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19篇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1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
随笔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方法及其写作技巧
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随笔,顾名思义,至少有随时笔录和随意运用两重含义。随时笔录指随笔往往及时地从生活中和书本阅读中得题,多为信手拈来,借题发挥,顺势点窜,视野比较开阔;随意运用指随笔的思路绝不拘泥于某一点静观不动,而如行云流水般运动不止,大多在谈天说地中传出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左右逢源的渊博知识。
一、随笔的文体特点著名文艺理论家刘锡庆在《散文新思维?“随笔”随谈》中认为“随笔”和散文有明显的区别:
“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另外,文化随笔是文艺随笔中的常见类型。人们常说的文艺随笔,往往指的就是文化随笔。这类随笔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文艺随笔往往是针对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某些现象、观念等发表的感受、见解、体会等。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长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
虽说文艺随笔也阐明道理,但它并不像规范的议论文那样,特别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更多地关注所选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旁征博引与娓娓而谈中自然地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或阐明某种知识与道理等。例如《咬文嚼字》一文在阐述“咬文嚼字”的好处时,就列举了郭沫若修改“你是”为“你这”、《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中的三个“石”字用得好、贾岛“推敲”的实例等,可谓旁征博引,材料丰富。
2、笔调轻松,注重行文的理趣性文艺随笔往往语言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常在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或巧妙的比喻中营造富有诗意的境界,从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进而避免行文中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使文章在轻松诙谐之中不失理趣。例如林庚的《说“木叶”》,作者为了阐述“木叶”的意象,就在引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树叶”和“木叶”,指出“树叶”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则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仿佛让人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落木”,则比“木叶”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其中道理的阐述,毫不做作与牵强,在优美诗句引用的基础上作对比启发,一路带领读者体味其中蕴涵着的细微差别与耐人寻味的理趣。
3、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随笔大多是作者在阅读中确有所感、实有所得而信手写的文字。因此,这类文章往往蕴涵了作者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思想。比如《咬文嚼字》就是从生活中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出发,从文学欣赏和创作的角度,对此作出了新的理解,阐述了在欣赏与写作中应该注重“炼字”的道理。这种从日常阅读中的小事出发进而阐明在欣赏与写作中应当注重“炼字”的大道理,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出文艺随笔注重见解新颖独到的特点。三、
二、随笔的阅读方法1、要学会提炼文章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文艺随笔类文章,对作者观点的提炼与把握十分重要。文艺随笔虽是议论,但不属于规范的议论文,其阐明的观点也就不像一般议论文那么明朗。正是因为这样,准确把握文章所阐明的观点就成为读懂这类文章的关键。比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从内容上看,是站在欣赏艺术品的角度说
明没有手臂的维纳斯为什么更加美丽迷人的道理,阐发了“美在想象”这一独特的审美原则。但通过对文章观点的提炼与把握,可以得知作者的观点是蕴涵在开篇的“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句话中。而这句话本身只表达了作者欣赏维纳斯时的感受,并不是我们常见的议论文中的观点性语句,但它却又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感受,因而也就成为了理解全文的关键。由此可见,学会把握观点性语句,是把握全文主旨的关键。
2、要学会把握作者所运用的材料,并认真思考它的作用
文艺随笔在行文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恰当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材料。这些材料并不是作者为炫耀自己的知识而故意堆砌的,而是为了阐明道理所做的精心安排。这些材料在运用方式上各不相同,有举例用的,也有对比用的,还有或打比方或作铺垫的。文艺随笔正是借助这些丰富的材料及其灵活的运用而达到轻松说理的目的的。因此,对材料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对把握全文的内容十分重要。比如《咬文嚼字》一文中,作者开篇就列举了郭沫若
改“你是”的例子以及其他有关例子。对这些材料,我们要明白,它们都是为了引出“咬文嚼字”的话题,进而阐明作者对于阅读与写作的看法。
3、要注意领会文中的妙语佳句文艺随笔笔调轻松,用语诙谐,常于形象的描写中阐明道理,或于娓娓的叙述与引用中表明见解。因此,文中既富理趣又表意含蓄的语句可能会相对多一些。所以,抓住语境,加强对文中形象语句或含蓄语句的理解也就成了文艺随笔阅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难点。比如《读〈伊索寓言〉》一文在讲完“老婆子与母鸡的故事”后,作者接着说了一句“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这就是有待我们去挖掘的一个表意含蓄的语句。对此,我们只有抓住语境,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对文章层次的划分与结构的把握等,并且要学会大胆质疑,于知识的学习与迁移中进一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随笔的写作技巧随笔一般是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确有所感,实有所得,提笔随手而成。写作者往往不在刻意为文,故写法朴素自然。其作品大多篇幅短小,形式
多样,或借景抒情,或借事抒情,夹叙夹议,庄谐兼备。写作随笔,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1、呈现特定的画面,蕴含哲理随笔实际上应在宽泛的散文这个概念之内。画面,也可以称之为场景。随笔的写作一定要注意特定的场景的呈现。因为有场景,文章就生动,读者也便会因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倍感亲切。当然,蕴含哲理是随笔写作者时时要注重体现的。如:
他们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只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吹过田野,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
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相反,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等着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的父母;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他们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从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的痕迹。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众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解说】作者通过“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等着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的父母”等诸多场景呈现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让人心痛,也让人感动。结尾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既表现出了写作者美好的愿望,同时也对社会发出雷鸣般的呼唤,,让人在深思的时候,更进一步反思,意味深长。
2、表述特定的观点,彰显个性所谓“个性色彩”,就是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识,乃至独树一帜的文章风格、人文品格和创造精神。要写好随笔,达到得心应手、“进乎技矣”的高妙境
界,就必须勤于读书,撷取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对所感知的进行辩证思考,对所积累的进行精心的提炼,来一个“六经注我”,来一番“自言自语”,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均写出独特的见识来,给人、事、物注入“我”的灵气。如:
在征程中欣赏风景
漫步在这繁花似锦的街头,望着潮水般涌动的人流,忽然涌出一股疲惫与感伤。我突然觉得自己是那千年后的子贡,站立在喧哗的街角,双手合十:愿有所息。
想起千年前那古埃及的挑夫,每走一段路便会驻足一会儿,他们说倘若赶路赶得太急,我们的灵魂便会跟不上脚步,迷失在黄尘滚滚的茫茫大漠之中。
那么,今夜,我便是那走得太急的游子,静静地坐下,等候我拉下的灵魂。
不是吗?在这日复一日、循环单调的生活中,我们浑浑噩噩,我们沉溺其中。这灯红酒绿的日子充满了机遇也写满了挑战;充斥着诱惑也布满了陷阱;涂满了名利也贴满了失落。我们如狂热的信徒,高呼着“生无所息”投入一场场匆匆忙忙的战
斗。殊不知,在这一天天的匆匆忙忙中,我们被打磨得筋疲力尽,也迷失得不知所踪。
愿有所息,再狂热的征程中我们应该有所停留,有所停息。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前安静的祈祷:愿有所息。
让我们背着公文包在静谧的原野上荡秋千,在雨天的滴答声中听一张老唱片。
愿有所息而后勇。只有那些有所停留的人才能在浊世中散发馥郁,在红尘中保持隽永,在逆境中坚持风骨,在不断的诱惑与渲染中保留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心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歌唱“人生几何”的孟德在跃马横刀的征途中依旧有欣赏风景的豪情,无怪乎在那逐鹿中原的乱火中能够臣服群强,煮酒论英雄。
美国的威廉?福克纳说:人生确实需要不断地前行,但倘若一刻不停地赶路,终将会迷失与徘徊。
愿有所息,我缓缓地睁开双眼,蓦然间,感到从未有过的清新。顾盼四周,竟是如此地生动而富有活力。
慷当以慨,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你累了吗?让我们静静地坐下,喝一杯解忧的杜康。(2006年浙江卷满分作文)
【解说】在人们大多倾向于“生无所息”时候,文章却呼吁“愿有所息”,观点便体现了与众不同。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反复强调“愿有所息”,并由此拓展出更为深刻的思想——“愿有所息而后勇”,令全文闪烁出理性之光,给人启迪和智慧。
3、捕捉特定的素材,展示知识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的中学生来说,将平时阅读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学、文化知识(间接生活)作为写作的素材,表述出自己阅读的独特感受,挖掘出素材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这种文艺随笔值得经常练习。所要注意的是,你所拥有的素材,一定只能是你自己特有的。越是特定的,就越能让人耳闻一新,也就越有价值。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
【解说】文章通篇围绕着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珊珊可爱”等语句展开思路,在联想与叙述中展示出自己对《项脊轩志》独特的感悟与体味,既深合原文意旨,又切合高考作文题意,是一篇优秀考场佳作。此篇作文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作者善于捕捉属于自己的特定的素材,并且拥有透过文字展示自己学识(知识)的才能。
需要提醒的是,上面所述的呈现特定的画面,蕴含哲理;表述特定的观点,彰显个性;捕捉特定的素材,展示知识等写作技巧,只是为了便于讲解随笔的写作技法而分开论述的。在写作实践中,这三者其实都应该在一篇文章里同时呈现。当然,行文有所侧重亦是自然的了。
写作注意事项随手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有点火花闪动似,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您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您受到震动。随便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
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随心这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总结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最重要一点是,要想写好随笔,关键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
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而这个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一般报刊杂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
篇二: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浅谈文艺随笔的特点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篇】
著名文艺理论家刘锡庆在《散文新思维?“随笔”随谈》中认为“随笔”和散文有明显的区别:
“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
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另外,文化随笔是文艺随笔中的常见类型。人们常说的文艺随笔,往往指的就是文化随笔。这类随笔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
文艺随笔往往是针对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某些现象、观念等发表的感受、见解、体会等。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长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虽说文艺随笔也阐明道理,但它并不像规范的议论文那样,特别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更多地关注所选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旁征博引与娓娓而谈中自然地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或阐明某种知识与道理等。例如《咬文嚼字》一文在阐述“咬文嚼字”的好处时,就列举了郭沫若修改“你是”为“你这”、《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中的三个“石”字用得好、贾岛“推敲”的实例等,可谓旁征博引,材料丰富。
2、笔调轻松,注重行文的理趣性
文艺随笔往往语言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常在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或巧妙的比喻中营造富有诗意的境界,从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进而避免行文中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使文章在轻松诙谐之中不失理趣。例如林庚的《说“木叶”》,作者为了阐述“木叶”
的意象,就在引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树叶”和“木叶”,指出“树叶”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则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仿佛让人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落木”,则比“木叶”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其中道理的阐述,毫不做作与牵强,在优美诗句引用的基础上作对比启发,一路带领读者体味其中蕴涵着的细微差别与耐人寻味的理趣。
3、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
随笔大多是作者在阅读中确有所感、实有所得而信手写的文字。因此,这类文章往往蕴涵了作者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思想。比如《咬文嚼字》就是从生活中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出发,从文学欣赏和创作的角度,对此作出了新的理解,阐述了在欣赏与写作中应该注重“炼字”的道理。这种从日常阅读中的小事出发进而阐明在欣赏与写作中应当注重“炼字”的大
道理,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出文艺随笔注重见解新颖独到的特点。
【第二篇】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
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
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
【第三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有一个文艺随笔单元,选录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等文章。文艺随笔的选入体现了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但与此同时,也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文艺随笔教什么。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ahref='//'
target='_blank'>种植煌?哪谌荩?嗤?哪谌菰蚩梢源又种植煌?挠镂慕滩睦镅У健U飧鍪率导幢砻饔镂慕滩暮陀镂慕萄?谌莸牟煌??rdquo;①随着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的不断推进,今天我们许多老师都已认识到“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老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②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具体教材,我们到底应“沿用执行”或“重构创生”什么,教什么才最准确、最切合语文学科本质要求的,这些问题又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厘定。
文艺随笔,正是这样一种急需我们辨明教学内容的文体类型。因为这一类文章属于散文的范畴,但它文化气息浓郁,知识性、思想性强,不同于一般的叙事写景抒情类散文;它讲知识,说道理,但活泼自由,生动形象,富于文采,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如《说“木叶”》一文,它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我国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这一现象,结合个人深厚的学养,展开丰富的想象,大量列举谢庄、柳恽、沈佺期、杜甫、黄庭坚等人的诗句,对“木”与“树”的不同艺术特征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阐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从而得出了艺术形象的领域里“一字千里”的结论。文章洞烛发微,典雅厚重;又笔法灵活,极富文采。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我们传统的教材处理观受到了一种极大的挑战。
