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备英雄事迹作文1000字【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关于刘备的英雄事迹
关于刘备的英雄事迹1
有这样一种说法:不曾读过刘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等我解读完刘备的强悍人生,你就自然会有答案了!
可以这么说,刘备绝对是三国中最励志的人物之一,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小贩子到雄霸一方的诸侯,刘备的一生就是一部奋斗史,励志史。
当你感到迷茫,焦虑的时候,当你找不到方向,提不起劲的时候,我希望你能认真读完这篇文章。
虽出身不好,但不认命
刘备虽人称“刘皇叔”,但相比起其他人,比如袁绍、袁术、孙权、曹操这些各路豪强,刘备的家境最为不好,卑微贫穷,一无所有。
刘备的父亲去世得早,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织席贩履讨生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人物,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老百姓。
试想一下,一个这样出身的人,最终能混成一方霸主,和曹操、孙权这样官宦子弟们共争天下,这个人得有多不简单。
刘备虽出身不好,但他并不认命,反而心怀着大梦想,这一点远比普通人要强很多。
在他很小的时候,曾指着一棵大桑树对一群小伙伴说,我以后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
这羽葆盖车指的是皇帝的专车,天子的座驾。
刘备的叔父刘子敬听了后,连忙阻止他:
小孩子别乱说话,这是要杀头,灭九族的。
实际上,在刘备之前,就有几个英雄人物有过类似的故事,其中就有刘备的先祖刘邦。
当年,秦始皇巡游天下,车队浩浩荡荡,十分气派,人到中年的刘邦当时还只是一个小亭长,见到此景后大呼:厉害,大丈夫就应该是这样子的;西楚霸王项羽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要取而代之。
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出身不好,家境不好,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这一点不可否认,有些人奋斗终身都不及别人一出生所拥有的多。
但是,这样的影响不是绝对的,一个人最终能混成什么样,关键还是在于日后的奋斗。
很多时候,不要去抱怨什么,因为无法改变事实,你能做的就是去面对,不向命运低头。
如果你早早地向命运妥协,过早地放弃,那真的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
出身不可以选择,但你可以选择是否认命!
一直被命运暴击,却从不放弃
在遇到关羽、张飞的时候,刘备仍是一个小贩子,一无所有,兄弟三人相遇,从镇压黄巾军起步,走上了创业之路。
自古创业多艰辛,九死一生,特别是对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刘备的人生字典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逃亡。
镇压黄巾起义,不少大佬都因此打出了名堂,立下战功,比如说,曹操、公孙瓒、董卓...
人家都混得不错,刘备只弄了个小县令,还被督邮欺负,结果张飞替他出气,暴打了督邮,兄弟三人开始亡命天涯。
跟过公孙瓒,结交过孔融,支援过陶谦,到了徐州,终于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地盘了,却不想被吕布给偷袭得手,被打得老婆都丢了。
在曹操那里待过几天,也被曹操打疼过,弄得妻离子散,兄弟不能成群。
刘备从创业以来,几乎一直都在逃亡,一路上寄人篱下,颠沛流离,是三国里的跳槽大王。
好不容易到了荆州的刘表那里,总算是消停了点,有了落脚的地方,这时已是一个40岁的中年大叔,事业遇到了瓶颈,迷茫焦虑。
尽管大半生都在被命运暴击,没有被生活温柔以待,他也时常哭泣,但从未想过放弃心中的那团火,依旧为此在努力。
其实,这才是人生最真实的样子,总是有着各种糟心的事,各种不如意,你可以哭泣,但不能一蹶不振,只有不断地努力,才有希望。
刘备的身上有一个很难能可贵的品质:永不放弃。
正是这股气,赤壁之战,孙刘联手取得大胜,刘备这才真正奠定了一方霸主的地位,事业进入了稳定期,此时的他已年近50岁。
汉中之战,年近60岁的刘备终于漂漂亮亮地赢了曹操一次。
之后的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的后生陆逊一把大火烧得人生走到了尽头,死于白帝城。
