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圆锥认识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2-12-29 17:00: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锥认识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圆锥认识教学设计3篇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形模型、一块*板,一把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圆柱体了,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二、探求新知

  (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1、引出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课件)观察这些非物体的形状

  质疑:①孩子堆成的沙堆是什么形状?

  ②小丑的帽顶什么形状?

  ③建筑用的铅锤是什么形状?

  ④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2)通过课件了解圆锥的形状

  课件展示:蓝色圆锥形积木,圆锥形沙堆,铅垂。(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移走实物剩下轮廓,抽象出圆锥形的几何图形。

  (3)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4)列举生活中的圆锥

  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物体?

  (锥形漏斗、锥形吊灯、铅笔笔尖)

  看来圆锥形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我们只有对它的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利用它。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2、圆锥的基本特征

  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锥形,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课件展示:闪烁的两个点是圆锥的顶点和圆锥底面的圆心用字母0表示,闪烁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想象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动态演示绕圆锥侧面转一周和圆锥侧面展开过程

  学生观察发现得到: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4、圆锥的高

  大家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它有无数条高。那么,圆锥的高呢?它几条高?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底面直径和高的产生过程

  圆锥只有一条高,在圆锥的内部

  5、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演示。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

  测量步骤: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

  (2)用一块*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注意的事项:

  (1)圆锥的底面和*板都要水*地放置。

  (2)读数时一定要读*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三、巩固练习

  1、第24页“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练习四的第2题。

  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连线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手中的圆锥吗?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

  2、揭示课题:

  出示圆锥教具,问:你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圆锥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体。圆锥体可以简称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观察模型,把握特征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举例,如果学生举的例子有限,教师补充一些例子。如,呈圆锥形的煤堆,圆锥形的粮食,圆锥形的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

  2、出示课本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并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圆锥,圆锥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圆锥又有何特征呢?

  让学生拿出圆锥体的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特征。(教师巡视、倾听,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4、小组汇报,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板书如下: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三、动手实践,学会测高

  1、师:圆锥有没有高?你们认为圆锥的高在哪?(让学生在实物或教具上指出圆锥的高,针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两种说法,让学生展开辩论,明确圆锥的高的含义,并在图中标出高。)

  2、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补充板书:一条高。)

  3、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如果要量出圆锥形物体的高你会吗?

  4、有学生说会,请他做。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5、总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第一、把圆锥的底面放*;第二、把一个直角三角板同圆锥竖直放在同一*面上;第三、把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同竖着三角板的一条直边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近圆锥顶点,即可量出。

  6、学生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四、提出质疑,启迪思维

  师:同学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一个什么形状呢?谁知道,告诉大家。

  五、巩固新知,畅谈感受

  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获得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用圆规、剪刀,硬纸板按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看圆锥的*面图,并能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圆锥的特征;

  2、做圆锥。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认识圆锥体,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准备:

  圆锥体物品、生活中圆锥体的应用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形状的物体——圆锥(板书课题) 什么形状的物体是圆锥形的呢?

  (实物呈现)

  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二、探究体验。

  1、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生可能提出:

  a、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b、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c、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a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b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c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d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e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归纳: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圆锥的高

  师:这个圆锥高多少?

  学生就会想高在哪里??

  师再说明什么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师:圆锥的高有几条呢?(1条)

  画图表示

  3、测量圆锥的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样来测量圆

  锥的高呢?

  学生自由测量??汇报

  师再课件演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过程 。

  三、课堂总结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教学时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锥的认识。课后让学生创作一个圆锥的物品,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

  本节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体现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在本课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中进行,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大家积极发言,争先操作,参与率很高。

  3 、加强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来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数学家,但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很好的获得数学或理解数学。在本课例中,老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 “看一看 ”, “摸一摸 ”, “想一想 ”,“玩一玩”, “猜一猜 ”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 “找 ”中学,在 “测 ”中学,在 “思 ”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 “动 ”起来、 “活 ”起来,让学生在 “做 ”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4、 合理运用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课中,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大量圆锥形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圆锥的表象,以及动态演示圆锥侧面的展开过程、圆锥高的测量方法等,有效地突

  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形模型、一块*板,一把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圆柱体了,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二、探求新知

  (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1、引出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课件)观察这些非物体的形状

  质疑:①孩子堆成的沙堆是什么形状?

