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篇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美xx江”系列文艺活动,从xx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xx村鲤鱼灯获得xx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2
1、歌伴舞《好运来》(直上)
a:欢快吉祥的“好运来”
b:喜气洋洋的“好运来”
a:体现着党心民心的文明生态要建设,使全省农民朋友真切地感受到了“好运来”。
b:一曲歌伴舞《好运来》拉开了我们今天“山区农村的希望”文艺晚会的帷幕。
a:一曲《好运来》献给来自全省各个地市尊贵的客人和朋友们。
a: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b:朋友们,~~660万父老乡亲——
b:欢迎您
a:我们知道,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xx省委,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
b:这项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
a:正因为如此,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才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响应和拥护。
b:这不,来自XX县XXX村的四位大嫂,就要登台说说她们的心里话。
2、表演唱《文明行风送俺村》
a:四位大嫂自编自演的表演唱也道出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心声。
b:是啊!XX市在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中,提出了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以硬化,绿化,净化为工作目标,在改善家民人居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a:XX市的各个县市区,也都是集思广益,各位有特色。
b:XX县把创建活动纳入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的做法,得到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了白书记的赞评。XX县在全县22所学校开设了文明生态课,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内容和意义。
a: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从娃娃抓起,可以说为该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储备了力量。
b:下面的幼儿舞蹈《向前冲》,就是由XX县山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表演的,掌声有请孩子们。
3、幼儿舞蹈《向前冲》
a:谢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b:孩子们的美,美在心灵,美在纯洁,这种美就像一个晶莹剔透,不受任何污染的冰雪世界。
a:下面请欣赏豫剧清唱《泌园春·雪》
4、豫剧清唱《泌园春·雪》
a:一曲荡气回肠的豫剧清唱,让我感到了清爽的气息。更让我们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深感骄傲。
b:其实,我们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正是为了这美丽的山河。并且在广大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应该说这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a:通过这场伟大的革命,促进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b:在XX到的一个小山村,曾发生了这样一件耐人寻味的故事,请欣赏小品《变迁》
5、小品《变迁》
a:谢谢演员们的精彩表演。
b:也感谢他们带给大家深深的思索
a:燕赵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b:邢襄热土,民风淳朴,历史悠久
a:八百里太行就是八百里的画廊,绵延三千多年的历史更是一幅历史的画卷。
b:歌曲《太行美》将为您展示这幅风俗画的魅力。
a:有请演员上场
6、二重唱《太行美》
a:美丽的太行山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行明珠前南峪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巍巍太行,山因为人的精神而锦绣,人因为山的葱茏而富裕,人与自然的谐和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下面这个舞蹈《山野小溪》将为您描绘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致。
7、舞蹈《山野小溪》
a:山野小溪,令人流连忘返,花香果甜,令人回味再三。这是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结出的硕果,也是一脉相承的抗大精神的最新体现。
b:接下来有请国家一级演员为大家表演xx快书《花好月圆》
8、xx快书《花好月圆》
a:欣赏了一段xx快书之后,让我们掌声请出国家一级演员刘淑霞为大家表演xx梆子选段《自从来了共产党》
b:掌声欢迎刘老师上场
9、xx梆子《自从来了共产党》
10、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直上)
a: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让我高高擎起“山村农村的希望”的大旗。
b:建立全新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推进三个文明协调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发展,让我们跨上“山区农村的希望”的大道。
a: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山区农村的希望”,也是全省所有农民群众的希望。
b:让我们在希望的田野把创建活动,扎实持久地推向新的高度,让创建活动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a: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晚会到此结束,再一次祝大家——
合:工作顺利,捷报频传。
再见!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3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我们深入部分乡镇村,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可喜成就
近年来,我们抢抓库区移民搬迁补偿机遇和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机遇,围绕“活动设施完善、文化特色鲜明、组织规范有序、社会风尚良好”的目标,遵循整体部署、阶段推进、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和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主要载体,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基层文化网络初步形成。近年来,全县上下紧抓国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新建或维修改造,站房面积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内设“三室一厅”(书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同时作为共享工程服务中心,12个乡镇均配置了3台以上电脑、1台投影仪、1台易播宝,其中有8个乡镇配备了卫星三级站。全县192个村(居)委会建起了文化室,配备了兼职管理员;高标准建成农家书屋147个,每个书屋配有标准书柜5组,报刊架1个,实用图书1500册,电子音像制品100种,报刊杂志30种以及阅览桌椅、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设备。全县共有27户市级、101户县级、1360户乡镇级文化科技中心户。每个社区至少有1户文化科技中心户及1名文化信息员。这些由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化科技中心户构成的农村文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健身娱乐的需求。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组织各村、居委会以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化文艺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经常性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义诊药箱背到偏远山村,把先进文化带到农家大院。全县每年送科技下乡达100多场次,送戏下乡达15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达2000多场次,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机构的组织和阵地作用,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自xx年开始,全县开展了三次电视歌手大赛,每次大赛均吸引数千城乡群众参与,屈乡大地处处歌声飞扬,群众性文化活动由此高 潮迭起、精彩纷呈。每三年一届的民间文艺汇演,也使一些沉寂多年的优秀民俗文化得以发掘,并绽放异彩。如民俗表演《开山号子》、《陪郎“四十八”揖》、《正月十五烧毛狗》、《灵牛耕地》,薅草锣鼓《象牙床》,山歌对唱《车风斗》,杨林堂鼓等,这些节目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搬上舞台就在社会上引起共鸣,广为流传。目前,全县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人,县政府连续表彰了三批48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xx年,屈原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除此之外,茅坪、归州、沙镇溪等乡镇还投资数万元举办农民 运动会或专场文艺汇演,广受群众欢迎。各乡镇的广场文化、节日文化蓬勃兴起,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注重在农民中发掘人才,建立起稳定的骨干队伍,逐步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华,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艺人传授、集中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基层文化骨干,涌现出了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节目和民间艺人。全县大大小小的民间艺术社团有40多个,大多由农民自筹资金、自置道具组建而成的业余剧团、文艺队、戏班子。这些社团活跃乡村,为农村的婚丧嫁娶及重大节庆提供演出服务,走出了一条以艺养艺,市场促艺的新路子。比如,杨林桥镇的民间文化能人组建了2支民间艺术表演团队,1个文艺节目策划工作室,全年开展演出活动达50多场次。梅家河、九畹溪等乡镇的民间艺人自发组建的文艺社团,年创收达数万元。这些文化社团的演出节目涵盖歌舞、小品、秧歌、皮影戏、吹打乐等特色艺种,原汁原味、诙谐幽默,颇受农民的青睐。
