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14篇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入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多,未脱贫人口最多。这些人都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要在2020全部实现全部脱贫,任务重,使命艰巨。这任务谁来扛着?这使命谁来担当?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便民服务中心两级党员干部带领全中心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齐心协力来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首先要懂农业,就是熟悉了解党的“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情况,就是知道种地的老百姓会种什么,想种什么,能种什么;养殖的农民会养什么,想养什么,能养什么……会抓“三农”工作,是“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
其次就是“爱农村”,不仅是爱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有一种从灵魂深处热爱这块热土的情怀,有一种扑下身子能一头扎进农村的动力。我在农村工作二十个年头了,刚在农村工作的时候感觉工作很枯燥,没意思,时间长了,就爱上了农村的山山水水,爱上了农民的勤劳、淳朴的性格,有了一种扎根这里的想法,每每投入做一件事情,就会觉得就有一种乐趣,一种动力,一种灵魂的升华。
最后就是“爱农民”,就是要从骨子里尊重他们,善待农民,和他们坐在炕塄畔上拉家常感觉到亲切,不能觉得农民文化素质低,眼界低就去看不起他们,能客观认识农民身上的缺点错误,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舍。
如果我们具备了懂农业的本领,有了爱农村扎根农民的情怀,有了爱农民、懂农民、将自己放身农民中的情趣,就有了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才能踏踏实实投身农村,扎扎实实将党的“三农”政策落实落地,才能把乡村振兴的规划图一锤一锤敲扎实。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2
我们向广大群众发放中央“三农”政策相关资料、详细地解读中央“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并开展了有关“三农”政策的问卷调查等活动。下面是星星阅读网小编为您推荐2022学习三农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4篇。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3
作为一名农商银行的青年员工,我始终有一种“三农情结”,犹如一颗种子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在进办公室工作之前,我是一名支行客户经理,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农贷户打着交道,每天周而复始的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正是这样看似简单而又单调的工作,让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了老百姓对农商银行深厚的感情,他们信任我们就像信任自己的土地一样,在粮食收获前就知道自己能打多少粮食。70多年比肩同行,共同的栉风沐雨,双方早已结下了浓浓的“农商鱼水情”。
在办公室工作后,我接触到各类文章材料多了起来,也有幸能听到行领导们对农商行转型发展的讲话。“乡村振兴、支农支小支微支民、金融精准扶贫、整村授信、党建互联互助”等,这些是近期耳边常听的词汇,行领导的话语间始终都离不开“三农”。改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了农商银行在服务“三农”上的决心和努力。我想这就是农商银行的“本色”。
我从农村里来,深爱着自己成长的土地,能够在在农商银行工作并服务于自己熟知的农民朋友,我感到幸运,也感到满足。我想有这种感觉的,肯定不止我一人,因为我们的员工均来自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我们的单位早在成立之初就把自己的根深深地埋进了这片土地,工作于“城乡人民自己的银行”,服务于县域地方经济发展是大家共同的梦想。
工作中,我有幸遇到一位睿智的农商行前辈,他的亲身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年轻时代在服务“三农”上的坚守与忠诚。他们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让我真心爱上了这份工作。他讲到“作为一名客户经理,当你只有做到走进包片村里,每一户家中养着的狗能朝着你摇尾巴、农户能拉你进去喝一杯茶,你的工作才做到位,才是一名合格的客户经理”。
前辈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让我内心也产生了哪天自己能得到前辈们这样“待遇”的向往。但当我向他抱怨,现在的农民朋友很忙,忙着圈里的的猪等着他去喂,后山的羊等着他牵回,地里的土豆正等着他去收获,而不“搭理”我,甚至家中的狗没有主人的许可,不让我进入主人的院子时。前辈则语重心长的说道“时代在变,现在的农民朋友比以前更勤劳,不是他们不搭理你,而是你选择的时间不对。农民朋友对我们是认可的",你为什么不能等到傍晚或者去田里找他呢,只要用心去做、真心相待,再经常走访,喝上农户一杯热茶,甚至留你吃上一顿饭都是常有的事······”
当我带着前辈的话走上信贷岗位上时,以至在现在办公室岗位上时,我惊奇的发现,原来前辈对我讲的话,大家都在很好的践行,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精神,大家都在传承。近期全行开展的“十公里行动”,男女老少、干部员工齐上阵,一村一户细细走访,一笔一划认真记录,行动开展的热火朝天,我想这就是农商银行“三农”情结的完美体现。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4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老城是农业型乡镇,抓好是“三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重点是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继续擦亮碑亭菊花、上明柑桔等经济名片。要依托专业合作社,通过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加强技术指导,不断壮大规模,提高产品品质,拓展市场。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延长产业链。二是要组织专班,着力抓好地力补贴政策落实。三是要预防为主,着力抓好防汛抗灾工作。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生猪、蔬菜、水产品、粮食等是老城农业主导产业,要认真落实各项种养产业政策,依托专业合作社,壮大规模,开拓市场。当前要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推动碑亭菊花产业、上明柑桔产业不断壮大。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工作基石。要认真抓好土地确权,确保四至准确、面积准确、权属清晰。要因村制宜,抓住特点,发挥优势,积极落实各项关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政策,确保集体经济实力每村不低于5万元。江心村要打好城郊牌,社区要积极发展上明芹菜,天星市村要发挥市郊优势,凤凰岗村要发挥蔬菜优势,朱家埠村要发挥集镇优势等。碑亭村要发挥菊花茶优势,白龙埂要发挥柑桔优势等。要积极顺应土地流转大趋势,着力搞好服务,确保土地流转规范顺畅。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当前要着力加强网格化建设。一是要高标准、严要求配备好网格员,落实待遇。二是要抓好办公阵地建设和基础数据录。三是要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标准。要认真落实综治例会工作制度和综治工作述职活动。
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在人。要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积极引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二是要以产业为载体,组织引导农民外出学习,拓展视野。三是农村党组织要及时把农村能人发展为党员。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5