审视当前的课堂实践,《说“木叶”》一文有两种教学内容取向较为典型。一种是把它当成议论文来教。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筛选信息,理解文中难懂的字句,分析理解本文是如何结合大量的古代经典诗句,辨析
“木叶”与“树叶”的不同形象,阐述“木”与“叶”的不同暗示性,从而论证诗歌语言中“一字千里”之现象的。还有一种是当成一般的知识短文来教。由文中对“木叶”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使学生理解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去鉴赏“梅花”、“杨柳”、“月亮”或“乌鸦”等意象。这两种教学取向,应该说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前者,因为《说“木叶”》是论述性的,那么便培养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能力。后者,因为教材文本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内容,师生可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阐释、拓展乃至反拨,从而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因而就把课文简化为一种知识性短文,学生掌握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之后,便弃之不顾,拓展迁移。
但如果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教学取向无疑又都存在着一些片面性。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课程的目标要求、教材的结构特点,取决于文本特点以及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换句话说,教学内容的准确选择,是对课程目标、教材编者意图、文本自身特点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需要的深度理解与有机契合。我们对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必须兼顾这几方面,准确定位,科学安排,切不可随意而为,顾此失彼。文艺随笔放在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段,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显然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文艺随笔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它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行文活泼,深入浅出。因此,我们不能因袭传统的阅读文本分类标准,把文艺随笔这种文本简单地当成一般
议论文来进行教学。巢宗祺先生提出要根据文本涉及的思维特征来对文本进行分类,相应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③文艺随笔的审美特征,也决定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处理成一般的说理性文章。同时,文艺随笔强烈的文化气息,又决定着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文艺语体的品味能力,感受其活泼灵动的艺术魅力,是其又一教学价值和教学要求所在。
具体就《说“木叶”》而言,教学中必须抓住其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既要让学生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提高阅读中国古诗词的能力;更要指导他们学习欣赏文艺随笔的方法,培养文艺语体的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兴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准确的知识生成:文艺随笔的文章性,决定我们必须落实文本的知识内容。然而由于对文本解读的深浅层度不一,实践教学中常常又出现一些误读和曲解。一种较为普遍的错误是通过《说“木叶”》来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诗歌的意象,这正是把本文内容错解为了对诗歌的意象阐释。揭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阐明诗歌鉴赏中一字千里的现象,才是本文的要义。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对“木”与“叶”不同艺术特征的分析,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由于文艺随笔中的知识,常常是隐性的、零碎的,对知识的阐释不如一般说明性文字简明系统,教学中还应深入一层帮助学生把握其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暗示性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文化心理的因素。源自日常生活经验的暗示,主要是由概念所反
映事物的形态与色彩产生的,正如本文;文化心理的暗示,则是基于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如中国诗文中“松竹梅”常象征着高贵的气节。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并能化为已用。
2、恰当的训练迁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拓展已然成为了一种时尚。教学本文,经常见到的拓展,一是由“木叶”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松、竹、梅”等意象的含义;二是由作者对“木叶”的理解提出反思和质疑,甚至去探讨作者对“木叶”的经验阐释是不是一种“套板反应”。这些拓展都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还难以进行跳跃式的拓展,更不可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批判。就本文而言,重要的不是拓展,而是迁移,是知识运用上的举一反三。可以举出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类似现象,指导学生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来尝试欣赏诗歌语言的精微之处。比如可引导学生探讨“落花”、“落英”与“落红”,“轻舟”、“孤舟”与“扁舟”等的不同意味。
3、适宜的言语品味:学生进入高中后,将由“读写语言”的学习过渡到“文化语言”的学习。通过文学性、哲学性和科学性语言的学习,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文艺随笔表現出的一种通透古今、总揽天下的眼界,一种烛幽显隐、析肌剔骨的笔锋,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像,一种随手拈来、恰到好处的材料使用,都是其语言的魅力所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类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品味。如“像海潮一样深广的不平”、“这是一个典型的深秋的性格”、“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这些句
子,要结合所举诗句引导学生深入体味,从而达到与作者视界的融合,从而提升他们“文化语言”的感悟能力。
4、贴切的艺术鉴赏:“在艺术接受活动中,理解有多种多样的视域和层次,依理解在审美感知过程中的次序分,首先是对不同形态、不同体裁和类型的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理解。没有这种理解,审美感知就可能在一定艺术对象面前陷入僵局或发生错谬和偏差。”④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艺术形式的鉴赏常常被忽视和遗忘。文艺随笔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它的自由灵动。《说“木叶”》一文要讲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但并不是直接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说起,而是采取了一种层层剥笋的写作方法,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在阐述两种艺术特征时,手法也不尽相同。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艺随笔的行文思路,因为“把作者所想的所说的摸清楚了,真正摸清楚他是怎么想怎么说了,不只是知道他大概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了。达到了这个地步,才叫做理解——真正的理解”。⑤这对培养学生的文脉意识,革除行文时的语脉弊病,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内容是在师生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是非确定性的,具有着“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向多元性、非确定性”⑥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保证“教得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堂实际,妥善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
注释:
①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页
②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出版社2003年,第300页
③巢宗祺、雷实、陆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④於可训《艺术接受活动中的感受和理解》,《文学教育》2006。3月上,第004页
⑤叶圣陶《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语文学习讲座丛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⑥金玉梅、靳玉乐《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课程•教材•教法》2006。3月,第25页
【第四篇】
文艺随笔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如:张艾嘉的《轻描淡写》,集结了她这些年来的一些随笔。每章一个主题,均与她的电影、舞台创作有关,可以说是一部私人创作笔记。书里选用约60幅图片,有私人照片,也有旅行照片,以及电影《念念》的剧照。她的文字是轻描淡写,但文章里的她无论看什么、听什么,对任何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集合人生之流、岁月场景、工作笔记于一书。她说:"每一个年代必有它的磨练。我们学习着找方法和变化共存,与自己和解,和他人相处。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是可以轻描淡写。"
【第五篇】
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发表见解的随笔。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形式自由,知识丰富。文艺随笔在写作形式上没有什么限制,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文中作者或展示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审美价值。作者为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旁征博引,所以显得材料丰富。
2、语言精辟,笔调轻松。文艺随笔既有议论文的严谨性,又具有散文的形象性,语言如黄钟大吕一样引人思考,同时又摆脱了说教型的刻板,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
1111
篇三: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精选阅读(一):
什么是随笔
随笔简介(什么是随笔)
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能够抒情,能够叙事,也能够评论。随笔也就是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世情、艺术等具有独特的心灵感悟所作的美妙而艺术的文字倾述,篇幅小而思想艺术高,入窃深而行文笔法妙。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资料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必须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带给可资借鉴的依据。
随笔的分类: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精选阅读(二):
什么是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是一种自由灵活、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能够抒情、能够评论、也能够叙事的文体。
随笔的突出特点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纵横恣肆、挥洒自如。当然,放开笔头不等于乱跑野马。作者在写作随笔时,总是如实道来,避免矫揉造作与人为的拔高,它注意联系实际,促进人们心灵的交流,因此,优秀的随笔,总那么可亲可信,就像是与读者拉家常。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什么是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但是,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正因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随笔与散文的区别
随笔虽然属于散文,但与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相比,写人、叙事并不那么细致、形象,多是粗线条的叙写和概括交代,同时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感情色彩,更不强求创造某种意境;在布局谋篇上也不像一般散文那么讲究。随笔不管写什么资料,总要谈作者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发表个人的见解,因此随笔要用第一人称。惟其如此,读随笔时,总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随笔的风格
随笔由于是随意而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因此它的题材比一般散文更加广泛。现实生活的见闻,以往事件的漫忆,所思所想的道理,作家作品的漫评,以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工作学习,旅游见闻,史话传说,掌故轶闻等,无不能作为随笔的材料,作者就是在这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材料中谈自己的一得之悟。当然,这些材料也务必是有好处的、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的东西。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资料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述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资料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持续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3、说明性随笔
说明性随笔不一样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些大体就是随笔这所在吧。
精选阅读(三):
问题:什么是随笔?
最佳答案:“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简单,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能够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能够观景抒情;能够睹物谈看法;能够读书谈感想;能够一事一议,也能够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资料而定。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例如《培根随笔》。
其他回答1:随手的创意。很多诗就是的。
其他回答2: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简单,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能够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能够观景抒情;能够睹物谈看法;能够读书谈感想;能够一事一议,也能够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资料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情绪,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情绪、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够写成文章。
篇四: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精选阅读(一):
什么是随笔
随笔简介(什么是随笔)
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能够抒情,能够叙事,也能够评论。随笔也就是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世情、艺术等具有独特的心灵感悟所作的美妙而艺术的文字倾述,篇幅小而思想艺术高,入窃深而行文笔法妙。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资料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必须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带给可资借鉴的依据。
随笔的分类: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精选阅读(二):
什么是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是一种自由灵活、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能够抒情、能够评论、也能够叙事的文体。
随笔的突出特点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纵横恣肆、挥洒自如。当然,放开笔头不等于乱跑野马。作者在写作随笔时,总是如实道来,避免矫揉造作与人为的拔高,它注意联系实际,促进人们心灵的交流,因此,优秀的随笔,总那么可亲可信,就像是与读者拉家常。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什么是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但是,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正因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随笔与散文的区别
随笔虽然属于散文,但与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相比,写人、叙事并不那么细致、形象,多是粗线条的叙写和概括交代,同时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感情色彩,更不强求创造某种意境;在布局谋篇上也不像一般散文那么讲究。随笔不管写什么资料,总要谈作者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发表个人的见解,因此随笔要用第一人称。惟其如此,读随笔时,总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随笔的风格
随笔由于是随意而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因此它的题材比一般散文更加广泛。现实生活的见闻,以往事件的漫忆,所思所想的道理,作家作品的漫评,以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工作学习,旅游见闻,史话传说,掌故轶闻等,无不能作为随笔的材料,作者就是在这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材料中谈自己的一得之悟。当然,这些材料也务必是有好处的、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的东西。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资料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述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资料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持续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3、说明性随笔
说明性随笔不一样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些大体就是随笔这所在吧。
精选阅读(三):
问题:什么是随笔?
