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10篇

时间:2022-10-31 13:10: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10篇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 DOI:10.16565~.cnki.1006-7744.2015.28.29档案文danganwenhua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10篇,供大家参考。

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10篇

篇一: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

I:10.16565~.cnki.1006-7744.2015.28.29 档 案 文 dang"anwenhua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囝 口 辽宁医学院 段 静 摘 要 陶行知先生一生中的教育思想建树颇丰,其中最核心的是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 理论思想。本文将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 内容、产生的基础 、重要特征及其对 当代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的启示进行探 究。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15-2-4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中 提出了很多具有重大价值的教育理论 ,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他 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在当时颇有建树 ,在几十 年后发展的今天也同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 陶行知生活教 育思想 的主要 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主要包含 “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 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内容。这短短的几个字 ,不仅是陶行知先 生毕生教育实践的积累,同时也蕴藏着深刻的内涵。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 ,是生活教育体系 的基础框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 自 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lJ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 育。生活与教育是一致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教 育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不断改革与发展 、不断变化与创新,这样 的教育才能满足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生活的发展需求。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生 活即教育”实现的前提。陶行知先生主张打破传统的学校观,提倡将 学校与社会生活充分接触,学习的场所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更 应该存在于社会的一切场所,学习的内容不应该仅仅拘泥于书本知 识,更应该转向社会。不论时间、地点 、形式,只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 连,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 ,他主张 把“教”与“学”相结合 ,“教学”以“做”为中心,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 不可。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 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么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目老师的教与学 生的学是紧密联系的,即所谓“教学相长”,而教和学的基础是实 践,只有在“做”中探索,才能找到教和学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检 验教和学的效果 。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 1.兼容中西方文化精髓,是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陶行 知先生于 1891年 1O月在安徽农村出生 ,自小学习努力。中国传 统文化 及孔子 、墨 子 、王 阳明的教育思想 对他 的思想形成 产生 了 重要的影响,但他也逐渐认识到封建传统文化对于人思想发展的 束缚。在陶行知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时,就受到了孙中山先生领 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影响,思想上第一次受到了洗礼。1917 年,陈独秀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 ,陶行知积极倡导新 教育,改革旧教育 ,成为了新文化教育的大力倡导者之一, 在革 新过程 中,他没有 盲 目地 把 中国传统 文化全 盘否定 ,而 是批判 地 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发展。1914年,陶 行知先生以优异的成绩从金陵大学到美国留学。在三年的留学生 涯中,陶行知先生对美国教育中存在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记录和思 考,这些都对他后来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启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 书期间,当时美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杜威成为了他的老师。作 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杜威的教育思想对陶行知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

 2.中国的国情是生活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陶行知生活 在政治动荡、民族危急的旧中国,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直接使 中 华儿女置身于水深火热中。当时的中国教育萧条,书本教育、学校 是唯一中心等旧思想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和传统制度使教育停滞 不前。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在近 100年的屈辱历史中,资产 阶级革命派 、革新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 ,在文化 方面 ,以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最负盛名。陈独秀、李大钊等代表 人物对中国教育进行了不同的理解与探索,作为新文化倡导者之 一的陶行知也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和革新,创造性地提出了 一整套生活教育思想理论。

 3乡 村教育事业是生活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陶行知的 生活教育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吸取精华的基础 上,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探索而产生的。他在 1927年 3月开始了 乡村教育实践,晓庄师范学校成为了陶行知先生进行教育改革的 实践基地。他在学校中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创新,根据“生活即教 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设定 了教育 的目标、方向、方法等。不死读书、与生活亲密接触等这些做法获 得了很多国内外教育家的赞赏和肯定,陶行知先生用教育实践检 验并不断完善着生活教育思想。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 1.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为中心。以往的教育主要以书本为 主,教师只负责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学习,教与学的双方都局限在 狭小 的空 间 ,缺 少实践基 础 ,也脱离 生活实际 ,“教”、“学 ”与 “做 ” 相分离,属于传统灌输式教育。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特征就在 于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 ,提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生 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社会也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教育不能 脱离实际,应该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 适应社会 的能力 ,而不应该只注重分数 、成绩 ,使学生成为“高分 低能”的书呆子。因此,教育不能闭关自守,而是要走开放之路 ,只 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学生才能学到真本领。

 2.生活教育理论蕴含 “以人为本 ”的理念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 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肯定了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教 育应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随着学生的成长而调整,体 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指以尊重学生 自身的发 展,尊重学生在教育 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 兰 ● 世 养 2015·10月 上 旬 53

 田d

 an g" an 化 wen № DOI:1 0. 16565/ j . enki . 1006-7744. 201 5. 28. 30 宋代数学四大家之秦九韶的数学成就考究 口 绵阳师范学院 李元东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任全红 摘 要 秦九韶作为南宋末期的数学家,也相应地受到了南宋理学的影响,但是秦九韶对数学的认识非常的清晰,认为数学能够“经世务, 类万物”,而且数学和哲学也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可以为哲学提供一般的方法,如其中的抽象、概括等,“可以通神明,顺性命”。

 秦九韶的很多数学问题都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问题有关,通过他的数学推理进而得到了比较重要的定理。秦九韶在数学上取得 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其刻苦研究的精神和成就仍然鼓励着我们继续前进。

 关键词 秦九韶 数学九章 成就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 日期:2015—1—4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出现了一大批 具有显著成就的数学家。其中秦九韶、李冶、杨辉和朱世杰等四人的 数学成就最高,被后人称为“宋元数学四大家”。秦九韶是四大数学 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仍然对现代数学有启示意义。

 一、 秦九韶简介 秦九韶作为一位具有创新能力的数学家,在当时他的数学成 就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再加上他本人官职比较小 ,所以 在《宋史》中没有关于他的传记 ,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和去世的日 子也难以明确知晓。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可以大约推出他出生于 1202年左右,卒于 1261年。秦九韶出生于南宋一个相对比较高级 的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进士出身,担任过南宋时期的工部郎 中、秘书少监等 ,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修养。秦九韶的父亲非常重视 对他的教育 ,这段经历可以从《数书九章》的序言看到,在成年之 发展为 目标的教育思想1 3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学生要平 等、友善的与他人相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前提就是 和谐相处,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教育才能 取得积极 的效果 。

 四、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1.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为本 ,与学生的生 活紧密相连。在当代 ,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只是单 纯地依附于书本知识,一味地灌输,忽略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

 不懂得学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课堂上知识讲授空洞,因此 ,学生们 有的呼呼大睡,有的左耳朵听、右耳朵冒,教育没有起到真正的作 用。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 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要提供给学生的 是德性的养成、人生的指导,要给学生提供人生的方向和动力。在思 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灌输大道理固然重要,但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 生活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要注重学生的需求,抓住他们 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点来有针对I 生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与社会紧 密联系。陶行知先生认为,把学生仅仅局限于学校中好 比把一只 活泼的鸟儿关进笼子,而“社会及学校”则是把这只关在笼子里的 小鸟放到大自然中,让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汲取养料来不断历练与 成长。因此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充分进行社会实践活 动。例如,有很多高校定期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 让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开拓个人眼界和阅 历,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后秦九韶记载道 :“早岁侍亲中都。”秦九韶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和 父母住在杭州 ,在这段时期内他拜访了当时社会上在天文历法、 建筑等方面颇有建树的学者,还跟随当时隐士学习数学知识。秦 九韶跟随他们认真学习了这些相关知识,这为他以后的数学学术 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学习到了非常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技 术 ,这些在《数书九章》中都有深刻的体现l ll。秦九韶在青年时期曾 经辗转多地任地方小官,在业余时间进行数学研究,并且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秦九韶的母亲在公元 1244年去世,他于是回到了家 乡为母亲守孝,在这段时间内,秦九韶集 中全力完成了《数书九 章》全书的著作。《数书九章》是秦九韶在古代数学经典著作《九章 算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发扬光大的,虽然在形式上比较相像, 但是内容方面仍然具有很多创新。

 二、秦九韶在数学上的成就分析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陶行知先 生指出:“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 寸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是以爱为基础的,因为教育不仅仅只教道理,更不是以对立者的身 份单纯地批评或斥责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校学生作为个体,

 是需要受人尊重和信任的,因此教师应该用爱心来感化学生,用人格 魅力来影响学生,对他们多一点关爱和尊重,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建 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仅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深 入人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

 4.高校应注重校企合作 ,把产、学、研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优质 的实训环境。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得到启发,目 前,我国高校应该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把生产、学习和研究结 合起来 ,让学生在进行校 内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有机会在企业 或实训环境中进行操作与实践,从而培养 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 办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利于校企问实现资 源共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可靠保证。

 总之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特别是对当 代我国高校的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应该学会用这 一理论来指导教育工作 ,使教育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 ,

 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I令狐波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11学术交流,2o!o(111 f2{课题组胸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现代价值IJ].vC, /s.高等教育研究, ~oi3( 3).

 f31薛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启示ID1.成都理 _ 工大学,2013.

 『41陶行知全集(第2卷)f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f51刘娜娜.教育’ 回归生 世界的价值诉求——兼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当 前教 育的启迪U】.内蒙古大学学报, 2 1(8). o 1 ★作者段静为辽宁医学院讲师、法罕硕士。

