单纯的白色,而是加入了很多暖色调进,就算是在大雪里,也要有黄色的墙出现,或者是黄色的太阳光,这时候正是二萧热恋的时候,这种色调跟前面的单调的纯白形成了很强烈的反差,我觉得是用的比较成功的。
到后面,色调基本上也是一直在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毕竟没有前面明显和令人印象深刻了。
除了这两点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的另一个尝试——像采访一样的拍摄,这点是更大胆的一个尝试,因为它很容易把观众从”戏“里面打出来,而不是带进,这当然跟它是一部传记片有关系,但是毕竟这样一来观众是不容易”入戏“的,不过我觉得自己还是看进了,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比较成功的。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拍出了导演自己的风格,而且将萧红的一生基本上讲清楚了,电影中用了很多打乱时间顺序的手法,可能对萧红不了解的观众看起来会有些吃力,但是没什么大问题。
最后,其实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另一部——《南海十三郎》,也是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我觉得可能在风格上这部《黄金时代》更加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好看”上说的话,这部可能还比不上那一部。
《黄金时代》观后感6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主要讲述了萧红的一生。整部影片,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几个句子。
“你我的相识就是最好的纪念。”人生中路过的人有那么多,别人都说你我相见一面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缘,所以你我的相识就是给彼此最好的纪念。“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应该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有1万个人就有1万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亮点我们不应该沉浸于他人的两点钟而是应该发现自己的亮点却将自己的亮点发扬光大站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享受短暂的人生美好。
“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只不过是在笼子里。”这是萧红在电影里所说,不过也是现实中的黄金时代是指人生的巅峰。
在笼子里是指被囚禁住了意外演绎软件。黄金时代我们就应该是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亮点交给每个人,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吗?可是在笼子里,又能怎样呢?人们都说什么是自由?我想自由是在道德规则之中最大限度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在笼子里也只不过有那一亩三分地,又能做些什么呢?与其被困在笼子里的黄金时代,还不如到一天光阴的大地里自己去拼搏拼搏出自己的黄金时代。
“我并不大度。”这是萧红在电影里所说的,只不过因为环境不同,所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不同。我并不难。属于我的东西,我为什么要给别人属于我自己拼回来的东西?我又为什么要给别人属于我的幸运,我的机遇我又为何要拱手让人?对于自己的东西并不代表我看好你,我对你我好就可以给你,而是我的东西我可以给你,但并不是让你用到的法规来压榨我。
“不必问自己要什么,只要自己能做什么。”为什么要问别人可以给你什么好处,而不是你能给别人什么好处呢?自己的东西自己去拼搏,人家辛苦得来的,为什么又要给你,人家给你只不过是人家好心罢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自己自强自立,我们才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只要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先把自己管好做好自己一亩三分地里的事情再慢慢去影响身边的人这不就最好了嘛。
的确,这部电影告诉我了很多事实和现实。人生是残酷的,只有自己自强,把握好自己的东西,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够闯出一片天地,而不是笼子里的金丝鸟。
《黄金时代》观后感7
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目前正在热映中。虽然口碑两极分化,不过片中汤唯饰演的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的坎坷情路一时间成了影迷们的热议话题,而她与几个男人的爱恨纠葛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其中,宋宁饰演的陆哲舜令她失身,冯绍峰饰演的萧军令她失落,朱亚文饰演的端木蕻良令她失望……而袁文康饰演的汪恩甲则令她落魄失魂。这几位男人中,最令萧红刻骨铭心的想必应是萧军,但最令其念念不忘的,估计则是汪恩甲。
片中汪恩甲的戏份不多,不过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是因为曾是萧红未婚夫的他与萧红同居了七个月后,突然抛下怀孕的她独自离不知所终,成为荧幕内外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另一方面是因为袁文康的出演。
首先,就形象上而言,袁文康很符合历史上的汪恩甲“相貌堂堂”这一条件。其次,上戏毕业的他曾凭借在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中的精彩演出荣获第十五届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演员和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新人奖提名,演技自然亦不在话下。此番出演《黄金时代》,他把汪恩甲塑造的冷峻里不带锋芒,儒雅中又不失阳刚,话虽不多,然而眉目之间似有万语千言,含
蓄表达了他对萧红的不忍与怜惜,以及对所做抉择的无奈与彷徨……他这样的诠释,令人信服——能令人更好的理解萧红对他的特殊感情,明白为什么当年甚是叛逆轻狂的萧红虽是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之下才投靠的他,但之后并未急着离开,而且还心甘情愿地跟他同居并且未婚先孕。所以,此男虽不地道,但在袁文康的演绎下,这个令萧红失魂的谜样男子多了一份深情与难言之隐,从而也就不那么令人憎恶。
作为一位年轻演员,能先后与冯小刚、许鞍华等这些重量级的导演合作,袁文康无疑是幸运的。只是可惜,在萧红漫长的坎坷情路上,汪恩甲短暂的如同过客,故而在《黄金时代》里其也就注定不会有太多戏份,于是连带着袁文康终未能获得更大的.表演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不过好在由他出演新剧《大清盐商》、《长安三怪探》等已陆续开播,《解忧公主》、《女医?明妃传》等也已顺利杀青,相信他凭借在这些影视剧中的磨砺,演技会更加出色,之后会塑造出更多、更生动鲜活的角色。
《黄金时代》观后感8
纵观萧红的一生,在这部电影里,刚开始竟有轻松之感,越看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地沉重起来,到后来竟有一种病态的美,既是那样的悲惨,也充满了波折的戏剧性。
萧红的父亲在她中学未毕业的时,就把它许配给了汪恩甲。可她受不了有恶习的汪恩甲,这个不求上进的瘾君子给不了她安
全感和未来,相对比陆振舜,萧红越来越欣赏她的这位表哥,于是他离家出走,本以为可以从此和陆振舜获得幸福,没想到这一些都是骗局,陆振舜抛弃了她,回归了家人的怀抱。
“曾以为坚不可摧的爱情,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仿佛北平寒风一个随意的吹拂,便使其化轻易为齑粉。”萧红又找到了汪恩甲,两人开始同居。谁知骗语接二连三上门。有身孕的萧红与汪恩甲在旅馆欠下数额食宿费。此时汪恩甲一去了无音讯,留给萧红的,只是无尽的折磨与痛苦。
无奈萧红只好写信向文艺周刊发出求救信号。
她写过一首这样的诗歌:去年在北平/正是吃着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
“二萧”最终还是见面了,萧军很快发现这不是一个寻常女子。“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我必须不惜代价拯她。”
那时的他绝对想不到。正是他这所谓“大男子主义”,使相爱着的两人变得不再“合适。”
我想萧红一定是爱他的,东渡后的萧红仍对他念念不忘,那足足35封长信就是最好的见证,可萧军早已不爱她了“爱就爱,不爱便丢开。”萧红可以用连自己都觉得可笑的借口为他辩护,
他却冷笑,在萧红病重时,端木不知去向,身边有骆宾基,但她却还深深思念着萧军。“我爱他,今天还爱……”
端木在娶她那一日。红豆赠君。“我只想过正常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只有相互谅解,爱护,体贴”。可端木给不了她安全感,重庆被日军轰炸那一日,端木不在她身边,反到是骆宾基始终握着她的手“不要怕,我会一直在你身边的。”
萧红在病重时对骆宾基说“我早就该和端木分开了,我要回家乡去,你不要为我担心,我不会在这个时候死的,我还有《呼兰河传》第二部要写,我会好起来的。”然后,她冲着骆宾基说:“骆君,到那使你肯娶我吗?”骆宾基愣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深知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了,她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在和这个她挚爱的人世间,委婉的道别罢了……
萧红向文艺周刊发的求救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曾经有过少女梦想,美丽和青春,可如今这一切都毁灭了……也许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应该有温暖的爱……”
篇七: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1
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目前正在热映中。虽然口碑两极分化,不过片中汤唯饰演的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的坎坷情路一时间成了影迷们的热议话题,而她与几个男人的爱恨纠葛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其中,宋宁饰演的陆哲舜令她失身,冯绍峰饰演的萧军令她失落,朱亚文饰演的端木蕻良令她失望……而袁文康饰演的汪恩甲则令她落魄失魂。这几位男人中,最令萧红刻骨铭心的想必应是萧军,但最令其念念不忘的,估计则是汪恩甲。
片中汪恩甲的戏份不多,不过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是因为曾是萧红未婚夫的他与萧红同居了七个月后,突然抛下怀孕的她独自离不知所终,成为荧幕内外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另一方面是因为袁文康的出演。
首先,就形象上而言,袁文康很符合历史上的汪恩甲“相貌堂堂”这一条件。其次,上戏毕业的他曾凭借在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中的精彩演出荣获第十五届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演员和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新人奖提名,演技自然亦不在话下。此番出演《黄金时代》,他把汪恩甲塑造的冷峻里不带锋芒,儒雅中又不失阳刚,话虽不多,然而眉目之间似有万语千言,含蓄表达了他对萧红的不忍
与怜惜,以及对所做抉择的无奈与彷徨……他这样的诠释,令人信服——能令人更好的理解萧红对他的特殊感情,明白为什么当年甚是叛逆轻狂的萧红虽是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之下才投靠的他,但之后并未急着离开,而且还心甘情愿地跟他同居并且未婚先孕。所以,此男虽不地道,但在袁文康的演绎下,这个令萧红失魂的谜样男子多了一份深情与难言之隐,从而也就不那么令人憎恶。
作为一位年轻演员,能先后与冯小刚、许鞍华等这些重量级的导演合作,袁文康无疑是幸运的。只是可惜,在萧红漫长的坎坷情路上,汪恩甲短暂的如同过客,故而在《黄金时代》里其也就注定不会有太多戏份,于是连带着袁文康终未能获得更大的.表演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不过好在由他出演新剧《大清盐商》、《长安三怪探》等已陆续开播,《解忧公主》、《女医?明妃传》等也已顺利杀青,相信他凭借在这些影视剧中的磨砺,演技会更加出色,之后会塑造出更多、更生动鲜活的角色。
《黄金时代》观后感2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里面让我最上心的电影因素有两点:配乐和色调。
一、配乐
一部节奏如此慢的电影,竟然演了好一会儿了还不见配乐,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想整部电影都不用配乐,幸好后来证明是我猜错了。
第一次出现配乐大概是在萧红和萧军相遇那一段,是一段比较浪漫的慢节奏音乐,因为一直在注意这个东西,所以当时实在让我激动了一把;第二次出现是发洪水、萧红要从旅馆逃生的时候,配乐是很轻快的,预示着萧红的命运开始转折了(在这部电影里),从这点来说的话,这段音乐用的还是很成功的。
根据我的记忆,电影中正儿八经的配乐总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后面两次记不太清楚了。除了正式的配乐之外,电影里还出现过例如“有人在弹钢琴”之类的音乐,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影的单调(不过形成这部电影的独特风格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单调”),但是导演更进一步的意图我是猜不到了。
二、色调
这部电影色调基本是偏冷的,这跟电影中多是冬天有关,但是我猜想,导演大概也是在暗示主人公们所面对的严峻的生存环境吧。在我的印象中,电影的色调有一个分界点,大概就是在发洪水的那时候起(大片的黄色,暖色调)电影的色调不再是单纯的白色,而是加入了很多暖色调进,就算是在大雪里,也要有黄色的墙出现,或者是黄色的太阳光,这时候正是二萧热恋的时候,这种色调跟前面的单调的纯白形成了很强烈的反差,我觉得是用的比较成功的。
到后面,色调基本上也是一直在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毕竟没有前面明显和令人印象深刻了。
除了这两点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的另一个尝试——像采访一样的拍摄,这点是更大胆的一个尝试,因为它很容易把观众从”戏“里面打出来,而不是带进,这当然跟它是一部传记片有关系,但是毕竟这样一来观众是不容易”入戏“的,不过我觉得自己还是看进了,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比较成功的。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拍出了导演自己的风格,而且将萧红的一生基本上讲清楚了,电影中用了很多打乱时间顺序的手法,可能对萧红不了解的观众看起来会有些吃力,但是没什么大问题。
最后,其实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另一部——《南海十三郎》,也是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我觉得可能在风格上这部《黄金时代》更加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好看”上说的话,这部可能还比不上那一部。
