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17篇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1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XX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XX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
.
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探索中的教训。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曾比较正确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很清楚地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做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的盲目乐观情绪。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由于这些失误,总结了以下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于社会主义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的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用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XX,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由于XX和法制都不健全,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和打击,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甚至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遭到批判,错误的决策得不到与时制止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结果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XX,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第五,必须坚持党的XX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XX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XX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XX,确保党员的XX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
.
个人说了算的现象。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
社会主义。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小结:当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
篇二: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
合,推陈出新,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
ofacuntbily,redsph.Sg-wk
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
ofacuntbily,redsph.Sg-wk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ofacuntbily,redsph.Sg-wk
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
ofacuntbily,redsph.Sg-wk
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探索中的教训。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很清楚地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做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的盲目乐
ofacuntbily,redsph.Sg-wk
观情绪。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由于这些失误,总结了以下经验教训:
篇三: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中国现代史
一轮复习经济篇(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
总结其经验教训。【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
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课前巩固练习
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
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
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
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
7个
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
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4.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
从25%曽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
制度的逐步建立
从根本上去分析,分清根本与派生
DBBD
一、知识梳理:
1.1956年4月,毛泽东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
我党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①国内原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完成,党和国家的
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从
1953年期的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三年的实践经验;
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国际原因: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带来的思
考。
概述: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起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女口: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等十个方面的关系,实际上开辟了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大”关系: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
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步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北京)背景国情分析主要矛盾主要任务解决方法经济建设方针
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的探索。(成功探索)
3.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提出了正确的处理方法,即“团结
-批评-团
结”。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回答了我国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
重要发展。
1957年4月发起整风运动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目的: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1957年6月,反“右”扩大化•起因:极少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反动分子乘机猖狂进攻。注意:反“右”扩大化埋下了之后左倾错误的根源。
51958年: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大跃进”:
大跃进的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人民公社化:以“一大二公”为特点(是指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实质:“左倾”错误
评价: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结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资源浪费,农业生产下降。三年经济困
难(1959-1961)。
课中练:
①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
•“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②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
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
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人民公社
6.1960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篇四: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
合,推陈出新,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
ofacuntbily,redsph.Sg-wk
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
ofacuntbily,redsph.Sg-wk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ofacuntbily,redsph.Sg-wk
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
ofacuntbily,redsph.Sg-wk
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探索中的教训。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很清楚地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做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的盲目乐
ofacuntbily,redsph.Sg-wk
观情绪。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由于这些失误,总结了以下经验教训:
篇五: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
合,推陈出新,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
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
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探索中的教训。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很清楚地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做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的盲目乐
观情绪。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由于这些失误,总结了以下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篇六: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2021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学习感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简单回顾一下这一时期奋斗历程及个人学习的感悟。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光辉的奋斗历程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巩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转型期,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探索期。一是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鉴于中国原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直接走入社会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将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过一个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在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基础上,再将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在这一时期,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进行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在这一时期,即1953年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5年中共安排限额以上大中型企业694个,全国掀起了工业化建设的高潮,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期间,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矿企业,
生产出了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迈出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在国家工业化起步的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也顺利进行,中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初级农业合作化,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各地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所有制的改造。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党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和主张,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会议深刻总结我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并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从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虽然曾走过弯路,出现过挫折,但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做了重要准备。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当时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无从谈起。新中国成立前,
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了重要进步,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篇七: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中国现代史
一轮复习经济篇(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
总结其经验教训。【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课前巩固练习
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
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
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
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
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
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4.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
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从根本上去分析,分清根本与派生
DBBD
一、知识梳理:
1.1956年4月,毛泽东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我党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①国内原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完成,党和国家的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从1953年期的“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三年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②国际原因: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带来的思考。
概述: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起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如: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等十个方面的关系,实际上开辟了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大”关系: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北京)
背景\国情分析\主要矛盾\主要任务\解决方法\经济建设方针
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的探索。(成功探索)
3.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提出了正确的处理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1957年4月发起整风运动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目的: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1957年6月,反“右”扩大化.起因:极少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反动分子乘机猖狂进攻。注意:反“右”扩大化埋下了之后左倾错误的根源。
51958年: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大跃进”:大跃进的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人民公社化:以“一大二公”为特点(是指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实质:“左倾”错误
评价: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结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产下降。三年经济困
难(1959-1961)。
课中练:
①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②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
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
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6.1960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着重去理解
③.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
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
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④.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
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
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DA
7动乱的十年(1966-1976)
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
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1971-1973年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1974-1975年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
实质上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三大成功探索:《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及八字方针。四大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
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曲折发展的二十年可归纳为“一、三、四”
探究一: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1956~1976年),党和政府主要围绕哪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索?提示:(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问题:经济建设急于求成;所有制过于求纯;阶级斗争扩大化。
探究二: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读1953年至2001年中国GDP增长率图,思考:
(1)请你概括上图中我国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变化的总体态势。
总体态势:总体上是增长的(2)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发展状况并分别其主要原因。具体:50年代持续增长:①过渡时期总路线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③“一五计划”的完成等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③人民公社化④自然灾害⑤中苏关系恶化60年代中期恢复: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1968年跌入低谷:文革的影响1971-1973年回升:周恩来的调整1974-1975年发展:邓小平的整顿(3)20多年的探索带给我们那些经验和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③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④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发展;
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⑥必须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⑦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哪些借鉴?
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探究三
相对于一五计划着力于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全面建设时期的成就特点是什么?(1)基础工业建设:如武钢,包钢。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建设: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修建了铁路。(3)原油自给;(1965年原油全部自给)
初步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国工业化历程:蓝图勾画:七届二中全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化“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全面建设时期初步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突飞猛进,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8)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1.政治上:(1)建国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1)1949~1956年:“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20世纪六十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另一方面,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3.外交上:(1)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2)20年纪70年代,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4.科技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5、社会生活: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篇八: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
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沈传亮中央党校党史部副教授大家好,下面我们就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跟大家做一个交流。这个问题主要是研究1949年到1976年,这二十多年时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怎么搞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个探索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我给大家分五个小的方面做一简要介绍。第一,探索的良好开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底怎么搞,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之后也不是很清楚,也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刚开始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1956年到1957年,因为1949年到1956年之间,这七年主要是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这么一个阶段。我们要把这个题目定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从1956年开始,因为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1956年我国才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需要给大家交待一下。第二个小问题,探索出现了严重失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大致的时间是1957年到1960年,发现了一个错误之后怎么办?第三个小问题,我们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发现了错误要改正,但同时我们在政治上的“左倾”错误也继续得到了发展,这是很不幸的。最后我们的探索还走入了歧途,发生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到1976年。最后讲个小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当中有哪些经验、教训。最后一个小问题讲讲总结和启示。
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1956年-1957年)
下面讲第一个问题,探索的良好开端。探索的良好开端是从1956年到1957年这一年多的时间,探索开始的标志是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思考了七年之久的基础之上写的一篇文章,讲到了经济建设怎么搞,国防建设怎么弄,生产力布局怎么布局,处理好内地和沿海工业的关系,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处理好是与非的关系等,讲了
..
