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9篇

时间:2022-11-20 12:00: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9篇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xx区医疗协同服务经费管理办法10附件1xx区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度重点任务分解表类别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年度计划责任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9篇,供大家参考。

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9篇

篇一: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xx区医疗协同服务经费管理办法10附件1xx区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度重点任务分解表类别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年度计划责任单位2021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卫生人才引进硕士或副高以上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新增不少于50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特聘人才引进新增不少于10柔性引进人才新增不少于8全科医生数新增不少于20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011青年后备人才新增不少于30区社会事业局分层分类培养体系构建卫生领军人才每年选拔1重点人才每年选拔4青年后备人才每年选拔6基层骨干人才每年选拔3012类别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年度计划责任单位2021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开展导师制培训以及面上培训完成导师制培训不少于8名面上培训200人次

  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要求,紧扣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人民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等目标,不断优化区域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及服务能力配置,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区内居民健康与就医需求,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到2023年底,围绕居民健康需求,以区属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多元化协同服务为特征的区域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在较好满足区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需求的基础上,各区属公立医疗机构能够提供一定的特色专科服务。同时,以医联体为平台,家庭医生团队通过网格化形式为居民提供全过程、连续性的医防融合与健康管理服务,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机制在区内初步建立。具体表现为:1.患者满意度和慢病协同服务签约居民满意度均达到90%;2.平均预期寿命达到全市平均;3.医联体内的双向转诊畅通,双向转诊患者年均增长20%;4.患者区内住院率达到50%以上;

  —1—

  5.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8名;6.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0名。二、发展重点围绕发展目标,重点推动机构管理的不断优化、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服务的显著改善,从而促进公立医疗机构服务品牌的建立,提高居民对区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一)优化管理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机构以及机构内的精细化管理,充分体现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和成长性,同时,更好地保障财政投入的有效性。(二)提升能力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医技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的质量。明确发展定位,围绕发展重点加强专科建设,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夯实科教基础,保障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三)改善服务以医联体为平台,通过实施协同服务项目促进整合型服务模式和机制的建立,打造区域卫生健康服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三、主要任务(一)人才队伍建设行动1.加大高素质卫生人才引进。在优化人才政策、提高机构吸引力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组织面向社会的科主任

  —2—

  竞聘、简化紧缺专业人才招聘程序、鼓励机构柔性引才以及医联体内临床科室人才统筹管理等,在补足重点人才短缺的同时提高人才质量、优化队伍结构。到2023年底,新增硕士或副高以上高层次卫生人才不少于150名、特聘人才不少于30名(其中市级不少于6名)、青年后备人才不少于80名(其中博士不少于20名、紧缺专业硕士不少于30名)、全科医生不少于60名、柔性引进人才不少于20名。

  2.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面向基层全科医生、临床与医技重点人才以及医院管理人才,积极拓展国内外合作渠道,重点组织开展导师制培训项目。定期选拔卫生领军人才、重点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基层骨干人才。同时,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对各机构的绩效考核,推动机构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引进各类合作并创造条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到2023年底,选拔区级卫生领军人才3名、重点人才12名、青年拔尖人才18名、基层骨干人才80名。

  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每年组织评优奖励,设立年度优秀医师、优秀护士、优秀科室主任、医技能手、突出贡献奖、优秀管理奖、人才工作奖、医联体协同服务贡献奖等奖项。定期组织评选“区级名医”,并为表现突出的人才设立“个人工作室”,以提升个人价值感和职业自豪感,同时提高居民的信任度和就医依从性。到2023年底,累计评优奖励不少于300人次,评选不少于30名“区级名医”,设立至少10个“个人工作室”。

  —3—

  (二)科教强卫行动1.加强平台建设。依托区公共卫生中心和两家综合医院建立科技创新和转化平台,整合区内各类医学创新资源,通过平台实施联合科技研发、医学实验、课题申报、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通过院校合作和基地建设,建立教学培训平台,不断强化各类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具备硕博导资格和教学职称的医务人员数量。强化科技城医院临床试验基地的内涵建设,扩大具备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质的学科类别,推进XX区人民医院临床试验基地资格认定工作。2.促进学(专)科发展。打造优势重点学(专)科,争取到2023年建成一批在省市范围内达到先进水平、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学(专)科,提高医疗机构综合竞争力。扶持重要培育学(专)科,加大对医疗需求大、服务能力薄弱专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时,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特色专科建设,针对患病率高、基层诊疗需求量大的病种,精准定位、错位发展,积极引进区内外优质专科资源,发展专科技术、培养专科人才、提升专科管理能力。3.强化科研和转化能力。鼓励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对立项项目予以适当奖励或配套经费支持。组织实施区级卫生健康科技项目计划,鼓励区内各类机构联合申报、协同创新。鼓励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聚焦新技术、新设备、新器械、新材料和新药物,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实现临床转化应用与推广。

  —4—

  到2023年底,新增获评市级以上重点学(专)科5个、市级以上基层特色科室4个,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数量增长30%。

  (三)协同服务推进行动1.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以建立协同服务机制为核心、组织实施各类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家庭医生团队对接所在辖区的社区网格和企业网格,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重点慢病协同管理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家庭病床、延伸护理等上门服务,持续拓展服务内涵、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推动全科与专科联动、签约医生与团队协同,进而实现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衔接。医联体内建立双向转诊通道与平台,建立健全转诊标准、规范健康闭环管理。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更好地满足患者术后康复、延伸护理、健康监测等需求。建立以转诊质量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转诊服务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构建有利于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的药品管理模式,实现药品使用上下联动,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联体综合医院用药相衔接。加强医联体内资源共享,不断优化医联体内临检、影像、病理、心电、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中心以及集中消毒供应中心的运行。2.加大资源统筹管理。成立区域医疗设备管理领导小组,进一步规范区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采购与使用管理,加强全过程监管,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及投入的有效性。成立区级审

  —5—

  方中心,试点开展用药处方前置点评和临床综合评价,促进安全合理用药,逐步实现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同质化管理,同时建立重点药品耗材使用的监测管理制度。试点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的统一维保,实现管理的集约化和专业化。

  3.积极整合医联体外部服务资源。以医联体为平台,围绕居民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以及医联体服务能力提升的需求,通过建立专科联盟引进优质专科服务资源,进一步加载社区、社会组织、慈善、志愿者等资源优化服务供给,不断深化整合型服务体系的内涵、提高协同服务的质量。

  到2023年底,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围绕满足签约居民健康需求的协同服务与分级诊疗机制初步形成,并建立较完善的评价体系。签约的慢病协同管理服务居民达到30000人,每年开展300张家庭病床服务,区内患者在区内住院率达到50%,医联体内双向转诊人次年均增长20%,签约居民续签率85%,签约居民满意度90%。

  (四)中医药发展行动1.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以横塘人民医院为基础建设“XX区中医医院”,形成以区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覆盖区域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2.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加大中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开展适宜中医技术。将区中医医院作为发展中医药技术

  —6—

  的研究和培训基地,积极对接吴门医派专家资源以及省内及周边知名专科、专病、专家资源,通过建立中医医联体、柔性引进专家等途径,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

  3.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基层中医药特色专科和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加强各机构中医馆建设。把中医药服务融入家医签约工作,作为健康管理的主要手段。

  到2023年底,中医类床位和执业(助理)中医医师分别增加50%;区中医医院初步建成,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完成中医馆建设,每家机构建设至少一个中医特色专科、中医诊疗量占机构诊疗总量比例达到15%以上。

  四、保障措施(一)改善组织管理加快行政职能转变,从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直接管理逐步转为行业管理,以政策和机制推动机构的精细化发展。建立专业管理平台,有效统筹各项资源,对区属公立医疗机构运行实施综合管理,不断提高运行效益。(二)强化政策支持聚焦人才队伍建设、专科与科教发展、协同机制建立、中医药发展等重点工作,明确组织实施方案,研究制订有竞争力的保障与激励政策,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

  —7—

  (三)完善薪酬体系推动落实“两个允许”重要指示,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体系。为更好地吸引高层次及紧缺人才,综合医院面向引进的临床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专科骨干、科研骨干以及重点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可实施协议工资。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合理设定绩效总量,充分体现公立医疗机构的成长性和公益性。明确各类区级及以上人才奖励、协议工资超出部分及医联体协同服务相关收入不计入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四)创新人事管理合理统筹使用区内公立医疗机构编制,倾斜重点或紧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基层卫生人才、专业卫生管理人才。面向已在各机构工作一年以上、考核合格且表现突出的备案制管理医技人才与专业管理人才,合理优化编制管理制度。获评区级以上各类人才或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入编条件。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岗位设置与聘用的相关政策。(五)落实合理投入进一步落实对基础设施建设、机构人员与运行、医疗设备、信息化、人才与专科建设、对外合作、医联体协同服务、人员激励等合理的财政投入。鼓励综合医院按不超过上年业务收入5%设立“医院发展基金”并纳入当年预算。该项基金可用于人才及科教支出,其中,人才方面主要用于市级以上各类人才项目的配套、柔性引进人才的协议费用、重点人才培养支出等。

