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晟,高密人”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孙晟,高密人。笃学善文辞,尤工诗。少举进士,如洛阳。时进士类修边幅,尚名检。晟豪举跌宕,不蹈绳墨,遂弃去,渡河,客赵、魏间。 庄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晟,高密人”阅读答案3篇,供大家参考。
“孙晟,高密人”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孙晟,高密人。笃学善文辞,尤工诗。少举进士,如洛阳。时进士类修边幅,尚名检。晟豪举跌宕,不蹈绳墨,遂弃去,渡河,客赵、魏间。
庄宗建号,以豆卢革为相。革雅知晟,辟为判官,迁著作佐郎。天成中,复为朱守殷判官。守殷伏诛,晟亡命至正阳。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渡淮至寿春,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晟佯喑不对。授馆累日,忽谒汉淮南王安庙。金先使人伏神座下,悉闻其所祷,送诣金陵。时烈祖辅吴,四方豪杰多至,晟口吃,造次不能道寒暄,坐定,辩论风生,上下今古,听者忘倦。烈祖酷爱之,使出教令辄合指,遂预禅代秘计。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烈祖受禅,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
元宗立,累迁左仆射,与冯延巳并相。每鄙延巳,侮诮之,卒先罢。保大十四年,周师侵淮南,围寿州,分兵破滁州,擒皇甫晖,江左大震。以晟为司空,使周奉表,请得内附。晟见延巳曰:“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负先帝也。”既行,中夜叹息,语其副礼部尚书王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耳。”已而周人以楼车载晟于寿州城下,使招刘仁赡。仁赡望见晟,戎服拜城上,晟遥语之曰:“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周主诘之,晟曰:“晟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于是遣崇质归而留晟。
会暑雨班师,晟从至大梁,馆都亭驿。遇朝会,使班东省官,后每召见,必饮以醇酒,问江南事,晟但言:“寡君实无二心。”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金陵闻之,以为有间可乘,遣蜡丸书招重进。重进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时钟谟亦奉使在馆,俱召见责让,晟正色请死无挠辞。又问江南虚实,终不肯对。比出,命都承旨曹翰护至右军巡院,饮之酒,数酌,翰起曰:“相公得罪,请自尽。”晟神色怡然,整衣索笏,东南望而拜曰:“臣受恩深,谨以死报。”遂自尽。元宗闻之流涕,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谥文忠,厚恤其家。
(选自陈鳣《续唐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不蹈绳墨绳墨:法度B.造次不能道寒暄造次:仓促
C.会暑雨班师班师:出征D.倡言重进反倡言:扬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晟擅长写诗,曾到洛阳应试进士,因与洛阳士子们注重仪表、崇尚名声的"风气不合,后放弃功名,北游赵、魏。
B.孙晟装哑不愿为刘金所用,被送到金陵后,他起草的教令合乎烈祖心意,因而参与了烈祖受禅称帝之事。
C.元宗即位后,孙晟升作左仆射,并和冯延巳同处相位,但他鄙薄冯延巳的为人,轻侮嘲弄他,最终被罢相。
D.孙晟受命前往寿州劝降时,身着戎服坐在楼车上,对着城上守将行拜礼。周主恼恨他没有完成任务,于是将他扣留。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4分)
xx
(2)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负先帝也。(3分)
xx
(3)重进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3分)
xx
8.孙晟谥号“文忠”,“忠”体现在文中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述。(4分)
xx
xx
阅读答案:
5. C 6. D
7. (1)孙晟每次入宫拜见烈祖,过了一段时间才出来,特别注重谨慎保密,没有人能看出他的底细。(4分)
(2)这次出使应当交给你,然而我若是推辞了,这就辜负先帝了。(3分)
(3)李重进献上金陵的密信,信中有很多离间的话,因此周主发怒。(3分)
8.冒死承担出使重任,不愿劝降寿州守将,不肯吐露江南虚实,从容赴死以身报国。(4分,每点1分)
“孙晟,高密人”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孙晟,高密人”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孙傅,字伯野》阅读答案3篇
《孙傅,字伯野》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19分)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敗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予。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日: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贵之,庶或万一可济。
参考答案
4、A 5、D 6、C
7(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孙晟,高密人”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孙泰阅读答案3篇