《黄金时代》观后感3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
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4
"最近喜欢听歌。很疯狂地听歌。
我喜欢半夜戴上耳机,然后听一些情歌,会让我有所领悟的情歌。
本来不该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打字敲着键盘的。至少我昨晚是这样想的,今晚不能熬夜,我现在剩下的也只有青春了,我要好好保存我的青春,然后渐渐把它送入坟墓,看着他毁灭,看着阳光在它身上流转,看着它,想着有关它的一切。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有所感触。
我不知道票房差的原因。将近三个小时的国产电影确实比较少见,毕竟你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比较细节地告诉世人,导演一心一意的将这些表现出来。是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一部文艺片上吗。我不得不说这这年来我看过很多电影,大片还是国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是唯一一部能让我有观后感的影片。
如果你对文学有感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黄金时代》确实是需要好好看看。觉得电影冗长无聊的观众,也许是没有耐心。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情节是能让大家跳过或者说拉过去的。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在细节中感受的惊天动地,在贫穷中认识,共患难,每一个笑都像阳光。端木瘦弱的样子让人心疼却用一生只唯一一次的争执在萧军
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萧红也将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婚姻给他了。时间距离以及感情的不同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萧军才会与一个相识三个月的女子结婚却不愿意给与自己在一起共患难的萧红一个名分。萧红最后生病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多数国情来看,男主角这时候会嫌弃或者抛弃。但让我想不到的是端木与萧红的对手戏,在无声的空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对她果真是爱。她对他果真是爱。最后,骆宾基的登场。萧红弟弟的朋友。在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用极其的细心耐心陪伴着。对她的感情绝对是熬过真火。最后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在大街上一边吃糖一边哭的情景,极为触动人心。
没有单一的旁白。以人物叙述的形式。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描述萧红独立刚强自由的一生。这三个小时,我感觉是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一页一页翻来翻去有滋有味。
以获奖的形式说明没有为艺术献身,但是票房差,估计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不能换成其他人的梦想,完成其他人的事情。是吧。
其实。我本意不是想说《黄金时代》。我想说说最近的我。最近的我。想想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吧。困了吧。自己在敲什么我都忘记。恩。晚安。自己就在自己心中。
《黄金时代》观后感5
纵观萧红的一生,在这部电影里,刚开始竟有轻松之感,越看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地沉重起来,到后来竟有一种病态的美,既是那样的悲惨,也充满了波折的戏剧性。
萧红的父亲在她中学未毕业的时,就把它许配给了汪恩甲。可她受不了有恶习的汪恩甲,这个不求上进的瘾君子给不了她安全感和未来,相对比陆振舜,萧红越来越欣赏她的这位表哥,于是他离家出走,本以为可以从此和陆振舜获得幸福,没想到这一些都是骗局,陆振舜抛弃了她,回归了家人的怀抱。
“曾以为坚不可摧的爱情,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仿佛北平寒风一个随意的吹拂,便使其化轻易为齑粉。”萧红又找到了汪恩甲,两人开始同居。谁知骗语接二连三上门。有身孕的萧红与汪恩甲在旅馆欠下数额食宿费。此时汪恩甲一去了无音讯,留给萧红的,只是无尽的折磨与痛苦。
无奈萧红只好写信向文艺周刊发出求救信号。
她写过一首这样的诗歌:去年在北平/正是吃着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
“二萧”最终还是见面了,萧军很快发现这不是一个寻常女子。“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我必须不惜代价拯她。”
那时的他绝对想不到。正是他这所谓“大男子主义”,使相爱着的两人变得不再“合适。”
我想萧红一定是爱他的,东渡后的萧红仍对他念念不忘,那足足35封长信就是最好的见证,可萧军早已不爱她了“爱就爱,不爱便丢开。”萧红可以用连自己都觉得可笑的借口为他辩护,他却冷笑,在萧红病重时,端木不知去向,身边有骆宾基,但她却还深深思念着萧军。“我爱他,今天还爱……”
端木在娶她那一日。红豆赠君。“我只想过正常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只有相互谅解,爱护,体贴”。可端木给不了她安全感,重庆被日军轰炸那一日,端木不在她身边,反到是骆宾基始终握着她的手“不要怕,我会一直在你身边的。”
萧红在病重时对骆宾基说“我早就该和端木分开了,我要回家乡去,你不要为我担心,我不会在这个时候死的,我还有《呼兰河传》第二部要写,我会好起来的。”然后,她冲着骆宾基说:“骆君,到那使你肯娶我吗?”骆宾基愣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深知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了,她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在和这个她挚爱的人世间,委婉的道别罢了……
萧红向文艺周刊发的求救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曾经有过少女梦想,美丽和青春,可如今这一切都毁灭了……也许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应该有温暖的爱……”
《黄金时代》观后感6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
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7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主要讲述了萧红的一生。整部影片,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几个句子。
“你我的相识就是最好的纪念。”人生中路过的人有那么多,别人都说你我相见一面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缘,所以你我的相识就是给彼此最好的纪念。“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应该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有1万个人就有1万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亮点我们不应该沉浸于他人的两点钟而是应该发现自己的亮点却将自己的亮点发扬光大站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享受短暂的人生美好。
“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只不过是在笼子里。”这是萧红在电影里所说,不过也是现实中的黄金时代是指人生的巅峰。在笼子里是指被囚禁住了意外演绎软件。黄金时代我们就应该是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亮点交给每个人,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吗?可是在笼子里,又能怎样呢?人们都说什么是自由?我想自由是在道德规则之中最大限度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在笼子里也只不过有那一亩三分地,又能做些什么呢?与其被困在笼子里的黄金时代,还不如到一天光阴的大地里自己去拼搏拼搏出自己的黄金时代。
“我并不大度。”这是萧红在电影里所说的,只不过因为环境不同,所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不同。我并不难。属于我的东西,我为什么要给别人属于我自己拼回来的东西?我又为什么要给别人属于我的幸运,我的机遇我又为何要拱手让人?对于自己的东西并不代表我看好你,我对你我好就可以给你,而是我的东西我可以给你,但并不是让你用到的法规来压榨我。
“不必问自己要什么,只要自己能做什么。”为什么要问别人可以给你什么好处,而不是你能给别人什么好处呢?自己的东西自己去拼搏,人家辛苦得来的,为什么又要给你,人家给你只不过是人家好心罢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自己自强自立,我们才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只要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先把自己管好做好自己一亩三分地里的事情再慢慢去影响身边的人这不就最好了嘛。
的确,这部电影告诉我了很多事实和现实。人生是残酷的,只有自己自强,把握好自己的东西,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够闯出一片天地,而不是笼子里的金丝鸟。
《黄金时代》观后感8
故事的发展由不同的人物娓娓道来,萧红说道,我是从祖父那里学来,人生除掉冰冷与憎恨以外,还有温暖和爱。萧红,一个呼兰县独立不羁,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居无定所的流离,众叛亲离的悲凉,几番挣扎的婚姻,却见证了一段黄金时代。在流离中刻骨求爱,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在唏嘘的文字下力透纸背。
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季节,今年的五月,我的生活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萧红如是写道。伴随着第一任丈夫王恩甲的销声匿迹,萧红落魄不堪,也成为了萧红生平中又一个不解之谜。“她一张近于圆形的苍白色的脸幅,镶嵌在头发的中间,声音显得受了惊愕似的微微有些颤抖地问着“,这是萧军第一次见到萧红的描写,此时的萧红憔悴不堪,挺着大肚子,而萧军已然被她美丽的大眼睛折服。萧红问“为什么我一点力量没了”,萧军说:“爱惯就好了”。也许正是萧军这种无所谓的态度,顺其自然的态度也让两人的感情变得无谓,再激情四溢的生活终抵不过平淡的流年,再固若金汤的感情抵不过残酷的现实,与其说是冰冷的现状不如说他们败给了那欠的600块钱。饶是如此,两人在贫穷与饥饿中度过了一段艰苦而甜蜜的时光。对于现代人来说,最美的时光往往不是那些豪华的游艇,绚烂
的风景这些外在的物质化的享受,而是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带来的两情相悦。也许只是一粥一饭,在电影里连半毛钱的猪头肉
都是奢侈,而在现实生活中呢,人们欲壑难填,想要的还多,更多,欲望膨胀的无以复加。金钱,利益,权利,在那个视之为身外之物的黄金时代已然不复存在。萧红在她的作品里将贫寒与饥穷写的触目惊心,其实是在反衬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高度纯洁化的精神世界,连萧军自己都承认,自己不会写卖钱的作品。作家就是作家,用文字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发人深省的句子重塑青年一代的理想。这种崇高和伟大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心无旁骛著__,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能量向社会散发光和热。
“我愿意关着灯坐下来,沉默着,就在沉默中,我想,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自由和舒适,平静而安详,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压迫,这就是黄金时代。这是萧红远赴日本写作时写出来的。之后,伴随着与作家端木蕻良的熟识与萧军感情的破裂,她嫁给了他。之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他们这样一群人,耗尽了青春,却怀揣着信念与理想,坚持着梦想与爱情,这样的大爱与大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深思!
篇八: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观后感1200字
篇一:《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说起这部电影,刚开始看时,完全不懂它是要讲什么,因为电影的开始就是
贾迈尔被警方严刑拷打,拷问他是不是与其他人串通好来欺诈《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猜谜节目的奖金。但他即便被严刑拷打,还是什么也不说,除了那句,他知道答案。确实,他是知道答案的,只是,这每一个答案,都是他的痛。都有着他不幸的经历,就比如那个宗教问题,教义中描述的罗摩神,他的右手手里拿着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贾迈尔知道,清晰地知道,可他却在节目里说他宁愿不知道答案,因为就是这个罗摩神,就是因为可恶的宗教冲突,他失去了他的妈妈,他的家园。可他最终还是说出了这个真确答案,因为他想多待在节目里,因为对他来说,能在节目里多待一分钟,就能多一点机会让拉媞卡看到自己。第一次参加节目,他赢得了1000万卢比,可他没有等到他的拉媞卡,还被警方怀疑是欺诈犯泡泡刑拷打,为了能洗脱罪名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贾马尔竭尽所能地讲述了自己这些年来艰苦的生活遭遇:他和他的兄弟如何在贫民窟艰难度日;他们在公路上的冒险经历;他们与地方黑帮的惊险“遭遇战”;他如何失去了心爱的女子拉媞卡。从他对自己艰难经历的叙述中,所有人明白了,原来,他能答出电视节目里的那些问题,绝非偶然与作弊。
影片的最后,贾迈尔继续参加节目,一方面是为了洗脱自己的嫌疑,另一方面的为了找到自己心爱的人,最后那个问题,那么刚好,就是关于三个神枪手的,虽然小时候贾迈尔总把自己和哥哥,拉媞卡三个人比作三个神枪手,可他并不知道答案,他也坦然地告诉主持人他不知道。所以他进行了电话求助,刚开始电话完全没有人接,就在即将挂断时,命运的时刻到了。拉媞卡真的出现了,她接听了电话,告诉贾迈尔她不知道,从来不知道答案,就算没有钱。最终,贾迈尔还是选对了答案,赢得了2000万卢比,更找回了他的爱情。就如电影结尾所给出的电影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贾迈尔赢得2000万卢比,他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就如他多次在影片里提到的,是命运,destiny!