  —8—

  (六)深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推进数据标准化与挖掘使用。以信息化建设保障各类项目的实施,推动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运行效率的提高。(七)加强绩效考核对涉及的各类资金投入项目,由区社会事业局牵头细化评价办法,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对机构的绩效考核。同时,根据评价反馈进行总结分析,不断推动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附件:1.《XX区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度重点任务分解表》

  2.《XX区卫生人才计划实施细则(修订)》3.《XX区“科教强卫”经费管理办法》4.《XX区医疗协同服务经费管理办法》

  —9—

  附件1

  XX区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度重点任务分解表

  类别

  人才队伍建设

  项目名称

  高素质卫生人才引进

  分层分类培养体系构建

  项目内容

  2021年

  年度计划2022年

  2023年

  责任单位

  硕士或副高以上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

  特聘人才引进

  柔性引进人才

  全科医生数

  青年后备人才卫生领军人才

  重点人才青年后备人才基层骨干人才

  新增不少于50名累计净增不少于100名累计净增不少于150名

  新增不少于10名(市级不少于2名)新增不少于8名

  新增不少于20名

  新增不少于30名

  累计净增不少于20名(市级不少于4名)累计净增不少于16名

  累计净增不少于40名

  累计净增不少于60名每年选拔1名每年选拔4名每年选拔6名每年选拔30名

  累计净增不少于30名(市级不少于6名)累计净增不少于20名累计净增不少于60名,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

  数达到4.0名累计净增不少于80名

  全区医疗卫生机构

  区社会事业局

  —10—

  类别

  人才队伍建设

  科教发展

  协同

  服务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2021年

  年度计划2022年

  2023年

  责任单位

  人才激励机制完善

  学(专)科发展强化科研和转

  化能力

  医联体建设

  开展导师制培训以及面上培训

  组织评优奖励评选“区级名医”设立“个人工作室”打造优势重点学

  (专)科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开

  展特色专科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实现临床转化应用与推广开展家庭病床服务

  建立双向转诊通道与平台,建立健全转诊标准、规范健康闭环管理

  完成导师制培训不少完成导师制培训不少于完成导师制培训不少于

  于8名,面上培训20017名,面上培训200人25名,面上培训200人

  人次。

  次。

  次。

  不少于100人

  累计不少于200人

  累计不少于300人

  不少于10名

  累计不少于20名

  累计不少于30名

  至少4个

  累计至少8个

  累计至少10个

  新增获评市级以上重点学(专)科3个

  —

  累计新增获评市级以上重点学(专)科5个

  新增获评市级以上基累计新增获评市级以上累计新增获评市级以上

  层特色科室1个

  基层特色科室3个

  基层特色科室4个

  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科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科

  科研成果数量增长研成果数量累计增长研成果数量累计增长

  10%。

  20%。

  30%。

  每年开展300张家庭病床服务

  医联体内双向转诊人次增长10%。专家下基层开设门诊次数增5%;远程医疗服务增

  长5%

  医联体内双向转诊人次增长15%。专家下基层开设门诊次数增8%;远程

  医疗服务增长8%

  医联体内双向转诊人次增长20%。专家下基层开设门诊次数增长10%;远

  程医疗服务增长10%

  XX区人民医院

  区社会事业局

  全区医疗卫生机构

  区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全区医疗卫生机构

  区属医疗卫生机构

  —11—

  类别

  协同

  服务

  中医药发展

  项目名称

  整合医联体外部服务资源

  家庭医生签约

  中医药服务水平

  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

  项目内容

  建立专科联盟引进优质专科服务资源,

  持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提高居民续签

  率和居民满意度

  加大中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

  建设一批基层中医药特色专科和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加强各机构中医馆建设,把中医药服务融入

  家医签约工作

  2021年

  建立1-2个专科联盟

  签约的慢病协同管理服务居民达到10000人;签约居民续签率85%,签约居民满意度90%。中医类床位和执业(助理)中医医师分别增加20%。

  筹备枫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中医诊疗量占机构诊疗总量比例达到5%以上。

  年度计划

  2022年

  建立2-3个专科联盟

  签约的慢病协同管理服务居民达到20000人;签约居民续签率85%,签约居民满意度90%。中医类床位和执业(助理)中医医师分别净增30%。

  开展枫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中医诊疗量占机构诊疗总量比例达到10%以上。

  2023年

  建立3-5个专科联盟

  签约的慢病协同管理服务居民达到30000人;签约居民续签率85%,签约居民满意度90%。医类床位和执业(助理)中医医师分别净增50%。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完成中医馆建设,每家机构建设至少一个中医特色专科、中医诊疗量占机构诊疗总量比例达到15%以上。

  责任单位

  区属医疗卫生机构

  区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全区医疗卫生机构

  区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2—

  附件2

  XX区卫生人才计划实施细则(修订)

  为贯彻落实工委、管委会《XX区关于实施“才聚XX智汇虎丘”人才引育工程的若干措施》,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更好地满足居民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的需求,根据《XX区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的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卫生人才引育工程分为人才引进、分层培养和人才激励三大类实施。第二条人才引进适用范围为XX区区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分层培养和人才激励适用范围为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第二章人才引进第三条人才引进指从XX区范围以外全职或柔性引进,分综合医院特聘人才、综合医院管理人才、基层全科人才、后备人才全职引进和卫生高层次人才、临床专家团队柔性引进。第四条综合医院特聘人才分为A、B、C、D四类,基本资格和条件如下:(一)A类特聘人才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一般不超过55周岁,特别优秀的博士生导师且具有教授教学职称者年龄放宽至58周岁。担任附属三甲医院科室副主任5年以上或其他三甲医院科主任3年以上,同时

  —13—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担任省级重点专科带头人;2.担任省级以上医学会、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委以

  上职务;3.姑苏卫生领军人才或其他相等级别人才;4.近5年主持过省部级科研课题,或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

  (前5位),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前3位),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前2位)。

  (二)B类特聘人才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副高级职称、一般不超过45周岁,特别优秀的硕士生导师且具有副教授以上教学职称者年龄放宽至50周岁。担任三甲医院科室副主任5年以上,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担任地市级重点专科带头人;2.担任地市级以上医学会、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委以上职务;3.姑苏卫生重点人才或其他相等级别人才;4.近5年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或主持地市级以上科研课题2项,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前5位),或地市级科学技术二等奖(前3位)。(三)C类特聘人才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副高级职称、一般不超过45周岁,担任三甲医院科室行政职务或医疗组组长3年以上,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担任地市级重点专科骨干;

  —14—

  2.担任地市级以上医学会委员;3.近5年主持地市级科研课题1项以上,或获得地市级科学技术三等奖(前3位),或地市级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前3位)。(四)D类特聘人才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中级职称、一般不超过40周岁,特别优秀的副高级以上职称者年龄放宽至45周岁。具有三甲医院5年以上工作经历,在某一专科技术领域具有优势或在科研学术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担任地市级重点专科骨干成员;2.担任地市级以上医学会委员;3.姑苏卫生青年拔尖人才或其他相等级别人才;4.近5年主持地市级科研课题1项以上,或获得地市级科学技术二等奖(前3位),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含一类国家级中医杂志)或国外有影响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第五条综合医院管理类人才分A、B两类,基本资格和条件如下:(一)A类管理人才具有本科学历、高级职称、一般不超过50周岁,担任三甲医院行政职能科室(医务、财务、信息化、科教、人事)副主任3年以上。(二)B类管理人才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中级职称、一般不超过45周岁,在三甲医院行政职能科室(医务)工作5年以上。第六条基层全科人才分A、B、C三类,基本资格和条件如

  —15—

  下:

  (一)A类全科人才

  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高级职称,具有全科执业资质,从

  事全科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5年以上。

  (二)B类全科人才

  具有本科学历,取得5+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和执业医

  师资格证。

  (三)C类全科人才

  具有本科学历、中级职称、一般不超过40周岁,具有全科执业

  资质,在全科岗位工作3年以上。

  第七条医疗机构后备人才分A、B、C三类,基本资格和条件

  如下:

  (一)A类后备人才

  具有全日制博士学位,不超过35周岁。

  (二)B类后备人才

  具有全日制硕士学位,不超过35周岁,所学专业纳入当年度《XX

  区卫生人才引进指南》紧缺专业目录,有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

  (三)C类后备人才

  应届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临床医学专业,取得全科医师规范化

  培训合格证后到基层医疗机构从事全科岗位工作的。

  第八条柔性人才引进分为卫生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和临床医

  学专家团队引进。鼓励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不改变人才与原单

  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以契约管理为基础,以临床指导、科研合作、

  培训咨询等形式柔性引进人才或团队。基本资格和条件如下:

  (一)卫生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

  —16—

  柔性引进卫生高层次人才资格和条件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担任地市级以上重点学(专)科带头人或市级以上学会副主委以上职务;2.高级职称,担任三甲医院行政副院长以上职务3年以上,或附属三甲医院行政职能科室主任5年以上;3.基层医疗机构柔性引进中医、康复和重点慢病相关专科的人才,条件可适当放宽为:高级职称且在某专科技术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柔性引进人才用人单位须与人才签订目标任务可量化、易考核的协议,且人才每年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时间不少于30个工作日。(二)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引进鼓励医院从境内外引进临床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能熟练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医疗技术和临床实践效果获同行认可的顶级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快速提升临床技术水平。引进团队分甲、乙两类,基本资格和条件如下:1.团队一般由1名学科带头人和至少3名核心成员组成。核心成员是指团队中承担主要临床、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引进成员,不包括引进单位为团队提供的配套人员。2.甲类团队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水平,为省级重点专科负责人或具有省级医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以上任职(含候任),其团队专科排名在全国排行中有排名或提名(参考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最新排行榜)。乙类团队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水平,为省级重点专科负责人或具有省级医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以上任职(含候任)。甲乙两类团队核心成员均需具有硕士以

  —17—

  上学位和高级职称。

  3.团队成员应保持稳定,团队带头人及其他成员每年累计在用

  人单位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20个工作日。

  4.团队须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符合我区医疗卫生发

  展需要,掌握的核心医疗技术成果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或填补国

  际、国内空白。学术水平在本领域内具有明显优势,已取得突出成

  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第九条人才引进奖励标准

  (一)综合医院特聘人才奖励:A、B、C、D类特聘人才在XX区

  内购房的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75万元、50万元购房补贴,

  自认定并完成购房手续后下一年度分5年拨付。不具备购房资格的

  分别给予100万元、75万元、50万元、30万元安家补贴,自认定后

  分5年拨付。

  (二)综合医院管理人才奖励:A、B两类管理人才分别给予30

  万元、10万元奖励,分5年拨付。

  (三)基层全科人才奖励:A、B、C三类全科人才工作地点在西

  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街道)、科技城(东渚街道)、通安镇、浒

  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分别给予40万元、30万元、15万元奖励;

  工作地点在狮山横塘街道、枫桥街道的分别给予35万元、25万元、

  10万元奖励,以上奖励分5年拨付。

  (四)医疗机构后备人才奖励:A、B、C三类后备人才分别给予

  20万元、10万元、10万元奖励。A、B类后备人才奖励分5年拨付;

  C类后备人才在3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每年拨付2万元,取得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并到岗后拨付4万元。

  —18—

  (五)卫生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待遇:按照支付给柔性人才劳动报酬的30%予以资助用人单位,单个人才每年不超过10万元,同一单位每年资助总额不超过60万元,已享受临床医学专家团队计划资助的人才不列入资助范围。

  (六)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引进待遇:引进甲类团队,给予总额不超过500万元的专项资助;引进乙类团队,给予总额不超过350万元的专项资助;各团队具体资助额度根据团队性质特点、预期目标、经费预算、专家评审意见、财政绩效评价及年度专项资金总预算等综合确定。团队补助经费根据团队工作开展需要和绩效考核情况,分5年落实到位。专项补助用于引进团队的工作开支,主要包括临床科研与技术创新、小型设备购置、人员培训、柔性引进成员的津贴等费用。第十条人才引进程序(一)综合医院特聘A、特聘B类人才认定程序如下:1.资质认定:用人单位将拟引进人才的综合材料报区社会事业局。区社会事业局根据年度人才工作计划和用人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初审,对是否纳入特聘A或特聘B类人才认定范围予以审批。2.招聘考核:按照公开招聘程序,对候选人才进行专业考核和面试。3.人才审定:人才录用到岗后,区社会事业局对人才资格条件进行复审,复审通过的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启动相关奖励政策。公示有异议的,由区社会事业局核查并提出处理意见。(二)其他全职引进人才认定程序如下:1.招聘考核:面向社会发布人才引进需求计划,组织人才引进公

  —19—

  开招聘。按照公开招聘程序,对候选人才进行专业考核和面试。2.综合评审:区社会事业局按年度工作计划发布人才评审指南,

  组织人才评审。(1)人才录用到岗后,符合条件的由各用人单位向区社会事业

  局申报。(2)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和综合评审。(3)区社会事业局结合专家评审意见,经集体研究后进行公示。

  公示无异议的,启动相关奖励政策。公示有异议的,由区社会事业局核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三)柔性引进人才和临床医学专家团队的认定。各单位根据区社会事业局发布的项目评审指南进行申报。引进人才或团队的技术和学术水平,由区社会事业局组织专家评审认定,避免同一学(专)科重复引进。

  第三章分层培养第十一条卫生人才分层培养分为领军人才、重点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基层骨干人才四个层次。引进的卫生人才全职到岗满2年后,可申报选拔培养项目。选拔培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本着鼓励创新、激发活力、宁缺勿滥的原则执行。第十二条领军人才分综合领军人才和全科领军人才两类。综合领军人才适用范围为区内综合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全科领军人才适用范围为区内基层医疗机构。(一)综合领军人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正高级职称、一般不超过55周岁,担任区级以上重点专科带头人或区级以上医学会副主委以上职务,

  —20—

  且取得过以下成绩之一:1.近5年在XX区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或有重大影响的科

  研项目,或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前3);2.近5年在XX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含

  一类国家级中医杂志)或国外有影响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其中被SCI收录2篇以上);

  3.担任市级重点学(专)科带头人;4.担任地市级医学会、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以上职务;5.对区域内本学科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二)全科领军人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高级职称、一般不超过50周岁,具有全科资质并从事全科岗位工作,担任地市级医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任家医签约团队长,所在团队重点人群签约不少于300人。近5年单位考核至少1次为优秀,获得省、市医疗主管部门相关奖励。近5年主持区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以上或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以上,主持市级以上继续教育项目1项以上。第十三条重点人才分综合重点人才和全科重点人才两类。综合重点人才适用范围为区内综合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全科重点人才适用范围为区内基层医疗机构。(一)综合重点人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高级职称、一般不超过45周岁,近5年在XX区主持过地市级以上科研项目,且取得过以下成绩之一:1.近5年在XX区取得地市级科学技术二等奖(前3);

  —21—

  2.近5年在XX区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含一类国家级中医杂志)或国外有影响的专业期刊上正式发表论著3篇以上(其中被SCI收录1篇以上);

  3.担任区级以上重点专科带头人或对本专科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4.担任区级以上医学会、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以上职务。

  (二)全科重点人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一般不超过45周岁,具有全科执业资质并从事全科岗位工作,担任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长,所在团队重点人群签约不少于300人。近5年单位考核至少1次为优秀,获得省、市医疗主管部门相关奖励。近5年主持区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以上或发表论文1篇以上或主持继续教育项目1项以上。第十四条青年拔尖人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中级职称、一般不超过40周岁,近5年主持过区级以上科研课题,且取得过以下成绩之一:1.近5年在XX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含一类国家级中医杂志)或国外有影响的专业期刊上正式发表论著3篇以上;2.担任区级以上重点专科骨干;3.担任地市级以上医学会、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4.在某专科技术领域有明显优势。第十五条基层骨干人才

  —22—

  本科以上学历、中级职称,在基层卫生技术岗位工作,其他参照省优秀基层骨干人才计划遴选标准执行。

  第十六条领军人才、重点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分别在5年培养周期内(自认定年度起计)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基层骨干人才在2年培养周期内(自认定年度起计)内给予1万元奖励。

  第十七条领军人才、重点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在5年培养周期内,可分别享受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的项目资助额度。资助项目侧重于目前卫生健康事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和重点问题,且不得与已获得的各级各类资助项目重复,禁止同一项目多头申报。

  第十八条分层培养人才和人才资助项目每两年组织一次申报和评审,申报审核流程如下:

  (一)分层培养人才和人才资助项目申报采取个人申报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形式,由各用人单位向区社会事业局申报。

  (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和综合评审。申报领军人才、重点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的,需进行答辩。

  (三)区社会事业局结合专家评审意见,经集体研究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发文确认后拨付奖励和资助。公示有异议的,由区社会事业局核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四)人才资助项目立项后,按预算先期拨付50%的启动经费。项目结束并经考察达到预期目标的,按实际支出拨付资助。5年内,单个人才申报项目原则上不超过2个。项目资助经费按规定拨付至人才所在单位,规范管理、专款专用,具体项目评审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23—

  第四章人才激励第十九条设立年度优秀医师奖、优秀护士奖、优秀管理奖、医联体协同服务贡献奖等表彰奖项,充分体现区内各类医疗卫生人才的价值,为人才创造适宜的、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环境。每年开展评优表彰及遴选,及时落实各类奖励,相应奖励不列入绩效总量。具体奖励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章考核和资金管理第二十条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主体,应认真做好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搭建发展平台,落实配套政策。引进的人才和分层培养人才须与用人单位签订不少于5年的服务协议,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业绩和经费使用等情况,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不满5年服务期离职的,奖励资金应予全额退回。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或推荐人才和项目)中如有违反规定、弄虚作假行为,或配套经费落实不到位的,取消用人单位推荐资格。第二十一条区社会事业局适时对各单位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工作进行评价,用人单位应细化工作目标,每年组织对获资助人才进行考核,评价和考核结果与拨付经费挂钩。卫生人才考核细化措施另行制定。人才在考核期内经查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解除与其签订的聘任合同,取消其享受的相关待遇和资助,追缴资助资金并按规定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一)在聘期内到岗工作时间严重不足的;(二)未能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既定工作目标与任务的;(三)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四)有学术不端行为或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

