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9篇

时间:2022-12-01 19:15: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9篇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  虽然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但实际情况是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把有限的经费投入集中到少数重点学校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9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9篇

篇一: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

  虽然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但实际情况是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把有限的经费投入集中到少数重点学校使得重点学校进入投入多设施好师资强升学率高生源足的良性循环而普通学校则陷入投入少设施差师资弱升学率低缺少生源的恶性循环

  城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近年来,家庭教育支出负担过重,一直是一个不断被提及的社会民生话题,尤其是城市家庭子女教育的成本逐年攀升,已经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为此,对当前城市家庭教育支出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支出的合理化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家庭教育支出教育投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家庭在学生教育上的经济投入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发展,很多家庭的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偏高,城市中等以下收入家庭感到子女教育负担沉重,家庭教育成本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

  一、城市家庭教育支出的基本现状

  1.家庭教育支出猛增,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偏高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已经成为许多家庭面临的一大困难,对于城市中低阶层家庭来说,原来被认为是“家常小菜”的教育费用变成了一份“昂贵的大餐”。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成本的调查显示,城市家庭的年平均教育支出达到9000元左右。同时,教育支出成为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方面之一,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

  2.家庭教育支出的分配不合理,结构失衡

  相比于家庭教育支出偏高,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的现状表现得更为严重。在家庭的各类教育支出中,以选择性和扩展性教育支出为主,并在不断增加。有调查显示,小学有60%以上,中学也有50%左右的学生参加各种补习班,这项费用占到家庭教育支出总额的30%以上。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校、名校而交纳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的现象也在各城市普遍存在。

  二、家庭教育支出现状的原因分析

  1.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的功利性被放大

  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地塑造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社会,更好的造福社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受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士”观念的影响,家长对教育的目的的理解往往只局限在高学历和好工作上,许多家长把“考上名牌大学”等同于把孩子培养成了人才。据调查,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几个被老百姓经常放在嘴边的热门话题中,老百姓最愿意不计成本地投入的就是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就业大环境下,高学历的确是通向就业、晋升的一个便捷通道,家长自然要重视教育。教育目的的过度功利化,是导致家庭教育支出逐年攀升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2.国家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成本向家庭转移

  国家教育经费短缺,是造成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过高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我国GDP总量快速扩张、税收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相应地,国家财政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有了明显增强。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用极其有限的资金兴办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现有的教育规模仍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受教育的需要。

  3.国家教育体制不完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造成家庭教育成本过高,国家当前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难逃其咎。虽然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但实际情况是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把有限的经费投入集中到少数重点学校,使得重点学校进入投入多、设施好、师资强、升学率高、生源足的良性循环,而普通学校则陷入投入少、设施差、师资弱、升学率低、缺少生源的恶性循环。同时,高额的补课费、学校赞助费、择校费等成为家庭教育支出过高的推手。

  4.家庭教育投入具有盲目性,缺乏科学投资理念的指导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包含了太多盲目和感性的成分,不习惯用经济学原理理智权衡,也是导致家庭教育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从理论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支出属于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大多数家长不具有教育投资的意识,还有一些家长虽然有一定的投资意识,但对教育投资的理解过于狭隘。他们认为,想方设法赚钱以供养子女读书是家庭的第一要务,保证资金的充足成了他们投资教育的唯一方式。而实际上,家庭教育投资包括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金钱投入、文化投入、时间投入以及家长的自身教育投入。可见,经济投入只是家庭教育投资的一种形式。

  三、相关建议

  1.国家应加大教育投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第一,国家应该加大对各地政府教育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把教育经费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挂钩,作为一项硬性任务列入政府工作考核中,杜绝地方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截留,切实保证国家教育投入落到实处。

  第二,各地政府自身还应着力提高普通学校办学水平,缩小与重点学校的差距,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均衡分布。

  第三,各地政府应运用行政、法律的刚性手段,严格学校收费标准,严控超范围、超标准的乱收费现象。同时,对社会上的各种教育辅导机构也要加大力度清理整顿。

  2.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理性教育投资

  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下,对教育的功利性追求愈演愈烈。要改变这样的风气,家长们需要认清教育的价值,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第一,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学习的教育观念是要不得的。孩子的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先天条件迥然相异,作为家长应该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作为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还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在我国,上大学是成才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但这并不是唯一一条途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要根据家庭是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合理选择教育的方向。

  第三,家长应具有理性的教育投资意识,在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下,注意物质、精神等各种形式投资的有效结合,将教育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家庭教育支出应科学分配,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家长要改变以往只关注孩子的课业学习和特长学习的倾向,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劳动技能等方面教育的投入。家长应该支持孩子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义务劳动、献爱心、传统美德教育等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第二,家长要在注重经济投入的同时,还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给与孩子情感上的沟通和生活上的指导。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精力、时间、情感的投入不是金钱能够替代的了得。家长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美化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三,家长自身的教育投入也是非常必要的,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大有益处的。家长还可以多读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总之,家庭教育支出决定着孩子的教育质量,无论是学校之内的教育投入,还是学校之外的教育投入,家长们切记要着眼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根据家庭收入的情况,把握程度,量力而行,把钱用在刀刃上。

  参考文献:

  \[1\]刘学行.中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2002.

  \[2\]乐善耀.实现教育投资观念的转变——上海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投资现状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0.

篇二: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

  中国近五成家长每年在家庭教育上支出超6000元,近三成家长投入超过万元;京沪家长最舍得给孩子教育花钱;妈妈认为爸爸在教育中的贡献不足一成……2月2日,一份面向全国家长进行调查的《2015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正式公布,从调查结果中了解到上述信息。近五成家庭每年教育投入超6000元

  北上广拥有0-6岁孩子的家庭每月家庭教育花费及比例

  北上广拥有7-18岁孩子的家庭每月家庭教育花费及比例

  此次调查家庭的孩子为0-18岁阶段,其中学龄前为25.6%,小学阶段45.1%,中学阶段27%。调查通过对全国1700余位家长调查、40万份电脑样本监测和50万份手机样本监测,统计得出,近五成家长每年家庭教育支出超6000元,近三成家长投入超过万元。

  收入越高的家庭,其教育支出费用占比越高。

  调查显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近五成每月支出教育费用300元以下;家庭月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家庭教育支出有显著增长,平均每月家庭教育支出达1000元以上;

  月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对教育更为重视,高达38%的家庭每月投入2000元以上。

  而从北上广三地数据来看,上海和北京的家长更愿意在子女教育方面进行投入。在拥有0-6岁孩子的家庭中,选择“只要孩子喜欢,花费多少无所谓”的上海和北京家长分别占比为6%和5%,广东家长为4%;选择花费“2000元以上”的上海和北京家长均为11%,而广东家长选这个选项的比例为零;选择花费“100元以下”的,广东家长占到14%,而京沪两地分别为5%和2%。在拥有7-18岁孩子的家庭中,选择花费“2000元以上”的京沪家长分别占比24.3%和23.9%,广东家长为14.9%。