最佳答案:“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简单,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能够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能够观景抒情;能够睹物谈看法;能够读书谈感想;能够一事一议,也能够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资料而定。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例如《培根随笔》。
其他回答1:随手的创意。很多诗就是的。
其他回答2: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简单,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能够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能够观景抒情;能够睹物谈看法;能够读书谈感想;能够一事一议,也能够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资料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情绪,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情绪、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够写成文章。
篇五: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随笔写作技巧要点分类及范文
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以下是PINCAI的随笔概述、写作技巧、要点、分类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或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1.犹言随手下笔。鲁迅《集外集拾遗·<铁流>编校后记》:"觉得译文很笨拙,而且怕有错字、脱字,望看的时候随笔代为改正一下。"2.一种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宋洪迈《<容斋随笔>序》:"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3.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鲁迅《书信集·致李小峰》:"我们几个人在选我的随笔,从《坟》起到《二心》止。"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构造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美的词藻,没有严密的构造。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展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开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随手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有点火花闪动似,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您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您受到震动。随便
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随心这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总结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最重要一点是,要想写好随笔,关键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展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而这个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然会得心应手。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一般报刊杂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记叙性随笔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根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觉察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议论性随笔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说明性随笔黎先耀写人和自然关系的随笔《天之骄子》,着笔于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着力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那么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练
篇六: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什么是随笔?随笔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文学体裁,也是现代散文中极具人文气质的一种文体,它反应灵便,风度从容,神采活泼,在百十年间发展得林林总总。现代随笔也成为中国现代知识者重要的言说方式,是学者散文家的看家文体,甚至是少数人笔下的“绝活”。它题材广泛,结构自由,笔法随意,语言自然流利,受到诸多散文家的青睐。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随笔日渐繁荣起来,涌现了众多颇有成就的随笔大家,比如鲁迅、周作人、梁遇春、林语堂等,他们的随笔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簇瑰丽的奇葩,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笔的创作数量极多,成就斐然,但关于随笔的理论研究却较为贫乏。首先,对随笔这一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一直争议颇大,众多理论家也各持己见,自成一家。其次,随笔作为散文的一支,它和其他散文门类如笔记、小品文、杂文等难以区分,文类划分成为摆在理论研究者面前的一大难题。随笔,英文称“Essay”,是广义散文的一种。最早将essay一词引入中国的要算刘半农,而鲁迅翻译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时则对essay一词说得比较清楚,什么叫essay呢?鲁迅翻译说:“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茶,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这里,essay主要指一种絮语散文,比较散漫、随意,靠随笔较近。郁达夫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中说得更具体准确,他对essay的理解更接近随笔,并将essay和小品文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区分:“我总觉得西洋的essay里,往往还脱不了讲理的philosophizing的倾向,不失之太腻,就失之幽默,没有东方人的小品那么清丽。”由此可见,将essay一词译成小品文是草率的,也是不准确的。其实,随笔作为一种“历史性文类”,在中西方可谓古已有之。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自序云:“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后失,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此后,人们一般都认定洪迈所厘定的随笔界说。清嘉道年间陆以湉作的《〈冷庐杂识〉序》也有一段涉及“随笔”定义的文字:“暇惟观书以悦志,偶有得即书之,兼及平昔所闻见,随笔漫录,不沿体例。”这就是说随笔内容是观书阅世之所得,随笔的文字是笔随思路率性而作,随笔的文体是不受传统规矩的约束,这也正是随笔创作的活力之所在。作为当今通行的辞书权威工具《辞海》也如此诠释“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写来,不拘一格的文字,中国宋代以后,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形式多样,短小活泼。优秀随笔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在国外,16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创造了“Essai”(法语)这名称,并成为现代随笔的鼻祖,他认为:“随笔是表达人们内心思想的一种松散的未经仔细推敲的短文,它既不完善,又不规则。”这里蒙田强调了随笔信笔写来,意到笔随,不大考虑结构上的精心结撰的结果。英国学者W.E.威廉斯在ABookofEnglishEssays一书中给“Essay”下了一个定义:“Essay是一般比较短小的不以叙事为目的之非韵文。”这个随笔定义,强调承袭西方以议论为主的伦理随笔的文体特点,因而它其实就是对古代西方随笔文体认可的一种解说而已。由以上古今中外文论家对随笔的阐释,我们可以概括出这样几个关键词:闲谈,随意,议论,短小。也就是说,不管各家差异多大,但都有这样一种认识,即随笔要闲话闲说,信手拈来。然而,笔者认为,闲话闲说,信手拈来只可看作随笔的外在形式,而作为一种长盛不衰的文学体裁,它必定有其独特而丰厚的内涵。周作人在将essay译作“美文”时,称:“美文是以科学常识为本,加以明净的感情与清澈的理智,调和成功的一种人生观。”在周作人这里“科学常识”,“清澈的理智”,“人生观”等界说高度概括了国内日后繁盛起来的随笔的文体特色。另外,胡梦华的“絮语散文”也是倾向于审智的、议论的。梁遇春的“随随便便谈人生”,林语堂的幽默人生观等都传达出这样一种观点,随笔要富有智性,重知识,重理趣,写人生,呈现出知性大于感性的特点。至此,结合随笔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含义,我们对随笔这一概念得出如下结论:随笔是一种“形式自由活泼,任心闲谈,并以言志为主,表达个人对社会人生见解的富于趣味的议论性文字”。
篇七: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精选阅读(一):
什么是随笔
随笔简介(什么是随笔)
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能够抒情,能够叙事,也能够评论。随笔也就是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世情、艺术等具有独特的心灵感悟所作的美妙而艺术的文字倾述,篇幅小而思想艺术高,入窃深而行文笔法妙。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资料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必须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带给可资借鉴的依据。
随笔的分类: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精选阅读(二):
什么是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是一种自由灵活、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能够抒情、能够评论、也能够叙事的文体。
随笔的突出特点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纵横恣肆、挥洒自如。当然,放开笔头不等于乱跑野马。作者在写作随笔时,总是如实道来,避免矫揉造作与人为的拔高,它注意联系实际,促进人们心灵的交流,因此,优秀的随笔,总那么可亲可信,就像是与读者拉家常。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什么是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但是,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正因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随笔与散文的区别
随笔虽然属于散文,但与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相比,写人、叙事并不那么细致、形象,多是粗线条的叙写和概括交代,同时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感情色彩,更不强求创造某种意境;在布局谋篇上也不像一般散文那么讲究。随笔不管写什么资料,总要谈作者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发表个人的见解,因此随笔要用第一人称。惟其如此,读随笔时,总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随笔的风格
随笔由于是随意而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因此它的题材比一般散文更加广泛。现实生活的见闻,以往事件的漫忆,所思所想的道理,作家作品的漫评,以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工作学习,旅游见闻,史话传说,掌故轶闻等,无不能作为随笔的材料,作者就是在这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材料中谈自己的一得之悟。当然,这些材料也务必是有好处的、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的东西。
随笔的分类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资料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述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资料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持续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3、说明性随笔
说明性随笔不一样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模山范水,往往以片断的文字,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练习这类随笔,要以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事物特色的生命,笔调轻灵,不刻意为文。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些大体就是随笔这所在吧。
精选阅读(三):
问题:什么是随笔?
最佳答案:“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简单,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能够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能够观景抒情;能够睹物谈看法;能够读书谈感想;能够一事一议,也能够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资料而定。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例如《培根随笔》。
其他回答1:随手的创意。很多诗就是的。
其他回答2: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简单,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能够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能够观景抒情;能够睹物谈看法;能够读书谈感想;能够一事一议,也能够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资料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情绪,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情绪、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够写成文章。
篇八: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小蜜蜂教育资源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辨析“木叶”与“树叶”“落叶”等概念的异同,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2.体会本文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3.用思辨的眼光看待文本的观点。
【教学过程】环节一:辨析概念。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一)导入我们从小学习古典诗歌,诗歌的语言极为凝练,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会反
复斟酌和推敲;即便是同一个意象,有时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落英”和“落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庚先生对诗歌当中“木叶”这个意象用字的思考。
(二)修改标题,字斟句酌疏通文意《说“木叶”》题目中的“木叶”能不能换成“树叶”?预设:(1)古代诗歌中“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树叶”却很少见。(2)从“木叶”到“落木”,关键在于“木”字,诗歌的语言差一点就会差很多。(3)“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4)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明确:“木叶”是文章的描述主体,在艺术形象上具有暗示性,因此标题中的“木叶”不可替换为“树叶”。
小蜜蜂教育资源
小蜜蜂教育资源
(三)图表填空,推敲内涵辨析异同联系文中诗句,在图表中填写“木叶”与“树叶”的异同点。提示:抓住文中关键句来比较“树叶”和“木叶”的差异,如第四段中“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五段中“‘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等。
明确:通过图示直观地展示“木叶”和“树叶”两个概念的异同点,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文中还有很多相近的概念,如“木叶”和“落叶”、“落叶”和“落木”等,同样可借助图表比较其异同点,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学术观点。
环节二:深入研读,体会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一)修改标题,强化文体意识1.《说“木叶”》题目中的“说”能不能改成“论”?为什么?明确:不能。“论”体文更严谨,而“说”体文形式和语言更轻松自由,这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也决定了文章的表达方式。
2.“说”的随意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说”在文本中主要表现为观点的自由性和表达方式的灵活性。
(二)合作探讨,赏鉴表达效果阅读全文,分析《说“木叶”》观点的自由性和表达方式的灵活性在文中的体现。(1)特点一:语言表达灵动,具有口语化和形象性的特点。如:这里用“高树”
小蜜蜂教育资源
小蜜蜂教育资源
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明确:作者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与读者互动,调动读者思维。口语化的表
达富有亲切感。再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
而是塞率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明确:文章不仅有严谨的论述说理,也灵活运用了其他表达方式。作者对诗
歌进行形象化的联想,表达灵动,富有文学色彩,具有较为明显的审美价值。
(2)特点二:文中部分语言表达缺乏逻辑自洽性。如文中谈及“树叶”在古诗中的使用频次,第二段中:“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在第三段中:“‘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
明确:“不常见⋯‘无人过问”与“很少见人用它”,语言表达前后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学术随笔往往是作者闲暇时率性为文,把某一方面的心得甚至是有感而发的想法告诉读者,所以不如学术文章逻辑严谨。
环节三:拓展延伸。培养读者批判意识(一)师生研讨,辩证看待观点PPT:《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全宋词》中用“落木”l0次,用“落叶”47次。《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
——乐建兵、朱国《也说“木叶”》作者观点:文中第二段:“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明确:与提供材料相比,作者的观点显得证据不足甚至武断。在表达观点时,具有随意性,并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断,文本观点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你是否同意文中作者的一些观点?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找出证据。预设:(1)同意作者观点
小蜜蜂教育资源
小蜜蜂教育资源
证据:李白的《秋思》中“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使用的“木叶”符合文中的观点,有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有疏朗、清秋的气息。(2)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明确:林庚先生说,“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而“秋姿自发生,木叶啼风雨。”(李贺《伤心行》)中“木叶”和搭配,不带有干燥之感。林庚先生说,“木”带有疏朗之感,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花木深”,“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杜甫《雨》)中“万木云深隐”等,“木”则表达为饱满、绵密的意思林庚先生说,“木”暗示的颜色是黄色,使用在秋天,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中“草木深”描绘的是春天草木繁茂的景象,“远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佳木秀”则描绘的是夏天树木繁阴的景色。
(二)思辨探究,培养批判思维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预设:(1)赞成“病木前头万树春”的理由:“木”字所暗示的颜色更接近黄色,有干燥之感,“病木”搭配更恰当。“树”字中包含着饱满、绵密、苍翠的语言暗示性,“万树春”更能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意,符合诗歌想表达的意境。(2)赞成“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由:“木和“树”都是仄声,在平仄上来说,可以互换。但从声韵的协调上来说,“万木春”比“万树春更加和谐。正如杜甫《登高》中使用“无边落木”而非“落叶或“落树”,“木”字更适合营造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故“万木”的搭配更恰切。提示:开放题。学生可从音韵、搭配、意境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辨,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学积淀,在和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中读出自己的观点,明确阅读学术随笔应具有读者意识。
篇九: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试论随笔体散文的文体特性
一、随笔体散文中作家如何发挥主体性