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推进食物安全、保障食物主权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证粮食安全,是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实现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是我国长期的政策主张,但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将其强调为“底线”,还是第一次。应该说,“两条底线”是为了保障国家近中远期战略目标不发生相应的系统性风险而提出的。2021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持续丰收,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到2021年底,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粮食储备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充分表明,中国粮食的数量安全已有了充分保障,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主要依靠自己端牢我们的饭碗。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从“吃饱”到“吃好”、从米油面到肉蛋奶,中国人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食物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资源环境的约束也在不断加剧。由此,如果狭隘地将粮食安全当作主粮安全、数量安全,那么我们的底线就有可能失守。为了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就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回应国际上早已兴起的食物安全和食物主权话语,树立起“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食物安全是狭义的粮食安全的升级版,至少包括了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权利安全。食物主权更加强调国家主权、人民主权和自然主权的多层次保障。
1994年美国农业和环境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曾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诘问,让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球话题。如今,21世纪已经过去了五分之一,“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已经演化成为“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的新命题。实际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去全球化、地区冲突的三重冲击下,新一轮全球食物危机已经到来,中国要做好长期性、战略性预备。一方面,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但“吃得健康”“吃得稳定”的食物安全问题,依然持续挑战着中国人。面向整个21世纪,即便充足的食物供应为中国发展奇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保障食物安全的现实压力丝毫未减。在人口峰值、食物消费升级以及老龄化的持续压力下,如下挑战一直存在:大豆、玉米等饲料用粮进口依赖度较高,种业发展存在技术“卡脖子”现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不够完善,工业化食物生产的负面环境影响还在持续。一系列相互交织的食物治理困境不断涌现,仅从单一的粮食生产视角,已不足以体现食物安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基础逻辑与特殊价值,故此,需要引入食物安全、食物主权等食物治理新视角。另一方面,在维护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进程中,中国已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逐渐由“配角”变为“主角”,这需要中国主动承担起食物治理的国际责任。长期以来,在新自由主义推崇的食物价值链全球化进程中,食物的工业化、市场化和金融化不可避免地引发全球食物治理危机。加之气候变化、去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和地区冲突的影响,治理危机被迅速放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贫困人群甚至连基本的食物权利都难以保障。因此,站在重要历史关口,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将食物主权引入到中国的政策视野中,以保障更长久、更全面、更可持续的食物安全。
食物主权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国家主权、微观层面的人民主权、基础层面的自然主权。据此,中国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国家食物主权体系顶层设计,以“提升自主性,实现去依附”为方向,以国家主导、人民主体、社会共治为基本内涵,通过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压实食物主权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立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国需要建立起以国家为主导、以粮食安全(数量安全)为基础、以食物安全(加入质量安全和可持续性)为保障、以食物主权(权利安全)为目标的食物主权体系,筑牢中国食物安全之基。此外,我们对食物安全的讨论要做到“两个必须”。一是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主动回应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新需求。二是必须具备全球视野,积极回应全球对中国发展的关切。国际上对于食物安全的理解一直处在快速迭代之中,早期对食物安全的定义侧重于全球和国家层面的食物供应总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不断演变和拓展,一系列与食物有关的问题被纳入其中,力求反映食物作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而“食物主权”观念的兴起,更让人们认识到国家主权、人民主权和自然主权必须牢牢结合,才能保障人民“吃得健康”“吃得稳定”。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建党百年之际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然而要实现稳定脱贫、不再返贫,不仅需要攻坚战,更需要持久战。目前我们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以此为基础,还需要持续推动“志智制立体扶贫”,增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以不断完善的社会扶贫网降低各类风险的冲击。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提升内生动力(提志)、提升自身能力(提智)和提升制度环境(提制)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志智双提”为基础,以“志智制综合提升”为主要手段,将脱贫攻坚的阵地战引向共同富裕的持久战。在进行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时期,我们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志智双扶”。在防止返贫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我们提出需要在“志智制立体扶贫”上下功夫。“提志”就是提升思想、提升观念、提升信心,帮助已经脱贫、但依然处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众提升斗志和勇气。“提智”就是提升知识、提升技术、开阔思路,帮助处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众提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能力和素质。“提制”就是为防止返贫提供制度保障。