 54 兰 ●世 界 2015·10月 上 旬

篇二: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

资讯第27卷 第4期 2005年8月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_27  No.4 Aug.,2005 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现实意义 冯晓燕 (浙江工商大学 教务处,浙江 杭 州 310035) 摘 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 做合一。学习探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克服当前“应试教育”弊端,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全 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理论影响。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活的教育;创造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05)04—0104—03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 展,批判地继承了中外历史上先进的教育学说,提出了彻底改革中国旧传统教育的口号,在不断探索和实 践中创立了崭新的教育学说——“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教育发 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对此,陶行知有精辟的阐述:“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 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 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1](   在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首 先,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即指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同。其次,生活对教育的决定性,即过什么样的 生活,就会受什么样的教育。当生活有了变化,教育也要随之改变,当生活向前发展时,教育也应随之不断 发展。再次,教育对生活的能动性。虽然生活对教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教育对生活同样具有能动作 用,教育可以改变生活,生活会因为教育而发生变化。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陶行知认为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 牧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1]  “社会即 学校”教育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从而形成了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生活混然为一 体的崭新概念。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学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一,是“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等原则的实施。其主要涵义是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 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2](P。”这里的“‘做’含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三种特性,由行动而产生思 *收 稿 日 期 :2005—04—27 作者简介:冯晓燕(1964一),女,吉林磐石人,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第4期  冯晓燕: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现实意义  l05 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过程。”[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 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强调通过人的创造性劳动达到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目的,它提倡全社会应成为一个大学校,在这个学校里,人人可以受教育,人人不断求上进,这 就是他用毕生精力去从事和提倡的大众的、普及的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打破了传统教育只注重 读书不注重德育、体育,不注重社会实践的陈规,力求使人的德、智、体、美、劳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培 养和造就具有实践能力的,具有创造精神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与我们现代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 的。因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影响。 (一)实施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 陶行知在1934年的《普及运动小史》中指出:“这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 提倡劳苦大众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喜欢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 何使教育得到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需要的教育。”陶行知始终把普及教育与提高全 民族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普及教育之要意正在于:“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乙,整个生活现代 化”。[4]( ∞陶行知为中国的普及教育运动探讨新路奋斗了一生,他的实践卓有成效,他的理论极有价值。 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仍有占总人口15 的贫困地区尚未达到达个目标。由于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普及教育将面临许多困难,尤其在农村更是难点。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和 方法可供人们借鉴。例如,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到缺少师资的农村与边远地区“支教”,鼓励“科学下嫁”、“教育 下乡”等思想。陶行知认为青年教师下乡教书,一方面可以增强为人民、为大众的服务意识,支援乡村教育,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又如,依靠社会力量 办学,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以解决教育资金的短缺等问题。通过借鉴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我 们认为一定要通过大力开展普及教育,努力开发我国的人才资源,以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二)注重“活的教育”。改革教学方法 陶行知认为:“教育可分为三部,A.死的教育;B.不死不活的教育;C.活的教育。”L2](  ”’他深刻地剖析 了传统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21(n”’因而,传统教育培养 出来的人有的就是书呆子。陶行知在分析了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后提出了“活的教育”。“活的教育”思想主 张,首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提供给学生有用的材料,即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要拿活的东西去教 活的学生;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再次,他认为,活的教育还应该用活的教育方法,他反对传统的灌 注式教授法,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法。他说:“灌注的教授法最要不得,它把接受文化的人当作天津鸭儿 填。”[43 ∞他提出了当时最为时髦的教学方法,即设计教授法和依计划去找实现法。“设计教授法是活的 教育最不可少的,依计划去找实现法,那更是一件要紧的事了。”[2](  ¨’陶行知所注重提倡的“活的教育”理 念下的教学法,既包含着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又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对于我们现代教育克服“应 试教育”的弊端,改革陈腐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新路极具借鉴价值 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相脱离,教学内容陈旧,观念僵化,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这种封闭式的教 学模式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个性。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实现由旧的教学模式向“活的 教育”的转变。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以下三个转变,即从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的办学方式向以社会为 中心的开放式办学方式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多种方式有机结 合,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相互协调发展上转化。其次,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借鉴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改革旧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 习的主体;注重因材实教,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特长、需要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把教鞭、一块黑板的落后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 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应投入相应的资金,增添现代化教学设备,积极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各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lO6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27卷 种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倡导“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陶行知是我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创造教育就是主张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 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能力。因而陶行知认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在陶 行知一生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创造精神。早在1918年,陶行知在《世界教育新思潮》上发表的《第一流 的教育家》一文中就提出,要造就“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人未开化的边疆”的第一流教育家。 当前,我国正处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El趋激烈的时代,时代对劳动 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表明教育将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实施创造教育的意义E l益重大,而要完成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历 史任务,陶行知提出的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便是我们极为宝贵的财富。根据陶行知的思想,实行“创造 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科学天空 的强劲翅膀,因为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因此,我们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 们能在自由的天空中发挥神奇的想象。(2)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好奇和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培养创新 意识,提高创新思维和掌握创新方法的推动力。因此,教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的问题不要不 屑一顾,更不要训斥、嘲笑,否则会泯灭学生好奇的天性。质疑乃是创新教育的第一步阶梯,教师要鼓励学 生提问、质疑,使学生的学习由消极被动转为积极主动,进而达到创造的目的。(3)鼓励学生独出心裁。独 出心裁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要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地发现、发明,以促进 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4)开辟实验园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陶行知说过:“不延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 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地 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经济社会的需求。[1](P594)因此,教育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让学生在丰 富的社会实践中学会“手脑双挥”、“手脑联盟”,以达到创造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重庆:NPl教育出版社,1991.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重庆:四川I教育出版社,199i.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  An Analysis of Tao Xingzhi’S Life Education Theory and Its Immediate Significance ; FENG Xiao——yan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Zheiiang University of Industry&Commerce,Hangzhou 3 10035,China) Abstract:Tao Xingzhi’S profound life education theory comprises three great fundamental thoughts:

  life is education;society is school and teaching is in unity with learning and doing.The exploration of Tao Xingzhi’S education theory is not only of great immediate significance,but also of far—reaching in— fluence.in overcoming the disadvantages of“test—oriented education”tO transform the educational ide— as,and reforming the teaching approaches tO cultivate the all—round,well—developed and creative tal— ent. Key words:Tao Xingzhi;life education;reality education;creative education [责任编辑 杨 敏]  http://www.cqvip.com

篇三: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

知的当代价值 周洪 宇 摘要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陶行知的当代价值就在于他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贡 献, 这种贡献是全方位、 多侧面、 深层次的, 不仅表现在其事业上、 文化上、 思想上, 而且表现在人格精神上;

 不仅表现在国内, 而且表现在国际上对全人类的贡献。具体来说 , 陶行知的当代价值包括 :

 在立志方面, 体 现为人生选择的示范价值; 在立功方面, 在教育改革上树立了先驱的榜样 , 同时作为文化创造的大师, 给我 们的文化创造提供 了样板; 在立言方面, 作为一个思想家, 给人们树立了卓越的楷模; 在立德方面, 他是人 格力量的巨人 , 树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

 关键词 :

 陶行知 ; 当代价值 ; 立志立德 ; 立功立言 1948年 1

 1月,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的逝 世 作诗 《 有 的人 》 , 写道 “有 的人活着他 已经死 了 ; 有 的 人 死 了他 还活着 。

 有 的人骑 在人 民头上 :

 ‘ 呵 ,我多 伟 大 ! ’有 的人俯 下身子给人 民当牛马。

 字刻入石头, 想 ‘ 不朽’ ;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 , 等着地下 的火烧 。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

 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 民把他 摔垮 ; 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 处是青青 的野草 。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 的 下场可以看到; 4 5 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 群众 把他抬举得很高 , 很高”。

 陶行知就是这样的人 。

 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 本质和性能。

 人和具体事物 、 主体和客体、 事物和事物 、 运动和 运动之 间的相互作 用 、 相互 影 响 、 相互联 系、 相互统 一 是价值 的存 在和表现形式 。

 人生价值 包括两个方 面 :

 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 二是社会对人的尊重 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陶行知 的当代价值就在于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 这种贡献是 全方位、 多侧面、 深层次的 , 不仅表现在其事业上、 文 化上、 思想上 , 而且表现在人格精神上; 不仅表现在国 内 , 而且表现在 国际上对全人类的贡献 。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谓:

 “ ‘太上有立德 , 其次有 立功 , 其次有 立言 ’ , 虽 久不废 , 此之谓 三不朽 。”唐 人 孑 L颖达在《 春秋左传正义》 中对德 、 功 、 言三者分别做 了界定: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 “立功谓拯厄 除难 , 功济于时” ; “立言谓言得其要 , 理足可传” 。

 胡 适曾将“三不朽”称为“三 w 主义”。“三 w ”即指英文 “Worth”、 “Work”、 “Words” , 这 三个词 的涵义 与“立德 、

 立功 、 立言”相近。他在《 不朽——我的宗教》 一文中,

 指 出了“三不 朽论 ”只限于极少 数人等缺 点 , 并提 出了 其“社会的不朽论” :

 “我这个现在的 ‘小我 ’ 对于那永 有 的人把名 有 的人他活 把名字刻人 一远不朽的‘ 大我’ 的无穷过去 , 须负重大的责任 , 对于 那 永 远不 朽 的 ‘ 大 我 ’ 的无 穷 未 来 , 也 须 负重 大 的责 任。”“ ‘ 小我 ’ 虽然会死 , 但是每一个 ‘ 小我 ’ 的一切作 为 , 一切 功德 罪恶 , 一切 言语行 事 , 无论 大小 , 无 论是 非 , 无论 善恶 , —都永远 留存 在那个 ‘大我 ’ 之中 。” 胡 适的“社会的不朽论” 旨在把每个人的一己行为与人 类的历史发展关联在一起, 给有限的个体生命赋予永 恒的意义 , 人的一言一行、 所作所为 , 无论是非功过 、

 积德造孽 , 都要 被历史记上一笔 。

 从 “三不 朽 ” 的角 度看 , 我 认 为 , 陶行知 的当代价 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是人 生选择 的示 范( 立志 ) , 二 是教育 改革 的先 驱(立功 ) , 三是文化创造的大师( 立功) , 四是思想学 说 的创新 ( 立言 ) , 五是人格力量的 巨人( 立德 ) 。

 第一 。

 我们 先来看 陶行知在人 生选择上 的示范 价 值 。

 即他立志的一面 。

 古人说 :

 有其志必成其事。陶行知之所以能成为 中 国一 流 的教育 家 , 首 先就 在于 他少 小立 志 , 拯救 中 华 , “为一大事来 , 做一大事去” 。

 陶行知的人生志向, 大体经历了如下四次阶段性 的变更 。

 是医药救国。与孙中山、 鲁迅等名人一样, 少年 陶行知 开始确立 的人 生志 向便 是行 医 , 救死扶伤 。他 17 岁毕业 于徽 州崇一学 堂之后 , 便赴杭州投考 广济医 学院 。促使他发愿学 医的直接动因是其姐的幼殇 以及 家乡缺医少药的现状。此时的他将满腔报国之志化作 做拯救世人 肉体苦痛 的良医的人生志 向。

 二是文学救 国。陶行 知在广 济医学堂就读 的时间 不长 , 即因受到歧视 而愤然退 学 回乡 。在 家苦学英 语 半年后 , 又于 1909 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就读 。此时他 的兴趣开始朝文学定向。尤其是通过学报《 金陵光》 的 编辑及作品的陆续见诸报端 , 更 1 3益坚定了他以文学 一一生:

 奄 靛 5

 刷新 国民精神风貌 的人生志 向。

 三是政治救国。辛亥革命的爆发催生了陶行知政 治救国的梦想。他不仅回乡参加了屯溪阳湖余家庄起 义, 而且还担任徽州议会秘书达半年之长。其后 , 政治 救国的理想不断加强。他的毕业论文《 共和精义》 就蕴 含着 “非共 和之不足救 国” 的思想 强光 , 并把 赴美伊利 诺斯大学攻读政治学硕士学位寻求政治救 国之道作 为 自己的人生志 向。

 四是教育救国。陶行知留学美国后, 深感美国社 会的繁荣与富强 ,深受进步教育运动的熏陶和影响,

 深切认识到教育改造社会的作用及力量 , 便开始萌发 “教育救国”的思想 。他在 1 915年获得伊利诺斯大学 政治学硕 士学位之 后 , 毅然选 择美 国的教 育重镇——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作为他获取“更高级学位( 博 士 )”的理想之所 。人读该校后 , 他 曾明确 地表露 了这 种教育救国的志向:

 “我的毕业志愿是 , 通过教育而非 武力来创建一个民主国家⋯ ⋯ 我坚信 , 没有真正的公 共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和国。”因此 , “我回国后 将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 , 为我国人民建立一套有效 的公共教育体制” , “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这 便奠定 了他 留美 归国时的人 生志向。陶行 知一旦立下 平生志 , 就“壮志未酬誓不休”。综观他的人生之旅, 依 其学术水平、 自身条件、 管理才能、 个人际遇来看 , 无 论走上“红道” 、 “黄道” , 都有可能取得辉煌成就 , “高 官 厚禄 ”、 “衣食 无忧 ”。但 他不为名利所 引诱 , 不 为权 势所左 右 , 对 于种种 “红道 ” 、 “黄道 ”均不屑一顾 , 而是 埋 头走 自己的 “正道 ”—— “为中国教育 寻觅 曙光 , 探 获生路” , “不做政客教育家” , 终生甘为孺子牛” 。

 陶行知在人生道路上已经历了四次推却。

 是坚辞大学教授之教职。陶行知是民国初期的 留学生, 毕业于美 国著名大学 , 完全有条件在大学终 生从教 。然 而这位 留洋多年 的大学教授 , 身居教育 高 层 的知名人 物 , 毅然 决然放弃 每月 500 大洋 的优裕 生 活, 脱下西装革履, 穿上草鞋布衣, 离开都市, 走进乡 村, 投身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 , “把整个的心献给我们 三万万 四千万的农 民”。“这是何等的魄力 , 教育界有 这种魄力的人 , 不愧受我们崇拜 ! ” 二是婉拒大学校长之 高职 。陶行 知在大学当过教 授 、 教务主任 、 教育科( 相当于今 日的院) 主任和教育 系主任等职 。

 凭 自身 条件 , 当个大学 校长理所 当然 。

 事 实上 , 1924 底,北京政府教育部就聘请他担任武 昌高 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 )校长这一高职, 他婉言谢 辞。1 928年, 他的母校金陵大学又有聘他为校长之美 意 , 他又婉转推辞, 依然坚守着 自己的教育阵地, 甘于 一6 生 馐盘 镰

 清贫 , 乐 为人梯 。

 三是推脱教育厅长之官职。陶行知学教育出身 ,

 且 富管理 才能 , 担任教育厅 长之官职 , 定 能胜任 。事实 上 , 他 的行政才 能早 已为当政 者所 闻。

 1927 年 , 冯玉样 将军就诚聘他任河南省教育厅长之官职 ,他推却不 就 。时任安徽 省主席 的李宗仁邀请 他 回安徽做教育厅 长, 被他推脱。试想一般读书之人逢此机运 , 莫不趋之 若鹜 , 而陶行知则嗤之以鼻, 一笑了之 , “这又是何等 的魄力 ! ” 四是谢辞总干事之要职。以陶行知的条件和才 干 , 向右转 而亲近现实政 权 , 官居要 职 , 不仅 可能而且 可以实现 。1938 年 l0 月 间 , 他赴 亚 、 非 、 欧 、 美 宣传抗 日归来, 即受到蒋介石的召见并出席蒋夫人宋美龄为 其主持的接风宴, 还与蒋夫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 的“深谈 ”。宋美龄再三要求他 留下担任三青 团总 干事 之要职。这对“政客教育家”来说无疑是绝大喜事 , 然 而陶行知却不趋炎附势 , 他用极其真诚坦率而又巧妙 的方式予以谢辞 , 依然以“回国三愿”作为 自己归国后 事业的寄托和最大的志愿! 透过陶行知人生志向的四次抉择和人生际遇的 四次推却 , 我们可 以看 出陶行知“为中国做 出一番大 事业来”的人生志向是何等高远 , 矢志献身教育的意 志是何等坚强 ! 这正是 陶行 知作 为“一流的教育家”不 同于其他教育家的感人之处 ,这也正是陶行知作为 “人 民教育家 ”的本色所在 。

 第二 。

 再来看陶行知在教育改革上是如何给我们 树立先驱的榜样的, 也就是他立功的一面。

 做“一流的教育家” , 既要立宏伟之志, 又要立显赫 之功。古人日:

 志不立则无以立功。陶行知之所以能成 为中国一流的教育家, 就在于他不仅有献身教育之志 ,

 而且有投身教育之行。“敢人未开化的边疆” , “为中国 教育探获生路 , 寻觅曙光” , “不做 书生 的教育家”。

 陶行知一生曾经发起七大教育运动。

 是发动平民教育运动。对于平民教育 , 陶行知 界定为“平常人民的教育” , 要用最少时间, 最少经费 ,

 教导年长失学之人读书学文化 、 爱 国做主人 。

 1920 年 ,

 他在南京高等师范组织学生到附近平民社会中推行 平 民识字 活动 , 这是 他在实践上迈 向平 民教育 的第 一 步。1923年 6 月, 在参观浙江嘉兴等地的平民教育之 后 , 陶行知 开始 全力 投入平 民教 育事 业 , 并在 平 民教 育运 动 中作 出了许多 创造性 贡献 :

 创 造推 行 “平 民读 书处” , 作为平民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 编辑出版《 平 民千字课》 , 作为平民教育的课程教材; 发明推广“连 环教学法” , 扩大充实平民教育师资。

 一

  二是推行乡村教育运动。陶行知力倡对乡村教育 进行彻底改造 , 走向一条生路 , 培养农夫的身手、 科学 的头脑 和社会 改造 的精 神 。为此 , 他先后 组织 了乡村 教育同志会、 乡村教育研究会、 民众教育研究会 , 创设 了《 乡教丛讯》 、 《 乡村教师》 周刊 , 并创办了晓庄学校。

 三是开展普及教育运动。争取在中国实现普及教 育是陶行知一生最大的心愿 , 也是他毕生从事教育实 践 及其 教育 思想 体 系的 中心 。在开 展 普及 教育 运 动 中, 他把重点放在农村 , 进行“全国财力总动员” , 创造 了适合 中 国国情 的普及教育 的方式 和方法 。

 四是发起 国难教育运动 。1931年 到 1935 年 , 是 陶 行 知推行 国难教育 运动时期 , 他 以教 育为武 器展开抗 日救亡运动。国难教育的提出。正是他多年来倡导救 亡的大众教育的合理发展 , 旨在推进大众文化 , 争取 中华民族之 自由平等 , 保卫国家领土与主权之完整。

 五是投身 战时教育 运动 。随着抗 日战争 的全 面爆 发 , 陶行知把“ 国难教育”改为“战时教育” , 把学堂变 成战场和把战场变成学堂, 创办了《 战时教育》 旬 刊,

 发展壮大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 , 在香港设立了中华 业余补习学校 , 使战时教育成为随战事进展而产生的 特殊生活 。

 六是从 事全 面教育运 动 。陶行 知认为 , 全面教 育 即全面发展的教育 , 通过心、 脑、 手并用 , 实现智力和 体力的全面发展 ; 通过学政治、 学经济、 学文化相结 合 , 实现教育 内容的全面展开; 通过把健康 、 科学、 劳 动、 艺术及 民主构成和谐 的生活 , 实现人的全面和谐 发展 。

 七是倡导民主教育运动。倡导民主教育运动 , 实 现教育 民主化 , 是 陶行 知几 十年来立 足于教育 事业孜 孜追寻民主政治的必然结果 , 也是他 自身民主资质长 期汇集凝 淀的客观反映 。他认 为民主教育之 目的就是 “教育为公 ” , 进 而实现“天下为公 ”的民主政 治 。

 陶行 知 的教 育活动是 全领域 的 , 突 出表现在 四大 领域 。

 是 社会教 育 。社会 教育是 陶行知提 出的“社会 即学校”这一基本原理之具体运用 , 使受教育的覆盖 面迅 速扩 大 。他在社 会上创 办 了昆明学校 、 笑 山平 民 读书处、 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等各种方便人民大众及其 子 弟 的学 习场所 , 运 用社会 力 量 , 推动 教育 事业 之 发 展 , 给 旧的学校 观 和教育 观带 来 了根本 性变 革 , 有 力 配合 了中 国人 民反帝反封建 的伟 大斗争 。

 二 是 师范教 育 。

 陶行知 认 为 :

 “师 范教 育可 以兴 邦 , 也可以促国之亡。”正因为如此 , 他终生致力于师 范教育 , 并亲 自创办和主持了晓庄师范 , 堪称中国提 一倡乡村师范教育第一人。他在师范教育中坚持理论联 系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 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

 并大力推行 “艺友制 ”。

 三是特殊 教育 。陶行知认为对 于有特 殊才能的儿 童应该进行特殊教育 , 为此 , 他创办了育才学校 , 专门 收容有才能的难童入学。他力倡对特殊才能应注意从 小发现 , 及时培养 , 在集体生...