散文创作中,作家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以主观情感表现的特点,叙写人生,透视人生,品味人生,因此,有学者称:“散文的核心是作家主体,作家以散文为媒介与读者作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因而,散文中的艺术世界往往涂上浓重的主观色彩。因为作家在散文中要表达的是自己对客体世界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又往往受到作家的审美理想与艺术思维方式等的强烈影响。所以,创设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发真理于幽微,以小见大,‘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充分展开艺术想象,冲破时空的藩篱等便是散文的特长。”[1]有了作家主体意识与客观现实的交流和沟通,散文家才能够在点点滴滴的客观生活现象的描绘中,以独到的艺术表达,提炼生活中的美,发掘人生中方方面面的情趣,以小见大地升华人生境界。散文的文体特性主要体现为作家对社会人生的主观情感表现,在主体自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想象过程中,作家与审美客体建立了起灵性的沟通。散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视角是统一的,都统一于作家主体意识自由发挥的抒情写意,对于随笔体散文而言,这种文学表现特色更鲜明。随笔创作
中,散文家以自由的主体情韵叙写人生现象,品味人生意趣,随意、自然、意味独特地将作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生活内涵进行发掘和提炼,并借助审美意象给予生动鲜活而富有美的特性的艺术表现。随笔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散文体式,它集中体现出散文体裁的审美特性和艺术风貌。五四时期,新文学界将西方随笔体散文引荐到中国,并将其与中国古代散文相通融,创造出了中国现代随笔体散文,周作人是那个时期创作随笔体散文的代表作家。从新文学诞生至今,随笔体散文始终受到散文家的青睐,因为这种体式的散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散文家的主体表现特色,还能够使散文家的心性处于充分的自由和灵动状态。创作随笔散文时,散文家用轻松、漫谈的笔调进行议论,抒情,叙事,文中自然地呈现出作家自由、轻松、坦率的个性和心态。黄科安在《“随笔”文类内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一文中,确认了随笔散文在文学表达方面的充分自由和随意:“不管是偏于发发议论而夹杂着抒发作者个人之情的,或者是偏于个人抒情而又发发议论的,或者是偏于叙事而又夹杂着一点议论和抒情的,还有那些文采动人、富有个人风趣的短评(又不管是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这些议论、叙事、抒情浑然杂糅,并且富有个性色彩、运用漫谈方式、轻松笔调所写出的种种散文小品,统统都可以叫做‘随笔’。”[2]他这里所说的随笔散文的文体特色,
涉及到这类散文在审美内涵和主体表现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依照黄科安的理论见解,随笔散文是在记叙、议论、抒情方面,自由驰骋作家的审美创造性和个性气质的散文体式,作家在艺术构思和行文过程中,可以随情随意地挥洒主体性情,文中可以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偏重于记叙或抒情,同时又能够将记叙、议论和抒情融会贯通,以及自由转换记叙、议论和抒情方式。显然,随笔散文的笔调应该是轻松和漫谈式的。随笔的轻松、自如的笔致,还应该流露出作家灵智的心性和情趣,因而,幽默、机智的文风实为必要,特别是学者们笔走龙舌的文化随笔,在幽默、机智的文笔中,尤其透露着美的韵味和洒脱的灵气。近年来,有的散文理论家认为,幽默、机智文风的随笔散文,可避免直白的浅露和刺激性,将讽刺更微妙地寓于幽默的艺术表达中。黄科安在《反讽:中国现代随笔观念的艺术构建》一文中,提出在现代随笔散文中,应具有幽默、诙谐的语体风格,还要创造出反讽的语境,达到意义逆指、意味特异的文学表达效果,如他所言“以文本的层次而言,中国现代随笔家采用事实与表象相对立或有差异的反讽手法,是随笔作品较为常见的表现形态。因而,从这个意义来考察,反讽常被定义为‘说与本意相反的事’、‘言在此而意在彼’和‘为责备而褒扬或者为褒扬而责备。’”[3]笔者也认为,随笔中采用隐讽的艺术手法是大有裨益的,
隐讽的话语形式是以微妙而潜隐的讽刺,达到幽默、诙谐而又耐人回味的讽刺效果,避免了直白的嘲讽造成的理性有余而形象性不足的缺陷。
二、随笔体散文的审美境界
散文是美文,在散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过程中,处处流露出作家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感受和艺术表达特色,作家的主体情韵和社会人生的深刻内蕴,在散文的整体结构中应该是完美融合的,其完美融合的标志,便是最终形成散文作品的审美境界。细致地分析,散文的审美境界是由作家的挚情和深沉的审美体验,以及他多方面借鉴优秀散文的技法,并借助文字的美感而体现出来的,正如林非先生所说:“从抒发至诚的情感,充满内心体验地描摹人生与宇宙,升华出深刻的真知灼见,以及在认真吸取种种艺术技巧时充分地注意文字的美质,如果真正能够异常努力地去争取实现上述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无疑就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十分理想的散文的境界,无疑就可以说是对于走向21世纪的最好的献礼。”[4]散文创作是以作家人格形象的抒写为核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的创作目的只是写“我”,实际上,作家的自我意识和精神,是自然地活在散文中所叙写的人、事、景、物
中的,作家处处不忘“我”,又要在自然和社会中表现“我”,“我”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中才有价值。比起那些故弄玄虚,一味追求高雅、深奥的文学作品,随笔更贴近生活,更适合大众的口味,更易于自由、真切地表达散文家由衷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因此,随笔体散文的审美境界既具有透视生活的深度,又更多呈现出作家真切的灵性和自然情态的美感。散文的艺术生命在于能够“以小见大”地写社会人生,随笔散文也应如此,散文家写随笔时,仅仅随意地抒写“自我心态”的生活感受是不够的,作家还要将其独到的性灵与感悟大千世界的人生探索相结合,也就是说,作家的心语和闲情是对大千世界的人生真谛的彻悟,而不仅仅是表露封闭的自我精神世界。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随笔从本质上而言,是气势磅礴的宏大,是海纳百川的宽容,而绝不是宣泄个人自私情感的载体。但是,有些随笔创作却与此背道而驰,作者仅仅把随笔当作锦囊玉带里的一种玩物,小资随笔便属此类,它强调的是心语独白,闲言闲语充斥其中,话题范围不出家门,反反复复地把一己之事说来说去,说到最后,没有半点余味。这样的随笔,表面上涉猎极广,实际上却狭窄得如井底之蛙,其文章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5]还有的学者则提出:“随笔关注社会、人生、时代,又剖析人心、人性、世态,且寓聪慧与深刻于感情趣味之中,绝无枯涩无趣的议论教训人,这与它的思维特征有关。”[6]
三、近年来随笔体散文文体特性的新发展
散文是一种高度自由的文体,它的结构方式也是自由和随意的,散文家的个性发挥形成了散文结构的千姿百态。散文贵“散”,“散”才能使其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才能使作家自由挥洒,才能使散文的表达出神入化。对于随笔体散文而言,作家心性的表达不仅是自由、随意的,作家以审美眼光体察万事万物时,也应该视野广博,涉猎的生活面可以纵横驰骋于“中外古今”广阔的人生领域。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越来越复杂多变,生活现象日新月异,许许多多新的创作题材存在于社会和自然中,需要散文家去发现,去进行审美提炼,可以说,当今社会中随笔体散文的创作有了异常广阔的题材选择和艺术创新的空间,也要求散文家将自由的心灵与广阔的大千世界进行更充分和更多样化的亲密接触和融会。实际上,随笔散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获得了很大发展,而且,近年来这种散文体式依然受到人们普遍欢迎,人们欣赏随笔散文描绘社会人生和表达主体性情的自然和诚挚,而且它的文学视野开阔,作家敞开心扉,最大限度地驰骋自由的心性,也能够非常真切地抒写出人生本相。近年来,人们对随笔体散文的文体特色又有了新的领悟,对“自由”
和“随意”观念的定位,突破了主观心理空间的限制,更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被赋予其中。当代社会生活的繁复多变,使得散文家的主体精神世界不可能是纯然自我的,也不可能是纯然主观的,任何散文家包括自由意识强烈的随笔作家,都要将“小我”融入社会性的“大我”中,都要在广袤的人生天地中获取主体意识自由的意义。笔者认为,近年来随笔的文体观念依据所写作品的审美内涵,而呈现出客观属性多样化的文体特征,例如,余秋雨、雷达、韩少功等学者的文化散文随笔,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感悟,阐发着意蕴深广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他们的自由和随意的文化书写,透出别样情调的沧桑感和文化底蕴。再者,活跃在社会各种职业岗位中的随笔作家,他们根据自己特有的题材视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既发挥了主体自由的意识,又将当下生活的多彩多姿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应当说他们所写作品的生活内涵更有活力,也更为广阔和真切。当然,还有一些“小资”作家创作的随笔散文,他们将自由和随意的意识狭义化,醉心于一己的趣味和情调,在纯然自我的生活天地和情感世界中低吟浅唱,以琐屑和平庸的心语独白,闲言闲语自我的生活感受,这样的随笔便失去了随笔体散文应有的阔达和神韵,而令人烦厌。在取材的广泛性、丰富性方面,随笔体散文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同样,在艺术手法的运用和语言表达方面,随笔体
散文的笔法更自由和随意,因此,当下随笔体散文的行文和结构应该突破传统样式的简单和单纯,更多体现出艺术表现形式的灵活性、自然性、丰富性,特别是作家创作时自由表现情绪的波动性和思维的灵动性,这些都使得当下的随笔体散文创作应该具有丰富多彩和自然洒脱的摇曳美。具体地说,这种摇曳美首先是艺术手段的多样变化,即结构灵活,舒卷自如,随着作家思绪的展开及生活面的不断丰富,文章波起浪涌、变化生姿;文笔也灵活多样,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抒情议论,使文章色彩纷呈,活泼动人。然而,当今文坛随笔体散文创作的整体艺术风貌,不是具有异彩纷呈的摇曳美,而是自由、随意之中尚显单调,这种状况是令人颇感遗憾的。
参考文献:[1]孙德喜《角色主体与作家主体――试论小说与散文的.分野与互渗》《江汉大学学报》2000(4).[2]黄科安.《“随笔”文类内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艺理论研究》2003(6).[3]黄科安.《反讽:中国现代随笔观念的艺术构建》《文艺争鸣》2003(6).[4]林非.《关于散文、游记和杂文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1).
[5]丁肃清.《随笔创作的误区与文化内涵的提升》《河北学刊》2004(4).[6]苏詹红.《随笔的兴盛与缺憾》《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5).
王士民,江苏省宿迁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讲师,曾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数篇;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篇十: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学生可从音韵搭配意境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辨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学积淀在和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中读出自己的观点明确阅读学术随笔应具有读者意识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辨析“木叶”与“树叶”“落叶”等概念的异同,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2.体会本文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3.用思辨的眼光看待文本的观点。
【教学过程】
环节一:辨析概念。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一)导入我们从小学习古典诗歌,诗歌的语言极为凝练,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会反复斟酌和推
敲;即便是同一个意象,有时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落英”和“落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庚先生对诗歌当中“木叶”这个意象用字的思考。
(二)修改标题,字斟句酌疏通文意《说“木叶”》题目中的“木叶”能不能换成“树叶”?预设:(1)古代诗歌中“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树叶”却很少见。(2)从“木叶”到“落木”,关键在于“木”字,诗歌的语言差一点就会差很多。(3)“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4)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明确:“木叶”是文章的描述主体,在艺术形象上具有暗示性,因此标题中的“木叶”不可替换为“树叶”。
(三)图表填空,推敲内涵辨析异同联系文中诗句,在图表中填写“木叶”与“树叶”的异同点。提示:抓住文中关键句来比较“树叶”和“木叶”的差异,如第四段中“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五段中“‘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等。
明确:通过图示直观地展示“木叶”和“树叶”两个概念的异同点,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文中还有很多相近的概念,如“木叶”和“落叶”、“落叶”和“落木”等,同样可借助图表比较其异同点,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学术观点。
环节二:深入研读,体会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一)修改标题,强化文体意识1.《说“木叶”》题目中的“说”能不能改成“论”?为什么?明确:不能。“论”体文更严谨,而“说”体文形式和语言更轻松自由,这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也决定了文章的表达方式。
2.“说”的随意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说”在文本中主要表现为观点的自由性和表达方式的灵活性。
(二)合作探讨,赏鉴表达效果阅读全文,分析《说“木叶”》观点的自由性和表达方式的灵活性在文中的体现。(1)特点一:语言表达灵动,具有口语化和形象性的特点。如: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
明确:作者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与读者互动,调动读者思维。口语化的表达富有亲切感。
再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塞率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明确:文章不仅有严谨的论述说理,也灵活运用了其他表达方式。作者对诗歌进行形象化的联想,表达灵动,富有文学色彩,具有较为明显的审美价值。
(2)特点二:文中部分语言表达缺乏逻辑自洽性。如文中谈及“树叶”在古诗中的使用频次,第二段中:“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在第三段中:“‘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
明确:“不常见⋯‘无人过问”与“很少见人用它”,语言表达前后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学术随笔往往是作者闲暇时率性为文,把某一方面的心得甚至是有感而发的想法告诉读者,所以不如学术文章逻辑严谨。
环节三:拓展延伸。培养读者批判意识
(一)师生研讨,辩证看待观点
PPT:《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全宋词》中用“落木”l0次,用“落叶”47次。《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
——乐建兵、朱国《也说“木叶”》
作者观点:文中第二段:“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明确:与提供材料相比,作者的观点显得证据不足甚至武断。在表达观点时,具有随意性,
并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断,文本观点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你是否同意文中作者的一些观点?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找出证据。预设:(1)同意作者观点证据:李白的《秋思》中“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使用的“木叶”符合文中的观点,有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有疏朗、清秋的气息。(2)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明确:林庚先生说,“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而“秋姿自发生,木叶啼风雨。”(李贺《伤心行》)中“木叶”和搭配,不带有干燥之感。林庚先生说,“木”带有疏朗之感,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花木深”,“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杜甫《雨》)中“万木云深隐”等,“木”则表达为饱满、绵密的意思林庚先生说,“木”暗示的颜色是黄色,使用在秋天,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中“草木深”描绘的是春天草木繁茂的景象,“远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佳木秀”则描绘的是夏天树木繁阴的景色。
(二)思辨探究,培养批判思维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预设:(1)赞成“病木前头万树春”的理由:“木”字所暗示的颜色更接近黄色,有干燥之感,“病木”搭配更恰当。“树”字中包含着饱满、绵密、苍翠的语言暗示性,“万树春”更能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意,符合诗歌想表达的意境。(2)赞成“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由:“木和“树”都是仄声,在平仄上来说,可以互换。但从声韵的协调上来说,“万木春”比“万树春更加和谐。正如杜甫《登高》中使用“无边落木”而非“落叶或“落树”,“木”字更适合营造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故“万木”的搭配更恰切。提示:开放题。学生可从音韵、搭配、意境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辨,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学积淀,在和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中读出自己的观点,明确阅读学术随笔应具有读者意识。
篇十一: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P> 希望能帮助到您随笔简介(什么是随笔)
本文是关于随笔简介(什么是随笔),感谢您的阅读!随笔简介(什么是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评论。随笔也就是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世情、艺术等具有独特的心灵感悟所作的美妙而艺术的文字倾述,篇幅小而思想艺术高,入窃深而行文笔法妙。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随笔的分类: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篇十二: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P> 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讲堂]▏散文随笔杂文的概念与区别
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或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比如《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等文章就是如此。
散文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笔写作要点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杂文特征
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杂文具有战斗性,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杂文又有愉悦性,它使读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获得美的精神享受。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
二、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它有“论”的色彩。它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然而,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杂文的形象性,最主要的是“砭锢弊常取类型”。它虽然写的是“一鼻,一嘴,一毛”,其“形象”却是可知可感的;把它们合起来读,不仅某一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眉目”。
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合情理之处。讽刺,是以含蓄的语言或夸张的手法,讥刺、嘲讽落后、黑暗的人或事。杂文笔法,就是以讽刺、幽默为主的笔法。杂文语言还要有文采,精练、别致,往往庄谐并用,骈散结合,妙趣横生,令人叫绝。
此外,杂文还有一个特征:短小精悍。
鉴赏杂文,首先要把握杂文的文体特点,从杂文的特点出发,容易理解、欣赏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杂文本质上是说理的,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去阅读杂文;杂文又是形象地说理的,因此又要运用形象思维去阅读杂文。欣赏杂文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选材立意的“大”与“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艺术构思的“虚”(讲道理)和“实”(举实例),以虚统实,以实带虚;行文布局的“开”与“合”,合而能开,开而善合;语言文字的“庄”与“谐”,庄而能谐,庄谐并作。一般来说,鉴赏杂文,要熟悉杂文的时代背景。然而,优秀的杂文,它所概括出来的社会“类型”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读者不熟悉时代背景,也可以把握杂文的实质性内容。
散文随笔杂文的区别
首先表现在“题材”选取上
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是“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
其次,表现在“笔调”区别上
杂文“犀利”,常常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则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总之,杂文和“随笔”是十分亲近的两姊妹,在“思想启蒙”上曾并肩作战,而在“阶级搏杀“中又两相生分。实际上,“随笔”顺理成章地只能归属于杂文,它们的
“共同性”(如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等)远远大于“差异性”。甚至不妨这样认为:杂文是硬性“随笔”;随笔是软性“杂文”。
“随笔”和散文的区别
“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由”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祝愿“随笔”在“文体复兴”中得到日益兴隆的长足发展!企望散文在“文体净化”中得到除旧布新的真正繁荣!