  —24—

  (五)出现违法、违纪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六)当年年度考核不合格或连续两年基本合格的。第二十二条本细则所涉及的奖励资金在区“人才开发”资金中列支。引进的人才仅认定一次,奖励以认定时的类别为最终标准。特聘人才购房补贴和安家补贴只能选择一种形式给予资助,且一经选定不得更改。分层培养人才符合条件的可申报滚动培养。区级人才认定后入选更高层次人才类别的,奖励和项目资助按照就高不重复的原则执行。第二十三条本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XX区卫生人才计划实施细则》(XXXX〔XXXX〕XX号)同时废止。文件实施前已按照原政策获得部分奖励的,仍按原政策执行。第二十四条本细则由区XXX负责解释。

  —25—

  附件3

  XX区“科教强卫”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实施“科教强卫”战略,建立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不断加强我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根据《XX市级“科教强卫”经费管理办法》和《XX区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区级“科教强卫”经费,主要用于区内医疗卫生单位在科研平台建设、重点学(专)科建设、科技创新、新技术引进和推广、教学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助和奖励。

  第二章资金来源及用途第三条经费来源:财政预算安排。第四条经费用途(一)临床医学中心、医学重点学(专)科、实验室、培训基地建设的资助。(二)科技项目资助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区社会事业局的科技项目资助、临床试验协作项目资助。

  —26—

  (三)科技成果奖励国家、省、市、区各级科学技术奖的奖励;省、市、区各级医学新技术引进的奖励。(四)人才培养XX市青年骨干人才全国导师制培训项目、区青年骨干人才全国导师制培训项目、区“科教强卫”重点培训项目。(五)其他资助实用型科技成果和基层适宜新技术项目推广和转化的资助;国家级、省级、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资助;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级行业标准制定任务的奖励。

  第三章资助和奖励标准第五条临床医学中心(一)市级临床医学中心:每个中心500万元,分5年划拨。(二)区级临床医学中心:每个中心不超过300万元,分5年划拨。重点扶持和建设市内领先、省内先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医学科技创新与应用平台。第六条重点学(专)科、实验室(一)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省级实验室:130万元,分3年划拨。(二)市级重点学科:80万元,分3年划拨。(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60万元,分3年划拨。

  —27—

  (四)市级薄弱学科建设:每个学科60万元,分3年划拨。(五)区级临床重点专科、临床薄弱专科:不超过50万元。(六)省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10万元。(七)市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5万元。以上第(一)至(三)项中用于人员奖励的金额不得超过经费总额的25%,(六)、(七)项中用于人员奖励的金额不设比例上限,(四)、(五)项不得用于人员奖励。第(五)项经费首次拨付40%,中期验收达标后拨付30%,终期验收达标后拨付30%。验收不达标的可延期一年,延期后仍不达标的不再拨付剩余经费。第(六)、(七)项经费一次性拨付。第七条XX市临床重点病种诊疗技术专项:每项30万元。重点扶持和建设临床常见疾病、重点病种的核心诊疗技术。第八条XX市重大疾病、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每项30万元。重点扶持公共卫生领域重大疾病、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第九条XX市临床试验协作项目:每项最高50万元。区内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联合国内先进医疗机构协同开展临床试验,对联合协同开展临床试验的项目给予研发经费资助。第十条科技项目(一)科技部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项目、省科技厅科技项目、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项目:区级按项目承担单位实际

  —28—

  支付项目配套资金(上限不超过实际取得上级资助的金额)的80%

  予以补贴。

  (二)XX市“科教兴卫”青年科技项目:2万元。

  (三)XX区科技项目:重点项目每项10万元,青年项目每项

  5万元,软科学研究项目每项2万元。

  以上第(二)项经费一次性拨付,第(三)项经费首次拨付

  50%,终期验收达标后拨付50%。验收不达标的可延期一年,延期

  后仍不达标的不再拨付剩余经费。

  第十一条新技术引进应用与推广:每项10万元,每年不超

  过40万元。重点支持区内专科重点技术引进与推广。

  第十二条XX市实用型科技成果和基层适宜新技术项目的推

  广和转化:

  (一)在市级医疗卫生单位推广的项目:每项2万元。

  (二)在区级医疗卫生单位推广的项目:每项1万元。

  (三)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的项目:每项0.5万元。

  第十三条教学平台

  (一)教学实习基地:自主培养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补助3.5

  万元,自主培养硕士研究生每人每年补助1.5万元。

  (二)区基层医生培训基地:每年不超过100万元。

  根据区社会事业局每年制定的基层医生培训计划,由“XX区

  基层医生培训基地”承担区内基层医生规范化培训,根据培训费

  标准按实补助。

  —29—

  (三)市全科技能实践基地:每年不超过50万元。以实际参训人数按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资助给培训基地。

  (四)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每年资助20万元。以上经费主要用于平台和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和对学员、带教老师的考核奖励。第十四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每项2万元。(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每项1万元。(三)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每项0.5万元。第十五条人才培养(一)XX市青年骨干人才全国导师制培训项目:每人每年不超过20万元。(二)XX区青年骨干人才全国导师制培训项目:每项不超过15万元。(三)区“科教强卫”重点培训项目:根据培训费标准按实使用,每年不超过80万元。主要针对管理人才培养,根据区社会事业局每年制定重点培训计划执行。第十六条科技成果奖励:(一)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80万元,一等奖60万元,二等奖40万元。(二)省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0万元,二等奖20万元,

  —30—

  三等奖10万元。(三)XX市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3万元,二等奖2万元,

  三等奖1万元。(四)省医学新技术奖:特等奖6万元,一等奖4万元,二

  等奖2万元。(五)XX市医学新技术奖:特等奖3万元,一等奖2万元,

  二等奖1万元。(六)XX区医学新技术奖:特等奖1万元,一等奖0.6万元,

  二等奖0.4万元。(七)完成国家级、省级行业标准制定任务的奖励:国家级2

  万元、省级1万元。第四章申报和审批

  第十七条区社会事业局负责受理资助和奖励申请、组织专家评审论证、“科教强卫”经费的管理使用等日常工作。每年第四季度完成本年度“科教强卫”经费使用情况的报告,提出下一年度使用计划。

  第十八条申报审批程序(一)各单位按要求填写《XX区“科教强卫”专项资金资助和奖励申请报告表》,提供需资助或奖励项目的相关证明材料和经费预算明细,于下一年度一月底前报区社会事业局。(二)区社会事业局接到申请后会同财政局,于下一年度三

  —31—

  月底前完成对申请资助、奖励项目及资金预算的审核工作。(三)对同时符合多个资助或奖励标准的项目,按就高不就

  低不重复的原则给予资助或奖励,对不同期间的同一项目不得重复资助或奖励。

  (四)经审核,对符合资助或奖励的项目,由区社会事业局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

  (五)公示无异议后报区财政局核拨经费。第五章绩效管理

  第十九条绩效管理制度。区财政局、区社会事业局建立“科教强卫”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对专项资金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

  第二十条绩效评价。区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工作,指导和核查区社会事业局开展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制定和自评价工作,对专项资金绩效实施评价和再评价。区社会事业局负责制定专项资金年度绩效目标,积极开展绩效跟踪,从资金使用效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对专项资金绩效实施自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依据之一。

  第六章资金管理与监督第二十一条“科教强卫”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受资助或奖励的单位或个人应严格按照签订的项目合同和相关要求使用经费。经费的使用应按审定的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费用支出内容和标准应符合财务制度规定,除上述明确可用于人员奖励的经费

  —32—

  外,其余不得用于人员奖励或补贴。严禁将不合理、不合规的费用报销入账。年度经费未按预算执行将按原财政途径收回。

  第二十二条建立经费使用追踪问效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助或奖励的重要依据。区社会事业局和区财政局定期对资助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接受区审计部门的审计和社会的监督。

  第二十三条对在项目申报中有弄虚作假行为、擅自改变项目资金用途或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行为的,将收回资助或奖励经费,涉及违纪的,将依法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情节严重者,将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附则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原《XX区医学卫生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XXXX〔XXXX〕XX号)同时废止。以上项目有其他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文件实施前已按原政策获得部分奖励的,仍按原政策执行。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区社会事业局和区财政局负责解释。

  —33—

  附件4

  XX区医疗协同服务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健康XX2030”规划纲要,扎实推进健康XX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依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等疾病防治工作规划的通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的通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健康市民“531”行动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推进XX市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医改办发〔2019〕5号)文件要求,同时根据《XX区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区级医疗协同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区内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协同服务项目发生费用的资助。

  第二章资金来源及用途第三条经费来源:财政预算安排。第四条经费用途:(一)对XX区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XX健康市民531倍增

  —34—

  计划”资助。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协同管理对辖区内4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协同

