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 为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观念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
为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观念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有了意识,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学生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中领悟和体会,所以本节课教学力争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只是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进行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重点:对信息的处理。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一个问题:从城乡人口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台,体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在习题设计上,通过假设你是超市经理,你下个月将如何进货?和从1997至2000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中你想到什么?这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决策的能力。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学生亲历探究,自主实践,分析处理的过程。反思整节课,留下了许多遗憾,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统计图的解读,没有呈现一个坡度。从单式统计图过渡到复式统计图,没有体现学生的探索欲望。
2、课前的激励调动不充分,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紧张,沉闷。
3、过渡语言生涩,显得过渡不紧凑,不连贯。
4、评价语言不丰富,缺乏明显的指向性。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听过备课、点评、研讨,看到自身的很多不足,今后将不断学习,努力改正教学上的一些不足,认真钻研教材,继续学习课改的新理念,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真正把实惠带给学生。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2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同时,让学生在简单的方格纸上进行简单的描点、连线,学会制作简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对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两城市的月*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已经学过的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更为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家与学校距离”的数据,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简单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巩固和熟悉已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师指导并同学生一起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其特点,学会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得到相关信息,解决新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很好的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
这堂课时我一直在想着一点:相信学生的能力。于是这堂课上,我一直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导入,让学生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张单式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中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统计图,并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然而,对于这节课来说,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轻易解决的。比如说,如何同时表示两个项目,如何区分两个项目的直条。这节课我自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有: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教学前我翻阅了第一学段所有有关统计的教学内容,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生能做好的事我们不必手把手地教,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是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他、鼓励他。相信我,孩子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没有强制学生要怎样去做,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能不能在一张图上既能够表示城镇又能够表示乡村呢?”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尊重学生,倾注更多的人性关怀
尊重是一种无穷的力量。整节课,我以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每一句话。同时,我也教会其他的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给孩子以更多的人性关怀,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自信与自尊。
然而这节课并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后半堂课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反思其原因,只要有: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应变能力不够强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原来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单式统计图,引起认知冲突,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先介绍图例,再尝试绘制。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握好自己的环节,当学生讨论解决方法时,说出“城镇和乡村画一块”“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城镇和乡村”这一方法时,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作正面强化讨论,也没有介绍图例,而是急于让学生尝试绘制,这一教学处理的失误原本也是可以弥补的,比如通过绘制后评价也可以指出纠正。然而当时我心一慌,不禁乱了方寸。看到孩子们出错是,硬生生地请他们停下来,评价一位学生的“半成品”来学习图例的表示方法。学生大乱,有的画,有的听,有的`在讨论,浪费的时间较多,以致于最后没能统计班级同学自我得分的情况。有练习不够的缺憾。
二、主观情绪较重,自我调节能力不强
教学中最忌的是心乱。由于上述的失误,我方寸大乱,又没能及时调整好心态,不知不觉中不这种慌乱情绪传递给学生,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语言魅力不够
其一,表现在请学生停止绘制,观察评价其他同学作品时,我只强调“请看到老师这里来好吗?”学生当然不情愿。语言缺乏感染力,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二,表现在课堂交流上,语言还不够精练,有时还会重复用语。课堂语言是教师重要的武器,我今后一定要强加练习。
以上是我这次课后的简短反思,当然,这次上课的体会还不止于此,我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课,争取设计出更好的方案。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每一次的教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前进的阶梯,我一定要认真反思,不断改进教学,不断进步。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2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是:让学生能自主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进行数据分析;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人教版的教材对统计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渐深入、分阶段学习,所以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进行的巩固与扩充。由于学生学过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且掌握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把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定位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时能有话可说。而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放在练习课中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回忆,进一步明确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为新知做好铺垫。通过城乡人口数量的统计,逐步出示单式和复式两种统计图,通过两份单式统计图的展示、比较,逐渐引导过渡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发现单式统计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图例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感受到信息的同时,也发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既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直观地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两种数量是需要区分的,每个数量之间需要挨得近一点的,这样更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变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特点。从而掌握了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重视制图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这学期学生已经学会了画垂线、画*行线。具备了一定的作图能力。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三个步骤:
1、在纵轴上找到相应的数量,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纵轴重合,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
2、在横轴上找到相应的点分别画两条垂线,与刚才画的直线相交,这样条形就画出来了。
3、按要求在条形里均匀的涂色。按照这三个步骤,老师一步一步的给学生示范。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在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以鼓励、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回顾整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率低。反思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充分激发主动性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教学思路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将两种数据表示在一张统计图上,然后展示各种有代表性的统计图,否定错误的肯定正确的,在汇报中辨析,进一步规范复式统计图的画法。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并没有把握好。在汇报反馈中,多数情况都由教师自身讲解完成。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自我完善的机会。
二、没有及时发挥教学机智
在教学怎样利用已学的垂直知识来画好条形图环节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与教学预设不同,但随机出现的学生反馈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没有及时把握住,教师仍然停留在自身的教学环节安排中,没能及时给予肯定和针对的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更深刻的明白教学给予教师的使命:课堂上的主角是教台下每一个孩子,老师要做好一切准备,留出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的思想驰骋,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一个孩子的自主性;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灵动与活力!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新课开始我就讲述了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们的情感。然后我各出示了两幅我们镇江市和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镇江、青岛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声,然后我出示了一幅简单合在一起的统计图,面对这幅乱七八糟的统计图,请学生自己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一下子就把复式统计图的重点和特征都得了出来,让我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我又问:“对于那些比全国*均身高低的同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体验极限的思想,另外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扩展2)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是:让学生能自主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进行数据分析;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人教版的教材对统计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渐深入、分阶段学习,所以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进行的巩固与扩充。由于学生学过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且掌握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把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定位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时能有话可说。而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放在练习课中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回忆,进一步明确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为新知做好铺垫。通过城乡人口数量的统计,逐步出示单式和复式两种统计图,通过两份单式统计图的展示、比较,逐渐引导过渡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发现单式统计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图例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感受到信息的同时,也发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既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直观地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两种数量是需要区分的,每个数量之间需要挨得近一点的,这样更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变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特点。从而掌握了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重视制图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这学期学生已经学会了画垂线、画*行线。具备了一定的作图能力。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
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三个步骤
1、在纵轴上找到相应的数量,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纵轴重合,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
2、在横轴上找到相应的点分别画两条垂线,与刚才画的直线相交,这样条形就画出来了。
3、按要求在条形里均匀的涂色。按照这三个步骤,老师一步一步的给学生示范。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在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以鼓励、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回顾整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率低。反思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充分激发主动性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教学思路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将两种数据表示在一张统计图上,然后展示各种有代表性的统计图,否定错误的肯定正确的,在汇报中辨析,进一步规范复式统计图的画法。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并没有把握好。在汇报反馈中,多数情况都由教师自身讲解完成。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自我完善的机会。
