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和谐的校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园论文1 【摘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让和谐校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家园论文,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让和谐的校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园论文1
【摘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校园文化 人文精神 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又称“学校精神”,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构建健康人格,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活动的内容,拓展活动的领域,规范活动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对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p拓宽视野p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它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
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多年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以培育和凝练大学精神为重点,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河南大学大礼堂广场前,每到周末总是人头攒动。相声、武术、歌舞、书法、美术作品展……周末文化广场已经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武汉大学征集创作了《师德铭》,并积极开展学习推广活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近1000米长的景观水道两侧的历史文化长廊,坐落着72幅日历造型的雕塑作品,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到这条长廊来上一堂生动的校史课,感受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辉煌的发展历史。我校也多次开展“校园文化节”,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凝聚力。我校还建立了校史馆,利用丰富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充分发掘校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让学生了解学校,热爱学校,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另外,我们还筹建了多个社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心理健康社团,文学鉴赏社团,英语角等,开展了英语口语大赛p演讲比赛等等。这些活动特色鲜明p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们,让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如何开展校园文化
1、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2、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1)校风建设
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可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
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教师只有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3)学风建设
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长远的、稳定渐进的。我们坚信,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济济的丰硕成果。
让和谐的校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园论文2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学生进入大学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放低了,尤其是一些普通本科或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越来越成为高校管理工作者的挑战。一些学生并不是十分珍惜大学机会,在激烈的高考竞争过后,十分“享受”大学自主学习的环境,放松过度,沉迷游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亟待提高。
一、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多元社会文化强烈冲击着学生正确思想意识的形成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文化、思潮、意识形态也纷至沓来。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汇集地,一些新思想新意识的不断涌入,使得一些90后大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思想意识在不断的受到侵蚀和腐化。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学习不专心,成绩不理想。迟到早退、旷课逃课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产生错误的认识,又不能较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身陷于高中时期“老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模式不能自拔,对“为什么学”和“怎么学”都十分茫然,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更难以实现自身的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
(二)学校、家庭环境因素等直接制约着学生的自主创新观念的形成
一方面,某些程度上,教育的“产业化”趋势使得部分高校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及时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盲目扩招增收,重就业、轻培养造*才流失。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高校如果在管理方法上墨守成规,在学风建设上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措施,就很难适应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一旦形成不良风气,势必会制约着学生自主创新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生活水*的极大提高,对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来讲,需要知识来改变命运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啃老族、拼背景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个人缺乏自律、自控、自觉能力以致迷失前进方向
由于高中时期枯燥而机械的环境制约和对大学生活的过度美化憧憬想象,一些学生把大学当成放松和享受的地方。老师不点名的课不去上,不感兴趣的课不愿意上,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没逃过课的大学不是大学”、“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等错误观念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玩手机做低头一族的现象普遍存在。主动预习、自觉学习和课后复习的较少,抄作业应付考试的较多。有的学生迷恋网络虚拟世界,整天泡在宿舍或网吧,把学习完全抛在脑后。有的学生把时间放在谈情说爱交朋友上,吃喝玩乐,只求活得潇洒自在。高校辅导员老师的积极引导和说服教育也只能起一时之效,严重缺乏自律、自控和自觉能力。
(四)自我实现理论的内涵与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包涵需求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指出,每个人期望自己所成为的人物是不同的,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自我实现需要的本质在于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目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方法与措施有很多,比如:加强惩处和课堂考勤等制度建设,完善督学预警工作,加强辅导员与学生家长联系和合作,党员或学生干部与成绩落后学生建立帮扶机制等等,大多数都是以外力的作用督促和激励学生投入学习中去,学校的学生管理者起到了主导作用,这违背了高校主体地位的性质,忽视了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容易使学生认为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对学习只是应付的态度。
二、长此以往,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会产生障碍,各种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就会此起彼伏,难以控制。
(一)对于高等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自我实现理论在高校学风建设上是有理论指导意义的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作用。无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学生,他们的学习观念对高校的学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高校学风建设更多的是需要塑造学生内在的良好的学习价值观,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力管理手段的更新。在高校实际学生工作中,学生违规违纪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实质上是学生个体与学校产生冲突的过程。根据马斯洛的观点,引起这种冲突的原因在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外在环境的制约和限制。因此,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建立协同制度。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告诉我们,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价值追求与高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使两者向着一个目标奋斗,这才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
(二)对于高等学校学生来说,自我实现理论在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上是有现实意义的
在如今的高等学校中,尤其是一些普通本科或高职院校,尽管教学水*、教学设施在不断改善,给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许多方便,但很大程度上,由于父母期盼、就业形势等多方限制,依然没有按照学生的气质特点和兴趣爱好提供系统的个性化教育,很多学生依然处于迷茫之中。根据自我实现理论观点,这主要是人没有发挥自己的潜能,只停留在需求的最低层,追求满足最基本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顾名思义首先在于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潜能,然后再到如何实现。事实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远比外在驱动力作用的效果和时间要好的多。那么如果按照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构想,当前的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三、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
(一)做好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快速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个有效的新生入学教育甚至比学生在整个大学时期的学习更重要。它既是学生在大学生活的第一个启蒙教育,也是学生走好第一步的关键。新生入学教育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效果,一是能够帮助新生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包括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要求、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变化,引导学生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的良好习惯。二是要树立学生全新的学习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是要引导学生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良好的形象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对大学生成才的殷切期盼。
(二)做好专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热爱自己所学专业
