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2023年《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

时间:2022-12-31 20:45: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中通过设计和教学达到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通过课前复习,明确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和知道整数乘积的重要性,为下一步教学铺好路。

  2、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校开展四年组同课异构的4月8日,适逢一个孩子的生日,在清晨,我临时决定根据这个偶然的事件导入新课。课前组织学生给今天的寿星写上一条生日的祝福或者是期盼,装入一个特别不起小盒子中。在完成正常的听算和复习后,举起盒子,这是全班同学要送给子烨的祝愿,看看有什么不看护的地方。学生争先恐后地指出,就加上包装,彩带。相机板书课题。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课后又特意请今天表现出色的一个学生替赵子烨进行了包装。

  3、在进行小数竖式乘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孩子在大演算本上试算,再请两位做的分别对和错的学生把答案写在本上,全班学生共同分析其对与错的原因,通过学生的独立计算、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解决包装纸问题,明确了计算小数乘法要转换乘整数乘法进行计算,掌握了竖式的写法及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等知识。

  彩带的应用题要求末位对齐,在学生刚试着列出竖式后,针对部分学生依照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的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到底怎么对齐,原因是什么?孩子们唇枪舌剑地争辩过后,终于确定了结论末位对齐。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4、通过巩固应用,解决课后练习题掌握了两个乘数相乘,其中一个比1小,积就比另一个乘数小;一个乘数比1大,积就比另一个乘数大。

  新授过程中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长,有时候看学生不太会,就牵着学生往正确答案的部分走,过于急躁。教师小结部分数学思维方法转化强调不够,播放课件时应该是转化在前,积的小数的位数等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在上课时顺序颠倒了。学生解决难点部分时间长了,0.80.32 =列竖式通常把0.32写在上面几乎没有提。而且应该改成0.90.32 =,原题与后面的练习重复。

  原设计练习题偏多,只进行到买香蕉一题,而且还没来得及对答案。

  自己在讲课过程中语言啰嗦,不注重细节,我将在以后多加改正。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培训总结3篇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培训总结1

  20xx年7月,我参加了寒亭区小学数学培训班。质疑自己作为教师有何感想:我希望自己是个有长进的老师。短短的1天时间,我感悟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这次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的精彩讲座,有名师的课堂展示,有导师的精心指导,有学员的教学展示和学员间的互动交流,有联系教材的说课、上课活动……回首这1天的培训,既有理论上的提高,又有知识上的积淀,更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收获丰厚的1天,也是促进自身教学不断成长的1天。

  一、专家讲座,引领教学实践。

  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枣庄市教研室老师的讲座,使我深深反思自己的教学。这些理念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专家讲授的一些教育教学实例中产生了共鸣,从而让我能从理论的层次来解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一些现象。

  二、名师示范,指导教学行为。

  培训中,我们听了很多名师和优秀教师的好课。几位老师展示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细节处体现课堂的精彩。这些课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不渗透着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回味自己过去的教学,真的问题不小。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体现理论的运用,将是我提高课堂质量的动力,提升教学能力的途径。

  三、同伴交流,在互助中收获。

  在培训中,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其中有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这一次活动,我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精神,催人奋进的精神!一种灵感,思想的灵感!一种冲动,投身教改的冲动。

  培训期间,我们还进行了知识树说课,并进行互动交流。让我懂得了知识树的外延和内涵,并知道了如何应用知识树。四、消化培训,激励自身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培训中,我们听了很多的好课。我用心品味,反照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找差距与问题,并将学习到的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只有遵循理论实践反思认识再理论再实践再反思再认识,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才能获取进步。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培训总结2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深刻地反思我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下面是我在本次杜相梅老师的培训过程中得出的一些教学经验和方法。

  一、教学设计要注重“生成”与“预设”。

  “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达成的成果。“预设”在这里指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要到位。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动力;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当然,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是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实践中的,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细心领会,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培训总结3

  在开学之前,我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大会。虽然很累,但是我仍然听的很认真。从中学到了不少。在新课程下,新的教学研修成果,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管理方法以及如何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观摩课上展示的一些优良的教学经验,都是值得我学习,值得我深思的。使我体会至深。通过培训大会,我发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也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数学理念的提升

  虽然从事教育工作8年之久,但面对当今的形式,时代要求我们不断进步,吸取营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在这次培训中老师为我们总结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这让我在数学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分类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和模型化思想这么多数学教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复杂和实效的。我正是缺少了这样的一些理论基础,使得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高度和深度。老师关于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论述非常贴近我们的实际教学,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公开教学中面临的最为头疼的环节。除了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外,更要汲取丰富理念,这样才能真正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对于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备课和上课任务,在这次培训中我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庞大的班级学生数,面对堆积如山的要批改的作业,再加上那么些个后进生,教师已经忙得不可开交,谈何每天细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尤其是像我这样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日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心来说实在让人堪忧。老师的讲解为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方法。空谈理论不切实际,屏弃理论也不合逻辑。我们应理论结合实际,在日常工作中根据自身工作量在学期初为自己制定好工作目标,如细致备多少节课,进行多少节课堂教学研究等。简而言之,就是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研究,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做到充分利用。可谓:量不在多,贵在精。我想这样一种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才能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教学。

  三、教研方法的更新

  一直以来,校公开课的开展一直是我们进行教学教研的重要方法。通过汪主任的一席话和几位老师的说课演示,不仅让我对如何说课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在日常教学教研中思想和方法的转变需求。我们应与时俱进,在开展学校公开教学评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选择性地加强课后说课及互相评课的实践练习,更为深入地做好教研方法的更新,也为我们展开更有效的教学打好基础。

  经过这次我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经过学习,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不断的提升。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灿烂,我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探索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扩展2)

——数学课程标准教案3篇

数学课程标准教案1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39~40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借助直观并联系对分数的已有认识,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进一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 使学生通过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用不同方法比较两个数量,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42页第8题的统计图。(改多云天数为3天,雨天天数为8天)

  要求:从图中任意选择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并用一个数表示比较的结果。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特点,分别用“差数”或“倍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指出: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除了可以比较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以及其中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还可以用分数表示比较的结果。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比较方法。

  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说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本质上是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倍比的结果,它既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数学问题的自然拓展,又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有着一定关联。因此,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相关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再由此引导学生探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方法,符合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二、 教学例4,初步学会用真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1. 出示下图。

  提出要求: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根据图意,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结合学生的交流,提出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2. 启发:要求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应该把哪种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图中把红彩带*均分成几份?黄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3.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完成教材中的填空,并小结: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先要确定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在此基础上,可联系分数的意义进行思考。

  4. 追问:你能把上面的示意图改一改,使黄彩带的长正好是红彩带的1/5吗?如果要使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10,上面的示意图又可怎样改动?

