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7篇)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教育公平与正义之我见 教育公平与正义历来是教育界及社会其他各界探讨的重大问题,追求教育公平与正义是教育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本文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教育公平与正义之我见
教育公平与正义历来是教育界及社会其他各界探讨的重大问题,追求教育公平与正义是教育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本文从教育公平和正义的概念,目前我国教育公平与正义的困境,以及相应的反思和探讨来探究此问题。
标签:教育,公平,正义
教育公平与正义是教育界人士关注的重大问题。“公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一般代表的是追求经济意义上的双赢,当事人不管身份、地位怎样,都有权利得到平等的对待,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而“正义”一词在《新书.述》中解释:“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由此,在古意中,“正”的字面意思和“直”是相同的,表示不弯曲、挺直之意;而内涵的意思则是与人的道德品德有着紧密的联系,指个人的言行正、品德好之意。而“义”也可写做“義”,上为羊,下为我,都是表示吉祥、和善的形象,所以“义”经常用来指对人有道德、心存善良的意思。之后先贤圣哲们更是把“义”作为言行的规范。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成为恪守多年的道德评判标准。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正义”的意思是“公正的,有利于人们的道德和事业。”这种解释也与古意一脉相承,所以“正义”经常不是“事物性”的所指,而是暗藏“人性”内涵,它是指在基本的公正基础上能够帮助弱势群体最终获得最大权益。
一、教育公平和教育正义的概念
公平和正义在各领域有其普遍的意义与作用,然而在特殊的领域也有其特殊的含义。在教育这个以“培养人”“塑造人的灵魂”的事业中,公平和正义又彰显了其独特的内涵。公平,特别是社会关系中的公平,大多是从经济这个角度来衡量,一般指资源的占有与分配问题。不过在教育领域,虽然也要考虑资源的运用问题,但更多的渗透了关于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问题,它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事业。教育公平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地域十分辽阔的国家来说是急需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杜绝追求过度的平等,把平等作为衡量公平的尺子,因为凡是力求各方面的平等、平均化,反而造成了不公平。所以在公平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教育正义这个人性化的尺子来衡量。正义和公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公平是正义的前提,没有公平也就谈不上正义。但是正义又比公平更多地体现伦理学的内涵,所以教育正义追求的是“人的关怀”,它要求“把人当人看”。根据罗尔斯的正义两原则,我们可以得出,教育正义的基本要求是:(1)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2)教育利益的不平等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它们必须使教育的权利向所有人开放;二是它们必须有利于处境最不利的社会成员。简言之,教育正义就是指教育利益分配要平等;教育利益分配要补偿最不利者。
二、我国教育公平和教育正义的困境
我国虽有悠久的历史,教育更是伴随着历史的车轮不停地向前发展的,但是回顾过去,所谓的教育带给人们的除了功名利禄,还有对人性的摧残和伤害,造就的除了少数的为官当政者,更多的还是“范进”、“孔乙己”式的中国人,那时的教育根本不是大众的,不是人民的,何谈公平和正义呢?中国人从封建的枷锁里解放后,才开始认真地探讨教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事业,而“人”的培养成为越来越多能人志士的目标。然而在教育公平和教育正义上我们还是面临着不少的困境。
(一)国家在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存在着不公平。据统计,2002年全国的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人民币,而城市就拥有了77%,而占人口60%的农村才分享了23%。中国社科院的李春玲博士认为中国教育的精英化阻碍了上下层之间的流动,这更加剧了城乡间的差距。他的调查还指出,1978年以前教育是偏向大众化、平等化的方向发展的,而78年以后教育的精英化和偏重城市已成为妨碍社会流动、促进社会经济分化的推力。城市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资源上已经占据了有利条件,如果在教育上也分享了资源的大多数,那么建立在广大农村基础上的大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堪忧。
(二)学校和学生被人为分为三六九等,这不仅不公平而且是不正义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在全国的各个省份都有自己的重点中学、一流中学,这些学校优先录取学生,享有政府大量的资金辅助,配备最好的教师,使用先进的设备。这一系列的“最好”导致大家都争先恐后去这几所学校读书,成绩好的靠分数,成绩不好的拼家底。小孩如果从小成绩不好,每次升学都要择校费的话,总共得好几十万,这哪里是教育呀,完全被商业化、市场化了。
