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16篇

时间:2022-11-20 12:10: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16篇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加强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升文化力,加强文化建设。理顺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关系。突出文化力的发展可以推动人民生活品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16篇,供大家参考。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16篇

篇一: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加强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升文化力,加强文化建设。理顺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关系。突出文化力的发展可以推动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标签:文化力生活品质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对文化建设的要求包含了以下三点: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教学与管理,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文化力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推动力

  相对于经济力与政治力而言,文化力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力量。从本质上来说,文化力是推动人们去追求精神世界的动力,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说文化力是一种精神生产力。因此文化力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造的能动性的整体发挥。提升文化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这里所指的文化力,可以理解成为各种文化因素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过程中的推动力,包括科技教育、精神文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凝聚力、文化渗透力等诸多因素。我们要强调的是,文化创新是文化力的核心与灵魂,文化力推动着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精神生活、思想文化制度的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可以采用新的文化政策、文化方针、文化制度、文化发展规划来提升文化力,引导加强文化力发展,促进文化力与经济力、政治力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这样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

  二、加强人文生态建设,提高人民居住环境品质

  人民的居住环境是由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以及环境设施所构成的,所以,人文生态建设的质量与品位是影响人民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文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作为与自然生态相对立的概念,它主要是对人的精神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环境机制,是人类在追寻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人类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系统。人文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自然生态系统负责的有机系统,与自然生态相对比,人文生态更加关注人文精神、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因此,加强人文生态建设,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人民精神生活,保护当地历史风俗、文物古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力的发展程度制约着人文生态的建设程度,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度、机制来理顺各种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聪明才智,促进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改善社区生态,提高社区环境质量与生活机能,不断优化人民居住环境的品质。

  三、加强教育建设,推进文化科技进步

  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文化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教育是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改变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我国教育体系比较发达,受教育已经不是难事,现今人们更加关注接受教育的层次,接受教育的方式。同时,教育方式也越来多样化。

  我国教育水平越高,掌握先进科技知识的人才就愈多。现如今,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人民的社会生活方面。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而且成为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巨大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新要素。各种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相关联的生产资料数量空前增长,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互联网的兴起,近十年来,网络发展势头迅猛,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发展,网络成为了文化的新载体。网络以其特有的方便、快捷、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将优秀的文化瑰宝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推动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网上剧场的建设,从而在网络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

  教育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文化生活方式主体素质的提高,主体素质的提高提升了对生活品质的新要求,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着文化科技的发展。

  四、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创新是文化力的核心,激活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提高人民文化生活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文化都具备更广泛更充足的群众性。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要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添砖加瓦,提高人民文化生活的品质,注重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以确保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征途上,这样的实践必然会对文化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推进文化创新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内在要求,是创造和諧生活方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活文化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同时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

  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文化创新的关键是文化观念的创新。推进文化观念创新,要牢牢把握住我国文化发展的大方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观念创新贯穿于文化创新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实践探索意识、拓宽创新思路,以文化创新带动文化力发展,带动文化事业进步,带动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从而不断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

  文化创新的表现是文化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内容创新,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通过推进文化内容的不断创新,使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更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加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征。通过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不断创造出更多能够反映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造出更多等够经得起人民检验、实践检验、历史检验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到新的高度。

  

篇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旅游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往往把旅游当做提高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生作为旅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旅游活动。丽水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市区之一,据2015年统计,丽水市在校大学生人数有45830人,其规模和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目前缺乏对丽水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研究,对此,本文以丽水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对丽水市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进行合理的问卷调查,借助文献收集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个人访谈法等方法,对丽水市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丽水地区在校大学生的旅游态度、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和旅游消费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从政府、高校、企业及相关部门等方面提出开发丽水市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建议。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eseeconomyandtheimprovementofpeople’slivingconditions,tourismhasbeenincreasinglypopularwithpeople,whichregardthetourismasanimportantpartofimprovingthequalityofpeople’slife.CollegeStudentsplayanimportantpartinthetouristmarket,whichmoreandmoreCollegeStudentsmakethebestoftheirsparetimetotakeanactivepartinvarioustourismactivities.Lishuiisoneofthemostdevelopedurbanareasoftourism,accordingtothe2015statistics,thereareexist45830CollegeStudentsinLishuicityandhavehugepotentialfordevelopmentofhissizeandtourismmarket.butincurrently,wearelackofthesurveyfortheLishuiCollegeStudentstourismbehavior,therefore,thispapertakestheLishuiCollegestudentsastheresearchobject,bydrawinglessonsonthebasisoffromthepreviousstudies,andfortheCollegeStudentstravelbehaviorarrangetoreasonablesurvey,andusethedocumentcollectionandanalysis,questionnaire,mathematicalstatistics,personalinterviewsandothermethods,ithelpstheCollegeStudentsofLishuicitytravelbehavioranalysis,intheend,weconcludedthecharacteristicsofLishuiCollegeStudent’stravelattitude,travelmotivation,travelpreferencesandtravelconsumerbehavior,etc,andonthebasisofthisresearch,wecanputforwardsomesuggestionaboutopeningupLishuiCitytourismmarketfromtheaspectsofgovernment,universities,enterprisesandrelateddepartments.

  .

  

篇三: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员来源:《决策探索》2020年第23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華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就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就要变为现实。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次全会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全会通过的《建议》,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任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会通过的《建议》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团结带领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建树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前进道路上,无论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挑战,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

  

  

篇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各地城乡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热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2日第01版)

  五年成就鼓舞人心,开拓奋进书写新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从身边事做起,真抓实干,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

  成就鼓舞人心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武陵山区深处,昔日贫困的贵州正安县于今年3月脱贫摘帽。从住在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到搬进崭新的楼房,居民生活的变化让正安县瑞濠街道办事处解放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李春燕深有感触。“近年来,正安县开展高粱种植、孵化养殖等,带动百姓脱贫致富。”李春燕说,“五中全会公报提到,‘十三五’时期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让我们感到振奋。”

  发展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58岁的太原市居民张向东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汾河的变化印证了公报中的这句话。最近几年,每年11月都有大批白鹭飞来,它们‘看中’了我们汾河的优美环境。”张向东笑着说。

  “十三五”时期,我国在社保、医保、养老保险方面取得的成就让天津市河东区芳水河畔社区党委书记李迎印象深刻。“社保体系逐步完善,减少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不少老年人在社区医院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医疗保险保障了他们的日常取药需求。”李迎说。

  连日来,内蒙古赤峰拓佳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伟一直在为招工忙碌,随着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用工需求增加,今年公司已招工近600人。