  ②小丑的帽顶什么形状?

  ③建筑用的铅锤是什么形状?

  ④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2)通过课件了解圆锥的形状

  课件展示:蓝色圆锥形积木,圆锥形沙堆,铅垂。(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移走实物剩下轮廓,抽象出圆锥形的几何图形。

  (3)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4)列举生活中的圆锥

  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物体?

  (锥形漏斗、锥形吊灯、铅笔笔尖)

  看来圆锥形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我们只有对它的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利用它。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2、圆锥的基本特征

  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锥形,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课件展示:闪烁的两个点是圆锥的顶点和圆锥底面的圆心用字母0表示,闪烁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想象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动态演示绕圆锥侧面转一周和圆锥侧面展开过程

  学生观察发现得到: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4、圆锥的高

  大家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它有无数条高。那么,圆锥的高呢?它几条高?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底面直径和高的产生过程

  圆锥只有一条高,在圆锥的内部

  5、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演示。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

  测量步骤: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

  (2)用一块*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注意的`事项:

  (1)圆锥的底面和*板都要水*地放置。

  (2)读数时一定要读*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三、巩固练习

  1、第24页“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练习四的第2题。

  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连线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手中的圆锥吗?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3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联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了解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柱的基本特征,激发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2.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拿一根一头拴着一个小球的绳子甩动,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再让学生结合书第2页2、3题,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总结出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的结论。

  2.教师出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各种物体(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圆台)

  游戏规则:一人上台摸,并描述你摸到的这个物体的最典型的特征,使下面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你摸的这个物体的名称。

  师生共同活动。在摸出物体后,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引出这节课要探究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 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从生活的实景图中发现圆柱和圆锥。

  从书第2页找一找的实景图,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与同伴互相指一指,哪些是圆柱和圆锥,并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圆柱、圆锥的`特征。

  用各种方法,如摸、量、画等,观察带来的圆柱、圆锥形实物,你们有哪些发现?用手中的工具验证你们的猜想。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的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表格:

  研究对象

  你们猜想它有哪些特征?

  你们是用怎样的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的?把验证方法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3.小组汇报反馈。

  教师抓住几个关键点进行引导:

  圆柱的特征:

  ⑴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底面是由两个大小完全相等的圆组成。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

  ⑵认识圆柱的高,并会测量圆柱的高。如果没有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教师要示范两个底面大小差不多的圆柱,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高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的长度相等。

  圆锥的特征:

  ⑴由一个底面(圆)、一个侧面(曲面)组成。

  ⑵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你能说一说你现在知道了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特征吗?

  4.说一说

  课本3页,让学生再次系统地看一看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拿一个你准备好的圆柱和圆锥,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各部分的名称。

  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哪些物体的形状像圆柱、圆锥?指名回答。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练一练、练习五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18页例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知道什么什么样的形体是圆柱和圆锥。

  3、在课本上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练习五的1-4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你预习的两个立体图形,分别叫什么?

  2、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

  3、反馈练习五的完成情况。

  二、合作探究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3、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2、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3、做练习五第4题。

  教学反思:(略)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3篇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指名回答。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同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以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

  教学重点

  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

  1.谈话(出示直尺):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直尺)对,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直尺,那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直尺呢?

  过渡:人们为了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

  2.同学观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

  (1)同学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

  指导并板书:数字0对的长刻度线取名叫0刻度线,你知道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吗?(这里的0不是表示没有,而表示起点)你也能学着给数字1对长刻度线取名吗?(1刻度线),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

  (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小格。

  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诉我们长度的。

《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认识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教学重点: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学习目标

  (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题目叫《青年的财富》,想听吗?(生):想

  师:故事中也有数学信息哦,看谁的耳朵灵!

  有一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天,在他无意中遇到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老人见他愁容满面,于是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不开心?”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年轻人说。

  老人由衷地说:“穷?你很富有啊!”

  年轻人问道:“富有?我怎么不知道?这从何说起?”

