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11篇

时间:2022-11-24 09:35: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11篇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两次调整  郭华  【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8)004  【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11篇,供大家参考。

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11篇

篇一: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两次调整

  郭华

  【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8)004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苏关系、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国两次调整了外交政策,即由"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进而发展为"一条线"、"一大片".两次调整的外交理念明显不同,前者的主要依据是意识形态;后者是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主要标准.因此,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在战略重点和策略风格上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郭华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历史系,山东,泰安,27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

  【相关文献】

  1.成就与不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北省机井建设研究[J],杨学新;樊孝东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研究[J],金大陆3.性别分层视角下福利对美国非裔单身母亲的影响研究——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AFDC政策为例[J],王琪;周余祥4.性别分层视角下福利对美国非裔单身母亲的影响研究——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AFDC政策为例[J],王琪;周余祥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喜剧电影研究[J],陈素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二: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与此同时西欧日本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发展迅速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外交政策于80年代初进行了重大调一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从当前世界总的形势来看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有了可能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摘要:世界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新中国外交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之后,也站在了

  一个空前的起点上。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史,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即新中国的外交史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在这里,我主要是根据新中国各时期对外关系的转变,把新中国外交史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可概括为联苏反美、反美反苏到联美遏苏,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Worldthewheelofhistoryhassailedintothe21stcentury,newChina’sdiplomacyinthepasthalfacenturyaftertheclouds,andchangesinanewstartingpoint.OverhalfacenturyofChina,oneshouldnotbeevadedthehistoryofdiplomacytheproblembeforeusthatChina’shistoryofdiplomacycanberoughlydividedintoseveralstages.Here,Imainlybasedonthenewchina'sforeignrelationswiththetransitionperiod;thenewchina'sdiplomatichistoryisdividedintofourstages.ThefourphasescanbesummedupinrevoltagainsttheUnitedStatesandtheSovietUnionandagainsttheUnitedStatesopposedtheSovietunionandtheUnitedstatestohalttheSovietunion,theoveralldevelopmentofourfriendlyrelations.China'sdiplomaticcontinuetomatureandgraduallydevelopedacompleteanindependentforeignpolicyofpeaceanditsforeignstyle.关键词: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霸权主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由此,新中国的外交也正式开始启动。从此,中国告别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历史。从50年代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联合苏联,对抗美国,60年代“两个拳头大人”的外交战略,既反对苏联又对抗美国,到70年代“一条线”的战略调整,逐步确立了以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方针,再到改革开放后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由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中国已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

  一.联苏反美

  1948年春,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展。国民党的败绩日趋明显,美、苏、法等一些外国政府或驻华使者先后向中共表示,希望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1949年1月至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两次重要的会议。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条方针,并明确地说“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即“一边倒”的方针。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这一阶段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一)“另起炉灶”的方针“另起炉灶”是毛泽东在三大战役胜利后,在原则性规定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基本政策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提出的。“另起炉灶”方针有其对外和对内两层含义,即怎样处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与外国的现有关系问题和怎样奖励新中国外交队伍的问题。其核心是不继承国民党政府与外国制定的外交关系,把不平等的外交关系彻底割断。毛泽东指出凡与国民党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都可与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关系彻底割裂相对应的

  1

  是建立一支全新的外交队伍,这也是“另起炉灶”的另一层含义。有了一个新的外交关系的基础,又有了一支合格的外交队伍,新中国便有了执行独立自主对外政策的基本保证。(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1949年2月,毛泽东在石家庄会见苏联领导人米高扬时,在谈到新政权的对外政策总方针时首次阐述了这一政策思想。后来周恩来总理在解释毛泽东这一思想时更明确的指出:“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楚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被赶走了,但帝国主义百年来的经济势力还很大,特别是文化影响还很深。这种情况会使我们的独立收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该政策的核心含义就是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与势力清楚干净以后再谈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三)“一边倒”的方针“一边倒”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的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根据该方针,我国与苏联、东欧以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积极同邻近的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此外,我国还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亚非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同非洲各国的联系。

  二.反苏反美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压力下,开拓前进。中国采取了反美反苏,“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方略。(一)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1958年苏联提出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毛泽东和中国其他领导人严辞拒绝了这种要求。苏联领导人大为不满。随后,苏联采取了恶化两国关系的一系列步骤。1959年6月,单方面撕毁中苏双方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及有关技术资料。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后,苏联不问是非曲直,于1959年9月发表指责中国、偏袒印度的声明,把中苏分歧公之于众。1960年4月,为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不指名的批评苏共领导的某些观点。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以后,苏共领导、苏联报刊和受苏共影响的一些国家共产党连篇累牍地发表决议、声明、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挑起中苏大论战。中苏论战打破了长期以来苏共在国际共运中以老子党自居的局面,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自主地位,反对了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这对于各国共产党摆脱苏联的控制,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的问题,起了积极的作用。(二)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斗争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国继续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一方面它武装插足台湾,干涉中国内政,另一方面武装侵略越南,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台湾海峡采取的军事