  另外,调查显示,在孩子0-6岁阶段,有近八成家庭会购买早教图书音像产品,近六成家庭购买早教机构亲子课程,一线城市的家庭教育投入费用为每月500-1000元。

  而在中小学生阶段,由近八成家长会购买课外辅导,逾六成家长购买学科之外的各种兴趣班和各种教辅图书资料。一线城市家庭投入可达1000-2000元/月。

  妈妈认为爸爸的教育贡献不足一成

  调查还显示,妈妈普遍认为爸爸在教育中的贡献不足一成。在参与调查的家长中,超过七成的人认为妈妈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工作。其中,参与调查的妈妈们认为,自己承担了近九成的教育工作,爸爸的贡献甚至不足一成;但爸爸却不这么想,自认为投入41%,妈妈只略高一成,占比52%。

  此外,由于受教育程度及成长环境不同等因素影响,有四成80后家长认为教育中最大问题就是“与自己父母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摩擦”,而六成60后父母认为和孩子思维模式不同,有代沟。

  新一代家长共同且显著的教育痛点是缺乏耐心、没时间、缺乏育儿知识和自身不够成熟。

  近六成的80后家长认为自己没耐心;三成多家长认为没时间陪孩子,52%的家长每天与孩子相处时间为2-5小时。

  相较于妈妈,爸爸陪伴并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明显缩短,近三成爸爸平均每天仅有2小时以下的世界和孩子相处陪伴。而由于0-2岁早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近三成妈妈每天花5-8小时跟孩子相处,更有8%的妈妈全天陪伴孩子。

  新一代父母认为品德最重要,成绩重要性排第五

  对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严师”、“裁判”形象的占比较小,新一代家长对孩子不再专制、严酷,更偏向平等交流,推崇关爱尊重的教育方式。“慈母/慈父”位列第一,占比60%,“朋友”占比”43%。

  新一代家长的育儿知识和教育理念更为丰富、多元,对于互联网科技产品更为开放。近八成家长支持孩子在早教和幼教阶段接触电子产品,76%选择平板电脑作为早教手段,其次是手机,占比57%。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超过七成的家长认为最重要的是“道德品质”,其次是“性

  格秉性”、“沟通表达能力”、“生活习惯养成”,而传统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学习成绩”仅位列第五。

  由此可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和个性,而不单纯让孩子追求高分,全方位发展已经成为80后父母主流的教育理念。

  据悉,《2015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是由国内最大的家长社区“家长帮”联合好未来教育研究院等单位,面向全国家长进行的调查。

  成绩重要性排第五,也就是说成绩仍然很重要,而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中有很大一笔是花在课外辅导班上,或者是家教上。那么有没有相对来说,性价比较高的辅导机构呢?推荐家有学霸APP。

  家有学霸是一款真人1对1在线学习辅导软件,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找到家有学霸上的老师对自己进行1对1线上辅导。老师通过家有学霸给学生上课,可以极大地提高上课的效率,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家有学霸人性化收费模式——按分钟计费,更是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对此,可领个免费试听课感受一下。

篇三: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

  我国居民教育消费现状分析

  教育消费的概念是指对于教育实体产品包括教育劳务服务的经济消费,这种消费既包括学生个体在进行接收教育上的支出,也包括了整个社会层面上的教育活动的支出,这些支近些年来增长迅速,是我国社会总体消费的重要部分,并且其也是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有效因子。当下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带来,文化与教育必将形成整体统一的行业,因此,可以判断,我国的教育消费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消费领域也有着一系列的问题,市场监管不严、服务意识差等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的教育消费市场走向成熟。

  1.教育消费是一种发展消费

  教育消费是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物质消费趋于满足的程度,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人们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逐渐走向自我需求,自我增值成为了居民共同的追求目标。十二五规划也提出,我国居民消费正由生存消费向享受消费、发展消费转变,这一消费结构的巨大变化,有形产品消费数量在增加,消费质量在提高,无形的消费数量也在增加,质量也在提高。而教育消费,也呈现出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产品多元化的趋势。人们更愿意花未来的钱去进行教育消费,自我增值,因此教育消费是一种发展消费,这无疑是一种消费结构的升级,是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

  2.教育消费超出居民收入

  教育消费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消费一样将成为每个人必要的消费,而且比衣食住行的消费增长更快。最近五年,在上海的消费中,教育支出比重每年递增45%。对教育消费这样巨大的需求量,使教育必然成为最大的培养人才的产业。

  家庭储蓄资金用于教育导致一个家庭,基于生活基本生活消费必需品,教育消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父母教他们的孩子使用的训练对存款。根据中国第十六个城市的居民储蓄问卷调查,人民银行储蓄,除了正常的生活费,孩子的教育占首位。买家电,第二服装和其他消费品。有人算了一笔账,从小学到初中,国家的义务教育,除了生活费外的学生,还需要对支出的一部分。

  1/2

  从初中到高中,中专,技术学校,花费更多的钱。总之,这一阶段从小学起每个学生需要花20000元。而一个本科生学费,还需要支付3000元至4000元的餐费,住宿和其他生活开销,因此一年学生至少5000到6000到四年的大学生活,成本约20000至30000。如此大量的教育经费,很难负担得起的普通家庭,因此很多家庭的孩子上学时就开始为孩子存钱。此外,儿童的数月的父母将固定在银行的钱,让孩子们的压岁钱时间春节假期,在银行作为教育经费的夜晚。而且许多家庭轻易不舍得动用这笔存款。因为家长们坚信,虽然教育消费是消耗支出,但另一方面也具有投资性,付出总会有回报。3.教育消费比重日益增加

  从下图《我国居民教育消费支出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城镇以及农村居民的家庭教育消费支出,2007年之前我国居民教育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比例曾递增趋势,且比例一直很高。07年以后我国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生学杂费政策后,教育比例有所下降。

  近些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大量的外国教育机构与学校都逐渐地域我国的教育机构产生直接的竞争,中国的大量学生都能更加直接地接受国外的教育,在在国外接受大量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发生了很多的不和谐事件,目前,在国内出国留学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的渠道申请国外留学机会,第二就是单位学校的公派留学,第三种也是最多数的就是自费的出国学习,这种途径普遍地需要通过中介的支持,并且出国费用巨大,平均需要20万人民币每年的费用,这样算来,每年我国至少有60亿元的学费资本流向国外。在中国的大量教育“消费者”流向国外的同时,我国国内的教育资源却凸显出了供给过剩的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自发调整,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这意味着大量的学校与教育机构的生源将会减少,而随着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内教育市场受到的冲击将会更大。

  2/2

篇四: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

  城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近年来,家庭教育支出负担过重,一直是一个不断被提及的社会民生话题,尤其是城市家庭子女教育的成本逐年攀升,已经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为此,对当前城市家庭教育支出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支出的合理化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家庭教育支出教育投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家庭在学生教育上的经济投入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发展,很多家庭的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偏高,城市中等以下收入家庭感到子女教育负担沉重,家庭教育成本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