在学校,还有些经常被忽略的学生,有人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局外生存者”,有一篇文章这样写到:他个子不高却坐在最后一排;衣着老旧,文具盒锈迹斑斑;老师上课从不提问他,他也从不举手主动回答问题(尽管有些问题他能回答);他从不交作业,考试多半不及格;他离群索居、郁郁寡欢,班上极少有同学跟他交往;但据我观察他非常有自尊心,如果被同学欺负,必定加倍还击;他也希望同学们接纳他,经常做些怪异的动作以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他的智力并不差,只是基础不好,缺乏学好的自信心。事实上如今,基本每个班级都会出现这样的“局外生存者”,他们有些学习成绩不好,有些家庭环境不好,所以老师和同学即便是不歧视他们,但也会明显忽略他们的存在。其实这些人正是我们群体的弱者,按照教育正义的原则,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对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和关怀。
(三)考试成为教育的指挥棒,成绩成为衡量教育的标准。长期以来,我们选拔人才就基本没有脱离过考试,从古代的科举制到现在的高考等各种考试,似乎只有这一种方式才能选拔人才。不可否认,现代的考试也成为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因为通过教育,通过考试,再穷的人,住在再偏远地方的人,只要成绩好都有机会上大学,走出贫穷。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是考试带来的一个十分有限的好的作用。更多的是千千万万的孩子在考试中、在题海战术中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磨掉了自己的梦想。在老师、家长、一切社会关系中,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简单化为这次考了几名、那次考了多少分。所以现在的教育偏向于应试、偏向于灌输考试知识,而不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不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不是教育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何其可悲,教育是正义的吗,是为了孩子未来能够顺利适应社会吗?教育恐怕只是彰显老师的教学能力,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当政者的控制能力吧。所以这种教育不是正义的,不是向善的教育。
三、反思和探讨
教育这个事业其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繁荣与引导作用要依赖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正如矛盾的两面性,教育需要国家政策的规范,法律的保护,经济的支持,文化的昌盛作为其后盾;而良好的教育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力资源,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那么教育中的公平和正义更是需要教育系统和体系的完善来给予保证。如今国家和教育部门也在從各个方面探讨教育公平和正义的出路。
现在有学者认为义务教育补偿正是教育正义的现实呼唤。他们认为在义务教育补偿中,因地制宜地改变处境不利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减少甚至消除薄弱学校,促使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得到迅速的发展,保证给予处境不利儿童应有的教育。通过这种办法,逐步使落后地区学校的整体实力提升起来,渐渐赶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从而突显教育公平和正义。当然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需要的资源与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在我看来,只要教育存在于人类社会,教育公平和教育正义就是各方人士探讨与试图解决的一个焦点。教育是向善的,但它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需要很多相关人士出谋划策来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完善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教育是人的教育,目的是使接受教育的对象能够不愧于“人”的称号,只要时刻记得这一点,我想要使教育体现公平和正义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学院出版社,1988[2]廖茂忠.义务教育补偿:教育正义的现实呼唤[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5,26(1):108-112[3]金生鈜.教育正义和教育改革的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4,20:3-7[4]周宏芬.教育正义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6.[5]蒋红斌.教育正义与局外生存者.东莞日报,2002.