笔者在网络上经常听到有人问“随笔和散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我现在真是迷糊得很啊!”而且不止一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这说明随笔与散文的确不大好区别。因为中国小说、杂文、随笔都是从散文中分离出来的。小说分离得早些,其次是杂文,随笔晚些。近代西方随笔的传入,中国人才把散文中比较随意性的那部分文章分离出来,作为随笔称呼和使用。
所以到现在为止,散文与随笔仍然是放在一起,是一个文体范畴。各大文学网站开办的栏目,也往往把散文与随笔放在一起叫“散文随笔”,很少有把它们分开的。个别的有把“杂文随笔”放在一起的。理论界也总是把随笔称为大散文的一种。因此,读者容易把它们混淆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随笔的准确概念
《辞海》的解释是:“随笔,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影为其特色。形式多样,短小活泼。”其它的各种解释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一人一个说法。再说,随笔何时能够彻底从散文中脱离出来,也要看随笔的发展程度,现在不好下结论。
随笔的特征,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从形式上来看,基本上还是以《辞海》的解释为准。随笔随笔,第一是随意,第二是笔录。也就是随时笔录所感所想所思的文体。从所反映的内容上来看,思想性、知识性和社会性是它的本质特征。有的人从随笔作家的思维方式切入,提出非系统、闲笔、机智、反讽、诙谐是中国现代随笔艺术表现形态的五个审美特征。这是从其表现手法来概括的。还有的人认为思想性是随笔的核心,随意性是它的外在表现。这些说法都可以理解。于光远的解释是:“随笔即自由之笔,自由则自在。”这又是从其风格上来概括的。
随笔内部也分若干种
有文化随笔、经济随笔、哲学随笔、影视随笔、书法绘画随笔、读书随笔、闲适随笔等。如果从表达方式来分,又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笔者喜欢随笔这种文体,定阅广东省办的《随笔》杂志多年。知道在这本杂志发表文章的多是一些思想家、学者或杂文家,例如:邵燕祥、朱铁志、牧惠、舒展、于光远、王开林、祝勇、屠岸、刘湛秋、范曾、严秀、马步升、章明等。这本杂志所发表的随笔,以思想性和知识性为主体,至于那些闲散的、经济的、影视的则很少发表。因此,《随笔》在知识界一直很有影响。我认为真正的随笔,就应该是这样的随笔,而不是把随笔搞得太宽泛。
在网络上发现,现在随笔越来越广泛,简直是泛滥成灾。
一是好多作者混淆了散文与随笔的界限和区别,一篇文章在这个媒介叫散文,放到那个媒介又叫随笔。仔细想来,随笔与散文还是有区别的。散文重创造,允许虚构,讲究艺术的完整性。随笔较随意,议论性文字多,重在知识性与思想性的传播。
二是把随笔搞得无所不能、无孔不入。宋代人说:凡有水井处,皆有人歌柳永词。现在是凡有文字处,皆有随笔存在。上至天文地理、人文社会,下至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旅行集会等皆入随笔。特别是充斥各网站版面的散文随笔栏目,不论有无思想性或知识性,只要是发在这里的文章,统统是散文随笔。那些反映个人闲散生活的小心情文章,也归类为随笔,美其名曰:小资心情随笔或自由主义随笔。在当前火热的博客文本中,那些欲望的告白和内心私秘的揭示。或者苍凉直入人生,或者缠绵含蓄道出情怀。也都叫随笔。他们是在美国福克纳、纳斯科夫、北美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欧洲的普鲁斯特、米兰.昆德拉、杜拉斯、卡尔唯诺、奥威尔,中国的余华、苏童、王小波,日本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文本文风侵染下成长的一代,多数是70年代后和80年代出生的新新类人。从而在文本的表现形式方面也呈现题材的城市化、工业化、后现代化,手法的多元化、实验化,个体化。有些女性直接受三四十年代张爱玲等人的影响,写出的闲适随笔,一般都是家长里短的私人生活或女性秘密,很少体现随笔的思想性与知识性的传播。所以,读起来有些软绵绵、酸溜溜、甜蜜蜜的感觉,提不起精神来。与近代史上那些大家相比,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大家知道,70年代末,巴金在香港《大公报》开设“随想录”专栏,提倡说真话,用随笔的形式反思历史,反思和批判自己,开一代风气,为当代文学史树起了一座丰碑,也鼓舞了一大批文学工作者,奠定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基调。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巴金《随想录》。冰心的随笔“想到就写”,密切关注社会进步,自觉担承起作家的责任,使随笔触入社会的变革,充当评议时政的角色。现在的女作家很少有这样的笔触,随笔局限于卿卿我我的私人小生活的圈子,就减弱了随笔的思想性知识性特征。再拿孙犁来说,他的随笔,继承鲁迅以来的文学风格,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生活,书写时代的最强音,为新时期的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三位文学前辈站在时代高峰上的宏大声音,成为作家说真话的楷模,影响了一个正在巨变的时代。后来不少作家,正是受到他们的启迪,才加人随笔的
行列,共同创造出繁花似锦的文学新天地。而现在的随笔却远离社会、疏远时代,作个人的无病呻吟。
我们知道,即便在西方文学中,随笔也是以思想性和知识性见长的。随笔开始于英国,也特别繁荣于英国。但是,那些写琐碎生活的随笔却流传不广,反而那些哲学家的随笔都被翻译到中国来。十八世纪后期,一位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写了两卷散文,题其书名曰《伊里亚随笔》。培根是英国的哲学家,也是写随笔的高手。培根《论人生》这本书,笔者不知读了多少遍,很受启发,也增长知识。十六世纪的法国人蒙田,也是著名的散文随笔大家。周国平写随笔就受蒙田的影响。在北京的知识界兴起的学者散文,如果归属的话,也只能叫知识性随笔。即以传播知识为宗旨的。所以,那些以模仿西方国家随笔写法的年轻人,不妨多看看那些大师的随笔。他们至少不会误导年轻人。当然学任何人都不能死吞活剥,照猫画虎,而是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在创新上下功夫。尼采目前很热,但是如果都模仿尼采,就会产生许多疯子或偏执狂。学尼采要学他对上帝的怀疑和宣判,以及他大胆的论证精神。
现在有人提出随笔要写生活常态,没必要担当哲学家的责任。笔者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构同的。随笔的社会性是不能抹杀的。随笔如果不表达思想,传播知识,不干预社会,那还不如笔记。何况随笔与笔记是有区别的,笔记是不加思考只记下所看所读的内容,由于来不及整理,只是原始的记录。笔记要想整理为随笔,那还要来一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加工提炼的功夫。如果只记录个人小心情或小圈子生活,那还不如去写日记方便。日记的隐秘性也比随笔强。笔者的意思是说,随笔不宜写那些非常琐碎的日常生活,应该多写理性的思考和干预社会重大事件。因为随笔本来就是从散文中脱离而来的比较有思想性的那部分文章。
总之,思想性,知识性,社会性是随笔的本质特征。随笔从散文中彻底脱离出来,也只能是议论性散文那一部分可以实现,叙事、抒情的散文无论怎么样,也难脱散文的干系。这就是笔者对随笔这一文体的思考。
部分原创作品欣赏
-----------------------------
●此文曾被一百多家报刊转载
●深度好文▏流氓式写作与自我标榜
●一个群主说了一句狠话结果全退群了
●心里眼里只有几,如此便不显得挤
●真正的吃货从不畏惧任何鄙视的眼神
●这篇文章写得太臭了!没有一位编辑看上
●关于“一稿多投”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一款有文化底蕴的文学写作交流平台——各地报刊最新约稿征文信息、美文佳作欣赏、文坛动态、深度焦点……
公众号首页下方菜单里有干货
篇十三: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P> 学术随笔格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随笔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得以大量出版。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术期刊中少见学者们的学术随笔,原本属于学术期刊的学术随笔大量刊载在不是纯学术性的报刊杂志中,这无疑是学术期刊的一大损失。
学术随笔是研究者就学术研究过程中相关问题所撰写的札记、杂谈,是含有专业知识和学术火花的学术札记。学术随笔一般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偏重于理性精神和文化学术品位,但又不是纯粹的学术性论文,而是介乎随感和学术研究论文的一种边缘性文体。[1]学术随笔包含较多,书评书话、序跋后记、杂谈短札等大多属于学术随笔的范畴。
1.学术随笔是一种别样的学术言说方式
朱光潜曾指出,国人的思想长于综合而短于分析,长于直悟而短于推证,问学为文,“悟”字当头,不喜欢以逻辑分析为起点的烦琐哲学,因此,中国人习惯将随笔作为做学问写文章的基本方式。[2]先秦诸子,论起体裁,恐怕也只能说是随笔。深奥博大的学问除了高头讲章的表达形式之外,学术随笔也是其言说方式,学术用语完全可以一改枯燥晦涩而变得洒脱生动。在当代学术实践中,学术随笔同样可以讨论学术问题,金克木先生晚年所做的学术论文随笔化的工作即是一个例证。从实际情况看,有些学术随笔可能仅是一则资料,然而人所未见,参考价值极大;有些则是治学者的一些治学经历与心得体会,足以启发后来者;有些是对学界风风雨雨作些梳理和反思,以鉴往知来;有些是对学术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或是对文风学风的思考。学术随笔力求微言大义、言近旨远,故常常以小见大,揭示出常人未必领悟到了的东西,一扫前人之陈见,令人思路大开,不是论文胜过论文。
2.学理与思辨并重,才情与理趣结合
学理与思辨并重、才情与理趣结合是学术随笔的一个显著特征。按陈平原[3]的说法,撰写学术随笔必须“有学问而不囿于学问,能文章而不限于文章”,“以学识为根基,以学历、心境为两翼,再配上适宜的文笔,迹浅而意深,言近而旨远”,“在知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怀,文学与艺术,厚重与轻灵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巫小黎[1]认为,学术随笔具有细密周到的逻辑思维和长于思辨的理性色彩,重议论,轻抒情,厚思辨,薄叙写,以文化知识含量高为其特长,以思想犀利深刻而赢得读者。学者的研究对象是随笔写作的知识背景和精神资源,学术随笔自然就会打上专业特点的印记,学术个性强烈鲜明,体现了学者的个体性、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成熟的学者无不力图以自己的方式和姿态发言,即使是写作学术随笔,也都努力展示自己学术研究的才情与品格,包括诸如学术追求、抱负、学术理路、方向,或学术研究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或关于学术道德、伦理、职业自觉意识等方面的思考。
3.篇幅短小精悍,文笔洗炼优美
学术随笔所论不必宏大,也不必有系统,常如一钉一石,有心者自具价值,且可从中见学问、见方法、见修养。学术随笔从篇幅上看,通常要言不烦,短小精悍;从语言上看,则洗炼优美,清新活泼,富有个性;从写作规范上看,不遵循或不大遵循论文的写作格式。例如,金克木先生的《燕口拾泥》是以散珠似的四十五则学术小品结集而成,样式灵活,不拘一格,并不遵循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每篇长不逾千言,短不过三五百字,犹如压缩饼干。其文坦坦荡荡,纵叙横比,中外古今,信手拈来,深入浅出,情趣盎然,意蕴沉沉。学术随笔内含学术,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文风简炼洒脱,富于文采,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极强。正因为如此,它才受到不是纯学术性的报刊杂志的欢迎,赢得喝采,拥有大量的读者,圈内圈外的人都读得津津有味,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1.传播学术文化,对读者助益良多
学术随笔言近旨远,见解独到,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而许多学术随笔着力于介绍治学方法和读书方法,学者们对学风、方法、工作、学习的思考,对读书经历、治学种种的回顾等,从方法上启发后学。不少学术名家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片断思考对后来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事实上,青年学子能从学术随笔中获得新的学术文化信息,建立自身的学术文化理念。我们不能忽略了从学术随笔的阅读中领悟、接受学术文化。
2.活跃期刊版面,消除论文集化的弊端
论文集化是当今学术期刊的一大时弊,而学术随笔有助于学术期刊消除论文集化的弊端。英国的《柳叶刀》杂志为活跃版面,增强可读性,设有一个完全艺术化的“札记”栏目,介绍国际医界人物的生平,刊登相关的书评和读书心得,乃至诗歌等文学作品。设置这样的栏目,反映了《柳叶刀》的良苦用心,即意在让读者在翻阅一本充满专业味、学术味的严肃期刊时,还能有一种艺术的享受。[4]《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特意设置了“文学与医学”、“JAMA杂志俱乐部”、“我的一点想法”、“封面故事”等一系列文学色彩很浓的栏目,不仅使版面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让读者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多种文化知识。尤其是每期封面更换一幅世界名画并配以封面故事,既活跃了学术期刊的沉闷气氛,又吸引了不同层次、兴趣的读者。[5]反观我们的学术期刊,从头到尾都是硬梆梆的学术论文,大多板着面孔在说话,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似乎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它是堂堂正正的学术期刊。学术随笔让略显呆板单调的学术期刊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读者在浏览、阅读学术期刊时感到几分活跃的意境,增加了趣味性。
3.增强可读性,改造学术期刊的文风
现在的学术论文千篇一律,冗长空泛,八股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与论文的文体不无关系。学术论文的文体结构具有程式化的特点,表述形式单一化,语言选择平面化,形成了一种写作定势。同一学科的论文,同一种语言措词,同一种色调,似乎论文都是同一作者所为,很难判断出论文作者的身份与角色。呆板的论文表述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缺缺,以致有人戏言:学术期刊的文章只有两个读者,一个是作者自己,一个是编辑,运气好的或许还有第三个,那就是参阅者。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或多或少地反
映了实情,值得重视和深思。通常学术论文总是高头讲章,不苟言笑,阅读者也不得不正襟危坐,难得片刻悠闲。学术随笔篇幅短小,风格不那么呆板,仿佛正餐之后的风味小吃,正式讲座之后的轻松放言,自成一格,别具趣味。学术随笔少了几分深奥、严肃,多了几分轻松、休闲,让枯燥的学问走出书斋,变得灵动,以闲适轻松、优美隽永的文体记录学术研究活动中的种种奇思妙想,展示学术论文、论著之外的学人丰富的心灵世界,大大活跃了文风,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可读性,有助于提高阅读量。
篇十四: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P> 什么是随笔作文范文“随笔”“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构造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美的辞藻,严密的构造。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展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
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开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展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而这个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然会得心应手.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一般报刊杂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五,写教学随笔的注意点.l,立意要新.也就是你所写的教学,不仅自己觉得有新意,而且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2,列举实例要详细生动.在举例时一定要把事实讲明白,使读者看后既懂,又能学会用.3,要做到小中见大.从个别详细的事例出发,能表达出一般规律.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来,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4,文章构造可多样化.教学随笔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可以先简述文章的中心以及写此文的目的,再列举实例说清楚事实及过程,最后归纳小结教学的心得体会.愿大家从现在起,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想凝聚成文字,"我手写我心",每天,每周挤时间写一点,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必将在教育征途中留下自己成长的轨迹!
