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

时间:2022-12-30 19:50: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摆脱了格式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供大家参考。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摆脱了格式上的困扰,新表现出来的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因此我们又上了一节巩固练习课,帮助学生汇总、整理自己脑中千头万绪的“等量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例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多少小时能行560千米?这道题中蕴藏的是我们常用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由此可以列出方程:70X=560,560÷X=70

  其次,我们还可以根据常见的公式确定等量关系。例如:一块长方形的地长32米,面积是800*方米,它的宽是多少米?这就用到了我们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长×宽=面积,面积÷宽=长由此可列出方程:32X=800,800÷X=32

  最后,如果我们实在没有现成的数量关系去用,还可以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如:小华有邮票45枚,小华的邮票数比东东多5枚,东东有多少枚邮票?我们先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小华比东东多5枚,那么在东东的基础上再加6枚就是小华的邮票数,由此的到等量关系:东东的邮票数+5=小华的邮票数,列出方程:X+5=45。

  数学题一道题可以变化出许多道题,我们每一道题都去做,是做不完的,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我认为数学老师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整理头脑中的千头万绪,找出其中的关键点和共同的地方,能举一反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轻松起来。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书本74页例2

  教学目标: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式。

  教学重难点: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忆旧引新

  说说下面各题的等量关系:

  如:①、红花是黄花的3倍

  ②、红花比黄花的3倍多2朵。(等)

  二、兴趣谈话引入新例(74页例2),后出示情景图。

  1、让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生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板书: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解:设共有x 块黑色皮。

  2x -4=20

  2x=20+4

  2x =24

  x=24÷2

  x =12

  答:-----------------。

  3、引导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4、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①弄清题意,设未知量为x 。②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④解方程。⑤检验。

  三、巩固拓展:

  1、1.根据方程列出等量关系式。

  粮店运来72吨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多12吨。运来面粉多少吨? 根据( ),列方程:3x +12=72

  根据( ),列方程:72-3x =12

  2.先说说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花布每米35元,比黄布的3倍少12元。黄布每米多少元?(提示取值)

  四、作业:书本第75~76页第5、6、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都是抓住解题关键,即先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再而检验。学生知道了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只是部分学生未会找题里等量关系,所以仍需多练。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3

  1。教学计划中,原是考虑把探究1和探究2作为一个课时的,但是在学习了探究1后,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分析,依然是个难点,很多同学分析题意不清,也有不少同学解方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这类“*均变化率”的问题联系生活又非常密切,是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最典型的应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决定把探究2问题作为一个课时来探究。

  2、在教法、学法上我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尝试法、讨论法、先学后教引导式讲授法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3、以导学案的形式,创设由特殊性到一般性的实际问题为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习题紧扣生活,难度不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及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4、学生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际问题的探究后,及时让学生归纳,形成知识与方法。

  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教材。采用学案问题设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由于是例题,所以注重板书格式。

  6、学案的设置,具有层次性,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结归纳。有梯度的设置习题,让学生去挑战中考题,感受中考的难度,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注重问题及考察需要,体现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课改精神。

  7、在时间的安排上,教学环节(一)、(二)部分计划让学生展示后简单点评,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光是要结果,囫囵吞枣,所以做了详细的推导,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导致了教学程序的不完整,挑战中考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环节(一)、(二)的习题设置有点多和重复,使得环节(五)中的综合练习没有在课堂中探究和展示,所以在习题的选择上还要多加精选,力求做到精选精炼。

  8、生生交流活动少,学生大多数都是各自为阵,没有发挥小组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三)的自主学习中,如果能发挥小组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想会更好一些,在引导学生讨论上做得不够,不能兼顾全体。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讨”的形式讨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与实际联系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第2课时的问题是油菜的"种植问题,涉及农业产量计算的一些基本概念。为了降低例题难度,在知识回顾环节利用几个简单的问题进行启发学习。

  效果好,学生能得出“产油量=油菜籽单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含油率”这个基本等量关系。

  例题中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讨过程中正确列方程是难点。这里让学生先在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很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还是值得的。

  有知识回顾的问题,例题能很好解决。这里要注意有部分学生解题没坚持到最后。要强调整个过程,以及书写。

  课后第6题和例题是同一类型,让学生加强印象。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5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而对于班级中理解能力一直较差的那部分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学生又是刚接触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虽然连着几个课时的学习与练习,解题步骤与规范的书写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但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还是个尚需努力提升的大问题。于是,这几个课时的例题我都处理得很慢,先把前一节课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易错点、薄弱环节作简要的补充复习,再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为新知的学习创设一个奠基与梯子,让他们的思路更顺一些。

  比如说今天的这堂课,我参照教参建议,将本节课的例题以三个层次呈现:

  一、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比如说今天我们去市场买水果,(出示苹果和梨子的图片),该付多少钱的问题?你们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吗?大多数学生们快速准确地说出: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要付的水果总价。这个简单的等量关系式将是今天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看似简单,但进入方程解决问题中,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便慌了阵脚,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今天我们先来一些铺垫,让他们的思想少走弯路。接着,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补充了苹果的总价和梨的总价分别怎么计算,还主动向老师寻求条件来解决问题。这个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好的开端;

  二、在解决基础题:已知苹果、梨的单价、数量,求出总价后,将条件与问题调整,已知苹果、梨的数量、梨的单价、要付的总钱数,求苹果的单价。题目一出,孩子们自信满满:“这两题都是一样的呀!”“一样中还有不一样,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并解决它!”对呀,这两题的等量关系是一样的,数据是一样的,但要求的问题却不一样了,这道题用方程怎么解决?学生们主动拿起笔,回忆上节课所学所内容后开始解决问题:

  1、解:设未知数;

  2、根据第一个环节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他们都习惯了捉笔便完整答题,这种急切、主动的学习态度令我满意。不过,课堂上我们可以轻松一些,暂时休息一下,让我们来个解方程男女生P赛。古灵精怪的他们为对方选取了他们认为实力不太强的选手,其实不然,同学们都很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参与、自信满满。而台下的孩子们则比台上的更是激动,在心里为同伴呐喊加油。“有些同学不仅在观战,还在看他们写得怎么样,还在思考、可能等下还有评价!”这时,原本有些躁动的课堂安静了,一个个手举了起来。他们的评价动听、到位、详细,也让参与者乐意接受。

  三、老师就是个“变题龙”,总喜欢把一道题变来变去。瞧!我把其中的一个数字改了,方法还是一样吗?把3千克梨变成“2千克梨”了。学生们纷纷点头,我顺着他们的意思将黑板上方程中的3改成了2,改好后转过身看看满脸挂着自信与成功喜悦的娃娃们。不!有人摇头了,还有人兴奋地举手了,静静地等待后有人有思考了!还有人没忍住说出了“乘法分配律”。我依旧选择了一个一直保持端正坐姿的孩子,并告诉大家我选她的理由,新一道方程便出来了,“能看懂吗?”其实这两道方程是一样的;其实这是乘法分配律。“这条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依次解读后再来场解方程赛,这次让我们一起动手算,动静结合也让你们不觉得重复吧。

  三个环节,孩子们始终投入,而我也觉得欣慰,这样的学习状态挺好!你们今天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我很满意,进步喜人!不过练习的时间却已不太多了。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终有取舍,重了分析与理解的铺设,可能尾就略草了,有一些遗憾也好,说明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希望这样的学习能让你们有收获!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6

  1.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做到一题多解。

  本例题是行程中相遇问题,为了能让学生一题多解,我先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吗?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画的线段图找出了等量关系:小林行驶的路程+小云行驶的路程=总路程,从而列出方程。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用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以及用总路程-甲行驶的路程=乙行驶的路程等,及时的表扬给予学生莫大的鼓舞。

  2.教材解读不够深入。本例题是求时间点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够精准,没有求出具体的时间点。

  3.板书不够规范。解方程应用题首先写解:设什么什么,后面应该写上单位。

  4.课堂没有面向全体。因为教师想完成教学内容,对于*时的学困生关注不够。

  今后的努力方向:钻研教材,分析学情,采用更合适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对学困生多点辅导,让他们也能有所获。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7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行程问题,教学中,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估算验证等学习方式,在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解决了生活中的几道实际问题。重点讨论了航行、相遇、追及三大类型。纵观本节课,其中有精彩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航行问题很简单,在学习的过程中先回忆了航行问题中的基本公式,然后同学们讨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最后设出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让同学们经历了回顾旧知、应用旧知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讲解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时,我选了两名同学分别相向而行和同向而行,表演了相遇和追及,让这两个问题动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用两种颜色的彩粉笔在黑板上分别来代表两个人,一边讲解一边画出两个人行走的路线,这样就将枯燥的代数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几何问题,大家很容易就从图示中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总之,从整节课来看,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彩点拨、拓展延伸、归纳升华六个环节来进行,学生的情绪比

  较饱满,思维比较活跃,能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还有一些有待探索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时间把握得不够好;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关注极个别学生,以至于他们的积极性没能得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各种方法没有及时的展示。今后,我还要多加努力,调整教学方法。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8

  本节公开课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工程与配套问题)。教学目标是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教学的重、难点是能准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现将本节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在教学设计上我通过两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1、设计简单而对本节课有启发作用的前置作业让学生提前完成,使学生在上课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利用列表分析的方法,形象直观地把已知和未知的条件找出来,有利学生分析理解和找等量关系。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模式:

  1、小组内交流,中心发言人回答,及时让学生补充不同的思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这样有利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气、才能和个性,使学生思维更清晰。

  2、组外的交流,如果整个组的同学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则可以作为外援到其他组进行帮教,并利用加分的评价机制进行激励。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既能对后进生进行帮扶,也能引领和鼓舞优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讨论热烈,思维完全放开,有见地的结论不断涌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应注意改进的方面有:

  1、把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写出来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改成填空的形式。

  2、课堂容量不足,应把重点放在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上,解方程部分可省略,这样就可以增加题量。

  3、如果能把工作量变式为分数,能提升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

  4、提出问题以后,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以上都是有待改进地方。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9

  在这节课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及解方程组的相关知识,而且探究了用方程组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一节共安排了五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比前面的问题更接近现实,数量关系相对比较隐蔽,因此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难度比以前的问题也要大些。这节课更为关注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学模型的“探索”过程。它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的方法,合理优化的思想意识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科学依据。所以我觉得设计此课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在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并解方程组、检验结果的合理性等能力,感受建立数学模型的作用。

  教学中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在教学中应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先独立探究,再进行合作交流。基于以上原因,这节课的设计我选择了“学案导学”法,就是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其显著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有效途径。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体现学案的人文性:名人名言、建议的口气、温馨的提示等等,我想这些对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这节课之后,我感觉目标已经达成,但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

  2、

  3、

  4、

  5、

  6、

  7、

  将问题精细化处理,设计好问题分析 在课堂上多进行激励和评价,对学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注重细节,提高解题正确率 关顾不同阶层的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水* 做好板书设计,给学生做题留出充足的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教师的专业学习,储备好丰厚的知识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下午好!我利用这个机会,谈谈我今天上午这节课的课后感悟与反思。

