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2023年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1-16 10:50:06 来源:文池范文网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篇(精选文档)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指读全诗。(正音)

  ⑵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0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 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相看

  相知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 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相看

  相知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5

  一、教材解析

  本课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教材第8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故事词三首》的第一首。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河山”,让学生跟随作者在“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选编的意图一是是学生通过对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二是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丰富语言积累。三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教材要求和选编意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认识并会写三个生字。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选编意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会写文中出现的生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背诵默写古诗文。难点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鉴于学生对古诗文的接触已经有基础,他们喜欢读诗文,但对诗句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心境的了解必定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和引导,所以,我选择的教学方法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法,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二是创设情境法。将学生融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情境中,入情入境的体会诗人的心情,达到文本、作者、读者和谐交融的目的。

  三、学习方法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要以读为主,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更要体现和落实“读”的训练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领悟法”,让学生用“读、思、议”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形式,经历“初读正音——读出节奏——细读明白——精读品味——熟读积累”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四、教学流程

  依据单元主题、选编目的、课文内容和课后习题,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有以下点:

  (一)对诗导课知作者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谁能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诗句?

  师: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说到古诗,我想,唐代一位被后人称为诗仙的大诗人应该不陌生吧。他的名字叫——李白。

  关于李白,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旧知自然过渡到新课上,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为营造*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好铺垫。)

  (二)细解课题明学法

  1、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2、理解课题:对于诗的题目,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独——独自,孤独、孤单

  敬亭山你知道在哪里?你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就是学习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最好的方法之一。)

  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单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朓、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得名于天下。

  先理解每个词的意思,然后连词成句,我们就可以理解整句的意思了。

  3、师总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知道理解古诗句的方法就是通过看注释和联系生活经验逐词理解,然后连词成句,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此环节重在点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试给古诗标出节奏。带着节奏练习读。

  3、检查朗读情况:个人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有三步,一是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诗文;二是读出节奏,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古诗文的基础,所以对于这首朗读起来比较简单的五言诗,让学生自己读出节奏,应该是没有难度的。三是检查朗读情况,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这一环节也充分体现了“读”的学习方式。)

  (四)细读课文读明白。

  1、解词: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看插图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联系上文应该是看不够。)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所有的鸟都高高的飞走了,就连那一片孤独的白云也悠闲的飘向远方。

  师总结:师小结:这句中,出现了几种景物?板书:鸟飞尽云去闲。这些景物还在吗?留下的是什么?(凄凉、孤独)用有物衬无物,让我们更感到了一种(孤独之感,天地之大,就剩我一个人了。)

  三、四句:和我相互看着,看叶看不够的,只有敬亭山啊!

  还可以怎样的说?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看不够啊!(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只要能将句子说通顺完整,我们怎么调整这些词语都可以的。)

  这句中写了什么景物?(山和人)怎么样的状态?(相对)山会看着人吗?这是怎样的写法?(拟人)

  带着对句子的理解,再来齐读一遍诗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并运用解题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重点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精读品味悟情感

  1、鸟飞走了,云也飘远了,寂静的世界里只剩下了诗人和敬亭山。诗人凝视着敬亭山,感觉山也好像在凝视着他。可是,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吗?

  补充资料: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受尽了别人的歧视和冷眼,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2、如果你是当时的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3、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是啊,实际上,诗人越是写山的“有情”,越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4、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多读几遍,试着背下来。(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是为了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此环节的重点方法是创设情境法,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的心情,达到文本、作者、读者情感交融的目的。)

  5、如果让你依据诗文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你会怎么画?(机动)(学生交流: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作业:将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并和同学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好的将诗默写下来。

  自己查找一首李白的诗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的的布置有两个,一是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让背给爸爸妈妈听,并比赛默写,目的是为了落实将重点知识进行课后巩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二是收集一首李白的诗背诵下来,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用一首带多首的阅读教学要求,达到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淀的目的。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入境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板书“李白”,请学生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估计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夜宿山寺》、《秋浦歌》……

  2、今天,我们再来学*白的一首名诗:板题,生齐读诗题。

  3、请熟悉本诗的同学谈谈对敬亭山和诗歌的理解。

  4、师相机介绍诗人创作背景:《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二、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各种形式朗读古诗,正音、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众鸟、孤云。

