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散文随笔1 吟唱感时花溅泪,遥记恨别鸟惊心,最难逝去是乡情,最易生情是乡音,天涯漂泊多感叹,青春愿为故乡吟,人生路上多驿站,最终落叶也归根。 ——题记 有这样一个地方,无论你身在何方,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故乡情散文随笔,菁选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故乡情散文随笔1
吟唱感时花溅泪,遥记恨别鸟惊心,最难逝去是乡情,最易生情是乡音,天涯漂泊多感叹,青春愿为故乡吟,人生路上多驿站,最终落叶也归根。
——题记
有这样一个地方,无论你身在何方,心里总把它牵挂;有这样一个地方,无论你成荣辱,它都想母亲一样把你接纳。有这样一种情节,在黑夜里悄悄升起,又轻轻褪去,留下淡淡的惆怅,轻皱着眉头,静静地怀念;有这样一种情节,在冬天里为你点燃温暖的火把。这个地方叫故乡,这种情怀叫思乡。
独倚栏干,闻着秋风凉爽的气息,望着空中飘零的黄叶,我的心已飞到了故乡。
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我只觉得我的家乡最美。它就是诗人的诗,画家的泼墨丹青,文人的华美词藻。
早晨,天还未亮,天便醒来,拿一把交椅,捧一壶清茶,润一润嗓子,望一望天空,那颜色介于深蓝和黑之间的苍穹,把我的心拿了去,我便感到宇宙的伟大与自己的渺小,自然的安静与美丽。当天空变成蔚蓝,那静静的湖水被白帆弄成五彩的波纹,这时又想起一句诗“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上云卷云舒,”多么惬意的生活啊!我想只有在故乡才会体会得最深。
当夕阳西下,点着了挂在西天的柴火,大火便熊熊燃烧,烧红了半边天,如果这时打开窗子,恰有风将土地的香味吹入鼻中,那种感觉无以言传。吃过晚饭,躺在屋顶上,看着鸟儿们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鸟儿已经归巢。月色已经来到,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故乡披上了月亮给它定做的明亮的衣服,在故乡人的眼里显得那样美,那样美。
我略略地抬起头,看见天上繁星点点,那许许多多的小星星就像钉在湛蓝的天幕上似的,眨巴眨巴地闪烁着,耳边聆听着风吹过,心情放松地一塌糊涂。
这,就是一种故乡情怀,唯有故乡才能带给我的妙不可言的感觉!哦,这熟悉的灯,熟悉的河,熟悉的树,熟悉的夜,熟悉的人……
故乡情散文随笔2
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远离家乡,却经常把家乡怀念,那里有我永远抹不去的印记。
春天,漫步于家乡的田野,沐浴着阳光在春风里轻轻的吟唱。阳光把大地照耀,泥土散发着芬芳。呼吸着泥土的味道,是一种绝美的幸福,抓一把黄土放在手上,我看到里面承载了春天的希望。几只蝴蝶在田间戏舞,它们落到一朵黄花上,找到了幸福的乐园。
弯弯的小河在家乡的北侧,两侧的杨树成了小河的卫士,一年四季都认真的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小河为田地提供了水源,滋润了大地,大地孕育了果实,果实又养育着一代有一代人。小河冬天结上了厚厚的冰,小时侯的我们在上面滑冰,获得了乐趣。还依然清晰记得小时候在里面抓泥鳅,没抓到几条鱼,却弄得满身是泥,但我们是快乐的。现在的我有空就去小河边散步,手扶着一棵树,遥望小河的转弯处,在寻找着儿时的踪影。
儿时的幼儿园还没有拆除,虽然现在很破旧了,但我很想念小时候坐在里面的感觉。我们在里面咿咿呀呀的学唱歌,做游戏:老鹰抓小鸡、丢手绢。有时候跟人家打仗哭了,跑着找老师去给人家告状,现在想起来会心一笑,转眼间,已经做在大学的教室里。现在幼儿园已改造成了工厂,为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发挥了作用。每次回家都会去看看,寻找儿时的印记。
想念家乡的人,不曾忘记,他们熟悉的面孔。我很喜欢跟老人聊天,他们的子女有许多在外打工的,很少经常回家,心中一定很寂寞,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
十二三岁的时候,我是孩子王,我们邻居家的小孩都比我小,家里的大人去农田干活,就让我给看着,他们都很喜欢跟我在一起玩,领着他们做游戏,和他们一起做作业,有时候打打闹闹,挺快乐的。跟他们一起玩的日子里,我也逐渐培养了一种责任意识。
家乡,心灵回归的地方。
故乡情散文随笔3
我一直是把我生活工作过的工厂称之为“故乡”的。
我的父母是一个三线厂的第一代创业者,在1965年,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在韩王山的深处和工友们用艰辛和血汗建立起了这个化工厂。
