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5篇)

时间:2022-12-04 15:30: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5篇)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学生求学难少数民族学生求学难少数民族学生求学难失业率高失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5篇),供大家参考。

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5篇)

篇一: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学生求学难少数民族学生求学难少数民族学生求学难失业率高失业率高失业率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雷波县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老九县之一雷波县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老九县之一雷波县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老九县之一当全国正在酝酿当全国正在酝酿当全国正在酝酿普及高中教育的改革时普及高中教育的改革时普及高中教育的改革时这个偏远山区却不得不面临学生求学难流失率高的严峻事实

  民族教育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关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由于地势偏远、经济落后、文化制约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了初步探究,并提出了相关见解。关键词:少数民族雷波县教育发展一、引言雷波县地处中国西南边缘横断山脉和小凉山交界处,是著名的“中国彝族民歌之乡”。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制约和宗教思想影响,这里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为深入了解当地教育状况,笔者来到雷波县,展开了系列调研活动。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一)少数民族学生求学难,失业率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雷波县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老九县”之一,当全国正在酝酿普及高中教育的改革时,这个偏远山区却不得不面临学生求学难、流失率高的严峻事实。通过对所获资料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雷波县最近几年学生失学率呈增长态势。按教育发展规律,小学、中学、高中应平衡发展,呈“正方形”或“梯字形”走向,但雷波县却呈“三角形”状,年级越高,流失越多。(二)读书无用论盛行,学生普遍厌学情绪严重通过对彝族家庭的走访,笔者发现当地群众对于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人们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70%的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上大学,认为读书浪费钱,外出打工是更好的生存途径。而部分学生也有着较严重的厌学情绪,读书无用论在当地大肆盛行。(三)师资薄弱、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自从国家重点关注民族教育事业以来,作为彝族聚居区的雷波县得到了一些教育资金援助,办学条件得以改善。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设施跟不上,师资成为困扰雷波教育发展的难中之难。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外地教师不愿来、留不住,本地教师素质低、水平亟待提高;2.对口援助不到位,支教流于形式。据了解,对雷波中小学进行对口援助的单位几乎为零,其常常陷入难以学习外校经验的尴尬局面。同时,虽然有少量教师来义务支教,但其流动性太大,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三、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成因雷波县的教育现状并不是特例,它反映着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现实。在查阅相关文献、反复思考后,笔者总结出了阻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三大成因:(一)经济落后制约教育发展经济落后制约着民族教育,教育的落后又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贫穷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育发展道路上最顽强的绊脚石。如上所述,贫穷所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失学率居高不下、辍学打工人数增多;教育经费拮据,大部分学校的基本办学设施达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质量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发展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才可能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二)传统文化影响严重,教育观念没有转变人们的教育思想落后,未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社会、民族发展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严重地阻碍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缺乏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道阻且长。(三)部分政府官员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教育的效益周期长、见效慢,不像企业发展那样立竿见影。因此,部分政府官员热衷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如修路、建房、办企业等,而对教育关注相对较少。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对策(一)加大投入,长抓不懈经济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正如前面所述,贫穷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道路上最顽强的绊脚石,如何铲除这块绊脚石值得我们深思。教育和经济是一对孪生兄弟,经济保障教育,教育推动经济,我们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当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欠发达,仅靠现有的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远远不够,因此必须转变教育经费筹措的观念,建立以国家为主体,地方、企业、个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教育融资投资机制。确立市场经济观念,积极主动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实施有效的教育投资方式。同时,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必须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必须将教育纳入到政府工作的重心,使之成为一个长久的主题,一个历史的使命。(二)巧用家族力量,改变教育观念家族是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感情归依、生活组织的核心。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家族区文化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家支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借助家支力量发展教育是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的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三)抓住机遇、积极寻求对外合作机会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一批国际、国内支持教育的项目也正在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抓住这一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大媒体宣传,积极寻求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外合作、交流。五、结语21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教育世纪,教育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撑力,关注教育等同于关注未来。笔者以雷波县为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对其发展有所帮助。参考文献:[1]马林英,罗凉昭.凉山彝区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2]王根顺,李静.发展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思考.教育研究.2000.[3]刘永曾.教育创新认识与实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篇二: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宁夏农村幼儿教师为例

  敖春美

  【期刊名称】《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5)2

  【摘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幼儿教师在专业化程度、师资结构及职后培训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大对农村幼教的管理、建立专业发展学校和开展多种方式的职后培训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敖春美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2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以贵州省松桃县太平营乡为例[J],田劲松;王娇2.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以甘肃省临夏市和政、广河地区为例[J],李珺3.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宁夏农村幼儿教师

  为例[J],敖春美;4.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兴安盟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为例[J],何艳楠5.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甘肃农村幼儿教师为例[J],王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TPACK视域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王济军;陈磊;李晓庆;谢非;杨继琼;曹培杰

  【期刊名称】《中国电化教育》【年(卷),期】2015(000)005【摘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亟需提高,TPACK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框架。该文基于跨越式课题,设计了教师TPACK专业发展混合式培训和指导方案,采用面对面培训和基于网络的研修方式,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研能力、学生测评以及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跨越式课题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TPACK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总页数】6页(P118-123)【作者】王济军;陈磊;李晓庆;谢非;杨继琼;曹培杰【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300204;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100875;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31;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计算机科学系,云南丽江650000;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中心,北京10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34【相关文献】

  1.TPACK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马青2.TPACK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马青;3.TPACK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发展研究[J],刘爱花4.基于TPACK理论的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史新贞5.TPACK框架下基于移动终端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陈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我市民族教育发展现状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始终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创建全国知名民族教育强市的奋斗目标相继出台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xx市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民族教育的具体要求保障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各项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

  民族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五篇

  【篇一】为进一步了解我市民族教育发展情况,促进我市民族教育健康发展,于xx年9月中旬,由市政协副主席xx带队,市政协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委员会牵头,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和委员,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市民族教育发展这一主题,联合旗县市区政协,通过座谈交流、现场查看、广泛征求意见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市民族教育发展现状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始终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创建全国知名民族教育强市”的奋斗目标,相继出台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xx市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民族教育的具体要求,保障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各项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xx年开始,市政府每年投入300万元的民族教育补助资金,启动实施了《xx市学前教育xx-xx年行动计划》,采取苏木镇场全覆盖、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等方式,在蒙古族聚集的旗县政府、苏木镇和中心行政村所在地各建1所以蒙古语授课为主的公办幼儿园,目前已建成83所。截至xx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17所,其中,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共255所:(公办幼儿园98所,小学117所,初

  中27所,高中9所,中职4所);蒙古语授课学生总数达到8.3万人。内蒙古民族大学、xx职业学院、xx职业艺术学院开设23个蒙古语授课专业,蒙古语授课生达到6635人,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成熟的民族教育体系。多年来,xx市蒙古语教学始终走在自治区前列,特别是近10以年,xx市先后有11名考生夺得自治区蒙古语授课高考状元,其中,xx年、xx年和xx年更是一举夺得文、理科状元。xx年,全市蒙古语授课高考考生4519人,本科升学率达到79.02%,文、理科二本上线率均高出自治区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并再次夺得全区蒙授文、理科状元,两名学生分别被北大、xx录取。xx年全市有3482名蒙古语授课学生参加高考,3145人上本科线,上线率为90.32%,创历史新高。二、发展民族教育主要做法及取得成绩(一)完善政策,推进民族教育管理体制创新。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制定出台了很多发展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大力加强民族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与此同时,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师资,深化改革,使民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在传承民族文化、挖掘教育内涵、彰显办学特色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二)加大投入,全面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通过实施校园绿化、硬化、美化、亮化等工程,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全市民族中小学校消除了危房,校园环境得到全面优化。通过上述工程的分步实施,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的均衡、协调发展,为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三)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一方面,多次组织开展了几轮教师继续教育新技术、新课程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以及班主任培训,新课程培训,覆盖面达100%。近三年来,先后选派4000余名教师参加了国家、自治区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师资培训,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为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印发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广泛开展了“师德标兵”评比、“师德建设年”、“师德师风建设月”等活动,有力促进了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四)特色办学,提升民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民族学校“双语”、“三语”教育,结合校本教材的开发、民族文化的传承、高效课堂的构建彰显学校教育特色。认真落实《关于促进北部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强化民族学校内涵建设,优化内部管理,通过挖内涵、创特色、树典型、促均衡,引领全市民族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三、发展民族教育存在的困难近年来,xx市委、政府本着民族教育“优先发展、重点扶持”

  的原则,对我市民族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民族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学校仍然存在着自身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一)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我市幅员辽阔,学校分布“点多、线长”。横向来看,汉语授课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明显优于蒙古语授课学校;偏远牧区民族教育学校的基础条件和办学水平又与城区民族教育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已完成的各项工程附属设施不配套,学校必要的设施设备还不完善,仅靠地方财政短期内难以解决。一是教学辅助用房还没有全面达标。通过校安工程的实施,已基本解决了中小学教室用房不足问题,但各中小学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除少数几所学校达标外,绝大部分学校均未达标。二是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普遍不达标。计算机生均台数不达标;图书生均册数不达标,电子图书数量不足;很多学校实验室设备不达标,现有设备陈旧;多媒体“班班通”只有旗县市区所在镇内几所学校达标。三是体育运动场馆及设备不达标。体育活动室、运动场及音体美器材除主城区几所学校外,其它学校均不达标。另一方面,师资队伍因体制机制、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原因始终没有打破基层学校“优秀教师留不住,新生力量进不来”的僵局。(二)资金短缺问题。一是民族学校经费不足。连续多年的基础建设投入,目前很多民族学校都有自身无法偿还的外欠债务。全市学校债务达25亿元,其中民族学校债务8亿元,

  地方政府无力偿还。债权者经常到学校讨债,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二是我市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国家级贫困旗有4个,而国家和自治区下达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时,要求地方匹配比例大多是5:5,市旗财力难以匹配。三是编制短缺问题在经费开支方面给学校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在办学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民族学校必须拿出额外开支,解决代课教师、教学辅助人员、舍务管理人员的工资问题。(三)师资队伍问题。一是在城乡师资配备方面,因多方面条件限制,基层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流失现象,主要是近几年招聘的新教师,分配到基层学校任教,其中部分教师转岗或重新择业,造成师资流失,导致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及城乡师资不均衡。二是各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主要是英语及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紧缺。三是新教师补充不足,教师队伍整体年龄偏高。目前正处于1985年以前转正的老民师退休高峰期,受地方财力及编制限制,新补充教师与退休教师在数量上存在差距。从现实情况来看,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水平低、学校管理不规范等因素,正在影响着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制约着民族教育的发展。(四)教材配套问题。蒙古语授课学校普遍缺乏与本民族语言教材配套的教辅资料,很多教师在完成正常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担任大量教辅资料的翻译编写,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研究、专业成长和学校课程的全面开设,导致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

  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阻力重重。(五)升学就业问题。受地域、经济、专业等方面因素制约,当前我市蒙古语授课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存在着困难和压力。从高校录取专业选择方面来看,可选的专业单一,多数局限于区内各所高校。从就业角度说,区内外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明确要求只招收国内几所知名院校毕业生,而我市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多数分布在内蒙古各高校,大多数蒙古语授课毕业生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在就业竞争方面,非蒙语授课大学生特别是区内外各高校汉语授课的蒙古族大学生对蒙古语授课大学生构成冲击。同时,有的地方和部门,对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方面重视不够,用人导向和机制有待完善,许多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的优秀民族干部因干部培养和使用机制不健全,得不到应有的提拔使用,影响着蒙古语授课学校及学生求学积极性。四、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民族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有效推进民族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建议:(一)注重基础建设,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强化基层薄弱学校配套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尽快完善各种设施设备。二是推进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区域校际协作、学前教育联盟集团化管理。三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按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与培养,强化条件保障,完善发展链条,优

  化教育体制,着力推进偏远民族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二)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政府重视、政策倾斜、加大投入,把发展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作为最大的扶贫工程来抓,落实和完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惠政策,在经费投入、资金安排、人力调配等方面要始终坚持向民族地区倾斜。一是以自治区“十个全覆盖”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上级专项资金匹配力度。加快农村牧区薄弱学校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学校信息化水平,促进民族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强化薄弱民族学校经费保障机制。设立薄弱民族学校专项补助经费,适当放宽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农村牧区薄弱学校取暖费补助标准,切实解决规模较小的民族学校因经费不足而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鼓励单位和个人资助民族地区学校基础建设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学,通过各种途径募集资金,确保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能够实现优先发展。(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民族教育发展内生动力。首先要真正关心教师,特别是偏远民族地区一线教师,制定实施民族地区教师津贴补贴等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环境,提高教师生活质量,保证基层民族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其次是尽快补齐补全学科教师缺口,同时建立民族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在城市招进的师资中筛选优秀的教师先到民族学校锻炼一至二年,同时加大对民族教师培训的投入,建议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每年选派民族学校的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学习等,不断提高民族