孙泰阅读答案1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 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 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 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 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 泰怃然久之,因绐曰: 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注]姨妹:姨母的女儿。二子:两个女儿。中和:唐僖宗年号。
缗:穿钱的绳。绐:哄骗、欺骗。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众皆伏泰之义伏: 服 ,佩服
B.俾其他人徙俾:使
C.已别除官除:任命、授职
D.解维而逝解维:想通了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B.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市之,而命洗刷
义不杀少而杀众
D.泰怃然久之
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尝于都市遇铁灯台B.市之,而命洗刷
C.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D.泰惊悸,召诘之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守颇有古贤之风 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者的风度
B.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那人有毛病,除了我没人适合她了
C.约回日当诣所止 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
D.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 又将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的地方
5.下面全能说明孙泰 操守颇有古贤之风 的一项是
①姨卒,泰娶其姊②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③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④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⑤泰惊悸,召诘之⑥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孙泰极重仁义。姨母生前曾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他,并希望他日后与其次女结百年之好;但孙泰却在姨母去世之后,娶了姨母有眼疾的长女。这使得他受到众人敬佩。
B.孙泰不贪非分之财。他曾购得一铁灯台,洗刷时发现是银制品,他就立即赶回去,将灯台还给卖主。
C.孙泰非常仁慈。他花两百贯购买一别墅,曾见一老妇大哭不止,问明情况后,便说自己将要升官,升官后就可以将别墅送给老妇人。
D.孙泰施恩不图回报。他本来打算搬家到义兴,但因老妇人之故,不仅家未搬成,还为别墅倒贴了两百贯;对老妇有恩却不求报答 解了缆绳,一去不返。
答案:
1.B(表被动。A且:暂且;况且。C而:就;却。D之:助词,无义;代词,它)2.A(都:大)3.B4.C5.C
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 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 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 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 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中和年间,孙泰将在义兴安家,购置一座别墅,用两百贯钱。已经交付了一半钱,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看到一个老妇人连声痛哭。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叫她来问。老妇人说: 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使别墅被别人拥有,因此悲伤。 孙泰茫然自失了很久,就骗她说: 我刚好收到京师文书,已经另外授职,不能住在这里,所住的地方暂且由你的儿子掌管它。 说完,解开船绳就离去了,不再回来。
孙泰阅读答案2
(16分)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①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②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③。”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④。”众皆伏泰之义。
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⑤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使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注释】①姨妹:姨母的女儿。②二子:两个女儿。③女弟:妹妹。④适:嫁。⑤缗(mín):穿钱的绳。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二子为托”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物喜B.令辱之,以激怒其众C.贻以金钗D.卷石底以出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孙泰极重仁义。姨母生前曾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他,并希望他日后与其次女结百年之好;但孙泰却在姨母去世之后,娶了姨母有眼疾的长女。
