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末代皇帝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末代皇帝的观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末代皇帝的观后感1我想说,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觉就是恍如隔世,我仿佛就像溥仪那样经历了60余载的人生,从清末登基,到伪满登基,再到建国后的思想改造,60年仿佛白驹过隙,回顾起来历历在目,然而,都像是一场梦。
终其前半生,溥仪都在皇权笼罩下不得逃脱。小时候被困在紫禁城,长大后被困在新京长春,皇帝这个名号就像是一条麻绳,把他捆绑得紧紧的。
我又想起溥仪小时候,周围的太监都是这么教育他的:你是皇帝,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是一个皇权达到顶峰的时代,整个紫禁城都被一片昏黄的封建气息所禁锢。在这种近乎变态的教育下,小皇帝自然就会生出一副极度自尊自大的性格。然而,他做了大半辈子的皇帝,却几乎没有掌握到什么实权,终究只是个傀儡,先替清朝背黑锅,再替日本人背黑锅。他做着那个主宰者的梦想,却终究无法企及。
电影中的那个蝈蝈是个喻示,在一开始的时候,它满身青绿。在电影的最后,溥仪拿出了他曾经藏在龙椅下面的小笼子,小红领巾打开笼子,蝈蝈爬了出来,早已变成了一身枯黄。蝈蝈被关在笼子里一生,得不到自由,当它重见天日的时候,那位曾经做了大半生皇帝梦的人,早已化身成蝈蝈了。
末代皇帝的观后感2
历史长河里波澜不惊的一朵水花,在风雨欲来的昏暗天光里,摇曳出一片巨浪。
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恍若南柯一梦,梦里时空交汇,撕扯着他的灵魂游离在一个被牛鬼蛇神占据着的光怪陆离的世界。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看过太多的观后感,都是在分析《末代皇帝》这部传记电影和历史映射出来的社会背景的关系,
我本身不是一个深通历史的人,所以我仅仅想说一说溥仪本身的故事。
看完影片后我最感叹的,莫过于溥仪丰富而充沛的一生。
是的,我愿意将这两个向上的形容词,用在他的身上。
我知道很多人在为溥仪悲哀的一生而感叹,大概是用了“悲哀”这个词吧,我忘记了,总归是略显悲剧的一生,一生都在拼命逃离,一生都在被迫接受,一生都在求而不得的境遇里徘徊游荡,最终归于平寂。这样看来,也确实难以逃得过“悲哀”二字吧。
我从悲哀中,重新赋予了他两个词。
丰富。充沛。
就像我之前看到过的一句评论:“他的人生光是凭我贫瘠的想象都可以预见的跌宕起伏”。谁也不能否认,时光和历史赋予他的印记,是我们所有人都无法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
从封建时代,殖民时代,到日本侵略,最后到新中国觉醒的社会主义时代,时代在变迁,而他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的一生注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充满丰富的.变化,当然这种丰富变化的好坏自是另当别论了。
在时代变革的操控下,不管是为了成为真正的皇帝,亦或是能够获得心灵的自由,他都在人们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角落里,默默盘算着,像一只困兽般,将蓄谋已久的充沛精力,都用在时时为了冲破牢笼而跃跃欲试上面。
从最初懵懂无知的孩童,到最后迟暮白发的花农,从被迫接受到试图改变,在我读过太多的人物传记里,没有比他更丰富的人生经历了。
懵懂无知时成为时代的掌权者,禁锢在紫禁城中成为那个时代中看似权力最大但是却被束缚最紧的人,接受西方新式教育后想要获得自由想要变革却无力冲破紫禁城的渺小无力,伪满洲国时内心放大的野心推动着他最终成为傀儡皇帝,在接受改造的时候选择在厕所自杀时内心的惶恐和不适,--时期看到帮助过自己的监狱长被批而惶恐不安,最终买了一张票,回了自己家的平静。
他所有的精力和力量,都化作时代的润滑剂,时代推着他踽踽前行,而他也在不断挣扎中,推着时代向前发展。
或许仍然是悲哀的一生,但是始终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丰富和充沛,吸引着无数人为他的经历而感叹,这大概就是末代皇帝最后的荣耀吧。
我用小四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杂乱的小记。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
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近坟墓,你被挫折践踏的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
但是我们却总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跳动的心。