  假如去掉你一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愿意吗?”老人问道。

  “不愿意,”年轻人肯定地回答。

  “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你愿意吗?”

  ( 师:小朋友们,你说年轻人愿意吗?)“不愿意”!

  “用1000万来换取你的生命,你愿意吗?”“当然不!”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了,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恍然大悟。

  亲爱的同学,如果现在用1亿元换走你的爸爸妈妈,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看来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是多么的珍贵啊,用再多的钱也是换不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师:故事讲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80、1000、100万、1000万、1亿等

  (师适当表扬:真是个善于倾听的好孩子!你听得真仔细!……)

  师:100万、1亿、1000万等都是大数(板书:大数)这样的数你还听到或是看到过吗?

  (预设)学生举例。

  生1:*的人口有13亿多。

  师:对,你了解得真多!

  生2:房价和车价等

  师:是的,你很会选择信息。

  师:看来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大数的知识。(揭示课题:认识大数)

  (二) 想一想:你们想知道什么有关大数的数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

  1.计数单位的认识,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学习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3.掌握数位顺序表

  二、交流互动,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自学例1,做一做。

  2.学习小组互相帮助、质疑问难。(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引导小组内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帮助、相互探讨)

  3.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1)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A:个、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也是计数单位。

  B:我们知道了每相仿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百万、十个百万是千万、十个千万是一亿)

  C: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D:一个数还可以分成个级、万级、亿级。

  E:我们认识了数位顺序表。

  F: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冲突。

  A:你是怎么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

  师:大家已经知道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象你们在教室里有座位,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要买票买个座位(如果不安排座位会怎样?)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是它们的数位。

  B:从数位顺序表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知识?

  C:为什么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4)学生自由提问质疑、激发冲突。

  三、检测学习成效

  (一)判断题(用手势表示)

  1.从右边起,第九位是千万位。( )

  2.万、十万、百万、千万是计数单位。( )

  3.十万里有10个千。( )

  (二)填空:(独立完成,再校对)

  1.千万位的右边一位是( ),左边一位是( )。

  2.10个十万是( ),1亿里有10个( )。

  3.2091837是一个( )位数,最高位在( )位,9在( )位上,表示( );2在( )位上,表示( )。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猜数

  (创设情境:前几天,王叔叔买了一套房),它的价钱是下面几个数中的一个,956800 965800 895600 958600 9586000 986500

  信息:是个六位数

  它的最高位上数字是9

  它的十万位上的数字是5

  它的千位上数字比百位上数字多2。

  你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猜出它的价钱吗?先独立完成,再同桌商量商量,说说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猜得准!(反馈)

  2.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大数有了一些了解,在以后地学习中,我们会了解更多的有关大数的知识。那时,老师相信同学们不但会读大数、还能写,相信小朋友们在数的王国里能更加自由驰骋!你们会读下面各数吗?

  4576 45760 7800 78000 97540000 100000000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预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难点: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关键:

  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数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⑶1702030009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

  ⑺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4和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3表示(3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515151)。

  ⑾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⑴13500000元=( )。

  A、135元 B、1350元 C、1350万 D、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A、1 B、2 C、3 D、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百万 B、十万 C、千万 D、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

  A、207375 B、2070375 C、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 )。

  A、19998 B、20003 C、2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

  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900亿吨 810000千克=81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74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09998572≈13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502700000

  (3000000)+(800000)+(9)=3800009

  二、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73210),最小的数是(10237),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70123),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32710)。

  三、用5、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0047,50074,40057,40075,70045,70054

  ⑵读两个零:50407,40507,70405,50704,40705,70504

  ⑶一个零也不读:54700,45700,75400,57400,47500,74500

  作业:认真复习,明天考试。

  课后追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了解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能用算盘记数。利用生活情境引入计算器。认识计算器各键的功能。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认识计算器各键的功能。

  教学难点:了解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算盘、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认识算筹

  (一)谈话引入

  1.师: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2.课件出示

  师: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就是春秋时期出现了这样的计算工具(课件出示:图)。你知道这叫什么吗?