是随笔?1.犹言随手下笔。2.一种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3.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随着心情来写什么是心情随笔?属于随笔的一种,专用于表现个人心情的变化,文字无语法限制,可以自由发挥,随意性较大,和日记有异曲同工之效,区别于日记的是,心情随笔不按照时间记录,关键以个人心情为主,可以一天写多篇,可以多天写一篇。
篇十五: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P> 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我国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这一现象结合个人深厚的学养展开丰富的想象大量列举谢庄柳恽沈佺期杜甫黄庭坚等人的诗句对木与树的不同艺术特征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阐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从而得出了艺术形象的领域里一字千里的结论文艺随笔的特点文艺随笔的特点【第一篇】:文艺随笔特点著名文艺理论家刘锡庆在《散文新思维?“随笔”随谈》中认为“随笔”和散文有明显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白”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另外,文化随笔是文艺随笔中的常见类型。人们常说的文艺随笔,往往指的就是文化随笔。这类随笔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文艺随笔往往是针对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某些现象、观念等发表的感受、见解、体会等。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长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虽说文艺随笔也阐明道理,但它并不像规范
的议论文那样,特别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更多地关注所选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旁征博引与娓娓而谈中自然地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或阐明某种知识与道理等。例如《咬文嚼字》一文在阐述“咬文嚼字”的好处时,就列举了郭沫若修改“你是”为“你这”、《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中的三个“石”字用得好、贾岛“推敲”的实例等,可谓旁征博引,材料丰富。
2、笔调轻松,注重行文的理趣性文艺随笔往往语言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常在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或巧妙的比喻中营造富有诗意的境界,从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进而避免行文中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使文章在轻松诙谐之中不失理趣。例如林庚的《说“木叶”》,作者为了阐述“木叶”的意象,就在引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树叶”和“木叶”,指出“树叶”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则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仿佛让人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落木”,则比“木叶”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其中道理的阐述,毫不做作与牵强,在优美诗句引用的基础上作对比启发,一路带领读者体味其中蕴涵着的细微差别与耐人寻味的理趣。3、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随笔大多是作者在阅读中确有所感、实有所得而信手写的文字。因此,这类文章往往蕴涵了作者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思想。
比如《咬文嚼字》就是从生活中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出发,从文学欣赏和创作的角度,对此作出了新的理解,阐述了在欣赏与写作中应该注重“炼字”的道理。这种从日常阅读中的小事出发进而阐明在欣赏与写作中应当注重“炼字”的大道理,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出文艺随笔注重见解新颖独到的特点。
文艺随笔的特点【第二篇】:文艺随笔特点概说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文艺随笔的特点【第三篇】:浅析文艺随笔的教学内容取向——以《说“木叶”》为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有一个文艺随笔单元,选录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等文章。文艺随笔的选入体现了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但与此同时,也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文艺随笔教什么。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这个事实即表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的不断推进,今天我们许多老师都已认识到“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老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②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具体教材,我们到底应“沿用执行”或“重构创生”什么,教什么才最准确、最切合语文学科本质要求的,这些问题又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厘定。
文艺随笔,正是这样一种急需我们辨明教学内容的文体类型。因为这一类文章属于散文的范畴,但它文化气息浓郁,知识性、思想性强,不同于一般的叙事写景抒情类散文;它讲知识,说道理,但活泼自由,生动形象,富于文采,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如《说“木叶”》一文,它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我国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这一现象,结合个人深厚的学养,展开丰富的想象,大量列举谢庄、柳恽、沈佺期、杜甫、黄庭坚等人的诗句,对“木”与“树”的不同艺术特征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阐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从而得出了艺术形象的领域里“一字千里”的结论。文章洞烛发微,典雅厚重;又笔法灵活,极富文采。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我们传统的教材处理观受到了一种极大的挑战。
审视当前的课堂实践,《说“木叶”》一文有两种教学内容取向较为典型。一种是把它当成议论文来教。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筛选信息,理解文中难懂的字句,分析理解本文是如何结合大量的古代经典诗句,辨析“木叶”与“树叶”的不同形象,阐述“木”与“叶”的不同暗示性,从而论证诗歌语言中“一字千里”之现象的。还有一种是当成一般的知识短文来教。由文中对“木叶”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使学生理解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去鉴赏“梅花”、“杨柳”、“月亮”或“乌鸦”等意象。这两种教学取向,应该说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前者,因为《说“木叶”》是论述性的,那么便培养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能力。后者,因为教材文本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内容,师生可以对
文本进行自主的阐释、拓展乃至反拨,从而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因而就把课文简化为一种知识性短文,学生掌握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之后,便弃之不顾,拓展迁移。
但如果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教学取向无疑又都存在着一些片面性。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课程的目标要求、教材的结构特点,取决于文本特点以及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换句话说,教学内容的准确选择,是对课程目标、教材编者意图、文本自身特点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需要的深度理解与有机契合。我们对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必须兼顾这几方面,准确定位,科学安排,切不可随意而为,顾此失彼。文艺随笔放在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段,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显然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文艺随笔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它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行文活泼,深入浅出。因此,我们不能因袭传统的阅读文本分类标准,把文艺随笔这种文本简单地当成一般议论文来进行教学。巢宗祺先生提出要根据文本涉及的思维特征来对文本进行分类,相应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③文艺随笔的审美特征,也决定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处理成一般的说理性文章。同时,文艺随笔强烈的文化气息,又决定着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文艺语体的品味能力,感受其活泼灵动的艺术魅力,是其又一教学价值和教学要求所在。
具体就《说“木叶”》而言,教学中必须抓住其文艺随笔的
文体特点,既要让学生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提高阅读中国古诗词的能力;更要指导他们学习欣赏文艺随笔的方法,培养文艺语体的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兴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准确的知识生成:文艺随笔的文章性,决定我们必须落实文本的知识内容。然而由于对文本解读的深浅层度不一,实践教学中常常又出现一些误读和曲解。一种较为普遍的错误是通过《说“木叶”》来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诗歌的意象,这正是把本文内容错解为了对诗歌的意象阐释。揭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阐明诗歌鉴赏中一字千里的现象,才是本文的要义。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对“木”与“叶”不同艺术特征的分析,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由于文艺随笔中的知识,常常是隐性的、零碎的,对知识的阐释不如一般说明性文字简明系统,教学中还应深入一层帮助学生把握其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暗示性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文化心理的因素。源自日常生活经验的暗示,主要是由概念所反映事物的形态与色彩产生的,正如本文;文化心理的暗示,则是基于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如中国诗文中“松竹梅”常象征着高贵的气节。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并能化为已用。
2、恰当的训练迁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拓展已然成为了一种时尚。教学本文,经常见到的拓展,一是由“木叶”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松、竹、梅”等意象的含义;二是由作者对“木
叶”的理解提出反思和质疑,甚至去探讨作者对“木叶”的经验阐释是不是一种“套板反应”。这些拓展都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还难以进行跳跃式的拓展,更不可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批判。就本文而言,重要的不是拓展,而是迁移,是知识运用上的举一反三。可以举出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类似现象,指导学生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来尝试欣赏诗歌语言的精微之处。比如可引导学生探讨“落花”、“落英”与“落红”,“轻舟”、“孤舟”与“扁舟”等的不同意味。
3、适宜的言语品味:学生进入高中后,将由“读写语言”的学习过渡到“文化语言”的学习。通过文学性、哲学性和科学性语言的学习,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文艺随笔表現出的一种通透古今、总揽天下的眼界,一种烛幽显隐、析肌剔骨的笔锋,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像,一种随手拈来、恰到好处的材料使用,都是其语言的魅力所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类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品味。如“像海潮一样深广的不平”、“这是一个典型的深秋的性格”、“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这些句子,要结合所举诗句引导学生深入体味,从而达到与作者视界的融合,从而提升他们“文化语言”的感悟能力。
4、贴切的艺术鉴赏:“在艺术接受活动中,理解有多种多样的视域和层次,依理解在审美感知过程中的次序分,首先是对不
同形态、不同体裁和类型的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理解。没有这种理解,审美感知就可能在一定艺术对象面前陷入僵局或发生错谬和偏差。”④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艺术形式的鉴赏常常被忽视和遗忘。文艺随笔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它的自由灵动。《说“木叶”》一文要讲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但并不是直接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说起,而是采取了一种层层剥笋的写作方法,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在阐述两种艺术特征时,手法也不尽相同。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艺随笔的行文思路,因为“把作者所想的所说的摸清楚了,真正摸清楚他是怎么想怎么说了,不只是知道他大概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了。达到了这个地步,才叫做理解——真正的理解”。⑤这对培养学生的文脉意识,革除行文时的语脉弊病,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内容是在师生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是非确定性的,具有着“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向多元性、非确定性”⑥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保证“教得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堂实际,妥善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