  “公报提到‘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这样的变化就在我们企业发生着。”陈志伟说,2015年建厂时,公司只能提供十几个就业岗位,如今已累计吸纳1500人就业。

  “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了这些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的成果。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张家营子镇党委书记王雪说。

  擘画发展蓝图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走进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桥头村,蜿蜒悠长的巷道,青

  砖黛瓦的仿古民居,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尽显生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五中全会提出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任务,令民宿经营者、村民莫元军对未来充满信心。

  “近年来,村容村貌发生很大改观,加上交通便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专程来我们这里旅游。”莫元军说,“党带领我们走上致富路,又为将来描画了更加美好的前景,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方向明确,路径清晰,五中全会对指导基层工作、发展县域经济提供指引。”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县长敖煜新表示,“德清县将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保护优先和绿色发展并举,推动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提升行政效率是民之所呼,衡量着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

  “从‘最多跑一次’到‘一窗式’改革,老百姓的事越来越好办,政府的公信力显著提升。”重庆市北碚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春燕说,“接下来,我们要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提升智慧政务效能,让老百姓办事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教育是国之大计,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教师李亚东对“十四五”时期“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感到前景可期:“村

  小的教学楼、宿舍楼正在不断完善,教学设备丰富,教师队伍年轻化。在党和政府重视下,会有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入学堂、走进高等学府,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

  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写在老百姓的笑容里。“我们算是把福享美咧!”宁夏海原县幸福社区44岁居民杨生宝感叹。从大山沟里搬到县城后,他和数千名乡亲外出务工方便了,老人看病、娃娃上学也省心了。

  开启新征程真抓实干谱写时代新篇这几天,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正迎来脱贫攻坚第三方机构评估验收,战河镇党委书记马灵富忙得不可开交。“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马灵富说,战河镇将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加强监测、加大帮扶力度,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清水河镇,草原一片金黄,牦牛成群结队。随着现代生态畜牧业取代传统的粗放经营,当地群众腰包越来越鼓,草原生态越来越好。“今年,我们将以改善民生、群众增收为目标,继续把草场、牲畜、劳力等生产要素整合起来,走好畜牧业转型发展之路,带动老百姓共同富裕。”清水河镇镇长巴培茸保说。社会保障,是民生发展的稳定器。吉林省磐石市供电公司工会主席王雪岩已经做好了未来五年的工作规划:“我们将收集职工在社保、医保领域的需求和困难,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并在社保补缴、异地就医报销等实际问题上,成立专

  班协助职工对接相应部门,解决难题。”作为国际滨海旅游城市,海南省三亚市的旅游业朝着高

  端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我们需要更多高端旅游从业人员。”三亚市人力资源开发局转移就业科科长李惠莲说,“我和就业部门同事将针对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人性化的培训服务,帮助更多企业员工成长为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能人才,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在不久前的国庆黄金周,福建省长汀县与连城县交界处的松毛岭下,每天有近4000人来到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的中复村旅游。

  作为红军烈士后代,中复村专职红色讲解员钟鸣心情激动:“五中全会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将继续站好每一班岗,把红军长征的故事讲述给更多游客。把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激励人们在新长征路上不断奋斗、前进!”

  

  

篇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党的释放了更多高含金量的民生红利。“十四五”规划建议顺应亿万群众的期盼,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表明,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力补齐民生短板,在收入分配改革、教育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民生领域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更高水平收入、更完善社保体系,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力补齐民生短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来,并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具体部署。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直面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将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作为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重要目标任务加以推进,尽快补齐民生短板,加快优化制度安排,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力补齐民生短板,要坚持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党的提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收入分配是民生之,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医疗卫生及相关服务是民生重要诉求。民生涉及的领域众多,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要针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

  

  防治污染等问题发力,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使制度更加公平、普惠和可持续,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要通过继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在发展民生中赢得民心、在凝聚民心中求得更大发展。

  实力出众的好文章。

  

  

  

篇六: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民生改善上。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全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理解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呢?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二、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

  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五、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健康教育、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总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篇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的结合点

  作者:江海凌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1期

  作者简介:江海凌,女,1965年03月生,辽宁省大连市人,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政教系,现任中共辽宁省朝阳市委党校副校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发展本身要做到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要求在发展外部处理好发展与动力、环境方面的关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而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而要改革开放,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是改革开放的机遇和保证;而要实现稳定,又必须以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来支撑。由此,改革、发展、稳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三角互动关系,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改革、发展、稳定,任何一边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目标的实现。

  把改革发展稳定联系起来的是它们的结合点。要保持改革、发展、稳定这个三角关系的良性互动,最重要的是确定并维护好它们的结合点,这是使三者实现内在统一的关键。确定并维护好了结合点,才能使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合理、稳固有力。改革、发展、稳定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它们的结合点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分为根本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局部利益衔接根本利益,眼前利益通向长远利益的必经之路。十七大报告在总结十六大以来各项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指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1]这一论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方针。

  改善人民生活是改革追求的最终目标。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从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到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十六大以来的“以人为本”理念,都清楚的说明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不仅是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生活,还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改革开放的功能是通过破除旧的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旧体制,建设新的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基本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上取得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不断改革开放。但这个体制还不完善,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现在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能继续靠深化改革、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大开放。在经济领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政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文化领域贯彻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社会环境;在社会领域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应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那种改革之后使人民生活下降,不能得到群众答应的“改革”是不能被称之为改革的。因此,有关部门在确定改革方案时,必须把改革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项重要条件,把受到改革波及的群众生活安顿好,使改革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改善人民生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很大发展,我们已经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但是,我们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能是把人民需要降下来,只能是把社会生产搞上去。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发展包括速度和质量两个方面。无论是速度的提高还是质量的改善,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发展速度的提高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质量的优化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当前,一是要处理好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分配和积累的关系。分配是为了当前利益,积累是为了长远利益,二者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目前应适当提高分配的比重,不仅是让广大人民更多地分享发展的成果,而且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二是不仅二次分配要更注重公平,而且在初次分配领域也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通过适当提高最低工资和劳动保障标准等措施,关照低收入群体。三是通过制定物业税,完善遗产税、个人收入调节税,严肃法纪等措施,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是协调好各部分群众的利益关系,规范垄断行业的利益行为,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享发展成果,心情舒畅、和睦相处,建立诚信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

