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5篇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重要性及路径建议思考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药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 要性 及路径建议思考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文化,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医科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弘扬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传承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在各国间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的历史文化,其丰富的内涵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
深受古代哲学、古典文学的影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文化,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直接影响下,中医药学在诞生之初就形成了独特的哲学观和防病治病伦理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指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一、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 中医药文化是医科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理念内涵,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医科类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优势,挖掘中医药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内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医科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同向性
在 2009 年颁布实施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对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分别是“仁”、“和”、“精”、“诚”。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准则有相似的部分,分别对应的是友善、和谐、敬业、诚信。医科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其教育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其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容有一致性。
3.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医科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具有一定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取向的“仁”、“诚”这两个方面集中概括了医者的职业道德观念。“医乃仁术”、“仁者爱人”、“诚实守信”,医学院校思想教育的内在要求指导我们,必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体现出两者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文化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被誉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历史上,中医药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荣昌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国内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中,使其真正融入到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传承中医药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其融入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能够起到启迪心灵、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带来理论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念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医学院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在充分结合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担任重要作用。
有助于发挥高校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作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教育与合作是新时代高校的五大基本职能,高等教育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医科类高校尤其是中医药院校应当深挖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精髓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点,充分利用高校平台的社会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认同,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效益。
有助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的新载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来主导课堂的,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在网络时代,这种教学显然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如慕课等网络教学形式,线上的网络教学极大的节约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成本,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方便了教师的资源整合,激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系统高质量的慕课视频是中医药文化传播不可忽视的途径,各高校可建立大学生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和手机 APP 等媒体平台,进行中医药文化慕课等相关视频材料传播,主动占领新媒体网络舆论阵地。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医科类高校应当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是建立在扎
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在理论和实践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理论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和主动发现,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和文化创造能力,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助于继承中华传统道德,培育职业医德。在中医传统文化中,医道不分家,医学不仅讲求“医技”,更讲求“医道”。医科类大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中医德的传承、弘扬也是他们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推动力。中医药文化认为行医治病、施药救人就是施仁爱于他人。仁爱是医学道德的理论基础,即其仁爱思想为我国医生伦理思想之根基。仁术是医者可以推己及人,要求医者能从患者角度出发考虑,时刻为病人着想。医生要有一颗关怀体贴病人的仁爱之心,“视病人如亲友”、“行人道,灭人欲”、“行医不谋私利”。
三、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融入到高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之中。医科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职业特征基础上,正确把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
系,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完善自我人格,增强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目标,培养医学生树立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社会命运的崇高理想,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承担起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所要担当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特色文化氛围。歧黄之术,博大精深;杏林之道,妙手回春。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特有的社会形式、文化印记。大学校园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引导、身心发展、审美陶冶以及情操塑造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医学院校应当注重具有传统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建设。例如,将学校的整体布局中关于校园主要建筑和道路的命名引入中醫药经典词汇,校园建筑装修风格、学校标识和文化宣传阵地等方面尽量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融入到课堂教育教学,形成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在 2011 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对于中医药教育机构