  管理。2.骨质疏松协同管理对辖区内男性65岁及以上,女性5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开展骨质疏松协同管理。3.儿童支气管哮喘协同管理对辖区内0-14岁常住儿童开展儿童支气管哮喘协同管理。(二)对XX区公立医疗机构开展“XX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

  资助。1.心脑血管疾病协同筛查对辖区内5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筛查。2.XX市5大救治中心创建XX科技城医院、XX区人民医院开展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

  伤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创建。(三)对XX区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开展“XX健康城市531行动”

  资助。1.对辖区内常住居民开展免费疫苗接种项目。2.对辖区内常住居民开展抑郁症、老年痴呆干预,社会心理

  健康体系建设项目。(四)对XX区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XX市慢性病防治中长

  —35—

  期规划(2018~2025年)等疾病防治工作资助。1.高血压协同管理对辖区内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开展诊断明确的原发性高血压

  协同管理。2.2型糖尿病协同管理对辖区内常住居民开展诊断明确的2型糖尿病协同管理。(五)对XX区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XX市居家和社区养老

  医疗服务资助。家庭病床协同管理。对存在中、重度生活自理能力受限,且

  合并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辖区内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开展XX区家庭病床协同服务。

  (六)对开展医联体医疗协同服务的XX区公立医疗机构资助。辖区内医联体牵头公立医院与基层公立医疗机构间开展集中临检、集中消毒供应时发生的物流。(七)其它资助:由国家、省、市级文件要求开展其它相关筛查及管理的协同服务资助。

  第三章资助标准第五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协同管理(一)量表筛查:10元/人次。(二)简易肺功能筛查:65元/人次。(三)进一步诊断:752元/组套,包括肺功能加舒张试验、

  —36—

  心超、胸部CT检查。

  (四)综合健康管理:200元/人次/年,包括每月至少开展1

  次健康随访及健康指导。

  (五)肺功能康复锻炼及评估:585元/组套,包括5次肺功

  能康复锻炼指导,2次简易肺功能评估。

  第六条骨质疏松协同管理

  (一)量表筛查:10元/人次。

  (二)超声骨密度:40元/人次。

  (三)进一步诊断:652元/组套,包括双光能X线检查、血

  沉、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25-OH-VitD3、甲状旁腺素、雌二

  醇、睾酮、尿本周蛋白检查。

  (四)综合健康管理:200元/人次/年,包括每月至少开展1

  次健康随访及健康指导。

  第七条儿童支气管哮喘协同管理

  (一)量表筛查:10元/人次。

  (二)进一步诊断:1、630元/组套(0-3岁),包括血过敏

  原检测、免疫球蛋白IgE测定;2、663元/组套(3-6岁),包括

  脉冲震荡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一氧化氮呼气试验;

  3、663元/组套(6-14岁),包括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

  舒张试验、一氧化氮呼气试验。

  (三)综合健康管理:200元/人次/年,包括每月至少开展1

  次健康随访及健康指导。

  —37—

  第八条心脑血管疾病筛查(一)初步筛查:45元/组套,包括2张量表筛查、血脂四项检查。(二)精细化筛查:331元/组套,包括心电图、尿肌酐与尿微量白蛋白比值测定、双侧颈血管超声、眼底血管照相。第九条XX市5大救治中心创建对XX科技城医院、XX区人民医院开展XX市5大中心创建,每创建成功一个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奖补资金,其中用于人员奖励金额不超过总金额的25%;第十条居民免费疫苗接种(一)适龄儿童水痘疫苗接种:105元/人次。(二)65-84岁户籍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105元/人次。(三)初中学生麻腮风疫苗接种:35.8元/人次。第十一条抑郁症干预项目(一)初步筛查:10元/人次。(二)精细化筛查:50元/人次。第十二条老年痴呆干预项目(一)初步筛查:10元/人次。(二)精细化筛查:50元/人次。第十三条社会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专家督导经费:200元/人次。

  —38—

  第十四条高血压协同管理(一)入组检查、管理评估:498元/组套,包括2次尿常规、2次血脂四项、2次空腹血糖、2次糖化血红蛋白、2次肾功能、2次电解质、心脏超声检查。(二)综合健康管理:200元/人次/年,包括每月至少开展1次健康随访及健康指导。第十五条2型糖尿病协同管理(一)入组检查、管理评估:610.5元/组套,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四项、空腹C肽、电解质、血常规、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比、眼底血管照相、周围神经病变筛查、心电图、2次糖化血红蛋白、13次空腹血糖、13次餐后血糖;(其中尿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比、眼底血管照相、心电图三个项目在心脑血管疾病检查中包含,故不予重复资助)。(二)综合健康管理:200元/人次/年,包括每月至少开展1次健康随访及健康指导。第十六条家庭病床协同管理家庭病床巡诊:200元/人次/月,包括至少每周一次的上门巡诊,同时进行健康评估及指导。第十七条医联体医疗协同服务(一)集中消毒供应由XX区人民医院提供,补贴物流100元/车次,按实结算,总额不超过10万/年。(二)集中临检分别由XX区人民医院、XX科技城医院提供,

  —39—

  补贴物流100元/车次,各不超过5万/年。第四章绩效管理

  第十八条绩效管理制度区财政局、区社会事业局建立“协同服务”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对专项资金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第十九条绩效评价区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制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制度,指导和核查区社会事业局开展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制定和自评价工作,对专项资金绩效实施评价和再评价。区社会事业局负责制定专项资金年度绩效目标,积极开展绩效跟踪,从资金使用效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对专项资金绩效实施自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依据之一。

  第五章资金管理与监督第二十条项目资金的核定和任务下达(一)区社会事业局根据任务要求,会同区财政局核定开展项目内容、资助标准的补助比例,确定年度资金预算。(二)区社会事业局根据核定内容下达工作任务至各公立医疗机构。第二十一条资金拨付与项目考核每年第一季度,区社会事业局组织对协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

  —40—

  年度考核。经考核后,根据考核结果拨付上一年度协同服务项目资金。

  第二十二条协同服务管理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的原则。接受资助单位根据项目执行计划及经费预算,预先安排资金使用,支出内容和标准应符合财务制度规定并应与项目相适应,严禁将不合理、不合规的费用报销入账。年度项目经费未按预算执行完成,剩余资金将按原财政途径返回。

  第二十三条协同服务管理专项资金在扣除项目成本支出后结余部分的50%,作为项目奖励性绩效发放,不列入单位当年度绩效总量。

  第二十四条建立经费的使用追踪问效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助的重要依据。对在项目申报中有弄虚作假行为、擅自改变项目资金用途或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行为的,将收回资助经费,涉及违纪的,将依法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情节严重者,将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附则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以上项目有他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XX区XX局。

  —41—

  

  

篇二: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DRGs+DIP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摘要:DRGs+DIP为一种深化支付方式的改革措施,为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提高院内质量的重要手段。DRGs+DIP的深化改革在优化院内各方面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当前医疗的体质改革已迈入了比较急迫的环节,因此对于诊疗体系的改革建设刻不容缓。由于国内有关DRGs+DIP的研究实践起步较晚,缺乏规范全面性,基于此,本文针对近年来DRGs+DIP试点的公立医院展开研究,分析DRGs+DIP如何助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DRGs+DIP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创新

  医院支付体制的改革可以让医院的管理由粗放式过渡为精细化,带动医疗机构由传统的经验性趋于科学管理化,并由外延规模扩张转化为成本内涵型发展。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和DIP(大数据病种分值付费)是在医保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三医联动下的背景下产生的医保支付措施[1]。主要通过优化诊疗路径、医保基金的持续性发展、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来实现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一、DRGs+DIP的联系

  DRGs为病例组合分类的措施,依照疾病诊断、年龄、并发症、治疗方案、病情的严重程度、资料消耗以及转化等成分将病人划分为若干诊断的一种管理体系。DIP为通过大数据的功能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并通过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特征对患者的病例数据展开分类,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规范化定位,在总额预算下计算出分值点值,以此来实现支付的标椎化[2]。DRGs的分组需要进行人工的判断,因此对于医院的工作人员以及信息系统具有更高的要求,DIP分组的人较多,接近临床,但分组太细也不一定趋于科学化,无法真正的代表大数据,所以也不能单纯的依照分组多少来决定两者的优势。DRGs+DIP两者都可以实现患者、医院、医保三方的共赢,也适用于付费端的改革,因此DRGs与DIP之间又存在一种互