  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探究1)”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以及能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抓住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组模型。教学难点是在探究过程中分析题意,由相等关系正确地建立方程组,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学中,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估算验证等学习方式,在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解决了生活中的三道实际问题:牛饲料问题,捐款问题以及红茶沟门票问题。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当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且有效参与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充分让时间留给学生,让讲台留给学生,让发现留给学生,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发扬教学民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在学生解决(探究1)牛饲料问题当中,学生能想出三种列方程组的方法,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我实施新课程理念中的最大成功,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解题时有方法,方法多,方法好。从而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中,我还通过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采用引发指导、多样评价、鼓励肯定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能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跳出文本,活用教材。如:在探究1解决牛饲料问题中,我先让学生对*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的食量进行估算,再寻求检验估算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从而让学生体验方程组的实用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对估算与精确计算进行比较,从而明确估算有时会有误差,要想得到正确数据,需要通过用数学知识精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鼓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总之,从整节课来看,学生的情绪比较饱满,思维比较活跃。我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还有一些有待探索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时间把握得不够好,使得“感悟与反思”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得以实施。还有在解决“五一”红茶沟门票问题时,学生的另一种解题方法没有得以展示,如果我能在前面几个教学环节抓住时间,让学生在后几环节充分展现自我,我想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再有,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关注极个别学生,以至于他们的积极性没能得以充分发挥,今后,我在这方面要多加努力。对于新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我还有很多的困惑,具体教学实施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给我多多指教。谢谢!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

  实际问题与方程紧跟在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后面,是在学生会简单的运用解方程,而去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相关方程的解法,积累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经验,进而适时地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

  例1,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学生却仍旧是一个不容易接受的难点,他们能够清楚的知道用4.21-0.06=4.15(m),但是却没办法把这样的式子用方程抽象概括出来。

  例1的教学,我是按照“求谁设谁”的思路来讲的。

  第一步,看一看求的是谁?学生很明显的就能够知道求的是原跳远记录,而求得是它,我们就把它设成x,而这个时候,我便教授了未知量,即我们不知道的量就是未知量,所以求谁,谁就是未知量。

  第二步,找关系。找的关系就是题目中告诉我们的。比原纪录多,在数学上就用到了四则运算的加,也就能够得到数学关系上的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

  最后列式,则把具体的数字带进去,原纪录是x,超出部分0.06,小明成绩4.21,列的式子也就变成了x+0.06=4.21.

  将实际问题与方程的解法来分步的教给学生,学生学起来明显的变得轻松,但是找未知量对学生而言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例如做一做中的“我们拿桶接了半小时,共接了1.8kg的水,求每分钟浪费多少水?”明明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找不到未知量应该是什么,只有极少的同学能够知道要把每分钟浪费的水设成未知数x。

  这就让我意识到了,在方程里,有很多变化的问题,学生不能够把握,因此在设计下一节课的时候,我在一开始就让未知量在条件中变没了,组织学生根据之前积累的知识去寻找关系,具体设置的"题目有这样差不多的几个:

  1、长方形的长是6m,面积是24*方米,宽是多少?

  2、小明走了半个小时,走了120m,小明每分钟走多少m?

  3、小红买了5只钢笔,花了24元,每支钢笔多少元?

  像这样的,未知量在问题中的,让学生直接去问题里面看,这个时候,考验学生的就变成了学生的积累情况了。

  1、考验的是面积的计算公式

  2、考验的是速度=路程÷时间

  3、考验的是单价=总价÷数量

  而对于题目中的“比去年高”、“超过原纪录”、“二倍”、“二倍少”……学生根据题意用加减乘除列式,学生掌握的情况则比较好。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是让学生找准未知数,读懂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而日常规律的积累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所以,在做方程联系实际的时候,要加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也要加强学生日常规律的积累,而找到关系去解方程更是要不断的去加强练习。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2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摆脱了格式上的困扰,新表现出来的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因此我们又上了一节巩固练习课,帮助学生汇总、整理自己脑中千头万绪的“等量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例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多少小时能行560千米?这道题中蕴藏的是我们常用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由此可以列出方程:70X=560,560÷X=70

  其次,我们还可以根据常见的公式确定等量关系。例如:一块长方形的地长32米,面积是800*方米,它的宽是多少米?这就用到了我们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长×宽=面积,面积÷宽=长由此可列出方程:32X=800,800÷X=32

  最后,如果我们实在没有现成的数量关系去用,还可以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如:小华有邮票45枚,小华的邮票数比东东多5枚,东东有多少枚邮票?我们先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小华比东东多5枚,那么在东东的基础上再加6枚就是小华的邮票数,由此的到等量关系:东东的邮票数+5=小华的邮票数,列出方程:X+5=45。

  数学题一道题可以变化出许多道题,我们每一道题都去做,是做不完的,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我认为数学老师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整理头脑中的千头万绪,找出其中的关键点和共同的地方,能举一反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轻松起来。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书本74页例2

  教学目标: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式。

  教学重难点: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忆旧引新

  说说下面各题的等量关系:

  如:①、红花是黄花的3倍

  ②、红花比黄花的3倍多2朵。(等)

  二、兴趣谈话引入新例(74页例2),后出示情景图。

  1、让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生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板书: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解:设共有x 块黑色皮。

  2x -4=20

  2x=20+4

  2x =24

  x=24÷2

  x =12

  答:-----------------。

  3、引导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4、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①弄清题意,设未知量为x 。②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④解方程。⑤检验。

  三、巩固拓展:

  1、1.根据方程列出等量关系式。

  粮店运来72吨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多12吨。运来面粉多少吨? 根据( ),列方程:3x +12=72

  根据( ),列方程:72-3x =12

  2.先说说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花布每米35元,比黄布的3倍少12元。黄布每米多少元?(提示取值)

  四、作业:书本第75~76页第5、6、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都是抓住解题关键,即先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再而检验。学生知道了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只是部分学生未会找题里等量关系,所以仍需多练。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人教版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简单的应用,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尝试了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相对更加生活化,富有挑战性。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的理念。基于以上认识,感觉本节课的引入还是比较成功的,通过生活情景,既加强了学生的文化情感教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本次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采取合作交流的探究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出现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使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等得到提高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成功之处

  1、情景引入具有时效性,能从身边生活出发,激发学习动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比如在引课的时候,通过电话计费,引出问题赵璇同学有一部手机,想去营业厅办一个套餐,营业员问你,你想要通话时长的还是流量多的?你能帮助他选择一个省钱的方案吗?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这些连续的阶段性问题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知识的兴趣,促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对于后面的问题和习题我都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

  2、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节课的所有题目均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通过合作独立的写出解题过程。让学生展示,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不足之处

  1、探究的时间还需要考证,时间不易过长,应合理分配。

  2、小组讨论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落实好任务,不要让讨论流于形式,而是让学生带有目的或者是问题进行讨论

  3、过高估计学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小问题,今后应加强细节的设计和全面考虑。

  4、有些学生还缺少主动性,还需要老师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学生展示还比较稚嫩,胆怯,需要后续加强锻炼。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充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

  2、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给学生创造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3、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并与同行交流讨论。

  4、创设情景,使学生能置身于熟悉的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5

  我主讲了一节七年级的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课,现将教学反思整理如下;

  一、成功方面

  1、本节课设计成学案的形式,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本节课的题目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商品销售问题中的标价、售价、进价、利润、利润率这些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解题。

  3、我把教材中的探究问题分解成三道题目,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4、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先练教师后讲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尝试意识,激发探究热情。

  二、不足方面

  1、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好,简单问题强调、重复太多,耽误教学时间,没按预定的教学方案完成任务。

  2、在从算术方法解决商品销售问题过渡到用方程方法解决销售问题时,设计不太好,学生不能自觉利用方程知识来解决问题。

  3、思想理念放不开,对于探究问题可能有其他解法,实际上有学生也用了算术方法,但我没有给出评价,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努力方向

  加强学习,厚积薄发;钻研教材,教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都要把学生放在心上。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6

  学生在解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我觉得“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让学生感悟方程的思想。”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由于我知道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对等量关系式的训练不够重视,于是我课前谈话中用了很多时间对等量关系式的写法进行了训练。先从倍数关系,再到相差关系,然后两种关系合并,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等量关系式,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突出根据关键句写等量关系式,我出示例题后,直接问:“三句话中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为什么?”

  让学生根据“20xx年的东北虎只数比20xx年的3倍还多100只,写出三种等量关系,有三种关系式就对应着三种解法,哪一种关系式最容易想到。让学生感受到要提高正确率,我们可以从最容易的入手,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出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巡视,充分了解学生的困难以及想法,然后才能很好的组织交流。为了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思想,我故意让学生先交流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当交流完列式后让学生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识时,学生感到困难,再次问学生用倒推策略解决时,还可能出现什么错误,这样从两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用倒推策略解决的不足,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主动愿意来学习用方程来解。方法的优劣是比较出来的,当然也是因人而异的。方程为什么要写设语,方程是怎样列出来的,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条件,才能更好的利用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才能大大提高正确率。解完例题再次比较总结,列方程是怎样想的,而倒推策略是怎样想的。然后再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方程的作用和价值,学生才会自愿用列方程来解决新的问题。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7

  本节公开课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工程与配套问题)。教学目标是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教学的重、难点是能准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现将本节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在教学设计上我通过两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1、设计简单而对本节课有启发作用的前置作业让学生提前完成,使学生在上课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利用列表分析的方法,形象直观地把已知和未知的条件找出来,有利学生分析理解和找等量关系。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模式:

  1、小组内交流,中心发言人回答,及时让学生补充不同的思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这样有利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气、才能和个性,使学生思维更清晰。

  2、组外的交流,如果整个组的同学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则可以作为外援到其他组进行帮教,并利用加分的评价机制进行激励。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既能对后进生进行帮扶,也能引领和鼓舞优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讨论热烈,思维完全放开,有见地的结论不断涌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应注意改进的方面有:

  1、把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写出来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改成填空的形式。

  2、课堂容量不足,应把重点放在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上,解方程部分可省略,这样就可以增加题量。

  3、如果能把工作量变式为分数,能提升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

  4、提出问题以后,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以上都是有待改进地方。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8

  一、4点说明

  1、单元中的地位及重难点;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二课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的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有理数、整式加减之后,以及在第三章2,3小节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和解决一元一次方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选择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设置了探究点,引导学生利用方程为工具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为以后几节列方程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埋下伏笔。

  基于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模型,让学生知道销售中的盈亏的算法。通过探究活动,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思想;

  运用建模思想来指导七年级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符号化的具有数学结构特征的“模型”载体,通过这样具有“模型”功能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抽象,为后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

  3、育人思想;

  通过对盈亏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与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4、教与学的困惑、对策;

  我的困惑

  1、一部分学生不习惯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偏爱算术方法;

  2、学生掌握等量关系较弱,等量关系式列不出来,影响方程成形。

  3、书写格式不规范,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经常出错。

  优化对策

  1、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列方程简单;

  2、选择能充分展示用方程解题思维上独特优势的练习题;

  3、设计有坡度,使学生会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个问题,通过解决此问题有助于下一个问题的解决。

  二、3个设计特色

  1、教学模式:安康市初中数学“四环五课”型第二类概念课教学模式,即情景诱导—探究指导—展示归纳—变式练习。

  2、探究提纲简洁明了,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在完成第一个题目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第二个题目;在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题目的基础上。又能独立完成第三个题目。