  学校师资队伍素质,缩小城乡师资差距,提高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四)强化民族职业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就要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而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将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许多蒙古族学生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无法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又不愿回农村生产,而他们所拥有的这此知识还不足以使他们在城市中进行技术创业,从而无奈地成为四处流动的“农民工一族”。如果高中教育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学到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业技能,就能拓宽他们创业求职之路,能够让他们走上发家致富之路。二是开发特色产业,加强相关专业人员培养,谋求民族职业教育产教配合、校企合作。民族地区各地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环境资源、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可以更好地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比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民族饮食文化推广等方面。民族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产教配合、校企合作,积极主地地去培养适合自身需要的特色人才,满足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对特殊人才不断增大的要求。(五)落实民族政策,拓宽民族教育学生升学就业渠道。认

  真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落实好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拓宽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升学和就业渠道。一是行政、事业等用人单位录用人员时,为蒙古族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注意在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城镇各级综合、计划、经济管理部门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工作人员与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相适应。二是加强对蒙古族学生自主创业、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具备强烈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三是采取有力措施,建立起相应的、有所区别的信贷机制,在大学生无息创业贷款中优先照顾蒙古族大学生,特别是蒙古语授课大学生,使更多蒙古族孩子能自谋职业,实现人生价值。四是大胆使用民族干部,充分发挥民族干部在我市经社会建设中的应有作用.(六)要设置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完整的教育体系。我市已基本形成市和旗县为龙头,乡镇苏木为基础的民族教育体系,在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还适应不了时代的步伐。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民族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职业技术教育一级一级的合理设置,要扎扎实实顺顺利利走好每一步,要能根据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平稳过渡顺利衔接,促进全市民族教育健康发展。要统筹施策,激发民族教育发展活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办学活力,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提高自身发展能力。要强化外部支持,制定出台支持和发展民

  族教育政策,比如资金投入、经费拨付、教师配备等方面都应高于普通学校,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民族教育、支持民族教育,通过整合民族教育资源,把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创建一所所有特色、有品位的“xx文化魅力校园”。【篇二】各位组成人员:根据县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17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深入县蒙古族中学、县蒙古族完全小学,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以及实地察看等方式,对我县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目前,乌兰县共有中小学14所,其中民族中学1所,民族小学1所,附设民族教学点1个。共有在校生40xx人,其中,民族学生xx02人;共有教职工432人,其中民族学校专任教师61人,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14%。共有民族班18个,其中,小学班11个、初中班3个、高中班4个;共有学生309名,其中,小学在校生163人、初中生78人、高中生68人,占全县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14%。二、主要做法(一)创新方法,推进“双语”教育迈上新台阶。“双语”教学是乌兰县民族教育的主要特点,也是民族地区民族中小学教学活动的主要模式,我县所用“双语”教学模式为一类模式,教学教材全部使用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教材,课程设置、

  新课程改革等都与内蒙古同步,辅助教材也使用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教材,无教学软件开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情况无蒙语资源。我县两所民族中小学均有班班通、多功能教室、电子备课室等电教设备。自xx年以来,我县蒙古族中学开设英语课,实现“三语”教学目标,除汉语、英语外,其余所有学科均由蒙语授课。近年来,县第二中学积极创新民族小学教育方式,除蒙语文、蒙数学外,其余课程均与汉族班同等上课,极大的提升了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二)完善民族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和管理机制。全县蒙汉授课学生均参加全省民考民考试,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平均分近三年达到80-90分,近三年高考升学率均达到99%以上。(三)不断加大民族教师培养力度。一是落实双语教师相关待遇。全县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共53人,教师来源为中央民大、西北民大、青海民大、内蒙古大学、内蒙师大等大专院校毕业生;教师待遇与我县普通中小学教师等同;双语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授课程及文、理科教师配备基本对口;双语教师编制基本落实。我县双语教师培训每年完成80%以上,双语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按各校公用经费的5%支付。二是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近年来,根据省教育厅选派六州民族小学骨干教师参加西宁市城中区所属学校的培训通知,每期选派两名民族教师参加为期十期的培训;民族学校教师参加全省双语教师暑期培训;民族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赴xx外国语大学培训;“国培计划”;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等,

  有效地提高了民族教师的业务能力。(四)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学前双语教育有序发展。今年3月份,我县游牧民定居点幼儿园(双语幼儿园)已投入使用,截至xx年底,全县共有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约1400人,学前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规范学前教育管理,缓解学前教育师资紧张的问题,我县拟购买81个学前教育服务岗位,壮大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建立一支稳定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确保学前教育质量。三、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培训效果不佳。我县蒙古族中小学均使用内蒙古民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课程设置、新课程改革等都与内蒙古同步,参加普通中小学教师培训时,教材、课程计划、课改内容不同,培训效果不理想,教师收获不大。(二)蒙文资料购买困难。蒙、汉双语授课的中、小学缺少蒙文课外读物、图书资料,在本地书店,甚至到了省城书店也买不到。(三)教师结构性缺编。虽然双语授课中、小学教职工人数不少,但是缺少英语、物理等课程专任教师。(四)民族学校生源减少。从我县实际来看,使用的“双语”教学模式是以民族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一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这种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毕业生就业率低,选择专业面窄,因此,民族学校生源逐年减少。四、意见建议

  (一)拓宽渠道,加大民族干部和民族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县人民政府要以构建“现代、开放、灵活、高效”的教师教育体系为主线,以教师终身学习为目标,积极开展以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多种形式的教师全员培训,拓宽校长、教师培养渠道和途径,满足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的需求,努力提高不同学段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二)提高认识,继续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发展民族教育对促进全县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一是县人民政府要结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先进县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推动我县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二是县教育部门要加强与内蒙古地区教育机构的联系、沟通和衔接,在教材、课程等方面力争与内蒙古地区相一致,同时,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班班通、多功能教室、电子备课室等新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三)健全机制,进一步强化民族学校管理。一是进一步加快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民族教育发展的重点,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体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强学校间民族文化、文体娱乐等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提升学校师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把我县民族学校打造成为传承和弘

  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打造成为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阵地。【篇三】去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我区职业教育情况开展专题询问。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xx参加了专题询问联组会议,在会上对我区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了指示并提出了相关要求。为了落实彭xx书记的指示要求,跟踪检查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我区职业教育情况的报告。为做好审议前的准备工作,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我区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荣仕星任组长,成员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组成人员、部分自治区人大代表等组成。并邀请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同志参加。4月12-16日,调研组前往xx、梧州、xx、河池等设区的市和兴安、苍梧、钟山、宜州等部分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座谈,深入职业教育中心、职教园区、技工学校等地了解情况;4月19日,召开会议听取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信委、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商务厅、农业厅、扶贫办等8个部门关于近年来我区职业教育情况的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帮助下,xx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全区共有高等职业院校34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院校2所,国家骨干院校3所,自治区级示范性院校12所,自治区级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3所。具有招生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328所(其中技工学校48所),其中立项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2所、自治区示范特色学校70所,技工院校中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13所,自治区重点技工学校15所,高级技工学校11所。高等职业院校覆盖了14个设区市中的11个,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已实现市、县区域全覆盖。xx年,高等职业院校招生1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4%;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3.33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比例在全国排名位于前列。全区每年组织各类职业培训40万人次以上。至xx年,全区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40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92.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3%。(一)近年来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1.各级党委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列入了我区“十三五”规划,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治区先后召开了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区县级中专综合改革现场会,部署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工作。自治区制订并出台《xx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xx壮族自治区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xx-2020年)》、《xx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等30多个政策文件,就我区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办学方向、目标任务、改革重点等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人才能力建设不断加强(1)积极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立交桥。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职业教育走向了横向融通,纵向贯通。xx年全区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生4万多人,占当年中职毕业生近25%,普通本科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1800多人,占当年中职毕业生近2%。高职学生升入本科就读6000多人,占当年高职毕业生近6%。(2)职业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包括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就业培训和专项培训等。xx年自治区参加职业培训人数34万人次以上,其中取得证书人数32万人次以上。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均有机会接受一次职业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业至少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有机会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同时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机制。目前,我区已形成“学校企业培育,第三方技能鉴定机构鉴定、人社部门核准”的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培鉴分离”制度既保障了职业技能鉴定的公平公正,又不断提升了职业培训质量。

  3.职教改革不断深化(1)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区加大改革力度,力求解决xx职业教育总体结构不尽合理,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中职以设区市为主,高职以行业和市为主,巩固先发展地区,扶持后发展地区,切实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2)实施投入机制改革。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院校经费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正在建立和完善。制订并出台中职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生均拨款制度。同时,结合xx高校投入机制改革政策,建立生均拨款考核和奖补制度。(3)实施中职机构编制改革。大力推进中职院校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动态编制机制,推行非实名编制,满足学校因办学规模、专业方向调整等变化对教职工人员结构的不同要求,妥善解决部分学校急需的实训教师难以进入学校任教的问题,不断提高优秀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4)实施县级中专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县级中专综合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整体提升县级中专办学水平,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近年来,全区县级中专办学规模有较大突破。xx年县级中专全日制招生4.3万人,比xx年增长12%,比实施改革前增长26%,占全区中职全日制招生总数的24%。4.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1)大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规范顶岗实习管理。鼓励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教育教学。经过改革实践,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我区职业院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近三年来,全区职业院校共获得全国一等奖20项,二等奖111项。获中职”文明风采”一等奖371项,二等奖1447项,整体排名居西部地区前列、全国中上水平。(2)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指导职业教育的作用。成立xx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15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专家团队对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5.职业教育开放合作不断扩大围绕自治区“走出去”战略,持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持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xx-xx年成功举办了3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东盟国家参展职业院校达到74所,xx和东盟各国近20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二是深化与xx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xx与xx共建桂港现代职业教育中心落户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促进xx与xx的职业教育学生交流、师资培养培训、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三是实施“职业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行动。xx年8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上汽通用五菱大力支持柳铁职院在印尼设立汽车技术技能人

  才培训中心,为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公司建设和发展提供各类人才服务。(二)落实专题询问问题的主要措施及成效自治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报告审议意见和专题询问问题,并认真组织研究办理。1.职教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实施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一方面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实体经济相关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引导、推动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目前,共设置393个高职专业和247个中职专业,覆盖一、二、三产业。二是优化专业布局。紧密对接我区“两区一带”发展战略,逐步建立区域间专业发展协同机制,初步形成与国家、自治区战略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专业设置已覆盖中职18个专业大类,高职19个专业大类。三是主动对接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规划建设约500个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目前立项建设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实训基地”350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27个。2.加大经费统筹力度,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完善,财政有序投入的规定进一步明确。xx年,全区职业教育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到78.65亿元,比xx年的47.4亿元,增加31.25

  亿元,增长65.93%,高于同期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47%。加大经费统筹力度,对项目资金属于同类的进行资金合并,充分发挥企事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促进职业培训中的作用。xx年筹措中央和自治区本级专项资金36.64亿元,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发展10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着力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薄弱环节。3.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贯彻落实《xx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探索引企入校、校办企业、办校进厂、企业办校等多种校企合作新模式。全区建成优质职教集团27个,参与学校和单位达1000多家,覆盖了全区职业院校近80%。4.现代服务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应用不断加大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计划,组织开展农民电商业务培训,加大民族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力度。发挥xx国际商贸人才小高地和国家商务部“人才强商”基地的优势,以商务厅属中职学校“巾帼励志班”为平台,依托南宁市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支持一批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人员培训,持续助推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5.服务扶贫攻坚能力明显增强出台了《xx职业教育扶贫富民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整合教育资助和扶贫培训资源,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与扶贫开发政策进行无缝连接,建立教育精准资

  助工作机制。xx年,全区累计投入职业教育学生资助11.62亿元,资助学生达53.09万人次。6.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有了新进展自治区相关部门和地市、农业院校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发挥涉农高校、农业职业院校骨干作用,联合共建职业农民学院,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载体。目前,我区已有6所职业农民学院挂牌成立,其中xx玉林职业农民学院是全国首所职业农民学院。同时,按照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要素集成化、生产标准化、特色产业化的要求,落实了每个涉农县(市、区)建设1个自治区级或市级“xx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一批能创新、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二、存在困难和问题近年来,我区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仍属于薄弱环节。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一)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1.有些部门对职教工作重视不够有些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当前高考及中考的考试招生制度尚未完善,职业院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普通学校之后,“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仍很突出。加上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往往认为职业学校只能录取成绩差、素质低的学生,报考普

