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考大神真情流露:工作7年,3个单位,4个城市,供大家参考。
公考大神的真情流露:工作7年,3个单位,4个城市
格木在体制内工作已经第7个年头,先后在南昌铁路局、云南省发改委、河南某省直单位工作,目前为某省正厅级领导秘书。这一路来,面临着许多选择、许多彷徨,更多的是选择之后、彷徨之后的那份不安的向上的初心愈加坚定。格木不敢说自己有多优秀,但是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有多努力,而越努力幸运也越随之而来。
在经历过多次选择、多个岗位,以及与不同人接触之后,格木很想分享一句话予大家:年轻时,请不要选择安逸!
本科同学之间的对比
格木本科院校是石家庄铁道大学。因为是一所行业内专业院校,对于土木、交通、机械等工科专业来说,就业不存在问题,刚迈进大学门槛的那天起就知道四年后工作在哪里,也最终在大四刚开学时已被全国各铁路局、工程局瓜分。相对于众多大学生还要为工作愁苦时,这种日子实在是太幸福、太安逸了。也正是这种安逸让许多原本具有很大潜能的学子放弃了继续学习的念头而选择了舒适、懒散,旷课是常见、打游戏是常态……
幸好还是有部分同学不安于现状或者有着更高的追求,继续学习最终进入了更好的大学研读硕士甚至是博士。他们大部分院校是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985高校。大家应该知道,备考研究生的那一年整体是比较劳累的、疲惫的,甚至是寂寞的、挣扎的,当其余的同学在睡觉、打球、玩网球、打扑克或者到处无所事事溜达的时候,他们却过着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早上7点乃至更早就爬起来,晚上几乎是图书馆10点熄灯才回宿舍。背单词、刷习题、上辅导课……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将近一年。
我们是2007年进入大学,2011年本科毕业,而研究生同学是2014年硕士毕业。现在2018年,本科毕业已经过去7年多、硕士毕业也已经过去了4年。来看看彼此的现状:
本科直接就业的同学。以格木时不时保持联系的8名同学来说明,5人铁路局、3人工程局。铁路局中的5人,2人为机关普通干部、2人在车间管理岗、1人在一线管理岗。对于铁路局来说,不管在什么岗位,均是很忙很忙。至于工作环境,可以说是“5+2”“白加黑”是常态。在车间、一线那更是,有的甚至是轮班制,需要24小时值班。特别是那车间、一线的3名同学,几乎是一周只能休息一天才能回趟家,即使爱人孩子就在同一城市,也是过着“同城分居”的生活。如果遇上春运、“两会”以及“峰会”等重要时期,取消休假。至于待遇,一年大概10万。至于晋升,现在7年多过去,没有一人晋升副科;
据格木估计,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可能一辈子正科级到头,很可能还拿不到。工程局中的3人,1人为工程师、2人为助理工程师,均在项目部。大家知道,在项目部意味着什么,就是离家、就是一年只能休一次长假回一趟家。于是,他们中的2人目前还没有结婚(不是不想结婚,而是找不到合适结婚对象)。至于待遇,一年12万。至于晋升,估计也是够呛。现在回想,为什么一个本科院校如此好就业,除了行业性质外,还有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不是甚好,不然同为铁路行业内的其他更好学校,例如上海交大、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交大,甚至是西南交大的学子们为什么不是很热衷于铁路局、工程局。
研究生就业的同学。以格木时常联系的4名同学来说明,2人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1人在中铁第三设计院、1人在某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可以看出,这4名同学均是在设计院工作。关于工作环境,设计院也可能很累,画图或者上工地勘察、指导,也会时不时加班,但是整体比铁路局、工程局还是好很多,至少不需要熬夜,至少不用两地分居,至少还是有着比较规律的周末。关于待遇,格木没有具体详问,但是聊天中能够知道大概,相当于铁路、工程局同学至少2倍以上。关于未来发展,因为是硕士,于是起点也可能高一点,均是工程师,均考了建造师,甚至有1人已经是高级高级工程师;
他们日常工作联系、打交道的均是那些铁路局、工程局同学们的单位领导,可见硕士毕业的同学平台已经高了一个等级,未来的发展已经优于本科毕业同学。