  补的联系,DIP和通过DRGs的临床路径特征将问题简便化,而DRGs又可利用DIP的特征将管理精细化,符合当下医疗改革的复杂多变需求[3]。

  二、DRGs+DIP方式的作用

  支付体系的改革,无疑会给医院的运用目标带来一些非预期的变化,医院要如何适应的发展十分重要。如在成本的控制上、病人的挑选上、过度的诊断等,必须要制定出对应的标准准则、具体结算方式以及程序进行合理调整。在常规的运营下,DRGs费用以及付费的标准需要在下一个季度前进行调整,而测算的方式是通过前三年的DRG分组器的出院结算数据以及当年住院统筹基金数量来进行测算,并且按照医疗机构的病组的平均价格进行调整。如呈上升趋势则医疗平均的住院费用在不变的前提下在明年病组权重为上升发展,如何将DRGs方式合理的融入到支付支付改革中,需要医院的责任人对管理机制、服务质量、医疗质量、运营管理进行优化,合理的应用好医保资金[4]。DRGs作为支付改革的试点,根据打包支付来打破药品不合理叠价的现象,从以往的药耗检查为主转变化优化支付流程以及降低成本的方式来提升收入,同时DRGs的系统性可持续性优化医院的资源配置,将医院管理转向精细化。DIP可实现对病种、诊断过程、治疗方案的优化,以此来提升临床的能力,加剧管理、诊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革,将医保基金科学化分配。

  同时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融合DIP,充分的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来持续性强化精细化管理。需要综合的考虑到DRGs+DIP的核心指标,细致精确的做好医保的预算工作,健全医院的医保预算体制,合理的控制资源消耗量,将成本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调整不同病组总量的占比,优化整体结构,从而提升医保基金、医院收入支出的结余率。同时可考虑穿插绩效机制来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侧面带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三、DRGs+DIP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建议

  DRGs+DIP模式的改革,给医院带来无法避免的压力,为了适用转变模式,医疗机构必须从运营方面、薪酬制度、医疗质量、管理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从体制方面而言,合理的薪酬制度改革可侧面推动支付制度改革的积极性,支付方式改革需要医院对运用目标进行重新的归整,势必需要对工作人员的薪酬相应调整,依照工作量的效能进行积分,即为医疗项目的难度积分加业务量积分以及DRGs病种严重程度积分和成本的控制积分,也使用了改革目标的转变。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时需积极的征求医院责任人意见,确保医院和医生之间的相关权益,确保政策可合理的落实。

  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做好对于数据质量的管理,对编码质量进行动态优化改进,实现病案室、医务处等科室人员的共同参与。同时优化临床路径也是推动支付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运营管理方面,加强对成本管控的力度及医生培训力度,对病种的成本进行精细测算。明确科室的病种结构,优化改进的方向,引导资源的合理分配倾向,依照医院的发展需求制定出针对性建设方案,同时需要医保医疗、财务、信息等之间的多部门协作,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建设科学的沟通体系,严格的把控不合理诊疗造成的盈利损失现象。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高标准目标,为了达到标准,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和谐健康的推动性发展。DRGs+DIP是维系医保支付和医院发展之间的平衡措施,将医保支付作为核心,对医院的成本、预算、绩效进行统筹的评析和调整,从而实现了质量提升、支付达标、成本合理的效果,实现医院、病人、医保三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韩芳,胡伟,赵静怡.从医院角度看诊断相关分组预付费(DRGs-PPS)与病种分值付费(DIP)[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1,41(12):864-868.

  [2]秦环龙,吴丹枫,李烨楠.DRGs+DIP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J].中国医院院长,2020,16(21):78-80.

  [3]张竞文,管仲军.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系以创新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J].中国医院,2022,26(02):19-20.

  [4]宋林子,孙冬悦,任珊,杨敬.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路径[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35):189-192.

  

  

篇三: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面试题,医院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模式要变: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从单个机构的层面考虑,更要从体系构架的层面系统考虑,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群众需求相匹配。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态势,这也暴露出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缺口和不足——社会层面,慢性病快速增加与传染病风险并存,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群众对高质量服务和接续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区域层面,城乡、区域、人群间医疗资源布局和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各机构之间缺少联动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机构层面,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协同联动有限,距离实现城乡分开、区域分开、上下分开、急慢分开的分级诊疗目标还有差距。个体层面,群众对医疗服务新技术、高品质要求更为迫切。破解这一系列难题,“新体系”对症下药、各有侧重。意见中“打造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医院”突出优质资源扩容,实现质量提升;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以及县级医院在县域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突出区域均衡布局,实现公平可及;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突出底线思维,实现安全发展。“新体系”侧重提质增效,让医疗服务体系国家有“高峰”、区域有“高原”、省里有“高地”,这有助于提升全国和区域医疗服务特色,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运营模式要变: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

  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提高公立医院运行质量亟需加快补齐短板和弱项,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公立医院应当聚焦人、财、物、技等核心资源,聚焦医教研防等核心业务,重点构建精细化的人事管理、绩效管理、单病种管理体系,基于数据支撑,有效保障运行管理规范化及高效协同运作。

  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离不开信息化手段。对此,意见提出: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

  加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对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和评价至关重要。

  开发面向运营管理、临床应用、服务管理、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应用,全面提供面向公众服务、临床业务、科研教学、运营管理决策、外部信息交互的智能化服务,将为智慧医院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资源配置要变:从重物质要素转向重人才技术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医务人员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医疗服务水平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如何培养更高水平的医务人员?要进一步加大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养力度,落实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全科医学、精神病学、儿科学、病理学等短缺人才的培养;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以及医工结合、医学信息学等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针对“唯论文论”、重数量不重质量等人才评价痼疾,

  意见提出:增加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探索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稳慎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探索在岗位设置合理、人事管理完善、具有自主评审意愿的三级公立医院试点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还需要完善的薪酬分配制度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公益导向,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坚持按劳分配,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动态调整,合理引导预期等原则。

  加强各方面支持,解除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是医务人员健康、安心工作的保障。意见提出: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条件,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等。

  此外,公立医院要着力打造有温度的医院,提供有关怀的医疗,培养有情怀的医生。要强化患者需求导向,坚守纯粹医者信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篇四: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汇报材料

  根据习总书记2018年在湖北视察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进一步明确我院深化改革的整体目的,促进我院各项工作有序、高质量发展,现就我院高质量发展思路汇报如下。

  一、“一年工作看计划,百年医院看文化”以中医文化为统领先进医院文化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全院医务人员秉承医院精神、遵循办院方针、牢记院训、熟唱院歌,把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好、利用好,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把共同的价值观通过约束、规范言行和言传身教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思想里,体现于日常行为中,通过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持久力,会提高职工行为的一致性,从而推动医院的成长与发展。医院在办院方针、医院精神、医院院训、发展规划、服务理念、员工誓言、院徽院歌等文化体系整体奠定后,利用网站、报刊、名师讲座、“员工手册"读本、宣传栏、集体学习等方式抓基础培训,促员工核心价值观、行为礼仪、环保绿色等整体提高。新建住院大楼在建设与装饰上尽可能的利用中医无素,打造良好的环境文化。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中医重点专科品牌效应1、加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脑病科、市级中医重点专科骨科、针灸科、糖尿病、心病科的质量管理,对重点专科在

  1

  人力物力投入上给予倾斜政策。形成拳头学科立标杆,从而群带动医院的整体发展。

  2、积极研发专科中药制剂和协定处方,及时准确完成临床中药各剂型的研制。

  3、在治病、防病等工作中充分运用“简、便、验、廉”的中医药诊疗技术,在科室综合目标管理和分配方案中充分体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相关指标.诊疗工作中,做到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

  4、认真开展“治未病”和康复科工作,将医疗服务领域逐步从病人向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拓展,从已病向末病拓展,从临床向保健领域拓展,注重病后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搭建中医预防保健平台,作好中医体质辩识的统计和健康教育,各科结合实际,收集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资料。

  5、抓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三、整体规划医院基层建设,做到绿色、环保、高效、安全

  一是在住院楼建设上,系统规划住院功能,在用材选料上做到高质标准,在运行使用上整体设计,以节约能源和方便高效为原则。

  二是安全建设方面,同步设计、建设、动行消防、排污、消毒供应等配套建设。

  三是合理改造门诊楼,有效利用空间,使医院门诊诊疗

  2

  秩序更便捷。四是在配套功能建设上,追求长远效应、久久为功思想。

  整合周边地盘,系统设计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诊疗环境.四、建好一个班子,强化二种力度逐步建好一个团结、和谐、务实、高效的服务领导班子。

  班子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发展和建设.管理者是风向标、指挥棒的作用,不是象战场上的士兵一样去客串每个角色,而是培养更多的会看病的医生,然后激发医生的潜在能力.管理者更不能任性地彰显个性和放纵权力,一切以整体利益为重,班子做到一个方向、一种声音、一致行动。

  强化制度的完善力度和执行力度。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制度的修订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制度,领导者不但是制度的完善者,更是执行的标杆,要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更不可将管理者个人凌驾于制度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一切按制度程序做事,进一步弘扬正气、抑制歪风邪气,使全院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医疗安全质量控制,促医院在安全环境中稳步发展

  医疗是立院之本,医疗安全是生存之基石,我们必须树立以质量为为核心的理念,保证医疗行为安全有效。

  1、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组织,完善质量管理考评体系。2、围绕医疗质量与安全,要实施质量实时监控、定期评价、及时整改等综合措施.

