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切腹电影观后感3篇

时间:2022-08-30 14:10:05 来源:文池范文网

切腹电影观后感3篇

切腹电影观后感篇1

  近日,我看了日本的老电影《切腹》,还是黑白电影,说的是德川幕府实行中央集权,各地诸侯的势力也因此被削弱,渐渐入不敷出,也就丧失了豢养武士的财力和雄心,导致许多武士沦为浪人,生活困顿。这些武士又不肯放弃自己的尊严,去做一些非武士外的职业谋生,为了捍卫传统,许多武士都选择到各地诸侯家里进行切腹,一些人则是滥竽充数,以死威胁,诸侯不愿背负怠慢武士之名,基本是用钱打发走人。一个叫津云半四郎的人,刀法出众,曾经也是叱咤风云,结果也难逃沦为无家可归的浪人,他一心一意捍卫武士道的传统精神,不愿放弃手中的刀去做其他事谋生。当自己的女儿、外孙染病,连请大夫的钱也没有,于是女婿千千岩求女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也想滥竽充数,用切腹的法子去骗取钱财,然后用这些钱给妻子、儿子治病。但是井伊家已经对许许多多来家门要切腹的武士不厌其烦,为了杜绝这些人借机讹诈钱财,井伊家的人一块协商后,便将计就计,假戏真做,以成全切腹强迫来人自杀。

  最终,津云半四郎也因为家破人亡,颠沛流离而精神奔溃,绝望的他也前往井伊家寻求切腹,在死之前,却苦口婆心的说出自己的往事,想唤醒诸侯们能正视武士道传统的价值,武士们的价值。可惜,井伊家的上下并没有被他的故事打动,仍然想着杀人灭口,以杜绝一切武士来登门讹诈钱财,井伊家上下的做法就像狗急跳墙,不择手段都是为了自保,根本不会尊重被埋没的武士们,也不会体谅那些真心切腹者们的苦心。在大家合力杀了津云半四郎之后,还进行了掩盖真相,不许家人将其事公开,其他诸侯也纷纷效仿,对沦落的各地武士见死不救,草菅人命。武士们的切腹看其十分残忍,却也是勇敢,这种风气源于古风,也是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民族精神。正常的切腹都有准备仪式,还有一个介错人帮助,在切腹者极为痛苦之下,介错人会斩向切腹者的头颅,不使其继续痛苦,担当介错人的人选一般都是亲友,有时下刀并没有彻底砍下头颅。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一旦传统丧失了,这个民族就注定要没落,被其他给取代。比如满清八旗子弟,本是马上骑射,骁勇善战,这也是游牧民族的本色,结果到后来武备松弛,成天花天酒地,声色犬马,最后太平天国一起,只能依靠汉臣的主力平定。欧洲上古也流行骑士传统,古代也出现过罗马帝国,虽然《堂吉诃德》这本书是讽刺了没落的骑士精神,但是欧洲的骑士文化并没有消亡。这种骑士文化和绅士文化一直在欧洲互相结合,在二战的时候,英国许多权贵的儿女,都主动上了前线,这些便是骑士文化和绅士文化的结合。日本自从在二战中不敌西方列强后,亚洲的格局重新被划分,取代的霸主仍然是西方列强,以美国为首的新霸主继续威慑着亚洲的一举一动,鉴于民族沦陷后的自卑感,日本出现了一个叫三岛由纪夫的勇士,他用武士道自杀的精神,希望可以唤醒传统,以人格挽救国格。

  中国的传统在历经几千年的磨洗之后,早消失了曾经的光彩,其实在我们的古代,何尝没有武士道精神,何尝不是视死如归。在《晏子春秋》里有个叫北郭骚的人,因为被晏子误解,他便用自杀的方式去见齐景公,以死替晏子辩护。北郭骚的死,也是有仪式的,他先是沐浴,换衣服,还交待了朋友,然后一块进宫,最后北郭骚为国事而死,他的朋友也选择自杀,为朋友而死。在《史记》中记载荆轲的故事里,燕太子丹告诫田光不要把自己的计划泄露,田光觉得自己不被信任是种耻辱,便告知荆轲,当着荆轲的面自杀了。在《庄子》书里记载到论剑一节,赵文王沉迷剑道,登门的剑客就有三千多人,太子只好找庄子帮忙,庄子来到之后,用口中的三把剑:天子、诸侯、庶人让赵王放弃了剑道的狂热,可那些把剑道看是荣誉的剑客们,却集体选择了自杀,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传统的价值。清朝开始之后,我们的祖先不再有传统,不再有文化,不再有思想,不再有风骨,不再有良知。历经康乾盛世背后的文字狱,上世纪的文攻武卫,接踵而来的是经济社会的灵肉污染,我们的传统早已经灭迹,唯一传承下来的就是吃饭和睡觉,和吃人伎俩。

切腹电影观后感篇2

  美国作家斯坦利·埃尔金说:“我永远不会去写那些还没有走到穷途末路的人。”

  怎么才算是穷途末路?