从出生起,我就生活在这个沟壑里。由于建厂时的技术人员和建筑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方言的不同造成交流障碍,于是,普通话就成为工厂里的语言,特别是我们这些职工子弟,哪一个不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呢。
我小学的班主任杨老师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南方人,丈夫是工程师,三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学习好,那时候上学是可以跳级的,他们三个都用三年或四年的时间读完小学。常被父母比作榜样,原来,那时候也有“别人家的孩子”。
根本不用定响铃,遍布厂区、家属区的有线大喇叭每天早上6点半喇叭里开始吹起床号,然后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伴着新闻被父母强行从床上拉起来吃早饭,听着大喇叭里的《运动员进行曲》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背起书包上学。父母倒班的时候不忘让我们脖子上挎上钥匙,很早我们这群孩子们都会自己做饭。中午十二点半大喇叭里准时转播刘兰芳的评书,特别是《岳飞传》和《杨家将》让我听得如醉如痴,直到“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才依依不舍离开。
我家住在山脚下,而学校在半山腰的另一个边缘。上学路过厂区,大型设备的轰鸣声让我感觉很好奇,期间还路过原料煤场,黑压压的一大片,总会有临时工不论严寒酷暑都拿着锤子在把大块的煤砸成小块。放学的时候,由于是一路下坡,身后就会扬起阵阵煤粉,一路黑烟滚滚飞奔回家。我家的窑洞,听父辈们说是城里大财主任聚武的房子,是长工们看山的地方,可我怎么看也觉得像是避暑山庄,用石头依山建起几排窑洞,冬暖夏凉,我们居住的两间窑洞是套间,门口有颗合欢树,树干上常年绑着橡皮筋,在没有电视电脑的年代,那是我和伙伴们经常玩的游戏之一。
1950年著名诗人阮章竞在长篇叙事诗《漳河水》这样写道:
漳河水,九十九道弯,
层层树,重重山,
层层绿树重重雾,
重重高山云断路。
……
而我们工厂因为水源的关系,就建立在清漳河畔,美丽的漳河水从山脚下蜿蜒而过,丰沛的地下水资源把那片河滩地打造成了水草丰美的地方。成片的芦苇帐里常有野鸭出现,偶尔还能看到成对的鸳鸯在溪边戏水,乌龟爬上河床晒太阳。我常玩的地方就是那片河滩湿地了。即使父母都有工资,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的物质生活也极度匮乏,母亲在山坡边开垦了大片荒地,养了很多鸭子,最多的时候有十九只。鸭子的食量很大,每天放学我都会去河滩捞水草。水草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即使瑟瑟的冬天,汩汩的泉眼里也会冒着腾腾的热气,丝毫感觉不到寒冷。夏天的傍晚是我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拉上哥哥,拎起水桶,扛起带竹竿小网,把自己置身于清凉的溪水中捞小鱼、小虾、河螺等水生物来喂鸭子,然后带着胜利成果一脸兴奋跑回家。现在一直想,面对活生生的生灵我是怎么做到的,也许是想着巧手的母亲是如何用鸭蛋给我们做各种美食吧。
记忆里的一个暑假,父亲领着我们,在漳河支流的小池塘里放鸭子。鸭子在池塘里嬉戏捕食,而父亲,就在漳河的不远处捕鱼,下午的晚霞,照着父亲撒网捕鱼的模样,周围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八月份的初秋,芦苇的叶片尚为绿色,配以白色的花絮,真是美极了,如果用画框框住,就是最美丽的光影了。
1986年,正上高一的我工厂招工,只招收职工子弟,父亲问我,我想都没想,随口一句“上班!”我顺利地成为一名化验员。那时候工厂已经不再生产炸药等军工产品了。“备战备荒”的仓库里只剩化肥了。上班守着家,又守住了那片河滩地,而那片河滩地在短短的几年,已经面目全非,母亲说:“工厂排放的污水把河水都污染了,再加上毫无节制的捕捞,野鸭鸳鸯早已经看不到了,鱼也很少见,不过,市场放开,生活条件好了,厂里也没人喂鸭子。否则拿什么喂鸭子呢?”
1999年,在我上班十多年后,我的工厂,在体制改革的浪潮中被淘汰,我成了千千万万下岗职工中的一员。
许多人在下岗或退休后落叶归根回到自己的家乡,却发现自己仿佛走了一个世纪。他们难以融入当地的生活,厂里就是他们眼中的全部世界。于是部分人返回来住在已经破产的工厂里,拿着微薄的退休金或补贴,开荒种地,守着空荡荡的厂房,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不管户口本上的“籍贯”一行写着什么,厂里始终是他们心中的故乡。
他们说,守着那里,踏实。
【2023年故乡情散文随笔,菁选3篇(范文推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