.
十大关系。这里边就涉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时候提十大关系?这是因为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了七年左右的准备工作,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我们宣布了我们因为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我们要搞社会主义建设,到底怎么搞?你需要有一个顶层设计,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就是一个顶层设计。
(一)党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
为什么这个时候提出来?探索任务提出它有国际国内的背景。国内的背景很简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1953年到1956年我们进行了三大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了,国营的、集体的占到中国经济的90%以上了,我们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条件,“三大改造”完成了,私营的很少了,并且这个时候我们的“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实施了,并且实施得很好,而这个时候毛主席对于搞建设也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了,他就说过一段话。
他说解放后,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年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这三年我们对搞建设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还是懵懵懂懂,共产党人搞革命刚开始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搞建设也是,因为这些事以前没干过,也不知道怎么干,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没有介绍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到底怎么搞,哪一步怎么走不知道。而对于照抄苏联的办法,毛主席心里也不舒服,苏联的情况毕竟和中国的国情还不太一样,他就在《毛泽东文集》里面的第八卷里面就有一句话,他说:“对于建设懵懵懂懂,只能基本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怎么办?要走自己的路。
而这个时候苏联那边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国际背景,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了,在这个过程中赫鲁晓夫做了一个“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说斯大林犯了很多的错误,很严重,尤其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搞得不是很好,揭露了很多的问题,因为他这个秘密报告是半夜做的,说是秘密,但没想到一星期之后就被有的国家的间谍被公布了,所以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全世界掀起了一种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高潮,说斯大林犯那么多严重错误,有些国家还在搞社会主义。
对于这个事,中国国内怎么看?中国共产党人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毛泽东讲,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现在看主要是老百姓的生活搞得不好,军事工业很发达,重工业很发达,轻工业不发达,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上升没多少。看到这些问题,毛泽东讲他们走的弯路你还想走?我们要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所以在这种国内外的背景的交织之下,共产党人开始了探索中国,在中
..
.
国这么一个东方的人口大国,还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搞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1956年、1957年,我们有一些比较新的东西,探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良好开端的表现
第一,提出了探索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是把马克思主义,包括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通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人不光站起来,还要富起来,富起来怎么办?大家伙一起努力把国家建设好,建设强大的中国,这也是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心愿,也是当时中国老百姓心里边的一个中国梦,这也是反映了老百姓的真实心理。毛主席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国家,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这是指导思想和基本的方针。
第二个,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中国要探索自己的道路,你要找准自己的矛盾在哪儿?你要找到自己面临,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在哪儿?当时的判断还比较准确,当时就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我们想建立强大的国家,工业国,当时的看法是工业,工业强大了,你这个国家才强大,我们当时是劳动的工业国,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老百姓特别需要经济文化尽快地发展起来,而当时的经济文化状况,因为刚建国,很多东西还没有造出来,很多东西还没发展起来,这就是矛盾,但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农业、工业都发展起来,这样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够好起来,解决主要矛盾需要发展生产力,当时也有把生产力作为主要任务的这么一个提法,因为解决主要矛盾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第三个方面,探索的良好开端,提出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新想法。解决主要矛盾就要靠经济建设,搞经济建设,怎么搞?指导方针是什么?当时1956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个大会上就提出来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这么一个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非常准确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既不能够保守,但又不能冒进,在各个方面和谐、平衡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一个稳步前进。我们今天提要促进经济稳步、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和当时的稳步增长是差不多的,当时的
..
.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比较准确。而经济体制方面,因为我们在实行“一五”计划的过程中,实行“三大改造”的过程中,
我们逐步地形成了一个比较高度的、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在这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个人活动、个人能力发展的空间不大,所以在八大上,有的人就提了,要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并且要完善所有制结构,陈云同志还提出来“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一句话,不是全是国有的,全是集体的,要给个人、给自由的市场提供一点空间,也提出来一个新思路,毛主席觉得他这个思路很好,他发言之后还吸收到了中共八大的报告里面。
在这个阶段,毛主席的创造力非常强,他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它的基本矛盾什么?他说还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是基本的,但我们现在看很多的国家,包括今天的很多国家,这些基本矛盾依然没有解决。
毛主席什么时候说的呢?毛主席1957年讲的,在这一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中国国内有两类矛盾:一个是人民内部矛盾,一个是敌我之间的矛盾。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一个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这个讲话里边,他把两类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做了一个区分。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办法不能和敌我矛盾之间的办法一样,敌我矛盾怎么解决?要有专政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就需要和风细雨式的批评、团结,再批评,最后达到团结的办法。人民内部矛盾要用和谐的办法来解决,这是很重要的。并且毛泽东同时还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是中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而这个时候共产党人还提出来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思想。
毛泽东当时考虑解决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问题。很多人讲,毛泽东同志如果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不做党的主席了,可能是什么什么华盛顿,这样的话没有什么根据,但毛泽东同志早就开始考虑解决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问题了,不要一个人干一个职务干到死,他考虑是提出不当国家主席,国家主席他不干了,这个实现了,刘少奇同志当了国家主席。第二个,他还提出来:提出适当的时候不做党的主席,退居二线,但这个没有实现。不管怎么着,当时的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想解决这一问题,也是难能可贵的。并且我们制定了一些法律,并也制定了宪法。
为什么说考虑这些问题难能可贵?28年的艰苦奋战之后,新中国1949年成立,成立的
..
.
