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10篇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 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迅猛的发展和变化处于这种新环境下开发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
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迅猛的发展和变化处于这种新环境下开发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个性化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逐渐改变学生学习和进步方式教师教学和成长方式学校教育和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
子课题实验学校
课题研究报告
子课题名称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项目负责人:
刘伟
实验学校名称:
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冯庄小学
制表日期:
2010年12月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一、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劳动条件与内容等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地位、作用与实施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迅猛的发展和变化,处于这种新环境下,开发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个性化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逐渐改变学生学习和进步方式、教师教学和成长方式、学校教育和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我市新课程实验的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全面实施。我校适时开发并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我校教育基础和教育资源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课题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开展研究活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与探索。人类今天能够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具有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而能作到这样就必须从小手脑协调发展、具有手脑协调工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动脑训练的很多,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手脑结合、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课程却不多、也不被重视。然而,以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人类手脑协调的发展必须从小(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计划、有目的的去逐步培养和训练,如果错过了儿童少年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以后培养训练就将“事倍功半”,而且会影响人脑功能的开发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教育教学的实
2
ofrualdinkgwtesc,pbyhm
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从小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有利于开发人脑功能,最终可有效提高全民族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所以,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应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实践证明,学校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均得到了发展,学校也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
课题研究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1994年全教会上关于强调“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并指出“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贯彻执行2010年7月第四次全教会提出的“素质教育重在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孩子们从小就独立思考,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创造;素质教育,是让孩子们不仅仅埋头书本,而应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关要求;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题研究紧密联系了学校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各项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而为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最终是为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创新型人才,打下终身发展的必要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选择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及其认知结构,适时适量提高技术含量;还应及时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增加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对解决技术问题内在要求、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技术设计与实验的学习内容;选择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其主动探究、使其能形成基本技术素养和现代劳动价值观念的学习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
3
ofrualdinkgwtesc,pbyhm
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创新、自由翱翔的课程,是学生开拓潜能、发展个性的课程。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被看作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点。我校此次重点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就其课程的功能和课程的特性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必须体现以下基本特征:
1、动手与动脑结合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和操作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2、以项目为载体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一般的,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3、可感的操作对象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操作对象一般与可感的事物、问题相联系。除了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互动外,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过程更多地伴有与工具、与材料、
4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与物体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一作用,加深自己的学习体验,加深自己对材料、对工具、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在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认识。
4、多学科的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综合运用数学、语文、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伦理、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5、贴近现实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意义、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组织和设计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更富有弹性和开放性,应体现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特点,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6、开放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实践、家政实践、技术实践、职业指导四个方面。劳动实践涉及自我服务劳动、家庭生活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家政实践涉及内容有家庭理财、家庭烹饪、物品洗涤、家用电器安全使用等方面;技术实践小学阶段则有纸塑、泥塑、种植、养殖、信息技术等内容,职业指导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职业了解。一般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包括:活动导入: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由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5
ofrualdinkgwtesc,pbyhm
活动组织:教师集中进行动员,安排活动时间范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立活动的具体内容、形式、进程等。
活动开展:活动开展阶段,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有的活动可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当学生有需要时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总结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重在感受和体验、展示和表达,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积极和发展性的评价。
拓展提升:提出一些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延伸训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也可按以下过程操作:问题与思考——实践与活动——研究与讨论——收获与总结——拓展与创新。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1、加强领导管理,建立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管理和领导。建立责任制,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网,按规定配置并培训教师、安排课时、建立基地、落实研究经费等。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建立了教研员、教导主任和实验教师“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教研员吕霞主任和学校校长刘伟是课题研究的主导力量,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实验的规划与设计,提供研究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总结实验经验,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学校教导主任朱广俊是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主要任务是将理论转化为实施方案,具体指导和组织实施调控研究过程,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实验教师王美华、王艳、赵云龙是基础力量,其任务是实施研究方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6
ofrualdinkgwtesc,pbyhm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与研究,关键在于建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根据师资队伍状况,精心挑选学历层次高、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1)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和专著。
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材料,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每月坚持写教育随笔至少一篇,在反思中进步提高。(2)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3)积极参加上级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
2、开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
3.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研讨,不断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理论知识和做法,为加速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成长、尽快担当起研究课题的任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4.建立构筑学生劳动态度、操作技能、行为习惯、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5.不断探索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鼓励教师撰写研究论文.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分工:刘伟吕霞负责活动组织与联系,经费筹措,活动创意和总结,理论研究等。王美华朱广俊王艳赵云龙负责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
课题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7年5月)成立课题组,搜集和学习有关资料,提出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主要参加者的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刘伟,小学高级教师,枣庄市优秀教师,学校校长,课题主持人。有着严谨的研究和治学态度,并能自觉把研究成果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走在我市前列,在省、国家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曾在滕州、枣庄两市作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专题报告。王美华,滕州市首届“十佳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劳动与技
7
ofrualdinkgwtesc,pbyhm
术教师,山东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在省级教育报刊发表论文1篇,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评为省级一等奖和国家级一等奖。
吕霞,小学教研室主任,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枣庄市课改标兵,滕州市优秀教师,曾在省、市级以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担任市级优质课评比的评委。
朱广俊,小学高级教师,学校教导主任,枣庄市社会学科先进工作者,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市、省级奖励。
王艳,小学高级教师,滕州市骨干教师,滕州市优秀教师,滕州市首届“十佳班主任”教师,多篇论文获市、省级奖励。
赵云龙,小学一级教师,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多篇论文、教案设计获市、省级奖励。
课题研究目标:1、探索、构建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为总课题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资料。2、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3、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校特色。论证课题,向有关专家、教师介绍本课题的内容、目的及方案,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研究方案,明确各自研究任务。建立子课题。2、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10年6月)(1)根据研究方案和学校教研组计划进行实践研究。
首先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由于社会区域的不同,
各个地方和都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
和开发这些社会活动和文化资源。结合本地农村的现实状况,我们确立了以下几
个活动主题:1、蔬菜种植2、我是木工小能手。3、我喜爱的昆虫4、家乡小河
的变化。5、收集春联大行动。6、调查民风民俗。如,“我是木工小能手”活动,
我们是这样考虑的:冯庄村的家具制造工艺远近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是木工能手。
利用这一资源,我们和家长一起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家具制作流程,并参与其中比
较简单的制作工艺。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还亲自动手做了各种各样
8
ofrualdinkgwtesc,pbyhm
的木质玩具,有的学生还为老师做了木质粉笔盒。其次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是我们综合实践活
动开发和利用的有利资源。我们组织学生广泛的收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收集一些素材。我们也特别重视这些家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让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主要有:1、自我服务劳动:如整理书包、铺床、洗涤衣服等。2、“争做父母好帮手”活动,如做饭,整理房间等。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了劳动成功的喜悦,懂得了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的劳动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同时也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第三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我校面积较大,学校开发了一片面积大约5亩空地作为蔬菜种植园及花卉、苗木繁育基地,基地内花卉、苗木四季常青,既能绿化、美化校园,又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为此,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制度,明确了校长、班级负责制,形成了校班管理网络,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开展了劳技教育和劳动实践。学校自编、自选了劳动实践内容,建立了实践档案,要求教师有实践活动教学计划、教案;班级有实践活动和成绩考评记录;学生有劳动技术实践学习作业本、学期小结。并规定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场所的实践活动不少于16课时,确保了教学效果。2008年12月,学校被评为“枣庄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
(2)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材料,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每月坚持写教育随笔至少一篇,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研讨,不断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理论知识和做法,为加速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成长、尽快担当起研究课题的任务搭建良好的平台,不断探索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鼓励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同时积极参加上级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及时作好记录,收集材料。
9
ofrualdinkgwtesc,pbyhm
(3)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织学习理论,交流研究过程。每学期举行一次课题研究汇报活动。
(4)2010年6月阶段成果展示。3、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1月)
对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总结、提炼、整合课题相关材料,完成子课题汇报。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专题性研究和探索,课题组总结出学校在劳技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许多成果:
(一)、对劳技教育及其课程地位与作用的新认识劳技教育及其课程在整个中小学阶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的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尽管新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促使“劳动”、“劳动教育”及“技术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新的发展与变化,其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也一定会与时俱进,但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建设者及各级各类人才却都需要有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术素质。这些素质不可能在学生身上自发地产生,所以我们的学校必须对学生从小就实施德、智、体、美、劳动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综合性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这些任何职业、任何工作、任何合格的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和教育科学规律。因此,虽然在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形态、实施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对在新课程改革中仍然要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信念,却绝不能怀疑和动摇。1、积极研究,大胆探索,形成“探究式实践”新模式
