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11篇)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各高校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思政课建设,但受各种因素的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11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各高校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思政课建设,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政课建设的实际效果并不尽人意。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之东风,从学生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具体教学层面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尽到绵薄之力。
标签:思政课;教育;问题;对策
作为全国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思政课是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效果一直备受诟病,究其原因,既有学生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还有课程教学的原因。笔者针对思政课建设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选取了16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影响思政课有效建设的原因,提出完善思政课建设的对策。
1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层面
学生上思政课的动机存在问题,学习的驱动力不强。在选取的160份调查问卷中,对设置思政课的态度上,37.5%的同学认为设置思政课非常必要,46.9%的同学认为设置思政课必要,也有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可见学生在表面上还是认可开设思政课的。但是,如果将思政课设为选修课的话,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学习思政课一方面是因为思政课是必修课,上级和学校有强制规定,另一方面是学生获取学分的需要。不可否认,一线思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到课率和听课率,但是真正能够将思政课讲出彩、讲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去听的老师有多少?众所周知,思政课的到课率和听课率偏低是大部分高校的普遍现象,学生在求学阶段很难意识到思政课对其以后人生的影响,他们关注的只是思政課和自己以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找到好工作有没有关系。虽然学校这学期加强了教学学风检查,思政课的翻转校园出勤统计率大多都在98%以上,检查组反映的学生的听课秩序、状态基本都是良好以上,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临时的表象,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机。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对其人生以后的影响,让学生主动去学思政课,我认为这是思政课建设的核心问题。
1.2学校层面
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且重视的方式不对。从学校层面来说,重视和支持思政课,必须从师资引进、硬件完善、课时保障、业务交流、经费支持等方面来保障思政课建设。但当前学校在思政课建设中存在如下问题。
1.2.1思政课缺少专家名师,教师配备不足
全国范围内的思政课的专家名师相比于其他专业较少,思政名师们上思政课的轰动效应不是一般教师所能比拟的。大部分高校自己所培养的思政课教师目前数量偏少,距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教师配备比例还有很大的差距,且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量太大,难以从时间上保障教师潜心于教学工作,难以保障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1.2.2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师上课秩序受影响
一方面,部分教室的硬件设施存在故障,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有些教室话筒不响或回声太大,学生听不清楚,有些教室投影仪不清晰或上课时自动关闭等,学生管理员不及时开教室门、拿话筒等。另一方面,有些教室电脑还不能上网,在没有实现校园无线WIFI全覆盖的情况下,一些需要借助于网络的新的教学手段无法实施。
1.2.3课时压缩过于严重,难以保障正常的授课质量
压缩思政课课时,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学校对某些思政课理论课时的压缩幅度达到三分之一,甚至在有些学院被砍掉一大半,这样其实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部的要求,也很难保质保量完成授课内容。
1.2.4思政课外出培训交流太少,好的经验学校上层难以知晓
有关思政课的外出培训交流不是很多,不少教师也不乐意去外地参加培训学下,一方面可能是家庭的原因,但也有学校外出培训政策和培训经费的报销流程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且为数不多的思政课外出培训,往往是思政课一线教师出去培训,没有学校党委或教务处的领导参加,有些学校有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上层难以知晓,或很难被上层所接受。
1.2.5学校对思政课建设经费支持不足,教师往往有心无力
相比于公办院校一年上百万或几十万的思政课建设经费,学校给思政课的建设经费实在太少,思政课的办公、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经费。
1.3具体教学层面
1.3.1教育目标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偏差,思政课的实用性难以直接体现出来
与专业课相比,思政课的性质决定了思政课在设置教育目时往往过于理想化,偏重教育目标的方向性,而缺乏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性,过于强调思政课的社会目的,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思政课的实际意义,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没有必要,对将来找工作和未来的发展也没有直接的帮助。
1.3.2教学内容偏重系统的理论政策,学生没有新鲜感,课堂缺乏生动性
一方面,大学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大多是侧重系统的理论和原则,思政课教员要严格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而有些思政课教员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个人魅力,难遇驾驭思政课,往往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坚缺乏定的信仰,对党的重大理论政策不太关注,而党的理论知识在网络上的普及,也使得学生觉得教师的授课没有新鲜感,讲的知识要么学生早已知道,要么学生漠不关心。在160份调查问卷中,68%的同学认为思政课枯燥无味,还有20%的同学认为教师照本宣科。教师的授课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1.3.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不够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更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但当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由学校或教师统一组织,一是经费问题、二是安全问题,教师不太愿意组织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对于思政课在学期开课之处所布置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其实完全靠学生的自觉,我们又没有具体的跟踪机制,几乎没有学生真正去做社会实践调查,学生所提交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基本都是在学期末从网上东拼西凑的文字材料。
篇二: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两课申报课题项目困难教学任务重责任大又往往被人们瞧不起个人的劳动和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又没有在教学科研成果认定等各方面出台一定倾斜政策对两课的重视只停留在文件上这就造成了两课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学术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根源分析
郑菊芳(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即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足;辅导员不安心本职工作,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过硬: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学习,只抓能学习谋生本领的课程。因此,只有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当代大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播知识文化、培养实际技能,更为任道重远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操守。特别是现在,在社会制度还很不完善情况下,大量的社会问题时刻影响着大学生,这就更需要我们的大学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正确的人生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拥有坚定的信念,从而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有用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承担着这一重要和长远的任务,起着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辅导员就担任着高校这一重要的任务。辅导员即承担带班任务同时也承担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不仅通过带班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也能通过“两课”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但在现实情况中,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达到这一教育价值目标的质的要求,而只是完成了量上的工作任务。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政治辅导员,二是受教育的学生,三是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足。
一、思想政治辅导员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过硬(1)大多数思想政治辅导员不论是政治信念、理论素养、对现实问题的认识,还是教授方法都没达到真正的要求。现高校担任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政治观念不强,学风不严谨,视野不广泛,知识不渊博,没有太多的社会实践和教学经验,更没有育人的经验,也没有专门的思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没有教授的技巧,对现实问题的认识还有偏颇,不深刻。这些原因造成了综合素质的不过硬。(2)更有部分辅导员仅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为了获得学生的认可,博得学生的喜爱就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以揭露和抨击社会弊端为己任,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被学生认为是敢讲真话;或者卖弄一些一知半解的新名词、新逸闻,以及所谓的“新”史料,哗众取宠。这样,无法达到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要求。2、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较少(1)大多数辅导员从事辅导员工作只是过渡性的,他们仍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自己专业的学习,为以后转教师打好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很少的精力,没有用心花时间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2)辅导员对学生日常性的事务管理工作投入较多,从而减少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现在高校辅导员工作重心仍偏向日常性的学生管理工作,本着学生安全、顺利地完成学业的比较低层的价值目标,作育人的工作比较少。3、思想政治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还很欠缺辅导员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没有看到辅导员事业的发展。他们没有认识到,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是导向,是大学生成长的原动力。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思想道德素质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好地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更没有将这种育人的伟大和魅力
学术资源
融合为自己人生事业的发展。现大多数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仍停留在简单的说教层面,只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进行事后的说教。而不是对社会主义道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党的基本路线、形势政策、新时期,如何爱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进行钻研,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将这些内容给予客观准确地阐释,做好事前的正确引导和培育。
二、受教育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1、受教育的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表现出不积极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兴趣不高,甚至有排斥心理,使思政教育不能顺利进行。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他们不仅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更是对这些信息进行了选择性地接收。在学生拒绝接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时,就很难实现这一教育的价值。2、大学生思想观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人更倾向于实用性和物质性,在学习上只重视能为谋生的课程的学习,不重视精神层面的储备,淡漠思想政治课程。(2)理想信念模糊。大多数学生,心中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奋斗的目标。他们没有共产主义的信仰,缺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更没有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对于人生价值,祖国建设等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更是关心甚少,对于这方面内容的课程也表现出没有兴趣。“非(3)主流”对学生思想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给国内带来很多外来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影响。当学生还没真正了解外来文化、思想、观念之精髓,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之精髓又没有完全深刻领会的情况下,外来与传统的撞击让他们更容易形成和接收“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大学生只以金钱利益为衡量标准,只追求享乐、获取,只考虑自己、不考虑集体和他人,很少追求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这些都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悖的。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上大量增加,综合素质上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又只具有应试教育下的思维模式,不善于思考,更不善于创新。他们就业压力大,又被物欲诱惑包围,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这些问题,都是每个辅导员应该重视,并加以研究和分析的。
三、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足1、对“两课”的重视不够
“两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其学科地位相对较低。“两课”申报课题、项目困难,教学任务重,责任大,又往往被人们瞧不起,个人的劳动和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又没有在教学、科研成果认定等各方面出台一定倾斜政策,对“两课”的重视只停留在文件上,这就造成了“两课”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2、对思想政治辅导员重视不够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配套政策不健全,不利于他们安心本职工作。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没有鼓励辅导员朝专家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的政策。没有彻底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现高校认真贯彻和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但思政学科建设与其它学科建设相比,重视还远远不够。对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上培训做的很不足,致使辅导员在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思想观念滞后,方法陈旧,不能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参考文献】
[1]赵自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综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40-45.