这部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以喜剧结尾的悲剧。是很确切,但我却更希望把他看成一个结局很美好的电影。是因为最终贾迈尔拯救了自己与心里唯一想念的人——拉媞卡的爱情,虽说电影的整个过程都是悲的,包括他哥哥最后的死。但
1
我觉得这都是人生的考验,所以他哥哥的死,我更多的是欣慰,因为他的精神得到了解脱。
篇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这是一部获得奥斯卡多项奖项的影片,事实上,我小时候也看过很多遍,这次听老师说起,我便在假期里再次温习起了这部片子,片中紧凑的剧情依然带给我深深的震撼。片里叙述了一个出生在贫民窟里的少年参加一个问答节目,一路过关斩将,只剩答对一题就能获得百万奖金的故事,但这不是一部只描写他参加节目,答对题目的惊险过程的电影,片中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穿插了多条故事线,把剧情拉的紧凑、动人心弦。在主人公贾马尔每面对一道难题,他以往的经历就浮现在他脑海里,也正是这些经历使他成功地选出了正确答案,看到这里我很震惊,不单是生活里经历过的细节能在问答题目派上用场,还有贾马尔童年所经历过的那些黑暗的历史。最后只剩一题时,警方怀疑他作弊扣留了他,但是对他童年的叙述并没有停止,他的经历使警察惊讶不已,也从中知道了这个对金钱没有欲望的青年参加这个节目只是为了找回他的女朋友。故事最后男主如愿以偿和女主拉提卡拥抱在了一起,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故事到了这里观众也终于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当然这也不单是一部爱情片,电影中为我们揭露了印度底层社会的黑暗,从未正视过人命的黑帮,浑身脏兮兮的孤儿,被黑帮抓去做苦工的贫民,这些点点滴滴带领着我们走进社会另一面的黑暗,()让我们了解到受剥削的人们真正的心声。借着贾马尔的视觉,我们走进了三个孩子的童年,即使再善良的孩子为了生存也不得不靠诈骗赚取生活费,是什么致使他们走上了这条路?是这个黑暗的社会,而相比之下,黑帮中的行为才是最让人无法原谅的,他们把孩子骗来,戳瞎他们的双眼,听着孩子们这些凄凉的惨叫,不禁使人心头一紧,这些社会中的强者正一点一点地吞噬着无法抵抗的弱者,看到这些,我真的觉得很愤怒,为什么贫民窟的人民要遭受这样的罪?为什么要使痛苦的人更加痛苦?贫民窟的孩子的眼睛里似乎总是在闪烁着什么,在我看来那是他们眼里闪烁的希望的曙光,而也随之时间的流逝,这些闪光也逐渐黯淡,终究敌不过生活的黑暗,被强者的欲望所抹去。如今的社会还隐藏着许许多多的黑暗,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把
2
被黑暗所掩埋的那份希望紧紧拽在手里,使它们从黑暗中逃脱,借助我们的力量让这份希望更加光亮。
篇三: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篇一: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少有的一部印度电影,商业模式下的电影,过多的追求了票房而往往忽视了对人的感动。任何一部好的作品,无不来源于现实的生活。现如今,仍然有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没有脱离赤贫状态。他们居住在大城市的周边,去享受不到该享受到的尊严和繁荣。混乱不堪的居住环境、无法保障的生活条件,以及世人的冷漠眼光。首先,请允许我忘记主人公的名字。我想名字永远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他人认识你的一个手段。你以前叫张三,现在叫李四,但你依然是你。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无法复制,那就是童年。这个阶段是人类最纯真的时代。可以没有棒球场,但不能没有快乐。他们在一直奔跑着,是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这其实是社会的悲哀,或者是印度社会的悲剧。其实你永远都不能去评论一个国家,因为你永远不会了解她,即使是你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在贫民窟,警察是不关注贫民的生死的,抑或许他们更期望这么多的贫民可以在一夜之间消失。最悲惨的地方必定会有最悲惨的事情,主人公的母亲成为了宗派斗争的牺牲品,而他们自己仅仅为了生存便成为黑社会盈利的工具。这个世界,富人几乎是拥有一切的。他们坐奔驰、开宝马、游泰姬陵,心理却想着看到最为美好的印度。但是现实总是可怕的,真实的印度其实就是数万人聚集在一起洗那些其实不需要洗的衣服和瞬间被拆分的一辆名车。有钱人拥有自己的宅院,拥有自己的厨师,出入寻欢作乐的场所,掌握部分或者大部分穷人的生死。我可以说,在人人仇富的年代,坏人就是富人。只有他们懂得如何获取金钱,如何出卖良心。贫穷的人是容易被欺骗的,因为他们的需要实在太微不足道,一盘子羹饭就是他们的全部。当然,贫富的转变只在一刹那间,只要你足够坏,足够没有良心。但忍耐超过一定限度,任何人都会爆发。到那时,生命就没有意义了。杀一个或杀一百个的现实意义是一样的。要生存,那么必须要战斗。爱情呢?很纯真。爱情永远会使人迷惑,它让人毫无理由的追寻,也许并不
3
是为了什么结果。喜欢一个人还需要什么理由呢?爱情,让人迈出第一步,然后鬼使神差的迈出更多的步。无论天涯海角,只为把那个人追寻。等待也许是痛苦的,但至少你是在怀着一份期望在痛苦,这也许就是爱情的意义吧。倘使你等的那个人没有来,那么你失掉了整个世界。其实在爱情面前,金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要维系这份爱情,金钱确是万能的。
当孟买不再是孟买,但爱情却依然是爱情。当然富人不会这么早的消失,那么穷人也一直存在。死亡,斗争。然后还是死亡、斗争。
篇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不常看有关印度人的电影但昨晚我从十点看到整整十二点,又一次被震撼。贫民杰玛是如何变成百万富翁的,这是首先吸引我们的问题。有点雷的答案是,他是通过参加印度版开心大辞典节目来获奖的。为什么?待续?贾马尔·马里克(戴夫·帕特尔饰),来自孟买的街头小青年,现在正遭到印度警方的审问与折磨。原因是贾马尔参加了一档印度版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直播节目,这个节目可以使人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然而就在他面对最后一个问题之前,主持人却揭发他作弊,原因是贾马尔并没有选择主持人在休息时间时给他的答案,这不合乎情理,贾马尔当然矢口否认。在解释为什么能完美答对每道题的同时,贾马尔的生活也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他讲起了认识的一位宝莱坞明星,在一宗教冲突中丧生的母亲,以及他与哥哥沙里姆如何认识了拉媞卡(芙蕾达·平托饰),他一生的挚爱。三个无家可归的年轻人被一所孤儿院收容,每天以乞讨为生。但是孤儿院的负责人却想弄瞎他们的眼睛以增加乞讨收入,于是他们逃走了。在他们爬火车时拉媞卡因为跑的慢而被落在后面,火车上的沙里姆本来已经抓住了她的手,却突然在一瞬间故意松开了手,眼看着拉媞卡再被孤儿院的人抓去。兄弟俩在泰姬陵附近暂时住下来,贾马尔以给游客提供导游服务为生,而沙里姆则与街头混混趁机偷取旅客的财物。但是贾马尔对拉媞卡的思念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最终他说服沙里姆一起回到孟买寻找拉媞卡,可是一系列的变故使得他虽然见到了拉媞卡,却再次失去了她──她被黑帮老大夺去;而兄长沙里姆也成了黑帮的一员。
4
于是贾马尔想到了来参加这个电视节目,因为他知道这是拉媞卡最喜欢的节目,她一定会看到他。此时,贾马尔凭借他那传神的生活经历破掉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隔在贾马尔与2000万卢比之间的,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
警方认为贾马尔的>故事“虽然怪诞,但貌似有理”,于是放他回去继续参赛。拉媞卡果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他,沙里姆此时也幡然醒悟,给了拉媞卡车钥匙与电话,催她快去找贾马尔。最后一个问题是“请说出三个火枪手的名字”,贾马尔并不知道,于是他使用了电话求助。电话打给他的兄长沙里姆,接听的却是拉媞卡。贾马尔听到她的声音固然兴奋,但可惜拉媞卡也答不上这个问题。于是贾马尔猜了一个答案??而此时沙里姆为了能让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与黑帮老大同归于尽。
那天晚上,贾马尔与拉媞卡终于在火车站相见。他们忘情拥吻,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时候,写一篇国外电影的影评于我个人是件会有些犹豫的事,因为人类的感情虽然共通,但另一个社会的文化毕竟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我相信我们一些电影专业人士对很多西方电影的理解,恐怕还不如西方的很多普通民众,因为那是人家自小浸淫于其中的,比如说《布什传》,我们的专家再钻研,恐怕也不如一个美国老百姓感受更深。就好像《英雄》(电影版、美剧版)《十面埋伏》的色彩和东方元素能唬住不少老外名家,但片中人物的满口胡说八道却瞒不了我们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一样。对异文化的误读有多大,看看美国教授写的金庸小说的书评就知道了。
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却很有意思,第一,它由一个英国导演拍摄一个完全印度的电影,而在文化表现上极自然,绝无生硬之感。第二,它由中国影迷看来,又如此感
同身受,毫无隔阂。第一个问题,电影结束之后有段和电影无关的歌舞表演,由片中的男女主角领头,一下子脱离了全片的写实氛围,让人想起印度风靡世界的代表片种歌舞片,让我猜想丹尼·保尔有可能是印度歌舞片的影迷,就像昆汀是武士和功夫片的影迷一样。现代东方文化在西方很吃香,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更是有不少拥趸,比如赫赫有名的涅盘乐队,比如理查德·阿滕伯勒会拍摄《甘地传》,比如大科幻
5
家凡尔纳从小就向往印度,他的《海底两万里》的尼摩船长就设计成印度人。第二个问题更好解释。今年我看诗人西川的书《流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
的印度之行》,有句很传神的话,“印度是一个把所有社会问题用放大镜放大的中国,所以要了解中国,去了解印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大意)所以我们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很多情节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如诱骗儿童,训练并将其致残成乞讨工具的丐帮集团。方兴未艾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之类的综艺节目(顺说一句,你看许冠文70年代的喜剧,里面已经有对这类节目的讽刺,而我们不过晚了三十年而已)。虽然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仍然腐败横行阶级分立的社会现实,还有经济腾飞,宗教冲突等等。
所以看片的过程中,我时常误以为自己在看一部中国电影。通过讲故事来引出一个人的大起大落的一生的叙事方式,如《南海十三郎》;从质朴的乡村文化到经济腾飞的现代社会的巨变,如《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兄弟俩在未建成的高楼上往下看的场面,像极了《风柜来的人》里几个少年被骗去楼上看电影的场面);人的一生带出整个历史的变迁,动荡,则如《悲情城市》。
诚如西川所说,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因此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愤青们常挂在嘴边的,“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来看”的一部电影。感谢丹尼·保尔,他以一个局外人不带偏见和局限地拍摄了一部东方电影,而能令另一个国家的东方观众为之感动,受益。
丹尼·保尔之涅盘我以为这是丹尼·保尔最好的作品。它不像《猜火车》般只是迷恋于电影技巧的炫目,影像感的新奇和敏锐,也不是像《28天》系列般,在一个架空的世界里,极尽黑暗残酷的挑战人性与道德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些作品也是很好的作品,但仍然还只是小格局里的好作品,只见到作者的才气,锋利,但还看不到作者的胸襟,情怀。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丹尼·保尔首度具有大气平和气度的电影。这部电影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的叙事,悬念从生,惊心动魄的讲故事的方法,有美国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童话气质,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有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有丹尼·保尔式的在影像和思想方面的锋锐和透彻。
6
从这一点来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是丹尼保尔与编剧赛门·波弗伊的一次完美合作,后者填补了前者一贯在故事性,人物塑造方面的不足。赛门·波弗伊是《光猪六壮士》的编剧,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在他的作品中一脉相承。
以《猜火车》成名的丹尼·保尔,在本片中完成了他在电影事业上的一个飞跃,在我看来不亚于拍《群尸玩过界》起家的彼得·杰克逊,忽然拍出了《指环王》。犹如印度宗教中的比拟,这是丹尼·保尔的涅盘之作。
篇三: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可能许多看完电影的人说,这是一部讲述贫民窟少年贾马尔爱情的电影,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原因是,爱情在这部电影里只是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结构线索,正是依靠贾马尔对拉提卡的相思之情来结构故事,才把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流水账似故事片段串成了一个艺术整体。爱情更是主人公贾马尔永不放弃,最终选择参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的动机,它把故事推向了前进。二是作为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甚至不认得几个字的贫穷青年,贾马尔对爱情的执着,就代表着他对生命的执着,而爱情,在这里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是主人公对自己所有人生理想的寄托。之所以这么说,并非臆想出的结果,我们可以反观整部电影的人物构成,我们可以说贾马尔是怎样怎样的性格,他哥哥萨利姆如何如何的人物,可考虑到拉提卡时,我们却没有什么特定的印象,她的人物性格并不鲜明,只能模糊地说,她善良,美丽,深爱着贾马尔,其他的一切比较细微的特别之处,我们似乎并不能说出来。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编剧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就没有投入浓墨重彩,这就导致了拉提卡这个全片的女主人公虽然出场次数很多,可是并不是影片的重心所在,以至于她的形象比较单薄,只是个美好意象而已,不是非常立体的人物。但说到贾马尔的哥哥萨利姆,他在整部影片中的出场虽然与拉提卡比起来并没有很大的优势,可他性格的鲜明性和在影片中起到的艺术作用远远超过了拉提卡,甚至他的圆形性格与影片中的一号主人公贾马尔的扁性性格相比也要有分量的多。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的隐含的线索和中心,实际上是两个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亲兄弟,为了生存,有了不同的人生选择,所以才导致了他们最后不同的结局。大哥萨利姆从小机灵聪敏,一心想出人头地,成为百万富翁,弟弟贾马尔心