篇二: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1.什么是公正?公正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它表现在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同侪、教师与学生等人际关系之中。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而教育公正包含更多的教育制度内涵。教师公正或教育公正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职业道德范畴。
首先,从公正的性质上看,公正可以分为报偿性公正与惩罚性公正。其次,从公正涉及的主体关系上看,有三类公正:“我—我”公正:自重——自己对自己的公正;“我—你”公正:人格对等的公正;“我—他”公正:对规范的同等遵守的公正。如何作到教育公正教师公正或教育公正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道德原则,怎样才能作到教育公正是一个既关系教师,也关系到教育体制的课题;一个既关系到教师的道德素养,也关系到他的教育素养和技能等方面问题的复杂课题。我们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修养角度看这一问题的。从这一角度看,要真正践行教育公正或教师公正是很不容易的。比如,教师的公正就在主观上受到自己情绪的好坏,客观上受到问题的情境性等等因素的影响。要作到教育公正,实属不易。以下列举教师在实践教育公正目标上应当注意几个方面。
1.自觉进行人生修养自觉进行人生修养首先是由公正的价值依赖性决定的。就是说如果没有价值观上的必要修养,理解和实践公正一开始就是不可能的。教育公正更是如此。没有价值自觉,就没有教育公正。教育公正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个适当地对人对己的问题。对人对己的公正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宽阔的胸怀和高度的使命感,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自制力和抵制压力坚持公正的勇气。公正看起来是一个很容易实现的道德原则。但实际上没有对教育意义深刻领悟或使命感,没有无私奉献的情怀,不具有较高人生境界者很难完全实现公正原则。公正的含义之中,“公平”与“正直”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的。前者指对人对己都应当一碗水端平,而后者则是指一个人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品质。一个自私或有偏见的教师很难作到教育公正。一个明哲保身、不能坚持真理的教师也难作到真正的教育公正。要实现教育公正,首先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公正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和心性修养十分重要。教师进行人格修养的重要核心是形成教育活动中必须的正义感。这一正义感既是教育活动进行的基础,也是教师克服困难、同不良职业道德进行斗争的动力所在。2.提高教育素养
教育公正的实现不能仅仅是一种心理的东西,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实践的法则。比如形式上的教育公正和实质上教育公正的矛盾怎样解决,就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原则的选择问题,它实际上主要是这一原则的实现方式的寻找的问题。所以,教师的公正的实现,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育技能上的素养。
有一个处理作弊的例子说明了公正对于教育技巧的需要。一位教师在监考时发现一个学生抄袭了一道一分的题目。事后,老师在这个学生的试卷上打分为:“100-1”。这位学生接到试卷后非常惭愧,立即找到老师,承认错误,要求老师将100分改回99。老师听后,在他的试卷上批了一个“99+1”,并对他说:知错就改就行,以后要特别注意,这一分是对你能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奖励……在这一例子中,教师的公正得以真正的落实是与他有高超的教育技能这一教育素养分不开的。所以教育公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一般教育原则的另外一种论证与说明。
此外,教师的公正的落实在许多方面都与教育管理的素养联系在一起。我们说过,教师公正具有制度化的性质。所以教师还应努力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加强修养,努力在自己的周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公正气氛,同时努力实践真正的公正。
3.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如前所述,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十分重要是因为惩罚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教育意义的。惩戒权一直是教师的职业权力和工具。现代社会由于人道主义倾向的不断强化,也由于儿童权利保护的立法努力的加强,行使惩戒权已经越来越困难。教师应当抵制无条件否定惩戒的教育意义的倾向。当然无庸讳言,惩罚也的确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措施。除了要注
意努力作到公正惩罚以外,我们还必须尽量控制地使用惩罚的方式。如何控制惩罚的量本身也涉及教师的教育公正原则。滥用惩罚同样是不公正的表现。所以惩罚的度如何把握、惩罚的公正怎样落实都是教师要努力探索的课题。
惩罚的公正也许还意味着教师应当具有疾恶如仇的品质。社会公正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刚正不阿是教师应有的品质。教师不仅要敢于同职业范围内的道德弊病进行斗争,而且应当具有对社会丑恶进行批评、斗争的勇气和策略。好人主义是不公正的温床。教师应当与之划清界限,成为社会的良心、社会的“清流”。
4.作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公正本身是一个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范畴。公正并不能解决教育中的全部问题。比如再公正的惩罚仍然是会对学生造成身心上的伤害的措施。所以就必须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又比如,学习生活中始终存在竞争。教师的任务是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我们知道,只要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胜者就只能是少数。那么,对那些在竞争中落败的学生怎么办?所以教师的公正必须与教师的仁慈相结合。教师用这一结合既可以增强教育公正的教育效能,也可以同时教会学生做一个既公正又仁慈的人。教育公正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古代社会或带有较浓厚的等级社会、专制社会痕迹的社会中,人格上的不平等使教师的“有教无类”之类的教育公正往往成为一句空话。现代社会是一个以民主、平等为特征的社会。在今天,教育公正既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同时社会公正也为实现教育公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教育工作者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促进教育公正的实现。
篇三: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教师的公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助于培养真正的集体对班级能否形成正确向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上的集体舆论学生是否具备正义感都是举足轻重的
教育公正的意义及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实现教育公正?