  通学校无望才会选择职业院校。家长望子成龙,孩子好高骛远,这就造成家长不想让孩子读职校,学生不愿意读职校。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较为简陋,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不强,也影响了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2.社会对职业教育有偏见虽然在职业教育法等有关规定中,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在现实中,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劳动光荣观念还未树立。“重管理,轻劳动”,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制定不切实际的用工门槛和歧视性的工资分配制度。再者,虽然产品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但由于产品质量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计较产品质量宁愿选择缺乏熟练技能的劳动者。另外,唯学历倾向的用人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技能型劳动者晋升渠道不畅。这些对技能型劳动者的不公正待遇,限制了职业院校的吸引力,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3.新闻媒体宣传不够新闻媒体、文学艺术创作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乏力,缺乏对劳动者应有的关注度,尚未能起到很好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也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二)职教资源布局不合理职业院校的区域布局、城乡布局有待优化。一是职业院校区域发展不均衡。目前xx独立设置的34所高职院校主要集中

  在南宁、柳州和xx,防城港、玉林、xx等地还没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二是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缺少统筹指导,没有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设置专业,因而部分专业重复设置和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大众学科泛滥,特色专业不“特”,优势专业不“优”,造成部分专业缺乏吸引力,学校资源闲置。三是较多县级中专招生困难,生源数量不足,生源质量偏低,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三)职教师资质量有待提高1.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xx年,全国中职学校生师比为20.47∶1,我区中职学校的生师比为36.5∶1;全国高职院校生师比为18∶1,我区高职院校生师比为23∶1,我区与国家平均水平比较差距较大。2.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xx年,我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为41.46%,我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为38%,与我区职教发展文件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60%的要求差距较大。高职专任教师队伍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约为26.3%,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为42.31%,中职专任教师队伍中副高以上职称比例约为17.6%,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为8.6%,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较低。3.专业教师“流入”渠道不畅,高技能教师缺乏由于编制、职称、转岗等政策存在障碍,影响能工巧匠进入职业院校。4.教师待遇和激励机制缺乏吸引力

  职业院校教师待遇不高,对高技能人才缺乏吸引力。同时,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核定标准偏低,控制偏紧,不能形成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老教师退休多,新教师进不来,造成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和教职工逐年减少。xx年,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同比减少500人,降幅为4.31%,教职工同比减少747人,降幅为4.53%;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同比减少266人,降幅为1.30%,教职工同比减少742人,降幅2.63%。(四)职教办学条件有待改善1.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落后《xx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全国各级各类教育财政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xx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幅度有一定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民族地区水平相比较差距较大。xx年,xx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平均值为6978.7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9128.83元低,在少数民族自治区排名倒数第一。xx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公用经费平均值为2901.2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3680.83元低,在少数民族自治区排名倒数第一。2.部分学校实训设施和实验设备落后部分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的设备设施仍为第一轮职教攻坚期间购置,设备陈旧老化、数量不足,与当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差甚远,制约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3.职校负债问题突出,部分职校基本办学条件较差部分职校历史欠债较重,特别是由普通中专合并升格而成的

  部分高职院校基础设备贷款债务较大。截止xx年,xx20所公办高职共有债务12.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1.8亿元。学校的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办学规模有限,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等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五)职业培训缺乏统筹目前,我区的职业培训涉及人社、财政、农业、林业、科技、扶贫、移民、妇联、团委、残联等多个领域和部门,除人社部门开展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外,还有区党委组织部开展的农村党员技能大培训、团区委开展的青年职业技能大培训、区妇联开展的xx妇女技能培训、农业厅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多个培训项目,呈现“政策不统一、部门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的状态。由于政出多头、缺乏统筹,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部分经费审批重复、部分项目重复、部分培训对象交叉,出现“政策累加、优惠累加”的现象,使得部分人群能重复享受多项补贴,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和公共资源浪费。(六)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有待加强1.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当前,学历证书由教育行政部门授权学校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由人社部门颁发。职业院校的部分专业没有得到授权,不能直接授予学生职业资格证,特别是高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认证,目前没有职业院校得到授权,导致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不能及时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影响毕业生求职与就业。

  2.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部分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实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职业资格证书由人社部门授权学校组织考试或直接组织考试,需要收取一定费用,增加了学生家长的负担,降低家长的认可度,影响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七)部分政策措施难以落地1.中职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部分市县难以落实xx年自治区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规定自治区直属、市属(含城区)、县属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为每生每年700元、600元、500元,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市县难以落实。2.“非实名制”编制政策,部分市县落实不到位xx年自治区出台了中职学校“非实名制”编制政策,“非实名制”数可以占学校人员总数的30%左右,用于聘请满足学校灵活办学需要的专任教师。在区直中职学校这一政策落实得比较好,但在部分市县尚未落实到位。主要原因是财政安排工作的工资补贴标准较低,难以聘请到社会上优秀的技术能人,有的市县非实名编形同虚设。三、意见和建议我区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相对薄弱地区。加快教育发展是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劳动者技能教育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工作。通过近几年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还有相当数量初中毕业生没有继续学校教育,就读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数

  量比例离“大体相当”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我区应当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总量上扩大,在结构上优化,在质量上提高。(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1.提高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职教氛围全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发展地方产业的有力支撑。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小康,抓职教就是抓素质,抓职教就是抓效益。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展示我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做法。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宣传我区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做法,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技能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2.提倡“工匠精神”,树立职业英雄要更好地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劳动者最光荣”、“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环境,弘扬工匠精神,树立职业英雄,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增强技能人才对青年和学生的吸引力,提升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3.制定倾斜的就业政策,促进职教长远发展打破“重管理、轻劳动”不切实际的用工门槛和歧视性的工资分配制度。对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的重要岗位在招工考试

  时,应当设立必须经历职业教育的条件门槛。劳动技能型人才在工资待遇、岗位晋升等方面都应要求有职教经历。要切实制定倾斜职业教育的就业政策,促进职教长远发展。(二)进一步深化职教改革,优化职教资源布局1.深化职教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将职业教育融入全区经济社会战略大局统筹发展。根据xx主体功能区划,积极对接xx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等主体功能区划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加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职教体系建设,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2.优化职教资源布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职教资源布局和专业结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改革发展思路做好职业教育布局的优化调整,探索多种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例如,可以以市为单位,根据需要把部分县级中专合并办成基于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的职业教育集团。要把职业教育同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瞄准重点产业,对应我区重点发展的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新兴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打造特色专业。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建立以职业院校为龙头的培训基地。要发挥职业教育的产业支撑作用,探索建成区域互补、优势共享、适应市场、满足需求的职业教育格局。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要按编制标准及时给职业院校核定编制,尽快启动新一轮的职业学校编制核定工作,落实非实名制政策。把非实名制政策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将非实名制工资待遇转化为用于聘请高技能人才成为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的报酬,有效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二要改进教师招聘管理办法,专门制定中职学校教师招聘办法,落实高职学校教师招聘管理自主权,在职业学校人才流动和引进专业教师上要给予较为宽泛灵活的用人政策。如放宽企业或差额拨款单位人员进入职业学校的规定等等。三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给予职业学校更加灵活更明确更利于操作的工资绩效制度。职业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所获收入应明确一定比例提成用于奖励相关教师。四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四)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相比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材料损耗大,对实习实训设备要求高,人均教育费用一般要高出普通教育1-3倍。建议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解决职业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继续建设中高职学校示范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项目,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降低贫困地区承担高职学生生均拨款经费比例,避免这些地方学校因财政困难造成拨款无法到位,造成职业教育与其它地区差距更大局面。

  同时,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研究制定鼓励社会投资职业教育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深化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办学,吸引社会投资,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打造多元化职业教育投资格局。(五)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推进职业培训改革1.加强工作协调,统筹职业培训资源开展全区职业培训资源整合工作,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牵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教育厅、农业厅、科技厅、扶贫办、移民局、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等部门联合参与,财政、人社部门具体落实,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等方式,切实改变部分经费审批重复、部分培训项目重复、部分培训对象交叉的现状,实现全区职业培训工作“一站式”管理,加快各类人才队伍培训体系化建设。2.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将培训项目、资金下放到职业院校,使职业培训集中在职业学校进行。3.完善考核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职业培训的考核评价,逐步引入社会、企业、行业等综合考核评价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六)进一步做好协调,加强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严格按照国家“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要求,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加强主管部门工作衔接,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七)进一步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系列文件,各地相关部门和职业院校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细化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职业教育教学和职业院校管理各项工作的工作效能,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篇四】按照市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安排,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民族宗教情况的工作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以白志强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侨外委委员和市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于7月30-31日对我市民族宗教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人民政府的工作汇报,并深入达茂旗、九原区和东河区对百灵庙、赛汗塔拉城中草原、观音寺、西门基督教堂、清真大寺、妙法寺等民族和宗教场所进行了实地查看。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民族宗教基本情况

  (一)民族情况全市共有xx尔等5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万(城市少

  数民族人口11.8万人,农村牧区少数民族人口3.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5%,其中,蒙古族8.51万人,占总人口的3.11%,回族3.67万人,占总人口的1.35%,满族2.3万人,占总人口的0.84%,其他少数民族均在千人以下。全市有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土默特右旗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73个少数民族聚居嘎查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4%。(二)宗教情况全市现有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5种宗教,有信教群众15万人,有市佛教协会、市伊斯兰教协会、市天主教爱国会、市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市基督教协会和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6个市级爱国宗教团体。二、民族宗教工作开展情况(一)民族工作开展情况1、加大对民族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全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紧密结合《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以及我市的民族地方性法规和各项民族政策来指导工作。近年来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网络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把党和国家的民族法律政策转化为惠及少数民族群众的具

  体措施,为各项民族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2、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整村扶贫推进工程和“兴边富民”行动为抓手,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通过政策倾斜、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等方式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如达茂旗先后争取了“兴边富民”专项资金388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909万元,安排建设项目53个,带动了达茂旗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农牧业产业化等公益性事业的较大发展。土右旗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资金2.4亿元,开发整理土地15.47万亩,完成了1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53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展对少数民族聚居嘎查村的帮扶活动,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9.82亿元,实施了包括基础设施改造、土地整理、环境保护、文体卫生、扶贫开发等帮扶项目和好事实事561项,促进了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一定程度的发展。3、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社会事业。一是大力发展民族教育。规范了民族教育发展的总体框架、民族教师的基本待遇、民族学生的基本权利,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活动,提高了蒙授学生的助学金标准,实现全市民族学校纯蒙语授课学生12年全免费教育,落实了少数民族中考学生加分政策。二是大力发展民族文体事业,在全市多次举办各种音乐会、艺术节,创造出漫瀚剧、歌剧、民族舞剧等优秀作品,出版了一系列少数民族文化丛书,弘扬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三是大力发展民族医疗卫生。我市现有民族医疗机构19

  个,医务人员1429名,率先在全国实现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市级统筹。(二)宗教工作开展情况1、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市和旗县区党委政府均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统战部门牵头的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宗教动态信息快速反馈机制、应对涉及宗教因素突发事件工作应急预案,完善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宗教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了工作职责,完善了工作措施。2、依法处理宗教领域的突发事件和非法渗透,查处非法宗教活动,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结合我市北梁棚户区改造重大项目的推进,对北梁棚户区改造范围内的宗教活动场所和回民坟地的建筑面积、房产情况、日常宗教活动人数等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4、发挥教职人员的引领作用和宗教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宗教界开展宗教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研讨会,对宗教教义、道德、文化做出与社会相适应的阐释进行讲解交流,引导教职人员更新知识、更新观念,逐步提高教义教规与社会进步的结合意识。深入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惠民政策,让信教群众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支持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把信教群众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民族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个别部门、单位和干部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

  认识,存在误区,看不到民族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为民族宗教工作不是中心工作,抓与不抓、管与不管无妨大局,另外还存在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问题,与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群众生活水平偏低。少数民族聚居嘎查村多数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较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医疗卫生和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普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宗教事务管理工作难度较大。近年来,全市宗教领域整体较平稳,但管理难度逐年加大,我市宗教场所数量多、分布广,信教群众数量增长较快,比如东河区仅北梁地区不到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集中了五种宗教派别,八个宗教场所,有的宗教场所之间仅一墙之隔,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宗教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四)宗教团体自身建设有待加强。个别宗教团体领导班子成员和教职人员素质不高,文化程度偏低,驾驭能力不强,不团结,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四、几点建议(一)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民族宗教无小事”的思想。各级领导应站在民族宗教工作事关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事关巩固执政党的地位这一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意义。发挥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