  (二)用算筹记数

  1.师:对,这是算筹,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 cm,径粗0.2~0.3 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怎样用算筹表示1~9这九个数字呢?(出示课件)

  2.师:这几个数字分别表示数字1、2、3、4、5,那6怎么表示?用手中的小棒试一试。

  3.课件出示

  师:用算筹表示6,先用一根横着小棍表示5上面放一根竖着的小棍表示1,这两根小棍加起来就是6,这里有了代数的思想,而且把加法用到了记数方法中。那么7、8、9你会表示了吗?说一说。

  4.师:怎样用算筹表示多位数呢?用算筹记数有两种摆法(课件出示:横式和纵式图)。

  5.师:用算筹表示大数时,从右到左,纵横相间,如29(课件出示:29),就先用纵式表示出个位上的9,再用横式表示出十位上的2,这个数就是29。可见,*人很早就已经知道把算筹放在不同的位置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的国家。

  6.课件出示:

  师:这个数是多少?

  7.师: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只有九个数字,少哪一个?0的出现也经过了很长时间。起先没有0的记法,后来用“空一位”的方法表示0(课件出示:306的图),这个空位就是0,与我们现在写数中“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表示”一样。

  8.课件出示:

  师:后来发展成用□表示0,大约700多年前用○表示0。

  (三)了解算筹的不足,产生对“新型”计算工具的需求

  1.师:试着用小棒代替算筹表示出19612368。(学生尝试时,可能会出现小棒不够用的情况)

  2.师:摆出来了吗?谁来试试?没摆出来的同学出现什么问题了?(小棒不够用,太占地了摆不下)

  3.师:我们只是用算筹摆一个数试一试,古人不但用算筹记数,还用它计算,所以要随身携带。你知道古人要随身携带多少根吗?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你想不想也随身带着?为什么?(不方便)

  师:算筹不方便,计算速度又慢,改革算筹,简化演算方法,加快计算速度就成了人们的迫切要求。在一千多年前,*人又发明了一种计算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了解用算筹的记数方法,通过说出算筹表示的数是多少的活动,体会位值制的作用。通过用小棒当算筹表示“19612368”这个活动,使学生体到算筹的不便,从而产生对简便的计算工具的需求。】

  二、认识算盘

  (一)认识算盘

  1.课件出示

  师:对,就是算盘。(学生随意说)

  2.课件出示:

  师:你对算盘有哪些了解?向大家介绍介绍。

  算盘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的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

  (二)算盘的作用

  (1)师:算盘可以用来记数,也可以用来计算。

  (2)师: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在个位(定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课件出示:

  师:算盘上表示出的数是多少?(35215862)

  (4)出示:算盘

  师:请你在算盘上拨出602、534067。

  (5)师:如果让你用算筹表示这两个数,你觉得怎么样?用算盘记数要比用算筹记数方便许多。计算速度也快很多。因此,*的算盘逐渐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

  (三)认识两种算盘

  1.课件出示:

  2.师:观察有这两个算盘,它们有什么不同?

  3.师:左边的算盘是*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因为*古时候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设计意图: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对算盘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以大家互相介绍的形式,唤起学生的旧知。通过让学生读出算盘上的数和在算盘上拨数的活动,了解算盘的记数方法,并引导学生想象要是用算筹表示这两个大数,会怎么样,突出算盘的便捷,这也是它能出入日本、朝鲜等国的原因。】

  三、认识计算器

  (一)国外计算工具的发展

  1.师:我国的计算工具在发展,其他国家也发明了计算工具。你都知道什么?

  2.认识计算尺

  (1)课件出示:

  (2)师: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3.认识机械计算器

  (1)课件出示:

  (2)师: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世界上第一台加减法计算机是1642年,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发明的,它是利用齿轮传动原理制成的机械式计算机,通过手摇方式操作运算。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4.认识计算器和计算机

  (1)课件出示:

  (2)师:在莱布尼兹把帕斯卡发明的只能做加减计算的机械计算器改进成也可以进行乘除计算后,一直要到20世纪才有电子计算器的出现。

  (3)师: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它是个庞然大物,占地170*方米,重30吨,每秒可以计算5000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今天的笔记本电脑、*板电脑,可以用手轻轻托起,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二)认识计算器

  1.计算器的用途

  (1)师:我们认识了古今中外这么多的计算工具,遇到下面这样的问题,你会选择什么计算机工具呢?