10
ofrualdinkgwtesc,pbyhm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亮点,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举足轻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探索“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与创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五个步骤:问题与思考——实践与活动——探究与讨论——收获与总结。形成了一套崭新的活动模式——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收集信息——讨论交流——设计制作——展示评比。
⑴、收集信息。根据学生要开展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活动内容,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收集的渠道可通过查阅文本资料、网络或走访专家等形式进行。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家长可帮助指导学生准备一些材料。
(2)、讨论交流。这是集思广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互相交流、信息互相补充,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每名学生或每个小组把收集到的信息在全班上交流,使每名学生都获得大量的信息互补,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师生在讨论中都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或建议,供大家互相参考,教师可适时点拨、启发,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个人的设计更加完美,从而开发学生的潜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设计制作。这一阶段是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体会和感悟的过程。学生个体或小组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参与最后设计方案,并选好材料,教师可帮助设计选材,选择安全可靠、科技含量较高的材料,做好制作准备。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阶段。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制作,受到挫折训练和成功的喜悦之感。同时使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一环节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演示操作应根据操作的难易程度适时进行,突出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4)、展示评价。展示这一环节是学生对作品的自我欣赏和相互欣赏的过程,完美的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评价要注意
11
ofrualdinkgwtesc,pbyhm
全面性,不能过于注重结果,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如何、技术运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新等内容进行的全面评价,同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评价重在指导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主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凡是参与劳动与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都应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特别优秀,或有所创新、发明者,应给予特别的鼓励。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有关的专业人员。评价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谈体会、考核、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日常观察等形式。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有创意的主题经师生共同研究可以生成下一个探究活动的主题。
2、整合学科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新体系在实验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进行整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发展个性的舞台。学完《赵州桥》后,学生对桥梁建设感到好奇,我们便围绕“桥梁建筑”开展了一次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老师、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查找资料,请教专家,忙得不亦乐乎。在学习《鸟的天堂》时,同学们对鸟的种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验组老师因势利导,既然大家对鸟都感兴趣,不如我们以此作为一个探究的主题,让我们走进鸟的世界,了解他们,从而使同学们更加爱鸟,护鸟。“探究鸟的种类”活动由此而定。学习了《新型玻璃》一课后,学生自主的确立了“走进玻璃世界”实践活动,学生们有的收集实物、有的查找资料,还有的上网查询。与科学科整合,为学生科学观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培在教授《弹簧的秘密》一课后,学生自发的在家中开展了实践活动,自制弹簧秤,弹力玩具等。培养了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它学科的整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
更系统的知识信息,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
劳动价值观,进而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有利于德育的落实;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在
12
ofrualdinkgwtesc,pbyhm
日常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学生将来面向三百六十行,争取行行出状元;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从小锻炼、提高其脑功能;有利于普及基本技术教育,
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技术素养;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要
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以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
并用,知行统一,真正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
3、为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档案袋,记录实践活动的足迹我校为每位学生均配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袋,对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在
综合实践活动过中善于捕捉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不断激励学生从一个台阶迈上另一个台阶,为它们的点滴进步喝彩。学校定期对他们的记录袋进行展示,使他们饱尝成功的喜悦。
这一阶段的实验研究,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验以来,课题组成员王美华老师撰写的综合实践教改论文在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一书中发表。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中一位老师被省教研室评为劳动技术先进个人。一位老师在省教研室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一位老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分别被评为滕州名师、滕州市骨干教师,滕州市教学能手,滕州市优秀教师,枣庄市课改标兵,枣庄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秀教师。学校被评为“枣庄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1、强调了体验性目标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往往重视直接经验和感受,强调个人化的理解、体味、琢磨、反思、感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追求活动结束时所形成的成果,而是注重课程生成、实施和总结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体验。这些体验有些是指向学生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活及其要素,有些指向学生所反思、所探究的对象,有些指向学生所憧憬、所规划的未来。通过活动过程,每个学生心中都形成具有个体特性的认知、情感、意志及相应的行为。2、强调了实践性目标实践是人类主体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客体的一种探究与改变的活动。实践
13
ofrualdinkgwtesc,pbyhm
性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注重的目标,它架起了认知性目标与行为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的桥梁,同时更为注重富有实践意义的行为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合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逾越学科屏障,将所学的各学科的知识在内化和类化的基础上整合起来,使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不再是孤零零的、彼此缺乏联系的。要实现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重系统科学方法与整体论视野的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此知识与彼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联系的敏感性,形成辩证的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人类实践的过程是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相统一的过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这是人类实践的首要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往往都会涉及具体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甚至是以问题作为线索展开的。因此,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3)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在当代信息传播通道越来越多,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广的形势下,信息素养更是成为相对于传统的读、写、算等基本能力的基本素养。而且,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一般都贯穿其全过程。(4)意念转化为问题解决方案能力我们有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有时能说会道,很有思想,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却缺乏相应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学生接触实际少,缺乏相应的经历和感性知识,另一方面与学生将其想法、意念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很有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及实施中,应当注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可以采用“设计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案既包括程序性的方案(如“游戏桥的设计”),也包括物化产品的结构性设计方案(如“城市交通模型的设计”,“多功能文具的设计”)。(5)动手操作和制作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认知性、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主题可以向着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方向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如“自行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中增加“自行车的拆卸、装配和建议
14
ofrualdinkgwtesc,pbyhm
修理”的活动,“大桥的探究”主题中增加“桥的模型制作”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3、强调了生成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是按照预设的目标和计划亦步亦趋予以实施的过程。随着活动的开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家认识的深化,原有的目标和计划发生相应的调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个重要特点。生成性目标本身并不是课程指导者预设的,而是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设计之初和活动实施过程中创生的。指导老师应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活动方向和活动过程。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指导者应在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既定的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某一主题的具体目标,并将这些具体目标让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以便更好地发挥目标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在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进行专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了
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念,学会了保护环境和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与
技能,锻炼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同时培养学生逐渐形成
讲究质量效益、、遵纪守法、互助合作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实验研
究成果也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足以说明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良好的
社会效益,即课题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提高其综合素质以
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针对目前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课题研究对其今后改革发
展的建议是:
⑴应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⑵应建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法制体系和跟踪评价体系,学校教师上课不得
随意更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注意并坚持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发展的连续性和
稳定性;
15
ofrualdinkgwtesc,pbyhm
(4)在劳技教育类课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执笔人:本课题负责人刘伟)
16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二: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策略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策略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习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提出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在校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
子女。许多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他们的孩子,更不知道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教材内容的局限、课程结构的单薄、授课教师的不足等,劳动课程的开展也不尽人意。劳动教育无法真
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导致当下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劳动教育被忽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当前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新时代,我校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如何让劳动教育在校园扎根?如何让劳动教育融入我校“办快乐生长学校,过幸福完整生活”的办学愿景?如何让劳动教育成为践行“乐学乐行,乐善乐美”校训的有机载体?通过以劳动教育及其实践为抓手,努力开发具有乡土特点课程体系,建构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实施策略,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
劳动课程是构建多元化、系列化的学校自主拓展型课程体系的总称,在原有课程体系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整合学校已有资源,结合乡镇学校特色,将劳动实践课程整合到校本学科教学中。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活动体验中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同类课题文献综述
经过网上资料搜集和文献查阅,欧美等国的劳动课程资源丰富,各类博物馆、科学馆、艺术馆、纪念馆、图书馆、公园、植物园等都可以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而且数量众多。这些场馆不仅设备齐全,而且特别重视教育功能,因此在劳动教育活动及材料的设计方面经常别出心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求,如使用漫画、雕塑、电视短片、游戏等方式来活跃展览,增强实践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来激发学生兴趣等。在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时就明确校外教育可与学校课程连接,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特点。其一,课程设置丰富自主。
其二,授课形式丰富多样。其三,人员培训制度完善。
(二)国内研究综述
自50年代,我们的教育就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字育人方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经历了恢复兴起,全面探索,深入发展三个阶段。研究者在中小学教育理论探讨,实践探索和状况调查等方面做了系统研究。未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扩宽研究的国际视野、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科教学渗透研究、推进实证研究等。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能促进学校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实际,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关劳动技能的学习,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注重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提高教育效果。
五、课题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手脑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2.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学会交往、合作,使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同时也培养他们整韧的意志品质。
3.探索、构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为总课题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资料。
4.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5.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校特色。
六、研究内容
(一)依托现有资源,拓展劳动实践基地。
1、学校开设每周一节的综合实践课,每一节课都要有适合各个学年段的专项内容,由专职老师教给学生足够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例如家务劳动、小制作、垃圾分类等。堂上老师对劳动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演练。然后让学生课后进行实践。实践后进行反馈。每学期末上交有关劳动课的计划、教学设计、劳动课记录、反思、学生的劳动作业(例如小制作、心得等)。
2.开展植物种植特色课程。开设以绿植进行劳动教育。我校绿化面积较大,学校开发了一大片空地作为蔬菜种植园及花卉、苗木繁育基地,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制度,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开展劳技教育和劳动实践。
3.与周边工厂搭建劳动实践桥梁。如学生可到工业园纺织厂参观学习及劳动实践。学习纺织工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二)立足校园实际,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1.与学科结合。注重劳动教育与各门学科教学的结合,根据各学科的教材内容、教法特点的个性与共性,挖掘内涵。找准结合点,将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各学科渗透劳动教育。例如教学语文《赵州桥》一课,通过学习赵州桥设计雄伟和图案美观的特点,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另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桥,切身体会当地人的智慧和勤劳。结合劳动实际写成文章,要突出劳动的过程和劳动后的收获。
2.与德育活动结合。通过主题班会进行劳动教育。每学期进行5-6次的主题班会,通过列举劳动者的事迹,使学生从劳模及平凡劳动者的身上学习劳动的精神,体会劳动的价值。
