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2-20 16:00:05 来源:文池范文网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1  “兴趣作文教学法的研究”课题XX年2月被立项钦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c类课题,在此之前两个月我们成立课题组。当时存在着底子薄,基础差,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不利局面,课题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范文推荐)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1

  “兴趣作文教学法的研究”课题XX年2月被立项钦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c类课题,在此之前两个月我们成立课题组。当时存在着底子薄,基础差,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不利局面,课题组全体成员摸索前进,举步维艰。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课题组努力开展工作。具体体现在工作扎实有力,活动有条不紊。课题组建立了总的实施方案,有三年方案,也有分学期的教学计划,做到了有计划,有落实;大力开展学习活动,展开深度汇谈,开阔了教师视野,加深了对兴趣作文教学的认识;认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上好“兴趣作文研究课”,课题组活动上升为学校行为。初步形成了一批教研成果,初步做到了人人有成果,并且以校报《凤凰花》为依托,形成了作文阵地,影响日益扩大。

  现将我们的详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立题背景及实现情况

  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验,我们为学生打开了与自然、社会、他人、自己沟通的大门,使学生能够自如地富有兴趣地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初步实现了初中写作教学的目标。`

  2、素质教育召唤广大语文教师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语文作为担负母语教学任务的基础学科,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语文教学现状,特别是作文教学常受指责,弊端很多:(1)放羊式作文教学。训练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往往是找个题目学生练,一次评改就完事,而且评改周期长。想起来就练,作文以外的教学内容多了,就挤占作文时间,认为作文可练可不练,练好练坏一个样。(2)违背写作规律和学习规律,仅仅操练章法、技巧等考试技巧,导致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套话空话连篇,不见个性,没兴趣作文。(3)学生缺乏写作“激情”,对作文敷衍应付,或望而却步,不愿作文,不敢写作。这是我们研究的时代依据、现实需要。

  我们以语文教师素质提高作为突破口,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同时带动其他语文教师学习,鼓励大胆改革。广大实验教师认真分析了写作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找出了以下存在问题并且研究了对策。问题:

  (一)、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据笔者抽查原所任班级七年级(10)班资料表明,85%的学生不喜欢听语文课,95%的学生不愿意写作文。一位中等水*学生说:"语文课学与不学无所谓,老师讲得生动点还听听。"学生不愿听语文课,有的是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有的是授课枯燥无味,由学语文不感兴趣,导致学生害怕作文。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要么抄袭、要么滥竽充数;个别甚至不交。

  (二)、缺乏观察力。大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关键是我们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语文的内涵包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面对绚丽多彩的沸腾生活。由于初中生不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身在宝山不识宝,不善于思考生活给我们留下的启迪,因而写作时自然难免"肚中"无物。

  (三)、思想不成熟。初中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所以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分不清主次、常感无从下笔。即使搜肠刮肚偶尔想到一些写作题材,也常因思路不清晰,不能围绕中心选材,不知详略得当有序地表达观点。写出的文章不是言之无物,就是东拉西扯地堆砌材料。如要求写《校园新貌》,同学们只会楼房、道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材料,不会深入一层,揭示由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好。新世纪的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写作能力将成为一个人的社会责任与谋生手段的重要标志。

  (四)、立意浅显,思辩性差。在作文中,学生总是把先前储备好的思想内容作为思想基础的内核,缺少对现有生活、社会的观察与分析,对各种社会现象不能进行独立而深刻的思考,思想的触角仅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而不能探入复杂的深层,情感的基调只有欢乐轻松而缺乏凝重深沉。呈现在眼前的是假大空的思想和克隆化的主题,文章缺少个性,人云亦云,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五)、思想模式化,简单化。思想上的肤浅弱化导致了思想的简单化、模式化。在学生眼里,狼永远是凶残的,狐狸永远是狡猾的;议论文举例除了抗日就是*,除了革命领袖就是仁人志士,例子永远是雷锋、居里夫人、李白、杜甫等等。思维形成了某种惯性,而不是用大脑去思考、去挖掘问题的本质,没有个人的见解和主张。

  (六)、选题陈旧、缺少时代感。僵死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深陷题海的十面埋伏,无暇顾及课外书乃至报纸杂志,即使必要的新闻也难得一见。这样狭窄的视野,空空的大脑,导致作文底气不足,腹内草莽,选材时反来复去总是“老三篇”

  (七)、语言*淡,缺少文采。由于*时阅读量少,语言包括词句积累贫乏,造成作文语言*淡无味,句式单一呆板,缺少文采。

  (八)、为师造文。很多学生认为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什么样的文章能得高分,就写什么样的文章,形成了千人一面、万人同言的现象,殊不知文章是内心情感的抒发,是对*的揭示,错误的作文观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九)、教学无章可循。写作教学缺少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只看高考,考什么练什么,讲评也是就题论题,出现了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同写一题的现象,这样导致了作文中的错误重复出现,严重挫伤学生写作热情。

  措施:

  (一)、张扬个性写作,切合兴趣。

  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给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空间。因此要鼓励学生敢于“出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思想去体会人生,“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得之情”。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写生活日记,摈弃条条框框,写个性作文。

  (二)、开放写作空间,开发兴趣。

  1、作文不仅局限于两节课,让学生充分酝酿,尽情抒写。

  2、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少一点限制,多一点宽容,提倡“自由作文”。

  3、改进讲评形式,把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倾听自己的心跳,相信写作水*的提高,关键是个人文学素养的提高。

  (三)、丰富写作底蕴,培植兴趣。

  1、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从狭隘的书本中走出来,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丰富人生阅历。

  2、增强学生的思想底蕴,读书不仅限于文学,天文地理都可以,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丰富语言。巴金曾说:“写作不是靠技巧,而是靠背诵的二百多部作品。”因此,要求学生要大量诵读经典作品;另外,文章写的有文采,还可以加强成语造句训练和句式运用训练。

  (四)、转变教师角色,匡扶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而不是讲授,要合作而不是耳提面命,对写作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可采用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告别仅将作文当作“作业”的历史,真正将作文当作无限丰富的活动。这是摆在每个教师脚下一条别无选择的宽阔而又漫长的路。

  写作空间的开放、写作底蕴的丰富、教师角色的转变体现在和阅读课、活动课有机结合,把写作视野投放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社会中,让学生感受自然,关注社会、人生,让学生获得真真切切的生活体验;同时我们将阅读当作学生积累生活、丰富阅历、获得知识、提高思想、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台,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读促进写,写促进读,形成良性循环;而活动课则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这条人文化的写作路子极大*了写作生产力,拓宽了作文教学空间。

  二、研究过程及实验情况

  本课题以“初中兴趣作文教学法的研究”为核心,着重研究初中作文的教与学;研究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在新理论指导下探索写作新路子。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与实验,在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意识上取得重大突破,改变思维的懒惰局面,充分培养教与学对写作的兴趣。

  课题伊始,我们确定了如下目标:

  a)第一阶段:XX年3月——XX年2月为准备工作、理论学习的实施阶段。由于我校起步晚,因此边准备边研究。主要做好了七件事。

  (1)筛选培训实验教师,落实实验班级。共设立了十个实验班,每个年级设三个实验班,并配置了对比班。

  (2)制定总方案及各年级学期实验计划。计划与方案纳入学校计划,科研处进行管理。

  (3)建立实验班与对比班档案,注意积累资料、统计数据、列好表格。所有情况均有教科所具体管理,相关档案存于专门的课题档案中。这里列出XX年到XX年对比成绩,可以看出抓兴趣作文教学和不抓是不一样的。