篇四: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 2019 年 11 月

 359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张黎黎 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七农场学校,黑龙江 鸡西 158300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就中国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并对其加以实践。这一理论以“行是知之始”为理论依据,强调“生活即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为大众的学习法,教人们“在劳力上劳心”,并以社会作为学习的场所,“社会即学校”。该理论既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向,又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它不仅为我国的教育理论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而且对我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研究;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识码:A

 1 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陶行知生于安徽歙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14 年他来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跟从当时著名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研究教育,这段留学经历为他以后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理论基础。1917 年 9 月,陶行知学成回国,他看到的中国是落后的,穷困的,愚昧的。那时中国的有识之士也都认识到,革新教育是改变中国的必由之路,于是,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教育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陶行知感言“我本是一个中国的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地把我向外国的贵族方向转移,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陶行知呼唤一流的教育家,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辟出中国民众的新教育,以改革和创新精神点燃开拓的火炬,燃尽改革道路上旧教育的荆棘。而这种教育家必然要有胆量,陶行知言“大丈夫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都是第一流的人物。正是秉持这一信念,陶行知辞去在大学里的职务,专任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书记。从此他的足迹印刻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监狱里的囚徒他也要访问一番,送上识字课本。

 1927 年,陶行知创办晓庄试验师范学校,以培养自己的同志。他要创建一支具有新思想,肯于吃苦,勇于奋进的教师队伍,来改造新的乡村。这时的他走上了在最贫苦的农村办教育,进而改造中国的道路。中国以农立国,其落后的根本在农村,陶行知希望通过改造农民,建造新的乡村,寻求平民的幸福,从而进一步推动他的平民教育运动。这一思想是正确的,然而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陶行知的晓庄不是寻得的一处世外桃源,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不是写在课本上的几个字,他过的是农民的生活,他的教育就是这种生活,他的“生活就是教育”。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中这样写道:“我们以青天为顶,地球为地,日光照着工作,月光下休息和唱歌„„同学男的以开荒挑粪、女的倒马桶作为考试。”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感悟到了思想和生活的具体的关联性,生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第一次被建立起来。

 在以后的普及教育运动、国难教育运动、战时教育运动、全面教育运动以及民主教育运动中,生活教育理论不断被发展。同时陶行知不断开展教育实验,创办了大量学校及各种工学团,以针对当时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病。并且他在批判吸收中外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在生活教育理论实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创造教育,对生活教育理论进行了升华,以适应当时中国落后的教育。虽然陶研一度起起伏伏,但其教育思想无疑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仍具有借鉴价值。

 2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2.1 什么是生活教育

 陶行知这样定义生活教育:“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 by life and for life.”翻译过来就是,“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它是生活的,是为了生活,同时依赖生活的教育。它不是我们头脑中的两个词语,用大、小、等于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谁包含谁,谁推出了谁,它们是本身就在一起的。如同一个人行走,他的影子伴随着他,虽然影子不时常被人注视,但却是存在的,并且密不可分。不过教育的作用却不如同影子般沉默,它会为生活的前进规划筹谋。这样社会为伟大的学校,三人行必有我师,随手抓来的都是学问。

 将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做比,陶行知说,过去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样的教育造出来的学生是毁坏了身体的,面黄肌瘦,软弱无力,头脑更是变得不灵活。书本的条条框框变成现实的牢笼,紧紧禁锢着创造力,手和脑是相分离的。而传统教育恰恰鼓励这样做,宣扬“劳心者治人”。生活教育则要一个“活”字,以变幻的世界作为认知的对象,以各种途径来研读生活这本厚书,最后获得的是思想和行动的新生。挣脱了杀人的考试,只要创造的考成,此为教育的破茧。

 2.2 生活教育的五大理论

 陶行知于 1946 年与日本记者小叶三郎的谈话中,漫忆了其晓庄学校时代。“创办晓庄学校的目的,当初在于知识分子和农民之间的接触和结合”,后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教育理论的路线由此逐渐清晰,“由(一)生活即是教育发展到(二)教学做合一;然后更发展到(三)社会即学校。”为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加上“在劳力上劳心”及“行是知之始”以补充解释前三大原理。

 1)生活即教育 比较过去的书本教育,为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晓庄的创建过程中,陶行知觉悟到了过去的教师是停留在了狭隘的教育范围内。“教师有手也有脚,具有足够的劳动能力;同时农民也不应该只是默默地劳动,应该有思想的必要。”在以前,思想和行动的分离造就了两个极端的阶层,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以思想统治人民,科举网罗天下人才,然后束之于朝堂,仍旧维持分层。而民主的社会是要打破这种分层,将劳心和劳力联系起来,以生活来完成这种教育。从横向上看,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受着什么样的教育。人每个成长阶段需要的不同,所受教育应有所不同。“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就是恋爱的教育。”一个人此时所处的环境决定着此时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必定是使人发展的教育。在晓庄老师需要手脚的教育,农民需要头脑的教育。这种教育从纵向上看,“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又是没有止境的,颇具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

 2)在劳力上劳心 而其生活教育的必要性,陶行知用“在劳力上劳心”论证这一点。陶行知以二元论的哲学把劳力的和劳心的人分为两个阶级,劳力的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苦力上讨生活;劳心的人足不出户,目不窥园,在思想上下苦功夫,此为以往教育的弊端。这样的教育除上面所提到的作为君主们的统治手段,同时它也禁锢了创造。“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就国家的发展而言,在世界的潮流中,此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劳心而不劳力的人,“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劳心者自以为无所不知,实为高等游民,纵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育论坛 360

 2019 年 11 月 立志改革社会,却注定失败。所以晓庄给了陶行知这样的答案“手和脑若能打成一片,农民和工人始能成为革命的农民和工人。而教育者获得了头脑和手脚的同盟,始能成为一个有创造能力的学者。”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最早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并作为其最早创办的乡村实验师范学校晓庄的校训。该理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陶行知强调,教学做不是分开的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一个中心。陶行知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并且这里的“做”不是单指鲁滨逊在小岛上用泥土做出个小缸,黛玉的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同样是做。芙蓉凋零,罗裙不再,却也可以听雨敲残荷,别有一番意境,破荷叶拥有了新价值,所以说“做”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种狭义的做。并且这种做由于是与生活教育紧密相连的,因此必要贯穿人的一生,即前面所说的生活教育的纵向。

 4)行是知之始 与“教学做合一”相关的是“行是知之始”。解释了“做”为何为中心?我们所学的知识从哪里来?以《墨辩》提出的三种知识而论,“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经过寒冬,方知冷为透骨寒,烈日下烘烤过,始知热能令人焦,这就是日常生活的经验。一个一直生活在热带的人,要让他去理解寒风中卖炭翁的艰辛,书本上的描述只能用来答答题,倘若写一篇文章就显得艰难的多了。而新知识的学习如同树木的嫁接,经验如根,生长出枝杈即系统的知识,而一些在我们认知以外的新事物,则需要嫁接上去,开花结果,得出真知灼见。但倘若得到的知识在自己的经验上无根可找,必定要枯萎。就好比一个人还不知道冷热间的相互作用,就要去教授他洋流的知识一样。有人曾就生活理论中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提出“读书的生活就是读书的教育。”陶行知以此做了回答,“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学习知识倘若就是背背,又有多大的用处?陶行知为自己改名为“行知”,推翻原有“知行”的唯心论色彩,但随着他认识的发展,他在《三代》中写到,“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的理论是“行知行”,从知到行为认识的更高阶段。

 5)社会即学校 在生活即教育这种意义的教育运动实践中,陶行知感到学校的狭隘性,为要真正地教育,他提出必须要做到“社会即是学校”这一点。这样一扩大,社会上人人成老师,人人又是学生,生活教育的效果也就真正的显示出来。陶行知主张“将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而不是将大自然,将社会的东西缩小一下搬到学校的笼子中来,这是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他要以一个小的学校把社会上所有的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真正的学校,是把小鸟放飞,让其任意翱翔,在社会的大学校中去历练。在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是社会决定了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这样他把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上的全员都列入到生活教育之中,其最终目的又是促进社会的进步,实现教育救国。

 2.3 生活教育的特质

 为了区别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不同,亦是为了一个真假生活教育之分,除上面所提到的几点外,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之特质》中又提出“前进”与“有历史联系”。前进为相对于落后的生活而言,以前进引导落后。生活自古就有,而之所以出现前进与落后之分,就是因为前进的跑得太快,落后的也没想去追。就如同一个班级中有积极进取的人,也有安于现状甚至不思进取的人,这时就要用奋进的一部分去影响那部分懒散的,使之共同前进。而有动力的历史联系是以生活过滤历史的教训,以历史的经验丰富生活,并使中华民族负起它应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需要继承,继承后就要拿来用用,而不是放在博物馆中欣赏。用哪些,用不用的好,要以生活来过滤,虽然过程稍显麻烦,但直接丢弃则是愚蠢的。

 从生活教育所造就的人来看,在这种教育中所培养的学生是有科学的头脑,健壮的双手,农夫的身体,艺术的情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就其品格而言,所造就的人是人中人,不是人上人,也不是低声下气的人下人。在《创造宣言》中,陶行知更是提出“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如同罗丹,是一面造着石像,一面崇拜着自己的创造,教育者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而生活教育为大众的教育,无数的教育者创造出自己崇拜的人,这些人再以改造社会的精神创造出的是民主的社会,此为生活教育的最终愿望。

 3 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虽然是在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但对现代教育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等宏伟目标,更具现实意义。

 首先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办大众的教育,社会的大学校,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理念仍值得去学习。陶行知所追求的是生活处处有老师,人人做学生,大众时时事事得以受教育。反思现代教育这学校与社会间厚厚的围墙,“拆墙”是必要的,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在学校这安全的牢笼中,“行是知之始”,更应该到社会中去,把学得的知识用实践加以检验,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至于在学校学一遍学校里的知识,到社会上还要再学一遍社会上的知识。此种现象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假的生活教育,没有从我们的经验中嫁接出知识,是那种过读书的生活,受读书的教育;过工作的生活,受工作的教育。竟回到陶行知所批判的传统教育中去了,只不过是样貌变了一下,还是老问题又穿越到了新时代来。并且,学校不应当只是学生的学校,更应该把学校的读书氛围扩散出去,形成学校的辐射地带。孟母三迁是为了寻找好的环境,学校的作用应是扩散这种好的环境,而不是闭上校门,保护这种好的环境,这只能说明这种文化的生命力还不够顽强。

 其次,就师生关系,古有尊师重道,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均要俯身倾耳请教。明朝诗人宋濂回忆其求学问师的经历,有时“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可见教师地位之高。现代的师生关系,在经历专制、放任后,更加倾向于民主,主张师生友好,人格上的平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与陶行知的老师杜威所提倡的儿童中心论相承接,而陶行知同样在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写有大量的文章,呼吁大人加入儿童的队伍,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蹲下身子,以寻求理解取代根本的漠视。在其生活教育的实践中,教师与学生是同吃同住同实践共进步的,...