二、没有及时发挥教学机智
在教学怎样利用已学的垂直知识来画好条形图环节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与教学预设不同,但随机出现的学生反馈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没有及时把握住,教师仍然停留在自身的教学环节安排中,没能及时给予肯定和针对的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更深刻的明白教学给予教师的使命:课堂上的主角是教台下每一个孩子,老师要做好一切准备,留出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的思想驰骋,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一个孩子的自主性;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灵动与活力!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2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
与单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复式调形统计图,并能更具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1)讲清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3)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数轴上的间隔。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信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只会看图,如果题目稍加改变,学生就不会填了。反思,以前教学在部分知识时,感觉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据学生的存在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这下学生豁然开窍,重视制图的过程,才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四个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竖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是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
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
漂亮。完全达到了作图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
带着学生去光盘播放室上完了复式统计图,谈谈一下几点感受: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它的优越性。
所以在教学一开始,为了照顾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分别出示了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降水量统计图,然后让这些基础比较弱的同学说说两个统计图中的数据,并问你获得了哪些数据?基本上钱皖、王波能说出图中的信息。
接着出示问题:你能看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思考,我下去巡视,这时我看出有的学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写在青岛市的统计图每月的下面;有的学生则观察两个表中的每个月,然后记下他们每月的差;还有几个学生没有思路,青岛市统计图看一下,昆明市统计图看一下,找起来很困难。
这时我让比较典型的学生汇报结果,然后追问:解决这个问题要看两个统计图,你觉得怎么样?有的学生回答要细心、仔细,有的预习同学则说:看起来不方便,可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这样看起来直观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但这是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是追问:如果你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你会怎样合起来?这是学生引出了两条折线不能一样,可以用实线和虚线区别开来,然后我在追问横轴和纵轴分别是什么,改变吗?学生很清楚地回答后,我觉得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个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时我再出示统计图。学生很快判断出前两个问题。效果还不错,特别在第三个问题,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更是积极。朱详甚至把这个月的降水量是另一个月降水量的几倍给找出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但出现了不足:一是整节课的容量不大,在照顾后进生复习以前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花的时间多了,还有在让学生回答“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时,很多学生想说,花的时间稍多了。二是本节课我只是局限于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以及去认识和分析统计图,没有意识到学生统计观念的情感培养,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很把统计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4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新课开始我就讲述了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们的情感。然后我各出示了两幅我们镇江市和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镇江、青岛两个城市20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声,然后我出示了一幅简单合在一起的统计图,面对这幅乱七八糟的统计图,请学生自己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一下子就把复式统计图的重点和特征都得了出来,让我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我又问:“对于那些比全国*均身高低的同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体验极限的思想,另外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5
这堂课上,我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熟悉的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导入,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张单式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统计图,并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节课以下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教学前我通过“关于统计你们都了解哪些?”复习了所有有关统计的知识,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为后面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打好基础。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没有强制学生要怎样去做,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衡。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没有机械地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有没有男女生比较起来更简便的好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图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信息?”,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然而这节课后半堂课的学习效率并不高。
一、课堂应变能力有待加强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原来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单式统计图,引起认知冲突,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尝试绘制,在交流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作品。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握好交流的环节,当学交流自己的合并方法时,面对学生各种观点如:“直条并列在一起不如分开好”“用虚线分开男生和女生更清楚”时,我有点手足无措,没有及时引导学生作正面强化讨论,图例的探究也不够到位,交流的层次性不够强,重点不够突出。
二、课堂语言不够精练
在课堂交流上,语言还不够精练,有时还会重复用语。课堂语言是教师重要的武器,我今后一定要加强练习。
重新审视自己的课,需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要不断改进教学,不断进步。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6
教学由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入手,问:谁能很快回答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相差最远?学生迟迟给不出答案,从而顺理成章引出课题。水到渠成地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补充介绍图例等名称。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不少学生出现了种种问题,(未看清图例,没有标明制图日期,图上未注明数据或将数据写在折线上等等)。我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与否,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怎样制作才完整,美观,正确。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没标制图日期,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补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适当提示学生。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
3、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没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7
这节课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与单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调形表示相应的数据。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复式调形统计图,并能更具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讲清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
(3)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数轴上的间隔。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信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的新理念。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只会看图,如果题目稍加改变,学生就不会填了。反思,以前教学在部分知识时,感觉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据学生的存在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这下学生豁然开窍,重视制图的过程,才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四个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竖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是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完全达到了作图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8
一、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观念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有了意识,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学生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中领悟和体会,所以本节课教学力争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只是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进行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重点:对信息的处理。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一个问题:从城乡人口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台,体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在习题设计上,通过假设你是超市经理,你下个月将如何进货?和从1997至20xx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中你想到什么?这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决策的能力。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学生亲历探究,自主实践,分析处理的过程。反思整节课,留下了许多遗憾,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统计图的解读,没有呈现一个坡度。从单式统计图过渡到复式统计图,没有体现学生的探索欲望。
2、课前的激励调动不充分,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紧张,沉闷。
3、过渡语言生涩,显得过渡不紧凑,不连贯。
4、评价语言不丰富,缺乏明显的指向性。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听过备课、点评、研讨,看到自身的很多不足,今后将不断学习,努力改正教学上的一些不足,认真钻研教材,继续学习课改的新理念,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真正把实惠带给学生。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以及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读图的能力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对以后其它复式的统计图有很大的作用。本节课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它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以及它的绘制,从中体会到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土的关键及它的优势。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这几点做得较好: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我舍弃的教材中安排的例题,而是结合08奥运会这一盛事,上课铃声中让学生欣赏08奥运会的精彩瞬间即节省了时间,又引起了学生投入新知识学习中。结合金银铜牌的数量开展教学,先得出金牌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再引到对银牌铜牌的关注,使教学内容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然过渡。在后面设计的一个四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统计时,不是直接呆板的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绘制,而是让学生结合夏季校服的制订,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后再绘制,不但更能体现教学目标,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
二、让学生学会质疑,在冲突中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掌握本节课重点。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并不是一味的告诉学生“当我们不能用原来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解决这个情况时,我们要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而是让学生说“你准备绘制几张这样的统计图?”(3张)让学生感到有点烦后,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同桌讨论:“能不能想一个好点的办法不用画这么多的统计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在学生得到初步的设想后再进行质疑,而且尝试让学生自己产生质疑,不断对得到的预想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完善,由完全一样的多个直条表示----用文字在直条上标注加以区分----用不同条纹的直条加以区分或用不用颜色的直条加以区分----到对不同的直条还要加以用图例说明,最终达到先确定图例,用不同的直条代表多种数据这一结果。可以说这一过程的开展真的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寻找方法,不蛋尝试后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同时学到新知识。
三、不足