  看看《切腹》就知道了。

  这是IMDb Top250榜单名列第34位,原本排名第二高的日本电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切腹》的评分已经从8.5分上升到了8.7分,超越了《七武士》、《千与千寻》,成为了IMDb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

  豆瓣这边,《切腹》的9.3分同样高于黑泽明的众多经典之作,如无意外也是最高分的日本真人电影。

  能得到观众的超高评价,靠的就是对被逼到绝路的角色的描述。

  1630年代,日本进入和平时期,众多武士失业沦为浪人,穷困潦倒的他们听说有人跑到诸侯家里要求切腹自尽就能拿到一笔钱,于是便纷纷效仿。

  但是一个叫千千岩求女的倒霉蛋偏偏去到了作风强硬的井伊家族,他不但没有拿到钱,而且被强迫要求完成切腹仪式。

  千千岩求女显然不是真的想切腹自尽,他要求推迟仪式,一两天就回来。但他的请求被无情拒绝。

  是拼死反抗?

  是认命完成“光荣”的切腹?

  还是中途有救兵杀出?

  观众会为千千岩求女的命运感到担忧。

  千千岩求女事件之后,又有一个叫津云半四郎的浪人来到井伊家,这是电影的开端。

  通过井伊家的家老齐藤勘解由和津云半四郎的对话,千千岩求女的故事才被讲述了出来。

  切腹,是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典型行为,日本武士认为这是光荣的。不用尝试就能知道拿刀切开自己的肚子是有多痛苦,武士能承受这种痛苦,勇气自然是值得敬佩。

  本来这是日本武士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却被一些不知羞耻的浪人用来敲诈勒索,如果再没有人出来纠正这股风气,日本武士道精神就会沦为笑柄。

  井伊家逼迫武士切腹的做法看起来并没有错,在电影的前半段,他们站在道德高地,千千岩求女自取其辱,不值得同情。

  津云半四郎看上去比千千岩求女成熟稳重,不像是一个懦弱的骗子,听完千岩求女的故事后他仍然非常淡定,并坚持要进行切腹仪式。

  真正的好戏到这里才真正开始。

  当切腹仪式开始,就代表津云半四郎已经在死神的镰刀之下,井伊家会让他尽快完成仪式,就像千千岩求女那样。但他是本片的绝对主角,不会这么快就送命,肯定会有什么事情会阻碍仪式进行。

  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主角继续活下去?

  这个悬念会牢牢地锁住观众的视线。

  果然,因为介错人的问题,津云半四郎的切腹仪式要暂缓一会,

  早期的切腹都是切腹者自己就可以进行的,但随着切腹的流行,从17世纪初的江户时代开始,日本人开始把切腹规范化,并赋予仪式感。

  比如要更换庄重的服装,用武士自己使用的刀,切的时候要从腹部左至右的切割完整。

  介错人在江户时代变成了切腹仪式的重要环节,所谓“介错”,就是防止切腹者自己无法忍受剧痛完成切腹。在最为痛苦万分的时刻,介错人要把切腹者斩首,帮助他结束痛苦的折磨。

  一般介错人都是切腹武士的亲属或者至交,能担当介错人也是一种光荣。

  切腹者当然是有资格要求谁来当介错人,津云半四郎正是抓住这一点,争取到了讲故事的机会。

  然后剧情开始180度大反转。

  台词提及的家族虽多,但实际上整个故事只关于两个大家族,和一个小家庭。津云半四郎的小家庭,和他原本老板的家族,以及提供切腹场所的井伊家族。

  当千千岩求女的故事“前传”揭晓,津云半四郎慢慢道出自己的悲惨经历时,庄严的切腹仪式开始变得沉重起来。

  原来《切腹》并没有在宣扬日本人的武士道,反倒是对切腹行为进行了批判。

  有勇气自愿切腹固然可敬,拿切腹作为讹诈手段固然可恨,那强迫本不愿意切腹的人进行切腹呢?

