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2023年度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精选推荐】

时间:2022-11-28 14:50: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篇一: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供大家参考。

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篇一: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

  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

  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

  [1][2]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

  的转变。

  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玉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玉门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玉门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玉门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

  以上,已在赤金镇、玉门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文秘114版权所有

  近几年来,玉门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

  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玉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二: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xx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xx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7月)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省相关决策部署,适时召开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创造性地推行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形成了农民科学增收、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186元,增长19.6%,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331元,增长22.5%,占纯收入的43%;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177元,增长10.5%。xx区、xx县、xx县3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6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分析,明晰思路目标

  在深入分析形势和全市农民收入特点后,我们形成了四条共识:一是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极。农民收入每增加3块钱就有2块来自工资性收入。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特点决定农业增长率每年在6--7%,而制造业、服务业只要市场需求旺盛,一般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三是农民收入差距是工业化、城市化差距的综合反映。普遍规律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农民收入水平高。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将开辟农民增收“高速路”。城乡统筹,将使农民“无障碍”进入工业化、城市化领域。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提出坚持“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的思路(“三业并举”即提升农业打基础,扩大就业强主导,激活创业抓关键;“四轮齐动”即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举措到户”即对农民增收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把增收措施落实到户;“三化承载”即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搭建起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载体;“机制保障”即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增收的长效机制,科学促进农民增收)。制定了《2009—2012年农民增收规划》,提出每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递增15%以上,力争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全国平

  均水平的“三步走”目标。

  二、坚持“三业并举”,拓宽增收路径

  在增收途径上,我们坚持“三业并举”:

  一是提升农业打基础。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打造粮食、果品、蔬菜、奶业和生猪五大产业集群,推进花椒、辣椒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今年全市夏粮总产93.41万吨,平均亩产318.7公斤,较去年分别增产4%和4.8%。其中小麦总产92.34万吨,平均亩产319.3公斤,较去年分别增产4%和4.8%。

  二是扩大就业强主导。坚持像抓农业生产一样抓劳务经济,像为农产品找市场一样为劳动力找就业岗位,像为农产品打品牌一样做劳务品牌,出台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技能培训,扩宽农民就业渠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万人,占年任务的88.4%,其中劳务输出61.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8万人,占年任务80%,劳务输出技能培训9.1万人,占年任务的67%。

  三是激活创业抓关键。从信贷、税费等方面积极扶持,推动创业,催生“小老板”,止目前,止目前,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7万多户。一季度免费创业培训3127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65万元。同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使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创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打工就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种养业经营的格局;积极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实现农民增收“四轮齐动”。

  三、实施到户工程,创新增收方法

  我们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坚持按照“逐户填卡,因户施策,举措到户,分类指导,配套服务”的要求,科学筛选增收路径,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在去年在晋星村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1729个村全面实施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

  一是填好一张表。即《xx市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明细卡》。明细卡主要有四项内容:①劳动资源,包括家庭人口,劳动力,青壮年及其技能,工作地点等;②家庭经营资源,包括承包耕地,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加工设备等经营性设备,种养殖场、企业、门店、摊点、农家乐等经营性项目;③收入情况,包括家庭收入构成,上年度家庭实际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本年度家庭预计实际收入和人均纯收入;④增收措施。通过填表,弄清楚农户家庭的基本情

  况和资源。目前,全市共填写农户增收台账和增收明细卡80万份。

  二是实行科学分类指导。根据对全市68.4万农户的调查分析,按收入情况划分成5种农户:①创业型。全市66739户。他们有生

  意、有企业,积极引导支持他们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大胆进行“二次创业”,继续把生意做大做强,并带动乡亲邻里增收致富。②劳务型。全市260890户。他们一般家庭主要劳动力常年在城镇就业,辅助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靠城镇,而养老托幼靠农村。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实际利益,帮助其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增强增收能力。尤其对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大力扶持,促使其由打工仔向“小老板”转变,由农民向市民转变。③种养型。全市195837户。他们是经营种养业的“好把式”、专业户。采取发展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区园区等措施,促进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④兼业型。全市105782户。他们兼营多业,主业不突出,收入来源多样化,家庭有富余劳动力。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快推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⑤贫困型。全市55356户。主要是农村贫困户和五保户。在实施“10万贫困户增收行动计划”的同时,根据这些农户经济困难的成因,用好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切实抓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工程,促其尽快脱贫致富。目前,全市已制定增收帮扶措施243万条,印发惠农政策宣传资料102万份。