篇三: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
4预期成果形式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8研究阶段起止时间阶段成果名称成果形式负责人准备阶段202092020121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研究方案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问卷调查统计表及分析报告开题报告开题方案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实施阶段2021120224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阶段计划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材第一稿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学期总结阶段计划案例心得论文阶段小结总结阶段20225202261整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相关过程性资料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过程性资料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名称成果形式202110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论文论文2022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材校本教材20226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结题报告四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李君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劳动课程研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问题的提出: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育紧密相联,是不可取代的基本内容。
课题界定:
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不正,劳动习惯差,劳动技能低下。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智力潜能深度的开发,对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对身心健康的养成,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方面独特作用,迄今还没有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充分重视。特别是落实到教育教学上,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还远不能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从原来的学科课程,而被纳入新的活动课程之中。无论在学科地位上,还是在学时的分配上、知识的含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因此,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取舍和选择上,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建立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使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在“十三、五”规划中,国内一些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综合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需要作出新回答。“科教兴国”,人才的基础在哪里?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资源的基础在哪里?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综合实践教育更不可缺位。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对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促进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在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上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研究的目标:
㈠工作目标
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和我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㈡学生素质目标
1.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2.初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养成使用劳动工具、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3.初步学会运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能够在综合实践教育实践中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㈢教师培养目标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工作的内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在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要以课题
研究为契机,积极创造条件,对综合实践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教法方面的定期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
研究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2、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编排模式;
3、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1.进一步解决好认识问题。
把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看作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全校教师要树立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素质教育观念,以现代教学手段促劳动教育课程,以扎实的教学促进劳动教育课程教改,以教改促进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开创我校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2.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的基地建设。
我校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充实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校内应充实劳动专用教室的设施建设,装备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一定科技含量的教学设施,建立学校课堂小基地;加强校外基地建设,为劳动实践教育提供规范的实践基地。
3.深化劳动实践课教学改革。
教师要致力于劳动实践教学研究,总结教学规律,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研究提高学生劳动实践学习效率的途径、方法,加强对学生现代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4.健全对劳动实践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
把劳动实践教育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劳动实践教育督导评估细则,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优化劳动实践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实践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督导评估,大力表彰和奖励劳动实践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坚决纠正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扎扎实实地促进劳动实践教育事业的不断健康发展。
研究思路: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
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校本劳动教育课程教育资源,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关心经济发展、会学习新技术,具有开创性的“劳动人”。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查阅有关文献材料,根据地区教育资源的考察和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开发和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用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有关数据,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措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活动实效。坚持以下原则
⒈全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必须从综合实践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出发,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适应每一个孩子,使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机会,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学习必要的综合劳动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又要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又健全的人格。
3.基础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是一门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工具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既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又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质。
4.活动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开发和利用,要坚持以学生自身实践为主的原则。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创造、交流和情感体验,在动作的内化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技能、情感、个性的发展。
5.开放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要注意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和互相渗透,要因地、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开发教学资源;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6.主体性原则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验、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践问
题,激发他们探索真知的愿望和热情,使他们在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
7、目的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其外显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彻底消除无目的无意义的“花架子”活动,力求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每次活动都是教育中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8、因材施教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的特征和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差异、特长差异、能力差异出发,因人制宜地加强个别指导。
9.区域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强调它的地方性特点或者区域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校得天独厚的劳动实践教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我校的劳动实践教育资源。
实施步骤:
㈠准备阶段:2020.9-2020.12
1、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接触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劳动实践教育思想,积极吸取各地研究成果。
2、组织部分教师系统学习有关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理论,做好课题内成员的分工工作。
3、调查研究当前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现状,分析思考课题操作的可行性,制定研究方案,开题论证。
㈡实施阶段:2021.1-2010.5系统开发和利用劳动实践教育资源,逐步构建小学综合劳动教育的评估机制,完成有关的系列体制。并根据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小结和研究论文。㈢总结阶段:2021.6-2021.9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工作,撰写课题成果,请有关专家鉴定。预期成果的形式:1、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2、学生综合实践素质提高的各项依据及有关数据;3、其他有关材料。
本次课题的参加者,均为学校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长期深入教学一线,基础扎实,业务能力突出,前期均多次参加过省市县的课题研究工作。
××,小学高级教师,校长,长期任职于农村,城区学校,从事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丰富。
××,小学高级教师,副校长,从事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工作30余年,教学、管理经验丰富。
××,一级教师,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工作,多次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一级教师,学校党支部委员,分管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多篇论文发表于省市教育杂志。
××,××老师,镇级骨干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学,学生管理经验丰富。
前期学校以上人员已经在着手编写突出学校地方性特色,又突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特点的校本课程。
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主要参考文献:
陈辉榕浅谈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新课程导学201806
课题编号:8258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高
度重视劳动教育,强调必须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培育人才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更要理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即,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由上可见,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劳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端正劳动态度,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德。而传统的“劳动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满足学生发展自身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
我校确立了以“忠孝雅诚”之“孝”为特色的德育教育品牌,在落实孝道教育的同时,我校在周末开展了名为“劳动美·习惯好”系列课程,主要通过学生独立或帮助父母完成相关劳动内容,意在希望学生于
居家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卫生、整理习惯,并在参与居家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不易,树立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倡导勤俭、奉献的精神。
在2020年春季的教学,我校启动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项目,目前劳动基地已建成,播种的第一批黄豆、玉米、地黄瓜、无架豆等农作物及蔬菜已成活,部分已结果,为后期学生的劳动实践操作提供了条件。同时,我校的校本教材《劳动教育指南》的初稿已完成。因此,我校对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具有较为充足的理论及实践条件。
这也就是提出本课题的重要原因。
2、课题界定
本课题最为关键的词语是“劳动教育”和“课程开发”。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课程开发,一是劳动课以生活为起点,从学生生活已有经验和需求出发;二是以实践为导向,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劳动,三是劳动课堂不仅限于教室,走出学校,四是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个性化。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关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还不少。2010年,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冯庄小学进行了题为《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他们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及时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其形成基本的技术素养和现代劳动价值观念。上海嘉定县许建章、周志超撰写的《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报告》在《江西教育科研》杂志上发表。在2019年上海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做出了关于劳动系列校本课程的研究,积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整体架构学校各类课程,开发小学生劳动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学校积极探索小学生劳动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网络上也可查出部分较发达地区学校都已开始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相关的劳动课程。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了人的素质片面发展、能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目前人们最为关切的教育问题。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劳动教育问题重视不够,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轻视劳动能力锻炼。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扭转当前劳动教育异化和缺失现象刻不容缓。
劳动教育是“五育”中与现实世界直接联系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小学阶段的孩子乐于体验和探究,热爱劳动,喜欢劳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助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完人”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题意在探索适合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段特征的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加强对儿童进行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的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打好人生底色,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需要和现实意义。从目前教学时间分配的现状来看,小学学段的学习时间灵活、文化知识的学习压力较小,这为加强劳动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和心理上的保证。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课题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目标即为《意见》中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
小学中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
小学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2、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对我校已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再深化,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满足学生发展自身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课题主要从家庭教育(家园)目标为夯实基础夯,学校教育(校园)目标为培育品德,田间劳作(田园)目标为提升能力,社会拓展(社园)目标为发展素养,四园协同联动,开发出创新型的劳动教育课程。
1.家庭教育,以良好习惯夯实基础。
(1)家校合作有任务常指导,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争取每学期掌握1—2项生活技能;
(2)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以劳动为抓手,帮助学生学会弯腰、学会用双手解决问题,体验与困难打交道,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3)鼓励孩子利用课余参加社会劳动,与学校和社区等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加强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
2.学校教育,以自主管理培育品德。
(1)结合我校学段特点和实际情况,保证劳动教育课程落到实处;
(2)建立完成管理校园卫生管理及评价体系,确保学校劳动工作的落实、管理、评价都由学生完成,激发学生自觉劳动的积极性;
(3)组织实施好劳动课程,有序安排学生的集体劳动。
3.田园教育,以亲身体验提升能力