  3。变式练习是在探究题目的基础上,通过改编得到的,着重体现了以探究为依据,以变式为重点。

  三、2个感悟

  1、在“情景诱导”中,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通过智慧和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结合授课内容,凭借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使学生有感、所悟、所惑、所想、所动。

  2、在“探究”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和推理,积累多样化的数学经验,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

  四、3个优化构想

  1、设计时充分考虑师生互动性。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评价要客观全面,面向全体,注重全程,以达到了解,促进,激励学生的作用。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9

  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是在教学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通过这一节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养成仔细读题、认真审题、细心解答的良好习惯。

  一、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课上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结合学生自学及交流情况适当引导,并归纳总结解答方法。课堂当堂巩固练习+课后个别辅导讲解。

  二、教学感受及存在问题

  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课前预习,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自习学习内容,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自学,有一部分理解能力较低,甚至读不懂句子包含的含义,更谈不上提取其中的有用数学信息。还有少数学生将两个未知数设出来后没有找出适当的数量关系,甚至把两个关系笼统的套在一起列出一个象二元一次的方程,但根本没法解,还有个别同学在解方程时解答出错,有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检验,甚至没有养成答题的良好习惯。

  三、改进措施

  1、强调读题的重要性,反复读题,直到读懂为止,找出题有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准等量关系式,找象“;。.”这样的标点符号,从中间划开,符号前为一个等量关系式,符号后面为一个等量关系式。

  3、解设未知数时根据题意设两个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式表示出相关的量并列方程组解答。

  4、解完题后用大括号表示结果,并在稿纸上检验,一看方程解答是否正确,二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反思: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错很正常,做的题多了,就会知道自己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错,改正即可。但作为老师必须要有训练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5、检验并写出答案。

  6、配套问题学生较难理解,应结合题意,表示出相关量,根据物件配套比例,适当配*,并列方程。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

  一、4点说明

  1、单元中的地位及重难点;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二课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的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有理数、整式加减之后,以及在第三章2,3小节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和解决一元一次方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选择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设置了探究点,引导学生利用方程为工具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为以后几节列方程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埋下伏笔。

  基于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模型,让学生知道销售中的盈亏的算法。通过探究活动,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思想;

  运用建模思想来指导七年级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符号化的具有数学结构特征的“模型”载体,通过这样具有“模型”功能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抽象,为后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

  3、育人思想;

  通过对盈亏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与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4、教与学的困惑、对策;

  我的困惑

  1、一部分学生不习惯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偏爱算术方法;

  2、学生掌握等量关系较弱,等量关系式列不出来,影响方程成形。

  3、书写格式不规范,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经常出错。

  优化对策

  1、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列方程简单;

  2、选择能充分展示用方程解题思维上独特优势的练习题;

  3、设计有坡度,使学生会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个问题,通过解决此问题有助于下一个问题的解决。

  二、3个设计特色

  1、教学模式:安康市初中数学“四环五课”型第二类概念课教学模式,即情景诱导—探究指导—展示归纳—变式练习。

  2、探究提纲简洁明了,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在完成第一个题目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第二个题目;在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题目的基础上。又能独立完成第三个题目。

  3。变式练习是在探究题目的基础上,通过改编得到的,着重体现了以探究为依据,以变式为重点。

  三、2个感悟

  1、在“情景诱导”中,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通过智慧和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结合授课内容,凭借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使学生有感、所悟、所惑、所想、所动。

  2、在“探究”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和推理,积累多样化的数学经验,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

  四、3个优化构想

  1、设计时充分考虑师生互动性。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评价要客观全面,面向全体,注重全程,以达到了解,促进,激励学生的作用。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人教版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简单的应用,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尝试了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相对更加生活化,富有挑战性。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的理念。基于以上认识,感觉本节课的引入还是比较成功的,通过生活情景,既加强了学生的文化情感教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本次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采取合作交流的探究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出现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使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等得到提高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成功之处

  1、情景引入具有时效性,能从身边生活出发,激发学习动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比如在引课的时候,通过电话计费,引出问题赵璇同学有一部手机,想去营业厅办一个套餐,营业员问你,你想要通话时长的还是流量多的?你能帮助他选择一个省钱的方案吗?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这些连续的阶段性问题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知识的兴趣,促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对于后面的问题和习题我都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

  2、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节课的所有题目均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通过合作独立的写出解题过程。让学生展示,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不足之处

  1、探究的时间还需要考证,时间不易过长,应合理分配。

  2、小组讨论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落实好任务,不要让讨论流于形式,而是让学生带有目的或者是问题进行讨论

  3、过高估计学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小问题,今后应加强细节的设计和全面考虑。

  4、有些学生还缺少主动性,还需要老师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学生展示还比较稚嫩,胆怯,需要后续加强锻炼。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充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

  2、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给学生创造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3、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并与同行交流讨论。

  4、创设情景,使学生能置身于熟悉的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2

  本节内容是实际问题中的打折销售问题,前面已经学习过销售问题中相关量的数量关系及简单的换算,所以本节课内容在知识结构上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由于他和实际问题联系密切,学生必须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他们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的去探究。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比如在引课的时候,通过各种打折甩卖的广告语引出问题:

  (1)商家把商品打折卖给我们会不会真的赔钱?

  (2)其中蕴涵着那些数学道理?这样将学生放在具体的问题中,可以激发他们对问题的一种好奇心,也能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

  本节课的所有题目均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合作独立的写出解题过程。让学生口述表达或板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求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

  3、探究方式灵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仅是探究成果的大小,而是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在探究的时候,适当掌握时间,能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引导。从而达到最优的探究效果。

  从以上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注重开发生活中蕴含的各种教育因素,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趣味性,能更好调动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1、探究的时间还需要考证,时间不易过长,应合理分配。

  2、有些题目原计划是不在数码展台上展示。有的题让学生板书并讲解,想法很好,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学生占用的时间太长。

  3、最后学生自己编了一些实际的应用题,计划让学生自己上台去表演,把问题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所以本节课最精彩的最能掀起高潮的环节没有展示出来。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充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

  2、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3、多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3

  1。教学计划中,原是考虑把探究1和探究2作为一个课时的,但是在学习了探究1后,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分析,依然是个难点,很多同学分析题意不清,也有不少同学解方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这类“*均变化率”的问题联系生活又非常密切,是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最典型的应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决定把探究2问题作为一个课时来探究。

  2、在教法、学法上我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尝试法、讨论法、先学后教引导式讲授法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3、以导学案的形式,创设由特殊性到一般性的实际问题为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习题紧扣生活,难度不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及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4、学生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际问题的探究后,及时让学生归纳,形成知识与方法。

  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教材。采用学案问题设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由于是例题,所以注重板书格式。

  6、学案的设置,具有层次性,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结归纳。有梯度的设置习题,让学生去挑战中考题,感受中考的难度,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注重问题及考察需要,体现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课改精神。

  7、在时间的安排上,教学环节(一)、(二)部分计划让学生展示后简单点评,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光是要结果,囫囵吞枣,所以做了详细的推导,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导致了教学程序的不完整,挑战中考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环节(一)、(二)的习题设置有点多和重复,使得环节(五)中的综合练习没有在课堂中探究和展示,所以在习题的选择上还要多加精选,力求做到精选精炼。

  8、生生交流活动少,学生大多数都是各自为阵,没有发挥小组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三)的自主学习中,如果能发挥小组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想会更好一些,在引导学生讨论上做得不够,不能兼顾全体。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4

  学生在解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我觉得“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让学生感悟方程的思想。”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由于我知道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对等量关系式的训练不够重视,于是我课前谈话中用了很多时间对等量关系式的写法进行了训练。先从倍数关系,再到相差关系,然后两种关系合并,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等量关系式,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突出根据关键句写等量关系式,我出示例题后,直接问:“三句话中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为什么?”

  让学生根据“20xx年的东北虎只数比20xx年的3倍还多100只,写出三种等量关系,有三种关系式就对应着三种解法,哪一种关系式最容易想到。让学生感受到要提高正确率,我们可以从最容易的入手,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出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巡视,充分了解学生的困难以及想法,然后才能很好的组织交流。为了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思想,我故意让学生先交流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当交流完列式后让学生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识时,学生感到困难,再次问学生用倒推策略解决时,还可能出现什么错误,这样从两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用倒推策略解决的不足,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主动愿意来学习用方程来解。方法的优劣是比较出来的,当然也是因人而异的。方程为什么要写设语,方程是怎样列出来的,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条件,才能更好的利用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才能大大提高正确率。解完例题再次比较总结,列方程是怎样想的,而倒推策略是怎样想的。然后再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方程的作用和价值,学生才会自愿用列方程来解决新的问题。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5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而对于班级中理解能力一直较差的那部分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学生又是刚接触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虽然连着几个课时的学习与练习,解题步骤与规范的书写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但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还是个尚需努力提升的大问题。于是,这几个课时的例题我都处理得很慢,先把前一节课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易错点、薄弱环节作简要的补充复习,再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为新知的学习创设一个奠基与梯子,让他们的思路更顺一些。

  比如说今天的这堂课,我参照教参建议,将本节课的例题以三个层次呈现:

  一、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比如说今天我们去市场买水果,(出示苹果和梨子的图片),该付多少钱的问题?你们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吗?大多数学生们快速准确地说出: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要付的水果总价。这个简单的等量关系式将是今天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看似简单,但进入方程解决问题中,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便慌了阵脚,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今天我们先来一些铺垫,让他们的思想少走弯路。接着,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补充了苹果的总价和梨的总价分别怎么计算,还主动向老师寻求条件来解决问题。这个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好的开端;

  二、在解决基础题:已知苹果、梨的单价、数量,求出总价后,将条件与问题调整,已知苹果、梨的数量、梨的单价、要付的总钱数,求苹果的单价。题目一出,孩子们自信满满:“这两题都是一样的呀!”“一样中还有不一样,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并解决它!”对呀,这两题的等量关系是一样的,数据是一样的,但要求的问题却不一样了,这道题用方程怎么解决?学生们主动拿起笔,回忆上节课所学所内容后开始解决问题:

  1、解:设未知数;

  2、根据第一个环节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他们都习惯了捉笔便完整答题,这种急切、主动的学习态度令我满意。不过,课堂上我们可以轻松一些,暂时休息一下,让我们来个解方程男女生P赛。古灵精怪的他们为对方选取了他们认为实力不太强的选手,其实不然,同学们都很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参与、自信满满。而台下的孩子们则比台上的更是激动,在心里为同伴呐喊加油。“有些同学不仅在观战,还在看他们写得怎么样,还在思考、可能等下还有评价!”这时,原本有些躁动的课堂安静了,一个个手举了起来。他们的评价动听、到位、详细,也让参与者乐意接受。