  5. 指导完成例4后面的“试一试”。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引导讨论:

  要求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应该把哪根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

  从图上看,红彩带的长被*均分成了几份?蓝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2) 追问:你能把这道题的示意图也改一改,使蓝彩带的长正好是红彩带的3/5吗?如果要使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3/10,这道题的示意图又可怎样改动?

  [说明:教材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前,安排“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积累感性认识。上述教学过程,注意强调“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先要确定作为单位‘1’的数量”,而这样的思考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理解相关问题的数学本质,也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内在一致性,因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同样也要先确定作为比较标准的那个数量。这就为学生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此外,让学生根据指定的比较结果(分数),调整表示相关数量的示意图,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在此过程中更为透彻地把握基本思考方法。]

  三、 教学例5,初步学会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1. 出示例题:已知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如下图)的5/4,你能画出表示绿彩带长度的示意图吗?

  2. 讨论:根据题意,你认为是红彩带长一些,还是绿彩带长一些?说说你的想法。

  组织讨论后,要求学生各自画出表示绿彩带长度的示意图。

  3. 引导反思:解决这个问题时,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红彩带的长被*均分成了几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4. 拓展:如果画出的绿彩带是这样的7份,那么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如果画出的绿彩带是这样的8份,那么绿彩带的长又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这样的比较结果还可以怎样表达?

  学生讨论后,明确: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8/4,也可以说成是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2倍。

  5. 指导完成例5后面的“试一试”。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引导讨论:

  都是对两根彩带的长进行比较,为什么两次比较的结果却不相同?

  (2) 启发:求花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需要把哪根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求红彩带的长是花彩带的几分之几,又需要把哪根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

  (3) 强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关键要弄清应把哪个数确定为单位“1”,单位“1”不同,比较的结果也就不同。

  [说明: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假分数的实际意义及其应用价值。先让学生画图表示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从中体会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结果的基本思考方法,这样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数量关系的数学实质。通过改变绿彩带所占的份数,并让学生用不同的假分数或整数继续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既体现了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又突出了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和发展线索,有利于学生把新的数学内容主动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至于“试一试”中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法,提高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 运用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让学生各自完成填空,再通过交流并明确:解答这里的每一个问题时,分别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被*均分成了多少份?另一个数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2. 出示课始的条形统计图,要求学生从图中任意选择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并用分数表示比较的结果。

  适当提示:多云的天数是阴天的3/9,也可以说成多云的天数是阴天的1/3;阴天的天数是多云天数的3倍,也可以说成阴天的天数是多云天数的9/3或3/1。

  3. 口答。

  小红有9张画片,小明有13张画片。

  (1) 小红画片的张数是小明的几分之几?小明画片的张数是小红的几分之几?

  (2) 如果小明送1张画片给小红,这时小红画片的张数是小明的几分之几?小明画片的张数是小红的几分之几?

  (3) 如果小明送2张画片给小红,这时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他俩画片张数的关系?还可以怎样理解这样的关系?

  如果学生解答第(2)、(3)题感到困难,可提醒他们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回答。

  4.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5~7题。

  学生完成后,适当组织交流,进一步突出正确确定单位“1”的数量对于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性。

  五、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哪些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你认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关键是什么?

  总说明

  本节课试图以两个数量的比较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纵向来看,先让学生学习用“几分之一”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再让学生依次学习用“几分之几”(真分数和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最后让学生综合运用上述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自主探索并体会“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的联系和区别。这样的过程,凸显了分数意义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步拓展并加深对分数的理解,不断增强数感。横向来看,本节课也十分注意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本质上就是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倍比的结果,从而为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提供了机会和保障。此外,本节课还注意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进程,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促进学生不断提升数学思考的水*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教案2

  一、本模块的内容与地位作用

  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立体几何是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能够从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建立点、直线和*面的概念,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以及运用这些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立体几何的教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必修课程的立体几何初步中,将从现实世界中具体实物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最基本的空间几何图形(柱、锥、台、球)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并了解这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直线、*面的概念及其相互位置关系;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有关直线和*面*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论证一些有关空间直线和*面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第二部分是在选修课程的系列2-1中,与空间中向量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论证和解决一些有关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度量问题。

  本册教科书的第一章,通过较多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现实世界中的建筑和实际物体,认识它们都是由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构成的立体图形,并引导学生认识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特征去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在这一章中,还要求学生学习绘制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了解柱、锥、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画图的要求不像学习机械制图那样严格,计算公式也不要求学生记忆。

  在第二章中,改变了以往教学立体几何的顺序,没有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推导点、直线和*面的相互位置关系,而是借助直观具体的实物或长方体模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活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认识点、直线和*面的垂直与*行等相互位置关系。使学生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既学习了立体几何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又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解析几何是通过坐标系,把几何中的点与代数的基本研究对象(有序数对)对应,建立图形(曲线)与方程的对应,从而把几何与代数紧密结合起来,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这是数学的重大进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必修课程的解析几何初步中,教学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代数方程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

  本册教科书的第三章,从*面上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入手,认识到由*面上的一个点和一个方向(用倾斜角的斜率表示),或者是*面上的两个点(等同于一个点和一个方向),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再依据两条直线方程的斜率,判定它们是否*行或相互垂直。接着引导学生推导出*面上直线的方程,从点斜式、两点式到一般式,并说明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切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表示一条直线。在这一章中,还通过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研究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由此,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代数的方法解决一些*面几何问题。

  本册教科书的第四章,从*面上确定一个圆的几何要素入手,引导学生运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圆,得到圆心为C(a,b),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x-a)2 + (y-b)2 = r2,然后再对其变形,得到圆的一般方程。然后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直线和圆的方程,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解决一些有关的*面几何问题,使学生体会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最后这一章还向学生介绍了空间直角坐标系,为今后学习空间中的向量和运用代数方法解决空间的几何问题打下基础。