(1)我校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已初见雏形。我校的绿化地处,一年要除草数次,以往都是由学校请校外人员进行清除。如今,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一项任务,全部由学生承担,划分给班级包干,负责定期拔草、除虫等工作;
(2)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及农作物种植基地,成立专门的劳动课,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田间进行劳作;
(3)学校提供石磨、石臼等劳动工具,让学生感受农作物转化成石臼的过程,增加学生对劳作的兴趣;
(4)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二十四节气歌,并在实践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4.社会教育,以联动参与发展素养
(1)与企业公司、工厂社区等联动教育,联系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
(2)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社会福利组织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
(3)学校自身多鼓励和支持创作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全社会广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营造劳动最美丽的良好氛围。
学校也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
3、研究重点
本课题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小学各学段,重点为贯穿校园、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
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开拓劳动教育新思路和方法,从而开发出科学、完整的课程系统。
4、创新之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教材,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劳动技术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应是开放的,是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得来的。把实施劳动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田园、社会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动教育体系,能够为对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1、研究思路1.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2.撰写教学案例及阶段总结。对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作出反思、总结、评价、改进。3.反复实践——反思——改进——实践——反思——改进——总结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课题研究初期,主要组织实验教师对相关理论与经验进行学习研究,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从中了解学生对于教师在各年级各领域劳动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3.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实施实验,对每一项、每一个阶段实验情况进行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4.案例研究法总结教学实践中成功的情境教学案例。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3、实施步骤1.研究准备阶段(2020年9月-12月)(1)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开题(2)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和实验方法及过程。(3)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及理论文献,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文献。
2.实施阶段(2021年1月-2022年4月)
(1)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收集课题研究记录,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
(2)按时上传课题研究资料,交流分享研究心得。
(3)边实验,边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上报研究情况,寻求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
(4)按时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记录笔记,取得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3.总结阶段(2022年5月-6月)
(1)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反复修改完善,直至定稿。
(2)完成课题研究资料收集,装订课题研究档案袋。
(3)汲取他人优秀研究成果,完善自我,以备今后的教学研究。
4、预期成果形式
序研究阶段号(起止时间)
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8项)阶段成果名称
准备阶段
(1)《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
1(2020.9—究》开题报告
2020.12)
成果形式负责人
李开题君黄报告
传芬
(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
开题
究》研究方案
方案
(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
问卷
究》问卷调查统计表及分析报告
调查
分析报告
王娜
吴和春
杜婷婷
龚举伟
实施阶段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阶阶段计划
孙
段计划
案例冬洁
2
(2021.1—
(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材第一稿
心得
刘观华
2022.4)
(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学期总结
论文
毛
阶段小结秀莲
孙琳琳
高曼
夏敏
罗小平
总结阶段
(1)整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
过程
发研究》相关过程性资料
性资料
李
3
(2022.5—2022.6)
(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君报告
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人负责
1
2021.10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论文
黄传芬
2
2022.2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
王娜
3
2022.6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李君
四、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李君:课题负责人,工会副主席及数学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经验丰富,能力强能,撰写的论文、制作的微课获得省市级荣誉。主持校本课程劳动教育指南的编制,有能力组织和实施该课题研究,指导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王娜:课题组成员,学校校长,工作经验丰富,善于思考,执行力强,曾指导参与我校的市级课题、区级课题研究,指导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吴和春:课题组成员,学校副校长,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黄传芬:课题组成员,学校副校长,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负责的市级课题2018年已结题,2020年又负责申报了市级课题,做事认真负责,勤于思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有一定课题研究能力。
杜婷婷:课题组成员,教务主任,做事认真负责,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任务,文学底蕴深厚。
龚举伟:课题组成员,教科室主任,参与了学校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全校师生的总体情况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为整个研究工作提供相关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大力支持。
孙冬杰:课题组成员,政教主任,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毛秀莲:课题组成员,政教主任,参加的市级课题2019年已结题,负责的微课题今年已结题,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团队协作精神。
刘观华:课题组成员,后勤主任,参加的市级课题2019年已结题,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夏敏:课题组成员,党办主任,善于研究,做事认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科研能力。
孙琳琳、罗小平、高曼:课题组成员,任课教师,勤于思考研究,做事认真,具有科研能力。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推行孝道教育,促进流动人口的子女健康成长》发表在《当代家庭教育报》
《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微课制作荣获省级二等奖。
《微谈信息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发表在刊物《教育周刊.教育论坛》
《数学广角---推理》课堂实录荣获市级优课
《基于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途径探索》论文发表在刊物《教育科学》
《轴对称图形》课件制作荣获湖北省教育技术中心二等奖
《日行千里不是梦---交通工具的演变》微课荣获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等奖
《构建灵魂概念课堂追求概念教学效益》论文在基础教育论坛杂志社获奖
3、核心观点
通过对我校已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再深化,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满足学生发展自身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课题主要从家庭教育(家园)目标为夯实基础夯,学校教育(校园)目标为培育品德,田间劳作(田园)目标为提升能力,社会拓展(社园)目标为发展素养,四园协同联动,开发出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从而推广应用。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1.《劳动课程标准》2.《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学习参考资料》4.《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课题编号:8521
篇四: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的构建与实施
学科分类:德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劳动教育,主题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解决乡镇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问题
如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屡见不鲜。也因为家长的各种保护与溺爱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环保意识的培养形成也是可想而知的。在学校、家里甚至公共场合小学生不注意环保卫生等问题时有发生,如:乱丢垃圾,用餐浪费(不爱惜粮食),不注意个人卫生,对一系列的环保行动更是无从谈起。“环保课程”将从小学生身边的行为事物出发,为小学生提供最真实的生活实践平台。
(二)满足乡镇小学环保主题活动课程多元化的需要打破重知识、重能力、重技巧的教育惯性,构建自然化、生活化、游戏化、实践化的环保教育新模式。在参与游戏活动,操作活动,节日
活动的同时,对身边的环境产生探究兴趣,培养小学生懂得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能力,萌发爱家爱校的情感。
(三)激发小学生探究欲望,树立创新精神,提高操作能力
通过从小树立能在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爱惜粮食、光盘行动,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爱惜常用物品和玩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宣传行动、垃圾分类行动)以及会运用可回收垃圾进行再利用(美化生活、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等)有利于形成科学严谨态度,树立创新精神,独立完成从动手实践到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研究引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树立对生活保持很高的热忱,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也是保护人类的道理,从而逐步养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习惯。我们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特有的环境资源和条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小学生环保主题活动,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与习惯,激发小学生科探欲望,对保护大自然及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小学环保教育的研究
日本作为垃圾分类环保教育精致国家虽然没有设置单独的环境教育课程,而是利用现行学科中有关的环境内容进行学习的渗透教育的方
式。从内容上来看,教材中都记载了“垃圾的去处”“垃圾的分类方法”“参观垃圾处理场”“各地方的活动”“废物利用”“全社会的垃圾减量活动和行动”等内容。
德国有数百个森林小学,即在森林中搭建简易住房,让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从小认识大自然的奇迹,同时了解到自己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在德国学生的自然常识课程里,对学生进行自然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内容很具体、直接,教学内容也相对较多。
美国重视孩子的环保教育,环保知识融合在各个科目之中。乡镇小学的孩子就会学习“爱护树木”、“爱护地球”等文字,孩子从小就已经潜移默化地有了这种概念。
(二)国内有关乡镇小学环境教育的相关研究
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环境基础正在动摇,这种退化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威胁着经济秩序的稳定,干扰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环保教育主要渗透学科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科学这三门课程。小学生6-10岁是养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期。很多习惯从小习得就是一辈子,所以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个关键期在小学阶段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这个以点带面方式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将成为中小学乃至整个社会的绿色生活主流和风向标。
综上所述,我校开展《乡镇小学“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构建与研究》科研行动,主要是把笼统、抽象的学习内容,变为养成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具体解决能力的培养为目的。通过二段式(低段(1-3年级)、高段(4-6年级))渐近推进和四位一体式(学校、家长、社区、部门)全面协作来开展小学环保主题活动。从“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合理处置---再生利用”这样一个体系来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实践能力和科探精神。
三、研究概念的界定
“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本课题中是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农村小学开展“认知感知”---“行动体验”---“科技参与”这样一个渐进式推进的环保主题活动,并与小学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主题活动,从多个领域对其进行发散和扩展,形成一个大的网状结构,活动围绕该主题进行。小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对环保活动有全面的、细致的、深入的认知,从而走进生活,变被动的接受者为主动的参与者,从享受者成为实际操作者,养成善探究,勤动手品质与习惯。
四、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的实施,力求促进不同年龄阶层的小学生都能够获得人与环境相关的一些基本常识、掌握一些保护和改善
环境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树立科探精神,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2.通过“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的实施,力求提高小学教师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材料投放、游戏指导、活动评价等能力。
3.通过“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的实施,力求建构“四位一体”的乡镇小学环境教育的活动模式。
4.通过“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的实施,力求凸显乡镇小学的“环保”教育特色,“绿色生态”的教育品牌逐渐形成。
(二)研究内容在人与社会的体验中启蒙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正视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开放式的生活过程中关注小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与能力水平,满足各样发展需要,实现小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模式。教育者利用多种评价应用策略,优化实施方式,明确研究方向,促进小学生有效的多元发展。
1.绿色环保的环境创设
2.丰富多元的主题架构
3.自主渗透的活动形式
4.灵活激励的评价机制
五、研究方法
文献搜集法——收集有关资料,查阅有关环保进课堂的论文、书籍,使课题研究由引进到嫁接、创新,形成自己的体系。
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根据活动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施,随时对师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反馈、调控,逐步逼近既定目标。
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收集学生作品和教师论文,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并形成相关专著。
篇五: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
福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
申报书
项目名称学校类别□小学项目负责人项目所在单位填表日期
□初中
□高中
福州市教育局制
填表说明
1.立项申报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严谨。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本申报书由项目所在单位填报。3.表格各栏目大小必要时可根据内容进行调整,但应注意整体美观,便于阅读。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4.本申报书一式两份(可计算机打印),经申报单位和县(市)区教育局同意后报市教育局思政处。5.凡递交的申报书及附件概不退还。
学校或单位名称(全称)详细地址
联系方式
教师情况学生情况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情况
学校类别
项目负责人联系人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及电子邮箱
劳动实践教育专职教师
人,兼职教师
人
班级数
学生数
2018年
人次,2019年人次
近年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教科研活动
及成果
项目特色亮点
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建设方案(主要是项目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实施步骤及成果转化,3000字左右)
申报学校意见
(盖章)
县(市、区)教育局审核意见
(盖章)
年月日
年月日
福州市教育局审核意见
(盖章)
年月日
篇六: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
在前期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各个小学在日常工作中都渗透着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但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没有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对老师也没有相关培训学生虽对劳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也持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但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度不高对劳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甚至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劳动教育新课程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育紧密相联,是教育不可取代的基本内容。(二)课题界定:1.小学是指坐落在范围内的公办小学。2.劳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在十八世纪的近代普通教育初期,自然学科、人文学科被逐步纳入课程,形成近代的智育,后发展到体育、美育。但在总体上说,这种教
育基本上属于“文化知识”教育。本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生产与各种社会职能的技术性质发生变化,技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体的普通教育模式,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当今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可算是技术社会。现代技术不仅广泛渗透在生产、各种工作职能与管理之中,而且已经不可阻挡地进入家庭生活圈子。虽有知识而缺乏足够技术、技能的人,不仅越来越难以胜任工作和参与社会交往,甚至面临生活与生存的困难。因此,把以劳动技术为主体的技术教育引进课程,这是学校教改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也有这种情况)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加以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许多国家在小学开设劳动课、手工课,或创建综合中学,本世纪上半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合格人才和劳动者。