学术资源[2]李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诠释行为及影响因素[J].教育评论,2009(5),80-83.[3]杜向民.大学素质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52-173.[4]童静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05(3),15-17.
篇三: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用努力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它触及的是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它通过外在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内化为一个人的素质能力理想最后形成信仰它是影响和伴随一个人一生的信念和追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课堂难以管控、缺少实践环节等问题。社会环境的变化、学校重视不够、教师能力不足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可用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办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倡导人文化的情感教育和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离党和国家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战略高度出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目前,“两课”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有些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主要表现在:上课说话、不积极思考问题、玩手机、睡觉、看课外书籍、出勤率低、考试应付等。
2.学生人数过多,课堂管控难度增大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授课,人数基本保持在120人左右,学生多,专业、班级不同,且没有固定的座位,教室大,人数多,部分学生偷偷聊天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在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由于教室大,后面的学生听不清而出现低头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所有这些都给教师管控课堂秩序带来了很大困难。
3.注重理论教学,缺少实践锤炼
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讲好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认知、体会。课堂实践教学可以采用选取典型案例的形式,让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外实践教学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游览生态保护区、感受法庭审判等多种形式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然而,由于受教师、学校等因素的制约,一些教师一门课程讲到底,实践教学总是流于形式,理论和实践脱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从国际环境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环境的影响和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使一部分缺乏辨别力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等出现动摇”。从国内环境看,随着“四个全面”政策的落地生根,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社会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各种矛盾凸顯,就业、住房、贫富差距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大学生。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有较大的冲击,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2.学校重视不够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并未引起高校的重视。一是部分学校把思想政治教师分散在教学单位,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机构,缺乏统一领导;在教学单位之下,没有独立的地位;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单设机构。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定位为必修课,但课时未开足,实践教学也未落实,和专业课教学存在明显差距。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够。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此处特指高职院校)引进人数少,远远满足不了学校日益发展的需要。
3.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改善关键在于教师。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教学任务重,授课压力大,而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刻把握,导致教学效果差。二是教研分离。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忙于发论文、出专著而忽视了教学;有些教师只管教书,为教而教,不思考,忽略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三是部分教师理论水平功底浅,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关注学生发展不够。
4.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性学习。受社会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把具有发展前途和对自己有用作为学习课程的标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为学生带来直接的或现实的收益,导致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够。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用努力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它触及的是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它通过外在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内化为一个人的素质、能力、理想,最后形成信仰,它是影响和伴随一个人
一生的信念和追求。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机构设置、师资建设、教学计划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按照最新的教育理念谋划思想政治工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师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保障。一流的教师是培养一流的学生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学校方面,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大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开阔教师眼界。教师自身方面,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紧密联系包括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自己的、别人的具体实际。课堂教学不仅要讲清楚基本理论观点,而且要讲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说明和评述,在说明和评述问题中阐述理论。
3.提倡人文化的情感教育
渗透人文化的情感教育,和学生建立深厚的情谊,对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部分大学生独立性不强,缺乏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不强,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针对这些缺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和大学生的心理沟通,给予他们高度的人文关怀,培育其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健康向上、阳光积极的社会形态,用平和、理性的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课内实践教学而言,教师可采用案例法、讨论法、辩论法等多种形式,切实改变教师一人唱到底的现状。课外社会实践中,暑期三下乡实践、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参观考察、志愿者活动都是对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J].教学与研究,1998(8).
[2]王学俭,李新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篇四: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相当部分教育者是把主要精力用在理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上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记住这些理论观点很少把政治教育理论与21世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政治斗争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政治课教学的视野狭窄理论观点的阐述苍白无力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认识当今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国际政治斗争得发展趋势等问题
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剖析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学生很容易被社会上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所吸引,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迅速增长。然而社会的影响是复杂的,同时大众传播媒介良莠混杂,因此使得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的消极影响。面对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思想政治课往往处于一种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另外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政治教师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一切围绕教师转,知行脱节等现象。沉闷的课堂气氛,僵化空洞的教学语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压制了学生个性,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导致了德育教育功能的降低。
那么为什么作为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上述的问题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新课程培训“照猫画虎”未能学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改革推进了三年多,同时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也随同开展了三年多。在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由此,造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被片面的认识及误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归结为:1、不重视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对于新课程改革,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未能认识到改革的国际、国
内背景,未能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未能认识到课程改革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振兴教育,全民有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由于未能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由此,每次开展新课程培训我们的老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总是“出工不出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训中来。同时由于新课程培训时间安排在假期,好多老师都不能积极按时参加培训,由此培训的成效可想而知。
2、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刻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未深入细致的学习,准确领会其要求,造成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其核心把握的不是很准,只是留于形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按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而我们的老师们以往都习惯于按教材去设计、实现教学。(二)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相当部分教育者是把主要精力用在理顺基本理
论、基本观点上,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记住这些理论观点,很少把政治教育理论与21世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政治斗争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政治课教学的视野狭窄,理论观点的阐述苍白无力,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认识当今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国际政治斗争得发展趋势等问题。同时常常把政治理想、政治信念的教育视为单纯的政治理论问题,孤立的、静止的、抽象的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忽视社会改革发展的现实。特别是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损人利己以及黄、赌、毒等阴暗面,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致使不少中学生对教材上讲述的理想、信念等政治理论观点、术语背的滚瓜烂熟,而实际生活中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缺乏为祖国、为社会积极奉献的精神,缺乏法制观念和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等。
(三)中学政治课教学不受重视,影响政治课教师素质提高政治课教师是中学政治课教学任务的直接承担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政治课教学,学生厌烦政治课。造成政治课教师队伍不稳定,除了改行与流动到其他学科外,一些老师眼见思想政治课地位下降,自身的劳动价值得不到承认与重视,而自己的年龄又老了,跳槽和改科目无望,于是就消极对待,不思进取,导致政治课教学质量下降。严重的影响了政治课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严重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四)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目前对教
师的评价是,中考、高考的评价方式与高中、大学的招生。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升学率”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考核机制的影响,我们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只能“穿新鞋走老路”。为了学生的成绩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只能放视而不见,“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的教学模式仍在发扬光大。
篇五: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小学数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摘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将小学数学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工作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与教学理论。如何在以教学为本的基础上引入课程思政,并使其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规律,是每位教师在未来教学道路中需要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一、小学数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1)主观原因
第一,将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相割裂。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即实现各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驾齐驱,在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渗透教育。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重视数学知识教学,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开设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从而忽略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忽略学科特征,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国家强调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以后,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另一部分教师则是为了思政而思政,意图使每一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都与思政教育强行融合,从而走上另一个极端。第三,忽视学生特点。学生学习具有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政元素的呈现应该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基准,不能超过该年龄段学生的接受程度。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抽象能力较弱,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因此思政元素的呈现应该以具体形象为准,同时可以适时加入数学小故事或数学游戏,在轻松欢乐的氛围里体现思政元素;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接受度高,抽象能力强,思政元素可以融入课堂引入、练习讲解、课后归纳等环节。