  3

  3、注重核心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和医疗原则,注重医患沟通与告知义务。

  4、确定医院“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并能有效识别与确认。

  5、落实医疗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严格查处可避免的医疗纠纷与差错,定期总结分析医疗投诉,做到认识到位、整改到位、处罚到位。

  6、强化后勤保障体系,减少临床工作人员非业务性工作量,在医院形成“职能科室为临床科室服务、领导为职工服务、后勤为医疗服务、全院为病人服务”的工作机制。

  7、重点抓好三项制度的执行,即医疗质量考评制度、医疗安全责任制、医疗纠纷责任追究和医疗质量奖惩规定.

  六、加强专业人才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人才是医院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要素和第一资源。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建设一支用得上、留得住、接得起的专业技术队伍。1、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选送学科骨干和优秀人才外出进修深造,重视低年资、低职称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医师的发展与培养.2、优化中医药人员结构,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以引进、掊训、激励、师承教育等方式,使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标。3、加强与上级医院各个专科的医疗技术协作,为我院

  4

  培养人才与技术提供支撑平台。4、搞好院内培训,通过培训、学习、考试、考核以及

  激励机制等方法打造学习型团队.鼓励自修自学,打造一支精业务、愿拼搏、善沟通、敬业务实的专业队伍。

  5、努力为现有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业务发展平台。

  6、对专业技术职称和职务实行评聘分开,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竞争、有约束的人力运行机制。

  7、为人才留位置、搭梯子,让人才有发展空间和平台.七、做强信息化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手做事、机械运作,费时费力,用信息数据化做事,事半功倍,未来高速同效发展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医院信息建设项目中的检查系统、影像系统、管理系统、远程会诊及电子病历必须尽快投入使用,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节约人力成本,提高数据准确率,使各项工作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与上级医院建设远程会诊联盟技术协作,助力专科学科建设,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广泛交流与学习,不断提升专科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形成拳头学科立标杆,从而群带医院的整体发展。中医院全体干群务必高度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坚持承旧平稳、破中有立,多管齐下、革除积弊,厘清思路站高位,看准方向精准发力,敢抓敢管,真干实干,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5

  

  

篇五: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强化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助推医院高质量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安全、质量、服务、管理、绩效”的主题,紧抓“安全与质量”这条主线,逐步建立了“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紧紧围绕着“病人为中心”,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管理模式。随着我院全面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的推进,医疗工作流程逐步优化,诊疗和服务行为逐渐规范,医疗质量稳步提升。现结合实际情况就2020年我院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做以下阐述。

  一、推进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一)树立持续改进的理念医院全面质量管理是系统的、复杂的、方方面面的,树立持续改进的理念是质量管理成功的关键。在医院诊疗活动中,任何漏洞都有可能左右患者对医院的看法。一张处方、一份病历、一项制度、一件不良事件、一间卫生间的细节均体现着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水平。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树立持续改进的理念,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就像“水桶原理”,决定一个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切实做到全面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妥善解决,并持续改进,打造人民心中的“好医院”。(二)如何准确的找到科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我们使用传统检查方法发现不了问题时,我们就要思考,是医院管理中存在问题没有被我们找到?还是我们的方法不够全面?卫医管发

  1

  【2011】75号印发的《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给了我们答案,从四个维度“书面评价、医疗信息统计评价、现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发现医院存在问题。使用追踪方法做好自我评价的同时,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来医院做现场督导,还可以从医疗信息统计学分析、社会评价(又称第三方社会评价)中追踪问题,发现问题,找出改进措施,依次循环往复,一定会使医院质量呈现出质的飞跃,促使医院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三)建立团队式工作机制发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的统领作用,及时发现各领域质量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案,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解决问题团队,共同分析,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医院质量持续改进。(四)加强质控团队建设和管理重培训,提能力,形成竞争机制,动态管理质控员,充分调动质控员工作热情,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能力的培训,促进科室质控能力提升。(五)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充分利用绩效考核,正确导向,定期对《综合质量与绩效考核管理》进行修订,并严格考核,引领科室医疗质量的不断改进,使诊疗行为规范化。(六)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深度分析数据,驱动医院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对医院质量管理相关数据指标进行分析,为制定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目标与评价改进效果提供依据。对我院出院患者情

  2

  况、住院死亡类指标、重返类指标、负性事件类指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专项统计,为制定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目标与评价改进效果提供依据,有效发现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七)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制度化成果二、科室质量管理(一)科室质控小组能力建设1、建立科室质量管理架构、明确各质控员岗位职责及质量检查要点、指导质控小组检查方法,使科室在开展质量活动时有法可依,有规范可遵从,推进质控小组活动有序开展,并根据各科特点建立“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2、实地参与科室质控活动,对科室质控会议进行指导。3、加强质控员思想教育、工作方法、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培训。(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将20项核心制度作为临床工作的督查重点,反复、循环、扎实进行培训和检查,使之真正融入日常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中去,成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有力措施。对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输血、围术期管理、医患沟通、有创操作等,以及麻醉科、手术室、ICU、血透室、输血科、病案室、检验科、放射科、介入中心等重点科室进行常态化的督查和监管。(三)多措并举继续加强病历质量、病案首页质量管理

  3

  质控关口前移,合理使用病历模板,把好病历形成的源头关,加强科室层面的质控意识和能动性,有效遏制缺陷病历出科;利用信息化做好运行病历书写时限的控制;关注终末病历质量,继续加强归档病历的评审,对存在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及时通报反馈;每月进行一次病案首页专项质控,提高病案首页填写质量。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的立足之本。牢牢把握医疗质量这一核心,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各项核心制度,规范诊疗行为,有效提高医疗服务全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与医疗品质,提升医院整体服务水平,让群众享受更优质、更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4

  

  

篇六: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关于抓好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意见落实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公布日期】2022.02.09•【文号】国医改秘函〔2022〕6号•【施行日期】2022.02.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

  正文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关于抓好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意见落实的通知

  国医改秘函〔202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改牵头协调机构:

  为抓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的贯彻落实工作,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建立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机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价内容重点评价各省(区、市)医改领导小组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强化对公立医院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围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等方面,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二、评价方式(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制定《各省(区、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

  发展评价指标(试行)》(见附件),每年对各省(区、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评价。相关评价指标根据工作推进情况适时动态调整。

  (二)各省级医改牵头协调机构每年对各地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评价,可结合本省(区、市)实际适当调整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本省(区、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自评。

  (三)各地市级医改牵头协调机构每年对各县(市、区)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评价,经省级医改牵头协调机构同意后,可结合本市实际适当调整评价指标。

  (四)各省级医改牵头协调机构每年对辖区内的公立医院进行评价,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评价、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不搞重复评价。

  三、工作要求(一)抓好组织实施。各省级医改牵头协调机构每年5月底前将自评报告报送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每年6月底前完成对各省(区、市)的评价工作。(二)规范数据收集。评价指标相关数据直接从医改监测系统、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卫生健康财务年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等现有信息系统中抓取,不得增加基层负担,不得增加医院填表报数工作量。(三)强化结果运用。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将评价结果通报各省级医改领导小组,加大对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力度,强化对工作滞后地方的督促指导。联系人:杨娟、陈岩电话:010—62030893、62030894附件:各省(区、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2022年2月9日

  

  

篇七: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2月19日,国家最高领导人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

  会第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

  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

  会议审议通过九份文件,其中有两份文件直接与医疗、医药工作相关。分别是《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

  会议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公立医院承担了最紧急、最危险、最艰苦的医疗救治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推动公立

  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监管创新,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坚决守住药品安全底线。

  要系统总结这次抗疫的经验做法,健全完善突发重特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检验检测、体系核查、审评审批、监测评价、紧急使用等工作机制,提升药品监管应急处置能力。

  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

  今年2月8日召开的202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

  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指出,要全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以改

  革创新为动力,力争用5年时间,努力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

  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资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发展,推动公立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马晓伟强调,要牢牢把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一是要深刻认识公立医院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变化,首先是要面对长期艰巨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务。

  二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三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马晓伟提出,公立医院必须实现技术创新、管理革新、服务更新才能满足新需求。

  同时,要深入查找公立医院发展的薄弱环节。

  在宏观上,公立医院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匮乏、区域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

  在微观上,公立医院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运营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重大疾病的医疗救治能力还有待提高等。

  对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将危机转化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契机。

  2021年医疗管理工作五大部署202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作了2021年医疗管理工作部署。

  一、坚持疫情防控和日常服务相结合

  发热门诊管理。务必2小时内报告病例,4—6小时内回报核酸

  检测结果,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

  定点医院管理。指定综合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严格落实〃专院区病区,专门收治〃〃专设施设备,专门使用〃要求,人流、物流、空气流实现物理隔离。

  核酸检测能力。在保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和

  县域内1家医院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基础上,分大区储备可移动的

  核酸检测实验室,充分发挥第三方实验室力量,确保局部疫情发生时能随时调用,并尽可能划大〃包围圈〃,将可能的无症状感染、密接、次密接〃一网打尽“。

  院感防控。坚持〃零感染〃目标,坚决防止院内感染事件发生。医疗救治。坚持〃四集中〃、坚持中西医结合,坚持前期行之有效的做法,加强组织协调、医疗力量调配和医疗设备配备,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疫苗接种医疗保障。严格落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护力量在接种点值守要求,切实做好接种后留观和随访服务,确保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疫情信息报告。强化疫情监测预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报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瞒报、漏报、迟报疫情信息。人员培训演练。要围绕病例发现、报告、隔离、规范化诊疗和核酸检测、院感防控、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等开展全员培训,组织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模拟演练,提高基层诊疗能力和水平。医疗服务保障。要做好假期值班值守,发热门诊、急诊、呼吸