我国中小学教育在旧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始终没有突破应试模式,存在着脱离经济、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心理素质、知识结构还是实践能力,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劳动、技术教育引进教育领域,可以促使年轻一代手脑并用,学用结合,既懂科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从根本上改善一代人的劳
动素质,以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可见,劳动、技术教育正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转轨的不可缺少的运行机制。
在前期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各个小学在日常工作中都渗透着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但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没有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对老师也没有相关培训,学生虽对劳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也持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但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度不高,对劳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甚至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在开展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在普通教育中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当代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现代生产劳动日益向智力型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劳动能够手脑并用,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积极实验,探索具体特点、规律,这是改革普通教育,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针的必然要求。
二、
(一)课题研究目标:
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和我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使学生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初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养成使用劳动工具、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初步学会运用综合实践实践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能够在综合实践教育实践中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二)课题研究内容:
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综合实践教育特点的劳动课程体系;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劳动教材编排模式;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劳动课程运行机制,建立综合实践教育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三)研究的重点和创新之处:
1.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
2.形成突出综合实践教育特点的劳动课程体系。
三、
(一)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
题研究紧密联系了学校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各项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而为我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最终是为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创新型人才,打下终身发展的必要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查阅有关文献材料,根据地区劳动教育资源的考察和学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开发和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用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有关数据,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措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活动实效。
(三)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20年8月-2020年12月)
(1)建立课题研究组,申报课题立项;
(2)查找资料,调查问卷设计及分析,设计方案,撰写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3)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学习有关文献资料。
2、研究实施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
对实验内容进行具体研究论证并分阶段及时总结实验的阶段性成果。继续进行理论学习,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劳动技术的学习。搜集和制作开发教学软件,依托合作伙伴,寻求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选择实验课题,运用网络上实验课;在实验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开展有计划的研究交流活动,形成符合区域的劳动教育资源。并组织对其它教师培训,为推广做好准备。
3、成果总结、结题鉴定阶段(2022年1月-2022年9月)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论文汇编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4)聘请专家进行鉴定。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拥有从事课题研究的优秀科研团队
周莹,小学二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次参加市区语文课堂教学比赛,2016年参与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于2018年8月结题。撰写《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论文在《十堰教育》发表。
田秀芝,小学一级教师,十堰市小学语文四星级教师,十堰市学科带头人,张湾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车城西路中心小学教务主任,多次参加十堰市优质课、语文素养大赛等均获得一等奖。主持的省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于2017年10月顺利结题。
高峰,小学高级教师,十堰市小学语文三星级教师,张湾区青年教师十佳教学能手,车城西路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兼任文科教研组长。张湾区国培项目县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培训团队组长,多次参加市区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比赛并多次获奖,擅长组块教学,学法指导课,主张“趣味原味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教学风格。多次参与过语文课题研究,并均已顺利结题,主持并参与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于2015年一月结题。撰写《批文入情,让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流淌》论文在十堰教育发表。
刘东芳,小学高级教师,十堰市四星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车城西路中心小学名师工作室主任兼任教务副主任。连续六年被聘任为张湾区家教讲师团讲师,在区内各街办、社区、学校,主讲了大大小小十余场家庭教育公益巡讲。同时身为张湾区国培项目县小学数学“送教下乡”培训团队成员,多次参与“送教下乡”活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所执教的数学课先后多次获得部级、省市级嘉奖。负责主持的市级课题<>于2015年结题,先后参与了市级课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省级课题《师生心理健康对学校的发展》的
研究均已结题。教学中的反思感悟也笔耕不缀,先后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十堰教育》上,有若干篇论文获各级嘉奖。
张达春,小学副高级教师,车城西路中心小学校长,担任校长期间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学校多次获得市镇各种荣誉称号,个人多次获得优秀教育干部荣誉。他有着严谨的研究和治学态度,并能自觉把研究成果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走在我市前列,在省、国家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本课题组主要成员中,骨干教师4人,其他成员都是教学一线教师,都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能保证研究时间,学校将安排专门的时间用于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交流、研讨。
近两年,教师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为教育科研提供了师资队伍基本素质上的保证。
2、研究硬件条件保障
学校网络硬件提供有力保障,近几年,学校加了校园信息化建设,学校每位教师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千兆网络进校,百兆网络到教室和老师桌面电脑。学校办公室全部无线wifi覆盖,全部班级教室建立了班班通。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马鸣和.小学劳动教育的在认识[J].基础教育研究,1999(3).
2.陆小平.小学劳动教育与素质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2000(4).3.田素芹.小学劳动课的现状及成因[J].教学与管理,2000(5).4.孙志昌.当代国外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5).
5.严庆军.对现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6(7).
课题编号:8568
篇七: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劳动课程研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问题的提出: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育紧密相联,是不可取代的基本内容。
课题界定:
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不正,劳动习惯差,劳动技能低下。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智力潜能深度的开发,对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对身心健康的养成,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方面独特作用,迄今还没有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充分重视。特别是落实到教育教学上,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还远不能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从原来的学科课程,而被纳入新的活动课程之中。无论在学科地位上,还是在学时的分配上、知识的含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因此,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取舍和选择上,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建立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使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在“十三、五”规划中,国内一些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综合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需要作出新回答。“科教兴国”,人才的基础在哪里?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资源的基础在哪里?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综合实践教育更不可缺位。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对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促进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在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上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研究的目标:
㈠工作目标
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和我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㈡学生素质目标
1.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2.初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养成使用劳动工具、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3.初步学会运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能够在综合实践教育实践中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㈢教师培养目标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工作的内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在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要以课题
研究为契机,积极创造条件,对综合实践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教法方面的定期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
研究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2、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编排模式;
3、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1.进一步解决好认识问题。
把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看作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全校教师要树立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素质教育观念,以现代教学手段促劳动教育课程,以扎实的教学促进劳动教育课程教改,以教改促进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开创我校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2.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的基地建设。
我校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充实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校内应充实劳动专用教室的设施建设,装备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一定科技含量的教学设施,建立学校课堂小基地;加强校外基地建设,为劳动实践教育提供规范的实践基地。
3.深化劳动实践课教学改革。
教师要致力于劳动实践教学研究,总结教学规律,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研究提高学生劳动实践学习效率的途径、方法,加强对学生现代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4.健全对劳动实践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
把劳动实践教育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劳动实践教育督导评估细则,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优化劳动实践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实践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督导评估,大力表彰和奖励劳动实践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坚决纠正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扎扎实实地促进劳动实践教育事业的不断健康发展。
研究思路: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
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校本劳动教育课程教育资源,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关心经济发展、会学习新技术,具有开创性的“劳动人”。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查阅有关文献材料,根据地区教育资源的考察和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开发和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用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有关数据,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措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活动实效。坚持以下原则
⒈全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必须从综合实践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出发,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适应每一个孩子,使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机会,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学习必要的综合劳动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又要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又健全的人格。
3.基础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是一门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工具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既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又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质。
4.活动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开发和利用,要坚持以学生自身实践为主的原则。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创造、交流和情感体验,在动作的内化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技能、情感、个性的发展。
5.开放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要注意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和互相渗透,要因地、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开发教学资源;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6.主体性原则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验、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践问
题,激发他们探索真知的愿望和热情,使他们在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
7、目的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其外显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彻底消除无目的无意义的“花架子”活动,力求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每次活动都是教育中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8、因材施教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的特征和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差异、特长差异、能力差异出发,因人制宜地加强个别指导。
9.区域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强调它的地方性特点或者区域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校得天独厚的劳动实践教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我校的劳动实践教育资源。
实施步骤:
㈠准备阶段:2020.9-2020.12
1、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接触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劳动实践教育思想,积极吸取各地研究成果。
2、组织部分教师系统学习有关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理论,做好课题内成员的分工工作。
3、调查研究当前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现状,分析思考课题操作的可行性,制定研究方案,开题论证。
㈡实施阶段:2021.1-2010.5系统开发和利用劳动实践教育资源,逐步构建小学综合劳动教育的评估机制,完成有关的系列体制。并根据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小结和研究论文。㈢总结阶段:2021.6-2021.9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工作,撰写课题成果,请有关专家鉴定。预期成果的形式:1、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2、学生综合实践素质提高的各项依据及有关数据;3、其他有关材料。