的文化建设作出了新指示,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要建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学校课堂中逐步融入中医药文化知识,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对教学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成为既具有文、哲、史等理论功底,又要具有丰富中医药文化专业知识的复合人才。医科类高校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教育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开设课程。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度融合,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有利于中医药院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融入到学生社团建设和社会实践。高等医学院校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结合专业特点,打造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精品社团,选派相关专业专家教授进行指导,在寻求医学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要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融入到社团建设之中,为培养医学人才提供更加丰富的土壤和营养。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医学专业特色,通过传统医德医风教育实践,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德育功能,有效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救死扶伤、服务大众健康的医德医风。
搭建中医药文化传播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医科类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学校自媒体平台,建立关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网站、网页或手机 APP,主动占领网络舆论思想阵地。重点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优秀精品视频公开课,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对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交流探讨,聘请相关专业专家教授作为网络舆论引导,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让大家真正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内涵。
篇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普及实践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建议刘仪辉 , 余亚微摘要 新媒体作为近年来一种新餉传播和媒体形态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 本文梳理了当前中医
药文化传播途径的现状 , 分析了网站 、 微信 、 微博 、 短视频和手机软件等媒介传播存在的问题 , 最后给出了解决问题
的对策建议 , 力争实现传播形式多样性 、 趣味性 、 通俗性 , 传播内容权威性 、 真实性 、 实用性 , 传播目的回归性 、 纯
粹性 、 科学性.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 中医药文化 ; 传播中图分类号 G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
(
2019
)
246-0174-03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总是无处不在地改变着人
们的生活 , 传播媒介的革新也不例外 , 技术发明往
往催生新的传播手段 。
新媒体有多种版本的定义 ,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得出不同含义 。
美国 《 连线 》
杂志对新媒体 (New
Media) 的定义是 “ 所有人对
所有人的传播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
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
播的媒介等 。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 新媒体作
为一种新的传播和媒体形态 , 它将内容数字化 , 利
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面向全球用户即时提供
海量信息并为所有用户创作新的内容提供便利 。
新
媒体时代下中医药文化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
调查了解当前现状 , 分析存在的问题 , 研究对策是
文化传播研究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1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新媒体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
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
与电视 、 广播 、 报纸等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相比 , 它具有即时性 、 开放性 、
分众性 、 融合性 , 低成本全球传播海量信息 , 内容
个性化 、 社群化 , 检索便捷化等特征数字化的
传播内容促进了传播过程的双向互动性 , 同时也促
进了传播内容的生成性 。
目前中医药文化网络传播
主要是通过网站 、 微信 、 手机短视频 、 微博以及专
门的手机 App 软件等方式 , 这些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都具备数字化和互动性的特征 。
互联网传播中医药
文化要注意营造氛围 , 合理解读 , 创新理论知识 ,
创新技术方法 ,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切 。
当前中医药
文化传播的现状距理想的目标状态还存在一定差距 。网站方面 , 目前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网站主要是
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官方网站文化专栏 、 省市县中
医院网站文化专栏 、 健康类专题网站和少数中医药
科研机构网站文化专栏 。
例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官方
网站设有 “ 文化江中 ” 栏目 , 北京中医药大学官方
网站设有 “ 中医天地 ” 栏目 , 广州中医药大学官方
网站设有 “ 博物馆 ” 栏目 。
网络上还存在一些企业
经营的中医药网站 , 例如 “ 中医中药网 ” “ 养生之
道网 ” 等这些网站的经营主体都是企业 , 网站内容
非常丰富 , 网站日访问量也非常大 , 但其发布的内
容在专业性和科学性方面不如中医药权威机构 。
中
医药权威机构的中医药文化网站或专栏也存在一些
问题 , 例如网站疏于维护导致内容更新速度很慢 ,
网站开发较早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 内容学术性强 、
实用性差 、 枯燥乏味 。微信作为一款免费即时通讯应用程序 , 根据该
企业 2019 年初的数据 , 微信月活跃用户已超 10 亿 。
微信作为国内用户数最多的社交软件具备强大的文
化传播的效力 。
目前有很多微信公众号致力于传播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 , 例如 “ 悦读中医 ” “ 中医养
生 ”
“ 中药养生 ”
“ 中药百科 ” 等微信公众平台都发
布了大量关于中医药文化的知识 。
除此之外 , 微信
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和微信群对信息进行传播和转基金项目 :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 中医药健康文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项目编号 :
GJJ170715
).
通讯作者 :
余亚微 , 讲师 , 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管理.作者简介 :
刘仪辉 , 讲师 , 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化教育.《 科技传播 》 2019-11
( 上力17411 上内文 .indd
174 2019/11/7
14:01:42
科学普及实践发 , 具有传播速度快 , 受众面广的特点 。
但是 , 调
查发现关于中医中药的微信公众号注册主体大多数
都是个人 , 少部分是医药专业人士注册的 , 大部分
账号是非专业人士凭个人兴趣爱好发布中医药养生
保健文章 , 内容较为杂乱 。
因此 , 微信公众号虽然
有海量中医药信息 , 却也鱼龙混杂难辨是非 。短视频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 , 一
般是传播时长在 5 分钟以内的视频 。
随着各类移动
终端的普及和网络的提速降费 , 短小精悍又有趣的
大流量视频传播内容逐渐获得网民的青睐 。
近年来
闲暇之余观看短视频成了很多人的爱好 , 2019 年 5
月短视频 App 活跃量数据中 , 仅抖音一款 App 就有3.