7
地善良,除了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其他一无所求,兄弟两人有着截然相反的追求,但却惊人地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不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弟弟最终通过机缘巧合成了真正的百万富翁,而哥哥却躺在金钱的泡沫里,永远闭上了眼睛。难怪导演在电影的一开头,就用哥哥在浴缸里撒钱这个应该发生在影片最后的镜头,刻意地放到了前面来表现哥哥的人生目标。纷纷扬扬的纸币是哥哥命运的绝好象征。
主人公贾马尔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被影片渲染得感人至深。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从不放弃对心中圣洁化身的拉提卡的追求,无论是金钱的诱惑,还是生命受到威胁,都没有窒灭他的所求。在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被哥哥抛弃时,一向尊重哥哥的他怒不可遏。他参加百万富翁的节目,不是为了成为百万富翁,而是为了寻找拉提卡。他的性格是那样单纯,他的心灵是那样干净,这简直就是作者富有诗意的创造,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人性
的无限渴望和对世俗对人性美的冲击的深深忧虑。银幕上这样一个简单、率直又可爱的个性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垂青”,他时常说的一句“It’sourdestiny.”(这是我们的命中注定),更引来了无数粉丝的尖叫。的确,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拥有这样美好心灵的人都是很值得我们尊敬的,但在他没有成功以前,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人看作为是“一根筋”。
但相对于贾马尔一根筋式的执着,在电影里,我更喜欢萨利姆这个角色的安排,编剧在对这个人物的设计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因为他亦正亦邪的个性,因为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说他正,是因为在贾马尔遇到危机时刻,他是拯救贾马尔的英雄;说他邪,是因为贾马尔与拉提卡一直未能如愿的感情,就是因为萨利姆直接或间接地关系造成的,是他在考虑自己生存质量的时候,无情地把拉提卡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他是这个故事的始作俑者,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也是最终给这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的关键人物,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萨拉姆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发动机。
这部影片中,有关萨利姆最精彩的设计,就是他作为一个城市贫民“改变命运”的雄心壮志和这个雄心壮志注定无法实现的矛盾。首先,从萨利姆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敢闯敢干,手腕有时候可以说是很绝,头脑机敏,行动灵活,绝对是一块可以成就大事的好料子。但他在想要获得利益向上爬的同时,却常常与自己弟弟的利益相矛盾,在这种矛盾中,他做出不同的选择,大多数选
8
择都是有利于自己,而背叛了弟弟的,但每每在关键时刻,他都成了贾马尔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贵人。
第一次矛盾,贾马尔不惜跳入屎坑赢得了明星珍贵的签名照片,为了挫挫弟弟的锐气,也为了挣点私房钱,甚至还有一点孩子内心深处攀比和恶作剧的心理,他偷偷卖了弟弟的照片,这一次冲突,贾马尔的损失不大,但只是从这一点小事中,就为以后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矛盾,当萨利姆和贾马尔被诱拐到了马曼所开的“孤儿院”时,萨利姆凭借自己的勇敢和聪慧,成为了孩子王,也同时被马曼看上,选择为他自己的爪牙。在萨利姆把一群流浪儿管理得服服帖帖的时候,他与广大的孤儿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而与贾马尔的矛盾也是必然的。编剧在设计他们之间的矛盾时,使用了拉提卡,把她放到了矛盾的冲突点和制高点上,使拉提卡再一次成为贯穿主线的人物。萨利姆想要把婴儿交给拉提卡带,说:“拉提卡,今天你负责带他”,拉提卡说:“我不带”,这时候,萨利姆的权威受到了质疑,作为一个小头头,他一定要让拉提卡服从,于是他说:“抱着吧,这是为你好,有小孩可以要双份。”冲突产生了,萨利姆的命令和拉提卡的意愿产生了矛盾,这时出面的,就是既喜欢拉提卡,又是萨利姆弟弟的贾马尔,他在这两人中,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关系。贾马尔说:“她说了不想带。”当时的贾马尔,决对不是萨利姆的>对手,而且萨利姆也必须以牺牲弟弟的利益,才能在孩子中树威,所以,他斩钉截铁地说:“你少说话,贾马尔,接着,不然我把他扔了。”这样,迫使拉提卡接受了萨利姆的建议,再一次的争锋中,萨利姆的名利观战胜了兄弟情。
第三回合,在马曼想弄瞎贾马尔的眼睛的时候,萨利姆有两个选择,
9
篇九: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南海十三郎观后感范文欣赏
《南海十三郎》是一部由谢君豪和潘灿良等主演的爱情传记电影,影片剧情丰富,耐人寻味,本文库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影片开场由说书人聚众滋事被带入警察局谈起,说书的先生不紧不慢地向警察讲述了这么一段故事。十三郎一生的跌宕起伏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十三郎,原名江誉镠,生于粤剧名家江太史公家中。出身富裕,性格顽劣,爱出入风月场所。说好听点是个少爷,难听点就是纨绔。在一场舞会上偶然遇见了上海女子莉莉,怦然心动,在劫难逃。为了追求她他离家千里去了上海。奈何落花有情,流水无意。上海是什么地方,十里洋场,有名的销金窟,他一无立身之本的人想长居于此,并非易事。羁留两年,只落得满身风尘归家。然而人事俱非。父亲年事已高,自己也被学校除名。一时无事的他,便天天去戏院看戏,一来二去,便和老板薛老五熟络了,为他写了一出《寒江钓雪》,名噪一时,南海十三郎的名声由此而开。在这,他也遇到了一生最重要的人,--唐绦生。他的弟子,他的朋友,他的知己。时局动荡,十三郎去前线慰劳将士,因看不惯同行媚俗的作品而大打出手,却得不到上司的支持,不欢而散……战争结束后,无人再找十三郎写剧本,他流落到香港,最终冻死在香港街头,一代天才的故事到这便结束了。说书人的故事讲完了,他也被人保释出狱。影片到此结束。
民国旧事,多少需要些风花雪月。这位十三郎像极了怡红公子,莉莉正是他心中的林妹妹。美玉无瑕,偏偏遇见了他。可这毕竟不是童话。如同张爱玲所说:"教会你舞步的人,不一定能陪你到散场。"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十三一腔孤勇,也捞不起水中月。十三终究是一直挂念着她的吧,否则不会在多年后重逢得知她已嫁做人妇时去寺里修行,想在虚无的禅道中寻求解脱。昔日惊鸿影,飞作钗头凤。才子佳人却未能花前月下,枉自嗟叹。
莉莉是他生命中那一点红朱砂,却并非他知己。唐绦生,才是他知音。薛老五赏识他抬举他,无非是为利。希望他能写几出好戏,好让自己财源滚滚,将他当做摇钱树栽培,而非是惜其才。他从未将十三当作一位朋友来对待。两人始于知遇,也终于知遇。知其才而不惜,并非知己。十三是弹剑的冯援,薛老五却不是孟尝。作为一个八面玲珑的生意人,他攘攘为利,利尽则散。对失意的十三"弃之如断梗"唯有唐绦生能听懂他的伯牙琴。唐绦生虽拜十三郎为师,但其本人
1
的戏曲造诣,并不在十三郎之下。他拜十三郎为师,正是惜才。他怕没人能够将十三郎的才华继承下来。当初两人初见时,十三郎顿觉此人在自己之上。"前途无量,我不配做他的师傅。"十三郎也从未担心唐生日后会超过自己,抢了自己的风头。作为一个戏痴,他更希望自己的弟子远胜于自己。他和唐生曾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我那个时代,大多是文盲,当然要通俗点,而你目光应该放得更加长远。"对于自己的局限和对唐生天赋的认知,十三心中冰雪一般透彻。他两以自大狂相称取笑,可彼此对于这个称号都心知肚明。天才相惜。影片中最经典的便是多年后两人再相遇时的情景了。那时十三郎穷困潦倒,而唐绦生已经是名满天下的粤剧名家了。那镜头每每都会使我泪目,伴着蕉窗夜雨的古调,两人哼起了戏。"相见若似梦,自从别后匆匆,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仿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俗世才未众)。"当听到唐生那句"我再见恩师"时,十三郎怅然变色,想急忙逃走却被人拉住。他觉得自己如今这幅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已经无颜面对昔日弟子。他可以在世俗的任何人面前装疯卖傻来避世,却唯独不敢迎上唐生的目光。因为他不仅是他的弟子,更是知己。临别前唐生送给他一张戏票,是《再世红梅记》的首场演出。但那一夜,欣然前往的十三郎看到的确是一个用白布蒙着的唐绦生的尸体。他的爱徒,他平生唯一的知己,突发脑溢血,死在了戏院,年仅42岁。十三郎彻底崩溃了。高山流水,如今有谁来听。子期既逝,天涯何处觅知音。如同影片中说书人时常提起的一句话"千万不要自认为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是像南海十三郎一样早疯,要么是像唐涤生一样早死。"这可能是多数像我们一样平庸的人对天才的"轻视",但更多时候,是用这句话来为自己的平庸辩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俗世才未众,知音难复寻。
十三郎绝非一个软弱的文人,他是一位士人。他在收唐生为徒时就直言自己脾气很差。可这种差。并不是说他脾气火爆,而是不与这世俗妥协,是顽抗的勇气。他敢于离家追寻自己的爱情,敢于拒写下作的媚俗剧品,敢于向一时得意的汉奸大打出手。正如外人评价,他很仗义。而他的知己唐绦生却是有名的好脾气,不懂拒绝,在世俗的重压下,耗尽了自己。十三郎的坏脾气,正是他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可是,他毕竟是文人。"想学投笔从戎图发奋却被儒冠误了,使我有
2
志难伸想学一棹五湖同遁隐却被妖气笼遍远无垠"在乱世中独善其身,都已经是很艰难的事情了。书生报国无路,空白九分头。唐绦生的《紫钗记》中有这样的唱词"携书剑,滞京华。路有招贤黄榜挂,飘零空负盖世才华。老儒生,满腹牢骚话。科科落第居人下,处处长赊酒饭茶。问何日文章有价?混龙蛇,难分真与假。一俟秋闱经试罢,观灯闹酒度韶华,愿不负十年窗下。"从中可以窥探到丝毫当时落魄文人的影子。
十三郎的结局很凄凉,赤脚冻死在香港的街头。"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收尸的警察同情地为他穿上了一双鞋。人间道,不好走。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或许对十三郎来说,死才是一种解脱。他在三十四岁时就已经疯掉了,却仍旧在这世上疯疯癫癫的熬过了四十年。如陶渊明所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时候归去了。故事讲完了,有人问说书人他与十三郎有什么关系,他回答道:"这只是一个潦倒的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的编剧的故事。"电影的片头有一行简洁的字幕:"献给全港编剧共勉。遥相呼应,更加令人心酸。
那是1997年,离我们很近,也很遥远。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商业化的洪流之中,如何才能守住一片净土。到现在我们仍旧不能到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前些年的《百鸟朝凤》,依旧是文艺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其实,我觉得不仅仅是编剧,每个以文字为生的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我们倾尽心血写出一部作品,无非是希望有人能懂,而不是去迎合众人的口味。我们所想坚守捍卫的,不过是理想国的方寸净土。
影片中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我最惊艳的是谢君豪在这部剧中的扮相,刚出场时,一袭长衫,风流儒雅,手摇折扇,眼波含情,十分契合我心目中的民国公子该有的模样。在后来又把十三郎的落魄演的惟妙惟肖,一头蓬松污垢的头发,油腻到已经分不清颜色的长衫,和之前的那位公子爷完全是两个人。想想也是,当年伍子胥一夜白头,他经历了这么多的坎坷,再加上岁月的摧残,千帆历尽后,当初的少年却已迷航,再也回不来了。令人想到初时学到的课文《落难的王子》,负重前行,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那个春风得意的江誉镠,何曾会想到自己会成为落魄的十三郎呢
"得瑟落魄,几番起落,然其志未改,不怨天怨地,自怨自艾。只游走在疯
3
癫与正常之间,参无边风月,世态炎凉,并非孤寒晚景。"这是谢君豪对"南海十三郎"的批注之语。可见他对这个人物理解得多么深刻。,他好比张国荣的程蝶衣,与戏融为一体了。无怪他会拿下那年金马最佳男演员奖。一位演员,能有一个被世人所认可的角色,足矣。
4
篇十: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最言戏者痴
——观《南海十三郎》后感
看过的电影里,原本有个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他说,唱一辈子戏,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叫一辈子。那股劲就叫痴吧。看完《南海十三郎》,又多出一个,南海十三郎,没有说过疯魔的话语,却用一辈子去蹒跚着痴狂的戏剧人生之路。身穿旧式长褂去参加西式舞会,用英文唱粤曲,为爱情出走上海,又为爱情跌落火车,得意时同时写几个剧本,骂走跟不上他节奏的记录员。突然心中有种感念,最言戏者痴!“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电影故事在街头卖艺人口中的吟唱中渐渐的展开,讲述的是一个天才的故事。一九一四年,南海十三郎出生于广东南海的一个贵族家庭,后到香港学习。他内心单纯,性格偏执,自小就对粤剧深深着迷。二十岁时为粤剧名伶薛觉先撰写剧目《寒江钓雪》一炮而红。凡是由他编剧的戏,一经上演便极度火爆,往往一票难求。惊人的天分如同一件华美而带刺的衣衫,他备受瞩目却无人知音,唯有用恃才傲物的外表遮掩内心的深深遗憾。直到一个叫做唐涤生的年轻人登门拜师,才改变了这一切,阿唐衣着简朴却同样才华横溢。“他们是残缺的,所以向彼此敞开”,天才的心从此不再孤寂。然而,弄人的命运怎能容忍长存的好景,污浊的世俗如何保全一颗无瑕的心。他们在抗日战争的浩劫中失散。失去支撑的南海十三郎忍受着时局的颠簸和世人的误解,压抑的心智唯有在疯狂中得以释放。他拒绝接受友人的援助,远离人们的视线,混迹于街市,沦为乞丐。
相比唐涤非一夜之间猝死,十三郎的命运更加悲惨,因为活的越长,看到的人间惨境也就越多,有人说他是真疯,有人则说未必,但总之十三郎风光一世,人间万事万物也都了然于胸。只是最后他还是死在了一个风雪夜之地,还得靠黄霑为他穿上一双可怜的布鞋送其最后一程。更具讽刺意义的是,电影结尾时,导演同时运用两组镜头展示了香港街头拾荒者与受现代性深刻影响的上班族命运间的巨大落差,看着那些乞丐迷茫、惆怅的眼神。
影片采用了香港电影传统的戏谑手法,几近将一个天才的悲剧演绎成闹剧。他如同受惊的孩子任由世人肆意摆布,即使在电影中也不能幸免。他不能被理解和宽恕,就像他随身携带的那幅画:《雪山白凤凰》。只有心无杂念的孩童惊叹其中的美,而心有尘土的人只看到了满纸空白。电影的片头有一行简洁的字幕:“献给全港编剧共勉。”这是对那些在商业的夹缝中默默向上游的艺术家们的致敬,同时不露声色的道出了香港电影人、特别是港产片编剧不为人知的辛酸,也饱含着杜国威本人对于香港电影速食时代的不满,和与之抗衡的决心。然而时代毕竟只是背景,电影虽时而有无厘头的滑稽,时而又有着悲惨世
界的肃穆,但谢君豪和着一大帮人的演出,其实就是一场所有影人的梦,且是一个让人笑到最后会痛哭的梦。最言戏者痴!