1、是对教学时间的预设不到位,画条形统计图应该要想到绘制时间的需要,更何况我的新授例题是金银铜三种不同的数据,在绘制过程中更是需要时间,有点急于对学生绘制速度的要求,而对绘制的正确率有点忽略,有待以后改进,防止学生一味的求快而使错误率增加。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及绘制,但读图还是一个不能偏颇的知识点,在结合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的统计图在课后听了罗副的意见后,觉得是可以安排成出现它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读图,这样即可以避免因时间的仓促完成不了第二张统计图的绘制这一情况,又更好的在完成绘制目标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本节课可能由于自己嗓子有点哑,生怕声音不够响,反而使课堂上的语音有点“高亢”了,语言的精练虽有改进,但说实话应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扩展3)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
教学由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入手,问:谁能很快回答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相差最远?学生迟迟给不出答案,从而顺理成章引出课题。水到渠成地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补充介绍图例等名称。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不少学生出现了种种问题,(未看清图例,没有标明制图日期,图上未注明数据或将数据写在折线上等等)。我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与否,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怎样制作才完整,美观,正确。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没标制图日期,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补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适当提示学生。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
3、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没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2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新课开始我就讲述了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们的情感。然后我各出示了两幅我们镇江市和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镇江、青岛两个城市20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声,然后我出示了一幅简单合在一起的统计图,面对这幅乱七八糟的统计图,请学生自己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一下子就把复式统计图的重点和特征都得了出来,让我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我又问:“对于那些比全国*均身高低的同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体验极限的思想,另外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
带着学生去光盘播放室上完了复式统计图,谈谈一下几点感受: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它的优越性。
所以在教学一开始,为了照顾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分别出示了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降水量统计图,然后让这些基础比较弱的同学说说两个统计图中的数据,并问你获得了哪些数据?基本上钱皖、王波能说出图中的信息。
接着出示问题:你能看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思考,我下去巡视,这时我看出有的学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写在青岛市的统计图每月的下面;有的学生则观察两个表中的每个月,然后记下他们每月的差;还有几个学生没有思路,青岛市统计图看一下,昆明市统计图看一下,找起来很困难。
这时我让比较典型的学生汇报结果,然后追问:解决这个问题要看两个统计图,你觉得怎么样?有的学生回答要细心、仔细,有的预习同学则说:看起来不方便,可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这样看起来直观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但这是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是追问:如果你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你会怎样合起来?这是学生引出了两条折线不能一样,可以用实线和虚线区别开来,然后我在追问横轴和纵轴分别是什么,改变吗?学生很清楚地回答后,我觉得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个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时我再出示统计图。学生很快判断出前两个问题。效果还不错,特别在第三个问题,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更是积极。朱详甚至把这个月的降水量是另一个月降水量的几倍给找出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但出现了不足:一是整节课的容量不大,在照顾后进生复习以前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花的时间多了,还有在让学生回答“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时,很多学生想说,花的时间稍多了。二是本节课我只是局限于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以及去认识和分析统计图,没有意识到学生统计观念的情感培养,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很把统计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以及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读图的能力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对以后其它复式的统计图有很大的作用。本节课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它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以及它的绘制,从中体会到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土的关键及它的优势。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这几点做得较好: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我舍弃的教材中安排的例题,而是结合08奥运会这一盛事,上课铃声中让学生欣赏08奥运会的精彩瞬间即节省了时间,又引起了学生投入新知识学习中。结合金银铜牌的数量开展教学,先得出金牌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再引到对银牌铜牌的`关注,使教学内容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然过渡。在后面设计的一个四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统计时,不是直接呆板的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绘制,而是让学生结合夏季校服的制订,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后再绘制,不但更能体现教学目标,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
二、让学生学会质疑,在冲突中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掌握本节课重点。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并不是一味的告诉学生“当我们不能用原来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解决这个情况时,我们要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而是让学生说“你准备绘制几张这样的统计图?”(3张)让学生感到有点烦后,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同桌讨论:“能不能想一个好点的办法不用画这么多的统计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在学生得到初步的设想后再进行质疑,而且尝试让学生自己产生质疑,不断对得到的预想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完善,由完全一样的多个直条表示----用文字在直条上标注加以区分----用不同条纹的直条加以区分或用不用颜色的直条加以区分----到对不同的直条还要加以用图例说明,最终达到先确定图例,用不同的直条代表多种数据这一结果。可以说这一过程的开展真的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寻找方法,不蛋尝试后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同时学到新知识。
三、不足
1、是对教学时间的预设不到位,画条形统计图应该要想到绘制时间的需要,更何况我的新授例题是金银铜三种不同的数据,在绘制过程中更是需要时间,有点急于对学生绘制速度的要求,而对绘制的正确率有点忽略,有待以后改进,防止学生一味的求快而使错误率增加。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及绘制,但读图还是一个不能偏颇的知识点,在结合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的统计图在课后听了罗副的意见后,觉得是可以安排成出现它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读图,这样即可以避免因时间的仓促完成不了第二张统计图的绘制这一情况,又更好的在完成绘制目标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本节课可能由于自己嗓子有点哑,生怕声音不够响,反而使课堂上的语音有点“高亢”了,语言的精练虽有改进,但说实话应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5
一、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观念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有了意识,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学生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中领悟和体会,所以本节课教学力争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只是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进行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重点:对信息的处理。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一个问题:从城乡人口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台,体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在习题设计上,通过假设你是超市经理,你下个月将如何进货?和从1997至20xx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中你想到什么?这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决策的能力。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学生亲历探究,自主实践,分析处理的过程。反思整节课,留下了许多遗憾,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统计图的解读,没有呈现一个坡度。从单式统计图过渡到复式统计图,没有体现学生的探索欲望。
2、课前的激励调动不充分,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紧张,沉闷。
3、过渡语言生涩,显得过渡不紧凑,不连贯。
4、评价语言不丰富,缺乏明显的指向性。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听过备课、点评、研讨,看到自身的很多不足,今后将不断学习,努力改正教学上的一些不足,认真钻研教材,继续学习课改的新理念,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真正把实惠带给学生。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6
这堂课上,我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熟悉的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导入,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张单式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统计图,并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节课以下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教学前我通过“关于统计你们都了解哪些?”复习了所有有关统计的知识,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为后面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打好基础。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没有强制学生要怎样去做,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衡。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没有机械地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有没有男女生比较起来更简便的好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图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信息?”,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然而这节课后半堂课的学习效率并不高。
一、课堂应变能力有待加强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原来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单式统计图,引起认知冲突,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尝试绘制,在交流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作品。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握好交流的环节,当学交流自己的合并方法时,面对学生各种观点如:“直条并列在一起不如分开好”“用虚线分开男生和女生更清楚”时,我有点手足无措,没有及时引导学生作正面强化讨论,图例的探究也不够到位,交流的层次性不够强,重点不够突出。
二、课堂语言不够精练
在课堂交流上,语言还不够精练,有时还会重复用语。课堂语言是教师重要的武器,我今后一定要加强练习。
重新审视自己的课,需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要不断改进教学,不断进步。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7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是:让学生能自主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进行数据分析;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人教版的教材对统计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渐深入、分阶段学习,所以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进行的巩固与扩充。由于学生学过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且掌握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把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定位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时能有话可说。而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放在练习课中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回忆,进一步明确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为新知做好铺垫。通过城乡人口数量的统计,逐步出示单式和复式两种统计图,通过两份单式统计图的展示、比较,逐渐引导过渡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发现单式统计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图例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感受到信息的同时,也发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既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直观地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两种数量是需要区分的,每个数量之间需要挨得近一点的,这样更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变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特点。从而掌握了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重视制图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这学期学生已经学会了画垂线、画*行线。具备了一定的作图能力。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
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三个步骤
1、在纵轴上找到相应的数量,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纵轴重合,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
2、在横轴上找到相应的点分别画两条垂线,与刚才画的直线相交,这样条形就画出来了。