时候,毛主席还不到60岁,1893年出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50多岁,周恩来同志1898年出生,和刘少奇同志同年的,也是刚50过一点,小平同志、陈云同志还不到50岁,到中共八大的时候才50出头,正是年轻力壮,经验比较成熟、比较丰富的时候,虽然那个时候能想到领导职务终身制解决的问题就非常不容易了,才50、60岁,都是精力充沛的时候。当然我们说探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好的思想,也得到了贯彻落实,在中共历史上来看,1956年以后,中国就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当然了,探索毕竟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失误(1957年-1960年)
(一)整风导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第二个问题,探索出现了失误,1957年到1960年。第一个失误,整风导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老想着找个时间整整风,整什么风?共产党人进到城里之后,因为大多数都是农民的后代或者本人就是农民,进城之后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各个方面不太清楚,还要一切从头开始,进城做了官,当了老爷,有些人的作风,各个坏的方面就开始显露出来了,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等开始显露出来了。毛主席同志又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老百姓服务的,绝对不能有进城做老爷的思想。
所以在从西北坡到北京(1949年叫北平),进城之前,他就提出来“两个务必”,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忙于政权的巩固,要剿匪反霸,当时还发生很多大事,抗美援朝,没有很长的时间来整顿党的作风,到了1956年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了,抗美援朝战争早就结束了,国内局势稳定下来了,想办法要整整风。
毛泽东就讲:“几年来都想整风,但找不到机会,现在找到了。凡是涉及许多人的事情,不搞运动,搞不起来。”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就发来了一个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主要是整顿共产党的官僚主义作风、宗派主义作风等不良作风,但怎么整?开门,开门怎么整?让很多人提意见,有的人当时意见不能提,不好提,我们就动员给共产党员提提意见,共产党可以把自己的一些不良作风可以改变一下,但在提意见的过程中,有的人的意见非常地尖锐,超出了一些共产党领导人的容忍的底线,因为有的人提要搞政治设计院、一党专政,搞“党天下”,搞“轮流做庄”等这些意见,听起来比较刺耳。
毛泽东同志1957年5月16日起草了一封信,关于对待当前党外人士批评的指示,他说:“一方面要肯定批评意见主流是好的,很多人说的是真话,对于共产党改进作风是有帮助的;
..
.
另一方面,让少数都有反共情绪的人放手发表他们的言论,暂时不要批捕,使右翼分子在人民面前暴露其反动面目,过一个时期再研究反驳的问题。”这一策略被称之为“引蛇出洞”,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讲真话的受到了冤枉,被打成了“右派”,本来是整风,到后来搞成了“反右”。
“反右”斗争扩大化了,四个方面:一个,大批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和党内外的人士蒙受了不白之冤,全国划了右派50多万。打断了整风的进程,本来是想本风的,但现在打了那么多“右派”,宗派主义作风、官僚主义作风也没改变多少。并且破坏了民主法治,有的人就讲了几句真话,批评得比较尖锐,有的地方政策掌握不准,因言获罪,《宪法》刚公布,言论自由都有,破坏了民主法治。并且导致了理论上的失误,1956年中共八大的时候还说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之间的矛盾,但“反右派”一打,打那么多,“右派”打那么多,好像觉得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又变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仅伤人,还对社会走势的判断给予重要的负面的影响。
(二)急于求成的“大跃进”运动
第二个探索的曲折,急于求成的“大跃进运动”。1956年,中共八大上,共产党人提出来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这么一个方针。在1956年下半年,负责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发现经济工作里边有冒进的倾向,所以就采取措施制止冒进。而毛主席和主管经济工作这些人的意见不太一样,他说你要反冒进,你是给群众“泼冷水”。所以,毛泽东为推动工作的跃进,他连续批评“反冒进”,他就要反“反冒进”,1958年1月到4月,前后召开了南宁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都会议、武汉会议,在会上批,批搞经济工作的一些人,你们搞反冒进,把老百姓的热情浇灭了,所以在毛主席的鼓动之下,农业、工业掀起了“大跃进”,农业浮夸是从那儿开始的,1958年“大跃进”。
有的地方小麦亩产本来没那么高,6月8号,河南有一个地方说小麦亩产2105斤,这是放出的全国第一颗小麦亩产的“高产卫星”,那个时候,最好的小麦亩产也就超不过800斤,年龄大一点的同志都知道三四百斤就不错了,靠天吃饭,人民有什么化肥都是靠土肥、粪肥,小麦亩产没多少。
从这2105斤的“卫星”放出来之后,有些地方更吹牛,吹得很离谱了,河北有的地方说红薯亩产120万斤,这120万斤什么概念?这一亩地下边全铺满红薯,一个挨一个也达不到120万斤。
..
.
甚至更离谱的,广西有一个地方说中稻亩产130434斤,浮夸到什么程度了。当时还有很多的照片表明当时的农业亩产达到很高的高度,“放卫星”。
但毛主席相不相信农业如此高产呢?刚开始也不太相信,主要是为了老百姓的心劲不能给降下去,有一些知识分子当时也发表文章,说如果光合作用,农作物得到充分的吸收,粮食亩产也可以现在亩产的十倍、二十倍,变相地也给予了一个证明,有的也是违心之作。
在那种情况下,毛主席还发表过一个言论,1958年9月,毛主席还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讲的一段话,他说:“世界上的事情有这么怪,不搞就不搞,一搞就很多,要么就没有,要么就很多,你们不信这一条。比如我们打22年的仗,21年就是不胜利,而在22年这一年,1949年就全国胜利了,叫突变。粮食也是一样。粮食要是能突变?中国的粮食问题早就解决了。有些问题还是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才行,这是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当时的“大跃进”主要体现在钢产量的大跃进上,1957年11月,毛泽东同志到莫斯科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在这个会上赫鲁晓夫宣布他们在某些方面要超过美国,毛泽东同志经过一些调查研究,在会上也郑重宣布,在钢产量方面中国15年后,1957年的15年后是1972年,15年之后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苏联要超过美国,中国紧随其后超过英国,这两个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阵营要超过他们,宣布出去了,怎么来解决?1957年,中国的钢产量多少?535万吨。而当时在英国2000多万吨,差距1000多万吨,15年,如果每年增长一点还是有可能的。毛主席宣布出去之后,这些思想传到国内之后,很多人就想着干得快一点,有的人说不用15年了,7、8年我国就能够超过英国,有的人讲7、8年时间太长,不用7、8年,2、3年就可以了,有的甚至还说不用2、3年,1、2年就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6月19号毛泽东同志找当时的冶金工业部的部长谈话,说:“你看钢产量能否在1958年就翻一番?”工业部长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在这年八月的北戴河会议上就正式向世界公布了,中国1958年钢产量要达到1070万吨,这个话喊出去之后,你叫不好往回收了,当时中国钢产量要达到1070万吨,确实难度很大,因为8月份宣布,1958年1到8月,这8个月过去了,中国全国的产量总产量才400多万吨,那离1070万吨还差得老远了,一多半没完成了,如果要完成这个向世界人民宣布的指标,不丢中国人的脸,那必须在9到12月,4个月之内必须完成600到700万吨钢的指标,靠正常手段肯定是不行了,所以这个情况下就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以钢为钢,全面跃进,但是我们的钢厂是有限的,生产效率也是一定的,那怎么办?就搞了一些“小、土、群”的办法,所谓的小是建了一些小高炉,正规厂的大高炉之外,农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了一些自己的小高
..