  可悲。

  “如果一个武士愿意冒着耻辱和嘲笑,去祈求宽限一两天,那肯定是有原因的。”

  津云半四郎对井伊家强迫他人切腹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拿切腹来讹诈是很可恨,但这不意味着一定要拿生命来赎罪。

  其实井伊家完全可以把千千岩求女暴打一顿完事,因为千千岩求女临阵脱逃已经是不对在先,只需要做一下公关,同样能维护家族声誉,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只是那个时代的观念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千千岩求女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在今天看来,井伊家的做法无异于道德绑架。

  他们完全没有了解千千岩求女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简单做了试探,就草率认定是卑劣的,无耻的。

  草率就算了,他们还要强行要求别人做“真正的武士”。

  这相当于现在一个明星自己把自己所有钱都做慈善捐款,他也要求其他明星捐出所有钱,还说不捐就是无耻卑劣的。

  那么真正无耻卑劣的人是谁呢?

  “没错他是一个武士,可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不可能只喝西北风。”

  由于日本幕府对军阀的无情政策,无数的武士流离失所,四处流浪,生不如死。幸运的井伊家暂时免于劫难,但他们无法体会那些穷困潦倒的狼人,只有等他们落难了,他们才会知道饿着肚子是什么感受,到时他们还能坚守武士道精神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津云半四郎希望井伊家能体会到狼人的疾苦,所以才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今天别人的命运,就是明天你自己的写照。”

  意思是明天你们家落难了,你们就知道是什么感受了。

  真正把千千岩求女和津云半四郎逼向绝路的是穷到绝望的生活。

  即便看不到希望,没有退路,他们仍然会为了家人去抗争,这何尝不也是一种高尚的勇敢。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会贸然去做切腹这种事。

  面对津云半四郎的批评,井伊家老的反应过于逼真。

  无论多有道理,要彻底说服一个人都是困难的。

  在高潮部分堪称壮观的打斗场面后,电影用黑暗的结局揭露了某些道德准则的虚伪和丑恶,也拷问了所谓的武士道精神。

  是面子荣耀更重要,还是生命更重要?

切腹电影观后感篇3

  "在下神道无念流教官- -泽泻严九郎,很抱歉我来晚了"。"如果你伸手拿剑,我会以‘切上’斩砍断你的手,如果你移到一边,我会以‘袈裟’将你斩为了两截。但是,房梁和立柱会阻挡我挥剑。请你给房东留下字条,随我到护持院之原-----决斗!

  像打“黑八”要指球落袋一样,砍哪扎哪都明明白白。躲黑墙角里打闷棍一顿王八砍----失礼,失仪。武士,讲究个光明磊落的范儿。除了礼仪,还包括一系列行为准则和道德操守,这些被统称为武士道。

  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对武士道阐释也不同,江户时代以前,由于战争需要,偏重于弓马剑戟实战技能的"战斗者之道"。德川幕府之后,天下太平,武士也跃居统治阶级,则偏重于忠君尽职的"奉公者之道"。由山鹿素行等一干文胆融合儒家典籍加工创造出的“士道”,受官方推崇成了武士行为规范手册。其道德体系主要包含忠诚,勇武,名誉,义理等方面。至于现在更为出名的山本常朝和他的《叶隐》,由于主张“不要怂就是干”的“死狂”精神,与当时维稳的政治风向不符,当然不被主流所承认。

  武士享有政治地位,秉承道的自觉,具有强烈的身份认同和道德优越感,作为三民之表率,武士有见“悖德武逆,应速加惩罚,正人伦于天下”的责任。千千岩求女以切腹为名,拿武士道碰瓷,搞道德敲诈,违反了诚的原则。以竹刀冒充武士刀,出卖了灵魂。被识破后,请求宽限时日,逃避罪责,胆小畏缩。这些行为在统治阶级即上层武士和中层卫道士们看来,尊崇“义理”--正义的道理,强迫他用竹刀切腹,以警后人,维护武士道的尊严,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当故事徐徐展开,老武士津云伴四郎向我们娓娓道来事情的原委,这种道德对于人伦的悖反与冷血也一步步揭示,作为浪人——失去主君的武士,求女为了给病重的孩子和妻子治病,典当了自己的武士刀,仍然难以为继,于是想到效仿前人,用到番主家请求切腹的方式博取同情,讨得一官半职或些许钱粮。在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为了巩固权力,削弱地方势力,一方面在经济上实行“石高分封制”,剥夺番主的土地所有权,只享有部分收益权。一方面又不断撤销罚没番主的封地。而作为家臣的中下级武士完全靠番主的禄米供养,失去主君就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武士是职业军人,时逢“连风都吹不动树叶”的太平年间,也就根绝了下岗再就业的可能。士农工商,想当武士,没有领主。当农民,没有土地。当工匠,没有手艺。当商人,幕府明令禁止。于是,大批武士沦为浪人,生活困顿不堪。片中,津云伴四郎校命的广岛番主福岛正则,就因城堡修建问题被幕府降罪流放,“愤腹”而死。一万两千名家臣流离失所。其战友千千岩阵内“先腹”自戕,临终将求女托孤于半四郎,老武士将女儿嫁与求女,一家人靠制伞和教书艰难度日。