  一、城市家庭教育支出的基本现状1.家庭教育支出猛增,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偏高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已经成为许多家庭面临的一大困难,对于城市中低阶层家庭来说,原来被认为是“家常小菜”的教育费用变成了一份“昂贵的大餐”。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成本的调查显示,城市家庭的年平均教育支出达到9000元左右。同时,教育支出成为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方面之一,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2.家庭教育支出的分配不合理,结构失衡

  相比于家庭教育支出偏高,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的现状表现得更

  为严重。在家庭的各类教育支出中,以选择性和扩展性教育支出为

  主,并在不断增加。有调查显示,小学有

  60%以上,中学

  也有50%左右的学生参加各种补习班,这项费用占到家庭教育支出总额

  的30%以上。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校、名校而交纳高额的择校

  费、借读费的现象也在各城市普遍存在。

  二、家庭教育支出现状的原因分析

  1.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的功利性被放大教育的目的

  在于全面地塑造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社会,更好的造福社会,同

  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受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士”

  观念的影响,家长对教育的目的的理解往往只局限在高学历和好工作

  上,许多家长把“考上名牌大学”等同于把孩子培养成了人才。据调

  查,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几个被老百姓经常放在嘴边的热门话

  题中,老百姓最愿意不计成本地投入的就是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在我

  国目前的就业大环境下,高学历的确是通向就业、晋升的一个便捷通

  道,家长自然要重视教育。教育目的的过度功利化,是导致家庭教育

  支出逐年攀升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2.国家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成本向家庭转移国家教育经费短

  缺,是造成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过高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我国GDP总

  量快速扩张、税收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相应地,国家财政对基础教育

  投入的力度有了明显增强。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用极其有限的资

  金兴办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现有的教育规模仍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受教

  育的需要。3.国家教育体制不完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造成家庭教育成本过

  高,国家当前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难逃其咎。虽然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但实际情况是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把有限的经费投入集中到少数重点学校,使得重点学校进入投入多、设施好、师资强、升学率高、生源足的良性循环,而普通学校则陷入投入少、设施差、师资弱、升学率低、缺少生源的恶性循环。同时,高额的补课费、学校赞助费、择校费等成为家庭教育支出过高的推手。

  4.家庭教育投入具有盲目性,缺乏科学投资理念的指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包含了太多盲目和感性的成分,不习惯用经济学原理理智权衡,也是导致家庭教育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从理论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支出属于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大多数家长不具有教育投资的意识,还有一些家长虽然有一定的投资意识,但对教育投资的理解过于狭隘。他们认为,想方设法赚钱以供养子女读书是家庭的第一要务,保证资金的充足成了他们投资教育的唯一方式。而实际上,家庭教育投资包括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金钱投入、文化投入、时间投入以及家长的自身教育投入。可见,经济投入只是家庭教育投资的一种形式。

  三、相关建议1.国家应加大教育投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第一,国家应该加大对各地政府教育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把教育经费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挂钩,作为一项硬性任务列入政府工作考核中,杜绝地方财政对教

  育经费的截留,切实保证国家教育投入落到实处。第二,各地政府自身还应着力提高普通学校办学水平,缩小与重

  点学校的差距,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均衡分布。第三,各地政府应运用行政、法律的刚性手段,严格学校收费标

  准,严控超范围、超标准的乱收费现象。同时,对社会上的各种教育辅导机构也要加大力度清理整顿。

  2.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理性教育投资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下,对教育的功利性追求愈演愈烈。要改变这样的风气,家长们需要认清教育的价值,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第一,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学习的教育观念是要不得的。孩子的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先天条件迥然相异,作为家长应该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作为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还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在我国,上大学是成才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但这并不是唯一一条途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要根据家庭是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合理选择教育的方向。

  第三,家长应具有理性的教育投资意识,在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下,注意物质、精神等各种形式投资的有效结合,将教育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家庭教育支出应科学分配,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家长要改变以往只关注孩子的课业学习和特长学习的倾向,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劳动技能等方面教育的投入。家长应该支持孩子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义务劳动、献爱心、传统美德教育等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第二,家长要在注重经济投入的同时,还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给与孩子情感上的沟通和生活上的指导。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精力、时间、情感的投入不是金钱能够替代的了得。家长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美化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三,家长自身的教育投入也是非常必要的,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大有益处的。家长还可以多读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总之,家庭教育支出决定着孩子的教育质量,无论是学校之内的教育投入,还是学校之外的教育投入,家长们切记要着眼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根据家庭收入的情况,把握程度,量力而行,把钱用在刀刃上。

篇五: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

  四个地区高中省教育补习支出平均为317元教育补习费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11教育补习负担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反向变动态势说明教育补习支出具有累退性低收入家庭面临较沉重负担在控制其他因素情况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收入和母亲教育程度表示对高中生参加教育补习和补习支出变化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家庭经济地位越高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可能性越大教育补习增长越快

  透析家庭经济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张丽丽(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然而,当市场经济为中国人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经济因素的重新调配。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对子女的受教育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优越的家长动用资金换取最好的教育资源配置,而经济窘迫的家庭除了不得不面对落后的学校教育而无法选择外,还可能造成孩子辍学,形成教育资源垄断的状态。[关键词]家庭经济;富裕家庭;教育最近几年,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政府,都用相当的财力来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已取得可喜成效。虽然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机会普遍扩大,说明中国正在向实现教育平等迈进,但是想要达到公民能够自由平等享受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重视教育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而国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民间社会与普通百姓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据调查,中国父母目前在子女教育费用方面支出已超过养老和住房,在居民总消费中排在第一位。”[1]一、贫困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年来各国学者对经济弱势家庭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都显示出,贫穷不仅意味着生活资源的匮乏,更可能产生社会隔离、两代贫穷等生存机会差异的问题。[2]其中非常直接的原因是经济压力导致子女教育的投入不足,贫穷不可避免地延及到下一代。目前,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依然存在。流失在社会上的孩子,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干扰步入歧途。有调查统计,山东省少管所在押近千名未成年犯中,捕前系在校生的仅有235人,而辍学生却有616人。可见,少年违法犯罪与中小学辍学问题密切相关。[3]控制辍学已经不仅是教育界急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关系到治安稳定的社会课题。据近期调研资料显示,导致孩子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资源和学习资源匮乏。有些家长甚至无力承担义务教育阶段所需的各项学杂费和书费,以致子女过早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从《农村家长对于基础教育学段学费的看法》的统计结果来看,农村家长对于子女接受教育的花费承受能力是比较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仅仅是对学费一项的承受能力,就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是勉强接受,而在农村勉强接受就意味着要向外人借一部分钱,使家庭背上债务的包袱,因此,子女较多的家庭必然出现辍学现象。(二)精力分散导致学习困难。负担较重家务劳动占用了孩子很多宝贵时间,导致学习困难而厌学、辍学。“农村小学生在家经常劳动的人数为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初中学生在家经常劳动的人数为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表明初中学生承担了较多的家庭劳动,这也是农村初中辍学率高的原因之一。”从《农村学生在家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表格中也能略见一斑。(三)急于致富的心态和盲目的金钱崇拜。这是时代赋予农民的较普遍的性格特点,其中有惶恐、兴奋的情绪,也流露出让人可怜、引人深思的愚昧。这种落后观念反映在教育方面,是读书无用论及“因富辍学”思想的盛行。随着农村的逐步富裕和减免学生杂费帮扶措施的实施,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现象正逐年减少,但家长不断向孩子们鼓吹狭隘的“赚钱为赢”的价值观,并且鼓励支持孩子辍学打