  院主阵地的作用,将民族宗教理论列为干部培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民族宗教管理队伍,特别是基层的乡镇、村级民族宗教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和熟练掌握、运用法律法规依法管理民族宗教的能力和水平。制定严格的考核目标和完善的考核体系,把各项民族宗教政策落到实处。(二)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达茂旗和土右旗农牧业、旅游业、口岸贸易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少数民族贫困生教育救助基金,解决贫困学生救助的问题,加强少数民族聚居村的文化室建设,逐步提高困难少数民族新农合自筹部分的财政补助比例,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工作。一要加强信教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他们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法律和法规规定的义务。二要进一步解决爱国宗教团体驻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三要加大对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办公软、硬件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四)不断强化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和教职人员队伍自身建设。积极组织宗教教职人员参加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培训班,使教职人员进一步提高对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认识,自觉做到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把

  拥护党和政府,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一定威信、热爱宗教工作的信教群众选进领导班子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树立宗教界的良好形象,进一步维护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篇五】为进一步关心关注幼儿的成长教育环境,了解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的成果和不足,全面掌握我县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根据县政协xx年工作安排,县政协科教文卫和文史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徐治国副主席的带领下,于3月14日至15日,对全县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听取了县教体局关于我县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总体介绍,与相关局领导及部分乡镇中心校分管负责人、幼儿园园长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查看了上派镇、桃花工业园、柿树岗乡、官亭镇部分幼儿教育机构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情况,全面摸清了我县学前教育当前状况,并就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认真地梳理总结。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自xx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县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以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为重点,大力发展公办园,引导扶持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发展,努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xx年底,我县已顺利完成学前教育第一、二期三年行动计划,政府直接投资达1.35亿元。共新建标准公办中心幼儿园17所,覆

  盖全县各乡镇;安置点配套幼儿园14所;改扩建幼儿园6所;另有商业小区配建幼儿园近20所。目前全县共有幼儿园100所,其中公办园28所,民办园72所;此外还有小学附属幼儿园和教学点16个;无证园47所,其中看护点20个。全县共有民办普惠性幼儿园42所;有县级一类园19所,市级一类园9所。目前在园幼儿共xx671人,其中公办园(含附属园)4xx5人,民办园(含看护点和无证园)18446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到94%,提前实现了省里提出的到2020年不低于90%的目标。各级各类幼儿园共有专任教师1037人,其中公办园275人(在编152人,其余为自聘教师),民办园762人(含看护点和无证园)。为了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县教体局向县政府、县编委积极争取,组建了“学前教育办公室”,作为局属常设二级机构并明确了专门工作人员。在学前教育管理工作中,县教体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范,对全县学前教育机构实行县局、乡镇中心校、幼儿园三级管理模式,落实奖惩考核和评比评价机制,同时通过组建“肥西县幼教辅导网”等形式,采取组长园、中心园、普通园三级辐射,以园带园促进共同提升。近年来,我县学前教育工作在各类比赛、评比活动中屡获殊荣,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二、我县学前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大力强化学前教育工作,将这一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但因起步较晚,推进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难点问题,如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无证幼儿园大量

  存在且取缔难、幼儿园设计建造不专业、幼儿园管理机制欠科学、幼教资源分布不均衡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必然性,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当前,就我县而言,亟待解决的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1、公办园自聘教师难。我县现有公办幼儿园28所,153个班级,在编教师仅152人。按照上级要求,幼儿园每班要配备“两教一保”,即两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所以我县公办园教师缺口很大,各幼儿园只能自行招聘幼儿教师。但招聘幼教非常困难,有的意向人员到幼儿园看了一眼即转身离去,有的在了解了相关情况、条件后放弃应聘,有的虽然应聘却并不安心,很快离职。究其原因,一是薪酬待遇低,普遍只有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资,且大部分没有办理社保,还享受不了住房、交通等补贴待遇。而如果到我县桃花等近城地区高价民办幼儿园就职,则每月薪酬可达三四千元,如果到合肥市区就职,则更可高达四五千元甚至五六千元。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不但对编外聘用人员充满诱惑,连一些公办园的在编教师也受其吸引,放弃“铁饭碗”。二是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条件简陋,影响上下班和生活质量,缺乏吸引力。三是招聘幼教大多面向年轻人,许多未婚青年担心长期投身农村地区,会影响自己择偶成家,转而到城市求职应聘。2、对公办园、民办普惠园的扶持力度不够。为了大力发展和扶持学前教育,根据上级要求,我县安排专项资金,落实了对公办园和民办普惠园的“生均补贴”政策。对公办园按每年每名幼儿100元标准给予补贴,对B类民办普惠园按每

  年每名幼儿200元标准补贴,C类民办普惠园补贴标准为每年每名幼儿16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的变化,目前的生均补贴对幼儿园的高额运营成本来说显得杯水车薪,基本上已起不到“扶持”的作用。此外,对民办普惠园给予生均补贴,除了是对公益事业的扶持奖补外,更深层次的含义是鼓励更多的企业、公民投资创办普惠性幼儿园。县政府在省、市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我县到2020年末公办园、民办普惠园占比要达到90%,而我县目前仅为70%,差距较大,这就需要民办普惠园数量逐年增加,但因为补贴标准过低,无法形成有效激励,我县的民办普惠园近两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3、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问题有待落实。根据市政府要求,xx年后新建小区的配套幼儿园应在建成验收合格后,由建设单位及时将幼儿园以及相关建设资料移交教育行政部门,由教育行政部门开设公办幼儿园或对外招租创办民办普惠性幼儿园。但我县对这一规定尚未执行到位,已经建成的两处小区配套幼儿园一直没有移交,均由开发商自行对外租赁,且均开办成高价园;对另外10余处在建待移交的小区配套幼儿园,也因缺少详细操作规程,县教体局一直无法介入。应当如何落实上级文件规定,以及具体移交的程序、内容、方法,我县尚没有政策跟进。、三、对我县学前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1、出台“三项举措”,打造优质幼教人才队伍。人员队伍数量不足和人才缺乏是当前制约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最突出

  问题,人员不稳定、人才留不住、招聘幼教难、队伍老龄化已成为全县公办幼儿园的共性问题,严重影响了幼教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前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县政府通过以下“三项举措”,着力解决或缓解幼教队伍问题。一是提高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稳定现有队伍。不但要提高工资标准,同时要在交通、住宿等方面为幼教人员提供政策倾斜,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幼教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对待,解决幼教人员现实困难,防止人才流失。二是增加公办幼儿园编制,优化队伍质量。我县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与中小学教师编制没有划分开来,大量编制被中小学使用,挤占了幼儿园教师的入职空间。建议对公办幼儿园教师单独核编,进一步增加编制,着重招收年轻教师和优秀人才,一方面扩大数量,优化队伍年龄结构;另一方面引进人才,优化队伍整体质量,并从中选择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园长替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规范公办幼儿园教师招聘管理办法,畅通进人渠道。对公办教师数量仍不能满足上级要求或工作需求的幼儿园,可以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的方式解决,但必须改变目前由各园自行招聘的“办法不一、待遇不一、保障不一”局面。建议由县教体局会同县人社局,结合幼教工作实际,定期统一组织招聘,统一底薪,统一办理“五险一金”,再统一分配就职。招聘教师工资由县财政在全县教育资金中切块安排,减轻幼儿园压力。2、针对“三类园种”,加大对公办园、普惠园的扶持力度。对公办幼儿园给予生均补贴,我县是全省唯一的试点县,兄

  弟县区没有同类情形可比。但每年生均100元的标准过低,既然是“试点”,就应当敢于尝试,敢于突破,在实践中寻求最佳方案,建议按照略低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生均补贴标准,予以适当提高。对民办普惠园的生均补贴,我县目前的标准是B类园每生每年200元、C类园每生每年160元,而市区的标准是每生每年1400元。结合我县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消费水平,以及百强县的综合实力,建议按照略低于市区的标准,将B类民办普惠园生均补贴标准提高至1000-1200元每生每年,C类园提高至800-1000元每生每年。通过提高三个园种的生均补贴标准,真正实现补贴资金的扶持作用,进一步调动公、民办幼儿园特别是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办学方的积极性,实现施惠于民的目标。3、把握“三个阶段”,全面做好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工作。在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前,要由县教体局会同规划、国土部门共同对幼儿园建设事宜审核批准,同时由县教体局全面参与幼儿园建设方案设计,可聘请专业人员或专业机构把关,确保设计的专业性、规范性和适用性;在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县教体局要适时组织开展检查指导工作,及时发现建设单位的错漏失误,提出整改意见,必要时可知会建设、规划部门或上报县政府对开发商、建设单位作出处理;在小区配套幼儿园竣工并通过验收后,建设单位要及时向县教体局整体移交。建议县政府及时出台规定,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的相关要求,细化工作办法,对具体的移交时限、移交内容、移交程序等作出

  详细安排并尽快抓好落实。对之前建成并已经投入运营的小区配套幼儿园,以及目前已经在建但尚未完工的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问题,也要同时作出规定,一并予以解决。

篇五: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维吾尔族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研究

  玛丽亚木·玉苏甫江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3(000)027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教学专业发展概念、重要性以及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方面深入且详细地分析了维吾尔族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应用概况,旨在真正促进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为国家教育服务。

  【总页数】2页(P356-357)

  【作者】玛丽亚木·玉苏甫江

  【作者单位】新疆教育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分院,乌鲁木齐830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维吾尔族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J],杨淑芹;杨帆2.基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PET”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叶立军;斯海霞3.有效组织继续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模式和质量的调查与研究[J],夏秋荣4.利用网络教研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J],刘亚杰5.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潘聪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评价机制不合理所引进的教师学历层次较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本身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因此在引进教师方面大多会降低准入门槛所制定的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渠道也相对匮乏这样一来所引进的教师结构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不仅学历层次低而且还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在实际开展教学环节当中无法为学生们提供第一手的教学资源势必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成效评价机制不科学导致教师的人员流动性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本身人口基数小学校数量有限再加上学生们本身的素质参差不齐语言体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引进小学专业教师的时候如果为其提供的教师评价机制不科学和或乏严谨性一方面会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会打压其工作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教师人员流动

  基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机制研究

  摘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学校数量少,所能够吸纳的优秀师资力量也相对匮乏,因此在建设教师评价机制的过程当中存在诸多困难,想要进一步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依托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一方面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进修机会,另一方面保障其教学资源的有序性和科学性,从而为促进其专业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本文基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谈谈教师评价机制研制的措施。关键词:少数民区贫困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

  前言: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一方面能够帮助小学教师确立职业规划、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拓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吸引外来优秀的教师人才,补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以及教学力量薄弱的短板,为当地的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教学条件,以此来推动教育公平的可持续化实现。

  1.教师评价机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评价机制不合理,所引进的教师学历层次较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本身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因此在引进教师方面大多会降低准入门槛

  所,制定的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渠道也相对匮乏,这样一来,所引进的教师结构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不仅学历层次低,而且还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在实际开展教学环节当中,无法为学生们提供第一手的教学资源,势必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成效[1]。

  2.评价机制不科学,导致教师的人员流动性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本身人口基数小,学校数量有限,再加上学生们本身的素质参差不

  齐,语言体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引进小学专业教师的时候,如果为其提供的教师评价机制不科学和或乏严谨性,一方面会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会打压其工作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教师人员流动。

  3.评价机制不严谨,教师缺乏必要的科研能力和信息化能力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除了承担着必要的教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当地的小学生们开阔眼界,本身具有减小教育差距的重担,但如果教师评价机制欠缺,势必会引发小学教师丧失大量的进修机会和对外学习机会。这样一来,教师本身的眼界不够开阔,科研能力水平停滞不前,信息化处理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也存在严重欠缺的问题,难以承担以上重任,所培养出的人才也会与时代格格不入。

  2.基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机制研制措施

  1.夯实评价的思想体系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校当中,想要进一步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完善的评

  价机制,就要事先搭建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案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其前提就是确立评价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当前与教育相关的国家政策条例和法规;其次,要求教师具备相关的教育管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等相应的知识;最后则要求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系统发展的现状,然后依照这些现状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以及个人发展规划,以此来评价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成效等,进而为促进个人的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2]。

  2.进一步落实评价内容首先要落实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其中要侧重于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文化素质、劳动

  态度以及政治修养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评,考察其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否能够基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强效的教学方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是否会体现良好的道德品德和心理素质评价的模式,可以要求教师之间相互测评,也可以自评的方式为主,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其次,要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包括评价教师的情感态度、课外活动策划能力、辅导学生课业的能力、备课以及上课的技能等。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可以按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生发展的规律来进行自主化教学,评价模式可以学生的问卷反馈来进行,也可以由专业的测评督导员来随时抽查。

  3.有效完善评价效果效果测评是一种相对评价的模式,主要体现的是教师教学能力是否达标,其相关内容包

  括学生成绩的提高率,要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学习现状和心理诉求来制定更为科学化的教学任务,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要求教师达到教学任务的巩固率。由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生数量少,再加上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因此,学生会存在中途辍学的情况,要求小学教师能够将控制学生流失作为重点,主动地关爱和促进学生,防止贫困学生

  轻易放弃学习。最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校也需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相对应的薪酬待遇,一方面要提升薪资标准,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相应的评价渠道,以便有效夯实评价的效果。

  4.科学运用评价结果教师评价机制的研制本身要求教育评价的过程能够体现教育活动的成效。除了要完善评

  价机制之外,更应该有效地落实评价结果,一方面及时反馈,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认真分析,找出当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流失的关键,以便于更有效地改进教师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本身可以结合半年度和年度工作来提出相应的评价机制改进意见,优秀的员工要及时予以鼓励,以便于为后续的教育决策提供更为现代化和合理化的意见信息,从而有效改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育的落后现状

  [3]。3.结束语

  基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机制研制,要求学校一方面能够出具更为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留住人才,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薪资待遇;另一方面也应该有效督促小学教师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情况以及当地的教育资源来科学地完善教学能力。在确保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可以改善当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育的落后现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落实先的评价机制,以此来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参考文献:[1]许昱钒.新时期小学教师评价机制的改进与创新[J].考试与评价,2019(11):157-158.[2]周钰弘,李文勇,佘洵,等.基于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社区文化营造对精准扶贫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9,000(014):190-191.[3]尚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成长产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J].东西南北:教育,2019(20):0125-0125.