防止返贫要“提志”: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脱贫后致富的想法和决心。长期的输血式扶贫以及摆脱贫困的艰难险阻,使得一些原来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群众虽已脱贫,但仍心存“拦路虎”,缺乏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斗志。已经脱贫的群众若还存在“等靠要”“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等思想观念,必然会面临返贫风险。内在改变的驱动力不足,外在的一切帮扶都无济于事。只有唤醒群众的改变意愿,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由被动的政府扶贫转变为主动的群众脱贫,进而进一步迈向共同富裕。防止返贫要“提志”,就是要始终坚持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因此,需要持续采取各类政策措施提升易返贫人群的志气,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生活富裕。
防止返贫要“提智”:为什么有些脱贫人口容易返贫?这需要从深度贫困人口为什么陷入贫困陷阱找答案。致贫原因主要有如下四个依次递进的层次:一是没有劳动能力,导致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如因病致贫。二是没有脱贫意愿,以“穷开心”“知足常乐”等思想自我安慰。三是有劳动能力、有脱贫意愿,但缺乏谋生技能,这属于能力制约型贫困。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知识更新和获取的能力,或者没有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贫困人群缺乏专门知识、没有专有性人力资本,无法在竞争性的经济活动中获取收益。四是有劳动能力、脱贫意愿和一定技能,但深受环境条件制约,这属于资源匮乏型贫困。由于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资源匮乏的地区,形成了从属于连片贫困区、贫困县和贫困村的大规模贫困人群。针对以上四类原因致贫的脱贫人群,要防止他们返贫,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第一类脱贫人群,仍需要加强持续监测和救济,社会政策要托底,托底要托实。第二类脱贫人群则需要“提志”,提升其改变命运的勇气和志向。第三类脱贫人群需要“提智”,提升其脱贫致富的能力。第四类脱贫人群需要在前述三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制”。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致贫原因往往是多元的、复合的,深度贫困人群可能既没有脱离贫困的想法和勇气,也缺乏脱离贫困的技能和手段,同时又受制于环境封闭、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等外部因素。因此,只有通过智力扶贫、智力致富,帮助脆弱的脱贫人群提升能力,才能让他们助人自助、渡人自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永久脱贫。
防止返贫要“提制”:防止返贫的难度并不亚于脱贫,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地区结构看,深度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从群体分布看,不少贫困家庭有残疾人、长期病人,加之陷入深度贫困状态的人群大多教育水平低、缺乏技能,因此“无力脱贫”。由此,若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达成“不返贫、能致富”的目标,则需要综合协调内生动力、自身能力、制度建设等手段。在资源短缺、脱贫全靠“托底”的地区,必须探索发展权赎买、社会分红等制度性贫困的解决之道。第一,进行发展权赎买。更新资源资本化的既定思维,将资源保有和维护者纳入转移支付的保障体系,对不开发地区进行发展权赎买,使得深度贫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能够不开发或低度开发,保住一片绿水青山。第二,推动社会分红。根据詹姆斯·米德的理论,社会分红是公民经济权利的重要来源,理论基础是公共资源的所有者是公民。公共资源作为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应该50%作为积累基金,50%作为红利分给公民。随着积累基金的增加,公民分得的红利也逐渐增加。此法兼顾公平与效率,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更为适用。在具体做法上,可以结合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发展以就地就近就业为主的转移就业增收,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在易返贫的脆弱群众中选择一批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为其提供生态护林员、草管员、护渔员、护堤员等岗位。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发挥和提升制度效能,对于保障易返贫群众的生活和提高其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法宝。
“三项重点”助力守住“两条底线”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就是“三项重点”: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善乡村治理。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归根到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等,都为了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增收,这也是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根本保障。
乡村建设,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要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梁漱溟先生曾说,“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我们要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也是为了合理规划农村土地使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三治结合,依法自治,要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了三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其中内容十分具体,如提出要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改进乡村治理,是为了营造更加稳定的发展环境,以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事实证明,在一个治理有效的乡村内部,村民们更愿意响应政策要求,更有信心脱贫致富。
“一个保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推动体制机制创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了要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从财政、金融、人才等多个方面入手,指明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具体方向。比如,就农村金融而言,虽然现在的金融服务在大多数地区做到了“村村通”,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但这并不代表已经实现了“户户有”和“人人用”,很多农户尤其是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还存在困难,更不用说网络金融服务。而且当前中国的经济形态已经从以产业利润为核心的利润经济,转向以租值获取为核心的租值经济,“租的价值一方面来源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好就会自然增值,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增值,由人口聚集、产业集群带来的社会增值。租来自于非生产性获利,利的价值来源于一二三产业的利润增加,获取的生产性利润”。“租利两得”就能发挥金融的杠杆功能,“四两拨千斤”,撬动整个乡村的绿水青山,使其变成金山银山。为了促成金融创新与社会创新,需要在乡村产权制度、治理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总而言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既具体又务实,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当前,中国已经由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人口、农业占国民经济绝大部分比重的乡土中国成长为一个以城乡中国为特征的现代化强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要守好“两条底线”,牢记“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漠视农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阻且长,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6