  改善人民生活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互为前提的关系。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也谈不上真正的社会稳定。稳定不是一厢情愿,是各方妥协合作的结果。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随着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些矛盾不能简单采取压制的办法,告诉利益受损者去忍让。忍让只会让不当得利者更加妄为,让利益受损者生活更加艰难;压制只会暂时掩盖矛盾,使矛盾积聚起来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这样的稳定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稳定,是不可靠的。也不能采取推波助澜的方法,鼓动一部分群众闹事。鼓动会使群众的诉求表达非理性,把矛盾复杂化。要实现真正的稳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有序解决社会矛盾,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构建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合法权益。当前,各级党、政组织要继续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农民工待遇、房屋拆迁、征地补偿等方面的矛盾。只要人民的要求有合理之处,就要设法

  

篇八: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h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对这一重要论断再次作了强调。正确理解这一重要论断,紧紧抓住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个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使改革发展稳定始终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求我们坚持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目的,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

  改革作为动力,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党和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确保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日益改善人民生活,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发展作为目标,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保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

  ----------------------------------------------------精品文档值得1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要靠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保证人民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

  稳定作为前提,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保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和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不可能抓住改革、发展的机遇,达不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同时,稳定本身就体现了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说到底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有着巨大的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必须牢牢抓住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一重要结合点,从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

  ----------------------------------------------------精品文档值得2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是推动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基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改革和建设的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稳定也会因失去最基本的条件而得不到保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深化改革,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改革的每一步前进,都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承受程度,使他们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感到安心、放心,对未来充满信心。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应当在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的前提下,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利益。如在收入

  /h1

  分配方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只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使广大群众的生活都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就会真心实意拥护改革,改革就能赢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就能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与严峻的考验。

  促进发展,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使人

  ----------------------------------------------------精品文档值得3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民群众获得切身利益,不断改善生活,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以谋求更快更好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协调发展,等等,都内在地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使广大群众不断受益,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比如,把握发展速度问题,也必须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前提。如果只讲速度,不讲质量、效益,经济发展出现曲折,必然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搞建设,谋发展,一定要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优先位置。

  保持稳定,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普遍提高生活水平,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就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越加坚定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样,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也比较好处理。我们要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依据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深入细致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使广大群众从生活上不断得到改善的事实中,认清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懂得部分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3年来,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克服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党的执政地位日益巩固,国家更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坚如磐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乘风破浪前进,其不竭的动

  ----------------------------------------------------精品文档值得4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力和深厚的基础,就在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使广大人民的生活不断获得改善,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广泛支持。

  三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终体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标准,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对不对,力度恰当不恰当,衡量的标准,归根到底要看是否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凡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的改革,其方针、政策和措施就是对的,力度就是恰当的。我们党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以及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采取的步骤、方法,都在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的基础上,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这充分说明我们改革方针、政策的确定,力度的把握,都是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标准的。

  发展的思路、决策和举措好不好,速度可行不可行,衡量的标准,归根到底也要看是否/h1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精品文档值得5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的环境中,在这个联系广泛、信息灵敏的世界里,人民群众增强了横向比较意识,提高了不断改善生活的期望和需求。他们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的标准打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不行的。而发展必须始终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我们党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就是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真正解决好发展速度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生产力,使人民群众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满足广大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改革、发展要以稳定为前提,实质就是要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前提。我们分析保持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首要的根本的是判断人民生活怎么样。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人民看到了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局势怎么样变化,只要有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

  由此看来,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统一的标准只能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各地区各单位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保持稳定中,要经常检查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利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有利的就努力坚持,不利的就勇于纠正。这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精品文档值得6收藏-----------------------------------------------------------

  

  

篇九: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作者: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来源:《理论前沿》2003年第16期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文提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固党和强国的根本;是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根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3)16-0015-02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党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描绘和憧憬着未来中国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忽视一个根本问题,即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不仅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一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吃饭穿衣看来是日常生活琐事,但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道理。恩格斯曾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对生存需要的追求,是人们一切社会行为的基本动因;而满足人们的这种基本生存需要,并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则是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针对那种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忽视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甚至把重视物质利益当作“修正主义”批判的情况,明确提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社会主义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优越性,就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根本和首要的位置上。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优势地位。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我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离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去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3]从历史发展进程上看,社会主义由理论形态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只有80多年,我国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要对已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资本主义取得比较优势,就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自己,加强自己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归根到底,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人民才能真正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也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到第一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面临着更为紧迫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艰巨任务。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一个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就必须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部分人生活还比较困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

  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利益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既可以是日常生活问题,也可以是整个国家建设的宏观战略问题。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执政党只有首先把国家治理好,保证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迅速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实现最大的利益。从这层意义上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把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归结为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的一次认识上的深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

  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80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每一步都是把发展生产力的阶段性目标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阶段性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说到底是因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实践说明,一个政党或一个政权能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根本还在于人民群众能不能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生活水平能否得到不断提高。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对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大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农民增收和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等,都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这些既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点和要求,也反映了我们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的人学理念,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就是我们党在新世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

  

篇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近年来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把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作为主题准确定位结合全区经济运行特点重点实施了支持开发区建设小寨商圈开发改造和鱼化工业园建设等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业规模巩固和加强工业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扩大了投资规模激发了消费潜力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截止xx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399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854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的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既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思路的重大突破,也为我们做好基层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把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作为主题,准确定位,结合全区经济运行特点,重点实施了支持开发区建设、小寨商圈开发改造和鱼化工业园建设等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业规模,巩固和加强工业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扩大了投资规模,激发了消费潜力,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截止XX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3.99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8.54%;财政总收入达到71.1亿元,创历史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1.86亿元,同比增长26.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9762元和7948元,五项指标稳居全省第一,其它指标均居全省、全市前列。连

  续六年获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综合考评一等奖,连续三年居全省“五强区”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陕西经济强区。随着经济强区的逐步建成,如何把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和对雁塔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如何在更高层次上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一、区社会建设发展现状区始终把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构建和谐雁塔的重中之重来抓,近三年在改善民生方面累计投入17.36亿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61.4%,有力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一是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先后投入6323万元,对110所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新建改造,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和省级“普实”复查验收。实施城乡教育免费政策,共为22.95万人次减免各种费用3861.65万元。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大力实施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109个村卫生室达到省级标准,82个村达到省级甲等标准。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全区80%的社区硬件设施达到了国家新标准,在全省率先将社区办公经费提高到3万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公里,解决了

  13个村、2.2万群众的饮水问题,完成了15个村的排水设施建设和102个村级信息化服务点,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