一、(2)客观原因
第一,各地区师资力量差距较大。首先,尽管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平衡教育资源,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相比,师资力量仍稍显不足,教师整体素质有待加强。而作为“三全教育”中的“全员”,师资力量是课程思政的中坚力量,也是影响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元素。其次,偏远地区教师力量薄弱,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的小学教师大部分是中专学校毕业,学历层次相对不足,知识掌握程度相对发达地区而言较为薄弱,在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也稍显不足。第二,缺乏课程思政与小学数学相融合的理论指导。现阶段研究课程思政与小学数学融合的学者很多,相关的文献也有不少,但都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两门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如何使这些不同方面相互融合,共同发挥正向作用,形成理论体系是现阶段未解决的问题。只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二、(2)注重数学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数学文化是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能力、活动、产品,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沉淀,是数学和人文的结合。数学文化简单来说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更广泛的数学文化除以上内涵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小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教师应当培养其民族自信心,加强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具体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入有关数学文化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等产生影响。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小学阶段是常用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其自我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比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就提出了如下问题:“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在1500多年前提出了一道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教师将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数学问题作为本次课的教学引入,既生动形象,易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从侧面展现了我国具有悠久的数学文化历史。后来“鸡兔同笼”问题传入日本演变成“鹤龟算”,这彰显了中国在知识传播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使其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数学美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和谐美、简洁美、严谨美、奇异美、对称美这五方面入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进行教学设计。例如,教学乘法时,在引入环节,教师可通过向学生介绍“‘5+5+5+5+5+5’在计算过程中就是把6个5进行连加运算,但随着5的数量的增加,连加运算会变得越来越麻烦”,从而引入乘法运算“6×5”代替6个5的连加运算。教师将加法“5+5+5+5+5+5”简化成乘法运算“6×5”,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并在计算过程中领悟事物的对立统一性。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这一小节时,教师可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具有对称性,体现了图形的对称美,由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交流合作中培养独立思考、团队交流的能力,以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二、(2)结合校本特色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课堂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实现课程思政与数学学科相结合的主要空间。学校自身要有清晰的校本定位,并和国家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目标始终保持高度一致。课程思政目标要如盐入水,充分融合在教学目标中。学校可以举办数学周、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故事会等课后活动,将课堂延展到课后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完善学生心智,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除此以外,教师也可将学校文化融入实际教学,如对于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制作,就可以学校开展的活动为例,让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并制作表格,进而使其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学校生活的美好,打破数学枯燥无味的思维定式。
二、(3)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
向师性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听从教师指导、趋向于教师并对教师存在依附感的心理状态。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尊重权威的道德意识,而教师作为小学阶段权威的体现,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教师作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应该树立正面形象,对学生起到示范性作用。数学教师作为教学岗位中的一员,应该努力端正自己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学生思想行为上的榜样。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保持良
好的仪表,不穿奇装异服;第二,上课时体态端正,对学生的评价以正面鼓励为主;第三,注意上课用语,保证板书的简洁性、知识的正确性、逻辑的可理解性等。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注意仪表的干净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重要的是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对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以及正确的三观。只有教师队伍呈现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实现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科教学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思政教育的一致性,进而树立起明确、科学的数学课程的育人目标。教师应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上对小学数学课程中蕴涵的思政教育资源加以挖掘,并实现二者的有机配合,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其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孙云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N].江苏教育报,202112-03(003).
[2]安秀丽.立德树人视域下数学课程思政渗透的实践探索[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09):13-14.
[3]程洪建.小学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J].贵州教育,2020,(20):8-9.
[4]詹发曙.将“课程思政”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6):97.
篇六: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有效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现相关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改变以往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等问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实现我国高中教育水平的长足提高
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摘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优势明显,如即时性、互动性、多元性等,因而在教学中使用范围越来越大,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结合便捷的技术工具来做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也成为备受瞩目的话题。本文立足于此,分析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举措,以期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通讯媒介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不仅要面向未来还要面向世界,这就需要将学校资源与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有机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有效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来实现相关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改变以往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等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实现我国高中教育水平的长足提高。
我国校园新媒体的特点和使用状况
新媒体的内涵较为广泛,目前缺乏统一界定,主要是相对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指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利用区域网等渠道来进行信息交换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我国校园新媒体特点中,首要的是即时性与高强度的交互性。一方面,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滞后性和封闭性,新媒体使高中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也由于新媒体的反馈迅速而显示出极强的交互性特点。另一方面,新媒体还显现出个性化趋势,高中学生往往受到“求异心理”的驱使,根据自身喜好,通过内容的个性化编辑来进行信息传播,因此显现出显着的个性化特点。参考国内有关调查资料,目前我国高中校园新媒体使用已相当普遍,达到八成以上;每位学生平均每天花费在新媒体上的时间在一到三小时之间;在用途方面,交流聊天比例最高,其次是娱乐休闲和学习、交通等。
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缺乏有效的新媒体技术支持,甚至出现了相对分离脱节的状况。一是思想政治中部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难以与时代背景有机结合,自然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仍多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不按国家和学校标准实行相关新媒体课件改革,也忽视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我感悟,而采取照本宣科、机械式灌输教育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甚至僵化。三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和家长往往只重视分数而忽视了“三观”的养成,导致学生只是迫于压力去背诵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知识内省、感悟和理解,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元的。首先,学校、教师和家长对新媒体的认同感较弱,还存在许多偏见和不解。一方面是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本身具有良莠不齐的现象,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部分学生过度沉迷新媒体造成的。其次,部分学校和教师不能够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造成对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停滞。尽管全国有八成以上的高中已经使用互联网、电子阅览等新媒体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但实际上大部分高中在这方面的建设还是相对薄弱的。这就导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形式枯燥、乏味、单一,缺乏吸引力。第三,在利用新媒体教学上,学校监督力度不够,而教师也往往因为不愿丧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势地位而没有规范执行。第四,在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好坏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良性的评价机制难以形成,新媒体即使出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之中,其效果往往也会因为教师和学生缺乏良性互动而大打折扣。
新媒体给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新媒体给政治教学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在教学当中的合理运用,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许多机遇。一是新媒体的使用拓宽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时间和区域,使学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相关知识。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的视频、音频,学生可以快速了解最新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要闻。二是
新媒体的多元化展现,可以改变政治理论教学的乏味枯燥,还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体制中学生和教师二元对立的教学格局,使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更加多元化,更富感染力。三是新媒体通过其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将以往复杂的政治理论知识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QQ、微信等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也会迎刃而解。
2.新媒体给政治教学带来的挑战
不可否认,新媒体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把双刃剑。一是学生如果不能合理规范使用新媒体,那就可能会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事倍功半。借助新媒体更为直观地展现思想政治理论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如果不能权衡比重,只会让学生重视了感性认识,忽视了对知识的内省和感悟。二是高中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如果学生受到负面信息的干扰,过度沉溺于新媒体,反而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新媒体的使用虽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堂互动氛围,但是教师地位的过度下降,会导致课堂纪律散漫,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新媒体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为了实现新媒体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效益最大化,一是要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利用新媒体生动、形象的展示,实现课堂表现形式丰富多元,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理解,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游刃有余地使用新媒体。三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格局,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四是学校要加强新媒体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的监督力度,促使教师积极开展新媒体课改,有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结语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乎我国高中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对高中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对社会主义认同感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我们应当要正确处理这些机遇与挑战。新媒体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合理良性利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媒介
素养,革新自身教育理念,推动新媒体时代下的教学改革。学生则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提高自我约束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学校要不遗余力地建设完善的评价和反馈机制,督促教师和学生自觉合理地使用新媒体。
参考文献杨钰黎。新媒体时代下高中个性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研究[J].青春岁月,2017(4).郑海龙。新媒体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7(73).苏晓君。新时代视域下如何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10).赵杰。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优化高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对策[J].中外交流,2018(38).李国玲。新媒体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中外交流,2017(35).宋芳。新媒体视域下,优化高中政治教学措施探析[J].山东青年,2018(4).