B.孙泰不贪非分之财。他曾购得一铁灯台,洗刷时发现是银制品,他就立即赶回去,将灯台还给卖主。
C.孙泰非常仁慈。他花两百贯购买一别墅,见一老妇大哭不止,问明情况后,便说自己将要升官,升官后就可以将别墅送给老妇人。
D.孙泰施恩不图回报。他本来打算搬家到义兴,却因老妇人之故,不仅家未搬成,还为别墅倒贴了钱,但他对老妇有恩却不求报答——坐船离去,一去不返。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众皆伏泰之义 伏:_______________ ②将家于义兴 家:________________
③吾适得京书 适:________________ ④言讫讫: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4分)①伏:同“服”,佩服。②家:安家。③适:刚巧。④讫:完毕。(各1分)
小题4:(1)(2分)已经交付了一半钱,孙泰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得分点“既”“授”“诣”,语句通顺)
(2)(2分)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使别墅被别人拥有,因此悲伤。(得分点“事”“肖”倒装句式、被动句式)
小题1:
试题分析:学生应积累虚词一词多义的用法。这里的C选项中“以”与例句中“以”同为“介词,把”。
小题2:
试题分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选项中“将别墅送给老妇人”说法不准确。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这里应注意“伏”通假字用法;“家”的词类活用。
小题4:
试题分析: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
孙泰阅读答案3
孙泰,山阳人,少师(拜……为师)皇甫颖,操守(品德)颇有古贤(古代贤人)之风。泰妻即姨妹(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大的)损一目,汝可取女弟。"姨卒,泰取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嫁)。"众皆服泰之义。尝于都市(国都的市场)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汝可取女弟()
B.姨卒()
C.非泰不可适()
D.泰亟往还之()
2.翻译: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文中关于孙泰的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泰身上具有什么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中和年间,孙泰将在义兴安家,购置一座别墅,用两百贯钱。已经交付了一半钱,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看到一个老妇人连声痛哭。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叫她来问。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使别墅被别人拥有,因此悲伤。"孙泰茫然自失了很久,就骗她说:"我刚好收到京师文书,已经另外授职,不能住在这里,所住的地方暂且由你的儿子掌管它。"说完,解开船绳就离去了,不再回来。
【参考答案】
1.A."取"同"娶"B.死C.嫁人D.急切
2.这人有残疾的毛病,不是孙泰不能嫁出去。
3.讲了孙泰娶妻、还银灯台两件事。
4.孙泰具有仗义、善良、诚实的优秀品德。
“孙晟,高密人”阅读答案3篇(扩展3)
——明史·孙承宗传阅读答案
明史·孙承宗传阅读答案1
孙承宗,高阳人。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熹宗即往,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天启元年,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未几,大清兵逼广宁,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越数日,命以阁臣掌部务。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
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大帅、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前哨已置连山大凌河,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索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冲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其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连疏诋之,至比之王敦、李怀光。承宗乃杜门求罢。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①,围复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谥文忠。后叙宁远功,荫子锦衣世千户。
(选自《明史·孙承宗传》,有删改)
①此城笑也,于法当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人言,声殷墙壁殷:震动B.饷足,渠即妄为渠:他
C.文移往复稽缓之稽:可笑D.忠贤由是大憾憾:仇恨,怨恨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承宗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②天下当重将权③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