  XX——XX年实验班、对比班成绩统计表

  实验班 对比班 学期末*均分 学年末*均分

  语文成绩 作文成绩 语文成绩 作文成绩

  七(8)七(1) 84/81 43/39 89/82 45/40

  七(9)七(2) 93/91 44/42 95/90 46/43

  七(10)七(3) 94/92 45/43 95/92 46/42

  八(5)八(1) 85/81 42/37 89/82 44/38

  八(6)八(2) 89/86 43/41 92/87 45/41

  八(7)八(9) 94/92 44/41 96/92 46/42

  八(8)八(10) 93/90 42/40 95/89 44/40

  九(1)九(7) 95/94 45/43 96/92 46/42

  九(2)九(8) 91/88 45/41 94/89 46/40

  九(3)九(9) 82/75 41/38 90/81 44/38

  这份粗略的表格统计显示的总成绩,语文基础知识分值相差无几,主要是作文分值差距较大,所以可以看出兴趣作文举足轻重的作用。

  (4)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写作水*,写作心理等现状。通过不断的现状分析,我们明确了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正我们的写作计划,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动态中实现写作教学的发展。

  附录:“初中兴趣作文教学法的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调查表

  1.在初中10个科目中,你最喜欢的科目是( )

  a.政治 b.语文 c.数学 d.英语 e.物理 f.化学 g.地理

  h.历史 i.生物 j.体育 k.美术 l.音乐 m.电脑

  2.在语文课教学中,你不喜欢的是( )

  a.课文教学课 b.作文教学课

  3.写作是件( )

  a.苦事 b.轻松的事 c.不苦也不轻松的事

  4.你在写作文时是( )完成的

  a.认真 b.任务式 c.马虎 d.出于老师的压力

  5.你写作文是( )

  a.打草稿 b.列提纲后完成 c.不打草稿

  6.你写作文( )吗

  a.修改 b.不修改 c.偶尔修改一下

  7.你完成作文后( )

  a.看一二遍 b.从不看

  8.老师不布置作文,你会另进行写作练习吗( )

  a.会 b.不会 c.偶尔写过

  9.你有看课外书的习惯吗( )

  a.有 b.没有 c.很少看

  10.你喜欢哪类课外书( )

  a.作文类 b.小说类 c.其他科目类(除了语文)

  11.你写作文的内容是( )

  a.真情实感 b.仿照别人的习作 c.随想随写

  12.你的作文按时完成吗( )

  a.按时 b.很少按时 c.不按时

  13.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吗( )

  a.有 b.没有

  取新知的学习能力、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建立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语文的活动性。

  我们的活动课饶有特色。三尺讲台让学生,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是旁观者、参与者、指导者,师生角色易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提高,恢复了语文课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它激活了语文教学。

  这种课型要求教师*思想,更新观念,相信学生,还给学生自由;细心指导有关活动,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目标由教师控制,而内容、程序、方法等放手让学生去搞,教师指点一下即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方式是自由讨论式(一个说完,另一个说)和比赛形式。主持人由学生推选,导演负责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每周可用一至二课时搞专题活动。在具体组织中,要注意与讲读课、阅读课、写作课的衔接,它是其中一部分,又是具有独立性的对这些课型起补充促进作用的课型。要加强计划性,避免放羊式。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这种课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贯穿写作这条主线,培养了写作兴趣。

  2、编写“兴趣作文教学法”课题研究的作文计划,初步形成体系。

  作文教学的无序状态,我们组织编写了一个依据大纲、跟教材同步、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力争实现作文教学的序列化和规范化。七年级以记叙文为主,八年级以说明文为主,九年级议论文及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训练。切实考虑小作文训练,实施分解式片断训练,将大小作文结合起来。各年级都有一个通盘打算,书面复述、随笔、日记、摘抄、续写、改写、仿写、扩写、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写作形式都可以训练。

  注重写作训练的序列化固然重要,但是这只解决了形式问题。要知道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因此在制订作文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了解决作文源泉问题,指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积累,向自然、社会要素材,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捕捉灵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感知生活,积累生活,提高观察思考、联想想象的能力;广泛阅读,积累丰富的材料,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引发学生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理性思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热情,通过对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理性思辩能力等方面能力的训练,点燃学生的表达激情,激活学生心智。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规定:每周写读书笔记XX字-3000字,每天记观察日记,情境作文(实地情境与材料情境)训练要占相当比例;每周写周记1500-2500字(包括大作文);每学期参与各种语文活动不少于5次。教师要注重检查指导,多表扬多激励,多让学生进行交流。

  在这个作文计划中,对指导学生如何审题、构思、结构文章特别关注,激发学生写作激情。教师从提纲到写作一股脑塞给学生不妥当,注意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其构思能力。

  作文教学只局限于课堂,只传授给学生形式、技巧、方法,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笔成文——教师精改细批的传统模式,显然有失偏颇。为作文而作文,忽视了内容,忽视了学生个性,远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是语文。我们注重阅读,让学生从文字中了解社会,放眼自然;我们设计了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积累,贴近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激*感;我们的说话课更是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去写作,学会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理想、愿望等个性化内容。

  3、听课、评课活动,推广有价值的课型。目前比较确定的课型就是写作活动课。现在已经列为学校教科研成果之一。

  4、搞好专题研究,完成相关研究论文。按照课题组要求,我们组织教师完成相关论文,学校教科所定期检查,每学期要求老师写实验总结,并且存档。

  c)第三阶段:XX年2月——XX年9月为课题总结鉴定阶段。

  (1)完成研究实验报告。

  (2)汇编成果集。(研究论文集、课堂演示、学生作文集、报刊等体系)

  (3)提请专家鉴定。

  (4)扩大巩固成果。课题结题不是结束而是起点,我们会更加努力的投入教研教改中,更上一层楼。

  三、实验效果喜人

  1、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变化,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作文课教与学的兴趣盎然。

  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灌输为主,师生关系以单向的师生关系为主。通过讨论,我们认为这种灌输观念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单一,课型的单调,进而造成了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因此我们通过深入细致的理论学习,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改革我们的课堂。我们得出了符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和新课标精神的较为科学的思想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指导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前提,教师的发展、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的检测等各个环节都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学识水*、心智状况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强的教学对策,教学效果得到了保障。以生为本应该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既考虑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充分体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新型的学生观成为各项改革的核心。教与学自然轻松,相映成趣。

  2、师生角色的变化。学生做了主人,兴趣自然培养。

  过去的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越俎代庖,包办一切,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而现在学生成了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过去由教师一人独占的神圣讲台出现了学生的影子,讲台成为师生互动的*台。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导演和演员,虽是一个形式的变化,但这体现了教学观念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我们的活动课从课型上体现了这一变革。这一变革,针对过去枯燥的作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了,自然兴趣就来了。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及精神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实施三年来,学生学习内驱力显著增强,兴趣提高了。学生普遍喜欢上阅读课和活动课。XX年对学生的调查与XX年对学生调查比较,学生反映:喜欢语文的阅读课、活动课、写作课,这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现象。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他们自信了、活泼了,友爱了,坚强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所做的教学改革不但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而且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我们的语文教改,极大丰富了教育的人文性,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学习的积极、主动带来了成绩的提高。多年来,我校中考语文在钦州市一直不怎么样。而搞实验的班级在学习成绩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4,教师的业务水*有了较大提高。

  由于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引导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进行深入探讨,大胆进行实验,所以广大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我们会继续探索,把改革引向深入。

