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完整)

时间:2024-02-08 09:28:02 来源:文池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完整),供大家参考。

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完整)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全面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简称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工作目标

紧扣“国家所需、**所能”,以建设科创中心为引领,加快推进全市域全链条全社会创新,在原始创新上攻坚发力,在企业创新上激发动能,在产业创新上跨界融合,在制度创新上勇于突破,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科创中心建设成势见效。推进建设*个、预研预制*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建设**家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

——科技创新工程深入实施。打造**大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大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大成果转化中心,引进和培育**大高端创新团队。

——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到**%左右。

——科技创新生态加快优化。创新载体拓展,建设创新街区(园区、楼宇)***万平方米。创新人才集聚,培育科技领军人才***人、本土优秀人才****人。科技金融更加活跃,科技贷款、科技保险、创业投资均保持**%以上增长。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件。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1.健全长效推进机制。强化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加强与国家部委汇报联系,推动国家层面支持的51个事项转化为重大项目和专项政策。每周通报信息、每月调度进展、每季市级协调,推进科创中心关键性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推进科创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推动东湖科学城建设加力提速。加强与**新城规划衔接,推进光谷科学岛骨干路网成形。启动**新城中心片区科学社区、科学论坛等十大亮点项目,推进中心片区科创地标整体亮相和科创功能全面搭建。加快建设大设施集聚区,统筹推进重大科创平台、新型产业园区、新型创城融合项目建设,提高高端科创要素集中度、显示度和引领度,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夯基垒台。(牵头单位:东湖高新区管委会;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二)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3.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挥在用设施支撑作用,面向国内外科技企业和科研团队提供各类开放共享服务,力争在科技新发现、技术新发明、工艺新路径上取得突破。加快推进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等4个设施建设,力争今年全部启动建设。加快推进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等4个设施开展关键技术、实验技术、实验仪器设备等预研预制。加快争取激光驱动多束流设施落地。形成建成在用2个、推进建设4个、预研预制4个、引进培育1个的总体格局。(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洪山区人民政府)

4.打造高水平实验室建设集群。强化国家实验室龙头作用,推动汉江国家实验室建设,在光电科学、网络安全、呼吸疾病等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或者国家实验室基地。强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撑功能,健全“一室一策”推进机制,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力争获批建设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强化湖北实验室创新能力,健全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动态投入机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支撑经济发展“擂台赛”,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带动等方面先行先试。(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长江新区管委会,下同〉)

5.打造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集群。推动智能设计与数控等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效运行,引领光电子信息、数字化工程建设、自主数控系统、工业基础软件等产业创新突破。争创淡水渔业、靶向药物和疫苗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感染性疾病、麻醉医学等领域国家临床医学中心落户,加快国家级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平台落地,引领生命健康、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创新突破。建立健全梯次成长机制,比照国家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标准组建10家市级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在汉高校院所、大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联合申报国家产业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各区人民政府)

(三)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6.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组织重点研发计划,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立企业急需“卡脖子”技术和高校在研“撒手锏”技术对接机制,支持校企联合开展面向市场的应用性攻关,形成产教融合良性循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光电子信息等五大突破性发展产业领域,组织实施10个科技重大专项,加大源头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供给。紧盯国家和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组织高校院所、科技企业、高水平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踊跃“揭榜挂帅”。(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各区人民政府)

7.大力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政策链整体战略设计,统筹企业、项目、人才、政策、机制,推动传统产业以新换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成长。全力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支持网络安全集群、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磁能、生物制造、类脑智能、绿色低碳等新增长点,培育发展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产业新赛道。(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各区人民政府)

8.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紧扣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打造融合技术、产业、场景、规则的一流人工智能生态。加快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扩容至400P,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算力平台和算法系统。加快人工智能新技术攻关,组织实施市人工智能创新专项20项,支持在汉人工智能企业围绕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应用技术创新。加快人工智能新产业培育,建设人工智能众创空间、孵化器和产业园,培育若干细分领域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快人工智能新场景建设,建成应用场景200个以上,探索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区人民政府)

(四)加快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9.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实施初创企业“育苗行动”,在孵初创科技企业突破15000家。实施中小企业“拔节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9000家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林行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00家。实施科技骨干企业“领军行动”,选育市级科技领军企业3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税务局,各区人民政府)

10.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协同,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技术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200家以上,推动更多科技企业成为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职务发明专利、重大科技发明的主体。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企业开展硬科技创新,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创新发展,打造科技创新生力军。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国资委,各区人民政府)