  -全文完-

篇七: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协同论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发展研究

  辛均庚

  【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34)6【摘要】百年教育,教师为本.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已经制约着国民教育均衡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发展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最为关键的是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教育的发展水平.文章首先从国家背景引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教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要真正解决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必须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和发展制度,从协同论的视角来培养教师和发展教师;其次,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教学三方面阐述了教师的协同培养;最后,从培训发展、进修发展、科研发展、资源发展四方面阐述了教师的协同发展.【总页数】4页(P58-61)【作者】辛均庚【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都匀558000;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5【相关文献】1.文化互动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外来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郭国燕2.“一带一路”视角下金融助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以青海省循化撒拉

  族自治县拉面经济为例[J],黄军成;高剑3.基于共享经济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研究[J],朱宏伟;陈海滨4.农民合作视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陈雪雯5.乡村治理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发展研究——基于云南一个苗族村的个案分析[J],韩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八: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探讨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作者:刘海红,汤蕾,王瑾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30期

  刘海红,汤蕾,王瑾

  (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摘要:要在民族地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养幼儿园教师队伍,这需要教育部门、学前教育院校、幼儿园管理者以及幼儿园教师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准入、培训、考核体系计划。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民族地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1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民族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项目和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藏教高[2012]19号,专业代码1104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海红(1975-),女(蒙古族),内蒙古人,博士,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一、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明确提出21世纪我国对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是: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了建设高质量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按照胡锦涛会议内容,我们必须着重提升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1.分析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以来,全国各地的学前教育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园所数量急剧增加,入园率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师总人数不断增加。以西藏为例,到2015年,将达到每个县(市、区)有一所示范幼儿园,农牧区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幼儿园,村小学和教学点都举办有学前班,学前两年入园率大幅度提高,城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双语教育,在园幼儿达到8.1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0%以上。但是,当前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不能够达到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村镇教育观念、意识落后[1];民族教师稀少,双语教学难度大;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幼儿一日活动教育效果不理想;幼儿教师职业形象欠佳,缺乏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职业倦怠使幼儿教师缺乏爱心;教师注重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明显,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等方面。

  2.认识民族地区学前教师教育的现状。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招生可以分为大专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尽管学前教育的招生层次颇多,幼儿园教师需求量仍非常大,专业素养也达不到专业标准中的指标。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师队伍不够强大是一个深远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同时幼儿教师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职幼儿园教师通过培训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这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如何提高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让教师形成专业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和丰富专业知识等,这都需要一个详细科学的计划。为此,根据中央政策

  的相关规定,针对民族地区学前教师数量不足和专业素养偏低等问题,制定一系列科学化的培养、培训、考核等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3.牢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着力点。实施学前双语教育可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与基础教育、全国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的衔接,培养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学校作为教育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校和教育的灵魂,在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是基础工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广大群众对此也有着需求。但是当前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滞后[2],突出表现在学前“双语”教育普及率低,学前“双语”教师整体素养偏低,缺乏合格的“双语”师资,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可见,双语师资的培养也是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建设的重点之一。

  二、依据《专业标准》,探讨提升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策略

  1.教育部门依据《专业标准》,开展幼儿园教师建设工作。第一,教育部门应根据《专业标准》的要求,严格把控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准入标准,确保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水平。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注入强大活力。第二,教育部门应该依据《专业标准》的内容,确定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考试大纲等,并且将《专业标准》的规定有效地运用于转岗教师的培训上,普遍提高学前教师的整体水平,防止和纠正学前班“小学化”的倾向,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第三,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幼儿园教师双语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时,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对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四,教育部门应该依据《专业标准》对合格幼儿园教师基本专业素养的规定,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3],制定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培训方案和课程计划。确保学前双语教育的经费,确保部分幼儿家庭可以在政策的帮助下,享受免费的幼儿园教育,同时确保学前双语教师工资和学前双语教育者的学习经费。第五,依据《专业标准》对合格幼儿园教师基本专业素养的规定,制订适合民族地区的学前双语教材和幼儿读物,各级部门要加大对双语教育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大力促进学前双语教育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学前双语教育质量,努力建立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评估体系。

  2.学前教育院校依据《专业标准》,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第一,认真组织研究制定双语教师培养工作的方案和课程计划。确定汉语、民族语言、学前教学法和汉语授课能力等综合性的培养方案。采取汉语水平、专业水平和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并重的评价考核方式,让准教师在院校的培养下具备和达到能够使用双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变革教学方式。《专业标准》着重提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实际操作中才能获得。因此,学前教育院校应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习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机整合;采用见习实习等多种教学途径,让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提升学习者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三,学前教育院校应将《专业标准》作为自我评估的依据,作为管理和引导的指标,将其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上。《专业标准》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规定,就是学前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

篇九: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聚焦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发展、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素质整体上偏低,这成为制约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面对种种困难,如何让民族地区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实现专业发展?

  民族地区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通过多种途径完善知识结构,不仅要具备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方面的素养,还要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在网络时代,信息和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教师应与时俱进,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借鉴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经验,否则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将逐渐老化,难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为民族地区教师提供网络学习的良好条件,让他们与发达地区的教师一样享有优质的继续教育资源。

  要适应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民族地区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各异,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认知特点千差万别。教师培训应因地制宜,基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反复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在实践中,特别是要遵循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1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未来一段时期,民族教育要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差

  距,实现与全国教育同步发展,这对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每所學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只有每位教师得到专业成长,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民族教育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2

篇十: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也为了适当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加强组织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供一些学习场所组建全国性的学科团队形成一个个教育智囊团队就尤为重其次应改善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让其树立以儿童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提高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性评价研究意识和能力从文凭模式本体性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和相关实践性知识紧密结合

  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作者:徐钰萍,刘河燕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26期

  徐钰萍刘河燕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摘要】针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及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采用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法等实证研究方法,从社会学、民族学、女性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多维度研究视角来审视我国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发展。并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分析了影响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促进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用数字说话在当今社会论发展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谈及教育也是,一系列数字告诉我们我国教育整体水平较前,但学前教育的发展却明显滞后于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更是长期得不到发展。全国幼儿园数最少的5个省份中就包括西藏、宁夏、青海三个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部分不专业老师也直接阻碍了当地学前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教师是对孩子一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专业人员”,这样的角色定义不仅是对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认可,也是对幼儿教师的尊重和关注,对其专业成长给予了更多的期望和明确的发展方向。随着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便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更应得到关注。

  而且社会对学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对教师专业性要求也更强。2001~2010年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学历已经从以高中学历为主发展到以大专学历为主,如今已有许多本科院校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并且在逐渐淘汰低学历学前工作者。而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着低学历、专业意识不强、缺乏良好的教育理念和工作反思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民族文化特质,民族地区文化背景,民族文艺和社会习俗教育等因素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1影响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因素分析

  1.1经济上的落后是限制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

  民族地区多处于边境地带的封闭山区,经济发展较困难,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导致现有的职前和职后课程设置与培训内容跟不上教育改革要求,又与外界教育交流较少,使当地幼儿教师的眼界跟不上时代所需。且西部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所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整体上都较艰苦,物质基础较差,这就直接导致幼儿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态度与其对学前教育本身意义的认识明显不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也会严重影响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不能满足教师实施《纲要》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对比全国不同地区,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国落后地位。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这两个关键水平不仅关系着当地少数民族文化

  活力的保持,也关系到当地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它们是少数民族进行文化创新与发展,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只有在经济带动下,提升民族地区人口的整体文化素养,才能使少数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创造,其文化教育才会更加生机勃勃,给幼儿教师提供更多发展自己的空间。

  1.2文化上的缺陷是限制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民族地区教育方式较传统,教师自身经历的一些旧的学习方式阻碍着理解和创造性得教学生使用新的学习方式。尤其是教师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导致了很多民族地区的教师工作年龄偏大者居多,幼儿教师也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的普遍现象。很多年都没有年轻教师补充,且即使有也过不了几年就调离的情况层出不穷,渐渐地就容易导致当地学校安于现状,缺乏活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专业发展滞后。幼儿教师在民族地区的欠缺导致一个教师可能要教多门课或多个班,教学负担重,很多时候有些幼儿教师还要兼班主任等多项工作。这就使得部分教师会出现工作疲劳,甚至可能会严重影响其专业发展,因为完全没有时间去参加进修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当地幼儿教师较低的基础学历也降低了幼儿教师自我学习和能力的提升。语言上的障碍导致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缺乏大量外来有用的教育讯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丰富多样,共有少数民族语言达八十多种,少数民族文字二十余种。目前全国仍有超过五千多万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程度得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其中近一半人仍在使用本民族文字。在少数民族地区所使用的报刊、图书和音像制品中,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文种就有十余种,其出版数量、节目播出数量、语言种类等与实际所需也存在部分差距。部分只懂本民族语言的幼儿教师便无法获得准确的外来资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强调了对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培养,“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师资的培养”。但碍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这就不免让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们普遍缺乏一些可供自己补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平台和途径。毕竟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少且从事这些教育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又出现了很多断层及老龄化现象,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体制转型的滞后直接导致教育体制不完善,从而缺乏一套特别适合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管理体制。

  随着2012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5年规划》已经将《教育规划纲要》中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0%的发展计划提高到65%,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更加进步,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也将增大。[1]对教师“质”的要求更不容懈怠。研究并制定出怎样应急的教师培养方案曾是20世纪60年代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那不是一个幼儿园或一个地区的困扰,也不是一个民族亦或一个国家的难题,那是当时世界各国都共同面临着的“教师短缺”问题。由于忙于应付出生率的上升导致学龄人口猛烈增加带来的后果,一心只顾解决教师“量少急需”的问题,却忽略了“质”的问题。所以过去经验告诉我们,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改善民族地区师生比例,关注文化与民族性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不容忽略。我们不能重蹈覆辙,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与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息息相关。要促进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高质量的试点园、高质量的骨干教师群体”。

  2提高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对策

  2.1国家层面

  2.1.1加强民族地区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及管理

  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刻不容缓。考虑到我国各地较不均衡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导致师资水平差距相应增大,要制定出一套相对完善且适合民族地区的教师资格认证方案就要考虑得更为周到全面,要兼顾各民族地

  区的发展差异,严格实施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当然有一点也不可忽视,在结合全国统一标准的同时,可适当借鉴美国优秀可行的“选择性教师证书”制度,学会灵活解决问题。根据“按需培训”的原则,结合民族地区师资缺乏的实际情况建设“短期培养项目”,建立民族地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成立民族地区专门的评估机构,对培训机构的资格和政策进行评估和鉴赏。