  2

  冒险政策不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且在其盟国中引起了强烈不安,美国国内也有许多人反对这一政策。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9月9日美国表示准备“随时”恢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使级会谈。9月15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复会。美国对会谈毫无诚意,企图用让出马祖,换取中国同意对台湾和澎湖不使用武力,实际是制造“两个中国”。中国政府断然不能同意。从1961年起,美国派遣“特种部队”进入南越,不断增兵南越,镇压越南南方人民,并准备袭击越南北方。为了支持越南人民抗击美国侵略,中国向越南民主共和国无偿提供大量军事装备。到1968年3月止共向越南派出不对总计达32万余人,同时给予物质援助总值达200亿美元以上。中国人民不惜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全力支援越南人民同美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进行坚决的斗争,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三)大力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亚非拉人民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运动正处在高潮之中。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亚非拉各国人民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中国在国际上得到的支持也主要来自亚非拉国家。这种相互支持为中国同亚非拉国家的友谊打下了长远基础。这一时期,为增进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等人多次出访亚非国家,其中以周恩来在1963年底至1964年初对亚非欧14国的出访最有影响。周恩来在访问非洲时提出的中国处理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体现了那时中国政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所作的真诚努力。

  三.联美遏苏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为了对付与苏联的争夺,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对外政策,积极谋求改善美中关系,以遏制苏联。针对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也及时调整了对外战略,在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促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一)中美关系的和缓1971年春,“乒乓外交”拉开了中美关系转向缓和的序幕。7月,通过基辛格博士访华,中美双方达成并宣布了尼克松总统访华公告。次年2月,尼克松应周恩来邀请访问北京,随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基础。历史有自己奇特的逻辑,耐人寻味。在激进的以“反帝反修”为标志的“文化大革命”中,中美这对20年的冤家对头令人难以想象地走向了和解。美国人以激动、中国人以平静接受了这个现实。中美关系的戏剧性变化引起了连锁反应。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代表权的决议,接着又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中国不仅迅速同四十几个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亚洲的近邻日本和西欧的所有主要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中国同东欧各国的关系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二)中日关系的发展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华,这使长期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佐藤内阁十分被动,它的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在这种形势下,有政治远见并勇于行动的田中角荣取代佐藤出任首相。他明确地说,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时机正在成熟”。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建交。周恩来总理和日本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

  3

  日联合声明》,宣布自该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思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

  四.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双方由于各自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变化,出现了互有攻守的战略态势。与此同时,西欧、日本、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发展迅速,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外交政策于80年代初进行了重大调整。(一)确立了战争与和平的新观念从当前世界总的形势来看,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有了可能。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二)制定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领导人看到,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是必要的。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通过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已成为各国经济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也回避不了。从对外关系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这一政策的推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继续起到积极的作用。自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到世界中,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频繁的沟通往来。实现全方位,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三)赋予独立自主原则新的内容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这主要表现在:自主选择,坚定地按照符合中国国情的办法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同别国发展关系不以牺牲自己的主权为代价,在涉及中国主权的重大问题上,如台湾、香港、西藏、人权以及发展道路等,坚持原则,与侵犯我国主权的行径进行旗帜鲜明的斗争;围绕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加速自身发展,首先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扛旗、不当头,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在各个领域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新中国各个时期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为我国外交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从而使对外关系呈现出新的形势。我国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方各国的关系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彼此在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得到了加强。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嬗变》——刘敏《百年潮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五十年》——章百家

  4

  《中国当代外交史》——人民网港澳频道《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冯伟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之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十年对外关系的研究》

  5

篇三: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随着中国广告业二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广告公司的经营范围操作流程工作方式都在变化文案的角色由无闻转为配角现正昂首阔步走向台面成为主角从前一则广告多是由设计出计划再配图之后文案轮为完稿一则广告的计划多是由文案与美工共同完成然后各自分工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摘要:在二战至今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世界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各国产生巨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几次重大的转变,本文主要阐释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及政治格局演变中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关键词: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中国外交政策;转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政治利益的划分情况,其演变影响每个主权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外交政策始终受世界格局的影响,并随世界格局的演变而转变。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变,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而发生重大的转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中国实行一边倒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局的明朗,新的世界格局也在酝酿之中,美、苏、英三国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45年,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谅解和协议。其实质是由美苏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在近半个世纪里,

  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对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消极的影响。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许多国家强烈的抨击与不满。雅尔塔作为二战后的一个重要体制,为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开了先河。

  在1945这一年中,国际政治上的还有一件重大事项,就是联合国会议的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在旧金山召开,美、苏、中,英等50多个国家出席会议,并通过《联合国宪章会议》,但建立联合国实际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保护美、英、苏三大国的利益。-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升,称霸世界的野心也在不断地膨胀,与此同时苏联不仅自身强大起来,而且支持了东欧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美国把苏联当做其称霸的主要障碍,美苏两大阵营形成后,以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同年6月“马歇尔计划”实施;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1951年9月日美安

  全保障条约签订。1954年、1955年美国先后同部分亚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军事防御条约等。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建立;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5年5月华沙条约集团建立。