二、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观念滞后。部分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依然存在,“只要经济搞上去了,一俊可以遮百丑”的观念依然存在。文化工作“排不上号,摆不上位”,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钱紧了扔掉”的现象。还有的片面的认为:“文化工作是吹吹打打,蹦蹦跳跳,可要可不要”,因此“上面检查装装样,任务来了一阵风,风头一过无影踪”。诸如此类,种种错误认识,导致文化工作得不到重视和支持。
(二)农村文化阵地总量偏少。近年来,在各级文化政策的惠顾下,全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虽然都完成了兴建或维修改造的任务,但内部配套设施有限,利用效率不高。村级普遍存在“阵地少、活动少、设施差”的现状。部分村里的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多年未购进新书,现有图书陈旧破损,内容过时,少有人借阅。少数村虽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但因其设施简陋、设备陈旧而少有人光顾。这些现象,非库区乡镇较之库区乡镇,经济弱乡镇较之经济强乡镇,显得更为突出。截至目前,全县只有20%的村建有文化广场,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占全县农户的比例尚不足1%。这直接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农村文化队伍十分薄弱。乡镇文化干部绝大多数为兼职,主要在节日期间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平时主要精力忙于其他工作;有的文化专职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整体素质不高,在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不到应有的职能作用。由于待遇偏低,条件较差,难以吸引优秀的年轻专业人才到基层工作,这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农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低,农民群众文化增收的意识淡薄,渠道单一,许多民间艺术品、工艺品自产自用,很少进入市场流通,商品转化率低,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民俗文化活动大都由农民自发组织,没有与旅游产业结合,形成民俗旅游项目;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缺乏规划指导,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尚没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巩固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形成和谐的思想与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平台。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好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支持”。当前,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来源仍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县、乡两级要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有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经济不断发展、财政不断增长的同时,逐年提高在这方面的投入比例。要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要把项目带动战略引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些投资大、影响大的建设项目,可实行招商引资,采取商业化运作,推动一批公共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逐步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二是要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有财力条件、有工作基础、有工作积极性的乡、村、农户率先建立一批质量较高、活动较正常的宣传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以点带面,通过建成一批巩固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逐步在全县建立较为健全的网络阵地。三是要坚持“综合利用、资源共享”。集镇中心村可与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共同使用”,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并明确一名村干部为文化协管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充分发挥阵地的实际效用。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阅览室、运动场所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
(二)拓展文化内涵。根据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一要丰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节庆日、农闲等时机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形式上,要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时间上,要把“三下乡”与“常下乡”相结合;在文艺风格上,要将传统节目与现代节目相结合;在文艺内容上,要将民俗表演与政策形势宣传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既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长农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识,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领,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要深化创建活动。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的文化活动,倡导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社会风尚。积极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资源优势,通过送戏、送图书、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文艺活动等形式,推进文明社区、文明乡村、文明家庭的创建工作,积极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三要培育典型特色。通过特色文化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对现有的民间文化资源要保护好、发展好,对民间文化资源要系统挖掘、整理,按照“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开发利用”的方针,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工作,研究开发保护传承屈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好高龄艺人,特别是在全省、全市有影响的民间艺人,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建立传承机制。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抓手,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为基础,优秀民间艺人和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文化中心户为阵地,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原生态文化网络体系。要积极开发具有当地传统和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创新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开发文化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四是倡导自办文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扶持民间文艺队伍或个体办的文化实体,支持农民自办书社、演出队,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力争到xx年,全县每个乡镇甚至行政村都有业余文艺队伍,最终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民间文艺队伍、个体办的文化实体为补充,逐步形成文化网络,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创新文化体制。