5 亿的月活跃用户 。
快手 、 西瓜视频 、 火山小视
频等软件同样达到了
1 亿的活跃量 [3] o 短视频是当
前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媒介 , 例如用 “ 中医 ” 关
键词搜索到几百个抖音 App 注册账户 , 涵盖中医养
生文化 、 中医知识教育 、 中医文化传播等内容 , 它
们发布的各类视频作品数量成千上万 。
短视频应用
的飞速发展正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的方式进行信息分享 、 传
播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媒体 。
微博具有发
布信息速度快 , 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 而且可以
发布图片和分享视频 , 微博发布信息的速度远超传
统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 。
微博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
自主性 、 选择性 ,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
内容质量决定是否 “ 关注 ” 某用户 。
笔者同样用 “ 中
医 ” 关键词搜索新浪微博用户 , 粉丝超 100 万的用
户有很多 , 这些用户发布的内容主要围绕中医健康
养生 、 中医药知识话题 , 而且账号主体大多数是
个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 , 手机应用软件成为中医药文
化传播的新阵地 , 很多企业为了营销推广需要都开
发了很多免费的中医药 App,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宣
传推广了中医药文化 。
例如 “ 中医通 ”
App 定位为
中医学习和生活的小帮手 , 以实用性 、 趣味性为特
色 , 通过图片认识中药 , 还包括中医四大经典 、 四
小经典等内容 。
“ 中医古籍 ”
App 收录历代医家海量
著作 , 包含中医入门 、 养生保健 、 本草方书 、 临证
各科等详细分类 。
“ 中医智库 ”
App 根据其软件自我
介绍有 2
000 古籍 、 4 万医案 、 30 万方剂 , 提供随
时随地自由听书 。
手机应用软件市场还有诸如中医
药宝典 、 养生文化大全 、中医常识大全等各类 App,
琳琅满目 , 但若要选一款合格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软
件会让人无所适从 。新媒体时代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是网
站 、 微信 、 微博 、 短视频 、 手机应用软件等 , 它们
传播方式多样内容包罗万象 。
同时传统媒体中的报
纸 、 广播 、 电视也有一部分宣传功能 。
户外电子屏 、
移动电视 、 楼宇展板等实体媒介是中医药文化传播
的有益补充 。
令人遗憾的是传播受众最广 , 用户群
体最大的微信和短视频的注册主体基本上是个人 ,
中医药权威机构创建的账号非常少 , 专业机构利用
新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积极性不高 , 参与度不够 。
个人创建的账号在发布内容时因自身专业性不强 ,
缺乏信息审核流程 , 客观上导致一些虚假信息 、 不
实信息充斥网络 , 误导人民群众 , 产生不良影响 。2 中医药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2.1 传播形式单一枯燥相比第一代媒体报纸 、 第二代媒体广播 、 第三
代媒体电视和第四代媒体互联网 , 新媒体的传播形
式已经取得很大进步 , 新媒体传播汇集数字 、 交互 、
移动和个性等多因素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趋势 , 而且
适应了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
但总体来看 ,
传播的形式仍停留在文字 、 图片 、 视频 , 基本上是
依靠网络的线上传播 , 形式仍较为单一 , 内容也比
较枯燥 。
形式多样的传播途径应该做到线上线下相
结合 , 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播主要集中在互联网 ( 线
上 )
, 互联网的传播从形式方面已经较为丰富 , 但线
下的形式比较缺乏 。
对于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不仅需
要互联网传播 , 更需要人们去亲身感受 、 切身体会 ,
促进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2.2 传播内容虚假浮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医药文
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积淀具有良好的群众知晓度 ,
几乎家家户户都对中医药知识略知一二 。
但现实存
在的情况是当前各类中医药宣传网站和软件充斥着
大量医疗保健的商业广告 , 通过惊艳的标题和浮夸
的内容吸引眼球 , 为达到营销产品目的不切实际地
夸大中医治疗效果 , 违背科学地编造治疗奇迹 。
网
络上出现了治疗疑难杂症的 “ 祖传秘方 ” , 甚至包
治百病的 “ 神医大仙 ” 这些负面内容严重影响中医
药文化的健康传播 。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微信公
众号的账号主体都是个人 , 作者仅凭个人兴趣或网
络摘抄东拼西凑就发布一些所谓的健康养生文章 ,
发布内容随意性强 , 其真实性 、 科学性得不到保障 。
2.3 传播目的商业逐利当前有些健康类网站和中医药手机软件看似发