  工等行为,导致近几年基础教育中流失率的回升。二、富裕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一)“特长”投资的流行热。当家庭经济条件完全能够支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必要开支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各项潜能的开发。根据家庭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尽量让孩子参加社会上类型纷繁的特长培训班,能够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天分”当然最好,如果在这方面没什么造诣和前途,权当兴趣爱好也会让家长感到满足。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数目相当可观,不同家庭的教育投资金额差距加大。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孩子有条件同时发展多种特长,而且随着兴趣的转移经常变化。相比之下,经济基础一般的家庭能给孩子提供适度的学习资源,发展一项特长的机会。而低收入家庭,家长一般是城市中失业、下岗、三无(无依无靠、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人员,或城市流动人群,或农村中的贫困农民。他们的子女多数选择价格低廉的学校,生活资源十分匮乏,衣食简单,学习用品多数是别人赠送,极少参加特长班,即使有的贫困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才分,迫于窘境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二)教育补习屡禁不止。教育补习现象曾一度遭遇政府的严厉管制,但学生家长的质疑和坚决反对,置政府于尴尬被动的局面。所谓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等宣传口号,在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高中阶段,显得尤其苍白和不堪一击。在对北京,江苏,湖北和陕西等省市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的研究表明:四个地区高中省教育补习支出平均为317元,教育补习费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是11%,教育补习负担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反向变动态势,说明教育补习支出具有累退性,低收入家庭面临较沉重负担,在控制其他因素情况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收入和母亲教育程度表示)对高中生参加教育补习和补习支出变化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家庭经济地位越高,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可能性越大,教育补习增长越快;学生成绩对教育补习和教育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学生成绩越差,教育补习支出增长越快。[3]这说明中国高中生教育补习主要属于“补差”型而不是“培优”型。教育补习支出和家庭收入是正相关的,这种关系验证了人们对家庭教育支出研究的基本结论。虽然补习的“补差”性缩小了学生间人力资本的差异。但是,在中国城乡和地区差异较大的背景下,家庭经济主导的补习行为强化了既有的教育不公平。最直接的表现是:课外补习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也是家长如此热衷于课外补习的真正原因。在对北京和山东的4所重点大学本科生的一份问卷调查中显示,[4]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学校外教育手段的利用率高,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学生。而实际上,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上也占据明显优势。(三)争夺教育资源与高等教育机会。优越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仅能够通过课外补习,弥补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遗误,为孩子创造发展特长的机会,在对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争夺战中处于明显优势。调查显示,社会高收入家庭中,父母大都文化层次较高,深知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知识在个人创业中的作用,因此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往往用资金优势为孩子选择教育理念先进、教育设备优良的学校,并且配上学校中最出色的教师,使孩子能够置身于最好的学习环境之中。他们多数希望孩子不仅能考上一个教质量好的高中,更希望孩子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或出国留学,只要孩子愿意或可能,无论花多少钱都可以。在这方面,他们显示了其它收入家庭少见的坚定决心。这与只能选择价格低廉学校的贫困家庭子女形成明显对比。教育的不平等现象,最直观的表现为高考的地区差距。在高等教育阶段,高考仍然是我国决定公民能否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然而,在受高等教育权上却存在着差别对待。各省市在录取标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据3月15日《齐鲁晚报》报道,十余名山东金县学生为了利用贵州与山东高考录取分数的差距考上名牌大学,通过一位“能人”踏上了移民之路。当然,这需要交给中介人员9000元的费用。同时,在新疆,

  海南等地也涌入了不少‘高考移民’。”[5]可见,良好的家庭经济基础甚至可以改变家庭地域问题,在无法撼动的政策强势面前,为孩子的升学创造有利因素。而经济条件差的孩子则无力逃脱现实中的种种桎梏,只能听从命运安排。中国高等教育的机会依然难得,而对于家庭经济社会特殊,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凭自己的勤奋努力争取到进入高校的机会就更加不易。另一份旨在研究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调查中显示,重点大学的学生多出身于管理人员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说明有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并重的家庭,升入重点高校机率最大。调查结果还显示,仅以经济资源见长的个体工商户,其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也表现出自身优势。虽然进入重点高校的可能性较小,但在民办高校内有引人注目的高辈出率。三、结语家庭经济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有制约作用,贫困家庭经济状况可导致子女辍学,继而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富裕家庭经济状况可以为孩子进行特长投资,通过补习巩固学校所学,而且在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能为其配置良好的教育资源,在争取高等教育机会问题上存在优势。目前,富裕的家庭经济状况对孩子接受教育机会和质量的影响更为明显,贫困引起的辍学现象逐渐减少,被人们淡化了。在关注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的时代,国家应该出台更多的公平教育政策保证,以保证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协调,从而稳定民心。参考文献:[1]八成民众不满我国教育现状公平问题为关注热点.http://finance.sina.com.cn2005年04月30日18:53新华网.[2]孙莹,周晓.北京市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政策建议.http://www.bjpopss.gov.cn/bjpopss/cgjj/cgjj20050928.htm.zh,2006年10月29日.[3]李康熙.少年犯罪前辍学情况的调查报告.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P41.[4]王杰.重点大学在校高中教育经历的实证分析.教育与经济,2005.[5]穆林.由“高考移民”透视公民受教育权平等.民主与科学,2004,P52.[6]谢作翔,罗奇萍.闽湘川3省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初步调查.教育经济调查报告,2004,P3.收稿日期:200

  强化小组合作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陈劲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231)[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基础及优点出发,对强化小组合作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活动一、背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是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中国已加入WTO,英语在国际交往及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愈显重要。社会的发展对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