  2.1.2重视并加大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

  对志愿在民族地区担任幼儿教师工作的实行奖励制度,增加民族地区幼师的工资和福利,合理规定工作小时数。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培训和公正公平的工作条件。同时完善民族地区教保法规及法律常识,卫生保健制度,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教师的进修权。在日本2003年新改订过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对工作满10年的教师,根据其能力及经验状况提供适时的研修”。[2]我们也可借鉴这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同时重新建构以民主法制和公民义务为基础的师德规范。事实表明学前教育的公平是衡量国家学前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指标。通过激励措施来促进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并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对贫困的民族地区给予适当的特殊保障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学前教育“国十条”也强调,我国中央财政将设立专项经费来大力扶持和促进边远地区、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规划纲要》第十七条和第六十六条也相应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3]国家或专门的机构统一协调和负责全国的教师培训,但也应尊重不同民族地区的不同民族心理,给予适当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2.1.3在民族地区多增设高校,并增加学前教育专业,高度重视高校和网络支持系统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我们也可依据本国国情,适当借鉴美国的教师培养经验,利用定向与非定向紧密结合的混合模式制来打破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以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为主,综合大学与其他非师范高等院校参与培养为辅,便于吸引社会更多的优秀人才到民族地区从事幼儿教育。民族地区多数教师对当前很多较流行的专业发展途径存在着不合理的认识,对进行教学比拼、评教、上公开课等这样的竞争方式均较排斥,关于远程教学这一方面就更加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一定意识,认为没有那个环境和必要。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鼓励教师们写相关教育博客,谈自主自立的专业发展之路,共享公开课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让他们体验教育的快乐。并相应地建设多个实习基地,重视教育实习和教学实践,改革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实习。

  2.1.4尤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男教师的培养

  据对西南民族地区的100所幼儿园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女教师都较安于现状,近60%的幼儿教师都对自己能否成为专家型教师缺乏自信,只有45%的男教师们对自己本职工作的发展前景有着清楚的认识和规划。且相关问卷调查表明,四川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团队中仅有2名男性,女性占了98%。[4]显然男教师的需求量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幼儿园,不仅需要慈母般的女教师的带领,也需要阳光坚强的男教师用父爱的力量呵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平衡爱与教的力量。

  2.2学校层面

  首先,建立教学观摩和竞赛制度可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定保障。[5]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建立教师相关个人档案,制定培训目标,可进一步促进教师理论学习,为教师教研奠定基石;提高教学案例分析,让教研经验再次提升;锻炼其写作能力,记录教师教研的轨迹;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增强优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做一群快乐的学前幼儿教师。21世纪是学习化的

  社会,学习、培训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显得至关重要。加强民族地区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研究,可参考国内外的“微格教学法,行动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式培训,校本教研”等。[6]并逐渐把在职培训的综合目标往能力提升上发展,改进过去单纯的“学历补偿”目标。关于在职培训的方式趣味性不断增强,慢慢地从以讲授为主过渡到综合运用体验探究等多种方式。其培训内容也变得多样、实用、综合、全面,模式也从专门的院校集中封闭培训模式向院校集中培训和各种专题研训相结合的开放式培训模式转变,以专业引领为主的经验参与式专题培训方式进行以园本教研为主的现场研修等。适当拓宽民族地区农村幼教机构的功能,多负责收集、整理、积累一些有关全国各地幼儿教育方面的信息。并为教师购置相应的图书,建设图书馆等。经相关调查显示,经常看有关幼儿教育报刊、杂志的教师不到40%。由此可见,相关幼儿的书籍报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为了适当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加强组织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供一些学习场所,组建全国性的学科团队,形成一个个教育智囊团队就尤为重要。

  其次,应改善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让其树立以儿童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提高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性评价,研究意识和能力,从文凭模式→本体性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和相关实践性知识紧密结合。现今部分教师的教育教研意识和能力还相对薄弱,大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教研不能很好地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小部分教师也并不知道怎么搞研究,甚至也有的认为搞科研是校长和教育专家的事,自己平时教学那么忙,完全挤不出时间去搞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在专业上进行不断反思,超越,教研,合作,善学善究才能使专业知识更加巩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用以点带面的策略提高民族地区全体教师的反思能力,组织教师去东部沿海等发达城市的幼儿园及非少数民族幼儿园观摩,鼓励教师多向自己的同行学习,行动与反思。用以点带面的区域联动,以骨干带动一般搭建学区化管理网络平台,发挥课题园的引领作用,将本学校的民族特色宣传出去,引进中部东部地区先进的学习模式,形成“引进来,走出去”的园所互动方式,发挥课题园的辐射作用。以试点园带动和促进全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具有专业素养的试点园骨干教师群体,衔接能够自我发展的全民族地区幼教共同体,充分发挥国办园示范的培训指导作用。并开展专题研究,探索典型经验。

  2.3民族地区幼儿教师自身层面

  第一,在强化语言的学习,在运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注重全球性语言“英语”和我国标准语言“汉语”的学习与传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技能。我国民族地区大杂居,小聚居,共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东西南北各个角落。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比内地更加艰巨也与少数民族地区复杂的幼儿教育对象息息相关,教育教学上就要求必须多元化教育。独有的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7]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在熟练地掌握着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教学视野,促进其正确认识本民族地区幼儿的心理。多注意所教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特点,讲究方法,学会因材施教,懂创新。

  第二,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微笑意识、融入意识、平等意识、赞美意识。保有“三心二意”的健康品质:对工作充满自信心,对小朋友怀有爱心、耐心,用善意和诚意对待每个孩子。[8]多进行实地教育实习、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并不断反思实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时刻加强自身教育理念,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第三,主动、谦虚、充满激情得工作时,也要学会正视压力,学会放松。格莱逊就研究的基础上对“发展”一词提出过这样的解说,发展是一种有目的地帮助教师在受尊重的、积极的和支持性的气氛中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9]保证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强化对师生关系的反思,教师的自知和自我理解,也有利于提升教师个人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在我

  国著名学者林崇德教授看来,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师生”的基本师德,本体性、实践性和条件性的知识以及教育教学、自我监控、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三个必备条件。[10]提升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教师本身就是精神生活的富有者,且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模范代表,自然有学习的需要和必要,相关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1993年10月31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正式规范了教师职业的性质、权利、义务、资格、作用、培养等一系列方面,顺利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8年12月我国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重点突出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并提高教师的基本学历等多项工作。[11]

  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随时代而不断更新,从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与教师培养”到后来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在这样的主题变化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职业周期分七个时期发展形成:入职期(充满激情与积极性)→稳定期(初步掌握教学法,自信、愉悦和幽默)→实验和歧变期(动机强烈、寻找新挑战)→重新估价期(单调、乏味、自我怀疑)→平静和关系疏远期(更有自信)→保守和抱怨期→退休期。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需充分利用幼儿教师入职时工作的激情,并在稳定期给予适当奖励,在他要寻找新挑战的实验和歧变期给予新的重任,在教师开始进入乏味的工作状态时给予安慰和工作上的肯定,让其在平静期更加自信,保障退休金。当然教师更应注重“自我专业发展”与“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日”也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时间上的支持与鼓励,要求幼儿教师在每学年或2~3年内能自主选择专业成长的活动、方式与时间。总而言之,促进我国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重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素养,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之外,也需要我们更多得借鉴国际经验。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主编.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汪丞.日本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12).

  [3]袁振国,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刘河燕.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5]孙凌毅,主编.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刘占兰,主编.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刘河燕.我国民族地区幼儿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2).

  [8]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GlathomA.Teacherdevelopment[M]//AndersonW,ed.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nded.Oxford:ElservierScienceLtd,1995:41

  [10]林崇德.教师素质结构与教师教育[M]//见中国教育学会.新世纪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14.

  [11]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邓丽丽]

篇十一: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P>  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作者:徐钰萍,刘河燕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26期

  徐钰萍刘河燕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摘要】针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及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采用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法等实证研究方法,从社会学、民族学、女性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多维度研究视角来审视我国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发展。并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分析了影响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促进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用数字说话在当今社会论发展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谈及教育也是,一系列数字告诉我们我国教育整体水平较前,但学前教育的发展却明显滞后于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更是长期得不到发展。全国幼儿园数最少的5个省份中就包括西藏、宁夏、青海三个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部分不专业老师也直接阻碍了当地学前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教师是对孩子一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专业人员”,这样的角色定义不仅是对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认可,也是对幼儿教师的尊重和关注,对其专业成长给予了更多的期望和明确的发展方向。随着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便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更应得到关注。

  而且社会对学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对教师专业性要求也更强。2001~2010年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学历已经从以高中学历为主发展到以大专学历为主,如今已有许多本科院校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并且在逐渐淘汰低学历学前工作者。而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着低学历、专业意识不强、缺乏良好的教育理念和工作反思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民族文化特质,民族地区文化背景,民族文艺和社会习俗教育等因素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1影响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因素分析

  1.1经济上的落后是限制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

  民族地区多处于边境地带的封闭山区,经济发展较困难,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导致现有的职前和职后课程设置与培训内容跟不上教育改革要求,又与外界教育交流较少,使当地幼儿教师的眼界跟不上时代所需。且西部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所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整体上都较艰苦,物质基础较差,这就直接导致幼儿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态度与其对学前教育本身意义的认识明显不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也会严重影响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不能满足教师实施《纲要》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对比全国不同地区,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国落后地位。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这两个关键水平不仅关系着当地少数民族文化

  活力的保持,也关系到当地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它们是少数民族进行文化创新与发展,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只有在经济带动下,提升民族地区人口的整体文化素养,才能使少数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创造,其文化教育才会更加生机勃勃,给幼儿教师提供更多发展自己的空间。

  1.2文化上的缺陷是限制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民族地区教育方式较传统,教师自身经历的一些旧的学习方式阻碍着理解和创造性得教学生使用新的学习方式。尤其是教师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导致了很多民族地区的教师工作年龄偏大者居多,幼儿教师也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的普遍现象。很多年都没有年轻教师补充,且即使有也过不了几年就调离的情况层出不穷,渐渐地就容易导致当地学校安于现状,缺乏活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专业发展滞后。幼儿教师在民族地区的欠缺导致一个教师可能要教多门课或多个班,教学负担重,很多时候有些幼儿教师还要兼班主任等多项工作。这就使得部分教师会出现工作疲劳,甚至可能会严重影响其专业发展,因为完全没有时间去参加进修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当地幼儿教师较低的基础学历也降低了幼儿教师自我学习和能力的提升。语言上的障碍导致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缺乏大量外来有用的教育讯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丰富多样,共有少数民族语言达八十多种,少数民族文字二十余种。目前全国仍有超过五千多万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程度得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其中近一半人仍在使用本民族文字。在少数民族地区所使用的报刊、图书和音像制品中,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文种就有十余种,其出版数量、节目播出数量、语言种类等与实际所需也存在部分差距。部分只懂本民族语言的幼儿教师便无法获得准确的外来资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强调了对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培养,“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师资的培养”。但碍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这就不免让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们普遍缺乏一些可供自己补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平台和途径。毕竟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少且从事这些教育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又出现了很多断层及老龄化现象,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体制转型的滞后直接导致教育体制不完善,从而缺乏一套特别适合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管理体制。

  随着2012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5年规划》已经将《教育规划纲要》中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0%的发展计划提高到65%,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更加进步,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也将增大。[1]对教师“质”的要求更不容懈怠。研究并制定出怎样应急的教师培养方案曾是20世纪60年代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那不是一个幼儿园或一个地区的困扰,也不是一个民族亦或一个国家的难题,那是当时世界各国都共同面临着的“教师短缺”问题。由于忙于应付出生率的上升导致学龄人口猛烈增加带来的后果,一心只顾解决教师“量少急需”的问题,却忽略了“质”的问题。所以过去经验告诉我们,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改善民族地区师生比例,关注文化与民族性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不容忽略。我们不能重蹈覆辙,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与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息息相关。要促进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高质量的试点园、高质量的骨干教师群体”。

篇十二: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P>  表12017年区培计划桂林市统筹乡村薄弱学科小学英语教师团队脱产置换研修班学员满意度统计结果序号评价内容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1学员对项目的整体满意度17293140689711722项目满足学员学习需求的程度16275939672435173研修培训目标设置与定位15258640689735174研修培训方式方法选择18310439672411725专题讲座的专家授课244138345862006观摩基地学校导师教育教学19327638655211727对所跟岗的基地学校满意度2034483356958628本次跟岗学习效果12206941706958629住宿条件与服务质量9155245775900468910项目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2543113051723517如表1所示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对本次培训的总体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达到了9828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作者:陈环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8年第09期