3、按要求在条形里均匀的涂色。按照这三个步骤,老师一步一步的给学生示范。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在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以鼓励、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回顾整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率低。反思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充分激发主动性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教学思路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将两种数据表示在一张统计图上,然后展示各种有代表性的统计图,否定错误的肯定正确的,在汇报中辨析,进一步规范复式统计图的画法。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并没有把握好。在汇报反馈中,多数情况都由教师自身讲解完成。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自我完善的机会。
二、没有及时发挥教学机智
在教学怎样利用已学的垂直知识来画好条形图环节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与教学预设不同,但随机出现的学生反馈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没有及时把握住,教师仍然停留在自身的教学环节安排中,没能及时给予肯定和针对的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更深刻的明白教学给予教师的使命:课堂上的主角是教台下每一个孩子,老师要做好一切准备,留出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的思想驰骋,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一个孩子的自主性;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灵动与活力!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8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
与单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复式调形统计图,并能更具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1)讲清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3)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数轴上的间隔。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信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只会看图,如果题目稍加改变,学生就不会填了。反思,以前教学在部分知识时,感觉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据学生的存在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这下学生豁然开窍,重视制图的过程,才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四个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竖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是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
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
漂亮。完全达到了作图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9
这节课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与单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调形表示相应的数据。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复式调形统计图,并能更具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讲清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
(3)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数轴上的间隔。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信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的新理念。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只会看图,如果题目稍加改变,学生就不会填了。反思,以前教学在部分知识时,感觉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据学生的存在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这下学生豁然开窍,重视制图的过程,才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四个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竖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是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完全达到了作图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扩展4)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0篇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讨论,也可以看书。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考虑,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教师适当进行了指导。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把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我没有拿一些学生较为困难的学生的作品,而是让他们也尝试加入到裁判的角色里面。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美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计图画的美观好看。
在该节课里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把握的不好,学生在做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没有时间,学生中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几个学生还是出现了制图不完整,有的忘记了标明数据,还有的把折线的起点连到了0刻度上。有较多的学生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所表达的语言都是不全面,不够准确的。其实学生的表达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该过程的掌握还是不太稳固。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
借用北师大版教材的“三个读懂”来做今天的教学反思。
一、“读懂教材”
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如,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较。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具体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较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现**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较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较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如,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
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我觉得我的课堂就是缺乏这样的细致的学的过程。孩子必须塌下腰来学,课堂才有真实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假就在这里,双方都很客气,蜻蜓点水,礼仪性的对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对学习的知识做很深入的思考,这真要不得。拿过教材之后,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两幅图,但是,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细思量细琢磨细设计。上过这节课再读教材,在这两副主题图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这样几个教学价值————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较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较合适。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行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二、读懂学生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如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对比。而折线统计图则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如,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较合适。
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候囿于我们的本体知识的匮乏,真是很难在瞬间读懂孩子的想法,读出这些想法里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多问一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读懂课堂
今天的课堂,刘义恺一个人和全班小朋友“单挑”,当孩子们都在异口同声的认为折线统计图优于条形统计图时,当孩子们都在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刘益恺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也可以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呀。这里有一个思辩和交锋。很可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们不仅辩,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说一说。这表现出我应对课堂偶发事件还缺乏教育机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开说一说,比如说,折线统计图怎么表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呀,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线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线**的,就是没有变化。那,条形统计图能不能表现变化?看,柱子的高矮,我们直观可见,这不就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变化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谁取代谁,以及谁比谁在某一方面有优势的问题。是的,确实不是取代的问题。教参上为了说明折线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因为条形统计图很直观,所以一样看得出来呀,从中我感觉,我的数学课还上得太假,当一个问题一个交锋真的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肯不肯舍不舍得会不会让孩子去交锋?假如真的这样一交锋,孩子们对两种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了,其实这是加深了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啊。这个课堂偶发事件使我掌握了一个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辩双方组织起来交锋。不要让孩子们只是坚持论点,更要紧的是拿出论据来。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3
这是一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进行的实践研讨课。传统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注重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观念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有了意识,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学生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问题解决中领悟和体会,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力争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重点,对信息的处理中学习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从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
新理念。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
通过一个问题:单、双手投球哪个更远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台,体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发现大多数人单手投球比双手要远的同时,也学会了判断一件事情的结果不能从一方面下结论。在习题设计上,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吃各类水果的情况这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虽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数学语言要更为精练,问题的针对性要更强,才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2.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4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参加跳绳比赛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几乎都经历过,因此,用这个作为载体,并且是5个数据,学生无论是在数据呈现,还是制成单式的折线统计图和复式的折线统计图后,都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这样就更容易发现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二、注意细节的处理:
在学生意识到要把两张单式的直线统计图合并起来以后,我在课件上先出现了两条黑色的线,让学生来考虑有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条线,学生说出可以用颜色来区分,也可以用虚线和实线来区分,在说线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注意图例的说明。这样,在无意之中,就让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三、让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
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王芳偏胖的体重,从单式到加上标准体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接着又设计了让学生观察小学生身高情况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向经理推销A、B两种品牌的彩电的销售情况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最后我设计一个奥运金牌条形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条形统计图不能整体观察金牌的增减趋势,再次展现出折线统计图的魅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先读懂教材,思考你要教会学生些什么?用怎样的方法让学生容易接受你所教学的内容。然后确定你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再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再来精心地设计你的教学过程,这样我们的数学课一定会更加精彩!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基本上
做到了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较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改进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探究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点”表示的意义和“线”的陡缓变化趋势,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较好的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通过动态演示画图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明确画图步骤,还掌握了画图的正确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给予,而是引导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在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目标: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分别表示什么?接着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观察和思维的碰撞中发现了特点、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使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3、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