  通公交和农村饮水安全达标,成为全市首个“农村信息化区”。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向10个村、28个社区配发文体器材,安装活动设施。二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XX年全区享受城乡低保的群众达到1.65万余人,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深入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将完成农转居的人口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截止XX年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22.04万人。XX年,在市上未将纳入新合疗范围的情况下,由区财政先行投入390万元,在辖区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两年来,通过提高报销额度、在全省率先实行双向转诊等一系列措施,全区参合率已达到了99.94%,为全市之最。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XX年,综合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后,将危房改造补助标准从5000元提高到10000元,全面消除了辖区农村危漏房屋,为实施十年的“广厦工程”画上了圆满句号。三是就业工作全面加强。XX年,在丈八东路建成全市最大的人力资源市场和服务中心,近两年来,已有11.2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通过这一平台获得了新的工作岗位。建成就业培训和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提高了就业服务能力。将全区农业人口纳入城市就业体系,整合区级劳动技能培训资源,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仅XX年就培训农民28362人,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7631人。将公益岗位享受人群扩展到登记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全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4358个,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四是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坚持把稳定工作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投资100余万元,建成全省最大、设施最好的信访接待中心。完善信访基层调解和基层矛盾排查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注重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因素。多方筹资73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技防设施建设,建成全省首家智能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区主要交通干线、重点要害部位、治安复杂地区24小时全天候电子监控,中央、省、市领导先后对我区技防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给予了充分肯定。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集中整治,进一步加强监管,辖区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为了进一步掌握市民群众对社会建设的新期待、新要求,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积极深入街办、社区、驻地单位进行调研,广泛开展“三问、三体”及“听政声、察民意、献良策”活动,召开驻地单位、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广泛征集市民对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建议。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前,我区的社会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加强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由于社会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目

  前我区部分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认为经济建设抓好了一切都上去了,社会建设自然就加强了,还存在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对改善民生重视不够的问题。二是我区社会建设的投入滞后于经济发展。虽然纵向比较,近几年,我区在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建设力度很大、投入增长很快,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总量还不大,社会建设的速度还不快,质量还不高,还没有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三是市民生活中不方便、不丰富、不安全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我区的社会建设仍然处在比较低的层次,市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方便、不丰富、不安全的问题仍然存在。不方便主要表现为: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缺少必要的商贸、医疗设施,全区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布局不合理,市民群众买菜难,购物不方便,无法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和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不丰富主要表现为:文体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特别是社区、农村文体设施没有实现全覆盖,驻地单位虽然有一些大的文化体育场馆设施,但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群众文化活动不够丰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市民在就业、救助方面享受的公共服务还不丰富;不安全主要表现为:由于区域城市化快速推进导致的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小商小贩数量激增,饮食用药方

  面安全隐患多,个别部位治安环境复杂,见警率不高,XX年,市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仅为89.01%,在全市13个区县中排第十,名次靠后。由于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阶段,区域社情复杂,基层新老问题相互交织,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二、加强社会建设对加快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加强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中、省、市要求的重要工作。我们党历来重视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做出了明确要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按照中央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民生八大工程,有力促进了我省社会建设的大发展、大跨越。今年,市委、市政府站在全新的发展起点上,又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国际化大都市对城市的道路交通、环境保护以及市民的教育、生活水平、人均住房、寿命等方面都有具体标准,这就要求全市要加强社会建设,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我们要实现“确保全省排头兵位置,力争进入全国

  先进行列”的目标,就必须贯彻好这一系列要求,加快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辖区群众。加强社会建设是雁塔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在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情况下,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这对我们基层的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发展空间相对狭小的内陆城区,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在扩大内需,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上做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实施市民增收工程,建立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打造平台,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可以说,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雁塔市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现代化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发展任务、发展模式呈现阶段性的特征。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解决温饱问题和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物质生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主要

  任务,这一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经济发展优先于社会发展。在进入发展中期阶段,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温饱问题和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初步解决和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就会越来越迫切。随着经济强区的建成,我区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市民群众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XX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活动中,我们征集到来自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700余条,其中有37%是民生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对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愿望已经很强烈。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提高对社会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快创先争优步伐,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三、加快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让市民生活的更丰富、更方便、更安全中央、省、市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的实际以及广大市民的迫切愿望,成为我区建成经济强区之后转变工作重点的直接动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成为我们工作转变的最终方向。我们将全

  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两轮驱动战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另一方面,进一步将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力保障的重点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倾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辖区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丰富、更安全。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切入点,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构筑畅通便捷的出行环境。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的综合规划,完善城市路网系统,构筑以公共巴士和城市地铁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现代交通体系,为市民提供安全、准时、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配合市级部门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完成地铁二号线站点的拆迁工作,为按期通车做好保障,提前介入地铁三号线站点拆迁,积极创造良好的开工条件。实施西三环周边道路和后村西路等7条道路建设,将东仪路、电子正街向南延伸,加快电子一路—电子正街交叉口等易拥堵路段改造,着力解决城市进出通道和卡口路段交通拥挤现象。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方针,配合市政部门加强“公交港湾”建设,科学规划公交线路,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增加线路和班次密度。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和运营管理,挖掘潜力,改设增设停车位,积极开发

  建设立体式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场,努力缓解“停车难”。——构筑舒适方便的购物环境。以提高商贸服务能力,方便辖区群众为目的,不断加大小寨商圈开发改造推进力度,强化服务协调,加强督促指导,推进商圈内35个项目加快建设。加大协调力度,启动纬二街十字东南部、吉祥十字等整片区域开发,加快军人服务社改造一期工程建设。加快特色街区改造,年内建成2条特色街,新启动2条特色街建设。扩展和延伸城市旧街区改造范围,加快西影路、太白路的改造步伐,形成多个区域商业服务业板块,全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档次和水平,为市民打造出全新的购物环境。完善以街道、社区为基础的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新建50个以上社区小型菜场和便利店,两年建成100个,着力发展村级商业,培育1个商业中心,打造3条商业街,新建100个商业网点,形成覆盖全区的便民购物网络,着力构筑半小时生活服务圈,解决辖区群众不同层次日常购物需求。——构筑及时高效的就医环境。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一体的新型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相结合,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主体的家庭责任医师制度,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与居委会签约率达到100%,使辖区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方便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城乡医疗机构结对共建,进

  一步完善城乡医师循环交流机制,使全区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个甲级卫生室。加快发展卫生事业,逐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标准,在全区免费实施儿童预防接种、居民健康建档、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等9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群众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农合定点医院范围,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全面落实各项控费措施和惠民政策,有力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让城乡居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构筑优质便民的就学环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成田家湾小学灾后重建工程和城南中学新校址主体建设,对20所薄弱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完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院校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应助尽助”,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充分发挥名校作用,开展对口支教,加大交流力度,用两年左右时间,使区属中、小学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创建1所省级标准化高中、2所省级文明校园、3所市级文明校园、5所省级规范化学校。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加固和改造任务。启动新一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程,整合公共教育资源,合理优化学校布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建设区属公办幼儿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成区职教中心建设,