广编20班马宏财
篇十一: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P>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篇一: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少有的一部印度电影,商业模式下的电影,过多的追求了票房而往往忽视了对人的感动。任何一部好的作品,无不来源于现实的生活。现如今,仍然有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没有脱离赤贫状态。他们居住在大城市的周边,去享受不到该享受到的尊严和繁荣。混乱不堪的居住环境、无法保障的生活条件,以及世人的冷漠眼光。首先,请允许我忘记主人公的名字。我想名字永远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他人认识你的一个手段。你以前叫张三,现在叫李四,但你依然是你。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无法复制,那就是童年。这个阶段是人类最纯真的时代。可以没有棒球场,但不能没有快乐。他们在一直奔跑着,是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这其实是社会的悲哀,或者是印度社会的悲剧。其实你永远都不能去评论一个国家,因为你永远不会了解她,即使是你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在贫民窟,警察是不关注贫民的生死的,抑或许他们更期望这么多的贫民可以在一夜之间消失。最悲惨的地方必定会有最悲惨的事情,主人公的母亲成为了宗派斗争的牺牲品,而他们自己仅仅为了生存便成为黑社会盈利的工具。这个世界,富人几乎是拥有一切的。他们坐奔驰、开宝马、游泰姬陵,心理却想着看到最为美好的印度。但是现实总是可怕的,真实的印度其实就是数万人聚集在一起洗那些其实不需要洗的衣服和瞬间被拆分的一辆名车。有钱人拥有自己的宅院,拥有自己的厨师,出入寻欢作乐的场所,掌握部分或者大部分穷人的生死。我可以说,在人人仇富的年代,坏人就是富人。只有他们懂得如何获取金钱,如何出卖良心。贫穷的人是容易被欺骗的,因为他们的需要实在太微不足道,一盘子羹饭就是他们的全部。当然,贫富的转变只在一刹那间,只要你足够坏,足够没有良心。但忍耐超过一定限度,任何人都会爆发。到那时,生命就没有意义了。杀一个或杀一百个的现实意义是一样的。要生存,那么必须要战斗。爱情呢?很纯真。爱情永远会使人迷惑,它让人毫无理由的追寻,也许并不是为了什么结果。喜欢一个人还需要什么理由呢?爱情,让人迈出第一步,然后鬼使神差的迈出更多的步。无论天涯海角,只为把那个人追寻。等待也许是痛苦的,但至少你是在怀着一份期望在痛苦,这也许就是爱情的意义吧。倘使你等的那个人没有来,那么你失掉了整个世界。其实在爱情面前,金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要维系这份爱情,金钱确是万能的。当孟买不再是孟买,但爱情却依然是爱情。当然富人不会这么早的消失,那么穷人也一直存在。死亡,斗争。然后还是死亡、斗争。
篇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不常看有关印度人的电影但昨晚我从十点看到整整十二点,又一次被震撼。贫民杰
玛是如何变成百万富翁的,这是首先吸引我们的问题。有点雷的答案是,他是通过参加印度版开心大辞典节目来获奖的。为什么?待续„贾马尔·马里克(戴夫·帕特尔饰),来自孟买的街头小青年,现在正遭到印度警方的审问与折磨。原因是贾马尔参加了一档印度版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直播节目,这个节目可以使人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然而就在他面对最后一个问题之前,主持人却揭发他作弊,原因是贾马尔并没有选择主持人在休息时间时给他的答案,这不合乎情理,贾马尔当然矢口否认。在解释为什么能完美答对每道题的同时,贾马尔的生活也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他讲起了认识的一位宝莱坞明星,在一宗教冲突中丧生的母亲,以及他与哥哥沙里姆如何认识了拉媞卡(芙蕾达·平托饰),他一生的挚爱。三个无家可归的年轻人被一所孤儿院收容,每天以乞讨为生。但是孤儿院的负责人却想弄瞎他们的眼睛以增加乞讨收入,于是他们逃走了。在他们爬火车时拉媞卡因为跑的慢而被落在后面,火车上的沙里姆本来已经抓住了她的手,却突然在一瞬间故意松开了手,眼看着拉媞卡再被孤儿院的人抓去。兄弟俩在泰姬陵附近暂时住下来,贾马尔以给游客提供导游服务为生,而沙里姆则与街头混混趁机偷取旅客的财物。但是贾马尔对拉媞卡的思念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最终他说服沙里姆一起回到孟买寻找拉媞卡,可是一系列的变故使得他虽然见到了拉媞卡,却再次失去了她──她被黑帮老大夺去;而兄长沙里姆也成了黑帮的一员。于是贾马尔想到了来参加这个电视节目,因为他知道这是拉媞卡最喜欢的节目,她一定会看到他。此时,贾马尔凭借他那传神的生活经历破掉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隔在贾马尔与2000万卢比之间的,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警方认为贾马尔的>故事“虽然怪诞,但貌似有理”,于是放他回去继续参赛。拉媞卡果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他,沙里姆此时也幡然醒悟,给了拉媞卡车钥匙与电话,催她快去找贾马尔。最后一个问题是“请说出三个火枪手的名字”,贾马尔并不知道,于是他使用了电话求助。电话打给他的兄长沙里姆,接听的却是拉媞卡。贾马尔听到她的声音固然兴奋,但可惜拉媞卡也答不上这个问题。于是贾马尔猜了一个答案„„而此时沙里姆为了能让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与黑帮老大同归于尽。那天晚上,贾马尔与拉媞卡终于在火车站相见。他们忘情拥吻,有情人终成眷属有时候,写一篇国外电影的影评于我个人是件会有些犹豫的事,因为人类的感情虽然共通,但另一个社会的文化毕竟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我相信我们一些电影专业人士对很多西方电影的理解,恐怕还不如西方的很多普通民众,因为那是人家自小浸淫于其中的,比如说《布什传》,我们的专家再钻研,恐怕也不如一个美国老百姓感受更深。就好像《英雄》(电影版、美剧版)《十面埋伏》的色彩和东方元素能唬住不少老外名家,但片中人物的满口胡说八道却瞒不了我们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一样。对异文化的误读有多大,看看美国教授写的金庸小说的书评就知道了。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却很有意思,第一,它由一个英国导演拍摄一个完全印度的电影,而在文化表现上极自然,绝无生硬之感。第二,它由中国影迷看来,又如此感
同身受,毫无隔阂。第一个问题,电影结束之后有段和电影无关的歌舞表演,由片中的男女主角领头,一下子脱离了全片的写实氛围,让人想起印度风靡世界的代表片种歌舞片,让我猜想丹尼·保尔有可能是印度歌舞片的影迷,就像昆汀是武士和功夫片的影迷一样。现代东方文化在西方很吃香,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更是有不少拥趸,比如赫赫有名的涅盘乐队,比如理查德·阿滕伯勒会拍摄《甘地传》,比如大科幻家凡尔纳从小就向往印度,他的《海底两万里》的尼摩船长就设计成印度人。第二个问题更好解释。今年我看诗人西川的书《流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有句很传神的话,“印度是一个把所有社会问题用放大镜放大的中国,所以要了解中国,去了解印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大意)所以我们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很多情节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如诱骗儿童,训练并将其致残成乞讨工具的丐帮集团。方兴未艾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之类的综艺节目(顺说一句,你看许冠文70年代的喜剧,里面已经有对这类节目的讽刺,而我们不过晚了三十年而已)。虽然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仍然腐败横行阶级分立的社会现实,还有经济腾飞,宗教冲突等等。所以看片的过程中,我时常误以为自己在看一部中国电影。通过讲故事来引出一个人的大起大落的一生的叙事方式,如《南海十三郎》;从质朴的乡村文化到经济腾飞的现代社会的巨变,如《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兄弟俩在未建成的高楼上往下看的场面,像极了《风柜来的人》里几个少年被骗去楼上看电影的场面);人的一生带出整个历史的变迁,动荡,则如《悲情城市》。诚如西川所说,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因此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愤青们常挂在嘴边的,“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来看”的一部电影。感谢丹尼·保尔,他以一个局外人不带偏见和局限地拍摄了一部东方电影,而能令另一个国家的东方观众为之感动,受益。丹尼·保尔之涅盘我以为这是丹尼·保尔最好的作品。它不像《猜火车》般只是迷恋于电影技巧的炫目,影像感的新奇和敏锐,也不是像《28天》系列般,在一个架空的世界里,极尽黑暗残酷的挑战人性与道德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些作品也是很好的作品,但仍然还只是小格局里的好作品,只见到作者的才气,锋利,但还看不到作者的胸襟,情怀。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丹尼·保尔首度具有大气平和气度的电影。这部电影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的叙事,悬念从生,惊心动魄的讲故事的方法,有美国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童话气质,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有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有丹尼·保尔式的在影像和思想方面的锋锐和透彻。
从这一点来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是丹尼保尔与编剧赛门·波弗伊的一次完美合作,后者填补了前者一贯在故事性,人物塑造方面的不足。赛门·波弗伊是《光猪六壮士》的编剧,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在他的作品中一脉相承。以《猜火车》成名的丹尼·保尔,在本片中完成了他在电影事业上的一个飞跃,在我看来不亚于拍《群尸玩过界》起家的彼得·杰克逊,忽然拍出了《指环王》。犹如印度宗教中的比拟,这是丹尼·保尔的涅盘之作。
篇三: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可能许多看完电影的人说,这是一部讲述贫民窟少年贾马尔爱情的电影,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原因是,爱情在这部电影里只是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结构线索,正是依靠贾马尔对拉提卡的相思之情来结构故事,才把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流水账似故事片段串成了一个艺术整体。爱情更是主人公贾马尔永不放弃,最终选择参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的动机,它把故事推向了前进。二是作为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甚至不认得几个字的贫穷青年,贾马尔对爱情的执着,就代表着他对生命的执着,而爱情,在这里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是主人公对自己所有人生理想的寄托。之所以这么说,并非臆想出的结果,我们可以反观整部电影的人物构成,我们可以说贾马尔是怎样怎样的性格,他哥哥萨利姆如何如何的人物,可考虑到拉提卡时,我们却没有什么特定的印象,她的人物性格并不鲜明,只能模糊地说,她善良,美丽,深爱着贾马尔,其他的一切比较细微的特别之处,我们似乎并不能说出来。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编剧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就没有投入浓墨重彩,这就导致了拉提卡这个全片的女主人公虽然出场次数很多,可是并不是影片的重心所在,以至于她的形象比较单薄,只是个美好意象而已,不是非常立体的人物。但说到贾马尔的哥哥萨利姆,他在整部影片中的出场虽然与拉提卡比起来并没有很大的优势,可他性格的鲜明性和在影片中起到的艺术作用远远超过了拉提卡,甚至他的圆形性格与影片中的一号主人公贾马尔的扁性性格相比也要有分量的多。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的隐含的线索和中心,实际上是两个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亲兄弟,为了生存,有了不同的人生选择,所以才导致了他们最后不同的结局。大哥萨利姆从小机灵聪敏,一心想出人头地,成为百万富翁,弟弟贾马尔心地善良,除了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其他一无所求,兄弟两人有着截然相反的追求,但却惊人地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不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弟弟最终通过机缘巧合成了真正的百万富翁,而哥哥却躺在金钱的泡沫里,永远闭上了眼睛。难怪导演在电影的一开头,就用哥哥在浴缸里撒钱这个应该发生在影片最后的镜头,刻意地放到了前面来表现哥哥的人生目标。纷纷扬扬的纸币是哥哥命运的绝好象征。主人公贾马尔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被影片渲染得感人至深。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从不放弃对心中圣洁化身的拉提卡的追求,无论是金钱的诱惑,还是生命受到威胁,都没有窒灭他的所求。在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被哥哥抛弃时,一向尊重哥哥的他怒不可遏。他参加百万富翁的节目,不是为了成为百万富翁,而是为了寻找拉提卡。他的性格是那样单纯,他的心灵是那样干净,这简直就是作者富有诗意的创造,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人性