  在美苏两级对抗中在,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外交政策上实行一边倒。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权衡利弊,毅然选择了一边倒战略,决定与苏结盟。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政策必须实现”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一战略选择主要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与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分不开的。新中国建立不久发生的朝鲜战争、美国出兵台湾和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更使这一战略选择成为必然。历史证明,一边倒的大战略是十分正确的。二、多种力量快速发展,中国实行从联合反帝、联美抗苏到独立自

  主。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股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新生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意识到苏联开始出现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非洲的民主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了一股新的力量,冲击着新老殖民主义。世界上多种力量快速发展,两级阵营也逐渐瓦解。1964年77国集团成立,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继续加强合作,并在国际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对霸权主义、要求

  维护世界和平的运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在高新科技革命的许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经济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在资本主义成为大而经济大国,日本要求修改不平等的日美安全条约和收回被美国占领的领土。1972年日本宣布实行“多边自主外交”,谋求“国际国家”地位。西欧联合进程加快,谋求在国际政治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法国戴高乐政府推行“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执行“新东方政策”。

  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严重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使美国即使在美苏争霸中也一度处于守势。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冲击了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其利益冲突,甚至对抗不断发生。

  在世界政治大背景之下,中国的外交战略从联合反帝、联美抗苏到独立自主。60年代初期,在意识到苏联出现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后,我国领导人根据国情,提出了依靠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随着反帝反修政策的提出,中国遭到了美苏两大国家的攻击。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处境,毛泽东巧妙地利用美苏矛盾,把“反帝反修”双拳出击的斗争策略,转变为“联美抗苏”的国际战略,不断缓和与逐步改善中美关系,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我国同许多西方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且世界上政治局面,出现了两大阵营之外的许多独立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制定的独立自主的

  外交战略。这对80—90年代的中国外交的新格局的形成,对促进中国的现代化的建设所需要的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今天中国取得的对外开放的巨大成绩,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众多国家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与这一外交战略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巨变,1991年12月,苏联解体。随后,持续近50年的雅尔塔体系终结,两级格局瓦解。随着两级格局的瓦解,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国家之间的两种政治制度的对立、两种思想的斗争已经烟消云散,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宣告解散,两德统一。

  两极格局终结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长期高强度的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削弱了美国;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第三世界崛起动摇了两极格局是根本原因。随着两级格局的瓦解,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俄罗斯,中国,欧盟,日本等。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暂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多极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时至今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又相继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自90年代中期以来,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又在经历建国以来的第四次大调整的进程。在国际局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以有利于中国实现现代化这一最大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创造有利于中国的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为目的,分析新情况,寻找新的思路,探索新的战略,对中国在80年代初形成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进行全面的调整。这种战略调整形成了中国面向21世纪的“大国外交战略”,即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世界政治格局随着时代的不同不断的发生变化,而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紧跟其后不断地发生转变。由最初的一边倒,再到后来的独立自主,不结盟,但是无论是哪种改变,无不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世界政治格局相结合,以发展壮大自身国家为目的。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无论中国的外交政策如何转变,有一点是唯一不变的,那就是能否使自己的国家稳定快速发展,且不失去国际地位,早日完成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参考文献:

  [1]李景治,林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M].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3:3-12,212-222.[2]刘建平.“一边倒”冷战体系下和平共处的限度:朝鲜战争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J].国际论坛,2000,

  2(2).[3]房尚文.从大国关系视野分析中国外交政策演变——以《概论》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2).[4]徐蓝.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0世纪70-9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J].浙江学刊,2005(2).[5]孙建杭.冷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新特点[J].探索与争鸣,2000(4).

篇四: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论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

  摘要:本文就外交历程、外交成就,外交的不足,以及解决不足之处的办法来谈谈7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的发展。关键词:中国外交;发展;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85(2009)12-0000-02

  一、外交发展的历程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历程:(一)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适时地调整了对外关系,使中国的外交关系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的改善及外交关系的建立,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同其他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孤立的政策,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在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2.中美关系的改善及外交关系的恢复。60年代末,中国不失时机地调整了对美国的政策,同美国有远见的政治家一道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1971年4月,周恩来开展了著名的“乒乓外交”,使小球推动了大球。周恩来对来访的美国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说:“你们这次应邀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的大多数的支持和赞成。”[1]1971年7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秘密访华,基辛格代表美国政府表示:美国不再与中国为敌,也不再孤立中国。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问中国,通过《上海公报》,中美两国结束了25年之久的相互隔绝状况,实现了双方关系的正常化,但中美关系仍然徘徊不前,直到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中美关系改善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扩大了中国的世界影响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芳等访问中国。两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自声明宣布之日起,结束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2]。中日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有利于两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与世界和平。中国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也都建立了外交关系。(二)八十年代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根据国

  际形势和国内任务的需要,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从而发展和充实了中国地理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80年代,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表现为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重视经济外交以及外交风格灵活务实。其外交成果主要表现为,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发表和中美经济技术的发展;中苏关系的逐步改善;中日友好关系的改善;中国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进一步加强;以及中国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