  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难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因此,培养大量既有专业又有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导方向。因而我们外语教学也必须从外语实际应用能力、交际能力抓起,避免学生有专业,无外语的情况,争取在竞争中占主动地位。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呢?经过近一学期的教学实验、观察和总结,我得出一些经验。下面就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强化小组合作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等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1.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②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③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④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⑤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2.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美国语言学家H.D.Brown在他的《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一书中支出:小组合作学习(groupwork)“hascometobeahallmarkofinteractivelanguageteaching”(1994:168)它具有下列优点:Groupworkgeneratesinteractivelanguage.Groupworkoffersanembracingaffectiveclimate.Groupworkpromoteslearnerresponsibilityandautonomy.Groupworkisasteptowardindividualizinginstruction.(1994:173-174)交际法(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的教学原理提倡课堂教学的组织要使学生能直接参加交际,要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The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TheMonitorHypothesis,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TheNaturalOrderypothesis)告诉我们,外语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目的语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沉浸”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并能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而小组合作学习恰恰提供了这样使用目的语的场所和机会。三、强化小组合作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针对大班教学,组织活动较困难的局限性,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将大班化整为零,以点带面,开展以组为单位的交际活动。具体如下:1.合理安排各组成员,增强学生合作信心。小组的组建,一般可安排4-6人,最好是4人一组。分组前,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设组长、噪音控制员、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合作学习中的分工是为了有序、快捷地完成学习任务,更好地实现学习的又一重要条件。恰当分工是更好进行合作的首要任务。所以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意识到:分工后大家的具体任务和活动的目标虽不一样,但都是在围绕总目标而行动的。每个同学所担任的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会直接影响总任务的完成。在指导分工时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从老师的前几次帮助他们分工过渡到学生们自己协商分工,老师则肯定他们在合作中的不同分工形式。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当。这段时间,教师一定要培养组员友好合作的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可轮流让每个组员当一当组长,展示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的能力,都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2.培养合作精神,小组参与预习。课前预习,可以淡化教学难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小组合作预习,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六: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

  中国城市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35.1%增速超收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要不要参加各种辅导班上,正面临经济学上的囚徒困境(博弈论中用以说明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经典例子。经济学家把大量的看似最优却导致次优结果的行为称为“囚徒困境”,即理性行为导致的不理性结果)。

  一方面选了辅导班,意味着孩子自由时间的被挤占,幸福感降低。另一方面,如果不选择辅导班又意味着孩子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可能会失去美好的未来。在这种将幸福童年与成功未来对立起来的心态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辗转反侧,纠结万分。然而最终大多数人经过“囚徒困境”式的思索,作出了“功利为主,兼顾素质”的选择。

  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养育子女费用总额的76.1%,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30.1%。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城市家庭的三成收入花在了子女教育上。一方面,它确实让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等方面获得了快速提升。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孩子过度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在健康人格、亲子关系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问题。

  “与其他消费不同,教育消费的特点在于,教育选择与其消费是分离的,是家长选择、孩子消费。教育消费只是提供一种机会,效果怎样还要看这种选择与孩子匹配的程度。由于选择不当,许多时候,花钱多不等于效果好,一分钱未必能买到一分货。”此次调查的负责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洪明说。

  更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城市家庭平均年教育支出近9000元,但过半数家庭认为负担适度。教育消费的实际负担,与人们的负担感并不呈正相关。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在其调查结果发布之前,中国青年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此次调查课题组的有关负责人。

  家庭教育支出增速明显快于家庭收入

  2011年5~6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对北京、哈尔滨、石家庄、银川、成都、西安、南京、广州8个城市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进行调查,以了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真实状况。

  “在网络、媒体上,近年来把教育同医疗、住房共同列为百姓生活的三座大山,我们希望用数字描绘城市家庭教育消费的真实状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说。在对上述8个城市4960个家庭进行调查后,课题组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内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家庭对教育质量的追求,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家庭总支出的增长幅度。

  资料显示,1985年,家庭教育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1%,到1996年,此比例上升为5.2%;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01.4%,而同阶段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4.4%。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的教育支出以平均每年29.3%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家庭收入的增长,也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按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调查,城市家庭平均每年花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费用,占家庭经济总支出的35.1%。

  从整体教育支出水平来看,当前城市家庭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支出的平均费用为8754.4元。在调查的家庭中,有36.6%的家庭平均每年教育支出在9000元以上,甚至有2.8%的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超过3万元。

  在刘秀英看来,此次调查出的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较以往相关研究数据有大幅提高。一种可能是,由于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提高,使得家庭的总收支水平有所提高。在这方面,家庭教育支出水平提高,对于家庭其他支出不具排斥性。而另一种可能是,在较短时期内,由于家庭教育需求的急剧增加,使得家庭教育支出增加。在这个方面,家庭教育支出水平提高,对于家庭其他支出具有排斥性。

  这些支出的增加是否对城市家庭造成了沉重负担?

  全国妇联对全国城乡家庭的抽样调查发现,子女教育费用、收入较低和家人生病是家庭生活面临的三大困难,其中“孩子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已经排在家庭生活困难的第一位,影响着家庭的和谐幸福。

  然而,家庭教育消费的沉重负担与家长们的教育消费负担感并不成正相关。此次调查显示,52.7%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支出对自己家庭来说是适度的经济负担,有13.1%的家庭认为教育带来的经济负担较小,有12.9%的家长不觉得是负担,只有18.7%的家庭认为教育带来的经济负担较大,2.6%的家长感到是严重负担。

  洪明告诉记者,从调查来看,教育支出已经占到家庭总收入的30.1%,这已经是不小的数字,但家长们的感受与学者、媒体并不一致,约1/5的家长认为教育支出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我国家庭价值观的第一需求是子女成才,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为家庭的一种信念,因此当家庭认为一种行为与自己的信念相匹配时,这种付出的负担感将会降低。”洪明说,有时候媒体与学者对家庭教育负担感评价过高,是因为他们站的立场与家长不同。而且从回报的切实感受来看,如果一种行为的回报率较高,支付者也会感受到负担感降低。本次调研显示,多数家庭对家庭教育消费的满意度较高,当买家认为“物有所值”时,负担感也就没有人们以为的那样高了。

  家庭教育支出差距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此次调查显示,当前城市家庭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支出的平均费用为8754.4元,那么,这笔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将教育支出分为基础性教育支出、扩展性教育支出、选择性教育支出和其他支出四大类。

  其中,学杂费、食宿费、学习用品费、春秋游、夏令营等费用属于基础性教育支出;课外培训或辅导费用(含家教费)、课外读物费用、(带)子女观看演出及参观旅游的费用、参与学

  校或家长为教育子女自我学习的开支等则属于扩展性教育支出;包含借读、捐助学费等在内的择校费用则被定义为选择性教育支出;未明细内容的支出费用归入其他支出。

  研究结果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的选择性教育支出与扩展性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家庭教育支出的主要负担,而基础性教育支出平均仅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19.8%。

  这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家庭的教育支出大多数花在了课外辅导、择校等方面。在城市家庭年平均8754.4元的教育支出中,扩展性支出年平均费用为5862.8元,约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67%。

篇七: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教育支出占比最高,今年还要增]

  教育支出已经很高,但能不能更高一些?省内的社保基金,是否依然充盈?2月16日,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预算集中审查会议召开。会议现场,就“去年政府把钱花哪儿去了”和“今年财政的钱打算怎么花”,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对预算报告进行了审查和提问。来自省财政厅、科技厅、人社厅的负责人一一解答。

  财政结转数额为零才是真正理想状态

  “在国际上出现逆全球化趋势、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2018年山东财政有这样的表现,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省人大代表、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陈学中在发言中肯定了过去的成绩,他接着提出问题,“2019年预算结转支出仅37亿元,较2018年的405亿元有一定滑落。目前看,收支安排是平衡的,但会不会影响到2020年及以后的预算安排的灵活度呢?”