  四、保证措施得力

  a) 措施保证:

  1、课题组负责选择制定课题,实验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2、课题组定时不定时进行研究交流与评估;

  3、课题组负责实验资料和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总结;

  4、组织实验教师负责摸底,指定实施计划(阶段——学期计划和总结计划),具体实施

  阶段总结的整理,数据的积累,反馈,经验的总结等。

  b) 思想保证:学校领导、实验教师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确保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经费保证:学校支持实验的各项活动,学校负责印刷报纸资料费,参加有关会议和外出学习的差旅费等。

  c) 组织保证:建立健全了研究与实验组织,为实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扩展阅读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扩展1)

——探究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3篇

探究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

  一、观察中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观察是问题的起源,是思考的开端。在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能力对现象进行解释,以促进学生对旧知的调动,并在积极的思维中提出问题,产生各种疑问和猜想,以触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展开对新知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讲“*面镜成像特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面镜子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在镜子前面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学生对镜子中的自己产生兴趣,进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展示:镜子中的自己存在吗?镜子中的像比真人大还是小?问题引导了学生观察的方向,学生通过镜子前后的观察,知道了*面镜所呈的像是虚像;通过自己在镜子前面来回的走动,知道了镜子中的像与真人是等大、对称的;学生积极探索,还知道了像与镜子之间的距离与真人与镜子之间的距离相等。

  二、猜想中探究,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

  猜想是学生对事物表象的一种思考、加工与创新。在物理学习中,猜想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教师要在实验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使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认知来进行猜想,顺利融入自己的思维,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探究,设置实验进行验证,在获取新知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带动学生的猜想,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电流?”、“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地就会想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进而可以让学生思考“电压的大小对电流有没有影响,电阻的大小对电流有没有影响?”这个问题,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懂,就会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一些猜想。学生猜想:当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流越大;当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实验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创建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学生通过几节电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对猜想进行了验证,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还让学生学会了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验证。

  三、操作中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是物理知识的形象展示,是学生与知识零距离接触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中动脑,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线,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仅让学生能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还要了解其中的为什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托盘天*的使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托盘天*,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对不规范的操作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每项操作方式的理解。操作规范:

  (1)托盘天*在使用前应该向高端调节螺母,使托盘天**衡;

  (2)托盘天*的位置变动时,需要将托盘天*重新调节*衡;

  (3)称量时,应该用镊子加持砝码,且左边托盘放砝码,右边托盘放物体;

  (4)称量后,应该将器材整理好,游码归零。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对实验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了每一步操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学生的操作更加规范、标准。

  四、方法中探究,升华学生的思想领悟

  方法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总结的一个升华。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从而拨开表象,进入到对中心问题的探究中,领悟其中所蕴涵的物理思想。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探究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延伸,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探究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

  一、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可以有效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而且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证明: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无法激发出自身灵感。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中初中物理教材大都只有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和实验,而这种文字和图形都比较抽象,对年龄较小的初中生而言,让他们直观地去理解文字和图形体现出的内在物理规律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大都采用简单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枯燥乏味的.物理讲解,这种理态的物理教学情境只会让初中生对物理知识形成肤浅的理解。如果让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看到又可以听到,再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而用自己的思维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教学效果将会远远大于传统教学。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强大的文字、动画、声音和图片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在物理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利用视听、观察和人机交互对接收大量的物理教学知识,还可以获得欢快愉悦的学习感受,于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被调动,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物理知识是对社会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理论探索,是研究自然现象发生的内在科学规律。而对于仅仅十二三岁的初中生而言,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导致他们对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存在的物理现象,只能在思维中存在着粗浅的认识。在这种较强科学性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学习和理解物质排列规律和内部构成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相对比较抽象,不可能在物理课堂上直接进行原样展示,导致中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理论知识时就相对困难。针对这种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利用电脑展示静态的图片和文字,而且还可以制作动态的动画短片和录像片断,以此来模拟物质内部结构及其运动过程,将复杂的事物形象化,变抽象为直观,从而使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中学生进行正确理解和科学记忆,培养中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抽象性思维。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而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类短力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和优秀创造力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基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传授已知的物理科学结论,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仅仅要传授物理知识给学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多媒体技术要可以将物理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动态展示出来,培养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中学生可以认真观察,进而有效鼓励他们形成强烈的探究精神。例如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非常多的物理现象发生的时间都极短,甚至中学生还没来得及完全看清楚时,该物理过程就已经完成,导致中学生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在本质,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我们在讲解“大气的压强”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将理论讲解一下,而应该利用多媒体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录像,然后进行分组交流,几分钟之后再将录像放慢播放,甚至可以用特写镜头展示某一变化过程,从而使中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形成积极探索精神,进而提高中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多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丰富物理教学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为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无穷奥秘奠定良好的基础。

探究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3

  一、突出教学重点,制订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初中物理,将任务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强烈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这样可以使物理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地开展

  二、重视技术的提升,加强团队合作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不能依据传统的学习方法进行死记硬背,这种办法是不可取的。要想真正了解物理,就要充分地认识物理本质。将理解与记忆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物理。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运用一些实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合作探究,在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及时进行解答,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内容。有效地实行分层教学法可以提升初中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物理教学是一门系统发展的工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制订目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当中去。

  四、小结

  总之,分层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分层教学法进行授课,针对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扩展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3篇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半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2.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3.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看一下实验结果能验证什么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3.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2.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见课件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投影图4—2—1;

  分组定性讨论

  组I:物体质量一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组2: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质量的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师:请组1的代表回答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组1生: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应该随着力的增大而增大.

  师:请组2的代表回答你们组讨论的问题,

  组2生:当力大小相同时,物体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所以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师: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取决于哪些因素?定性关系如何?

  生l:应该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受的力有关系.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生2:这里指的力应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以上图为例,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相等,不参与加速度的提供.

  师:刚才进行多媒体演示时一次是固定力不变,一次是固定质量不变,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方便我们的研究.

  师:这是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非常好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作控制变量法.我们以前在什么地方学到过这种方法?

  生1:在初中我们在探究物体的密度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时

  生2: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

  师:好,我们这节课就用这种方法进行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新课教学]

  一、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师:设计一个实验,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各个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大家分组讨论并且每组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说明实验的原理.

  分组讨论

  组l生1:我们是根据课本上的参考案例设计实验的(在投影仪上展示实验装置如图4—2—2).

  组1生2:我们设计实验的实验原理如下;因o为两个小车的初速度都为零,拉力大小不同,但对每个小车来说保持不变,所以小车应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at2/2可知,加速度和位移成正比,只要测量位移就可以得到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力的大小可以根据盘中的砝码求出来.

  师:下面请组2的代表发言.

  组2生1:我们设计的方法和组1的差不多,我们是用了一辆小车,小车后面连接一纸带,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所打的点计算小车的加速度,然后再看所受的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组2生2: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我们在木板下面垫了一个小木块,当小车没有拉力时让它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师:这个同学的想法很好,这样小车受到的绳子的拉力就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下面请组3的同学代表发言.

  组3生1:前面两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时都是物体的初速度为零,我们可以利用气垫导轨设计一个更为一般的方法,让导轨倾斜不同的角度,滑块所受的力就是重力的分力,让滑块滑过轨道中间的两个光电门,记录经过光电门的速度和两个光电门的距离,根据公式x=(v2-v02)/2a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从而可以得到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师:好的,在进行实验之前还应该先设计自己的实验表格来记录一下自己的实验数据.那么你是怎样设计表格使你的实验数据得以记录的呢?