.
炉,不能用科学的办法炼钢,要完成任务怎么办?土法炼钢,搞群众运动。很多人从农业上被抽调到工业炼钢,建小高炉,当时的很多地方为了炼钢建了很多小高炉,但也没有煤,没那么多煤,没那么碳怎么炼?砍伐树木,把很粗的树都砍倒,劈成柴火炼钢,浪费了大量木材,很多地方的大粗树都是在那时候给砍倒的,造成了不仅钢没炼好,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大炼钢铁造成的危害很严重,经过这个办法,1958年,我们的钢产量完成了指标,超过了1000万吨,而里边能用的800多万吨,几百万吨都不能用,用的是废铁,像小土炉能炼出来钢吗?
大炼钢铁搞了一年造成的危害是,对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抽调大量工人加入职工队伍,职工队伍急剧膨胀,一年内增加了2000万人,城市化进程很快,一下进了两千万,进了城就要吃的,国家分配,压力很大,所以财政补贴40亿,超过全国财政收入,当时全国的财政收入很少,387亿,不像已经十来万亿,当时光一个炼钢财政补贴就超过了全国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你光炼钢了,其他还有很多老百姓的吃、穿、住、用、行,好多方面,光炼钢是不行的,冲击挤占了农业、轻工业的生产,当时叫钢铁元帅升帐,搞了一年搞成了,所以,大炼钢铁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
到1972年的时候,中国钢产量多少吨呢?2300多万吨,与英国当年的产量持平,和英国差不多了,毛主席1957年提出来,15年以后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他说的话应验了,但也没必要1958年搞一个大炼钢铁,所以有的负责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讲当年搞大炼钢铁得不偿失,这是另外一个失误和挫折。
(三)急于求成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三个失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搞得比较急,比较快。为了配合农业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有些地方,对于农村基层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所谓的创新,搞起了农民公社,毛主席看到这个形势比较好,并且还说过一段话,说:“看来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而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探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什么概念?通过人民公社就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当时就讲共产主义是天堂,什么是桥梁?人民公社是桥梁。
毛主席在1958年考察期间还题词“人民公社好”,当时毛主席的话很管用,这一句话,还有其他的一些宣传,人民公社化急剧发展,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都建起来了,但建那么快,肯定是有问题的。
并且那时候还大办公共食堂,什么叫公共食堂?免费吃,吃饱肚子上班,把很多粮食都
..
.
浪费了,1958年因为大炼钢铁抽调了很多农民,地里的庄稼没收进去,都烂在地里了,所以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当然共产党人发现了这些问题,怎么弄?解决问题,召开一系列“纠左”会议,不要搞这么快了,大炼钢铁也好,人民公社化也好,农业大跃进,共产风,浮夸风,要纠正。这一系列会议里边,有一个会议比较重要叫庐山会议,庐山会议上一些领导人提出了很尖锐的意见,说对“大跃进”的错误没有看清楚,还要认真地研究,调整措施,当然这些意见,毛主席认为不妥,所以一些人也被打成了反党反革命的集团。
彭德怀同志就是这个集团当中的一人,当时的情况看,彭德怀的想法是对的,是“大跃进”的错误没有解决清楚,但庐山会议没有开好,会后又“反右倾”,很多人被划成了“右倾分子”,本来是解决“大跃进”的,1959年庐山会议没解决成,所以1960年“大跃进”继续发展,又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大跃进的严重后果在我们现在看有两个,一个,“大跃进”带来的严重经济困难,导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因为“大跃进”老吹、老放卫星,粮食生产本来没那么多,你非得喊那么多,所以有的地方喊得多就交得多,交得多老百姓就不够吃,不够吃怎么办?有的就饿死了,所以有的学者,包括有的官员都在研究当时到底是饿死多少人。前年(2011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集体创作的代表官方意见的一个正本教材出来了,它里边就提到了当时饿死了一些人,饿死的具体人数没有写,但里边说了非正常人口1960年比1959年减少了一千万,本来我们的人口每年能增加一千万左右,正常的,而减少了一千万什么概念?所以当时的情况比较严峻,这是一个后果。
第二个后果,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在搞“大跃进”的时候,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是正在起飞的时候,我们在搞“大跃进”,在胡说胡吹,而有些国家抓着几年的机遇发展上来了,而中国“大跃进”造成的经济损失是120亿人民币,到1965年底才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用了好几年时间,1965年才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
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这个“大跃进”探索的失误,这是严重的失误,好几个。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第一条应该承认毛泽东同志发动“大跃进”的初衷是好的,他也不是为了把老百姓饿死,他也是为了把国家建设得更好,以尽快的速度和时间把中国建设好,毛泽东的初衷不是饿死老百姓。
第二,我们把“大跃进”运动和“大跃进”这三年的实践区别开来,搞运动,我们讲的的是运动,我们除了运动之外,很多工人、农民、军队,包括知识分子也在正常地工作,也做出了很多的重要成就,有些铁路建设、水库建设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当时建设得还是
..
.
