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典籍里的中国之道德经观后感3篇

时间:2022-10-25 19:40: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典籍里的中国之道德经观后感3篇典籍里的中国之道德经观后感 2021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__观看典籍里的中国个人感想55篇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一 【品读尚书,品味经典】 最近几天,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之道德经观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典籍里的中国之道德经观后感3篇

篇一:典籍里的中国之道德经观后感

21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_ _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个人感想5 5 篇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一

 【品读尚书,品味经典】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

 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二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本节目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对于高考语文极具指导性。

 数祖不忘典: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

 大年初一

 《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首播

 穿越时空、对话先贤

 以典籍作舟,畅游华夏文明之河

 沉寂千年 《尚书》破壁而来

 这本书

 穿越千年

 才重回世人面前

 1900 年

 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

 内藏典籍万卷

 沉寂了近千年

 这些典籍破壁而出

 清朝末年,1910 年

 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

 《尚书》文献当时最早的传世文本也在其中

 现在

 一万六千余件敦煌藏经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尚书》便是其中一部分

 世代传承

 在“传承”中领悟中华文明

 千年来

 《尚书》历经无数学者先贤薪火相传

 《典籍里的中国》中

 倪大红饰演的伏生以命护《书》片段

 让观众不禁泪流满面

 秦末动乱

 《尚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

 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

 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伏生视《书》如命

 纵然乱兵刀剑相向、天降大雪

 也不忍《书》损毁一丝一毫

 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

 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

 途中他的妻、子为保护《书》

 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

 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网友:敬佩!敬畏!

 节目演绎了《尚书》中多个场景

 每个经典故事都让人沉浸其中

 节目中演员对故事入木三分的刻画

 看得观众热血澎湃,泪流满面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精粹绵延不绝?

 《典籍里的中国》中

 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

 及其“薪火相传”的故事

 都将给我们答案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三

 刚到新年,《典籍里的中国》一场“《尚书》的流传”感动了不少人。真的把诘屈聱牙的古籍活了起来!

 可惜,在今古文《尚书》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说得很清楚。

 《尚书》概况

 《尚书》,即上古之书。“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中国自古重视文献流传,上古文献有所谓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说。相传,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史官制度,其中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事即为百国之春秋,我们今天可见鲁国之《春秋》。记言之书,即为《尚书》。

 《尚书》为记言,主要记载前代明君贤臣之言论,有典谟誓命训告。而根据所记朝代不同,又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

 《尚书》原本称《书》,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经典“五经”,故又称《书经》。

 今古文《尚书》差别的产生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 100 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 28 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

 16 篇。

 伪古文《尚书》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 篇(梅赜从原先的 28 篇中析出 5 篇)、伪《古文尚书》25 篇。

 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其中《尚书》部分就以这部《孔传》作注。孔颖达撰的《正义》,成为官定本颁行全国,其经文并刻入《唐石经》中。宋代把《孔传》和《正义》合成《尚书注疏》,明清时刻在《十三经注疏》中。

 唐代起,即有人怀疑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的真伪,宋代吴棫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后递经明梅鷟、清阎若璩、惠栋等人进行了严密考证,最后判定这部书是"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是"伪孔传",这一本子是"伪孔本"。

 如何看待伪古文《尚书》

 伪孔本中保存了今文二十八篇,虽非先秦原本,但也应该是商周文献的孑遗,仍是当代研究古史的珍贵史料。

 李学勤先生强调:“史料不是只用真假来判断,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问题。”因为研究先发现的大量简帛书籍,与现存古书相对比,不难看到,在古书的产生和传流过程中,有以下多种情形值得注意:

 1、佚失无存。2、名亡实存。3、为今本一部。4、后人增广。5、后人修改。6、经过重编。7、合编成卷。8、篇章单行。9、异本并存。10、改换文字。

 “总的说来,除了少数经籍早已被立于学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经过较大的改动变化,才能定型。”

 清华简《尚书》

 在清华大学 2008 年 7 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

 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

 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傅说之命》与今本《说命》不是一回事。《书序》告诉我们《说命》是三篇。当代清华简的《傅说之命》真是三篇 。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四

 1、主持人和嘉宾预热典读会,太吸引人了!

 嘉宾都是重量级的人物,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尚书》学会的钱会长等。

 几个人侃侃而谈,提纲挈领,就把尚书的重要性提了出来。《尚书》对于华夏民族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其中提到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说明了这是一本对全民和国家都有好处的书。

 《尚书》是源头,就连后来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以及荀子所讲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都是由尚书中的这句话演变而来的。

 所以说,尚书重要,因为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2、多舞台话剧场面演绎古代故事,太震撼了!