  三、老师就是个“变题龙”,总喜欢把一道题变来变去。瞧!我把其中的一个数字改了,方法还是一样吗?把3千克梨变成“2千克梨”了。学生们纷纷点头,我顺着他们的意思将黑板上方程中的3改成了2,改好后转过身看看满脸挂着自信与成功喜悦的娃娃们。不!有人摇头了,还有人兴奋地举手了,静静地等待后有人有思考了!还有人没忍住说出了“乘法分配律”。我依旧选择了一个一直保持端正坐姿的孩子,并告诉大家我选她的理由,新一道方程便出来了,“能看懂吗?”其实这两道方程是一样的;其实这是乘法分配律。“这条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依次解读后再来场解方程赛,这次让我们一起动手算,动静结合也让你们不觉得重复吧。

  三个环节,孩子们始终投入,而我也觉得欣慰,这样的学习状态挺好!你们今天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我很满意,进步喜人!不过练习的时间却已不太多了。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终有取舍,重了分析与理解的铺设,可能尾就略草了,有一些遗憾也好,说明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希望这样的学习能让你们有收获!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6

  1.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做到一题多解。

  本例题是行程中相遇问题,为了能让学生一题多解,我先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吗?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画的线段图找出了等量关系:小林行驶的路程+小云行驶的路程=总路程,从而列出方程。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用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以及用总路程-甲行驶的路程=乙行驶的路程等,及时的表扬给予学生莫大的鼓舞。

  2.教材解读不够深入。本例题是求时间点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够精准,没有求出具体的时间点。

  3.板书不够规范。解方程应用题首先写解:设什么什么,后面应该写上单位。

  4.课堂没有面向全体。因为教师想完成教学内容,对于*时的学困生关注不够。

  今后的努力方向:钻研教材,分析学情,采用更合适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对学困生多点辅导,让他们也能有所获。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7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行程问题,教学中,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估算验证等学习方式,在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解决了生活中的几道实际问题。重点讨论了航行、相遇、追及三大类型。纵观本节课,其中有精彩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航行问题很简单,在学习的过程中先回忆了航行问题中的基本公式,然后同学们讨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最后设出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让同学们经历了回顾旧知、应用旧知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讲解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时,我选了两名同学分别相向而行和同向而行,表演了相遇和追及,让这两个问题动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用两种颜色的彩粉笔在黑板上分别来代表两个人,一边讲解一边画出两个人行走的路线,这样就将枯燥的代数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几何问题,大家很容易就从图示中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总之,从整节课来看,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彩点拨、拓展延伸、归纳升华六个环节来进行,学生的情绪比

  较饱满,思维比较活跃,能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还有一些有待探索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时间把握得不够好;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关注极个别学生,以至于他们的积极性没能得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各种方法没有及时的展示。今后,我还要多加努力,调整教学方法。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8

  本节公开课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工程与配套问题)。教学目标是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教学的重、难点是能准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现将本节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在教学设计上我通过两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1、设计简单而对本节课有启发作用的前置作业让学生提前完成,使学生在上课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利用列表分析的方法,形象直观地把已知和未知的条件找出来,有利学生分析理解和找等量关系。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模式:

  1、小组内交流,中心发言人回答,及时让学生补充不同的思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这样有利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气、才能和个性,使学生思维更清晰。

  2、组外的交流,如果整个组的同学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则可以作为外援到其他组进行帮教,并利用加分的评价机制进行激励。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既能对后进生进行帮扶,也能引领和鼓舞优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讨论热烈,思维完全放开,有见地的结论不断涌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应注意改进的方面有:

  1、把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写出来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改成填空的形式。

  2、课堂容量不足,应把重点放在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上,解方程部分可省略,这样就可以增加题量。

  3、如果能把工作量变式为分数,能提升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

  4、提出问题以后,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以上都是有待改进地方。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9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3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1、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2、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我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3、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图意,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

  一、4点说明

  1、单元中的地位及重难点;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二课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的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有理数、整式加减之后,以及在第三章2,3小节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和解决一元一次方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选择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设置了探究点,引导学生利用方程为工具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为以后几节列方程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埋下伏笔。

  基于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模型,让学生知道销售中的盈亏的算法。通过探究活动,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思想;

  运用建模思想来指导七年级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符号化的具有数学结构特征的“模型”载体,通过这样具有“模型”功能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抽象,为后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

  3、育人思想;

  通过对盈亏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与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4、教与学的困惑、对策;

  我的困惑

  1、一部分学生不习惯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偏爱算术方法;

  2、学生掌握等量关系较弱,等量关系式列不出来,影响方程成形。

  3、书写格式不规范,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经常出错。

  优化对策

  1、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列方程简单;

  2、选择能充分展示用方程解题思维上独特优势的练习题;

  3、设计有坡度,使学生会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个问题,通过解决此问题有助于下一个问题的解决。

  二、3个设计特色

  1、教学模式:安康市初中数学“四环五课”型第二类概念课教学模式,即情景诱导—探究指导—展示归纳—变式练习。

  2、探究提纲简洁明了,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在完成第一个题目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第二个题目;在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题目的基础上。又能独立完成第三个题目。

  3。变式练习是在探究题目的基础上,通过改编得到的,着重体现了以探究为依据,以变式为重点。

  三、2个感悟

  1、在“情景诱导”中,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通过智慧和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结合授课内容,凭借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使学生有感、所悟、所惑、所想、所动。

  2、在“探究”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和推理,积累多样化的数学经验,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

  四、3个优化构想

  1、设计时充分考虑师生互动性。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评价要客观全面,面向全体,注重全程,以达到了解,促进,激励学生的作用。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

  问题: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一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函数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是初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这这类利润问题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在上学期的二次方程的应用,经常做关于利润的题目,其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也很熟悉,所不同的是方程题目告诉利润求定价,函数题目不告诉利润而求如何定价利润最高。如何解决二者之间跨越?于是在第二节课的教学时我做了如下调整,设计成三个题目:

  1、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要想获得6000元的利润,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

  (学生很自然列方程解决)

  改换题目条件和问题:

  2、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时,商场能获得最大利润?

  分析:该题是求最大利润,是个未知的量,引导学生发现该题目中有两个变量——定价和利润,符合函数定义,从而想到用函数知识来解决——二次函数的极值问题,并且利润一旦设定,就当已知参与建立等式。

  于是学生很容易完成下列求解。

  解:设该商品定价为x元时,可获得利润为y元

  依题意得:y=(x-40)?〔300-10(x-60)〕

  =-10x2+1300x-36000

  =-10(x-65)2+6250300-10(x-60)≥0

  当x=65时,函数有最大值。得x≤90

  (40≤x≤90)

  即该商品定价65元时,可获得最大利润。

  增加难度,即原例题

  3、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一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该题与第2题相比,多了一种情况,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需要两种情况的结果作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我把题目全放给学生,结果学生很快解决。多了两个题目,需要的时间更短,学生掌握的更好。这说明我们在*时教学中确实需要掌握一些教学技巧,在题目的设计上要有梯度,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还能收到好的效果。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2

  1. 教学计划中,原是考虑把探究1和探究2作为一个课时的,但是在学习了探究1后,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分析,依然是个难点,很多同学分析题意不清,也有不少同学解方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这类“*均变化率”的问题联系生活又非常密切,是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最典型的应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决定把探究2问题作为一个课时来探究。

  2、在教法、学法上我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尝试法、讨论法、先学后教引导式讲授法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3、以导学案的形式,创设由特殊性到一般性的实际问题为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习题紧扣生活,难度不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及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4、学生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际问题的探究后,及时让学生归纳,形成知识与方法。

  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教材。采用学案问题设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由于是例题,所以注重板书格式。

  6、学案的设置,具有层次性,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结归纳。有梯度的设置习题,让学生去挑战中考题,感受中考的难度,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注重问题及考察需要,体现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课改精神。

  7、在时间的安排上,教学环节(一)、(二)部分计划让学生展示后简单点评,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光是要结果,囫囵吞枣,所以做了详细的推导,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导致了教学程序的不完整,挑战中考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环节(一)、(二)的习题设置有点多和重复,使得环节(五)中的综合练习没有在课堂中探究和展示,所以在习题的选择上还要多加精选,力求做到精选精炼。

  8、生生交流活动少,学生大多数都是各自为阵,没有发挥小组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三)的自主学习中,如果能发挥小组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想会更好一些,在引导学生讨论上做得不够,不能兼顾全体。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3

  我主讲了一节七年级的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课,现将教学反思整理如下;

  一、成功方面

  1、本节课设计成学案的形式,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本节课的题目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商品销售问题中的标价、售价、进价、利润、利润率这些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解题。

  3、我把教材中的探究问题分解成三道题目,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4、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先练教师后讲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尝试意识,激发探究热情。

  二、不足方面

  1、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好,简单问题强调、重复太多,耽误教学时间,没按预定的教学方案完成任务。

  2、在从算术方法解决商品销售问题过渡到用方程方法解决销售问题时,设计不太好,学生不能自觉利用方程知识来解决问题。

  3、思想理念放不开,对于探究问题可能有其他解法,实际上有学生也用了算术方法,但我没有给出评价,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努力方向

  加强学习,厚积薄发;钻研教材,教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都要把学生放在心上。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4

  本节内容是实际问题中的打折销售问题,前面已经学习过销售问题中相关量的数量关系及简单的换算,所以本节课内容在知识结构上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由于他和实际问题联系密切,学生必须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他们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的去探究。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比如在引课的时候,通过各种打折甩卖的广告语引出问题:(1)商家把商品打折卖给我们会不会真的赔钱?(2)其中蕴涵着那些数学道理?这样将学生放在具体的问题中,可以激发他们对问题的一种好奇心,也能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

  本节课的所有题目均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合作独立的写出解题过程。让学生口述表达或板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求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

  3、探究方式灵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仅是探究成果的大小,而是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在探究的时候,适当掌握时间,能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引导。从而达到最优的探究效果。

  从以上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注重开发生活中蕴含的各种教育因素,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趣味性,能更好调动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1、探究的时间还需要考证,时间不易过长,应合理分配。

  2、有些题目原计划是不在数码展台上展示。有的题让学生板书并讲解,想法很好,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学生占用的时间太长。

  3、最后学生自己编了一些实际的应用题,计划让学生自己上台去表演,把问题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所以本节课最精彩的最能掀起高潮的环节没有展示出来。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充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

  2、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3、多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5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曾遇到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小明和小李在笔直的公路上行走,小明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小李步行的速度为6千米/时。小明出发1小时后,小李才出发,同时小李带了一条小狗在他们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奔跑,小狗奔跑的速度为12千米/时。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尝试利用方程去解决,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

  (1)小李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2)小狗第一次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3)当小李追上小明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4)小狗第一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5)小我狗第二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无穷级数问题,问题提出来了,怎么办?是简单的一句话带过,还是给学生说明白及如何才能说明白?而此时,已到了下课时间,我只能把此问题留在课后,我表扬了胡志波同学用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先思考。

  课是结束了,而留下了新的问题,此问题如何解决?我陷入了深思。新的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此,我认为:

  1、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不能打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2、使提出问题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通过此问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3、通过此问题要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并深深的喜欢它。

  于是,我这样安排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1、首先提问学生们,你们自主探索的结果是什么?