  二、编写中考虑的几个问题

  1.立体几何的内容安排,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讲空间几何体,再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结构,讲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与以往教学立体几何的内容体系相比,本册教科书立体几何的内容体系结构有重大改革。以往立体几何教学,常从研究点、直线和*面开始,先讲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有关公理、定理,再研究由它们组成的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等等,基本上是从局部到整体。现在,是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感受入手,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面。这种安排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适当减轻几何论证的难度,降低立体几何学习入门的门槛,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

  第一章和第二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章讲完后,可引导学生从点、直线、*面的角度重新认识空间几何体,把握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有更本质的认识。

  2.强调几何直观,渗透公理化思想,进行适当的几何推理

  立体几何实际上与学生的联系非常密切,很多实物都可以看成是各式各样的空间几何体,这些物体的棱与棱、棱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直线与直线、直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学习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知识与周围的实物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的生活中抽象出空间图形的过程,注重探索空间图形位置关系,抽象概括它们的判定与性质。比如,在有关直线、*面*行与垂直判定定理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等活动,从多种角度认识直线、*面*行与垂直的判定方法;在性质定理的教学中,同样不能忽视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探究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直观,通过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来探索直线、*面的*行与垂直等性质及其证明,然后再一步步地过渡到比较严格的证明。

  立体几何在构建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方面有其独特作用。图形的直观,不仅为学生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欧几里得公理体系把几何与逻辑结合起来,几何就与演绎推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很久以来几何学就成为训练逻辑推理的"素材。然而就推理来说,既有合情推理,又有演绎推理,而且从数学自身发展的过程来看,即使演绎推理也并非“几何”所独有,它广泛存在于数学的各个分支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对几何推理的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纯粹的演绎推理转向较少的演绎推理,更多地强调从具体情境或前提出发,进行合情推理;从单纯强调几何的逻辑推理,转向更全面地体现几何的教育价值,特别是几何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试验、探索、合情推理等“过程性”方面的教育价值。本册教科书的第一、二两章就特别注意,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认识空间直线和*面的位置关系,并在推理过程中逐步渗透公理化思想,养成言必有据的理性思维精神。

  3.解析几何的教学贯穿“坐标法”的思想,突出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三部曲”

  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坐标法”。当我们用方程表示直线和圆,运用方程研究直线、圆的的位置关系,研究两条直线的交点、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行直线之间的距离等问题时,都需要把几何问题代数化,先用方程表示直线和圆,然后再通过代数运算解决有关的位置关系问题。教科书结合大量的例题,突出用坐标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三部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4.加强数学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它沟通了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对于几何中的直线,我们既从一次函数的角度研究它,又从方程的角度研究它,用数及其运算作为工具,函数与方程对直线进行了定量化描述,使对直线的研究由定性进入到定量。*面直角坐标系成为沟通*面几何、函数、解析几何的纽带,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对圆的研究,也体现了数学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中除由“形”到“数”,用“数”研究“形”外,还要注意代数问题的几何背景,即“数”到“形”的方面,如函数图象与直角坐标系x轴的交点,直线的斜率与直线的方向和倾角等等。这也是数形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对教学的几个建议

  1.认真把握《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要求

  与以往的立体几何教学要求相比,本册教科书在几何推理证明方面的教学要求大大降低了,削弱了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定理证明,减少了定理的数量,删去了大量的几何证明题,淡化了几何证明的技巧,对于直线、*面*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只需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的方式归纳得出,不进行系统的推理证明。同时大大地加强了对于空间图形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从看实物到想图形、再从三视图或直观图到想象空间图形;然后从空间图形的整体,到把握直线与直线、直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更加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联系实际运用几何知识,观察和解决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的问题。

  在解析几何初步的内容中,应注意结合具体的图形(直线和圆),引导学生探索在*面上确定这些图形的几何要素,推导出它们的代数方程,进而运用方程研究它们在*面上的位置以及相互关系,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教学中要注意控制难度,避免进行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的训练,避免在解题技巧上做文章。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涉及的许多结论都可以用坐标法来加以证明,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要求现已有所改变。因此,用坐标法证明*面几何题要求不宜过高,适可而止。另外,传统的解析几何内容安排在三角函数后面,而现在安排在三角函数之前。当用到相关三角函数时,只在边空给出提示,让学生作为结论直接使用,不给出证明。例如,,,这些结论放在数学4时补证。

  2.承上启下,注意相关知识内容的联系。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

  本册内容的起点是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特别是“空间几何体”的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空间与图形”的视图与投影内容中包括:

  (1)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2)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3)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实例,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

  (4)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行投影。

  教学时,应适当回顾上述知识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空间几何体的认识。按照“画法”→“算法” →“证法”展开知识内容。

  数学2同时是进一步学习数学4中的*面向量,数学5中的解三角形,选修1-1和选修2-1中的圆锥曲线与方程,选修3-1数学史选讲中的部分专题,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等几何内容的基础。

  在每章“小结”中,利用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使不同的数学内容相互沟通,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水*。特别地,在教科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尽最大可能展示以下常用的逻辑思考方法。给出与本章知识内容联系的逻辑图,让学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认识每章的地位作用。

  3.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1)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等展示丰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量的实物,抽象出空间几何体及其结构特征。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有关软件,制作一些课件,如动态演示空间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的*行与垂直关系,等等。

  (3)*面解析几何是一门典型的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信息技术在加强几何直观,促使数与形结合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所研究的曲线。在动态演示中,观察曲线的性质,在直观了解的基础上,寻求形成这些性质的原因以及代数表示。通过对方程的研究,了解曲线与曲线的关系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验证得到的结果,为抽象的认识增添了形象的支持。在探究点的轨迹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探究轨迹的形状等等。

  4.关注“观察”、“思考”、“探究”以及“阅读与思考”、 “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以及边空的作用

  本套教科书在体例结构上有重大改革,增添了许多栏目,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边空这些栏目的作用。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设置“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反映数学本质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在边空中,用“问号型”图标提出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旁批方式强调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知识点。

数学课程标准教案3

  一、本模块的内容与地位作用

  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立体几何是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能够从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建立点、直线和*面的概念,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以及运用这些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立体几何的教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必修课程的立体几何初步中,将从现实世界中具体实物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最基本的空间几何图形(柱、锥、台、球)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并了解这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直线、*面的概念及其相互位置关系;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有关直线和*面*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论证一些有关空间直线和*面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第二部分是在选修课程的系列2-1中,与空间中向量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论证和解决一些有关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度量问题。