一个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怎样的风波,能够始终坚持追逐心中的梦想,总是很难得。
坚持一阵子可以,坚持一辈子真的很难。
不忘初心,梦想倒逼格局
提到隐忍,三国里首屈一指的人物是司马懿。
为了不进入仕途,成为刀俎上的鱼肉,宁愿自断双腿;为了耗死诸葛亮,在收到孔明送来侮辱其人格的女人衣物时,依旧稳坐军中。
司马懿确实是忍者之王,但很多人忽略了刘备也是一位忍者,隐忍的功力不比司马懿逊色多少。
当年曹操和刘备俩人青梅煮酒,指点江山,话尽英雄,一个是豪情万丈,霸气侧漏,一个是内敛低调,尽收锋芒。
曹操说,能称为英雄的人,应该是胸怀大志,心有良谋,能屈能伸,普天之下,只有你和我两人。
此时的刘备寄人篱下,担心着曹操会对自己有所忌惮,所以表现出一副很窝囊的样子,天空打了一个响雷,刘备便故意吓得掉落了手中盛酒的勺子。
正如曹操所言,刘备这种心中有梦想的人,总是能屈能伸,不会逞一时之勇,一如日后赤壁惨败的曹操,在华容道上求关羽放过。
刘备颠沛半生,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才成就一番霸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此时的刘备已是一个46岁的大叔,虽不够成功,但在江湖上好歹有所名望;而此时的诸葛亮才25岁,光有名气,但还未证明过自己。
刘备就这样带着关羽、张飞两兄弟,三个40多岁的名人请一个毛头小伙,恭恭敬敬地请了三次。
这样的低姿态,这样放下身段去求一个人,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曹操不行,袁绍更不行。
梦想倒逼格局,你心中有梦想,真正想干出一番事业,就不会在乎一时的得失,就不会太过于在乎面子。
这也是为什么说不曾读过刘备,不足以谈人生的原因。
很多人总是在感慨人生艰难,讲自己的不堪遭遇,但同刘备的人生经历相比起来,所遇到的挫折和屈辱比起来,你所遇到的那些事又何足挂齿。
我们经常说,愿你不忘初心,归来仍是少年。
刘备就是那个不改初心的老男孩,一直在同命运抗争,一直在为初心折腾,最终成为时代的主角,成为三国里名副其实的励志哥。
关于刘备的英雄事迹2
诸葛亮在隆中期间,东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地的割据势力连年作战,拥地称雄,经过十多年的混战,曹操先后削平董卓、袁术、袁绍、吕布之流,占据了北方;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占据了江东;刘表占据了荆州地区,当时刘备(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涿郡波县人)势单力薄,先后投靠过曹操、袁绍、刘表,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他并不甘心做别人的附庸,一心想独立发展自己的势力。为此,他到处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刘备在襄阳时,当地的名士司马微向他举荐过诸葛亮。后来又从自己器重的谋士徐庶那里知道诸葛亮是杰出的人才,决定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都没遇上他。那时,刘备已是四十七岁,是征战多年的老将军,而诸葛亮只是二十七岁的青年书生,论地位、论年龄相差很大,可是刘备为了找理想的助手,曾三次去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在自己的茅庐接待了他,并且把自己长期深思熟虑的统一天下的谋略说了出来。
诸葛亮指出,自从董卓伐乱以来,豪杰纷起,割据州郡的不可胜计。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望低,兵力少,但结果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可见这不只是由于天时,也在于人的智谋,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人马,而且借天子名义发号施令。称霸中原,这就不能和他争锋。而孙权占据江东,那里地势险固,民心归附,有一批人才为他效力,所以应该同他联合,共同抗曹。荆州、益州地区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是天府之国。占据者刘表、刘璋在军事上比较软弱,应消灭他们,夺取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此后延揽天下英雄鼎立一方,改革政治,发展生产,积蓄经济实力,安抚西南民族,稳定后方,一旦时机成熟,则兵分两路,成钳形攻势夹击中原,北伐曹操,夺取中原。击溃曹操以后,江东必然势单力薄,归服于蜀汉,就可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诸葛亮的一席弘阔之论,透彻分析了汉末局势,明确指出了敌、我、友的战略思想,并且以建立根据地到内政、军事、经济、地理、外交以及北伐中原的一整套战略方针,都提出了周密而明确的蓝图。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刘备为有如此理想的助手而深感欣慰,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打天下,诸葛亮慨然应允。