篇五: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

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一生不但有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实践相伴随的理论探索也非常丰富。集陶行知思想大成的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现代教育潮流的、充满无限活力的是生活教育理论。

 早在 1921 年陶行知目睹旧中国教育“守陈法而不革拘故步而自封” 教师闭门教书学生埋头读书教育与时势严重脱节与学生个性发展严重分离的情况对腐朽没落的旧教育、旧课程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而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陶行知进一步说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过“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以生活做中心” 。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即教育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生活决定教育” 。陶行知说 “过什么生活便是什么教育。

 ”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同因而受到的教育不同过哪样的生活就是哪样的教育。他还指出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 “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 “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 “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杜威“学校即社会” 而主张“社会即学校” 。就如鸟儿放飞于空中可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如此学生可以学得更多更广更活。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场所也即教育场所。

 ”凡是社会空间所有的一切有用的物质条件都可以成为资源学校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把学校的全部生活作为教育的材料而应把社会生活纳入学校的教育。

 。

 “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 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

 因为生活教育的 “生活” 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具体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他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生活教育内之教与学必是以做为中心。

 ”他所谓的做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行知先生意中 “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 而是教人学做事。

 他同时强调 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他的“做”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的产生。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和人生观 在今天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由于各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仍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教材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教材知识。而这些知识大多为抽象的理论知识 并且远离生活。

 因此 一方面学生因陌生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觉得所学的知识无用武之地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材的编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尽可能的做到知识的呈现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使学生在熟悉的经验范围之内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此外由于高考现状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翔普遍存在学生的生活能力低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中得到启示就是把生活本身当作一种教育 利用生活进行教育 使学生在生活中增长才干 锻炼能力在生活中学会生存。

 陶行知一再强调要将“死教育”变为“活教育” 也是力图使教育不离开发展的学生和变革着的社会生活。

 “社会即学校”的办学理念对传统学校的模式产生巨大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 “社会即学校”要求改革传统学校的时空观。学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必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二、 “社会即学校”要求改革传统学校的办学主体。传统学校是被少数有钱人所垄断所占有广大人民群众被拒之门外。三、 “社会即学校”要求改革传统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内容。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消灭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力 他不教学生用脑。

 总之 他主张把学校和社会连成一体 面向社会生活面向人民大众把人民大众生活的场所都当成教育的场所。显然可见陶行知倡导“社会即学校”并不是把社会和学校截然等同而是要冲破传统学校的桎梏打破当时少数统治者对学校的垄断更不是要取消学校宣扬“学校消亡论” 只是要建立一种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民大众所享有的新型

 学校来取代“老八股” 、 “洋八股”教育和取代社会生活根本脱离的传统的“死学校” 。在“社会即学校”理论中我们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第一 “社会即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第二 “社会即学校”打破了师生之间的严格界限它注重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的状态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第三 “社会即学校”赋予了学校改造社会的功能。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 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在陶先生看来教学不是一件事而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 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的才是学生。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学来做才是真学。这样的理论是培养手脑双挥的创造性人才的法宝之一。与当今世界的教学研究成果— “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认识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能否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或是学习的积极性”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还要充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和精致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充分综合地考量“教” 、 “学” 、 “做”三因素的全面介入和彼此互动尤其是“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的协同“合一” 所谓精致性就是指在审慎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需要的基础上精密地制定“教” “学” “做”的侧重内容、情境时机及其“合一”的力度与程式使能力的培养既不流于虚泛也不会觉得枯燥。此外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篇六: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

准》在“过程与方法”中指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途径指导、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和能力。(一)指导学会阅读课本。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基础。学习高中历史需要的是理解,是基于课本之上的真正理解。所以,历史教师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反复地阅读,在反复阅读中提高。阅读历史课本才是最根本的,离开课本谈思维习惯和能力是不现实的。课本上的和课外的都要认真去读、不断地积累。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理解的历史结构。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能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能力的问题。首先,出示阅读提纲,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纲去读每一章节内容,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以及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历史道理。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分析其间之异同点与原因。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二)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复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中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内容时,可按时间顺序把这三国革命的背景(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归纳成要点,列成表格,并把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寻求解题的思路、方法,并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其走出社会,当遇到问题时能想、会想、多想、善想;使他们能开动脑子积极思维,发现问题能迎刃而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和能力。(三)开展合作交流讨论。《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可使学生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学习、研究和探求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讨论的时空条件与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敢于争论,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课堂讨论中学会了用多角度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习惯和方法。(四)运用史料教给解题方法。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材料。上课时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五)加强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历史教学中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四道题来做;又如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题目;还可以设计问答题和材料题,因为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等。另外,通过总结归纳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梳理加工旧知识,理清知识间的联系也是培养历史思维习惯和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总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标准》强调的教学目标之一。历史教师务必根据《标准》精神,在教学中采用多种举措,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自问世以来,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陶行知以生活教育作为理论基础,提倡并践行生活教育课程观。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课程观,包括: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观的理论基础,符合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教育课程目标,生活即教育、必修加选修、普修加特修等生活教育课程内容,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课程实施方法,以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课程观对中国的现代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课程观

  关于课程,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认为课程应以教材为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结构主义理论派布鲁纳认为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进程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上,以这些基本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这些观念相伴随的完全的体系为止。后现代主义派教育家多尔表示课程应当是一种开放系统的设计,学生、教师不断将自己的经验补充进来,促进课程本身的更新。美国教育家杜威则强调:“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适应现在社会生活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使将来比过去更美好”,“承认教育的社会责任的课程必须提供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所研究的问题都是有关共同生活的问题,所从事的观察和传授的知识,都能发展学生【2】的见识和社会兴趣。”

 杜威的观点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教育家陈鹤琴【1】提出“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当作出 发 点 , 让 学 生 直 接 向 大 自 然 、 大 社 会 去 学习。”师从杜威,陶行知也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但他并未完全照搬杜威的理论,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提倡并践行生活教育课程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课程观作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及其现实意义五个方面来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课程观。一、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观的理论基础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其课程观的理论基础。陶行知在《活的教育》演讲中指出:“文化进步,是没有止境的;世界环境和物质的变化,也是没有一定的。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我们讲活的教育,就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 4】东西去教那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材。”1939年,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目前的任务》中强调,生活教育的定义包含三部分:一是生活之教育;二是拿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三是为着应济生活需要而办之教育。之后,他又一次为生活教育下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包含了三个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3】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观及其现实意义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徐

 妮76 77二○一八年第一期(总第69期)重庆陶研文史No.1,2018General,No.69二○一八年第一期(总第69期)重庆陶研文史No.1,2018General,No.69

 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他最初提出的是“试验主义教育”,后改为“活的教育”、“生活教育”;其后随着生活教育运动的推进,又相继提出了“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全面教育”和“民主教育”等。无论这些名词如何变化,其根本目的是不变的:要用现代新教育也即生活教育为中国人民大众普及教育。他的教育观是一种广义的大教育观,是随社会生活需要发展变化的,不同于仅限于学校教育的狭义教育观。这是一种生活教育观,从横向看来,其受教者不仅限于让青少年受到教育,而是要使全社会人人受到教育,既有学校教育,还要有社会教育。从纵向看来,要让受教者个体受到和谐发展教育,要实施全面教育,不但幼儿时要受教育、青年时要受教育,老年时还要受教育,要实施终生教育。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二、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陶行知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并践行生活教育课程观。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中,陶行知强调教育的目的是“文化为公、教育为公”,他还指出了国民教育与人才教育的区别:国民教育是人人应当免费受教育;人才教育是对有特殊才能的人加以特殊的教育,使其才能能充分发挥。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的第一个目标是课程要有适应性,即适合学生心理发展、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第二个目标是课程要有完整性,即课程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课程,是活用的课程;第三个目标是课程要有社会性,即课程内容应该联系社会的现实,要培养的是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课程的目标要紧跟时代要求,符合个人发展,符合社会发展。在《新教育》中,陶行知提出了新课程的标准:“这要从社会和个性两方面讲。从社会这面讲来,要问这课程是否合乎世界潮流,是否合乎共和精神。学了这课程之后,能否在中国的浙江,或是浙江的杭州,做一个有力的国民。更从个性的一面讲来,谁的事教谁,小孩子的事教小孩子,农人的事去教农人,方才能够适合。我们不可以为了一个人,去牺牲九十九个人;也不可以为了九十九个人,去牺牲那一个人。总要从社会全体着想,有否其他有用的东西未列在课程里?或是有用不着的东【5】西还列在课程里呢?照这样去取舍才行。” “新大学的一切课程设施都要对着大众的幸福瞄准。为大众争取幸福所必需的就拿来教人,所不需的就不【6】拿来教人。”陶行知进一步阐述了课程、个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课程为社会需要与个人能力调剂的工具。编制课程的人,必须明了动的社会的种种需要,将它们分析起来,设为目标,再依据儿童个人心理之时期,能力之高下,分别编成最能活用之课程,使【7】社会需要不致偏废,儿童能力不致虚耗。”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陶行知的课程观与其教育思想一样,是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在“战时教育”运动时期,《抗战的全面教育》一文中,陶行知主张要把次要的课程搬出来,加上符合抗战的需要的课程,后方的组织与训练应该与前方的需要相配合。同时还提出了“山洞课程”,以帮助在山洞避难的男女老少学习抗战的知识和各种抗战技能的应用。在全面教育运动时期,陶行知提出大众教育是要教大众以生活为课程,以非常时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生活做他们的非常时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这非常生活,便是当前的民族解放、大众解放的生活战斗。这是大众教育的中心功课。1939年,陶行知来到重庆合川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在此期间,陶行知的课程观更加明了成熟。《育才学校教育纲领要草案》实际类同于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育才学校的性质既不属于普通教育,也不属于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而是属于对天才儿童所施行的特殊教育。陶行知指出:育才学校根据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抗战建国需要,用生活教育之原理与方法,培养难童中之优秀儿童,使成为抗战建国之人才。育才学校办的是建国教育,但同时是抗战教育。育才学校办的是人才教育。育才学校办的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育才学校办的是智仁勇合一的教育。在《育才学校节略》末尾处,提出了“创造生活”:“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术之气候,创【8】造真善美之人格。”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还是社会的存在。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要紧跟时代要求,关注着社会发展中的人的发展,联系实际生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目的。陶行知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始终以此为目标来设置不同时期的课程,而不同时期的课程目标都体现了适应性、完整性、社会性。三、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材料、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课程目标不同,课程内容也应随之而变化。陶行知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提倡不同的课程内容。但无论具体的内容如何变化,陶行知始终坚持生活教育的课程内容,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首先,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多元的、自然的。我们应把自然、社会、文化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把自然看做是人类获得生命、灵感、智慧和激情的温馨家园。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创校后,陶行知在《晓庄试验乡村学校创校概况》中表明了他的课程观:“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9】的实际生活。” 陶行知揭示了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程真谛。由此,大大增加了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和教育的环境、学生、教师也可以更多起来。在《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中,陶行知再次阐述了自己的课程观:“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