布中医药保健知识 , 提供诸多中医养生之道 , 实则
在内容中植入很多中医药广告 , 其真实目的是推销175,2019-11
(±) 《 科技传播 》11 上内文 .i
ndd
175 2019/11/7
14:01:42
科学普及实践各类保健品 。
有些微信公众号创建初期为吸引用户
关注 , 发布优质原创中医药文化内容 , 发挥了传播
文化的作用 , 但因后期关注量上升或其他原因也逐
渐走向商业逐利道路 , 开始推送广告 。
商业逐利行
为容易破坏中医药文化的群众基础 , 容易歪曲中医
药文化的精神内涵 。3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对策建议3.1 传播形式应具备多样性 、 趣味性 、 通俗性实施全方位立体式中医药文化传播 , 除了借助
新媒体传播之外 , 还可以釆取例如可以釆取参观中
医药博物馆 、 中药种植基地 ; 体验热敏灸技术 、 中
医健身气功 ; 建设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等方式传播
中医药文化 。
近年来 , 江西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中
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工作 , 不断提高中医药的知名度
和美誉度 ,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 创新思路方法 , 把
握宣传规律 , 创作优质作品 。
学校成立岐黄国医外
国政要体验中心 , 编写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课外读
本 , 实施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 , 打造了集中
药标本 、 种植 、 炮制及中医推广为一体的中医药文
化体验区 , 举办中小学教师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培
训班 , 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一系列举措 ,
深入创新传播中医药文化途径 , 情境式 、 体验式学
习中医药文化 。
这一系列举措深度传播了中医药文
化 , 扩大了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 增强了中医药服
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 多措并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
效果 。3.2 传播内容应具备权威性 、 真实性 、 实用性为规范中医药文化传播内容 , 可以釆取诸多措
施减少虚假浮夸内容 。第一 , 鼓励权威机构创建微信公众平台 , 发布
专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信息 。
例如中医药科研院所 、
中医药杂志社 、 省市县中医院都是比较权威的微信
公众号账号主体 , 这类账号主体发布的消息一般具
有较高的可信度 。
能够让微信用户获得科学的中医
药文化知识 , 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公信力 。第二 , 中医药院校应完善和建设中医药文化传
播专题网站 , 采用通俗易懂 、 喜闻乐见的方式科普
中医药知识 , 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 。第三 , 为杜绝网络虚假浮夸的内容 , 保障群众
身体健康 , 互联网监管部门要加大网络内容监管力
度 , 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3.3 传播目的应具备回归性 、 纯粹性 、 科学性一方面 , 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该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医药经营市场 , 正本清源 , 以
正视听 。另一方面 , 广大群众也应提高自身的中医药知
识辨别能力 , 不要盲目轻信网络言论 。
中医药文化
传播应该记初心 , 担使命 , 淡化商业利益 , 回归中
医药文化内涵 。
互联网传播中医药文化要以中医养
生知识 、 中医养生文化为突破口 , 传播中医的哲学
观 、 生命观 、 思维方式等 , 让人们形成正确的健康
价值观和科学的养生保健方法⑷ 。
通过文化宣传和
切身体验让人们热爱中医药文化 , 运用中医药文化 ,
传承中医药文化 。4 结语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
战 , 传播媒介越丰富 , 人们对于媒体的选择也越多 。
中医药文化传播事业需要及时适应新媒体 , 新变化 ;
主动创造新机遇 , 新发展 。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站 、 微信 、 微博 、 短视频 、
App 软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创作合适内容宣传推广
中医药文化 。另一方面中医药权威机构要积极参与到中医药
文化传播事业中 , 成为中医药文化国内传播和海外
传播的中坚力量 , 营造全社会信中医 、 用中医 、 爱
中医的良好风气 。最后 ,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虚假中医药知
识的筛查和监管 , 建立内容审查机制 , 营造风清气
正 、 科学务实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络环境 。
中医药
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 传承...