  【摘要】本文论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发展状况,基于广西桂林市统筹“区培计划”乡村薄弱学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培训项目,对参加培训的58位乡村教师的基本情况、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等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完善培训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发展的建议:根据乡村教师培训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培训者要深入乡村基层了解基层实况,优化跟岗实践模式,完善后勤保障工作。【关键词】民族地区教师发展“区培计划”调查【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24-04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教师为目标。由此可见,国家在政策上对乡村的师资已经给予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条件和文化等因素决定了其对基础教育的师资有着特殊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并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以建立高素质、专业化以及机构合理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本研究以广西桂林市统筹“区培计划”乡村薄弱学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培训项目为例,该项目培训时间为2018年3月13日至2018年4月11日,为期近一个月。一、调查对象和方法(一)调查对象本研究以参加2017年广西桂林市统筹“区培计划”乡村薄弱学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培训项目的来自桂林市12个县(区)的58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每个县派出5名乡村教师,灌阳县一位老师因故不能参加)为调查对象。项目实施之前发放58份需求调查问卷,项目结束的时候发放58份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回收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100%。学员基本信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年龄分布。从图1数据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学员中中青年教师人数占到七成以上,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在本校都是骨干教师,承担了主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对他们进行培训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二,教龄情况。从图2数据可以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出,入职三年以内的新任教师接近一半,他们对系统培训的需求非常迫切。而教龄较长的老教师也亟须更新专业知识和理论。(二)调查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在2017年广西桂林市统筹“区培计划”乡村薄弱学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培训项目实施之前,项目组发放了问卷《国培计划乡村教师培训需求调查》,内容涉及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的教学基本情况、培训经历等。根据调查进行项目实施,培训完成之后向全体学员发放问卷《国培计划培训学员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对培训学习的收获和对今后培训项目的建议和意见等方面。另外,还通过对学员的访谈对问卷调查做相应补充。二、调查结果与分析(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乡村教师基本情况近年来,广西的基础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2010年开始实施“国培计划”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备受重视。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工程等的实施,广西乡村小学在学校基础设施改善、教师培养等方面取得较大发展,但是,在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1.任教的学科。在58位学员中,绝大多数教师为英语学科的专任教师,但仍然有一部分教师需兼任语文和数学学科,甚至是科学、美术、音乐这样的副科,还有一位教师只能上数学课,一位教师专业是语文,却只能上英语课。由此可以看出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2.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当前,全球范围的终身教育理念的推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以及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都成为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的重要推动力,而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职后培训中,大部分教师都参加过由县、市一级教育局举办的短期培训,培训覆盖率较高,但是以课堂观摩为主,包括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县优质课展示,信息技术网络工程提升,广西小学英语优质课大赛暨国际前沿课堂观摩交流会,新课标新教材培训观摩研讨会少部分学员参加“国培”“区培”的送教下乡、网络培训等项目。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培训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学分,培训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效果,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因此,像为期一个月的团队置换脱产培训这种系统的、长时间的、培训方式多样的脱产培训项目,应该是乡村小学教师所急需的。3.教师教学情况。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民族地区的小学总体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校规模大小不一,有的班级人数多的达到90人,少的仅40多人,教学设备的投入也不尽相同。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面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困难;学生学习成绩差距较大;乡村学校教学设备陈旧,缺乏英语学习氛围,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留守儿童较多,家庭因素影响学习效果;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问题;自身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们也意识到了自己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亟须提升,而且需求相当强烈。统计显示,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期待如图3所示。图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员的关注重点与提高教学能力有关,而对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只有一半左右的学员有需求。有趣的是,虽然绝大部分学员并不需要担任班主任工作,但是对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有需求的学员超过了半数,说明教师在教书和育人方面的意识同样强烈。(二)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项目的设计与实施1.项目的设计。2017年广西桂林市“区培计划”(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项目)管理团队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中心的指导下,以外语与旅游系为具体项目管理实施团队,在项目负责人和首席专家的带领下,认真研究“国培计划”的招标文件,对照文件要求,也参照以往培训的经验,确立了本次置换脱产项目的培训主题和培训目标:通过集中研修、网络研修、“影子教师”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和总结提升等环节,运用新型教师培训理念和模式,开展培训类与教研类课程并重的递进式培训,使参培学员对小学英语的教学、教研以及培训等“懂理论,会管理,能指导”,为他们能胜任送教下乡培训、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教师工作坊研修,提升其主持和指导区域校本研修的能力等提供有力保障。团队研制了培训方案,撰写了项目申报书,经过反复修改,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高效性。2.项目的实施。项目在2017年下半年获得承担资格,但由于承担单位多年承办的国培、区培项目较多,为保证培训质量,申请延迟到2018年上半年实施。因此,在2018年初,在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和项目班主任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着手实施。项目遵循以小学英语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实践为导向的原则开展“专家专题讲座+实践基地跟岗研修+交流研讨+教学展示与评课+返岗实践、网络研修”的多样交融的培训模式。其一,专家专题讲座。就小学英语新课程的理念、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优化、教学反思等进行专题讲座。每个专题以主线展开,以案例及其讨论和专家点评为基本课程形态,素材来自日常教学实录片段、教学中使用的录像、教学软件、PPT等。其二,实践基地跟岗研修。项目组选择三个教育资源优良、师资力量雄厚的优质小学实践基地,与一线小学英语教学名师组成“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团队”,从而确保项目的有效开展。学员到实践基地跟岗实践,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其三,交流研讨。在专家的引领下,选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例,分小组开展头脑风暴讨论,促进学员对自己过去的经验重新进行评价,并从他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体验。其四,教学展示与评课。请名校优秀小学教师为学员上专题教学示范课,让学员亲身体验名师课堂,对学员进行专业引领。学员可亲身体验和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特色与风格。同时以集体备课、教学反思、展示分享和同课异构为主体,推选学员代表实践汇报展示。课后组织学员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评课,掌握课堂观摩、说课及评课的方法、角度和标准,促进学员专业教学技能的提升。其五,返岗实践、网络研修。集中培训结束后,通过网络平台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网研修平台、QQ群等进行跟踪指导,旨在促进学员学以致用,实现专家和学员的长期交流,形成科研团队,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引领本县域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其六,顶岗实习。由于本次培训是团队置换脱产项目,参加培训的58位老师的教学岗位都按1∶2的比例派出116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2015级的学生去顶岗,既给了毕业生实习实践的机会,也解决了培训学校的后顾之忧,让她们能够专心于培训学习中。(三)项目实施效果1.培训学员对培训项目满意度总体情况。研究通过培训教师对项目培训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从培训方式(2~8项)和培训服务质量(9~10项)两方面来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培训方式的评价指标包括项目满足学员学习需求的程度、研修目标设置与定位、研修方式方法、观摩基地学校导师教育教学、跟岗基地学校满意度、跟岗学习效果等。培训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培训住宿条件和服务质量、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等方面。如表1所示,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对本次培训的总体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达到了98.28%。在培训方式方面,各项结果满意度都达到优秀率90%以上,说明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对培训的方式方法、跟岗的基地学校和跟岗学习效果比较满意。同时,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安排的跟岗研修这种培训活动较为认可。本次培训跟岗学校为桂林市榕湖、崇善和回民小学,学员在小学全程跟随跟岗的导师集体备课、随堂上课、交流研讨,这种方式受到学员的欢迎和认可,说明研究的目标定位是比较适合乡村教师的需求的。跟以往项目一样,满意率较低的仍然是住宿条件与服务质量,满意率仅为93.12%,不满意率有6.89%。据了解,而培训教师多为女教师,对卫生、安全、舒适的要求比较高,而培训强度大,易疲劳,加之培训期间经常下雨,引起交通不便,是导致住宿不满意的主要原因。2.培训学习的成果与收获。访谈中,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表示,通过此次培训他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新了教学理念;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教研潜力,教育思想和行为有了真切的转变;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了“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掌握了语篇教学和自然拼读法;了解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收获了团队合作的经验;掌握了很多实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了信心和认知力;懂得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什么角色,应以学生为主,备好每一堂课,等等。3.培训学员的建议。乡村教师希望,今后的培训结合学员所用教材,多观摩名师课堂;多请一线教师传授经验,做教学分析;改善住宿和饮食条件;将交流学习拓展到乡镇与乡镇之间;少一点理论,多一些实战机会;提高伙食补助标准;强化顶岗实习生的责任心以及礼仪与交际方面的培训;增加精品课堂的展示;专家先上一节课,然后进行说课,讲解教学设计;结合课例剖析教师日常遇见的难题;对多媒体的利用以及PPT的制作给予更多的培训时间;顶岗学生在培训期间应全程在岗;跟岗阶段三天换一个学校;对基地学校提出明确要求,必须完成对学员的学习交流的任务;多一些上课的机会;缩短培训时间,实践时间长一些。三、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发展的建议(一)根据乡村教师培训需求设置培训内容研究表明,乡村小学教师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相对薄弱,因此,他们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主要是在学科教学能力的提高上。乡村教师渴望获得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科知识,迫切需要掌握相应的学科教学方法和技能,以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培训内容应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二)培训者要深入乡村基层了解基层实况根据调查,乡村小学有着与城市学校不一样的状况,包括教学设备相对陈旧落后、学生基础较差、留守儿童较多等方面。要在这些有别于城市学校的乡村实际状况下设计相对应的培训内容,就需要培训者包括培训管理者和培训专家深入乡村学校,真实完整地了解当地的教学情况、学生情况和师资情况,才能制定出符合乡村学校特点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方法,切实提升培训质量,满足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三)优化跟岗实践模式调查显示,跟岗实践是乡村教师较为认可的培训环节,通过全程地观摩课堂、同课异构、集体备课、交流讨论等,教师在实践中体验各个真实的教学环节,促使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意识以及教学行为做出相应的调整,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一个学校难以接收大量的教师跟岗培训,所以一般是把乡村教师分成多个组,每组去一个学校跟岗,每个小又分成若干个小组,跟相应的导师,一般来说,教师只能听自己导师的课,这样培训教师实际上能听到的常规教学课并不多,收获有限。建议有条件的跟岗学校放开听课范围,即所有导师的课放开让所有学员去观摩,同时,跟岗的几个学校的学员老师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交换听课,最大限度地开放资源,让乡村老师充分得到学习的机会。(四)完善后勤保障工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乡村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一个月左右,远离家庭和工作岗位,因此,完善的后勤保障能够帮助参加培训的教师全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培训中。在此次培训的调查中也可以知道,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后勤服务不大满意,这直接影响到培训的质量。因此,培训单位在培训前应做好充分的调研,以保证给乡村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和条件。当然,教师是来培训的,并不是来享受的,一些学员提到的过分的食宿要求也是违反规定不能满足的,学员培训单位应耐心、细致地做出相应的解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良好服务。【参考文献】[1]兰觉明.对“国培计划”中“实践研修”课程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9)[2]罗明东,尹绍清,等.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需求现状的调查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12)[3]吴亮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矛盾、特质及其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教师发展研究,2015(24)[4]张虹,刘建银.“国培计划”实施中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5]张婷婷,王海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有效途径[J].集美大学学报,2016(9)[6]赵国军.基于“国培计划”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析与省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5(1)【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国培计划’的广西乡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及对策研究”(2017B135);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国培计划’背景下广西农村小学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及对策研究”(KYA201601)【作者简介】陈环(1971—),女,广西平乐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左慧芬(1980—),女,广西昭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阅读教学。(责编苏洋)

篇十三: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P>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王丽平【摘要】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大多需要融入多元文化的氛围之中,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具有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力,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是相当重要的.大学具有多元文化素质的教师在民族地区还比较稀少,文化之间的不同使得沟通成为屏障.要使多元文化有更好的发展,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思想和工作水平,培养多元文化教师.【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02【总页数】2页(P144-145)【关键词】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素养;专业化发展【作者】王丽平【作者单位】大理大学,云南大理617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51.1现代社会的冲突都体现在多元文化的沟通与拼合上,实行多领域文化的交流将是我国教育事业前进的重要步伐,也将是国际教育的需求。教育工作者的多元文化素质是重要的,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风向标。由于在整个民族地区,大部分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国家的主导文化、新兴领域的学习更为关注。对一些民族性、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关注甚少,教育行业在民族区域文化的发展极为困难,造成民族地区的人才缺乏,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地方文化[1]。多元文化教育在学校中长期处