  用今日的观点,这种道德的悖论就是,当你尊崇了武士道就违背了人道,遵守武士道,就意味着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生命--随时可以为道义为主君而捐弃。至于其他人,包括老婆孩子的性命与武士的尊严相比也无足轻重。但是,依山鹿素行所言“武士须具备文武之德知。外用剑戟弓马,内行君臣、朋友、父子、兄弟、夫妇之道”。若坐视老婆孩子病死不顾,就违背了为父之道,为夫之道,为婿之道。片中有个细节非常重要,散尽家财的求女去当搬运工,这是他最后的出路,却被工头制止,理由是“镇上的平民都不够做,要是被监工知道,我会被骂死的”。您武士不是一向自视甚高,“ 弃置农工商业而专于斯道”么?以前一不高兴拿咱百姓试个刀没准都能“斩舍御免”了。那咱平民也有平民的道,就是对武士排斥,敬而远之,老死不相往来。在等级森严,阶级固化的时代,首先维护本团体的利益才符合生存之道。

  把求女逼上绝路的,不就是这个“道”字么?

  道德这东西,本就是强者肆意把弄,弱者受其抚慰,夹在尊严和现实间两难者受戕害最深。到最后,求女不得不干起曾被自己痛斥的勾当----“切腹秀”来讨赏养家。还有,逼迫求女自杀的三位武士,在被半四郎割了发髻后,其中两位没有选择以死雪耻,纷纷称病不出,滞家蓄发。和平时期,能体现武士勇武的行为除了复仇、切腹就是惩戒,但多数人都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己,人性中的虚伪和利己主义终将战胜精神信仰。而泽泻严九郎,则作为卫道士和徇道者的身份被永久定格。但他所尊崇的“礼”,对于君上,意在表演谦卑驯服。对于臣下,意在展示威严与尊卑有序。居高临下,没有“与哭泣者同哭泣,与喜悦者共喜悦”的感同身受,缺乏对弱者的仁爱与同情,这种礼,毋宁说是种虚礼。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站在自身立场和处境上,凭借道德义愤声讨他人,但对其苦衷漠不关心。片中代表统治阶级的御家老,在初见伴四郎时说“津云兄,听我句劝,你还是快走吧”。还有,在听伴四郎道出求女悲惨身世并痛斥井依家冷漠无情时,他也不住地起身来回踱步,可见其自身心态的起伏和波澜,其实他也清楚个中荒谬与残忍,但依然下令诛杀半四郎,作为家臣之首,必须以维护其阶级利益为第一要务。

  津云伴四郎的行动本身,是从为女婿讨说法反遭耻笑,上升为复仇。前文提到,复仇是很能体现武士勇武精神的行为。他依次斩落三位武士的发髻;他面对枪林刀丛,拖着年迈残躯横刀奔突,直捣井依家内殿。都是本片中最为华彩的章节,极尽激昂悲壮。可是,在苦诉和悲恸的同时,半四郎也在没忘记夸耀自己的武威和战功,他在讲述如何打败严九郎后评价道:“没有经历过战场的剑术,就如同在陆地上游泳一般”。随后从怀中套出发髻,奋力掷出,放声大笑。还说道“其实我的战技早已生疏,大阪夏之阵,也是16年前的旧事了”。在最后遭受围攻时,他声东击西,身法飘忽;善于利用地形,连沙石碎屑都信手取来当做武器。他所推崇的道,是实战技能,而非坐而论道,繁文虚礼——或者用他的话讲,那只是一个“门面”。

  另外,即便最后御家老不篡改历史——在《井伊家觉书》中把半四郎描绘成神志不清的疯子,半四郎的行为多半也不会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同,因为所谓“义腹”,只有为主上、父兄、恩公复仇才符合“义理”。等级差别,忠孝一条龙,只唯上是从,是所谓儒学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