 演播室之外,表演环节创作班子令人震撼、中国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亲自挂帅担任艺术总监,倪大红亲自出演保护《尚书》一辈子的伏生,演绎了一个精彩的伏生救《书》图。

 伏生,秦朝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从图书馆里偷偷地把尚书运了出来,因为那时候是竹简记录,现在的一本书那时候得写一车竹简,所以老人历经千辛万苦,甚至牺牲了孩子和老婆,才把《尚书》运回老家。

 没想到,家乡也是战乱不断,为避战乱,伏生就把尚书藏到了家中墙里,20 年后,拿出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损毁大半,只剩下一小部分共 28 章内容还算完整。

 故事虽简单如此,但是用话剧表现出来就难了,可是央视和请来的艺术家门做到了。

 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在牧野的故事,伏生传书、伏生童年学《书》等几个历史场景,分别在搭建的多个舞台上演绎,梦幻的灯光,场景的无缝切换,演员阵容的强大,精彩的表演,都令人赞不绝口。

 3、撒贝宁和伏生上演穿越,太奇思妙想了!

 撒贝宁和伏生先后穿越 2000 多年的时空进入对方的生活空间并与对方进行对话,这个编剧编得太厉害了,把现代人的疑问提出来,让伏生解答。

 节目的最后,再请伏生穿越到现在的图书馆,让伏生知道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想要看尚书唾手可得,因为人人都有手机,搜啥有啥,这样也可以告慰为保护《尚书》倾其一生的付出和希望了!

 当然,书中对孔子修尚书,他的后人孔安国致力于推广尚书,也有所提及。

 总之,《尚书》作为四书五经之一,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传承下来九死一生太不容易了,弘扬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和道理,就是《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的目的,而且央视做得非常完美,真正把这本上古文献解释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让普通人也理解了这些古老的东方思想和古老智慧,相信这些知识一定会滋养更多人的心灵,并点亮他们的未来!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五

 【不读典籍,愧对先人】

 在亲戚家拜年时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的预告,觉得央视出品的质量应该不错,看完觉得不只是没让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过程中有几次看的我泪流满面。

 节目通过古今读书人对话的形式讲述,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历史。

 节目演绎了多个场景,老戏骨们演技炸裂,群演也各个演技在线,加之舞台效果多种加持后,给人极强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书》中经典部分的诵读,看得我热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华夏儿女自豪感。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

 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过程给了我们答案。

 整个节目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

 部分。

 秦焚书以后《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无比渺小。

 可是伏生却视《书》如命,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书》。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

 老戏骨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将伏生以命护《书》之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泪流满面。

 虽后世发现了《书》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对他来说,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一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书》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后人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所以,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

 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

 时间所限,节目不可能把《尚书》所有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

 但这已经足够。她让更多人认识了《尚书》,了解《尚书》对华

 夏儿女意味着什么,引导更多人去关注《尚书》,学习《尚书》所蕴藏的华夏智慧。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虽然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们还远未超越古人。

 历代后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过是为古圣先贤智慧做的注脚。

 希望可以借由这一个栏目开始,自己能够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个基本认知,学习构建起自己的华夏文明知识体系,不断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

 此刻,很多问题,已有答案。

 2021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二:典籍里的中国之道德经观后感

 可

 道

 非

 常

 道

 名

 可

 名

 非

 常

 名 ———浅析《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又称作《老子》 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 修身养性、 立人处世的精髓。对于我们每一名机关干部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十分值得学习。

  《道德经》是由“道” 、 “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当今时代 “物质第一” 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

 对于一名机关干部来说 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本份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平淡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

 一、致虚守静----平淡处世 我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为人处事的作风。作为年轻干部豪情满怀思维活跃是青春的本色但是要懂得欣赏“宁静以致远”的境界我想真正立志高远、有所作为的人应该是低调、内敛不事张扬为人谦逊的。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我们要报以一

 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所谓“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这就是我由“致虚守静”感悟到的“平淡处世” 。

 二、净心寡欲----清静自省

  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 就能够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 能时刻约束自己的贪欲之心。我们这些成长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环境之下的一代人大约比我们的父辈们面对物质诱惑更早、更多。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物质诱惑、利益分成如何保持操守将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古人有“慎独”之说无非是指当人们在一人独处之时更要保持操守。

 三、道法自然----坚忍不屈 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 。

 四、无为而无不为

 人是万物之灵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

 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

 五、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离不开利益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原则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定的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

 “道性”就正好相反是无欲、处下和不争即“不争而善胜” 。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的潜能发挥的深浅决定生命质量的高低。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

