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2023年让普通人物报道出彩 (全文完整)

时间:2022-11-27 13:05: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让普通人物报道出彩 让普通人物报道出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普通人物报道出彩 ,供大家参考。

让普通人物报道出彩

  让普通人物报道出彩

  ————————————————————————————————

  作者:

  ————————————————————————————————

  日期:

  让普通人物报道出彩-新闻学

  让普通人物报道出彩

  程毓

  典型人物的报道,可遇不可求。如何让普通人物报道出彩。产生不逊色典型人物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做到读者爱看,舆论热捧,业内肯定。《武汉科技大学报》(以下简称《武科大报》)近年来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推出普通人物系列报道《教授走企业》和《毕业去基层》,不仅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而且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和推动作用。这两组系列报道都获得湖北新闻奖二等奖和湖北高校新闻奖一等奖。《武科大报》普通人物报道能如此“出彩”,是精心策划、大胆创新的结果。

  精心策划选题

  有好的选题,新闻报道就成功了一半。找准“点”,就是要精心策划新闻选题,找准普通人物报道的出发点、切入点和落脚点。“出发点”指普通人物报道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普通人物反映时代呼唤的精神:“切人点”指普通人物报道要与社会热点、难点相结合,能为改革和发展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落脚点”指在基层发现和挖掘典型,把普通人物报道写实写活,让读者乐读愿学。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几年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校工作的难点,但种种调查显示,不是无岗位可就,而是大学生追求大城市、高薪,不愿意去基层。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武科大有一批毕业生勇于去基层,并在基层建功立业。于是,《武科大报》2013年策划做“去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事迹的报道,希望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武汉科技大学因钢而生,因钢而兴,科研项目大都来自于企业,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企业。教育部出台了“2011计划”,旨在鼓励高校服务社会,与企业协同创新共赢。各高校都力争进入该计划。于是,《武科大报》结合教育部精神和学校工作实际.2012年策划做“服务企业的教授”的报道,以进一步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工作。

  有了选题,如何把普通人物报道做出影响力?众所周知,普通人物报道因其具有群众性和贴近性,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但往往引起小波澜后,很快悄无声息,难以像典型人物报道那样一鸣惊人、连续发酵。《武科大报》的做法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把普通人物报道做成“新闻连续剧”,即“系列报道”,使一个个人物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连成夺目的珍珠项链,在读者的视野里熠熠生辉;使一篇篇报道像一个个助推器,连续刊登吸引读者持续地关注,把普通人物报道的新闻传播力做到最大化。

  系列报道的题目,是新闻的亮点。是故事的主题,也是吸引读者目光的焦点。经过编辑部老师的冥思苦想,分别确定《教授走企业》和《毕业去基层》作为这两组系列报道的题目。

  《教授走企业》中的“走”,形象地展现教授主动到企业,就像走亲戚一样,把为企业服务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该系列报道的开栏语写道:科技创新的源头在哪里?在企业,在生产一线。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倡导高校与企业、行业等协同创新。为此,校报开辟“教授走企业”专栏,讲述我校教授走企业的亲身经历和收获。

  《毕业去基层》中的“去”,有引导性,读起来响亮。该系列报道的开栏语这样写道:大学生就业难,难在转变就业观念。党中央号召大学生“到基层一

  线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本报开辟《毕业去基层》专栏,报道毕业去基层工作的校友,汗水挥洒在基层,青春奉献在基层的美丽故事。

  两组普通人物的系列报道选题定位准确,人物贴近读者,故事真实生动。推出后,马上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至今让师生津津乐道,在全校师生中起到凝神聚力、团结鼓劲作用,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力求人物出彩

  普通人物的系列报道,如果写得千篇一律、千语一腔、千人一面,就会让读者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新闻报道也会失去吸引力。怎样让每篇稿件与众不同,每个普通人物写“出彩”?把平凡的事干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武科大报》有以下四点做法。

  1.人物求“畀”。报道人物的选择,要紧密切合栏目的主题,选择不同身份、有不同故事的普通人物,避免人物模式化。如《教授走企业》系列报道,分别报道冶金专业的教授服务钢铁企业,英语专业的教授服务外贸企业,建筑专业的教授服务建筑企业,医学专业的教授服务医院等等。如《毕业去基层》系列报道,分别报道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去农村支教、到西部矿山当技术人员、到部队当士兵、到农村做村官、在社区当基层干部等等。每个人物的经历各不相同,故事新鲜,千人千面,激发读者阅读的好奇心,激活读者阅读的兴奋点。

  2.采写做“深”。好新闻是用脚底板写出来的。普通人物报道需要记者深入人物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中,俯身寻找新闻故事。如若不能实地采访受访者,也要利用各种采访手段,想方设法做“深”采访。做《毕业去基层》采访时,一名受访者远在西藏矿山工作,记者为了收集采访素材,不仅与受访者十多次电话交流,还采用各种采访方式,获取真实的细节。如翻阅受访者的日记,写下“山路颠簸,一面是陡峭的山壁,一面是万丈悬崖,吓得不敢望窗外,一路胆战心惊。”“来了,就要好好干!”阅读受访者的工作总结,写下“选择了西藏,就选择了奉献。”“负责造价一千多万元的公路建设,管理几千万的矿山工程,独立完成矿山数字化建设。”观看受访者的工作和生活照片,写下“手脚冻得通红,高原红爬上了脸颊。”电话采访他的同事,写下“他真能吃苦”。进入他的QQ空间,看到签名“高原,提升人的境界;雪域,净化人的心灵;使命,成就人的价值;效益,激励我们前行”,写入文章。