  生1:水*面长木板与小车,车后用绳控制小车运动,两车质量相同.表格设计如下: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扩展3)

——探究电解水的实验报告

探究电解水的实验报告1

  一、实验仪器及药品:

  自制水电解器、试管、导线、直流电源、铁制电极、少量稀硫酸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电解水”演示实验的操作技术;

  2.探究水电解器(霍夫曼电解器)的代用装置;

  3.培养学生“以教师的姿态”做好实验的预备实验以及进行演示的初步能力。

  通电实验原理:2H2O ==2H2↑+O2↑

  四.实验步骤:

  1.连接好电路(如下图)

  2.装入1:10的稀硫酸溶液(液面高于电极0.5cm).

  3.将两支试管装满溶液各自放入正极、负极。

  4.打开直流电源,将电压调至12V进行电解。

  5.观察和记录两极产生气泡的多少和速度、收得可检验量的氢气所需的时间、所收得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以及检验氢气和氧气的直观效果、操作是否简便等。

  6.检验生成的气体。

  7.运用上述装置,将直流电压依次升高到24V和36V分别进行实验。注意练习实验操作,对比电解速度及直观效果。

  五.实验现象:

  1.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生成,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大,体积比小于1:2

  2.检验气体时,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体积大的气体点燃时有爆鸣声。

  3.直流电源电压从12V升高到24V时,两个试管中生成的气体的速度明显加快;由24V升高到36V时,生成气体的"速度继续加快。

  六.实验结论:

  1.水在接通直流电后,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在一定条件下,电解水时,所通直流电的电压越大,电解速度越快。

  3.O2在水中溶解度大于H2,使O2的溶解量大于H2的溶解量,会消耗少量O2,所以会使所得H2和O2体积比偏离2:1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扩展4)

——《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反思3篇

《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反思1

  在上“*面镜成像”一课时,我将教材中的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比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就本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两种变化

  1、变“讲述式”为“探究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前上《*面镜成像》时,我一般通过演示*面镜成像的实验,再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面镜成像规律。这样做虽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他们能较好地掌握课本知识,但却不利于对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采用“分组探究式实验”教学后,通过给学生创设*面镜成像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观察现象到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都能积极主动的完成。

  2、变“重结果,轻过程”为“过程与结果并重”。

  以前上课,我把眼光较多的放在学生掌握内容的多少、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上,经常忽视对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过程及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启发,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

  在实验活动中,我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的探究实验获得知识,对知识要点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因而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就比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要牢固的多,从而也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几点不足

  1、探究《*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行设计实验,缺乏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引导,在实验设计方面学生动手能力还欠缺,以致有些同学做实验的方法不正确。

  2、探究“*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很多学生刻度尺与玻璃板的位置放置不准确,使测量的物距和像距不够准确,造成结论偏差较大或错误。

  3、这节课是学生分组实验,杨老师想让我学会控制实验场面,学会把握学生分组实验的情况,维持实验课的秩序。整堂课下来了,个人感觉是秩序大致良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是会玩,没有认真做实验,会转身躯吹后面同学的蜡烛,

  也出现拿直尺去烧蜡烛的情况,这些情况是杨老师发现的,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整局的把握,对整班同学的关注还是不够到位。

  但总体上场面还是属于在可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讲课声音也大了很多,杨老师比较满意。

  以下是杨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1.在复习上节课《光的反射定律》花了较多时间,在实验课还是需要预备较多的时间给学生做实验,毕竟做实验不是想让学生停下就停下了,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缓冲。

  2.实验步骤不需要讲一步做一步,这样太花时间了,如果步骤比较多的,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先讲完第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到学生中巡视指导,指出错误。在大部分的人都做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在把剩下的步骤讲解操作一遍示范给学生看。还有讲解实验步骤的重点是讲解做每一步的原因,这才是重中之重啊!这节课都没有讲清楚。在实验中,发现在点蜡烛之后的.步骤学生都不是很清楚,而且对于重合这个步骤的原理都不是很清楚。

  3.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内容严重滞后,学生只能刚好做完实验,没有时间分析得出结论。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以后的课堂一定要掌握好时间的安排,上课前要非常清楚下课的时间!!!

  4.学生实验操作完之后对于观察的现象并不清楚,因此在做实验前要给学生实验表格,这样对于明确实验目的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总体上来说,我对于这次学生分组实验还是稍微满意的,杨老师的评价也是比较好。但是在这一节课中还是发现我对于细节的处理还是偏于粗糙,不够细腻,对于学生的知识水*跟接受程度还是预期过高的。以为一直强调的知识学生应该能掌握,或者至少应该是要知道的,可是事实上发现学生对于重复讲过的知识,步骤还是懵懵懂懂,不知如何下手。在练习中发现的情况尤其如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所在,在备课中也要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想更多的方法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反思2

  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对教师来说,实验探究课是一节非常难以驾驭的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到进行实验探究,都有相当的难度。尽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确,无非是探究*面镜成像的规律。但学生初次学习物理对物理中的科学探究过程还不是非常熟习,特别对制定实验>计划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认真考虑并进行积极突破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难点。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课后,一名学生深有感触的说,上这样的课,就知道怎样去学了,也会学了。还有的学生说,假如能经常地这样去训练,那我们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必超过对足球、对电子游戏的迷恋。因为他们急于去探究科学的奥妙。所以,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扩展5)

——《科学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教学反思3篇

《科学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教学反思1

  今天进行了《科学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教学。我想放手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可有不少学生做完以后还是糊里糊涂的。

  事后我在想这一问题:让学生来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是很有难度的。

  难度一:

  学生可能还不太明白什么叫“*衡”。我在猜想人类认识杠杆的过程可能也不一上来就想研究“杠杆是如何*衡的”,而是在生活中使用了杠杆,发出了他的有些规律,才会进一步研究什么情况下杠杆会“静止不动”(这也是一种杠杆*衡),到后来才会想到“什么情况下杠杆会在水*位置*衡”,再进一步研究“杠杆匀速转动”的条件,等把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思考之后,人类才会来总结杠杆的*衡条件。这一定是一个长期而且很费精力的事情,要不怎么只有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才能总结出来呢!

  难度二:

  感觉出力臂。这不是一个一般人能想象得出的“构建出的科学概念”。也只有数学兼物理学家才能构建出原本无形的东西来。当然这一发现也许很多偶然(刚好处于*衡位置时),但能提出力臂的概念绝对是个创举。于99.9%学生来说,只需正确接受就够了,让他自己来研究只能是想当然的让学生去做。

  难度三:

  学生是否有猜想。也就是说学生是否能“形成”一个他有道理的猜想意见,然后再按猜想设计方案进行研究。

  难度四:

  实验设计方案能否完备。就算有一个猜想,学生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吗?依据设计的方案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吗?也就是说逻辑严密吗?

  学生照葫芦画瓢也不完整。因为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必须得做二次以上实验,但学生绝大多数只做了一次。这不能怪学生,应该说也不能怪我这个老师,因为上面已经讲了实验探究的难度,学生要真想做得好,只有把实验报告上的实验步骤记下来才行,他们自行设

  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几乎没有。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如果在事先我们知道这些是要考的,我肯定有办法让学生严格按标准来做。

  从教材来看,让学生有探究意识就已经很够了,至于探究方法,只能介绍一些,让学生自己感悟吧!