  本册教科书的第一章,通过较多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现实世界中的建筑和实际物体,认识它们都是由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构成的立体图形,并引导学生认识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特征去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在这一章中,还要求学生学习绘制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了解柱、锥、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画图的要求不像学习机械制图那样严格,计算公式也不要求学生记忆。

  在第二章中,改变了以往教学立体几何的顺序,没有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推导点、直线和*面的相互位置关系,而是借助直观具体的实物或长方体模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活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认识点、直线和*面的垂直与*行等相互位置关系。使学生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既学习了立体几何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又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解析几何是通过坐标系,把几何中的点与代数的基本研究对象(有序数对)对应,建立图形(曲线)与方程的对应,从而把几何与代数紧密结合起来,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这是数学的重大进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必修课程的解析几何初步中,教学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代数方程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

  本册教科书的第三章,从*面上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入手,认识到由*面上的一个点和一个方向(用倾斜角的斜率表示),或者是*面上的两个点(等同于一个点和一个方向),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再依据两条直线方程的斜率,判定它们是否*行或相互垂直。接着引导学生推导出*面上直线的方程,从点斜式、两点式到一般式,并说明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切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表示一条直线。在这一章中,还通过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研究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由此,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代数的方法解决一些*面几何问题。

  本册教科书的第四章,从*面上确定一个圆的几何要素入手,引导学生运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圆,得到圆心为C(a,b),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x-a)2 + (y-b)2 = r2,然后再对其变形,得到圆的一般方程。然后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直线和圆的方程,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解决一些有关的*面几何问题,使学生体会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最后这一章还向学生介绍了空间直角坐标系,为今后学习空间中的向量和运用代数方法解决空间的几何问题打下基础。

  二、编写中考虑的几个问题

  1.立体几何的内容安排,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讲空间几何体,再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结构,讲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与以往教学立体几何的内容体系相比,本册教科书立体几何的内容体系结构有重大改革。以往立体几何教学,常从研究点、直线和*面开始,先讲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有关公理、定理,再研究由它们组成的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等等,基本上是从局部到整体。现在,是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感受入手,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面。这种安排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适当减轻几何论证的难度,降低立体几何学习入门的门槛,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

  第一章和第二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章讲完后,可引导学生从点、直线、*面的角度重新认识空间几何体,把握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有更本质的认识。

  2.强调几何直观,渗透公理化思想,进行适当的几何推理

  立体几何实际上与学生的联系非常密切,很多实物都可以看成是各式各样的空间几何体,这些物体的棱与棱、棱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直线与直线、直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学习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知识与周围的实物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的生活中抽象出空间图形的过程,注重探索空间图形位置关系,抽象概括它们的判定与性质。比如,在有关直线、*面*行与垂直判定定理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等活动,从多种角度认识直线、*面*行与垂直的判定方法;在性质定理的教学中,同样不能忽视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探究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直观,通过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来探索直线、*面的*行与垂直等性质及其证明,然后再一步步地过渡到比较严格的证明。

  立体几何在构建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方面有其独特作用。图形的直观,不仅为学生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欧几里得公理体系把几何与逻辑结合起来,几何就与演绎推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很久以来几何学就成为训练逻辑推理的素材。然而就推理来说,既有合情推理,又有演绎推理,而且从数学自身发展的过程来看,即使演绎推理也并非“几何”所独有,它广泛存在于数学的各个分支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对几何推理的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纯粹的演绎推理转向较少的演绎推理,更多地强调从具体情境或前提出发,进行合情推理;从单纯强调几何的逻辑推理,转向更全面地体现几何的教育价值,特别是几何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试验、探索、合情推理等“过程性”方面的教育价值。本册教科书的第一、二两章就特别注意,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认识空间直线和*面的位置关系,并在推理过程中逐步渗透公理化思想,养成言必有据的理性思维精神。

  3.解析几何的教学贯穿“坐标法”的思想,突出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三部曲”

  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坐标法”。当我们用方程表示直线和圆,运用方程研究直线、圆的的位置关系,研究两条直线的交点、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行直线之间的距离等问题时,都需要把几何问题代数化,先用方程表示直线和圆,然后再通过代数运算解决有关的位置关系问题。教科书结合大量的例题,突出用坐标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三部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4.加强数学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它沟通了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对于几何中的直线,我们既从一次函数的角度研究它,又从方程的角度研究它,用数及其运算作为工具,函数与方程对直线进行了定量化描述,使对直线的研究由定性进入到定量。*面直角坐标系成为沟通*面几何、函数、解析几何的纽带,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对圆的研究,也体现了数学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中除由“形”到“数”,用“数”研究“形”外,还要注意代数问题的几何背景,即“数”到“形”的方面,如函数图象与直角坐标系x轴的交点,直线的斜率与直线的方向和倾角等等。这也是数形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对教学的几个建议

  1.认真把握《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要求

  与以往的立体几何教学要求相比,本册教科书在几何推理证明方面的教学要求大大降低了,削弱了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定理证明,减少了定理的数量,删去了大量的几何证明题,淡化了几何证明的技巧,对于直线、*面*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只需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的方式归纳得出,不进行系统的推理证明。同时大大地加强了对于空间图形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从看实物到想图形、再从三视图或直观图到想象空间图形;然后从空间图形的整体,到把握直线与直线、直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更加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联系实际运用几何知识,观察和解决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的问题。

  在解析几何初步的内容中,应注意结合具体的图形(直线和圆),引导学生探索在*面上确定这些图形的几何要素,推导出它们的代数方程,进而运用方程研究它们在*面上的位置以及相互关系,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教学中要注意控制难度,避免进行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的训练,避免在解题技巧上做文章。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涉及的许多结论都可以用坐标法来加以证明,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要求现已有所改变。因此,用坐标法证明*面几何题要求不宜过高,适可而止。另外,传统的解析几何内容安排在三角函数后面,而现在安排在三角函数之前。当用到相关三角函数时,只在边空给出提示,让学生作为结论直接使用,不给出证明。例如,,,这些结论放在数学4时补证。

  2.承上启下,注意相关知识内容的联系。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

  本册内容的起点是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特别是“空间几何体”的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空间与图形”的视图与投影内容中包括:

  (1)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2)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3)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实例,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