诸葛亮在危难之际辅佐势单力薄的刘备,主要原因是:一、诸葛亮正统观念很深,以“兴微继绝”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正和刘备以兴复汉室的奋斗目标一致。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诸葛亮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三、刘备雄才大略,折而不挠,正是诸葛亮心中渴望的明主。因此,诸葛亮结束隆中的“隐居生活”,正式踏上政治舞台,以图实现自己的理想。
诸葛亮随刘备来到新野。当时刘备手下只有几千人军队,诸葛亮建议,要那些没有户籍的游户进行登记,从中选兵。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清理游户。没有多久,刘备的军队扩大到几万人。
诸葛亮的各方面才能,很快在实践中显示了出来,刘备器重诸葛亮,对一切军国机密大事,都和他商量决断,两人“情好日密”。刘备说:“诸葛亮是很有才能的人,我有了他,就好比鱼得到了水一样。”
当时,刘备屈居在荆州牧刘表之下,处境很艰难。刘表坐守江汉,懦弱无能,不但不能应付复杂的局势,而且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了矛盾。主要是在争夺继承权的问题上,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刘琦和次子刘琼互不相让。按惯例,长子刘琦是刘表的合法继承人。可是刘琼的妻子是刘表后妻蔡氏的侄女,刘表听妻子之言,“爱少子琼,不悦于琦。”
刘琦感到一筹莫展,曾几次求计于诸葛亮。每次诸葛亮都有意离开,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可是刘琦把诸葛亮请到自己的花园里,上了楼阁,屏退左右,又令他们将通上楼阁的扶梯撤掉。刘琦诚恳地对诸葛亮说:“现在我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言出于口,入于吾耳,没有第三者知道。”诸葛亮答道:“君不见申生居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吗?”诸葛亮引征这两个颇有寓意的历史典故示意刘琦走为上策,离开襄阳,免遭杀身之祸。刘琦适逢江夏太守黄祖被孙权杀死,他请命出任江夏太守,屯驻夏口(今湖北武汉市),寻机发展个人的势力,这也为刘备夺取荆州准备了一支外援力量。
公元208年7月,曹操统帅二十万大军南征刘表。刘表病卒,刘琼抢先自立为荆州牧。刘琼被曹操的声势吓破了胆,惊惶之余,遣使投降,也不通知刘备。曹军至宛,大军压境,移驻樊城的刘备方得知消息,已处被动局面,慌忙率军南撤,准备退保军事要地江陵。当刘备退到襄阳,诸葛亮等劝刘备打刘琼,夺取荆州兵马,抵抗曹操,但刘备不忍下手。刘备离开襄阳时,十多万老百姓跟着南撤,一天只能走几十里路。曹操得知,刘备抢先占据江陵对他威胁很大,便率五千轻兵,以一天行三百里的速度追赶: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刘备军队被打败,仓惶南逃。由于通向江陵的路已被曹军截断,只得改道汉津,途中与由水路赶来的关羽会合,又得到江夏太守刘琦的接应,刘备一行便随同刘琦一起退到夏口。喘息未定,曹操收编了刘琼的军队,气势更盛,准备东下,刘备失势,危在旦夕。当此之时,诸葛亮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扭转了局势。
当时,曹军一方面集中水陆两军,扩充战船,沿江东下,一面派人向孙权下战书,扬言自己有水陆军八十万,要与孙权在关东决一胜负。战书传到东吴,朝廷上下震惊,孙权在柴桑举棋不定。诸葛亮与东吴使者鲁肃来到柴桑,求见孙权。孙权原来想隔山观虎相斗,以求自身安平。因此,诸葛亮开诚布公地指出,在海内大乱的情况下,曹操已灭掉了不少对手,几乎占据了整个北方,又占据荆州,威震四海。刘豫州(指刘备)无力当其兵锋,溃逃下来,希望将军根据自己的力量,采取相应对策。在这紧要关头,将军还举棋不定,大祸可就要临头了。诸葛亮的激将法,激起了孙权的不满。孙权听过之后,反唇相讥:“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事曹乎?”对孙权的有意讥讽,诸葛亮答道:“田横只是齐国的一个壮士,苟且守义不辱,何况刘豫州是汉家王室的后代,英才盖世,天下士人仰慕,就像江河归大海一样。即使大事不能成功,此乃天意,哪能屈辱拜在曹操脚下呢?”