  (三)冷战结束前后的灵活务实外交冷战结束前后(包括现在),中国开始实行少冲突、更成熟、更自信。同时对地区和全球事务采取更富有建设性的方法。与十年前相比,“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积极地融入了国际体系”[3]。中国已利用目前许多一系列相关的国际机制,规则和准则作为推进国家利益的方法。中国双边关系的数量和深度都有所扩大;中国加入各种贸易和安全协定,加深多边组织的参与,帮助解决全球安全问题,外交政策决策变得更透明化和机制化,并且中国的外交人员更精通于国家目标的把握。二、各个历程外交的不足之处纵观7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中国以一种家长制的方式指定外交政策,对待国际体系,毛泽东主席持拒绝和排斥的态度,力图推翻国际体系,通过推动世界革命寻求改变国际体系。主席的外交风格主要表现为他爆炸性的语言,强烈反对美苏两国,只注重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把自己隔绝于国际组织之外,实行很少和世界交往的经济自足政策。邓小平同志领导下的外交过程开放了许多,但是中国追求到了一些权利,但却没有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这种现象在诸如联合国那样的政府间国际组织里特别明显。邓小平同志反对双边机制,因为他认为双边机制可能被用来限制或者惩罚中国。中国的外交队伍仍然非专业化和非经验化。更糟糕的是,中国自己实际上的外交政策满意同样难以达到和模糊。其次,中国外交中强调一种受害心态(victimmentality),强调中国近代以来150年遭受屈辱和侵略的历史。由于“受害者心态”的存在,致使中国在与西方世界打交道中总是把对方假想成敌人(adversaries),所以中国总是把美国指责为霸权主义(hegemonisim)和强权政治,中美关系由此波折不断。同样,也由于受害者心态的存在,也导致民众(甚至知识分子)产生一种不理性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本来是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但若控制不当,也会走向极端。第三,关于人权和民主外交的不足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对人权和民主的概念和适用范围都有具体的规定,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总体来说对世界各国都是普遍适用的。诚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首先追求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解决基本问题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和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接轨,更好地推进民主和保护人权,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三、外交不足的解决办法针对我国外交的不足,笔者认为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中国的外交水平:首先,形成一种大国心态(great-powermentality)。中国应更积极、更主动、更自信地参与国际事务,从而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其次,针对中国外交的低机制化、低透明度和全民很少参与等特点,可以从

篇五: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の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の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面临环境:美国の孤立敌视政策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の承认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の关系)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の特权,巩固了新生の政权;2、与几乎所有の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の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

  の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の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の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の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外交目の:推进世界革命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の政策,提出依靠广大の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

  广大の亚非拉国家の关系该阶段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の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の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の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の陆上边界问题和

  华侨の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の重要成果.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该时期外交特点:

  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の力量对世界の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の意识形态色彩(而不

  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の依据)

  2、该时期の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の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の.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外交目标:缓解苏联の威胁,改善所处の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の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の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の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の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の力量共同反对苏联の霸权主义.该阶段成果: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の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の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阶段:80年代——90年代面临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外交目标:为国内の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の国际环境;外交政策: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の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の内涵;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の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の多边外交政策;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の基本国策;

  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面临环境:国际多极化、民主化趋势加强外交目标:中国获得国际社会の认可,积极谋求建立新型の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提出“和谐世界”の理念.

  综述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の形势和国家利益の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の大局,故国家利益

  の需要是其唯一の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の为依据。

篇六: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重点有所变化:年代初,一边倒一边倒”。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①50年代初,“一边倒。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正确选择。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政策年代,两个拳头出击两个拳头出击”。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②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一条线,③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三个世界”的构想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年代后“无敌国外交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无敌国外交”。④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题,中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和强权政治,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特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沿海经济特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沿海经济特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格局。有利于我国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和利用外国市场,格局。有利于我国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和利用外国市场,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2年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我国的外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是我国的外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篇七: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与现代化建设关系浅论

  "[论文关键词]外交政策调整和平与发展不结盟现代化建设[论文摘要]zo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在判断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基础上,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这一外交政策的重要调整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对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中共中央根据国内任务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对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而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面开创了新的外交局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争取世界和平,谋求经济发展,一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劫难后世界各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接踵而来的东西方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展开轮番的扩军备战竞赛,使世界各地弥漫着一股强烈的火药味,甚至几度濒临战争的险境。战后,欧亚许多国家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亚非拉许多国家经过民族解放战争宣告独立,到60年代,新兴的民族国家达90多个。这时真是“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年代。进入70年代后,这股革命的风暴逐渐过去,新的革命风暴尚未形成。美苏两国虽然还在进行军备竞赛,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但美苏两方都有毁灭对方的力量,因此,谁都不敢先发动战争。自50年代起,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国际上的竞争开始从军事武力争夺领土向以高科技产品争夺市场逐渐转变。各国都非常注重发展本国的经济,提高本国的综合竞争能力。科学技术和经济因素等综合国力的较量以及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谁也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寄托在发动战争上。与此同时,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大战有可能推迟爆发甚至受到制止。战后,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第三世界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然而,70