篇三: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关键词:运动养生 情志养生】一、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内容及思想运动养生文化在我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经不同时期的不同养生专家不断总结和补充,给运动养生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调神、养精、练气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1.强调“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经典的养生及医学论述中,大都提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比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等。古人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则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说明身体的活动能够使体内精气流通,活动是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由此可见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健身是传统养生学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身体活动达到健康的目的,是中医防病和养生的重点。中医养生理论反对长时间坐卧,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同时中医养生还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术数”,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各种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的运动养生健身法,以上均说明身体不运动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不难看出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锻炼,而且精于锻炼的。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认识到运动对人体健康及寿命的积极影响。这些观点都说明了“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身体不间断地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从而不受疾病的侵扰,才能使整个生命过程充满活力。所以,运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应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全过程。2.“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运动养生的基本核心理念传统运动养生中注重“以和养生”。综合传统运动养生观,我们发现传统运动养生学中有很多关于“和”的阐述,运动养生学上的劳逸适度、形神统一、阴阳平衡、动静合宜所形成的最佳状态称之为“和”。我们认为“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理念。古代养生学中提到的“和于术数”、“不妄劳作”的思想,要求正确地掌握运动养生的方法,其中就有动静兼养的含意,同时“不妄劳作”应以“形劳而不倦”为标准,要求人们生活中要劳逸结合,过度劳作,影响健康;过度安逸,
同样也违背养生之道。晋代养生学专家葛洪强调“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认为劳动、运动时身体可以动摇血气、滑利关节,对健康长寿有益,但是运动太过或不及都会伤身,而且影响健康长寿。可见,传统运动养生观认为生命的存在是由矛盾着的双方所构成的,运动养生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劳逸的协调平衡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如果矛盾双方的发展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生命失去存在的条件,二者只有在一定限度内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生命在于运动,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长期实践我们认识到,采取劳逸结合、动静兼养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3.传统运动养生注重“内外双修”与“形神兼养”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指导思想是心身统一,调心在于养神,练身在于行健。“心身统一”是传统体育养生对待人体生命的整体认识观。“心全于中,形全于外”是传统运动养生对待人体生命的基本要求,“形神共养,性命双修”是传统运动养生的炼养观。我们可以看出,以西方体育为基础的运动方式多注重以肢体的运动来追求健与美的身形,从而达到改善体质健康状况的目的。传统运动养生观不仅注重“以动养形”以提高人的体质健康水平,而且更加重视对“神”的调养,形成了“形神兼养”的运动养生理念,讲求对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使人的身心全面健康,这也是中西运动养生观具有本质区别的一点。二、通过传统运动养生法养生传统运动养生中注重形神兼养的方法主要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练功十八法等。几千年来,它对于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的演练是在松静、舒缓的状态下进行的,在“柔而不软、松而不散”的肢体运动中,形成一种悠然、轻快、宁静、专一的环境。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心静体松,精神内敛,调整身形,以意导动,强调精神松静和意识的引导。这样可以使练习者既无体能的明显消耗,也无精神上的高度紧张。这种以心行气练意的活动,可以直接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大脑皮层运动区域的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域处于静默状态,使大脑活动得到调节和休息,从而可以纠正由于大脑皮层高度兴奋产生的焦虑、激动和失眠现象。同时练习太极拳还可通过柔缓且连绵不断的肢体运动与形、神、意的配合,形成机体与精神合而为一、松静自然的状态,修身养性,使情绪趋于稳定平衡,能够有效地消除心理的亚健康状态。三、中医情志养生的特点 1.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金元时期朱丹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养生。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
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的精华。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3.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4.动静结合的恒动观中国哲学对动静的辩证关系认识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动静有常”,《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才产生万物。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入。《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中国哲学亦有“主静”说。老子说:“清静为天下之正”,“不俗以静”;明蔡清说:“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静的,禅宗的坐禅,道家气功都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中国养生学也受此影响,发展成养生、修身理论,吸收了道家气功为医疗气功。这里的“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的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养生保健之大旨。5.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
辩证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和优势。中医确定的整体辩证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色。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方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达到健康长寿。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医将这种原则概括为“知常达变”。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辩证施治。辨别各种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疾病性质,全面制定治疗原则,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叫辩证施治。在练功时,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病的性质来选择有关锻炼项目,采取适当的锻炼方法,以提高练功的效果。四、中医情志养生的方法介绍●养心法