 六、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上善若水--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万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

 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 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我们人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

 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 “道”的特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道”的特性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记要让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永远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希言自然—也就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实实在在的做事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应牢记行动才是做成事的保障。

 成功在于细节---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精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例如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却可以同时进行约 2000 个化学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互不串位且与整个身体的运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说做好了每一个细胞内的细微小事才有生命运转的壮观大事。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小事的良好习惯。

 人际关系--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比我们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

 而面对不善良的人 他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

 有句话很有名 叫 “成长容易成熟难” 。达到处事能力娴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与善人的相处当中而在于你要和你不喜欢的、感觉不舒服的即所谓不那么善良的人打交道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也是极大的迷惑。

 如果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

 的爱。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经走进你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爱的接纳。为什么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不管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爱与尊重的。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的宽阔。

 每个人都有喜欢突出自己个人观点的偏好但这是人性的误区。如果你总是试图想让人认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来关注你那你难以成功。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所以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的自我这实际上就是处下。另外处下的品质还包括感恩。因为在每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不仅包括那些给你支持和鼓励的人还包括那些曾经伤害、拒绝过你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你坚强起来正是他们才锻炼了你的品质才深深地扎根你的内心深处。这样你就会很快乐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

 七、面对竞争——不争而善胜 实际上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人应该明确真正的对手是谁要战胜的是谁明确这一点就掌握了获胜的法宝答案是“不争而善胜。

 ”我们都知道胜利的获得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就是人对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胜者强” 。所以真正的对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要竞争的物件就是阻挠自己成功的内心干扰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弱点。一门心思地想战胜对方这决不是明智之举风云突变就会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之中而导致心身内耗患得患失这反而不利于个人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影响个人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八、为学者日益

 为学者日益--就是要学习各种科学业务知识越多越好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终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一部分的份量而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因此人还必须要不断损掉人性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能办得到的。

  九、成功的定义

 成功不是意味着挣更多的钱、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权。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商战还是体育竞技到处都存在着激烈竞争这是自然的问题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时这就是成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大脑思维方寸不乱和“自胜者强” 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就意味著节俭、仁爱和富有远见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意味着智慧、实干和值得信任。按照现代的标准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能力都非常高的人这就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拥有一个不随环境、金钱、权力、地位的变化而只属于心灵素质里的某种坚韧的东西。

 每本书都有其局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处。如《论语》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义《庄子》的虚幻不切实际。《道德经》中也有其消极避世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否认古典的经、史、子、集历年历代给中国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心灵的释然以生活的动力以处于天地之间行动的规则。每一种道理也总不能囊括世间万物合众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与不同世界观的人生。读书在于使人有一种满足感一种对未知求得解答的渴望。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心头不免产生共鸣之意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篇三:典籍里的中国之道德经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文 范文 4 篇 篇一品读尚书,品味经典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篇二不读典籍,愧对先人 在亲戚家拜年时看到《典籍里的中国》的预告,觉得央视出品的质量应该不错,看完觉得不只是没让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过程中有几次看的我泪流满面。

 节目通过古今读书人对话的形式讲述,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历史。

 节目演绎了多个场景,老戏骨们演技炸裂,群演也各个演技在线,加之舞台效果多种加持后,给人极强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书》中经典部分的诵读,看得我热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强烈的华夏儿女自豪感。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 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过程给了我们答案。

 整个节目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部分。

 秦焚书以后《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无比渺

 小。

 可是伏生却视《书》如命,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书》。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

 老戏骨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将伏生以命护《书》之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泪流满面。

 虽后世发现了《书》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对他来说,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一定是《书》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书》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后人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所以,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 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

 时间所限,节目不可能把《尚书》所有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

 但这已经足够。她让更多人认识了《尚书》,了解《尚书》对华夏儿女意味着什么,引导更多人去关注《尚书》,学习《尚书》所蕴藏的华夏智慧。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虽然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们还远未超越古人。

 历代后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过是为古圣先贤智慧做的注脚。

 希望可以借由这一个栏目开始,自己能够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个基本认知,学习构建起自己的华夏文明知识体系,不断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

 此刻,很多问题,已有答案。

 篇 三 刚到新年,《典籍里的中国》一场“《尚书》的流传”感动了不少人。真的把诘屈聱牙的古籍活了起来!