  (2)课件出示:

  师: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儿的时候在小卖部买了一些食物、三瓶水和一些纪念品,想知道这些东西多少钱,怎么办?(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用计算器可以算得又对又快、手机上就有用起来方便)

  2.课件出示: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用计算器,你了解计算器吗?把你了解的向大家介绍介绍。(显示器,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等。)

  3.小组活动。两人一组,互相出一步计算题,并用计算器计算,了解各键的作用。

  4.师:大家介绍的这些键都是我们常用的,还有一些键随着我们的数学学习,今后会用到。我们认识了计算器,怎么用计算器计算呢?如果按错了怎么办?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计算器的使用。

  【设计意图: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计算又对又快且携带方便的特点。并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 (菁选3篇)

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交流同座互相指、说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特征—表面—体”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逐步深入,并拓展到空心的圆柱(钢管、垫片等)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材比较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编排了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本单元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究,要让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感受事物间的联系。

  4、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负责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表面积的计算;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和区分

  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练一练;《作业本》第1页。

  教学目标:认识圆柱,知道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知道圆柱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沿高剪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面图及运用侧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的关系及侧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圆柱模型(可以展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

  二、导入新课

  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1、圆柱的认识。

  小结: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出示目标:1.认识2.看懂

  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习

  (1)做第3页“练一练”的第l题。

  (2)出示(投影)一组立体图形,辨析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3、教学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出示一个带完整商标的罐头盒。这个罐头盒是什么体?(是圆柱体。)

  “它的侧面是哪个面?”然后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再将商标纸打开,*展在黑板上。现在商标纸是什么形状?(是长方形。)沿着商标纸的边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再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包在圆柱的侧面上。

  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底面的高有什么关系?

  小结: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三、教学例1。

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3

  复习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12册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通过复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复习重点: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复习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交流

  1、师生问好。

  2、师生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师:孩子们,屏幕上是一个装粮食的粮囤,这个粮囤是由哪两种图形组合而成的?

  生:圆柱和圆锥

  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3、请看复习指导(出示屏幕)。

  组内交流

  汇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电脑大师也是这样说的,请看屏幕,齐读一遍。

  汇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怎样计算(教师分别出示课件并板书)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4、从体积公式可以看出,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过渡语:下面我们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1、看谁快: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10分米,高是20分米。

  回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3.14×102②2×3.14×10

  ③2×3.14×10×20④3.14×102×20

  2、压路机前轮直径10分米,宽2.5米,前轮转一周,可以压路多少*方米?如果*均每分前进50米,这台压路机每时压路多少*方米?

  10分米=1米

  3.14×1×2.5=7.85(*方米)

  50×2.5×60=7500(*方米)

  答:————————。

  3、一根6米长的圆柱形木料锯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15*方厘米,每一小段的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每小段木料的长:

  6÷3=2(m)=200(cm)

  15÷4×200=750(cm3)

  答:———————。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大36立方分米,圆柱与圆锥体积各是多少?

  圆锥体积:36÷2=18(dm3)

  圆柱体积:18×3=54(dm3)

  答:——————。

  5、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周长是31.4m,高是7.2m,每立方米沙重1.5吨,如果用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解:底面半径r=31.4÷3.14÷2=5(m)

  沙堆的体积:

  V=×3.14×52×7.2=188.4(m3)

  188.4×1.5÷6≈48(次)

  答:——————————。

  6、将一个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6分米的圆柱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至少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3.14×32×6×2/3=113.04(dm2)

  答:——————。

  7、一个装满稻谷的粮囤,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圆柱形,量得圆柱底面的周长是62.8米,高是2米,圆锥的高是1.2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稻谷重50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吨?

