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试需要重点关注什么1 一、英语自我介绍吸引眼球 一般面试的老师都是该系外语比较牛的老师,尤其是重点大学,每个院系都有很多老师送去国外的大学当一到2年的交流学者,所以有不少老师外语都相当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研复试需要重点关注什么,菁选2篇,供大家参考。
考研复试需要重点关注什么1
一、英语自我介绍吸引眼球
一般面试的老师都是该系外语比较牛的老师,尤其是重点大学,每个院系都有很多老师送去国外的大学当一到2年的交流学者,所以有不少老师外语都相当好,就算他们语音语调不好,至少也有非常强的用地道的英语来表达思想的能力,而且,听力都相当好,所以他能百分百分辨出你的口语能力如何。
大家可以在网上找一些数据,然后整体都看一遍,结合自己情况,整理出了一篇自我介绍,和一些常见话题的答案。
总体来说,这个靠的是*时的口语训练,当然,突击一下英语也很好,至少能用上几句。我们还要考科技文献翻译,这个需要突击,建议大家把制作英语单词记忆卡片,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隔一段时间记一遍,尽量熟悉。
二、专业课向学长请教
对于复试中的专业课考试,一般学校都会提供相应的考试范围,因此同学们在初试结束后就应该马上着手进行复习。而不用考虑自己初试分数的高低,假如等初试分数公布后才开始复习,时间肯定不够。
就往年经验来说,很多学校公布分数后一周就开始进行复试工作,所以说同学们现在准备复试的时间并不多。如果学校没有给定复试考察范围,可以找该专业的师哥师姐,询问一下往年复试考察的大概范围,尽量做到有备无患。
另外,在面试过程中难免会遇上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专家提醒考生一定要沉着应对,要谨慎谦虚,要尽量全面地展示自己。老师提的问题,你不一定全都会,遇到会的,能多答尽量多答一些,遇到不会的,你不仅要坦诚地承认你不会,进一步你还要把自己知道的展现出来,把老师往你擅长的方面带。如果你一点都不回答,就坐在那发愣,老师会觉得你对专业一无所知。
考研复试需要重点关注什么2
一、专业知识考核
复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对专业课知识的考察。无论是跨专业还是非跨专业的考生,在面对专业课问题的提问时(具体形式可能是口述或者笔写)要有意识体现自己思路的独创新鲜性,因为导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其学术习惯很自然地会促使他们愿意多方听取新鲜思路和独创见解,并乐意招纳具备创新开拓精神的学生。
考生在提出自己个人见解时,态度要谦虚谨慎,不妨可先简要陈述对该问题的一般性见解,然后在对此肯定的基础上再详细提出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
若对某问题实在无独到见解,则可采用此手法:质疑提问(argue)法——对针对该问题一般性回答提出一到两个的质疑,或者对问题本身甚至与问题相关的话题提出问题或潜忧,然后与导师探讨,展开话题,探讨得越激烈越是利好信号,能够引发一场讨论也是学术素养之一。
而且,将来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常见的课堂授课方式即是讨论课,所以,考生有必要在面试环节体现自己眼光的独到性,和对新问题的敏感性。再若质疑也难以提出,那么中规中矩地回答问题也可,但要保证逻辑思路的清晰和条理。在一问一答的交谈过程中,导师可以鉴察到学生知识面是否广博,思路是否独到清晰,学术潜力有否,甚至对学生的谈吐风貌都可由此见一斑。
二、专业课之外内容考核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跨专业考入的学生,要特别预备诸如“为何换专业”,“本科专业和今后的研究专业有何关联”,“本科专业对今后研究专业有何推助作用”,“自己今后研究的优势在哪里”等等诸如此类的发难式提问。
对此,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多多从逻辑方法,思维习惯等上层角度去论证和应答,因为任何专业尽管其学科内容不尽相同,但研究问题的逻辑方法却大致可共享并普适。
如问:“你本科的化学专业会对今后所研究的企业管理专业有何帮助呢?”,可回答:“四年化学学科的研习培养出自己注重条理逻辑和追究方法步骤的这一理工科思维习惯,而随着管理学等人文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需要相当的数据支持已是方向之一,那么严谨的理性思维便可为发散浪漫的人文体验提供理论支持和逻辑化规范。”等等诸如类似。
可见,面试前,实在有必要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乃至最新研究动向,而可以预见的是,任何学科都在走向边缘化和交叉化,这是跨学科考研学生在面试时不可不提到的一点。
另外,导师一般还会问及学生为何考入此校,以及未来打算等等。如“研究生毕业后打算如何——求职抑或深造?”,该类问题旨在探寻学生的读研目的,回答时,实事求是上策,不可伪装作纯粹为了科研所以才来此读研,完全可坦诚回答为将来更好地求职,获一满意工作等等。
若导师进一步追问“打算寻觅什么样的工作”,该问题旨在考察学生的兴趣所在,内心诉求所向,所以回答时要有所考虑,本着收敛谨慎的态度。其实,直抒胸臆也无妨,因为关于未来,有太多不确定,此处露出少许破绽或不当,并无大碍,因为任何一个人,包括导师在内,都不会对诚实坦荡反感。
【考研复试需要重点关注什么,菁选2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