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的努力着。
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的小小星辰。
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看过很久的一部电影,一直都执着于一句话。
哪怕人生是一场悲剧,也要活得热烈而丰富。
于是有了溥仪悲哀而又丰富充沛的一生。
也有几分“好风光不如梦一场”的意思吧。
末代皇帝的观后感3
溥仪这个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争议,有些人觉得他很无能,有些人觉得他很可怜,也有些人很羡慕他能做皇帝,每个人对他的看法都不一样。前几天看了一部有关溥仪的一部电影《末代皇帝》,让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让我对他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这部电影是外国人所拍摄,当我开始看的时候,就很佩服导演能对中国的文化如此的了解。这部电影讲述了溥仪的一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人的大起大落和他的绝望与无奈。溥仪从三岁的时候就当选为皇帝,当时的他根本不知道皇帝这一次意味着什么,也不懂一个末代皇帝将要面临的曲折,只有他那份天真和对世间事物的好奇,这让我一开始就对他怀有同情心。
虽然溥仪做了皇帝,有了充裕的物质享受,但是也是最孤独的,他没有家庭没有朋友,有点只是紫禁城那华丽的牢笼,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对于国家和天下他也做不了任何决定。当他弟弟和他说外面还有个皇帝的时候;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想跑出去却被拦下的时候;当他看到紫禁城外面传来阵阵的呼叫声的时候,他明白了自己只是一个被软禁的皇帝。电影中溥仪几次绝望的看着城门,大声叫着:“Open the door!“却被无情的拦下,。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学生,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让人觉得实在可悲。
溥仪青年的时候给他的老师说过,他想改变这一切,改变这里的规矩,但是他却无能为力,成年后的他,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他被日本人所利用着,他也明知自己被利用着,他却想反利用他们,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老年的时候,他被监狱所关押着,关押了10年,直到最后他才被放出来,但是监狱的生活也可以说是他的觉醒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岛一个被人唾骂的囚犯,让他经历大起大落,囚犯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最后他成为了一名花匠,过着平静的生活。
电影的结尾是他一个人去了自已以前生活的地方,还告诉了门卫的儿子,自己是中国的皇帝,并且从龙椅下拿出他一直藏着的蝈蝈,看到电影的最后,让人会有种莫名的悲伤,溥仪就像这蝈蝈,本来属于大自然的,却被关在笼子里,蝈蝈是人的玩物,溥仪却成为历史的玩物。
末代皇帝的观后感4
周在北京故宫参观的时候,脑海里不断回放起电影《末代皇帝》中的经典画面——年少的溥仪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内飞奔,长廊两边则是高达数米的红墙。他在不停地奔跑,只为了追上被强行送走的阿嬷(奶妈)。最后,他来到了偌大的太和殿广场上,广场上空无一人,只剩下斜阳投下的影子,以及几声乌鸦的啼叫。
终其一生,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都像这场追逐戏一样,无奈且徒劳。他不但无力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无法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当他年少时,他以为作为皇帝,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让其它人做什么,其它人就会做什么。但是,当阿嬷被送走时,他无法与她见上最后一面;当他的生母去世时,他被禁止离开紫禁城前去吊唁;当他想要清算紫禁城内太监官僚的贪污情况时,他们则联合起来把库房付之一炬;他三岁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离开紫禁城,也是在军阀的枪炮逼迫下成行的;他以为日本人会帮助他建立一个独立平等的满洲国,没想到自己成为了日本侵华的傀儡与工具;当他反日的皇后(妻子)被日本人强行送走时,他能做的也只是不停地奔跑,然后面对紧闭的宫门与守卫的士兵。在奔跑的时候,他一定会想起几十年前,他正是像这样想要追上被送走的阿嬷;当面对紧闭的宫门时,他也一定会想起几十年前,他正是像这样被拦在紫禁城的宫门内,无法前去吊唁刚刚离世的母亲。
