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篇,供大家参考。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这次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一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今天社会,知己知彼仍然至关重要,尤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剖析自我,认清自己的长短、优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握自己的长处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脱颖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并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们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与矛盾。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如何调节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压力,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恋爱中的矛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本着“剖析自我,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题,来进行自我梳理,作此论文。
关键词:剖析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 成功成才
正文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据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专门的研究和论述。英格里氏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认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我国傅连璋强调健康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因素:
1、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
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
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
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
而大学生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学习方向专业化、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的自主性等学习上有了改变,而且在人际环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究竟要怎么调试自己的心里,从而使自己能够较好的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呢?这首先要剖析自我,给自己定位。
二、 自我剖析
(一) 性格分析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喜欢结识各种朋友,所以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也许是因为表现出来的坚强给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实际上越是这种看似坚强的人越脆弱,因为坚强的外衣下掩盖的是不为人知的不堪一击。所以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 这种伪装的坚强是否有意义,可总是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时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自我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弱者的事实。
也许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时候会觉得因为我的这种外在的坚强会让大家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击都能扛得住,认为我是一个不需要顾及、不需要保护的人。从小到大,在学校跟在家里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是个处处被保护的小孩子,不管是来自于爸妈还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我很弱;可是在学校,我却一直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不管是作为一个班干部还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同学们总是会认为我是一个足够坚强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轻易不会有什么回报。可是时间长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让自己成为强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么的需要被理解、被保护,我想要大声的向全世界呐喊出我心里的委屈,可事实确实总是把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里,表现出来的依然是没心没肺的坚强与乐观,也许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个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强者。在所有人看到的乐观、坚强背后也盈满了心酸、委屈与泪水,只不过这些都是属于没有星星的夜晚。一个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将心事付瑶琴,所以只能让委屈随着泪水在黑暗中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灿烂的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压抑的不正确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点:不要因为自己不爽就连带别人遭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到是可以改变心情,改变不了事实但却可以寻找另一种心态对待。总之,不要转嫁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我确信是正确的。
(二) 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冯忠良教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里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认为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学习区别有三:
1、掌握前人的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2、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的形成为主,以直接经验的形成为辅;
3、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的时期,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之所以提到这种特点与区别,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而与权威的研究做比较以求异同。
我是一个学习比较自主的人,我认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主动接受与学习的效率远远高于被动接受。因此,我习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应该得到的知识的学习,不管是做作业抑或是自我补充都是如此。从小到大,我的学习从来没有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关系,我一直都认为自己肩负着一种职责,那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所以我的学习都会是自己主动接受室的过程。
虽然学生的学习很狭隘,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必然的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及学习生活的能力。亦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认为不管是哪方面的学习,都不能脱离主动接受这一中心要点,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才会想要主动学习与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学习,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兴趣第一。
(三)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比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性格、过去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校园内交往的主体同为面临艰巨适应任务而又缺乏经验的个体,双方的人际适应困难较为突出。
性格决定我的人际交往态度,我认为与人交往贵在一个主动。主动的与人沟通、交流才会让你更快的打入人群,拓宽你的人际关系面甚至人际关系网,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宝贵的人力资源与人际关系。当然,圈子大了,那么冲突也越容易发生,在我看来解决人际冲突的关键是要相信一切冲突都是可以通过理性的建设性协商获得解决的,这也少不了一个主动:主动的弄清楚冲突的原因、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地面对错误从而主动的提出可能解决冲突的方法。
(四)恋爱心理分析
恋爱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交流,是男女双方相互倾心、相互爱慕,以爱情为中心培养爱情的社会心理行为。斯滕伯格认为不论人类的爱情有多么的纷繁复杂,它都是由三个相同的成分构成的:动机、情绪与认知。进而又将动机、情绪与认知三者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别称之为热情、亲密与承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相信会有最完美的爱情,即完全拥有亲密、激情和承诺。作为互相吸引的两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亲密与激情,但是我认为完美的爱情承诺确是最重要的,这种承诺并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种基本的对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担保,这是我们获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 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在人格结构中,气质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人的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我是一个多血质为主体的人,平衡灵活善于交际,行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内部心里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从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动的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熊建。 王巧云 上海交通大学,20xx.