南方人格外钟情雪,甚至翘首以盼着,一听说下雪,便撒丫子跑出去,不管冷不冷,先留下几个脚印。近日,一场雪点燃了湖南、江西、贵州等广大南方地区的冰雪热情,我们也在大雪纷飞中迎来了两个重要日子:12月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诞辰128周年纪念日。
“霜雪”是毛主席诗词中常见的物象,一首《沁园春·雪》更是绝美至极。笔者作为基层工作者,重温毛主席“霜雪”诗词,既是对伟人的缅怀,也是希冀来年“三农”工作“瑞雪兆丰年”。
抱定“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如磐信心。毛主席诗词处处充斥着坚定不移的必胜决心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到“寥廓江天万里霜”,面对革命根据地不断拓展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的革命信心无比坚定。他更是在《采桑子·重阳》中用“秋风劲”“万里霜”预示革命的光明前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做“三农”工作要自信乐观不畏难,纵使面对“苍山如海”,仍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的信心和“万马战犹酣”的豪情,在乡村环境治理、移风易俗等“老大难”问题上,下足“接二连三”的功夫,切实解决好突出问题,补齐工作短板,确保操稳农业基本盘。
汲取“飞雪迎春到”的奉献精神。毛主席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高洁和无私无欲的奉献品格。农村较于城市相对落后,工作也更繁琐复杂。作为基层干部,做好农村工作,推动“三农”工作走上现代化,需要我们热爱农村、献身农业。我们要做“不争春”的“梅”,扎根在田间地头,不慕城市的繁华,不追求“灯红酒绿”的物质享受,以“迎风傲雪”的苦干精神,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在农村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奉献源于热爱,如果对“农业”没有情味、对“农村”没有情愫、对“农民”没有情怀,决不能在艰苦面前“甘之若饴”、在得失面前“安之若素”、在名利面前“淡之若水”,更别提献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我们要与基层谈一段“甜甜的恋爱”,用青春演绎个人版的“乡村爱情”,从而在乡村“大舞台”大展拳脚。
锤炼“万木霜天红烂漫”的工作本领。“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创作于龙冈大捷时期,是毛泽东同志纪念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的诗作。战斗中,敌我差距悬殊,红军指战员审时度势,凭借着出色的战斗素养和过硬军事本领,最终取得战斗胜利。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到农村非好汉”的志向,葆有深埋泥土的“书生意气”,在基层一线吸收成长的养分,最终“抽穗结实”。“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步行千里,“游学”农村,在知识与实践的碰撞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蓄满青春能量,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入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多,未脱贫人口最多。这些人都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要在20_全部实现全部脱贫,任务重,使命艰巨。这任务谁来扛着?这使命谁来担当?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便民服务中心两级党员干部带领全中心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齐心协力来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首先要懂农业,就是熟悉了解党的“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情况,就是知道种地的老百姓会种什么,想种什么,能种什么;养殖的农民会养什么,想养什么,能养什么……会抓“三农”工作,是“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
其次就是“爱农村”,不仅是爱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有一种从灵魂深处热爱这块热土的情怀,有一种扑下身子能一头扎进农村的动力。我在农村工作二十个年头了,刚在农村工作的时候感觉工作很枯燥,没意思,时间长了,就爱上了农村的山山水水,爱上了农民的勤劳、淳朴的性格,有了一种扎根这里的想法,每每投入做一件事情,就会觉得就有一种乐趣,一种动力,一种灵魂的升华。
最后就是“爱农民”,就是要从骨子里尊重他们,善待农民,和他们坐在炕塄畔上拉家常感觉到亲切,不能觉得农民文化素质低,眼界低就去看不起他们,能客观认识农民身上的缺点错误,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舍。
如果我们具备了懂农业的本领,有了爱农村扎根农民的情怀,有了爱农民、懂农民、将自己放身农民中的情趣,就有了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才能踏踏实实投身农村,扎扎实实将党的“三农”政策落实落地,才能把乡村振兴的规划图一锤一锤敲扎实。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入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多,未脱贫人口最多。这些人都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要在2020全部实现全部脱贫,任务重,使命艰巨。这任务谁来扛着?这使命谁来担当?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便民服务中心两级党员干部带领全中心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齐心协力来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首先要懂农业,就是熟悉了解党的“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情况,就是知道种地的老百姓会种什么,想种什么,能种什么;养殖的农民会养什么,想养什么,能养什么……会抓“三农”工作,是“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
其次就是“爱农村”,不仅是爱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有一种从灵魂深处热爱这块热土的情怀,有一种扑下身子能一头扎进农村的动力。我在农村工作二十个年头了,刚在农村工作的时候感觉工作很枯燥,没意思,时间长了,就爱上了农村的山山水水,爱上了农民的勤劳、淳朴的性格,有了一种扎根这里的想法,每每投入做一件事情,就会觉得就有一种乐趣,一种动力,一种灵魂的升华。
最后就是“爱农民”,就是要从骨子里尊重他们,善待农民,和他们坐在炕塄畔上拉家常感觉到亲切,不能觉得农民文化素质低,眼界低就去看不起他们,能客观认识农民身上的缺点错误,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舍。