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在高中阶段是没有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大学新生最迷茫和困惑的,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及时给予这方面知识的灌输,为他们构建起专业课程的框架,使其尽快投入到大学的专业学习中来,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另外,专业教育还应该包括该专业在本校的发展历史以及专业设施和教师的配备情况,使学生通过对校园生活和学习的熟悉尽快融入到学校的氛围之中。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这种融入很容易使学生和高校建立协同制度,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需要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强化了学生的校纪校规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
(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习动机的正确形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马斯洛理论来说,实际上其本质就是在为自我实现做准备。当前一部分学生,之所以进入大学学习,完全是满足家长或者老师的需要,形成一种“别人上大学,我也应该上大学”的错误想法,不明白上大学干什么,为什么上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一种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的教育活动,它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和定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自身优势,结合外在环境和社会需求等关键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权衡出符合自己职业倾向的奋斗目标,一旦树立了正确的学习动机,他们就会为这一目标分阶段而努力,直到完成自我实现。
(四)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助力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由于高中时期的枯燥和紧张,学生对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大学是一个乌托邦式象牙塔的片面意识,对于大学的认识过于理想化。一旦真正进入大学后,如果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和自由,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疏解和调控,就会引发他们内心深处强烈的失落感,造成负面情绪,进而导致对新鲜事物丧失兴趣,无法实现学习目标。因此,对于自我意识过分强烈的学生,高校应当适当加强问题学生的心理干预,及时给予正面的开导和疏解,帮助其走出精神和意识的困境,慢慢引导他们从学习上找回快乐和自信,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五)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
大学是一个需要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高要求和高层次学习的地方,一些学生如果不能较快的适应这种环境变化,就会造成时间的极大浪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实践操作和探索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使学生把教育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动机,并外化成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最终由个体行为逐渐形成集体风气,进而全面深化的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综上所述,高校学风建设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形成一种具有高校本身独特精神特征的良好大学学习风气,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在高校学风建设上提供了新思路,对高校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和谐的校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园论文3
摘 要:和谐是*传统文化中“和文化”的发展创新,学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用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构建和谐的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师师关系以及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对学校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完成以及教育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谐;传统文化;人际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工作中就是建设和谐校园。而构建和谐校园,不外乎做到两个和谐:学校内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物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主要是做到:一是学校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二是师师关系的和谐,三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而人与物的和谐主要是做到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统一。
和谐是一种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谐”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因此,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进行一些思考,无疑对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衡。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事物,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宽则得众”,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得众人的信任。
和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理应成为我们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和万事兴”,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古代传统文化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在学校中,领导干部、教师、学生这三个群体的人际关系达到和谐,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而有效的开展。
一、构建和谐的领导与教师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领导的管理方式和水*、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中起着示范和凝聚的关键作用。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化,领导对教师,就要做到公正、公*,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和谐文化”精神体现在我们学校管理上就是要以人为本。学校各层面的制度必须以人为本,有“人情味”,让制定的“人文性”,升华为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达到发展人的目的,从而减少乃至消除人的观念和行为与制度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各级学校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形*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应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教师主人翁意识增强,就能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有领导的示范作用,群众对组织,对领导就会多讲一点服从,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何愁校园不和谐?
二、构建和谐的师师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其特殊性,比如交往对象相对稳定、交往关系相对淡泊、情感表达比较含蓄、矛盾冲突相对隐蔽等等。
教师之间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教师之间和谐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文明、健康的良好育人环境,使人与人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就能产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合作,有效地克服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有利于教师形成工作合力,有利于形成相互交流的激励作用,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共同努力。
因此,学校要努力通过树立共同的目标、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有效地改善学校的人际沟通、妥善解决人际矛盾和冲突等方式和手段,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以使教师彼此心情舒畅,建立起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和谐人际关系,发挥整体力量大于部分力量之和的作用。教师之间以坦诚友善相处,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各人所长,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学校和谐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和谐。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书育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师生双边活动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和谐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交往,教师所教的内容也较易被学生接受。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有一种人格的号召力,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活动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师的良好品德向学生迁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主导方面在教师,关键是教师要关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只有爱才能唤醒爱,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爱,才能唤醒学生对教师的爱,才能使师生的爱双向流动,才可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完成育人任务,就得让学生喜欢你、亲近你,愿意听你的话,也愿意向你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学生不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则无论教师如何努力,也难以收到育人的效果。
构建和谐课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尊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等对话,才有沟通、合作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敬,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从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组织者,要看到学生思想品质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当然,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建设还要依靠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需要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共同努力。
总之,“和谐”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对师生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吸收精华,发挥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中的指导作用,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尊重,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应该思考并努力做好的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汪洪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023年度让和谐校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家园论文,菁选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