  不断扩大职校招生规模。——构筑高效快捷的科技服务环境。紧紧抓住西安建设科技资源统筹改革示范基地的机遇,以方便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目的,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中介服务社会化,积极筹划,争取在我区建立技术交易市场,探索推进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全力打造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平台,为加快科技型企业成长和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成雁塔花卉科研开发基地建设,加大高端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引导和促进农业经营者培育、生产能够占领国内高端市场的农产品。以活跃文化生活为核心,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丰富。——加快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认真编制和实施全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规划,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有效提高公共文体设施开放率和利用率。积极启动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加快社区文体活动室、百姓书社、健身路径等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建设,将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支持开发区建设相结合,加大推进力度,逐步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引导和鼓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健身设施,不断增加和拓展城区内居民就近休闲健身场地,在社区和乡村努力构筑15分钟文化休闲娱乐圈。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充分发挥雁塔西路艺术街区的带动作用,规划专属区域,为群众文化交流、艺术行为展示、艺术作品交易搭建新的平台。——不断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利用辖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惠民”多种活动,举办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30次以上,组织各种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推进市民体质监测,开展电影定期巡映活动。深入推进“幸福生活天天游”活动,区财政列资100万元补贴专款,从今年4月底开始,分期分批组织辖区5万群众游览高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等城市新区及周边景区,丰富市民生活,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提升城市休闲娱乐功能。以打造宜居城区、丰富市民生活为目的,不断深化景观街区建设工作,对南二环、长安南路等4条主干道重要节点实施点亮工程,配合市政府完成长安路、小寨东西路等城市主干道的线缆落地,拆除90块大型户外广告和22万平方米乱搭乱建,巩固提升主干街区景观建设成果,促进长效管理,全面实施三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打造新的城市绿化景观带。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化模范区,加大三年植绿大行动第二轮绿化工作力度,抓好城市道路、园区、项目周边等区域的绿化,实施10个立

  体绿化工程,新增8个绿地广场,使全区园林式单位达到60%以上,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实施精品工程,把园林绿化和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增强绿化景观效果,构筑点线面相结合、城乡各具特色的绿化系统,彰显西安历史文化名城魅力,进一步扩展市民休闲娱乐空间。——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坚持“富民优先”方针,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继续做好创业免费培训指导、信息服务和项目援助工作,进一步加大农民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农民创业贷款反担保机制,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不少于700万元,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加大就业培训工作力度,使培训层次多元化,提高中、低技能群体的就业技能。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稳定和扩大就业渠道。建成标准化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和劳务派遣基地,完成人力资源市场三级信息化网络建设,积极组织面向大学毕业生和下岗工人的校企对接、企业招聘周、公益岗位就业等活动,保持无零就业家庭的标准不变,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农民就业,免费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技能鉴定等公共就业服务,全年培训农民2万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引导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督促检查,严格执行《劳动法》及其

  相关法律规定,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完善提升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提高保障水平,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切实做好城乡低保、医疗、教育等各类救助、资助工作,加快推进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力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适时启动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投入910万元,在全省率先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将农村低保补助标准从去年的人均每月72.85元提高到230元,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村低收入群体。巩固提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帮助低保对象和特困职工家庭等困难群体全部参加相应的医疗保险,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全面推行新农合门诊统筹制度,提高补偿比例,使农民受益率从7%提高到50%,家庭受益率达到80%。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强化临时救助资金筹措,形成社会救助长效运行机制。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扩大慈善资金来源和规模,提高对城乡困难群体救助的覆盖面和救助水平。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对低保对象以外的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残疾儿童参照低保标准全额给予生活救助。——全面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新建2个街道社区服

  务中心,完成15个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扩建,使全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城市社区的硬件设施基本达到国家标准。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政府扶持,积极引导社会各类组织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进一步加强社区商品配送、家政服务、残疾人日托、养老服务等各项便民服务工作,创建更多的全国商业示范社区,建成2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以打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为重点,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安全。——着力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创模步伐,编制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技术的研发、生产、推广,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加大工程减排力度,重点抓好雁东热力公司、明德门供热站等5家单位的脱硫改造工程和西安外事学院、凯华学院等2家单位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10吨和20吨。加大锅炉拆改和扬尘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全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考核标准。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对皂河沿岸单位的监管工作,解决污水直排问题,改善皂河水质,确保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空气、喝放心水、吃无污染的食物。——加快实施安居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供应

  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由低保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正确界定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在控制最低保障面积的基础上,优化经济适用住房的户型结构。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的原则,加快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引导社会资金建设适合新就业人员租住的租赁型住房。——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建立健全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大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建设农产品检测中心,加强农产品检测。加强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努力消除假冒伪劣药品和食品安全隐患。大力推进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严格公共场所、城乡环境、食品药品和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积极实施放心馒头工程,建设122家放心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点,建成等驾坡放心主食加工配送中心。进一步推进放心粮油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不断扩大供应网络,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大对非法行医、无证照粮油经营点的整顿、取缔力度,确保群众就医用餐安全。——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快社会治安人防技防体系建设,在全区主干道社会面68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增770个探头,在社区、农村新增1000个摄像头,实现辖区道路、

  社区、农村电子监控全覆盖。加强对技防设施的管理,使其正常发挥作用。增加群防巡逻力量,提高见警率。继续对“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对治安和刑事案件多发的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开展商场、市场和城中村等区域的专项治安行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校园安保工作,投资200万元,为全区所有公办中小学安装监控设施,购置警用装备,配备安保人员,探索建立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信访基层基础工作,以信息收集、分析研判、矛盾化解为重点,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力量,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活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切实消除不稳定因素。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完善与开发区的信访维稳配合机制和社会面的稳控机制,进一步落实区、街、村三级信访稳定责任,切实增强基层干部责任心,下功夫解决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安全监管,创新管理手段,加强安全监管和应急网络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促进辖区更加和谐稳定。——积极建设诚信社会。以政务诚信为先导,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政府服务承诺制和行政问责制,探索完善政府部门负责人重大责任追究内部处罚、公开致歉、引咎辞职等办法,加大行政责任追究力度,

  强化政府部门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推动各类企业主动信守承诺、诚实纳税、守法经营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进强化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争做诚实守信、守法文明的社会公民。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是一项事关区长远发展的关键工作,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夯实责任,扎实推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南城,为陕西建设西部强省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多做贡献。

  

  

篇十一: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一)食品从短缺到富足,营养结构不断改善

  民以食为天,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60年来,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品种逐步丰富、数量快速增加、营养结构不断改善。