如果我们具备了懂农业的本领,有了爱农村扎根农民的情怀,有了爱农民、懂农民、将自己放身农民中的情趣,就有了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才能踏踏实实投身农村,扎扎实实将党的“三农”政策落实落地,才能把乡村振兴的规划图一锤一锤敲扎实。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入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多,未脱贫人口最多。这些人都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要在2020全部实现全部脱贫,任务重,使命艰巨。这任务谁来扛着?这使命谁来担当?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便民服务中心两级党员干部带领全中心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齐心协力来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首先要懂农业,就是熟悉了解党的“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情况,就是知道种地的老百姓会种什么,想种什么,能种什么;养殖的农民会养什么,想养什么,能养什么……会抓“三农”工作,是“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
其次就是“爱农村”,不仅是爱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有一种从灵魂深处热爱这块热土的情怀,有一种扑下身子能一头扎进农村的动力。我在农村工作二十个年头了,刚在农村工作的时候感觉工作很枯燥,没意思,时间长了,就爱上了农村的山山水水,爱上了农民的勤劳、淳朴的性格,有了一种扎根这里的想法,每每投入做一件事情,就会觉得就有一种乐趣,一种动力,一种灵魂的升华。
最后就是“爱农民”,就是要从骨子里尊重他们,善待农民,和他们坐在炕塄畔上拉家常感觉到亲切,不能觉得农民文化素质低,眼界低就去看不起他们,能客观认识农民身上的缺点错误,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舍。
如果我们具备了懂农业的本领,有了爱农村扎根农民的情怀,有了爱农民、懂农民、将自己放身农民中的情趣,就有了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才能踏踏实实投身农村,扎扎实实将党的“三农”政策落实落地,才能把乡村振兴的规划图一锤一锤敲扎实。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10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老城是农业型乡镇,抓好是“三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重点是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继续擦亮碑亭菊花、上明柑桔等经济名片。要依托专业合作社,通过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加强技术指导,不断壮大规模,提高产品品质,拓展市场。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延长产业链。二是要组织专班,着力抓好地力补贴政策落实。三是要预防为主,着力抓好防汛抗灾工作。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生猪、蔬菜、水产品、粮食等是老城农业主导产业,要认真落实各项种养产业政策,依托专业合作社,壮大规模,开拓市场。当前要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推动碑亭菊花产业、上明柑桔产业不断壮大。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工作基石。要认真抓好土地确权,确保四至准确、面积准确、权属清晰。要因村制宜,抓住特点,发挥优势,积极落实各项关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政策,确保集体经济实力每村不低于5万元。江心村要打好城郊牌,社区要积极发展上明芹菜,天星市村要发挥市郊优势,凤凰岗村要发挥蔬菜优势,朱家埠村要发挥集镇优势等。碑亭村要发挥菊花茶优势,白龙埂要发挥柑桔优势等。要积极顺应土地流转大趋势,着力搞好服务,确保土地流转规范顺畅。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当前要着力加强网格化建设。一是要高标准、严要求配备好网格员,落实待遇。二是要抓好办公阵地建设和基础数据录。三是要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标准。要认真落实综治例会工作制度和综治工作述职活动。
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在人。要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积极引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二是要以产业为载体,组织引导农民外出学习,拓展视野。三是农村党组织要及时把农村能人发展为党员。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11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对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重大事项作出重要指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更硬的措施、更强的执行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更好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达到13657亿斤、增产267亿斤,人均占有粮食483公斤,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有保障的。但也要看到,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资源环境约束持续收紧,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保障粮食安全的发条要拧得紧而又紧,工作要落得实之又实。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去年秋冬种受罕见秋汛影响,部分省冬小麦晚播,苗情长势复杂,加上农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农民种粮效益较低,粮食稳产增产任务十分艰巨。要迎难而上,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尽快制定出台省级党委和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积极应对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组织力量下沉一线、包省包片,搞好技术指导,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打好夏粮丰收第一场硬仗。把落实粮食播种面积作为春耕备耕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早稻生产,稳定秋粮面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落到户、落到田。
实打实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2021年我国大豆进口量9652万吨,同比下降3.8%,但仍处于历史高位。要下决心、下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力争“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大豆生产的大头重头在东北,积极恢复东北地区大豆种植,支持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在地下水超采区和不适宜水稻生产的种植区有序推进“水改旱”种大豆。近几年试点成功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玉米大豆争地问题,要加大在黄淮海、西北、西南等适宜地区推广力度,促进大豆玉米尽可能兼容发展。同时,积极开发南方冬闲田扩种油菜,在黄淮海和北方农牧交错带推进玉米花生轮作,扩大油茶种植面积。通过多油并举、多措并施,确保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