  (4)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行投影。

  教学时,应适当回顾上述知识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空间几何体的认识。按照“画法”→“算法” →“证法”展开知识内容。

  数学2同时是进一步学习数学4中的*面向量,数学5中的解三角形,选修1-1和选修2-1中的圆锥曲线与方程,选修3-1数学史选讲中的部分专题,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等几何内容的基础。

  在每章“小结”中,利用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使不同的数学内容相互沟通,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水*。特别地,在教科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尽最大可能展示以下常用的逻辑思考方法。给出与本章知识内容联系的逻辑图,让学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认识每章的地位作用。

  3.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1)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等展示丰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量的实物,抽象出空间几何体及其结构特征。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有关软件,制作一些课件,如动态演示空间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的*行与垂直关系,等等。

  (3)*面解析几何是一门典型的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信息技术在加强几何直观,促使数与形结合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所研究的曲线。在动态演示中,观察曲线的性质,在直观了解的基础上,寻求形成这些性质的原因以及代数表示。通过对方程的研究,了解曲线与曲线的关系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验证得到的结果,为抽象的认识增添了形象的支持。在探究点的轨迹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探究轨迹的形状等等。

  4.关注“观察”、“思考”、“探究”以及“阅读与思考”、 “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以及边空的作用

  本套教科书在体例结构上有重大改革,增添了许多栏目,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边空这些栏目的作用。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设置“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反映数学本质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在边空中,用“问号型”图标提出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旁批方式强调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知识点。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扩展3)

——数学课程标准 (菁选3篇)

数学课程标准1

  第一部分 前言

  一、基本理念

  二、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空间与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四、实践活动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空间与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四、综合应用

  第三学段(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二、空间与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四、课题学习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第三学段(7~9年级)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学课程标准2

  现在的课堂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在公开教学中,我们在评课时,关注地比较多的也是看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对教材的把握,很少会涉及到学生学习评价。如果有,那也无非是说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好,思维活跃等。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起了很大的变化,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下面我就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一、要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在传统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我们通常就看作业情况或上课发言等的情况,而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要求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如一年级学生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老师仍然规定每个学生都要用学具摆一摆,9+3=?先在左边放9个木块,再在右边放3个木块,怎样移动算出一共是多少木块,会做的也摆,不会做的也摆,课堂气氛甚是活跃,殊不知好的同学是出于老师要求的,并非是出于自身意愿,不得不摆,奉命操作,无动于衷,失去了借助实物演示探讨算法的作用,甚至在巩固练习阶段,已经都能直接计算结果,仍要求学生先摆学具,再写得数,这样做不仅是一种流于形式,而且是一种累赘,试问这样又该如何评价学生呢?“嗯,大家摆得真好,算得都很好。”用一句这样的话笼统的加以了评价,又有什么意思呢?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呢?比如还是9+3=?同样每个学生的桌上都有一些小木块,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教师不要规定要求学生拿出小木块摆一摆,只需提醒一下,“你们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也可以不用。”这对于学生听来是一种自我的挑战,是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好的学生不用学具直接计算结果,差的也能借助学具计算出结果。这样的评价是显而易见的。

  二、要及时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阐述如下: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存在着一种误区,那就是概念、法则、定理等一些是基础知识,而知识的运用是一种技能。其实这样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这些数学事实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研究新知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如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评价,应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几何事实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发展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的获得。“*行四边形面积”一课,*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在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时,除客观评价基础知识的掌握外,在研究面积计算过程中,所获取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如*移、剪拼等方法及转化的思想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要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情感和态度包括: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要注意考察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数学学习,在小组的合作中是否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进行小组合作,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我曾经和我的学生一起讨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100名选手进行象棋单淘汰赛,要赛多少场才能决出冠军。有的学生一一排列,有学生一轮一轮计算,不少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聪同学说:能不能这样想,要淘汰一名选手就要进行一场比赛,因此要决出冠军,就要进行100-1=99(场)比赛。同学们也认为他的解法最妙,我也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

  这时,我就恰当地对他进行了评价:陈聪同学很爱动脑子,他的想法也很好,我们就给陈聪同学的解法取个名,叫“陈聪解法”,大家说好不好?没等我话说完,大家已经用热烈的掌声他表示了祝贺。这样的评价,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在数学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的思考,从最佳的角度去选择答案,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严谨。如我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甲城往乙城运75吨货物,如果用载重量是5吨的大卡车运一趟要110元,用载重量是2吨的小卡车运一趟运费为50元,请你设计几种运货方案,比较一下,哪一种运费最省。设计几种运货方案并不难,但要算出所有方案中运费最省的一种,就要看从什么角度想了。大卡车运一趟要110元,每吨运费110÷5=22(元),小卡车运一趟要50元,每吨运费50÷2=25(元)。因此,应尽量用大卡车运,75÷5=15(辆)。可见,用15辆大卡车运货最省。这种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是我们非常需要评价的,但由于教学行政部门及教师缺乏评价学生情感态度的有效办法,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这方面的评价积极性不高。

  四、评价主体要多样化

  学生、教师、家长是参与评价的三大主体,我们过去偏向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应该是听从老师的话,这好象是天经地仪的事,如今新课程要实现“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就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学生感觉是最真实的。由此可知学生的自评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而数学学习又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他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小组内同学是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的互评也是至关得要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家长的评价影响力不可低估,由于家长对教学的不了解,他们的评价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据报载有一所小学的老师为五年级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道作业:假期,如果你们一家人想到上海旅游,请制订三种旅游计划,分高、中、低三档,其中火车票、飞机票、宾馆住宿、各景点门票等费用,必须详细列出,最后根据家庭收入状况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显然,这样的题目很具有新课程理念,是一道让学生动手动脑的作业,是一道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作业,结果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家长抱怨学校作业怪,结果有许多作业都是由学生家长包办。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老师、家长三者要缺一不可。在本案例中,家长如果对学校工作了解、支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自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会学习是终身受益的。

  五、合理选择评价方法

  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评价是应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合理进行选择,下面我介绍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

  1、课堂中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

  有一位老师在上了《商不变的性质》后,设计了这样的一组活动评价表:

  表一(自评)

  评价内容

  优秀

  良好

  一般

  猜想、验证的探究能力

  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

  独立解答习题的能力

  表二(小组互评)