  1

  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80年代,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仅未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反过来影响着北方发达国家的再发展,给世界经济的繁荣设置了巨大障碍。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后,发展问题是他们面临着的首要问题。发展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摆脱不了贫困,政治独立也不能巩固。发达国家也面临着继续发展的问题,而这又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密切相关,发展中国家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商品就没有市场,发达国家的繁荣不可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之上。因此,发展问题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紧迫问题,而且是整个人类的发展与繁荣问题。

  在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做了冷静缜密的观察后,中共中央认为国际形势将逐步趋于缓和,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从而提出了世界主题新的科学论断。8O年代以来,邓小平多次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①又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②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同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政策,以抗击美国对我国的政治孤立、军事遏制和经济封锁。7O年代,我国实行了“一条线”战略,同美国结成战略关系,联合起来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这种结盟或战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国独立自主地制订对外政策,易受制于人,还可能被别的国家利用而打中国牌,从而有可能把中国绑在别国的战车上。特别是到了8O年代初,苏联侵略阿富汗,其国力受到削弱,而美国在医治侵越创伤后,国力重新恢复起来,美苏争夺态势转入僵持阶段,它们既争夺,又对话,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行“一条线”战略,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不利影响。因为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已经发展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如同美苏任何一国结盟或者建立战略关系,都会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国际形势的稳定。再者,由于在实行“一边倒”和“一条线”的战略中,曾出现过“以美划线”和“以苏划线”的偏

  2

  向,一度影响了中国与同苏或同美友好的一些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总之,2O世纪8O年代中国在外交上进行了两个重要调整:一是改变了对国际

  形势的判断,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因而判断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二是改变了“一条线”战略,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

  二建国以来,我国周边国际形势异常严峻,美国、苏联先后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和安全构成严重危险,我国还同印度、越南发生过激烈的武装冲突。这些使我们没有及时认清和把握世界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这个历史趋势,长期坚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观点,并认为当今世界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国际无产阶级战胜国际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胜利,已经为期不远了。这种夸大国际上战争与革命的可能,夸大国际革命的意义,夸大战胜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现实性的“左”的错误,随着1957年国内政治中“左”的东西滋长而日益扩大,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极端,导致对革命形势估计过高,对世界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仍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危和前途与世界革命和世界战争联系在一起,忽视了经济建设应占的位置,把很多人力、财力和物力用在国防和对外援助上,多次失去了利用和平环境发展经济的机遇,不仅在世界上损害了我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而且根据这种认识,以“备战备荒为人民”,“山、散、洞”的方针,进行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严重违反了经济规律,在国内、国际战略的部署上造成了一系列的失误,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①。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已经形成。而国际和平环境却迟迟没有到来。正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国际环境很不安宁,世界各地局部战争不断,美苏两国军备竞赛日趋激化,而在中国周围,苏联霸权主义和越南地区霸权主义不仅威胁着世界和平,也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战火纷飞或战争威胁始终存在的国际条件下,谁也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设上。中国真诚地渴望能有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正如

  3

  邓小平所说:“我们希望至少有七十年的和平时间。”⑤“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争取长时间和平,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的四化建设。”⑥尽管国际形势仍很紧张,但我们观察到国际形势的缓和趋势,做出世界处于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历史潮流这个科学论断,为我国争取利用更长的和平时间集中精力从事经济建设,实现“三步走”,完成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和平与发展这个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意义问题的国际大背景下,如果中国不抓住有利时机,加速发展经济,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利国际环境将会丧失,“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也将化为乌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不能实现。

  对世界主题的新判断,也为党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依据。“一个中,t,-、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无疑是根据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制定的,但它没有也不可能脱离我国所处的现实国际环境。在现时代,一个国家所处的特定的国际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国情。和平与发展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历史潮流,我们党制定的基本路线也是根据这个时代的历史潮流而制定的。如果我们仍然坚持认为世界主题是战争与革命,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可能实行对外开放。基本路线不仅反映了民族的特点,而且还适应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体现了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

  对世界主题的新判断还使我国改变了过去对裁减军备的某些看法和做法。为了推进国际裁军进程,制止军备竞赛,树立和平外交形象,中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行动。1985年6月,中国决定裁军100万,军队在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的同时,积极参加了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以及抢险救灾活动,大规模地把军工生产转为民用生产,主动地把大批军用机场、港El、铁路等设施转为民用或军民合用。中国还大幅度削减国防开支,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还调整了过去备战的国民经济建设布局,重点发展经济和技术雄厚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用东部的发展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把国家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等等。这些行动不仅符合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建设,加速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不仅要求中国充分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经济,更

  4

  要求中国注重发展这个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根据这个主题,新时期我国坚持抓住经济建设与发展这个中心不放,除非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决不能改变这个中心,要千方百计地把中国经济发展起来。邓小平反复指出,现代化是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总任务,是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基础,包括外交在内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这个总任务。中国只有经济发展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才会提高,也才能对世界和平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综合国力仍能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正是中国抓住了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的结果。