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过对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一要深化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屈原艺术团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文化中的主导作用。要不断深化文化单位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要理顺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达到“管人、管钱、管事”的统一,人员编制进入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纳入文化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人员工资福利纳入全额财政供给,解决其后顾之忧;活动经费按照有关政策列进县财政预算的“盘子”,由县财政按渠道拨付。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团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活跃农村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多方支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对于现有民间艺术团体。如皮影戏剧团、花鼓戏剧团、龙狮演出队等,要大力支持其以市场运作方式,与旅游景区、婚庆公司嫁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要规范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成立文化市场执法大队,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
(四)建好文化队伍。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馆)至少有一名专职干部和相应的兼职干部。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对乡镇和村级文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化组织的职能作用。一要提高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要经常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专职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积累生活、激发灵感,为广大农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二要发挥好“文化协管员”的作用。村级文化协管员是最基层的专门从事文化管理的队伍,要通过加强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辅导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基础性作用。三要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每年举办若干期农村文体骨干培训班,不断拓宽乡镇文化干部的知识层面,提高文化干部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思想正、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的乡镇文化干部队伍,强化对乡镇和村级文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体部门的职能作用。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注意发现、培育农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特别是要发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活跃在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乡土艺术家”的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4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20**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年共放映数字电影2000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5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07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2007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09年共放映数字电影2000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6
新农村建设旌旗攒动,是当今我县的一道风景。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们利用到农村宣讲贯彻中央六中全会和省、市第九次党代表会精神之际,就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村干部和群众就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二是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四是陈规陋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得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农民表现于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
二是乡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
三是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习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自觉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气象、新风格。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我县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文化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切合实际,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家园工程,力争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要把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作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采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继续乡土文学的创作,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情操,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
四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地欢歌"为主题的农村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平台。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在农民群众中刮起"文化风暴"。
五是要倡导文明新风的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以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动,增加群众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境界,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一流强县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7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xx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xx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xx年共放映数字电影2000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8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2004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06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9
开场词:
女:物换新装辞腊去,风和日丽迎春来!
男:人寿年丰歌盛世,欢歌笑语庆新春!
女: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男:家乡的乡亲父老乡,兄弟姐妹们!
合:大家!过年好!
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描绘农村的新画卷,展望新农村的美好憧憬。
男:共创社会主义新农村,歌唱新农村的新变化,谱写新农村的美妙乐章。
女:花开花落,又是一个金色的年轮!
男:粮米满仓,又是一个丰收的时节!
女:在过去的一年里,伴随我们一同走过的是全村上下精诚团结和戮力同心,是耕耘和奋斗;
男:在过去的一年里,伴随我们一同走过的是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是各级领导的勉励与期待;
女:今天,让我们与全村父老一起讴歌三号村这方热土,歌唱农村的新变化;
男:让我们一起描绘农村的新画卷,展望新农村的美好憧憬;
合:三号村“建设新农村,和谐奔小康”迎春文艺汇演;
合:现在开始!