本次课题的参加者,均为学校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长期深入教学一线,基础扎实,业务能力突出,前期均多次参加过省市县的课题研究工作。
××,小学高级教师,校长,长期任职于农村,城区学校,从事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丰富。
××,小学高级教师,副校长,从事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工作30余年,教学、管理经验丰富。
××,一级教师,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工作,多次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一级教师,学校党支部委员,分管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多篇论文发表于省市教育杂志。
××,××老师,镇级骨干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学,学生管理经验丰富。
前期学校以上人员已经在着手编写突出学校地方性特色,又突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特点的校本课程。
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主要参考文献:
陈辉榕浅谈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新课程导学201806
课题编号:8258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高
度重视劳动教育,强调必须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培育人才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更要理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即,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由上可见,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劳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端正劳动态度,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德。而传统的“劳动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满足学生发展自身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
我校确立了以“忠孝雅诚”之“孝”为特色的德育教育品牌,在落实孝道教育的同时,我校在周末开展了名为“劳动美·习惯好”系列课程,主要通过学生独立或帮助父母完成相关劳动内容,意在希望学生于
居家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卫生、整理习惯,并在参与居家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不易,树立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倡导勤俭、奉献的精神。
在2020年春季的教学,我校启动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项目,目前劳动基地已建成,播种的第一批黄豆、玉米、地黄瓜、无架豆等农作物及蔬菜已成活,部分已结果,为后期学生的劳动实践操作提供了条件。同时,我校的校本教材《劳动教育指南》的初稿已完成。因此,我校对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具有较为充足的理论及实践条件。
这也就是提出本课题的重要原因。
2、课题界定
本课题最为关键的词语是“劳动教育”和“课程开发”。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课程开发,一是劳动课以生活为起点,从学生生活已有经验和需求出发;二是以实践为导向,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劳动,三是劳动课堂不仅限于教室,走出学校,四是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个性化。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关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还不少。2010年,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冯庄小学进行了题为《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他们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及时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其形成基本的技术素养和现代劳动价值观念。上海嘉定县许建章、周志超撰写的《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报告》在《江西教育科研》杂志上发表。在2019年上海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做出了关于劳动系列校本课程的研究,积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整体架构学校各类课程,开发小学生劳动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学校积极探索小学生劳动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网络上也可查出部分较发达地区学校都已开始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相关的劳动课程。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了人的素质片面发展、能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目前人们最为关切的教育问题。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劳动教育问题重视不够,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轻视劳动能力锻炼。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扭转当前劳动教育异化和缺失现象刻不容缓。
劳动教育是“五育”中与现实世界直接联系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小学阶段的孩子乐于体验和探究,热爱劳动,喜欢劳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助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完人”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题意在探索适合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段特征的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加强对儿童进行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的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打好人生底色,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需要和现实意义。从目前教学时间分配的现状来看,小学学段的学习时间灵活、文化知识的学习压力较小,这为加强劳动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和心理上的保证。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课题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目标即为《意见》中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
小学中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
小学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2、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对我校已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再深化,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满足学生发展自身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课题主要从家庭教育(家园)目标为夯实基础夯,学校教育(校园)目标为培育品德,田间劳作(田园)目标为提升能力,社会拓展(社园)目标为发展素养,四园协同联动,开发出创新型的劳动教育课程。
1.家庭教育,以良好习惯夯实基础。
(1)家校合作有任务常指导,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争取每学期掌握1—2项生活技能;
(2)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以劳动为抓手,帮助学生学会弯腰、学会用双手解决问题,体验与困难打交道,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3)鼓励孩子利用课余参加社会劳动,与学校和社区等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加强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
2.学校教育,以自主管理培育品德。
(1)结合我校学段特点和实际情况,保证劳动教育课程落到实处;
(2)建立完成管理校园卫生管理及评价体系,确保学校劳动工作的落实、管理、评价都由学生完成,激发学生自觉劳动的积极性;
(3)组织实施好劳动课程,有序安排学生的集体劳动。
3.田园教育,以亲身体验提升能力
(1)我校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已初见雏形。我校的绿化地处,一年要除草数次,以往都是由学校请校外人员进行清除。如今,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一项任务,全部由学生承担,划分给班级包干,负责定期拔草、除虫等工作;
(2)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及农作物种植基地,成立专门的劳动课,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田间进行劳作;
(3)学校提供石磨、石臼等劳动工具,让学生感受农作物转化成石臼的过程,增加学生对劳作的兴趣;
(4)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二十四节气歌,并在实践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4.社会教育,以联动参与发展素养
(1)与企业公司、工厂社区等联动教育,联系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
(2)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社会福利组织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
(3)学校自身多鼓励和支持创作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全社会广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营造劳动最美丽的良好氛围。
学校也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
3、研究重点
本课题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小学各学段,重点为贯穿校园、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
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开拓劳动教育新思路和方法,从而开发出科学、完整的课程系统。
4、创新之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教材,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劳动技术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应是开放的,是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得来的。把实施劳动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田园、社会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动教育体系,能够为对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1、研究思路1.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2.撰写教学案例及阶段总结。对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作出反思、总结、评价、改进。3.反复实践——反思——改进——实践——反思——改进——总结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课题研究初期,主要组织实验教师对相关理论与经验进行学习研究,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从中了解学生对于教师在各年级各领域劳动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3.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实施实验,对每一项、每一个阶段实验情况进行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4.案例研究法总结教学实践中成功的情境教学案例。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3、实施步骤1.研究准备阶段(2020年9月-12月)(1)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开题(2)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和实验方法及过程。(3)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及理论文献,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文献。
2.实施阶段(2021年1月-2022年4月)
(1)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收集课题研究记录,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
(2)按时上传课题研究资料,交流分享研究心得。
(3)边实验,边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上报研究情况,寻求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
(4)按时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记录笔记,取得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3.总结阶段(2022年5月-6月)
(1)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反复修改完善,直至定稿。
(2)完成课题研究资料收集,装订课题研究档案袋。
(3)汲取他人优秀研究成果,完善自我,以备今后的教学研究。
4、预期成果形式
序研究阶段号(起止时间)
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8项)阶段成果名称
准备阶段
(1)《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
1(2020.9—究》开题报告
2020.12)
成果形式负责人
李开题君黄报告
传芬
(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
开题
究》研究方案
方案
(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
问卷
究》问卷调查统计表及分析报告
调查
分析报告
王娜
吴和春
杜婷婷
龚举伟
实施阶段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阶阶段计划
孙
段计划
案例冬洁
2
(2021.1—
(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材第一稿
心得
刘观华
2022.4)
(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学期总结
论文
毛
阶段小结秀莲
孙琳琳
高曼
夏敏
罗小平
总结阶段
(1)整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
过程
发研究》相关过程性资料
性资料
李
3
(2022.5—2022.6)
(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君报告
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人负责
1
2021.10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论文
黄传芬
2
2022.2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
王娜
3
2022.6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李君
四、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李君:课题负责人,工会副主席及数学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经验丰富,能力强能,撰写的论文、制作的微课获得省市级荣誉。主持校本课程劳动教育指南的编制,有能力组织和实施该课题研究,指导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王娜:课题组成员,学校校长,工作经验丰富,善于思考,执行力强,曾指导参与我校的市级课题、区级课题研究,指导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吴和春:课题组成员,学校副校长,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黄传芬:课题组成员,学校副校长,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负责的市级课题2018年已结题,2020年又负责申报了市级课题,做事认真负责,勤于思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有一定课题研究能力。
杜婷婷:课题组成员,教务主任,做事认真负责,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任务,文学底蕴深厚。
龚举伟:课题组成员,教科室主任,参与了学校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全校师生的总体情况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为整个研究工作提供相关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大力支持。
孙冬杰:课题组成员,政教主任,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毛秀莲:课题组成员,政教主任,参加的市级课题2019年已结题,负责的微课题今年已结题,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团队协作精神。
刘观华:课题组成员,后勤主任,参加的市级课题2019年已结题,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夏敏:课题组成员,党办主任,善于研究,做事认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科研能力。
孙琳琳、罗小平、高曼:课题组成员,任课教师,勤于思考研究,做事认真,具有科研能力。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推行孝道教育,促进流动人口的子女健康成长》发表在《当代家庭教育报》
《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微课制作荣获省级二等奖。
《微谈信息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发表在刊物《教育周刊.教育论坛》
《数学广角---推理》课堂实录荣获市级优课
《基于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途径探索》论文发表在刊物《教育科学》
《轴对称图形》课件制作荣获湖北省教育技术中心二等奖
《日行千里不是梦---交通工具的演变》微课荣获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等奖
《构建灵魂概念课堂追求概念教学效益》论文在基础教育论坛杂志社获奖
3、核心观点
通过对我校已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再深化,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满足学生发展自身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课题主要从家庭教育(家园)目标为夯实基础夯,学校教育(校园)目标为培育品德,田间劳作(田园)目标为提升能力,社会拓展(社园)目标为发展素养,四园协同联动,开发出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从而推广应用。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1.《劳动课程标准》2.《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学习参考资料》4.《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课题编号:8521
篇八: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
“劳动能手”养成记教学研究—教育论文【课题立项】
“劳动能手”养成记
——在儿子班级主题教育上的发言
“成功的家庭教育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教育造就失败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在摸索中前进。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太多的人呵护,疼爱,往往就会变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使之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我们从小教育孩子“爱劳动”。不要小看“爱劳动”,这既是培养孩子优秀品质,又能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我们欣慰的是身边的朋友都夸我的孩子是“劳动能手”。
一、良好的家风是“劳动能手”养成的根脉。
“自力更生”是我们家代代相传的家风。所以从小我妈妈一直教我自己的事要自己做,所以我也从小教育我儿子要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劳动也是需要一个学习过程,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耐心地去教孩子去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对他说:“你自己想办法吧!”或者把他搁在一边不管,这样只能起反作用,让孩子还没有养成好习惯,就放弃去做了。在这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在劳动体验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
二、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是“劳动能手”养成的筋骨。
孩子外婆是居委会的志愿者,他每次看到外婆在外面劳动,他就会和我说:“妈妈,我也想做志愿者。”所以,我就会让外婆在值勤的时候告知一下我,如果孩子有时间,我就会让他跟着外婆一起去做,让他做他感兴趣的劳动,他会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成就感。
三、因时制宜地教育措施是“劳动能手”养成保障。
我家孩子一直吃饭不是很好,所以我会指导他烧一个他喜欢吃的菜——番茄炒蛋来增加他的食欲,还可以让他通过烧菜体会到大人的辛苦,这样平时也不会那么挑食了。当孩子认真地做完一件家务事,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家人一起分享孩子的劳动成果,夸一声“你真能干”,他会下次还想去做。
四、“静待花开”为“劳动能手”养成的创造成长的环境。
孩子干家务一般不会像大人那么有耐心,为避免枯燥乏味,分配给他们的家务活最好经常有所变化(如昨天扫地、今天拖地等等),也不要让他们“连续作战”。有的孩子喜欢单独干家务活,有的喜欢与父母一起干,而我们家则喜欢和父母一起干,有时他做完作业,看我在厨房里开始忙着准备淘米,配菜,他就会跑到我的身边,对我说:“妈妈,我来淘米吧,你来弄菜,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听到这话心里挺暖的,我会微笑地对他说一声“谢谢!”