  对此,省财政厅副厅长高剑锋作了解答。

  “根据财政预算报告,2019年当年结转下年的规模确实缩小了。甚至在预算中,省本级收支结转下年额是零,全省是37个亿。其实,结转下年额度如果是零,才是体现了地方政府能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高剑锋解释,如果今年的钱全花出去了,说明政府在压结转、减少资金沉淀方面的工作做到位了。“我们其实一直向着结转额度为零努力,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是很难做到的。”

  至于是否会影响2020年以及以后财政的灵活度,高剑锋介绍,山东省也已经建立了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果2019年出现了结余,这部分钱是会打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财政部的相关规定,会让结转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和有效。

  对于大家关心的债务问题,高剑锋介绍,目前山东省的债务水平总体可控,个别区域会有一些压力,但总体可控。

  教育支出占比居首,科技投入要看绩效

  多年来,教育投资一直是山东省各项支出中占比最高的。2018年,教育支出占山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是19.9%,而到2019年,这一数据将增长为20.1%。“这可以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未来持续发展储备大量人才。”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徐超丽说。

  高剑锋介绍,山东是人口大省,教育支出占比达到20%以上,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最高的。“这说明从山东政府和财政的角度来说,对教育是高度重视的。”不过同时,高剑锋也指出,由于人口基数大,山东省人均教育经费依然在全国范围内排名靠后。

  “这也说明,我们应该继续加大投入。”省国资委原党委副书记时民在审查预算报告时也发言表示,山东省应该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才与山东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相适应。除了教育,时民还提到了如何发挥有限的科学技术支出资金,让它们产生最大的效益。“让这些资金变成‘面引子’,蒸出大馒头,要找到重点,不能撒芝麻盐,不能变成调料。”

  根据2019年预算草案,科技支出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3%,比2018年增加了整整1个百分点。对此,省科技厅厅长唐波表示,让科技资金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直是各方面努力的目标。

  唐波介绍,2019年山东科技经费总共120个亿,其中由科技厅支配的约93个亿。“今年,每一项资金都要成立专家质询委员会,从顶层设计入手,抓住我省重点发展方向,来解决撒芝麻盐的问题。”

  关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唐波举了山东海洋经济的例子。山东的海岸线占全国1/6,投入也不少,但产出目前落后于广东、上海,和浙江省差不多。症结就在于,科技和经济如何融合起来。“科技领域,很重要的就是一个大平台。我们正在青岛和烟台做海洋经济研究院,未来其他城市如何做到与海洋经济的融合,就要依靠科技的推动。”

  唐波表示,针对财政资金,财政部门抓两头,科技部门则是针对中间环节,诸如企业、高校院所,同各市一起抓落实情况。“最终做到目标导向、成果导向、问题导向。”

  投资要重视新型基建,传统基建也要补短板

  徐超丽在审查预算报告时还提出,2019年省财政在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时,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基础设施方面,虽然财政资金直接占到投资总额的比重不高,只有两成左右,但会起到引导作用。”徐超丽委员认为,2019年基建增速能否反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大。

  “过去,我们的基建主要是‘铁公基’,但是到了2019年,我们应该推出2.0版本。”徐超丽解释,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发改委提出2019年主要推动新型基建,包括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5G商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她认为,这不是简单的新动能项目建设,而是新一代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因为这些不仅会带动相关需求,还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基础。

  对此,高剑锋表示,未来山东的基础设施投资,既要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兼顾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传统的基础设施也存在短板,比如说高铁、机场、港口,目前都在补短板的过程中。所以,今年4条高铁要开工,济南机场要扩建,港口整合也在推进。”高剑锋说。

  同时,针对山东在新兴产业上的短板,高剑锋说,在相关基础设施投资上,一是投资力度不够,另外就是没有连成网络。“我们也发现,这种新兴业态的产生发展,不是一个点上的问题,而是一个面上的问题。”高剑锋说,未来在这个领域,财政部门会继续强化。

  社保问题具有全国性,未来继续开源节流

  陈学中代表提到,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年度增长率低于预算支出增长率,特别是考虑到经济下行、政策性减收、资源性产品价格下行等因素,会导致预算收入增长变慢。“2019年预算草案中,社保基金收入预计增长1.2%,但支出增长9.3%。”陈学中表示,再加上货币增发保持一定比例以及人口老龄化,他建议应提前预估未来五年的变化情况,及早提出应对措施。

  对此,高剑锋和省人社厅副厅长夏鲁青都作了解答。

  两人都提到了社保基金支付在全国范围内是受关注的问题。高剑锋介绍,近五年,山东社保基金收入平均增速为9.1%,但支出达到了12.3%。夏鲁青表示,2017年,全国已经有二十多个省出现了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问题。“对山东省来说,2013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是每月支出的24倍。随后基本上每年减少1.7个月,现在可以是月支出的14-15倍。”

  夏鲁青介绍,企业社保基金支付的核心问题在于开源节流的潜力越来越小。“国家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不断在降低费率。比如国家要求企业按照工资的20%缴纳养老保险,而我们山东已经降到了18%,未来国家可能还要降到16%。对山东来说,每降1个百分点,每年就会让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减少50亿。”

篇八: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

  关于高等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的问卷调查

  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专业班级:10材料2班姓名:岑鹏

  调查时间:2012年8月31日调查地点:万方科技学院调查方式:随机调查指导老师:杨晓军综述:为民族振兴之本,任何一个民族离开教育都将走向没落,因此教育也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其经费在世界各国都由政府财政拨款、学校自筹、社会捐赠和学费收入等几部分组成。学费问题涉及到每一个大学生及其家庭,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过高的学费会使很多学生无力支付,过低的学费又使学校财力不足而无法保证质量。因此,学费问题近来在各种媒体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通过搜集过去几年内我国不同地区一些高校的学费,并对不同级别的学校和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发现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存在以下几方面显著的弊病:财政拨款方式不完善;学校分等级,生均成本差异较大,收费平均化,难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市场准则;收入差距的扩大,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很多农民难以承担高额学费。因此,为了体现本文给出的高等教育收费量化标准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应该分不同专业和地区给出合理的学费标准。此外国家也应加大对教育投入,特别是根据家庭收入差距情况扩大贫困补助对象。保证农村大学生上的起学有学可上,以及毕业之后能顺利找到工作。调查目的:近几年来,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物价水平也一路飞涨,买房难、看病难、就学难已成为摆在每个家庭面前的新难题。通过本次调查弄清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比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

