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范例推荐)

时间:2022-11-27 14:15: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和法制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小学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供大家参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和法制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小学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我们根据课本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只有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并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引言:课改前,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导理论,教学任务相对比较单一。而现在,我们既要完成理论传授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培养,至少也要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教学任务要繁于以往。现在教学任务更重的情况下,既要保质又要提效,达到质与效的和谐统一(即,有效性),难度会更大一些。下面,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谈一些落实有效性的想法。

  一、重视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前准备工作叫备课,现在我们强调是课前教学设计。看似只是两个字的变化,其实是推翻了原来的教学架构,对教学进行重新组装。原先,备课只需要考虑课堂教学流程,以及怎样把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经过几次备课和实践之后,我们就可以套用经验和固有方法。而现在不同,因为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理念,还要同时进行素养建设。需要在课前考虑的东西就比较多,比如,某节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某个(或多个)素养的目标。也就是说,这种教学形式或方法一定是要多效的;再比如,培养学生素养就不能用传授知识的方法,就需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他们更多体验、探究的空间。那么,课堂学习过程就有一些不可预知性,我们不可能完全预测到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态下会出现什么状况。

  所以,我们需要多进行一些可能的假设,甚至随时准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就是我们强调要设计教学,而不是准备教学的原因。

  二、遵循规律,科学施教

  联系生活,认识社会,这是重要的教学原则。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很多都是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为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生活中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利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究。例如,在学习花草的内容时,首先可以引领学生去识别植物的种类。学校、公园、小区中,都能看到植物。可以带着孩子出去看看,让他们说一说植物的名称。这样开展教学,我们就发现学生的能量是很大的,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的,把大部分见到的植物名称说了出来。回来之后,我们把拍好照片的植物有进行处理:分类,先按照花草、树木分,还可以按照着开花与不开花分类。然后就是进行照片展览。进行照片咱俩,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把拍摄画面好的照片按类展览,培养学生美感;给植物写说明。这样就是拓展学生能力的环节,学生需要查资料,还要进行语言表达等。学生对植物观察以及后续的活动,其实就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德国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其次,就是要让学生对植物的特性进行认识。植物的在地区中的生活了几十亿年。在这种情况下,说明了他们的进化的本领的强大。比如说爬山虎,为了生存,可以爬到很高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得到充足的阳光。植物的本领,可以请学生首先他们相关的本领的材料,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把课堂给学生

  很多教师舍不得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因为有太多的不可控会出现。很可能会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意外,耽误了教学的进程,从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所以,即便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还是在固守着原来以“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和内容以及形式都要按着教师预先设想好的节奏去推进,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问题。因为素养的培养不能以理论讲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素养是学生内在的东西,必须要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体验才能生成。学生没有得到这些独立学习的机会,素养的建设就不能完成,所谓的有效性也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谈。所以,要想落实当下的教学任务,我们不仅不应该去控制课堂,而是应更进一步打开课堂空间,把主体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比如我们教“我是独特的”这一课,不应该是指着某个学生说“你有什么特点”,而是让他们自己来分析自己的特点,如“我喜欢读书”“我长得个子高”……虽然看似耽误了时间,但其实学生在内心形成了自我认同,而且还训练了他们内省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教师主导的讲授法所不能实现的。

  四、注重指向实践

  新的教育观特别强调了学生能够将知识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即学以致用。这是一种现代人才观下所必要的素养。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能够将思想品德理念落实到行为上、将学到的分析问题方法服务于生活,就不是灌输式教学能够达到的了。要有效地落实对学生这个素养的培养,可以关注两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教学,使学生调动自身的经验和情感去捕捉我们所要传导的精神理念,从而内化并回馈于生活。比如教“我很诚实”这一节时,我没有讲课本中的案例,而是举了一个学生的真实事件,“小明(本班学生)上次踢球的时候,不小心把教室窗玻璃打破了。他没有溜之大吉,而是主动去向老师汇报情况”。同学们都知道这件事,马上就产生了真切的效仿意愿。

  第二个策略是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来促使他们正确思想理念的自我生成,并以实践来强化实践意识。比如教“家是温暖的地方”这一课,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捶腿、给他们唱个歌、陪他们聊会儿天——这种实践活动,既是教学,又是实践,其有效性显然比在课堂上讲理论要来得实在。

  五、总结

  综上所述,所谓的教学有效性,是指高质量与高效率的和谐统一。在当下素养教育的目标下,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教师需要在课前教学设计上多花些心思,需要转换师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实践。这些,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安子琴.德法融合助力成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8(1):5-7.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 (范例推荐)】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