孙权勃然大怒说:“我不能以江东之地和十万兵众受制于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孙权决定打这场存亡攸关的大战。但是,孙权对战争的前途还是顾虑重重。诸葛亮着重分析了曹操的弱点,明确阐明了联合抗曹必胜的前景。首先,曹军虽然人多,但远道而来,长途跋涉,很是疲惫,战斗力削弱。其次,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上作战。第三,荆州民众归附曹操,是迫于兵势,并非心服,曹军扬言八十万,实为二十多万,如果孙权能派遣猛将,锐兵数万,“与豫州协助同力”,发挥我军之长,攻敌之短,定胜曹军。一旦曹操兵败,退回北方,东吴和刘备势力增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就可以形成。
诸葛亮的分析和预测,增强了孙权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曹的信心。
公元208年11月,孙刘联军(共五万多人)在赤壁迎战曹军。曹军兵败,撤至乌林,双方隔江而峙,准备再战。曹军已很疲劳,加上水土不服,屡发疫病。曹军也多不习水性,受不了江上风浪长时间颠簸,精神不振,影响了战斗力,曹操于是下令将船只用铁索连结在一起,以减少船身的摇晃。
曹军铁索连船的弱点被周瑜的部将黄盖发现。周瑜一面派黄盖诈降,迷惑曹军,一面派十艘大船,装满浸着油液的干柴枯草,乘机火烧了曹军连环船及岸上曹营。曹军大乱,溃不成军,死伤很多。曹操带领残兵败将,匆忙从陆路经华容道向江陵逃去,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自己回归北方,此后再也无力大举南顾了。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的胜利和曹军的失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这一战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胜利的基础是“孙刘联盟”。诸葛亮在成败的关键时刻,出使柴桑,正确分析形势,把握有利时机,说服孙权,促成孙刘联盟,为赤壁大战的胜利立下了头功。
赤壁大战以后,刘备势力大增,领兵进击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江南四郡纷纷不战而降,刘备乘机占据了荆州南部的大片土地。刘备争取刘表在当地的旧部,推荐刘琦为荆州刺史。不久,刘琦病死,郡下诸臣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刘备领兵屯驻油口(今湖北公安南),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部将(类似总参谋长),并委派他督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诸葛亮注意安定三郡的社会秩序,“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为了确保前线军需,诸葛亮住在水陆交通便利的临?(今湖南衡阳市)。这期间,他遇见了在襄阳时的好友庞统,并把他推荐给刘备。刘备见庞统,谈论时事,被他的才识计谋所折服,委以重任。
公元210年,孙权听从周瑜的建议,致意刘备愿与他合取益州。但巴蜀之地是刘备早有意夺取的宝地,当然不容孙权插手,便托词加以拒绝。孙权不听,派水军屯驻夏口。
刘备派关羽在江陵,张飞在秭归,诸葛亮据南部,刘备自己屯驻孱陵,在沿江一带严加设防,使孙权无法过境伐蜀,只得忍气罢军。
公元211年,曹操在西北击败马超、韩遂占据关中地区,并扬言要进攻汉中的张鲁,这对益州形成威胁。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入蜀,代为抵御曹军并讨代张鲁。法正到荆州后,立即拜见刘备,并劝刘备立刻消灭刘璋,占据益州。刘备让诸葛亮、关羽、赵云、张飞留守荆州,自己以庞统为军师攻打益州。一路夺关掠地,进到洛城(今四川广汉),庞统率军攻城,为流矢所中身亡,时年三十六岁。正值进军益州的决战时刻,军师阵亡,刘备急令诸葛亮、赵云、张飞率部西下,入川助战,留关羽守荆州。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关羽,指出荆州是川蜀门户,北可拒曹操,东可和孙权,千万不可疏忽大意。
公元214年,刘备进围成都,刘璋投降,刘备占益州,自称益州牧,命诸葛亮为军师,协揽军政事务。诸葛亮全力以赴协助刘备治理巴蜀,刘备势力大增。
公元217年,刘备率军北进汉中,与曹操作战达两年之久,终于黄忠斩夏侯渊,刘备占汉中而结束战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
公元219年,关羽按刘备、诸葛亮的部署,发动襄樊战役。一举占领襄阳,把曹仁围困在樊城,大将于禁投降,庞德被斩首,一时“威震华夏”。曹操一面派兵救援,一面派使者劝说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并答应割江南地区分给孙权。孙权于是派吕蒙偷袭东陵。
关羽大惊,不顾诸葛亮当年的嘱咐,率军南返,回军途中,被孙权派兵包围,而后被擒杀,于是孙权占据了荆州各郡县。