  于瓶颈期,并且也没有对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的多元文化素质的培训。因而,将实行一系列专业化的方案来针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进行探讨。在某一跨文化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的介入使其遭遇瓶颈的并不是身体对周围环境带来的排斥,却是意识形态、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不同所引发的障碍。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同环境、不同文化中前进,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班级里不同性别、民族、文化差异的学生,对其进行多元文化的培养和教导。多元文化教育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根据学生的文化差异因材施教,发掘学生在不同文化差异的环境中生长的潜力。然而,根据社会研究结果来看,中国多元文化教育教学不足大多存在于民族地区,并且在教学工作上因为文化的不同造成对国家教育方针的把握不准确,在平时授课中对所发生的文化矛盾感到束手无策。不仅位于民族地区的汉族教育工作者对文化差异存在教学问题,这种问题和对学生的差别对待也存在于少数民族的教师中,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以下三种方式是融入民族地区文化的关键所在:一是汉族教育工作者要融入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中去;二是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要融入汉族文化中来;三是对于非本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也要融入进去。对于不同文化境况下差别对待的教育工作者,在整个教学任务中出现的沟通不当的现象要着重指出,这些并不是教育工作者自身品格所决定的,而是不能融入民族文化所导致的。由于民族地区文化存在现实差异,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成长于自身民族,要融入其他民族,会造成认知过失,内心所产生的忧虑与焦躁大多存在于文化差异上,使得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不能完全顺应其文化,致使其在教育理念上出现误导,在举止上出现的荒谬行为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1.教育工作者教学观念欠缺出现在多元文化上在教育工作者中执行多元文化内容和专业素养的培训,在日常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迫切需要,由于日常训练的匮乏,许多知识都局限于书面理论、

  基本常识方面,对于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认知,导致实际教学工作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由于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探索不多,以至于对其精神层次的领悟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想对民族地区文化深入实际的了解,就必须多探讨其文化底蕴,使多元文化观念深入每个教育工作者中去,并在教学过程中添加多元文化的有关内容,引导教育工作者能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多元文化知识、融入不同领域的文化氛围中去,让教育工作者不偏不倚地对待民族地区不同文化领域的学生,教导学生运用多元的不同的眼光来判断、处理问题,使得教育工作者在多元文化的氛围里,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事业有更好的发展。2.教学内容的短缺成为多元文化教育工作者的障碍多元文化知识的实际操作和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的短缺,成为民族地区教育体制的一大瓶颈。国家对于多元文化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培训在全国上下是极为缺乏的。即使是民族地区同比其他各省的业务培训也大相径庭,相比而言,多出的课程内容仅有“民族问题概论”和“地方史”。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理念的培养,成为这两门课程的重点。没有有效地引导教育工作者把这些文化理念与实际相结合,而更注重感官思想的方面[2],从而致使理论知识的储备和解答成为这两门课程的主要方面。因此,在各民族地区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教师队伍不仅要有知识储备,对问题深层的理解,更要具备长远的目标来发展多元文化。1.树立多元文化教学观念为创造具有民族特点的培育内容,要树立多元文化的培育观念和思维。在这种多元文化氛围下,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工作是大势所趋。如今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理念,而这些新的要求成为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做出新的课程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然而,多元文化素质的养成成为如今教师队伍的重中之重,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及时认识到这一点。教育工作者只有拥有这样的观念,才能将其运用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教学观念只

  有具备坚定的信念,才会实际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才会融入到教育工作者的思维中,使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渗入到每位教师的日常工作里。2.设计通达多变的多元文化教学实施方案社会对教师在多元文化教学模式上提出严格规定,面对长久以来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教师要追求创新,勇于改革。我国的教学科目种类较少、内容老套、理念落后、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因此,教师更应丢掉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思想。共享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学科、研讨、教学对教师队伍的综合培训,建立地区统一发展、学校为落实主体的教学体制,一步步实施训练科目的多变性,从而改变教育工作者的学习环境,改变学习气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教学理念和自身素养。依据平时教学工作的需要,发展不同种类的训练方案,以下的几种方案是比较可取的:(1)专业人士引导。这些专业人士可以在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等地聘请,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可以引导一些优秀教师进行深造训练。(2)课题研讨。聚集有想法的人员研讨课题项目,其依据主要来源于平时的教学活动总结。(3)成立精英教育工作者训练场所。使用双方自愿交流选择的方法,吸引各个地区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精英教师到培训场所,展开一系列有意义的教学研讨科目。(4)实施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把教、学、做有效结合,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训练。(5)本校研究。举例说明,在某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单位,根据平时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聚集探讨、请教,或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士(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对其进行专业性指导,使“专业引导、相互扶持、自我创新”三个方面成为本校研究的重点,让科目体验和实践教学成为本校研究的主体。(6)探索学习。在我国的民族地区,这种“走向世界、引进技术”的模式是常见的,教育工作者长期对专业知识进行探讨,组织大家积极加入文化沟通培训,

  参加世界各地专业知识报告会。以上所阐述的方案对于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有巨大的推动力。培育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依据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实际经验,实行对多元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多元文化师资力量的培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目安排,二是实际教学经历。对于科目安排,教育工作者应在授课过程中注入多元文化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来源等内容。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在其教学活动中加入人文地理学或民族历史发展学等教学科目,目标是建立教育工作者对不同领域文化、人与人之间、教育沟通状态的根本认识。或开办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类别、人文地理、民族历史、乡土风情等科目来改变现有的文化种类,更多地了解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生存技能、文化氛围等方面知识。在瞬息万变、文化种类繁多的世界,多元文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对我国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战。在我国民族地区,实际教学工作和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多变性的,这样的多变性体现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也体现了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现实情况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地方民族文化特点,从自身出发,丰富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储备,为改变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作出更大的改革和贡献。

  【相关文献】

  [1]孟令国.先行者:杨堃的民族教育学思想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5(6).[2]李纯.从适应维持型文化到批判反思型文化——论多元文化背景中教师文化的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0(5).

篇十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P>  为了准确把握地区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现状加快地区的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开展促进地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快速开展我们课题组在2021年底对喀什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制定更为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师资培训模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分析

  作者:玛丽亚木·玉苏甫江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4期

  摘要随着新疆双语教学的推进,新疆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关键词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Analysisof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TeachersinXinjiangMinorityProfessional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andStrategyMaliyamu·Yusufujiang(TheBranchOfMathematic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XinjiangEducationInstitute,Urumqi,Xinjiang830043)AbstractAlongwiththeadvanceofbilingualteachinginXinjiang,Xinjiangnationalminority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entersintoakeyperiod.Minority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inrecentyearshasachievedverygoodresults,buttherearemanyproblems.Thispapersummarizes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ethnicminority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teachers'professionalandexistingproblems,andanalyzesthereasonsaffectingthedevelopment,finallyputsforwardsomepromot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ofteachersinprimaryandmiddleschoolsofXinjiangminoritynationalitypolicy.Keywordsminority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在新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部分地区中小学,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严重滞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涉及到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因素和促进教师自专业发展的手段与途径等几大问题。为了准确把握新疆地区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现状,加快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教育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课题组在2012年底对新疆喀什地区中小学维吾尔族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制定更为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师资培训模式。1调查概况数据来源:调查数据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11BJYX140)。课题组针对新疆喀什地区174名中小学维吾尔族教师进行了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问卷调查,任教学课覆盖中小学开设的各门学科。2调查结果与分析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教师总计174名,其中男性教师35名,女性教师139名。从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中,大体可以看出新疆喀什地区中小学维吾尔族教师师资队伍的构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从年龄而言,师资队伍接轨基本合理,老、中、青年教师的梯队建设合理。30岁以下人数占25.86%,31~40岁人数占42.53%,41~50岁人数占27.01%,50岁以上人数占4.60%,也就是说,师资队伍中68.39%以上的教师是年轻人。(2)学历而言,教师学历明显提高,大学本科学历是当前教师学历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教师的学历来看,中专以下学历占11.49%,大专学历占34.48%,本科学历占50.57%。可以看出来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占85.05%。(3)从性别来讲,女性教师多,男性教师少。男性教师占20.11%,女性教师占79.89%,男女比例大约1:3.9。(4)从教龄来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规律可循,1~5年教龄的教师占20.69%,6~10年教龄的教师占11.49%,11~15年教龄的教师占22.41%,1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43.68%。2.2少数民族教师当前专业发展现状分析(1)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接受专业教育以师范类大专学历为主。从学历层次来看,虽然本科学历教师占50.57%,但是大部分教师原学历还是专科,绝大多数教师经过读函授本科、电大等获得本科学历。目前本科学历虽然占的比例比较高,但是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这里最主要的问题还有有的教师现在任职的专业和上学时的专业不同,还承担两个以上的学科的教学任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造成新疆喀什地区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不太理想的原因是:由于待遇偏低、学校条件差、专业发展机会非常少等原因,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不愿意到这些学校任教,有些有经验的教师流动性比较大等情况较为普遍。(2)被调查的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很高。调查显示,有98.28%的教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很重要。同时调查还显示,教师们的进修精神和学习欲望很高。比如,关于“在每进行3~5年的教学实践后,教师就应该脱产进高校学习1~2年,这样才能更新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水平”这个问题,40.23%的教师表示十分赞同,45.89%教师表示比较赞同。虽然绝大部分教师很赞成通过进修,提升自己专业水平,但是各种客观原因他们无法达到自己的愿望。原因之一,由于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女教师占的比例比较高,这些女教师除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外还在家庭方面需要她们付出许多精力,压力很大,因此她们无法脱产进高校学习1~2年,达不到通过进修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目的。(3)调查显示,十分赞同和比较赞同“总结个人教学经验比继续教育或培训更有助于自身专业的成长”的教师占25.29%和55.75%。同时调查还显示,48.28%的教师十分赞同“讲自己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和经验与同事相互讨论、共同分享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赞同个人经验教学反思及与同事相互讨论经验等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但由于学校不重视不督促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经验讨论,或者没有给教师创造交流经验的条件环境。因此教师们无法和同事交流经验、无法总结个人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导致没有很好地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4)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教师不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汉语水平比较差,无法很好地利用网上资源,总觉得教学资源欠缺。语言的关系,教师们无法与其它地区的教师在同一平台上交流、共享经验与心得,也无法像其它地区的教师一样,接受教学名师以及教研专家的指导。3建议与对策(1)由于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女教师占的比例比较高,这些女教师除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照顾家庭,因此她们无法脱产进高校学习1~2年,达不到通过进修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目的。因此建议请专家到学校,定期地开展讲座、座谈等各种手段对这些老师创造学习条件。或者选派几位老师出去参加培训(培训者的培训),等他们结束培训回到学校后,他们以专家的身份再给其他老师进行培训,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可以为因有些实际困难无法出去参加培训进修的老师创造很好的学习条件。(2)调研发现有些老师教学任务重(授课的班级多、课时多、批改的作业多)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建议学校减轻教师的负担,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的时间、改善老师们的工作环境,并给教师的学习明确要求,并搭建平台,开展优质课、说课、论文、教学案例评比等活动。强调让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和同事们多交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3)大部分老师们虽然hsk已过关,不过看汉语资料等方面还是有困难。教育观念滞后,对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组织力量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翻译、宣传,增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要进一步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提供交流平台。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教改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给予教师相互学习、切磋、共同提高的机会。要加大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扩大教师交流空间,把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放在平台给老师们使用,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途径。(4)要进一步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体系。在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上要注重教师个体的学科性与差异性,比如实行分层培训,对于教龄段、教学经验贫乏的青年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提供更多观察名师、听取专家报告的机会;而对于已经形成一定经验和风格的教师则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等校本培训方式。4结束语总之,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内涵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掌握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认识到教育的发展创新必须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并进,才能不断发现并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只有学校及有关部门很好地支持教师、减轻教师的负担、给教师提供发展自身专业的条件及机会,才能真正推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全面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师的整体水平。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号:11BJYX140)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李瑾瑜.新课程与教师教育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孙钰华.民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07(4):18-20.[4]卢广辉,刘喜兰.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66-68.[5]刘浩.试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212):15-22.

篇十五: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P>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策略研究

  陈炜

  【期刊名称】《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23)005

  【摘要】Theresearchisbasedontheknowledgeandtheoreticalresearchof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combinedwithitsdefinitionandboth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40ethnicChinesemiddleandprimaryschoolteachers.TheresearchaimstodiscussthecomponentofethnicminoritiesChineseteachers'subjectteachingknowledge,andtopointoutthatthestrategiesofethnicminoritiesChineseteacherssubjectknowledgedevelopmentincluding,teacherscaretheirowndevelopment,thereflectionofteachingpractice,formingtheteachingcombination,thelinkofteachingandscientificresearch.%在国内外已取得的关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内涵及其构成的理论研究成果上,以新疆教育学院参加双语培训的40名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调查分析为基础,探讨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构成,指出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策略包括:教师关注自我构建、反思教学实践、形成教学共同体、教科研相结合等途径.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陈炜

  【作者单位】新疆教育学院双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新疆少数民族非汉语专业“双语”参训教师汉语学习观念探究[J],吴宏岭2.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汉语口语使用情况及汉语口语水平调查研究[J],张萍3.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专业汉语课程的教学策略--以《小学科学专业汉语》课程为例[J],芦云;李亚娟;蔡万玲4.中学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策略研究[J],刘慧;赵婉如5.持续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汉语听说能力的途径--以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听说培训为例[J],马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5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