  (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5)播放朗诵课件,聆听,欣赏。

  (6)配乐诵读,想象画面;读出诗韵,读出情感。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

  (2)点拨:李白寄情于山水,山水在他眼中便有了情。他把敬亭山当知己。

  (3)找到了这样一位知心朋友,李白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5)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6)指导朗读。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配乐各种形式诵读全诗。

  2、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3、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7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指读全诗。(正音)

  ⑵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心情。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图片引入,引出诗人所作《望庐山瀑布》,介绍诗人。

  2、揭题:诗人一生漫游过许许多多山山水水,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也留下了许多的山水诗篇。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介绍诗的背景。

  设计的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知。

  1、配乐欣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3、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合作学习,探究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3、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4、教师详讲古诗意思。

  (四)说诗意,模拟画面

  1、小组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2、小组代表口头表达诗意。

  (五)议诗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2、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

  3、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4、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六)配乐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七)诵读

  1、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想象的的情景,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

  (八)诵读大比拼

  1、男女生比拼。

  2、小组比拼。

  3、背诵古诗。

  (九)课堂小练笔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0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坐──这字义实在太寻常不过了,没什么可多说的。但若加一“独”字,那就大不一样了,其内蕴就够人玩味咀嚼的了。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题目就用了“独坐”两字。这里,让我们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看看它是怎样构思和写作的。

  解读文本使我我也陷入了独坐苦思:

  是李白的独享清闲,还是他无奈的孤独,或者是他超脱万物在瞬间灵感激发下的绝妙情感的表达。若是这样,岂不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了,那又如何形成有条有理,有形有味的课呢?虽说我选上了它,是因为对它有感触有兴趣,但这首诗该当如何化解教学呢?教参的所言人所共见,学生的理解有所局限,时空的距离更是沧海桑田难以沟通。

  独坐苦思中我搜索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了解了李白壮志难酬的无奈。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他恃才而傲,故终生未能得志;他蔑视权贵,鄙弃功名,又常抒悲愤,自然得罪了许多人。这从杜甫的《不见》中可窥一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独坐冥想中,我对李白思乡的惆怅有所了解。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我了解了李白遭贬流放的愁楚。如作于公元759年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在李白的身后找到了与他不谋而合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我了解了《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据清人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考证,《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了。长期的飘泊不定,饱受了人间的苦辣酸辛,倍添了孤独的感情。我找到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两诗比照,我看到了李白的见与不见: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云。两诗比照,我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是诗人那孤独的情怀。略有不同的是前诗的委婉,后诗的直白。委婉也好,直白也罢,同样流露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那是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恰是李后主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慨;恰是辛稼轩的“把酒问嫦娥”与“何处望神州”的无奈。

  当有了以上对文本外延的解读后,便自然转入了对文本内部文字信息的细读。那同样是独坐的咀嚼,而后便是独坐的拥有。

  捧读这首诗,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不是吗?一群争鸣的飞鸟,从树丛中掠起、飞走,天上飘来的一片孤云,也独自悠闲而去,离开了敬亭山,消失在苍茫的太空,面前只有这座敬亭山并不走开。青山与我相对而坐,在这茫茫天宇之间,似乎只有你才和我不离不弃,不厌不怨。为何李白独以此山为友,“相看两不厌”呢?敬亭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却又如老人独坐,闲淡恬静,泰然自若。“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并不在乎众鸟、浮云的远去。山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性情节操是何等的相似乃尔!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四.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五.总结全课。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篇(扩展3)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范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范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心情。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图片引入,引出诗人所作《望庐山瀑布》,介绍诗人。

  2、揭题:诗人一生漫游过许许多多山山水水,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也留下了许多的山水诗篇。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介绍诗的背景。

  设计的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知。

  1、配乐欣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3、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合作学习,探究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3、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4、教师详讲古诗意思。

  (四)说诗意,模拟画面

  1、小组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2、小组代表口头表达诗意。

  (五)议诗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2、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

  3、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4、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六)配乐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七)诵读

  1、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想象的的情景,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

  (八)诵读大比拼

  1、男女生比拼。

  2、小组比拼。

  3、背诵古诗。

  (九)课堂小练笔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0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坐──这字义实在太寻常不过了,没什么可多说的。但若加一“独”字,那就大不一样了,其内蕴就够人玩味咀嚼的了。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题目就用了“独坐”两字。这里,让我们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看看它是怎样构思和写作的。

  解读文本使我我也陷入了独坐苦思:

  是李白的独享清闲,还是他无奈的孤独,或者是他超脱万物在瞬间灵感激发下的绝妙情感的表达。若是这样,岂不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了,那又如何形成有条有理,有形有味的课呢?虽说我选上了它,是因为对它有感触有兴趣,但这首诗该当如何化解教学呢?教参的所言人所共见,学生的理解有所局限,时空的距离更是沧海桑田难以沟通。

  独坐苦思中我搜索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了解了李白壮志难酬的无奈。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他恃才而傲,故终生未能得志;他蔑视权贵,鄙弃功名,又常抒悲愤,自然得罪了许多人。这从杜甫的《不见》中可窥一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独坐冥想中,我对李白思乡的惆怅有所了解。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我了解了李白遭贬流放的愁楚。如作于公元759年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在李白的身后找到了与他不谋而合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我了解了《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据清人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考证,《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了。长期的飘泊不定,饱受了人间的苦辣酸辛,倍添了孤独的感情。我找到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两诗比照,我看到了李白的见与不见: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云。两诗比照,我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是诗人那孤独的`情怀。略有不同的是前诗的委婉,后诗的直白。委婉也好,直白也罢,同样流露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那是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恰是李后主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慨;恰是辛稼轩的“把酒问嫦娥”与“何处望神州”的无奈。

  当有了以上对文本外延的解读后,便自然转入了对文本内部文字信息的细读。那同样是独坐的咀嚼,而后便是独坐的拥有。

  捧读这首诗,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不是吗?一群争鸣的飞鸟,从树丛中掠起、飞走,天上飘来的一片孤云,也独自悠闲而去,离开了敬亭山,消失在苍茫的太空,面前只有这座敬亭山并不走开。青山与我相对而坐,在这茫茫天宇之间,似乎只有你才和我不离不弃,不厌不怨。为何李白独以此山为友,“相看两不厌”呢?敬亭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却又如老人独坐,闲淡恬静,泰然自若。“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并不在乎众鸟、浮云的远去。山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性情节操是何等的相似乃尔!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 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相看

  相知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 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相看

  相知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指读全诗。(正音)

  ⑵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

  师:诗人独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古诗。

  生齐读──抽生读──再齐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读中感知古诗大意。)

  三、自读自悟诗意

  1、学习诗的一、二两句:

  ⑴ 自学:

  ①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⑵ 反馈自学情况: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画在黑板上。(学生面露难色,不敢上台。)

  老师又减轻难度:你想到了什么就画什么,画不完也没关系,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一幅画。究竟这些同学画得对不对,好不好,就请大家根据诗句的意思来评价,看看你是不是把诗句读懂了。

  (一会儿,几双小手举起)老师抽了一位中等生。

  生1:画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画了一个亭子,亭子中站着诗人。

  刚画完,就有学生提意见:

  诗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么画起是站着的呢?这时,又有几个学生附和。这位一听有道理,赶快将人画成坐着的了。

  师引导:下面的同学说得很对,黑板上的同学也改得很好,你们读得可真仔细,非常好。谁能接着画出诗中的景象呢?

  (学生受到了鼓励表扬,一下子就信心十足了,小手纷纷举起)

  生2:走上台,很认真细致地在天空中画了两片云,又画了一只鸟。

  师问:他画得好吗?

  生甲:他的鸟画得很好。

  生乙:他画得不好。诗中说“众鸟高飞尽”,“众鸟”说明有很多只鸟,他却只画了一只鸟。

  师:你说得有道理,能上来帮他改一改吗?

  生乙:又在黑板上多画了几只鸟。

  师问: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丙:我觉得不对。因为“众鸟高飞尽”是说鸟飞得很高,很远,都快看不见了。他却把鸟画得这么大,这么清楚。

  (同学们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

  师:这些鸟改怎么画,你上去画出来,好吗?

  生丙,兴致勃勃地走上台,用简笔画画了一排小小的鸟影。

  师: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齐答:对了!

  师小结:

  刚才,你们读诗读得很认真,画儿也画得很好。你们仔细琢磨了诗中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认真体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你们用老师讲,自己就读懂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你们真能干!让我们来读读诗的第一、二句吧。(齐读)

  诗的第一、二句所写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呢?

  (孤独、凄凉、幽静)

  (这个环节,利用了中年级学生喜欢画画儿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绘画中、讨论中、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习惯。这种方法,适合于写景的诗,而且,诗中的画面容易画出来。)

  2、学习诗的第三、四句:

  师:诗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对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后面两句吧!