  建国初期,农村居民生活还较贫困。到改革开放前,虽有很大改善,但食物仍然匮乏,人们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人均仅为78.6元,主要消费的是自家产粮食。改革开放以来,不但能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今天,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村的物质生活更是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食品消费开始多样化,食物结构逐步优化,吃好、吃精,注重营养、追求方便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肉、禽、蛋、鱼、虾、食糖等副食品消费量逐年增加。2008年农村居民食品支出人均1599元,比2000年增长了94.8%,年均增长8.7%。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食品中,粮食从2000年人均消费250公斤下降到2008年的199公斤;蔬菜从2000年人均消费107公斤下降到2008年的100公斤;食用油从2000年人均消费7公斤下降到2008年的6公斤;与此同时,家禽从2000年人均消费2.8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4.4公斤,增长55.2%;蛋类从2000年人均消费4.8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5.4公斤,增长了13.9%;水产品从2000年人均消费3.9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5.2公斤,增长了33.9%;奶及奶制品从2000年人均消费1.1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3.4公斤,增长了2.1倍;瓜果从2000年人均消费18.3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4公斤,增长了5.8%。

  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主要是以粮食为主的“主食型”,品种相对单调。1956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2元,其中粮食支出52.0元,占食品

  消费的42.6%;肉禽蛋水产支出21.8元,占17.9%;烟酒茶支出8.2元,占6.7%。改革开放后,食品消费逐渐向营养较为齐全的“副食型”转变,过去市场供应紧缺的肉禽蛋、水产、瓜果、蔬菜、奶及奶制品等副食品大幅度增加。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4260元,其中粮食支出328元,占食品消费的7.7%,比1956年减少34.9个百分点;肉禽蛋水产支出1269元,占29.8%,增加11.9个百分点;烟酒茶支出433元,占10.2%,增加3.5个百分点;糕点、奶及奶制品支出273元,占食品消费的6.4%,比1963年增加2.7个百分点。食品消费质量也随之提高,营养结构不断改善,碳水化合物所占比重逐渐减少,动物蛋白摄入增多。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56年的174千克下降至2007年的77.6千克,下降了55.4%。猪肉、牛羊肉消费从1956年人均5.8千克和1.6千克上升至2008年的19.3千克和3.4千克,分别增长2.3倍和1.1倍;禽蛋及水产品消费也从1956年的人均12.5千克上升至2008年的18.7千克,增长49.6%。其他食品如鲜菜、鲜瓜果、糕点、奶及奶制品等也有大幅增长。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在外用餐次数明显增多,消费额迅速增加,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也越来越大。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就餐支出已达到878元,比1990年增长14.8倍,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为20.6%,比1990年增加了12.7个百分点;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为64元,2008年增加到209元,增加145元,增长2.3倍,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从7.8%增长到13.1%。

  (二)衣着消费实现成衣化、时尚化

  改革开放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城乡居民穿着状态的真实写照,城乡居民衣着消费以购买衣料制作服装为主。1956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33.1元,其中成衣消费仅占衣着消费比重的0.3%;1954年农村居

  民人均衣着消费8元。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衣着需求发生了三个转变,即从“穿暧”向“穿美”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从“请裁缝做衣”到“上商场购衣”转变。同时,人们的穿着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服装的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成衣化倾向也成为衣着消费的主流。农村居民人均购买各种服装支出由1983年不足6元增加到2008年的142元,增长23.9倍,购买各种服装数量由人均0.7件增加到2.7件,增长2.9倍。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166元,其中用于购买成衣的支出为839元,占衣着消费的72.0%,人均购买成衣7.7件,比1978年增长1.5倍,比1957年增长整整10倍。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三)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改善

  1.城镇居民从无房、租房向有房、住好房转变

  解放前,城镇居民每一间瓦房或土房住3-5人的户占到总户数的70%多,而且房租贵得惊人。建国后,绝大部分城镇居民的住房是租赁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只有少数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1956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4.3平米。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注重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加大了民用住宅建设的投资力度,近年来更是通过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来千方百计解决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大量住宅建成使用,使许多居民家庭告别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统计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城镇人均使用面积增加到23.0平方米,比1985年的8.6平方米增长1.7倍。

  与此同时,住房市场化改革使得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拥有率大幅提高,2008年自有住房拥有率达87.8%,比1983年提高了78.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大幅改善,截至2008年末,有4.5%的城镇居民家庭住上了单栋住宅;83.0%的城镇居民家庭住在单元房中;仅有12.5%的家庭还住在筒子楼及平房中。住房设施的改善更为明显,2008年,住房内有独用自来水的家庭达98.4%,比1983年提高35.0个百分点;有厕所浴室的家庭为79.1%,比1983年提高72.3个百分点;有空调设备或暖气的家庭为62.9%,比1983年提高46.8个百分点。大部分居民家庭的厨房摆脱了烟熏火燎,用上了快捷清洁的炊用燃料。改革开放之初,58.7%的家庭以煤为主要燃料;到了2008年,87.3%的家庭使用管道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家庭比重降到了8.3%。广大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长足改善。

  2.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居住状况变化极大,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为678.8元,比1978年增加666.9元,增长55.8倍,年均增长14.4%。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2.4平方米,增长3.0倍。其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占87.3%,比1981年的48.6%提高了38.7个百分点。

  在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居住条件有了极大改善。2008年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农户占17.5%,比200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无厕所的农户占7.4%,比2000年减少6.3个百分点;使用清洁燃油、燃气、电和沼气等的农户占28.6%,比2000年提高21.2个百分点;饮用自来水的农户占43.2%,比200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而饮用浅井水、江河湖泊塘等非卫生水的农户占24.4%,比2000年减少10.9个百分点;有42.4%的农户住宅外有水泥或柏油状

  路面,比2004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住宅外为土路等非硬质路面的农户占34.5%,比2004年减少了15.9个百分点。

  (四)家庭耐用消费品越来越现代化、高档化

  城乡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改革前人们追求的“三转一响”的“老四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已经成为家庭的普通消费品,有的如缝纫机甚至逐渐淡出居民消费的历史舞台;而改革初期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也已经成为居民家庭普遍拥有的耐用消费品。200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彩电拥有量已达到133台,洗衣机、电冰箱的拥有量也分别达到了94.7和93.6台,录音机早已被组合音响等中高档影音耐用品取代;每百户农村居民彩电拥有量已达到99.2台,洗衣机、电冰箱的拥有量也分别达到了49.1和30.2台。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家庭设备的更新和升级更是如火如荼,空调、家用电脑、家用汽车、移动电话等电气化、现代化的新的消费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并迅速发展壮大。1986年,每千户城镇居民才拥有1.3台空调器,而2008年平均每户城镇居民就拥有1台空调器;200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电脑59.3台、家用汽车8.8辆、移动电话172部,分别比1997年增长21.8倍、45.3倍和100.2倍。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拥有摩托车52辆,比2000年增加31辆,增长1.4倍;电话机67部,增加41部,增长1.5倍;移动电话96部,增加92部,增长21.3倍;空调10台,增加9台,增长6.4倍;家用计算机5.4台,增加4.9台,增长10.4倍。