  采访,既要“身人”,更要“心入”。不仅写人物做了什么,还要写怎么做,为什么做,做视角独特、情感丰富、思想厚重的稿件。如《毕业去基层》中,写一位走进军营的校友,谈起放弃几十万年薪的工作,选择去军营的初衷,他说:“说实话,就是一时的念头,想换个活法。”然后用几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他在军营的艰苦训练、战友们给予他的无私帮助和军营的历练成长,最后写他决定留在军营,“我愿意为军人两个字奋斗一生”。故事的来龙去脉清晰,细节生动感人,人物饱满丰富,充分展示了普通人物真实的人性特点和个性的光芒。采写做得越“深”,普通人物就会变得更加可触、可信、可感,让读者读后眼前一亮,心头一动,掩卷一思。

  3.文字写“活”。新闻写作的手法很多,要灵活运用,精巧制作每篇稿件。开头要变化多样,或写场景,或写语言,或用特写等;文章的结构也要尽可能不一样,或按时间顺序,或倒叙等。如《教授走企业》中的一篇稿子,“今年3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材冶学院副教授易正明和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办

  公室。打开邮箱,他意外地看到两份来自水钢,合计项目经费60余万元的项目竞标书。‘没想到,水钢又给了我机会’,惊喜之余,易正明为自己2010年抓住了第一次机会而庆幸。”文章的开头用场景描写,然后用倒叙的结构讲述故事,很快地抓住了读者的视线。

  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的讲述要富有变化,多动态描写,多写感人细节,避免平铺直叙,同时真实描写普通人的纠结困惑、得失取舍和喜怒哀乐,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毕业去基层》里写去社区医院工作的毕业生,“每天背着小包,骑着自行车,到社区的大街小巷、企业学校随访病人。陪伴他的自行车,用了不到一年,油漆有些脱落,钢圈点点锈迹。”“工厂怕停产。不准他进去检查病情。在烈日下,他站在厂区门口交涉了一个多小时。”一个稚嫩的大学生在基层艰难工作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的落笔是,“这里是郊区的郊区,与原来想象中的反差太大。”他停顿了一下,说,“社区医院,真的挺需要大学生。”真实最能打动人,读者从中能读出更多更深的东西。

  4.标题要“亮”。题好一半文,普通人物报道的标题要突出个性化,写实写亮。如《教授走企业》里的文章标题:《用“真枪实战”为企业换“真金白银”》《医院来了个教授“白衣天使”》《英语教师的企业经历》《矿井底下天地宽》《把课堂搬到企业》。如《毕业去基层》里的文章标题:《贫瘠山区“帅”青春》《支教青春不再苍白》《雪域高原的坚守》《练兵场上试牛刀》《西部矿山的工程师》《社区医院的“小跑腿”》《街道办的“多面手”》。这些精心制作的标题准确、简洁、醒目、新颖,让读者见名生义,过目不忘,为普通人物报道增辉添彩。

  强化榜样效应

  新闻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直接影响新闻作品的传播力。《武科大报》通过报网联动,读者口碑相传,把新闻的传播力做到最大化,提升普通人物报道的影响力。

  报纸和网络联动。报纸上开辟专栏,运用编辑手段和编辑艺术突出栏目,标题统一字号和字体,每篇稿件配发人物图片。如《雪域高原的坚守》配的图片是,一个穿着厚厚的灰色工作服的瘦小身影,孤寂地站在一望无际、光秃秃的群山前,给人极强的视觉震撼力。每篇稿件都用标题的感染力和图片的冲击力,形成版面的视觉中心,吸引读者“一见钟情”。还针对普通人物系列报道配发评论,如《教授走企业》配发评论《基层创新天地宽》《做服务湖北地方的排头兵》等。《毕业去基层》配发评论《奋斗是青春的本色》。校园网同步推出专题,报纸的电子版及时上传稿件,还有声音读报供读者点播收听。两组系列报道的刊登,在校内外出现多年来少见的热捧现象,有教授亲自到编辑部“爆料“,请求采访和报道;有校友打来电话,向编辑部推荐在基层做出优异成绩的同学:还有受访者欣喜地告诉记者,企业慕名而来邀请他做科研项目。

  在读者之间口碑相传。《教授走企业》系列报道登出后,受到老师们的热切关注,一位青年教师说:“像一本鲜活的教材,打开了我们的科研视野和思路,提供了到企业做科研的范例。”《毕业去基层》系列报道,人物有代表性,故事生动感人,成了就业指导老师课堂上的“案例”,辅导员老师引导毕业生就业的“素材”,毕业生们三五成群聚会的“谈资”。近两年,武科大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提高了10010.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去年成功获批省部共建高校,这两组系列报道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做普通人物系列报道中,还有三点主要启示:一是要“以小见大”。即

  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结合社会热点,选取带有正能量的普通人物进行报道,以故事的感染力和精神的感召力,引起读者的关注,让普通人物报道的影响力“落地开花”。二是要“以点带面”。即以一个普通人物代表某一类普通人物,报道的人物既有典型性,又有群体性,以人物的贴近性。引发读者的共鸣,让普通人物报道的传播力“生根发芽”。三是要”以新取胜”。展现新鲜的面孔,选用新近的素材,使用清新的语言,采用创新的形式。普通人物报道切忌普通做,否则做出来的稿件是“一潭死水”,应该比典型人物报道倾注更多的精力策划和采写,用生动的故事吸引人,用传神的细节感动人,用事件的结果启迪人。

  加强普通人物报道,是新闻媒体更好地践行“三贴近”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大势所趋,生存之道;也是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实践证明,只要精心策划,深入采访,精巧制作,善于传播,就能让普通人物报道“出彩”

  (武汉科技大学校报编辑部)

【2023年让普通人物报道出彩 (全文完整)】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