  生: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诗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三、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习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入境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板书“李白”,请学生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估计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夜宿山寺》、《秋浦歌》……

  2、今天,我们再来学*白的一首名诗:板题,生齐读诗题。

  3、请熟悉本诗的同学谈谈对敬亭山和诗歌的理解。

  4、师相机介绍诗人创作背景:《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二、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各种形式朗读古诗,正音、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众鸟、孤云。

  (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5)播放朗诵课件,聆听,欣赏。

  (6)配乐诵读,想象画面;读出诗韵,读出情感。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

  (2)点拨:李白寄情于山水,山水在他眼中便有了情。他把敬亭山当知己。

  (3)找到了这样一位知心朋友,李白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5)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6)指导朗读。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配乐各种形式诵读全诗。

  2、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3、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心情。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图片引入,引出诗人所作《望庐山瀑布》,介绍诗人。

  2、揭题:诗人一生漫游过许许多多山山水水,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也留下了许多的山水诗篇。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介绍诗的背景。

  设计的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知。

  1、配乐欣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3、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合作学习,探究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3、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4、教师详讲古诗意思。

  (四)说诗意,模拟画面

  1、小组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2、小组代表口头表达诗意。

  (五)议诗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2、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

  3、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4、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六)配乐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七)诵读

  1、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想象的的情景,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

  (八)诵读大比拼

  1、男女生比拼。

  2、小组比拼。

  3、背诵古诗。

  (九)课堂小练笔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1)

  1、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2、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3 、你对李白还有什么了解,还记得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吗?(背李白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仙李白(出示课件2—走近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课件课题3)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 生读题

  3、 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教师出示敬亭山课件)(课件4)

  4、 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课件5 写作背景)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出示诗歌)(课件诗歌6)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诗)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配乐齐读。(课件6 1)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 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课件6 2朗诵)

  2、 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课件画面7 1)

  3、 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 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 读一二句。

  2、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出示 鸟飞图)(课件7 2)

  3、 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出示 云去图)(课件7 3)

  4、 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5、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六、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 读三四句。(课件8)

  2、体会人山相看: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3、理解“厌”,说一二句诗意。

  4、 有“不厌”(看不够 看不足)引出;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5、 人山对话,写中悟情。

  孤独的诗人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又会怎样抚慰孤独的诗人?拿出纸和笔,写出人山对话。

  6、 分角色说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同学们,听完人与山的对话,诗人与敬亭山就是一对相知的朋友啊!(板书:相知)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 感受人山相悦。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8、 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七、拓展阅读《月下独酌》

  1、 有山相伴的日子,李白不会孤独,不会寂寞,同学们,当夜深人静,一轮明月当空照的时候,孤独的诗人有是这样排解内心的忧伤,找谁倾诉呢?

  2、 出示《月下独酌》(课件9)

  3、 读诗, 交流讨论。

  4、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举杯消愁,与明月对饮,同歌同舞,这就是诗仙李白,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伟大诗人!

  八、创设情景,吟唱古诗。

  1、穿越了千年时光,如果你来到了安徽宣州,你一定会去爬一座山——(敬亭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李白)你一定会轻轻地,轻轻地吟诵起一首小诗(生读诗歌)

  2、 诗歌诗歌,一首诗就是一首歌,欣赏歌曲《独坐敬亭山》生唱。(课件10)

  3、 结束语:李白的一生伟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如果你走近李白的诗歌世界,你一定会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与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鸟飞

  孤独

  云去

  相看

  李白 相知 敬亭山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么?如果喜欢古诗就应该对李白这个人不陌生了。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解诗题:对于问题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生自由汇报)

  师明确:敬亭山是一个山名。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出示生字生交流学习情况

  ②指读全诗。(正音)

  参考评价语:

  你读得很准确,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你的朗读水*进步很大!

