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金融行业干部读本学习心得8篇碳达峰碳中和金融行业干部读本学习心得 银行碳中和体会发言近年来,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一,我们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碳达峰碳中和金融行业干部读本学习心得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碳达峰碳中和金融行业干部读本学习心得
银行碳中和体会发言近年来,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一,我们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我们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第二,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在保持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的基础上,货币政策能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定向支持作用。*疫情以来,人民银行实施了多项措施,有效帮助中小企业维护就业稳定。第三,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在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的同时,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第四,货币政策需要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营造适宜的环境。中国提出*年碳达峰和*年碳中和目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认为,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格外紧迫。第一,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第二,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评估、应对。国际研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等事件增多、经济损失增加;同时,绿
色转型可能使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一方面,这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这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空间和传导渠道,扰动经济增速、生产率等变量,导致评估货币政策立场更为复杂。这是在维护金融稳定、实施货币政策上面临的新课题。围绕这两方面要求,我想重点提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标准是识别绿色经济活动、引导资金准确投向绿色项目的基础。
二是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金融稳定方面,我们正在研究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货币政策方面,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外汇储备投资方面,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
三是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目前,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已经要求按季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同时金融机构需要报送绿色信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向。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年,人民银行在我国担任G20主席国期间,发起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并担任联合主席,为凝聚绿色金融国际共识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G20主席国意大利重启研究小组,我们将与G20成员加强协调,讨论制定推进可持续金融的总体路线图,推动各方就信息报告和披露、绿色分类标准等需要加强国际协调的重点议题进行讨论。
五是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中国金融机构在积极行动。工商银行
把环境与社会风险合规要求纳入投融资全流程管理。中国银行正在研究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此外,近期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碳中和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清洁能源等项目。人民银行已经指导试点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评估项目的气候、环境风险;已按季评价银行绿色信贷情况,正在研究评价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的业绩。
篇二:碳达峰碳中和金融行业干部读本学习心得
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奉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评论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22.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53.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74.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115.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14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
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
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
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
众”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
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同时也应看到,还处在“小众阶段”的ESG投资整体向上空间也较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ESG披露体系的完善、经济转型的深入、海外资金等中长线资金加速进场,中国的ESG投资将大有可为,也将逐步走向“大众”。
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其中,“先立后破”意义深远,既着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需遵循能源转型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合理安排、有序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先立”系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和推进终端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对碳减排贡献度超过70%,其核心在于加速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特征体现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和开放互动,应推进新能源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推进新能源发电跨省跨区优化配置,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发输配售用各环节系统性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建设;推进数字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推进发输配售用一体化建设;推进综合能
源服务、虚拟电厂、灵活性响应、电动汽车及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
二是“先立”市场,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在立法建设和实务操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全国和区域、一级和二级、现货和衍生品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接下来将在碳配额分配机制、温室气体范围、市场覆盖行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全球成熟碳市场看,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是碳交易的方向,两者都是推进绿色技术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我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推进金融机构成为碳市场主体,推进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示范,充分发挥碳金融在配额价格发现、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配额配置效率、推进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电网平台作用,完善碳配额成本传导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的局面。
三是“先立”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相比化石能源竞争力仍不足。据测算,绿色溢价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电力行业在2030年左右实现绿色溢价转负,非电能源供应行业则需要更长时间。需要充分发挥碳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机制,推动
绿色低碳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降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制氢等领域创新应用,进一步提高风光灵活性与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在存量改造和增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氢能、储能、特高压、碳捕集及利用等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进一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示范,推进绿氢、绿氨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应用节奏。
四是“后破”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打破煤电及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80%,煤炭占比超过55%,化石能源仍在稳定可靠能源供给、保持实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各区域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全国能源消费逐步进入“总量增加,增速下降”的减速增长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上行阶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电力供给端和需求侧负荷双向波动逐步加大,能源电力供应整体宽松,但局部地区季节性、阶段性偏紧趋势将越发凸显,电价波动也逐步成为常态。在储能、氢能等创新灵活性技术逐步具备竞争力的过程中,仍需煤电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保障区域季节性阶段性电力供需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煤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一味地、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电化将对能源电力安全可靠稳