  所以我想说: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教一些探究方法是可允许的要求,要想真有什么探究教学,在很多章节上都只能是做个样子(当然这个样子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传授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时候是巨大价值的。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扩展6)

——作文教学大赛3篇

作文教学大赛1

  设计理念:

  1、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写作时也就会少些无奈。

  2、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3、诱发兴趣,引导真情流露

  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童年趣事的追忆和写作实践,唤起孩子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学会从*凡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进一步培养观察的全面性和顺序性,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能把一件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表达清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懂得写事件要抓重点,写具体。

  3.努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鼓励多角度表达。

  [课前准备:]

  1.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做好发言准备。

  2. 学生网上搜集相关文章,好的开头、结尾及好词好句。

  3、教师准备好例文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童年歌曲“我来听”

  1、 欣赏歌曲:《童年》。

  同学们,有谁听过《童年》这首歌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FLASH动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也肯定会发生一些充满情趣,又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上一节作文指导课。

  2、出示习作要求,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二、童年趣事“大搜捕”

  4、课前,我已经要求同学们在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找一找,收集一下别人的童年趣事,我也收集了不少,下面我先把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篇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课件出示文章《巧吃西瓜》)

  5、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是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结构,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得很清楚。你们知道它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又如何?

  6、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要求1)

  7、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二是它很有趣。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哪个地方最有趣?(我故意把西瓜推到地上,让它打破,我就吃上了西瓜)

  8、为什么这个地方会让你觉得有趣呢?(所选的生活事例典型,突出趣字;表达出真情实感;有趣的地方具体、生动,体现在对人物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

  9、从上面的分析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有下面几点。(出示课件:写作要求2、3、4)

  10、当然这个“趣”字还包含着很多方面。(课件出示对“趣”的理解。)

  (1)、意趣。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发现、刨根究底;从趣事中体会道理、       得到启示与反思。

  (2)、情趣。表现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反应童心、童真。

  (3)、乐趣。贪玩、寻开心。

  (4)、 傻趣。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

  11、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三是它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出示课件:写作要求5)。(出示课件:巧吃西瓜的开头和结尾)。

  12、齐读开头和结尾,大家知道这是哪一种方式的开头和结尾呢?(出示课件:首尾呼应式的开头和结尾)

  13、老话说“题好一半文”, 好的题目可以让人耳目一新,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吸引人很快的进入阅读状态。(出示课件:写作要求6)。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四就是它有一个好的题目。(出示课件:题目《巧吃西瓜》。)谁说说这个题目好在哪?

  1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写作六点要求)

  15、刚才同学们分享了老师收集的一篇文章,接着就轮到同学们啦,下面哪一们同学能勇敢地站出来,把你收集到的最有趣的故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可以像老师一样从几个方面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16、小组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童年趣事,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

  17、堂上交流讨论。

  三、童年趣事“集中营”

  18、 分享了别人的趣味故事之后,你是不是也想起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了?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已的童年趣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听的同学要认真地听,听完后还要帮一下同学,说说他的内容符不符合本次作文的几点要求,怎样写还会更好些。

  19、小组交流。

  20、请同学到讲台上讲自已的童年趣事,堂上讨论。

  四、教师总结

  童年是一支歌,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美好的梦。希望同学们能把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我们童真的心,优美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12、 说就说得很好了,但写得怎么样呢?下面,请大家根据伙伴的建议,把你自己选出来的趣味故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把你或者同伴认为最有趣的地方写得细致一些。写好以后把文章认真修改一下。

  13、小组内互改。

  五、让笑声轻舞飞扬

  14、前面说了,写童年趣事,让笑声飞扬是本次习作的重要目的。所以,我们的故事写出来之后,一定要让故事中的乐趣变成快乐的种子撒播到我们生活中来。老师为大家出个好主意:大家和班上的老师商量一下,每天都安排几个人讲自己的童年趣事,看看谁的故事最有趣,最好笑。写得好又讲得好的,就可以被评为班上的 “快乐天使”。

  六、在笑声中成长

  15、最后,我们可以把同学们写的童年趣事编印成小册子,每人一份。然后我建议大家对这些故事进行一下分类:哪些故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哪些故事仅仅是让人一笑了之?哪些故事是善意的?哪些故事不值得效仿的?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作文教学大赛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作文开头入题扣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研讨、总结作文入题扣题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写出紧扣题目、颖别致的开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师以多年参加阅卷经历谈改作文的方法。(天气热,时间紧,卷子数量多,阅卷老师有限),你如何让作文脱颖而出,博得阅卷老师的“欢心”。这正如清代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目,不愿弃去。”有一个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的开头,一定会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凤头赢得百媚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凤头”,就是说开头要像凤凰的脑袋一样,漂亮、优美。下面我们来看看部分学生作文的开头。

  二、初步探讨。

  (1)展示学生*时作文的开头:(略)

  (2)学生评价并谈个人习作时写开头的感受。

  ●盲目应用,不加取舍。(把作文训练中的提示语用作开头。)

  ●故弄玄虚,信马由缰。(有些作文开头故意绕圈子,洋洋洒洒地写一大段,还没有进入正题,而往往还自认为这是文章的巧妙之处,见水*,见功力的地方。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做法,恰是作文开头的大忌。)

  ●堆砌名言,故作高深。

  ●盲目写景,东施效颦。(写景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或是为了刻画人物,或是为了烘托氛围,如果与此无关,一般来说这样的写景是没有意义的。如有些文章一开头就“花儿”、“草儿”、“鸟儿”的写一通,实在是不必要的。)

  ●死搬硬套范文的开头。

  三、方法指导

  作文开头常用的几种方法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示例: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谈骨气》一开头就亮出观点:“我们*人是有骨气的。”;《那树》“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这种方法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题;也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或点明情感,也可以单刀直入点明敌论。

  (学生可回忆学过的文章类似的开头或者自己曾写过的开头)

  2、渲染情景 ,引出下文。

  例: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施耐庵《智取生辰纲》。

  借助环境、心理等描写,首先渲染氛围,又便于自然引起下文。

  3、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

  如: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宗璞《紫藤萝瀑布》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张之路《羚羊木雕》

  先倒叙事情的结果,或先设置疑问和矛盾冲突,制造悬念,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4、背景渐入, 彰显主题。

  如《孔己已》开头:“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可以随时温酒”。开头或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等。

  5、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如: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小思 《蝉》

  要点:就是以退为进,先抑住某一个人或事物,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或主题,以达到突出的目的。

  6: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如: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景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说屏》

  要点:引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若是记叙文、散文则可以引用歌词、诗句,以引发下文,便于叙事抒情。此外,还可引用古语、俗谚、对联等等

  要点:修辞是作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文章的开头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引用、排比或对偶等修辞手法,常常会令文章语言风采倍增。

  四、小结。

  作文开头的作用,一是点题,二是引出下文。

  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四当。所谓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罗嗦重复。所谓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所谓美,就是开头力求给人以美感,让人能够得到美的享受。所谓当,就是要符合内容的需要,开头为内容服务。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几种常见的写法。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是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结合使用。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来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五、方法演练。

  1、以“尝试”或“面对初三,我选择”为题,试用两种方法练习作文开头。

  2、交流评析。

  六、作业设计:

  以“尝试”或“面对初三,我选择”为题,运用本课所学的一种开头方法写一至二段开篇文字。

  七、板书设计

  开门见山  直接入题

  渲染情景  引出下文

  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

  背影渐入  彰显主题

  欲扬先抑  波澜起伏

  巧用修辞  展示文采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扩展7)

——写景作文教学3篇

写景作文教学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重对话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语: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2.面对大自然,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促使我们的感悟、审美向高深方向发展呢?哪位同学说说。

  (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读书、交流等)

  3.请阅读课本73页“话题探讨”的内容,准备交流阅读后的体会。(交流时注意能有自己的体会,还要能举出其他例子。)

  4.在我们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时候,如何用文字来把它表达出来呢?请阅读74页的“写法借鉴”,这里告诉我们那些重要信息。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5.学生对什么是景物的特征肯定理解不透,也许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没有问的需及时提问:什么是景物特征呢?