注释:①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页②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出版社2003年,第300页
③巢宗祺、雷实、陆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④於可训《艺术接受活动中的感受和理解》,《文学教育》2006。3月(上),第004页
⑤叶圣陶《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语文学习讲座丛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⑥金玉梅、靳玉乐《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课程•教材•教法》2006。3月,第25页
文艺随笔的特点【第四篇】:举例说明文艺随笔特点文艺随笔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如:张艾嘉的《轻描淡写》,集结了她这些年来的一些随笔。每章一个主题,均与她的电影、舞台创作有关,可以说是一部私人创作笔记。书里选用约60幅图片,有私人照片,也有旅行照片,以及电影《念念》的剧照。她的文字是轻描淡写,但文章里的她无论看什么、听什么,对任何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集合人生之流、岁月场景、工作笔记于一书。她说:”每一个年代必有它的磨练。我们学习着找方法和变化共存,与自己和解,和他人相处。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是可以轻描淡写。”文艺随笔的特点【第五篇】:概述文艺随笔的特点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发表见解的随笔。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形式自由,知识丰富。文艺随笔在写作形式上没有什么限制,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文中作者或展示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审美价值。作者为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旁征博引,所以显得材料丰富。
2、语言精辟,笔调轻松。文艺随笔既有议论文的严谨性,又具有散文的形象性,语言如黄钟大吕一样引人思考,同时又摆脱了说教型的刻板,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
篇十六: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P> 随笔简介(什么是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评论。随笔也就是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世情、艺术等具有独特的心灵感悟所作的美妙而艺术的文字倾述,篇幅小而思想艺术高,入窃深而行文笔法妙。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随笔的分类: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篇十七: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P> 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当代,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而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希望你们喜欢!谢谢!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第一篇】:学术随笔有如学术小品。有句古话说:“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篇幅中,写出短小精悍的美文来并不容易。不过,这也是一个“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活计。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有读者最为关键,没有人读的文字,再好也没有用。而要让自己的学术发言真正产生感染力,不仅应对研究内容沉浸醲郁,含英咀华,而且应争取语言生动晓畅,文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也。我觉得,学术随笔的观点与文字有点类似于歌曲的歌词与曲调,好的歌词要配上好的曲调,有时甚至乐曲比歌词还更重要。论著真正要能够出采,就需要精益求精。应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哲学思辨和文学素养,也就是人文思考和人文视野。无论是写学术论文或随笔,都应进行思想的凝练和文字的推敲。文章的高下有一个判断尺度,即读者看后是否想保存下来,有的文章耐人寻味,值得剪报珍藏,有的文章平淡无奇,看后即被丢弃。写作者当然希望能写出不被或少被人们扔进字纸篓里的文章。如果你的论著郑重其事送给别人后,发现被其当废书报卖掉,或者受赠者离开宾馆后遗弃在房间里,说明要么是送错了对象,要么自己的论著实在没有什么保存价值。
面对当下精英学术和大众文化两种路数,目前我还是侧重于精英学术。从传世的角度看,精英学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价值更为高深和久远。当然我也会写写学术随笔,为普及学术文化出一份力,其乐趣更为纯粹和醇美。
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第二篇】:随笔不必拘泥于文章的要求,格式,套路等。可以写心之所想,言心之所言,不用说为了紧扣主题或者碍于文章篇幅架构而有过多顾及;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夹杂多种文式,例如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不分详略集聚于一起;随笔可用于记录一些东西,一般是记载自己的一些生活事迹,心路历程,个人见解等,一般出现于个人日记日志,甚至于随手拈来的小本子小册子,一张纸;它也不用限制你的字数多少,一句话或长篇大论的都行。简而言之,随笔就是随性,随心所欲,我们为自己的东西就是随笔还有论文,它与随笔就有点相反了,大范围来说,论文就包括应试作文,工作文本,还有随笔等等。所以说,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第三篇】:无论是随笔,还是学术论文,标题往往是一篇文章最精要的
概括。随笔的写作从炼题、立意到起论、收尾,一招一式,闪转腾
挪,都体现着作者的学识修养、艺术才情和人生境界。如果能够做到玩典故于股掌,出奇论于谐趣,阐玄机于数语,探幽微于物宜;于千字文中纵横捭阖,在方寸之地烹古煨今;有左右逢源之巧,无捉襟见肘之嫌;圆厚其身,曲尽其妙,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要能够写好随笔,学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就非常必要。所谓“积理练识”。理之积,识之练,无他,学与悟耳。理积于博学,识练于物宜。只有观览之博,运思之精,体悟之深,方能自出机杼,领异标新。
学术论文的特点是“论”:“论点”、“论据”和“结论”。所以,学术论文重要的是要有四个意识:首先是问题意识。学术论文总得探讨并回答一个问题,包括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问题,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理论上或实践上的意义。问题就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变量之间要我们去探索的某种关系,比如,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他的社会责任感之间有没有关系、有着怎样的关系、二者之间相关程度有多高。
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一定会体现出写作者的学术积累、学术创新、学术规范和学术节操。学术节操也可以是学术规范的要义,我在这里单独提出来,是为了强调学术节操。所谓学术节操就是不迎合任何利益集团的趣味,能够坚持真理,服膺真理,不
惟书,不惟上。当我们有比较好的学术修养时,我们的随笔写作就会更加隽永,更加厚重,更能给予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和美感的熏陶。
随笔与论文二者相对而言,前者可以更富于思想,而后者则更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撑。随笔可以更多的“大胆猜测”,放肆为文,而论文则更需要“小心求证”,言之有据。论文中一定要包含思想,但它要让“思想”令人信服,就需要严密和充分的论证。在由艺术到科学构成的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连续体中,随笔更接近“艺术”这一端,而论文则倾向于科学这一极。
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第四篇】:我想,大部分人会认同,学术随笔是中国知识分子重要而普遍的治学写作方法。西方国家逻辑性的论证相比,治学思维方法的根源之不同有其深广的文化内蕴。不是只言片语能够讨论明白的事情。但我领会的一点是,随笔与深厚扎实的学院派技巧论文相对比,彼此仍有不可替代之处,有迥然不同的文风趋向和人文理想。我认为。学术随笔与专业化的论文相比,前者偏于求“美”,偏于理想之美,设定美的目标,诱人抵达。钱穆先生的《湖上闲思录》就是极美的学术随笔,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理想。后者,偏于求“真”,寻学术之真,那怕它是不美的,执着于客观的实际的状况,觅得脚踏实地的理路,为理想得一份行动报告和实践程序或者可行性战略。
此间的“美”与“真”,并非是如王国维所叹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般的感性与理性的博弈和争锋。也就是说学术随笔与学术论文的方法之选,并非出于二者的计较和相悖。而是恰当的合宜的美其美、真其真的、不必统一的表达。彼此不可替代,这也好似习惯用左手的人不必勉强使用右手,那个便捷、那个合乎自已心意便选那个。这也说明了,学术随笔可能是适合国人的研究方法,也符合他们的心性,勉强随从他法,恐怕也不是恰到好处的表达。当然我认同,某些时候,也一定有某些学术问题本质上不适合采用学术随笔的形式。其方法之选,是心性与学术问题本质的统一。
随笔是论文的一种类型【第五篇】:要写出人们不爱看的文章很容易,要写出人们爱看的文章却很不容易。无论是学术论文或是学术随笔,要写得让人们不喜欢看,那可是太容易了,废话连篇,胡说八道,或者逻辑不通,随便涂抹开去,将方块字码成像一堆乱石一样的文字垃圾,大概识字的人都做得到。而要写得让人们喜欢看,文字言简意赅,行云流水,甚至动人心弦、震撼灵魂,那可得言之有物,非花一番心思不可。同样的学术观点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其效果大不一样。文字枯燥平淡、晦涩难懂者,论点可能显得苍白无力,很难与读者产生心灵碰撞;为文闳中肆外、干净利落者,话语具有金属般的穿透力,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反响与共鸣。其实,书必通俗方传远,
语言的通俗畅达并不影响思想的博大精深,文从字顺、秀外慧中方是为文的上品。归根到底,论著是写给他人看的,不是孤芳自赏的,只有使读者喜欢阅读并受到感染,文章才真正起到作用。
曾经,“论文”是一个十分小众的词语。记得1977年我考上厦门大学历史系后,在新生入学讲话中,当时的系主任陈再正先生提到将来我们都要写毕业论文,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论文”二字,觉得写论文很神圣,很高深。之前“文革”十年,我们这些从“学术冰河时期”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即使像我这样比较喜欢读书和写作的人,也只知道有大批判文章,有散文、杂文或议论文等文章体裁,竟然从来没有听说过“论文”的提法。说来真有点令人不可思议,当今连中小学教师,甚至幼儿园阿姨评职称都要求发表论文,似乎谁都会写论文,学术论文已经是满天飞了,只是好的论文总是太少。回想起30多年前的“学术荒漠年代”,恍若隔世。
不同学者的论著水平有高下之分,即使同一个人所写的学术论文,其价值、水平及所费时间也可能有天壤之别。就我自己已发表的论文而言,有三五天完稿者,有费时数月者,也有迁延十年者。真正高质量的大块学术论文,需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认真进行观点的锤炼和语句的锻造,才能“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我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发表的《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近两万字,写作时间前后花了八年,写这样一篇论文的难度绝不亚于写一本普通的专著。
写好学术论文难,写好学术随笔也不易。学术随笔不同于学术短论,从事学术职业的人基本上都会写学术短论,只要将有观点的学术论文压缩一下便可成为学术短论。学术随笔也不同于教育时评,教育时评主要针对教育时事发表言论,而学术随笔最好能贴近时事,但更要写得好看和耐看;既要有思想的闪光,也要有文笔的追求;或以小见大,开卷有益;或值得保存,可以回味。
学术论文要善于将一个问题铺陈开去,写深写大,敷衍成文,用相当的篇幅将道理说透。而短篇随笔正与此相反,将一篇论文的内容浓缩在一两千余字的随笔里,用明白晓畅的文字表达出观点,需要一个去粗取精或取精用弘的过程。将平日磅礴郁积的学问形诸文字,将胸中所蓄达于笔端。在洞悉事物本源的基础上,以渊博的知识为背后支撑把它简单地呈现出来。
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术论文就是将一般人只能议论一句话的问题,用十句话全面深刻地论述出来;学术随笔就是将一般人需要十句话才能说清楚的问题,用一句话就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如果学术论文要大而全的话,学术随笔就求小而美。
学术论文讲究深刻、厚重,好的论文能够创发新解、廓清迷雾,往往体现出庄严和大气,有如孔庙中的大成殿。而学术随笔则讲究精美、雅致,轻灵、逸动、写意,有如小巧玲珑的苏州园林。好的随笔让人感觉隽永清新、将尽未尽,往往体现出才华和文采。精彩的闪光可能使瞬间变成永恒,平淡的文字让人过目即忘,耐看的文字却给人长久的回味,仿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篇十八: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P> 随笔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方法及其写作技巧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随笔,顾名思义,至少有随时笔录和随意运用两重含义。随时笔录指随笔往往及时地从生活中和书本阅读中得题,多为信手拈来,借题发挥,顺势点窜,视野比较开阔;随意运用指随笔的思路绝不拘泥于某一点静观不动,而如行云流水般运动不止,大多在谈天说地中传出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左右逢源的渊博知识。
一、随笔的文体特点著名文艺理论家刘锡庆在《散文新思维?“随笔”随谈》中认为“随笔”和散文有明显的区别:
“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另外,文化随笔是文艺随笔中的常见类型。人们常说的文艺随笔,往往指的就是文化随笔。这类随笔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文艺随笔往往是针对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某些现象、观念等发表的感受、见解、体会等。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长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
虽说文艺随笔也阐明道理,但它并不像规范的议论文那样,特别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更多地关注所选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旁征博引与娓娓而谈中自然地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或阐明某种知识与道理等。例如《咬文嚼字》一文在阐述“咬文嚼字”的好处时,就列举了郭沫若修改“你是”为“你这”、《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中的三个“石”字用得好、贾岛“推敲”的实例等,可谓旁征博引,材料丰富。
2、笔调轻松,注重行文的理趣性文艺随笔往往语言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常在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或巧妙的比喻中营造富有诗意的境界,从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进而避免行文中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使文章在轻松诙谐之中不失理趣。例如林庚的《说“木叶”》,作者为了阐述“木叶”的意象,就在引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树叶”和“木叶”,指出“树叶”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则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仿佛让人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落木”,则比“木叶”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其中道理的阐述,毫不做作与牵强,在优美诗句引用的基础上作对比启发,一路带领读者体味其中蕴涵着的细微差别与耐人寻味的理趣。