公元220年,曹操病故,儿子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公元221年4月,诸葛亮劝说刘备即位,建蜀汉国,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刘备在成都称帝,立刘禅为皇太子,以诸葛亮为丞相。称帝三个月后,即领兵伐吴,为关羽报仇,诸葛亮、赵云苦谏无济于事。
公元222年,蜀军在?亭扎营。吴将陆逊率五万军队迎敌,他采取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方针,命吴军后撤至?亭,并坚守不战。过了七八个月,待蜀军疲敝后,乘机发兵,采用火攻,连破蜀军四十余营,把刘备打得溃不成军,元气大伤。刘备率残部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刘备心情苦闷,加上年老和过度劳累而一病不起。
公元223年2月,刘备病危,派人赴成都,诏诸葛亮到白帝城,安排后事。刘备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业。若嗣子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表示“臣一定竭尽全力,忠心辅佐幼主,直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同年4月,刘备病死,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从此,诸葛亮全面担负了治理蜀汉的重任。
关于刘备的英雄事迹3
说起三国的关羽我想在中华大地上没几个不认识的。今天就让我们讲讲关羽在历史上真正的模样。
-1-
关羽字云长,所以在后世称关羽也称关云长。
像《三国演义》里写的,是属于小说,跟历史偏差很大。
我们所知道的斩华雄诛文丑,都不是关羽所为。
水淹七军更像是老天爷给的机会,刮骨疗伤更像是广告包装。
在正式的记载当中,关羽这个人性格是非常倨傲的,非常看重自己的勇武。
对于行军打仗的基变却是一般般,甚至在在很多关键点位上,他犯下了不该犯的大错。
比如后来的襄樊之战,关羽这一边已经全面占优了,
但是最后都没能给樊城致命一击,错失战机。
最后搞的全军覆没,被迫败走麦城,最终被斩杀了。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关羽曾经被曹操所俘虏。
被俘虏后,关羽能够抵制拜将封侯的诱惑,毅然决然的回到了事业处于低谷的刘备的身边,
这显视了对患难轻易地珍惜,这也体现了关羽身上人性闪光的一面,所以我们崇拜武圣人是没错的。
到了后来关云长就是一个仁义,忠心的符号,这一点流传千古,不容置疑。
-2-
关羽的来历其实一直是个谜。
史书上只写了他的籍贯河东解良人,这个“解”字在古音念“hài”。
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西南十五公里的解州镇。
如果你有空到运城走一趟的话就会发现在黄河边上有一个硕大无朋的关羽像,
有一座小山嫩模高的,这也是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千古武圣所铸造的。
史书上只说了关羽的出生籍贯,但对于他的家室是只字未提的,要知道古人写历史,非常在乎家室传承的,
就算是一般的家室,古人也能给你找出闪光点来,除非你的家室普通到连挖都挖不出亮点,那就没话可说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看,关羽的出身肯定是个平民之家了,
平常到往上数八代都没有一个值得写下来的人,
这样的家庭在那个时候肚子能吃饱就不错了,更多的时候就是为了活命,不断在路上奔波。
-3-
关羽在史料当中,一出现就是在逃亡,为啥要逃亡啊?
显然是犯事了嘛。犯了什么事呢?
三国演义里罗先生说:关羽因为家乡里有地主豪强仗势欺人自己看不过眼把他给杀了,然后逃亡于江湖。
不过这一点仅仅是罗先生的推测而已。
后世还有人说,关羽的逃亡实际上是为了避税。
交不起人头税,被逼的没办法了,只好收拾收拾铺盖走人了事。
与其关心关羽为什么逃亡,还不如关心关羽是怎么逃亡的。
比如说他逃亡的路上吃啥啊,总不能要饭吧。
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是给别人当苦力赚钱来填饱肚子的。
关于刘备的英雄事迹4
马超降蜀后,却并未遭到重用,矛头渐失。仅有一次作为大将出征是在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时,其时魏国统兵50万,分五路侵犯蜀国,孔明胸中有数,分五路拒之,其间命马超领兵北拒10万羌兵。其他时刻,马超一向碌碌无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马超的才能不行吗?非也。宛城战 张绣、西凉遇马超、华容逢关羽,是常胜的曹军所遭受过的几回重大失利,曹操曾发出过"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的感概,能令三国第一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如此害怕的,除了关羽,就是这位马孟起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称五虎将"关张赵马黄",把马超排在关张赵后列第四,确是 冤枉他了。可见马超之勇,在猛将辈出的三国时期也是数一数二的了。以诸葛之精明,如此猛将放着不用,委实说不过去,是一时的失误吗?非也。此刻的孔明,与误用马谡那时比较,头脑清醒地很呢。马超何许人也?代代名家,文武双全,乃群雄之才,引军麾战,逐鹿华夏才是他的心 意,位列人臣,帮别家打天下,绝不是他的愿望。与关张赵黄这些单纯的武夫比较,野心极重的马超更难驾驽,就是诸葛亮也没有十成的掌握,是以将其冷藏。反倒是马超的族弟马岱更具有王佐之才,因而,在马超病故之后,马岱便遭到了重用。