定供应带来较大影响。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是中央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最新部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行动,但是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减碳”雷声大、雨点小,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二是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去煤电“一刀切”,超出了当前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行动不切实际;三是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强烈。
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一些地方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时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减碳”目标的实现,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造的声势多么轰轰烈烈,而是要踏踏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甚至在没有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片面强
调零碳方案或行动,或者不顾自身资源禀赋,就一哄而上实行能源替代,看似力度很大,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仅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但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会导致碳排放增加速率快,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无疑会让后期碳中和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代价。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
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重点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先立后破,先把“减碳”的基础工作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责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指示: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其中对运动式“减碳”及时制止的顺应民心之策,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不需赘述,而要有效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衔接与实现,政府和市场毫无疑问都会扮演各自的角色。各级政府在面对来自高层或上级政府带有考核性质的要求时,有些地方会采取比较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会过于简单粗暴,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所谓运动式“减碳”,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宣传所谓的投资潜力。更有甚者,粗暴关闭碳排放较多的传统企业,影响产业经济供应链。此外,因运动式“减碳”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行政性干预也时有出现,违背了以人民为出发点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值得警惕。
换言之,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盲目,也不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有7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绕不开的,要用绿色能源替代如此巨量的煤炭。就能源多元化的结构性思路考量,水电资源开发空间已不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特别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应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而从碳排放大户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头,总体上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排放占比在80%左右,且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未来,能源领域核心就是推进绿能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气化和电动化。制造业要实现燃料或原料脱碳,交通要在绿电绿氢基础上推进电动化和氢动化,建筑要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40%的差距,减排空间不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对所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梳理,对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保持政府政策和制度与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让绿色低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表达和实现,并完善碳减排相关的基础设施、构建更好的绿色金融生态、加强绿色发展国家合作,等等。
对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不应对居民用能采取限制性行
政手段,特别是切忌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可行的举措是,通过激励性的阶梯性电价政策等手段,更好激励居民节约用能,让节约用能更好的居民,能够通过用能权的交易获得补偿和奖励,一举两得。
总体而言,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平衡好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有序推进,尽可能避免为完成目标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应该相信,有了好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市场主体就会在这个环境下主动作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篇三:碳达峰碳中和金融行业干部读本学习心得
推进碳中和心得体会发言
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盲目,也不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有7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绕不开的,要用绿色能源替代如此巨量的煤炭。
就能源多元化的结构性思路考量,水电资源开发空间已不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特别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应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而从碳排放大户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头,总体上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排放占比在80%左右,且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未来,能源领域核心就是推进绿能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气化和电动化。
制造业要实现燃料或原料脱碳,交通要在绿电绿氢基础上推进电动化和氢动化,建筑要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40%的差距,减排空间不小。
在这一过程中,zf需要做的是对所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梳理,对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保持zf政策和制度与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
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让绿色低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表达和实现,并完善碳减排相关的基础设施、构建更好的绿色金融生态、加强绿色发展国家合作,等等。
对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不应对居民用能采取限制性行政手段,特别是切忌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可行的举措是,通过激励性的阶梯性电价政策等手段,更好激励居民节约用能,让节约用能更好的居民,能够通过用能权的交易获得补偿和奖励,一举两得。
篇四:碳达峰碳中和金融行业干部读本学习心得
目前全国碳市场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显示出碳市场以较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增强了其低碳转型意识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抓住机遇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必将大有所为我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需要克服技术、产业等方面各种复杂的难题。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低碳先进技术和产业,完全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2020年10月,全球400余家风能企业一致通过的《风能北京宣言》提出,在“十四五”规划中,须为风电设定与碳中和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发展空间。这意味着,风电将进入倍增阶段。据了解,全球风能资源技术开发潜力约为当前全球电力需求的40倍,风电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必将承担更多责任,未来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在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的大环境下,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必将大有所为。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逐步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
机制,要坚持把碳市场建设的一般性理论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国碳市场,在制度、设施、核算等各方面重点推进。