  解: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2.8÷3.14÷2=10(m)

  3.14×102×2+3.14×102×1.2÷3=628+125.6=753.6(m3)

  圆柱体积圆锥体积

  753.6×500=376800(千克)=376.8(吨)

  答:————————————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圆柱体积。

  2、能解决与圆柱体积计算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圆柱体积。

  教学难点:能解决与圆柱体积计算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把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公式是。

  2、口答:(求体积,只列式不计算单位:cm)

  ①s=0.5h=10

  ②r=2h=5

  ③d=4h=2

  二、巩固练习

  1、p27第1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p27第2题

  ①引导看图明确要求哪个杯里饮料最多,应看哪个杯里饮料的体积最大。

  ②独立计算。

  ③集体订正。

  3、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半径4分米,桶高10分米,这个油桶最多装汽油多少立方分米?如果每立方分米汽油重0.85千克,这个油桶最多装油多少千克?(铁皮厚度不计)

  4、p27第3题独立完成。

  三、提高练习

  1、p27第4题

  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方法。

  小结两种方法:①先算出50枚1元硬币的体积,再算1枚1元硬币的体积;

  ②先算出1枚1元硬币的厚度,再算出1枚1元硬币的体积。

  2、一个圆柱体体积是100、48cm3,底面半径2cm,求圆柱的高。

  四、全课小结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sh=πr2h=π()2h

  五、达标检测

  1、求体积。①底面直径8cm,高10cm;②底面半径3cm,高8cm。

  2、有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半径2米,池深20分米,现往池内注入1.5米深的水,求注入多少立方米的水?

  3、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40厘米,桶高50厘米,若每升水重1千克,这个桶最多能装水多少千克?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复习第5~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预习作业: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出示相应图形)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1/3?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特征—表面—体”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逐步深入,并拓展到空心的圆柱(钢管、垫片等)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材比较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编排了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本单元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究,要让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感受事物间的联系。

  4、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负责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表面积的计算;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和区分

  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例1;练一练;《作业本》第1页。

  教学目标:认识圆柱,知道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知道圆柱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沿高剪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面图及运用侧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的关系及侧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圆柱模型(可以展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

  二、导入新课

  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1、圆柱的认识。

  小结: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出示目标:1.认识2.看懂

  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习

  (1)做第3页“练一练”的第l题。

  (2)出示(投影)一组立体图形,辨析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3、教学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出示一个带完整商标的罐头盒。这个罐头盒是什么体?(是圆柱体。)

  “它的侧面是哪个面?”然后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再将商标纸打开,*展在黑板上。现在商标纸是什么形状?(是长方形。)沿着商标纸的边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再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包在圆柱的侧面上。

  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柱底面的高有什么关系?

  小结: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三、教学例1。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交流同座互相指、说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练一练、练习五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18页例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知道什么什么样的形体是圆柱和圆锥。

  3、在课本上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练习五的1-4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你预习的两个立体图形,分别叫什么?

  2、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

  3、反馈练习五的完成情况。

  二、合作探究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3、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2、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3、做练习五第4题。

  教学反思:(略)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公式:

  师:这里所说的底面积和高指的是谁的底面积和谁的高?

  四、尝试应用:

  1、课件出示引入题中的三堆沙子,同时添加数据:

  (1)底面积是10*方米,高是0.6米。

  (2)半径是2米,高是0.6米。

  (3)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0.9米。

  通过计算你认为这三堆沙子够不够?

  2、从做实验所用的材料中任选一个圆锥,通过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3、(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7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一个高是30厘米的圆锥形玻璃杯装满水,现把杯中的水全部倒入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水杯里,水在圆柱形水杯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圆柱形的木块,底面半径是1分米,高是3分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你知道圆锥的体积吗?去掉部分的体积呢?去掉部分的体积相当于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五、推荐作业:

  墙角有一堆沙子,你能想办法求出这堆沙子的体积吗?

  六、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7

  复习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12册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通过复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复习重点: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复习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交流

  1、师生问好。

  2、师生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师:孩子们,屏幕上是一个装粮食的粮囤,这个粮囤是由哪两种图形组合而成的?

