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象征意义1 中秋节的象征意义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象征意义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中秋的象征意义1
中秋节的象征意义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中秋节文化意义
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驻丹颜。”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与含义
也有人说,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在唐朝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功德林月饼等净素月饼也深受消费者喜爱。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安。
在古代,中秋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这个习俗开始于唐朝年间。
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刚开始只是在宫廷内流行,但后来也慢慢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今天,我国月饼品种繁多。
按产地分为: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台式月饼、滇式月饼、港式月饼、潮式月饼、徽式月饼、衢式月饼、秦式月饼、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桂花月饼、梅干月饼、五仁、豆沙、玫瑰、莲蓉、冰糖、白果、肉松、黑芝麻、火腿月饼、蛋黄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等;从造型上又有光面与花边之分。
中秋的象征意义2
中秋的象征意义
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寓意也有团圆的意思。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赏月的寓意是什么:团圆,寄托情怀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人们通过在中秋节赏月来寄托情怀,也是人们渴望团圆的美好心情。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唐诗有多篇中秋赏月诗,如王建有诗:“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写道:“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中秋节又称月节、追月节、拜月节、玩月节。从唐代中叶开始,中秋赏月之风日盛,成为时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妇孺成诵。他的《把酒问月》,从“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了人生的感悟。
明清时期,祭月、拜月成为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这种月饼较其他月饼为“圆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长,画像金碧辉煌,非常精致。当时,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来的供品。
明清以后,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黄沙土做玉兔,装饰以五彩颜色。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20世纪初,民间索性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名称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依旧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中秋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原因
根据农历历法规定,“朔”所在这一天为每月初一。但同是初一,“朔”可能发生在凌晨,也可能发生在晚上,月亮最圆满时的“望”最早可发生在十五日的凌晨,最迟可出现在十七日的`早上。
阴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转规律而制定,它与月相对应的很准确。而农历是综合阴历、阳历的优点混合而成,这就难免存在误差。当人们把农历初一定为“朔”时,“望”则要视月球运转情况而定,通常它会出现在农历十五、十六两天。
满月迟来是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速度不恒定引起的。受诸多因素干扰,月球绕地球公转速度时快时慢,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所经历的*均周期是29。53天,但最长与最短周期相差13个小时。
如果在“望”以前月亮运行速度慢,则从“朔”到“望”可能需要16—17天,所以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情况。其实,“望”出现在农历十五、十六、十七都是正常情况。
中秋的象征意义3
中秋的`象征意义
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寓意也有团圆的意思。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赏月的寓意是什么:团圆,寄托情怀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人们通过在中秋节赏月来寄托情怀,也是人们渴望团圆的美好心情。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唐诗有多篇中秋赏月诗,如王建有诗:“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写道:“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中秋节又称月节、追月节、拜月节、玩月节。从唐代中叶开始,中秋赏月之风日盛,成为时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妇孺成诵。他的《把酒问月》,从“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了人生的感悟。
明清时期,祭月、拜月成为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这种月饼较其他月饼为“圆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长,画像金碧辉煌,非常精致。当时,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来的供品。
明清以后,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黄沙土做玉兔,装饰以五彩颜色。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20世纪初,民间索性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名称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依旧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中秋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原因
根据农历历法规定,“朔”所在这一天为每月初一。但同是初一,“朔”可能发生在凌晨,也可能发生在晚上,月亮最圆满时的“望”最早可发生在十五日的凌晨,最迟可出现在十七日的早上。
阴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转规律而制定,它与月相对应的很准确。而农历是综合阴历、阳历的优点混合而成,这就难免存在误差。当人们把农历初一定为“朔”时,“望”则要视月球运转情况而定,通常它会出现在农历十五、十六两天。
满月迟来是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速度不恒定引起的。受诸多因素干扰,月球绕地球公转速度时快时慢,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所经历的*均周期是29。53天,但最长与最短周期相差13个小时。
如果在“望”以前月亮运行速度慢,则从“朔”到“望”可能需要16—17天,所以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情况。其实,“望”出现在农历十五、十六、十七都是正常情况。
【中秋象征意义3篇(范例推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