“养生之法,以养心为主,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所谓养心,就是要保持心理的平衡,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保持胸襟开阔及愉快明朗的心境。
●用脑法
大脑用进废退,老人适当地用用脑,可以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增加血流,改善脑的功能状态,预防脑病的发生。
●有为法
老有所为,做力所能及、自己喜欢的工作,保持生活适度紧张,有益于健康长寿。
●怡情法
本法也叫做“文化养生法”。是指通过学习、欣赏、习作、创作等形式,研究诗歌、绘画、雕塑、音乐、棋艺、集邮等等,使老人能够对客体包蕴的美有所领悟、享受,从而转移性情,排除忧思,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
●交友法
老人交友谈心,可以解除郁闷,激活心灵,舒畅情怀。
●逸游法 老人应该择日进行郊游,或春日踏青,或重阳登高,皆可怡悦心情,强健体魄。
●还童法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保持一颗童真的心,就有着一个愉快的心理,人的心理年龄就会远远低于实际年龄。
●无畏法
智者养生,不怕老,不怕病,不怕死。
●幽默法 幽默是心理的调节器,给人带来微笑、信心、乐观,驱走悲观、忧愁、沮丧,缓和紧张情绪,抚平心灵创伤,激励奋发向上。
●淡忘法 “无遗忘即无幸福”,对于那些构成不良刺激的回忆,采取淡忘的方法,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使老年人豁达、开朗、愉快。【参考文献】[1] 申 诚:《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华夏文化》(西安)1994 年 0506 期第 101‐104页[2] 王保勇:《树立传统运动养生观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京)2011 年 1 期第 35~38 页
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我对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查摆和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诸多差距和不足,理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习深度广度不够。学习上存在形式主义,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强,在抽时间和挤时间学习上还不够自觉,致使自己的学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些欠缺。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多,有时不耐心、不耐烦、不耐久,实则是缺乏学习的钻劲和恒心。学用结合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写文章、搞材料有时上网拼凑,求全求美求好看,结合本单位和实际工作的实质内容少,实用性不强。比如,每天对各级各类报纸很少及时去阅读。因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工作标准不高,唱功好,做功差,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二是服务不深入不主动。工作上有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在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围绕中心、协调方方面面上还不够好。存在着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不够到位的问题,参谋和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比如,到乡镇、部门、企业了解...
篇四: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特征郑国庆1, 胡永美2( 1.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 'N 院, 浙江温州3250 27 ; 2.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香港0 0 8 52)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髓。中医药国际传播最主要的特征是先进性、 全球性、 跨文化性和大众传播性, 它要求所传播的中医药文化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其传播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类的共同利益, 其传播的目的在于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在不同文化体系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传播的方式通过大众媒体进行, 并能引起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同和关注。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国际传播; 特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是中医药学思想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明的结晶,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药学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独具特色的财富和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 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国际传播, 主要是指传播者通过大众传媒向外传播的信息。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
广义的国际传播包括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狭义的国际传播仅指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它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逐步展开而兴起的。
现就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特征试作阐述。l先进文化毫无疑问, 只有时代的先进文化才有传播意义,抛开先进性, 国际传播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先进文化主要是由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构成, 其核心部分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先进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科学性, 即先进文化要正确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本质与发展的规律; 第二,民族性, 即以本民族的文化作为载体和基础; 第三,开放性, 即先进文化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第四, 时代性, 即先进文化反映时代的主流和方向; 第五, 创新性, 即先进文化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趋势和特征。中医学不仅属于医学的范畴, 还寓有人文科学的内涵。
科学是反映自然、 社会、 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前者更强调客观性, 后者常带有主观性。
但两者又密不可分, 互补互动。
科学为人文奠基, 人文为科学导向。
以维护健康、 防治疾病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中医・16・学反映了人体的客观规律,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同时中医学植根于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 含有大量的人文内容。
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内容与人文哲学内容是水乳交融、 难以分割的㈨。2 全球传播全球传播所涵盖的范围比传统的国际传播要大得多, 它是国际传播的扩大与发展, 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 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口】
。