可以预见:未来发展、工资待遇的这种差距,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当然,格木并不是说晋升、待遇就意味着全部,每个人具体生活、工作状态如何,只有自己才知道、才能体会其中。
格木的个人事例
大学期间。格木当年因为不是很喜欢铁道运输,而喜欢的是文史哲,考铁道运输研究生自己不愿意,而文史哲研究生出来又难就业,于是就本科直接进了铁路局工作。但是,不考研并不意味着整天晃晃荡荡、吃吃睡睡,在大学的四年还是经常泡图书馆,借阅文史哲相关书籍。保守估计大学四年该看了200-300本书吧。自己也试着写文章,有幸在全国散文、诗歌征文竞赛中获奖20余次。如果说兴趣是引入格木进入文史哲相关领域的最初动力,但是进入之后想获得提升弄懂搞明白,还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当面对着一本本如砖头般的典籍、那些根本看不懂的术语时,也是很苦恼,也曾怀疑自己,但最终还是咬咬牙、狠狠心坚持下来了。于是也就有了相关知识的提升,更有了内心的宁静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能学习、能写作、能吃苦,这是本科阶段给格木最大的收获。当然,这在当时是不知道的,但是它们的效能将在工作之后逐渐凸显。
工作之后。因为格木的写作能力,不多久就被单位领导所欣赏,于是在实习期3个月之后就直接在车队管理岗,1年实习期满之后就进入机关,而且是负责单位年度报告、领导讲话等重要材料的撰写以及服务单位主要负责人相关工作。虽然之前有散文、诗歌写作的底子,但是两种体例还是不一样,要想写好公文材料也不是那么简单。为此,格木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好生琢磨。关于政务信息、通讯报道、领导讲话、工作总结、请示汇报、调研文章等一个一个专题慢慢啃、勤于练、反复修改、不断打磨,最终写出来的文稿多次获得铁路局、铁路总公司营运部以及国家最高检铁路检察厅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表扬,甚至是后来某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省长在格木负责撰写、统稿的调研报告上有如下批示:“有思考、有质量”“这份报告很有价值,提交第二次小组会讨论”。当然,所获得的点点成绩,不是格木个人的,更多的是平台所给予的,但是这些给予了格木许多不可估量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
在工作了近三年,格木感觉铁路这个环境、平台已经不能很好满足自己,工作也不是那么开心、动力也不是那么强劲,于是将目光瞄准了公务员。当年选择的是广州市交通委员会、云南省发改委。格木自觉不是智商、天赋甚高之人,但绝对是能吃苦之人。在备考期间,白天忙于工作,晚上进行复习。当时格木已经成家,成家之人可能会有体会,在家看书效果是不高的,因为时不时家人会来书房,可能是给你倒杯水、削个苹果或者有什么事情征询你的意见。如此复习,怎可?一周之后,格木立即改变了策略:不在家里负责,将复习地点放在离单位不远的某大学。即:下午下班后,赶紧在食堂吃点饭,然后到大学里面找一个自习室,每天复习做题两个小时大概9:30之后回家(因为再晚回到家会影响家人休息)。经过一个月备考,均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上岸。
这中间还有一段比较辛苦的经历,那就是去广州、昆明的初试、资格复审、面试、体检等诸多环节。正好备考的时候正是全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时,而格木所在单位由全国铁路总公司某副部级领导定点联系,于是要求质量极高。最可难之处,格木作为单位主要领导以及另两位班子成员的联络员以及负责他们材料的撰写、修改。再加上还有自己的本职,那时候可以说工作是连轴转。当时还没有高铁,格木所在城市到广州火车需要11个小时、昆明27个小时,每次都是最多请一天假甚至不请假,周五晚上或者周六早上到,然后周六白天立即赶赴考场,考完之后随即返回赶周一上班(每周一8:00单位召开周例会,格木负责会议组织、记录及其后续相关重点工作督查)。凑巧当年广州市交委、云南省发改委资格复审时间紧邻,现在仍然记得当时有几天的行程是这样的:第一天晚上19:00至第二天6:00南昌至广州、11小时火车,白天广州资格复审;
第二天17:30至第三天凌晨2点广州至昆明、31.5小时火车,白天昆明资格复审;
第三天13:00至第四天16:00昆明至南昌、27个小时火车,到达南昌后立即回单位上班。面对着如此奔波,有两次在火车上,格木也问自己:现在相比于本科同学已经很不错,他们还在一线锻炼,而自己早已进机关,可以说很是好运。
这样折腾,需要吗?值得吗?就在短瞬的彷徨之后,格木更加坚定:值得,需要改变!