  三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与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政策,这种政策一方面帮助我国顶住了美国的强大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并且在苏联的援助下恢复了国民经济,顺利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有效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它对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后来苏联要求中国在外交和军事上服从其“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国际战略需要,当然遭到中国拒绝,苏联于是在1960年7月片面决定立即召回在华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发生在中国正经受严重经济困难的时候,极大地损害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损失。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我国同美国建立战略关系,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为中国巩固国家安全,走向对外开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美国认为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武力威胁,即使在台湾问题上做有损于中国主权的事情,中国也会从战略上考虑而吞下这个苦果。而且美国还有人认为,中国为了发展经济,需要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因而有求于美国,这种观点既影响了两国关系,也妨碍中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主要靠自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我们抛弃了过去那种愚昧无知、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希望获得更多的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但绝不接受任何国家的控制与摆布,绝不允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等根本的国家利益。在冷静观察国际形势变化和反复权衡外交利弊后,我国坚定地实行独立自主

  5

  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这主要表现在不与美国建立联合反对苏联的战略关系(当然也不可能与苏联再结盟),从而为实现中国与苏联两国关系的和解打下了基础,并最终导致两国关系正常化。

  这不仅减轻了中国在中苏、中蒙边境的强大压力,将两国边防部队维持在正常水平,解除了经济建设的后顾之忧,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裁减军队员额,将更多的经费用于经济建设,同时还有利加强与苏联的经济贸易往来,并进而改善与发展同东欧国家的关系,扩大中国对外开放的范围机会。

  不与大国结盟还意味着我国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外交系,以充分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分析了我国同世界有国家发展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发的科学思想,把实行对外开放确定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对外方针,它也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质是要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就要求实行全方的开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这主要是指同他们做生意、搞技术合作合资经营、技术改造等,“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⑦总之,“开放是对世界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⑧为此,我国改善了同苏联和东欧的关系,加强和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我国改变了“以苏划线”的倾向,在政治上不以意形态或社会制度论亲疏,而是尊重各国自己的决策,发展和加强了同他们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改变了单纯援助的做法,增进了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有利于他们发展民族经济,也利于扩大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

  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不仅仅是指不与大国结盟,也包含着不与中小国家结盟,即“决不头”的思想。在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时期,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中小国家,认识到中国多极世界中的重要地位,要求中国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起领导作用。对此,邓小平强指出:“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⑨这种“不当头”的策不会使我们重新背上沉重的经济援助包袱,也不会在政治上树立一面旗帜,站在西方发达国的对立面,成为众矢之的,从而能更主动、灵活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不当头,

  6

  能更充分地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在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护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与中国要创造与利用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加速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一致的。

  不结盟的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和平国际环境。我国对外方针已经实现了到处树敌、推进世界革命到远交近亲、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转变。我国当今实行的是以经贸、技合作为中心的全方位外交,坚持“远交近亲”,按照“巩固周边、立足亚太、放眼世界”的方针,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特别是注重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代,我国同所有邻国之间已经建立起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一个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已经基本成。总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外交政策经过调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并将继续对国的改革与开放产生深远的影响。

  <!--

  7

篇八: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1.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50年开始,中英关系逐渐发展,由“承认”到“互派代办”,再到“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这就是在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从国家利益与现实需要出发所做出的选择。中美关系的缓与从1971年开始,与材料信息不一致,排除A;1967年欧共体成立,与材料信息不一致,排除C;D项本身说法错误。2.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图片反映了从1972年到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从图片中可以瞧出,从1972年到1974年中美进出口总额呈增长趋势,从1975年到1977年呈下降趋势,1978年增长加快。A项对图片中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示意图描述正确,故A项正确;B项错在“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文革”结束的1976年中美贸易正处于下降阶段,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在1971年,但自1972年后中美贸易出现了波动现象,因此C、D两项的描述均不符合图片中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故错误。

  3.“正就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其主要原因就是()

  A.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B.美国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故A项错误;“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就是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之一,与题干中“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就是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题干表明美国实际上承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中国重返联合国,故B项正确。4.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我瞧美国、苏联就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就是第二世界。咱们就是第三世界。”这说明当时我国()A.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B.争取团结国际力量反对霸权C.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

  D.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不结盟运动的时间就是1961年,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而且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当时中国想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格局实行时间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C项错误;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时间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间与内容均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5.以下就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③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以数据图片的形式考查中日关系正常化。解答的关键就是抓住“1979~1991年”“对日贸易变化”“主要因素”等关键信息,并仔细分析数据的变化,同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就是对日贸易变化,且中国对日进出口贸易呈现上升的趋势,与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有关,因此②④说法正确。而③就是在1991年,不合题意;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与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与日本)的瞧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就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与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与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与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就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就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就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重大改变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与;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与平。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紧扣材料一中的“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社会危机的加深”“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等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关键问题就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可结合《联合公报》的发表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来说明。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中美、中日建交的时间来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以及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变化来分析。第(4)问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与30年代的侵华战争给中日人民带来的负面影响来进行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篇九: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恶内涵2科学判断战争不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不収展两大主题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4以一国两制来促迚国家统一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不収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特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斱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word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