......
结束语:
女:飞扬的歌声,吟唱难忘的岁月
男:熟悉的旋律,演绎时代的激越
女:告别今天,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
男:展望明天,我们将用奋斗谱写新的辉煌
女:让我们认真贯彻党的精神。
男: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女:三号的明天更美好
男:明天的三号情更浓
女:歌声、笑声,声声唱出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村的美好明天!
男:在这里,祝愿所有的父老乡亲(老师们、同学们)幸福安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女:亲爱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们!
合:三号村“建设新农村,和谐奔小康”迎春文艺汇演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0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安排,我对我乡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作出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只要有以下几点:
1、数量少。我乡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村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 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村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权利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权利下放乡村,文化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市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乡里设有专门的文化站,乡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村的文化设施有闲置、挤占、的现象。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1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我们深入部分乡镇村,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可喜成就
近年来,我们抢抓库区移民搬迁补偿机遇和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机遇,围绕“活动设施完善、文化特色鲜明、组织规范有序、社会风尚良好”的目标,遵循整体部署、阶段推进、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和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主要载体,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基层文化网络初步形成。近年来,全县上下紧抓国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新建或维修改造,站房面积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内设“三室一厅”(书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同时作为共享工程服务中心,12个乡镇均配置了3台以上电脑、1台投影仪、1台易播宝,其中有8个乡镇配备了卫星三级站。全县192个村(居)委会建起了文化室,配备了兼职管理员;高标准建成农家书屋147个,每个书屋配有标准书柜5组,报刊架1个,实用图书1500册,电子音像制品100种,报刊杂志30种以及阅览桌椅、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设备。全县共有27户市级、101户县级、1360户乡镇级文化科技中心户。每个社区至少有1户文化科技中心户及1名文化信息员。这些由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化科技中心户构成的农村文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健身娱乐的需求。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组织各村、居委会以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化文艺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经常性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义诊药箱背到偏远山村,把先进文化带到农家大院。全县每年送科技下乡达100多场次,送戏下乡达15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达2000多场次,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机构的组织和阵地作用,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自2006年开始,全县开展了三次电视歌手大赛,每次大赛均吸引数千城乡群众参与,屈乡大地处处歌声飞扬,群众性文化活动由此高 潮迭起、精彩纷呈。每三年一届的民间文艺汇演,也使一些沉寂多年的优秀民俗文化得以发掘,并绽放异彩。如民俗表演《开山号子》、《陪郎“四十八”揖》、《正月十五烧毛狗》、《灵牛耕地》,薅草锣鼓《象牙床》,山歌对唱《车风斗》,杨林堂鼓等,这些节目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搬上舞台就在社会上引起共鸣,广为流传。目前,全县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人,县政府连续表彰了三批48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2009年,屈原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除此之外,茅坪、归州、沙镇溪等乡镇还投资数万元举办农民 运动会或专场文艺汇演,广受群众欢迎。各乡镇的广场文化、节日文化蓬勃兴起,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注重在农民中发掘人才,建立起稳定的骨干队伍,逐步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华,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艺人传授、集中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基层文化骨干,涌现出了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节目和民间艺人。全县大大小小的民间艺术社团有40多个,大多由农民自筹资金、自置道具组建而成的业余剧团、文艺队、戏班子。这些社团活跃乡村,为农村的婚丧嫁娶及重大节庆提供演出服务,走出了一条以艺养艺,市场促艺的新路子。比如,杨林桥镇的民间文化能人组建了2支民间艺术表演团队,1个文艺节目策划工作室,全年开展演出活动达50多场次。梅家河、九畹溪等乡镇的民间艺人自发组建的文艺社团,年创收达数万元。这些文化社团的演出节目涵盖歌舞、小品、秧歌、皮影戏、吹打乐等特色艺种,原汁原味、诙谐幽默,颇受农民的青睐。
二、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观念滞后。部分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依然存在,“只要经济搞上去了,一俊可以遮百丑”的观念依然存在。文化工作“排不上号,摆不上位”,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钱紧了扔掉”的现象。还有的片面的认为:“文化工作是吹吹打打,蹦蹦跳跳,可要可不要”,因此“上面检查装装样,任务来了一阵风,风头一过无影踪”。诸如此类,种种错误认识,导致文化工作得不到重视和支持。
(二)农村文化阵地总量偏少。近年来,在各级文化政策的惠顾下,全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虽然都完成了兴建或维修改造的任务,但内部配套设施有限,利用效率不高。村级普遍存在“阵地少、活动少、设施差”的现状。部分村里的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多年未购进新书,现有图书陈旧破损,内容过时,少有人借阅。少数村虽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但因其设施简陋、设备陈旧而少有人光顾。这些现象,非库区乡镇较之库区乡镇,经济弱乡镇较之经济强乡镇,显得更为突出。截至目前,全县只有20%的村建有文化广场,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占全县农户的比例尚不足1%。这直接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农村文化队伍十分薄弱。乡镇文化干部绝大多数为兼职,主要在节日期间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平时主要精力忙于其他工作;有的文化专职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整体素质不高,在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不到应有的职能作用。由于待遇偏低,条件较差,难以吸引优秀的年轻专业人才到基层工作,这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农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低,农民群众文化增收的意识淡薄,渠道单一,许多民间艺术品、工艺品自产自用,很少进入市场流通,商品转化率低,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民俗文化活动大都由农民自发组织,没有与旅游产业结合,形成民俗旅游项目;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缺乏规划指导,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尚没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巩固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形成和谐的思想与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平台。