通过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我们家的孩子从小自己能力就比较
强,同时,在劳动中孩子学会了珍惜,培养了耐心,学会了担当,更继承了良好的家风。
最后,让孩子体会劳动的快乐吧!与他们一起成长!
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一、班主任的语言要充满爱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的语言要充满真情实感,这样才容易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从而使教师的劝说更有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用真情去温暖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得到振奋,从而使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作为班主任在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要直接的对学生的成绩或错误做出判断,而要给与学生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分辨好坏真伪,对学生优秀的地方予以表扬,指出学生错误的地方,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建议,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更好的进步。班主任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课堂表现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刚开学的时候,很多学生由于到了新的班级,且学习任务加重,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用激励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新的班集体之中,在班级黑板展览写上班训“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等警醒语。班主任要对上述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转变学生的态度,减少学生对新班级、新同学的陌生感,并向学生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跟上教学的节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学科知识,进而让学生取得全面的发展,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
二、班主任语言要恰当
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恰当性。学生较敏感,即使班主任语言是无意的,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心灵,从而对学生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生考虑比较片面,同时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难免会犯错。班主任学生的错误时,要注意批评的语言额方式,注意不要伤害到学生敏感脆弱的心灵,最好不要当众对学生进行批评,这回严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不然会使学生对教师教授的课程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不能因一次错误就上升到学生的品德问题,这对学生也是非常不公平的。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尽量的去理解、尊重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批评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达到最大化。例如,有一个学生没有做语文作业,作为班主任不应在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认为学生是班级里的害群之马,而是应该课下找学生了解原因。通过了解之后发现,学生并不是故意的不愿意去做语文作业,而是真的事出有因,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提醒,希望学生以后不要在犯类似的错误就可以了。相反的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就对学生横加指责,会让学生受到伤害,反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三、班主任需要真诚的赞扬学生
在传统的初中教学中,部分班主任对学生的成绩过于看重,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对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屑一顾,认为这些学生脱了班级的后腿,对班级产生了不亮的影响。教师的上述做法都是不正确的,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能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并对此进行真诚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的赞扬可以使学生重新燃起对学习、对生活的希望,从而让这些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例如,班级里有一位同学的语文、英语成绩都非常的好,而数学成绩较差,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可以一味的批评学生的弱势,而忽略了学生的优势,教师要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首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赞扬,对学生进行鼓励,提出只要学生继续努力就一定可以提高自身的数学成绩,因为学生能学好语文和英语就可以证明学生是比较聪明的。通过教师的鼓励与赞扬,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降低,不再惧怕学习数学,渐渐的数学成绩也会取得一定的进步。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尽量的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使得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取得一定的进步。
篇九: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
子课题实验学校
课题研究报告
子课题名称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项目负责人:
刘伟
实验学校名称:
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冯庄小学
制表日期:
2010年12月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一、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劳动条件与内容等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地位、作用与实施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迅猛的发展和变化,处于这种新环境下,开发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个性化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逐渐改变学生学习和进步方式、教师教学和成长方式、学校教育和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我市新课程实验的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全面实施。我校适时开发并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我校教育基础和教育资源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课题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开展研究活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与探索。人类今天能够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具有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而能作到这样就必须从小手脑协调发展、具有手脑协调工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动脑训练的很多,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手脑结合、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课程却不多、也不被重视。然而,以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人类手脑协调的发展必须从小(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计划、有目的的去逐步培养和训练,如果错过了儿童少年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以后培养训练就将“事倍功半”,而且会影响人脑功能的开发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教育教学的实
2
ofrualdinkgwtesc,pbyhm
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从小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有利于开发人脑功能,最终可有效提高全民族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所以,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应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实践证明,学校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均得到了发展,学校也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
课题研究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1994年全教会上关于强调“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并指出“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贯彻执行2010年7月第四次全教会提出的“素质教育重在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孩子们从小就独立思考,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创造;素质教育,是让孩子们不仅仅埋头书本,而应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关要求;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题研究紧密联系了学校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各项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而为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最终是为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创新型人才,打下终身发展的必要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选择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及其认知结构,适时适量提高技术含量;还应及时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增加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对解决技术问题内在要求、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技术设计与实验的学习内容;选择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其主动探究、使其能形成基本技术素养和现代劳动价值观念的学习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
3
ofrualdinkgwtesc,pbyhm
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创新、自由翱翔的课程,是学生开拓潜能、发展个性的课程。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被看作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点。我校此次重点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就其课程的功能和课程的特性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必须体现以下基本特征:
1、动手与动脑结合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和操作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2、以项目为载体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一般的,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3、可感的操作对象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操作对象一般与可感的事物、问题相联系。除了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互动外,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过程更多地伴有与工具、与材料、
4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与物体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一作用,加深自己的学习体验,加深自己对材料、对工具、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在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认识。
4、多学科的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综合运用数学、语文、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伦理、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5、贴近现实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意义、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组织和设计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更富有弹性和开放性,应体现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特点,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6、开放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实践、家政实践、技术实践、职业指导四个方面。劳动实践涉及自我服务劳动、家庭生活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家政实践涉及内容有家庭理财、家庭烹饪、物品洗涤、家用电器安全使用等方面;技术实践小学阶段则有纸塑、泥塑、种植、养殖、信息技术等内容,职业指导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职业了解。一般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包括:活动导入: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由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5
ofrualdinkgwtesc,pbyhm
活动组织:教师集中进行动员,安排活动时间范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立活动的具体内容、形式、进程等。
活动开展:活动开展阶段,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有的活动可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当学生有需要时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总结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重在感受和体验、展示和表达,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积极和发展性的评价。
拓展提升:提出一些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延伸训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也可按以下过程操作:问题与思考——实践与活动——研究与讨论——收获与总结——拓展与创新。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1、加强领导管理,建立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管理和领导。建立责任制,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网,按规定配置并培训教师、安排课时、建立基地、落实研究经费等。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建立了教研员、教导主任和实验教师“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教研员吕霞主任和学校校长刘伟是课题研究的主导力量,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实验的规划与设计,提供研究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总结实验经验,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学校教导主任朱广俊是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主要任务是将理论转化为实施方案,具体指导和组织实施调控研究过程,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实验教师王美华、王艳、赵云龙是基础力量,其任务是实施研究方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6
ofrualdinkgwtesc,pbyhm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与研究,关键在于建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根据师资队伍状况,精心挑选学历层次高、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1)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和专著。
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材料,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每月坚持写教育随笔至少一篇,在反思中进步提高。(2)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3)积极参加上级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
2、开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
3.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研讨,不断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理论知识和做法,为加速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成长、尽快担当起研究课题的任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4.建立构筑学生劳动态度、操作技能、行为习惯、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5.不断探索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鼓励教师撰写研究论文.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分工:刘伟吕霞负责活动组织与联系,经费筹措,活动创意和总结,理论研究等。王美华朱广俊王艳赵云龙负责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
课题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7年5月)成立课题组,搜集和学习有关资料,提出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主要参加者的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刘伟,小学高级教师,枣庄市优秀教师,学校校长,课题主持人。有着严谨的研究和治学态度,并能自觉把研究成果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走在我市前列,在省、国家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曾在滕州、枣庄两市作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专题报告。王美华,滕州市首届“十佳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劳动与技
7
ofrualdinkgwtesc,pbyhm
术教师,山东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在省级教育报刊发表论文1篇,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评为省级一等奖和国家级一等奖。
吕霞,小学教研室主任,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枣庄市课改标兵,滕州市优秀教师,曾在省、市级以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担任市级优质课评比的评委。
朱广俊,小学高级教师,学校教导主任,枣庄市社会学科先进工作者,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市、省级奖励。
王艳,小学高级教师,滕州市骨干教师,滕州市优秀教师,滕州市首届“十佳班主任”教师,多篇论文获市、省级奖励。
赵云龙,小学一级教师,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多篇论文、教案设计获市、省级奖励。
课题研究目标:1、探索、构建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为总课题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资料。2、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3、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校特色。论证课题,向有关专家、教师介绍本课题的内容、目的及方案,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研究方案,明确各自研究任务。建立子课题。2、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10年6月)(1)根据研究方案和学校教研组计划进行实践研究。
首先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由于社会区域的不同,
各个地方和都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
和开发这些社会活动和文化资源。结合本地农村的现实状况,我们确立了以下几
个活动主题:1、蔬菜种植2、我是木工小能手。3、我喜爱的昆虫4、家乡小河
的变化。5、收集春联大行动。6、调查民风民俗。如,“我是木工小能手”活动,
我们是这样考虑的:冯庄村的家具制造工艺远近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是木工能手。
利用这一资源,我们和家长一起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家具制作流程,并参与其中比
较简单的制作工艺。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还亲自动手做了各种各样
8
ofrualdinkgwtesc,pbyhm
的木质玩具,有的学生还为老师做了木质粉笔盒。其次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是我们综合实践活