(五)加快转化科技创新成果

11.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举办60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新增成果转化联络员100名,培育技术经纪人200名。组建10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立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450亿元。制定实施中试平台建设规划,新增高校院所、科技企业自建中试平台备案开放50家,在重点创新及产业领域主导新建中试平台10个以上,提供中试熟化和概念验证全流程服务。(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

12.深化新型研发机构改革。深化已建工研院改革,推动重点提升一批、整合优化一批、降级退出一批。发挥**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体制机制及资源优势,面向全球吸纳创新团队来汉创新创业和重大科技成果来汉转化应用。加快建设**光化学研究院、**数据智能研究院建设,力争在热管理等领域新组建5家左右新型研发机构。(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各区人民政府)

(六)加快构建开放创新新体系

13.巩固提升区域科技合作水平。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等为载体,支持离岸科创园、飞地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建设,推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都市圈科技同兴。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为使命,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创新场景开放等方面,加强与相关兄弟城市联动,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以交流互鉴为导向标,加强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创中心及成渝国家科创中心对接与合作。(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各区人民政府)

14.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企业组建离岸研发中心,充分应用全球优秀人才、优质科研平台、海外市场场景等资源,开展跨国研发合作,就地化打造全球研发网络。完善中非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网络,探索加强中欧科技合作,争取海外优质科研成果和高价值专利入汉转化。推动在汉高校院所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承担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项目任务。建立健全PCT专利培育机制,支持企业加强跨国专利布局和双向合作,构建国际必要专利池。(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各区人民政府)

(七)加快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15.搭建平台引聚人才。争取获批**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深化实施“**英才”计划,吸引集聚10名战略科技人才,打造10个高端创新团队,认定支持10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支持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和工程硕博士。深入实施学子聚汉工程,新增30万大学生在汉就业创业。(牵头单位:市人才工作局;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团市委,**人才集团,各区人民政府)

16.营造环境培育人才。设立曙光计划专项,用于扶持服务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科技人才,安排资金1000万元,支持100名以上青年人才。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支持人才自主选择课题、自由开展研究,对研究成果只备案不验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人才工作局,**人才集团,各区人民政府)

17.做好外国专家服务工作。对标国内先进城市,优化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流程。按照“五减”要求,在办理环节、办结时限等方面提速减碍,推动外国专家服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委外办,各区人民政府)

(八)加快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18.深化重点改革先行先试。推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以市属高校为基础,争取部属和省属高校支持,加快复制推广湖北工业大学职务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建立并完善体现“五元”价值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推行“揭榜挂帅制”“赛马制”“定向委托制”等新型项目管理制度。(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区人民政府)

19.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推进光谷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中心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开展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导航分析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服务工作。依托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试点平台,组建**专利运营转化协作网络,推进专利运营转化和开放许可。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布局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和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储备一批高价值基础专利和核心专利。(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地方金融局,各区人民政府)

(九)加快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20.推进“双创”载体建设量质齐升。以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建设规划为指引,推动中心城区“立体发展、以新换旧”,推动开发区“以产促创、以创带产”,全市建设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20万平方米,认定授牌20家以上市级示范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加强重点孵化载体提升服务,新增市级及以上众创孵化载体40家、专业型众创孵化载体比例提升5%。(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各区人民政府)

21.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争创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设立规模不低于30亿元的“武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落地**。推进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首创金融产品推广应用。推广“2+X”科技信贷服务体系,综合运用政府风险补偿、成本补贴、业务奖补等手段,力争科技贷款余额增幅不低于10%。(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局、人行**分行营管部;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投控集团,各区人民政府)

22.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月度领域赛、季度擂台赛、年度总决赛,为参赛者提供政策指导、金融对接、创业辅导、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最友好城市。创设首届“东湖论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融合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的高端论坛。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与科普资源融合整合,弘扬科学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示范科普活动,探索“科普+产业”模式,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协、团市委,各区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推进科创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市、区协同联动,定期专题研究全市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各区各有关部门把抓创新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强大合力。

(二)严格督促考核。加强科技创新工作评价考核,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市、区绩效管理目标考核范围。聚焦重点目标任务,建立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三)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全市科技创新亮点工作、重大项目和创新成果报道,持续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组织开展“互学互鉴”行动,突出典型示范带动,营造尊崇创新、尊崇创造的社会风气。

【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完整)】相关文章:

1.2024年年公司党支部年度工作要点(5篇)

2.印章管理审计17个核心要点【完整版】

3.2024年度卫生健康系统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工作要点(完整)

4.防汛抗旱工作要点(全文)

5.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