[2]。《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程》 齐力主。五洲传播出版社,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二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xx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xx〕19 号)文件中明确提出: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90 后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主体。这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自信、积极、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同时,由于与本科院校学生定位不同,文化成绩相对较差,且多数是独生子女,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容易受挫。中山大学对广州市 9所高职院校 3 500 名大学生的调研发现,有 682人有过自杀倾向,约占被调研学生的 21. 3%。大量的研究表明: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面对新形势,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
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的创新高校教育者秉持何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决定其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影响其选择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探索,并制约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是基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理论开展。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均是问题心理学取向,强调关注工作对象身上所存在的问题,致力于各类症状的消解。而多数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工作开展实际上关注的也是少数问题学生的咨询辅导。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常被认定为安全底线部门,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学生在校期间不会因为心理相关问题引发安全事故。在此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免因此存在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引导、重个别咨询轻团体辅导、重危机干预轻普及教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关注心理疾病的防治,更要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不仅要预防各类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更要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因此,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正确定位应该是: 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激发心理潜能,形成良好的人格状态。
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的转变传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强调对这些学生开展识别、干预、转介等工作,避免因各类心理疾病导致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这种工作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绝大多数正常的学生因此而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范畴之外,导致心理教育工作成效较差,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此外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出现并非朝夕之功,很多问题都是当事人的困扰长期得不到解决,不断积累造成的。所以,一旦等问题出现后再去寻求解决,往往就会变得比较棘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是一个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致力于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工作技能的训练,还应该致力于健全人格的培养,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应该从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转向绝大多数正常的学生群体。
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的落实
3、 1 工作队伍建设: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智力资源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决定着心理工作的开展成效。加强心理工作队伍的建设对学校心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教师队伍多数由专、兼职老师组成,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心理教师队伍是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要强化队伍建设必须加强师资建设,做到专职老师专家化,兼职老师专业化。专职心理老师是心理工作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成长是提高心理工作质量的关键。学校应该在制度上保证专职老师工作的专业化,同时为专职老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保证老师们专业的成长性,为专职老师成为业内专家创造条件。兼职心理老师是心理工作开展的骨干力量。学校应当在制度上为兼职老师开展工作创造空间,将兼职老师的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同时,为兼职老师定期组织学习、培训、考核,提高兼职老师的专业能力。
3、 2 课程体系建设: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现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多以知识讲解和案例呈现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存在知识化和理论化的倾向,且多围绕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压力等心理问题开展,关注的是如何排除大学生的各种困扰和缓解压力,忽视了对个人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于接受活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因此将各类切合主题、形式多样的活动融入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经典的价值拍卖活动可以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章节课程,帮助学生澄清个人价值取向,更好地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3、 3 心育资源的整合: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高校一般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缺乏对各教育资源的整合。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如果只靠数量有限的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会陷入疲于奔命或是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策略,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心育资源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现有校内资源的潜力,加大对于专职心理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政策和制度方面鼓励专职心理教师向专家化方面发展。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院系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分批组织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及各类相关学习培训,并安排其中的优秀分子协助参与学校各类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化解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数量有限的尴尬。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从校外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理论精深的心理专家来校讲学,并定期对学校专兼职心理老师进行培训和督导,能够有效提高学校心理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学生心理咨询的服务质量。
此外,20xx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曾明确指出,只有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才能开展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相关工作。因此各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与当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建立工作联系机制,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定期邀请精神专科医生来校坐诊,建立在校学生就诊绿色通道,建立起心理疾病学生的识别、转介、干预、追踪机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安全。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三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1.1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同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简要来说主要有政治理论教育、主旋律教育、三观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教育重点放在了完整的人格的塑造,通过教育,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想上的追求,他们的形成法律意识、时代意识与自我意识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在人际交往上能较为成熟,大学毕业学会求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进行调适的方,把异常的心理因素去掉,形成正确的心理现象,侧重点烛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形成良好的物我发展能力,能适应当今的生活,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的爱好与主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倾向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也有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咨询与指导,也具有少许的政治因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间接性的教育与指导,从心理教育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方面的良良性变化。
1.2具有互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能功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他们之间具有互补性的一面。从心理、思想、行为三者相互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来看,心理状态健康与稳定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开始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的基础,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具有很好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思想觉悟与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学生的良好思想政治品质提高了,也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虽然心理健康重在育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较快的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
育结合的必要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发挥教育的功能,所以,对二者进行整合是必然的,使之发挥最佳的育人功能。