④列上抚西部……开京东屯田数策⑤承宗不与交一言⑥承宗乃杜门求罢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承宗貌奇气壮,有别常人。他胡须张挺,声音洪亮;在边郡讲授经学时,往来很多地方,多次向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打听险要之地,通晓边防事务。
B.孙承宗文武双全,颇受器重。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都感觉很受启发;沈、辽失守,满朝喧扰不安,众大臣推举他主持东边军务,皇帝因不舍而未准。
C.孙承宗明晓时弊,谋事周全。针对军队经常不操练,军饷经常不核实的情况,提议授兵权给可倚重的人,给予一定自*,并献上镇守边境的多条策略。
D.孙承宗忠于朝廷,刚正不阿。他拒绝了想让他亲附的权奸魏忠贤,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的职位;清兵攻陷高阳,他不幸被抓,面向朝廷叩头后上吊自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
(2)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
答案:
4.C【解析】稽:延迟,拖延。
5.C【解析】①表明皇帝对孙承宗的讲论感到满意;⑤表明孙承宗不与魏忠贤同流合污;⑥是孙承宗无奈的举动。
6.D【解析】“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错,应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
7.(10分)
(1) 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斧钺(权力)交给他们,不要让文官凭借着粗浅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重”,重视,加重;“节钺”,符节和斧钺,指权力;“用”,凭借;“陵”,通“凌”,“陵其上”,省略结构,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一处1分,句意1分)
(2)孙承宗再次(两次)上疏催促,把实情详细地报告皇帝。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而军队最终果然没有出发。(“疏”上疏;“具”一五一十地,详细;“饬”:整顿;“竟”,最终。一处1分,句意1分)
文言译文:
孙承宗,高阳人。身材高大,相貌奇特,须髯张开如戟。跟人说话,声音震动墙壁。最初在边境郡县为县学的学生们讲授经文,他来往于飞狐、拒马之间,一直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欢向一些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询问军事险要地形和关隘,因此通晓边防事务。
熹宗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日讲官。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经史,都说:“心灵开悟。”所以对他的垂爱关注特别殷切。天启元年,沈阳、辽阳相继失守,满朝喧扰不安。御史方震孺请求罢免兵部尚书崔景荣,让孙承宗代替他。朝臣也都以为孙承宗懂军事,于是推举他为兵部新增设的侍郎,主持东边的战局。皇帝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二次上疏都不同意。不久,大清兵进逼广宁,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过了几天,命令他以阁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务。孙承宗上疏说:“近年来军队大多没有经过训练,军饷经常不能核实。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斧钺(权力)交给他们,不要让文官凭借着粗浅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对于边防战争的小胜小败,都不值得去过问。”于是分条献上安抚西部、救济辽地难民、检阅京师部队、增设永*大帅、修筑蓟镇的堡垒、开辟京东地区的屯田等几条对策。皇帝嘉许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时宁远城工程竣工,关外守卫用的战具都已齐备。孙承宗谋划大规模行动,上奏说:“先头部队已设置在连山、大凌河,尽快给我二十四万两军饷,就可以立即取得战功。”皇帝命令有关部门供给他。兵部和工部相互商量说:“军饷给足了,他就会马上妄自行动,不如答应他但不给他,靠公文往复来延缓他的行动。”孙承宗再次上疏催促,把实情详细地报告给皇帝。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而军队最终果然没有出发。这个时候,魏忠贤更加擅权。因为孙承宗功劳高,想让他亲近依附自己,叫刘应坤等人去表明自己的意图。孙承宗不跟他说一句话,魏忠贤因此极恨他。而后,魏忠贤的党徒李蕃、崔呈秀、徐大化接连上疏诋毁孙承宗,竟把他比作王敦、李怀光。孙承宗于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
崇祯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在十一月九日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家族人抵抗守卫。大清兵将要离开,围绕着城墙大声叫喊了三次,守城的人也回答了三次,清军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又一次包围了高阳城。第二天城池陷落,孙承宗被抓住。望着都城方向叩头后,上吊自杀,终年七十六岁。谥号文忠。后追叙宁远战役的功绩,荫封儿子锦衣世袭千户。
“孙晟,高密人”阅读答案3篇(扩展4)
——《画家》阅读答案3篇
《画家》阅读答案1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那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国营牌价,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摘编自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干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如果把画家的稿酬降低,批评家的报酬提高,那么画坛就会出现许多高质量的批评文章。