  2、和学生们讲了《阿里斯追不上乌龟》的悖论:

  阿里斯与乌龟赛跑,阿里斯的速度是乌龟速度的10倍,乌龟先行100米,阿里斯开始追赶;等到阿里斯走过100米时,乌龟又走了10米,等到阿里斯再走过10米时,乌龟又走了1米;阿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所反映的问题是:无穷多个时间段,是否就是无限长的时间?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6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3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1、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2、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我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3、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图意,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7

  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是在教学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通过这一节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养成仔细读题、认真审题、细心解答的良好习惯。

  一、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课上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结合学生自学及交流情况适当引导,并归纳总结解答方法。课堂当堂巩固练习+课后个别辅导讲解。

  二、教学感受及存在问题

  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课前预习,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自习学习内容,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自学,有一部分理解能力较低,甚至读不懂句子包含的含义,更谈不上提取其中的有用数学信息。还有少数学生将两个未知数设出来后没有找出适当的数量关系,甚至把两个关系笼统的套在一起列出一个象二元一次的方程,但根本没法解,还有个别同学在解方程时解答出错,有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检验,甚至没有养成答题的良好习惯。

  三、改进措施

  1、强调读题的重要性,反复读题,直到读懂为止,找出题有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准等量关系式,找象“;。.”这样的标点符号,从中间划开,符号前为一个等量关系式,符号后面为一个等量关系式。

  3、解设未知数时根据题意设两个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式表示出相关的量并列方程组解答。

  4、解完题后用大括号表示结果,并在稿纸上检验,一看方程解答是否正确,二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反思: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错很正常,做的题多了,就会知道自己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错,改正即可。但作为老师必须要有训练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5、检验并写出答案。

  6、配套问题学生较难理解,应结合题意,表示出相关量,根据物件配套比例,适当配*,并列方程。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8

  新课改下,要求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学生个性化学习。善思善想的学生得到几种不同的解答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数学教学中虽提倡一题多解,可答案是确定的,并非灵活多变,对于上述类型题到底该如何确定答案,新课改实施后考题灵活多变,学生翻阅资料扩大知识面无可厚非。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逐渐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通过为孩子买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孰不知资料中对一些题的答案众说不一,到底谁是权位,我们师生又该如何面对。

  新课程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9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者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在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我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数量关系式?”出示第2题复习题“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式。”学生通过这次的练习后,对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储备,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例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以及能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抓住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组模型。教学难点是在探究过程中分析题意,由相等关系正确地建立方程组,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学中,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估算验证等学习方式,在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解决了生活中的三道实际问题:牛饲料问题,药品问题以及学生就餐问题。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当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我充分让时间留给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在学生解决(探究1)牛饲料问题当中,学生能想出两种方法,并能选择最简单的方法,在选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时,又有不同列法,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我实施高效课堂中的最大成功,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解题时有方法,方法多,方法好。从而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中,我还通过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采用引发指导、多样评价、鼓励肯定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1解决牛饲料问题中,我先让学生对*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

  天的食量进行估算,再寻求检验估算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从而让学生体验方程组的实用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对估算与精确计算进行比较,从而明确估算有时会有误差,要想得到正确数据,需要通过用数学知识精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鼓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不足之处:

  1、 时间把握得不够好,使得“课堂小结”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得以实施。

  2、 没有很好地关注极个别学生,以至于他们的积极性没能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从整节课来看,学生的情绪比较饱满,思维比较活跃。我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对重点内容也都能掌握。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1

  一、学生接受情况的方面

  销售问题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比较了解,但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并不是很理解,因此教学中应该对这些概念作出解析。比如什么是进价,什么是售价,什么是利润与利润率等等,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搞清楚,否则进难于进行教学。对于公式:

  利润=售价 — 进价 、 利润=进价×利润率。 教学中必须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

  对于例题方面,学生对于盈利25%是什么意思?是表示进价的25%还是售价的25%?有的学生不理解。同样亏损25%是什么意思也不太理解,教师在此必须作出解析。否则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学中要预见到学生什么地方会不理解,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方向。只有这样为学生所想,帮他们解决疑问教学才能有效果。

  总的来说,按上面的设计,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还可以,但对一些变式问题学生的应变能力还不够。

  二、教师的教案设计方面

  本节课的设计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从开头的幻灯片的有关的销售广告语“跳楼价、大放血、5折酬宾、入手,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兴趣点,在课件中,利用图文并冒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总的来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三、不足的方面

  在销售问题中对于一些含有利润率的应用题,学生不太理解也不会做,比如课本P108的第4题,部分学生不知怎么去找出等量关系,这也说明学生的应变能力不好,这是我们教学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讨”的形式讨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与实际联系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第2课时的问题是油菜的种植问题,涉及农业产量计算的一些基本概念。为了降低例题难度,在知识回顾环节利用几个简单的问题进行启发学习。

  效果好,学生能得出“产油量=油菜籽单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含油率”这个基本等量关系。

  例题中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讨过程中正确列方程是难点。这里让学生先在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很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还是值得的。

  有知识回顾的问题,例题能很好解决。这里要注意有部分学生解题没坚持到最后。要强调整个过程,以及书写。

  课后第6题和例题是同一类型,让学生加强印象。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3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中应用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了课堂气氛。

  1、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是增长率问题,有一定难度,我在讲解时设置问题细化,从多方位多角度帮助学生解析这道题,这样的问题引导,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降低了解题难度。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交流、探索、思考,能够体现新课标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思想。在例1讲完之后,我随即设置了两个练习加以巩固。

  2、在课堂上将更多教学时间留给学习小组,这样小组中,个人的成功会带来团体的成功,进而导致团体内其他成员的成功,因而学生感到成功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尊重、相互欣赏。

  3、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

  4、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到见解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总之,通过各种启发、激励,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课堂收效大。

  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同时我的分组以位置为准,前后交流,这样层次不大合理,有待于课前做好思考与准备。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4

  1.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做到一题多解。

  本例题是行程中相遇问题,为了能让学生一题多解,我先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吗?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画的线段图找出了等量关系:小林行驶的路程+小云行驶的路程=总路程,从而列出方程。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用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以及用总路程-甲行驶的路程=乙行驶的路程等,及时的表扬给予学生莫大的鼓舞。

  2.教材解读不够深入。本例题是求时间点的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够精准,没有求出具体的时间点。

  3.板书不够规范。解方程应用题首先写解:设什么什么,后面应该写上单位。

  4.课堂没有面向全体。因为教师想完成教学内容,对于*时的学困生关注不够。

  今后的努力方向:钻研教材,分析学情,采用更合适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对学困生多点辅导,让他们也能有所获。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5

  本节课例题的教学注意利用三个等量关系列出三个不同的方程,让学生自主讨论、列出,并利用学过的解方程知识尝试解方程。注意让学生比较选择,让学生明了顺着题意列方程更简洁。注意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分析条件、问题,让学生首先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找出等量关系,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需要的数量关系式或等量关系式。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展示学生的方法如何多,因为解决办法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种办法来分析。如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意总结回顾方法,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小组合作方面,本节课主要在分析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两个环节给孩子们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时间。纵观本节课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我们学校本学期开展的是基于导学案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基本完成,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不做、做的很少、干脆不做。导学案的学习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加快上课的节奏,加大练习量,但对于不预习、不做导学案的学生上课效果大打折扣。基于导学案学习出现的现象是“优者更优”,“弱者被动挨打”“积弱者更弱”。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怎样让家长配合老师,让学生做好提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预习好导学案。这样才能目的效果兼收。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

  本节的复习内容有: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针对学生在总复习期间对学习比较疲倦的状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样根据互补性原则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已有了初步掌握,然后再让全班交流,交流之后我把知识点用问题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解决没考虑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对本课知识点也就更加清晰了。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学生在整理知识中的主体作用。复习中采用了学生整理知识的方式,突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虽然不能完整的整理所学知识,但仍可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这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在综合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这样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复习效果。

  本节课总体情况较好,但在练习过程中,还是发现出现了一些错误,关于“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的练习。如:有一题判断题:一个两位数,个位是b,十位是a,这个两位数是ab。大部分学生都误认为是对的。另外一题是2a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等于a2。这一题也有不少学生认为是对的。看来还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一题填空题:3个连续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是m,这3个数的和是( ),这3个数的*均数是( )。这一题也有一些学生不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在后面的复习中,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练习。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2

  式与方程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

  成功之处:

  分层次学习,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梳理。在教学中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学习用分母表示数。在教学中首先指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会用字母表示什么。在这里要着重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启发学生通过更多的实例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并自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回顾、小结书写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并通过连线搭配的练习将含有字母的式子与对应的用文字表达的含义连起来。这种练习的实质是数学语言的训练,它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符号形态与文字形态的转换,同时也是写代数式的辅助练习。

  第二层次:学习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注重方程概念的.学习,启发学生回想解方程的依据,也就是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最后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解题步骤,关键是列方程的依据,也就是等量关系。

  通过这样分层次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每个知识点的层次性,对于知识的梳理起着链接作用。

  不足之处:

  1.对于每个知识点不能具体深入,只能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为止。

  2.练习量少,特别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很多类型不能在这一节课上体现。

  改进之处:

  可以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利于对于知识点的巩固与提升,也利于学生好好地消化每个知识点。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3

  设计思路:

  这堂课的设计是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化学式的计算,通过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铁,让学生计算来回忆和总结出利用化学式可以进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以及元素质量分数等计算;然后通过两个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并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第二板块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通过让学生看课本,回忆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原理及主要解题步骤,接着也是两个题目进行练习,从计算依据、步骤、解题格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与格式,重点在于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本题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通过分析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并根据思路,完整规范地写出解题过程,熟练解题步骤的同时逐步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技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常见的问题,然后集中来分小组讨论,谈谈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活跃课堂气氛,灵活解决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教学反思:

  1、本堂课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够到位,课堂的容量比较大,教学的内容没有全部完成,到最后时间比较赶,小结比较粗略,有点“虎头蛇尾”的味道。

  2、没有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观点,觉得跟学生的互动不够,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紧张还是学生紧张,课堂的氛围不够活跃,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学生不愿意跟老师配合,这一点让自己也感到有少许无耐,以后应多下功夫去了解学情,多跟学生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3、对课堂的时间分配出现了问题,讲化学式计算的时候花去了二十五分钟的时间,原计划是十分钟的时间,大大超出了预期的时间。当然,也是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计算的时间比较长,这一点应该放到课后去处理,课堂上先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4、由于时间的分配出现混乱,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时候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展现他们的解题思路,只是展示了他们的解题格式,讲解的时候也是老师包办了。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上黑板进行板书并讲解,最后让小组进行讨论和点评,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5、没有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是课堂最宝贵的`资源,这一点没有利用好。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完全归类,有些问题也没有及时发现,因为在课堂上发现部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还是不够牢固,有三个同学有点提笔不懂做的味道,所以后来的展示也比较匆忙,没有来得及分析和进一步的探讨。

  6、分小组的学习有名无实,流于了形式。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分配好小组的角色和任务,组长、副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都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导致后来的小组互动也是无效的。

  总之,这堂课的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情的了解不够到位,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没有把握好。没有利用好导学案,应该让学生课余时间先练习,课堂再进行展示和反馈。时间分配出现问题后,不能够及时调整教学任务,这一点需要再进一步的提升。

  这次的学习机会非常难得,虽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收获的东西还是特别多的,相信自己慢慢回味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最后,再次感谢羊文俊主任的耐心指导和辛勤付出!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4