一、教育公正的本质在最为通常的意义上,公正即公平正义,它是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也是表现社会权利、义务和利益分配合理与否的价值尺度,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道德范畴。基本的教育权实质上是个人人权的最本质体现。教育机会平等权则是对社会成员受教育需求的基本确保,以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开发自身潜能,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教育资源的社会调剂原则在于保证社会的教育资源能够进行公正的分配,以限制人们占有教育资源差距的过分悬殊,进而提升整体国民的质量。二、实现教育公正的意义总体来说,教育公正对于实现教育目的,保证教育的正常运转进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公正对于协调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公正既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手段之一。一方面,教育不公正不仅会直接导致社会的不公正,而且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教育公正可以为处于不利地位者提供利益补偿和公平竞争、向上发展的机会,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与状态,消除社会性的不公正,从而平衡社会关系,维持社会公正。其次,教育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和谐社会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充分地自我发展。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建立公民权利配置的公平机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我认为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绝不仅仅得益于渊博的知识和外表,还来自于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态度。公正对于教师有特殊的意义,公正为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所必需的,它告诉学生是与非,它可以引导学生走向高尚。教师的公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助于培养真正的集体,对班级能否形成正确向上的集体舆论、学生是否具备正义感,都是举足轻重的。不公正的现象,让人内
心愤愤不平;不公正的待遇,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为了不使学生心灵造成扭曲,教师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平等。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感情用事,要对每个学生负责、要理智。所以仅仅偏爱个别学生、仅仅重视部分学生是为师之忌,是不明智之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学校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抽象的公正。教育上的公正,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孩子。用一个模式、毫无区别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孩子,那是漠不关心,不公正的最坏的表现。如果孩子感到别人眼里没有他,不想去知道他个人的小小的不幸,把他丢在一边不管,那么他会认为这是一种痛苦的屈辱和极大的不公正。很艰想象还有什么比由于不公正而产生的情感上的麻木更能摧残孩子心灵的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育的公正。第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
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班里有位男生,平时学习不好纪律也差,一天他上课和同桌打架,我问都没问就批评他,后来才知道不是他的错。作为老师本应该关心学生,而由于自己的偏心却批评了学生,这使我非常后悔,从此以后,在没有调查事情清楚之前我很少批评学生。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所谓“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如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历来是教师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因此,评价公正也是体现教育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赏罚”。第五,要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所以我认为教师的威信是要靠公正树立起来的。严格不严格是另外的问题,再严格的老师,如果能做到非常公正,那么犯错误的同学也会甘愿受罚。公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你才会赢得学生的心,你的教育才是有
说服力、有感染力。
篇四: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教育公正的理解
教育公正的理解
教育公正在概念上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公正,是指社会教育关系中的公正。其基本内容,诸如社会教育制度的公正、教育立法与司法的公正,社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等等。狭义的教育公正,则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公正。其中,教师(泛指教师,教育职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教育的公正是师德的重要范畴。范畴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以把握事物、现象及其本质特性、方面和关系的普遍本质的概念。是人们借以把握事物本质的“钥匙”。教育公正概括和反映师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必备的品质素养。教育公正作为师德的重要范畴,能在教师内心形成一种公正的价值信念,一种明确的公正的正义要求,能对教师行为公正性的判断、选择、评价和自觉调整起到指导,影响和驱动作用。教师道德体系中不可缺少教育公正,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教育公正。
篇五: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在文字传递信息的基础上配以生动的图画将理论转融入现实事例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更有利于培养正义情感提升大众对正义这一核心道德内容的认同
正义: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制度的正义中首要确定的是法律制度的公正,它是法治社会的道德底线;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不仅'蛋糕做大”更要分好,公正的分配制度是经济制度正义的基础;教育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道德培养的中坚力量,教育制度的公平更不可忽视。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三方面考虑,实现制度正义,为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正义制度有力地推动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又可以推动制度的进一步公平公正,二者相得益彰,实现双赢。与此同时,正义的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助推正义社会道德的形成。发挥正义在道德教育中核心作用的关键是实现制度正义,创造良好环境。
(二)培养正义情感,提升正义意识。正义意识的提升需要培养正义情感。正义情感可以调节正义认知、强化正以意志、支配正义行为。没有深厚的正义情感,事实上不可能有深厚的道德情感,那么道德教育也就只能流于表面,难以得到真正的实现。正义情感的培养在传统的理论宣传、知识讲座、书籍传播等形式的基础之上可以融入时代的因素,互联网时代可以借助微博、博客、微信推送等形式开展。在文字传递信息的基础上配以生动的图画,将理论转融入现实事例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更有利于培养正义情感,提升大众对正义这一核心道德内容的认同。