著名教师张齐华老师说过:“我们需要的是孩子的思考”。因此,在本节课中做了几个努力: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工作人员根据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而不制成条形统计图呢?”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有什么作用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背后蕴含信息的思考,从而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统计表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引发了学生对两种统计图特点的反思,体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背景来选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中感受统计的价值。
《课程标准》中强*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统计活动中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中,选择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参加*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心电图、股票走势图、汽车销售情况、沙尘暴天气变化情况、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男性*均身高变化情况、芳芳一次生病期间的体温记录,以及让学生根据“四一班第一小组1分钟跳绳统计表”和“王芳6次1分钟跳绳统计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等等,这些事例的呈现,充分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学生兴趣盎然,既感到亲切自然,又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一些不足:学生表达能力有差异,个别学生心里明白,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需要老师的不断地提醒;绘图时仍有学生忘记标数据,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同时也在思考一些问题:如何更好的利用白板系统服务教学、是不是能充分放手,直接给出课题,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的目标,但这样做会不会跑偏?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这些都有待尝试!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6
统计图是统计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终身受益,而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单式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非常强烈。
(二)注重在对比中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环节,自认为较成功的一点是动画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又整体上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刚刚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有必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把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仔细观察说出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体会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最突出的特点是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练习中出示了三个统计表,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来判断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更合适呢?在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联系实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刻地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播放生活中的统计图,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有关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存在的不足:
这节课在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环节上有些拖泥带水,以至于画法环节没有实施,只能挪到下一节课进行。在有些语言上还有待推敲。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7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七单元《统计》中的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可是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示和用处。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清楚的表示事物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的表示事物的的变化趋势。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了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一点也不假,数学就是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出来的。依据我们两个班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引入:因为孩子们已经四年级了,而且对于条形统计图有了很好的了解,所以在引入的时候,我利用我们本学期的期中考试的四年级6个班的数学成绩的*均分做成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来进行分析。然后在班级的总分给出来,是个很大的数字,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并且让学生来解决一些问题,发现在绘制的时候很麻烦的,问题中你发现他们有什么样的变化情况一题时,有很多孩子不能回答上来。这时告诉孩子们我们很有解决的办法想不想学习,给学生一个思路,让学生小组合作来进行探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小组合组中探索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且让学生来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上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又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说一说你见过的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折线统计图,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知识之间的迁移和联系。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认识了两种统计图,那么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哪一种统计图又会更好一些呢?所以在练习中设计了一题,让学生选择你喜欢的统计图来完成,这时学生的选择各不相同,然后我让两种做法的孩子都一一进行了汇报,最后让学生总结看哪一种更好。通过亲身经历发现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但是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有优势,这样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
四、不足之处
1、 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面向全体,有个别反应快的孩子喊出答案的时候,就一带而过了,使得在练习的时候有的孩子人家问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他不懂就把所有的数字的都加起来写里面。
2、启发性语言运用不到位。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语言不够精炼,使得学生不太明白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总之,教育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相信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会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扬长避短,不断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和业务能力,做一名学生快乐学习的数学教师。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8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我在课前的谈话利用学生熟悉的旅游景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在探索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意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呈现过程,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和经历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现知识迁移的过程。加之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旅游人数和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旅游人数两组数据,带领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特点,激发学生读两种统计图的对比。
3、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课标中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20xx年来陕西旅游人数的预测,练习中预测病人体温,天气情况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回顾反思,存在很多的不足:
1、忽视很多小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渗透掉了。如:看到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疑问?用手势表示趋势使,除了上升趋势,还有下降趋势,水*趋势,波动趋势等,通过多种这些高低起伏的线段手势,更能让学生看出数量间整体的变化趋势。
2、语言表达不精练,问题设计不精细,导致个别地方学生理解不透提问意图。
3、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除了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分析外,在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突破不够。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9
这学期,学生开始接触折线统计图了,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条形统计图侧重于数量的大小,折线统计图侧重于变化趋势。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体会到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学生正确读取折线统计图上的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明确了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折线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如在例2的教学中,陈东0~10岁的身高统计图绘制后,让学生预测陈东10岁的身高情况,学生会知道陈东的身高会呈上升趋势,到成年时不变,到老年时回下降一些的变化趋势。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这节课最后的实践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并制作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这一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搜索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预测。本节课我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本节课中也有很多不理想之处,主要原因是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没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了解好他们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回应没做好预设。我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从更高的角度出发,不是只看到眼前的效果,而是从学生长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0
这节课主要是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了解了他们以前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把握的进行备课。
这节课的安排是先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的回忆,引出折线统计图。先出示条形统计图,向孩子们提问“这份统计图记录的是什么?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提这一问题目的,为了让学生在分析统计图时要先注意统计图所记录的内容是什么?再让孩子们交流从统计图上所了解的数学信息。边说边演示(只演示了一个),假如我将每个月的*均温度不用直线表示,用点表示,再依次连接,也就成了一种统计图,告诉学生们这叫折线统计图。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们答的不是很好,回答的过程当中又穿插重复了好多的内容。这一内容弄完后,接着问学生“这个地区20xx年的月*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和问题“让学生指出1月到2月间的*均气温的变化是哪段?2月到3月的*均气温的变化是哪段?”。这些问题处理完后解决“哪两个月间*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间*均气温降得最快?”学生自己想,交流重点是交流找的方法。还按排着一个内容是“在生活中哪些情况适用折线统计图?”这一问题只是轻微的处理了一下处理的并不深入,时间不够第二个草莓题没有处理。
这节课是顺利的上下来了,孩子们在课堂上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能跟着老师的问题积极的思考,思维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提问“哪两个月间的*均气温升得最快?说说你怎么看出来的?”有个学生说“我从这两个月之间线段的幅度看出来的”孩子回答说的不严密,但我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给予了及时的纠正。还有一个孩子说“我拿尺子比出来的。”他解释不清楚,就让这个学生进行了演示。可见孩子们各有各得法,都动脑筋了。在这个地方我要是加上一句,“我们看、量都会有误差的。最准确的是算一算,只有算才会让我们得到准却的答案。但是我却强调了一句,用计算来辅助,这样就使孩子们误认为,我只要能看出来就可以不算,从而忽略算得重要性。在分析折线统计图时又将重点的总结内容落下了,“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的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课后想到在分析折线统计图(完成书上的议一议)时,可以直接将问题出示,让学生思考回答,就会节约很长的时间。还有一遗憾,在导入中使用了属于无效语言的,“今天我们在将统计的知识扩大一些行不行?”不能因导而导。孩子们对问题的回答有偏差怎么办?如“你从这一条型统计图了解到那些信息?”学生回答“上面的书都是小数”这一数学信息对与这道题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我就没有处理,应该进行处理要不孩子不会明白自己找的不对,也可以在孩子说出后让孩子读出每个月的*均气温,这样孩子会更明白看些什么内容,而不是只看数字。在这节课中我明白了在上课时,一定要牢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该完成的就好,不要太深也不能少完成了。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0篇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
12月23日,在学校督导室的安排下,我执教了一节督导课,内容是《条形统计图》,课前我用心揣摩,精心设计,课后我虚心请教向听课老师求教,非常感谢仇老师等几位督导室成员和其他老师们对我的课堂那么细致入微的评课,老师们既有热情的鼓励,也有中肯的建议,大到教学环节小到一句话都对我进行了精细地指导,这次督导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温馨生日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犹如一道桥梁,连接书本的抽象内容与学生的思维,所以我在情境创设上费尽心思,一次次的思考,又一次次的否定,最终我确立了统计学生的出生月份为研究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充满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的探究中来。确定了情境之后,我为了不讲讲授内容泄密,请家长们再QQ群上悄悄发给我孩子们过生日时的温馨感人的照片,伴随着深情的生日歌,课堂与学生一起来感受同伴们过生日的"美好瞬间,学生既感受了浓浓的父母情和伙伴情,又自然地深入调查学生的生日月份。
2、经历统计过程
课堂通过一系列的请学生争当小小计数员、小小统计员、小小观察员、小小分析员等活动,通过提出关键问题:我们能不能将象形统计图的直观形象和统计表的能清晰地表示数量多少的优点合二为一,一起来创造一种新的统计图呢?学生先动脑思考,然后小组交流,集思广益完成设计,学生的设计作品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很有设计头脑,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研究出了条形统计图,甚至创造性地做出了折线统计图,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设计简明清晰非常精彩!