C.从价值观上看,因为画画比说话优越,所以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庸以来*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成为好的画坛批评家,需要有高超的绘域技艺、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正的批评态度等条件。
参考答案
1.C(此项与原文不符,原文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这只是某些画家的看法;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不属于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的看法。)
2.D(A.因果倒置;B.扩大了范围,第四段原文是写意画家;C.扩大了范围,第五段原文是凡是自大的画家。)
3.D(A.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足最早的丽文中无据,属于主观臆断。B.提高批评家的报酬不是出现高质量批评文章的充分条件。C.当代书画价值不是由画画比说话优越决定,而是由重画轻文的综合态度决定。)
《画家》阅读答案2
衰年变法——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
①有这样一个人,活到高寿九十四岁,一生作画四万多幅,“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无从见得,吾不能画也”。如今,称他为百代宗师、伟大的艺术家,都已决然无疑,可他五十七岁时,国内还只有寥寥几位别具慧眼的大师能评估出他的`真实价值。—— 这大器晚成者是谁?他就是齐白石,一位实打实的山民老艺术家。
②齐白石,原名齐纯芝,人称“芝木匠”,在湘潭四乡揽些雕花的木工活儿做,因为心灵手巧,渐渐有了名声。他也是个不安分的小伙子,看见别人画像,不过瞟学了几招,便去写真,居然形似,还能神似。鼎鼎大名的本乡绅士胡沁园,主动找上门来,问他你愿不愿意学习正宗的绘画,芝木匠犹豫不定,来人说,你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靠卖画养家。芝木匠一听二话没说,当即焚香,纳头便拜。
③师傅给他改名齐璜,当时他已二十七岁,学习篆刻。有一天,他问好友铁安:“我总刻不好,怎么办?”铁安说“南泉冲的础石,挑一担归,随刻随磨去,尽三、四点心盒,都成石浆,就刻好了。”他真就这么下了一番苦功夫和笨功夫,直弄得满屋子水,满屋子泥,仿佛遭了灾似的。
④齐璜中年治印“白石山人”,以此名世,世称齐白石。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老舍夫人曾深有感慨地说:作家能著作等身,至于白石老人,则要用“画作等屋”甚至“等楼”方足以形容。
⑤齐白石的性情也如他的画,不拘一格,饶有变化。王森然先生是这样描写的:“先生性柔时如绵羊,暴躁时如猛虎,无论其如何暴躁,过时无事。其情常似闲云,其心极如烈火。”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与白石老人时相过从,前者给后者画过一张维妙维肖的头像,齐白石的自嘲颇为风趣:“曾君一橹,工于画,此头颅,能得衰老之神,见者必曰,此不合时宜之齐白石也。余曰:是矣!先生真能识人。白石记。”他自认为是个不合时宜的人。1903年,齐白石的好友夏寿田劝他去京城发展,诗人樊樊山也答应荐他去做宫廷画师,给慈禧太后画像,这无疑是*步青云的好机会。然而,对他们的好意,齐白石敬谢不敏。在他心目中,绘画是寂寞之道,必须心境清逸,于绘事才能精益求精。他出身卑微,但从未因此自惭形秽,我们从其闲章便能看出齐白石的志趣,“木人”“木居士”“大匠之门”“芝木匠”“白石山人”“湘上老农”“有衣饭之苦人”“立脚不随流俗转”“我行我道”“自成家法”“三百石印富翁”,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
⑥而让人更佩服的,是他在五十七岁的年纪上,仍有衰年变法的勇气。
⑦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起因于他对自己的工笔画越来越不满意。“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⑧齐白石勇于衰年变法,强有力的赞成者和推动者是同时代的大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在欧洲学习西洋油画,但*画的造诣也颇高。他凭慧眼看出,齐白石有天纵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向发展,成就未可限量。几经琢磨,白石老人霍然悟出“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陈师曾是齐白石的益友和畏友。他对齐白石的绘画也不是一味猛夸,他曾在齐白石的《借山图》上题诗,劝这位山民老艺术家“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⑨赞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还有著名的大师徐悲鸿。在京城,他们曾多次合作,而且是大幅大幅地泼墨渲染,画完了,相对莞尔一笑,“仿佛宇宙之大,惟使君与我耳”。有陈师曾和徐悲鸿这样当世无几的国手在一旁大力鼓动,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就底气十足,信心十足了。
⑩齐白石衰年变法终于大功告成,真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他从自发而迄于自觉地追求“自然的精神”,他追求到了,脱却了一身匠气,直抵造化之美神秘的殿堂。一个人要衰年变法,勇气之大,并不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侠士小,因为没有几位两鬓星星的老人肯拆掉自己多年营建而成的八宝楼台,哪怕只是几间破落的草庵茅庐,他们也要苦苦守成,又何尝有什么再建华宇的胆气和心劲?