篇七: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小学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小学阶段是儿童刚开始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小学教育也是孩子真正接触系统学习的开端。小学阶段孩子不仅学习科学知识的阶段,更是形成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的阶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小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其发育速度都很快,因此在这个阶段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也会形成最初的道德与法治的结构,所以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今,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教育工作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我校以道德与法治学科名师工作室牵头,对我校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设、具体的教学等环节的调研,总结出我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一、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短板
1、重智育,轻德育。在教学目标上,依旧以升学率为目标,注重学习成绩的考核,忽视综合素养的培育,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几乎是漠视的态度,甚至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很多教师在开展家长会时,往往注重与学生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成绩,常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智力,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往往责怪学生不努力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见,经常要求学生家长督促学生认真的完成家庭作业,认真的学习、复习,一味的重视学生的成绩单,不考虑学生成绩下降背后的思想动态,不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不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价值观等,逐渐的使学生丧失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成绩差的学生,长期受到教师、同学、家长的嘲讽,严重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容易使得他们养成“破罐子破摔”的学习思想,这样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缺乏规范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小学思政教育往往被忽视,在教育理念上,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的臭手知识,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宽泛,是对人的思想、价值观的塑造,应当具有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大部分的小学思想政治教师往往是由语文老师担任,缺乏科学的、规范的教育理念体系,而且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难以认真的落实事项教育工作,且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较低,不足以支撑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面,面对思维活跃,天真好动的小学生,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具有不尊重学生个人想法发挥的嫌疑,往往导致学生厌学,课堂教育往往成为学生的聊天课或者发呆课,完全损害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也阻碍教育改革的前进步伐。
3、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手段单一。小学生的心性思维比较发达,纯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难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小学思想纸质教材内容的设置往往过于成人化,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往往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师单一古板的教学手段,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变得了无生机,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急需改革,增添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
4、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5、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短板的对策
1、深入的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将素质教育推进人们的视野,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更加高效、优质的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实现智力培育与德育培养齐头并进,在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国家建设打造出高素质、高能力、思想觉悟等,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制定详细而科学规范的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考核成绩证实的纳入学生的综合成绩,并适当的加重所占比例,而且要聘请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士担任教师,这些专任教师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素质,与时俱进的改变教育理念,即设立培育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全面的提升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推动我国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3、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应该具有灵活性,而且现如今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为丰富教学手段提供了诸多方便,如利用互联网视频、动画、语音、无时空界限等优势,将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丰富起来,同时,也增强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身边的感人事迹,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而却这样也是创新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的删除或增添教学内容,只要能够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即可。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充分的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将生活中优秀的,启迪人心灵深处的“小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学习习惯等,最终达到完善人格以及人生价值观的目的。并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均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成绩为中的教育观念,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及时的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找出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鼓励学生自主的完善人格素养,从而实现学习成绩与思想政治品德双赢。
4、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时俱进的改变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心理诉求、学习容能够全面的提升小学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改革。
5、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摔跟头了受伤了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6、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注重过程性评价,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加深。
总之,我校思政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思政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才能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
篇八: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三对思政课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制度也不合理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组织策划为不影响学生的其他课时安排很多情况下还要利用周末甚至寒暑假的时间来组织实施有些实践项目还需要多次安排实施和总结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工作很难纳入学校的合理的工作考核之中甚至会出现费力不讨好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施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实践操作为主,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的总和,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由此可知,实践教学是内在于思政课教学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活动的过程强化对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认知,通过特殊的情感体验与领悟,将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环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是新世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等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内涵和目标指向。随着思政课实践教学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各高校都开始注重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存在许多制约实践教学深入?_展的因素,使实践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和教育效果。一、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和学生参与动力缺乏思政课,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和教育对象的更新给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本质体现,也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式。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是一种外化、对象化、现实化、客体化的教学方式。所以,思政
课的教学就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教学,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往往注重的是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在思想认识上忽视实践教学,这是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有效推进的关键原因。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想重视显然不够,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一些高校领导还存在着思政课实践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正确观念,实践教学停留在“纸上谈兵”、“蜻蜓点水”的层面,致使实践教学“虚化”。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其效果的好坏是与学校领导重视与否直接相关的。如果高校领导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那么,这个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搞得比较好甚至是很好;如果高校领导
不够重视或不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那么,这个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搞得较差甚至是很差。就目前来讲,相当一些高校的领导只关注高校的排名、社会对高校的总体评价等硬性指标,却忽视了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实
践能力。这样,由于思想上认识不到位,高校领导就不可能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来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以致于实践教学常常因各种条件的制约而难以顺利进行。
其次是一些思政课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仍然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实践教学上面不重视,没必要去“劳民、伤财、费神”,对开展实践教学缺少热情,也就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研究实践教学,致使实践教学“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直接指导者与组织者。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与思政课教师精力和时间投入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其实践教学的效果就会较好;反之,就会较差。现实中,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少,上课班级大,每位教师光是应付课堂教学任务就已力