的无限渴望和对世俗对人性美的冲击的深深忧虑。银幕上这样一个简单、率直又可爱的个性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垂青”,他时常说的一句“It'sourdestiny.”(这是我们的命中注定),更引来了无数粉丝的尖叫。的确,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拥有这样美好心灵的人都是很值得我们尊敬的,但在他没有成功以前,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人看作为是“一根筋”。但相对于贾马尔一根筋式的执着,在电影里,我更喜欢萨利姆这个角色的安排,编剧在对这个人物的设计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因为他亦正亦邪的个性,因为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说他正,是因为在贾马尔遇到危机时刻,他是拯救贾马尔的英雄;说他邪,是因为贾马尔与拉提卡一直未能如愿的感情,就是因为萨利姆直接或间接地关系造成的,是他在考虑自己生存质量的时候,无情地把拉提卡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他是这个故事的始作俑者,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也是最终给这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的关键人物,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萨拉姆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发动机。这部影片中,有关萨利姆最精彩的设计,就是他作为一个城市贫民“改变命运”的雄心壮志和这个雄心壮志注定无法实现的矛盾。首先,从萨利姆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敢闯敢干,手腕有时候可以说是很绝,头脑机敏,行动灵活,绝对是一块可以成就大事的好料子。但他在想要获得利益向上爬的同时,却常常与自己弟弟的利益相矛盾,在这种矛盾中,他做出不同的选择,大多数选择都是有利于自己,而背叛了弟弟的,但每每在关键时刻,他都成了贾马尔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贵人。第一次矛盾,贾马尔不惜跳入屎坑赢得了明星珍贵的签名照片,为了挫挫弟弟的锐气,也为了挣点私房钱,甚至还有一点孩子内心深处攀比和恶作剧的心理,他偷偷卖了弟弟的照片,这一次冲突,贾马尔的损失不大,但只是从这一点小事中,就为以后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第二次矛盾,当萨利姆和贾马尔被诱拐到了马曼所开的“孤儿院”时,萨利姆凭借自己的勇敢和聪慧,成为了孩子王,也同时被马曼看上,选择为他自己的爪牙。在萨利姆把一群流浪儿管理得服服帖帖的时候,他与广大的孤儿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而与贾马尔的矛盾也是必然的。编剧在设计他们之间的矛盾时,使用了拉提卡,把她放到了矛盾的冲突点和制高点上,使拉提卡再一次成为贯穿主线的人物。萨利姆想要把婴儿交给拉提卡带,说:“拉提卡,今天你负责带他”,拉提卡说:“我不带”,这时候,萨利姆的权威受到了质疑,作为一个小头头,他一定要让拉提卡服从,于是他说:“抱着吧,这是为你好,有小孩可以要双份。”冲突产生了,萨利姆的命令和拉提卡的意愿产生了矛盾,这时出面的,就是既喜欢拉提卡,又是萨利姆弟弟的贾马尔,他在这两人中,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关系。贾马尔说:“她说了不想带。”当时的贾马尔,决对不是萨利姆的>对手,而且萨利姆也必须以牺牲弟弟的利益,才能在孩子中树威,所以,他斩钉截铁地说:“你少说话,贾马尔,接着,不然我把他扔了。”这样,迫使拉提卡接受了萨利姆的建议,再一次的争锋中,萨利姆的名利观战胜了兄弟情。第三回合,在马曼想弄瞎贾马尔的眼睛的时候,萨利姆有两个选择,是继续留下来充当马曼的走狗,还是帮助弟弟脱险。第一种选择,他可以完全取得马曼的信任,因为他是以自己弟弟一辈子的幸福为赌注的,第二种选择,他会失去现在争取到的一切,但可以拯救弟弟于水火,小小年纪的萨利姆没有犹豫,他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拯救。这一次,
人性的>温暖和血亲至爱不可分割的联系,把萨利姆一直出人头地的信仰成功推向了深渊。在这个细节当中,导演充分展示了哥哥性格的复杂性,把一个向上爬又没有泯灭人性的艺术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第四回合,哥哥哥弟弟在逃上火车后,萨利姆本来可以拉住拉提卡的手,把她救上来,可是他没有,理由只有一个:在萨利姆眼中,没有什么可以比生存更重要,当时他和贾马尔吃饭还是问题,再带上一个小姑娘,实在是个累赘,于是,再次的松手后,他再次选择了生存这个第一要务。在这个细节中,萨利姆人性中利己的东西表露无遗。他要摆脱自己的穷人身份过上富人的生活,没有什么能阻挡他这一人生目标,拉提卡当然更不可能。第五次矛盾,在救出了拉提卡后,他们三人去酒店大吃大喝了一场戏,萨利姆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他想到了弟弟的“恋人”,于是,他用枪指着贾马尔,逼他就范。这是全剧悲伤的起点,世间最痛苦的不是被敌人残害,而是被最信任的人背叛,在欲望与亲情中,年轻的萨利姆做出了一个也许令他后悔一辈子的决定。第六次矛盾,是比较隐含的一次矛盾,在多年以后的重聚下,贾马尔找到了哥哥萨利姆,萨利姆让弟弟回自己的寓所,但他选择了向弟弟隐瞒拉提卡的所在,因为那时候,拉提卡已经成为黑手党老大贾维德的情妇。这一次决定,萨利姆是为了贾马尔好,是出于对弟弟的爱,他不希望他平静的生活再受到任何干扰,因为区区一个女人,远比不上他对贾马尔亲情。此刻的萨利姆,是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最帅气的时刻。第七次矛盾,贾马尔想带着拉提卡远走高飞,被萨利姆和贾维德的爪牙抓了回去,我们可以设想,当时并不是萨利姆情愿的,也许不是他主动要带头的,但大势所趋,他必须这样做,于是,他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上面第六条矛盾中同理得到,这并不是萨利姆故意造成的,而且,即使他们逃跑,能逃过贾维德的手掌心么?如果那时再被抓回去,贾马尔还有活命么?现在,至少是萨利姆带人去追他们,他可以控制局面,至少使贾马尔不至于被连累,随着年龄的增长,萨利姆其实越来越在乎这个弟弟了。第八次矛盾,也是全剧的高潮,面对着一个为了拉提卡,用尽一切方法都想要找回她的亲弟弟,他要怎样做?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落寞的萨利姆形象,从前的他,都是意气风发地去干自己想要干的事,但当看到弟弟出现在了电视上,他开始怀疑了,自己所有的人生信仰瞬间崩塌。他想要出人头地,他想要挣钱,他想要当百万富翁,同时,如果没有拉提卡的介入,这对兄弟原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拍档,他们一起逃跑,一起在火车上偷东西,做小生意,为了生存,一起在泰姬陵当导演,偷人家的鞋子。我不相信萨拉姆不记得这一切,在他眼中,这个弟弟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他虽然时常欺负他,做一些小恶作剧,但他深爱着唯一的弟弟,他想让他快乐,让他不要与黑手党扯上关系,于是,他一次又一次选择了放开贾马尔的手,实际上是在给他生的机会,快乐的机会,但直到那一刻,萨利姆突然明白,原来,对于贾马尔而言,所有的人生追求并不是过上富足的生活,并不是有一个百万富翁的哥哥,而是拉提卡。那一刻,萨利姆一定在内心嘲笑自己,怎么一直都不了解弟弟的需求,原来自己做的一切都是错的。于是,他安静地说了下面这段话:萨利姆:那个家伙,他从来都不放弃。从不会。真是个疯子。(给拉提卡车钥匙)
走吧。拉提卡:但是„„萨利姆:只管走,机不可失。拉提卡:他会杀了你的。萨利姆:他那儿我来摆平。(开门)拉提卡:萨利姆。我不能„„萨利姆:你别无选择。(交给拉提卡手机)这个你拿着。原谅我所做的一切。(望着远去的拉提卡)好好活着。在这一段中,萨利姆成为了真正的萨利姆。看着电视里的贾马尔,萨利姆心中是感动,是懊悔,是骄傲,他虽然嘴上说“他是个疯子”,但实际上对能有这样一个灵魂圣洁的弟弟,他发自内心的骄傲。他让拉提卡走,他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导演特意给了打电话的贾维德一个特写,表明了萨拉姆内心的挣扎和害怕,他知道那意味着死亡。但作为一个男子汉,他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他说“他那儿我来摆平”,同样是气势如虹,萨拉姆做事从不需要解释,他不希望弟弟担心,于是,他说:“你别无选择”,的确,拉提卡的每一次选择实际上都是萨拉姆替她做的,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他这句话的潜台词,分明是在托付拉提卡,好好照顾贾马尔,他是我唯一的弟弟。“原谅我所做的一切”,既是对拉提卡说,也是对远处的弟弟贾马尔说的,那一句话里,包含的是兄长对弟弟的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爱,是对自己血脉另一部分的爱,他让拉提卡好好活着,也正是让贾马尔好好活着。当他躺在装满钞票的浴缸里时,他生平的两个愿望都得到了实现:第一,他想成为百万富翁,他此刻拥有了钞票,他温柔地触摸着它们;第二,他想要成为弟弟的保护神,他要弟弟过的好,看到他和拉提卡能够团聚,这个愿望也实现了,他的人生得到了升华,他的完美旅程结束了。萨拉姆是影片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他对亲情的挚爱,是对美好人性的呵护,他对富翁的追索和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是他人性的裂变,是人性恶战胜了人性善,他用自己的生命人弟弟与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他人性的回归,是人性善战胜了人性恶。作者通过塑造这个形象,是对穷人尊严的呼唤,更是对人性力量的渴求。回想起电影一开始,两人在贫民区里奔跑着的情形,那时,他们很穷,但他们有妈妈,有家,有地方可以上学,有朋友可以玩耍,那应该是电影的起点,也是电影的重点,活着,有所追求,那是最幸福的。而这两兄弟的百万富翁梦想,也在他们惺惺相惜和互相伤害的过程中,渐渐变成了记忆总最美丽的珍珠,留给观众们最美的享受。
篇十二: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P>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篇一: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少有的一部印度电影,商业模式下的电影,过多的追求了票房而往往忽视了对人的感动。
任何一部好的作品,无不来源于现实的生活。现如今,仍然有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没有脱离赤贫状态。他们居住在大城市的周边,去享受不到该享受到的尊严和繁荣。混乱不堪的居住环境、无法保障的生活条件,以及世人的冷漠眼光。
首先,请允许我忘记主人公的名字。我想名字永远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他人认识你的一个手段。你以前叫张三,现在叫李四,但你依然是你。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无法复制,那就是童年。这个阶段是人类最纯真的时代。可以没有棒球场,但不能没有快乐。他们在一直奔跑着,是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这其实是社会的悲哀,或者是印度社会的悲剧。其实你永远都不能去评论一个国家,因为你永远不会了解她,即使是你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在贫民窟,警察是不关注贫民的生死的,抑或许他们更期望这么多的贫民可以在一夜之间消失。最悲惨的地方必定会有最悲惨的事情,主人公的母亲成为了宗派斗争的牺牲品,而他们自己仅仅为了生存便成为黑社会盈利的工具。