  说起切腹这一充满仪式感的行为,除前文所述星星点点,本身更明目繁多,江户时期的“义勇三腹”即“义腹”、“论腹”、“商腹”,后两者一个是为传勇名,一个是为子孙后代讨要封地。缺少一命救万夫,魂担大义的豪迈,也没有以死谏世,以死证清白的悲情,反到有点沽名钓誉,讨价还价之嫌。

  利用切腹来进行道德博弈,在片中也有所体现,御家老斥责津云伴四郎不断更换借错人,有意拖延时间,畏首畏尾。而半四郎反呛道:“我并非因罪‘刑腹’,而是荣誉切腹,我有权选择合适的介错人”。就是这样,双方都在抢占道义制高点,切腹——成了维护自身权益或达成诉求的手段,从这点来看它确实已沦为“门面”。

  令人感慨的是,先前字字泣血,向统治阶级啐了一脸武士道的津云半四郎,在最后面对火枪时,却反转剑刃,做了个标准的“一文字切”。以一个武士道原教旨主义者的方式自戕成仁。火枪介错!或者武士命丧枪下,这在许多相关题材影视剧里屡见不鲜,诸如黑泽明《七武士》里剑术最为精绝的久藏就死于山贼的火枪之下,《影子武士》和《最后的武士》骑兵队伍面对如林的火枪阵做决死的“万岁冲锋”。这些都充满着悲壮的气韵和时代更迭的历史隐喻。但在本片中,却带有些许讽刺意味,所谓“别人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半四郎自身非常清楚武士难免鸟尽弓藏的悲剧宿命,也对武士道只讲门面不讲人情愤懑难平,还曾在女婿的尸身旁悔恨不已道:“求女为了养家当掉了自己的刀,而我,为什么!?哪怕这么个念头,都从来没有过!”。可在面对死亡的最后关头,他却仍然做出体现其身份属性本色的本能反应。这让我想起岛原大起义中高举十字架的天主教领袖天草四郎时贞,在失败后,仍然以切腹了结自身。可见,某些炮烙在人格层面上的印记,至死都无法抹去。

  最后说说电影的视听语言,半四郎和严九郎的决战,以几个对角线构图的大俯拍远景做为主镜头,强调双方的对立。随后,镜头内部,前景的疾风吹拂劲草,中景是对峙中的两位武士,后景一隅是古墓石碑,漂浮遮天蔽日阴云的天空构成了远景。一种草木含危,天地做道场的感觉就出来了。动作设计上强调刀剑劈砍前的静姿,双方以剑道中的“上段构”缓步接近,镜头在二者之间频繁正反打。期间穿插着狂风吹动草丛的空镜头,再加上日本琵琶的独特配乐和风声,形成了决斗中剑拔弩张的氛围

  还有,在与矢崎隼人决斗前,利用光影和脚步声制造悬念并打破角色和观众的预期,强调半四郎的战术谋略,也贬斥了矢崎隼人不光彩的偷袭行径,此段中具体打斗动作完全缺席,只体现动作发生前的悬念和氛围。本片中还频频利用类似舞台般的戏剧化光效,不时在同一画面内,光线陡然变化,诸如开场,背景全黑,象征井伊家勇武精神的红色铠甲,散发着森森鬼气,几组镜头后,最后摄影机缓缓拉远,出现了聚光灯效果并逐渐点亮了全部背景,接着画外音起。类似的效果在三位武士走后,半四郎和女儿呆呆守护求女尸体时,以及最后半四郎面对火枪切腹时,都有所展现。片中的大部分场景,都在井伊家四方的庭院内,重重武士包围着跪坐在方形垫子上的津云半四郎,他居于中心位置,面对着高高在上的御家老, 加上半四郎缓慢深沉甚至有些夸张腔调的念白,都具有极强的戏剧感和仪式感。配乐上,本片的全部素材均取自日本传统乐器,比如日本琵琶和鼓,经常出现的效果是,情节发展的关键或主角说出重要台词后,画面切成特写或急速变焦,配合一声沉重的鼓击。以听觉辅助视觉重音,达成类似点明戏眼的效果。

【切腹电影观后感3篇】相关文章:

1.总体国家安全观观后感500字(6篇)

2.2024年度警示教育片《偏航》观后感(全文)

3.观看电影《长津湖》观后感

4.《喜羊羊与灰太狼》观后感6篇(完整文档)

5.《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