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2023年*古代门联历史来源3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2-24 17:55: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古代门联的历史来源1  老北京的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其中一大景观就是大街上的牌匾和胡同里的门联。早年,北京城内大街两旁的店铺都挂着牌匾,那些著名的老字号自不必说,就连米粮店、油盐店、绒线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古代门联历史来源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古代门联历史来源3篇(精选文档)

*古代门联的历史来源1

  老北京的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其中一大景观就是大街上的牌匾和胡同里的门联。早年,北京城内大街两旁的店铺都挂着牌匾,那些著名的老字号自不必说,就连米粮店、油盐店、绒线铺、香蜡铺、电料行、汽车行等等也都无一例外。煤铺虽不挂匾,但在门首写有字号,同时还在白灰墙上写着“块末元煤”的榜书,十分醒目,使人远远望去,一目了然。在我读小学时即有习字课(写毛笔字),中学有书法课。闲暇时,我们几个兴趣相投的同学常去看匾,当时出自名家之手的匾随处可见,如张伯英、吴兰第、张有为,华世奎、陆润痒、孟晋以及吴佩孚、徐世昌等。尤其是一旦有新匾出现,消息传来,不管是东四、西单,还是鼓楼前(旧指前门外),我们三五知己总要骑车前往观看,指手画脚,品头论足,其乐融融。

  此外,在静谧的胡同里,鳞次栉比的街门上几乎都镌刻着门联。门联又叫门对,它不但美化了门楼,装饰了门板,还寄语了主人的憧憬和希冀,同时也是学龄前儿童识字的启蒙读物。记得幼年时,我家住东城史家胡同,门联为“家传七宝贵,春发万年枝”;斜对门王家的门联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我三四岁时,家长告知的,那时我尚未识字,但每天进出街门,必读一遍,故至今未忘,此事距今已经70余年了。

  门联的字体端庄、疏朗、凝重、清雅,很多出自名家手笔,但不落款识,这与店铺门楣上的匾有所不同。匾一般都落有作者姓名,甚至还有字(别名)或籍贯,如云生吴兰第(此人为书法家吴未淳之伯父)、渤海张有为(为作家张中行挚友)等,同时还要加盖名章。门联虽然没有作者署名,但不乏佳作,其书写的内容多为格言、诗句,文化底蕴浓郁、深邃。书体风格多样,颜、柳、欧、赵以及魏碑等琳琅满目,但以楷书居多,隶、篆次之,行、草罕见,这是为了做到雅俗共赏,老幼咸宜,利于辨认。

  门联的起源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后蜀皇太子孟昶继位后,好游宴,不务政事。宋兵入蜀,孟昶兵败举州投降。在蜀末的大年三十,他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但总觉得不够工整,于是亲笔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10个大字,这被认为是门联之伊始。

  宋代,王安石写了一首《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屠苏为美酒名,所谓桃符是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以图吉利并用来点缀节日之气氛。此时门联在朝野流传开来,逐渐形成民俗。

  元代,世祖忽必烈闻知赵子昂之名,便召见他,并让他题写一联置于殿上。赵挥毫写出“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忽必烈很欣赏,又命他书写应门春联,赵再次挥毫,写出“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后来此联流传很广,以致每逢过年,连胡同里的居民都广泛使用,久而久之,竟不知是出自书法家赵子昂(孟頫)之手了。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之后,在除夕这天忽然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微服出行观看,以寻开心。他突然发现有一家竟没挂联,经询问得知这家是敲猪仔的,没有来得及请人代笔。于是朱元璋亲自书写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然后离去。当他再次来到这里时,却不见悬挂,问清原因,因本家知是御书,便将此联高悬中堂,燃香供奉,作为过年的祥瑞品。朱元璋听了很高兴,赏了三十两纹银,让他再做点别的生意。

  朱元璋不但喜爱作联,而且还将其作为奖赏,赐给中山王徐达。联曰:“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此外还有“破虏*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明嘉庆末年,南京城守门宦官高刚在堂内挂有一联:“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联中讴歌了两位敢于进谏的清官。

  天启年间,曾在北京正阳门左侧修建一座关帝庙,到了崇祯年间,有个姓邢的卜者,在庙前摆摊,并在庙门上书写一联:“汉封侯,晋封王,有明封帝,圣天子可谓厚矣;内有奸,外有敌,中原有贼,大将军何以待之?”上联是说随着改朝换代,关羽的地位不断攀升,下联感慨明朝的形势十分严峻,气数已尽。其实此联是左宗毅弹劾魏忠贤所上的奏章,后来竟成了民间故事。

  到了清代,门联的创作和应用已相当普遍,从宫廷到民间,佳作层出不穷。例如雍正年间,御赐桐城张廷玉的桃符句“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即是一例。张廷玉得联后,每逢过年时,都悬挂中堂,后来爽性制成门联,与民共赏。结果不但在京师坊巷中普及开来,甚至连外省各地的`大门上也悬挂起此联。

  又乾隆朝,纪晓岚曾作联“岁月舒长景,光华浩荡春”,其中字句仍有雍正御笔的痕迹。当纪晓岚年届八旬时,友人梁同书曾作一联祝寿,“万卷编成群玉府,一生修到大罗天”,原件已不存,现由笔者写就嵌于纪晓岚故居阅微草堂的抱柱上。

  建于嘉庆年间的湖广会馆已修复一新,并对外开放。清末左宗棠曾撰一联:“江山万里横天下,杞梓千章贡上都。”联中杞梓指的是两种优质木材,用来比喻优秀人才应该成为国家栋梁而多做贡献。因原件不存,亦由笔者书写,现悬挂于湖广会馆办公室的墙壁上。至于原先究竟挂在会馆何处,今已无从考证,不得而知。

  总之,门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四合院的街门是它的载体,形成了胡同文化的特殊景观。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大规模的拆迁使胡同中的四合院逐渐减少,门联也随之消逝,作为京味文化的一个亮点近于泯灭,其灿烂的光辉只能留在了老北京人的记忆中。应该说,门联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和申请条件,不知热心的读者以为如何?

*古代门联的历史来源2

  发展起源

  门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门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仄有要求,其他位置*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门联的历史典故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2023年*古代门联历史来源3篇(精选文档)】相关文章:

1.最新设计方案做好了约客户(优质10篇)

2.最新捐衣服二年级感悟(优质12篇)【完整版】

3.最新大学生求职简历自荐信(优秀1合集)

4.2023年度装修总承包合同书(8篇)

5.2023年度最新财务科人员个人总结(优质13篇)(精选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