这个世界,富人几乎是拥有一切的。他们坐奔驰、开宝马、游泰姬陵,心理却想着看到最为美好的印度。但是现实总是可怕的,真实的印度其实就是数万人聚集在一起洗那些其实不需要洗的衣服和瞬间被拆分的一辆名车。有钱人拥有自己的宅院,拥有自己的厨师,出入寻欢作乐的场所,掌握
部分或者大部分穷人的生死。我可以说,在人人仇富的年代,坏人就是富人。只有他们懂得如何获取金钱,如何出卖良心。贫穷的人是容易被欺骗的,因为他们的需要实在太微不足道,一盘子羹饭就是他们的全部。当然,贫富的转变只在一刹那间,只要你足够坏,足够没有良心。但忍耐超过一定限度,任何人都会爆发。到那时,生命就没有意义了。杀一个或杀一百个的现实意义是一样的。要生存,那么必须要战斗。
爱情呢?很纯真。爱情永远会使人迷惑,它让人毫无理由的追寻,也许并不是为了什么结果。喜欢一个人还需要什么理由呢?爱情,让人迈出第一步,然后鬼使神差的迈出更多的步。无论天涯海角,只为把那个人追寻。等待也许是痛苦的,但至少你是在怀着一份期望在痛苦,这也许就是爱情的意义吧。倘使你等的那个人没有来,那么你失掉了整个世界。其实在爱情面前,金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要维系这份爱情,金钱确是万能的。
当孟买不再是孟买,但爱情却依然是爱情。当然富人不
会这么早的消失,那么穷人也一直存在。死亡,斗争。然后还是死亡、斗争。
篇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不常看有关印度人的电影但昨晚我从十点看到整整十二点,又一次被震撼。贫民杰玛是如何变成百万富翁的,这是首先吸引我们的问题。有点雷的答案是,他是通过参加印度版开心大辞典节目来获奖的。为什么?待续…贾马尔·马里克(戴夫·帕特尔饰),来自孟买的街头小青年,现在正遭到印度警方的审问与折磨。原因是贾马尔参加了一档印度版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直播节目,这个节目可以使人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然而就在他面对最后一个问题之前,主持人却揭发他作弊,原因是贾马尔并没有选择主持人在休息时间时给他的答案,这不合乎情理,贾马尔当然矢口否认。
在解释为什么能完美答对每道题的同时,贾马尔的生活也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他讲起了认识的一位宝莱坞明星,在一宗教冲突中丧生的母亲,以及他与哥哥沙里姆如何认识了拉媞卡(芙蕾达·平托饰),他一生的挚爱。
三个无家可归的年轻人被一所孤儿院收容,每天以乞讨为生。但是孤儿院的负责人却想弄瞎他们的眼睛以增加乞讨收入,于是他们逃走了。在他们爬火车时拉媞卡因为跑的慢而被落在后面,火车上的沙里姆本来已经抓住了她的手,却突然在一瞬间故意松开了手,眼看着拉媞卡再被孤儿院的人抓去。兄弟俩在泰姬陵附近暂时住下来,贾马尔以给游客提供导游服务为生,而沙里姆则与街头混混趁机偷取旅客的财物。
但是贾马尔对拉媞卡的思念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最终他说服沙里姆一起回到孟买寻找拉媞卡,可是一系列的变故使得他虽然见到了拉媞卡,却再次失去了她──她
被黑帮老大夺去;而兄长沙里姆也成了黑帮的一员。
于是贾马尔想到了来参加这个电视节目,因为他知道这是拉媞卡最喜欢的节目,她一定会看到他。此时,贾马尔凭借他那传神的生活经历破掉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隔在贾马尔与2000万卢比之间的,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
警方认为贾马尔的故事“虽然怪诞,但貌似有理”,于是放他回去继续参赛。拉媞卡果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他,沙里姆此时也幡然醒悟,给了拉媞卡车钥匙与电话,催她快去找贾马尔。最后一个问题是“请说出三个火枪手的名字”,贾马尔并不知道,于是他使用了电话求助。电话打给他的兄长沙里姆,接听的却是拉媞卡。贾马尔听到她的声音固然兴奋,但可惜拉媞卡也答不上这个问题。于是贾马尔猜了一个答案……而此时沙里姆为了能让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与黑帮老大同归于尽。
那天晚上,贾马尔与拉媞卡终于在火车站相见。他们忘情拥吻,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时候,写一篇国外电影的影评于我个人是件会有些犹豫的事,因为人类的感情虽然共通,但另一个社会的文化毕竟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我相信我们一些电影专业人士对很多西方电影的理解,恐怕还不如西方的很多普通民众,因为那是人家自小浸淫于其中的,比如说《布什传》,我们的专家
再钻研,恐怕也不如一个美国老百姓感受更深。就好像《英雄》(电影版、美剧版)《十面埋伏》的色彩和东方元素能唬住不少老外名家,但片中人物的满口胡说八道却瞒不了我们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一样。对异文化的误读有多大,看看美国教授写的金庸小说的书评就知道了。
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却很有意思,第一,它由一个英国导演拍摄一个完全印度的电影,而在文化表现上极自然,绝无生硬之感。第二,它由中国影迷看来,又如此感同身受,
毫无隔阂。
第一个问题,电影结束之后有段和电影无关的歌舞表演,由片中的男女主角领头,一下子脱离了全片的写实氛围,让人想起印度风靡世界的代表片种歌舞片,让我猜想丹尼·保尔有可能是印度歌舞片的影迷,就像昆汀是武士和功夫片的影迷一样。现代东方文化在西方很吃香,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更是有不少拥趸,比如赫赫有名的涅盘乐队,比如理查德·阿滕伯勒会拍摄《甘地传》,比如大科幻家凡尔纳从小就向往
印度,他的《海底两万里》的尼摩船长就设计成印度人。
第二个问题更好解释。今年我看诗人西川的书《流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有句很传神的话,“印度是一个把所有社会问题用放大镜放大的中国,所以要了解中国,去了解印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大意)所以我们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很多情节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
如诱骗儿童,训练并将其致残成乞讨工具的丐帮集团。方兴未艾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之类的综艺节目(顺说一句,
你看许冠文70年代的喜剧,里面已经有对这类节目的讽刺,而我们不过晚了三十年而已)。虽然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
主国家”但仍然腐败横行阶级分立的社会现实,还有经济腾飞,宗教冲突等等。
所以看片的过程中,我时常误以为自己在看一部中国电影。通过讲故事来引出一个人的大起大落的一生的叙事方式,如《南海十三郎》;从质朴的乡村文化到经济腾飞的现代社
会的巨变,如《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兄弟俩在未建
成的高楼上往下看的场面,像极了《风柜来的人》里几个少年被骗去楼上看电影的场面);人的一生带出整个历史的变迁,动荡,则如《悲情城市》。
诚如西川所说,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因此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愤青们常挂在嘴边的,“每个中国人都应
该来看”的一部电影。感谢丹尼·保尔,他以一个局外人不带偏见和局限地拍摄了一部东方电影,而能令另一个国家的东方观众为之感动,受益。
丹尼·保尔之涅盘
我以为这是丹尼·保尔最好的作品。
它不像《猜火车》般只是迷恋于电影技巧的炫目,影像感的新奇和敏锐,也不是像《28天》系列般,在一个架空的世界里,极尽黑暗残酷的挑战人性与道德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些作品也是很好的作品,但仍然还只是小格局里的好作品,只见到作者的才气,锋利,但还看不到作者的胸襟,情怀。
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丹尼·保尔首度具有大气平和气度的电影。这部电影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的叙事,悬念从生,惊心动魄的讲故事的方法,有美国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童话气质,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有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有丹尼·保尔式的在影像和思想方面的锋锐和透彻。
从这一点来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是丹尼保尔与编剧赛门·波弗伊的一次完美合作,后者填补了前者一贯在故事性,人物塑造方面的不足。赛门·波弗伊是《光猪六壮士》的编剧,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在他的作品中一脉相承。
以《猜火车》成名的丹尼·保尔,在本片中完成了他在电影事业上的一个飞跃,在我看来不亚于拍《群尸玩过界》起家的彼得·杰克逊,忽然拍出了《指环王》。犹如印度宗教中的比拟,这是丹尼·保尔的涅盘之作。
篇三: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可能许多看完电影的人说,这是一部讲述贫民窟少年贾马尔爱情的电影,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原因是,爱情在这部电影里只是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结构线索,正是依靠贾马尔对拉提卡的相思之情来结构故事,才把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流水账似故事片段串成了一个艺术整体。爱情更是主人公贾马尔永不放弃,最终选择参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的动机,它把故事推向了前进。二是作为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甚至不认得几个字的贫穷青年,贾马尔对爱情的执着,就代表着他对生命的执着,而爱情,在这里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是主人公对自己所有人生理想的寄托。之所以这么说,并非臆想出的结果,我们可以反观整部电影的人物构成,我们可以说贾马尔是怎样怎样的性格,他哥哥萨利姆如何如何的人物,可考虑到拉提卡时,我们却没有什么特定的印象,她的人物性格并不鲜明,只能模糊地说,她善良,美丽,深爱着贾马尔,其他的一切比较细微的特别之处,我们似乎并不能说出来。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编剧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就没有投入浓墨重彩,这
就导致了拉提卡这个全片的女主人公虽然出场次数很多,可是并不是影片的重心所在,以至于她的形象比较单薄,只是个美好意象而已,不是非常立体的人物。
但说到贾马尔的哥哥萨利姆,他在整部影片中的出场虽然与拉提卡比起来并没有很大的优势,可他性格的鲜明性和在影片中起到的艺术作用远远超过了拉提卡,甚至他的圆形性格与影片中的一号主人公贾马尔的扁性性格相比也要有分量的多。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的隐含的线索和中心,实际上是两个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亲兄弟,为了生存,有了不同的人生选择,所以才导致了他们最后不同的结局。
大哥萨利姆从小机灵聪敏,一心想出人头地,成为百万富翁,弟弟贾马尔心地善良,除了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其他一无所求,兄弟两人有着截然相反的追求,但却惊人地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不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弟弟最终通过机缘巧合成了真正的百万富翁,而哥哥却躺在金钱的泡沫里,永远闭上了眼睛。难怪导演在电影的一开头,就用哥哥在浴缸里
撒钱这个应该发生在影片最后的镜头,刻意地放到了前面来表现哥哥的人生目标。纷纷扬扬的纸币是哥哥命运的绝好象征。
主人公贾马尔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被影片渲染得感
人至深。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从不放弃对心中圣洁化身的拉提卡的追求,无论是金钱的诱惑,还是生命受到威胁,都没有窒灭他的所求。在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被哥哥抛弃时,一向尊重哥哥的他怒不可遏。他参加百万富翁的节目,不是为了成为百万富翁,而是为了寻找拉提卡。他的性格是那样单纯,他的心灵是那样干净,这简直就是作者富有诗意的创造,寄托着作者对美好人性的无限渴望和对世俗对人性美的冲击