  评价内容

  优秀

  良好

  一般

  提出问题的能力

  独立探究能力

  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

  教师设计的`这组自评与互评表,不但评知识的掌握,而且评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等,通过评价,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为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很值得借鉴。

  2、*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有些素质,如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等,需要教师*时仔细观察记录,才能给学生较为公正的评价。有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较为系统地学完一部分内容后才能进行考评,这就需要做到*时与期末相结合进行评价。我的做法是在*时进行分项考查,在期末进行综合。在*时为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兴趣、学习风格等个体差异,在本学期初,我开始实行了一种师生新的交往方式------数学日记,所谓“数学日记”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他们对每节数学课内容的理解、评价,包括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实践证明:“数学日记”不仅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思维及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的工具,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更是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新思路。如我班楼林震同学的每天的数学日记都写得很好,在学了四则混合计算后的数学日记是这样写的:

  10月10日 星期四 晴

  今天的数学课上四则混合运算,上课时老师叫我到黑板上去做题,题目是这样的:(49-49÷7)×15我认为这实在是太简单了,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49-49÷7)×15=(0÷7)×15=0×15=0,但是同学们却说我错了,老师要我仔细想想,当时我还真不服气,怎么会错呢?我在心里又算了一遍,还是认为没错。后来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原来是错在要先乘除,后加减,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应该是(49-49÷7)×15=(49-7)×15=42×15=630,我真是太粗心了,以后可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今天的数学课,我的收获真大,我虽然算错了,但我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因为我以后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同时,我也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3、笔试和面试评价相结合

  笔试是常用的评价方法,从笔试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素质。但笔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笔试中,学生有些想法、有些创意无法用书面表达,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也无法从试卷中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面试恰恰可以弥补笔试的缺陷。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目前教师习惯运用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如计算10道计算题,做对9道得90分。定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进行,在评语中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的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如对一些题目会做,但是作业却不清楚的同学我在作业本上的评语是:优,如果字迹再清楚一点,你就可以得到一颗星了,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星会属于你。果然在以后的作业中,这位同学的作业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上只是一个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两年的小丫头的一些看法,希望能有一点点的存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3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一)确定的研究方法

  第一,确定出量化的研究方法. 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方法比较多,而且各式各样,具有多选择性. 如何在教学中选择研究方法,这要根据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范围加以确定,不能凭空想象出量化研究方法. 第二,确定出辅助性质的研究方法. 该研究使用的是质化研究方法,将其当成了量化研究最佳辅助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量化研究同一个省份不同地区,确定出数学的教学标准以及评价标准,该标准理当和当前的教学状况一致,另外也应该和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特征相符. 第三,如何选取对象和确定对象. 该研究主要研究的对象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根据量化研究而确定,第二类是根据性质研究主题而确定,将某个省的多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二)收集研究材料

  量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需要到某个省份去收集小学数学各个年级的考试试卷,将该试卷进行编号,作为收集的资料之一.

  质性研究所需材料,进行资料研究时,需要对材料进行收集,这个收集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对象获得不同的信息. 可以使用采访式收集报告,掌握了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之后,再根据综合的数据加以选择和确定,使用这一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可以掌握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获得更加精准的信息资料.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量化研究的发现

  本次研究对四个地区的小学数学作业进行收集,最终的研究结果是更好地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对课程标准一致性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做好统计. 最终的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第一是县区层面教学结果一致性研究,研究一致性出现的状况,并且对最终的研究结果加以分析. 第三地区层面,同样是对地区层面加以分析,最终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 最后一个是对整个地区总体结果进行分析.

  (二)质性研究的发现

  本研究结果发现,学业研究的重点理当放置于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一致性的认知上,这主要包含教师在命题考试试题时,对知识的综合把握以及学生学习该课程实际掌握情况. 另外,教师还得从教育部门总体规定学生学习要求综合评析学生情况.

  三、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课程改革的推动

  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的是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和课程标准之间有一个高度的吻合,然而对于课程要求标准以及评价之间是否能达到一致性,那么就要看进入教学时,从评价的结果和类型中查看这一教学结果. 我国的课程改革是在20xx年开始推行,陆陆续续在18个学科中,根据教学标准开展工作,每名学生根据教学标准以及课程实施标准开展评价工作. 可以这样定义,课程改革使得我国评价标准和课程教学之间形成了一致性,这个改进使得一致性进程变得更加快速,课改在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学业评价实施的基本要求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很多地区对课改执行标准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析,通过对各个地区的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成绩进行考核,从而得出数据,对该数据加以分析,不断地深化课改. 经过各个地区的检查报告发现,当前我国对学生学业评价主要使用的手段是,根据教师对基本学生素质加以评判,如果学业评价得不到完善,那么对学生执行的标准也会出现偏差,甚至忽视了标准所衍生出的一些影响因素. 因此,我国当前教师进行标准评价时,应该从程序上加以评价,应该有哦严谨的程序标准,应该在评价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业评价相关问题

  对数据加以研究分析,能够评价学生学业价值发展. 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从自我价值方面发挥出优势. 提倡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提升评价准确性. 一般而言,学业评价主要有教学质量评价、学业表现评价以及标准评价,最后一个是测试评价等,这几个评价结果都不尽相同.

  (四)反思最终评价结果

  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都比较死板,这制约了小学数学教学水*的提高. 在评级进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使得综合评价受到制约,容易出现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 因此,当前要改进评价方式,摒弃传统的评价标准,采用科学统一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才能获得最佳评价结果.

  结束语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以及课程标准一致性现象得到提升效果时,不仅需要落实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制定出的政策标准,还需要将其落实到实际运行中,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教学活动标准,这样才能逐渐提升教材研究作用,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不断深入新课标研究,可以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相信在今后,教育界的人们不断努力,凭着卓越的追求精神,学生的评价体系会逐渐完善,而且更具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用枝.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及注意问题[J].祖国:建设版,20xx(7).

  [2]张*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建立快乐和谐的课堂环境[J].祖国:建设版,20xx(7).