具体表现为, 全球传播立足于全球性, 全球传播建立在电子技术高度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 全球传播与全球化相对应, 传播的主体呈现多元化, 参与全球传播的不仅有国家, 还有非国家行为主体; 传播层次丰富, 涵盖社会文化、 大众传播、 个体活动、 民间交往等等。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和医学科学的特色, 由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疗效,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自身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是中医药学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的基础。
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 中医药走出国门, 融人当地社会, 为当地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 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H J:
( 1)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20 个国家和地区,在一些国家迅速普及。
( 2)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 据不完全统计, 国际上至少有1 o o o 多个中医药机构和民间学术组织, 每年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有几十个。
( 3)中医教育发展迅速, 如澳大利亚、 英国、泰国等7 所正规大学中设立了中医针灸专业。
( 4 )很多国家和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 中医药在一些国家已经合法化。
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据统计, 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卫生合作协议中, 有50 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的内容, 与我国中医药主管部门单独签署中医药合作协议的有
17 个国家和地区。
( 5)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重视中医药, 20 0 1年9 月 , 在文莱召开W H O 的地区会议上, 通过了由我国政府参与起草的传统医药地区发展战略。
20 0 3年5月 在日内瓦召开的W H O 第56届年会上, 通过了我国政府积极提倡的20 0 2~20 0 5年传统医药战略。
( 6 )许多国际大型制药公司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如在美国, 一些著名的大学, 如哈佛、 斯坦福等大学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室。
总之, 中医药文化究其本质是属于东方的,但究其价值而言是全球的,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全球传播。3大众传播大众传播( M a ssC o m m u n ica tio n )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 杂志、 书籍、 广播、 电影、 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 知识的过程。
19 4 5年11月 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国际大众传媒是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工具, 而互联网带来了信息革命。
网络传播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 它汇聚了多种传播手段的优势,在人类大众传播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互联网已经毫无疑义地成为2l世纪国际传播的最主要媒体, 使国际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5j。
因此,网络传播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的结合,它一方面在“推出” 信息另一方面也在“交流” 信息。因此, 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大众传播, 而网络传播无疑是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4 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必然带有跨文化交流的特征。
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及组织、 国家等社会群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 而这一切又会影响传播方式和传播对象的接受程度。
国科发外字[ 2006]292号, 科学技术部、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 的通知中指出:
“中医药文化得到传播。
出版发行l一2种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中医药学术刊物; 建立5个多语种的国际中医药信息区域中心, 在中国建立传统医药国际信息中心; 建立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中医药教育培训国际区域中心、 示范中医综合医院各5一10 个; 完成一批用于中医药国际医疗、 教育、宣传的中医药教材、 古典医籍和现代研究成果的翻译和编撰工作。
”中医药文化要走向国际化, 中医语言的翻译不可少。
翻译不仅是两种文字的相互转化, 翻译活动所完成的是将文化内涵在两种语言之间阐释和传播。
中医药学是中医药文化的载体, 对文化内涵的处理得当与否决定了翻译质量的高低埔J。
因此, 从文化构建的高度认识中医翻译,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以及译语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文化了解的不断加深, 越来越多的中医术语及表达逐渐被译语读者认可, 越来越多的中医经典著作被成功地译介出去。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 是中医的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李幼平等∞1《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策略》 指出, 中医药现代化的定义可简述为:
中医药现代化= 标准化+ 科学化+ 国际化。
标准化是科学化的前提, 标准化和科学化是国际化的前提。
李振吉等¨ 列明确提出“运用标准化战略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
C o ch r a n e系统评价是国际公认的最佳证据之一。
目前, 中国研究者已注册C o ch r a n e系统评价题目14 3个, 发表研究计划书117 个, 系统评价全文9 3个, 其中针灸和中医药共39 个系统评价。
这些世界级证据对于将中医药介绍给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美国华盛顿大学心内科教授W illia mB ill H o o d 致信称“您们的努力使世界了解了中医药” J。
” 因此, 中医药的现代化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而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接受和关注日益广泛, 国际影响不断提高, 对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郭传杰. 科学文化:
先进文化的基石与先导[ J].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一文化研究, 2002( 5):
2.2王永炎. 概念时代应重视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 J]. 中国科学基金, 2008( 3):
156—158.3刘继南。
周积华, 段鹏, 等.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国际关系的新视角[ M ].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112—113.4 李振吉, 龙致贤, 程四林, 等. 建好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 0 5, 3( 10 ):
10 —15.5汪飞舟.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策略[ J]. 现代传播. 20 0 1( 5):
33—37.6李幼平. 吴豢相。
刘关键, 等. 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关于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策略[ J】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7 , 7 ( 4 ):
83—85.7 李振吉, 沈志祥. 姜再增, 等. 运用标准化战略推进中民药的国际传播[ J].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 2002。
5( 4 ):
l一6.8 吴泰相. 李幼平。
张呜明, 等. 全球化时代的证据:
C o ch ra n e协作圃对世界的贡献[ J】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8, 8( 12):
l0 29 一l 031.・17 ・
【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