(三)实践正义理念,强化实际行动。“正义的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合宜性,因此它应该得到应归于合宜性的全部赞同”{27}。从正义自身出发,作为被大家认可接受的道德内容,它是一个实践性的名词。正义环境的创设、正义意识的提升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践行正义。而正义,也只有运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对象时才能充分显示其作用。正义行为是正义情感和正义意识体现的最佳形式,将之践行木身就
是正义意志的体现。只有在实践中秉承正义理念,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更好地促进道德教育的开展。反观行为公正木身,它就是一种无言的道德教育,体现着正义的核心作用。
总之,正义是社会道德的核心,是个人美德的首要内容,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础,更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公正”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我们追求公平正义是为了更好地改善道德环境。以正义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从而促进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注释:①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07.②宋希仁冲外伦理学史的正义观[J].中外伦理学史研究,1988(5).③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174.④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8.⑤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174.⑥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174.⑦[英]亚当•斯密,著.余涌,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3.⑧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3.⑨'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9.⑩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59.
{□}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一悠斋书评及其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12.
{12}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岀版社,2002.5:
174.
{13}胡解旺•公正:道德教育的逻辑范式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14}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
{15}万俊人•论正义之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J].哲学研究,2009(2):83.
{16}万俊人•论正义之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J].哲学研究,2009(2):87.
{17}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80.
{18}何怀宏•伦理学是什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32.
{19}[英]亚当斯密•蒋自强,等谴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卬书馆,1997:106.
{20}张洪高•正义: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教学与管理,2011(1):39.
{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0.
{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0.
{23}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3.
{24}[美]桑德尔,著•朱慧玲,译公正:该如何做是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213.
{25}张洪高•正义: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教学与管理,2011(1):40.
{26}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读书,2002(5):21-30.{27}[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0.
篇六: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一、如何实现教育公正,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自觉进行人生修养自觉进行人生修养首先是由公正的价值依赖性决定的。就是说如果没有价值观上的必要修养,理解和实践公正一开始就是不可能的。教育公正更是如此。没有价值自觉,就没有教育公正。教育公正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个适当地对人对己的问题。对人对己的公正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宽阔的胸怀和高度的使命感,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自制力和抵制压力坚持公正的勇气。公正看起来是一个很容易实现的道德原则。但实际上没有对教育意义深刻领悟或使命感,没有无私奉献的情怀,不具有较高人生境界者很难完全实现公正原则。公正的含义之中,“公平”与“正直”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的。前者指对人对己都应当一碗水端平,而后者则是指一个人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品质。一个自私或有偏见的教师很难作到教育公正。一个明哲保身、不能坚持真理的教师也难作到真正的教育公正。要实现教育公正,首先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公正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和心性修养十分重要。2.提高教育素养教育公正的实现不能仅仅是一种心理的东西,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实践的法则。比如形式上的教育公正和实质上教育公正的矛盾怎样解决,就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原则的选择问题,它实际上主要是这一原则的实现方式的寻找的问题。所以,教师的公正的实现,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育技能上的素养。3.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惩戒权一直是教师的职业权力和工具。除了要注意努力作到公正惩罚以外,我们还必须尽量控制地使用惩罚的方式。如何控制惩罚的量本身也涉及教师的教育公正原则。滥用惩罚同样是不公正的表现。所以惩罚的度如何把握、惩罚的公正怎样落实都是教师要努力探索的课题。4.作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公正并不能解决教育中的全部问题。比如再公正的惩罚仍然是会对学生造成身心上的伤害的措施。所以就必须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又比如,学习生活中始终存在竞争。教师的任务是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我们知道,只要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胜者就只能是少数。那么,对那些在竞争中落败的学生怎么办?所以教师的公正必须与教师的仁慈相结合。教师用这一结合既可以增强教育公正的教育效能,也可以同时教会学生做一个既公正又仁慈的人。二、教师的公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一般教育原则的另外一种论证与说明?