  (老师讲述: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也就是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你看,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6.投影:〈一〉“……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他的胯下逃走了。”

  投影:〈二〉“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软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芦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来,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投影:〈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考,也可以比较着去思考。

  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应从下面的内容去引导。

  〈一〉这是江南海边的农村,这是夏天的晚上,阴历月半左右,因此月是圆的,金黄的,瓜田一望无际,一片碧绿,晚上出来偷瓜的是猹这种动物而不是山区经常出现的野猪或别的什么野生动物。在一些细节上还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如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等。

  〈二〉由于地区、时代不同,这是党领导下的游击区,这是白洋淀边的一个小村庄,作者着重描写了荷花淀,着重描写了苇眉子。月光照在苇眉子上,苇眉子成了一片雪地,成了一片洁白的云彩;光照在荷花淀上,淀上隆起一层薄薄的雾,发出清香,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多么的宁静,多么的诱人。女人织着席,苇子垛成垛。经济繁荣,人民勤劳自不待言。

  〈三〉也是荷塘,也是月夜,一样有轻雾,一样是宁静,但因为这儿是二七年的清华园,那儿是四三年的河北白洋淀,这儿的特点是塘小、树多,那儿是淀大、月满。由于塘小、树多,加之月光不能朗照,因此是树影班驳,月色不均;哪儿是淀大、月满,又加之清风不时吹过,因此是一片银白,荷香满淀。两者都有诗情画意,但这儿的静,静得过于幽;哪儿的静,静中却透出活气。

  总之,写景抓住了特征,才能写出景物的美,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在描写中还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某种感情。请同学就最近感知的自然之景写一个作文片断。

  现选录两则片断。(后补)

  片断一:

  秋收完成后,地就裸了,像一个老男人,扯了衣服,四仰八叉地躺着.一道道田埂,肋骨一般,在瘦不拉几的地里,十分刺目的凸显着.秋收已结束了,该走的人,都走了,地就还给了自然了。

  片断二:

  校园里的桂花都争相开放。微风拂来,吹来阵阵清香。闻着桂花的香气,唱着抒情的歌曲,我想这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吧!小时候就听过一句谚语“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当时总是认为这句谚语夸大其辞,现在心中却有与其相同的感觉。是的,桂花确实很香,不信,你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一定可以发现。

  7.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写景文章,回顾老师给你们的讲解,描写景物有哪几种方法呢?

  七嘴八舌之后,投影:①定点观察、定景换点、移步换景。

  ②从形、声、色等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易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③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④景物要与心情或环境相适应。

  8.整篇作文训练。见课本75页第二题: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也可选用下列题目。(略)投影:作文提示①景物应是人化了的景物,必须景中有人,情自景出。②由于个人构思不同,写景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③突出地方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9.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一个晚自习来自改作文,要求:

  ⑴标点符号的格式。⑵书面誊写状况。⑶找出描写之处,并把错字改一下,不通的句子改顺。⑷考察总分、动静、点面、情景、比喻、拟人、夸张、虚实、观察方式、描写角度等在文中的体现,作一点分析。如果这些方面在文中表现太少,你打算如何修改?提出修改方案。⑸这篇文章中,你认为最好的是在何处,可以是段、句、词。说说为何好。

  10.优秀作文展示:(后补)

  感受秋天

  101班梁正

  双休日,我告别了清幽的学校,回到了家。听人说,实践是条路,是首歌。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呢?到了秋天的阳光下才能领会到。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然而,愁云散尽乐不尽,秋至喜随亦未知。梧桐做出了黑黑的`籽,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于是快乐便装满了梧桐籽、夹满了枫叶片。

  黄昏后,我独自吹着笛坐在板凳上,那是一种意境,它朦胧着;那是一支乐曲,它飘荡着。有些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的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秋愉图。

  我在河滩上躬下身子,竖起笔尖作犁,带着一种耕耘的虔诚,和秋天立下誓约。从中,我体味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意。我不奢望春天给我带来繁花,只要春风遍布我心中每个角落,我就会充满信心,我要在黄叶上啜饮芳醇,使着青春的犁铧,随着时间的流动,悄悄地接近秋日火红的原野。

  带着夏日的激情,带着少年的冲劲,带着尝试的心情,我也像大人们一样,脱着鞋,挑起箩筐,顶着骄阳,出门去体味真正的生活。

  我顶着烈日跟着大人们甩动着膀子,微笑着挥动镰刀。一片片稻子躺下了,铺成了金色的地毯。“赶上啊!”大叔回头擦了把汗,对着我微笑,“快把吃奶的劲都用上哦──”

  地里,数不清的脚印被烤得焦白了。打谷机跟蝉一道*着,有气无力的。满地的人群,满地的汗水,满地的欢笑,满地的激情!

  挑着两个晃悠悠的箩筐,真像挑着两个音符。踏上被烈日烤烫的路面,甩开臂膀,迈开步伐,绕着棋盘似的小路,舞着两个摇摆不定的箩筐,摇过小河,好不容易才摇到家。卸下千斤重的担子,全身顿时轻松无比。一阵凉风送爽,我不由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还让我了解到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

  感受秋天,感受快乐,体会生活的乐趣。

写景作文教学2

  一篇写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对象,如云雾雷电、雪雨风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树木等。景物描写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要写好这类文章,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就要学会观察,*时积累素材。在具体的习作中,如果打算写某一处的景物,绝不能凭想象,应该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们应向学生渗透一些常见的观察顺序:

  (一)、选好角度,定点观察。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把观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准目标,不变位置依据一定的顺序,然后再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运用定点观察之后的定点描写,可以把景物描写得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鸟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立足在船头,随着船身渐渐逼近的时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树的长势上,定点对大榕树形态的具体观察,看清了这一株奇特的大榕树的真面目,枝干“不可计数”,足见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卧在水面上一般。”观察了大榕树的整体形象;观察了大榕树与众不同的神态美,“那么多的绿叶”,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就是作者自始至终把观察的目光定点在大榕树上,对榕树的枝、叶、根的形状、颜色、位置进行细致观察。然后从外形描写入手,浓墨重彩,逼真地表现出了榕树的勃勃生机。

  (二)、移步换景。在进行观察时,观察点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况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样了。正像北宋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写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使用动点观察法,就是连续移动观察位置,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观察同一景物的表现方法。动点观察有两层含义:一是观察点要连续不断地移动;二是移动观察点要有顺序。这种观察法适合观察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景物。由于作者对景物连续不断深入细致的观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态和色彩,描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有话可说了,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状,又可显示景物的神采,使景物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你来到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最好先看看全景,对整体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迈开你轻快的脚步,向前走去,这样随着你脚步的移动,眼中的景物在不断变换,这就是“移步换景”法。如《颐和园》一课,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点来描写园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园大门,或驻足万寿山下,或站在万寿山上,或立于昆明湖堤岸,描绘的是一副副异彩纷呈的图画.颐和园面积宽广,作者不能一眼就能把景物看完,所以观察点必须移动变化,这样才能细致地描绘出园景。