2011年10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北京、上海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发布。截至2020年8月,北京等试点省区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目前,全国碳市场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显示出碳市场以较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增强了其低碳转型意识。
企业主动求变加快技术创新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家经济转型路径已基本清晰——2020年以后,中国将走出一条更为“陡峭”的碳排放曲线。作为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企业将在未来节能减排引发的一系列变革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主动求变、主动作为,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节能降耗技术使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下,企业应加大技改投入,多应用低能
耗低碳技术,这不仅是为社会作贡献,也将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来源、开拓广阔市场的资本优势。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为了保护地球家园,让每一个人的生活更美好。绿色低碳生活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态度,关系个人健康,也关系生态环境。洗漱时,记住随手关闭水龙头;出行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作中,提倡无纸化办公……成千上万人的共同行动,将汇聚成磅礴的绿色力量,日积月累,则可取得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之效。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我国实现经济行稳致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意义。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起步之年。会议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针对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会议给出了明确答案。会议指出,明年要抓好八大重点任务: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三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四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五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六是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七是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八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
工作。此外,会议还强调,要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合理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加活力。
“明年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一个具体的要求就是要形成供给和需求之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使得经济进入到合理的增长区间。这一个目标,从明年宏观调控来看是最重要的,要努力实现。”张立群表示。
温彬称,在宏观调控方面,主要还是要加强需求侧的管理,保持政策的连续稳定和可持续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这个基础上,深化供给侧改革。改革也包括多个领域,比如在土地、国企、财税、金融等方面进一步的推进改革,特别是建立发展双循环的格局,进一步扩大内需。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____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坚定信心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清徐县委书记王剑峰说,“就清徐来讲,就是要把学习好、贯彻好____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提升各级干部能力素养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就是要围绕‘五年进百强’奋斗目
标,坚定不移实施‘党建立县、企业强县、科教兴县、产业富县、环境靓县’五大治县方略;就是要坚定不移抢抓撤县设区历史机遇,进一步强化先行意识和同城思维,主动融入主城区;就是要坚定不移构建以一产为特色、二产为主体、三产为支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步伐。”
“风浪越大时,掌舵越重要,领航越关键。”山西省政治学会副会长、太原市委党校教授范富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的最大现实。”他表示,要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进一步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科学合理确定我省转型出雏型预期指标及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迈好第一步,为实现转型发展阶段性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朔州市平鲁区高石庄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贾伯阳,正冒着塞北隆冬寒风走村入户察看脱贫户的生活情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乡镇基层干部,更要注重发展和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采取‘乡村合作社+生
产基地+农户’的办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业,助力乡村振兴,为‘十四五’良好开局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五:碳达峰碳中和金融行业干部读本学习心得
学习碳中和心得感悟1500字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我国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从传统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是应对传统工业化模式不可持续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前提。
从全球视角看,2020年可谓是“碳中和元年”,各国在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同时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开启了迈向碳中和目标的国际进程,对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大国绝不能踯躅不前,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并努力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碳达峰是具体的近期目标,碳中和是中长期的愿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尽早实现碳达峰,努力“削峰”,可以为后续碳中和目标留下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而碳达峰时间越晚,峰值越高,则后续实现碳中和目标挑战和压力越大。如果说碳达峰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再加一把劲儿,那么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在现有技术和政策体系下努力还远不够,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深刻转型。
一方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根本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碳中和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脱钩。从根本上改变高碳发展模式,从过于强调工业财富的高碳生产和消费,转变到物质财富适度和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低碳新供给。这背后,又取决于价值观念或“美好生活”概念的深刻转变。
“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更需要统筹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组织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更详细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不懈努力。
我国去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一直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我国已圆满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5%的目标。
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张依群建议,一是要抓紧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引导,鼓励新型行业、新技术行业优先发展和传统工业加快技术升级,减少碳排放量:二是将碳排放纳入环境保护税征税范围,增强企业减少碳排放主体责任,抑制碳排放产业发展;三是制定碳排放标准,建立碳排放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强化减少碳排放的制度约束;四是树立绿色生产、低碳生活理念,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让良好习惯成为减少
碳排放的重要推力。要对标新的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结合建设美丽中国目标要
求,着力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认识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谋划好“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融合,逐步实现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在减排目标、任务举措、管理制度、监测评价与执法监管等领域协同增效。要加强气候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要研究制定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国家适应气候战略等相关规划。要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尽早实现上线交易。要加强与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从我做起,从个人角度,如何帮助国家实现碳中和呢?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我们随手就可以做到的,向“高排放行为”说“不”唱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此外,还有关灯一小时、少开一天车、空调调高一度、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行为,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全民行动.
