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3篇)

时间:2022-12-02 15:55: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3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表(试行)  评价项目评价要点  符合程度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  教学目标  (1)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3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3篇)

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表(试行)

  评价项目评价要点

  符合程度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

  教学目标

  (1)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2)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条件

  (3)学习环境的创设(4)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指导与(5)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教学调控(6)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7)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学生活动(8)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9)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10)课堂气氛的宽松度(11)课堂气氛的融洽度

  (12)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果(13)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14)师生的精神状态

  (15)道德观点的探究与道德情感的提

  学科特色

  升(16)情境的创设与活动实践的引导

  (17)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与行为指导

  其

  他

  A

  B

  C

  D

  评价等级

  评语

篇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内涵、

  方法与案例

  作者:冯少玲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22期

  【摘要】部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使用,意味着一线思政课教师将展开新的教学改革探索。探寻多样化且行之有效的学习评价方法,已成为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性评价是一种内部非正式评价,也是有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有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两种类型。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习评价;内涵;方法;案例

  2016年,部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使用,意味着一线思政课教师将展开新的教学改革探索。随着新课改深入推进,学习性评价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学习评价机制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制约了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探寻多样化且行之有效的学习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多方位的学习评价机制,已成为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道德与法治》学习评价方面,我们已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了评价的方法与内容,获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在此,笔者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评价的内涵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进行阐述。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的内涵

  学习性评价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际基础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评价理论与方法。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学习性评价的权威专家布莱克(Paulblack)教授认为:“学习性评价指任何其设计和实施的首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澳大利亚评价专家提出:“学习性评价承认评价应当发生于正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评价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可以用于促进教学过程。”结合有关研究成果概述可见,学习性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为目的的内部非正式评价,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习性评价兼顾过程取向和目标取向,其根本特征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开展学习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是《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它由对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构成,着重通过解决情境化何题的过程和结果,评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水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相关规

  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相关要求和贯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要求为评价依据,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来检验学习的效果,诊断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评价获取反馈信息,引导《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方向,调控教学进度,改进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质性评价方法

  质性评价是指以人文主义为认识论基础,通过文字、图片等描述性手段,对评价对象的各种特性进行充分揭示,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的教育评价活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中,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儿童作品分析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师根据评价指标要求,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能力和行为,以及所表现出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的一种方法。观察法一般需要制作观察记录,记录观察到的各种信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中,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

  2.访谈法

  访谈,就是研究性的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代表的总體的一种方式。尤其是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访谈法广泛适用于教育调查、咨询等。访谈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在访谈前一般要先拟定访谈提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中,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还有教师的家访、教师与其他教师针对评价对象的交流、教师与评价对象的同伴交谈。

  3.问卷法

  问卷法是指调查者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就调查项目编制相应的问题,序列按一定的原则排列,编制种种不同形式的书面试卷,分发给调查对象,请求书面回答,然后对问卷回收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果的研究方法。其优点有:一是标准化程度高;二是匿名性强;三是效率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中,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

  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问卷类型主要有: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标准化间卷和自编问卷、速发问卷和邮寄问卷等。

  4.成长资料袋评价法

  成长资料袋属于档案袋评价法,汇集能够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情况的各种资料,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和学科素质发展状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中,成长资料袋评价法要求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5.儿童作品分析法

  儿童作品分析评价,是由美术作品分析评价而来,引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评价,然后进入小学低段品德评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中,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量化评价方法

  量化评价是指通过将评价内容化为可以量化的数量,经过测量这些相关数据,并以量化统计方法来分析结果数据,最终达到评价的一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测验法。测验法主要有诊断性测验、成绩测验、学能(学习能力)测验等类型。

  采用测验法,要考虑信度和效度。测验法的信度,是指一种量化评价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在同样条件下重复测量,其结果具有一致性的程度。测验是否有价值,就必须考察测验的质量,包括它的稳定性、可靠性。测验法的效度,是指一种量化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即测量结果中包含欲测特质的信息量的程度,即是测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篇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1/11

  ·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挚爱生命,热爱自然。·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二)行为与习惯

  2/11

  ·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愉快、积极地生活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向上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3/11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设计与制作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课程内容”说明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一、教学建议(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4/11

  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1.教学准备(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

  5/11

  (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

  (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活动组织(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宜,选择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开放地组织活动

  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

  4.活动指导

  (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

  6/11

  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问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

  (3)提高活动的质置

  ·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是,灵活应对。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愚,不断改进教学。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

  本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

  7/11

  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

  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

  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

  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三)评价的注意点

  1.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

  教师应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

  8/11

  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不能用评价结果对儿童分等、划类、筛选,甚至作为惩罚儿童睁依据。

  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题,改善教学,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缩写的主要依据

  教材的缩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本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准确2.科学性原则

  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必须符合小学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合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

  3.理实性原则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现实的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

  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内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需要,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

  4.综合性原则(三)教材的范围

  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

  9/11

  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教科书)可由各地或各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选用.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充分地开发并有救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材料、音像资料;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的活动;师生、

  按照课程标准缩写并经教育部审定批准的教科书应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资源,认真学习、研究教科书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可以为教师深入理解本课程并进一步创造课程打下基础。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

  (二)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

  通过促进同伴互动,充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通过加强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

  (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学校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合作,结合学校有关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本课程获得丰富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开辟学动场所,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为儿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3.挖掘图书资源、媒体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的图书资源,促进儿童、班级、年缓和学校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充分利用与本课程教学有关的电视节目或其他音像材料。

  4.利用网络资源

  10/11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11/1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3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