 可惜,在今古文《尚书》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说得很清楚。

 《尚书》概况 《尚书》,即上古之书。“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中国自古重视文献流传,上古文献有所谓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说。相传,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史官制度,其中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事即为百国之春秋,我们今天可见鲁国之《春秋》。记言之书,即为《尚书》。

 《尚书》为记言,主要记载前代明君贤臣之言论,有典谟誓命训告。而根据所记朝代不同,又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

 《尚书》原本称《书》,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经典“五经”,故又称《书经》。

 今古文《尚书》差别的产生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 100 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 28 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 16 篇。

 伪古文《尚书》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 篇(梅赜从原先的 28 篇中析出 5 篇)、伪《古文尚书》25 篇。

 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其中《尚书》部分就以这部《孔传》作注。孔颖达撰的《正义》,成为官定本颁行全国,其经文并刻入《唐石经》中。宋代把《孔传》和《正义》合成《尚书注疏》,明清时刻在《十三经注疏》中。

 唐代起,即有人怀疑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的真伪,宋代吴棫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后递经明梅鷟、清阎若璩、惠栋等人进行了严密考证,最后判定这部书是"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是"伪孔传

 ",这一本子是"伪孔本"。

 如何看待伪古文《尚书》 伪孔本中保存了今文二十八篇,虽非先秦原本,但也应该是商周文献的孑遗,仍是当代研究古史的珍贵史料。

 李学勤先生强调:“史料不是只用真假来判断,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问题。”因为研究先发现的大量简帛书籍,与现存古书相对比,不难看到,在古书的产生和传流过程中,有以下多种情形值得注意:

 1、佚失无存。2、名亡实存。3、为今本一部。4、后人增广。5、后人修改。6、经过重编。7、合编成卷。8、篇章单行。9、异本并存。10、改换文字。

 “总的说来,除了少数经籍早已被立于学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经过较大的改动变化,才能定型。” 清华简《尚书》 在清华大学 2008 年 7 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

 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

 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傅说之命》与今本《说命》不是一回事。《书序》告诉我们《说命》是三篇。当代清华简的《傅说之命》真是三篇。

 篇 四

 一、主持人和嘉宾预热典读会,太吸引人了!

 嘉宾都是重量级的人物,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尚书》学会的钱会长等。

 几个人侃侃而谈,提纲挈领,就把尚书的重要性提了出来。《尚书》对于华夏民族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其中提到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说明了这是一本对全民和国家都有好处的书。

 《尚书》是源头,就连后来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以及荀子所讲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都是由尚书中的这句话演变而来的。

 所以说,尚书重要,因为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二、多舞台话剧场面演绎古代故事,太震撼了!

 演播室之外,表演环节创作班子令人震撼、中国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亲自挂帅担任艺术总监,倪大红亲自出演保护《尚书》一辈子的伏生,演绎了一个精彩的伏生救《书》图。

 伏生,秦朝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从图书馆里偷偷地把尚书运了出来,因为那时候是竹简记录,现在的一本书那时候得写一车竹简,所以老人历经千辛万苦,甚至牺牲了孩子和老婆,才把《尚书》运回老家。

 没想到,家乡也是战乱不断,为避战乱,伏生就把尚书藏到了家中墙里,20 年后,拿出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损毁大半,只剩下一小部分共 28 章内容还算完整。

 故事虽简单如此,但是用话剧表现出来就难了,可是央视和请来的艺术家门做到了。

 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在牧野的故事,伏生传书、伏生童年学《书》等几个历史场景,分别在搭建的多个舞台上演绎,梦幻的灯光,场景的无缝切换,演员阵容的强大,精彩的表演,都令人赞不绝口。

 三、撒贝宁和伏生上演穿越,太奇思妙想了!

 撒贝宁和伏生先后穿越 2000 多年的时空进入对方的生活空间并与对方进行对话,这个编剧编得太厉害了,把现代人的疑问提出来,让伏生解答。

 节目的最后,再请伏生穿越到现在的图书馆,让伏生知道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想要看尚书唾手可得,因为人人都有手机,搜啥有啥,这样也可以告慰为保护《尚书》倾其一生的付出和希望了!

 当然,书中对孔子修尚书,他的后人孔安国致力于推广尚书,也有所提及。

 总之,《尚书》作为四书五经之一,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传承下来九死一生太不容易了,弘扬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和道理,就是《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的目的,而且央视做得非常完美,真正把这本上古文献解释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让普通人也理解了这些古老的东方思想和古老智慧,相信这些知识一定会滋养更多人的心灵,并点亮他们的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之道德经观后感3篇】相关文章:

1.总体国家安全观观后感500字(6篇)

2.2024年度警示教育片《偏航》观后感(全文)

3.观看电影《长津湖》观后感

4.《喜羊羊与灰太狼》观后感6篇(完整文档)

5.《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