比较充分的,“大跃进”时期这几年做了很多的事情。第三条,“大跃进”失误的责任不能完全记在毛泽东一个人头上,邓小平同志后来曾经
说过一段话,他说:“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邓小平讲的这番话是有道理的,当时中国上下都有一种急迫的心情,抓紧把中国建设起来,有这种急迫的心情,但是这种急迫的心情却用正确的思路和方式来引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犯了错误的。犯了错误之后,要勇于改错误。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1961年-1966年)
这是第三个问题,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1961年-1966年),针对以前犯的错误,1961年1月共产党召开了一个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批准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不能再这么“大跃进”下去了,“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把一些虚夸的数字调整,降得低低的,适合中国的情况。把一些搞起来搞得还可以的东西巩固一下,这八字里边提高放在最后了,为什么放在最后?主要是调整,主要是巩固和充实,不要再搞一些过高的数字了。
并且在1962年1月还召开了一个七千人大会,在七千人大会上,县委书记都参加了,中央的领导同志做了自我批评,省里的省委书记也做了自我批评,这个会议上大家对于“大跃进”的失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的领导讲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有些问题还没有讲到位,所以到后来相关领导同志又开会,把形势估计得更悲观一些,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经济上提出来“八字方针”。
政治上这时候由于各种问题的交错复杂,阶级斗争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大批“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所谓的“黑暗风”是指对这几年的形势估计得过于黑暗,毛主席表示不同意见,而“单干风”主要是批支持包产到户的这么一个风气,因为老百姓饿死了怎么办,有的地方饿得比较严重,有的地方想个办法把地包给老百姓,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结果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当年有一句话,“不管黄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支持老百姓包产到户。毛泽东同志认为这是走单干,“单干风”,所以支持包产到户的同志,邓子恢、田家英、邓小平、陈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批“单干风”,除了
..
.
批“单干风”还批“翻案风”,为什么翻案呢?是因为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包括“反右派”、“反右倾”抓错了一些人,这个时候应改正错误,要甄别平缓,有的时候要“一风吹”,这个也受到了毛主席的批评,你不能“一风吹”,我们的政策是正确的,而这个时候,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被批评的彭德怀,给中央毛泽东写信,说当时他提的意见是对的,现在问题出来了,而有的人还借用小说《刘志丹》大作文章,毛主席一批,“翻案风”、“单干风”,大题不要叫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火药味很浓,一方面经济工作方面要艰难地调整,另一方面,政治上大喊阶级斗争,经过1964年搞“四清”等一些措施。
四、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走入歧途(1966年-1976年)
到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入了歧途。在八届十中全会上还讲,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讲来讲去进入了“文化大革命”。
“文革”十年怎么定性,党中央已经有历史决议对此定性,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确实遭遇了巨大损失,十年内乱是乱了自己,本来毛主席的想法是通过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扫掉官僚主义,防修反修,使中国尽快地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毛主席的设想没有实现,因为搞群众运动的方式解决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靠搞运动是不行的,历史已经表明了。
1976年毛主席还谈到自己一生有两件大事,一个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几个海岛上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
第二件大事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他也在晚年的时候意识到这个问题,“文革”过去了这么多年,历史决议决它的评价是非常科学和准确的。所以,今天很多人反思“文革”,甚至还有的人向往“文革”,各种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我们绝大多数老百姓再也不愿回到“文革”的年代了。从1956年到1976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面,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既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甚至犯过严重错误,但共产党总是想着办法自己来解决自己犯的错误,这是应该提出来的。
五、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总结和启示
这一讲的最后一个问题,谈一谈总结和启示。为什么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会发生失误?一个现实原因,中国共产党人搞社会建设确实没有经验,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二
..
.
个,有历史的原因,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个人崇拜,个人说了算,个人的决断甚至高于集体的决断,非常容易犯错误。第三个原因,外因,两大阵营尖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想超过资本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想打压社会主义阵营。在这种国际斗争比较复杂的情况之下,有时候就会犯看不清楚的错误;第四个原因,内因,中国为什么会出现现在来看是低级的错误,一亩地能产上百万斤红薯,几千斤粮食,当时的条件,内因是中国普遍低下的文化程度,新中国成立之后,全中国80%多的人是文盲,科技知识的素养层次比较低,如果拿到今天跟你说一亩地能一万斤红薯你都不信,科学技术、科学素养还是比较低的,这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失误,这是客观原因。当然也有一些主观的,和一些领导人的好大喜功也有关系,和一些浪漫主义的情怀也有关系。有些问题是跨不过去的,生产力发展跨不过去,那么落后,想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来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事与愿违,不是通过扎扎实实搞建设,而是通过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往往而是事与愿违。教训往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二十多年,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教训也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宝贵的财富。
所以最后要讲一句,怎么样正确看待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去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对于毛泽东同志这一代领导人的探索给予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党的十八大就指出:在探索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的成交,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理论的准备和物质的基础。那三十年,我们做了很多的大事、好事,不是一连串的错误,也不能够以今天这三十年的成就来否定前三十年。
“两弹一星”,就是在那个艰苦的条件下研制成功了。邓小平当年就讲过:“如果我们没有原子弹,没有导弹,没有人造卫星,中国很难被称之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我们那三十年干了很多事情,很多的水库、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高科技,那三十年做了很多事情,我们要全面地,辩证地来看待毛泽东为首的那一代领导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
篇九: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中国现代史
一轮复习经济篇(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
总结其经验教训。【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课前巩固练习
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
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
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
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4.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
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从根本上去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分展析,分清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根建本立与派生
DBBD
一、知识梳理:
1
1。1956年4月,毛泽东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我党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①国内原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完成,党和国家的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从1953年期的“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三年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②国际原因: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带来的思考.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概述: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起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如: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等十个方面的关系,实际上开辟了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大”关系: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北京)
背景\国情分析\主要矛盾\主要任务\解决方法\经济建设方针
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的探索。(成功探索)
3.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提出了正确的处理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1957年4月发起整风运动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目的: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1957年6月,反“右"扩大化。起因:极少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反动分子乘机猖狂进攻。注意:反“右”扩大化埋下了之后左倾错误的根源。
51958年: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大跃进”:大跃进的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人民公社化:以“一大二公”为特点(是指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实质:“左倾”错误评价: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结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产下降.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2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课中练:
①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②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
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
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6。1960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着重去理
③.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解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
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④。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
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DA
7动乱的十年(1966-1976)
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
发展机遇。
1971—1973年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1974-1975年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
实质上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曲折发展的二十
三大成功探索:《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及八字方针。年可归纳为
四大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一、三、四"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探究一: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1956~1976年),党和政府主要围绕哪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索?提示:(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问题:经济建设急于求成;3所有制过于求纯;阶级斗争扩大化。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探究二: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读1953年至2001年中国GDP增长率图,思考:
(1)请你概括上图中我国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变化的总体态势。总体态势:总体上是增长的(2)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发展状况并分别其主要原因。具体:50年代持续增长:①过渡时期总路线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③“一五计划”的完成等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③人民公社化④自然灾害⑤中苏关系恶化60年代中期恢复: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1968年跌入低谷:文革的影响1971—1973年回升:周恩来的调整1974—1975年发展:邓小平的整顿(3)20多年的探索带给我们那些经验和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③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④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发展;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⑥必须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⑦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哪些借鉴?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探究三
4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相对于一五计划着力于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全面建设时期的成就特点是什么?(1)基础工业建设:如武钢,包钢。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建设: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修建了铁路。(3)原油自给;(1965年原油全部自给)初步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国工业化历程:蓝图勾画:七届二中全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化“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全面建设时期初步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突飞猛进,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8)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1.政治上:(1)建国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5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2.经济上:(1)1949~1956年:“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20世纪六十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另一方面,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3.外交上:(1)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2)20年纪70年代,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4.科技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5、社会生活: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6