论述如下:1、公正是教师的一种重要品质
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它表现在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生等人际关系之中。教师对学生的公正主要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教师对学生的公正是教师公正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公正。如果对待教育对象做不到公正,其他的公正努力也就没有意义。2、教师的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教师能够对人对己作到公正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公正处理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就会有利于形成较好的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公正对待同事、领导,则有利于协调不同的教育职能,形成教育集体的良好心理氛围,从而形成教书育人的学校教育的内部环境;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教师公正的重点,这一种教师公正则有利于直接的教育、教学环境的形成。比如在实际教
育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由于教师对优秀学生的偏爱和对所谓差生或后进生的忽视或其他不公正的对待,后进生出于一种反抗心理,往往会强化其“捣乱”的倾向。其结果当然是教育教学秩序的混乱,最终是不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的。3.教师的公正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公正是人格的脊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虽然是对从政者说的,但对教师同样适用。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管理者。如果教师的行为是不公正的,除了同行、领导的舆论、谴责和制度的制约之外,最主要的是影响教师的威信。由于学生对教师公正品质的期望很高,教师公正与否,当然影响他在学生心目着的形象。一个没有威信或威信不高的教师注定将成为一个成就不高的教师。4.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教师公正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十分重要。这一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个体,另一个是对学生集体。对个体而言,教师公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之一。比如,教师对优等生的偏爱和对后进生的忽视或其他不公正的对待就既不利于优等生又不利于后进生的积极性的发挥。对前者的溺爱会助长其骄傲和浮躁的情绪,丧失其不断进步的动力;对后者的忽视当然更会损伤学生的自尊,打击其本来就可能不高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集体来说,不公正的教师行为会人为地造成学生集体的分裂。其结果当然是集体生活和集体建设的动力减退、集体对学生个体在德育和智育诸方面的教育性降低。5.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由于公正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所以教师公正本身直接构成德育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选择公正的生活准则,他自己就必须首先作到为人处事的公正无私。同时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往往是公正、无私、善良、正义的代表,对教师有非常美好的期待。这一美好的期待决定着当教师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作到公正办事时,他们就会感觉到公正的美好和必要,从而奠定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努力追求道德公正的心理基础。反之,当他们原本有着美好期待的老师不能公正无私时,不仅会伤害他们对于老师的美好的情感,而且会让他们怀疑显性道德教育课程所教授的公正本身的合理性,从而妨碍他们的道德成长。5.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首先,教师的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正直接从属于社会公正。比如在招生、评价等问题上,能否公正对待一切对象就是一个直接的宏观的社会公正问题。有些公正形态虽然属于微观的问题,但也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比如,课堂上的公正,虽然涉及的不过几十个人,但它一样属于社会公正的组成部分。如果考虑到几十个学生可能联系到的人群,则这一公正涉及的面会更为广阔。其次,根据杜威的观点,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因此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起点。如果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能感受应有的公正存在,那么学生将很难建立起公正的信念,最终会不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所以教师能否实践公正关系到一个社会公正的实现及其程度。终上所述,教师的公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一般教育原则的另外一种论证与说明。
篇七: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
浅谈教育公正