  关于高等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的问卷调查

  摘要: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开始反哺农村。农村的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家庭的全部的经济来源。农民是我国一个大的集体,占有我国人口的60%以上,也是我国政府备受关注的一个集体,在近几所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减免税收,向他们发放经济补助,这些措施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收入逐渐增加。但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学费的增加,高等教育的学费问题涉及到每一个大学生及其家庭,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探讨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农民负担过重,减少了农民的收入,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农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而高等教育事关高素质人才培养、国家创新能力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因此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指标,不同的学科、专业在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后,其质量需要有相应的经费保障。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其经费在世界各国都由政府财政拨款、学校自筹、社会捐赠和学费收入等几部分组成。对适合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困难的学生,可通过贷款和学费减、免、补等方式获得资助,品学兼优者还能享受政府、学校、企业等给予的奖学金。此外国家也应加大对教育投入,特别是根据家庭收入差距情况扩大贫困补助对象。保证农村大学生上的起学有学可上,以及毕业之后能顺利找到工作。

  关键词:高等教育

  农民

  保障

  2

  正文:

  一、近几年来我国农民的收入变化。

  今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开始反哺农村。农村的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家庭的全部的经济来源。农民是我国一个大的集体,占有我国人口的60%以上,也是我国政府备受关注的一个集体,在近几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减免税收,向他们发放经济补助,这些措施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收入逐渐增加。通过参考:1995——2008年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统计表:年份:省份:农民人均纯收数据出处:入:1995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12河南7200.0元预计河南河南河南河南河南河南河南河南河南河南河南河南河南1231.97元1733.9元1864.1元1948.4元1985.82元2097.86元2215.74元2235.68元2553.15元2870.58元3261.03元3851.60元4450.0元《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山东统计年鉴》《2004年山东统计年鉴》《2004年山东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3

  (由此估计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200元,估计数据与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相差不大可以采用。)由以上数据可看出我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改革开放取得可喜的成绩。但随着大学教育收费的不断提高农民负担也越来越重,由调查统计可知对于有大学生就读的54%家庭其多少都有过上学方面的困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一个消极因素。农民负担过重,减少了农民的收入,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农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高等教育的收费情况。

  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的教育支出在家庭所有支出中,高居第一位,其比率几乎是世界之首。据统计,1989年大学学费是200元,占城镇居民平均年收入1376元人民币的七分之一。加上生活费和其他学杂费开支,平均以每年500元计,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占年收入的50%左右。与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和落后的)相比,这比例已经算很高,但还承受得起。十二年后,学费暴涨到5000到1万不等,涨幅为25倍到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是6860元,1989比年增加了5484元,增长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十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1996年试行并轨收费及1997年全面并轨后,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够当时的2000多元/学年的学费。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而农村居民收入仅为2210元,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一个城镇居民一年的收入只够一个学生一年的学费,农村居民则要二至三人的年收入才够。2000年学费猛涨,而相应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则不大。再加上近年来城乡居民利益格局变化较大,不少家庭或个人的工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而医疗、养老、住房等费用支出有增无减,因此城镇居民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越来越大。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

  4

  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学费加上生活费等开支,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普通学生家长全力支撑——这在中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做父母的自己也要吃饭活命呀。因此,学费暴涨后,家中出了一个大学生,而父母年收入只是全国平均水平,就难以承担了。加上高中也实行收费制度,稍微好点的高中,学费和大学一般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孩子进了高中,又顺利考上大学的话,只有平均年收入的家庭,在长达7年的时间内,将处于负债状态。而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家庭情况则更糟。至于广大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状况,则比城市差得远!按照我国现行的贫困标准为:人均年收入637-882元人民币,有几个农民还能供得起大学生?如今,为子女储蓄高等教育经费已经成为很多家长从结婚之初就开始进行的一项大工程。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高等教育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个原本可以维持简单生活的家庭,只因培养了一个大学生而变得一贫如洗,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对贫困生影响最大的是衣食住行,尤其是吃饭问题,为节约伙食费,一天只吃两顿或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很普遍。同时,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为获得收入而奔波直接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学业,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将进一步增加。现在,研究生入学也开始收费,高校贫困生工作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正是这一情况的存在1994年,国务院在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制度,缴费的标准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及学生家长的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确定”《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在校学生人均成本,规定高等学校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教育法》第二十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

  5

  他教育机构。”从中不难看出,高校学费的收取是有明确规定的,那就是参照生均成本、社会及学生家长的承受能力。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更多看到的只是各高校开出的“一口价”,很少能见到透明的成本核算依据。究竟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去多少成本,哪些项目可以计入培养成本中,作为学校理应有这方面清晰的会计成本核算。可至今鲜见有高校主动出据这方面的账单,让人感觉就是一笔糊涂账。大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固然复杂,但这决不能成为理不清账单的理由,否则人们就有理由怀疑高校收费是否存在水分,是否有一些不该计入培养成本的由学生负担了?据权威机构测算,中国每位大学生的教育成本为每年7000—8000元,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之规定,大学生每年所交学费应该在2000元以下。学校是政府花费纳税人的钱提供的公××品,其教室、体育场、实验楼、图书室等教学设施本身具有公共属性。如学生宿舍,本来是现成的,基本是国家投资,可现在学校却年年收取大量的住宿费。现在学校已成规模,各类教学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善。大学生上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不就是发几本书,安排几个老师上课吗?为什么还仍然收取如此高昂的学杂费?高校收那么多的学费,服务又不那么与学费相称,到底有没有营利?营利的钱到底干什么去了?即使按教育部负责人的说法:理工科人均培养费一年约1.5万元,文科每年1.2万元至1.3万元。那么,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费占每生每学年平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一般不超过25%”的规定,理工科学生最多应缴学费3750元,文科学生则应在3000元左右。这样看,有关规定的收费“上限”事实上是一个“提价令”而不是“降价令”,其“规范高校收费”目的与效果也就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目前很多家庭供养不起一名大学生——这就是问题所在!目前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降低和规范高等教育收费。

  四、国家应对矛盾的解决方法。

  针对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为了解决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存在的问题,

  6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保证政府财政投入我国《高等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了财政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和高等教育经费逐步增长的目标.当前,为了解决高等教育收费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保证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以满足高校正常运转所需合理的办学资金需求.2.加强政府的研究、规划和管理高等教育收费看似是高校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公立高校的举办者——政府,扮演着关键的利益平衡者的角色.在我国当前收入的地区、行业差距还比较大的情况下,学费标准达到一定水平时,会引发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为保证贫困人口的入学机会,高校收费不可能任由市场自然调节,而应当由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相应的对策是贯彻执行各种形式的学生资助政策,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学生助学贷款等.3.提高收费的科学性和透明度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准公共资源,纳税人有公平享用的权利,它不应也不能成为某些集体或个人赢利的工具。对于高校的收支情况,学生有理由知晓,社会有必要明白,国家更应该心中有数。由于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心,比一般利益问题会更多.所以,高等教育收费不仅需要有理论上的科学性,还应当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由政府出面举办高等教育收费听证,有利于提高收费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有利于高校和学生、家长及社会对收费的理解和认同,也有利于收费的顺利实施和社会的监督.4.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建设。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健全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在教育上要加大投入,对贫困大学生加大补助力度保证每个贫困大学生都有学可上。同时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整治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文化项目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在农村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靠自身努力,进一步勤劳致富。