  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和

  赞誉。“一边倒”。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的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分歧出现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的政策(此期间的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的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3、中法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该时期的简要评价: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

  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两个拳头出击”。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面临的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word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险恶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该阶段的成果:1、18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

  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条线,一大片”。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四阶段:80年代以来

  面临的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外交目标: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恶内涵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

  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特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有利于我国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和利用外国市场,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2年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我国的外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word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

  综述

  该调整饰在对过去30年的外交实践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冷静地回顾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受到了左的影响,特别是将外交与革命等同起来的,在外交中一度强调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外交与国内政策脱节……该调成说明在对30年来的外交实践的总结和反省的基础上走向成熟。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为依据

篇十: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与现代化建设关系浅论

  ”[论文关键词]外交政策调整和平与发展不结盟现代化建设[论文摘要]zo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在判断世界

  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基础上,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这一外交政策的重要调整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对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中共中央根据国内任务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对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而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面开创了新的外交局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争取世界和平,谋求经济发展,一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劫难后世界各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接踵而来的东西方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展开轮番的扩军备战竞赛,使世界各地弥漫着一股强烈的火药味,甚至几度濒临战争的险境。战后,欧亚许多国家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亚非拉许多国家经过民族解放战争宣告独立,到60年代,新兴的民族国家达90多个。这时真是“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年代。进入70年代后,这股革命的风暴逐渐过去,新的革命风暴尚未形成。美苏两国虽然还在进行军备竞赛,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但美苏两方都有毁灭对方的力量,因此,谁都不敢先发动战争。自50年代起,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国际上的竞争开始从军事武力争夺领土向以高科技产品争夺市场逐渐转变。各国都非常注重发展本国的经济,提高本国的综合竞争能力。科学技术和经济因素等综合国力的较量以及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谁也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寄托在发动战争上。与此同时,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大战有可能推迟爆发甚至受到制止。战后,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第三世界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然而,7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80年代,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仅未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旧的国际

  经济秩序的制约,反过来影响着北方发达国家的再发展,给世界经济的繁荣设置了巨大障碍。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后,发展问题是他们面临着的首要问题。发展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摆脱不了贫困,政治独立也不能巩固。发达国家也面临着继续发展的问题,而这又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密切相关,发展中国家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商品就没有市场,发达国家的繁荣不可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之上。因此,发展问题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紧迫问题,而且是整个人类的发展与繁荣问题。

  在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做了冷静缜密的观察后,中共中央认为国际形势将逐步趋于缓和,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从而提出了世界主题新的科学论断。8O年代以来,邓小平多次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①又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②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同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政策,以抗击美国对我国的政治孤立、军事遏制和经济封锁。7O年代,我国实行了“一条线”战略,同美国结成战略关系,联合起来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这种结盟或战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国独立自主地制订对外政策,易受制于人,还可能被别的国家利用而打中国牌,从而有可能把中国绑在别国的战车上。特别是到了8O年代初,苏联侵略阿富汗,其国力受到削弱,而美国在医治侵越创伤后,国力重新恢复起来,美苏争夺态势转入僵持阶段,它们既争夺,又对话,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行“一条线”战略,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不利影响。因为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已经发展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如同美苏任何一国结盟或者建立战略关系,都会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国际形势的稳定。再者,由于在实行“一边倒”和“一条线”的战略中,曾出现过“以美划线”和“以苏划线”的偏向,一度影响了中国与同苏或同美友好的一些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总之,2O世纪8O年代中国在外交上进行了两个重要调整:一是改变了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因而判断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二是改变了“一条线”战略,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