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要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力争做到政策能保本。同时,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努力实现经营促增效。总之,就是要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有钱赚、尽可能多得利。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必须采取强有力的、长牙齿的硬措施,动真碰硬抓好耕地保护和种植用途“非粮化”的管控。在数量上,要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和责任人,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在质量上,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加强黑土地保护,提升耕地地力等级。把牢耕地占补平衡质量关,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在用途上,严格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去年以来,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工作机制、政策举措、机构队伍等衔接有序推进。下一步,重点强化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责任落实,坚持“两手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手抓巩固,就是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去年,各地全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近70%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其余人员均已落实帮扶措施,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也可消除风险。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在对象上适当宽一些,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及时纳进来。在帮扶上尽量早一些,对及时发现的住房、义务教育、就业、因灾因疫因病突发严重困难等苗头问题,抓紧落实帮扶措施,把返贫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流程上争取再简化一些,加强部门会商沟通,缩短认定时间,切实提高效率。
一手抓拓展,就是加快促进脱贫人口增收和脱贫地区发展,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各项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切实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大型安置区等重点地区支持力度。要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衔接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发展一批能更多带动就业的特色优势富民产业,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要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去年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增长4.2%。今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形势可能更加严峻,要通过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提升帮扶车间、优化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
稳扎稳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当前,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工作任务繁重、难度系数更高。必须准确领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准政策方向,真抓实干推进,确保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后,新时代抓三农工作就是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阶段两者的内涵、外延基本是一致的,不能机械分开、搞成“两张皮”。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一体承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议事协调职责。目前中央层面,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办部局“三位一体”抓乡村振兴,中央农办负责牵头实施,农业农村部负责统筹实施,国家乡村振兴局负责具体实施。职能虽有不同,但不是“一刀切”,大家拧成一股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正确把握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乡村振兴是全域、全员、全面的振兴,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提不切实际的指标,超越发展阶段急于求成,大干快上乱作为,坚决反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在工作理念上,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具体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期盼干的抓紧干,农民愿意干的带着干,农民不愿意干就先放一放、缓一缓。下决心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农民应该干的要尽量交给农民干,政府重点做农民干不了、干不好的事。在工作方法上,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保持历史耐心,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因地制宜探索有效的模式、路径,目标和标准的调门不要太高,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准一点、好一点。要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学习大培训,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增强三农政策水平和工作本领,防止工作跑偏走弯。
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推进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条块结合”的特征,需要全党全社会总动员、部门地方齐发力。要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落到实处,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组织开展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要借鉴脱贫攻坚经验,结合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从责任落实、组织推动、社会动员、要素保障、考核评价、工作报告、监督检查等方面,推动健全一揽子乡村振兴的推进机制,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12
统筹城乡重点在“三农”,“三农”问题核心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富裕农民的基础在于盘活农业生产要素和农民生活资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试行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农村承包地换城市社保、林地承包权换股份收益”的“三换”工作,对于实现转移农民、安置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实施“三换”工作十分紧迫