另一方面,马超降蜀,实乃无可奈何。张鲁中了孔明的计,使马超进退维谷,孔明趁机派人晓于好坏,巧降马超,马超必定口服心不服。关于马超这样的人,除非从实力上彻底征服于他,不然他绝不会心甘情愿地为你卖命。在早些时分,曹操使用杨阜以巧计破马超,使马超无家可归。虽 然胜了马超,可是换来的却是马超的满腔怒火,并立下终身与曹操为敌的重誓。以实力胜之,然后使之归降,其人必可大用,在其时也有许多成功的比方,关羽收黄忠、张飞释严颜、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是个中典型。
可是其时孔明为何不仿效呢?原因是实力不行!尽管张飞能与马超 单挑成平手,可是在战场上呢,马超辅以骁勇无比的西凉马队,其实力足以使强壮的曹军落花流水,何况是相对较弱的蜀军呢。纵然能胜之,也不免元气大伤,必定因小失大。因而,诸葛亮权衡再三,仍是决议失一良将(降了不能用),而去一强敌,智降马超。
提到智降,却也有成功的 比方,比方姜维,也是被孔明骗过来的,他却遭到了孔明的重用,这其间虽有姜维早已心不在魏的要素,但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心高气傲、旁若无人的西凉锦马超! 上面提到,马超降蜀后参加过仅有一次大的战争,其时孔明又何故定心地让马超出阵呢?是蜀中已无良将了吗?非也。孔明早已洞悉出马超求战之心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再不让他出战的话,非出乱子不行。正好魏国五路侵犯,其间恰有一路是与马超代代交好的西羌人,孔明料定他们 之间必定不会发作战役,于是就顺水推舟地让马超出征,一起又可平了这一路人马,着实是精明得能够。
孔明封杀马超,是否过分慎重?有先例为证,张鲁重用马超,两三下就被蜀国说降了过去。象马超这样重野心的人,打了几场胜仗之后,自己现已会有主意,若再由敌人添枝加叶一番的话,必会掉转枪头。
何况蜀国面临的是具有强壮智囊团的魏吴两国,把马超放在前哨,确实令人定心不 下。
由此可见,孔明的知人善任,确是天下无双。只可惜了骁勇无敌的马孟起,到了蜀国之后庸碌无为,若不是早前与曹操的战役中打出了名声,咱们现在能否记住马超这个姓名,都是个问题。
惜哉马孟起!悲哉马孟起! -- 在三国演义里,马超的身世是十分凄惨的,他全家三百多口被曹操拐骗残杀。在征伐曹操失利后退回甘肃,自己的两个儿子又被信赖的部将杀死,终究投-了刘备,总算是见了天日,得到了刘备充沛的信赖,一向担任着把手汉中的重任,而且被颁发了骠骑大将军的显爵,在荣誉和恩宠中幸福的度过了终究的岁月。
让不少人在怜惜他的一起又少感安慰。
可是,历史上的马超在投-刘备后日子过的是十分压抑和苦楚的,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且处处遭到架空和限制,在惶恐中度过了后半生。演义中说他是在诸葛亮征伐南中后和北伐华夏前逝世的,估测一下大概是建安五年或许六年的事儿,可是历史上他死的十分早,章武二年就死了,其时他只要四十七岁。马超死的时分给刘备写了一篇十分简略凄苦的奏折:我全家都被曹操杀了,没什么亲人,连个子孙都没有,只要个弟弟马岱请您好好帮我照顾,在地下我也就感恩了。
为什么这个当年举凉州造反,席卷关西的一代名将死后是这样的凄惨呢?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马超的父亲马腾其时并非是被曹操拐骗到许昌的,是他自己自愿归降曹操,曹操为了安慰凉州的诸侯,对他仍是不错的,封了他卫尉(归于九卿,仅次于三公)。马腾也把家都搬到了许昌,预备过安慰幸福的后半生了。
可是后来曹操策划进攻汉中的张鲁的时分,钟繇就劝曹操说:先别着急进攻,假如咱们从长安出动军队向西,必然会惹起马超和韩遂的置疑,以为咱们假道伐虢。曹操并没有听,或许他以为马超有人质在自己手里,瞻前顾后,不敢造反;或许他就是想离间马超造反,处理这个在北方仅有能够威胁自己的力气。他放出风去,说自己要出动军队汉中。公然马超置自己的父亲和家人于不顾,真的造反了,曹操马上杀了马超全家三百多口,而且在潼关一带打败了马超。马超溃退回了甘肃,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联合了羌部继续对立曹操,通过几年的努力,建安十八年,马超几乎操控了悉数的凉州。后来夏侯渊西征,马超的内部呈现了割裂,老婆和两个儿子被部将杀死,无法之下,马超投-了张鲁。
可是马超这种英雄岂是张鲁之辈所能定量?他太超卓,太嘹亮,把张鲁手下的一帮无能庸才给比的委琐不胜。有人进谗言说:马超这个人不能信赖,他连自己的父亲都能出卖,何况是主子呢?张鲁听了公然对马超防范很严,这有点儿象最初的吕布了,本领很大,做人也很失利。
后来刘备西征刘章,张鲁考虑到刘章假如完蛋自己也好不了,于是派马超去葭萌关进攻刘备。刘备其时正在全力进攻成都,没有剩余的兵力分出来抵挡马超,张飞,赵云等将正在扫请成都的外围,也并没有参加到与马超的战役中。仅仅派了个李恢去劝降,马超在张鲁那里混的本来就不满意,这次出动军队也仅仅借用自己的名声去震撼一下,手里并没有指挥权,于是就跟随李恢屈服了刘备。