学生在自主探索、构建新知的环节中,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尝试制作——分析思考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学生学会如何制作统计图,总结出它的特点和优势。
3、课件演示梳理知识
这节课中,课件制作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尤其是在学生展示完他们的设计作品之后,他们的统计图还不够完善,这时通过课件动态地呈现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1)先写上统计图的标题,再注明日期。
(2)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带箭头的射线。水*方向的线叫横轴,表示月份;垂直方向的线叫纵轴,表示人数。
(3)在横轴上,根据统计的内容确定好条形的宽度和间隔,宽度要相同,间隔要相等。
(4)在纵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的情况,确定好每一格的高度,并注明数量,每一个小格表示1人。
(5)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度不同的直条,直条既可以涂色,也可以画斜线,并注明数量。接着我指出:像这样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再请同学们来观察它哪几部分组成的?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由标题、日期、横轴、纵轴、直条。
4、感受统计的价值
统计无处不在,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需要进行统计,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课前,我请学生按照学习小组确定他们的统计主题,分别是:一组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水果;二组统计《同步》52页作业的成绩;三组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四组是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五组是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明星;六组是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图形,在他们收集数据中自然而然地就感受了统计的价值,再请每个组根据你们的统计内容制作条形统计图。
我自己比较满意的环节是为学生呈现了一个有趣的统计的军事小故事,在战争中,机智的统计学家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故事讲授完之后,同学们对统计有了更大的兴趣!课下他们还津津乐道。
5、巧妙运用评价
课堂上我细心用漂亮的红纸剪成了星星的图案,精心设计了一项请听课的各位老师评选表现之星的环节,听课老师不仅进行了投票,还将评选理由告知孩子们,尤其李主任曾经在三年级教我们班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她对我们班的学生相当熟悉,她结合孩子们的进步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了鼓励和评价,这一环节使孩子们大受鼓舞。
二、努力之处
1、应合理控制教学时间。
课堂时间控制不是很合理,有些前松后紧,在学生运用小磁扣来表示自己的出生月份一环节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教学时间,这一环节可以加以精简或是放在课前进行。
2、语言不够严谨。
教学环节中,一些环节的语言不够严谨,缺少用心揣摩,这点在备课时缺少细致地揣摩。
3、应变能力应继续增强。
当课堂上出现学生将自己的公历和农历的生日记忆混淆,造成几个孩子提供了个别错误的信息之后,应变能力不够,这时我的思维有些混乱,显示出自己应变能力稍弱的劣势,这时完全可以通过几句简洁的语言加以过渡和解释。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在这堂课中,我和学生一起畅游统计乐园,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我相信他们会运用学会的方法和知识去探索更加广阔的数学天地。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2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衡。在此过程中,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层的内涵。
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主题素材的改变看似简单,但这确是学生感兴趣的,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纵向统计图。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
,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注重知识呈现的完整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本课的设计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3
我教学的内容是p35-36《运动会上的小统计》第二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第一是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说出统计的内容和数量,会比较数量的多少,特别是在两张不同单位长度的统计图中进行比较。第二是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我教学的第二课时是在前一节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和提高、拓展,对我来说公开教学课挑战练习课有很大的压力,但是在学校整体教研氛围的影响下,我们觉得基于单元教学的整体思考和实践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对我的考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引导与实践,谈谈自己的感受:
1、创设学习情境,围绕学生熟悉的主题展开学习。
本节课一开始就从北京2008奥运会的奖牌数开展导入,同时复习了前一节课所学到的单位长度的确定等等。紧接着,在观察了两张不同单位的统计图后,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哪个国家的成绩好,这个环节引发冲突,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统计图中不能单看直条的长短来比较数据的多少,而应根据单位长度的多少来判定。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数据、整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比较的方法。
2、在练习设计上由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从竖着的直条变成横向的直条,学生觉得很有新鲜感,学习兴趣也很高涨,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掌握制图的关键,就是要交换横轴和纵轴的统计数量和统计项目。而在最后的环节,我是请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让大家一起欣赏,从而感受到统计图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体会生活中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但是,在这节课的实践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比如对学生已有掌握的知识把握的还不够,出现预设和生成的之间存在差异,这也对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要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做到备学生。
整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是能充分利用知识的规律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现了现实化、活动化、自主化、小组合作化,使学生学得有益、有效,作为教师的我也成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整个过程,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极高,在不断地探索中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我也在练习课的尝试磨练中跨出了一小步!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4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课堂引趣,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一开始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感受,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统计上海申办世博会各轮投票情况这样一个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同时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表和图的第一印象来说说感受,然后引出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的组成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而制作条形统计图,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知统计图的结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尝试着自己来制作条形统计图。这种自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学生能学的教师绝对不讲。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软件载体来学习统计图的制作、分析,通过信息技术的链接、转换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知识深层面联系的感知。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
(1)在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增加一些现场统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挑选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这样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
(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
(3)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
在今后,我将不断学习,以课改精神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行为,勇于改革和创新,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5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课本从北京市20xx年8月的天气情况开始先让学生统计各种天气的天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同时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表和图的第一印象来说说感受,然后引出课题。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的组成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而制作条形统计图,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知统计图的结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尝试着自己来制作条形统计图。这种自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学生能学的教师绝对不讲。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软件载体来学习统计图的制作、分析,通过信息技术的链接、转换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知识深层面联系的感知。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6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简单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下面我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受:
1.注重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一开始我从近期的天气情况引入,出示*县20xx年10月的天气表,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收集数据的需求,使学生主动参与统计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活动经验,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数据。通过自主探究、同伴交流在对比中发现并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课后练习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在习题的设计上,通过“鞋店一周销售情况统计图”和“汽车通过情况统计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看图、制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注重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数据分析是统计教学的核心。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清楚的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引导学生整理数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数据,引出条形统计图。在后续的教学中,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分析,如:“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鞋店老板,在下次进货时,你有什么想法?”等,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课后反思整节课,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学情的把握不准,预设和生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对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要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做到备学生。
2.小组合作缺乏时效性,组内成员分工不明,导致时间的浪费。
3.评价语言单调,缺乏针对性,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改进,时间前松后紧,练习量不够。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7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110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提高学生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
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难点:
确定图中直条的高度,在提供的表格中准确绘制统计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周我们学习了复式统计表,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统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统计图。板书: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生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1)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及特点。
(2)回答问题:你还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一季度的*均气温相差最小吗?