篇十: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1956-1976期间中国探索社会主义过程的曲折
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的挫折。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探索的良好开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是1956年上半年提出的。其主要标志,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上半年提出这一任务,不是偶然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接近完成,中国社会即将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向党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1、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2、制定了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开始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4、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5、提出了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上述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对基本照搬过来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另外,党的领导层的民主生活比较正常,也是这一时期的探索能够取得积极成果的重要条件
二、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遗憾的是,八大前后提出的一些正确思想和方针政策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从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到1960年底“大跃进”运动结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严重的失误。1、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1957年春天发动的整风运动,是加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尝试。但是,在整风的过程中,极少数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社会主义发起了进攻。在一段时间的“大鸣”、“大放”后,党中央发动了全国范围的反右派斗争,使一大批党员干部和爱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2、急于求成的“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是在错误批评1956年反冒进的过程中发动起来的。1957年下半年和1958年上半年,毛泽东多次严厉批评了其他领导人集体决定的反冒进,并提出了十五年赶超英国、实行生产计划三本帐、地方工业产值要在三到五年内超过农业产值等口号和任务。在此基础上,八大二次会议对反冒进作出了完全否定的结论,制定了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提出了工业、农业和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高指标,从而正式发动了“大跃进”运动。3、急于过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建立人民公社的过程中,还出现了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混淆集体所
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缩小以至取消商品交换、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现译为“资产阶级权利”)和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等错误理论与实践。
在党的八大之后不久便出现上述严重失误,总的说来,是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缺乏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基本情况的深刻了解,没有形成一套为全党所牢固接受的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而党的领导人又在一连串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认识存在分歧。最大的分歧是在经济建设方针问题上。
第二,仍然受着传统观念和苏联模式的束缚。第三,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的规律和特点缺乏正确的分析。第四,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党的八大提出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正确方针、主张,但没有在随后制定出具体的法律,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因而,便很容易任意界定和解释其含义,使其名存实亡。第五,党的领导层的民主生活不正常。
四、探索走入歧途
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入歧途,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最严重的挫折。
在恶劣的环境中,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试图限制以至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其他各项事业。在实际上开始拨乱反正,进行改革的试验。但由于毛泽东不能容忍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这些努力终告夭折。
五、历史的启示
概括地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理论成果:第一,在政治上,提出和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也提出了正确的政策主张。
第二,在经济上,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用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以及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等原则;提出了要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第三,在文化上,提出以马列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文化科学事业的基本方针;确认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第四,在外交上,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支持一切人类进步事业;主张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在党的建设上,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重视执政党建设,整顿党的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篇十一: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P> 专题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考点导图】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
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6年)(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1.民主政治的挫折“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2.外交突破(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成功探索②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③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误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②“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受劫难2.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①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事业的进步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三)文化教育的得与失1.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2.“双百”方针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3.教育事业的发展(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主题一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时段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成了该时期的主题。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就,也有挫折、失误,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2.经济上: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
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4.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材料二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化进入新纪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解题思路第(1)问中国近代化转型艰难的原因,一定要联系明清时期阻碍中国向近代转变的经济、政治和思想三方面的因素来回答。第(2)问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回答即可。答案(1)原因: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传统思想文化的制约和禁锢。(2)表现:政治上,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济上,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主题二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利,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中国新闻网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依据材料一、二,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解题思路第(1)问列举出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二中获取关键信息,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西方对比分析,归纳其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新时期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回答。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创新: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主题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革命性(1)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2)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1)“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2)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2)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解题思路第(1)问从“具有透明性”、“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等概括特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重要事件。第(2)问可从改革开放和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等方面组织答案。答案(1)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举例: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2)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主题四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训项目中心任务建设速度生产关系建设道路依靠开放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坚持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经验教训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事例(史实)“文革”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建国初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
力量
务
统一战线,更具有广泛性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材料二
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请回答: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
(1)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以这两个事件为代表的经济建设失误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解题思路对于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失误背后隐藏的规律,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答案(1)事件:“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1959~1961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认清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清国情,实事求是等。
通史排查——真题对点知识点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2013·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材料支持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成立初期。史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54年颁布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答案A2.(2013·江苏单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审题关键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答案A知识点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3.(2013·广东高考)下示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材料信息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指出的中间地带是反美或反苏的,可知此时我国与美苏关系不好。调动知识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答案B4.(2012·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辨别选项B:20世纪八九十年代;C:“一边倒”方针的目的;D:不结盟运动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答案A知识点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毛泽东()
5.(2012·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答案A6.(2013·安徽高考)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辨别选项善。答案D7.(2013·福建高考,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请回答:(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答案道路。知识点四20世纪70年代重大外交成就8.(2013·安徽高考)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辨别选项A:1979年;B: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缓和;D:中美不是战略同盟。)(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A:不是决定性因素;B:是现象,不是原因;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完)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调动知识东北与苏联相邻,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答案C9.(2013·江苏单科)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辨别选项A: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B:发生在50年代;C: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答案D知识点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0.(2013·江苏单科)“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A.①②③跃进。答案B11.(2013·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苏联进行过类似尝试。答案D模块排查——线性题组政治模块题组1.民主人士张澜在谈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说:“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共同纲领》规定的政治制度和原则有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针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原则()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B.“一五”计划D.人民公社()B.②③④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C.①③④D.①②④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史实依据“大跃进”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全面)③1958)