不从心,教师还要为自己的职称评聘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再加校外实践所涉及时间、经费、场所、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很难开展。即便靠教师个人能力或所在部门支持,也只是偶尔或组织个别学生为之,缺乏连续性和全面性,不能将其作为
正常的教学活动长期坚持下去。最后是一些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传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选题、查阅基本资料、确立调查提纲、设计问卷、撰写调查报告的同时,容易忽视学生主体细心观察、学生主体的内心体验,从而影响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一种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无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学生仅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其所提交的报告往往是简单、粗放型的,甚至是全盘的网络复制,根本无从谈起对实践的内容及规律进行探讨。长此以往,造成学生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缺乏,也谈不上领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论魅力,直至最后失去理论学习的兴趣,甚至形成对思政课的不正确看法与态度。这显然与开设思政课的初衷是不相容的。另外,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对于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由于没有具体量化的标准,完全由任课教师随意决定,对学生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学生学习也就缺乏动力。所以,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形式上的东西”、“浪费时间”,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是在做无用功,从思想上对其不重视,缺乏积极性,不如学点外语、计算机和专业课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有用,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游山玩水”、“走走看看”,致使实践教学“形式化”。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上述认识上的各种偏差,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只有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二、管理上不规范和保障机制不完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实
践教学并没有形成统一管理和相应的制度,教学上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经费上没有相应的计划安排,实施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具体可行的方案,考评与监控上则更是处于空白阶段。
实践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评价制度方面都不能与理论教学相提并论。第一,实践教学的管理,本身就存在人数多、实践面宽、时间不确定等诸多难度,同时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谁也不愿意管,甚至想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困境。第二,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缺乏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教学考核办法,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实施难以落实到位,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第三,对思政课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制度也不合理,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组织策划,为不影响学生的其他课时安排,很多情况下还要利用周末甚至寒暑假的时间来组织实施,有些实践项目还需要多次安排、实施和总结,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工作很难纳入学校的合理的工作考核之中,甚至会出现费力不讨好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施。
检查和监督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少有效的检查与监督,一是缺少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检查与监督,二是教师缺少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检查与监督。实践教学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时间和地点,往往又具有随意性,而教师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时也很少会对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报告,因为很少有这种制度,教学管理部门无从监管,也懒得监管。而对于没有老师带队的实践教学活动,更是疏于监管,因为本身就没有检查制度,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也很少有考核评价制度。思政课管理规范上的缺失,导致实践教学的“随意化”,常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流于形式、半途而废,难以持之以恒,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
思政?n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大都缺乏实施的持久性和普遍性,基本上没有真正能落到实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激励机制,导致理论课教师无章可循,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进而使实践教学变成了可有可
无的自愿行为,而不能体现出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这就涉及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保障机制问题。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但在现实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这些相关方面的保障机制是不完善的。
从组织领导机制上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没有具体的组织领导机制。比如,一些高校还未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纳入教学计划,未规定实践教学在各门思政课中所占的学时数,缺乏对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与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思政课是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在实践教学的运行过程中,既需要有负责实践教学的学校领导与机构,也需要有学生所在不同系部负责实践教学的分层领导与机构,共同协调组织,仅靠思政课教学单位独立组织实践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与环节还不规范,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生实训手册,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文件以及各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管理制度等等。正是由于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的组织管理机制,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组织领导,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有效、规范、持续地开展下去。从经费保障机制上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很难保障。虽然近几年来各高校对于国家要求的专科院校生均15元、本科院校生均20元一年的思政课的专项经费基本得到了落实,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这笔经费花不出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有很多限制。比如:要XX部分学生去曲阜三孔参观学习,感受孔子思想的源远流长和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但门票无法处理,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想组织学生到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革命圣地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吧,费用又太高且没有保障,安全还是问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思政课教师只能组织学生到一些没有门票的、近距离的实践基地去进行教学活动。因此,经费花不出去或者是经费不够,也成为广大思政课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大
难题。从考核评价机制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还不
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教师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的考评机制,其二是对学生完成实践活动质量的考评机制。这两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很多高校中要么没有,要么考核评价标准单一化,即单纯地以是否在规定学时内开展实践教学为依据进行评价,而未能顾及到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预期效果等其他方面。考评机制的不健全,影响到教师和学生这两大群体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大降低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三、操作上不恰当和实践形式缺乏多样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广阔的空间,既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外;既可以发生在校内,也可以发生在校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依靠书本或教师的传授,这样,实践教学形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热情,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同时,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才能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还是比较传统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注重于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形式。例如,有些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内进行的,不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多样性,千篇一律,缺少特色;有些高校开展实践教学仅仅采取组织假期学生社会调查的形式,至于其他形式要么是因为对实践教学理解认识上的问题,把一种形式归结为实践教学的全部,要么是因为经费、时间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有效开展,要么就是实践基地建设得不完善,存在明显缺陷――基地数量不足、不稳定、组织形式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经常处于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的状态中,学生认真参与的愿望降低,敷衍了事的心理增强,使得实践教学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实践育人的功效受到较大影响。这已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面对和认真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目前一些高校还存在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同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象。应该说主要由学校学工部、团委、宣传部门组织学生参加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假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但从整体上讲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刻性,从参加成员上讲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的广泛性、普遍性。操作上的“等同化”,严重削减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降低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四、教学实效性不够理想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必要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班级大、人数多、思政课教师少、实践教学场所的有限性、实践教学基地的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使得许多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演变”为只有少数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参加的、在假期集中进行的突击性、阶段性的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常常是学生骨干队伍的实践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实践报告也写得有声有色,但大部分学生个体的社会实践却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思政课教师组织的社会调查或参观考察等活动一般也只能由各班派代表参加,而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所以大部分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去。这种以点代面的做法,违背了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既不利于实践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综上所述,虽然实践教学目前仍然不系统、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实践教学的理念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目标服务于实效性的提升,最终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继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和投入,希望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各部门密切协作与支持,思政课教师更是责无旁贷,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篇九: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