⑾如此,齐白石的伟大之处便愈加鲜明地凸显出来。真正的天纵之才,其强大的创造力只受风格的羁縻,而不受年龄的限制。齐白石暮年获得的由世界和*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奖”,也不过是飘落在珠穆朗玛峰顶的一片雪花,根本不足以增添其高度。至于“*”中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则说明,艺术家在这个国度不仅生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死后也得不到必要的安宁。然而即便官方纵虐如此,仍无损其凤凰一毛。
(选自王开林博客,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齐白石作为一流的大画家,特点鲜明,他心灵手巧,绘画天赋高,勤奋多产,尤其在57岁的年纪上,勇于改变画风。
B. 文中说“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是为了说明齐白石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
C. 对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给自己画的头像,齐白石不乏自嘲,但内心还是颇为满意。
D.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齐白石也不例外。在他的成功中,胡沁园、铁安、夏寿田、樊樊山、徐悲鸿等都给予他很多帮助,尤其是陈师曾,敢于规劝,更加难能可贵。
E. 文章结尾一段写齐白石暮年获“国际和*奖”,写他死后“‘*’中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的事情,是交代传主的人生遭际和最后的结局,不无同情和惋惜之情。
(2)传记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大画家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具体指什么?他变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4)文中第五段说“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请你就其中感受最深刻的一点,结合文本联系实际,探究它对一个人成功的意义。(8分)
(1)A3分,C2分,D1分。(D夏寿田、樊樊山给予的帮助不大,表述不完全正确。选BE不给分,B中“为了说明齐白石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错,视为了说他勤奋多产。E中,“不无同情和惋惜之情”概括不当.,无论“齐白石暮年获奖”和“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是把齐白石比做“珠穆朗玛”“凤凰”,誉和毁都无损他的伟大形象。)
(2)指57岁上改变画风(1分),往大写意方向发展,追求自然精神。(1分)
个人原因:不满意自己的工笔画,认为它过于形似。(2分)
外在原因:陈师曾和徐悲鸿的大力鼓动让他底气十足。陈师曾认为齐白石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面发展,
成就不可限量;和徐悲鸿的多次合作让他信心十足。(2分)
(3)文中第一段简单介绍了传主的基本情况(2分),
高度评价了他的地位和价值(2分),
并用设问的形式引发读者注意,有先声夺人之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传记的生动性。 (2分)。(答3点即可得6分)
(4)丰富信息:如:不自惭形秽,自信;淡泊名利。(2分)
探究联系文本:如1、正是因为他自信,所以在很多人都墨守成规时,他却在57岁时有胆气和心劲,改变画风。如2、也正是因为淡泊名利,所以能甘受寂寞,在绘画上精益求精,衰年变法。(3分)联系实际,(3分)。
《画家》阅读答案3
我非画家
冯骥才
近日画兴忽发,改书桌为画案,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笔墨纸砚。友人问我,还能如先前那样随心所欲么?
我曾有志于绘画,并度过15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剧创,欲为民族记录心灵历程,遂改道易辙,步入了陌生的文坛;然而,叫我离开绘画又何其难。
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文学的思维也包含着绘画的思维。
文学的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字。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文学给予我画的,只是更凝聚的境界,更自由的联想,还有文学的本质要求:不重复。
绘画允许重复,文学不允许重复。
在一种艺术里呆久了,易生麻木,今人称之为感觉疲劳。自己创造的,愈有魅力,愈束缚自己;与之疏远一段时间,相隔一段距离,反而能更好地感觉它。艺术的表现欲望,压抑它反倒能成全它。这样,每每写乏了,开砚捉笔,展纸于案,皎白的一张纸上好似布满神经,锋毫触之,敏感异常,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这才是绘画的最佳状态。放笔纵墨,久抑心中的形象便化作有情感、有呼吸、有灵性的生命,活脱脱呈现出来。
艺术,对于社会人生是一种责任方式,对于自身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
我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画,更多尽其后者。
至于画风画法,欲言无多,一任自然而已。风格是一种气质,或是一种生命状态,风格无法追求,只有听任生命气质的充分发挥。若以技法立风格,匠也。
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
我笑而不答。画家这两个字,对于绘画本身无从帮助。 (有删改)
1.第一段的先前那样随心所欲具体指什么?第三段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中的画眼指的又是什么?