1、工业化亟待实施“三换”。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全市上下正大办工业,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目前正在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13个,规划用地107865亩,实际开发37185亩,政府实批20_5亩,缺口70680亩。工业用地指标不足致使许多好的工业项目搁置,严重影响工业发展,而农村农家大院和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在。据国土部门提供资料,农村居民居住点共占地31.15万亩,户均达0.49亩。如果户均减少宅基地0.12亩,全市可置换出建设用地7.84万亩,可大大缓解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矛盾问题。
2、农业现代化呼唤“三换”。农业发展方向在于现代化,现代农业必需走规模经营之路。然而,目前农村实行分户、小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状况,导致产业规模小、效益低,农业发展动力日益微弱,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行“三换”,让移居城镇的农民放弃土地和林权,把土地和林权逐步向专业大户或经营企业集中,以利于更好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三换”的基本思路和重点
“三换”以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和城乡一体为目标,以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为重点,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以人为本理念,对愿意放弃“农村宅基地、农村承包地和林地承包权”的农户,探索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保障住有所居;农村承包地换社会保障,保障难有所解;集体林权换股份收益,保障换有所得”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用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思路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基本原则,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由村民提出申请,村委会汇总逐级上报乡、县人民政府批准,原宅基地经有关部门核准面积、评估作价后,由国土管理部门收储到宅基地收储中心,统一安排使用。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按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既可以到城镇选择一定面积的安置房,或到商贸小区置换部分商贸用房,也可以选择货币安置到政府统一规划区自行建房。不论采取哪一种补偿方式,农民均拥有完整产权。
——用农村承包地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民凭迁入地户口申请手续和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三换”有关证明,到迁入地公安机关进行城镇居民户口登记。已办理城镇居民户口的人员,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和社保等政策,对尚未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但已经参加新农合的人员,当年可继续享受新农合补助政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要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就近安排入学,并继续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居民平等的受教育权。
——用林地承包权换股份。在实行林权制度改革后,对不愿意放弃林地承包权的农民,可以把潜在的资源转为现实的资本。即农民把林业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采取入股、转包、转让等多种形式,将林权流转给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或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林权流转收益归农民所有,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又促进林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推进“三换”工作主要措施
1、重点突破。一是突出重点区域。以月河川道为重点,依托安康中心城市西扩和九个县城及重点集镇,打造“三换”试验示范区。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优先选择工作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资金保障能力的镇、村和农户率先启动。二是突出重点产业。大力引导进城农民以园区经济、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着力培育以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生物制造、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为主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为农民进城务工创业提供优质平台。三是突出重点对象。以个体经营户、大中专毕业生和长期在外务工农民为重点,率先实施“三换”,引导其优先进入城市务工创业定居。
2、服务引导。“三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统筹城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以“三换”带动全局的重要性,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搞好换前、换中、换后的系列服务,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优化城市创业和居住环境,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按照农民进城居住社区化、社会保障市民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的思路,集中搞好社保服务,全面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户户都有住房、人人都有社保、家家都有收益”的目标。尤其要加强农民进城安居后的后续引导、服务,为农民务工创业定居送政策、出主意、解难题,帮助其限度增加收入,尽快转为市民。
3、政策保障。实施“三换”要以尊重和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发展权益为根本,制定出台一系列具体实施政策,快速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及时建立“三换”利益补偿制度和新型农民转市民制度,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户籍、社保、公共财政等改革,形成统筹城乡的制度框架。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实现城乡一体,促进城乡人口合理双向流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统筹土地管理和使用,把置换收储的承包地集中到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以城镇建设为主,把“三换”安置重点作为关注民生、赢得民心的亮点。拓宽农村金融渠道,推行农民单户抵押、户户联保等多种形式抵押担保,进一步开拓农村信贷市场,解决农民融资难题。用足用好奖扶政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切实保障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13
此刻,我的心已经激动不已了,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这具有重要意义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终于要开展了!华岩镇,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是贫困的山区,还是普通的小镇?还有,华岩的父老乡亲热情吗?他们会欢迎我们吗?在那里,我们的活动可以顺利完成吗?困难也好,艰辛也罢。我们带着的始终是希望与梦想!“以科技文化服务社会,以学习实践锻炼成才”,用自己的知识为华岩的明天添一份力,我相信,我们去的地方是美好的,我们去了之后,她将更加美好!