的深深忧虑。银幕上这样一个简单、率直又可爱的个性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垂青”,他时常说的一句“It'sourdestiny.”(这是我们的命中注定),更引来了无数粉丝的尖叫。的确,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拥有这样美好心灵的人都是很值得我们尊敬的,但在他没有成功以前,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人看作为是“一根筋”。
但相对于贾马尔一根筋式的执着,在电影里,我更喜欢萨利姆这个角色的安排,编剧在对这个人物的设计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因为他亦正亦邪的个性,因为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说他正,是因为在贾马尔遇到危机时刻,他是拯救贾马尔的英雄;说他邪,是因为贾马尔与拉提卡一直未能如愿的感情,就是因为萨利姆直接或间接地关系造成的,是他在考虑自己生存质量的时候,无情地把拉提卡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他是这个故事的始作俑者,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也是最终给这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的关键人物,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萨拉姆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发动机。
这部影片中,有关萨利姆最精彩的设计,就是他作为一个城市贫民“改变命运”的雄心壮志和这个雄心壮志注定无法实现的矛盾。首先,从萨利姆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敢闯敢干,手腕有时候可以说是很绝,头脑机敏,行动灵活,绝对是一块可以成就大事的好料子。但他在想要获得利益向上爬的同时,却常常与自己弟弟的利益相矛盾,在这种矛盾中,他做出不同的选择,大多数选择都是有利于自己,而背叛了弟弟的,但每每在关键时刻,他都成了贾马尔
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贵人。
第一次矛盾,贾马尔不惜跳入屎坑赢得了明星珍贵的签名照片,为了挫挫弟弟的锐气,也为了挣点私房钱,甚至还有一点孩子内心深处攀比和恶作剧的心理,他偷偷卖了弟弟的照片,这一次冲突,贾马尔的损失不大,但只是从这一点小事中,就为以后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矛盾,当萨利姆和贾马尔被诱拐到了马曼所开的“孤儿院”时,萨利姆凭借自己的勇敢和聪慧,成为了孩子王,也同时被马曼看上,选择为他自己的爪牙。在萨利姆把一群流浪儿管理得服服帖帖的时候,他与广大的孤儿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而与贾马尔的矛盾也是必然的。编剧在设计他们之间的矛盾时,使用了拉提卡,把她放到了矛盾的冲突点和制高点上,使拉提卡再一次成为贯穿主线的人物。萨利姆想要把婴儿交给拉提卡带,说:“拉提卡,今天你负责带他”,拉提卡说:“我不带”,这时候,萨利姆的权威受到了质疑,作为一个小头头,他一定要让拉提卡服从,于是他
说:“抱着吧,这是为你好,有小孩可以要双份。”冲突产生了,萨利姆的命令和拉提卡的意愿产生了矛盾,这时出面的,就是既喜欢拉提卡,又是萨利姆弟弟的贾马尔,他在这两人中,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关系。贾马尔说:“她说了不想带。”当时的贾马尔,决对不是萨利姆的对手,而且萨利姆也必须以牺牲弟弟的利益,才能在孩子中树威,所以,他斩钉截铁地说:“你少说话,贾马尔,接着,不然我把他扔了。”这样,迫使拉提卡接受了萨利姆的建议,再一次的争锋中,萨利姆的名利观战胜了兄弟情。
第三回合,在马曼想弄瞎贾马尔的眼睛的时候,萨利姆有两个选择,是继续留下来充当马曼的走狗,还是帮助弟弟脱险。第一种选择,他可以完全取得马曼的信任,因为他是以自己弟弟一辈子的幸福为赌注的,第二种选择,他会失去现在争取到的一切,但可以拯救弟弟于水火,小小年纪的萨利姆没有犹豫,他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拯救。这一次,人性的温暖和血亲至爱不可分割的联系,把萨利姆一直出人头地的信仰成功推向了深渊。在这个细节当中,导演充分展示了哥哥性格的复杂性,把一个向上爬又没有泯灭人性的艺术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
第四回合,哥哥哥弟弟在逃上火车后,萨利姆本来可以拉住拉提卡的手,把她救上来,可是他没有,理由只有一个:在萨利姆眼中,没有什么可以比生存更重要,当时他和贾马尔吃饭还是问题,再带上一个小姑娘,实在是个累赘,于是,再次的松手后,他再次选择了生存这个第一要务。在这个细节中,萨利姆人性中利己的东西表露无遗。他要摆脱自己的穷人身份过上富人的生活,没有什么能阻挡他这一人生目标,拉提卡当然更不可能。
第五次矛盾,在救出了拉提卡后,他们三人去酒店大吃大喝了一场戏,萨利姆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他想到了弟弟的“恋人”,于是,他用枪指着贾马尔,逼他就范。这是全剧
悲伤的起点,世间最痛苦的不是被敌人残害,而是被最信任的人背叛,在欲望与亲情中,年轻的萨利姆做出了一个也许令他后悔一辈子的决定。
第六次矛盾,是比较隐含的一次矛盾,在多年以后的重聚下,贾马尔找到了哥哥萨利姆,萨利姆让弟弟回自己的寓所,但他选择了向弟弟隐瞒拉提卡的所在,因为那时候,拉提卡已经成为黑手党老大贾维德的情妇。这一次决定,萨利姆是为了贾马尔好,是出于对弟弟的爱,他不希望他平静的生活再受到任何干扰,因为区区一个女人,远比不上他对贾马尔亲情。此刻的萨利姆,是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最帅气的时刻。
第七次矛盾,贾马尔想带着拉提卡远走高飞,被萨利姆和贾维德的爪牙抓了回去,我们可以设想,当时并不是萨利姆情愿的,也许不是他主动要带头的,但大势所趋,他必须这样做,于是,他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上面第六条矛盾中同理得到,这并不是萨利姆故意造成的,而且,即使他们逃跑,能逃过贾维德的手掌心么?如果那时再被抓回去,贾马尔还有活命么?现在,至少是萨利姆带人去追他们,他可以控制局面,至少使贾马尔不至于被连累,随着年龄的增长,萨利姆其实越来越在乎这个弟弟了。
第八次矛盾,也是全剧的高潮,面对着一个为了拉提卡,用尽一切方法都想要找回她的亲弟弟,他要怎样做?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落寞的萨利姆形象,从前的他,都是意气风发地去干自己想要干的事,但当看到弟弟出现在了电视上,他开始怀疑了,自己所有的人生信仰瞬间崩塌。他想要出人头地,他想要挣钱,他想要当百万富翁,同时,如果没有拉提卡的介入,这对兄弟原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拍档,他们一起逃跑,一起在火车上偷东西,做小生意,为了生存,一起在泰姬陵当导演,偷人家的鞋子。我不相信萨拉姆不记得这一切,在他眼中,这个弟弟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他虽然时常欺负他,做一些小恶作剧,但他深爱着唯一的弟弟,他想让他快乐,让他不要与黑手党扯上关系,于是,他一次又一次选择了放开贾马尔的手,实际上是在给他生的机会,快乐的机会,但直到那一刻,萨利姆突然明白,原来,对于贾马尔而言,所有的人生追求并不是过上富足的生活,并不是有一个百万富翁的哥哥,而是拉提卡。那一刻,萨利姆一定在内心嘲笑自己,怎么一直都不了解弟弟的需求,原来自己做的一切都是错的。于是,他安静地说了下面这段话:
萨利姆:那个家伙,他从来都不放弃。从不会。真是个疯子。(给拉提卡车钥匙)走吧。
拉提卡:但是……
萨利姆:只管走,机不可失。
拉提卡:他会杀了你的。
萨利姆:他那儿我来摆平。(开门)
拉提卡:萨利姆。我不能……
萨利姆:你别无选择。(交给拉提卡手机)这个你拿着。原谅我所做的一切。(望着远去的拉提卡)好好活着。
在这一段中,萨利姆成为了真正的萨利姆。看着电视里的贾马尔,萨利姆心中是感动,是懊悔,是骄傲,他虽然嘴上说“他是个疯子”,但实际上对能有这样一个灵魂圣洁的弟弟,他发自内心的骄傲。他让拉提卡走,他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导演特意给了打电话的贾维德一个特写,表明了萨拉姆内心的挣扎和害怕,他知道那意味着死亡。但作为一个男子汉,他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他说“他那儿我来摆平”,同样是气势如虹,萨拉姆做事从不需要解释,他不希望弟弟担心,于是,他说:“你别无选择”,的确,拉提卡的每一次选择实际上都是萨拉姆替她做的,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他这句话的潜台词,分明是在托付拉提卡,好好照顾贾马尔,他是我唯一的弟弟。“原谅我所做的一切”,既是对拉提卡说,也是对远处的弟弟贾马尔说的,那一句话里,包含的是兄长
对弟弟的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爱,是对自己血脉另一部分的爱,他让拉提卡好好活着,也正是让贾马尔好好活着。当他躺在装满钞票的浴缸里时,他生平的两个愿望都得到了实现:第一,他想成为百万富翁,他此刻拥有了钞票,他温柔地触摸着它们;第二,他想要成为弟弟的保护神,他要弟弟过的好,看到他和拉提卡能够团聚,这个愿望也实现了,他的人生得到了升华,他的完美旅程结束了。
萨拉姆是影片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他对亲情的挚爱,是对美好人性的呵护,他对富翁的追索和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是他人性的裂变,是人性恶战胜了人性善,他用自己的生命人弟弟与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他人性的回归,是人性善战胜了人性恶。作者通过塑造这个形象,是对穷人尊严的呼唤,更是对人性力量的渴求。
回想起电影一开始,两人在贫民区里奔跑着的情形,那时,他们很穷,但他们有妈妈,有家,有地方可以上学,有朋友可以玩耍,那应该是电影的起点,也是电影的重点,活
着,有所追求,那是最幸福的。而这两兄弟的百万富翁梦想,也在他们惺惺相惜和互相伤害的过程中,渐渐变成了记忆总最美丽的珍珠,留给观众们最美的享受。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篇十三:南海十三郎观后感
P> 《南海十三郎》观后感1000字编者按:作者看了老电影《南海十三郎》后,感叹它就像中医死于中药,传统的东西都在逐渐消失,悲哀。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老电影:《南海十三郎》1997年上映。编剧杜国威凭借这个片子获得两个最佳编剧奖金像奖和金马奖,本片可以说是一个天才编剧对另一个天才编剧的致敬。南海十三郎原名江誉镠,是广东南海江家的十三少爷。出生于1909年,正赶上粤剧辉煌灿烂的时代,家里的戏曲氛围好,江誉镠又天资聪颖,小小年纪就看戏懂戏。后来考入香港大学,邂逅清纯美女莉莉,一片痴心地追随她去了上海,两年后,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就这样,完成了一个天才的原始资本积累:家学+天资+沧桑。江誉镠20岁就创作出《寒江钓雪》,一举成名。20岁到30岁,是江誉镠人生中最得意的10年。粤剧伶王薛觉先是他的知音兼伯乐,江誉镠写什么,薛觉先就唱什么,两人配合如鱼得水,演出场场爆满。才高八斗的他甚至可以同时创作三个剧本,三个抄写先生的写字速度都赶不上他口述剧本的速度。27岁时,邂逅唐涤生他人生中的
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是江誉镠人生的转折点,这既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也是粤剧命运的转折点。
至情至性的江誉镠用激将法赶走才华横溢的唐涤生,自己却忠肝义胆地去了前线他要用自己的编剧才华劳军。谁知,士兵们不喜欢他写的那些忠孝节烈的故事,他们要看性感的女人露肩膀、甩大腿。经典艺术一文不值,江誉镠大受刺激。
战争结束了,人民群众宁愿看禽兽版沉香救母,也不愿看那一个个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江誉镠后来写了一个现代人的抗战故事,演着演着,男主女主居然死而复活,喜极而泣地拥抱在一起。江誉镠气得大骂导演混账王八蛋,说:编导演,编剧才是
这样一个已经堕落的世界上做一个精致的人。他的天分,不仅在于剧本写得好,更在于把自己也活成了一件艺术品,他没有唐涤生那样的好运气死在创作的巅峰时期只好挨一天算一天地苟活着。
这部戏中,主演谢君豪演技爆发,完全融入角色,演活了至情至性的一代天才江誉镠,打败了当年主演《春光乍泄》的张国荣,荣获金马奖影帝。现在的谢君豪已经是《那年花开》里面的沈四海,20年过去了,不知谢君豪念着《那年花开》的台词,是否会想起南海十三郎的哀伤?《那年花开》去年已然红遍中国,只是剧本功底仍然抱歉。
真正厉害的是编剧杜国威,他用诗一般的戏剧语言致敬江誉镠,致敬那个懂得尊重编剧的旧时代。让我们一起重温片中最感人的一段台词,孤独潦倒的南海十三郎,在茶馆中偶遇已成为粤剧大师的唐涤生。在师徒相认的一唱一和中,江誉镠玩世不恭的心灵被唤醒:
相见若似梦,自从别去匆匆。此刻再重逢,咫尺隔万重。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彷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俗事才未众。不说了,有空上网找了看看吧,愿南海十三郎安息!作者|然而
公众号:红楼一梦二十年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南海十三郎观后感1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