3、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随笔大多是作者在阅读中确有所感、实有所得而信手写的文字。因此,这类文章往往蕴涵了作者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思想。比如《咬文嚼字》就是从生活中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出发,从文学欣赏和创作的角度,对此作出了新的理解,阐述了在欣赏与写作中应该注重“炼字”的道理。这种从日常阅读中的小事出发进而阐明在欣赏与写作中应当注重“炼字”的大道理,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出文艺随笔注重见解新颖独到的特点。三、
二、随笔的阅读方法1、要学会提炼文章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文艺随笔类文章,对作者观点的提炼与把握十分重要。文艺随笔虽是议论,但不属于规范的议论文,其阐明的观点也就不像一般议论文那么明朗。正是因为这样,准确把握文章所阐明的观点就成为读懂这类文章的关键。比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从内容上看,是站在欣赏艺术品的角度说
明没有手臂的维纳斯为什么更加美丽迷人的道理,阐发了“美在想象”这一独特的审美原则。但通过对文章观点的提炼与把握,可以得知作者的观点是蕴涵在开篇的“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句话中。而这句话本身只表达了作者欣赏维纳斯时的感受,并不是我们常见的议论文中的观点性语句,但它却又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感受,因而也就成为了理解全文的关键。由此可见,学会把握观点性语句,是把握全文主旨的关键。
2、要学会把握作者所运用的材料,并认真思考它的作用
文艺随笔在行文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恰当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材料。这些材料并不是作者为炫耀自己的知识而故意堆砌的,而是为了阐明道理所做的精心安排。这些材料在运用方式上各不相同,有举例用的,也有对比用的,还有或打比方或作铺垫的。文艺随笔正是借助这些丰富的材料及其灵活的运用而达到轻松说理的目的的。因此,对材料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对把握全文的内容十分重要。比如《咬文嚼字》一文中,作者开篇就列举了郭沫若
改“你是”的例子以及其他有关例子。对这些材料,我们要明白,它们都是为了引出“咬文嚼字”的话题,进而阐明作者对于阅读与写作的看法。
3、要注意领会文中的妙语佳句文艺随笔笔调轻松,用语诙谐,常于形象的描写中阐明道理,或于娓娓的叙述与引用中表明见解。因此,文中既富理趣又表意含蓄的语句可能会相对多一些。所以,抓住语境,加强对文中形象语句或含蓄语句的理解也就成了文艺随笔阅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难点。比如《读〈伊索寓言〉》一文在讲完“老婆子与母鸡的故事”后,作者接着说了一句“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这就是有待我们去挖掘的一个表意含蓄的语句。对此,我们只有抓住语境,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对文章层次的划分与结构的把握等,并且要学会大胆质疑,于知识的学习与迁移中进一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随笔的写作技巧随笔一般是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确有所感,实有所得,提笔随手而成。写作者往往不在刻意为文,故写法朴素自然。其作品大多篇幅短小,形式
多样,或借景抒情,或借事抒情,夹叙夹议,庄谐兼备。写作随笔,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1、呈现特定的画面,蕴含哲理随笔实际上应在宽泛的散文这个概念之内。画面,也可以称之为场景。随笔的写作一定要注意特定的场景的呈现。因为有场景,文章就生动,读者也便会因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倍感亲切。当然,蕴含哲理是随笔写作者时时要注重体现的。如:
他们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只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吹过田野,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
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相反,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等着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的父母;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他们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从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的痕迹。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众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解说】作者通过“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等着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的父母”等诸多场景呈现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让人心痛,也让人感动。结尾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既表现出了写作者美好的愿望,同时也对社会发出雷鸣般的呼唤,,让人在深思的时候,更进一步反思,意味深长。
2、表述特定的观点,彰显个性所谓“个性色彩”,就是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识,乃至独树一帜的文章风格、人文品格和创造精神。要写好随笔,达到得心应手、“进乎技矣”的高妙境
界,就必须勤于读书,撷取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对所感知的进行辩证思考,对所积累的进行精心的提炼,来一个“六经注我”,来一番“自言自语”,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均写出独特的见识来,给人、事、物注入“我”的灵气。如:
在征程中欣赏风景
漫步在这繁花似锦的街头,望着潮水般涌动的人流,忽然涌出一股疲惫与感伤。我突然觉得自己是那千年后的子贡,站立在喧哗的街角,双手合十:愿有所息。
想起千年前那古埃及的挑夫,每走一段路便会驻足一会儿,他们说倘若赶路赶得太急,我们的灵魂便会跟不上脚步,迷失在黄尘滚滚的茫茫大漠之中。
那么,今夜,我便是那走得太急的游子,静静地坐下,等候我拉下的灵魂。
不是吗?在这日复一日、循环单调的生活中,我们浑浑噩噩,我们沉溺其中。这灯红酒绿的日子充满了机遇也写满了挑战;充斥着诱惑也布满了陷阱;涂满了名利也贴满了失落。我们如狂热的信徒,高呼着“生无所息”投入一场场匆匆忙忙的战
斗。殊不知,在这一天天的匆匆忙忙中,我们被打磨得筋疲力尽,也迷失得不知所踪。
愿有所息,再狂热的征程中我们应该有所停留,有所停息。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前安静的祈祷:愿有所息。
让我们背着公文包在静谧的原野上荡秋千,在雨天的滴答声中听一张老唱片。
愿有所息而后勇。只有那些有所停留的人才能在浊世中散发馥郁,在红尘中保持隽永,在逆境中坚持风骨,在不断的诱惑与渲染中保留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心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歌唱“人生几何”的孟德在跃马横刀的征途中依旧有欣赏风景的豪情,无怪乎在那逐鹿中原的乱火中能够臣服群强,煮酒论英雄。
美国的威廉?福克纳说:人生确实需要不断地前行,但倘若一刻不停地赶路,终将会迷失与徘徊。
愿有所息,我缓缓地睁开双眼,蓦然间,感到从未有过的清新。顾盼四周,竟是如此地生动而富有活力。
慷当以慨,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你累了吗?让我们静静地坐下,喝一杯解忧的杜康。(2006年浙江卷满分作文)
【解说】在人们大多倾向于“生无所息”时候,文章却呼吁“愿有所息”,观点便体现了与众不同。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反复强调“愿有所息”,并由此拓展出更为深刻的思想——“愿有所息而后勇”,令全文闪烁出理性之光,给人启迪和智慧。
3、捕捉特定的素材,展示知识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的中学生来说,将平时阅读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学、文化知识(间接生活)作为写作的素材,表述出自己阅读的独特感受,挖掘出素材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这种文艺随笔值得经常练习。所要注意的是,你所拥有的素材,一定只能是你自己特有的。越是特定的,就越能让人耳闻一新,也就越有价值。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
【解说】文章通篇围绕着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珊珊可爱”等语句展开思路,在联想与叙述中展示出自己对《项脊轩志》独特的感悟与体味,既深合原文意旨,又切合高考作文题意,是一篇优秀考场佳作。此篇作文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作者善于捕捉属于自己的特定的素材,并且拥有透过文字展示自己学识(知识)的才能。
需要提醒的是,上面所述的呈现特定的画面,蕴含哲理;表述特定的观点,彰显个性;捕捉特定的素材,展示知识等写作技巧,只是为了便于讲解随笔的写作技法而分开论述的。在写作实践中,这三者其实都应该在一篇文章里同时呈现。当然,行文有所侧重亦是自然的了。
写作注意事项随手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有点火花闪动似,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就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您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您受到震动。随便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
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随心这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总结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教师生活于学生之中,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工作之余要读一点书,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最重要一点是,要想写好随笔,关键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
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而这个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一般报刊杂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
篇十九: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P> 其次不能以第一人称比如我认为根据我的经验我相信等等为主体进行描述性文字也不可出现表达强烈观点的论述仿佛从写作中跳脱出来不带任何感情冷静客观依据翔实地叙述同时又向不同的结论和更多的研究敞开大门表现出追求真理真相的姿态学术写作三大特性介绍
现在中国学生店铺最大的障碍之一是学术写作?!没错,无论是入学考试、语言考试(比如托福)还是英美等国家KS3阶段学科作业、课堂检测等等都会要求学生进行学术性写作。
在国内,我们的孩子也是从初中开始接触议论文的,要求就某个问题或事件表明自己的观点(论点),并通过真实可靠、充分典型的论据证明论证,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这些种种其实都是为之后写大学论文、进行学术性研究做铺垫,打基础。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建立强有力的逻辑思维,树立批判性和追求真相的意识和态度,不仅具有大学预备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也影响着他们未来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不像小说、散文或者随笔这些类型的文章,无论什么人好像都可以写上两笔,可以用任何你想要的结构和语言风格。辞藻越华美、结构越新颖越能博人眼球,获得赞赏。但是学术类文章不可。
学术性文章有严格的规矩和边界,也正因为此造就了其以往不变的冷静文风和极强的功能性,即使文字驾驭能力薄弱、艺术敏感度不高的孩子经过后天的大量练习和长期积累也可以写出优秀严谨的学术论文,这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支撑。学术写作的强套路性
这个套路不是说给你一个模板或者万能句式,换汤不换药地轻松搞定一篇essay。而是说学术性写作都有约定俗称的文章结构、行文方法、逻辑脉络和整体框架,简而言之是一种规矩。
这些规矩体现在哪里呢?比如实证论文,这种文体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很常见。无论什么标题的文章,每一部分的论点是什么,文章的整体思路都是:提出问题—拿出理论—提出假设—摆出数据—说明方法—验证假设。这实际上也是当今主流的以理论为引导、以数据为依托的实证文章特点。其次在文章的结构、假设、语言、理论依据、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一般的学术论文都会有摘要、正文和参考文献,且顺序不可随便颠倒;使用的语言和证据必须规范准确、客观真实;研究的假设必须依托文献和理论得出;结论也都是依托数据和科学方法得出;有些国际期刊或大学毕业论文,对文章的格式也会有特别的要求,比如字号、标题缩进、行间距等等。学术写作的冷静文风学术写作的整体文风可以用客观来形容,以事实、数据为依托,意味着论据真实可靠,绝不参杂个人观点和情绪。优秀的学术写作应该是找到文章中受到作者个人思路和背景局限的地方,哪些地方的论据还不够充足,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证明,以追求客观真相作为态度和目标。其次不能以第一人称(比如我认为、根据我的经验、我相信等等)为主体进行描述性文字,也不可出现表达强烈观点的论述,仿佛从写作中跳脱出来,不带任何感情,冷静客观依据翔实地叙述,同时又向不同的结论和更多的研究敞开大门,表现出追求真理真相的姿态。学术写作的强功能性学术写作其实就是功能性写作,它的出现就是为了说明某个观点或者解决某个问题,一旦完成就是干净利落的离场。犀利的语言、严密的语法或者结构或许可以为文章增彩,但是最重要的是完成写作的目的,也就是说是否把最想阐述的观点说明白、解释清楚?是否有准确清晰地阐明研究这个题目的重要性和背景理论?
是否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来以理解验证的过程?等等,学术性写作的功能性其实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第一步。
一篇脱颖而出的学术论文每一句话都有它的作用,都指向最终的主题,少一句话也不行,多一句话也显得多余,环环相扣,需要强大的逻辑性和理论背景知识。因此想写出这样的文章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明晰:我们大多数人都能正确传达信息或者说明白一个事实,但是不经过训练很少有人能准确地表达观点。这就需要用词精准而又不造成误解,用最简洁的句子表达最想表达的意思;哪些信息是必要不可或缺的?不要说废话,真正做到少一句话也不行,多一句话也显得多余。
强逻辑性:文章的结构和脉络体现作者的逻辑。学生在证明自己的论点时一定要先列出大致框架,有一个通顺的整体脉络,然后再想着如何有条理地连接段与段、句与句?怎样把复杂的问题从基础一点点论证说明,展示给读者?怎样引导读者一步一步走向最终的结论?
整体合一:每一句、每一段循序渐进,步步指向结论,前后照应,数据和理论的统一,结论呼应开头,结果对提出的问题给出了答案;
严谨性:对于那些作用巨大,地位重要的研究来说,不严谨可能误导整个人类,耽误后续研究的进程,严谨是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这也是我们初中生为之努力的方向,严谨准确的观点表述展示的是个人的逻辑思维和学习成果。
这种严谨性主要表现在逻辑缜密、用词谨慎和专业,需要孩子们在不断表达自己、锻炼思维的同时,掌握每个词汇的精准含义,不断积累专业词汇,让后续的学术性写作更加专业严谨
【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19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