作为一个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不论以后是否会成为一名为人名服务的教师,我都很崇拜“教育”在这个词语。正因为教育的存在,人类的文明才能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才会发生那些我们至今还在回味的故事,例如在东方教育文化史里经久不衰传颂着的孔子与其众多弟子,或者说西方文明道路上的久负盛名的“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师徒情谊。在我面对教育这“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时候,我将上下而求索的是今天要谈论的关于“教育公正”的论题。
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公正”的含义是什么,然后才能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一般的认识,我们对“教育公正”的定义是: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切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宜的教育,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使个体得其应得,实现个性化地发展。通俗地讲,教育公正就是为个体的发展“量体裁衣”,为个体发展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当”或“相称”的教育资源。对定义稍作具体分析的话,这就涉及到三个层面:教育的社会公正(或教育的外部公正)、教育中的公正(或教育的内部公正)以及教育目的的公正。教育的社会公正与教育中的公正,反映的是对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是个体发展的手段。教育目的的公正指向个体发展的公正。个体发展的公正不是人为分配的,它是教育资源公正分配的必然结果。但个体发展的公正指引着教育资源的分
第1页
配,是决定教育资源分配的唯一尺度。更加具体地说,我们还要先区分一下“公正”与“公平”
的定义,公平的不都是公正的,但公正一定是要公平的,公平是公正的必要条件,内含于公正之中,是为公正服务的。正义的不一定都是公正的,但公正一定要求是正义的,正义成为公正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内含于公正之中,公正一定符合正义的要求。所以公正是公平与正义的统一。公平与正义是公正的两个必要条件,在这两个条件中,正义优先或正义至上。公平涉及利益的分配与交换,但公平的分配与交换不一定都符合正义的准则。而教育是正义的事业,教育必须符合正义的要求。所以,我以为,即便涉及教育资源的分配,使用“教育公正”也比较恰切。更何况教育公正不只是指向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公平”一词也难以涵盖教育领域的所有方面,我们本着至善的心态,果断从教育公正谈起。所以,在区分“公平”与“公正”的定义之后,我们逐个分析“教育公正”的三个层面。
第一,即“教育的社会公正”,换言之,也就是“教育的外部公正”。教育的社会公正致力于处理教育的外部关系问题,解决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的分配,它主要涉及教育制度。因此,教育的社会公正主要表达为教育的制度公正。一个不正义的制度,即便再有序,效率再高,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因此,教育公正首先要求教育制度的公正,这种公正不是教育自身所选择的,它依赖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制度公正在教育
第2页
领域的表达。古代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使等级制成为社会制度的主导形态,劳动人民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与贵族阶层的特权,教育制度没有公正可言。近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从而从依附关系中解放了人,确立了个人的主体意识,使社会走向民主平等。基于民主的政治体制,受教育权利才从身份沿袭中走出来,确立人人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与均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的社会公正是对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的分配,它以平等优先为价值取向,表现为教育权利的平等与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权利,尤其是义务教育限定中的基本教育权利,是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必须平等地分配给每个人,而不论个体的外在身份差异以及内在的发展差异,不受任何的社会排斥与歧视。教育机会均等是为每个人享受某种教育提供同等的可能性。有享受某种教育的同等可能性,并不一定必然享受到某种教育,它只是提供了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这种机会是面向所有人的,至于实际上谁能享受到某种教育,享受到什么程度,那是进入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外部公正主要解决教育实施前的问题。一个人没有受到某种教育,不能说是不公正的。但如果不给他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他没有争取这种教育的可能性,那肯定是不公平的。所以,教育的外部公正主张教育的平等主义。同时,教育的外部公正面向的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或阶层。它关心的不是个体应该享受到适合自身的教育资源,而是特定群
第3页
体、阶层在教育权利与利益分担中所占有的份额,如,在古代专制社会,劳动人民有无受教育的权利;在现代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或阶层教育权利的保护问题。只有在确认了“份额”在群体中公平分配的前提下,群体中个体教育权利分配的公平性才有可能与有意义。因此,教育的社会公正提供了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与受教育的机会,它遵循的是平等优先的原则,强调权利与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它是由国家意志来保证的,国家在起着控制与调节的作用。