理解题意“它”是中国新产生的事物,是苏联所没有的;出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
调动知识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故《共同纲领》并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答案A2.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辨别选项A:第一届“人大”于1954年召开;C:材料未体现;D:1956年提出。答案B3.下图是1953年1月24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的图片。对该州政府成立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走向完善B.该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C.州自治制度得到了宪法正式确认D.民族平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辨别选项A:并未走向完善;C:直到1954年宪法颁布;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答案B
4.阅读右图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最主要的信息是(A.中美关系日益走向紧张B.美国公开违背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C.正确揭示了美国对中国的政策D.美国政府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审题技巧注意图片“阳奉阴违”“军售”等信息。
)
辨别选项A:不符合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B:错在“公开”;C:美国打着恪守三个联合公报的幌子干涉中国内政;D:不符合“对台军售”。答案C经济模块题组5.对下面数据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阳奉阴违”
(
)
A.这体现了我国建国初期经济迅速增长B.这说明了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这是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的结果D.这表明了工业“大跃进”的出现辨别选项A:不能从数据中反映出来;B:奠定了初步基础;C:优先发展工业使工业所占比重上升;D:“大跃进”从1958年开始。答案C6.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生产力。因此,他提出“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反映出毛泽东A.在经济恢复工作中,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B.在所有制结构上,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C.在变革私有制上,主张采取强制措施D.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理解题意两个“绝种”实际上是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私有制,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答案B7.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C.“大跃进”运动答案C
B.土地改革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
史实依据浮夸风、高产风等虚假现象反映了“大跃进”的特征。8.“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时,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看,认为□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这段文字中看不清的“□”处应该是A.“一五”计划C.“大跃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答案D文化模块题组9.朝鲜半岛、伊朗核武器问题成为国际安全问题的焦点。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发展核武器主要是为了A.增强国防实力C.稳定世界秩序B.对付美苏等国D.改变世界格局()B.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辨别选项A、B:未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C:“大跃进”不涉及生产关系;D:违背了
调动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包围政策,为了打破美苏核垄断局面,保卫新生政权,党中央制订“两弹一星”计划。答案A10.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标志是()
A.“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并成功返回答案A
D.“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调动知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1.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活动和文
化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已经确定的。但是,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仍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评论围绕的主题是A.“双百”方针的实施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材料信息“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审题关键“1956年”。答案A12.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辨别选项A: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B: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C:既表达了性质又说明了目的;D:表明了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答案C()()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大)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共同纲领》的制定C.三大战役的胜利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答案A解析“(大)都在共产党的手中”“拥有近5亿人民”的中国“政府”,说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项符合题意。2.“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村民选举制度答案C解析从题干“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可知这个制度属于政党制度,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题目要求。3.“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中“民族自决”等信息表明考查的是新中国实行的民族制度,故B项正确。4.“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答案D解析“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说明该宪法是在1949年以后颁布的。A、B、C三项都是共同纲领的内容,体现不出“是共同纲领的发展”。5.1965年11月全国批判《海瑞罢官》,欧阳钦直言反对:“这样批判,以后谁还敢研究历史?”“文革”中他受到残酷迫害而不屈。对此有人赋诗道:“荦荦大端侪辈少,铮铮铁骨几人同。”
对上述图文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全国批判《海瑞罢官》标志着“文革”的开始B.欧阳钦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是中肯的C.形势表明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非常必要D.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文革”带来的最深刻的教训答案D
(
)
解析把敢讲真话、铮铮铁骨的欧阳钦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充分反映了民主法制不健全和名存实亡。6.在印尼的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内,一块展板上摘录了周恩来当年的发言:“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建国初期体现这一外交理念的不包括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异C.“万隆精神”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即主张所有国家能够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D项与这一概念的主题不符,故选D项。7.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周总理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指A.就朝鲜南北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B.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C.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
D.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答案B解析所谓“武戏”是有关战争的讨论。C、D两项很明显是“文戏”,排除。A项提出过但未获通过。在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此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故B项符合题意。8.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业98.7%的户、98.8%的职工、99.5%的产值和私营商业82.2%的户、85.1%的从业人员、93.3%的资本额实现了公私合营。这说明中国基本完成了(A.社会主义工业化B.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D解析理解题干材料,从公私合营的关键信息可以看出,符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答案为D项。9.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的特征。以下是中国民间的一首典型民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下列关于这首民谣的表述正确的是A.这首民谣最早出现在“文革”时期B.这是新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带来的丰硕成果C.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丰收的喜人面貌D.违背农业发展规律,浮夸风的真实写照答案D解析关键信息是:“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由此可知应是“大跃进”运动,故选D项。10.结婚证书不仅是男女结合组成家庭的证明,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反映了时代的沧桑变迁。下列是20世纪不同时期结婚证书上的内容,其中出现在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是A.“再嫁与否绝对尊重其自由,婚嫁须得父母双方同意与赞助”B.“计划生育,勤俭持家”C.“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D.“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之建设而共同奋斗”答案D解析在戊戌变法时期就开始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排除A项;中国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在1978年以后,排除B项;C项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D项符合过渡时期的国情。11.1970年4月28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D.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2.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A.“百家争鸣”的方针C.“文化革命”的观点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臵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欧阳修《新唐书》材料二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意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乌兰夫《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报告》材料三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太宗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府州制度有哪些特点?(4分)(2)写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正式确认的标志。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中所述制度在主要目的上的共同之处。(6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一国两制”是怎样协调国家与地方利益的?(6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三项制度的创新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答案(1)民族地区需接受中央政府管辖;民族地区在政治和经济上有高度自治权;是中B.“百花齐放”的主张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央政府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2)标志: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共同之处:保证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3)国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地方:保持香港的稳定和高度自治。(4)既坚持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又适当兼顾地方利益;实事求是,从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分析归纳,可从中央政府的管理、突厥地区的自治权力等方面分析。第(2)问注意对比,找出中央政府管理措施在目的上一致的地方。第(3)问根据《基本法》的原则精神来分析国家与地方利益协调的办法。第(4)问即归纳两种制度的共同点,注意国家主权与地方利益的协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以及符合中国国情的特点。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4分)(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4分)(3)材料三中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8分)答案(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实施:开展“大跃进”,搞大炼钢铁运动。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异军”的作用: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
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4)进程:“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与时代背景来分析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第(2)问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肯定是错误的,必然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第(3)问要结合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作用来分析。第(4)问注意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过程来分析,将工业的发展分为起步、曲折、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来分析。