动开发和利用的有利资源。我们组织学生广泛的收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收集一些素材。我们也特别重视这些家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让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主要有:1、自我服务劳动:如整理书包、铺床、洗涤衣服等。2、“争做父母好帮手”活动,如做饭,整理房间等。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了劳动成功的喜悦,懂得了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的劳动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同时也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第三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我校面积较大,学校开发了一片面积大约5亩空地作为蔬菜种植园及花卉、苗木繁育基地,基地内花卉、苗木四季常青,既能绿化、美化校园,又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为此,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制度,明确了校长、班级负责制,形成了校班管理网络,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开展了劳技教育和劳动实践。学校自编、自选了劳动实践内容,建立了实践档案,要求教师有实践活动教学计划、教案;班级有实践活动和成绩考评记录;学生有劳动技术实践学习作业本、学期小结。并规定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场所的实践活动不少于16课时,确保了教学效果。2008年12月,学校被评为“枣庄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
(2)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材料,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每月坚持写教育随笔至少一篇,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研讨,不断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理论知识和做法,为加速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成长、尽快担当起研究课题的任务搭建良好的平台,不断探索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鼓励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同时积极参加上级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及时作好记录,收集材料。
9
ofrualdinkgwtesc,pbyhm
(3)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织学习理论,交流研究过程。每学期举行一次课题研究汇报活动。
(4)2010年6月阶段成果展示。3、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1月)
对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总结、提炼、整合课题相关材料,完成子课题汇报。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专题性研究和探索,课题组总结出学校在劳技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许多成果:
(一)、对劳技教育及其课程地位与作用的新认识劳技教育及其课程在整个中小学阶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的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尽管新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促使“劳动”、“劳动教育”及“技术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新的发展与变化,其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也一定会与时俱进,但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建设者及各级各类人才却都需要有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术素质。这些素质不可能在学生身上自发地产生,所以我们的学校必须对学生从小就实施德、智、体、美、劳动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综合性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这些任何职业、任何工作、任何合格的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和教育科学规律。因此,虽然在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形态、实施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对在新课程改革中仍然要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信念,却绝不能怀疑和动摇。1、积极研究,大胆探索,形成“探究式实践”新模式
10
ofrualdinkgwtesc,pbyhm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亮点,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举足轻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探索“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与创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五个步骤:问题与思考——实践与活动——探究与讨论——收获与总结。形成了一套崭新的活动模式——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收集信息——讨论交流——设计制作——展示评比。
⑴、收集信息。根据学生要开展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活动内容,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收集的渠道可通过查阅文本资料、网络或走访专家等形式进行。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家长可帮助指导学生准备一些材料。
(2)、讨论交流。这是集思广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互相交流、信息互相补充,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每名学生或每个小组把收集到的信息在全班上交流,使每名学生都获得大量的信息互补,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师生在讨论中都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或建议,供大家互相参考,教师可适时点拨、启发,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个人的设计更加完美,从而开发学生的潜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设计制作。这一阶段是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体会和感悟的过程。学生个体或小组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参与最后设计方案,并选好材料,教师可帮助设计选材,选择安全可靠、科技含量较高的材料,做好制作准备。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阶段。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制作,受到挫折训练和成功的喜悦之感。同时使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一环节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演示操作应根据操作的难易程度适时进行,突出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4)、展示评价。展示这一环节是学生对作品的自我欣赏和相互欣赏的过程,完美的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评价要注意
11
ofrualdinkgwtesc,pbyhm
全面性,不能过于注重结果,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如何、技术运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新等内容进行的全面评价,同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评价重在指导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主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凡是参与劳动与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都应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特别优秀,或有所创新、发明者,应给予特别的鼓励。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有关的专业人员。评价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谈体会、考核、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日常观察等形式。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有创意的主题经师生共同研究可以生成下一个探究活动的主题。
2、整合学科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新体系在实验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进行整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发展个性的舞台。学完《赵州桥》后,学生对桥梁建设感到好奇,我们便围绕“桥梁建筑”开展了一次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老师、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查找资料,请教专家,忙得不亦乐乎。在学习《鸟的天堂》时,同学们对鸟的种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验组老师因势利导,既然大家对鸟都感兴趣,不如我们以此作为一个探究的主题,让我们走进鸟的世界,了解他们,从而使同学们更加爱鸟,护鸟。“探究鸟的种类”活动由此而定。学习了《新型玻璃》一课后,学生自主的确立了“走进玻璃世界”实践活动,学生们有的收集实物、有的查找资料,还有的上网查询。与科学科整合,为学生科学观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培在教授《弹簧的秘密》一课后,学生自发的在家中开展了实践活动,自制弹簧秤,弹力玩具等。培养了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它学科的整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
更系统的知识信息,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
劳动价值观,进而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有利于德育的落实;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在
12
ofrualdinkgwtesc,pbyhm
日常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学生将来面向三百六十行,争取行行出状元;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从小锻炼、提高其脑功能;有利于普及基本技术教育,
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技术素养;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要
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以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
并用,知行统一,真正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
3、为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档案袋,记录实践活动的足迹我校为每位学生均配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袋,对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在
综合实践活动过中善于捕捉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不断激励学生从一个台阶迈上另一个台阶,为它们的点滴进步喝彩。学校定期对他们的记录袋进行展示,使他们饱尝成功的喜悦。
这一阶段的实验研究,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验以来,课题组成员王美华老师撰写的综合实践教改论文在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一书中发表。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中一位老师被省教研室评为劳动技术先进个人。一位老师在省教研室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一位老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分别被评为滕州名师、滕州市骨干教师,滕州市教学能手,滕州市优秀教师,枣庄市课改标兵,枣庄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秀教师。学校被评为“枣庄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1、强调了体验性目标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往往重视直接经验和感受,强调个人化的理解、体味、琢磨、反思、感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追求活动结束时所形成的成果,而是注重课程生成、实施和总结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体验。这些体验有些是指向学生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活及其要素,有些指向学生所反思、所探究的对象,有些指向学生所憧憬、所规划的未来。通过活动过程,每个学生心中都形成具有个体特性的认知、情感、意志及相应的行为。2、强调了实践性目标实践是人类主体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客体的一种探究与改变的活动。实践
13
ofrualdinkgwtesc,pbyhm
性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注重的目标,它架起了认知性目标与行为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的桥梁,同时更为注重富有实践意义的行为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合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逾越学科屏障,将所学的各学科的知识在内化和类化的基础上整合起来,使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不再是孤零零的、彼此缺乏联系的。要实现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重系统科学方法与整体论视野的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此知识与彼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联系的敏感性,形成辩证的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人类实践的过程是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相统一的过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这是人类实践的首要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往往都会涉及具体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甚至是以问题作为线索展开的。因此,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3)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在当代信息传播通道越来越多,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广的形势下,信息素养更是成为相对于传统的读、写、算等基本能力的基本素养。而且,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一般都贯穿其全过程。(4)意念转化为问题解决方案能力我们有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有时能说会道,很有思想,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却缺乏相应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学生接触实际少,缺乏相应的经历和感性知识,另一方面与学生将其想法、意念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很有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及实施中,应当注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可以采用“设计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案既包括程序性的方案(如“游戏桥的设计”),也包括物化产品的结构性设计方案(如“城市交通模型的设计”,“多功能文具的设计”)。(5)动手操作和制作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认知性、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主题可以向着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方向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如“自行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中增加“自行车的拆卸、装配和建议
14
ofrualdinkgwtesc,pbyhm
修理”的活动,“大桥的探究”主题中增加“桥的模型制作”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3、强调了生成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是按照预设的目标和计划亦步亦趋予以实施的过程。随着活动的开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家认识的深化,原有的目标和计划发生相应的调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个重要特点。生成性目标本身并不是课程指导者预设的,而是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设计之初和活动实施过程中创生的。指导老师应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活动方向和活动过程。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指导者应在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既定的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某一主题的具体目标,并将这些具体目标让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以便更好地发挥目标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在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进行专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了
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念,学会了保护环境和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与
技能,锻炼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同时培养学生逐渐形成
讲究质量效益、、遵纪守法、互助合作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实验研
究成果也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足以说明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良好的
社会效益,即课题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提高其综合素质以
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针对目前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课题研究对其今后改革发
展的建议是:
⑴应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⑵应建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法制体系和跟踪评价体系,学校教师上课不得
随意更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注意并坚持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发展的连续性和
稳定性;
15
ofrualdinkgwtesc,pbyhm
(4)在劳技教育类课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执笔人:本课题负责人刘伟)
16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十: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
劳动教育课题研究申报书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推进五育并举,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决定开展青少年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专项研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研究方向2021本次研究主要围绕青少年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基地规划、建设与运营,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训、劳动教育评价研究等方面开展,选题方向如下,具体研究内容及有关要求详见附件1。1.青少年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基地规划建设研究2.青少年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基地运营与管理研究3.青少年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实践研究4.青少年军事与体育教育实践研究5.青少年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研究6.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评价研究二、有关要求1.课题研究应注重应用性与创新性,注重形成标准体系、制度体系、实施意见、工作指南、课程体系及教材资源等具有操作性、可落地的成果,直接服务于劳动教育及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劳动教育相关机构等均可作为课题申请的依托单位,鼓励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学校/劳动教育机构的联合体方式进行协同研究。
3.申报单位应具备相关的研究基础,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人力按时完成项目的研究和交付,并对课题组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负责。
4.课题承担单位应保证课题研究质量,并按照要求定期提交阶段性研究成果。
5.课题采取委托课题和自筹经费课题两种方式进行。课题立项分批进行,成熟一批立项一批。原则上,课题的研究时限为一年。
6.请各申报单位于2021年7月31日前将加盖公章后的纸质版课题申报书一式两份邮寄至我中心,并将电子版(word)课题申报书发送至邮箱,邮件主题请注明“青少年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专项课题申报”。电子版课题申报书文件命名格式为“申请单位+课题名称”。
7.中心收到纸质申报材料后,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通过审查的申报材料,中心将组织专家采用集中审核或通讯审核等方式进行审核,并对通过审核的课题予以立项公示。
8.中心将与立项课题单位签订课题委托协议,并负责开展课题的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等工作。
【劳动教育课题立项书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