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合集,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小编带来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
1、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心安理得、年逾八旬、雪中送炭、毫无愧色”等词语意思。
2、简要概括文章讲述的三件事,并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3、结合具体事例学习,理解“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4、体会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享受”,理解“享受”的含义。
2、板书课题:23、享受心安理得(读课题)
3、理解“心安理得”的意思。
4、师:心安理得是一种坦然的感觉,人们不必自责和惭愧,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词。
媒体出示:毫无愧色
5、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过渡:人们怎样才能享受毫无愧色地心安理得呢?课文最后一节直接告诉了我们。
媒体出示最后一节:
人们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你能做到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就自然可以毫无愧色地享受他人给你带来的好处,享受心安理得。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指导多音字“着”。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怎么做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呢?
(1)板书: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
(2)请大家用上“只要……才……”“如果……就……”这些关联词,说说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指名说
(3)引读: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只有做到——,你才能——。
如果做到了——,你就能——。
(4)小结:这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要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3、练习概括三件事。
(1)作者是怎样感悟到这一道理的呢?课文写了人们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三件事。请同桌互相交流,用简要的话概括三件事。
(2)学生发言,教师评议
板书:老夫妇街坊邻里
前房客“我”
“我”后游客
(3)随机指导“逾,旬”的字义和“年逾八旬”词语理解。
(4)随机指导学生用“生活用品”来概括。
(5)小结内容,引读三件事:
几年前,文中的我在欧洲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有一回,我路过法国东南部的爱归里小镇,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动人的场景——。
一年暑假,我住进学生公寓,正逢超市关门,买不到一点吃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亲身感受到这种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理念,以后,也学前房客留下多余的生活用品给以后的房客。
在阿尔卑斯山上,——,并身体力行,很自然的为别人着想,——。
三、研读课文
1、学习第一事例,深入感受人们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
(1)默读课文1,2小节,划划相关句子,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老夫妇和街坊邻里是在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
(2)媒体出示第1,2小节,交流。
(3)引读:这个小镇上的每个人任何时候都在为对方着想着。你看,每天清晨——。而每天路过老夫妇花园的人都会——,平日里——,周末的时候——
追问:平日里,街坊邻里还可以为老人做些什么呢?
(4)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他们双方是怎样为对方着想呢?(强调“随时” )
(5)说话训练,感受“为别人付出”。
①(师:如果以街坊邻里约翰为例,想像他会怎么想,怎么做,怎样为年逾八旬的老夫妇着想呢?)
媒体出示:
约翰路过老夫妇家的花园门口,发现。
②学生交流,教师评议。
(6)理解句子意思。
媒体出示: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
(“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或“心安理得是接受,为了享受心安理得就要付出。”)
2、学习第二事例,体会人们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享受心安理得的。
(1)自读课文第3,4节,圈划理解,组内交流。
(2)媒体出示:
只见冰箱上醒目地贴着一张纸条……请您注意查看食品保质期……它们分别用塑料袋包扎好……
①引导学生从“醒目,查看食品保质期,分别包扎好”体会房客为后人着想。
②这位从未谋面的前房客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给了我最贴心的帮助,文中用了哪个词语表现前房客的这种做法?出示:雪中送炭
③引读:可我却很遗憾无法向他说声谢谢。此后我又几次去法国度假——,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享受——。
(3)媒体出示句子: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弥补那年暑假里留给我的遗憾。
①质疑问难
②讨论,紧扣“遗憾”一词“作者遗憾什么?怎么弥补的?”
③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心安理得吗?(从遗憾到弥补的过程也就是从开始的不安到心安)
④再读句子。
3、学习第三件事例
(1)哪里看出为别人着想,可以享受心安理得呢?(引导学生从“特意,很自然”等词语体会为别人着想。)
(2)交流“我”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表现。
(3)小结:此时,作者知道可能永远不会认识那个用他雨披的人,他只是希望他的举动能让自己以后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别人为他带来的方便,像这样的行为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达成了共识,作者深受感动,并且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作者的行为已经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四、复习巩固。
1、这三件事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之所以毫无愧色地享受别人带给他们的好处,是因为——(齐读第4节。)
2、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作者把这种精神同时带给了我们,但愿我们能把这种共识带回家里,也带到社会中去,这样我们会生活的很快乐。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3、了解文章结构。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是通过亲身经历的三件事感悟到这个道理
媒体出示: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2)这三件事看上去各自独立,但作者这样叙述是有道理的,你知道他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叙述吗?