  这一大节的内容有两点:一是字母表示数;二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目标有三点:一是经历回顾和整理式与方程的有关知识的过程;二是会用方程解决问题;三是感受式与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教学中学生的厌倦情绪,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中,教师结合具体问题,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性广,积极性高,而且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不错。

  本节课中,教师把重点放在“方程”上,在复习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后,接着出示案例题,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让学生自主参与列方程解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代数的初步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符号感。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本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多,但每一个问题都包含许多知识。如: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解方程时应用的是什么知识?这样把学生带入了积极思考的境地。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5

  式与方程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

  成功之处:

  分层次学习,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梳理。在教学中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学习用分母表示数。在教学中首先指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会用字母表示什么。在这里要着重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启发学生通过更多的实例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并自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回顾、小结书写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并通过连线搭配的练习将含有字母的式子与对应的用文字表达的含义连起来。这种练习的实质是数学语言的训练,它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符号形态与文字形态的转换,同时也是写代数式的辅助练习。

  第二层次:学习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注重方程概念的学习,启发学生回想解方程的依据,也就是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最后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解题步骤,关键是列方程的依据,也就是等量关系。

  通过这样分层次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每个知识点的层次性,对于知识的梳理起着链接作用。

  不足之处:

  1.对于每个知识点不能具体深入,只能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为止。

  2.练习量少,特别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很多类型不能在这一节课上体现。

  改进之处:

  可以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利于对于知识点的巩固与提升,也利于学生好好地消化每个知识点。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数与代数”领域复习内容的第三阶段,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区别,熟练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积淀数学素养。

  有了这些理论的支撑,我很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首先对他们的课前预习进行调查,侧重点我放在了“方程”上,先理解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然后复习解方程,及其等式的性质,方程是初中阶段“代数思想”向小学阶段渗透的典型范例。因而在复习时不能满足于各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把方程的思想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拥有自觉运用方程思想的意识和行为。实际学习中,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很薄弱。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7

  《式与方程》这节课应对用字母表示数,方程,解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些认识。

  1、首先我的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不论什么教学内容,不要一味的去套教学模式,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来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我这一课本来去年讲的时候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来整理知识点的,后来想到四小片讨论的复习教学模式让学生整理,我就让学生把计算公式、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方法用字母全写出来。我引导的方向错了。这样,学生讨论时、汇报时就注意了少哪些式子、补充哪些,而不是再体会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好处:方便、简单、明了。

  3、练习题没抓住学生的重点、难点、易错的地方。而是出了许多简单而重复的题。应出一些有层次的,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题。在备课时,这点我想到了,但是总想从简单处出,照顾那些差生,又想简单题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一说就过去了。可事实上,太简单的学生都会,没必要出浪费时间。

  4、在备课时,我认为学生不明白式与方程的意思,如果一开始就问学习了式与方程的那些知识,学生会说不全或不知说什么,所以我就从字母表示数出发。如果现在再设计这节课,我就会先问学生式是什么,学生会说等式、式子、含有字母的式子等。如果学生说不上来,我就会出示一些式,让学生说,并说出式与方程的联系,含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方程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时再说关于式与方程的知识。

  5、在让学生说用字母表示什么时,如果学生说到乘法分配律,我就会问学生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学生会说文字的和字母的,我说,你选择一种方式写下来,学生会选择字母,我问为什么,生会说简单,方便。这也就说了用字母表示的好处。

  6、应学会使用评价语言。

  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在课上我很不会使用评价语言,我以后会努力注意使用。

  7.教学时,深挖教材,看备课内容符合达成教学目标了吗?不要只讲形式以上教学片段是通过实验最后得出*衡原理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安排学生自己总结,一共叫了三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学生回答前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组织自己的思路,从上面的语言记录来看还是处理得不错的,教师多点由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再由教师总结,而且学生的回答很有质量,有一定得逻辑性。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8

  《式与方程整理复习》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用字母表示数、方程及列方程解决问题三个层次,本节课只对前两部分进行了整理复习。由于用字母表示数、方程这部分知识比较琐碎,内容不算难。例如: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计算公式、运算律这些孩子们都已知道,方程的一些知识也不是特别难,关键是教会学生梳理的方法:如表格法、列举法等,让学生逐渐的学会自主复习知识的能力与习惯。针对以上知识的分析与思考,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系统的整理,帮助学生形成式与方程的认识结构,提高学生对式与方程知识的掌握水*;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与方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数量,会解答简易方程,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3.通过自主复习,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方法策略,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以回忆为主线,将原本分散在各册教材中知识点串接起来,让学生在回忆、再认、疏通、整理中构建知识网络图。因此,本堂课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

  下面重点说说本堂课的练习设计:

  1.第一个环节用字母表示数时,设计了连一连这一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区分a2与2a、a3与3a间意义的不同,这是学生易混易错的地方,教师再加以强调,同时也注意数字字母、字母字母相乘时所要注意的乘号省略不写的问题。

  填一填,主要练习用字母表示数,它属于代数思维,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学生易错的地方,所以这里再梳理出用含有字母的式表示数应如何思考:要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再表示,从而体现用字母表示的简洁性。

  2.第二环节复习方程选一选,主要弄懂议程与等式的关系的巩固训练,又通过解方程梳理方程解答的步骤?:看、想、算、验。

  3.最后两题是综合提升题。先让学生对一些规律进行思考、探索,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探索出的规律,从而体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概括性。第二题,通过圈出的四个数的和,分别求出这四个数,从而使学生体会出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同时为复习列方程解决问题做好铺垫。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代数思维与学习兴趣,也是对代数知识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式子和方程的知识体系,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掌握方程的有关知识。

  在课前通过解读式与方程的知识,虽然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但仍可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举例等的引入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进行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复习效果。

  其实在本节课之初,并没有预料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有很多茫然之处,以至于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学生没有反应的尴尬场面,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好像什么也不知道,幸亏有以前的教学经验,对此种情况进行了预设,在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先把问题放一放,等练习几道具体的例子后,思维和知识体系会逐渐明朗。

  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不能认为学过的只要复习一下,学生就能弄懂,如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时,对于简单的题目,学生做的很好,但稍复杂一点的题目,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系式。从中也看出这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可以着重来复习这部分知识。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0

  这节课主要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以及方程的意义和解法。先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首先要求学生举出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公式、运算律和数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说说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程的含义;接着要求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等式的有关性质,在整理中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和方法。如练习十五第1题,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应用价值,第2题,使学生加深对等式性质的认识,并自觉整理有关方程的解法。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用字母表示数个别学生已经遗忘,如1和字母相乘,1是不用写的,数字和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a的*方表示两个a相乘,而2a表示2乘a(2个a,相加)这一点要让学生区分。

  关于方程和等式的一些基本知识,学生都能掌握,如果题目的难度有所增加,如x作为减数或者除数的方程,学生容易解错,如果再此基础上更稍复杂的方程,如nx作为减数或者除数,那错误的学生会更多。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解方程》教学反思10篇

《解方程》教学反思1

  前两天讲解了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觉得孩子们接受的不错,一节课下来练习了好多题,每个孩子都能得心应手,自己还有点窃喜。可是今天却让我大跌眼镜。

  昨天上课讲解了例4和例5,孩子们对了复杂的"方程有了初步认识,但在每一步的分析之下孩子们也觉得很熟悉,原来是简单的方程结合在一起变成复杂的,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不难,结合例题的图示,分彩笔的例子,先分什么再分什么,让学生明白在具体算式中也是结合着实物图来做,先把3x看做一个整体,把剩下的4根彩笔减掉,要想得到一整盒x根的彩笔,就得把3整盒再*均分配,这样下来孩子们能够明白每一步的意思,他们能够知道先处理多余的彩笔,再考虑整盒的彩笔。这样下来理解也不是问题,又练了几道同类的题,也很顺手。例5的讲解上有些难度,孩子始终不太理解把括号看做一个整体,但在讲解和练习下也能做上了。

  今天我想验收一下昨天学的怎么样,结果让我很头疼,为什么过了一宿好多同学又没了思绪,留了6道题,少数几个好同学能够顺利的做上,大部分同学还在思索着,课下辅导了几个差生,原来他们又把前面学的简单的方程解法又忘了,自己思考了一下,得给孩子们消化时间,课上会了不代表他们一直不忘,还得多加练习啊

《解方程》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目标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

  解稍复杂的方程这部分内容烦琐乏味,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

  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老师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多少块,黑色多少块,白色比黑色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解方程》教学反思3

  《解方程练习课》教学反思在过去教学解方程,没有规定一定要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可以根据方程形式选择利用逆运算关系求未知数。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也容易,学生也能很快求出方程的解。根据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教材要求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不再讲解利用逆运算关系求未知数。说是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学经验,在初次接触新教材时总觉得只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比较麻烦。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的研究了教材。

  在教学中通过天*直观演示天*两边同时放上或拿掉相同重量的东西,天*仍然保持*衡,引导学生发现、小结出等式的性质。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性质来解方程。通过教学发现小学生对以天*为直观形象载体的等式性质,感到新奇,有趣,乐意接受,也易理解。利用天*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困惑的是在教学中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发现学生对解形如:x+a=b、x-a=bax=b、x÷a=b的方程做得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对形如:a-x=ba÷x=b这样的方程,在依据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时,学生容易出错,感到麻烦,部分学生感到困难。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所以个人感觉这种方法存在着局限性。

  在计算教学中一直都倡导算法多样化,因为要改善和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在这却避开了算法多样化。要不就把形如a-x=ba÷x=b这样的方程放到中学再学。虽然对新教材内容的编排有困惑,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我还是下了功夫研究教学方法,并在课后做了大量的辅导工作,接下来也会一边学习新内容,一边复习解方程相关知识。

《解方程》教学反思4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探秘的情节,和本节课完全吻合。下面就我讲授的这节课做一下反思:

  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它能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不信咱们试一试。”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既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同时又为最后的检验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让孩子们看成是解谜,是寻宝,比一比看谁找的是宝石,谁找的是石头,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验证。孩子们做的是津津有味,寻得异常开心。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概念的理解也很扎实。

  二、在练习题的安排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当讲授完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解方程》教学反思5

  这次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北师大版教材则是借用天*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原来教学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特别强调“等式”与由等式引申出来的规律,从而也就影响了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计算,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在这次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

  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验证猜想时,应从一个一个具体的等式抽象到未知的等式,学生容易接受,而我是直接用抽象的等式验证的,学生不太容易接受。还有在解方程时,算理讲得不太清楚,学生在解方程时,有部分学困生学起来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吃透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才能上出优质课。

《解方程》教学反思6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已经基本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讲解“方程的解”定义时,能从验算例子答案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特征,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解”的定义。

  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解,让学生明白“解方程的各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出解,但不同的方法有自身不同的求解过程”着重让学生理解“求解过程”。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发现两个概念定义之间的区别。

  在讲授“解方程:X+7=13”例题时,我安排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上来解答(因为是新课,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正确规范的书写格式,学生的求解方法和过程步骤,能代表整个班级的情况。况且学生的求解过程能起到反例的作用,为下面比较教学——从对比中认识正确的求解过程做好铺垫)