  二

  建国以来,我国周边国际形势异常严峻,美国、苏联先后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和安全构成严重危险,我国还同印度、越南发生过激烈的武装冲突。这些使我们没有及时认清和把握世界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这个历史趋势,长期坚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观点,并认为当今世界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国际无产阶级战胜国际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胜利,已经为期不远了。这种夸大国际上战争与革命的可能,夸大国际革命的意义,夸大战胜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现实性的“左”的错误,随着1957年国内政治中“左”的东西滋长而日益扩大,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极端,导致对革命形势估计过高,对世界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仍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危和前途与世界革命和世界战争在一起,忽视了经济建设应占的位置,把很多人力、财力和物力用在国防和对外援助上,多次失去了利用和平环境发展经济的机遇,不仅在世界上损害了我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而且根据这种认识,以“备战备荒为人民”,“山、散、洞”的方针,进行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严重违反了经济规律,在国内、国际战略的部署上造成了一系列的失误,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篇十一: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P>  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演变及其经验探析摘要:20世纪中期建国以来,新中国已经风风雨雨走过了六十年,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战略,到六十年代的“反两霸”、七十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八十年代的“全方位”战略,以至于新世纪的“和谐世界”理念,从毛泽东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革命与战争的外交思想,到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的判断,再到胡锦涛“和谐世界”的主张。中国外交在六十年中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单边外交到多边外交,逐步走上一条不断迎合世界潮流、符合中国国际战略的大国外交,这既是世界又是中国的方针政策。关键词:新中国外交政策经验战略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上明确宣布:“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他提出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就是割断同旧中国屈辱外交的联系,不承认旧中国同任何外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而在互相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鉴于当时蒋介石集团盘踞着台湾,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尚未恢复,还确定了我国同外国建交的三条原则:第一,凡愿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必须同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不能搞“两个中国”;第二,对我国采取友好态度,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第三,通过谈判证实其尊重我国主权的诚意。按照上述原则,新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先清除帝国主义留在中国的特权和影响,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和“取缔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有力地巩固了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为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开辟了道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重大决策,把美军打回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国坐下来同中朝方面进行谈判,并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与此同时,应越南胡志明主席的要求,党中央和毛泽东做出了援越抗法、抗美的决策。1954年,新中国首次实际上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同其他与会国一起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失败后,为加紧控制台湾,于1954年12月同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中国大陆沿海受到骚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毛泽东坚定指出,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联合国或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分歧出现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苏联当时的领导人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战略,向我国提出有损主权的无理要求。当党中央和毛泽东坚决拒绝后,苏联领导人仍一意孤行,把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两国关系,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不断制造边境纠纷,推行霸权主义,并威胁我国的稳定与安全,使中苏关系迅速恶化。毛泽东先采取“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同苏联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面对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甚至挑起边境冲突,把中苏关系推向战争边缘的举动,毛泽东采取了“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针锋相对的方针,坚定不移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为此我国外交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的政策(此期间的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中法建交是该时期的重要成果。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随着美苏关系、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国两次调整了外交政策,即由"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进而发展为"一条线"、"一大片".两次调整的外交理念明显不同,前者的主要依据是意识形态;后者是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主要标准.因此,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在战略重点和策略风格上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有利于中国的有利因素有二: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即: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席位越来越多,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加强。②中国自成立以来,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而且能够代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所以第三世界国家积极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1971年,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票数,第一次超过美国反对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票数。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正在走向破产;美国扶持台湾国民党政府,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政策正在趋于瓦解。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成为历史的必然。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与中日关系的改善,此时中国外交的新成就,揭开了中国外交新的一页,使中国开始促进了外交事业的发展。从1970年到1972年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有10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包括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方社会封锁新中国长达20多年的铁门终于被打开了。这些成就取得一方面表明美国孤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止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工开拓了新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恶内涵,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此时中国外交政策赋予独立自主以新的内容,实行不结盟政策,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不支持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更好地维护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在冷战后的新时期,中国与一些世界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目前是加强与大国的合作和交往,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90年代初,国际风云急剧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西方再次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中国面临极为险恶的国际环境。世界向何处去,社会主义还有没有希望,中国怎么办,在此背景下的中国外交遇到了建国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任何决策上的偏差和战略上的失误,都将产生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在这历史性的转折关头,邓小平适时地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旨在把中国自己事情办好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这是世界历史大变动时期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应变性举动,是冷战后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逻辑起点,它对冷战后的其它外交战略都具有指导意义。苏东剧变给社会主义造成了巨大冲击,人们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存在着各种看法。在西方的经济制裁和政治遏制面前,许多人难以保持冷静,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主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另外也有极少数人主张步苏东后尘,向资本主义妥协,改旗易帜。在攸关社会主义中国前途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简明扼要地指出:“对于国际形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构成了“韬光养晦”战略的主要内容。它是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

  防御”战略,是以柔克刚、卧薪尝胆、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和取胜之道,是极巨匠心和深谋远略的。正是在“韬光养晦”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不举大旗、不当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经受住了冷战终结的考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巩固与发展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度过了冷战后最困难时期。21世纪初(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这个讲话是对中国外交战略的最新诠释。胡主席在这个讲话中开宗明义就表达了坚持包容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当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和谐社会在世界全球的进一步扩大,是对世界前途的构想。中国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建构了和谐世界理念思考路径和支撑点,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国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次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与国外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谋求中国社会的整体的、和谐的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中国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就与国际社会接轨。可以说构建和谐世界是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必要需求。相反,没有国际社会的和谐和繁荣,就没有各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作为一个拥有世界13亿多的人口大国,中国为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积极努力营造和实践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外部环境。无疑是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支点,是推进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和谐世界的必要手段。2.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也不断加大,外交工作内涵不断扩大。然而我国经济崛起所造成的影响是复杂的,虽然带给其他国家的主要是机遇,但也不免对其他国家形成某些方面的冲击。这就需要各国能够遵循国际规则,把握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切实解决对外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经济的持续发展也要求争取持续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谐世界

  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增强,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的。综合国力包括了自然、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了政府效能、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政策目标的合理性、道德向心力、独特文化价值等软实力。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起放大硬实力的作用,即软实力是调动和使用硬实力的能力,或称政治动员能力。一个国家只有同时具备了软、硬实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5]才能总之,通过对第一代领导集体倡导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思想、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世界文明多样性和新安全观以及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中国向世人展示一种不同于一些强权国家那样,而是维护世界和平,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努力在国际上发挥大国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整个国际社会的繁荣和和谐。

【怎样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11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