2.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对文学创作与绘画的不同进行了比较辨析?
3.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但我笑而不答,你怎样理解这一笔描写的含意?
答案:
1.(1)像步入文坛前的15年那样自如地作画。(2)敏锐地捕捉大千世界中各种形象的美感的能力。
2.①容量不同: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字。②凝聚的境界不同:文学创作比绘画要深一层。③联想的自由度不同:文学创作的联想比绘画的联想更为自由。④本质要求不同:绘画允许重复,文学不允许重复。⑤对于社会和人生所起作用不完全相同:文学创作注重的是把表现社会人生作为一种责任方式,绘画注重的是把表现自身作为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答出四点即可。)
3.作者愿意既为文又作画,而不在乎画家、作家的头衔。
“孙晟,高密人”阅读答案3篇(扩展5)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1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敌国不敢谋( )
百姓不信( ) 方是之时(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3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点)(4分)
① ②
【答案】
1、①率领 ②国家 ③信任 ④正当,在
2、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3、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2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
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小题1】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3分)
①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
②相田文( )
③方是之时(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2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小题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3分)
答案
【小题1】(3分)①率领 ②让做宰相 ③正当,在
【小题2】2分)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小题3】(3分)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其中结合文章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词语的释义要准确,注意古今不同的用法,这里将名次用作动词,率领;相,名词用作意动用法,以为相。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古今不同的句式,这里应注意此乃也句式和弗的意义理解。
考点:这是文言文句子理解并翻译考点
点评: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小题3】
试题分析:从吴起自知弗如田文故事中,我们了解吴起是一个性情率真,心胸开阔,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善于与同僚沟通的人。
考点: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
点评: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即可,学生精读文章,初步筛选,看清方向,明确方向,仔细分辨,识别障碍,最后学会总结和概括。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2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①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 ) ②百姓不信( ▲ ) ③方是之时( ▲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4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4分)__▲_____
参考答案:
21、①率领 ②信任 ③正当,在
22、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23、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附:课外文言文翻译
吴起是战国初期卫国人,较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学习。做到了西河守,取得了非常高的声望。这时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担任了国相。吴起很是不高兴,于是对田文说:“请允许我与您比一比功劳,行吗?”田文说:“可以啊。”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对国家不敢对魏国有所图谋,您和我比,谁更一点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田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孙晟,高密人”阅读答案3篇(扩展6)
——疑人窃履阅读附答案 (菁选2篇)
疑人窃履阅读附答案1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2分)
友人来过( ) ②逾年而事暴(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小题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1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访,探望 (2)暴露,显露 (共2分,每小题各1分)
小题1: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2分,关键词语固 履)
小题1: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1分)
小题1:(1)拜访,探访。(2)暴露,显露。
小题2:固:本来、原来。履:鞋。(各一分)
小题3:知错就改(勇于改正错误)的人。
疑人窃履阅读附答案2
文言文阅读。(10分)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 《历代寓言大观》)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里的划线字(4分)
①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②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 )
③大骇曰( ) ④而悔谢曰( )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与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的以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D.俱以假山显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小题4: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市(买) 直(通值,钱)骇(害怕,吃惊)谢(道歉)
小题2:A
小题3:(2分)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子。
小题4:(2分)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2:A与例句以的用法都是介词把。
小题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4: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人物思想性格特征。
【“孙晟,高密人”阅读答案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