篇七: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

青年文学家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刘

 欢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700李金梅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700摘

 要 :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把整个社会 , 整个人生都列入到了生活教育的范畴,并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建立在大量的创造性教育实践基础之上,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世界现代教育潮流的,充满无限活力的新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

 陶行知 ;生活教育 ;当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2)-12-0076-01引言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国家主席毛泽东同志评价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泰戈尔也称赞他是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中国乃至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如火如荼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深化当前教育改革,有利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以及促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一、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基本内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原理,分别论述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主体,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诠释。“生活即教育”指的是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生活而服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因此,可以说 :“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与教育经历着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离开教育。(二)“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指“生活即教育”的范围,是有关教育组织的论点。既然生活与教育为一体,“生活即教育”表明“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 ;整个的社会是生活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 :“社会即学校”。就是说社会本身就是学校,整个社会便是一个大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生活教育的组织形式,(三)“教学做合一”它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 ;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来,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是一种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使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要求教师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办学当前社会,公办学校与私立学校有很多,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社会所需与学校所学之间的界限太过分明,甚至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割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一些人际关系的锻炼较少,为人处世技巧欠缺。与社会所需存在脱节。课堂环境局限于学校的圈子内,与生活距离太远,学生试验、动手和亲自体验生活的机会较少。大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后发现学校里学的东西用不上,而要用的东西却没有学。许多公司在录用大学毕业生后还需要进行再教育再培训,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办学要办人民需要的学校,而不是费时费力却毫无用处的学校。这就需要学校在缩小和社会距离方面努力,力求做到以社会为学校,培养社会人,而不是高分学生。在1934年,陶行知先生提出 :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直到晚年他还强调说 :“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生活教育很早就提出活到老学到老。”由此可见,人人是生活教育的对象,时时是生活教育的机会。而现存的学校中尤其是乡村学校中缺少对成年人有组织的再教育。(二)教学陶行知先生曾在《古庙敲钟录》一文中说 :“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 ;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 ;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 ;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可见其十分重视教师的重要性,而教师该如何发挥好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呢? 【1】充分了解学生。【2】

 如果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不了解学生的需要,那么便不会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也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也无法以更好的方式使学生听从其教诲。好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之后,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陶行知先生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这表示我们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三、评价在教学评价里需避免只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来代替对学习行为的评价的情况,这种状况将缩小教学评价的范围,而且会影响评价的效果。在评价过程中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准则,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发展,注重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潜能。结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现代中国与世界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前我们国家开设教育改革新局面,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有效地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教育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当今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助于促进当代教学实践 , 有利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以及促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注释 :【1】方明 . 陶行知教育名篇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2】方明 . 陶行知教育名篇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参考文献[1]、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M].北京 : 华文出版社 ,2001.[2]、北京市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 . 陶行知研究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3]、周谷城 . 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 [M]. 上海 :上海书店,1996.

篇八: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

岁月108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和优秀的诗人,宋庆龄誉之为“万世师表”。他怀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教育事业。20 世纪上半期,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他在批判吸收中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来讲,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主要吸收了政治理念、哲学观点、教育思想三方面内容。1、政治理念陶行知的政治思想,是他在从事改造中国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有益的民主思想形成的。早年时期,他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吸收了其中一些合理的民主思想。例如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林肯的民主共和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初步形成了以近代西方民主共和思想为主体成分的政治思想。九一八事变以后,陶行知积极投身救亡运动,使他的思想从为农民服务发展到为劳苦大众服务,在政治上紧跟党的步伐,把生活教育和民族解放斗争密切结合,成为一名坚定地追随共产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结合他的政治思想,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基本主张。2、哲学观点陶行知的哲学观点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知行观是陶行知哲学观的第一大来源,王阳明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哲学观点是陶行知树立哲学观的开始,随后经历了由“知行”到“行知”再到“行知行”的过程,实现了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初步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是陶行知哲学观的第二大来源,留学期间,他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但始终坚持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基础上批判的借鉴。因此,他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和别人类似的经验才能接的上去。”3、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博取兼收、融合中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可以清楚地看出是从杜威“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思想中演变而来。杜威的教育思想是根据美国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提出来的,根源于美国的文化土壤。而陶行知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都与之截然不同。因此,陶行知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将杜威的思想批判地改造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很清楚地表明了他与杜威的关系,是一个从学习到扬弃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陶行知整个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转变,是随着对中国社会的深入了解,他的思想观念不断飞跃的表现。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内容体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来源而且内涵十分丰富,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大块组成。1、生活即教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杨

 袅(石家庄市裕华区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24)【摘要】陶行知是我国教育领域中一名著名的教育家。他创造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本文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合理部分,通过对生活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内容的探究,企图改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疏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状,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提高。【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现代价值地半封建的文化教育也随之产生,读书做官、死读书成为社会风气,“老八股教育”和“洋八股教育”合流,过分强调书本知识,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与此同时,20 世纪上半叶杜威基于实用主义经验论的“教育即生活”思想在中国广受欢迎,他把教育看作是经验不断增加的过程。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应运而生。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即教育。”从生活层面说,“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与之相对应。从教育的角度说,“教育以生活为中心”,陶行知认为:“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就好比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的蔬菜,吃了不能滋养体力。”因此,他强烈批判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在他眼中,书本只是一种生活工具,不能做教育的中心。只有以生活为中心,从人的生活实际出发,才能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看,“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起源、目的、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教育又反过来改造生活,促进生活发展。总之,生活是教育的途径,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2、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全面推行杜威的教育思想,但经过实践后,他发现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社会,学校教育再怎么优秀,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根本毫无意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陶行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改造了杜威的教育理论,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社会即学校”,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把整个社会当作学校。一方面,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陶行知先生指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传统的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把学生圈养在鸟笼里,关门办学,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们的思想僵化。因此,他强烈要求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使学生挣脱鸟笼的束缚,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相联系。另一方面,学校也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要明确社会的需求,不能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3、教学做合一传统的教育一味灌输,死记硬背,重教轻学,脱离实践。面对这种情形,陶行知在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的同时,又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样,教学以做共同构成一件事情的三个方面。老师通过做来教,学生通过做来学。大家都是老师,又都是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失去了明确的界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真假,文字是带有主观性的东西,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学生只学课本并不一定能获得真知,要将所学的理论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判断课本上的知识是否正确。当然,“做”并不是蛮干,真正的做是手、脑、心共同发挥,只有以社会生活实际的“做”为中心,行动和思想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生活教育理论是科学的教育观和人生观,适应了中国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我国教育宝库中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1、借鉴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使教育贴近生活万方数据

 2017 年 06 月上青春岁月109“生活即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关键组成部分。他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作用,主张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并且引导人们树立终生教育的理念。(1)教育内容要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陶行知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结合生活、服务生活,随着生活与时俱进。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课材内容应当与生活中的事件密切相关。用学生身边或关注的焦点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其思考并使之产生正确思想品德及行为。二、引导学生正视社会中的负面现象。传统的教育大力宣传社会中的正能量,对一些负面消息避而不谈,从而导致学生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对社会中的阴暗面全然不知,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让学生看到,只有这样,当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时才不会手慌足乱。三、增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内容,如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总而言之,教育与生活挂钩,这样的教育才能丰富人们的认知,使人们更好的适应社会。(2)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强调:“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由此可见,生活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不是发生在人生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是指家庭、社区、工作场所以及媒体对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发挥作用,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一个场所,学习将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质量,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践行终身教育呢?首先,人们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社会要广泛宣传终身教育理念,让人们内化,从而养成终身教育的习惯。其次,构建终身教育的平台。如开办各种辅导班、开展各类知识竞赛、面向公众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最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2、借鉴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思想,形成教育合力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思想,表明了社会含有学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始终从整个社会出发来考虑教育问题,努力把社会办成一所全民大学校。(1)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格局一直以来,学生受教育的场所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忽视了学校其他要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陶行知强调说:“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格局。全员育人,主要针对于学校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负有职责的不仅仅是专业课老师,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也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树立榜样,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全过程育人,是指学校应充分抓住学生学习的一切时机,加强学生在校全过程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质。全方位育人,侧重于学校对学生教育不能过分依赖于课堂,要注意周围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努力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和校园文化,从而为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创造环境。(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学生不仅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社会也会产生重要作用。当前,对学生的教育大都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很少被提及,从而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后果。陶行知指出:“如果学校不运用社会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便是无能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运用整体力量来增强教育的效果。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我们要正视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融入社会大舞台,增长见识、汲取教训、锻炼自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对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提高自身修养,给孩子起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努力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平等民主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以便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态从而有效地进行指导。此外,还要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从而使家长和老师都能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双方共同监督引导。3、借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重视实践教学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精神是强调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的结合。“教学做合一”观点启示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实践教学。(1)加强课堂实践,增强教学效果人们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听他人陈述取得信息。陶行知先生认为,真知识是安根在自己的亲身经验里的,不是从自身经验里获得的知识都是伪知识。以自身经验所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别人的知识才能被我们真正接受,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实践出真知。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应该转变原有你讲我听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多提供一些让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实践。例如开展课堂辩论赛、观看与课程相关的电影、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把教育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思、有所说、有所做。(2)注重社会实践,在社会中育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只注重向学生传输各种文化知识,却忘记了要理论联系实际,最终培养了大量“考试型”人才。陶行知曾强烈地批判过这种做法,他指出:“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目的不是说看学生如何的说,而是要看将来的“做”,所以,为了使学生能成功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注重社会实践教学。例如带领学生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带领学生参观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等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祖国的今天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在社会中给学生寻求更多实习的机会,使书本中的知识在学生的手中转化为实践。这样一来,每次活动都会给同学们带来不同寻常的意义、取得不一样的收获。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不仅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起过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有着重要意义。他所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篇九: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

莹 1922年 ,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 刊《学灯》上发表 《生活教育》一文 ,用英文表述了“生 活教育 ”的观念和思想 :educacion of life,educat ion by life,educat ion for l ife(即生活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 为生活而教育)。不难看出,“生活即教育”既是陶行知 对教育本质的诠释 ,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 ,但昭 示的更多是生活的教育意义 ,它蕴含着对人的地位 、 人的生命、人的生活的尊重 ,蕴含着教育对人 的生活 重建的意义 。尽管当年的生活教育观,有着明显的时 代特征 ,但它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仍然有着 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笔者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上 ,从历史与现实 的反思中,论述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 教育观及其现代意义。