2.1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
目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让教育本身的内容形成学生内在的品德和自觉行为,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解,才会更有效的完成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要素的培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补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扩充
我们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重视学生对自然的认识、社会的认识、国家的认识,重视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的时候如何去处理。但是很少让学生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等方面关注不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的社会心理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需要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变化较快的社。产生这种心理变动的因素是思想方面的起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定与目标要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就得到了发挥,势弥补了了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进面使得思想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活化,于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2.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分支出来的,以前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与内容也相对独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单独的来完成,他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与参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特点上看,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人的本身内在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有很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现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途径,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3心理性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3.1在理论层面上的整合
以科学的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的这两种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都是思想教育的大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看作是一个大的整体来进行融合教育,在体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又体现其互补性,使二者协调发展,而不是把任其中一个牺牲掉。其次,把大学生的生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就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教学,这是教学的生活化,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指学生的生活对受到的教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3.2在实践层面上的整合
首先,在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实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有自己的教学内容并不断扩展,把自己的教学目标也延伸起来,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的育人体系联系起来,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自身的政治、思想、行为等方面严格要求,也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开拓创新,创新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采取新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教育业务能力。这种方法上的灵活运用,可以让心理健康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对于学生授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很好的心理条件。在实践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结合,让学生明白了自己“喜欢做什么人”,又在想能达到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做,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方法与手段也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辅助内容。所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与手段也很丰富了。所以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吸引过来用,提高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使教育效果更好,体现了教育的艺术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四
医学院校药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大学生是承载社会与家长期望的群体,现代大学生尤其是医药院校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学习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压力,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医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利益,还对其医疗、药学服务乃至病人的安危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专任教师的角度提出并分析我院药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和基本信息
随机抽取我院药学专业18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各60人。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7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4%。在有效的170份样本中,城市人口39人,占22.9%,农村人口131人,占77.1%;独生子女68人,占40.0%,非独生子女102人,占60.0%;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为16人,占9.4%,非单亲家庭的大学生154人,占90.6%。
1.2调查工具和方法
从学习任务、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作息时间等可能影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几个因素设计调查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以班级为单位,由各班班长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
2结果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在17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心理问题多表现为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的药学专业大学生仅占24.1%,重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尚未在样本中出现。雷思非等[1]对陕西省980名医学本科生的心理调查结果显示,抑郁者867人,其中中度抑郁656人,占75.66%,重度抑郁25人,占2.88%。王斐然等[2]报道了医学生中有轻度及以上心身症状的人数比例较高(占54.94%),有中度及以上心身症状的人数占11.70%。本文调查结果表明我校药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其他文献报道,这可能和样本量偏少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要高于女生,尤其是一年级和三年级的男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低年级和高年级都面临着不同程度和种类的压力,在低年级男生中,每天在网络上花费3小时以上打游戏或聊天娱乐的学生比例较高,达到25.3%,他们向往虚拟世界,不愿学习或与别人交流,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高年级的男生可能受到双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的影响,造成轻度心理障碍。在家庭结构关系方面,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略差于非独生子女(P<0.05),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长期处于父母长辈的保护和溺爱中,缺乏独立性,一旦离开父母,往往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3提高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3.1专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专业学习和心理健康
引导作用学习压力大是造成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学习兴趣,挖掘有效的学习方法,则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药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课堂教学是专任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3]。专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良好行为和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者。一方面,大学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普遍较高,专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专任教师可利用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2辅导员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过度地在网络上聊天、交友、玩游戏,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更严重的会导致网络成瘾,引发心理疾病。辅导员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管作用,在构建大学生心理成长支持系统方面不可或缺。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要熟练运用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此外,辅导员还可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各项活动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强化人际沟通技能,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3家长在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庭生活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占很大的比重,大学生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4]。父亲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关心、理解有利于子女形成活泼、愉快和健谈的心理特征,融洽的家庭关系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2]。家长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应创造愉快和谐的家庭关系,注意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以身作则。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应给予子女更大的成长空间,当子女在学习或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家长不要过分苛责,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综上所述,提高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大学生自身积极配合,也需要专任教师、辅导员、家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