我非常喜欢像《末代皇帝》这种史诗般的电影,类似的电影还有《阿甘正传》《霸王别姬》《活着》等。在我看来,《末代皇帝》的结尾让人有一种时空交错的魔幻感,这让电影主题得到了升华。尤其是电影的最后,年老的溥仪在刑满释放后,自己购买门票进入紫禁城。他在太和殿中自己曾经坐过的龙椅后面,找到了一个旧时的小盒子。当盒子打开时,一只在他年幼登基时玩弄过的蛐蛐钻了出来。在我看来,这只蛐蛐正是溥仪的象征——他从登基时候开始,便被禁锢在「盒子」内;直到老年经过解放和改造之后,他才完成作为个人的「解放」。
最后,抛去故事剧情不谈,作为最后一部、也是最知名的一部在故宫内取景(包括内景与外景)的电影,《末代皇帝》也非常值得向对故宫建筑、对清宫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推荐。
末代皇帝的观后感5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电影讲述了中国末代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自三岁登基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从唯我独尊的万世皇到一个鬓微霜的园丁的传奇经历。这是唯一一部在故宫拍摄的电影,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据说拍摄期间英国女王访华却因为这部电影的拍摄而无法参观故宫。这部电影在上映后获得了九个奥斯卡奖项。影片在中国宫廷式的背景、庄重萧杀的配乐以及黑与暗红相结合的色调下缓缓拉开帷幕,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
慈禧太后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盖在她惨白枯槁面容上的那块纱也封住了溥仪的自由。三岁的溥仪从此成了最缺少管教的孩子,懵懂单纯天真善良的他开始了傀儡生活。紫禁城里的生活,让他形成了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专横性格。后来,中华民国建立,宣统帝退位。再后来张勋复辟,溥仪又一次称帝,但在几年后又因向日本人投降而退位。当溥仪得知他家祖坟被盗挖后悲愤交加,为了洗雪孙殿英盗挖祖坟之耻,他决定与日本人合作,复辟满清。于是,他在长春建立“满洲国”并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沦为阶下囚,在监狱里进行劳动改造,十年后获特赦。之后年近六十的溥仪成了一名园丁,过着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溥仪的人生,三起三落,他的目光也由最初的澄澈清明变得冷漠沧桑。
溥仪被软禁在紫禁城内,无法走出这个富丽堂皇高大宏伟的建筑,每天在紫禁城这一方狭小的土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在头顶上飘去,他的灵魂早已飞出城外。
他的额娘离开他、奶妈被人带走、皇后悄然离开,他跟在后面追,在黄昏下他的身影是那样渺小、微不足道又那样倔强。然而,一扇门在他身前关上……“Open the door!”这句话被他一次又一次说出,从最初的呐喊到请求再到喃喃低语,从最初的愤怒不甘到无助再到绝望……这不正是他被封闭多年心底渴望自由的真实写照吗?
谁说溥仪是懦弱的?在中国古代,皇帝也许是最危险的职业,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谋杀。可是站在这个位置上的他却从不恐惧。没落的君主自然是想复辟的,奈何他陷入了敌人的阴谋被日本人利用。
谁说溥仪是无情的?他对胞弟溥杰一直念念不忘,始终关心着他;母亲死后他推着自行车竭尽全力想出城;奶妈被带走后他跟侍女说:“她不只是我的奶妈。”他对老师庄士顿先生敞开心扉,庄士顿先生离开时他戴上了眼镜目送着老师的身影一点点变小直至消失……
谁说溥仪没有主见?他希望改革,他想改变他身边的一切,为此他亲手把自己的辫子割了。他也试图利用日本人,但失败了。他想改变,但历史的波涛阻碍了他,他终究不能改变什么,只能茫然行走。
而皇后婉容因内心的孤寂渐渐染上了毒瘾,监狱长在--期间被打成右派的凄惨结局也令人唏嘘不已。也许就像贝托鲁奇接受采访时所说:“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那样的年代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而历史只有结果没有对错。
到了影片的结局,溥仪度过了清末到--这段历史教科书中最动荡不安、暴乱频繁的时期,最终过上了平凡却自由的生活。轻风拂面,春意融融,他在花园里缓缓修剪枝条,嘴角微微上扬。也许,这算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吧。
【末代皇帝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