(3)合并统计图。
(4)比较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揭示课题
2、分析统计图
(1)观察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不同。
(学生说出两者的不同点)
(2)引导学生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3)学生完成课本第110页的问题。
【评:在这里,教师担任的是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调动已学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认知与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个新问题并理解它的相关知识,进而培养他们从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P111“试一试”。
2、出示27—29届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图,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评:这道题跟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变得更有效。另外,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提供的数据,解答有关的问题。本题设计的问题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可以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习变得更灵活。】
(四)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表达的过程,从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要把生活而且尽可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引进课堂,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例题与练习,让学生从联系生活实际中学习新知。本节课设计了一道例题:“北京和桂林各季度*均气温统计”;两道练习:“泉山小学兴趣小组参加人数统计”和“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这些内容都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使学习变得更主动。这样一来,我们便能轻松地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想这也是数学的真谛所在。
二、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幕后引路人。这节课知识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我为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统计图的信息;通过学习例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把一个不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等等。这些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让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退居幕后的引路人,当他们学习的方向偏离轨道的时候,我便给他们送上一盏明灯,让他们能在数学海洋中顺利地扬帆启航。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在习题设计上,通过“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和“学生参加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这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制作复式统计图的能力。最后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电视节目的情况这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重要学习方式。尽管如此,这节课仍存在着一些遗憾:由于讲授这一课时是借班上的公开课,面对众多听课老师,学生又是陌生的,因此有时怕学生说的不到位扶的多了一些等等。
总之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是我受益匪浅,让我体会到一节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出不同的效果,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大胆尝试,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的教学反思》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8
这周第一次让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也是第一次教学生手把手的画统计图。
教后感觉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这册教学让学生绘制的统计图一般都是在方格中,一格可以代表多个单位。
2、会根据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里所包含的信息。
学生问题:
1、学生对于一小格代表几个单位还是能准确把握的,有时代表2个单位,有时可以代表5个单位,有时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代表100甚至1000个单位。孩子们把握的比我前期预测的要好。
2、当让学生说你知道哪些信息时,大部分孩子就会说,谁最多,谁最少,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对于一些本质的东西分析的不够。如:学案第65页有一题是从的降水量的数据图中你能得到那些信息,有什么建议?很多孩子只是看到了本质,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的想到了环境对于降水量的影响,甚至有的孩子能看到从1985年到1995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到了2000年有所上升,从而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保护环境,所以降水量有所上升。在课堂上,我根据最近西安市最近连续五天的空气污染指数居于全国120个城市的最后这一现状,一起和孩子们又探索了保护环境的问题,孩子们兴趣很大,知识面也很广,很感兴趣。这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好的例子。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知识,是在学习了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也基本顺利完成,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从师生的互动与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基础底子,能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达到较好的效果,与第一次公开课相比,不论是教态,教学课件,板书设计还是语言逻辑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节课并非十分完美,仍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更加突出强调条形统计图在制作时的规范性及要注意的事项:?不超格;要涂满格;用尺子画。因此作业中出现了各种作图不规范不美观现象,因此在作业评讲时应加强训练
2、教学课堂上学生活跃程度仍有欠缺,语音语调相对毕竟*稳,没有起伏,不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教学重点的突出强调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日后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调动积极性,尽可能地锻炼自身的口语能力,练就一把吸引学生学习的好声音。
3、虽然语言方面有所进步,但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精炼程度,日后还需加强练习。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欢迎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0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能体现以下两点:
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反思、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一)学习目标让学生来制定。当老师提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条形统计图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条形统计图怎么画、怎么用、为什么需要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怎么看。
(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来探究。在尝试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不同的人看事物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让学生在争辩中解决制图难点,产生思维的碰撞。当学生制图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在反思中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美观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由学生身边的事引出的数学问题,熟悉的生活事例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必要的数学工具,让学生充分体验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运用,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学好统计的初步知识显得日益重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
本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情境:北京2008申奥成功的盛典回顾,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感受奥运申请成功后的极大喜悦。接着,我又以*队往届的金牌数为切入口,引出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弄清的条形统计的制图步骤后,我以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为素材,通过即时的调查统计,让学生绘制出条形统计图,强化了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过程。课中创设的作品交流和欣赏统计图的环节,通过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的引导,让大家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生从最后提供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了职工*均工资的逐年上升,感受到了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在逐年提高。从环境质量分析图中,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三、一个没解决的问题引起的思考。
在课前同学提出了几个学习目标,最后我问:你觉得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有的同学认为前面提出的“为什么需要条形统计图”这一问题没解决。他没有从这节课中明显的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我认为造成这一问题可能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原因一:在导入部分时,老师的问题是----你喜欢哪一种呈现的方式。学生各抒己见,这时没有大部分同学肯定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为了充分尊重学生,我没有统一意见,不知如何处理更好。“六一”活动的设计,我原本想通过这环节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直观形象,但没有体现。教学后我觉得虽然这内容既有现实意义,有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对于教学条形统计图来说,这内容不够典型,确实无法解决为什么一定要画条形统计图。由此,我深刻地体会到面对一个个充满个性的学生,让他们主动探究的同时,教师该如何导,还得好好思索。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扩展6)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0篇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本单元例题的编排思想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进而从更高更宽的角度对统计图和统计量有新的认识,进一步地建立统计观念。
2.提供丰富的联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功能。
本单元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实际,一方面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设计了学生课外小组人数、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的玩具、学生体重等素材;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好奇和关心,因此素材的选择加强了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如设计了城乡人口、人均寿命、降水量等题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关心人口、健康和环保等社会问题。例题和习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从中更深入地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知识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
3.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例题和习题的设计信息量大、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不局限于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而是发挥观察力和想像力,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发现更多的信息,进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3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近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4月
年份 | 20xx | 20xx | 20xx | 20xx | 20xx | 20xx | 20xx |
人数(万人) | 24 | 18 | 30 | 36 | 36 | 54 | 60 |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4)思考: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情况;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单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习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习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4
统计图是统计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终身受益,而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单式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某市中小学生几年来参观科技展的人数,经过课前调研发现,学生没有集体去过科技馆,对此不太感兴趣。如此看来,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全国刚刚放映完毕,自20xx年1月16日首映以来,首周末票房就突破3000万元,成为有史以来最“牛”的国产动画影片,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我就抓住这一点,把观看本片的近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作为素材,把工作人员统计的人数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呈现,进而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听到此话题,果然一下子便把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非常强烈。
(二)注重在对比中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环节,自认为较成功的一点是动画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又整体上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刚刚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有必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把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仔细观察说出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体会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最突出的特点是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练习中出示了三个统计表,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来判断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更合适呢?在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联系实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刻地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播放生活中的统计图,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有关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存在的不足:
这节课在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环节上有些拖泥带水,以至于画法环节没有实施,只能挪到下一节课进行。在有些语言上还有待推敲。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5
借用北师大版教材的“三个读懂”来做今天的教学反思。
一、“读懂教材”
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如,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较。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具体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较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现**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较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较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如,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
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我觉得我的课堂就是缺乏这样的细致的学的过程。孩子必须塌下腰来学,课堂才有真实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假就在这里,双方都很客气,蜻蜓点水,礼仪性的对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对学习的知识做很深入的思考,这真要不得。拿过教材之后,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两幅图,但是,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细思量细琢磨细设计。上过这节课再读教材,在这两副主题图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这样几个教学价值————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较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较合适。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行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二、读懂学生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如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对比。而折线统计图则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如,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较合适。
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候囿于我们的本体知识的匮乏,真是很难在瞬间读懂孩子的想法,读出这些想法里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多问一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读懂课堂
今天的课堂,刘义恺一个人和全班小朋友“单挑”,当孩子们都在异口同声的认为折线统计图优于条形统计图时,当孩子们都在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刘益恺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也可以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呀。这里有一个思辩和交锋。很可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们不仅辩,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说一说。这表现出我应对课堂偶发事件还缺乏教育机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开说一说,比如说,折线统计图怎么表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呀,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线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线**的,就是没有变化。那,条形统计图能不能表现变化?看,柱子的高矮,我们直观可见,这不就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变化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谁取代谁,以及谁比谁在某一方面有优势的问题。是的,确实不是取代的问题。教参上为了说明折线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因为条形统计图很直观,所以一样看得出来呀,从中我感觉,我的数学课还上得太假,当一个问题一个交锋真的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肯不肯舍不舍得会不会让孩子去交锋?假如真的这样一交锋,孩子们对两种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了,其实这是加深了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啊。这个课堂偶发事件使我掌握了一个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辩双方组织起来交锋。不要让孩子们只是坚持论点,更要紧的是拿出论据来。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6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条形统计图的最大特点是:
它可以清晰地呈现不同类别中统计量的数量,不同的类别之间没有次序关系,即使改变不同类别在条形统计图中的次序,也不改变其本质。条形统计图适用于不同类别中统计量大小的比较。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晰呈现数量的多少,还清晰地表现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它关键在于描述时间或次序关系及统计量数量的变化情况,并用来预测。它的横轴通常是依时间或次序的先后排列的,若改变其顺序则往往会失去原来的意义。
折线统计图适用于表示随着时间或次序逐渐变化的统计量。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
一、从手势比划中引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能不能绘制成另外一种统计图。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比划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手势比划进行比较,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当然,从数学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20xx年参赛的队伍数可能会是多少?练习中预测陈东12岁时身高多少厘米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7
《折线统计图》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非典资料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在探索中认识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通过重点认识点和线来了解折线统计图,并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练习中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练习部分,我设计的练习都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用处确实是很广,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8
借用北师大版教材的“三个读懂”来做今天的教学反思。
一、“读懂教材”
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如,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较。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具体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较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现**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较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较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如,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
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我觉得我的课堂就是缺乏这样的细致的学的过程。孩子必须塌下腰来学,课堂才有真实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假就在这里,双方都很客气,蜻蜓点水,礼仪性的对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对学习的知识做很深入的思考,这真要不得。拿过教材之后,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两幅图,但是,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细思量细琢磨细设计。上过这节课再读教材,在这两副主题图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这样几个教学价值————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较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较合适。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行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二、读懂学生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如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对比。而折线统计图则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如,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较合适。
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候囿于我们的本体知识的匮乏,真是很难在瞬间读懂孩子的想法,读出这些想法里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多问一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读懂课堂
今天的课堂,刘义恺一个人和全班小朋友“单挑”,当孩子们都在异口同声的认为折线统计图优于条形统计图时,当孩子们都在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刘益恺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也可以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呀。这里有一个思辩和交锋。很可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们不仅辩,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说一说。这表现出我应对课堂偶发事件还缺乏教育机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开说一说,比如说,折线统计图怎么表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的,这就是变化呀,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线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缓,变化不明显;折线**的,就是没有变化。那,条形统计图能不能表现变化?看,柱子的高矮,我们直观可见,这不就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变化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谁取代谁,以及谁比谁在某一方面有优势的问题。是的,确实不是取代的问题。教参上为了说明折线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因为条形统计图很直观,所以一样看得出来呀,从中我感觉,我的数学课还上得太假,当一个问题一个交锋真的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肯不肯舍不舍得会不会让孩子去交锋?假如真的这样一交锋,孩子们对两种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了,其实这是加深了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啊。这个课堂偶发事件使我掌握了一个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辩双方组织起来交锋。不要让孩子们只是坚持论点,更要紧的是拿出论据来。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0
统计教学是数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是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折线统计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画折线统计图,并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得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画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呢?围绕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凸显以下几点:
一、注重迁移和对比
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迁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迁移。比如,在导入阶段,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学习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二、注重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的,思维也是由浅如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了解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教学难点是能根据分析的需要,正确选择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能,将书本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内容,为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本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看线段升降的几种不同情况变化看出统计图的变化情况,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将升降中的5种不同情况突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折线越陡,变化越大”,突出了教学难点,化解了教学重点,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机渗透思想教育为了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业,必须让学生运用真实的材料,从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引入,再用孩子们熟悉的身高以及体温最后分析学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整节课采用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让孩子们经历统计活动,体会数学的价值,并从中有机的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当然,课堂是动态的,教师事先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课堂掌控和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扩展7)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是:让学生能自主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进行数据分析;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人教版的教材对统计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渐深入、分阶段学习,所以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进行的巩固与扩充。由于学生学过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且掌握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把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定位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时能有话可说。而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放在练习课中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回忆,进一步明确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为新知做好铺垫。通过城乡人口数量的统计,逐步出示单式和复式两种统计图,通过两份单式统计图的展示、比较,逐渐引导过渡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发现单式统计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图例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感受到信息的同时,也发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既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直观地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两种数量是需要区分的,每个数量之间需要挨得近一点的",这样更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变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特点。从而掌握了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重视制图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这学期学生已经学会了画垂线、画*行线。具备了一定的作图能力。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
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三个步骤
1、在纵轴上找到相应的数量,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纵轴重合,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
2、在横轴上找到相应的点分别画两条垂线,与刚才画的直线相交,这样条形就画出来了。
3、按要求在条形里均匀的涂色。按照这三个步骤,老师一步一步的给学生示范。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在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以鼓励、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回顾整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率低。反思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充分激发主动性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教学思路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将两种数据表示在一张统计图上,然后展示各种有代表性的统计图,否定错误的肯定正确的,在汇报中辨析,进一步规范复式统计图的画法。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并没有把握好。在汇报反馈中,多数情况都由教师自身讲解完成。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自我完善的机会。
二、没有及时发挥教学机智
在教学怎样利用已学的垂直知识来画好条形图环节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与教学预设不同,但随机出现的学生反馈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没有及时把握住,教师仍然停留在自身的教学环节安排中,没能及时给予肯定和针对的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更深刻的明白教学给予教师的使命:课堂上的主角是教台下每一个孩子,老师要做好一切准备,留出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的思想驰骋,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一个孩子的自主性;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灵动与活力!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2
这节课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与单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调形表示相应的数据。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复式调形统计图,并能更具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讲清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
(3)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数轴上的间隔。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信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的新理念。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只会看图,如果题目稍加改变,学生就不会填了。反思,以前教学在部分知识时,感觉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据学生的存在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这下学生豁然开窍,重视制图的过程,才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四个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竖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是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完全达到了作图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以及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读图的能力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对以后其它复式的统计图有很大的作用。本节课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它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以及它的绘制,从中体会到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土的关键及它的优势。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这几点做得较好: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我舍弃的教材中安排的例题,而是结合08奥运会这一盛事,上课铃声中让学生欣赏08奥运会的精彩瞬间即节省了时间,又引起了学生投入新知识学习中。结合金银铜牌的数量开展教学,先得出金牌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再引到对银牌铜牌的关注,使教学内容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然过渡。在后面设计的一个四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统计时,不是直接呆板的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绘制,而是让学生结合夏季校服的制订,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后再绘制,不但更能体现教学目标,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
二、让学生学会质疑,在冲突中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掌握本节课重点。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并不是一味的告诉学生“当我们不能用原来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解决这个情况时,我们要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而是让学生说“你准备绘制几张这样的统计图?”(3张)让学生感到有点烦后,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同桌讨论:“能不能想一个好点的办法不用画这么多的统计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在学生得到初步的设想后再进行质疑,而且尝试让学生自己产生质疑,不断对得到的预想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完善,由完全一样的多个直条表示----用文字在直条上标注加以区分----用不同条纹的直条加以区分或用不用颜色的直条加以区分----到对不同的直条还要加以用图例说明,最终达到先确定图例,用不同的直条代表多种数据这一结果。可以说这一过程的开展真的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寻找方法,不蛋尝试后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同时学到新知识。
三、不足
1、是对教学时间的预设不到位,画条形统计图应该要想到绘制时间的需要,更何况我的新授例题是金银铜三种不同的数据,在绘制过程中更是需要时间,有点急于对学生绘制速度的要求,而对绘制的正确率有点忽略,有待以后改进,防止学生一味的求快而使错误率增加。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及绘制,但读图还是一个不能偏颇的知识点,在结合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的统计图在课后听了罗副的意见后,觉得是可以安排成出现它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读图,这样即可以避免因时间的仓促完成不了第二张统计图的绘制这一情况,又更好的在完成绘制目标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本节课可能由于自己嗓子有点哑,生怕声音不够响,反而使课堂上的语音有点“高亢”了,语言的精练虽有改进,但说实话应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篇(完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