篇十二: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P> 中国社会主义建立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历教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拟落后的大国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联经历,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说明,照搬照抄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出新,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立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历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历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立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根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开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场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1/5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立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开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开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激发了广阔人民群众的建立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拟落后,社会主义建立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取敌视政策,并进展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外形势,党带着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场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表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阔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开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珍贵经历、理论准备、物质根底。
进入全面建立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珍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拟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立的正确论原那么和经历总结,丰富和开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根底。这一时期的建立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根底。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拟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其艰巨性、
2/5
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开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立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兴旺的根底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开展根底上开场的联社会主义建立。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立道路汲取了联模式的经历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立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开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立提供了经历和借鉴。
党对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历,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探索中的教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曾比拟正确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开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历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立和开展的规律具有很清楚地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开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开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开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开展速度做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的盲目乐观情绪。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开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由于这些失误,总结了以下经历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完毕时,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根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立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根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
篇十三: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P>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探索中的教训。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很清楚地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做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的盲目乐观情绪。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由于这些失误,总结了以下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于社会主义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的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用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由于民主和法制都不健全,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和打击,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甚至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遭到批判,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制止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结果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
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
社会主义。邓小平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
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小结:当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尔一笑,是一杯饮了半盏的酒,沉香在喉,甜润在心。
那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相视的莞
红尘中,我们会相遇一些人,一些事,跌跌撞撞里,逐渐懂得了这世界,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内心,使它柔韧,更适应这风雨征途,而不会在过往的错失里纠结懊悔一生。
时光若水,趟过岁月的河,那些旧日情怀,或温暖或痛楚,总会在心中烙下深深浅浅的痕。生命是一座时光驿站,人们在那里来来去去。一些人若长亭古道边的萋萋芳草,沦为泛泛之交;一些人却像深山断崖边的幽兰,只一株,便会馨香满谷。
人生,唯有品格心性相似的人,才可以在锦瑟华年里相遇相知,互为欣赏,互为懂得,并沉淀下来,做一生的朋友。
试问,你的生命里,有无来过这样一个人呢?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于千万人群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四目相对,只淡淡的问候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这便足够。
世间最近与最遥远的距离,来自于心灵与心灵。相遇了,可以彼此陌生,人在咫尺心在天涯,也可初见如旧,眼光交汇的那一刻,抵得人间万般暖。
篇十四: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P> 高中历史: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②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经验教训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篇十五: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P>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
85
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
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
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
建设。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
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篇十六: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P>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探索中的教训。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但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很清楚地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做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的盲目乐观情绪。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由于这些失误,总结了以下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于社会主义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的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用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由于民主和法制都不健全,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和打击,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甚至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遭到批判,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制止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结果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
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
社会主义。邓小平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
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小结:当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我们都喜欢把日子过成一首诗,温婉,雅致;也喜欢把生活雕琢成一朵花,灿烂,美丽。可是,前行的道路有时会曲折迂回,让心迷茫无措。生活的上空有时会飘来一场风雨,淋湿了原本热情洋溢的心。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到达想去的远方。可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也许生活会辜负你,但你不可以辜负生活。
匆匆忙忙地奔赴中,不仅要能在阳光下灿烂,也要能在风雨中奔跑!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在前行中成就一个优秀的自己!生命没有输赢,只有值不值得。坚持做对的事情,就是值得。不辜负岁月,不辜负梦想,就是生活最美的样子。北大才女陈更曾说过:“即使能力有限,也要全力以赴,即使输了,也要比从前更强,我一直都在与自己比,我要把最美好的自己,留在这终于相逢的决赛赛场。”她用坚韧和执着给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都无法预测未来的日子是阳光明媚,还是风雨如晦,但前行路上点点滴滴的收获和惊喜,都是此生的感动和珍藏。有些风景,如果不站在高处,你永远欣赏不到它的美丽;脚下有路,如果不启程,你永远无法揭晓远方的神秘。我们踮起脚尖,是想离太阳更近一点儿;我们努力奔跑,是想到达远方欣赏最美的风景。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没有伞的时候,学会为自己撑伞;没有靠山的时候,学会自己屹立成一座伟岸的山!远方有多远?多久能达到?勇敢往前冲的人,全世界都会向他微笑。相信,只要启程,哪怕会走许多弯路,也会有到达的那一天。
篇十七: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
P> ……………………………………………………………名校名师推荐…………………………………………………第5课艰难曲折的探索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2、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4、分析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得到的教训
一、自主学习
1、在探索中曲折前行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
在北京召开。八大正确地分析了
以及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国进入
。
1958年,中共制定“
”的总路线,全国掀起了
“
”和
。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出现三年困难。
1961年初,中共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
”的八字方针,使得国民经济恢
复和发展。
2、“文化大革命”
年开始,党内开始出现“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形成了以江青为首的“
”和
以
为首的反革命集团。使得国内的生产和社会秩序陷于混乱,
遭到践踏。到
年月,党中央粉碎了
,标志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二、合作探究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严重失误?应该怎样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生?
三、课堂检测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号召一切部门支援大炼钢铁。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
废铁,甚至拆下钢窗铁门做原料。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
2、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
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的是()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3、1966-1976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这场运动是()
A.“四五运动”B.十年内战C.“文化大革命”D.反右斗争扩大化
4、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C.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5、有人曾经编了一首顺口溜:“一棵玉米冲九霄,彩云栓住玉米腰,吓得月亮直弯腰。”这首顺口溜反
映的现象出现于()
A.土地改革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1
……………………………………………………………名校名师推荐…………………………………………………
6、在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终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的工作
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这里的失误是指()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
C.“文化大革命”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比较大的变化,其中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A.土地改革B.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
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运动C.农村人民公社化D.文化大革命
9、材料题:
农民伯伯乐翻天
一个萝卜千斤重
水稻高耸入云天
两头毛驴拉不动
请回答:
(1)材料中出现的“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情况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它反映了当时的什么历
史现象?
(2)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对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什么影响?
(3)为什么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到此类社会现象?它给我们留下什么历史教训
四、课堂小结
2
【1956-19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给你的感悟和思考1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