马超屈服后来到成都刘备军中,刘备十分高兴,马上放出了风声,说马超来屈服了。其时刘章仍是预备坚持战役等候外援的,但一传闻马超归了刘备,马上没有了据守的信心,举城屈服。刘备平定了西川后给马超封了官——平西将军,是刘备阵营里职位最高的武官了。
可是马超这个人的名望真实太大了,这在其时的刘备阵营里是谁都比不了的。关羽就有点儿妒忌马超,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才怎么样(关羽其时并没有提提到西川和马超交锋)。诸葛亮回信说:马超这个人文武双全,雄烈骁勇,就想汉朝开国时分的英布和彭越相同,能够跟张飞并驾齐驱,可是比不了你的超然绝伦啊。咱们都知道关羽的脾气喜爱出格恭维,他拿出信来满世界的宣传,借此来说服马超。
马超这个人自己也有问题,大大咧咧,其时刘备的身份仅仅个汉朝的左将军,马超呢见了刘备也不怎么敬重。
总是直接喊刘备的姓名,比方:嗨,玄德。这让刘备很不舒畅,张飞也看不过去,总想找个时机经验他一下。后来孙权派吕蒙征伐荆州,刘备带张飞,马超沿水路到了公安和关羽集合。在一次开军事会议上,关张成心早早的来到刘备身边,马超不知道,仍是大大咧咧进来就喊:嗨,玄德。关羽其时就火了,和张飞拔出剑来指令马超给刘备下跪。
马超其时吓坏了,整个后背都是汗,扑通一声就跪下了,从此再也不敢对刘备不敬了。
这件工作对马超的牵动是很大的,从那以后马超就变的慎重当心了,夹着尾巴做人。咱们都知道一个武将要是没有了性情那么他的才调也就被消灭了,在后来征伐汉中的过程中,马超的体现让刘备适当不满意。彻底不见了最初席卷关西的威风,磕磕绊绊的跟一个曹洪打了个互有胜负,乃至被一个老黄忠给抢了风头,马超的威望也一天一天的下降。
汉中平定后,刘备乃至宁可用魏延来镇守,也不用马超,在内心深处,刘备对马超是有着深深的防范的。
回到成都后,发作了一件大事,有个叫彭漾的人因为不受刘备重用,一肚子怨言,处处乱讲话。
他跟马超的私交还不错,一次喝醉了,在马超的寓所里说了几句对刘备不敬重的话。咱们知道马超被影响以后是十分灵敏的,其时他的境况是“羁旅归国,常怀危惧”——《三国志。蜀书。马超传》,马上向刘备陈述,终究刘备把彭漾给杀了。这样一件工作其实传出去是适当不光彩的,人家信赖你,把你当朋友,和你说几句心里话,你一转身把人家卖了。
从那以后,人人见了马超都躲的远远的,谁都不敢招惹他。
马超呢,从此更加的委琐当心,在孤单和压抑中度过了后半生,章武二年,年仅四十七岁就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综观马超的终身,让人不能不为这个才调出众而又际遇窘迫的将军扼腕叹息。这个十七岁参军,二十岁就大破郭援威镇河东的一代名将如此凄惶的走完了自己的后半生。其间有刘备山头主义的原因,更多的是他自己做人的失利。历史上是马超不满于曹操的觊觎,起兵抵挡,双方互有胜负。但因为年青经验不足,终究为曹操离间计所败。尔后便四处漂荡,投张鲁张鲁不收,终究归降了刘备。
马超为人道烈,绝不是甘于人下之人,张鲁看破了这一点,刘备显然也知道,留下马超后没有给他实权,而是让他震撼西羌
关于刘备的英雄事迹5
三国时期,刘备是名副其实的枭雄,他是蜀国的开国皇帝。刘备是一位传奇的励志人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刘备出生于一个没落的皇族,在专制时代没落的皇族比比皆是,又岂止刘备一家是帝室之胄。刘备年少丧父,和母亲以卖鞋织席维持生计,甚至还需要别人接济,这就是刘备的“原生态家庭”。对于刘备而言,无论曾经的祖辈何等的风光,“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这是刘备一生要面对的事实。《三国志》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
这样的刘备,基本属于我们现代人定位的“三无产品”(无权,无财,无学历)。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刘备的个人仕途真是一片渺茫。都说时势造英雄,东汉末年纲纪废坠,群雄四起,却给刘备这类贫苦有志气的青年创造了特殊的历史机遇。刘备在三国时期人缘特别的好,从他出道时的一无所有,到后来无数次兵败穷途末路的时候,始终有人不离不弃的跟随他。
当时社会名流人物曹操、袁绍、刘表都愿意拉拢他。可见,刘备的个人魅力无与伦比!那么,刘备是如何练就如此本领的呢?刘备穷苦的家庭条件,对他童年时期影响巨大。那时候,刘备为填饱肚子而生活,他必定想方设法多卖几双鞋,与各式各样人打交道的经历,无形中锻炼了他察言观色,善交际和推销的能力。
刘备十五岁时,按照母亲的意思外出学习,拜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不得不说,刘备的母亲非常有远见。卢植是当时社会上的名士,刘备也算是师出名门。专制时代官僚社会非常注重个人的修养,刘备在卢植门下一定是认真学习礼仪方面的知识。否则,日后社会上的名流不会待见他。这段求学的经历,让刘备有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他顺应时代要求,已经成为一个知礼仪、有修养、善交际、懂人心的厉害人物。刘备就是靠这张“金字招牌”立足于社会,不得不说,刘备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素养是他一切行动的基石,而他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个人政治宣传能力是他成功的法宝。