笔录之二:
村小城镇化建设的典范——西山村
7月12日上午9时许,重庆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材料服务队一行19人来到华岩镇西山村进行“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调研活动,西山村村委会万村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同我们进行了座谈交流。
在近一个小时的座谈中,万村长风趣幽默、侃侃而谈,他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西山村的发展现状。从“人多地少”的劣势条件到“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思路,从“农村二元结构调整”到“农村小城镇化建设”的构想,无一不体现着他的种种先进理念。他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召着我们。西山村村委会深刻领会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使得西山村的城镇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华岩镇乃至九龙坡区的典范!免费
座谈会中,我们的服务队成员们就“西山村发展现状与前景”、“西山村在开展‘小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等问题与万村长进行了交流。透过西山村的现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小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及实际执行情况,从而圆满地完成了关于“小城镇化建设”这一主题的前期调研任务,也为我们此次暑期“三下乡”总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笔录之三:
关注“三农”大型户外宣传活动
7月11日上午8:30,重庆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材料服务队在华岩镇举行了“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大型户外宣传活动。我们向广大群众发放中央“三农”政策相关资料、详细地解读中央“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并开展了有关“三农”政策的问卷调查等活动。
此次宣传活动场面非常热烈,在我们发放宣传资料的同时,广大群众主动咨询相关知识并配合我们做问卷调查,而我们也热心的给群众们进行讲解。在此次宣传活动中,我们发现,华岩的广大群众非常关心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他们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了解了部分内容,而我们的宣传活动则成为他们全面了解“三农”、关注“三农”的一个全新的载体。一位热心的农民说:“感谢上面(中央)对我们农民的关心,也感谢重庆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为我们送来了‘三农’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以后可以多搞一些这样的宣传活
动!”——这是我们农民朋友的心声,更是我们此次活动想要达到的效果。
虽然一个上午的宣传活动非常辛苦,但是能真正为我们的农民朋友带去一些实际的帮助,做一些实在的事,这才是我们的收获!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篇14
统筹城乡重点在“三农”,“三农”问题核心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富裕农民的基础在于盘活农业生产要素和农民生活资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试行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农村承包地换城市社保、林地承包权换股份收益”的“三换”工作,对于实现转移农民、安置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实施“三换”工作十分紧迫
1、工业化亟待实施“三换”。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全市上下正大办工业,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目前正在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13个,规划用地107865亩,实际开发37185亩,政府实批20145亩,缺口70680亩。工业用地指标不足致使许多好的工业项目搁置,严重影响工业发展,而农村农家大院和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在。据国土部门提供资料,农村居民居住点共占地31.15万亩,户均达0.49亩。如果户均减少宅基地0.12亩,全市可置换出建设用地7.84万亩,可大大缓解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矛盾问题。
2、农业现代化呼唤“三换”。农业发展方向在于现代化,现代农业必需走规模经营之路。然而,目前农村实行分户、小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状况,导致产业规模小、效益低,农业发展动力日益微弱,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行“三换”,让移居城镇的农民放弃土地和林权,把土地和林权逐步向专业大户或经营企业集中,以利于更好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三换”的基本思路和重点
“三换”以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和城乡一体为目标,以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为重点,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以人为本理念,对愿意放弃“农村宅基地、农村承包地和林地承包权”的农户,探索以“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保障住有所居;农村承包地换社会保障,保障难有所解;集体林权换股份收益,保障换有所得”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用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思路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基本原则,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由村民提出申请,村委会汇总逐级上报乡、县人民政府批准,原宅基地经有关部门核准面积、评估作价后,由国土管理部门收储到宅基地收储中心,统一安排使用。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按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既可以到城镇选择一定面积的安置房,或到商贸小区置换部分商贸用房,也可以选择货币安置到政府统一规划区自行建房。不论采取哪一种补偿方式,农民均拥有完整产权。
——用农村承包地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民凭迁入地户口申请手续和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三换”有关证明,到迁入地公安机关进行城镇居民户口登记。已办理城镇居民户口的人员,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和社保等政策,对尚未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但已经参加新农合的人员,当年可继续享受新农合补助政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要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就近安排入学,并继续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居民平等的受教育权。
——用林地承包权换股份。在实行林权制度改革后,对不愿意放弃林地承包权的农民,可以把潜在的资源转为现实的资本。即农民把林业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采取入股、转包、转让等多种形式,将林权流转给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或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林权流转收益归农民所有,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又促进林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推进“三换”工作主要措施
1、重点突破。一是突出重点区域。以月河川道为重点,依托安康中心城市西扩和九个县城及重点集镇,打造“三换”试验示范区。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优先选择工作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资金保障能力的镇、村和农户率先启动。二是突出重点产业。大力引导进城农民以园区经济、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着力培育以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生物制造、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为主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为农民进城务工创业提供优质平台。三是突出重点对象。以个体经营户、大中专毕业生和长期在外务工农民为重点,率先实施“三换”,引导其优先进入城市务工创业定居。
2、服务引导。“三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统筹城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以“三换”带动全局的重要性,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搞好换前、换中、换后的系列服务,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优化城市创业和居住环境,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按照农民进城居住社区化、社会保障市民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的思路,集中搞好社保服务,全面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户户都有住房、人人都有社保、家家都有收益”的目标。尤其要加强农民进城安居后的后续引导、服务,为农民务工创业定居送政策、出主意、解难题,帮助其限度增加收入,尽快转为市民。
3、政策保障。实施“三换”要以尊重和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发展权益为根本,制定出台一系列具体实施政策,快速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定居。及时建立“三换”利益补偿制度和新型农民转市民制度,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户籍、社保、公共财政等改革,形成统筹城乡的制度框架。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实现城乡一体,促进城乡人口合理双向流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统筹土地管理和使用,把置换收储的承包地集中到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以城镇建设为主,把“三换”安置重点作为关注民生、赢得民心的亮点。拓宽农村金融渠道,推行农民单户抵押、户户联保等多种形式抵押担保,进一步开拓农村信贷市场,解决农民融资难题。用足用好奖扶政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切实保障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1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