  ③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

  一、二句(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师小结: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句: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师小结: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师:“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5篇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课件出示)生齐读。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5、总结: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望天门山爱国帆来日出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想像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李白的资料,侧重于写景方面的。

  vcd课件:

  教学方法:读读画画,读读讲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最近,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以怎样来学习?教师引导归纳学法:

  (1)说作者

  (2)读诗文

  (3)讲诗意

  (4)画风景

  (5)评意境

  (6)背课文

  (7)赏类文

  二、学习古诗《望天门山》

  1、说一说作者:李白。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约700余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其诗作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大。这首诗是作者遇赦返乡途经天门山时,看见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的景色后写下的一首诗。

  2、读一读。

  ①师范读;

  ②自己读、小组合作读,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插图自学古诗,读通,试着说意思。

  ③抓住重点词语读。(断、开、回、出)

  ④集体读。(注意音调和诗的*仄)。

  3、说一说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a、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结合画面说)

  b、师相机提问补充:

  “天门”指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从中间断开了,一个“断”字,让人觉得奇,为什么断了?是楚江水冲断了,能把山冲断的江水,是怎样的浩大和汹涌?楚江水使天门山从中间断开,冲开了(板书:出)一条顺畅的通道,可以想象出天门山地势的险要。

  “碧水”指楚江水,“碧”写出了江水的颜色,“东流”,向东流去。“至此回”,原文说是“直北回”,回的意思是到这里拐弯,(板书:回),楚江在这里因山势而转,形成回旋北流的气势。从前两行诗,我们可想象出山之险,水之大。(感情读一读)。

  “青”,绿色,写出了山的颜色,青山隔江对峙,相对而出,(板书:出)“出”,冒出来,体现了山之高。“孤帆”,孤是单一的意思,孤帆是江里只有一只小船。由于山势险要,江水奔流气势非凡,帆船在长江里显得很小。由于作者是远望,所以感觉到小舟仿佛来自水天相接的地方,仿佛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板书:来)作者赦免返乡,坐船顺流而下,感觉*青山相对而来。这也是作者行船的感受。给人以辽阔、浩瀚之感。

  c、看板书的四个动词,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d、同桌互相讲一讲。

  4、画一画。

  学生在准备好的画纸上画一画,指名到台上说一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5、评一评

  (1)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很优美,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如“断”“开”“回”“出”,生动形象,给全诗带来活力。(运用动词带活力)

  (2)李白把天门山这么美丽的画展现在大家眼前,从色彩上看,楚江水(碧)绿,天门山(青)绿,日(红),色彩明丽。画中的山是静态的、水、孤帆是动态的,行船的感受中,山也动起来了“出”,组成了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景物色彩明丽,动静结合。

  (3)短短的四行,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景色,真可谓是雄奇,壮丽的景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即为诗。

  6、背一背

  齐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美,音韵美,思想美,这首诗赞扬了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指名读,分组读,背古诗。

  7、赏一赏

  欣赏大家收集整理李白的其它的描写景物的诗。

  (课件出示)师生诵读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用语言描写《望天门山》,写成一段话,完成图画填色。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生字词。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0.(师板画*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1.*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2.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古诗《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

  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

  3、教师小结。

  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3篇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1

  语文具有丰富的学科特点和艺术魅力,古诗是语文学科中最美的部分,更有无尽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入选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易读易记,符合儿童的学龄特点。通过对《山行》这首古诗的教学,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感悟生活,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创设情境,展现古诗的画面美。

  二年级的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我按《山行》的内容、主题确定了悠远绵长的诗歌意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界面和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的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这幅图画。因为整个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秋天进行编排的,学生在《识字一》中已经掌握一定的词汇,可以进一步联系所学,巩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二、启发想象,领悟浓浓的诗情。

  通过对画面的启发观察,提出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杜牧的足迹一起去欣赏那片火红的枫树林吧!学习《山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寒山,石径,坐爱,红于”等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因而在教学中应着重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口语交际的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提高,产生较好的效果。让学生自主领悟到诗人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三、反复诵读,让学生表达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同样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我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既可以看着画面听范读,也可以看着画面、字幕诵读,还可以闭目美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总之,教完《山行》这一课让我体会到:教学古诗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要重视让学生自主明白一首诗的诗意,更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审美的能力。让诗歌这种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的口中渗透到他们的心中.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四年级下册语文《独坐敬亭山》教案3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独坐敬亭山》教案1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独”坐是“谁”独坐?

  ⑵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篇(扩展8)

——语文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 (菁选3篇)

语文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么?如果喜欢古诗就应该对李白这个人不陌生了。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解诗题:对于问题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生自由汇报)

  师明确:敬亭山是一个山名。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出示生字生交流学习情况

  ②指读全诗。(正音)

  参考评价语:

  你读得很准确,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你的朗读水*进步很大!

  ③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

  一、二句(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师小结: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句: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师小结: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师:“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语文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四)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语文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

  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2023年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篇(精选文档)】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