刘备的万里长征路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的,刘、关、张三人舍生忘死剿灭黄巾贼,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专制时代的官僚主义看中的是出身和门第。贫苦出身的刘备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只能成为别人的垫脚石。刘备从灵帝末年起兵,摸爬滚打,颠沛流离十余年,素有英雄之名,未有英雄之位。面对一次次希望的破灭,普通人早已心力憔悴,彻底放弃。对于穷苦出生的孩子,出人头地多难呀!刘备必然失落过,但是刘备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对成功的渴望时时激发着他无限的斗志。“苦心人,天不负。”刘备的坚守终于迎来了他一生的贵人,这个贵人就是曹操。“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曹操,发现刘备是个非同一般的人物。曹操很大方的给了刘备莫大的荣耀与权力。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曹耳”的惊人评价,从此刘备身价倍增。曹操又封刘备为左将军,并给刘备兵权和粮草。按理说曹操给刘备如此的“大恩”,刘备应该誓死效忠才对,但最终的结果是曹刘决裂。刘备投奔很多人,最后都没有好结果,问题究竟是出在哪一方呢?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有这么一段话,“曹操和袁绍是讨卓时的友军。当群雄初起之时,各人都怕兵力不够,总想多拉帮手。不是利害真相冲突之时,总要戴着假面具,互相利用。这是当时曹操、刘备、吕布等所以内虽不和而当人家穷困来投奔时,总要假意敷衍,不肯遽行决裂的原因。袁、曹初时的互相提携,理由亦不外此”。
赤壁之战,面对曹操挥师南下,一统河山的气势,刘备被逼到了穷途末路。刘备当初投靠曹操,后来反叛曹操,此时的曹操于情于理必不能容他,刘备也非常清楚曹操的手段。然而就在这个绝境之时,江东的孙权竟向刘备伸出了“橄榄枝”。真是天助刘备!刘备紧紧的抓住了这“救命的稻草”。刘备依托江东孙权幸运的成为赤壁之战胜利的一方,刘备终于有了一线生机。时运不济,屡败屡战的刘备,赤壁之战以后终于迎来他否极泰来,大展宏图的时刻。刘备的宏图伟业的建立,离不开团队的合作,除了那些不离不弃,出生入死的武将外,那就不得不提以“卧龙”、“凤雏”为代表的谋士了。“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这首诗写出刘备和诸葛亮的“珠联璧合”。诸葛亮27岁出山,为刘备父子整整操劳了27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庞统为了帮助刘备取益州,命丧落凤坡,时年只有三十六岁。这些三国时期顶级谋士,诚心诚意为一穷二白的刘备效命,足以说明刘备了不起的自我政治宣传深得人心。这些谋士最终将刘备这位“潜龙”辅佐成“飞龙”,他们也算实现了个人的政治理想,并载入史册。
夷陵之战是刘备称帝之后,御驾亲征之战。此时的刘备,今非昔比,当年那个贫穷的娃娃如今黄袍加身。至于,刘备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自古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战争的发动,刘备有一意孤行的成分。《孙子兵法》首篇:“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战争发动时,必然有人站出来反对。主帅为了执行自己的决策,必须力排众异。对于决策者而言,这是一次巨大的政治赌注。刘备的御驾亲征,表明了他坚决的态度,这也间接暴露了刘备与诸葛亮这一阶段微妙的君臣关系。夷陵之战,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旗鼓相当,身经百战的刘备对战少年书生陆逊。“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夷陵之战刘备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人生作人杰,死亦为鬼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或许就是刘备退守白帝城,不愿回成都的原因吧!
永安托孤,这是刘备对蜀国政权最后的决策,也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后的寄托。“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道出了刘备的辛酸与无奈,言语间似乎隐隐有杀机,多么耐人寻味呀! 刘备用一生的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三国里刘备的故事,让无数平凡而又怀揣梦想的人看到了希望。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刘备,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追梦人,这也许是《三国演义》将刘备塑造的那么完美的原因之一吧!
【刘备英雄事迹作文1000字【完整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