(3)交流
媒体出示:耳闻目睹亲身感受身体力行
五、拓展练习
1、拓展:课文中哪件事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感受。
2、作业:
(1)抄写词语:心安理得关注头疼脑热遗憾弥补泥泞雨过天晴
遮风挡雨毫无愧色
(2)假如你是那个登山忘了带雨具的人,在暴风雨中突然发现作者留下的雨具,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样把“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理念传下去呢?展开想像写一个“享受心安理得”的故事。
板书:23享受心安理得毫无愧色
老夫妇街坊邻里
前房客“我”
“我”后游客
只有……才……随时随地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适当地做好积累可以在课外搜集一些这样的“老话”。
情感态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几句“老话”让学生读读,说说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吗?
2、议议这些“老话”,看看这些话是否说得有道理。
板示课题:30语言大师
3、读读课题,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课题的含义。
二、学习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也可以同桌交流读。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人物的特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任务的特点。
5、指导学生为课文划分段落。
学习课文2、3、4小节,体会奶奶那些“老话”的含义。
1、指名读读2、3、4节。
2、找到奶奶说的“老话”,用线在书上划出。
3、在黑板上出示这几句话“早睡早起身体好,昨晚迟起百病长。”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请学生读读这句话,议议每句话的意思。
5、再去读读课文2、3、4节,说说奶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
6、拓展练习下面这些情况,想想能对他们说些什么?星期五下午,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弟弟每天起床,不叠被子,妈妈劝他:......
爸爸爱睡懒觉,我会对他说:......
a)组自学第5节、读读课文、说说奶奶还说了哪些“老话”?议议每一句“老话”的含义。
b)全班交流。
c)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外拓展:
1、出示课外的一些“老话”。
2、让学生议议它们各自的含义。
布置作业:
在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3
教学准备
一、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吧。
二、简介作者。(课件3-8)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老师示范读。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学生自学:辨明字形以及词义。(课件出示) 生字:
倘、寞、柄、恍、鄙、掷、惩罚、恕 多音字:
模、什、恶 释词: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嫌恶:嫌弃厌恶。课文里指厌恶的意思。
惊惶:惊慌。
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觉悟过来。
4.齐读课文
四、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课件10) 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五、默读课文,理解本文结构。
一(1)点题,引起下文。
二(2-3)“我”不准弟弟放风筝。
三(4-7)想补过,却无法补过。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对文章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深层探讨。
2.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嫌恶放风筝?
3.找出我毁坏小兄弟苦心制作即将成功的风筝的动作、神态,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
动作:伸手、折断、掷、踏 神态:傲然作用:写出自己毁坏风筝时动作粗鲁,毁坏后得意洋洋,同时也流露出后悔、自责。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反应的? 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5.“于是幼小事候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p13
6.我为什么总想补过?为了补过,我想到了哪些方案?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P13 “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7.课文结尾时,“我”叙道风筝这一节,弟弟的态度怎样?说明了说明?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更深一层理解,弟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却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
8.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手法? 我(嫌恶)和弟弟(喜爱)对风筝的态度;我踏碎风筝时的傲慢与后来的沉痛。
三、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在自由研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作综合评价和深层探究 提问: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四、总结升华。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接触了这篇课文我才去试着真正去解读鲁迅的作品,但短短几天时间,如同临阵磨枪,收到效果甚微,支零破碎的了解是万万使不得的,就要像王得敏老师一样,想真正有一种学者风范。功夫必须在平时,挤时间多看书,要学生预习,教师何尝不是呢。不过我相信“问题的暴露,恰恰是成功的经验”。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4
教学内容分析:
《迟到》是第九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上学经常迟到,在一个雨天被父亲痛打一顿后心存怨恨。后来,在老师的帮助和父亲的关怀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从此成了第一个到校的学生。
上学迟到是一个很难完全避免的问题,每一位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著名作家林海音在叙述这件事情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和父亲的做法、态度细致刻画出来,将一个一年级小学生雨天迟到的故事,依照事情的发展,娓娓道来,告诉人们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才能使自己很快地成长起来。
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明晰,有铺垫,有高潮,有发展,有尾声,故事跌宕起伏,完整而不呆板,以小事见真情,让读者领悟到了父亲对孩子严厉而又深切的爱。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分析:
1.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有过迟到的经历吗?说说你迟到的原因及你当时的心情。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迟到》,看看文章中的“我”是什么原因迟到了,这些事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次浏览,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主题性问题:
①父亲对我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这两种态度说明了什么?