首先对大家表示感谢。在承担繁忙专业教学工作的同时,抽出时间进行“课程思政”的教改实践。体现了各位老师的“育人”情怀。这项工作难度比较大,全国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刚才的交流,说明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实践,包括一些老师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对我们下一步搞好这项创造性工作,也有着“问题导向”的意义。专业教学“隔行如隔山”,专业教学方式“隔行不隔理”。针对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我谈点认识,和大家一起讨论。一、思政课内容庞大,与专业技能间差距很大,怎么才能融入专业课程?1.关于“内容庞大”。这个描述是客观的。思政课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后两个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社科基金课题规划办的全称是什么?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浙江省的社科类成果奖全称叫什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习总书记不仅重视科学家、企业家,也重视社会科学工作者,去年他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叫“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为什么要把“哲学”单列出来放在社会科学前面?因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基础
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矛盾观、量变质变观等等,都是在对自然科学现象、社会科学现象分析之后得出的认知。这就是说,哲学,和自然科学,和在座大多数老师的专业,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是建立在各位研究基础之上的。何艺老师在烧杯里做酚酞变色实验,一滴,两滴,……最后有一滴下去液体突然变色了,这就是量变质变规律的经典案例呀!在这个意义上,专业老师完全有条件,首先掌握和运用好思政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学等内容,专业老师可以逐步接触、学习和提高;专业对应性比较强的老师,比如财会类、营销类专业和经济学理论,设计类、艺术类专业和文化学理论,环境类、化学类专业和生态理学论,因为关系更直接,相关老师可以也需要先行掌握。2.关于“怎么才能融入”。这给问题本身,说明此项教改有难度,越难,越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怎样融入的细节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讨论室、会议桌前无法解决。现在的问题,还是要先解决如何看待融入的问题。态度决定一切。我想先说说专业教师掌握一点思政教学“技能”的好处。思政教学可以超越具体专业问题,在更大范围分析思考问题,
可以提高语言的逻辑性,进而提高教学的说服力。比如临江学院的老师在讲废水治理、空气检测等课程时,如果结合我党强调的新的生态观和“两山理论”,用简洁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可失去一点金山银山,也要保护好子孙万代的绿水青山”,三个句子,就能把我们党生态观的演进发展简洁、生动地解析出来。思政课语言比较重视理性分析和逻辑力量,老师课堂语言的逻辑性、深刻性和说服力提高了,对课堂效果的提升肯定有好处:可以增进课堂互动的思想性,可以帮助同学换视角想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虚实结合。专业教师上课融入思政元素的另外一个“好处”,对培养一代“三观相同”的接班人有意义。社会对这一代年轻人有这样那样的抱怨,这不能简单怪他们。家庭、学校的引导责任尽到了吗?就事论事、就专业谈专业能说服他们吗?怎样培养我们的学生登高望远、综合分析的能力,每一位作为成年人“过来人”的老师,都要考虑和积极实践。比如,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对职业信心不足,犹豫彷徨。我们当然可以结合自己的磨具、服装、精细化工等专业的未来,和他们谈职业生涯。但很多同学喜欢和其他专业毕业生比就业环境、舒服程度和收入高低,你硬要说让他们艰苦、吃苦、甘于清贫,他不一定听不进去。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更
宽广的视野引导学生看职业,用“大道理”引导“小道理”,这就需要哲学思维了。我和学生座谈,经常有人问:刚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什么最重要?这里可以先用“联系观”做点分析:世界上的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事物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复杂的,有一因多果,也有一果多因。但在所有联系中,总有一个因素是主要因素,这就是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联系。有的同学进校不久就抱怨自己缺乏专业兴趣。问题是,“专业兴趣”这四个字,企业关注的是前面两个字,是你的职业(专业)积累,而不是后面两个字,不是你的个人兴趣。除了一定的专业基础,我们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还有什么竞争力呢?这是决定就业竞争力的主要联系点。当然,事物也是一果多因的,就业竞争力还需要你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精神、合作能力甚至其他资源等,这是其他的联系点。有的同学总担心本专业没有大的前途?老在和外部的一些一些条件比。马克思主义的“内因观”认为:外因很重要,所以不同行业、岗位的差异永远存在;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什么工作岗位都有精英阶层、大众人群和落后人群,同样环境条件下,个人内在的动力、努力和能力是决定性的。内因在决定一个人是否在单位里走在前列、受人尊敬的作用在于: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坚持精神。你说你的专业不理想,“巨匠在限制中表现自己”,能在平衡木抢翻跟斗的人,比
地毯上“后滚翻”的人要惊艳得多。越有局限越能显出能力。那些不轻易“跳槽”,能在单位坚持留下来努力若干年的毕业生,最后都成为了企业的中坚力量。有的同学会说,师哥师姐很多都抱怨工作我们这个行业不好,找不到感觉呀!这里我们可以用“规律观”来分析。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固有的规律性,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这样我们可以和学生分析:1.理想和现实有反差,是年轻人刚工作的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每个人在刚走向社会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迷茫。因此,刚工作的毕业声由于迷茫而抱怨工作不好,很普遍,很正常,但不能准确说明工作的好坏。2.因为刚工作容易出现理想高于现实的反差,因此刚开始工作时,就要提醒自己不能太挑剔,要避免高不成低不就,要分析师哥师姐抱怨的两面性,要知道这种抱怨往往随着经验的增长而消失。3.坐等年纪大了“成熟起来”不再抱怨,是消极的态度,尽快消除反差的通常规律是,工作以后要给自己设定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社会未来需要的目标,然后再定一些阶段性小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这些目标,就能找到感觉。4.一般规律是,只要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尽心工作和创新努力,只要能坚持三五年,一般就可能成为岗位、单位的骨干,那时就会对工作有了一些兴趣和热爱。5.如果毕业后到了单位实在感觉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要马上急于跳槽,因为这时
候可能还看不清楚,坚持一段时间,再决定是不是离开,这也是一个规律。6.如果决定了要跳槽,一般而言,也要从自己的积累、特长和情趣等综合因素出发,选择新的岗位。尽量不要离开专业太远,尽量在新单位有了着落后再“跳”,这些都是保证心态好、竞争力强的基本规律。二、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一种新的工作要求?杭职院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堂的教改实践,已经坚持三年了。现在提出要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先后的两个“融入”,有的老师担心,两者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又要另搞一套?(一)有密切联系1.职业素养中的部分内容,就是思政的内容。比如职业素养中的“敬业精神”,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比如通用职业素养中的反思素养和思政教育的批评自我批评作风,职业素养中的应用素养和思政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学风,职业素养中的意志素养和思政教育的克难攻坚精神,职业素养中的道德素养和思政教育的诚实守信,职业素养中的社会素养和思政教育的团结合作等等,其实讲的是一个东西。2.职业素养中的部分内容,是思政内容的细化。比如专业职业素养中磨具专业的“一丝不苟精神”,是思政教育中“认
真负责态度”的细化;会计专业的“不做假账”要求,是思政课中“诚实守信”的细化;旅游专业的“微笑服务”,是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友善”的细化,等等。3.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40条中的方法,很多和思政课的融入可以共用。比如专业讲授、发言点评、学情分析等规定教学环节,比如班级新规讲解、学生问题分析、课堂难题解答等可以“发挥”的机会,都是“两个融入”可以通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有密切联系,方法也自然有可以通用的地方。(二)有一定区别1.思政内容相对宏观,职业素养内容相对微观(所以说,职业素养有些内容是思政内容的“细化”)。在这个意义上,有些职业素养的内容不足以说明问题、引导学生时,就需要掌握思政教育的特有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跳出圈子想问题”,提高引导学生的效用。2.职业素养内容和技术技能专业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思政教育有些内容和职业素养内容高度一致,因此和技术技能专业联系比较直接;但也有一些内容“高于”职业素养,特别是涉及方法论、政党观、国家观的那些内容,和做人做事“大思路”有关,因此影响人技术技能发挥的作用,相对要间接一些,更为潜移默化一些。比如同样是“海归”,有些是在欧美国家找不到感觉、感觉国外个人“资源”少、遇到了发展“玻璃天花板”、国内发展机会多回来了;而那些已在欧美国家的学术
界、科技界占有一席之地,工作环境和收入远远优于国内的“海归”,他们的回归,更能体现国家意识、民族情怀思想作用的力量。这种情怀不是一般职业素养可以解决的,是国家意识、民族情怀这些做人做事的“大思路”起到了作用。3.思政和职业素养有一些内容不交叉关联少。比如思政教育中的外交观、和平观、国防观等,比如职业素养中专业职业素养中的某些内容,如酒店专业的发型要求、汽制专业的“一次交检合格”等要求,就非常具体了,完全是专业领域的特殊要求了。4.职业素养不少内容可以少讲不讲,主要通过实践操作、规章约束等手段提高来养成。但思政教育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当然也可以在借助其他教学辅助手段过程中加以灌输。思政思政,是以思想性为特征的,思想的东西,需要分析和语言传播。5.思政教育的有些内容,职业素养40条方法不都用的上,需要创新方法。三、思政元素怎样融入专业课程?这个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今天还没法谈具体方法。我们还缺乏充分实践,我也没有听过比较多的这方面的教改课程,还没有发言权。我只能从怎么融入的大思路上,谈“一、二、三”点。1.解决一个认识问题。思政元素不单纯是政治,也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一种认识方法。“科学武装头脑,人文滋养心灵。”思政内容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对提高教学
效果、引导学生成长有好处。技术技能是解决“物”的问题,但技术技能是由“人”来掌握的,这个掌握基础技能的人,动力怎样、状态如何、努力不努力?技术技能本身解决不了,这就是我们的技术技能教育有时事倍功半的原因。把专业内容和认识工具结合起来,专业老师就如虎添翼了。2.解决两个遗漏问题。就是要珍惜资源,把我们杭职院经过群策群力反复推敲提炼出来的、大家手边都有的那两个“40条”、“30条”,首先也好进一步学习好掌握好。我说的是《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方法指南》和《思政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要点30条》。这是大家协商、反复提炼出来的,里面都是“干货”。也正因为是“干货”,比较简要,因此需要联系和展开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深意。3.解决三个基本平台。我们在专业课堂上有很多结合“思政”元素的机会。我觉得,以下三方面可能是最重要的,需要我们一起创新实践。我最近看了动漫学院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的一些做法总结,非常有意义。希望各个院长和书记也能把自己学院的一些好做法整理出来,推动进一步研究和借鉴。我结合他们的案例,谈一下解决融入的基本平台问题。第一个基本平台:专业讲授。课堂讲授,是最充分、最直接传播思想的平台。专业课程都是有一定的理论背景的,导游理论和实践课,都会遇到怎么看待中国人“全中国”、“满世界”到处跑的旅游现象,遇到导游和游客之间许多难以协调
的认知差异,在细致讲解导游学相关理论的同时,如果结合思政课中“物质和精神”作用和反作用的理论,结合导游和游客之间导游始终处在“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理论,有些问题就可能多一些深入分析和以理服人的视角。园艺专业郑慧俊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把在寝室里养植物作为园艺专业寝室文化的规定动作,把树木栽培养护课程以种苗繁育作为期末成绩,通过让学生有机会每天早晨和课余回到寝室对树木栽培的观察养护,培养学生对天气关注、树木长势观察、随身带枝修剪等专业技能和责任心。其实这样过,也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开展实践观、联系观等思政元素的引导,平添了一个优质大平台。第二个基本平台:点评结合。课堂学生发言、小组汇报之后,教师的点评如果能在专业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基础上,引进一些思政元素,可能引导的效果更好。王启宾老师在讲授《故事漫画创作》课程时,安排学生分组,每人手中一张纸,根据老师语言描述,每人在规定时间内在纸上分别画出第一次描述的图像。然后将画纸传到第二位同学手中,每人在规定时间内再分别画出第二次描述的图像。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次描述结束。作品绘制出来后分组讨论,选出本组最佳画面,由组长汇报展示评奖。然后以项目组为单位对作品进行大众评审投票,并选派代表点评。这个安排在锻炼学生、协调沟通、时间观念及多向交流等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素养的