  (三)、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进行观察。虽然每处景物都离不开山和水,离不开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但是每处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同一处景物,因季节不同,其特征也不一样。观察时如果抓不住特点,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千篇一律,无法感染读者。因此,无论是写春花的绚丽,还是写秋叶的静美,是写江海的波澜壮阔,还是写小河的潺潺流水,都要认真观察,把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景物的全貌,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例如:学校的小花园里,花香与读书声相伴,特点是幽静美丽;操场上有单杠、双杆和篮球场,同学们在锻炼身体,它的特点是热闹。另外有些景物还要一边对比一边观察,才会发现这一事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比如,观察树叶,如果不对比,只盯着一种树叶看,你会以为绿就是它的最大特点了,可是一比你就会发现,松叶如针,柳叶如眉,枫叶似鸭掌,这才是它们真正的特点。

  二、做到“寓情于景”。

  所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上。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景物描写时,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浑为一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例如:在《山雨》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段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连用两个“流进”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三、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构成完美的整体。

  静态描写,要绘出景物的外形、内涵、色彩和神韵;动态描写,要对事物的动作、声响、神态作细致的描绘,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在写景的时候,要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机结合,使景物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才能深深地感染读者。例如:在《第一场雪》一课中这样写到:“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靑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个片段的描写作者就利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雪后的美景。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求学生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做到动静结合,构成完美的整体。

  四、结合实际、展开联想。

  展开想象是神奇的“鲜活剂”。景物大都是静止不动的,如果只是把它们的样子描绘出来,就会显得干巴巴的,空洞无物;如果给它们洒上想象“鲜活剂”,景物就会立刻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山中访友》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我*在一棵树山,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意,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又如:在写作时,当你写了“荷叶在风中摇曳”,紧跟着想到“好像美丽的少女在跳舞。”这样写荷叶就跟读者拉近了距离。当你看到一捆捆稻谷想象到它们就像一个个扎着辫子的姑娘……这样赋予景物以生命,把景物比喻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除了用比喻,还可以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致、生动、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叙述有序,条理清晰。

  写作文时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应当根据需要,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来写……。这样,会使文章脉络清晰,主题突出,不至于杂乱无章。同时,要写好景物,还要有丰富的词汇,词汇不丰富再美的景色也描绘不出来啊!所以*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总之,只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结合事物展开合理想象,并产生真情实感,加以有条理的叙述,就能把作文写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能力会得到持续的提高,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培养,作文水*才会不断提高。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扩展8)

——探究科学作文 (菁选3篇)

探究科学作文1

  科学,在大家的眼中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令人惊奇。但其实科学也是人探究出来的,探究科学的过程也是非常有趣的。

  前几天我对蜡烛有了兴趣,我用火机点燃长短蜡烛看着那条动的火焰,它们仿佛在舞蹈,看着它们的兴奋劲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恶作剧的种子。我跑进厨房拿出了一个玻璃的大罩子,我把大罩子罩在两根蜡烛上,然后我趴再旁边直盯着玻璃罩中的那跳动的火焰,它们慢慢的变弱了,这可激起了我的兴趣,蜡烛怎么会熄灭呢?我静静的看着,后面发生的事更加令我惊奇了:长的那根蜡烛先灭了,长蜡烛为什么会先灭呢?我决定先解决我的第一个疑问。我又一次点燃了这两根蜡烛,但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我这一次并没把玻璃罩罩在蜡烛上,我同上次一样趴在旁边继续观察蜡烛的变化,这次的火焰一直在跳动着,我明白了蜡烛会熄灭是因为玻璃罩中没有空气,恍然大悟的我又开始为第二个问题所烦恼了,为什么两根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致呢?难道是因为蜡烛不是同时点燃的?依着这个猜测我同时点燃了蜡烛然后继续罩上玻璃罩,等待结果,可是结果更加出乎我的意料:短蜡烛先灭了。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有些挫败的趴在桌子上用火机点着蜡烛,发呆似的看着不停跳动的火焰,我突然坐起,我发现蜡烛的火焰大小并不一样,我似乎有了思路,我兴奋的开始了又一轮的实验。

  我还是同以前一样点燃蜡烛然后罩住,我用心注意了一下短蜡烛的火焰头较小,我还是在一旁观察可是不同的是这次心中有点紧张,我高兴的叫了起来,因为先灭的真的是短蜡烛。这次的实验让我觉得很有趣,也让我知道蜡烛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火焰较小的那根会先灭掉,原来自己去实验比直接看结果更加的有趣。

探究科学作文2

  在这烈日炎炎的夏天,我和几个要好的伙伴约好去捉知了,真是兴奋极了!

  还没到小树林,远远就可以清晰地听见“知了,知了”的叫声。伙伴们像离弦的箭似的冲向小树林。哇,知了真多。我屏息凝视着那几只趴在一块的知了,慢慢地向前挪动,生怕惊动到了它们,快靠近那棵树了,我迫不及待地用网往目标一罩,欣喜地想:哈哈,看你往哪儿逃?还不成为我的囊中之物?“快看呀,我捉到了!”,正在我得意忘形时,知了从网下挣脱了,还一边飞一边慌张地叫“知了,知了”好像在说:“快跑呀,伙伴们!”,逃命的叫声唤醒了周边沉睡的知了,它们顿时一哄而散。看着到手的猎物就这样没了,真的很扫兴哦!“坚持就是胜利”我耐着性子寻找下一个目标。

  我的好朋友小天可是捕捉知了的能手了,只见他沉着镇定地拿着捕捉网轻轻地朝目标一罩一甩,就轻而易举地捉到了一只,伙伴们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可是我还一无所获。但我也不甘示弱,继续细心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发现了一只,这一次,我吸取前次的教训,不急不慌看好时机,飞快地挥动手中的网,啊,罩住了。我忍着没有欢呼,用力一甩那网,啊,终于到手了!“我成功了,我捉到了!”我紧紧握住网高兴得一蹦三尺,把同伴们都惹笑了。可它一直委屈地叫着:“知了,知了”我在想,这么小的一个身体如何能发出这么尖亮的声音呢,我查了资料后明白,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夕阳西下,我们提着自己的战利品,哼着歌儿,恋恋不舍地告别小树林。

探究科学作文3

  舞台上一些歌星唱出非常高的海豚音,最高音域是普通歌手的2到3倍,更是我们普通人的4到5倍,让我们的小伙伴惊呆了。

  我心中就很疑惑:“他们是怎么唱出海豚音的呀?”我听别人说,海豚音是别人天生唱出来的,全世界能唱出来的都很少。但我想:“海豚音到底能不能后天培训出来呢?”这个问题在我心中发芽、长叶、开花。

  这个问题像潜游的鲸鱼一样——时常浮出海面透一透气·····

  四年级的一节音乐课上,音乐老师讲高音的发声技巧,提到了海豚音,我很兴奋,忘记了这是课堂上,举起手来直接问老师:“老师,海豚音能够后天培养吗?”音乐老师显然很愤怒,不仅仅是因为我打断了她的话,而有一部分原因是她根本不知道。

  她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大声呵斥我:“你懂个屁呀!海豚音不是你研究的东西!你刚才打断了老师的话,这很不礼貌!”这些*时很亲近的文字,经过这样的组合,未免有些刺耳。