  科等重点科室24小时值守。要切实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同时,

  组织做好日常医疗服务工作,特别是血液透析、放化疗、孕产妇、

  儿童患者的就医需求。二、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发展相结合一手抓存量改革,深挖现有资源潜能。一手抓增量发展,促进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延。抓存量---区域协同。加强慢性病分级诊疗管理,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和通

  道,制定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逐步构建整合型服务体系。

  机构协同。持续推动医联体建设,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网格化布局管理,落实〃分区包段〃要求,共享检查检验、消毒供应等资源,逐步建立医疗机构间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模式。

  专科协同。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学科发展模式,促进专科协同发展。

  人员协同。鼓励药学、护理等团队参与多学科联合诊疗,推进居家社区药学服务、居家护理服务,推动医、药、护、技四支队伍的协同发展。

  抓增量——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要制定〃十四五〃建设方案,推进委省共建试点,启动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一院多区发展建设。研究出台引导大型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发展的政策,既要控制单体机构规模扩展,又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倍增、区域布局协同发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研究〃十四五〃期间的建设规划,推动临

  床重点专科群建设。探索标准化建设评估方法,建立以能力、质量、安全、效率为核心的评估体系。

  三、坚持深化改革与改善服务相结合重点从〃三加强、三推广〃入手,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三加强”——

  

篇八: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住培调研总结报告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改的重点工作,关系维护广大群众健康权益。近年来,我盟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实行试点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从加强医院内部质量管理,实施绩效考核,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实践,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试点情况和初步成效紧紧围绕公立医院改革的1个目标、3大体系和9个领域改革任务,坚持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目标,按照”四个分开”的原则,把旗级公立医院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统筹推进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加强分工协作,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一、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1、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医院设置。按照盟委行署“一二二三四”发展思路,统筹医疗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盟旗两级现有5家综合医院和4家蒙中医医院,全盟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总数1347张,开放床位127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5.47张,其中公立医院床位897张,三旗5家试点医院床位数355张,占全盟公立医院床位数的比例为39.6%。2、加大投入,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一是加大投入,推进公立医院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近几年来,投资共4.15亿元新建了盟中心医院、经济开发区综合医院、阿左旗妇幼保健院、阿

  右旗人民医院和xx旗人民医院,盟旗两级公立医院服务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发挥特色优势,提升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方面,改善蒙医就医环境,

  投资1500多万元新建立了阿右旗蒙医医院和xx旗蒙医医院,投资1.6亿元的盟蒙医医院综合业务大楼年内将投入使用。另一方面,积极落实优先发展蒙中医政策,严格落实基本药物医保扶持政策,蒙中医机构新农合报销起付线降低50%,蒙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提高10%。

  三是积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我盟人才引|进、人才储备政策和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牧区卫生等项目,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认真落实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培训等项目。累计完成全科医师培训(包括转岗培训)128人次、基层医务人员培训1280多人次。

  3.加强协作,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的联动机制。目前,我盟与三级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的医院有3所,盟中心医院与北京、上海两地100多家医院开通了远程会诊,与解放军301、302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等签署了合作协议;阿右旗人民医院与邻近的甘肃省5家医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x旗人民医院与解放军513医院签署支援协议。经济开发区综合医院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签订了托管协议。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的苏木镇卫生院有5所。二、探索建立高效的医院管理、运行和监管体系

  1.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一是强化政府办医责任,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政府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医院建设、投入等政策措施,为公立医院履行职能提供保障。二是加强卫生主管部对全行业的宏观管理和决策职能。三是以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为抓手,以社会效益为导向,创新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2.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补偿机制的改革是难点,也是重点,是关系到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变“以药补医”的关键,我盟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综合补偿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篇九: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未来五年医院高质量发展攻略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其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关键词,包括改革、高质量发展、整合、医保支付、防治结合等。尤其“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听到越来越多的高频词。

  什么是高质量呢?符合医院功能定位的,适应所在地区老百姓需求的,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院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医院的发展与管理将面对重要的理念变革,即医院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这种转向重点要从两个方向发力:首先是在改革上继续发力,将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深化,核心点是对新的运行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转变过去医院盲目追求规模大床位多才是发展的理念,实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实行几个观念的转变。首先将医院由传统的追求规模扩张型的外延性发展,转向内涵集约型发展,提高发展质量。从需方即人民的医疗需求到供给方即医院的筹资体系,延展到国际医院发展趋势等多角度,深度分析解读未来医院发展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现阶段发展的关键在于怎么把存量资源用出效率,通过存量资源有效利用提高效率提升质量。第二个理念变革是将医院的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医院是事业单位,但它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体,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管理非常重要。必须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医院管理的理念,从经验式

  管理变成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整个医院的运行效率。

  科学管理需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是医院管理干部加强培训,逐步走向职业化的干部管理队伍,对现有医院管理者强化管理技能培训、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考核、评价、监管均可通过医院信息化管理实现,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准性。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医院“三个转变,三个提高”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医院需制定自身的战略规划,包含未来要做好的10件大事:

  第一是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凝聚医院发展力量。作为省人民医院,省医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一直以来始终将白求恩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不断提升医院文化建设水平。第二是突出学科建设,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学科建设可以说是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加强学科建设首先要打造优势学科和品牌学科,以点带面,带动其他潜力学科发展。其次要打造高精尖的学科团队。在人才梯队的建设上,医院不仅要注重人才引进,特别是在建立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引进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声望的专家团队,加快开展工作,同时在人才培育上加大力度,设基金、建平台,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及时调整政策,鼓励人才对外交流和进行科研创新。第三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医院实行教师资质的准入及淘汰机制,提升师资能力,并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深入实施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发挥独有的优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用足用实用好

  各项政策,坚持高等职业教育方向不动摇,按照“有机制、有载体、有重点、有突破”的要求,全力建设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努力把省医附属医院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国内高水平的高等院校。

  第四是加强行风建设。包括院内医德医风、政风、学风等方面的建设,提升医院工作效能。制订行风建设实施方案,成立行风建设暨纠风工作领导小组及团队,努力铸造一流的服务品质。实行院校联动推进,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责任单位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确保行风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第五是推行优质护理,打造暖心服务品牌。在落实护理质量安全方面,医院将建立健全护理标准和实践规范,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提升医疗服务需护理先行,希望大家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从每一天、每一位患者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将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服务行为落到实际工作中,把患者的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作检验我们服务态度的试金石,让患者来到医院放心,住在医院安心,走出医院称心。第六是规范诊疗流程,提升临床医疗质量。作为大型公立医院,吉大一院着眼于疑难疾病诊治能力的提升、临床关键技术创新以及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建设。认真学习“18项医疗核心制度”,核心制度是确保医院医疗质量、规范诊疗行为,杜绝医疗事故发生的重要规范制度,也是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为切实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医疗服务行为,进一

  步提高医疗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更好保障患者安全。

  第七是加快信息建设,完善智能服务体系。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指导各地和各医院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进一步建立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加快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不断增强人民就医获得感。我们在电子病历和临床研究数据库方面逐步加强建设。另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旧复杂的情况下,医院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运转效率。第八是强化运营管理,激发医院改革活力。医院将绩效管理与科室成本管理相融合,推进精细化管理,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及特点设立关键指标,落实三甲医院绩效考核机制。随着DRG付费改革,成本管控非常重要,要增收节支,合理配置资源。粗放式的运营管理管理面临重大的挑战,精益化的运营管理成为医院绕不去的“坎”,强化医院精益运营管理,不但需要加强日常管理,更需要绩效驱动,注入强劲动力,还需要大数据信息化建设发力,推动医院运营管理水平提升,向运营管理要效益成为医改新时代“主旋律”。第九是加强后勤保障,美化院区空间环境。实现后勤的一站式服务,加强院区卫生环境治理和绿化建设。后勤、基建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后勤的一站式服务。持续实施专项整治活动,加强院区卫生环境的治理和绿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医院卫生清洁度;加强医院道路交通秩序,优化交通布局;做好医院基础设施的维修、维护与改造。第十是优化资源整合,促进合作交流发展。

  医院将进行多层次的医联体建设,建立康复病房、重离子医院等,实现优质资源扩容和下沉,夯实健康服务基础。多通过层次的医联体建设,规范相应制度,规范医生诊疗工作。建立康复病房、重离子医院、全科基地等为医院增量的有益补充。与业务部门紧密配合,促进双方交流与发展。

  结语:

  从医学专家升任管理者,需要不断加强运营管理方面的学习,同时加强交流与相互借鉴,才能更好地探索现代医院管理新模式,真正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

  

  

【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9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