  三是做到措施到户。根据农户的类型、劳动力就业状况、收入结构,明确增收方向和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扶持政策等。各级的政策措施具体到农户,一一列明(大体16项27条),并向农户告知县乡有关劳动就业创业、金融信贷、农林水、扶贫、科技等执行机构的联系人、联系方式。

  四、打造载体,加快增收步伐

  促进农民增收,既要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更要有切合可行的载体来推进。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打造出了具有xx特色的五大助农增收工作载体。

  一是开展晋星创建,加快新农村建设。2008年,我们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具体化,实施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坚持“三强化”(强化目标引领、强化项目支撑、强化机制保障),狠抓制订标准、评星定等、晋星计划、晋星创建、考评激励五个关键环节,达到

  “四推进”(推进农民增收年年有新突破、农村基础设施年年有新改善、农村公共事业年年有新发展、村级治理年年有新绩效)。

  止2009年全市五星、四星村累计分别达到101个和306个。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把今年确定为晋星创建“深化年”和“提高年”,部署开展创建四星级乡镇活动,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齐抓共管、比拼争先,形成了你追我赶升阶晋星、促进农民增收等良好风气。列入市上计划的30个五星村、100个四星村和17个四星级乡镇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二是开展“争先进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三化三集中”为主线,着力加强县域经济,出台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开展县乡村争先进位活动的意见,比拼争先、加快发展的激励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市12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展顺利,12个省级重点镇建设全面启动,9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全部成立投资开发公司,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2009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54万,城镇化率达到41%,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5.7%。今年,我们对全市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并对2009年全市所有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评估和基础定位排名,结果汇编成册,为各县区树立了赶超目标。已评定出xx区xx镇、xx县xx镇、xx县xxx镇等10个十强乡镇,xx区xx镇xx村、xx区xx镇xxx村、xxx区xx镇xx等100个百强村。同时,指导县区积极发展县域工业,大力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积极争创“十强乡镇”、“百强村”,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三是推进“项目到村”,夯实农村发展基础。针对以前涉农项目实施分散、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调研形成了了实施“项目到村”工程的一整套思路和办法,通过实施“项目到村”,把政策交到村上、把任务落到部门,增强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让惠民项目覆盖全市农村,形成完善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去年以来,我们按照“渠道不乱、统筹安排、各尽其职、分步实施、绩效考核”的要求,整理出全市到村项目三大类23项,编制印发了《到村项目明白卡》和《项目简介》,狠抓项目整理、宣传推介、摸底填卡、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等五个环节,统筹规划安排到村项目,尽可能多地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整合财政资金和涉农项目,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侧重,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着力建立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新机制。今年全市计划实施到村项目560个,已开工建设项目324个,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农村基础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四是推行“乡村在线”,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积极调研探索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了挖掘大学生村官潜力,建立全市“乡村在线”数字网站,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思路。认真总结岐山县“乡村在线”工作试点经验,提出了全市实施“乡村在线”工程的指导意见。7月9日,我们召开了全市“乡村在线”工程动员会,对此项工作

  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并对大学生村官就实施“乡村在线”工程的基本内容、要求,以及网站维护等进行业务培训,全市“乡村在线”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进行。五是落实“三带三进三促”,形成助农工作合力。在总结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农民增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省委提出的在县以下党政机关实行“三三制”的要求,我们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业和大专院校干部中广泛开展“三带三进三促”活动(带感情、带政策、带项目,进村、进户、进经济组织,促农民增收,促晋星创建,促和谐稳定),建立起了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干部驻村、企业帮扶的工作制度,形成了“四位一体”、联动各方、合力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市级130个工作组,由30名市级领导带队,94个党政机关、26户企业和10所大专院校熟悉农村工作或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2000多名干部参与,联点包抓130个新农村建设晋星村;县区1/3的干部进村开展帮扶工作。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工作落实,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助农增收的强大合力。

  五、建立健全机制,确保持续增收

  主要建立完善了以下几个机制:

  一是领导责任机制。明确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是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县区全部由专职副书记分管

  农村工作。坚持召开季度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会,定期召开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专题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措施,改进工作。各县区按照“配硬部长,配齐人员,保障经费,改善条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工部工作的支持力度。二是投入保障机制。在足额落实原有各类支农资金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专项奖励,并按每个村200元、每户1元的标准,为12个县区委农工部补助工作经费,要求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各县区农工部人员、经费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三农”投入力度也相应得到进一步加大。

  三是考核激励机制。把农民增收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经常性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按季度评估、公布各县区农民增收情况。在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上,我们拿出1097万元,重奖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农业重点工作先进县区、市级部门、乡镇和村,较好地激发了全市各级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市委、市政府主要率先垂范,不打招呼、不定期深入县区和镇村检查县域经济、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工作落实。