  再一次提起“海豚音”这个词是六年级。我在刘竞业老师那里上声乐课,这属于单独授课,有问题可以向老师随便提。每次想起海豚音,但又怕老师不知道,让老师难堪,就没有提。

  在上个星期的声乐课上,我忍不住问老师:“老师,海豚音是什么?”这次我没有问得很冒昧。刘老师仿佛很高兴别人向他提起这个词,笑着解释:“婴儿的哭声和尖叫声不就是海豚音吗?”我试着尖叫了一声,刘老师在钢琴上弹出了准确的音。

  原来海豚音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只要后天努力了,一样能唱出海豚音来!刘老师又说:“只要多练习,控制好音高,人人都能唱出海豚音。”

  这个曾经在我心中埋藏多年的“未解之谜”解开了,而且我的观点还是被肯定的。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或许哪天我们就能突然想到马航失联客机跑哪儿去了。我这才领悟了“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未”的精髓!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扩展9)

——数学教学中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探究

数学教学中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探究1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注重课堂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语言应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多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些学生反映课堂学习活动较为枯燥,基于学生的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改善这种问题,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注重课堂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认知风格是长时间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自主学习习惯,是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及认知行为.认知风格的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质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分析学生的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性格特点,“满堂灌”普遍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激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班教室的窗户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窗花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引入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软件,展示一些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二、丰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群体认知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风格,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法开展数学课堂指导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互动型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班级中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按照1∶2∶1的比例进行合理分组,布置合作探究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习题:(1)某卖场中夏季新装需要进行调价,按原价的8折进行售卖,此时商品的利润率是25%.如果羽绒服的原售价为194元,商品的售价为多少?(2)小明存入银行172元,年利率为x,三年到期,本息为y元(以单利计算),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组织每个小组进行答题.合作学习的方式,满足了新课程标准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积极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三、注重语言应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的应用,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并巧借积极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微笑、竖起大拇指等行为对学生进行赞扬,采用“请”、“谢谢”等话语表示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要构建*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教师还可以采用“你表现的太棒了,希望你下次继续加油”等话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关注班级中的学困生,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性格特点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指导.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被赞扬、喜欢竞赛的特点,开展每周回答问题小达人的比赛,记录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每周回答问题最多的学生获得奖励等.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群体倾向性,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改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语言应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台,促进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金庆莉.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认知风格的群体倾向性———基于高中文理生认知风格调查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2,06.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扩展10)

——混合式教学探究英语教学心得

混合式教学探究英语教学心得1

  高中几年下来,我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在向同学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总结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做法,力求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以便实现高效的教学,现在虽说不是太令我满意,但在教学方面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消除他们对英语的恐惧感,这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我努力做到:一)备课时要设计明确而切合实际的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获,有成就感,使他们消除学不好英语的恐惧感,从而慢慢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二)课堂上尽力做到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充满激情。用自己的这种状态去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 (承认差异,兼顾差异),目光巡视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并且特别关注后排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用心*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她就愿意学习哪一门课,就对哪一门课程感兴趣。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自觉的学习。

  备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要上好课,就得先备出好课。备课的情况基本上能决定要上的课的质量以及学生将掌握的情况。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教法,备教学手段。在开始一个新单元的课程之前,我基本上都是自己先浏览熟悉一遍这一单元课本上以及给老师们发的参考资料上的所有内容,对本单元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重难点;然后再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新知识。最后认真写好教案,对每一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这学期以来,在备课方面较之以前我有所改进的地方有:

  一)课文阅读方面,没有像以前对课文的第一遍阅读一带而过把它窄化为知识点,而是注重了语篇教学,设置不同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及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整体结构。因为试卷中的完型填空,阅读理解,阅读表达部分都会考察学生对语篇的整体领悟能力。

  二)备知识点时我力求让有限的课堂时间真正成为学生参与的语言训练过程。语言需要大量的模仿和操练,所以在备课时,所讲的重要知识点后面我都会设法在老师用书上或在网上找些适合学生做的练习题,把以讲为主变为以练为主,让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改变学生当听众的习惯,尽量变少数参与为人人参与;变偶尔练为全程练。毕竟不下水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

  课堂是备课内容的实践与检验。备课越仔细越充分,课堂就越顺畅,才有可能实现高效课堂。只要备好了课,老师才会胸有成竹,满怀自信地去上课。课堂上也是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为落脚点和衡量标准,对此,我有以下做法:一)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任务,让他们知道老师会听写检查什么,会学哪部分内容。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动力,有了责任感、紧迫感及努力方向;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一定不把因作业或个别学生的事情而产生的不愉快的个人感情带入课堂,个别问题课下个别解决,因为整体的训斥多数情况下于事无补反而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积极性,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他们当听众的习惯,把讲课变为以练为主,通过学生不断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和能力。三)对于重难点的讲解部分,举例时,我尽量使例句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并使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能自己造句就自己进行原创,因为自己造的句子结构简单明了,学生一看就明白。而不是像我以往那样,只是照搬字典上或参考书上的例子,这些例子当然无可挑剔,都是好句子,但一定得结合学生的学情才能拿来用。四)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上课容易分心走神,多叫他们回答问题;如果看到上课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我会马上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听讲。

  作业是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与巩固,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都会在作业中体现出来。作业的布置和检查方面,我的`原则是一)量要适中,量太少,多数学生会觉得这一科目无事可做;量太大,学生会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二)作业布置具体化,使学生知道作业要求,不但知道作业是什么,还要知道作业应完成到什么程度,是会写,还是熟读,会写哪些,要熟读哪部分。如果是做题,布置作业时,我基本上都会附上作业要求(认真书写,独立完成等),我觉得这会对学生起到提醒和督促的作用。三)只要布置作业,就一定会检查。尤其是课前的听写和背诵部分,对于这种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要坚持抓,不放松;如果做的是习题,课堂上暂无时间处理时,也要收一部分同学做的题看看,主要看他们是否认真完成;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我定会认真及时批改,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作业,课上利用时间统一详细讲评每个错误;对于学生不该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纠正。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向同学科的前辈们请教学习。以上的个人体会与总结,一些做法就是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我很庆幸每次在教学中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向老教师请教时,他们都会不厌其烦认真的帮我解决。我内心真的很感激他们,因为我深知我之所以能够在教学上有所进步,除了我个人的努力之外,我觉得更离不开他们的处处帮助和指导,离不开这个良好的团队,是这个团队提供给了我成长所需要的沃土和空间。年级组给我机会去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而我们教学组良好的氛围促进了我的提高,我现在教学上的一些好的做法都得益于同学科组的前辈们:在我*时向他们请教问题的过程中,在听他们上课的过程中,我学到,悟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以下几点对我教学触动很大。从王老师那里我学到了备课一丝不苟,只有把握好了大纲,自己把文章理解的特别透彻,考试考什么,学生应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备课才可能备出重点,备出难点,这一点我们经常都这样说可是要真正做到并不简单,尤其是英语语言知识比较零散。这一点我虽然做的还不是很好,但这是我努力的方向;从他那里我还学到了用生活中简单易懂的实例解释英语中的一些抽象概念,让学生一听就懂。课堂上举例时尽量自己造句使例句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并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因为自己造的句子结构简单明了,学生一看就明白。这点是听徐老师的课从中学到的,我这学期以来,也是尽力这样做的。彭老师的课注重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分析,思路清晰,步骤齐全;吴老师注重课前检查环节等我都从中借鉴学习了他们的经验;张老师,李老师等在教学方面都经验丰富各有特点,都值得我学习。

  同时,在这里我也感谢同年级的其他老师对我生活和教学上的帮助。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文教学实验探究3篇(范文推荐)】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