  7

  小结:

  通过比较我的个人消费在家庭总收入与总支出中所占比例的出入,不难看出父母平时在家过着节俭的生活,相较于自己在学校的肆意消费,父母尽可能的节省开支,以便能够为我提供足够的费用,这让我不得不反省自己在校的学习表现与消费情况。在学校里,除了正常的三餐,有的时候和同学在一起,一些额外的零食消费必不可少,但是更多的时候,一些不必要的从众消费、盲目消费也在无形中从指缝间溜走,同时也有一些时候,自己控制不住的消费欲望也会让自身的消费值悄然增长。而父母两人在家,则是能省则省,一切从简,在与父母的通话中得知,我不在家的时候,父母每天中午都是在外面吃的盒饭,而晚餐则是凑合着将就一吃。想到父母的节俭与自己的浪费,顿觉自惭形愧。况且年华易逝,青春可贵,觉得自己更要在大学期间充实自己,好好反思自己的人生观,消费观,价值观,找到正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才不枉父母的含辛茹苦,和对自己的远大的期望。

  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财政部,http://202.121.15.145/document/kybjxx/d16.htm,2008-9-21.[2]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9-20.[3]曾道荣等,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学费政策问题,财经科学,(11):70-76,2007.[4]中国教科[EB/01].http://www.edu.cn//nian_jian_542/index.shtml.,200612-10.[5]张琦,孟繁华.中美高等教育学费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9):36-40.[6]哈巍.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国际比较———谁来为高等教育付费[EB-01].http://www.hainan.edu.cn/jyky/ShowArticle.jsp?ID=496,2006-12-12.

  8

  9

篇九: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中国近五成家长每年在家庭教育上支出超6000元,近三成家长投入超过万元;京沪家长最舍得给孩子教育花钱;妈妈认为爸爸在教育中的贡献不足一成……2月2日,一份面向全国家长进行调查的《2015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正式公布,从调查结果中了解到上述信息。近五成家庭每年教育投入超6000元

  北上广拥有0-6岁孩子的家庭每月家庭教育花费及比例

  北上广拥有7-18岁孩子的家庭每月家庭教育花费及比例

  此次调查家庭的孩子为0-18岁阶段,其中学龄前为25.6%,小学阶段45.1%,中学阶段27%。调查通过对全国1700余位家长调查、40万份电脑样本监测和50万份手机样本监测,统计得出,近五成家长每年家庭教育支出超6000元,近三成家长投入超过万元。

  收入越高的家庭,其教育支出费用占比越高。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调查显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近五成每月支出教育费用300元以下;家庭月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家庭教育支出有显著增长,平均每月家庭教育支出达1000元以上;

  月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对教育更为重视,高达38%的家庭每月投入2000元以上。

  而从北上广三地数据来看,上海和北京的家长更愿意在子女教育方面进行投入。在拥有0-6岁孩子的家庭中,选择“只要孩子喜欢,花费多少无所谓”的上海和北京家长分别占比为6%和5%,广东家长为4%;选择花费“2000元以上”的上海和北京家长均为11%,而广东家长选这个选项的比例为零;选择花费“100元以下”的,广东家长占到14%,而京沪两地分别为5%和2%。在拥有7-18岁孩子的家庭中,选择花费“2000元以上”的京沪家长分别占比24.3%和23.9%,广东家长为14.9%。

  另外,调查显示,在孩子0-6岁阶段,有近八成家庭会购买早教图书音像产品,近六成家庭购买早教机构亲子课程,一线城市的家庭教育投入费用为每月500-1000元。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而在中小学生阶段,由近八成家长会购买课外辅导,逾六成家长购买学科之外的各种兴趣班和各种教辅图书资料。一线城市家庭投入可达1000-2000元/月。

  妈妈认为爸爸的教育贡献不足一成调查还显示,妈妈普遍认为爸爸在教育中的贡献不足一成。在参与调查的家长中,超过七成的人认为妈妈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工作。其中,参与调查的妈妈们认为,自己承担了近九成的教育工作,爸爸的贡献甚至不足一成;但爸爸却不这么想,自认为投入41%,妈妈只略高一成,占比52%。此外,由于受教育程度及成长环境不同等因素影响,有四成80后家长认为教育中最大问题就是“与自己父母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摩擦”,而六成60后父母认为和孩子思维模式不同,有代沟。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新一代家长共同且显著的教育痛点是缺乏耐心、没时间、缺乏育儿知识和自身不够成熟。近六成的80后家长认为自己没耐心;三成多家长认为没时间陪孩子,52%的家长每天与孩子相处时间为2-5小时。相较于妈妈,爸爸陪伴并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明显缩短,近三成爸爸平均每天仅有2小时以下的世界和孩子相处陪伴。而由于0-2岁早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近三成妈妈每天花5-8小时跟孩子相处,更有8%的妈妈全天陪伴孩子。

  新一代父母认为品德最重要,成绩重要性排第五对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严师”、“裁判”形象的占比较小,新一代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家长对孩子不再专制、严酷,更偏向平等交流,推崇关爱尊重的教育方式。“慈母/慈父”位列第一,占比60%,“朋友”占比”43%。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新一代家长的育儿知识和教育理念更为丰富、多元,对于互联网科技产品更为开放。近八成家长支持孩子在早教和幼教阶段接触电子产品,76%选择平板电脑作为早教手段,其次是手机,占比57%。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超过七成的家长认为最重要的是“道德品质”,其次是“性格秉性”、“沟通表达能力”、“生活习惯养成”,而传统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学习成绩”仅位列第五。由此可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和个性,而不单纯让孩子追求高分,全方位发展已经成为80后父母主流的教育理念。据悉,《2015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是由国内最大的家长社区“家长帮”联合好未来教育研究院等单位,面向全国家长进行的调查。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成绩重要性排第五,也就是说成绩仍然很重要,而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中有很大一笔是花在课外辅导班上,或者是家教上。那么有没有相对来说,性价比较高的辅导机构呢?推荐家有学霸APP。家有学霸是一款真人1对1在线学习辅导软件,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找到家有学霸上的老师对自己进行1对1线上辅导。老师通过家有学霸给学生上课,可以极大地提高上课的效率,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家有学霸人性化收费模式——按分钟计费,更是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对此,可领个免费试听课感受一下。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授课:XXX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授课:XXX

【教育支出占家庭的比重9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