第二,即“教育中的公正”,也就是“教育的内部公正”。教育的社会公正涉及的是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平等的权利与均等的机会只是给获得教育提供了同等的可能性。这并不意味着在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中,每个人必须获得同等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的外部公正不同,教育中的公正并不等于无差别的平等。真正的教育公正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不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绝对平等,恰恰是不公平的。这就是说,过度的平等是不公正的,公正允许差异存在。有人认为,教育公平就是不论民族、性别、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与个人条件,每个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机会相等,对每个社会成员提供相同量与质的教育,教育结果相等,人人有机会获得同样的社会地位、职业与收入。这是一种完全均等化的理想,而且是一种不正确、也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就想太平天国时期的人人均等的理想与做法一样。
第4页
教育中的公正关注的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应该享受多少教育资源,应该如何分配这些资源。其中主要是分配的原则与标准问题。由于人与人之间客观差异的存在,简单的平等分配对于每个人来说,必然是不公正的。就教育过程中资源的分配而言,古代阶级社会曾经过特权教育,在这一阶段,受教育是统治阶级与贵族阶层的特权,个人能否受教育以及受什么样的教育,视父辈的社会地位、阶层以及职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而定,而与个人的能力无关。近代以来,教育几乎都选择以学生的能力为依据进行教育资源的分配,统一考试成为衡量能力、选拔人才的公平尺度。即便是对科举而言,通过科举也有可能使下层阶级的少数知识分子改变自身的阶层身份,这也对统治阶级成员的地位或身份的世袭形成了很大的挑战,所以,以成绩优劣获得受教育的权利代替过去那种以出身或阶层获得权利,这是教育公平发展的进步。近代以来的制度化教育,从总体上来说,是以能力为依据选拔人才的精英主义教育体系。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的教育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制度化教育的精英主义,以终身教育为方向改造制度化教育,以学习化社会取代学历化社会,教育也因此从选拔能力向更好地满足个人的学习与发展需要转变,使能力公平观走向需要的公平观,主张根据个体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分配教育资源。能力公平观主张能力卓越者接受教育,这是精英主义的路线。需要的公平观倡导个体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选择所相应的教育,这是一种平等主义的教育路线。所以,在教育资源有
第5页
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即实行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保证所有人的基本受教育权利。然后,可以将特别的资源集中于少数精英,让他们致力于卓越目标的追求与品质的提升,即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坚持效率优先与精英主义。
第三,即“教育目的的公正”,也就是“教育结果的公正”。麦金泰尔说得好:“正义是给每个人——包括给予者本人——应得的本分”。[5]这说明,公正是面向每个人的利益分配,反映其应得,而不是多于其应得。一个人所得大于其应得,是不公正的;若所得小于其应得,则无所谓公正不公正,而是一种奉献性美德。这种美德是对于一般社会财富分配而言的,比如说,把自己的钱财捐献给他人,则是一种美德。但对教育就不同了,如果一个人考取了大学,也把它转让给其他人,这不仅不是美德,而且还有失公正。教育不可能作为一种捐赠物,即便作为教育补偿的考试“加分”,也需要谨慎又谨慎,否则极容易孳生教育腐败,严重损害教育公正。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是教育的永恒追求。教育公正是根据个体发展的状况分配其“应得”的教育资源。所以,教育公正的根本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上的平等要求一种个人化的教育学”[6],使每个人接受符合其自身发展水平的教育。所以,鉴于公正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因此,公正的教育也应该指向个体发展的公正,或者说是为了个体发展的公正。总而言之,教育只有回到个体发展的公正,回到人自身,以健全人的心智为目的,以促成人的灵魂转向为己任,
第6页
以人的全面与谐发展与人的世界的解放为追求,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教育公正。也只有追求个体发展公正的教育公正,才能够支持与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
当我写到这里,我不禁思考到以后,如果我也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我该如何去践行教育公正的信念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尊重学生人格与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第二,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三,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第四,要公平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赏罚”;第五,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各类矛盾。同时,我也在想,如果全社会能向重视国家司法机关司法公正与干部廉洁从政那样,关注教育公正等问题,那么,教育公正的实现也许便会有切实的保证吧。
第7页
【谈谈对教育正义的理解(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