  (五)交通工具快速更新,出行更加快捷

  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出行主要使用的是公交车、铁路、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交通支出占消费比重很低。1957年,城镇居民用于交通的支出为5.3

  元,仅占消费支出的2.4%。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交流和沟通成为城镇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交通消费在消费支出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消费804元,比1957年增长150.7倍,占消费支出比重的7.2%,比1957年上升4.8个百分点。传统的交通通信方式已不能满足城镇居民越来越迫切的出行和沟通需求,人们追求更加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方式。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是出行的唯一选择,家用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已经进入普通家庭,2008年城镇居民用于购买、使用家庭交通工具的支出为466元,占所有交通费用的58.0%,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8.8辆,比1997年增长45.3倍。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人力板车,乡村间基本都是土路。经过30年的发展建设,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8年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12.5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近4倍,农村公路路网已经延伸到高原、山区,延伸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老区,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88.7%。随着农村居民与外界的交流日益扩大,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迅速进入农村居民家庭,交通和通讯支出也快速增长。2008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52.5辆,比1997年增长3.8倍;购买交通工具支出人均90元,比上年增加10元,增长12.7%;交通客运费支出人均56元,比上年增加1元,增长2.2%。

  (六)文化精神生活日益充实

  旅游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新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特别是五天工作日的实行,以及从1998年开始增加的“五一”、“十一”长假,居民外出旅游越来越成为度假的首选方式。从短途的城市周边游,周末的国内游,到长假的国内游、出境游;旅游方式也从简单的跟团游逐步发展

  到自助游。城乡居民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增长,旅游人次数不断攀升。2008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7.12亿人次,比1994年增长2.3倍;人均旅游花费达511.0元,比1994年增长1.6倍。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居民的喜爱和推崇,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

  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娱乐方式趋于多样化。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断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文娱类消费日益受到居民的青睐。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已从过去简单的“在家看电视,出门看电影”的单调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茶楼、酒吧、咖啡屋、书屋、度假村等多种休闲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的闲暇生活更加丰富。此外,随着运动场所的不断增加,随处可见的社区健身一角,各大体育馆、游泳馆,各种健身房、瑜伽练功馆,都成了人们热衷的锻炼场所。居民家庭的教育投资理念也不断增强,无论是成人工作之余的充电,还是子女的课外兴趣班,居民的教育支出大幅增长。据统计,1981年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支出仅10.1元,2008年达314.5元,年均增长13.6%;198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支出35.8元,2008年达1358.3元,年均增长14.4%。

  

  

篇十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是继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论断之后的又一新论断,是开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逻辑起点,是推动新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指南,对当代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标签:生活质量;中国共产党;核心;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是继党的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论断之后的又一新论断,这一论断是确定新时期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对当代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常,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在经过建国60多年的发展后已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就是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重新概括。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推动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那何为美好生活需要呢?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既有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求’,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做主等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即更多地強调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一般来讲,生活质量是衡量人们生活品质优劣的一个量度,它是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政策发展的一种结果。生活质量一般是基于物质需求基础之上,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状态。拓展开来,生活质量可以理解为: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而且包括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和环境层面的内容。

  一、从物质层面讲,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继续完善人们的物质需求

  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一直以来都是党的重要奋斗目标,在以前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中都有相关的表述,十九大继续书写着这一目标,并从衣食住行方面对人们的物质需求进行了新阐述。具体到食品、粮食方面,报告指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住房方面,报告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断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我们党正是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结论。可以说,这些阐述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且也体现对党对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视。

  二、从政治层面讲,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

  不断提高政治参与度,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公民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当代,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的多元诉求也越来越强烈,人们的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十九大提出的不断完善人民的政治参与制度,切实保证人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力也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三、从文化层面讲,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食粮

  报告中提出要不断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报告中指出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同时还要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观念;在繁荣文艺方面,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通过这些举措理念的引导,将使更多的人树立真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从而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丰富和充实精神世界,提高道德素养,使人们精神世界有寄托、不空虚。

  四、从社会层面讲,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党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目标。报告中提出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体来说,就要做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治安良好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等。

  针对教育问题,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针对贫富分化问题,报告指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随着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必将在继续发展的进程中得到有效缓解,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将得到有效提升,人们生活的尊严将得到有效维护。

  五、从环境层面讲,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断改善和提升人们的生存环境

  改善生存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

  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们生存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提出要构建治理有效,秩序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生态环境方面,报告指出要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规制度,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并持续实施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治与管控行动。通过这些举措,将为人们生存提供一个山清水秀天蓝的生态环境。

  在社会环境方面,报告指出要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这些举措将对人们生存构建一个治理有效、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使人们在获得幸福感的同时也获得满满的安全感。

  

篇十三: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1.多选一般来说,收入分配分为哪几个阶段?()

  A初次分配B再次分配C第三次分配D第四次分配2.单选2018年第()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减贫决议将中国倡导的“精确扶贫”理念与实践写入其中。

  A71B72C73D743.单选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A显著增大B显著缩小C增大D稳定4.单选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显著扩大。

  A高收入群体B中等收入群体C低收入群体D中低收入群体5.多选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将建成()、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将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将显著增强。

  A文化强国B教育强国C人才强国D体育强国6.多选“十三五”时期,我国民生事业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A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B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C多层次公共服务

  体系基本建成D脱贫攻坚任重道远7.单选“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A正确B错误8.单选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

  A正确B错误9.单选“十三五”时期,在生活层面,我国为绝对贫困人口提供了较为健全的生活保障。

  A正确B错误

  

  

篇十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韩磊潘博

  摘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往往都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

  展为主要依据。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的发展重点就是要围绕惠及13亿人民,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来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围绕以人为本来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就是生活质量,或者叫生活品质。

  关键词:社会发展、生活质量、以人为本正文:人们的生活质量既与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关,也与对生活的主