 一、 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 “教育 ”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文化传承的活动 ,而且 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 ,启迪人 的精神世界 ,建构 人的生活方式 ,以实现人的价值 生命(即人生价值)的 活动。毫无疑问 ,文化传承是教育 的基本职能 ,但文化 传承既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教育本身。相反 ,文化 传承只是实现人 的价值生命 的一种方式 、一种途径。

 我们把 “生活”理解为通过创造和享用文化而展开的 人生的存在过程 ,以及人生意义的实现过程 ,生活不 仅仅是指某种具体的活动 、事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是人的生活背景.人在不 同的背景下生活 ,便构成了 不同的生活类型。之所以要把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 , 考察二者的互动,是因为它们都与人生直接相关 。尽 假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里发出 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您的教育 目的是 :“追求真 理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 万学学做真 人。”然而 ,如果您知道了现在的教育几乎无处不假 :

 “创重”迎检作假、“普九”验收作假 、教育科研作假、职 称评定作假 、教师论文作假 、学生作文作假 、公开课作 假、班会课作假、三好生作假、保送生作假⋯⋯先生, 九泉之下 ,您能够安息吗? 我把您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概括为“民主教育 ”,并 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都说中国传统教育 中缺 乏民主的思想养料 ,但因为有 了陶行知 ,中国教育史 便洗刷了这个耻辱 !——2O世纪的中国,也因为有了 陶行知便燃起了一把民主教育的思想火炬 !” 而且 ,这火炬至今还在燃烧并照耀着我们今天的 教育——您当年那些充满炽热情感和思想锋芒的话 , 仿佛就是针对今天的教育现实所说 ,因而在今天听 来 ,我们还觉得是那么振聋发聩 。对照当代中国教育 的种种教育弊端 ,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您那穿越世纪 的深邃 目光吗?遥望新世纪的教育曙光 ,我们不是仿 佛听到了您民主教育思想的回声吗?这究竟是因为先 生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 的历史穿透力呢 ,还是中国教 育改革的步履太缓慢也太沉重了呢? 是的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纵观您一生的教 育思考与实践 ,我们会惊讶地发现 ,您真正是素质教 育的先行者 ,而您的教育思想已经开始融入 21世纪 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潮 ,九泉之下 ,您也许 会感 到一点 欣慰 吧 !

 — —离开您的墓地时 ,我这样想。

 (原栽《同舟共进)2004年第 9期。作者读完博士 学位后 ,原在教 育科研所工作 ,后 自愿到成都一所 中 学里任教 。

 )

 管生活比教育更具有普遍意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教 育本 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但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 系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忽视 甚至否定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便必然呈现出“传统 教育”的特征。美 国的基础教育从杜威开始整整用了 一个世纪的时间 ,把握住 了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 , 走出了传统教育的泥谭 ,而中国基础教育本该沿着行 知的道路把握住教育与生活 的互动关系 ,走进“现代 教育 ”,但遗憾 的是 ,我们的基础教育离生活越来越 远。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让 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二、生活教育观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开发校本课程 早在 3O年代初 ,陶行知就认 为以文字为中心而 忽略生活的教科书是“一些缺少滋养料的零食与富有 麻醉性的鸦片”,是“中国小孩子的手铐”、是“创造 、建 设、生产 的最大的障碍物”,这种教科书“它是死 的、假 的、静止的。它没有生命的力量。”陶先生始终认 为,生 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 、活的问题 、活 的文化 、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 、活的变化 ,都 是活 的知识之宝库 ,都是活的书”,“民主教育的教材 应从 丰富中求精华 ,教科书以外求课外 的东西 ,并且 要从学校 以外到大 自然 、大社会 中求得活的教材。”因 而 ,他提 出要编写“教学做合一下 的教科书”,并 指出 教学做合一下的教科书要符合 “看他有没有引人动作 的力量”。这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加强课程内 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 的联系,关注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 的基础知 识和技能”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为此,我们要开设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一是坚持 地方课程设置本土化。根据本地历史 、地理知识 ,政 治 、时事情况 ,人文 、科技发展水平开发校本课程 、地 方课程 ,使学生 了解 当地人情风俗 ,掌握地方乡土文 化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二是坚持校本课程开 发多元化。校本课程 内容要包括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延 伸 、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法指导 、科技活动 、文体活动 等若干内容。除学校统一开发的课程外,还要鼓励师 生在教和学的过程 中 ,结合实际开发课程 ,让学生根 据 自身兴趣和爱好 自主选择课程学习 ,体现课程 内容 的选择性 。通过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的建 立 ,使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结合 ,学科课程与 活 动课程相互补充,显形课程与隐形课程相互渗透,从 而增强课程“引人的力量”。

 2、“社会 即学校”——挖掘校 内外课程资源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的主 要教育原则 。“社会 即学校”,打破 了传统学校闭门读 书 ,“他是教人读活书 ,活读书 ,书读 活”,“他要教人做 人 ,他要教人生活 。”他要求把教育从传统的鸟笼里解 放出来 ,和社会生活实践 、生产实践密切结合 ,真正培 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他强调学校只有与 自 然社会环境“血脉相通 ”,才能使学生“生活力丰富强 健 ”,“抵御病痛”,“胜过困难 ,解决问题 ,担当责任 ”,

 “可以单独或共 同去征服 自然 ,创造社会”。“各 门功课 都应重视学科知识 、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改 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要“积极开发并合 理利用校 内外 各种课程资源 ”、“在开设必修课 的 同 时 ,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 试行学分制管理”。“社会即学校 ”学说 ,更是告诉我们 “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 ,教育 的工具 ,教育的环境 ,

 都可 以大大增加”。

 为此 ,我们首先必须大力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内外 社会生活中丰富的、鲜活的课程资源 ,为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 、德育课程、科学课程等服务。其次 ,是营造 良 好教育环境。在校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 “井然有条 ,秩然有序 ,凛然威仪”,处处发挥出教育功 能。在校外,要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充分利用博物馆、 图书馆、科技馆 、青少年宫 ,以及包括风景名胜 ,风 土 人情在 内的社区教育资源 ,为学生提供 良好的校外教 育服务 ;要加强共建工作 ,充分调动街道 、社区等相关 部门和各友邻单位参与学校教育 的积极性 ;要加强学 校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联系 ,努力办好学生家长学 校 ,增强家长和学校教育 的一致性 ,形成相互促进 的 “三结合 ”教育网络。

 3、“教 学做合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 ,他 由提出“行是知之始 ,知 是行之成”的 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人生两 个宝 ,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 ,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 用脑 ,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 ,方是开天辟地的大好

  人 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曾任校长的原安徽公学 (现南京市第六中学)迎来 了百年校庆,学校编写 了 《深情敬仰老校长陶行知先生——隆重纪念建校 t00 周年》、《教育教学成果汇编》等书 ,反映了“兴陶研 ,促 教政”的累累硕果。这是原安徽公学(六 中)的光荣 ,也 是陶研战线又一喜讯。我作为_二.名“陶学”的热心学生 和军事院校从教多年的教员 ,应邀参 与“陶行知教育 思想论坛”,共 同切磋“陶学”,心情格外高兴。谨致 以 同志 的祝贺 ,让 我们共 同努力 探索“行知精神”的真 谛 ,弘扬陶先生倡导的“崇实 ”、“求真”、“与时俱进”的 精神 ,以实际行动争做“行知精神”的传人 ,做人 民满 意的教师 ,办好人 民需要的现代教育事业。

 陶行知先生为 中国人 民留下了许 多宝贵 的精神 财富,他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科学进步的教育思 想 ,感染了无数人民大众 ,特别是人 民教师 ,并转变为 无形的精神动力 ;促进了教学改革 ,使广大教师 为落 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而辛勤耕耘在各 自的 岗位上 。说“学陶、师陶”方兴未艾,“陶园遍地,硕果累 佬 。”陶行知的这首“手脑相长”歌 ,生动形象地道出了 “做 ”的真谛 。在教育方法论上 ,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 识的运用。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 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 同发展 ,要处 理好传授知识与培 养能力 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 自主性 ,引 导学生质疑、调查 、探究 ,在实践 中学 习,促进学生在 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要求 。因 此 ,教学改革,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创设 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满足 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 展。”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 ,人才会有多样性 ,这里提 倡的是个性。陶行知当年也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 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提倡的是创 造 ,在具体教学中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 、双手 、脚 、空 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 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学 习陶行知关于知行合一思想 ,改变教学方式 ,

 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根本理 念 ,就是要做到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依靠学生 、关爱 学生 ,不仅要促进学生群体发展 ,而且要开发每个学 生个体的潜能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不仅要满足学生 的升学需要 ,而且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 的基 础 ;不仅要学生学得好 ,而且要他们学得活 ,学会 主动 学习。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过去课堂过分强调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 ,乐于探索 ,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在实践 中学 、在 体验 中学、在探究 中学 ,实现陶行知所要求的“行是知 之始 ,知是行之成”,让“脑手结合起来产生力量。” 生活无时不变 ,教育也随之发展。陶行知的生活 教育理论把教育与生活真正熔为一炉 ,促进教育改造 生活,改造 自然和社会 ,实现富民强国。因此 ,陶行知 教育思想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最佳融合 ,它既具有先 进性和时代性 ,又具有民族性和现实性。至今仍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因此 ,开展学陶师陶,充分发挥陶行知 教育思想 的现代价值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 要举措 。

 .