②父亲为什么对我这么严厉?
③父亲到底是怎样爱我的?
三、精读,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带着问题①,自读自学第1自然段。(指名回答,板书:很疼、很严)
2.语言训练:将这句话改换语序读一读,说说你读后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①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②我的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但是他很疼我。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呢?
2.指名回答。
(三)学习第3-10自然段。
1.自由读第3-10自然段,说说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很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去理解)(板书:很严很严)
2.父亲为什么这么严厉地打我?读文,找出作者的表现说明我该打的原因。(结合课后习题3理解,体会我的心理活动)
3.我挨打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上学去了。但我不想去上学,有情有可原之处吗?
4.有,为什么父亲还是打了,最后又为我送来了夹袄和钱呢?你有过这样的情况吗?你的心情如何?此时,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过渡:我的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此,而是韩老师的教育让我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细细品味。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激发学习兴趣。
1.上节课,我们学到我挨打后,还是去上了学。然而,在韩老师要我们静默时,我听着,听着却鼻子不禁抽搭起来,想要哭。我为什么会这样?当时,我都想到了些什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
2.学生静思后,指名回答。(体会我在韩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到父亲打自己,是关心自己良好品质的形成,对自己的严厉是一种真正的爱。)
二、继续学习。
(一)学习第13-15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15自然段,说说父亲又是怎样疼我的?(引导学生抓父亲的动作体会)
2.联系前文,说说你对父亲爱的理解。并完成下列填空。
()是我的父亲很疼我,()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是他对我深沉的爱。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是啊!无论是我的父亲很疼我,还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都是他对我深沉的爱。(板书:深沉的爱)
2.能享受这么深沉的爱,要是你,你有什么想法?又决定怎么做呢?(指名说)
3.带着你刚才的想法和感受读最后一自然段。
4.指导感情朗读。(轻松、愉悦、充满感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熏陶情感。
1.我能有如此的改观,都源于——(父亲深沉的爱),带着这种体会再读第一自然段。
2.在头脑里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写让她感动的生活经历的?(选取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叙述,前后对比来突出重点;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别是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3.相信,你也会像作者一样有让自己感动的生活经历,学着作者那样说一说、写一写,与大家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8.迟到
很疼 很严,很严 很严
深沉的爱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5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对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文章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让人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母爱。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习本课,不但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而且要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理解“打蔫儿、喋喋不休、按图索骥、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3. 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
教学过程:
一、 背诗导入,质疑母爱
1、背诵《游子吟》同学们,你们会背很多诗歌,刚才我们已经展示了,还记得这一首吗?《游子吟》
2、千百年来,母亲的爱就像这贴身的衣服,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力量。你摔倒了,母亲会---(生接答)你饿了,母亲会----()你生病了,母亲会---()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板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由读文。
自读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把不熟悉的词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利。
②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打蔫儿 拖沓 喋喋不休 按图索骥
艰涩 忐忑不安 深深谴责 聊胜于无
① 指名读准词语 学会看病
头两个词文中是描写谁的?(病中的儿子),“打蔫儿”是怎样的?(显得没精神,头抬不起来,)“拖沓”形容什么?(步子沉重……)这两个词正描写出儿子病时无力的模样。
② 师:儿子还没有成年,病中的他显得那么虚弱。此时此刻,他多么需要----(生接答)
③ 生活中如果你病了,你的妈妈会怎样做?(生自由回答)但文中的母亲却是怎样做的?
④ 概况全文大意。谁能把这两个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 潜心会文,读懂母爱
(一)创设情境,体会狠心
1、师:在你看来,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是怎样的母亲?谁来找到这句话,读一读。
2、出示“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看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板书“狠心”)
师:你从这句话哪个词读出了母亲的狠心?
生自由回答。(体会“雪上加霜”)“雪上加霜”指什么?(让儿子独自看病)
是呀,儿子不过十二三岁,还从未一个人去过医院,我却让他在生病发烧时去医院,所以------“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看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合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