篇六:碳达峰碳中和金融行业干部读本学习心得
金融业着力绿色低碳心得体会
近期,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贷款先后落地。这些引导金融“活水”流向绿色低碳产业的政策工具接连出台,表明绿色低碳已成为金融业的重要发力点。相关政策密集落地,将形成规模效应,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增量低成本资金支持,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加速调整,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相关投融资需求大幅增长。据测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百万亿元级别资金,目前仍然存在巨大资金缺口。这意味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金融业应当发挥助推器作用。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二者共生共荣。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对金融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近5年来,我国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有目共睹。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不断丰富,特别是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增长较快,绿色贷款余额和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均居世界前列。
金融业应延续近年来绿色金融较好的发展势头,充分发挥资金融通、价格发现、风险管理三大功能,持续拓展绿色金融的服务场景,履行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的职责使命。
一方面,要继续统一标准,强化顶层设计。当前,针对绿色项目的认定口径、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要求不尽相同,应进一步统一绿色金融标准,实现绿色资金、绿色金融工具与碳达峰碳中和的精准对接,让“假绿色”没有生存空间。同时,加快建立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尽快形成统一标准,确保碳减排量“可计算”。
另一方面,要继续强化政策引导激励机制,丰富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工具箱”。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仅依靠现有的金融政策工具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出台更加完善和多元化的政策工具,以解决碳中和项目对更长期限、更低利率资金的需求,从而增加绿色金融的总供给。
金融机构也应抢抓机遇,将绿色金融作为重要战略发展方向,完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提高服务精准度,积极创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产品,满足绿色发展多元化的资金需求。
此外,正如金融监管部门反复强调的,金融业应做好能源安全保供工作,不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应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煤电、煤炭企业和项目给予合理信贷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为市场活动提供稳定预期,推动金融业更好服务绿色低碳发展。
篇七:碳达峰碳中和金融行业干部读本学习心得
统筹有序做好农业碳达峰心得体会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碳排放源和碳汇系统,理应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农业碳排放有三个结构性特征:一是农业排放以“非二氧化碳”为主。甲烷、氧化亚氮这两类温室气体占比超过70%。二是碳排放来源从种植业、养殖业各占“半壁江山”逐步发展为种植、养殖、能源消耗“三分天下”。三是机械化带来的能源消耗成为农业碳达峰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截至202*年,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达到2.37亿吨,由此带来的碳排放占比已达农业碳排放的27.18%,超过化肥成为第一大排放源。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在投入品减量、废弃物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在减少面源污染的同时,协同降碳的作用初步显现。当下有序推进农业碳达峰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减碳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双升,农业生产规模、开发强度持
续提高,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可能带来更多排放;另一方面,农业经营规模较小、过程复杂,致使农业碳排放核算困难。
考虑到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且农业排放以非能源消耗导致的“非二氧化碳”为主,农业虽然不过度强调能源消耗目标,但须将碳排放强度纳入“十四五”目标。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资源环境相关监测体系和台账建设,摸清家底,使减排工作有据可查。
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协同实现碳减排。绿色发展与碳减排具有高度一致性,要继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稳定提升农村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挥乡村在碳汇方面的功能作用。
加快构建农业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探索进入碳交易市场。从已有研究来看,农业碳排放核算参数不统一、要素不全面,缺乏公认的核算方法。要尽快启动农业碳排放核算的方法学研究,形成一套管理部门、生产主体、碳交易主体公认的核算方法体系,为农业进入碳市场奠定方法基础。要充分利用农业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将农业
碳减排纳入碳交易市场。初期可在农业绿色发展基础较好、营商环境优良、改革精神足的地方,以县为单位,选择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合作社等规模较大、组织程度较高、市场意识强的主体,率先开展试点。
用好财政手段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建立健全绿色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财政和金融要加大力度支持化肥农药减量、秸秆利用、地膜回收、国土绿化等环境友好行为,为农业减排和固碳持续提供激励。要特别注重农业机械节能降碳,将节能降耗作为进入农机补贴目录的重要标准。
篇八:碳达峰碳中和金融行业干部读本学习心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减碳、固碳、用碳”心得体会发言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宣告,彰显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担当与信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选择。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应从减碳、固碳、用碳三方面共同发力。
“减”就是减排放。生产、生活等领域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碳排放。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煤炭的大量利用,全球碳排放的增加,致使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减少碳排放是世界首要任务。要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入手,从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碳排放。在有效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也要注意减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固”就是固定碳。将空气中的碳固定下来,不再发挥温室效应。一方面,可以采取非生物的方法,运用碳捕集等技术将其存放起来。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生物等技术加强碳的固定。生物固碳往往伴随着
碳的释放,只要固碳效率远大于排放碳的效率就值得应用。比如,湿地就是巨大的碳汇,保护好湿地也是一种有效的固碳。增加植被覆盖度,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碳固定到生物体中,既提升植被覆盖率改善环境,同时又捕获碳。农业在固碳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可以一举多得。
“用”就是用好碳。排放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等也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可以变废为宝。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有益于作物增产,目前已经实现局部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能。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来生产淀粉,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这些颠覆性技术为碳的大规模利用提供了可能。
减碳、固碳、用碳辩证统一。“减”是首要的,采取各种措施将碳排放降下来是第一要务。“固”碳不能放松,其技术相对成熟,宜于大面积推广。“用”已经出现萌芽,需要进一步突破关键技术,早日将碳用好,造福人类。
【碳达峰碳中和金融行业干部读本学习心得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