特别是在格木即将离开铁路时,之前某一领导即将赴任单位党委书记而谈心挽留,如果不走,将给予团委副书记职务,一年之后去副转正。团委书记职务,相当于正科级。这对于一个不满30岁的小伙子来说,还是比较有诱惑的。虽然铁路特别是高铁属于中国创新、高技术前沿领域,但是对于铁路局特别是基层单位这个层面而言,铁路还是比较封闭、技术含量低、工作视野狭窄、人际关系复杂,再待在铁路估计也不能有很大的提升,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活均能一目了然,特别是当时已经干得不开心了。于是格木权衡之后,毅然选择离开,选择了再次出发。
进入省直单位工作,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格木茫然无知。于是再次在工作总结、文件通知、规划方案以及一本本行业专著中学习,看不懂就一遍一遍看,不了解就一本书一本书学,最终进入该领域的一年之内在该行业全国最好期刊发表两篇文章,其中一篇作为当期重点推荐。同时,看着身边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甚至是清华大学的硕士、博士成群时,格木作为本科学历发觉自己很弱小、很不足,于是又开始备考研究生,最终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求学。学习过程也是比较辛苦的,周一至周五工作,周五晚上赶到北京,周六日上课,周日晚上又返回郑州上班。还有那跨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也是第一次接触,根本不懂,于是格木就给自己定一目标:每周去学校在图书馆借1-2本书,一定要认真看完,下周回学校时还书然后再借其他,以此往复,不断扩展。也正是在这样工作、学习的劲头下,格木到新单位不满一年,就有幸被主要领导选为秘书,又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岗位锻炼。
回顾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格木都很努力,都不曾停留。其实,无论是在铁路局还是在省直单位,格木完全可以上班下班晃荡晃荡过日子,但格木却是一直在折腾、一直在奔跑。对,就是奔跑!记得当年格木离开铁路时,一同进单位的小姐姐曾经在微信中发了这样一个朋友圈:“小伙伴,很优秀也很努力,一直在奔跑。他就要离开了,要去更大的平台追寻他的梦想。很羡慕,更是祝福!”
之所以一直努力、一直奔跑,因为格木的心中这样想:要让自己的能力支撑起自己的梦想,要让此时的自己不辜负未来的自己。也希望朋友们,在年轻时请不要选择安逸!
该如何做?
不选择安逸,那么该如何做呢?格木结合所见以及个人经历,分享几点体会:
1.确立目标。这个目标一定是适当的、科学的,而且通过努力可攀登可达到的。同时,要尽量将目标定高一点,这样潜能才能够更好激发。如果没有目标,就会茫茫然无所向无所终,怎么努力都不知道,无从下手,顶多喊喊口号而已。如果目标太高,就是好高骛远,定的目标难以实现,会打消积极性会挫伤信心,甚至会怀疑自己压垮自己。如果目标太低,自己的潜能怎能更好释放,怎能走出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这个目标又有何意义?至于目标,怎么定到什么程度,这需要结合每个人自身情况而权衡。例如,格木大学时,就是看书;
工作初期,就是专攻文稿;
几年以后,就是选择平台;
而现在,需要的是学历、知识、视野的进一步提升。目前打算,如有可能,几年后还会攻读博士吧。
2.选择偶像。说起偶像,很多人可能会嗤鼻,更多联想起的是无知的、愚昧的、疯狂的追星族甚至是脑残粉。格木想说,这其实是社会的偏见。偶像乃是一个中性词或者褒义词。追星、崇拜偶像,要看是什么对象、什么方式。能成为明星,肯定是有着他的过人之处,至于崇拜则是要理性。一个好的偶像会无形中给你前进的力量,他的知识、努力乃至是人品会给你很多参考,会让你一次一去对照,驱除茫然、继续前行。例如,格木很喜欢的就是余秋雨先生,可以说余先生对格木的成长、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很大。他的睿智、他的渊博、他的时代责任感特别是他面对从政、学术研究的选择以及社会泼过来脏水时的坦然,一次次给我震惊,一次次让我敬佩。现已而立之年的格木,在有时心情不好或者偶尔消沉之时,会不禁拿起他的《借我一生》翻阅。一般看书半小时后,随即安静、且可释然,知道自己接下来怎么办、如何选择。很多学弟学妹或者朋友让我推荐书籍时,我也是首推这本。说到看书,格木觉得余华的《活着》也很有力量。
3.对标身边更加优秀之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于年轻人尤为如此。格木建议,日常工作生活中,多与比自己优秀之人交往,你会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为什么是身边之人?因为真人真事可见可感,更能引起你的自觉,更能激励你的主动。例如,格木当初研究生准备报考郑州大学,感觉北京太远太劳累。但是格木一发改委朋友,他当初报考的是清华大学,也是每周去北京上课,现已硕士毕业,继续攻读财科院博士。这给格木很大触动,为什么他可以,格木就不能坚持下来!后来在处长“要考就考清北人”的鼓励下,格木放弃了郑州,将目标选在了北京。之所以没有报考清北人,乃是格木从始至终认为自己不是天赋异禀之人,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北航。哪知分数出来,格木的研究生初试分数竟比北京大学、人民大学还高10分以上。关于格木想攻读博士的念头,也有很多是这位朋友的触动。北航虽不是清北人,但是学校给予的自信、教授给予的格局还是郑州大学所不能比拟的,来北航不亏。当然,优秀有很多种,并不是仅仅只有学历学识的提升,你会发现身边其实优秀人很多、优秀品质很多,这都值得你去学习。
最后,格木还是想再重复开篇的话:年轻时,请不要选择安逸。你越努力就会越幸运,你的未来就会有更大可能!
【公考大神真情流露:工作7年,3个单位,4个城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