  生:圆柱和圆锥

  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3、请看复习指导(出示屏幕)。

  组内交流

  汇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电脑大师也是这样说的,请看屏幕,齐读一遍。

  汇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怎样计算(教师分别出示课件并板书)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4、从体积公式可以看出,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过渡语:下面我们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1、看谁快: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10分米,高是20分米。

  回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3.14×102②2×3.14×10

  ③2×3.14×10×20④3.14×102×20

  2、压路机前轮直径10分米,宽2.5米,前轮转一周,可以压路多少*方米?如果*均每分前进50米,这台压路机每时压路多少*方米?

  10分米=1米

  3.14×1×2.5=7.85(*方米)

  50×2.5×60=7500(*方米)

  答:————————。

  3、一根6米长的圆柱形木料锯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15*方厘米,每一小段的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每小段木料的长:

  6÷3=2(m)=200(cm)

  15÷4×200=750(cm3)

  答:———————。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大36立方分米,圆柱与圆锥体积各是多少?

  圆锥体积:36÷2=18(dm3)

  圆柱体积:18×3=54(dm3)

  答:——————。

  5、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周长是31.4m,高是7.2m,每立方米沙重1.5吨,如果用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解:底面半径r=31.4÷3.14÷2=5(m)

  沙堆的体积:

  V=×3.14×52×7.2=188.4(m3)

  188.4×1.5÷6≈48(次)

  答:——————————。

  6、将一个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6分米的圆柱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至少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3.14×32×6×2/3=113.04(dm2)

  答:——————。

  7、一个装满稻谷的粮囤,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圆柱形,量得圆柱底面的周长是62.8米,高是2米,圆锥的高是1.2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稻谷重50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吨?

  解: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2.8÷3.14÷2=10(m)

  3.14×102×2+3.14×102×1.2÷3=628+125.6=753.6(m3)

  圆柱体积圆锥体积

  753.6×500=376800(千克)=376.8(吨)

  答:————————————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3、34

  教学目标: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程,式形结合,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让学生在梳理和交流中有所收获,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通过自我整理、自我提高,有效地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整理知识、形成网络。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2、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完整地表述一下。

  3、强化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请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圆锥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4、根据学生的复习整理,让学生把下表填写完整。

  图形特征计算公式

  圆柱1、上下粗细一样

  2、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S底=πr

  S侧=ch

  =πdh

  =2πrh

  S底=2s底+s侧

  V柱=sh

  =πrh

  圆锥1、有一个顶点

  2、底面是一个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S底=πr

  V锥=1/3sh

  =1/3πrh

  5、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教师质疑: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解决什么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

  (1)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判断圆柱和圆锥。

  (2)针对有关条件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进行有关的逆运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际问题。学生先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整理的结果。

  学生填写表格,并互相提问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相关概念分得清。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通常得到一个(),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当圆柱的()和()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侧面积是()*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

  (4)一个圆柱形水箱,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3米,它最多能装()立方米水。

  (5)一个圆锥形机器零件,体积是125.6立方厘米,底面半径是2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

  2、有关计算算得准。

  (1)、一个圆柱形铁皮盒,底面半径2分米,

  高5分米。

  ①如果沿着这个铁皮盒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需要多少*方分米的纸?

  ②某工厂做这样的铁皮盒100个,需要多少铁皮?

  ③如果用这个铁皮盒盛食品,最多能盛多少升?

  (2)、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直径8米,高3米,这个沙堆占地多少*方米?如果每立方米沙重15千克,这堆沙一共重多少千克?

  3、解决问题用得妙。

  (1)、一个长9分米的圆柱形木材,底面半径是4分米。如果将它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压路机的滚筒的横截面直径是1米,它的长是2米。如果滚筒每分钟转动8周,5分钟能压路多少*方米?

  (3)、一个圆柱形钢块,底面半径和高都是6分米,把它熔铸成一个等高的圆锥,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学生说一说求容积为什么要从里面量。

  学生讨论一下每一个问题各是求什么

  三、综合运用、提高能力。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在一个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入一个底面半径3厘米的圆锥形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0.3厘米。圆锥形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

  (2)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直径20厘米,长40厘米,现需要沿直径把它对半锯开,锯开后每根木料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多少?”

  2、总结复习,畅谈收获。

  3、作业:34页3、4

  学生分组讨论。

《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20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学生交流(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

  1、讨论“练一练”。

  交流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⑵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锥认识教学设计3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