 (作者单位 :福州师范学校。本文获庆祝省陶研会 成立二十周年陶研征文二等奖。)

篇十: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

立人、立国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述论

  “民主之魂教育之光” 这是陶行知去世第三天上海社会各界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这八个字是对陶先生一生最精当的概括。时下不少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论文似乎都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囿于狭窄的教育圈内 就教育论教育 甚至将陶先生的思想拿来为应试教育服务 并由此来探讨它对当今教育的价值。

 窃以为这不仅是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当作工具来剪裁和使用 而且也使陶行知研究走向庸俗化甚至低俗化 并没有充分揭示出这一理论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那么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究竟何在呢为什么人们对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热情经久不衰呢本文拟对此略陈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民主共和、现代化陶行知一生的价值追求 当我们思考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时首先要问的是陶行知为什么会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一生无保留地献身于中国教育由此我们便不能不追问陶行知一生的价值追求到底是什么 他是通过什么以及如何去实现其价值追求的。

 也许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就会在这种追问中彰显出来。

 教育救国是陶行知坚守了一生的信念。尽管在他一生的教育生涯中其思想和行为发生过很大的改变但教育救国的初衷至死未移所改变的只是教育救国的形式。也就是说陶先生之所以倾其一生从事教育 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而不悔 是因为他始终怀揣着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此其一。其二陶先生欲救之国不是建立在贫穷落后基础上的共和国而是处在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过程中的民主共和国 故此 他所追求的教育 也就是民主的、 创造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是旨在促进民族现代化的教育。

 教育何以救国教育如何救国陶行知先生对此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早在 1913 年发表在《金陵光》上的《伪君子篇》中作为一个 22 岁的大学生陶行知即对伪君子及其危害作了深刻的揭露认为“真小人之为患深之不过数世浅则殃及其身而已伪君子则直酿成伪家声、伪国风、伪世俗灾及万世而不可穷。

 ”[1]而伪君子之所以“惟吾国为最多”  “惟今世为最盛”且能够通行于世世人之所以对之“无人非无物议” 反倒“以此相隐慕” 完全是由于世人国民性不足所致。但对如何提高国民性程度以识别伪君子陶行知在此并未论及。而在被黄炎培赞之为“秀绝金陵第一声”的金陵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1914 年 陶行知则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国民性不足的危害而且也首次表达了经由教育来提高国民性的一般设想。在陶行知看来 “共和主义视人民为社会之主权。群之良窳惟民是视。民苟愚劣社会绝对不能兴盛。社会欲求兴盛必负改良个人之责。

 ”[2]他在文中将共和比作金、国家比作金矿、国民比作矿工。他认为 “金未获而捐弃者非金之咎而矿工之愚昧惰怯耳共和未建而灰心者非共和之罪而人民之愚昧惰怯耳 ”[3]进而他将共和之所以不能实现的原因归结为国民程度不足、伪领袖、党祸及多数之横暴。[4]在这四个原因中 “国民程度不足” 是最根本的原因 唯因 “国民程度不足”  才会产生 “非其人而有居其位者” 、 “居其位而不忠其职者” 、 “贪禄不止者” 、 “惮责重而不肯负荷者” 、 “居高明之位而有以流俗自况者”等等现象的发生唯因“国民程度不足” 难以识别真假之领袖才会使“伪领袖”当道导致“稗政难除善政难兴公共福利不能谋公共进化不可期”之恶结果唯因“国民程度不足” 才会使党祸为害共和政体才会使伪领袖假多数之名而危害少数之利益。如何才能规避“共和之险象”呢陶行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真领袖不期出而出。而多数之横暴亦消于无形。„„同心

 2 同德必养成于教育真义微言必昌大于教育。„„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之国不可建即建亦必终归于劣败。„„故今日当局者第一要务即视众庶程度实有不足。但其为可教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5]至此陶行知通过严密的论证充分证明了教育民众对实现共和的至为重要的意格焉。

 ”义并第一次表明了他的教育救国思想。

 在这篇论文中他还指出共和主义绝不能“发动太过” 。他说 “专制人民不能一跃而至共和„„否则妄解自由谬倡平等秩序紊伦常乱公理昧权利争祸患所中烈[6]而不能“发动太过”的原因仍然是国民程度不足。当年他开出的药方于洪水猛兽„„” 。是“利用开明专制” 即由制度的渐变使国民逐渐树立民主意识适应民主生活。这对民主适应的过程也是对民众进行教育的过程。

 1918 年他在《师范生应有之观念》的演讲中更明确地指出 “教育能养成共和之要素。共和国有两大要素一须有正当领袖一须有认识正当领袖之国民。„„正当领袖能引导国民行正当之事业不正当领袖能诱致国民行不正当之事业。故又必须养成能认识正当领袖之国民领袖正当则从之领袖不正当则去之。由是正当领袖之势力日张而不正当领袖之势力日蹙。所以教育能巩固共和之基础也。

 ”[7]可见养成“国家主人翁之资格” 为巩固共和立一坚实之基础实在是至关重要的而能够担负起构建这个基础重任的惟有教育。所以在 1916 年写给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的信中 他直截了当地表示 “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

 ”因为他深信 “如无真正之公众教育真正之民国即不能存在。

 ”所以才“矢志以教育管理为终身事业„„”[8]“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 、 ‘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

 ”[9]可见陶行知在《伪君子篇》 、 《共和精义》 、 《师范生应有之观念》 、 《新教育》等文章中都是一再强调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国民性而改变国民性的目的则在兴世救国。

 为什么陶行知执着地追寻着教育救国之梦为什么他不赞成经由军事革命来建造一个民主国家我以为这还与陶行知生活的环境、 当时国内的局势以及陶先生对这种局势的认识有密切的关系。

 辛亥革命成功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多少仁人志士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的民主共和国终于建立了。然而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仅仅当了两个多月就被袁世凯取而代之 辛亥革命的成果轻易就被北洋军阀所控制。

 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 1913 年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的 “二次革命”  但很快又以失败告终讨袁战争失败后 袁世凯下令取缔国民党 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和解散国会 并于 1915年底宣布恢复帝制。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新生的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制度1915 年底至 1916 年春云南等省发起的护国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虽然护国运动以胜利告终袁世凯被迫宣布撤销帝制但他仍居大总统位共和国的大权仍然由北洋集团的军阀统治„„在这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系列重大事变中作为共和国国民的大众又起到了什么作用他们不仅没有享受到共和制度的丝毫益处反倒在连年的军阀混战中饱受战乱的痛苦。经由军事革命民主制度是建立了但民主制度很快便成了政客、军阀争权夺利、愚弄百姓的工具和合法外衣自由、平等、民有、民治、民享等等对于新生的共和国还只是个梦想。这就是说共和政治并不是仅仅有一个制度就万事大吉了 若没有具有民主观念并能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合格公民 没有能够识别真假领袖的国民即使建立了共和制度也是枉然。

 陶行知在《民国三年之希望》一文中对民国建立三年来的状况表示深深的忧虑。文中既表达了他对民国建立以来种种现实之失望 也以其赤子之心表达了他对民国之希望。

 他在文中写道 金陵大学为庆祝民国三年的元旦而 “爆竹声喧 桃符颂献 旗悬五色 乐奏八音” “然阅报章则荆棘满纸游街衢则疮痍遍地。逢故旧欲致吉利语而嗫嚅不能启口。视

 3 此国家对兹社会皆哀有余而乐不足。

 ”民国元年、二年之元旦曾经给国人以“大希望” 但“曾几何时而萁豆相煎两贤交阨国会亦专务自杀如海市蜃楼霎时没去。„„”面对如此的现实陶行知在“抱无涯之戚”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去故取新之希望” 更希望“俾民国精神形式同从兹更始永永留存渐渐发育直至万万载。

 ”[10] 正是鉴于这样严酷的事实 陶行知才深感培养合格共和国国民之于民主国家至关重要的意义才决心将其一生付之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也才坚定了“经由教育而非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的信心和信念。这就是说陶先生致力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程度以为民主共和国的真正实现立一坚实之基础。

 陶行知献身教育的目的除了为实现民主共和政治之外 也是为了在共和国实现现代化。

 据胡晓风、 金成林先生考证 陶行知是国内最早使用 “现代化” 一词的先驱者之一 1925[11]在提出“现代化”概念的同时他还将现代化与教育联系起来提出了“现代国家年 。的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理想。他说 “如果是现代的国家如果是现代世界的一个国家那么他的教育便不能不顺应着时代和世界的教育趋势而伴随着竞进。这个趋势„„便是现代国家的教育要本着民治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去建设他的制度分析和估计他的内容[12]他不仅在文章中提出了这一理想而且当他从发明和实验他的方法而考核他的效果。

 ”事乡村教育运动时还将他的理想付诸实践将追求现代化当作晓庄学校的办学目标。作为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第一院(小学师范院)院长的赵叔愚于 1928 年 1 月 2 日在晓庄寅会上的演讲中的一段话 无疑表达了包括陶行知在内的晓庄同志的共同目的。

 赵叔愚说 “ ‘民众化’三个字 决不是我们的目的„„那么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今天特别提出三个字„„就是要使农民‘现代化’ 我们都是 20 世纪的人就应过 20 世纪的生活不能过 1 世纪、2 世纪、17 世纪、18 世纪的生活。20 世纪中的一切我们不能拒绝它拒绝它我们就变成落伍者„„我们民众化的目标就是要使乡民生活现代化不让他们作落伍者。

 ”[13] 陶行知在晓庄学校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怎样把国家建设在农业上如何教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如何使农民得执工商业之牛耳”等问题[14]并认为“要想中国活起来就得要在农业上安根在工商业上出头。

 ”[15]1927 年“晓庄师范新加标语十五条”之第十三[16]在纪念晓庄学校建立两周条就是“乡村教育的使命是要在农业文明上建筑工业文明” 年而写的《这一年》中陶行知再次强调 “中国虽是以农立国但趋势是向着工业文明前进的。如何让机器为农人做工而不致把农民吞掉是乡村教育一个顶大的问题。

 ”[17]在《贫穷与教育——生活教育讨论之一》 1931 年中他也曾写道 “从农业社会渡到工业社会去是必然的„„只有生活教育才能适应贫穷的社会 才能指示从农业社会出发向工业社会进[18]《新安学校的办学和主张》中的第三条也是“本着在农业上安根在工业上行的方向。

 ”出头之原则而促进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之发展” [19]针对当时“学校市场化” 、 “学生原料化”的教育现实陶行知在《今后教育上基本问题之讨论》一文中更明确地指出 “确立教育之方针与目的使其合于实际合于现代尤其合于现代我国家社会与人民共同之需要。

 ”[20]这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使农民“得执工商业之牛耳”以及“在农业上安根在工商业上出头” 使教育“合于现代” 、 “合于现代我国家社会与人民共同之需要”等等不就是要推进农村社会和农村生活现代化吗不就是要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吗1934 年在《大上海普及教育》的演讲中陶行知又提出了普及教育必须以促进中国现代化为目标并给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整体构想。他说 “普及教育第一要整个民族现代化。„„有知识的人也要现代化不仅是读死书自己有知识就算了还要教人识字去取现代知识使别人也现代化。第二要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但是要读现代书而且要过现代整个的生活。第三要整个寿命现代化。„„整个寿命现代化是一个人一辈子上进是继续不断地向时代的[21]这既回答了为什么要普及教育普及教育的目的 即实现现代化也揭示最前线追求。

 ”了现代化的内容即整个民族现代化、整个生活现代化整个寿命现代化其实质也就是整

 4 个社会现代化。他还要求在普及生活教育的过程中要使“生活教育现代化” 。他说 “有些人到了现代还是过着几百年前的生活 便是受着几百年前的教育。

 教时代落伍的人一起赶上时代的前线来是普及教育的目标。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持续不断...

【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当代的价值10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