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好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支持”。当前,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来源仍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县、乡两级要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有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经济不断发展、财政不断增长的同时,逐年提高在这方面的投入比例。要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要把项目带动战略引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些投资大、影响大的建设项目,可实行招商引资,采取商业化运作,推动一批公共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逐步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二是要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有财力条件、有工作基础、有工作积极性的乡、村、农户率先建立一批质量较高、活动较正常的宣传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以点带面,通过建成一批巩固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逐步在全县建立较为健全的网络阵地。三是要坚持“综合利用、资源共享”。集镇中心村可与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共同使用”,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并明确一名村干部为文化协管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充分发挥阵地的实际效用。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阅览室、运动场所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
(二)拓展文化内涵。根据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一要丰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节庆日、农闲等时机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形式上,要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时间上,要把“三下乡”与“常下乡”相结合;在文艺风格上,要将传统节目与现代节目相结合;在文艺内容上,要将民俗表演与政策形势宣传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既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长农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识,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领,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要深化创建活动。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的文化活动,倡导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社会风尚。积极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资源优势,通过送戏、送图书、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文艺活动等形式,推进文明社区、文明乡村、文明家庭的创建工作,积极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三要培育典型特色。通过特色文化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对现有的民间文化资源要保护好、发展好,对民间文化资源要系统挖掘、整理,按照“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开发利用”的方针,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工作,研究开发保护传承屈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好高龄艺人,特别是在全省、全市有影响的民间艺人,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建立传承机制。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抓手,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为基础,优秀民间艺人和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文化中心户为阵地,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原生态文化网络体系。要积极开发具有当地传统和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创新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开发文化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四是倡导自办文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扶持民间文艺队伍或个体办的文化实体,支持农民自办书社、演出队,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县每个乡镇甚至行政村都有业余文艺队伍,最终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民间文艺队伍、个体办的文化实体为补充,逐步形成文化网络,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创新文化体制。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过对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一要深化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屈原艺术团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文化中的主导作用。要不断深化文化单位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要理顺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达到“管人、管钱、管事”的统一,人员编制进入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纳入文化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人员工资福利纳入全额财政供给,解决其后顾之忧;活动经费按照有关政策列进县财政预算的“盘子”,由县财政按渠道拨付。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团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活跃农村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多方支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对于现有民间艺术团体。如皮影戏剧团、花鼓戏剧团、龙狮演出队等,要大力支持其以市场运作方式,与旅游景区、婚庆公司嫁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要规范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成立文化市场执法大队,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
(四)建好文化队伍。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馆)至少有一名专职干部和相应的兼职干部。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对乡镇和村级文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化组织的职能作用。一要提高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要经常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专职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积累生活、激发灵感,为广大农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二要发挥好“文化协管员”的作用。村级文化协管员是最基层的专门从事文化管理的队伍,要通过加强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辅导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基础性作用。三要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每年举办若干期农村文体骨干培训班,不断拓宽乡镇文化干部的知识层面,提高文化干部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思想正、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的乡镇文化干部队伍,强化对乡镇和村级文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体部门的职能作用。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注意发现、培育农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特别是要发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活跃在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乡土艺术家”的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