  观满意程度有关。生活质量的评价,也必须从社会生活的供给与人们生活需求两方面进行评估,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生活质量从根本上将取决于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从而把生活质量推向更新、更高的层次。个体生活质量是个体对身心健康状况的感觉,对生活的满意感和对社会的反馈性行为。个人层面的生活质量主要有:收入、健康、家庭关系、邻居关系、工作、娱乐、休闲等等。由于每个个体的生活目标、价值观念、文化背景以及对同一事物的心理感受不一样,由此决定了个体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各不相同。但是,个体生活质量也具有共性的一面,例如,每个人都普遍追求更舒适的生活条件、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等等。

  个体生活质量的改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生活质量的改善其实是个体、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群体生活质量是一个群体生活质量的平均水平。群体既可以是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集合体,如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也可以是生活在某一行政区域内的集合体,如社区居民、城市居民、国家公民等,例如,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等。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就必须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一个更为深入实在的把握。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收入差距的出现,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便凸显出来,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的差异也表现出来。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社会公平,是有差距的公平,是各阶层共生、共依、共赢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公平。在承认差距的和谐下,各收入阶层人民都能共享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成果,都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发展,也要关注他们本人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要关注个体和不同群体的主观感受。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就是要了解他们的主观感受。不仅要了解社会困难群众的主观感受,也要了解其他社会阶层的主观感受。

  结语:提高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的主题、社会和谐的基矗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应当重视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以增强社会和谐的动力与活力。现阶段强调提高生活质量,既不是脱离实际的幻想,也不是过度福利化倾向,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以生活质量为导向实现社会发展》周长城、张锋。

  

  

篇十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生活品质健康生活倡议书

  提高生活品质健康生活倡议书篇1俊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使全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健康技能不断普及、健康行动不断推广,浦江镇结合以清洁环境、除害防病、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第31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暨第二十九届健康教育周,向全镇居民发出倡议:

  一、弘扬健康文化父母的世界很小,只装满了我们。我们的世界很大,常忽略了他们。他们经常忘了我们已经长大,就像我们经常忘了他们,已经渐渐白发。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们如生命。愿天下所有的父亲,父亲节日快乐、健康长寿!1、树立健康意识,我的健康我做主。2、学习和传播科学、健康的理念与知识。3、重视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关注和维护他人健康。二、建设健康环境1、从我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2、参与环境整治,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身体疾病。3、邻里之间尊老爱幼、宽容友善、互助和谐。三、共享健康生活1、从我做起三减:减盐、减油、减糖。2、力争实现三健: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3、保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让我们携手共进,人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个个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魄!xxx日期提高生活品质健康生活倡议书篇2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为改善我市空气质量,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要打一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令,制定出台《xx市20xx20xx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全市zd综治战线作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力量,在打好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硬仗中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因此,我们要在全市zd综治战线开展以绿色出行、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领导干部带头、党员带头,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充分发挥zd综治工作职能,积极参与到行动中,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遵守、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做在先、走在前,自觉做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宣传者、践行者和监督者,共建美丽xx、同享碧水蓝天。为此,我们向全市zd综治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发出倡议:一、自觉做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宣传者。低碳生活无处不在,绿色出行就在身边,健康生活人人能做。希望大家牢固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大力倡导健康、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践行低碳出行,并积极向身边人宣传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意义和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参与

  进。要充分发挥法律知识特长,积极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宣传绿色生活知识,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生态宜居xx汇聚正能量,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的城市道路更畅通、生活环境更美好。

  二、自觉做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践行者。坚持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出行理念,上下班尽可能采取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车、步行,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充分发挥综治工作力量综合、手段综合的优势,多深入一线、多深入现场化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出现的矛盾纠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发动和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干部职工走出机关、走上街头,开展清扫、清洁、清运、清理、清除五清活动,自觉做到垃圾分类存放、分类处理,不乱丢乱放乱堆,不制造扬尘,不损毁树木草坪,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自觉做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监督者。要充分发挥全市网格长的`作用,检点污染,及时发现、收集、上报、处置涉及大气污染的信息,最大限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积极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献计献策,主动关心、配合、支持环保工作。要关注身边大气污染事,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措施。让我们携起手,形成人人重视环境、人人治理环境、人人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绿色出行一小步,健康明一大步。让我们立即行动起,积极参与到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活动中,让生活环境更美好,城市交通更顺畅,

  个人身体更健康,把xx建设成为我们的美丽家园!提高生活品质健康生活倡议书篇3生命在于运动,幸福源于健康。

  为响应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三减三健工作的号召,我们倡议在全县开展三减三健活动,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倡导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远离亚健康。为此,特向全县人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倡导健康生活,从我做起三减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基础。培养清淡饮食习惯,从我做起,动员家人或身边的人逐步减少糖、盐、油的摄入量,烹饪菜肴少放5%10%盐量,少吃榨菜咸菜和酱制食物,不吃或少吃添加了重盐的加工食品和罐头食品;科学用油,控制总量,搭配多种植物油,选择合理的烹饪方法,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烹调菜肴少放糖。二、全民参与健身,力争实现三健定期检查口腔,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合理搭配膳食结构,规律用餐,保持营养平衡;减少久坐时间,保护颈椎腰椎;每天行走8000步、坚持锻炼一小时;学会一项运动、参与一项运动、喜爱一项运动;倡导体育生活化、健身经常化的理念,把体育锻炼作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一种时尚追求。三、全民行动起来,唱响三减三健提升科学膳食服务水平,源头上做好三减;强化预防保健,为全县人民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健康检查,组织保健知识讲座;建立全民

  健康档案;俊康源自生活细节,运动贵在每天坚持,三减三健更需要全民参与

  其中,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摒弃不良习惯,为

  健康生活方式代言,人人参与三减,努力实现三健,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热情、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努力工作,充分展示宁城人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宁城做出贡献!

  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20xx年6月26日

  

篇十六: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事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不仅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工作,而且以人民美好生活为落脚点实施各项工作。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建设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3090亿元,比1978年增长159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812元,比1978年增长1157倍。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15元,比1978年增长106.7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增速比2017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13元,比上年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567元和12434元,分别增长9.1%和10.8%。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2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8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三、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状况持续改善我国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农村居民为36.8%,扣除价格因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实际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2012年分别增长9.0%和11.0%,城乡常住人口比由2012年末的2.3:1下降到2.4:1。在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0.2和0.4个百分点基础上,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8.8%;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0.2和0.2个百分点。收入分配结构持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居民消费结构等均实现了明显缩小。2018年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0.2和0.5个百分点。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全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24元,比1978年增长53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66.4元提高到2016年18239元;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互联网消费、共享经济、智能服务等消费方式快速普及,居民消费更加便捷和高效。我国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末的171元增长到2016年末的307元,年均增长11.6%;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需求更加多元、更加便利,生活方式更加健康、更加便利。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16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