同时,也给教师最后从艺术类学生喜欢强调个性、时间观念不强、现代动漫产业上下游关联性已经高度紧密等具体实际出发,虚实结合地将“大局意识”、“合作精神”、“纪律观念”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师点评之中,提供了机会。陈元媛老师在讲授《定格动画创作》这门课程的中期制作模块时发现,因为要使用大量黏土和卡纸等耗材,下课时工作室纸屑和黏土废料经常到处都是。为了帮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她认为光是不断提醒是不够的。她在每节课下课时,对卫生状况好的和不好的进行拍照,然后在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展示,这就给“文明观“、“荣辱观”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搭建了平台。第三个基本平台:借用载体。课堂上介绍规章、布置作业等环境,是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的良好载体。比如,企业规章或班级规定,是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介绍规章制度时,也是培养学生纪律和规章意识的重要机会。余逸老师发现艺术类学生强调个性,但规矩意识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纪律和规章意识,在每次授课的内容中,都会尽量穿插对应的一些企业规范,如移动端的行业规范、入门技巧、面试原则等。纪律观念,变成了具体的企业规章和业务规范,对学生纪律规章意识的引导很自然。再如,来洋老师发现学校设备借给学生常有损坏的情况,就在班里建立了学生租借设备填写设备租借承诺书的制度,明确标注设备
的具体价格和偿还责任。学生签订责任书责任意识得到提高。实训课分组外出拍摄有时要去较远的地方采风,存在安全隐患。来洋老师不想把学生限定得太死,就建立了实训课业报告书制度没,要求学生如外出拍摄需填写报告书,上报具体行程并签订安全责任书;他按照报告书上的时间表,跟学生通过微信视频,远程监管学生的拍摄情况。这个过程中,其实搭建了一个思政教育关于自由和纪律、个性和规范的教育引导平台。关键看我们怎么运用了。当然,除了上述三个主要方法外,课堂上的作业点评、单元总结、学情分析等等,都是各位老师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借用载体。四、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建设由谁负责?各位老师很想多一点资料学习,心情可以理解。但思政元素教学资源的积累,不单纯是思政教师的事情。相关书籍的提供,如《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哲学案例分析一百例》、《哲学趣味案例》等,思政教师可以先辛苦一下,到新华书店浏览选择,然后再请些专业教师看看,听听他们的感觉,争取给我们在座的教师们选一本适合的书,活跃思维,打开思路。适合专业直接使用的思政融入的教学资源,比如哲学方法论,思政融入的具体方式方法,单靠思政老师肯定是完成不了的,这是个交叉学科任务,要由人文社科部的思政老师和分院的专业老师共同努力完成。可以作为若干个思政课题,
列入计划,连续几年做下去,每年出一点成果。这个成果,首先是有助于推动育人教学质量的提高的成果。同时,由于跨学科容易产生交叉优势和新意,也完全可能在论文、课题和教改奖项方面出一些创新性成果。五、专业老师对思政相关概念和理论不是很清楚,思政素养需要培训提高,否则不仅不能通俗易懂地传达给学生,会不会还出一些严重问题?由于我们思政融入的时间还不长,我们对融入的方法选择、环节细化、常见问题、重点难点等,还缺乏足够的充分的实践,因此在我看来,现在大面积培训的时机还不成熟。还是先通过座谈交流、骨干实践、重点研究、定期研讨等推动实践的过程,尽量多积累一些经验,积累一些比较好的思路和方法。那时才可能再大面积进行培训。在这个过程没有完成的时间里——人文社科部做好几件事情:安排思政老师参加各专业老师的融入实践研究;给专业老师提供一些值得自学、简洁管用的书籍;为今后的培训做好思政和业务上的酝酿准备。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的任务:根据学校要求搭建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指导小组;组织专业和思政老师骨干力量建立联合攻关小组;安排好组织观摩、拍摄微课、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的工作计划;提示和组织攻关小组在充分实践过程中,定期讨论分析,注意总结提炼,争取尽快发现和培养几个比较成熟
的融入案例;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条件具备时适时对全体教师开展相关培训。在座各位专业老师的工作:一是积极实践,充分积累经验。二是比干边学,包括多读书,注意钻研职业素养融入、思政教育融入两个小册子,以及身边老师正在探索的一些有益经验,在边实践边思考的过程中提高能力。三是要注意在实践中,挖掘本专业教学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如果在座每位老师能够多挖掘一些,形成系统一点的运用点,对今后全体教师教学法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六、思政元素融入的“四个不是”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是一件新生事物,一些老师脑子里还有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顾虑。最后我想说,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1.不是为了融入而融入,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主要是为了提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2.不是要在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之外另搞一套,而是在原来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借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东风,继续深化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的工作,使之提升为思想文化素养融入专业教学的工作。3.不是没一节课程、每一个章节里都要搞思政的融入。思政内容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万金油”。思政教育的作用只有在可以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时候,用起来才更有效,
才不至于“弄巧成拙”。但请各位老师注意,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融入太多而是太少。所以还是请大家要积极思考思政内容和专业课程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做一个把思想素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的积极实践者。4.不是思政内容一定要用太多的理论术语,只要我们真正掌握和实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学中可以用一点哲学术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描述出来。比如,我们用矛盾观(对立统一观)分析问题时,可以用俗语“针无两头利”;也可以用西谚“每块奖章都有他的反面”;可以用大文豪雨果的名言“历史没有垃圾堆”,还可以用经典作家的话“市场经济是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些都是对立统一观具体、生动的说法。但要注意的是,当没有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时,宁可用精炼、稍微“死板”点的理论术语,因为那是理论家们经过反复提炼推敲后的精练、准确的概念和判断。此外,即使不一定都用理论术语,即使一些理性分析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但要注意,每次理性分析,最后尽量用精练的语言强调你的观点。语言是思想的外壳,精练语言表达的观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摘要迅速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新时期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原因以此拓宽和踏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的思路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
原因分析
[摘要]迅速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新时期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原因,以此拓宽和踏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读: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将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传授给受教育的人,使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按其方向发展。很显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面临诸多原因。
一、从高校大学生群体角度分析。
1.目前,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满意度和思政课理论育人的有效度还不够高,学生对思政课持上不上无所谓,听不听都一样,就是为了混学分的态度占有一定比重。
2.高校大学生缺乏自我修身意识。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年龄和经验的不足使学生更多的向自身以外索求,而对自身修养忽视不见,所以大学生自我素养的提高非常重要,要把所学外化于身,内化于心,并努力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验证。
3.高校大学生政治敏感度不高。大学生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关心度不够,对时事焦点问题敏感度不高,学生往往为了加分和考试,才会去了解这些国家动态。
二、从高校教师角度分析。
1.高校思政课教师本身综合素质需要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水平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尤其是有关于教育、心理、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不仅要通今,还要博古。
2.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程度不高。我们都知道在大学里面,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高校辅导员。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职责,但实际是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并不高,事实上存在着育人工作中的不足。
3.专业课教师育人意识不强。"课程思政"下,要求专业教师也要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然而目前现实情况不尽人意。部分专业教师不能有效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觉得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学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来负责,忘记了学校教师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做人做事的责任,不能形成“三全”育人意识,影响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从高校管理研究者角度分析。
1.党团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党团干部对本身职责持消极懒散的态度,工作主动性普遍较弱。高校管理、服务人员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虽然参与意愿还是可以的,但由于自身也并不是很注重自我思想文化的提升,就是觉得将自己岗位应该做好就行,并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所在,对学生服务时,有时就会忽视了服务育人的重要性。
2.早先的思政教育研究多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地位、社会功能以及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角度展开,欠缺理论角度的分析深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做好长期持久的创新发展,才能不断助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兴衰。
3.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施顶层设计工程。高校应该有一个顶层的规划,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制度体制运用和建立。要对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把控和了解,建立健全领导体质、严密科学的
信息管理体制、完整的整合、监控、考评、激励制度,做到责任到人,高校各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协同发展。
4.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和实施,关键是要看学校对其重视程度。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注重的都是眼前的事务,对于这种细水长流的工作往往容易忽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投入精力不够,投入程度不强。
四、从家庭对学生教育的角度分析。
1.中国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力量,中国仍然是以家庭为基础单位的传统社会结构,把握这一重要方向标,对高校高校思政工作的长久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家庭孩子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关注不足。首先是父母本身忽视子女的成长变化带来的感受。其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不畅通。再次是家庭教育没有与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形成合力。
3.家庭教育不仅是学生父母的事情,是整个以家庭为基础的家族和整个社会的事情。作为家庭成员中的父母亲,爷爷奶奶等亲属,都要多阅读相关书籍,互相交流经验,定期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与学校一起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措施,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郝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问题和有关途径.