  篇三: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柿庄镇位于沁水县东北部,全镇总人口12675人,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954亩。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是沁水独有的逆温带气候,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大豆、高梁等农作物,盛产梨果,素有“粮仓”、“梨乡”之誉,煤层气储量也十分丰富,达到400亿立方米。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921元,其中:第一产业2238元,占57%;第二产业202元,占5%;第三产业343元,占9%;外出劳务收入1138元,占29%。

  一、我镇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优化结构,狠抓特色优势产业促增收。主要是建设优质梨果基地、生态养猪基地、食用菌基地这三大基地。

  1、柿庄是沁水的梨果之乡,农民种植梨果历史悠久,长期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这一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梨果产业,推广梨果套袋和果园立体间作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建立优质梨果基地。特别是近年来,镇里多方筹资200余万元,在下泊、峪里集中连片新建果园3000余亩,并推广应用新技术,建成了下泊、峪里酥梨套袋示范基地。全镇梨果基地已初具规模,现有梨果总面积6000亩,年产量900万公斤,年收入达到126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100余元。

  2、生猪等传统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生猪年出栏量?头,鸡?只,年产值?万元。主要分布于枣园、海则、峪里等村,目前已发展3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10个,在峪里、应郭发展壮大养鸡场3个。我镇拥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和粮食优势,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力争用五年时间发展300头以上规模猪场20个,万只土鸡场1个。

  3、引进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该项目拟投资1500万元,在应郭村建设一处食用菌生态园区。项目占地100亩,建设规模15000平方米,该工程既可就近消化我镇的玉米秸秆,又可有效地利用玉米芯、木屑等;既能减小防火压力,又能节约材料成本;既能扩大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又能充分利用当地煤层气资源,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以日产500吨食用菌的规模为例,共计可解决约10000名劳动力就业。而由于周边农作物肥料收购,农民每年人均增收约770元,这对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意义。

  (二)施惠于民,狠抓惠农政策落实促增收。近年来,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围绕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国家、县政府、镇政府和村一级组织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经常性的支农惠农政策。

  2、县里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惠农扶持政策,如对蔬菜大棚、养殖、养猪、蚕桑等产业实行的补贴政策。

  3、镇政府依托各煤层气公司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其中格瑞克公司拿出30万建立格瑞克后勤基地,同时,中联煤层气责任公司也有相应举措。

  4、村一级也有相关惠农政策,比如峪里村在梨果销路不畅的情况下,以保护价收购梨果,保护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这些政策惠及面较宽,扶持力度较大,各个产业均有较大发展,有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推进了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三)强化培训,狠抓剩余劳力转移促增收。

  1、煤层气的开发在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随着大批井队的入驻也带动了餐饮、超市、运输、搬家等行业的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形成,将快速促进食用菌上下游产业链以及循环农业圈的形成,产业链包括食用菌原材料加工、家禽养殖、有机蔬菜种植、物流配送等。以日产500吨食用菌的规模为例,共计可解决约10000名劳动力就业。而由于周边农作物肥料收购,农民每年人均增收约770元。

  3、组建专业合作社,创品牌,树特色。镇里成立了绿福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下设?个专业合作社,其中梨果

  专业生产合作社?个。全镇现有梨果技术人员×名。我们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给予倾斜,努力发展和壮大梨果、养殖、干果经济林三大支柱产业,我们以梨果基地建设为平台,通过“五轮驱动”积极推广“三种模式”,继续实施了“三种种植方式”,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争创“一村一品”的品牌效应,以此带动全镇梨果产业的发展。

  (四)加大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促增收。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把节水农业放在首位,实施科技节水战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每年投入300万元,大力实施人字闸等水利工程,采取打抗旱水井等办法,新增水浇地面积4000亩,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此外,还相

  应加强了水、电、路、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保障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虽然“十一五”期间我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但目前我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落后,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标准低,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大多数农民靠天吃饭现象突出,因此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非常艰巨。

  2、梨果产业周期长,盛果期长,可能三五年才会有经

  济收益,这期间果农收入相对较低,需要政府一定的扶持。

  3、部分农民经济收入比较少,生活水平较低,再加之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多。

  4、种植业结构上,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偏小,特色农业规模小、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农民增收的基础不够牢固。

  5、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仍然很低,专业技能较弱,受过专业培训、能熟练掌握运用专业技能的偏少,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1、企业和政府要尽快出台以煤补农、以气补农的相关政策,并形成长效机制,以此推动农民增收,改善基础设施和促进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

  2、加大农字号企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以形成公司+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格局,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以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可以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扶持力度,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

【2023年度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精选推荐】】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