  板书正确书写格式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该如何正确规范地求解方程的解。

  整节课教学存在几点不足:

  1、学生课堂练习量少。这与定义的教学花费太多时间有关。

  2、对学生新课之前的求解方程的解的方法缺少关注。解方程是可以有很多方法的,需要鼓励学生的多向发散思维。

  3、教师课堂上虽然提到“对于一个X的值,它究竟是不是方程的解呢?为什么?”,但还是缺乏相关练习,因为这一内容对理解“方程的解”有极强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尽可能让他们用语言表达描述出自己对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最后形成新的知识脉络。下面就结合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复习导入,激趣揭题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识有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铺垫搭桥,以旧引新,方程是表达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开课伊始我结合与学生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出示了一组题,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这些题的出现即能让学生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开课很实际,很干脆,也很有用。

  二、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衡或者不*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发兴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义时我特意给学生提供操作天**衡的不同材料,让学生分组实践,通过操作、观察天*的状态得到许多不同的式子,由于材料不同,每个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数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多种多样的式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三、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习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时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利用课本的静态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归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读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解方程》教学反思7

  1、教材的编排上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7.8—X=2.6,12÷X=1.2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这和提倡算法多样化又有了矛盾。尽管老师一再强调用等式的性质解,还是有多数学生用原来的方法解答。

  2、强调书写格式得有层次。告诉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熟练以后特别快。同时强调书写格式。通过教学,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学生能解决简单的方程,如果有过程,方程中的等号不易上下对齐,这点问题不大。到熟练之后省去过程时再强调格式。

  3、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在后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在后面这样方程的出现等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中不再出现X做减数,除数的方程题了,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学生列出的方程中还有这样的题目,但不会解答,这时我们又要强调算法多样化,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有的学生又不得不用除、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做题。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因此教学中我还是对学生说尽量用方程的性质解,若遇到用等式的性质解决不了时,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认识方程教学反思解方程教学反思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教学反思8

  教材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通过天*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求出y+8=10中的未知数y。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学生直接想“?+8=10”,从而得出答案。另一种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减8”的方法。y+8-8=10-8,y=2。这样解方程,刚开始时,为了学生理解方便,等号左边的“+8-8”都要写出来,会比较麻烦,也容易出错。《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激发了我对解方程这课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和探讨,因此,在学生理解了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后,我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自主探索,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掌握的知识才更深刻、更透彻。久而久之,将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方法整理后,我又适时给学生提供了另外两种解方程的方法,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和通过移项来解方程。

《解方程》教学反思9

  有昨天加减法方程作铺垫,今天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毫不费力。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迁移自主探索出解法。但令我头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会解形如a-x=b及a÷x=b方程。

  本以为按新课标教材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不用掌握,但在学期初教材分析会上教研员明确指明:这两类方程教师必须作为例题向学生补充讲解,且属于学生必会、考试必考内容。原因如下:1、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以上两种类型方程,教师难以回避。2、如果教师有意回避,会使学生产生等式的基本性质只适用于部分方程的错误理解。

  基于上述原因,我今天在教学完例2后为学生补充了相应内容,但教学效果较差。虽然许多学生能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X的值,但当要求他们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时,尝试成功。通过指导,全班也只有50%左右的学生基本掌握解答的方法。分析此次教学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安排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学生刚接触解方程没多久,还须一段时间巩固教材中最基本的常见方程类型,而今天补充的两种类型虽然与例题一样,都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但在解答第一步时不再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衡”的问题了。学困生听完拓展练习后,作业中出现明显混淆的现象。如5X=1.5本应根据等式的性质直接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5求解的,可却有学生先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变成了“1.5÷X=5”, 这可真是越变越复杂。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必须两教a-x=b及a÷x=b两类方程,你们觉得是按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好呢,还是按等式的性质教学好呢?

《解方程》教学反思10

  本节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结合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导出形如ax±b=c和ax±bx=c形式的方程,并结合原有旧知——等式的性质推导出解法步骤,同时利用这些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几课时的教学与练习,学生在掌握方程解法上没有问题,说明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掌握的比较扎实。但在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表现出缺少一定的分析习惯和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造成在解决问题(特别是一些例题的变式题)时产生较多错误。

  通过前后练习的比较、观察,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练习时偏重模仿和记忆,缺少具体分析的意识。从而造成在碰到一些变式题时就明显缺少解题策略,学生在读题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思考题中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而是在记忆中极力搜索“这个问题以前有没有讲过?或跟哪个问题是一样的?”等旧痕迹。然而这些变式题的解答难就难在它与例题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区别。如果学生不能找到其中的区别和练习,光靠模仿和记忆,那就很难正确解答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重模仿轻分析的学习方式,在练习中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注重学生对解题思路的表述。教师要强调学生读题后先分析并写出等量关系,每个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中都要设计等量关系的分析与交流,从潜意识中使学生重视起对问题的分析与判断。一开始学生可能在分析、判断等量关系时还会模仿例题的形式,因此在学生对基本类型有了一定的感悟后,要有针对性的出现变式题让学生来解决,使其在认知冲突中进一步感悟先分析、判断等量关系的重要性。但同时教师也要十分清楚的认识到寻找等量关系对于课改后的六年级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缺少一定的意识外,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新教材的编排中,在六年级前很少涉及甚至没有安排过等量关系寻找的内容。正是由于教材中忽视了这方面内容的安排,也就引起了第二个原因——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寻找等量关系能力的培养。等到六年级要大量具体涉及到时,就发现学生很不适应了。如何提高学生寻找题目中等量关系的能力,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等量关系的分析能力,除了如前所述要加强意识培养外,还应在具体方法上加以指导。而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升学生分析、判断等量关系的方法,教材在例题分析中就先借助了线段图来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画线段图来表示条件和问题,从而形象的表示出等量关系的有效性。同时,在教学中不能因为问题简单或赶进度而忽视画线段图表示条件和问题的环节。一开始学生可能由于以前缺少一定的训练而显得有些不适应,但经过几次的努力后,学生就能很快提高作图能力,从而有助于等量关系的寻找。

  综上所述,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从偏重模仿和记忆中逐步纠正过来,逐步建立具体分析的意识。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能力,借助线段图的表示形象的表现出相关的等量关系,提高学生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不等式与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篇

《不等式与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学习了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后,我发现在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惑,存在以下问题:

  1.找不出广泛应用题中的不等关系,要解广泛应用题时相等关系比较明确,而在不等式中不等关系不是那样的明确,所以不少学生不太理解,因而列不出不等式,所以也不会解不等式的应用题。

  2.一部分学生虽然能列出不等式,可是在解不等式时一直出现错误,特别是当不等工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时,学生一直记不住不等式的方向要改变,导致计算错误,这可能对不等式的性质没有真正理解吧。

  3.不少应用题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时往往都会根据题意,让求出不等式的整数解,到这时一部分学生往往不能准确的求出整数解,这可能是对不等式解集的取值范围不是太明白。

  教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做注意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真正理解,能准确无误的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多进行不等式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找不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熟练的掌握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的。要加强一些基础概念的掌握理解,对于整数,正整数以一些大于小于等的数学语言,要让学生准确理解,不能含含糊糊。

《不等式与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相应的应用题,建立相应数学模型。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本课设置了丰富的实际情境,比如例题中商场销售的`方案选择问题,还有巩固题中的修路问题和电脑的销售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模型.

  教学中要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等式与方程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的模型.在教学中,类比已经学过的方程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甄别,从而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课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以“生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不知道该应用题是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还是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注意题目的相关字眼,如:“不少于、至少、不多于等”,应强调学生出现以上字眼的一般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相应的应用题。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3篇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1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广。同时也为后继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2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广。同时也为后继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3

  下面是我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第三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说教材的地位。

  本节是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因此具有一定难度,根据本例题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有关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公式,进而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关键:

  重点:进一步体现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关系,渗透数学建摸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正确地列方程。

  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按问题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说学生的学法。

  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从而顺利而充满激情地完成教学。

  四、设计思路。

  我利用提纲中的几个简单的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研究书中的盈亏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知识和经营意识。使他们能更了解市场运作。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充分体现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教师利用提纲中的习题由简单到复杂,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菁选2篇)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创设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应注意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之间交流,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

  这节课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使同学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了思维,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

  在交流探讨中,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最后优选出一种方法,即当学生在了解不同解题方法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重点介绍他们都能接受的一种解题方法——假设法,使学生明确解题时掌握一种基本的解答方法。

  3.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了假设的数学思想不仅可以解答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还能解答我们身边的问题。

  4.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中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所增强。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这一课是新教材中的比较有难度的一节课,以前策略的叫法是替换,现如今改成了假设,虽然叫法不同,但是课的本质是一样的,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假设这一策略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使得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些。

  在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时,设计的时候出现一些困惑,一种设计是在例题布置下去后,让部分会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后,在让整班学生选择自己理解的方法做题,这是考虑大部分学生不会做,而有部分学生有自己的思路,这些会做的学生说明方法后,其他学生也能了解。而另一种设计是让学生自己直接答题,在选择不同方法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由于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的会做,会有不同方法,于是我做了一个学情前测,设计了一道类似的题目,明光小学买了1个篮球和6个皮球,正好用去100元,皮球的单价是篮球的.皮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答题,结果统计发现,全班45名同学,20名同学在不讲解的情况下已经能解出此题,其中13位学生用的是直接假设的方法,4名同学是画线段图帮助解题,还有3名同学是用以前学过的方程解题,从这个数据中,我发现可以选择第二种设计方案,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选择了方案二。下面主要说下:上课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重视对比渗透。

  课的开始,在学生口答完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题目后,出示例1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呈现对比强烈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我紧接着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展开了新授序幕。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才切身感受到运用假设策略的好处,才乐于运用这种策略。

  二、强调过程体验。

  对策略的体验要经历过程,只有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才丰富深刻。本课,在提出问题后,先是让学生自主解决,然后重点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考过程。假设720毫升全部倒入大杯,或者假设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想起,都让学生充分展示转化的过程。重点让学生结合直观图感受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为什么要把小杯换成小杯,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过于侧重不同方法,而不是着重在假设上,导致学生在后续的解题中还在用不同的方法。

  三、及时归纳总结。

  虽然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假设,以及根据什么进行假设,所以在强调用假设方法解决例题后,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在解决例1 时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困难的,需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

  本节课虽然顺着我的设计思路上完了,但总觉得有些地方没到位。比如有些题目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而采取了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从而束缚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还有对关注学困生还不够。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是比较有难度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时时的去关注他们,不能只考虑课堂的时间安排,而忽视了他们。

  总而言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自己觉得有成功,有不足,成功的是要继续保留,不足的一定要积极改进,从而能够上好每一节课。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扩展9)

——考研数学如何提高分析综合及实际问题能力 (菁选2篇)

考研数学如何提高分析综合及实际问题能力1

  数学的重点、难点:

  高等数学部分:

  重点比较多。极限与连续的部分,极限要抓住重要极限这个问题,以及不定型的极限,主要是等价无穷小,这个在历年的考试当中出现的概率比较高,还有极限存在性的问题和间断点的判断以及它的分类,这是极限和连续的部分。

  微分学的部分:

  我们把它分为几个大类。微分学的部分我们主要还是要掌握一元函数微分学,多元函数微分学考也是考的,但是它的重点还是在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微分学需要掌握这几个关系:连续性、可导性、可微性的关系,另外要掌握各种函数求导数的方法,特别注意一元函数的应用问题,这是一个考试的重点。一元函数微分学的涉及面很广,题型非常多,比如说中值定理部分,中值定理部分可以出各种各样构造辅助函数的证明,包括等式和不等式的证明,以及极值和凹凸性;对于多元函数微分学,要掌握几大性质之间的关系,连续性、偏导性和可微性以及一阶连续可偏导的关系,这几个关系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另外一个就是各种函数求偏导的方法,要分类。还有就是关于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主要是要注重条件极值,对于要考数一的同学来说应该有个几何应用,要加强。

  积分学部分我们首先要掌握的第一个重点是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基本计算、基本计算类型。这个对有些同学来说可能不难,但是想要拿到满分的话还要有一定的基础,尤其要强调一定的计算能力。那么如何使用定积分性质去解决问题这里包含定积分的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以及在特定区间上三角函数定积分的性质。另外定积分的应用是一个重点,主要考虑面积问题、体积问题和弧长问题以及跟微分方程相结合的问题。对于要考数学一的考生来说,这个曲线和曲面积分的部分主要掌握格林公式和高斯公式以及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第四个部分就是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差分方程就是数三的考生需要。我们在这里讲两个重点,一个重点就是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几乎是两三年当中肯定要考一两次的;第二个就是二阶常系数齐次/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空间解析几何部分,这个数学一是需要的。大家主要掌握两个重点:一、*面方程、直线方程;二、距离问题。大家可以总结一下有多少种距离,怎么样去算。级数问题要掌握两个重点:一、常数项级数性质问题 二、幂级数,大家要熟练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区间、收敛半径、和函数以及幂级数的展开问题,这个对数一数三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线性代数部分的重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矩阵的逆阵和矩阵的秩的问题

  二、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与向量的线性表示

  三、方程组的解的讨论、待定参数的解的讨论问题

  四、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性质以及矩阵的对角化

  五、正定二次型的判断

  概率统计部分:

  一、概率的性质与概率的公式我们是需要掌握的,这个要需要去熟练地掌握,比方说加法公式、减法公式、乘法公式、条件概率公式、全概率公式以及Bayes公式。

  二、一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这个重点要掌握连续性变量部分。

  三、多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和边缘分布及其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四、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这是一个很重点的内容。

  五、参数估计。参数估计的点估计法包含矩估计法和极大似然估计。

  对于数学来说,难点的部分不一定是重点,但是有一些是重点,比如说中值定理部分,它对于有些考生来说是有一些难的,但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再比如说曲线、曲面积分的计算对于有的考生来说也很难,但是这个地方有的时候考得到,有的时候考不到。

  线性代数里的难点主要是秩以及线性相关性。概率统计部分的难点并不是很多。

  复习数学需要一定方法:

  主要抓体系:有的同学学习数学的时候把数学当做政治、英语(论坛)来学,实际上这个方法是不对的,学数学的时候体系非常的重要,就像盖房子一样,要求体系要非常的清晰。

  公式的处理技巧:有的同学说这个题目我会做,但是公式记不住,那么这个题目肯定做不好。*时也要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如果一个题目的运算量还是很大,我建议大家要一步一步的算下来,这样会对你的运算能力有帮助。

  抓技巧,有很多考生拿着大量的参考书去做,但是还是看不到复习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考试只考最基础的知识,那些偏题、怪题是很少考到的,甚至不会出现,还是建议大家把基础的题型搞清楚,在这个基础上再大量的练习,这样才会有所帮助。

  怎么提高效率?再过一段时间就要进入九月份了,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扎实的考生来说,现在的复习压力应该很大,在短时间内提高复习的效果有如下的方法你可以用来参考:

  一、理清题型

  二、对于重要的公式、重要的方法要耳熟能详。建议大家记公式的`时候不要死记,对于重要的公式需要花一点时间自己进行一下推导,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我们要注意对数学技巧的积累,有很多的计算如果使用很好的方法你可以很快的算出来,而且容易提高运算的正确率,如果用很死板的运算方法的话运算量也许能提高,但是结果可能就是不对的,所以要形成一个自己的方法,数学是要靠积累的,但是每天复习的数学的时间不要太长,时间太长的话效率会很低。

  前面的基础复习已经完成,建议所有的考生在九月底之前应该把课本知识全面的复习一遍,把所有体系全部理清,要理解很重要的概念,理解到位;掌握好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重要的公式都理解的很清楚。同时,这个阶段要锻炼一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开始渐渐复杂化,要能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起来使用。

  到了十月份建议大家开始做真题,至少将近十年的试题拿出来做,*均每周做两套到三套试卷,做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做的方法,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里面完成这一张试卷。做好以后要进行检查:能做多少分?错在哪里?薄弱环节是哪些?做完真题以后要仔细回顾一下课本:看哪些重要的方法在真题中出现过,找出你在哪些地方还有问题,同时适当的加大运算量,同时留意一下实际问题、综合问题,多做这样的题。因为要想数学考高分,要掌握解决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理清基本体系、基本题型、方法的基础上多做模拟试卷。

  考前可以将真题做一下,大概两个两个半小时一套,考前适当选择难一些的考题进行考前临场模拟。

考研数学如何提高分析综合及实际问题能力2

  三个不同的“挖土工程”

  2009之前,非数学专业的考研数学分为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数学四等四类,这一分法沿用多年,但是,从2009年起,根据教育部最新的考试大纲规定,将原来的数学三、数学四统一整合为新的“数学三”,三大类的大致上的区分是:理、工、农、林类考数学一或二;经济、管理类考新“数学三”。具体来说,轻工、纺织、食品、农林考数学二;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地质矿业工程可根据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选择选择数学一或二;其他各类专业(包括授工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必须考数学一;经济、管理类考新“数学三”。

  三大类所考察的科目涵盖微积分(或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对应的试卷结构是:

  数学一:高等数学约56 %,线性代数约 2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约22 %;

  数学二:高等数学约78 %,线性代数约22 % ;

  新"数学三":微积分约56 %,线性代数约2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约22 % ;

  新“数学三”与原数学四相比,增加了无穷级数的相关内容、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二阶微分方程及差分方程的相关内容、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点估计的概念、矩估计法及最大似然估计等相关内容;新“数学三”与原数学三相比,降低了无穷级数中部分考试内容的要求、常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中二阶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的考试要求等,以及删除了参数估计中估计量的评选标准和区间估计的考试内容以及假设检验的全部内容。按照原数学三或原数学四备考的考生,需根据新考纲对数学三的要求进行复习调整。

  三类数学试卷最大的区别在对于知识面的要求上(请以新大纲为准):数学一最广(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全部),新"数学三"其次(比数学一少空间解析几何、曲线积分、曲面积分,及物理应用,但有经济应用、差分方程)

  数学一、二、三谁最难? 首先对试卷的“难易程度”没有标准的划分概念,对什么叫“难”的认识就有分歧。老师认为“难”与“繁”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难”是对数学基本概念上的要求,“繁”是对基本运算的要求。 前几年的数学试题,用到的知识点多,在基本概念上要求较高,而运算量却不是很大,但是不太容易下手,只要能下手做的题,一般都不会被扣分。可谓之曰“难”。 综观近两年的考研数学试题要求,综合性要求明显降低,而更突出对基本运算上的要求。大家的感觉是试题都能做,由于运算量较大,大家又都做不到底。可谓之曰“繁”。

  另一方面有些同学认为:数学一最难,因为考试复习范围最广,反之数学二最容易。 其实这个讲法也是缺乏根据的。 虽然,数学一包含了数学二的全部;新“数学三”基本上包含了数学二(除了物理应用及某些几何应用外)的全部。但是,我们来看看除了与数学二公共内容部分以外,数学一另外又考了些什么内容,线性代数拐弯不超过两个,概率论拐弯不超过一个,数理统计根本没有拐弯。让我们再来看看除了与数学一公共内容部分以外,数学二另外又考了些什么内容,都是在往深的地方挖,拐弯没有两个以内的。 这样我们的结论就清楚了,形象地说数学一、二、三是三个不同的挖土工程,大家需要挖的土方在数量上是一样的。只是,有的挖掘的范围大,但不太深。有的挖掘的范围小,但较深。

  第一轮复习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考生应避免复习的时候粗枝大叶,对概念似懂非懂,只记一些所谓的解题方法而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无论你进行几轮复习,第一轮复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该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教材而不是复习参考书上面。市面上的很多参考书,对知识点都有很强的归纳总结性,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限于篇幅,均不能讲的特别细致、清楚,很多考生*时复习,基本上就是拿着一本参考书从头到尾看,貌似掌握的不错,但是遇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就不知从何下手,观其原因,皆是基础不扎实惹的祸。所以,跨考老师建议,无论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在第一轮复习中好好把教材读一下,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把所要求考试的相关内容从头到尾读懂。

  当然,光读懂了教材是不可能得高分的,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做题量。但是复习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做题,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考生应该针对复习的内容,有选择性的做些巩固知识点的题目,比如复习到分布函数,就可以做些考察分布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之间的关系这些题目,不需要做太多,每个知识点一两道足矣。题目是做不完的,考生应避免题做的越多越好的倾向,这种复习方法不适合学习数学,数学的学习重在理解和领悟,光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数学的。比如对于随机变量,它的定义是很简洁的,就是定义在样本空间到实数域的一个函数,这个貌似简单的定义其实包含了很深的数学道理,如果能够从函数的角度去深刻领会随机变量,就不会觉得这个概念捉摸不透,很多初学者均不能正确的理解随机变量,导致对后续分布函数、统计量等概念也似懂非懂。读者可以想一想,随机变量为什么要这么定义呢?这么定义对研究随机现象到底有什么好处?如果能这样去学习,多问几个为什么,相信对于你理解这些内容是大有益处的。

  这一轮复习下来,考生就可以尝试做一些真题了,这些真题都是出题专家小组根据考试大纲出的很好的模拟试题,考生应该通过做这些题目,发现自己复习的盲点,及时补习、加强,可以采取从后往前的方法,限定做题时间,从2009年的做起,接下来做2008年的真题,以此类推,一般而言,能够做足10年的题目量,你就可以发现自己进步不小了。至于其他市面上的非真题的模拟试题,跨考老师建议大家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做了,任何模拟试题都是一两个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出的,肯定不如真题正规、全面,难度方面也很难掌握,有些编者还有故意出难题以体现试题的“质量”是多么高,或者互相抄袭,做多了那种模拟试题,只能误导考生,打击大家的自信心。

  随着考试的临近,很多考生容易诱发考前恐惧症,越复习越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准备好,越觉得没有信心,这些其实都是正常的,用概率的语言说,这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而且这种不确定性是跟自己的前途密切相关,所以才会有过度焦虑和恐惧的反应。这个时候必须要保持*常心,坚持到底,要知道,任何一份试卷都是23道题目,如果这23道题目考到的都是你没有学好的知识,那么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对于小概率事件,在概率论中是可以忽略的。最后,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反思【10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