  [3]曾萍. 寓教于乐 幸福课堂:小学数学快乐教学的几点尝试[J].读写算:教育导刊,20xx(23).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篇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学习,我得到了许多收获,既增长了理论知识,又对工作有很大启示。课程标准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观念。我深深的感受到要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的意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培训学习,转变观念,投入课改,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加入WTO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介入,给教师以新的挑战。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的这桶水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时时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努力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是“一桶活水”。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否则,就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深刻理解新课标,以不变应万变。

  从课标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在各方面的变革。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新课标经过了10年的不断实践总结比20xx版的新课标有了如下八点变化:1、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3、基本理念的变化;4、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5、“双基”变“四基”;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7、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中让我影响最深的是:基本理念的变化,20xx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良好的数学教育”它强调的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比20x版的说法意义更加广,它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了数学思想,这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才能超越现在,走向未来。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更加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习完新课标,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

  通过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 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二、 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代新型人才。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 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三 `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

  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一、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意义及课程性质的确定,更体现时代要求。

  修订后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重述基本理念,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多元发展"。

  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的6条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教学《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学,创造性的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其中将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变成5条基本理念,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体现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理念。

  三、"双基"变"四基"目标,目标要求更具体,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活动体验。

  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变化使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设计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基本的活动经验,并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拓展思维,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目标要求更加具体且要求也更高了。

  四、10个核心概念的梳理,更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4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这样的核心概念的梳理,更加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渗透,特别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及能力,很多孩子在以前只会就题解题不会思考问题,也不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和举一反三,这样明确的梳理出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加清晰该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及训练了。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更能真切地获得感觉了。《课标》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自选商场》和教学《分类》课前,要求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超市走走,看看超市中商品标签的式样、内容、排列;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中可让学生摸摸、玩玩*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通过触摸,直接体验物体的形状及其特征。

  通过学习20xx年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6

  最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

  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7

  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学习,我得到了许多收获,既增长了理论知识,又对工作有很大启示。课程标准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观念。我深深的感受到要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的意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培训学习,转变观念,投入课改,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加入WTO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介入,给教师以新的挑战。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的这桶水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时时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努力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是“一桶活水”。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否则,就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深刻理解新课标,以不变应万变。

  从课标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在各方面的变革。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新课标经过了10年的不断实践总结比20xx版的新课标有了如下八点变化:

  1、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3、基本理念的变化;

  4、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5、“双基”变“四基”;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7、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其中让我影响最深的是:基本理念的变化,20xx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良好的数学教育”它强调的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比20x版的说法意义更加广,它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了数学思想,这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才能超越现在,走向未来。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更加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习完新课标,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对其每一次的研读都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一次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这让我在数学教学方面有很多收获。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数学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见识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9

  我通过学习,思想上更清楚了,我们搞创新教学是时代的需求。下面谈谈我今后如何来搞好创新教学的。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使用新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要的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二,搞好创新教学,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对新课程,教师要首先转变角色,确认自己的教学身份。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另外,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来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的实际出发,利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摸索新的学习方法,教师起到从旁协助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只有跟着新的方向,搞好创新教学,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

  通过学习《2011年版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这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等对话与交流,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5篇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1

  随着金猴的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当我再次捧读《数学课程标准(20__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20__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双基”的提法变成了现在“四基”提法,《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贯穿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与过去的课标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呢,通过学习,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水*。

  一、要广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特别是学生对于抽象性、逻辑性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达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的心理特点,广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应用它。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合谐统一,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

  二、要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

  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三、要注重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认识角度会有所不同,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体现差异性培养,一是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侵犯!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再次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其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进行了仔细地研读,不同学段都是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了细致地阐述,但不同的年级段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度”的把握又不尽相同。有的教学内容在这一年级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有的则只是“浅尝辄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钻研教材的时候,对度的把握要做到明了。例如一二年级都有钟表的认识,但教学“度”的把握不同。在一年级只要求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能认读“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就可以了。而到了二年级才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分针走1小格是1分,秒针走1小格是1秒,能准确地认读几时几分。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二年级的知识在一年级教学时就教给了孩子,要求孩子掌握,人为地增加了孩子学习的难度,所以说老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度”地把握十分重要。

  本次我重点学习了第一学段(1~3年级)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在这一学段中数与代数:应主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空间与图形: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统计与概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注重对不确定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具体到本学期教的三年级

  数与代数:

  1、分数的初步认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分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学的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四则运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四则运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在二年级已学习,这部分教学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3、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会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掌握笔算的方法应是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难度较大。

  4、估算:估算在二年级已有所接触,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计算策略,要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要让学生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克、千克、吨的认识: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学生这是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质量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克和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教学中要让学生借助观察、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空间与图形: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面积计算。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面图形面积知识的开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以及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位置与变换:感知对称、*移和旋转现象;给定一个方向会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关于位置的知识,是在学生已学习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学习的,*移、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确定现实生活物体所在的具体方位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统计与概率: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实践活动: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及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通过本次《数学课程标准》的再学习,相信自己一定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度”,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我应*思想,勇于创新,推进课程改革。儿童是最好的教师,尤其当我们这些中青年教师面对这么一群可爱的学生时,自己同时也是一个受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生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更好地更健康地成长。而完成这一切的先决条件是一个合格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健康积极的人格素养,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很好地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持续发展的环境,帮助学生们获取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对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践行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学生的学习水*。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3

  通过《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彻底改变已有的课堂的模式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有以下的认识:

  一、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看动画、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手段,激发的学习兴趣,让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是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总之,新课程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方向,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再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4

  解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让我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三、拓宽外延,夯实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四、注重评价,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综上所述,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5

  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学习,我得到了许多收获,既增长了理论知识,又对工作有很大启示。课程标准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观念。我深深的感受到要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的意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培训学习,转变观念,投入课改,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加入WTO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介入,给教师以新的挑战。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的这桶水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时时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努力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是“一桶活水”。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否则,就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深刻理解新课标,以不变应万变。

  从课标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在各方面的变革。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新课标经过了10年的不断实践总结比20xx版的新课标有了如下八点变化:

  1、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3、基本理念的变化;

  4、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5、“双基”变“四基”;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7、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中让我影响最深的是:基本理念的变化,20xx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良好的数学教育”它强调的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比20x版的说法意义更加广,它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了数学思想,这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才能超越现在,走向未来。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更加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习完新课标,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菁选3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陈旧观念,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而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2

  最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

  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3

  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 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二、 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代新型人才。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感想-学习心得体会 (菁选2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感想-学习心得体会1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陈旧观念,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而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感想-学习心得体会2

  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

  今天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扩展9)

——独立学院数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独立学院数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1

  论文关键词:

  独立学院、数学课程、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

  本文根据独立学院生源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抽象性,以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为例,研究了提高独立学院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举措,认为通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独立学院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应对市场挑战,提出了一条新的理念与实践途径。

  1.前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不断扩大新的高等教育资源有效形式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以“依托母体,民办机制,独立运行”的管理模式,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发展。在这种新的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完善,以适应新的教育机制的需要和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独立学院的生源素质与母体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等。因此,我们不能照搬母体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独立学院的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独立学院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的本科人才已成为一种共识,在教学中,这是首先应该把握的一条基本原则。

  数学是独立学院理、工、管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它能为广大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它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它有较强的应用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它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与计算机的使用结合,广泛应用到工程技术、国民经济、生物技术、金融、社会科学等领域。所以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足够的数学理论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程对于抽象性和逻辑性有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需要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很多学生觉得这门课程难学,难以应用。另外,我国数学教学体系所讲授的内容都是非常经典的理论,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许多学生步入社会后,因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而难以应对工作上的挑战。学校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欠缺是高校的数学教学的一大弊病。

  鉴于独立学院生源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抽象性,本文将以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为例,从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加以探索,使数学课程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我国独立学院发展迅速,很多独立学院由于办学经验不足,教材和教学大纲基本都是照搬二本学校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各专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完全一样,没有考虑到独立学院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很难满足培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从教材和教学大纲两个方面进行。

  2.1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的特色教材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独立学院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就是教材的改革。我们应该根据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应首选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由浅入深,简明易懂,更多引用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科学等领域实例帮助理解内容的启发式结构的教材。而目前各大图书市场的数学教材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几乎没有一本适合独立学院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所以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在2005年建校初始,在数学课程中,基本沿用北京化工大学选用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三本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大量删减。这就导致教学内容和教材不相符,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我们积极组织有教学经验的任课教师针对本校学生的特色编写合适的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提炼,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精心设计每章每节的内容,决不让学生在教学中有听不懂的内容。另外,我们在每章都附有相应的数学家简介及数学软件介绍,供教师选择性讲解。这部分内容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我们已经先后出版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经济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内的一整套教材,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这几本教材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大多数任课教师和其他兄弟院校的认可。

  2.2制定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要深入了解独立学院各个专业的特点及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此来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制定教学大纲,学时和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与本专业最密切的数学知识。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在最初也是借用北京化工大学的数学教学大纲,这进一步加剧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使得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疲于赶教学进度,对一些重点内容和应当精讲细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展开,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而理论上严密、逻辑上严谨的要求更是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增加了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使一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于是,我们在原有数学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修改编写了适合我校的数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以“淡化理论,加强应用”为目的,降低了抽象推理的难度,删除了一些理论证明,将现代数学技术和方法融合到教学内容和体系中去。在新大纲的指导下,数学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学有所得。另外,我们每年都对教学大纲进行修改,以应对学生以及外界不断变化的需求。

  3.创新教学方式

  3.1、问题式教学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是传统的提问式教学,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认识到,应该对学生的提问方法进行改革。首先,改变传统的老师和学生的一对一的提问方式,实现相互提问法,即让两个学生互相提问,然后老师讲评,当然也可以学生向老师提问,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相互提问的方法道理在于:能够回答问题不一定能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要比回答问题层次更高,更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对已学过内容的提问,要将提问延伸到讲授新内容中,这样能保证学生时时保持高度的热情。这种教学法操作简便,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实践效果良好。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

  3.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各种软件、硬件的限制,独立学院的教授通常采用课堂讲授为主,有的时候辅以讨论等形式,较少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等。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是一所新成立的独立学院,学校设施比较齐全,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的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多媒体有许多优点,如清晰、直观、形象生动,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目前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数学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效果并不见好,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数学中很多推导也是比较适合板书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使一些用粉笔难以画好的图形可以用多媒体制作得很清晰和直观,而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用黑板边引导边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我们在讲定积分的定义以及空间解析几何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3.3、案例教学

  数学教学长期以来仅仅局限于课堂,不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予以改革。但是把学生带出数学课程去参加实践也是不太可行的,案例教学就是很好的解决方法。案例教学是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程,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找解决实际的方案,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涉及到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时,应讲解专业相关的实例,让学生知道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能解决专业的实际问题。如在逆矩阵的学习中,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我们可以讲解用矩阵知识解决破译密码问题,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讲预测动物繁殖方面的实例。另外,我们可以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和概率统计的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增加数学实验课

  目前,很多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操作上也非常熟练,也喜欢用计算机来解决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因此,独立学院数学教学应增加数学实验课。以《线性代数》课程为例,数学软件MATLAB就具备解决线性代数问题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线性代数的计算机计算和数学模型的计算机求解提供了条件,数学软件MATLAB对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进行数值计算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数学软件MATLAB引进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途径。如在行列式和矩阵两章中,数字矩阵的加法、数乘、乘法、逆矩阵,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我们都可以用MATLAB中利用矩阵函数求解。用MATLAB中的矩阵函数rank(A)可以求得矩阵的秩,用MATLAB可求得一个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秩及极大线性无关组等等。增加数学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数学软件来求解学习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来达到提高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是当前数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3.5 分层次教学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入学成绩良莠不齐,在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上差异很大,对他们进行相同程度和水*地教学,势必会造成程度好的学生(这类学生中相当多的人入学之初都有考研的需求和愿望)吃不饱,程度差的学生跟不上,进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学生成绩呈现哑铃式的分布,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如果能对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对入学新生进行了一次中学数学摸底考试,根据这次考试成绩并参考入学成绩,对理工类学生按程度分班教学,对经管类学生按中学时的文、理科分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配合,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在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可以实行。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在数学教学中目前还没有采取这种手段,从已经采取分层次教学的独立学院的教学效果来看,这是比较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的一种教学方法。

  4.结论

  总之,面对独立学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需要我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地探索与完善,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机制的发展和需要,取得良好地教学效果。加快独立学院数学教学改革,提高独立学院数学教学质量是我们独立学院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以高度责任感,积极主动的研究独立学院数学课程的教学规律,探讨独立学院数学教学的改革办法,为学院培养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德之.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1.

  [2]孙华娟,贺爱娟.浅谈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电力教育,2010,30.

  [3]莫京兰,赵新暖.独立学院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探索.价值工程,2010,17.

  [4]黄秋和.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电力教育,2010,21.

【2023年《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