现代交际2019(07)
[2]杨家利.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现代交际2018(07)
[3]刘露倩.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发展纵横2017(12)
项目信息:本文系2018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8BSZ045。
作者简介:白帅(1975.10-),男,满族,辽宁辽阳人,法学硕士,沈阳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十一: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
P> “课程思政”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合到不同类型的课程教育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进一步优化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使其他课程始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为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要注重课程教学德育目标的引导作用,深入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课程思政”改革全面展开,在教好书的同时育好人,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保驾护航。
一、“课程思政”教学的德育目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资源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和专业课(以下简称“专业课”)是学校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课程,以这些课程为载体,促进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完善构建,为学生打造一个广阔的思政知识学习平台[1]。培养学生思政素养重点在于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实现良性发展,注重对学生思政状态的准确掌握,并通过思政内
容的有效融入,逐步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信念、道德品格,使之能正确应对和有效解决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多留意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针对各个专业学生实际设置和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追求个性化发展中注意与当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保持一致,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迄今为止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有些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没有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应遵循的原则出发,制定可实施性较高的教学改革方案。“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要认识到这一改革推进中,应起到促进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在培养人才上的良好互动,各自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但调研发现,专业课教师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掌握不够,有的顾此失彼,有的过犹不及,极大地损伤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这就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结合自己课程特点恰如其分地选择相应的思政元素,尽可能挖掘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
素的有机融合。另外,在一些专业课中受制于体制机制不活,课程思政教学部分通常流于形式,这就导致思政教育体现出较强的主观色彩,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将思政内容讲解独立出来,导致整个课程出现教学内容分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有关知识,并且不能保证思政内容在这些课程中的系统呈现。
三、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措施分析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取得成效,需要我们围绕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剖析、总结与反思,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应对策略。(一)注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提升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专业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1.增强教师对专业学科思政教育功能的认识学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需要依靠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的协作配合,优秀教师不仅是指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最主要在于以德育人,做好学生的道德榜样。专业课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时,应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其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即是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加大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育。突出教师对学
生知、情、意相统一的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指导。
2.明确“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专业学科始终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专业性较强,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错误的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会削弱这些课程的学习,并且会影响教学内容进度。因此,为了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注意到“思政元素”在专业学科中融入的必要性,处理好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间的关系。只有在思政内容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避免出现生拉硬扯的现象,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关键。思政内容体现在专业课教学中,能提高这些课程的教学效能,进而达到育人功效。例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古代传统文化的所颂扬的礼貌待人、文明谦让等方面的内容,能在保证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又在不经意间促进了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3.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水平专业课教师是教学实践中的主体,能起到指导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的作用,为了确保思政内容和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在教师对思政理论有系统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思政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师思政理论水平的提高是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实现的,要求
专业课教师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系统学习,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利用这一理论引导作用,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保证专业课教师能很好开展教学活动。并且专业课教师应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为学生提供教育价值较高的思政教育内容。如当前一些学校为专业课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政治理论教育培训,促使教师掌握新的思想政治动向,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实践。
4.提高教师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当下,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爆炸、网络信息满天飞,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对错误言论进行有力抵制和批判,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这不仅能保证专业课教学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也是促使学生能抵制错误思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要坚持思政教育基本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教师政治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3]。例如,社会学教师可将当前热点问题引入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辩论,最终总结归纳出见解独到且正确的思想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思考能力,使得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能准确辨别真假善恶美丑,为学生顺利成长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5.健全“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健全“课程思政”体制机制,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的深入提供借鉴,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实际,完善专业课教师的绩效考核管理,将专业课程实践开展中思政教育的结合情况作为教师考核重要指标,从而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大对思政教育的认识,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到学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中,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水平。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有针对性的改进专业课教学,避免专业课教学出现形式主义的现象。例如,目前学校教育工作将“课程思政”教学引入到教育体系建设中,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研究,从而确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化自身思政内涵,真正做到以德育人,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将考核机制落实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将教师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和年终考核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联系起来,进而发挥体制机制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二)深入挖掘专业课包含的思政元素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和不同时代下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加强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不断挖掘开展“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现多门课程的联动。1.明确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差别要想保证“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机融合,应根据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思政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挖掘专业课开展中的思政元素。高校学
科类型较多,不同课程类型对应的思政元素含量不同,要认识到不同类型专业课间的差别。思政元素挖掘要循序渐进,在找准挖掘关键点后确定教学开展流程。其中哲学社科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含量较高,新的教学背景下,各高校加大了对哲学社科课程教学的重视,要在这一课程实践中,丰富学生道德素养。
2.认识“思政”挖掘是连续性工作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一项持续性工作,由于思政元素会随着时代发展产生相应变化,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充实思政教育体系。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水平的提升是以已掌握理论知识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实践来加深对思政理论的认识,即是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的过程,是一个思政元素不断补充的过程[4]。另外,思政教育育人功能实现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思想、新战略,从这些先进理念中提取思政内容。3.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的合作要想实现思政内容和专业课教学充分结合,还需要加强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间的联系,在教师互动沟通下,帮助专业课教师掌握一定思政理论知识,在“课程思政”教改方面有重要意义。专业课教师理论水平和思政素养的提高是保证其能发挥“课程思政”教学作用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加
强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间的合作关系,以便促使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而实际教学开展下,还存在不同课程教师沟通机会有限的情况。例如,有些专业课教师通常对思政内容实质、其中的重点内容以及思政元素和专业课教学有效融合措施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搭建起促进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间的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一定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教师合作意识,能在专业理论知识深入探讨以及先进教学理念碰撞下,强化自身教学能力。如在举办专题研讨活动、集体讨论备课、合作撰写论文等多样化合作形式的应用下,可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
4.注重顶层设计,实现多门课程相配合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多门课程配合开展同样是推动“课程思政”良好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多类学科共同作用下,做到思政元素全面挖掘,促使学生在不同类型课程教学中掌握相应的思政知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时,首先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思维,确定好统一的思政教育目标,利用专业课教育方案的载体作用,将目标划分到各个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改精细化管理,从而在多个课程协调开展下,实现预期的思政教育目标。(三)致力于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学间的有机融合在挖掘出“思政元素”后,适时引入现实问题,实现“思
政元素”和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1.将现实问题引进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需要从现实问题
中掌握先进思政知识,要求教师将现实问题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能优化思政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真正做到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的充分体现。例如,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时,可将美国和欧盟政客试图扼杀中国飞机制造业发展的案例作为知识导入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到相关资料收集中,认识我国飞机制造业面对外界因素影响采取的应对策略和取得的成就,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爱国激情,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精神。
2.明确“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的结合途径思政教学和专业课教学间的有机融合的实现,首先要找准“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间融合点,利用有效的融合方式,建立起两者间的较强关联,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自然引出思政内容,实现思政教育全面开展。如对于一门课程而言,要求教师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为主要目标,遵循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设置思政元素融合方式,有目的的进行专业课教学。以民政、社工类课程为例,这类课程知识和思政内容间的联系较紧密,这些课程所倡导的“爱心、责
任、服务、奉献”的社工人文精神本身蕴含着较为浓厚的“思政元素”,同时要从专业课程内容出发,在专业知识基础上融入适当的思政内容。同时还应确定课程思政目标,发挥专业课在思政教育目标实现上的作用。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意义,针对“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以“思政元素”在学校专业课中的有效融入为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改革措施,要将思政教育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逐步完善学校思政教育体系。
【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11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